范文一:西方个人主义起源
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钱默生
平民个人的崛起是现代社会中最本质的特点
爱默生这样评论自己:“我在所有的演讲中,不过教了一种学说,那就是个人的无限性。” [1]平民个人的崛起无疑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最本质的特点,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文明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自由企业,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莫不以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作为它们存在的理由。爱默生不喜欢中国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数的中国人像个不可区分的整体,唯唯诺诺地听命于一个皇帝。爱默生觉得自己如此珍视的个人价值、个人权利等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个性和个人主义惊人地欠缺。
中国人在理解个人主义这个概念时确实有明显的困难。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随便哪个无名之辈的自作主张意味着对现状的颠覆,必然被指责为不守本分,狂妄,甚至大逆不道。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中国人把个人主义基本上等同于“自我中心”或者“自私自利”,并且不屑再理会这一概念。这种误解延续了来,慢慢就成了先入之见,从而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现代观念,而“自我中心”或“自私自利”则从人类可记忆的时代起就存在了。
一、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发展到近代的产物当托克维尔18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进行他那次典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时,个人主义对他来说还是个新概念,是他那代人刚发明的。他写道:“个人主义是个新奇的词汇,它表达了一种新奇的观念。我们的父辈只知道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虽然托克维尔很难赞成个人主义,他起码能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概念。在他看来,自私自利是“一种强烈而夸张的自爱,它使一个人把每件事都和自己联系起来,要把自己放在世上每件事之上。”而个人主义则是“一种成熟而镇静的感情。”[2]自从托克维尔作此观察,一个半世纪又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个人主义在西方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正面形象,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价值原则。
作为一种理论,个人主义无可争辨地是和“社会平等”的概念同时产生的,是平民从贵族那里极不容易争取来的胜利,爱默生指出,“我们时代的另一特征就是承认个人的新的重要性……人与人要像主权国家之间那样相待。”[3]从中世纪到现代,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换句话说,人本主义是第一阶段。紧接着就是个人主义的第二阶段。最终,个人的神圣性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现代民主说到底就是个人权利的法律化。
西方个人主义的源头可以
追溯到古典哲学,希腊城邦政治,贸易经济等文化和机构。罗素认为个人主义源于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人被迫退出公共生活,进入个人生活的小天地。他们研究在一个异己的社会中“独善其身”的可能性。后来,斯多葛派发展了他们的哲学,并创立了自然权利,自然法和自然平等的学说。伊壁鸠鲁派也可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关于自由意志的学说旨在把人从命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个人主义的直接来源当然还是近代的两个先行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权向神权的挑战是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焦点,是再次确认普鲁泰哥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原则。文艺复兴的人是一个从黑暗时代强加于他的一切镣铐下刚获解放的全面发展的人,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就是这样诞生的。雅各·伯克哈特在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抓住了这本质变化,他在《中世纪》一书中写道:
人只意识到自己是种族,人民,党派,家庭或公司中的一员只是属于某个一般的分类。这一遮蔽首先是在意大利去除的;在那里,开始将国家和世上万物视为客观来对待和考虑。与此同时,主观的方面以相应的力度来突出自己。人成为一个精神上的个人,并且自己就这样认为。 [4]文艺复兴使社会世俗化了,教会的警察作用随之下降,普通人才有可能突出自己的个性。这一解脱引起了人类能量的突然释放。不消说,在激发人性中的积极面时也必然触发其反面。恶棍与英雄同来,都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宗教改革对个人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肯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它为个人从罗马教会下解放出来奠定了神学和组、织上的基础,为确认个人进一步扫清了道路,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爱默生对马丁·路德怀有如此敬意。
在西方,宗教在个人主义的形成上起了重要作用。上帝创造了人,并赋予每个人灵魂,这给了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他作为个人的基本权利。而且,由于承认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社会等级完全不同的人至少享有一时的平等,他们寻求着同样的灵魂得救,期待着同样的最后审判。上帝对人不论其财产门第,一视同仁。个人拯救的教义给了基督徒一种关于个人的特殊意识,虽然基督耶酥以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赎了罪,拯救仍然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天主教徒为了帮助自己通过工作来得救,必须依赖教会作为他和上帝之间不可缺少的中间人。马丁·路德的革命一举冲破了这“一对拯救的垄断,当他以良心为理由,拒绝按议会要求收回自己的信仰时,他实际上是把他个人的判断置于罗马教会的判断之上。教会的绝对正确被否定了,
路德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光明而不是整个宗教机构这是个人对现存秩序的一次大无畏的反叛,个人良心和个人判断的权利就这样开始了,拯救成了个人的追求,犹如班扬在《天路历程》中所描绘的。新教徒根据直接阅读《圣经》作出自己的判断。他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他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宗教本身终于开始转化为一种私人的信仰,而非组织和形式。
马丁·路德藐视罗马教会的革命含义远远超出了他本人的想象,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后再也关不上了。对《圣经》的不同理解先是导致了持续频繁的宗教战争,最后终于迎来了和解和容忍。 ‘‘分裂”走完其自然的过程直到最后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位:个人。当这一连锁反应终结时,教会被带到每个信徒的心里,组织化的宗教被个人化了。随着教会的权力衰退,对个人起作用的外部权威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将上帝的力量置于个人心中,作为他内在的权威他对上帝的信仰和理解。然而,这一内在化的上帝权威不过是伪装了的个人权威。借助这位个人化了的上帝,个人已经武装好准备对付外在世界。个人凭着天赋人权获得了自身的重要性。个人和上帝通过《圣经》建立的直接联系给予个人关于自己权利和责任的强烈意识,由此演变为灵魂的自决权和个人的神圣性。
在这一神圣性的支持下,个人在此后系列的革命中开始向世俗的权威挑战,其中最凛然不可侵犯的便是君权神授。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对绝对君主制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它成功地以一部宪法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美国革命根据天赋人权的原则建立了近代第一个共和国,以人民的名义代替了国王的名义。法国革命则是旧世界中群众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一次狂暴的起义,由于旧制度的腐败和凶顽地断绝一切和平过渡的正常途径,这次起义聚集了非同寻常的复仇暴力。这几次革命的内在联系充分地表现在托马斯·潘恩这个人身L,在为美国革命写了《常识》和《危机》这两本影响深远的小册子后,这个英国出生的世界公民又去法国写了《人权宣言》,他从人权入手,绝对是击中了问题的要害,因为在这些事件的本质中都贯穿着普通个人对自己权利的要求。
