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新生儿肺炎的个案护理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个案分析
张纤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 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可能有单侧胸痛, 深呼吸和咳嗽 时胸痛, 有少量或大量的痰。 新生儿肺炎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 而感染性肺炎有 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 以弥散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特点, 需及早 诊断,正确处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病例资料
患儿王斌之子,男,母孕 40+3周,胎盘脐带 apgar 评分不详,日龄 12天, 因咳嗽 3-4天,加重 2天入院。患儿 4天前开始出现阵发性咳嗽,每次咳嗽 1-2声,有密切接触感冒史,自予口服药物(不详)。近两天咳嗽加重,每次咳嗽 3-4声,予口服感冒药物未见好转,人我科拟诊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收住 新生儿监护病房。
二、治疗要点
立即给予暖箱、心电监护、吸氧、早期抗感染给予优立新,并给与乙酰半胱 氨酸化痰,,气泵吸入缓解气道高反应,雾化后排痰,营养支持等治疗。
三、护理诊断
1.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急促,患儿咳嗽反射功能不良有关。
2. 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炎症有关。
3. 药物代谢异常 与自身免疫系统有关
4.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与严重缺氧、酸中毒有关。
四、护理措施
(1)清理呼吸道的护理。
协助患儿更换体位, 一般每两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同时为患儿拍背, 促使痰液排 出改善肺扩张。叩背方法是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地轻拍 背部, 拍击频率为 100-120次 /min。 然后吸痰, 吸痰的顺序为插入吸痰管至口腔 咽部后放松吸痰管, 左右旋转, 向上提拉吸净痰液。 新生儿吸痰时间不超过 15s , 以防因吸痰造成患儿缺氧, 负压吸引应小于 -300mmhg 。 动作轻柔, 以免损伤呼吸 道黏膜,导致黏膜水肿,阻塞呼吸道。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时注 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率、 SPO2以及痰的色、质、量,如有问题,及时告知医 生,患儿如有不难受,应及时停止。如果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可采用氧气雾 化吸入来湿化气道,促进分泌物排出。
(2)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
患儿具有呼吸困难,我们给与鼻导管吸氧,氧浓度为 21%-40%,不能超过 40%, 氧流量为 3-4l/min, 2-3d 后氧流量为 1-2l/min, 吸痰前调高氧流量 1-2min , 使 血氧饱和度达到 95%以上。 及时调整氧流量, 使 SPO2维持在 88%-93%, 以避免高 氧血症引起患儿视网膜病变。 用氧过程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用氧效果, 观察患儿面 色、口唇、肢端的循环情况、 SPO2及血气分析,及时调节氧流量。
(3)用药护理
新生儿的肝脏解毒及肾脏的排泄功能较差,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较低, 药 物的容量分布较大, 血脑屏障较差, 因此新生儿在用药种类及剂量方面取决于周 龄、体重、病情。患儿诊断为感染性肺炎后,立即使用优立新治疗,抗感染要早 期、 联合、 规律及全程用药。 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 注意有无恶心、 呕吐、过敏、皮疹等现象。使用优立新局部易出现静脉炎,可通过减缓滴速来预
防, 还可以引起肝脏损害, 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 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柯兴综合征诱发或加重感染。 用药前仔细核对医嘱中的药物 剂量及用药方法。 患儿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小, 药物的剂量较难把握, 对我们的要 求较高。患儿住院过程中无药物的不良反应,肝功能正常。
(4)预防心力衰竭与严重缺氧、酸中毒的护理。
新生儿肺炎易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同时患儿易并发呼吸衰竭, 我们应密切监 测患儿生命体征,每一小时监测患儿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一次。准确 记录出入量,达到出入平衡,减轻肺部负荷。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根据 血气分析调整氧流量。患儿如有拒奶、呛咳、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听诊肺部布 满湿啰音, 考虑患儿发生心力衰竭, 应立即进行抢救。 新生儿肺炎易并发呼吸衰 竭、心衰、酸中毒,因此尿量观察非常重要,应认真记录排尿次数,准确计算每 次的尿量,并做好记录。
五、健康宣教
由于患儿住在新生儿监护室, 其家长未与患儿见面, 对此我们应做好家长的 心理护理, 及时将患儿病情告知家长。 出院时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告知其母乳喂 养的重要 ,教会患儿母亲授乳方法,授乳时一般采用坐卧位,哺乳一侧的脚稍 抬高,斜抱婴儿,使婴儿的头肩枕于母亲哺乳侧肘弯,用另一手的食指、中指轻 夹乳晕两旁使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及乳头, 能自由呼吸。 哺乳结束后, 为防止溢 乳, 应将婴儿竖抱, 头部紧靠母亲的肩部, 用手掌轻拍背部以帮助吞咽下的气体 排出, 然后将婴儿保持右侧卧位, 以防止呕吐造成窒息, 母乳喂养时也要加强体 格锻炼,改善小儿呼吸功能。在寒冷季节外出时,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定期 检查, 按时预防接种。 告知家长婴幼儿晒太阳的重要性, 指导家长给婴幼儿补钙。 六、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 其感染性肺炎在产后多见, 新生儿在 出生后六个月内的抵抗力较差, 没有建立完善的免疫机制, 易受外界的影响。 新 生儿易患重症肺炎, 在护理过程中, 病情观察十分重要, 基础护理也要一丝不苟, 每一项操作都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患儿再次感染。 患儿易哭闹, 哭闹时给 予安慰,喂养时特别要细心,防止呛咳、窒息,要有爱心与同情心。在新生儿肺 炎的护理中,给予患儿适和的温度、湿度,合理喂养,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和 维持体温正常对患儿康复很重要。 护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护士责任的重大, 工作 要认真、负责;同时儿科的护理要求善于发现病情变化,尤其是新生儿,各项身 体机能尚不完善, 病情变化来得快, 要求新生儿监护室的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同时具备过硬的技术。对于病情危重,复杂多变的 NICU 患儿,做好家长的心理 护理十分重要。患儿家属的支持、理解,对患儿的治疗及检查息息相关,也对我 们顺利完成护理十分重要。让家长放心,对患儿负责。在这例护理病例中,正确 的给氧可以缓解呼吸困难,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衰的发生;在营养支持下,有 效的氧疗是肺炎监护的重点, 所以我们要做好基础护理、 呼吸护理及氧疗。 这样 不仅能减少患儿的心衰的发生同时也降低了死亡率。 我们医护人员必须具有高度 的责任心, 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熟练的护理技术。 做到眼勤、 腿勤, 以病人为中心,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清源、 张建新、 徐新娥 内科护理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8 [2]吕艳梅、江思思 新生儿肺透膜病 72例呼吸道护理 [J].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31):0061-02
[3]林梅芳、顾莺、夏爱梅 极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先天性结核的护理 [J]中华护理 杂志 2011.11(46)
[4]刘奉、刘靖、于雁 儿科护理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08 [5]庄华英、朱明瑶 护理基础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9
范文二:新生儿的护理
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
一、概念:
从出生到满28天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她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我国将围生期定义为妊娠28周至出生后7d。新生儿期是胎儿由胎内转变为胎外的最初阶段,身体内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和特征,了解这些变化和特征,对于做好护理工作、防治新生儿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二、新生儿的分类
根据胎龄分类
1. 足月儿 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260~293天)的新生儿。足月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基本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 早产儿 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196~259天)的新生儿.其中第37周的早产儿因成熟度已接近足月儿,故又称过渡足月儿。早产儿尚能存活,但由于各器官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各种并发症多,因此要给予特别的护理。
3. 过期产儿 指胎龄超过42周(294天)以上的新生儿。过期产儿并不意味着他们比足月儿发育的更成熟,相反一部分过期产儿是由于母亲或胎儿患某种疾病造成的,生后危险性更大,家长决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体重分类
1. 正常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体重为2500~3999g的新生儿。
2. 低出生体重儿 指初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者。其中体重不足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不足1000g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或微小儿。低出生体重儿一般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3. 巨大儿 指出生体重超过3999g者,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
根据生后周龄分类
1.早期新生儿:指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或叫围产儿。
2.晚期新生儿:生后2~4周的新生儿。
根据体重和胎龄关系分类
1. 小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者。
2. 适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10~90百分位者。
3. 大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90百位数以上者。 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三、足月新生儿的特点
1. 外观特点 正常足月儿体重在2500g以上(约3000g),身长47cm以上(约50cm),
哭声响亮,肌肉有一定张力,四肢屈曲,皮肤红润,胎毛少,耳壳软骨发育良好,乳晕清楚,乳头突起,乳房可们到结节,整个足底有较深的足纹,男婴睾丸下降,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
