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七年级下现代文复习
《山中访友》作者 李汉荣
1.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 探访山中的“朋友” 与“朋友”互诉心声 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 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 对山中的“朋友” 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 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 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本文想象丰富、新奇 有浪漫色彩。同时 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使文笔生动活泼 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3 作者在山中拜访 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这山林中的一切朋友。 4. 在作者的眼里 这一花一树 一鸟一石 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 能跟我们交流 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 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 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门 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答 “撞了个满怀” 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 所以特别滋润心脾 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 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 就不同寻常 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 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 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答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 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 鸟儿不是在啁啾 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 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 一个“眼神”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 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 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答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 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 人为树友 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 从这些联想中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 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 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 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飞流的瀑布 ??
答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 内容一致 结构相似 是一组排比句 同时运用拟人手法 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 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 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捧起一块石头 轻轻敲击 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答 这句中 “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 “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 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 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 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 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 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
“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 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 生命的轮回。可见 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5、读到的感悟:(1)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2)纯洁高尚的心灵;(3)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4)淳朴善良的爱心;(5)不搬弄是非;(6)保护人类,爱护大自然
6、题目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的原因: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感到更加亲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中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
《你一定会听见的》作者 桂文亚
1、全文写了两大类声音:一种是富有诗意却细微得难以察觉;另一种是习以为常,不被留意。
2、作者从最细微的声音写起的目的:为了强调我们要用心倾听,在倾听中成长。那些声音都能听见的话,世界上一切声音都能在可以听见之列了。
3、设问句的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4、排比句段的作用:使文章形式整齐,语意连贯,气势逼人,读来朗朗上口。
5、通过“聪明的人”和“木头人”的对比:告诉读者要善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用心倾听,学会思考,接受外界各种信息,感受世界的丰富奇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文章中心)
《背影》
1、作者朱自清,体裁散文,有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春》、《匆匆》等。
2、全文线索:背影 暗线(内在情感线索):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离别之泪、伤心之泪
3、四次背影:开篇点题,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呼应,再现背影。
4、四次流泪的不同情感:(1)目睹家庭状况后的悲哀之情;(2)对父亲的感激、理解、同情,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爱的感动;(3)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4)伤心、怀念之情。
5、以背影为主题的原因:(1)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2)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3)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6、“聪明”:这里的聪明是反话,有自作聪明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我”对父亲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逐渐加深,隐含着自己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7、父亲几句话的含义: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安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写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和不舍。
8、具体品析第二次背影:
(1)三个动词:“攀”、“缩”、“微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蹒跚”的原因:肥胖,身体不好,心情沉重,年迈。
(3)外貌描写:色调给人一种沉重感,“布”说明他的勤俭节约,与我的皮大衣形成对比,显出父亲为了我节衣缩食,也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9、“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怕父亲看见了伤心;怕被别人看到而感到尴尬。
10、“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具体指:因为父亲,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和满足。其实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因此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
11、本文前几段不可以删去的原因: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秋天的怀念》作者 史铁生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
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8、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9、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10、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11、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12、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13、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爸爸的花儿落了》作者 林海音
1、“你爸爸已经??;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 就数你大了!”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老高为什么不说下去了?
答:暗示爸爸去世了,代表情绪的低落。他不忍心告诉大小姐她的爸爸已经去世了。
2、文中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3、“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就属“我”最大了。要给弟弟妹妹做榜样。要担起家里的担子
4、“爸爸逼‘我’去上学”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5、找出与下列三句分别对应的句子
1.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1. 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2.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3. 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6、请谈谈你对于文章标题的理解,并说说你的想法。
答:文中爸爸非常喜欢养花,但是夹竹桃已经败落了,而花的凋零象征着天性爱华的爸爸离开了人世。
7、文章前半部分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答:文章前部分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而那几件小事则是由眼前的一件事或者一句话而引起的,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布局更加清晰。
8、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9、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做点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10、全文以“花”开头,又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
花在文章中有象征意义,花开的旺盛,爸爸的身体健康。花儿落了,爸爸离开人世。非常含蓄的写出爸爸病情的发展乃至去世状况。文章首尾呼应,前后严谨周密。
11、 你是怎么理解“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
答;这句话与后文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很安静一事相照应。
12、你怎么理解“我不是小孩子了”?
答;花儿是爸爸生命的载体,花落人亡,带给“我们”一家人的是怎样的悲痛,但面对稚憨,顽皮的弟弟和妹妹,“我”必须勇敢的站起来,勇敢的支持起一家人的生活。
13、“我”被父亲狠狠的打了一顿,改掉了赖床的坏毛病。你的父亲的这种做法如何看待? 答;同意,有写小孩不听大人的话,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没有效果,偶尔一次暴力教育反而能起到好的效果。文中的“我”正是挨了一次打,才改掉赖床的坏毛病。
14、课文中几次写花,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方法)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中间写爸爸爱花,种了夹竹桃花;结尾写“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15、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
写出了弟弟妹妹们的天真幼稚,反衬出我长大了,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16、爸爸对我管教严。体现在哪些方面?
1. 不许“我”上学乘车 2. 不许我逃学,打“我”.3. 让“我”去银行寄钱,培养“我”的独立性。
17、爸爸对我管教严。体现在哪些方面?