西方的这几次划时代的革命和其它许多较小的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前现代社会的根基,它们削弱了少数人的特权,在某些地方甚至根除了这些特权。在此之前,人类社会一直是少数统治着大多数,个别统治者掌握着绝大多数民众的命运治理他们,剥削他们,愚弄他们,直至自己因此而腐败。孔子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上层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他所见到的一切苦难都是由
于统治者的贪婪,野心和腐败引起的。人民只是任人摆布的受害者。他们确实也会逼上梁山,但是除非出现崭新的政治思想能够改变他们对政府的整体概念,否则农民起义就永远不可能触及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所产生的对抗本质。造反的人推翻了一小撮统治者,不过是使自己坐上统治者的交椅,打倒皇帝做皇帝只是历史的重复而已。一直到西方爆发了这几次现代革命,情形才完全改观了。实际上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西方开始鄙视中国了。在18世纪,中国的文明专制在政治上不仅可以接受,甚至被视为典范。然后突然间,当世界进入19世纪,中国在西方眼里变得可鄙了。对个人的概念发生变化和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发生变化差不多是在同时发生,这也许不是巧合。在西方,自从文艺复兴后,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而中国却始终没有尝到这些禁果的滋味。
欧洲思想史从此目睹了一系列抬高个人的学说,个人自由与个性解放成了像洛克、卢梭、穆勒和康德这样各不相俘的哲学家的共同关注。马克思也不例外,虽然他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阶级斗争去建立共产主义,但他不仅把个人的存在看作任何人类历史的先决条件,也视之为最终目的。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个人主义”这个词终于在19世纪20年代产生时,它却首先是贬义的。
“个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革命中,据说,它是由圣西门派发明出来“表达19世纪社会中人的处境特点他们的失落无根,他们的缺乏理想和共同信仰,他们的社会断裂,以及他们无情的竞争和剥削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合法的无政府状态。”[5]尊重传统社区生活的保守分子也把个人主义视为“现代的基本罪恶。”[6]托克维尔基本上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个人主义是将个人从家庭和社会分开的一种力量,使一个人形成“他自己的小圈子”。在他看来,个人主义,先将消耗掉“公共生活的美德”,接着将“攻击和毁灭其它所有人”,直至“被完完全全的自私所吞没”。 [7]个人主义主要是在美国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积极含义的。早期移民把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欧洲新思想带到了美洲,在新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这些意识形态的基因很快地朝着个人主义和民主的方向发展。在美国的广阔地域中,封建主义从未扎过根,两种主要的个人主义传统新英格兰个人主义和边疆个人主义一一汇合成股强大的潮流,成为一个鲜明的美国特色和民族理想。
新英格兰个人主义的传统来自清教。清教徒们从新教运动中继承了反权威的传统和强烈的自
我意识,他们不断的自我审察又加剧了这种意识。清教移民追随马丁·路德关于“教徒个人的共同教会”的原则,组成了自愿的公理制礼拜会。当时他们上面并没有更高的教会来干涉其自主权,这一方面给予他们更大的生存灵活性,同时也掌握了更多的监督领导的权力。清教关于人类堕落的信仰也肯定了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虽然这些个人主义的特征还远远不是个人主义本身,虽然清教徒并非民主派。他们的制度是政教合一的,但清教对权威的不信任和加尔文派重视个人的观念却是个人主义产生的温床。由于他们尊重个人良知,他们允许一定程度的宗教争论,当时持异议者的主流正是要求更多的个人自由。
早期最有影响的两位持不同观点的异端分子便是安·哈钦森(AnneHutchinson,1591一1643)和罗杰·威廉斯(RogerWilliams,1603一 1683)。哈钦森被指责为反律法主义派,也就是唯信仰派,这一派的信徒宁肯相信自己内心的律法而不相信外界的律法,实际上就是企图进一步把个人从教会那里解放出来。哈钦森在马萨诸塞总代会对她的审讯中雄辩地维护自己个人良心的权利。如果她不是公开宣称从上帝那儿直接得到启示,她的辩词并不能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宣称聆听上帝的直接启示是致命的越轨,超过了清教的容忍范围。清教徒相信自从《圣经》写出以后,上帝直接的启示便停止了。爱默生在信仰个人内在光明这点上和反律法主义派是一致的,他也宣称永恒的启示,虽然他的启示不是指上帝本人,而是通过和超灵的合一。相隔两个世纪,爱默生不再像哈钦森那样生活在改教合一的体制中,他生活在一个共和国中,因而有更多的历史给予的机会去把内在光明的理论发展到充分的地步。
罗杰·威廉斯的贡献更多表现在宗教宽容和政教分离方面,虽然他关注的是宗教的纯洁,要把教会从政府那里解放出来。1644年,威廉斯创立了罗得岛殖民地,规定良心自由是个人的根本权利。虽然他和哈钦森都被逐出马萨诸塞清教移民地,他们毕竟都发表了自己的论点,造成了影响。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和受益于英国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宗教自由慢慢成为事实。但直到独立战争后,宗教自由才最后合法化。
美国革命的领袖们深受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洛克的影响,他们对人的理性具有很深的信仰,因而他们所创建的共和国搔一个世俗的国家,其宪法禁止政府干预私人灵魂。杰斐逊把《弗吉尼亚宗教自由令》视为他一生写作中除《独立宣言》外最重要的一篇,其中信仰自由是这样受到保证的:
任何人都不得被迫参加或支持任何宗教礼拜、宗教场所或传道职位,任
何人不得由于其宗教见解或信仰,在肉体或者财产上受到强制、拘束、干扰、负担或其它损害;任何人都应该有自由去宣讲并进行辩论以辩护他在宗教问题上的见解,而这种行为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削弱、扩大或影响其公民权力。[8]宗教自由即个人良心及思想的权利,只要政府能利用行政手段来强制推行官方意识形态,任何公民自由都只能是空谈。
鉴于杰斐逊一生对宗教自由和民主政治的贡献,他可以被视为美国个人主义的第一位杰出代表。杰斐逊式个人主义典型地表达在他执笔的《独立宣言》里,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杰斐逊的政治思想主要来源于这样几个基本理论:自然权论,社会契约论和英国式的代表政府。通过宪法这一根本契约,公民个人将自己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交给政府,以换取政府对他所保留的其它权利的保护。基于这一观念,杰斐逊深信限制政府权力的必要性。在批准宪法的讨论中,许多人怀疑是否需要一个“权利法案”,因为宪法只允许政府有数的权力,也就是有限的权力。凡没有明文规定为政府的权力应视为政府所没有的权力。但杰斐逊深知权力自我扩张的本性,坚持将 “权利法案”作为宪法修正案正式列入。历史证明,这一法案在保障美国人民的个人,权利方面是相当关键的。杰斐逊对人民充分信任,他宣称只有从民自己,而不是少数领油,才能最好地保卫他们自身的利益。正是在这一点上,他认为自己和华盛顿意见相左:
他真诚地希望人民能就他们能力所及享受更多的自治。他和我观点唯一不同的是我对人t民的自然人格和判断力有更多的信心,也更相信他们控制自己政府的安全性和程度。[9]杰斐逊甚至这样说:“我认为时不时来点小造反是件好事,它在政治生活中是必需的,犹如自然界中的风暴。”[10]但是尽管美国革命领袖对人民自治的能力可能有不同看法,但他们都坚信个人的权利。
边疆个人主义更像是美国的特产。当骄傲的自耕农在荒野里落户,他们希望尽可能地少跟政府打交谐。据说不管发生什么,他们的怨言是直接说给上帝听的。其实那里本来就谈不上有多少政府的存在。在边疆,文明人被置于半野蛮的境地。主要是与大自然和印第安人较量,而印第资人被他们眼里也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拓荒者远离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道德法规去适应那里的形态,经常自己成为执法人。这是一个从头开始的社会,人民还在练习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和平共处。他们的生活是相对孤立的,社会常常不是他们需要首先考虑的事情。有个拓疆者说过,当他
能望见邻居的炊烟冉冉升起时,他便觉得这地方拥挤得令人不舒服了。
对拓疆者来说,以自己愿意的方式来牲活,这是最根本的自由和权利。他们要求政府干预降到最低程度。“自己生活也让人生活”是他们这种个人主义的座右铭。边疆个人主义“主要是自由土地和围绕个人的极大机会造成的结果。”[11]它的特点就是强烈的发展个人的愿望和对政治经济平等的民主要求。杰克逊是这种个人主义潮流在政治上的代表。杰斐逊虽然是一个坚定的民主党人,但他相信德才兼备的天然贵族。他考虑到民主体制把治国的重负交给人民,国民素质就成为国家政治的先决条件,故而对普及教育投入大量精力,以便使人民在受教育后能更好地治理自己。杰克逊却不然,他相信人民已经足以自治了,他对“普通人的内在品质具有信心,相信他有权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相信他有能力参与政治。”[12]杰克逊式个人主义把大众意志和大众权力带进了美围政治,在19世纪早期给这个新兴国家注入了极大的活力。每个人似乎都相信,只要他自己努力,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人类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思想使美国社会逐步走向世俗化,平民化和物质化。