2. 呼吸系统 胎儿在宫内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运动。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出
生时经产道挤压,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症状。分娩后新生儿在第1次吸气后紧接着啼哭,肺泡张开。其呼吸较浅快,频率为40次/分左右。常以腹式呼吸为主。
3. 循环系统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巨大变化:①脐带结扎;②肺血管阻力降低;③卵
圆孔和动脉导管出现功能性关闭。心率波动较大,100-150次/分,平均120-140次/分,血压平均为9.3/6.7kPa(70/50mmHg)。
4. 消化系统 足月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而胃呈水平位,奔门括约肌发育
较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新生儿肠壁较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也易使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通过肠壁而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症状。足月儿除胰淀粉酶不足外,其余消化酶均已满足生理需要。
胎粪呈墨绿色,由肠粘膜脱落上皮细胞、羊水及消化液组成。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
泄,约3~4天内排完,若超过24小时还未见胎粪排出,应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 足月儿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力较低,是出现生理性黄疸及对某些药物解毒能力低
下的原因之一。
5. 血液系统 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足月儿出生时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
量较高,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HbF)约占70%,后渐被成人血红蛋白(HbA)替代。由于胎儿血红蛋白对氧有较强亲和力,氧离曲线左移,不易将氧释放到组织,所以新生儿缺氧时紫绀不明显。足月儿刚出生时白细胞数较高,第3天开始下降。足月儿血容量为50~100ml/kg。
6. 泌尿系统 足月儿一般生后第1天排尿,如生后48小时无尿,需要检查原因。新生儿
尿稀释功能尚可,但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较差,因此排出同样量的溶质需比成人多2~3倍的水。它的排磷功能较差,因此牛奶喂养儿易导致低钙血症。
7. 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约重300~400g,占体重10%~20%(成人仅2%)。
新生儿期间视、听、味觉、触觉、温觉发育良好,痛觉、嗅觉(除对母乳外)相对差些。足月儿出生时已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和交叉伸腿。反射。新生儿巴氏征、克氏征、佛斯特征阳性属正常现象。
8. 免疫系统 胎儿可从母体通过胎盘得到免疫球蛋白IgG,因此不易感染一些传染病如麻
疹;而免疫球蛋白glgA和IgM则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因此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和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葡球菌败血症。新生儿网状内皮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较弱,血清补体比成人低,白细胞对真菌的杀灭能力也较低,这是新生儿易患感染的另一种原因。人乳的初乳中含较高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应提倡母乳喂养,提高新生儿抵抗力
9. 体温调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其
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新生儿的环境温度要适宜。室温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脱水热”;室温过低时则可引起硬肿症。
10. 能量、水和电解质需要量 新生儿总的能量需要为:出生后第1天209.2~313.8kJ/
kg(50~75Kcal/kg),以后增至每日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5%~75%,每日液体需要量为:第1天约60~80ml/kg,第2天为80~100ml/kg,第3天以上约100~140ml/kg;钠、钾每日需要量各约1~2mmol/kg,新生儿患病时易发生酸碱失衡,其碳酸氢盐的肾阈值低,肾处理酸负荷能力不足,故特别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需及时纠正。
11. 常见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1)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
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2) 生理性黄疽:
3) 乳腺肿大;生后第3~5天,男、女足月新生儿均可发生乳腺肿胀,如蚕豆到鸽蛋
大小,这是由于母亲的孕酮和催乳素经胎盘至胎儿,出生后母体雌激素影响中断所致。一般不需处理,切勿强烈挤压,以免继发感染。生后2~3周内消退。
4) 口腔内改变: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分别俗称为“上皮
珠”和“板牙”,系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于生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失。其两颊部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对吸乳有利,不应挑割,以免发生感染。
5) 假月经;有些女婴生后5~7天阴道可见带血性分泌物,持续2~3天,称假月经。
系因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而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一般不必处理。
四、新生儿健康十大标准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认为,新生儿健康应具有十个方面的标准:
1.
2.
3.
4.
5.
6. 新生儿降生后先啼哭数声,后开始用肺呼吸。头两周每分钟呼吸40~50次。 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 新生儿的正常体重为3000~4000克,低于2500克属于未成熟儿。 新生儿头两天大便呈黑色绿粘笛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黄色(金黄色或浅黄色)。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如超过或第一周内每日排尿达30次以上,则为异常。 新生儿体温在37-37.5摄氏度之间为政治。如不注意保暖,体重会降低到36摄氏度以
下。
7. 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若在出生后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
8. 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拥抱等反射。
9. 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个月开始起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10. 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五、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保健重点放在第l周。对早产儿更应在以下方面做重点随访和指导。
1. 保暖 新生儿房间应阳光充足,温度保持在22℃~24℃左右,湿度保持在55%~65%左右。刚出生的新生儿对寒冷刺激很敏感,所以必须积极注意保暖。在换尿布、沐浴时动作都应轻柔、迅速。用于保暖的被要适量,不要将新生儿包得太紧、太多,尤其是夏天,易发生脱水热。
2. 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教授哺乳的方法及技巧,鼓励和支持母亲坚持母乳喂养,如确实无母乳或母乳不足者,则指导采取正确的人工喂养方法。
1) 一般出生后6小时就可喂糖水或温开水10~20毫升。12小时开始喂稀释的奶水,24小时开始母乳喂养,每隔2~3小时哺乳1次,每次15~20分钟。吸吮能力弱者,可适当延长哺乳时间。
2) 若无母乳可用稀释一倍的牛乳加少许糖。若用全脂奶粉则应按1∶8的重量比例配制,即50克奶粉加入400毫升水,喂时再往此奶中加入一半水。
3) 每次哺乳前,母亲均应洗手,用湿毛巾擦净乳头。
4) 人工喂养的奶瓶、奶头均应煮沸消毒。喂奶时婴儿头稍抬高,喂奶后将新生儿抱起,轻拍其背部,使吸奶时咽下的空气排出。
5) 喂奶后不要立即更换尿布,以免引起呕吐。
3. 介绍正确的眼睛、口腔黏膜、鼻腔、外耳道、臀部和脐部的护理方法。
1) 新生儿眼部护理 出生时宝宝经过妈妈的产道,眼睛很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结膜炎,因此,宝宝出生后要滴眼药水或涂眼药膏,以防止结膜炎的发生。若发现宝宝的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多,最好做眼部分泌物细菌检查,以除外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一般滴眼药水或涂眼药膏3~5天。给宝宝洗澡时注意应防止香皂水流进眼睛,以免引起刺激。每天早晨宝宝醒来后,用蘸温开水的小毛巾轻轻地擦洗眼部,把眼部的分泌物洗净。
2) 注意口腔卫生 新生儿的口腔黏膜非常娇嫩,机体抵抗力低,若口腔黏膜破损,很容易引起感染,严重者引起败血症。因此,要彻底改掉有些老年人每天用蘸盐水或清水的粗布擦洗宝宝口腔的陋习。这时期的宝宝口腔无牙齿又不吃有渣的食物,唾液分泌丰富起到了清洁口腔的作用,可以采取每天喂奶后再喂点温开水,这样可以将口腔内残留的奶液冲掉。喂养时奶瓶、奶头要干净,以防口腔感染。若发现舌或两颊粘膜有奶样白膜,不要擦去,应涂0.5%甲紫或撒入冰硼散。
3) 新生儿只用鼻子呼吸,一旦被堵会影响呼吸,严重的造成呼吸困难。要经常注意他的鼻子及时取出鼻垢。孩子总动个不停,最好在他睡后,两手固定住他的头,用医用棉签轻轻地在鼻腔内转动清除污物,不要过深,遇到团垢不要硬拉扯出来,最好滴一滴奶水进去,等鼻垢软化后用棉签取出
4) 耳朵内的分泌物是不需要清理的,只要洗脸时注意耳后及耳外部的清洁就可以了。保持五官的清洁,同样有利于小儿的健康,每个家长都应该重视。
5) 首先要给婴儿勤换尿布,只要尿、便湿了尿布就要及时换下来,不要老捂着。每次大便后都要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擦干水珠。尿布要保持清洁、干燥,不要用洗衣粉或碱类洗,用肥皂洗后要漂洗干净。然后晒干或烤干,并要经常洗、烫。尿布要用
柔软、吸水性强的布料做成。如果用塑料布兜,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刺激皮肤引起过敏反应。如果发现婴儿臀部皮肤已发红,有水疱,更要小心护理。每次便后要用温开水冲洗臀部,冲洗后用软布搌干,然后用消毒的植物油或凡士林(用鞣酸软膏、紫草油更好)涂上薄薄一层。皮肤已有糜烂、溃疡时,涂油后要用电灯泡烤(60度至100度灯泡、距皮肤0.33米到0.5米)。每天烤2~3次,每次20~30分钟。有条件的最好不要兜尿布,可使皮肤保持干燥,加速痊愈。如果要兜尿布,最好用消毒过的尿布或纱布保护,可避免感染。臀部不要撒布各种粉剂。粉剂可吸收水分,会增加感染机会。
6) 新生儿脐部护理 脐带是母亲与胎儿联系的纽带,通过脐带母亲将营养物质带给胎
儿,并将废物排泄。宝宝出生后脐带被结扎,一般3~7天就会逐渐干燥脱落。在脐带未脱落以前,一定要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不要将宝宝直接放入盆内洗澡,以避免脏水感染脐部,不要将尿布兜在脐上捂住脐部,以免尿液污染,每天洗澡后最好用75%酒精消毒脐带根部,然后,用消毒纱布包扎好脐部。
脐带脱落后,表面会结痂,结痂脱落后局部会有些潮湿的分泌物,有时会发现
纱布上有少许血迹,这是由于脐新鲜肉芽引起,只要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可用
75%酒精消毒脐部,用消毒纱布遮盖住脐部,一般不去求医也会痊愈。在护理新
生儿脐部时,如发现脐部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有臭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有的宝宝在快满月的时候会出现脐疝,是由于脐环关闭不全,腹腔内脏(网膜、