1. 不许“我”上学乘车 2. 不许我逃学,打“我”.3. 让“我”去银行寄钱,培养“我”的独立性
18、文中写爸爸给我穿花夹袄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爸爸怎样的感情?
动作描写. 表达了爸爸严厉的父爱中包含绵绵的父爱.
19、领悟结尾“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一句话的含义。
答: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我在爸爸去世时懂得了自己身上的责任。父爱是一股温暖的力量,一步步搀扶着我长大。
20、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爱花这个情节?
答:说明爸爸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他爱生活,爱家庭,爱这个世界;然而病魔却夺取了他爱的权利。同时,爸爸爱花其实是爸爸爱女儿的象征,“我”就是爸爸种的一棵花,爸爸很细心地培养“我”,让我一天天长大,花落了,可是却结出了果实,爸爸去世了,我却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
21、全文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花儿)
22、文中“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表达了“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表达了“我”既盼望长大成熟,又对长大后要承担的责任、要面对的一切心存担忧和害怕的复杂情感。
23得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的道理,当“我”完成了任务后,“我”的心情是 既高兴又骄傲 。
24、文中老高说“这里就数你大了”,请找出印证这句话的内容。
“我”知道爱惜爸爸所种的夹竹桃;当我已经知道为爸爸但有时,妹妹们还在抢着玩具,弟弟则在玩沙土,还一点不懂事。
25、本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作者每次忆述往事时,都是有眼前的是引发的。请完成填空: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叮嘱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礼堂的礼钟响时,想到爸爸不回来了,她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想完,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银行汇款给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凋零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26、“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对这句话进行分析。
答:“急忙”“猛一转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惊诧,紧张之情。
27、“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对这句
话进行分析?
答:“我”要快回家告诉爸爸“我”能够独自到银行寄钱了,表现“我”闯过关后的喜悦,急切的心理。“要爸爸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蒲公英”是因为“蒲公英”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银行寄钱的见证,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28、“我”因为想睡觉,赖在床上不去读书,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后来,“我”去上学、爸爸给“我”送来了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两个铜板给“我”,你认为这样写,前后矛盾吗?
答:不矛盾,因为这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凶”是严格要求“我”,希望“我”从小养成好习惯。“好”是怕“我”冷,怕“我”饿坏身子。
29、父亲给我的影响
1. 使“我”克服了懒惰的毛病2. “我”有了勇气来挑战困难3. 有意识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3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是(a )。
A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本文选自她的小说《烛心》。
B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是爸爸在鼓励女儿,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的肺腑之言。
C 、本文写法上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采用了插叙手法。
D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语义双关。
31、“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段既能答出上文读者心中的疑问,又能引出下文。
32、“我问爸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此句既是对爸爸的依恋,同时也表达了希望爸爸能尽快好起来的急切心理。
33、“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这句话“不舒服的上学”体现在哪里?
“不舒服的上学”体现在担心老师的罚站;害怕迟到后同学们的眼神;需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上学;不能乘车去上学
34、“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妈妈与爸爸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严父慈母的形象呼之欲出。“快起!快起!”“起!”爸爸的命令短促有力!
35、“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打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带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这段话写出了什么? 首句巧妙地过渡到眼前。“站在校门前”“吃烤白薯”“送玉簪花”这一组组镜头将一个知错就改、热情活泼、坚毅刚强、清新可人的小女孩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七根火柴》作者 王愿坚
1、“妄想”指: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后文居然出现火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也突出火柴对于队伍的重要性。
2、写无名战士外貌的作用:体现了他伤势之重,病情之危,生命垂危,奄奄一息。
3、“焦干”一词,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下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4、压:“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5、无名战士数火柴:一连串的动词,说明他交代清楚、态度认真、神情庄重。他数得很慢,却使人感到十分有力;他的声音很微小,但却无比深沉。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名战士数火柴的吃力,感受到了他对这七根火柴的珍视和对战友的殷切希望。
6、无名战士火柴用了很长时:表现他对火柴的珍视,每一根火柴都是用生命保护下来的
7、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表现了无名战士完成心愿时的喜悦心情,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崇高精神。他对革命的忠诚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迸发除了如此神奇的力量。
8、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比喻句,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这一动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9、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这热切的眼神中寄予着他由衷的信赖,无限的感激和殷切的嘱托。
10、“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体现无名战士大公无私的精神,一心只想着党的事业,对党无限忠诚。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用其中的一根火柴。一词一顿,既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
11、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体现了他危在旦夕,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
12、“模糊”:是卢进勇看着战友牺牲时的悲痛之情的表露,泪眼模糊。
“清晰”:指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另一方面是卢进勇明确了自身担负的重大责任。
13、像一只路标:运用比喻句,形象地表明无名战士临死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14、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托付火柴的举动和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
15、指火柴:显得他心情急切,急于向卢进勇交托他凭意志维持最后一口气保存的七根火柴。
看火柴: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数火柴:清楚地交待,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比寻常。
交火柴:郑重地托付火柴,深知火柴对部队的重大意义。
《老北京的小胡同》 作者 萧乾
1、作者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
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
3、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
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4、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的?说说吧!