正是在这个历史时刻。托克维尔访问了这个年轻的共和国。托克维尔来自一个等级森严的旧社会,因而对人人平等的社会现象尤为敏感。他对每个美国人都享受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自由感叹不已。他不能不对这一事实感到诧异:“美国人的有利之处在于他们达到了民主状态却不必忍受一次民主革命,他们是生来平等的而不是后来变成这样的。”[13]他发现在美国“自利’’这个词不是羞耻,恰恰相反,“正确理解的自利” 的学说是被普遍接受的,而且也许正是美国繁荣的秘诀。何为“正确理解的自利”?简单地说,就是美国人承认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合法性。但是自利应合乎法律,来得诚实,而且以不损害他人的自利为基础。同时,他们相信一个人在为他人服务时也是在为自己服务,牺牲精神并非单方面的付出,所以美国人不喜欢侈谈献身精神。托克维尔接着评论道:“正确理解的自利原则并不见得很高尚,但它简单明了,它并不以伟大的事业为目标,但是能毫无困难地达到它所追求的那些目标。它也是各种能力的人所能把握的,所以每个人都不难学习和坚持它。”他继续预言道,如果这一原则通行于整个道德世界,“杰出的美德肯定将变得稀有,但我认为极度的堕落也不会常见了。”这一原则也许妨碍某些人远远高于一般入水平,但另外一大批人,他们原本会远远低于一般人,也就被遏制住了。从
个别人看,他们被这个原则降低了,但从全人类看,则被升高了。[14]总之,正确理解的自利原则适合一个民主制的大众社会,从长远看,也会有利于人类。
自由与平等似乎能起到相互平衡的作用。托克维尔认为,政治自由能最有效地弥补平等造成的缺陷。同时。平等又能抑制自由所释放出来的过于强大的个人。托克维尔对个人主义的最大忧虑在于它把个人从社会中异化出去的倾向。但他又注意到结社自由是对极端个人主义的一种平衡,普遍的自利原则使不同个人间的利益相互牵制。从最终的结果看,为善是符合每个人的利益的。显然,个人主义、平等、民主都是整个机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每部分都在起作用时,整个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托克维尔毫不怀疑,在全欧洲实行民主制只是个时间问题。
正当美国个人主义的胜利令托克维尔目眩之时。美国已经出现了这一新思想最杰出的代表,那就是爱默生。当时,美国的个人主义已经在二百年中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英国传统,清教时期,殖民自治,革命政治,宪法程序l杰斐逊启蒙时期,杰克逊大众实践等等,现在爱默生要把它提炼成一种民族的文化精神。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在肯定个人自由和权利方面和他的前辈是完全一致的,但它具有心智和超验的特点。它超出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范畴,进入道德、哲学和形而上的层次,或者说,它是在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的时代精神中,清教精神和世俗个人主义的结合。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个入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精神,它将个人从经验的层次上升到超验的层次。一个人衡量自己的尺度不再是其它的个人,而是抽象的个人,这个大写的人潜在于他自身之中。爱默生强调个人的四个方面:第一是个人的神圣性。作为超灵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声称自己的神圣。每个人由于分享着宇宙之灵而都是一个小宇宙。爱默生写道:“谁来为我界定个人?我看着这独一无二的宇宙之灵有如此众多的表现,深感惊畏和欢欣。我看到自己融于其中,正如植物生于大地,我在神之中成长。我只是他的一种形式,他是我的灵魂。”[15]他相信如果正确看待一个人,每个人都“包含着其它一切人的天性。”[16]在一个人的内心,那“最深处的便是神圣的。”[17]神圣的个人是不允许受到任何人的侵犯的,哪怕是他的家庭成员:“我不能出卖自己的自由和权力去维护他们的敏感。”爱默生鼓励每一个个人“接受神明为你找到的位置”[18]。
第二是个人的特殊性即个性。爱默生把人的个性定为 “现代社会的特点”[19]。他坚持认为“人不是造得像盒子那样……千篇一
律的,一样的向度,一样的能力;不是的,他们是经过令人惊讶的九个月才来到世上,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可估量的性格和无限的可能性。”[20]个性便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无论何种情况,他都不应该牺牲自己的特性去迎合社会。“谁要做个人,必须做一个不迎合者。”[21]出于同样的理由,爱默生说:“每一个新思想,每一个人的新振奋抵得上世界上所有的饭囊……一个人对世界比整个中国和日本王国加在一起还有用。”[223第三是个人的无限潜力。爱默生把个人视为社会和历史的中心,他说:“世界不算什么,人才是一切;你自身中有一切自然的法则……你该知道一切,你要敢于面对一切。”[23]爱默生的宇宙乐观主义是建立在人的可完善性上的,他号召人在各方面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尤其是智力的潜能:“把当代一切能力,过去的一切贡献,未来的一切希望,都吸收到蹈身中去。”[24]第四是个人的自足和个人的自治权,爱默生的自足是对这两者的确认,并同时提供了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与外在世界相处的方法。他相信“如果一个人毫无畏惧地按自己本能生活并坚持下去,这庞大的世界将要围着他。”[25]然而他在得到尊重的同时也接受了压力,因为培养自己的能力成介人的责任和权利。随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成为一个她的有尊严有价值可完善的道德使者,他必须振作起来证明自己,必须对自己的状况负全部的责任,他的失败将使他作为个人感到羞愧。
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是美国社会民主精神的缩影。他的个人指的是任何一个人,而不是旧世界中的个别“救世主”改雄,他们的伟大往往是在牺牲大众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爱默生痛恨个人崇拜,他说:
我相信人是被损害了,他损害了他自己……他们甘心像苍蝇一样在一个大人物的道路上被扫到一边,好由他来充分发展人的共性,所有人最热切的愿望便是看到达共性被光大发扬,他们从被践踏的自身取下尊严,放到一个英雄的肩上,宁可死去以便献出一滴血好让那颗伟大的心脏跳动,让那些强大的肌肉去战斗去征服。[26] 在爱默生看来,每个人都同样特殊,都有同样的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爱默生是不会使用尼采的“超人”这类词汇的,因为“超人”暗示了人的不平等。相反,他用“局部的人”来对照“整体的人”或“普遍的人”。伟人是具有代表性的人,他们并非超人,只是更充分地实现了他们人的潜能。爱默生解释道,拿破仑的伟大是因为他代表了勤劳而有手艺的阶级,这是人民大众所能认同的。拿破仑是“民主的化身”,“他所指挥的人民个个都是小拿破仑。
”[27]在他们以自由和平等的名义进行的联合征服中,“旧的枷锁下的封建法兰西被变成了一个年轻的俄亥俄或纽约。”[28]但拿破仑也同时有着他手下民众的毛病,爱默生得出的教训是,“每一种试验,不论是大众的还是个人的,若有感官的和自私的目的,就要失败。”[29]不过,拿破仑代表了一个阶段,甚至一个时代,“我称拿破仑是现代社会里中产阶级的代理人或法官。”[30]爱默生式个人主义在个人主义这个概念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大生产已经开始在拉平和吞没个人,爱默生是在为个人进行呐喊。这种个人主义意在通过提高人的灵魂和精神来战胜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另一方面,美国民主制中的多数专制对个人的压迫也日趋明显,提倡个人主义旨在保护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就这样,个人主义从作为被压迫民众的产物转化为对抗作为压迫者民众的武器。梭罗的公民不服从理论最好地代表了这一精神。梭罗把自己的良心看作比法律更高的道德原则,发动了一场“个人革命”来抗议多数人通过的不公正的美国侵略墨西哥的战争。这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传统和新英格兰清教传统在年轻的共和国里一种出色的世俗化发展。
个人主义在从欧洲移植到美国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否定到肯定,从消极到积极,从初始到成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它在美国的成功表明了个人主义的被接受是由一个社会的自由、平等和机会等诸方面状况所决定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欧洲回荡着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时,美国却在欢庆个人主义的成功。当时美国北方正在大举改革之风,但是没有一种社团群体的实验比个人主义更为持久。确实,如果个社会能允许个人施展才能,愉快地实现他自己,那么他又何必要去冒险消失在一个群体之中呢?