小肠)从脐部突出来。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对脐疝不做任何处理。惟一要注意的是尽量减少宝宝的哭闹,脐疝一般在6个月~3岁自行痊愈。
4. 新生儿沐浴
正常新生儿8~12小时即可沐浴。沐浴时室温要在28℃左右,水温要在37℃。
淋浴的顺序安排
1) 准备好干净的尿布、衣物。
2) 先调好水温。
3) 先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腹部及下肢,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压住双耳,以免水流入耳
内,发生感染。
4) 右手将干净的毛巾湿透,轻轻擦脸,然后用香皂洗头、颈部及上肢,用水冲洗后擦
干,再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上肢及胸部,清洗下肢。
5) 洗完后用干毛巾包好,轻拍全身,以吸干身上的水分。
6) 用棉签擦干孩子鼻孔和耳内的水分;肚脐用酒精棉球仔细地、轻轻地擦净;双眼用
煮沸过的棉球由里往外轻轻地擦拭。
盆浴的顺序安排:
1) 准备好干净的尿布、衣物。
2) 先倒入冷水,再倒入热水,以免烫伤。水深15厘米左右。
3) 为避免孩子受凉,要把孩子用毛巾裹住,放入水中,等毛巾暖和后便可取下。
4) 将孩子泡3分钟后,用纱布沾点婴儿香皂或洗发露给孩子洗头。注意:不要让水流
入孩子耳孔。
5) 换一条纱布,沾上婴儿香皂或沐浴液给孩子全身擦洗。别忽视了孩子的褶皱部、腹
股沟、脚脖子、脚叉子和腋下等“隐蔽”部分。
6) 将孩子抱出澡盆后,用干浴巾包好,轻拍全身,以吸干身上的水分。
7) 用棉签擦干孩子鼻孔和耳内的水分;肚脐用酒精棉球仔细地、轻轻地擦净;双眼用
煮沸过的棉球由里往外轻轻地擦拭。
8) 洗澡的全过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在热水中的浸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5分
钟。一定要避免让婴儿在洗澡时感冒。
9) 如果孩子生病了就不要给他洗澡,以免消耗体力。可以在温暖的屋子里,给孩子轻
轻地抹上一点儿婴儿香皂擦拭身体,然后用湿毛巾将身体擦干净。如果孩子病情过重,就只好用湿毛巾擦拭一下脖子、腋下、屁股等最容易弄脏的地方了。
10) 但是,如果孩子只是鼻子稍稍有些不通气、轻度咳嗽,不发烧,精神也不错,还是
可以给他洗洗澡。孩子泡一泡热水,有时反而可以恢复健康。
11) 洗澡后可在大人手上倒些婴儿润肤油或爽身粉,搓匀后抹在婴儿大腿根部、臀部、
颈部、腋下等皱褶处。注意不要直接扑粉在婴儿身上,以免误吸;粉也不可涂得过厚,以免吸湿后硬结,刺激宝宝皮肤。护理低出生体重儿时,尽量少暴露婴儿,动作要轻柔。2000g以下的婴儿不予每日洗澡,可用消毒的植物油清洁皮肤皱褶处。
5. 预防疾病和意外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婴儿的用具要专用,食具每次用后消毒。衣服、被褥和尿布要柔软,并保持干燥和清洁。母亲在哺乳和护理前应用肥皂洗手。家人感冒时必须带口罩才能接触婴儿,特别是低体出生重儿。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避免交叉感染。新生儿出生两周后应口服维生素D,每日400IU,预防佝偻病。夏季要预防中暑和婴儿腹泻,冬季要预防新生儿硬肿及一氧化碳中毒。同时,指导母亲注意防止新生儿窒息。
六、新生儿护理易犯的5个错误
今年很多家庭都迎来了(或即将迎来)自己的宝宝,如何护理娇嫩的新生儿一直是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在这里,美国的儿科专家为大家献计献策,指出了五个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1. 让婴儿整夜睡觉。经常会听到年轻的父母欣慰地感叹:真是谢天谢地,出院回家的第一
个晚上,宝宝可乖了,甜甜地睡了一整夜。而儿科专家对此的第一个反应则是:天啊,怎么能让宝宝这么睡!专家说,两周内的新生婴儿是不能整夜睡觉的,父母必须每隔四个小时喂食一次宝宝。
新生的婴儿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进食,会发生脱水。况且,假如婴儿一觉能睡八小时以上,很有可能是患了严重的黄疸病,婴儿过于困倦,以至于无法唤醒自己用啼哭来要求进食。专家表示,四小时的进食习惯应该至少持续两周以上,直到婴儿的体重有了明显的增加后,才可以让其安睡一整夜。
2. 忽略婴儿的进食要求。有些父母会严格地按照时间表来安排婴儿的进食。专家表示,其
实婴儿在吃东西方面比大人要聪明,不论是母乳喂养的婴儿还是奶粉喂养的,他们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饱了。父母只要掌握每四小时进食这一大原则即可,早点儿晚点儿完全可以根据婴儿自身的需要。
3. 将婴儿带入拥挤场所。有些父母喜欢带着婴儿去逛拥挤的商场,或是高朋满座地为孩子
办满月酒席。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是相当错误的,将稚嫩的婴儿暴露在充满细菌的环境中,婴儿易引起发烧,这一点就很麻烦,因为婴儿发烧不论严重程度都必须送到医院让医生诊断,但更为麻烦的是,婴儿在这个时期接触的细菌可能会引起致命的感染。
4. 将婴儿禁闭家中。将婴儿带入拥挤的场所不是个好主意,但整整六周都将婴儿禁锢在家
中也是错误的。整天在家中面对不会说话只会啼哭的孩子,母亲容易患上产后抑郁,这对母婴的健康都极为不利。专家建议,可常带着新生儿去不太拥挤,环境较好的地方散步,这样不仅能使妈妈精神愉悦,还能增加宝宝的免疫力。
5. 不相信自己的直觉。有时候虽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妈妈却心神不宁怀疑宝宝是不是病
了。可不幸的是,很多时候她们都听从了周围人的劝说,认为宝宝没事,从而耽误了及时送医院救治。专家强调,妈妈们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怀疑宝宝有病就要及时送往医院。 除了上述五点外,专家认为还有三项注意事项妈妈们也应给予重视:尽量让婴儿仰卧入睡(而不是侧卧或是俯卧),以减少新生儿猝死综合征;及时地通过合法途径给新生儿注射各种疫苗;及时地将发烧的新生儿送往医院。
七、新生儿心理护理 新生儿也需要心理护理。怀孕28周时,胎儿脑功能巳发育得相当成熟、相当完善了。其实近几年提倡胎教,也是一种心理护理。这种护理是通过柔和的音乐、娓娓动听的语言、在孕母腹部轻轻地抚摸,使胎儿感到安全、舒适、满足。宝宝出生后对母亲仍高度依恋,常通过哭声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要求。
新生儿的家庭心理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抱起新生儿时,应该用左手轻轻托住新生儿颈部以防滑脱;右手托起小儿臀部,竖直
新生儿身体,使之有安稳、舒适的感觉。这时大多数的新生儿会睁开眼睛看看世界。此时家长应该用温和的语言对他(她)说话,让孩子感到亲切、平和、温暖。家长温和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常会使不安的新生儿安定下来。
2. 喂奶以后妈妈应该把新生儿竖起抱着,让新生儿趴在母亲的左肩部,轻轻拍着他的背,
营造安定、舒缓的气氛,让他耳朵尽量贴近妈妈左侧胸部,使之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声,与在娘胎里听到的妈妈心跳声一样,新生儿会感到安全、心理得到安慰。父母们在护理宝宝时动作应该轻柔,不能对新生儿发脾气,更不能摔打孩子。如果心情不好,应调整一下心态和表情后再去护理孩子。
3. 新生儿啼哭,一般都是有所求助,例如饥饿、尿湿、过冷、过热、疼痛、生病等,应该
马上查看。
4. 新生儿吃饱后多数入睡,也有些新生儿吃饱奶后睁眼注视周围,此时父母们应该放柔和
的音乐,对他微笑,与他说话,母子间进行感情交流,这有利于小儿神经发育及良好性格的培养。 专家们认为,新生儿期做好心理护理对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尤其以后小儿的性格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八、几种新生儿采血的方法:
1. 颞浅静脉穿刺
选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1副。冬天首先调节室温至28 ℃,将患儿置于操作台上,必要时加包被保暖。如患儿置于温箱内,拉开温箱门后为患儿加包被保暖。左手固定患儿头部,右手协助寻找颞浅静脉,确定部位后剃净局部头发,用0.5%碘伏消毒头皮;左手拇指、中指分别固定于颞浅静脉的两端,如血管不充盈,左手中指可按压不放,松开拇指并在颞浅静脉上来回向中指方向滑动,直到血管充盈,拇指再按压;再用0.5%碘伏消毒头皮,右手持注射器穿刺,见回血后停止前行,左手示指按住针梗,拇指顺势滑到注射器下协助示指固定好注射器以防滑脱,右手回抽针栓,抽吸所需采血量。采血完毕后松开左手,取一消毒棉球置于静脉穿刺处,右手轻轻拔出注射器后,左手示、中指并列迅速按压穿刺部位 2~5 min,同时将所有血标本置入备好容器中送检。
2. 大隐静脉穿刺
选用7号头皮静脉穿刺针1枚。选择患儿内侧血管充盈的大隐静脉,用
0.5%碘伏消毒皮肤,扎止血带于静脉上端3~4 cm处,左手握住患儿脚部,右手取备好7号头皮针,右手拇、示指持针柄进行穿刺,见有回血后,将穿刺针管尾部置于采血试管内,松开止血带并有节奏地轻捏小腿,使血液顺利流入试管内,直至达到所需采血量。
3. 小儿股静脉穿刺
1) 作好患儿家属工作
a) 穿刺前耐心向家属解释向其简单讲解有关股静脉抽血的知识,让家属了解股静
脉穿刺并非想象的那样可怕和痛苦,解释“只是针尖进人皮肤时稍痛,进入血
管后就不痛了”。若有些家属还是紧张,可告诉家属对我们的操作放心,并请
家属在治疗室外等候。
b) 变换穿刺对象的次序在遇到股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时,可先选择年龄稍大一些
的能够清晰地摸到股动脉搏动或体质较瘦弱的患儿先进行静脉穿刺,这样可提
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的几率,增强患儿家属对护士操作技术的信任,同时也
可增加护士操作时的信心。
2) 对患儿采取的措施
a) 安抚患儿婴幼儿情绪变化较快,对情感反应较敏感,因此在穿刺前护士以亲切的
语言、温柔的动作来安抚患儿,使患儿产生一种安全感。比如,穿刺前抱起患儿,轻轻拍其背部,与其轻声交谈,或唱儿歌等方法,均可有效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b) 穿刺成功后要精心护理要向患儿家属交待清楚按压针眼的注意事项,避免穿刺侧
腿过早有过度用力动作,比如蹬腿、站立等。
3) 充分做好穿刺前准备工作
a) 摆好体位,置患儿于仰卧位,使一条腿伸直,准备穿刺侧的脚后跟抵在对侧腿的
膝部内侧,使大腿呈外旋外展位,同时垫高采血侧臀部。
b) 穿刺前要充分固定患儿可由一人从患儿头侧用双手夹紧患儿双臂及胯部,另一人
双手固定住患儿膝盖。
c) 穿刺成功见有暗红色血液抽出时,要继续固定好患儿,以免患儿翻动使针尖刺破
血管或滑出血管外。
4) 熟悉股静脉的解剖位置,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
a) 触摸股动脉搏动点,股静脉在股三角区,位于股鞘内,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
股动脉内侧,如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连线,股动脉走向和该线的中
点相交,股静脉在股动脉的内侧0.5cm处。首先要准确触摸股动脉搏动点,摸
搏动点时要精力集中,有耐心。
b) 进针的部位首先要触及股动脉搏动点,根据股动脉搏动点结合患儿年龄、体形
选择股静脉的进针部位。一般的,1岁以内应在腹股沟线略偏内、靠近搏动点
的位置进针;2~3岁患儿在腹股沟的正中位置,食指触及搏动点的内下0.2cm
处进针;3岁以上患儿进针位置在腹股沟中线略偏外处,在触及搏动点内下
0.3~0.4cm处。但由于过胖或严重哭闹的患儿、新生儿触不清或触不到搏动点
的位置时,在腹股沟处轻摸可摸到一个不明显的凹陷,以此处为进针点,采用
7号针头进行穿刺。
c) 进针的深度不论患儿胖瘦或新生儿,一定要使穿刺针尖触到股骨上,如穿刺进
去后无触到股骨上的感觉就往回抽血,则不宜成功。
5) 失败原因分析
a) 患儿方面的因素
患儿合作性差,由于对医护人员的恐惧而哭闹,往往不能很好配合,使进针部
位不准确易造成抽血失败。
穿刺成功后,由于患儿好动且突然无规律的动作改变使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
抽血量的不足。
b) 家人言行方面的因素
患儿家人在穿刺前表现的过于紧张,一听说抽腹股沟,心理上更接受不了,
对护士操作的期望值更高,要求护士一针见血。比如,护士在摆放体位触摸股静
脉时, 家属常问“找到血管了吗?”、“怎么还没找到?”、“轻一点,小孩
嫩胳膊嫩腿的,你看看小孩被你们折腾的,劈着腿怎么办?”等等,这些有意无
意的言语都会给护士增加很大的心理压力,使能够穿刺成功的血管也变得无把
握,导致抽血失败。
c) 穿刺前准备不充分
操作过于鲁莽,血管未选好就盲目进针。往往由于患儿过度肥胖或哭闹不
安、极不配合及新生儿血管细而造成摸不清搏动点。
固定患儿的方式不妥。小儿对医护人员及穿刺都有恐惧心理,对穿刺不合
作,表现为手刨脚蹬,尤其翘屁股动作。因此,对患儿固定不好易造成穿刺失
败。
针头与空针乳头衔接不紧密在穿刺成功后,抽血时抽出大量气体,在重新安
装针头的过程中,针尖位置发生改变,出现针头滑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
d) 护士的不良情绪
精神紧张担心一次穿刺不能成功,家人会抱怨或吵闹,这种心态会在穿刺时造成精神紧张,不敢轻易下手,甚至手发抖,这样穿刺时反而穿不到血管。
心情烦躁因工作繁忙、身体疲劳,或在护患、同事、家庭关系上遇到不顺心的
事,都可导致操作者心烦意乱,造成穿刺失败。
e) 护士的技术能力