明确: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尤其是儿时的回忆,更容易引起人的怀念。作者走南闯北,辗转他乡几十年,更易生思乡之情。
另外,北京的小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6、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有较强的说明性,简单的勾勒,却于平淡中现出真情。
例如文章第4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学运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流露出来。
7、主题思想
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之情。小胡同仅仅是家乡的一种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岁月。
8、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1)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答案: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9、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 答:答案要点:(1
)丰富 (2)和谐(有趣、安宁)
10、阅读第(
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11、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
)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12、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
13、说说“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的表达效果?
作者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声音联想为可视的“花纹”,形象地表现了理发师手里的“铁玩意儿”发出的声音具有层次感,能唤起人们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美感。
14、转悠一词的表达作用:引出下文对北京小胡同风物人情的具体描绘,表达了我对小胡同丰富和谐生活的怀念,进而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对家乡的怀念。
《安塞腰鼓》作者 刘成章
1. 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答:壮阔、豪放、火烈,富于生命的力量。
2. 安塞腰鼓的生命力量要突破什么样的对象?
答:贫困的生活与疲惫的精神。
3. 安塞腰鼓巨大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答:①生命顽强的本质;②自强不息的古老精神传承。
4. 第六段“看!——”的作用是什么?
答:内容上:突出安塞腰鼓富于生命的力量,震撼人心;结构上:单独成段,吸引读者的注
意;也是承上启下,起到由静到动的过渡。
5. 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动写静,以被风吹动的高粱叶和衣衫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进而表现出他们力量的积
蓄。为后文充满生命力量、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的表演作了铺垫。
6. 第1段“茂腾腾”与第3段“咝溜溜”的作用各是什么?
答:“茂腾腾”一词是叠词,生动形象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后生们充满活力,进而表现出
作者的喜爱之情;“咝溜溜”一词是叠词,形象生动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南风的凉爽、有
力,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
7.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的加点词能否互换? ......
答:不能,三个词所展现的力量与情感是不断增强的。
8. 第7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句中是从哪些角度来写
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听觉与视觉,真切地表现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与火烈。
9. 品读语句: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
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第8段)
答:排比,富于气势地突出了安塞腰鼓使整个环境都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2)第9、10、11段三处“使人想起”。
答:反复,突出了充满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第15段)
答:比喻,反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观众的心受到安塞腰鼓的巨大震撼。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第20段)
答:比喻,形象地写出江南的柔弱与秀美,承受不了安塞腰鼓强大的生命力量。
10.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答:突出了对豪放、火烈,富于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的强烈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也推动
了情节的发展,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11. 语言理解: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第11段)
答:安塞腰鼓中包含的强大的生命力量,使人们在迷茫与希望中反复思索,并最终认识到生
命顽强不屈的本质,产生永恒的信念。
(2)??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第10段)
答:安塞腰鼓中的巨大力量使人们产生以辛勤的劳作去改变贫困的强烈的渴望。
(3)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第25段)
答:安塞腰鼓充满生命力量的动作使人们对创造美好的生活产生了无尽的思考。
12. 分析28段的作用。
答:以静写动,以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释放了激情的宁静,反衬出安塞腰鼓的火烈、富于气
势,充满生命的力量。
13. 分析“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作用。
答:以动写静,以渺远的鸡啼来反衬出生命的激情已释放后的宁静。与文章开头形成首尾呼
应。
《大自然的语言》复习
总体: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本文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说明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本文的题目指什么?作用?
答:大自然的语言指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指物候现象,运用比喻,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划分段落(本文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物候现象的?)
答:1—3:物候、物候学的定义
4—5: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11—12: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1---3)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答: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说明随时节推移,气候变
化,自然界呈现出不同的物候现象。
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
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语言特点:寓说明于生
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生动。作用:使说明对象的特征鲜明生动。)
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勾勒出一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
发的景象。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一个接一个开放的热闹景象。
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也
流露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情景,充满肃杀。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富有表现力,写出了深秋到寒冬一片
肃杀的景象。“销声匿迹”拟人化的手法准确表现了动物即将冬眠的情状。“衰草连天”写
出了草叶凋零枯黄的样子。“风雪载途”更是预先将寒冬的恶劣气候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4、“次第”什么意思?能否改成“竞相”?
答:次第:一个挨一个。
不能改成“竞相”,因为次第是一个挨一个的意思,贴切地表现了花朵按次序一个接一个开
放的情景。而“竞相”是争先恐后,没有“按次序一个接一个”的意思。
5、第1段有何作用?
答: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也自然引出下文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6、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行不行,为什么?
7、第2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答:时间顺序。
8、第2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答:举例子。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也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
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9、什么叫做物候和物候学?
答:物候现象:同气候有紧密关系,可以帮助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4---5)
1、第4段,“活的仪器”指什么?
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随时节在变化的自然现象。
2、第4段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说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答:①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
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②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
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3、第5段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研究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四个因素的顺序是否能颠倒?为什么?
答: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不能,因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影响程度的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排列的。而且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所以它又是按照从空间方面到
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2、第6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了下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第7、8、9、10段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
答:第7段: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
的差别而不同。从而说明了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第8段: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同纬度的内陆要
迟若干天。从而说明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第9段: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也说明研究高下差
异这个因素时也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第10段: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
的差异。
4、第8、9、段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答:第8段:逻辑顺序(由概括到具体)
第9段:逻辑顺序(由一般到特殊)
5、指出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答:强调说明相差数少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
答:表示春天短促
6、第8段中“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中的“凡是”
能否去掉?