个人主义何为
佚名
“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是一种真正的哲学“。这是埃利·阿莱维在《哲学激进主义的发展》里,对西方的思想巨匠们共通的精神性征的概括和总结。它在更大的程度上,当然属于一种颇为极端的说法。事实上,即便是在以科学与宗教为土壤的商业化的国度,人文科学的知识谱系中晦涩难懂的理念和范畴,对于不同经验、接受背景的人来说,理解和运用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时甚至还是站在极其尖锐的对立的立场。这便是自由民主化道路上,多元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牵引下,最终必须遭遇的认识间性问题。但阿莱维话语的内里逻辑蕴涵至少表明,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在西方工业化甚或后工业化世界的文化观念中,
所居于的不可摇撼、令人瞩目的主流地位。
具体到一直以数千年民族文化传统自豪的中国,人们对源产于境外霸权主义的西方,在近代被迫打开国门后一涌而入的各种理论体系,在认识和接受上更是极尽“文化想象“之能事,取己实用所需,以符合中国语境下独特、虚假的话语形态的诉求。于是像个人主义等本土缺失性的概念、范畴,在中国式人为的使用策略的遮蔽下,成为道地的贬义词,成为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张扬物欲的代名词,从而为讲究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精髓的国人所不齿。近阅英国学者史蒂文·卢克斯的小册子《个人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书,感觉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一术语,有着廓清思维迷雾的作用,并且在很大的意义上,为我们考量当下的中国社会常态及其制度建构,亦不无裨益。
在这本迄今为止“对个人主义的分析可以说是最为简明周全“(英国《知识分子》杂志评语)的著作中,它先以纷扰错杂的思想史为线索,考察了“个人主义“一词的概念渊源和国别间的不同意蕴。较早使用的法兰西却是误解最为深重的。由于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启蒙运动的推动,法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大革命,当革命的浪潮一旦成为回首“往事“,革命风云过后对自由制度或绝对权力的理性的反思,便将其时的许多政治动乱的灾难性的罪罹,过多地推到追逐一己利益、天赋人权的口号上。于是,造成现代机械文明的“私人理性“与社会内聚胶合剂的“国家“观尖锐地对立起来,成为人们厌恶、憎恨的“贪婪的狼“。因为个人主义的甚嚣尘上,使民族国家土崩瓦解,破坏了整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导致无以复加的世界历史的分裂,个人的自我中心的信念,促使有机统一性的“人“的单子化、原子化。而唯一能补救、弥合的办法,就是实施有效的政权控制、加强社会公共秩序的“联合“。
与法国人的消极、惊慌失措相比,德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超强的思辨能力,使得他们在接受法国人的涵义的时候,走向另一条路径--融入到自己的浪漫派精神气质中去,并在实际操作时予以血融入水似的整合。对个人主义思潮的应战,在呆板僵硬的整体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变成对此前浪漫主义运动的批判性反动。浪漫派对主体、自我的极度拔高弘扬,被不自觉地等同于个人主义的漠视人类福利的利己主义,完全违背了“一种永恒的、理性的、神授的秩序体系“,最终使人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被无端地消解、破坏成荒芜的废墟。所以,个人主义在德国很快促成民族主义共同体理论的茁壮成长。从某
种意义上说,个人财富和品行的独特性、创造性的趋善趋美的成果,被强有力的洗尽长久处于落后挨打局面的民族复仇情绪轻易地化合。
法德两国对个人主义的偏执理解,影响很大、很广,包括英国人在接受这一思潮时,也摆脱不掉这一狭隘、片面的窠臼。真正为个人主义树立起“正面“形象,并将其精神内质发扬光大,让它演变成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的动力和轴心的,却是后起的发达国家美利坚。这个通常被比喻为大熔炉的多民族的爆发户式的国家,不只是虔诚地信奉个人主义的理念,而且在其历史不算长的政体建设中,都极力地把个人权利、自然正义、德性发展以及有限政府,作为自己实践履行的普遍性的道德尺度和伦理准则。这种深入人心的尺度与准则的自然顺畅的实行,反过来,在保护个体的神圣尊严和圣洁人格的前提下,又转而凝聚成强大的“自发内聚力“和高尚的社会组织理想,为人类世界提供了一块解决个我和社会生存危机的公正、平等和法制的合理性的样板。在美国人的观念里,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矛盾甚至不可调和的,尽管从涵义上说个人主义同社会主义一样,也具有普遍的救世性征。但他们更习惯于把个人主义的救世,赋予一种远离集体性的“崇高伦理和宗教意义“,在繁复驳杂的社会行为系统中,极力在寻求个人主义的机会均等、特立独行、自由之爱的无拘无束的活剧之外,同时也完成维持人类发展的公共福利的积累的奇观。换句话说,先指向个我所能做出的一切,攫取“财富的福音、成功的福音“,然后秉承宗教神学授予的普世的慈爱的福音。正是基于此,美国与其他西方盟国相比,是最缺乏社会主义传统的国家。
个人主义的历史是复杂的,在理解与评价上,即便是在拥有良好的个人主义传统的美国,亦不例外地常出现很大的分歧。但个人主义既然能作为一种历久不衰的思潮甚至运动而存在,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可以在人类生活中正常运行的行为准则。个人主义以“单个的人“的自我意识为中心,故而有一条基本的伦理原则,就是对个我尊严的重视和优待。启蒙思想家那里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观念,只是漫长的自为的人学价值观的一个链条,西方人的心性,更多却来自丰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因为在上帝才是唯一至尊的神学背景下,每个人面对至善的“主“的时候,都是罪人,都是需要被救赎、忏悔的对象,因之除了上帝能囊括一切之外,个人都有它合法的自由独特的意志。正如康德所言,个人不仅仅是主观的目的,不仅为有价值的行为的结果存在,而且他们本身就代表着
客观目的,或者说,其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在人之外的其他诸多目的,只能辅助性地以它为中心,并为之服务。这样就从根本上,把人性的美丽和尊严,明晰地昭示了出来,使它享有一种道德或宗教意义上的当然的地位。与之相反,一切在各种诱人名目下的非人道的行为,都是遭到贬斥的亵渎神圣尊严的劣迹。像奥斯威辛集中营对犹太人实施的种族大灭绝,中国文化革命时期对“臭老九“等的随意凌辱批斗和激情**的派系间的“武斗“,都是典型的对属人的尊严惨无人道的抹杀。
把人真正地当成人来看待,个人从共同体和社会巨大的网络里解救出来(至少从观念上),不是把国家作为偶像崇拜和终极目的;而相反,社会与国家只是作为使人更健全的手段,于是,公共领域自然而然就不再具有先验的威权和合法性,与之相对应的私人生活却是更符合人性、更需要保护的绝对剩余空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隐私往往是最容易受到忽略和蔑视的。在早期的基督神学里曾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个人的内心灵魂被看成受到感性物欲污染的尤物,因而需要在与上帝的虔信交流和恩典中,得到彻底的洗涤、更新。但是,近代的思想家尤其持个人主义立场的知识分子,汲取了自由派学人的理论成果,给予个人的私域生活以神圣的位置。穆勒就说过,任何人的行为,只有在涉及他人的时候,才需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身心来说,个人是最高主权者。这样,强制性的国家和社会的存在,完全是出于保护自由的个人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联合体。假如剥夺了自由的私域空间,那么个人最终就会变成专制统治祭坛上的牺牲品。何况,在现实生活中,能在权力运作方面起到作用的,毕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多数人只能在权力之外的隐秘的私域世界庸常地生存下去,他们对公共领域也缺乏足够的兴趣。
如果说对个我隐私权的强调和重视,是对现代自由主义的积极成果的兼收、吸纳,那么,在浪漫派重主体的理想主义观念的熏染下,寻求个我生命的自主和自由发展的取向,则充分展示了个人主义者反束缚、反规范的个体伦理学。根据这一观念,个人主义者对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难以控制的外在力量,都顽强地予以排解拒斥,他们更乐意于将自己的信仰、行为,建立在独立地对个我批判性的反思和省察的基础之上,选择的自主性既是道德本身的前提,同时又是人类行为的前提。这种自主意识,正是西方现代文明体系里极为重要的核心观念。因为长久以来对它的坚守和秉持,使得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的健全发展。“拥有卓越的自我,
成为自我的精华,乃是人类发展的最高使命“(诺瓦利斯语)。于是,尽可能地释放一己的能量,发挥自身所潜伏的创造性的元素,是日常工作行为中,持之以恒地追寻着的目标。古希腊柏拉图时代超验的神灵附体学说,到近现代转换成现象界的对天才的强烈诉求。
从《个人主义》一书的写作视角看,虽然史蒂文·卢克斯在行文过程中,尽量力求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客观的历史态度,但字里行间还是不难见出,其“西马“的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也就是说,他总在极力推崇个人主义思潮演变路径的特殊的资本主义背景,并非每一文明都具有的同时,却经常不失时机地评述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框架内,个我人性生长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个人主义所倡导的尊严、隐私以及自我发展,其价值前提确实显得与马克思开创的社会主义运动格格不入,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有实践价值的理论,不可能只是一味地以自我的世俗欲望为中心,拒斥一切社会性的关爱、互助、协调人际关系的公理道义。它对个人的强烈共鸣,不过是在人类走出蒙昧时代以后,一种自觉地对自由、平等价值的企盼。更何况,它是在西方法治社会的相对健全的体制下,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乌托邦理想,但他也是把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际的制度运行的必要前提,因为共产主义制度尽管讲究公共性,本质上却不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权利为代价的。这些给我们深入地探讨纠缠已久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有针对性的素材。
中国文化的独特背景以及其由来已久的保守性、封闭性,使得它远远地疏离了个人主义的精神内涵,至多只不过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出现为数不多的有个人主义倾向的“狂生“。不但在儒家那里,个人被看成是社会运转过程中生硬的工具、手段,即便像强调平等和一己价值的墨家,也坚执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理想和救世抱负。 “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墨子·大取》),牺牲一个人或一群人,若能达到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向来被看作是神圣的流芳千古的伟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归,是先哲圣贤津津乐道的至高无上的人格境界,是功德圆满的醒目的标志。否则,就被视为只会为一己谋福利的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若禽兽“的小人。所以,我们在应对现代社会的世界主义的挑战时,至今一直走不出古典遗存的非此即彼的戏剧化人格的阴影。这更让我觉得,有重新认识并践行个人主义信念和原则的必要。
范文二:从希腊神话看西方个人主义思维方式的起源
从希腊神话看西方个人主义思维方式
的起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我们也发现,在对待同一样事物上,往往东西方在思想观念和做事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希腊神话故事作为一个展示西方道德观与民族性格特点的窗口,是现代人了解西方、认识西方最便捷的通道之一。本文从希腊神话中探究西方个人主义思维方式的渊源。