练就过硬技能,护士平时应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学习,要多练习,潜心揣摩婴、幼儿血管的特点,反复体味进针动作,留心观察技术好、有经验的同事的操作过程,积累经验,提高自已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自信心。再行股静脉穿刺时就会得心应手,增大股静脉抽血的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确保化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为医生明确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九、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
血管选择
(1)传统组:选择外观粗直的静脉,但用手摸无静脉沟。
(2)改进组:选择外观粗直的静脉,并且静脉沟明显或外观虽细且有弯曲,但静脉沟较好。
穿刺方法
(1)传统组 备好用物,选择血管,常规消毒皮肤,旋动留置针套管,请人协作固定患儿,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成15°~30°角刺入皮肤,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2 mm左右,左手拇指和示指按住Y接口处,右手捏住针翼,边退针芯,边送套管,然后固定。
(2) 改进组 备好用物,选择血管,常规消毒皮肤,旋动留置针套管,请人协作固定患儿,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成15°~30°角刺入皮肤,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2 mm左右,然后左手不动,继续绷紧皮肤,右手用大拇指放在Y接口处送套管,右手示指退针芯,将针芯全部退出,然后固定。
封管方法(两组相同)
无肝素禁忌患者,全部采用肝素钠作为封管液每日输液完后,用封管液3~5 ml缓慢推注,将留置针处的夹子夹到最底,>12 h重复封管1次。
十、小儿洗胃的方法
用物:
一次性注射器2个,一次性手套一双,一次性小儿胃管一根,生理盐水1500ML。
操作方法:
插好胃管后将小儿胃管外侧端接一次性注射器,插入胃管长(发际到剑突再加10CM)开放液体,每次灌入不超100,再快速用注射器抽取洗胃液,如此反复清洗,直到洗出液澄清为止。
优点:
1由于注射器有刻度,灌入液量容易控制。
2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减少感染机会,控制了院感。
3经济实惠,容易接受。
4减轻工作量,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十一、几种常见病的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
病因:①围产期窒息②反复呼吸暂停③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④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所致
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改变,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轻度 主要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颌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脑电图正常。
中度 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脑电图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
重度 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松弛。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反射消失,脑电图明显异常。
治疗:关键是预防,治疗以支持疗法、控制惊厥和治疗脑水肿为主。
护理诊断:
1. 气体交换受损 与无力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 体温过低 与环境温度底下和缺乏保暖措施有关。
3. 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底下有关。
4. 有窒息的危险 与气道分泌物增加及抽搐有关。
5. 恐惧(家长) 与病情为重及愈后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1.复苏步骤 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
A 气道通畅
B建立呼吸
C恢复循环
D药物治疗
E评价
2.保暖
3.消毒隔离
4.加强监护
5.安慰家长
新生儿肺炎
可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
(1) 吸入性肺炎
病因 包括羊水、胎粪、乳汁等吸入。
临床表现 羊水、胎粪吸入者,在复苏或出生后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伴紫绀、呻吟等。胎粪吸入者较重,可引起呼衰、肺不张、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治疗 尽快清除吸入物,给氧,保暖,适当限制液量,纠正酸中毒,应用抗生素及对症处理。
(2) 感染性肺炎
病因 细菌、病毒、衣原体等都可引起新生儿肺炎。
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差,呼吸浅促、鼻翼煽动、点头呼吸、口吐白沫、紫绀,食欲差,体温异常。病情严重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吸气三凹症,甚至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治疗 控制感染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合理喂养和氧疗。
(3)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
护理诊断
1. 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急促,患儿咳嗽反射功能不良有关。
2. 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炎症有关。
3. 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与感染、环境温度变化有关。
4.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与严重缺氧、酸中毒有关。
护理措施
1. 胸部物理治疗 翻身、拍击背部、吸痰
2. 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
3. 维持正常体温
4. 密切观察病情
早产儿的护理
早产儿的特点
1. 外表 体重大多在2500g以下,身长不到47cm,哭声轻,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男婴睾丸未降或全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 呼吸 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 指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常伴有心率减慢(40岁、服用违禁品。②孕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肝炎、心脏病。③既往有异常妊娠妊史:死胎、早产、先天畸形、胎儿水肿。④本次妊娠有合并症:阴道出血、先兆子痫、胎膜早破。⑤分娩和出生有异常:早产、过期产、胎儿窘迫、手术助产、生后窒息、大于或小于胎龄儿。
第一节 足月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至5mg/dl);④黄疸持续过久(足
月儿>2周,早产儿>4周) ;⑤黄疸退而复现;⑥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具备其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一、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胎儿通过产道时被感染,以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为常见。起病缓慢,于生后2~3周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伴有厌食、呕吐、体重不增、大便色浅、尿色深黄、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②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因细菌毒素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患儿除黄疸外,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反应差、拒奶、体温升高或下降,有时可见感染灶。感染控制后黄疸可消退,血培养有助于诊断。③其他:尿路感染、先天性疟疾等。
二、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症:因母婴血型不合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以ABO 血型不合最常见,Rh 血型不合较少见。轻者除黄疸外,其他表现不明显;重者贫血严重,伴有水肿、心力衰竭、肝脾肿大。随黄疸加重逐渐出现嗜睡、吸吮无力、肌张力下降、生理反射减弱等胆红素脑病症状,持续12~24h 后很快出现双目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囟隆起、尖叫、惊厥、呼吸困难,常伴发热,如不及时治疗很快死亡。幸存者症状逐渐恢复,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②先天性胆道闭锁:生后2周开始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皮肤呈黄绿色,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肿大;肝功能损害,直接胆红素增高。3个月后逐渐发展为肝硬化。③母乳性黄疸:可能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母乳性黄疸。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 停喂母乳3日仍无明显降低者可除外母乳性黄疸。④其他: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及药物性黄疸,由维生
素K 3、K 4 、新生霉素、樟脑丸(萘) 等引起者。黄疸的程度与用药有关。
【治疗要点】
1. 治疗原发病。
2. 降低胆红素,应用光疗,提倡母乳喂养,诱导正常菌群建立,减少肠肝循环,保持大便通畅。
3. 保护肝脏,供给充分的热量及维生素,禁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4. 控制和预防感染,注意保暖、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一般病例可用中药清热、利湿、退黄,如茵陈蒿汤等。病因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
5. 适当应用血浆或白蛋白等治疗。
【护理问题】
潜在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心力衰竭。
【护理措施】
1. 密切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 ①加强保暖,将患儿置于适中温度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因患儿低体温时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从而加重黄疸。②注意观察皮肤、巩膜、大小便的色泽变化和神经系统的表现,根据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判断进展情况。③做好光疗护理。
2. 用药护理 按医嘱输入血浆或白蛋白,以增加其与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可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加速未结合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协助医生做好预防
缺氧、感染、脱水、低血糖、酸中毒的护理,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健康教育】
①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早产儿,可是生理性的,也可是病理性的,引起的病因较多,也可是多种疾病的一种表现。家长应充分认识和理解。②家长应学会初步了解和判断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及早发现异常,及早就诊。③病理性黄疸应向家长交待其严重程度、预后、治疗效果,给家长以安慰。有后遗症的患儿应向家长交待,并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④母乳性黄疸向父母交待哺乳注意事项及预后良好,不必紧张。G-6PD 缺陷忌食蚕豆及其制品,并注意药物选用。