答:“凡是”强调了范围,表示没有例外,在文中表明只要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
都会出现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情况,无一例外。如果去掉,会让人觉得个别近海的地
方不是这样。就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7、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答: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
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
者就确信无疑了, 也说明了情况的普遍性。
8、第10段的“前者”“后者”分别指什么?
答:“前者”指1741到1750年这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后者”指1921到1930年这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9、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文中涉及的知识,说说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答: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
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山上地势
高,气温低,所以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比平地上迟。
(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
10、采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答: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11---12)
1、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答: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
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旅鼠之谜
1. 旅鼠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
2. 旅鼠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
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 旅鼠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孟子,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称“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教材中选自《孟子》的篇目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孔孟论学》后两则。 二、课文分析 1.主旨:
通过描写孟子在与齐宣王的讨论中巧妙地诘难对方,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的故事,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2.孟子的人物形象:能言善辩、胸有成竹;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3.写作特色 ①类比说理,层层推论。
②主要通过语言(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推进情节。 三、习题
A 套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________(学派)宗师,有“______”之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机智、勇敢和能言善辩。
B .孟子意在通过层层诘难使齐宣王认识到治理国家是自己应负的责任。
C .齐宣王对孟子的提问每问必答,表现了他是个胸无城府的君王。
D .本文体现了孟子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答案】
1.儒家;亚圣。
2.等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朋友)让他的妻子儿女受冻挨饿,那么该对他的朋友怎么办?(关键字:比、其、冻馁、其、妻子、之、如何)
3.C (第三次提问,齐宣王王顾左右而言他,没有回答孟子的问题。)
B 套
阅读《王顾左右而言他》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作者孟子是 (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南宋时朱熹将《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3.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孟子依次列举的三个例子是为了表明:不能尽职的人应该受到惩罚。
B .“王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齐宣王无力招架,只能扯开话题,缓解尴尬。
C .孟子发问的技巧是由小及大、由近到远,从生活中的事情逐层推论到统治者身上。
D .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是为了劝谏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
【答案】
1.战国;孟子。
2.(假设)有个大王的臣子,把他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
去游历。(关键字:之、其、妻子、于、之、游)
3.C (应为由远到近
C 套
阅读《公输》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选自 ,这本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能言善辩、机智勇敢。
B .孟子的最终目的是想表现自己,以便得到齐宣王的重用。
C .课文最后一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毫无退路的尴尬。
D .通过课文,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的多。
【答案】 1.《孟子》;儒。
2.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该对他怎么办?(关键字:四境、之、如何)
3.B (最终目的不是表现自己,而是劝说齐宣王治理好国家)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ɡu ì) 孚(f ú) 辙(zh é) 轼(sh ì) 遂(su ì) 盈(y ín ɡ) 靡(m ǐ) 玉帛(b ó) 鄙(b ǐ) 又何间(ji àn )焉 小惠未徧(bi àn ) 弗(f 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牢。 2、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4、 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
1. 又何间焉 间:参与。
2.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对曰:回答。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个人专有。
4.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5. 虽不能察:即使。
6. 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报//实情。
7. 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8.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9.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9既克,公问其故:已经。//原因
10. 一鼓作气:振作。
11.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2. 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13. 望其旗靡:倒下。
14. 再而衰 第二次
七、理解性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八、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 (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爱国、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小心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
好处: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
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内容要点
一、理解性默写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国别 体的历史著作《战国策?齐策一 》,编订者是_刘向_。“讽”的意思是 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 ;“纳谏”的意思是: 接受规劝,使改正错误 。
2、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日失丽 。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写出齐王颁布的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二、课文内容理解
1、 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
样的品质?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
3、“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齐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许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7、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邹忌善于进谏,他非常讲究进谏的艺术。他用自身的生活小事与齐王进行类比,使人容易接受。二是齐王能够虚心纳谏,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事例说明忠言未必逆耳,只有善于进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8、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4分)
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委婉。
9.联系人生实际,说说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启发?(3分) ①一个人面对别人的夸奖时,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并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正确看待自己。②要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并及时改正缺点错误,不断完善自我。
10.试分析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4分) 邹忌:实事求是,善于观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臣。 齐王: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根据群臣的进谏锐意改革,有所作为的君主。
11.齐国最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只因有勇于善于讽谏的邹忌,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齐威王,贤臣明君精诚团结。
1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基础知识积累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书的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斶;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喜欢渲染夸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通假字: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形容词作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 蒙蔽) 一词多义:
朝;(1)上朝(相如每朝时常称病);(2)朝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4)早晨(朝服衣冠);(5)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孰:(1)代词,谁(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同“熟”,仔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于:(1)向?,对(欲有求于我也) ;(2)在(能谤讥于市朝) ;
(3)比(皆以美于徐公) (4)到(皆朝于齐)
修:(1)兴建,建造(乃重修岳阳楼);(2)整治(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3)撰写(修书以记之);(4)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诚:(1)确实,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诚心、诚意(帝感其诚);
(3)表假设,如果、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私:(1)私人,自己(代词);(2)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3)偏爱(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而:(1)表并列(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表承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3)表并列(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者:(1)的人(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的(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4)的话、的事情(虽欲言,无可进者);
(5)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陈涉者,阳城人也)