关键字:西方 个人主义 希腊神话 影响
在原始民族中,神话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只是一种古老的故事。在他们看来,神话包含的不仅是古老的故事(且多看成历史故事),而且是有关事物起源的道理、不可动摇的信念及言行的规矩等等。【1】或多或少地,神话指向和引导了原始人的生活,并对其后代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之一,在西方历史甚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希腊神话的姿态质朴、风韵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西方人那种崇尚自由的乐 观性格,对西方文学、宗教、艺术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西方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形成有促进作用。总体来说,希腊神话体系主要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希腊神话最突出的特点是“神人同行同行”。古希腊人认为神是人最完美的体现,因此他们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神不仅有人的形体,而且也有人所具有的各种感情以及人的美德和缺点。“神的人格化是古希腊宗教的显著的特点”。【2】作为诸神的统领者,但他却非常地好色,他与多位女神和人间的女子都有关系,并有了孩子。“那是如何地幸福呀,当一个人有一天可以称呼你为他自己的~但没有人类配爱你,你只适宜于做万神之王的新妇。我便是他,我是宙斯。不,你不要抛开~看着,这是灼热的中午。和我到左边的树荫中去,它会以它的清凉接待我们。??”【3】这是宙斯向伊娥求爱时所说的话。宙斯的妻子赫拉,熟知她的丈夫很不忠心,也是位嫉妒心很强的妻子。她阻止勒托和埃勒提亚生育,让牛虻去追击变身牝牛的伊蛾,也不断迫害宙斯和他情人所生的孩子们。
古希腊人把神摆在人的中间,神性与人性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且是互相辉映的,神是认得最高典型,在一些神的形象中可以想象人的智慧和美德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4】相应地,封建王权在欧洲发展不充足,始终有神权制约,皇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神性也并非高不可攀。与中国比较,欧洲的社会氛围都都较为宽松。希腊神话可以看做西方崇尚自由、平等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推崇享乐主义;在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依旧可以重新焕发出人性的光芒。
二、希腊神话崇尚自由,西方的神大多都是为了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为奋斗【5】,具有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个人主义是西方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观念,“它对于击败传统的特权和等级制度,瓦解不合时宜的社会秩序,以合法权利的形式确立普遍人权,都是一个决定性的武器。”【6】
希腊神话中神、英雄和人的追求有物质上的———财物,有精神上的———荣誉,而最为突出的是对女色的追求。【7】希腊神话中的美女海伦是宙斯的女儿,16岁时被迫嫁给斯
巴达王莫内劳斯,为斯巴达王后。后来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和二王子帕里斯到访斯巴达,帕里斯把她拐去,带回特洛伊。斯巴达王大怒,他向哥哥迈锡尼国王阿加门农求助,希腊联军组织一千艘的船舰出征,而引起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后世有人形容这场战争为“使千艘战舰齐发的容貌,海伦的美引发了特洛伊战争。”【8】
西方文化历来奉行“个人本位”,自我价值是受到极大肯定的,强调人格和尊严,二次大战结束以后,许多年轻人各执己见,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就有了六七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文化的盛行和流行音乐的崛起;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起源,如今也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铭刻在公民心中,融入到血液里面;【9】也是近代西方文明进步发展的两面大旗。
三、希腊神话中敢于反对权威,坚持自己信仰的精神是普遍存在的。
普罗米修斯为了让人类获得光明,从天庭盗取火种到人间,触怒了主神宙斯,于是被宙斯拴缚在高加索的山崖上,让鹰啄食他的腑脏,肝脏被吃后立即又长出来,长出来之后又被吃掉,永无了期。但是,普罗米修斯不愿屈服,以轻蔑高傲的态度答复宙斯的责罚。
在这则故事中重视个人价值,提倡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反对任何权威或任何其他外在因素对“个人”的干扰侵害是被积极肯定的。这种源自古希腊思想,反对权威,鼓励自我支配,提倡个人发展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欧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与东方孩子相比,西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即: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思维能力显著。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学着自我判断,自我否定,自我负责,切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不可唯唯诺诺,听凭摆布。父母鼓励孩子在讨论问题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论观点多不现实,只要是积极向
】 上的,父母都会给与尊重,并对这些想法进行仔细的审查。【10
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影响巨大,欧美文化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关注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尊重自由选择,追求人格独立。从古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探究到西方个人主义盛行的根源,也能从中得到对此更深刻的理解。
【1】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22页。
【2】陈唯声:《世界文化史》古代部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3】〔德〕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4】徐宏英 张起兰:《古希腊神话的特点及其影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17卷第4期。
【5】张雅然:《从中希神话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6】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7】钟鸣:《希腊神话的历史足迹》,新东方,2012年第2期。
【8】维基百科:词条“海伦,希腊神话中的美女,宙斯的女儿。”
【9】林炎平:《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10】卢燕华 冯娟:《个人主义在希腊神话中的解读》,海外英语,2012年04月。
范文三:从希腊神话看西方个人主义思维方式的起源
从希腊神话看西方个人主义思维方式
的起源
关键字:西方 个人主义 希腊神话 影响
在原始民族中,神话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只是一种古老的故事。在他们看来,神话包含的不仅是古老的故事(且多看成历史故事),而且是有关事物起源的道理、不可动摇的信念及言行的规矩等等。【1】或多或少地,神话指向和引导了原始人的生活,并对其后代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之一,在西方历史甚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希腊神话的姿态质朴、风韵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西方人那种崇尚自由的乐 观性格,对西方文学、宗教、艺术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西方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形成有促进作用。总体来说,希腊神话体系主要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希腊神话最突出的特点是“神人同行同行”。古希腊人认为神是人最完美的体现,因此他们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神不仅有人的形体,而且也有人所具有的各种感情以及人的美德和缺点。“神的人格化是古希腊宗教的显著的特点”。【2】作为诸神的统领者,但他却非常地好色,他与多位女神和人间的女子都有关系,并有了孩子。“那是如何地幸福呀,当一个人有一天可以称呼你为他自己的!但没有人类配爱你,你只适宜于做万神之王的新妇。我便是他,我是宙斯。不,你不要抛开!看着,这是灼热的中午。和我到左边的树荫中去,它会以它的清凉接待我们。??”【3】这是宙斯向伊娥求爱时所说的话。宙斯的妻子赫拉,熟知她的丈夫很不忠心,也是位嫉妒心很强的妻子。她阻止勒托和埃勒提亚生育,让牛虻去追击变身牝牛的伊蛾,也不断迫害宙斯和他情人所生的孩子们。
古希腊人把神摆在人的中间,神性与人性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且是互相辉映的,神是认得最高典型,在一些神的形象中可以想象人的智慧和美德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4】相应地,封建王权在欧洲发展不充足,始终有神权制约,皇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神性也并非高不可攀。与中国比较,欧洲的社会氛围都都较为宽松。希腊神话可以看做西方崇尚自由、平等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推崇享乐主义;在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依旧可以重新焕发出人性的光芒。
二、希腊神话崇尚自由,西方的神大多都是为了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为奋斗【5】,具有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个人主义是西方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观念,“它对于击败传统的特权和等级制度,瓦解不合时宜的社会秩序,以合法权利的形式确立普遍人权,都是一个决定性的武器。”
【6】
希腊神话中神、英雄和人的追求有物质上的———财物,有精神上的———荣誉,而最为突出的是对女色的追求。【7】希腊神话中的美女海伦是宙斯的女儿,16岁时被迫嫁给斯
巴达王莫内劳斯,为斯巴达王后。后来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和二王子帕里斯到访斯巴达,帕里斯把她拐去,带回特洛伊。斯巴达王大怒,他向哥哥迈锡尼国王阿加门农求助,希腊联军组织一千艘的船舰出征,而引起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后世有人形容这场战争为“使千艘战舰齐发的容貌,海伦的美引发了特洛伊战争。”【8】
西方文化历来奉行“个人本位”,自我价值是受到极大肯定的,强调人格和尊严,二次大战结束以后,许多年轻人各执己见,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就有了六七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文化的盛行和流行音乐的崛起;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起源,如今也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铭刻在公民心中,融入到血液里面;【9】也是近代西方文明进步发展的两面大旗。