第四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男婴,孕36周胎吸助产娩出,Apgar 评分1分钟5分,5分钟4分,羊水Ⅲ混浊,四肢肌张力高。于出生24h 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吐奶,四肢小抽动。T36.70c ,面色发紫,易激惹,前囟平坦但张力高,血WBC14×10(/L,N0.8。试问:①最可能的诊断什么?②此患儿现存的护理问题是什么?③怎样进行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预后较差。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缺氧 早产儿多见,有室管膜下出血,也可脑实质点状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2. 产伤 足月儿多见,胎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产程过长、产钳,胎吸助产等使胎儿头部挤压导致大脑镰、小脑幕撕裂致硬脑膜下出血。大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3.其他 高渗液体输入过快、机械通气不当,血压波动过大,自然出血症,凝血因子缺乏,脑血管畸形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临床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一般生后1~2天内出现。常见表现有:①意识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②眼部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震颤等 ③颅内压增高如脑性尖叫、前囱隆起、惊厥、呕吐等;④呼吸改变如呼吸快或慢、不规或暂停;⑤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⑥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⑦出现黄疸和贫血。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 和B 超可提供出血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判断预后。
【治疗要点】
1. 镇静抗惊厥,多选用苯巴比妥;
2. 降低颅内压,选用地塞米松,必要时用甘露醇脱水;
3. 止血及对症处理;
4. 支持疗法;
5. 恢复脑功能。
【护理问题】
1.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 与颅内出血有关。
2.体温调节无效 与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 与晕厥、昏迷有关。
4.恐惧(家长) 与预后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神志、瞳孔、呼吸、囟门、神经反射及肌张力等变化,定期测量头围,及早发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做好抢救准备,若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2. 保持安静、降低颅内压:患儿需绝对静卧。为防止出血加重和减轻脑水肿,应保持头肩部抬高15o~30o。侧卧位、不得随意搬动患儿,所有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以免加重病情。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降颅内压药物,以减少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
3.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型态:备好吸痰用物,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
4. 维持正常体温,保证热量供给 病重者推迟喂乳,按医嘱静脉输液,液体量为60~80ml/kg,且速度宜慢,于24h 内均匀输入。病情稳定后,让患儿自行吸吮或滴管或鼻饲,不要抱起新生儿喂乳,以免加重出血。
【健康教育】
①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②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第五节 新生儿败血症病儿的护理 某女,5天,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5Kg, 混合喂养,吃奶少,反应差,体温不升,皮肤巩膜黄染,双下肢发硬而凉。脐周红肿,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有臭味,腹软,肝肋下4cm ,脾肋下3cm 。试回答:①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②最根本的治疗是什么?③最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什么?④最主要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发病率约占活产婴的1-10%,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易感因素 ①新生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差,皮肤薄嫩,外部屏障功能差易受损伤;脐部未愈合又为病原菌提供了直接入侵的门户。②新生儿特异性免疫功能也差,虽具备基本细胞免疫,但不具备体液免疫。
2. 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大肠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近年条件致病菌和厌氧菌、真菌感染也有增多趋势。
3. 感染途径 ①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感染如败血症等,细菌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②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细菌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③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无特征性表现。根据发病的时间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前者在出生后一周内起病,感染发生在宫内或分娩时,与围生因素有关,常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后者多在出生7天后起病,由水平传播引起,常有皮肤黏膜的脓疱疹、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部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表现为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发热或体温不升,病情发展较快,迅速进入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特殊的表现有: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休克征象。可合并肺炎、脑膜炎等。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多升高,有核左移和中毒颗粒,白细胞总数< 5000或出生3天后=""> 20000。但白细胞总数正常并不排除感染。
2.细菌培养 争取在用药前进行。血培养2次或2-3份标本均有同一细菌,且与药物敏感试验一致可以诊断。脑脊液、浆膜腔液、尿液或深部组织分离出同一细菌有参考意义。
【治疗要点】
1.抗生素治疗 早期、足量、静脉、有效、够疗程(10~14天)。金黄色葡萄球菌首选青霉素;大肠杆菌首选氨苄青霉素及庆大霉素。也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
2.对症、支持治疗 发热时降温,发绀时可吸氧,有循环障碍者应扩容纠酸,烦躁、惊厥可用镇静止惊药,有脑水肿时应用脱水剂。能吃尽量吃,不能吃可静脉点滴或鼻饲。
3.免疫治疗 如小量多次输血或血浆,换血疗法,粒细胞输注,以及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等。
4.清除局部病灶
【护理问题】
1.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不足、消耗增多有关。
3.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
【护理措施】
1. 维持体温稳定 新生儿体温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当体温偏低或体温不升时,及时予以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则宜物理降温或多喂开水。监测体温并记录。按医嘱静脉输入有效抗生素。本病用抗生素疗程约需10 ~14 日或更长,故应注意保护静脉。青霉素类药物,一定要现配现用,确保疗效;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注意药物稀释浓度及对肾脏的影响,按时检查尿液。
2. 清除局部感染病灶 促进组织恢复正常,加强皮肤护理,包括口腔、脐部、臀部护理,尤其应注意皮肤皱折处(颈项、腋窝、腹股沟等)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患脐炎时,用3%过氧化氢和70%乙醇清洗,再用2%碘酊涂抹直至痊愈。若有肉芽形成,可用5%~10%硝酸银溶液点灼;皮肤脓疱疹,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刺破前、后用乙醇消毒),吸去脓液,然后涂抗生素软膏。患处周围的正常皮肤,须每隔2~3小时用70%乙醇涂抹,以减少自体接触感染的机会。
3. 防止交叉感染:患儿应收治于单间病室,有皮肤感染者应隔离,工作人员或照顾者在护理患儿前、后应洗手。
4. 准确采集各种化验标本:采集血培养标本争取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以提高阳性率。
5. 保证营养供给 坚持母乳喂养,少量多次,耐心哺喂。不能进食时可行胃管喂乳或静脉高营养液,以保证病儿正常营养需要。每日测体重1次,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喂养情况的评估标准。
6. 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有无化脓性脑膜炎的表现,如反应差、呕吐频繁、脑性尖叫、前囟饱满、两眼凝视、眼睑或面肌小抽动等;观察有无肺炎的表现,如气促或憋气、口唇发绀、口吐白沫等。同时还应注意有无休克、DIC 的征象,若有上述表现应及时与医师联系,积极处理。
【健康教育】
①向孕妇作好产前保健的宣传教育,及时治疗孕期感染。产后各种护理正确
操作。有难产及羊水污染严重的新生儿应早用抗生素治疗。②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了解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原因、治疗、预后。与新生儿接触的人(包括产母、家属)均应先洗手,并作好皮肤、粘膜(脐带、口腔粘膜)护理。③一旦发现皮肤化脓感染应立即与正常儿隔离,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处理,避免医源性感染。④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家长掌握护理和喂养的正确方法,预防感染发生。
第六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病儿的护理 某儿,5天,今晨洗澡时发现双大腿外侧,双小腿皮肤发硬且凉而就诊。该患儿系35周早产, 第二胎,自然娩出. 出生体重2.4Kg, 曾于出生第三天皮肤发黄,近两天黄疸有所加深,无发热,吸奶尚可,大小便无异常。试问:①可能的诊断是什么?②为明确有否感染,最简单的诊断方法是什么?③最重要的处理是什么?④最主要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常伴有低体温,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早产儿发病率高。
【病因及发病机制】
多见早产儿,低体重儿;异常分娩史,Apgar 评分异常或感染的新生儿。常发生在冬季、寒冷、低体温环境,无保暖措施或保暖措施不当。