上:(1)上等(受上赏);(2)呈上,进(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下:(1)下达(乃下令);(2)下等(受下赏)
若:(1)如,及,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门庭若市(好像)
之:(1)的(齐国之美丽者也);(2)他,代指徐公(孰视之);
(3)暮寝而思之(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4)用于主谓之间(吾妻之美我者)
孰:(1)同“熟”,仔细(孰视之);(2)谁,哪一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方:(1)方圆,纵横(今齐地方千里)(2)方才,刚(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善:(1)善(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好的(择其善者而从之);
(3)擅长(京中有善口技者);(4)好(王曰:“善。”)
间:(1)中间(奉命于危险之间);(2)间或,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委婉规劝。今:讽刺)
窥镜(窥:古:照,看。今:偷看)
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地土方圆。今:地点,处所)
能面刺寡人之过(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于市朝(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臣之妻私臣(私:古:偏爱。今:自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
(左右:古: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暮寝而思之(寝:古:躺而不睡。今:睡觉地方)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忌不信自)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 (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成 语 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
门庭若市:形容家里人来人往,热闹得跟市集一样。意思是门前和庭院里如同集
市。文中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客众多,非常热闹。
对 联
①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 威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②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③思君王治乱邹忌推己及人勇纳谏 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④只知偏信言路窄 善于兼听眼界宽 ⑤勤思方知言中弊 善想才晓智叟不智
理解性默写 ①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语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④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⑤表现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的句子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⑥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⑦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⑧威王采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
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
⑨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⑩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的句子是:王之蔽甚矣
⑾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是: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问题研讨:
1、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
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
疑。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 徐公
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2、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头脑清醒,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
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
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易使人接受的方式,摆
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
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
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和类比的方法。先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
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为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并类比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类比,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以切身经历设喻;以家事和国事类比。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6、“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7、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什么?
本文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8、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
全文着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由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
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开放性试题
1、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出师表》
2、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3、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4、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3分)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6、文中的邹忌由“比美”之事想到了国君受蒙敝的严重性。生活中的哪些小事也引起过你的思考,有何启发?(由洗澡想到思想。心灵上的尘埃,要是不“清洗”,人就会变质。)
7、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启示:在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要审慎对待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被他人所利用。要广开言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不同意见。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8、谈一谈这个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现在我们仍然提倡纳谏除弊的做法,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民族才能繁荣富强。如果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面临着灭亡的可能。为官者,在赞美声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迷惑;不要只听赞歌,要多听取不同意见,广开言路,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范文二:七年级语文下现代文练习.doc1
最后一课
一、阅读 1-4段,回答:
1、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怎样理解“又出什么事啦”?
二、阅读 11-15段,回答:
1、 “我”听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立刻判若两人,他的变化是否太快?为什么?
2、文段对小弗朗士的描写运用什么方法?文中两个 “这些”指代的内容一样吗?指代什么?
3、文段中有一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结合文段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4、怎样理解“可怜的人”?
5、韩麦尔先生在讲话时连用了两个“最后一课” ,表现韩麦尔先生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读 20-23段,回答:
1、第①段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监狱大门”比喻 什么? “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
2、就文中的细节描写,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一细节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②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这一细节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 感情?
3、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四、阅读 24-29段,回答:
1、听到钟声和号声,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2、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最能体现韩麦尔先生痛苦心情的三个词是什么?
4、 “我的朋友啊, ”他说, “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5、 ①“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
②写完之后, “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社戏
朗读社戏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4、文章题目为“社戏” ,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阅读 10-13以及 22-23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 11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 10段中的哪个词相相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第 10段中能生动表现少年们驾船技术熟练的词语是 __ 、 _____、 _______、 ______等。
3.第 12段中的“他”指的是“ ________; 那声音指的是第 11段中的“ _ ________” 。
4.从第 10、 11、 12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词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 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①段 ____(活泼、轻松) 第②段 ___ _(急切、焦虑) 第③段 _(惘然、陶醉)
5. 11、 23两段都描写了船行很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船快的:___
侧面描写船快的:_
6.第 11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
7.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人物的 ______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少年朋友们 ___ ______ _的驾船技巧。
8“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的原因是
9、“然而又自失起来”“我”目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上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江南水乡的晚景,清分别举一例。
①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二自然段划线⑵句中用“似乎”“也许”“料想”的作用是
12概括 10-13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 __ _______、 __ ________、 _______等方面描绘了月夜的美景,情景交融,
充满水乡特色。
14、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阅读 32— 4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六一公公的话有没有责怪的意思呢?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2、第二段有关双喜的语言描写包含哪些意思?
3、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豆被小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呢?
4、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的包票”了”中“写包票”与前文中双喜写包票一样吗?为什么?
5、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
戏也真的好看吗?
安塞腰鼓
(一)阅读 17-2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用一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二段中哪三个词语形容后生们擂鼓的动作,有何作用?
3、 “ 好一个安塞腰鼓! ” 能否改为 “ 安塞腰鼓好啊! ” 为什么?