三、希腊神话中敢于反对权威,坚持自己信仰的精神是普遍存在的。
普罗米修斯为了让人类获得光明,从天庭盗取火种到人间,触怒了主神宙斯,于是被宙斯拴缚在高加索的山崖上,让鹰啄食他的腑脏,肝脏被吃后立即又长出来,长出来之后又被吃掉,永无了期。但是,普罗米修斯不愿屈服,以轻蔑高傲的态度答复宙斯的责罚。
在这则故事中重视个人价值,提倡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反对任何权威或任何其他外在因素对“个人”的干扰侵害是被积极肯定的。这种源自古希腊思想,反对权威,鼓励自我支配,提倡个人发展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欧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与东方孩子相比,西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即: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思维能力显著。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学着自我判断,自我否定,自我负责,切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不可唯唯诺诺,听凭摆布。父母鼓励孩子在讨论问题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论观点多不现实,只要是积极向上的,父母都会给与尊重,并对这些想法进行仔细的审查。【10】
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影响巨大,欧美文化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关注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尊重自由选择,追求人格独立。从古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探究到西方个人主义盛行的根源,也能从中得到对此更深刻的理解。
【1】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22页。
【2】陈唯声:《世界文化史》古代部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3】〔德〕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4】徐宏英 张起兰:《古希腊神话的特点及其影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17卷第4期。
【5】张雅然:《从中希神话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6】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7】钟鸣:《希腊神话的历史足迹》,新东方,2012年第2期。
【8】维基百科:词条“海伦,希腊神话中的美女,宙斯的女儿。”
【9】林炎平:《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10】卢燕华 冯娟:《个人主义在希腊神话中的解读》,海外英语,2012年04月。
范文四:中国集体主义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起源之比较
《西方文明通论》论文
中国集体主义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起源之比较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历史中,始终有一种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存在着,而且它甚至几乎是中西方所有文化冲突(有时甚至超出了文化冲突的范畴)的源泉,那就是,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矛盾。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而集体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个人主义,就没有西方文明今天的面貌;没有集体主义,也就没有中国文化今天的面貌。中西的文化差异,最主要的就表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上。那么,同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西方文明会孕育出个人主义,而中华文明则会孕育出集体主义,下面就要探讨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的起源的比较。
谈到中国文化的起源,毫无疑问儒家学说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孔子的这一学说可以说适应了古代中国的客观实际也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西方文明的起源,则非古希腊智者学派以及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莫属,它们共同使得西方文明有了今天的样子。
下面就先从中国儒家学说和西方智者学派及文艺复兴中的不同观点出发来比较中西之间的这一差异。
首先,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中,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被看作是集体中的人,人、百姓更多的被看作一个整体对象来研究,并强调这一整体对象对集体的影响及作用。例如,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是“仁”,它要求的是,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体贴,强调只有统治者“为政以德”,才能使“集体中的人”对“整个集体”产生积极的推动力,而并不强调对人作为个体的关注。
而在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中,人是作为一个个的个体存在的。特别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希腊城邦逐渐兴起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也定下了西方文明个人主义的基调。特别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的那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了人的“自下而上”的主体作用,被
《西方文明通论》论文
认为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其次,中西方文化对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着眼点上,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家更多地强调“礼”,即一种严苛的不容侵犯的等级秩序。特别是,“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他强调人们的行为必须符合“礼”的准则,人们的个人礼仪规范必须按照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来运行。而为了有效地运行这一等级秩序,就必须把百姓、官员甚至还包括国王全部集中起来,作为一个“集体”来严格地遵循这一规范,为“集体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推力。
而西方文明则非常强调人的个性自由。特别是在古希腊破碎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来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使人性的自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个人不需严格地遵守社会既定的专制秩序,而是自由地从他们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总结出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来“自己遵守自己定的规则”,这也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中西方文化对人性诉求的态度不同。在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用“礼”来规范民众的行为,严重地压制了民众作为“个体的人”的人性诉求,用“愚民”手段、“君权神授”来使整体国民作为一个“集体”自觉地受统治者的支配,每个人都活在国王的“恩赐”中,甚至没有自己的诉求。
而西方从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哲学的出现开始,一直到14世纪的文艺复兴,都充斥着对“神”的怀疑,根据自己的诉求来对世界和人生做出解释,创造反应人性作为个体的利益诉求的文学、艺术作品,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更将“个人主义”渗入了哲学、宗教及文学艺术。
另外,在文化差异的起源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文化对待教育的态度。教育产生文化,教育创造文明,教育甚至主导着一个文明的前进方向。下面就从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在教育上存在的差异性来探究中西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方式不同。在中国的古代,由于处在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等朝代的教育都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所有学校都由国家来开办,因此,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学在官府”的局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学也兴盛起来,但私学并没有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家
《西方文明通论》论文
的统治,维护封建秩序,对教育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控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官吏来管理教育。这就使得国家对民众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更加有效。
而在古代西方,公学和私学都曾一度非常兴盛,尤其是私学。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 统治者从来都没有,或从来无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相对稳定的文教政策来对教育进行管理。 学校可以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随性发展,所以各式各样的公学、私学都蓬勃地发展了起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大学学术自由程度,可以说,它来源于“个人主义”,又推动了“个人主义”。
其次,在教育的内容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古代中国,学校始终把“忠君臣、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摆在核心地位,教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其他教育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因此,古代中国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够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局面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学校的教育就甚至只限于“四书”、“五经”等狭窄的范围了。后来的科举考试制度虽然创造了隋唐一度的教育兴盛,但是其僵化地强调“集体主义”即封建的、专制的文化灌输没有改变。