发病机制是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②新生儿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薄,易散热,特别是早产儿;③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主要靠棕色脂肪产热,而早产儿棕色脂肪量少,当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致体温过低;④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含量大,熔点高,寒冷时易凝固。⑤毛细血管壁在寒冷、缺氧下通透性增高引起水肿。⑥新生儿血液中红细胞多,血红蛋白高,血液粘稠,当低体温、缺氧、酸中毒时血流缓慢,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肾衰竭并发DIC 及肺出血。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在生后1周内发病,以低日龄的新生儿和早产儿多见。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①一般表现:反应低下,吸吮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活动减少,心率减慢,可出现呼吸暂停。②低体温: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0℃, 肛-腋温差为正值的轻、中度硬肿症患儿,可置于30℃的暖箱中,每小时监测肛温1次, 于6~12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体温4mm 、平均7mm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男婴睾丸已降、阴囊皱裂形成,女婴大阴唇发育、可复盖小阴唇及阴蒂。
2.呼吸系统 呼吸中枢及肋间肌发育不够成熟,呼吸运动主要依靠膈肌的升降而呈腹式呼吸。呼吸浅表、节律不匀,而频率较快。呼吸次数约40次/分。
3.循环系统 心率较快,约120~160次/分,波动范围较大,有时有窦性心律不齐及功能性杂音;由于血液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四肢较少,故新生儿四肢末梢易发凉或青紫。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4. 消化系统 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较紧张,胃呈水平位,故易发生溢乳。新生儿于生后24小时排出墨绿色黏稠的胎便(由肠黏膜脱落的上皮细胞、浓缩的消化液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组成) ,3~4天后转为黄色粪便。如果超过24小时还没有排胎便者,应仔细查找有无消化道畸形。新生儿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低,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5.泌尿系统 出生后一般在24小时内排尿,1周内每日排尿可达20次。个别新生儿因尿内含有较多的尿酸盐结晶而使尿液呈粉红色,可引起排尿不畅、梗塞无尿,此时只需多饮
水使尿液稀释即可助尿酸盐排出,如果新生儿超过24~48小时仍未排尿者,应仔细查找原因。
6.血液系统 初生时红细胞为(5~7) ×10/L,血红蛋白约为170g/L,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约70%。白细胞总数初生时足月儿为(15~20) ×10/L,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7. 神经系统 足月儿出生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出生后有神经系统损伤、颅内出血和颅内其他疾患时,这些反射可能消失;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亦自然消失。
8. 体温调节 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体温常随外界环境温度波动,故冬季出生的新生儿要注意保温,夏季出生的新生儿应注意散热,补给足够的水份以防脱水热。
9. 免疫系统 新生儿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功能不足,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易擦伤;脐部为开放伤口,细菌易繁殖并进入血液;免疫球蛋白IgG 可以通过胎盘传给小儿,IgA 、IgM 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型IgA 缺乏,使新生儿易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对革兰阴性杆菌抵抗力更差,容易发生败血症。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生理性黄疸、“马牙”或“螳螂嘴”、乳腺肿大及假月经等。
(三)正常新生儿的护理(★★★★)
1. 维持体温稳定 室温保持在22~24℃, 相对湿度55%~65%。护理人员的双手必须温暖,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2. 合理喂养 正常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抱至母亲处吸吮,以促进乳汁分泌,并防止低血糖。无法母乳喂养者,先试喂10%糖水,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配方乳每3小时1次,按需哺乳。尚需及时补充维生素K 、C 、A 、D 及铁剂、叶酸等等。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清除口、鼻腔黏液及羊水,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侧卧位以免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4. 预防感染 ①建立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如患传染病、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应暂时隔离。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手,室内物品定期更换、消毒。②保持皮肤清洁及脐部的护理 出生后用消毒植物油拭去全身皮肤皱褶处的血渍和胎脂,体温稳定后可沐浴,每日1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吸干,以免发生臀红;衣被、尿布应柔软舒适、吸水性好,以防皮肤擦伤而感染;脐带脱落前,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脱落后,局部有渗出物者可涂碘酊。注意眼睛、鼻腔、外耳道、口腔的清洁护理。③加强日常观察,每日观察新生儿的精神、哭声、面色、皮肤、吸乳、排便及睡眠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给予相应护理,以警惕疾病的发生。
5. 预防接种 出生后预防接种:①生后3天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②出生1天内、1个月和6个月时应各注射乙肝疫苗1次,每次20~30μg。
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早产儿的特点(★★★★)
1. 外观特征 体重大多在2500g 以下,身长低于47cm ;哭声低、颈软;皮肤发亮、水912
肿、毳毛多;头发乱如绒线头;耳软、缺乏软骨、可折叠、耳舟不清楚;指甲未达指尖;乳腺无结节或结节5mg/dl);④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⑤黄疸退而复现;⑥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具备其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三)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1.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胎儿通过产道时被感染,以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为常见。起病缓慢,于生后2~3周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伴有厌食、呕吐、体重不增、大便色浅、尿色深黄、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②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因细菌毒素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患儿除黄疸外,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反应差、拒奶、体温升高或下降,有时可见感染灶。感染控制后黄疸可消退,血培养有助于诊断。③其他:尿路感染、先天性疟疾等。
2. 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症:因母婴血型不合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以ABO 血型不合最常见,Rh 血型不合较少见。轻者除黄疸外,其他表现不明显;重者贫血严重,伴有水肿、心力衰竭、肝脾肿大。随黄疸加重逐渐出现嗜睡、吸吮无力、肌张力下降、生理反射减弱等胆红素脑病症状,持续12~24h 后很快出现双目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囟隆起、尖叫、惊厥、呼吸困难,常伴发热,如不及时治疗很快死亡。幸存者症状逐渐恢复,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②先天性胆道闭锁:生后2周开始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皮肤呈黄绿色,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肿大;肝功能损害,直接胆红素增高。3个月后逐渐发展为肝硬化。③母乳性黄疸:可能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母乳性黄疸。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 停喂母乳3日仍无明显降低者可除外母乳性黄疸。④其他: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及药物性黄疸,由维生素K 3、K 4 、新生霉素、樟脑丸(萘) 等引起者。黄疸的程度与用药有关。
(四)治疗要点(★) ①治疗黄疸病因。②降低血清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③保护肝脏。④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五)护理问题(★★★★) 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六)护理要点(★★★★)
1. 密切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 ①加强保暖,将患儿置于适中温度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因患儿低体温时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从而加重黄疸。②注意观察皮肤、巩膜、大小便的色泽变化和神经系统的表现,根据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判断进展情况。③做好光疗护理。
2. 用药护理 按医嘱输入血浆或白蛋白,以增加其与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肝酶诱 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可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加速未结合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协助医生做好预防缺氧、感染、脱水、低血糖、酸中毒的护理,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预后较差。临床上以窒息、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相继出现为特征。发病原因主要为产伤和缺氧。前者多见于足月儿而后者以早产儿多见。此外,输注高渗液体或输液过快、机械通气不当等可致医源性颅内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缺血缺氧性颅内出血。②产伤性颅内出血。③其他:如机械通气不当,操作时头部按压过重,高渗液体输入过多,血压波动太大,原发性出血性疾病或脑血管畸形等。