4、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下列句子的含义。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5、 “ 好一个安塞腰鼓! ” 一句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阅读 1-7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用 “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 这句话做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
2. 选文写的是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 ; 人物是 ; 性格是 ; 神情是 ; 而腰鼓则 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3. 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 “ 呆呆 ” 的腰鼓 ?
4.“ 但是:” “ 看 ! ——” 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5. 在选文中找出表现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
猫
1、作者主要写哪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 1、 2只猫?
2、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 3只流浪猫。为什么又要收留它呢?
3、文章的开局有什么特点?
4、文章的结局又有什么特点?
5、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a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b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c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d 、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 达什么意思?
6、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 1、 2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7、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 似乎
.. 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
嘴里 好象
.. 还在吃着什么。”中加点的“ 似乎
.. 、 好象
.. ”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8、你学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想法?
范文三:七年级下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答案
七年级(下)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答案
(一)外婆的酸梅汤
L ( 4 分)每年夏日为我做酸梅汤;我“偷”吃酸梅被告发,外婆却护着我说“不算偷吃”:刚开封的酸梅汤外婆品尝后如果好喝,第一碗总是先给我;严寒冬夜把我冰凉双脚捂在怀里。
2 . ( 4 分)交代梅子在梅雨季节悄悄成熟,写出了我对“酸梅汤”的向往之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外婆做酸梅汤的内容作铺垫。
3 . ( 3 分)写出了外婆去世后我自己做完酸梅汤时心思定格在童年的十分难过的样子,表现了我对外婆的怀念及感激之情。
4 . ( 4 分)我根据记忆仿照外婆做的酸梅汤,不仅仅是为了喝,更是我对外婆怀念和感激的途径。 5 . ( 7 分)内容提示:“小伤口”可以是难忘的、感激的、怀念的、难过的事,不局限于伤心。
(二)母亲的心
1 . ( 3 分)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2 . ( 4 分)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3 . ( 4 分)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4 . ( 4 分)( 1 ) “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 2 )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5 . ( 7 分)叙写让自己感到“苍凉”的事,要有感悟。
(三)孩子,你那边有雨
1 . ( 3 分)告诉我明天上班带伞,告诉我这边有雨:我上大学以后,父亲每天都要到车站转上一圈;我家进了煤烟,父亲拄着手杖背着工具,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来为我维修。
2 . ( 4 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如当面说话,情真意切,写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3 . ( 4 分)① 运用类比写出了把我和父亲小声小气说话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父亲怕惊动各自的妻子的神态,表现我和父亲对各自妻子的爱及父亲对我的体贴。② 写出了我对父亲亲自来帮我们拾掇暖气和炉子感到意外,突出了父亲的爱。4 . ( 4 分)人生的路上总有困难与挫折,而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庇护使我度过难关,让我的每个日子都充满快乐与幸福。表现出父亲对我无私的付出。5 . ( 7 分)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
(四)不一样的幸福
1 . ( 4 分)( 1 )捧着玫瑰花安静、耐心你地等待,小烦躁,与周围的人渐渐形成反差,很特别。(2 )他用火红的玫瑰花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出人意料,很特别。
2 . ( 3 分)手机不时地响起,可知他是个大忙人,接人的事可叫下属去做,但他却安静、
耐心地等待晚点的飞机,侧面反衬出他对父母的重视、对父母的爱高于一切。
3 . ( 4 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玫瑰”比作“火”,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他父母火热的爱,让母亲感受到火一般的温暖溢满胸膛。 4 . ( 2 分)他是一个注重亲情、孝顺父母、关爱父母的真正的成功人士。