而西方的古代教育比较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是很看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同于中国式的基础教育,西方教育重视能力、情感方面的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重视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活动能力的获得。这些都体现了延续至今的古代西方的个人主义教育。
除上述之外,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起源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的差异,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差异对文化的差异产生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影响。
对古代的中国来说,农耕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滥觞及主流。在农耕经济中,家庭、土地是最重要的基础,特别是,“男耕女织”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使“家庭”在中国传统经济活动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必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合作生产,这就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形成,只有人们融合为一个集体,才能共同生产,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西方文明通论》论文
而在古代的西方,特别是古希腊城邦,由于平原少,多山地,几乎无法发展农业生产,在这种环境下,遵循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加上城邦的“小国寡民”特点,在商品交换中,个人主义传统便占了上风,每个人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来进行商品交易。而且,在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殖民运动的高峰时期,大量的殖民者脱离家庭,通过地中海到达数以千计的岛屿进行商品贸易,从而造就了他们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也造就了西方文明高度强调的“个人英雄主义”。
通过上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及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的来源的比较,我们便理解了为什么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大量的困惑。但是我们无需去评价到底哪一种文化传统才是正确的,西方不应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批评中国所谓侵犯人权、妨碍民主,中国也不应站在自己角度来批评西方自私自利和英雄主义。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只有通过更多的交流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共同发展人类文明、造福人类后世。
范文五:西方文化史,个人主义
当神逐步让位于人
——试论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对整个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
的西方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有决定意义上的影响,是很多学者公认的西方文化价值
观念的核心。本文拟从西方的社会历史出发,探寻个人主义在西方产生的渊源、
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内涵,并结合当今现实,描述个人主义在当今西方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不同表现,同时,探讨西方个人主义对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
的启示。
【关键词】 西方; 个人主义; 文化内涵; 启示
(1)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
在。”个人主义作为西方的精神文化内涵,广泛地渗入在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
如果不能清晰准确的理解、认识个人主义,则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系统地把握西
方文化。尤其在全球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深度了
解西方文化,加强东西方之间的深层对话,已成为历史发展的需要与必然。任何
一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生成都与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发展进程有重要的
联系;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存在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的研究,探寻其对现实生活中方
方面面的影响;对于个人主义,这个在当今世界主流西方社会中有重大影响的价
值观念,无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以及道德建设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 西方个人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
(1)古希腊神话及史诗中孕育的原始个人主义
埃德加曾经指出:“西方文化是犹太教、基督教、希腊和罗马四种文化的综
合。”然而,在这四种文化中,在爱琴海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希腊文化则是现
代西方文化的基石。尽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也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实质
的影响,古希腊文明更能让西方人从中感觉到自我归属感和源头感。
古希腊神话因其完整的体系、宏大的规模、跌宕的故事情节成为希腊文明的
重要标志之一。希腊神话中刻画了众多的英雄和神灵,他们都和普通人同形同性,
追求更多的是个体物质肉体和精神的享受,而不是超越、造福人类的崇高。即使
是众神之父宙斯也是风流成性,不仅和天上的各类女神互抛暧昧,对凡间的美貌
女子亦是心怀不轨。他们在道德上也从无过人之处。如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相互嫉妒彼此的美貌,都想要成为最美的女子,因而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许诺给特洛伊王子不同的好处,最后却因这“不和的金苹果”导致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这些神话故事展现的都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蕴含了最原始个人主义的元素。
除了神话之外,史诗也是古希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荷马史诗》为例,《伊利昂纪》中阿基琉斯从愤怒到息怒,从退出战场到重新参战,把战争看成是自己获得荣誉,实现价值的场地。《奥德修纪》中希腊主将奥德修斯智慧过人、英勇顽强;特洛伊的主将的赫克托耳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史诗中的英雄都把个人荣誉看的至高无上,为实现个人的荣誉不惜牺牲一切,这些都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2)希腊城邦政治及哲学成就中的个人主义元素
雅典是古希腊民主城邦政治的代表,从特修斯建立雅典、梭伦改革到伯里克
(2)利,民主城邦政体不断完善。城邦(polis)就是(politics)的词根,其核心就
是公民言说与参与公共事务的自由,本质是一定数量的公民以其不同职能参加、管理公共事务的一个有机系统。希腊这种城邦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个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对公民个人自我的一种初步认识。
希腊政治的繁荣稳定也带来了文学、哲学、科技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其中更是以哲学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我们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出于那一时期,苏格拉底在批判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哲学的目的论,认为人没有必要研究自然界而应研究自己,第一次开始把哲学由自然转向人;柏拉图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在《理想国》中更进一步地探讨了人的欲望、意志、理性等问题。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对人自身的不断探索的关注,为后世个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可能。
(3)基督教、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对个人主义形成的影响
(3)《艾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一书中说到:上帝创造了人,并
赋予每个人灵魂,这给了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他作为个人的基本权利。虽然基督耶稣以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赎了罪,拯救仍然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就宗教的实质来说,它实际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自我意识。因而,可以说基督教在个人主义精神
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中世纪因混战、疾病、海盗的存在,被人们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这样的黑暗终于迎来了震撼人心的“文艺复兴”以及后世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不仅重新发现了人,肯定了人的价值,而且还产生了众多的巨人,可谓是群星灿烂,这些巨人们用他们前瞻的思想更进一步奠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发生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如惊天霹雳,颠覆了人们的传统价值体系,“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观念奠定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理论体系。虽然这时“个人主义”还没有作为一个价值观念出现在固定在文献著作中,所有这些观念中都包含着明显的个人主义的倾向。
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民主城邦制度、哲学成就以及后来产生于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与“个人主义”的产生有重要的联系,终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840年出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中第一次用个人主义这个词表示了对西方文化有重大意影响的这种价值观念,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与利己主义相区别的细想体系也更加为人们认识和了解。