(二)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轻者可无症状,大量出血者可在短期内内死亡。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①神志改变:激惹、嗜睡、昏迷或激惹与抑制交替出现;②呼吸不规则;③颅内压力增高征:前囟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④眼征:凝视、斜视、眼球震颤等;⑤瞳孔对光反应消失;⑥肌张力:增高、减弱或消失;⑦其他:不明原因的苍白、贫血和黄疸。常见并发症有脑疝、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以及神经系统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 或头颅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要点(★) ①对症处理:止血、抗惊厥等。②降低颅内压。③应用促使脑细胞功能恢复的药物。
(五)护理问题(★★★★) ①急性意识障碍。②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
(六)护理措施(★★★★) 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神志、瞳孔、呼吸、囟门、神经反射及肌张力等变化,定期测量头围,及早发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做好抢救准备,若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②保持安静、降低颅内压:患儿需绝对静卧。为防止出血加重和减轻脑水肿,应保持头肩部抬高15o~30o。侧卧位、不得随意搬动患儿,所有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以免加重病情。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降颅内压药物,以减少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③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型态:备好吸痰用物,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④维持正常体温,保证热量供给 病重者推迟喂乳,按医嘱静脉输液,液体量为60~80ml/kg,且速度宜慢,于24h 内均匀输入。病情稳定后,让患儿自行吸吮或滴管或鼻饲,不要抱起新生儿喂乳,以免加重出血。
五、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系指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尤其是早产儿。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②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常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③感染途径:产前孕妇感染,细菌通过血行或直接感染胎儿;产时因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或吸入、吞入羊水而感染;产后与细菌从脐部创口、皮肤黏膜损伤处、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而感染。
(二)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无特征性表现。根据发病的时间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前者在出生后一周内起病,感染发生在宫内或分娩时,与围生因素有关,常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后者多在出生7天后起病,由水平传播引起,常有皮肤黏膜的脓疱疹、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部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
此。表现为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发热或体温不升,病情发展较快,迅速进入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特殊的表现有: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休克征象。可合并肺炎、脑膜炎等。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及细菌学检查,可协助诊断。
(四)治疗要点(★) ①处理感染病灶。②及时选择和应用有效抗菌药物。③支持治疗。
(五)护理问题(★★★★) ①体温过高。②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③潜在并发症:核黄疸。
(六)护理措施(★★★★) ①维持体温稳定的护理:新生儿体温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当体温偏低或体温不升时,及时予以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则宜物理降温或多喂开水。监测体温并记录。按医嘱静脉输入有效抗生素。本病用抗生素疗程约需10 ~14 日或更长,故应注意保护静脉。青霉素类药物,一定要现配现用,确保疗效;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注意药物稀释浓度及对肾脏的影响,按时检查尿液。②促进组织恢复正常:加强皮肤护理,包括口腔、脐部、臀部护理,尤其应注意皮肤皱折处(颈项、腋窝、腹股沟等)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患脐炎时,用3%过氧化氢和70%乙醇清洗,再用2%碘酊涂抹直至痊愈。若有肉芽形成,可用5%~10%硝酸银溶液点灼;皮肤脓疱疹,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刺破前、后用乙醇消毒),吸去脓液,然后涂抗生素软膏。患处周围的正常皮肤,须每隔2~3小时用70%乙醇涂抹,以减少自体接触感染的机会。③防止交叉感染:患儿应收治于单间病室,有皮肤感染者应隔离,工作人员或照顾者在护理患儿前、后应洗手。④准确采集各种化验标本:采集血培养标本争取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以提高阳性率。⑤保证营养供给。⑥严密观察病情。
六、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因多有皮肤硬肿,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或(和)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多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早产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更易散热;产热不足,保暖性能差。②寒冷、低体重、早产、感染、窒息等是可能的致病因素。
(二)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在生后1周内发病,以低日龄的新生儿和早产儿多见。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①一般表现:反应低下,吸吮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活动减少,心率减慢,可出现呼吸暂停。②低体温: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0℃, 肛-腋温差为正值的轻、中度硬肿症患儿,可置于30℃的暖箱中,每小时监测肛温1次, 于6~12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体温<30℃, 肛-腋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应置于比实际体温高1℃~2℃的暖箱中,每小时提高箱温0.5℃~1℃, 不超过34℃, 于12~24小时体温恢复正常。②保证热能供给,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热量供给从每天210kJ /kg (50kcal/kg)开始,逐渐增至419~502kJ /kg (100~120kcal/kg);喂养困难者可给予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液量按0. 24ml/kj(1ml/ kcal )计算,有心、肾功能衰竭者应严格限制输液量和速度。③做好消毒隔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医嘱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④密切观察病情纠正器官功能紊乱,注意生命体征、硬肿范围及程度、尿量、有无出血等,做好记录。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如氧气、吸引器、呼吸机等)。
张玉红
范文四:3.个案护理-1例新生儿突发性气胸的护理
1例新生儿突发性气胸的护理
病例介绍
患儿男,生后约一天,昨天被人发现遗弃路边,约一小时后,经路人呼120急救车送到 我院新生儿病房治疗,具体孕周及出生情况不详。入院后查体、胎龄评分及胸片等检查。
诊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肺炎。入院时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差,尚未开奶,胎便及小便已解。T:36 , P:122次/分,R48次/分,体重1620g ,SP092%(未吸氧),血压61/30mmHg,头围32,胸围31,身长48cm 。入院后第二天,出现面色青紫,血氧降至30-40%,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20小时后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查体左肺呼吸音消失,胸片提示左侧气胸,左肺压缩97%,考虑左侧气胸。立即行左胸腔闭式引流术,4天后拔管,患儿现呼吸平稳,继续治疗中。
护理
一、监测生命体征
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 、呼吸、血氧饱和度和血压,每30s 记录1次,同时尽量避免移动,保持患儿安静,降低耗氧量。病情紧急时,协助医生完成张力性气胸的急救(胸腔排气) ,并继续密切观察有无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做好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持续低流量鼻导管给氧,浓度为24%~35%(1~ 2L/min)以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升高肺泡氧分压(PaO2),增加氧的弥散,改善肺内气体交换以减少呼吸做功,减轻心肺负荷,有条件时,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来指导临床治疗。气道通畅 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呕吐物进入呼吸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部分肺被压缩,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机体对气体的需要,需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吸痰,以促进肺复张,改善呼吸功能。吸痰时由有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担任,一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s ,动作要轻柔。
二、预防护理并发症
保持恒定的环境温度 将患儿放置在备有空调的房间,温度为24℃~26℃,相对湿度为50%。各种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并注意保暖,防止硬肿症的发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日用温水擦洗患儿眼部、面部、颈部(特别是皮肤皱折处) ,
2次/d,有呕吐物时及时擦洗,脐部用2.5%碘酊及75%酒精轻擦后盖以无菌纱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涂上婴儿爽身粉。
三、营养支持
患儿不能正常进食,需加强营养支持。胃肠道功能好者,留置胃管鼻饲;病情严重、胃肠功能差者,予以全静脉(TPN)或部分静脉(PPN)营养支持,根据医嘱配制营养成分,用输液泵经外周静脉或PICC 管24h 均匀输入,以保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四、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
1、吸氧管的护理。吸氧管每日更换消毒1次,并用胶布固定于枕头上,经常检查,防止扭曲,鼻道管(不宜过硬、过粗) 选择要合适,保证氧气供应。
2、胸腔式引流管的护理。持续引流时调节合适吸引力,新生儿一般为10cmH2O ;胸腔闭式引流管妥善固定,每天观察呼吸动度和引流液的质、量,并作记录。每日换水封瓶1次;胸腔闭式引流管安置于患儿胸腔水平下60~80cm 。