5 . ( 7 分)叙写自己如何关爱父母的事件,要有关爱的细节。
(五)超重的爱
1 . ( 3 分)父母为出国留学的儿女装了超重的行李,在儿女的抱怨声中精简重整行李。
2 . ( 4 分)交代了开学在即,送儿女出国求学的父母挤满了候机厅,为下文所见情节做铺垫,同时,用送机的人很多与儿女不珍惜少见依依不舍情形形成对比,突出儿女不懂得爱。
3 . ( 4 分)神态、外貌描写,“忧郁”“斑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儿子整理行李的疲惫样子和无奈的心理,突出了母亲的爱。
4 . ( 4 分)父母对儿女的包办、关爱太多了,儿女感受到的太少,这是作者对儿女提出的希望― 希望儿女能少埋怨父母,多理解父母的爱。
5 . ( 7 分)中心:父母的爱;内容:二件或几件关爱自己的事件。
(六)今又重阳
1 . ( 4 分)慈祥;深爱自己的妻子;体贴子女:严厉;任劳任怨。
2 . ( 4 分)照应题目― 今又重阳;用疑问句设下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公公的回忆。 3 . ( 4 分)① 景物描写,“弯弯曲曲的小路”“冷风阵阵”等词渲染了· 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得知公公病情后悲伤的心情。
② 外貌描写,用“皱纹满脸”“白发满头”“骨瘦如柴”生动写出了老人病得很重,但是仍面露笑容,表现老人对子女的体贴及作者对老人的心疼。
4 . ( 3 分)父亲用严厉的教育方法管教子女,在他的教导下,培养出两个教师和四个军人,个个成才,得到了大家的赞扬。表现了作者对老人的尊重、感激之情。5 . ( 7 分)有具体事件,有感悟。
(七)缤纷干花茶
1 . ( 4 分)开水浸泡或水煮后又重现其风姿绰约、美艳怡人的形状;有醇醇的清香,芬芳馥郁摄人魂魄;甘凉、
有着雨露般的甜润;让人有闲适、放松的心情重生的欣喜。寄托情感:只要有不灭的愿望,我们就会明白这世上什么事情都存在着可能。/只要付诸努力,会实现理想愿望,得以重生。
2 . ( 4 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了上文的干花茶的花样年华其实留在了玻璃杯的杯底,引出下文干花茶在浸泡时给人视觉、嗅觉、味觉方面的美丽。为下文得出中心做铺垫。
3 . ( 3 分)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了干花在水中慢慢被泡开的过程,以及带给我的闲适与放松,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 . ( 4 分)实现美好的愿望即成功是每一个人的期待,只要有不灭的愿望,只要付诸努力,会实现美好的愿望。 5 . ( 7 分)记叙描写出让自己愉悦的一次经历,最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j 切苦袖
1 . ( 3 分)以“苦袖”为线索。母亲留苦袖为我治高血脂我很感动;母亲每天为我剥苦袖,熬袖皮治好我冻疮的事。
2 . ( 2 分)母亲努力挺直身子,摸了摸女儿的头。母亲看着我痛苦,她似乎也憔悴了许多:白发苍苍,皱纹深刻,身子拘楼。
3 . ( 3 分)运用插叙,回忆了与苦袖相关的另外一件事,突出了母爱情之浓。4 . ( 4 分)心理描写,“我”无意中说出自己的高血脂,母亲却深深地记得,更衬托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
5 . ( 4 分)( 1 )很严肃、认真、担心、疼爱孩子。(2 )苦袖承载了母亲对我的疼爱,这份爱厚重感人,所以沉甸甸的。(4 分)
6 . ( 7 分)叙写自己被亲情感动的事件,要有细腻的描写。
(九)一山昙花
1 . ( 3 分)为后文写到夏威夷听朋友说昙花开过时,心里也只觉坦然做铺垫;反衬最终悟到自己拥有了另一种收获的喜悦。
2 . ( 3 分)作者错过了很多好事,可是那一山昙花让作者驰骋无穷的想象,想象昙花的艳丽多姿;最重要的是那一山昙花让作者明白了坦然面对失去的,明白了什么是拥有,所以她牢牢记住了。
3 . ( 4 分)( l )只能从枯萎的残花里联想花朵开时的热闹熙攘,腾腾烈烈,声震数里。(2 )每个人都有可能错过许多好事,不可能遇到所有好事。
4 . ( 4 分)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将千万朵残花比喻成三千位垂垂老去的美女,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昙花谢去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未看到昙花的遗憾心情。5 . ( 7 分)中心提示:坦然面对失去,就是一种拥有。/得到的往往不记得;没得到的往往可以通过想象得到,更弥足珍贵。/珍惜就是一种拥有。
(十)又是一年粽飘香
1 . ( 4 分)因为它是作者对故乡端午节温馨美好的记忆;是母亲辛勤劳动的成果;带着母亲对孩子的温情;是用最新鲜的粽叶和自家种糯米制成;味道香美。2 . ( 3 分)这是衬托(烘托)的写法。以超市粽子虽好,但缺少一份天然的温情,来突出母亲包的粽子非同一般的美好,给我的记忆之深。
3 . ( 4 分)比喻的修辞,把我比喻成尾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跟随母亲,很高兴的样子,突出了我喜欢母亲包粽子的心情。
4 . ( 4 分)“停留”的意思,用拟人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粽子的清香永远停留在我记忆深处。表达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锁定”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姿态永远锁定在我的记忆里,表达我对母亲记忆之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5 . ( 7 分)仿照文章中的细节描写,重点描摹出动作、神态。
(十一)善良的回馈
1 . ( 4 分)哈尼族有位著名的接骨医生因为自己善良的放过一条受伤的娱蛤而无意中得到了一种治疗断骨的良方。
2 . ( 3 分)交代了自配接骨草药的神医并非祖传,而是出于一次善良之举:引出下文的发现草药的过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 . ( 4 分)① 写出了老人拿受伤娱蛤时十分小心谨慎的样子,表现了老人对娱蚁的关心与在意的情感。② 写出老人出乎意料的样子,表现了这种草的神奇。4 . ( 4 分)生命是万事万物之源,对每一个生灵都很重要。如果善待别人或别的物,也会得到回报。这是作者的的呼吁。
5 . ( 7 分)中心:心存敬畏和善念。内容:结合生活实际。
( +二)爱输给爱
1 . ( 3 分)家境贫穷的女孩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供弟弟读书决定放弃,就在此时弟弟也决定放弃学业和舅舅一起打工支持姐姐读书。
么(4 分)① 责任感强、懂事、知道体谅父母姐姐、为家庭分担忧愁:主动放弃自己的学业打工挣钱供姐姐读书,代替爸爸向被自家牛吃了麦子的主人家里认错。② 聪明、勤学、勤劳善良:常常帮家里干活,甚至耽误学习也无怨言。
3 . ( 4 分)① 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女孩的善良懂事,知道体谅父母,为家人着想宁愿舍弃自己的前途来无私支持弟弟。