二、 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表现
过去几十年时间里,我们所认识的个人主义是与社会主义奉行的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一个道德概念,在我们对个人主义的普遍理解中,它是一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然而,这种价值体系确实促成了西方社会的不断繁荣与发展,当今世界仍然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个人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实际上,西方社会中的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命题: (4)a、一切价值都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人所经验到的(但不必然为人所创造); b、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存在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c、一切个人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被当作他人谋求利益的手段。这三方面的概括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将“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自我中心”区分开来。具体而言,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可以粗线条地归纳为表现在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以及文化上的要求个性独立的自我意识等层面的内容。
(1)在政治领域,个人主义与西方的民主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希腊
的城邦制开始,人开始被称为公民,在国家事务管理中开始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个人的价值和目的以及利益都得到了一定的实现。诚如(5)梁漱溟先生所言:“所谓民主制度,正不外一种进一步的团体生活”,“其特征在:团体中各个分子从不自觉渐有了自觉,从被动渐转入主动;团体于是乃不能不尊重其个人自由,并以团体公事付之公决”。所以,整个社会团体的存在只是更好的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社会和国家是没有生命的,是物质的,国家的存在只是应该更好的保护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和权利不受侵犯。因而,个人主义反对国家权威和各种各样对个人的过分支配,但是个人主义并不是不要政府,只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才奉行无政府主义,因为,只有在团体的合作中,个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才能得以实现并获得实现的力量。
(2)在经济领域,个人主义表现为自由经济,即利用市场的自然调节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个人主义认为,一切个人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但是这种平等是建立在个人自由竞争的基础之上的。在西方社会,很多工人因为所在的企业经受不住市场的考验而破产导致失业,但面对此类情况,西方政府的角色不是立刻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而是有限度地干预经济活动,甚至“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因为个人主义一直信奉这样一个信条:(6)最符合一个人利益的就是让他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责任去选择他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付诸于行动,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国家利益实现的基础。
(3)在文化方面,个人主义造成了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以及西方人对自我意识的强调。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就像是一个大熔炉,囊括有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语言肤色的人群,美国社会对所有不同的文化展现了极大的包容性,这与他的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与唯一性的传统不无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个人主义并不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反而代表着很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主义就是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及私人空间,承认个人有权不同于他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西方人不喜欢接受没有请求的帮助,不喜欢别人不经允许占用他们的时间或空间。在西方,不管是同学、同事还是亲戚、朋友,甚至是父母、兄妹都直呼其姓名;面对别人的请求,可以直截了当的拒绝或接受;西方的学生往往更重视兴
趣而不是要求,他们往往敢于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他们对自我的重视与强调。
三、 西方个人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联系不断紧密,与西方世界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然而,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为跨文化的交流带来很多障碍。过去,我们一味的把个人主义等同于利己主义,过分夸大了个人主义的负面效应。实际上,将个人主义置于西方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将个人主义与西方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其深刻内涵,深刻的理解西方个人主义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制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规律的法规政策,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
(1)对个人权利的充分尊重。如今的中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已跃然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在顶端科技研发、航空航天事业、体育竞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数字之后,我们还应考虑到中国的千千万万个体百姓,他们的权利是否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当然,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公民的权利保障水平已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仍存在着很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贫富差距造成的底层人民就业难、上学难、坐车难等等,使底层百姓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实现,进而会导致更多的诸如社会犯罪的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伦理体系以及制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时,应该借鉴西方个人主义中关于尊重人的权利的积极因素,每个人的价值都得以充分实现的时候,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真正的充分发展。
(2)对个人利益的尊重。个人利益主要指个人的经济利益,现今的中国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怎样说,核心内涵还是市场经济,即要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个人在经济领域中也可以被称为资源,劳动者同样应该得到合理的配置,也就是说,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竞争,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其实就是肯定对个人利益尊重、追求的合理性。只有个人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充分的满足,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才会成为现实。
(3)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帮助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主要指个人存在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不同的角色分工才能正常运行,所以,国家应该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应制定出相关的政策规定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其人生价值,让更多人通过平等的竞争得到其应有的发展机会,选拔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杜绝一切腐败现象。只有机会被提供给真正需要的人,他们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而个人价值的完美实现也是国家实现真正稳步发展的前提。
综上所诉,个人主义是在西方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中产生的,对当今西方国家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主义并不只是我们先前认为的“利己主义”和“自我中心”,个人主义中有很多合理、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的现代解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 洪银兴、葛杨、秦兴方 2005年5月版
(2)《西方文化史》笔记 郑州大学文学院 梅启波
(3)《艾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钱满素:, 1996年版,第199、199、202页。)
(4)《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杨明、张伟 《南京社会科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四期)
(5)《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6月版
(6)《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 邹广文、赵浩 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 1999年第2期
西 方
姓名:张学超文 化 史 期 末 课 程 考 察 班级:对外汉语一班学号:200936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