3、护理注意点。定时挤压引流管,一般每隔2h 用双手向水封瓶方向挤压,防止血块堵塞;保持引流瓶的各个接头处连接紧密,引流管不可扭曲或受压,患儿翻身后应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情况;经常观察水封瓶中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若水柱无波动,提示引流管有被阻塞的可能,应及时检查原因,给予调整或重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认真记录引流的气体量和引流液的颜色、性质。若穿刺引流后,患儿一般情况改善,血气分析恢复正常,x 线示肺复张,引流管通畅但无气泡逸出已持续24h 以上,可拔除穿刺引流管,用无菌敷料包扎穿刺的伤口。拔管后24h 内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局部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皮下有无气肿等情况。一旦发现以上情况,应与医生联系,及时处理。始终保持引流瓶低于床沿,搬动患儿时,切勿使引流瓶高于引流管的胸腔出口水平。固定引流瓶,接头处连接紧密。更换引流瓶时先钳住近心端引流管,装置处理稳妥后再松钳,以防气体进入胸腔。
4、静脉输液管的护理。静脉输液管在患儿静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留置套管针,调节好输液滴速,保证静脉输液畅通。做好陪伴家属的健康教育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介绍新生儿自发性气胸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护理要求及采取护理措施的必要性,同时强调各种管道使用的注意事项。
范文五:高危新生儿的护理
文章编号:1003-1383(2003)06-0635-02 中图分类号:R722.047 文献标识码:B
?635?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
韦 君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儿科,广西百色533000)
高危新生儿是指有可能发生危重的新生儿,也包括已出现危象的新生儿[1]。如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疾病,胎龄小于37周或胎龄超过42周,体重低于2500克,胎盘功能不良以及产程中窒息、缺氧或产伤、先天畸形等,均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若得以及时治疗,细心护理,可提高存活率,减少后遗症。本文就我科收治的10例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2000年12月,本科共收治高危新生儿10例,均为早产儿,胎龄在30~34周。双胎4例,单胎6例。男性5例,女性5例。体重在1000~1400克6例,1500~
2100克4例。母亲患妊高征者5例。出生时窒息6例,合并
缺血缺氧性脑病5例,颅内出血4例,吸入性肺炎6例,肺透明膜病2例,硬肿症8例,高胆红素血症8例,新生儿出血症
2例,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例。治愈出院9例,死亡1例。
护理措施
1.入院送检 入院时常规抽血查血糖、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以了解患儿有否低血糖、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或电解质紊乱等。
2.注意保暖 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由于
基础代谢低、肌肉活动少,而使分解代谢降低。同时,由于糖原、皮下脂肪少,尤其是产热的棕色脂肪更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故体温低下。此外,早产儿缺乏寒冷发抖反应,汗腺发育不全,皮肤调节功能差,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随环境温度波动
[1]
。因此,早产儿极易发生硬肿症,本组8
例均于生后48h内发生硬肿症。所以,保暖为护理重点之一。保暖措施包括:①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
55%~60%,严格执行隔离制度。②将患儿置于婴儿保温箱
中,暖箱温度根据婴儿体重调节,暖箱内婴儿不可穿得太多或包得太紧,以免影响透热。③各项护理均尽量在箱内进行,随时关好暖箱盖及侧门,并尽量减少开箱次数,防止散热影响保暖。④注意调节暖箱的温、湿度,使其保持恒定,不可过高或过低。密切观察患儿面色、肢端循环、呼吸及体温的变化,每2h测体温1次。⑤发生硬肿症者,除加强保温外,要保证足够热量供给,及时纠正低氧血症或酸中毒,防治感染,并可用蛋黄油外涂患处。
3.做好喂养 早产儿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正确
的喂养比足月儿更重要[2]。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不能吸吮者或吸吮、吞咽反射差者,可通过胃管或滴管喂哺母乳。在
喂养过程中应注意:①喂养时间:体重在2000克以上,生活能力强者,生后2~4h喂糖水,6~8h可直接喂母乳;体重在1500~2000克,延至6~8h喂糖水;体重在1500克以下者,生活力弱者,可延至8~10h喂糖水,喂2~4次后喂母乳。在开奶前均给予部分静脉营养输液,以供给足够热量。②喂养方法:生活力强,有吸吮吞咽能力可直接吸吮喂哺;无吸吮反射或反射弱者,可用滴管喂养;无吸吮及吞咽能力者,采用插胃管鼻饲,胃管每周更换1~2次。③奶量的添加根据早产儿体重、日龄而定,再参考其活动、哭闹、大小便、有无病变等情况而定。体重1000克以下者,开始量每次2ml;
1000~1500克者4ml;1600~2000克者为6ml。如患儿无
呕吐,大便正常及胃管喂奶前回抽无残留者,以后每次或隔次增加2ml,但每日总量不超过体重的1/5。④喂奶间隔时间视患儿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2h喂1次。
4.做好基础护理 患儿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取
头侧卧位,治疗护理尽可能集中进行,动作轻巧。供给患儿足够热量及水分,根据需要给予血浆、白蛋白、氨基酸静脉滴注。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动作要轻,防止损伤口腔和上呼吸道粘膜,并注意吸痰时负压不超过13.3kPa,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有缺氧者应给氧,一般采用鼻导管法,缺氧重者可用面罩给氧,有呼衰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给氧时,注意氧气是否通畅,并检查氧的实际使用效果以调整氧流量,尽量防止因缺氧而引起脑组织损害、心力衰竭,或因用氧过多而引起高氧血症造成晶体后纤维增生,影响视力。加强皮肤护理,注意颈项周围、腋窝、腹股沟、外阴部等皮肤皱折处,便后洗净臀部。
5.密切观察病情 高危新生儿病情重、变化快,必须密
切观察:①观察一般情况,如对刺激的反应、哭声强弱、有无尖叫及呻吟等,察看周围皮肤有无紫绀、花纹、发灰或黄染以及出现的时间、轻重等情况,并注意肢体有无硬肿。②注意体温、呼吸、心率等变化,详细记录,遇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③有呕吐者,应详细记录呕吐物的性质、量、味,并察看前囟有否塌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同时注意大小便的次数、量、性质、色、味等,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④注意药物反应,如用脱水剂时应观察用药后效果,如小便的时间、量及次数等;用洋地黄制剂时,每次用前数心率,用
1ml注射器吸取所需剂量,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后缓慢静
脉注入。
作者简介:韦 君(1964-),女,广西河池市人,护士长,主管护师。
?636?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8,422.
(收稿日期:2003-07-09 修回日期:2003-12-12)
社,1997,68.
(编辑:宋卓孙)
文章编号:1003-1383(2003)06-0636-01 中图分类号:R687.4047 文献标识码:B
膝关节僵硬粘连松解术后应用CPM的护理
袁 石奇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广西百色533000)
膝关节僵硬是下肢创伤后期的并发症之一,一般与伤后下肢长时间超过膝关节的外固定或膝关节损伤后未能及时功能锻炼有关,膝关节僵硬可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我科从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50例,均行膝关节粘连松解术,术后使用CPM下肢关节器辅助功能锻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50例病人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5~45岁。导致膝关节僵硬外伤史:股骨远端骨折18例,胫腓骨上段骨折16例,髌骨骨折及脱位16例。膝关节入院时屈曲角度为
5°~10°,出院时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00°~130°。住院天数为18~26天,平均住院天数为22天。
床缘,膝后垫一软枕,练习屈伸活动或者由直立位,身体往下蹲,每日3~4次,每次20min,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增减运动量。
3.疼痛的处理 疼痛是影响病人患肢功能锻炼的时间
和强度的主要因素。本组病例手术时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术后留置镇痛泵3~5天,在麻醉的作用下,术后第
2天开始用CPM下肢关节器行膝关节初始角度为90°功能
锻炼。拔除镇痛泵后,病人往往出现锻炼后的反应性疼痛,可根据病人对疼痛耐受程度,调整CPM功能锻炼角度。由于关节疼痛通过神经系统使得肌肉产生保护性抑制反应,可致肌力减退,肌力的下降又可直接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3],因此,早期(2周内)可给予口服曲马多片50mg,每日3次,或芬必得0.3g,每日2次,以减轻疼痛,促进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
4.患肢的观察 术后一般须加压包扎伤口,减少渗出,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骨科病人的康复不仅仅指躯体上的康复,同时应包括心理康复。心理康复在康复中起主导作用
[1]
回病房后给予抬高患肢20°~30°,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较多时须及时更换;密切观察患肢肢端感觉、活动、血运情况,若患肢肢端麻木,进行性肿胀,可能系切口敷料包扎过紧,须及时松解。
5.出院指导 出院后继续加强患肢功能锻炼,以主动锻
。
护理人员良好的心态和优质服务,给予病人及时鼓励、表扬,能提高病人的积极情绪。向病人宣传锻炼的意义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康复目标,消除对手术及仪器锻炼的依赖心理,主动配合功能锻炼。
2.早期功能锻炼 膝关节粘连松解术本身为一种创伤
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教会家属协助患者坐床缘膝关节屈曲锻炼方法,定期回院复查锻炼效果及膝关节屈曲角度。本组病例骨折均已临床愈合,出院后即可适当负重行走。
参考文献
[1]杜 克,王守志主编.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42.
[2]王亦琼主编.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过程,膝关节损伤后,如不活动,4天左右出现关节活动障碍。损伤的关节固定2周后就会导致结缔组织纤维融合,使关节功能丧失[2],因此,术后须尽早行患肢膝关节功能锻炼。①一般术后次日即行CPM功能锻炼。CPM下肢关节器的作用是使肢体肌肉处于无收缩状态下的膝关节活动,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的损伤修复,加速关节滑液循环,消除肿胀。病人取仰卧位,患肢放于CPM机上,根据病人肢长,调节好机器的臂长,扎好固定带,设置好各项数值,膝关节初始角度为90°,每次一小时,每日2次,以后每日递增5°~10°为宜。②指导病人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20~30
min,每天3~4次,能刺激局部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防止肌
社,1999,522.
[3]王林娟,马列平.功能锻炼对膝关节骨关节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2,17(1)∶68.
(收稿日期:2003-07-04 修回日期:2003-12-03)
(编辑:潘明志)
作者简介:袁 石奇(1964-),女,广西平南县人,主管护师。
肉萎缩,增加肌力。③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病人坐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新生儿肺炎的个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