② 语言、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弟弟假装对省城好奇,以便顺利和舅舅出去打工来支持姐姐读书,突出弟弟的细心对姐姐和父母的关心爱护。
4 . ( 4 分)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联想到弟弟代替爸爸向被自家牛吃了麦子的主人家里认错的事,突出弟弟知道体谅父母,为家人分担忧愁的特点,为下文主动放弃自己的学业打工挣钱供姐姐读书埋下伏笔,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5 . ( 7 分)内容提示:① 我是多么傻啊!弟弟明明早就打算放弃学业和舅舅打工来让我读书。② 我是多么幸福啊!有这么好的弟弟、父母,他们都在关爱着我,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回报他们。
(十三)别让果实长成诱惑
1 . ( 4 分)一有孩子在墙外探头探脑,他就高声呵斥,他甚至在围墙上安了防护网。秋天梨子成熟后,他摘了梨,一家家的送,让四邻品尝。
2 . ( 4 分)对比的写法,用女人对孩子摘梨宽容的善良和男人苛刻阻止之后赠送的智慧的善良形成对比,告诉我们不要纵容诱惑,要有责任心。
3 . ( 4 分)① 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实对孩子们的诱惑大,为下文他阻拦孩子摘梨做铺垫。② 动作描写,顶真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为了阻止孩子摘梨所采取的动作,突出他的负责、艰辛。
4 . ( 4 分)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东西是美好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东西是苦涩的,表达了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纵容诱惑的道理。
5 . ( 7 分)两种观点都可以,前者围绕“宽容”来谈,后者围绕“智慧的善良”“责任”来谈。 (十四)一元钱,两份暖
1 . ( 2 分)涨价后他依然1 元给了她6 个煎包。他发现女孩有段时间不来了,很担忧。
2 . ( 3 分)能体现主题― 他与女孩之间的善与爱;暗含内容:他怜惜女孩,涨价后依然按一元六个卖给她;女孩得知包子涨价,为了不让他亏本,依然支持他的生意,让同学代买。一元钱中包裹两份暖。而且运用对偶的修辞,很有新意。3 . ( 3 分)纸板的细节描写与后文⑩ 段照应,推动故事发展,使结构严谨。体现他对女孩的关心,突出他的善良、细心、关心他人时维护他人的自尊的优秀品质。4 . ( 3 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他很感动,从上文的“他松了一口气,想,一定是女孩子吃厌了煎包,改吃别的东西了”与后文“他根本想不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把他所给予的爱,悄悄地还给了他”这三句可知他很心疼女孩,女孩能这样做,他很感动。 5 . ( 4 分)他细心、善解人意二他能看出,女孩的家境不太好,穿的衣服虽然很干净,但都很}日了,手里拎着一个小水壶。不像其他孩子,穿崭新的衣服,手里拿着可乐、牛奶、纯净水。每天早卜,她都步行卜学,路定不近,女孩光洁的额头有亮闪闪的汗珠;他有爱心、善良:虽然已经赔本,但还卖给女孩六个煎包;女孩好长时间不来,心疼她可能吃不饱;他尊重别人、维护别人的自尊:偷偷拿掉涨价的纸板。
6 . ( 7 分)中心提示:对她说:“艰辛的处境,做人的美德,让你的美弥足珍贵。”对他说:“虽然你也不富裕,但你能帮助更窘迫的孩子,精神可嘉”等等。(十五)了不起的儿子
L ( 4 分)发展:陌生人不断电话提高价钱诱惑,爸爸记得儿子的话经受住诱惑。高潮:陌生人提高价钱并以绑架儿子为要挟,爸爸断然拒绝。
2 . ( 4 分)儿子纳赛是一个纯朴真诚、乖巧懂事的孩子,他见利不忘义,信守诚信,临危不惧、甚至不惜用生命来守住诚信。
3 . ( 3 分)本文用妻子的见利忘义、利欲熏心反衬爸爸和儿子的诚实守信,更能突出爸爸和儿子的优良品质。
4 . ( 4 分)( 1 )也许没有儿子说的那些话,丈夫可能会接受对方的条件,家里的条件也许就不是这样了。(2 )儿子小小年纪都不畏惧别人的威胁,作为爸爸的“我”也不能在对方的威胁下妥协。
范文四:七年级下现代文阅读复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复习试题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1小题。(14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8、“这可怜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4分)
9、把字帖想象成国旗表达了什么感情,反复将“法兰西”和“阿尔萨斯”连在一起出现有什么含义,(4分)
10、“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达了小弗朗士什么感情,(3分)
11、赏析划线句“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3分)
(二)阅读《猫》(节选),完成第15—17题。(共9分)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提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15. 随着情节的变化,人对猫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阅读选文,填写下表。(3分)
16. 文中多处巧妙暗示,为下文埋下伏笔。例如:两次描写 ,为下文猫被冤枉埋下伏笔;写猫态度安详、叫声悲楚,则为下文 埋下伏笔。
这样前后照应,使读者理解作者的用意所在。(2分)
17. 作者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问题(12分)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
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
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2(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请说说“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4分) 13(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分) 14(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2分) 15(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三)阅读《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完成第18—20题。(共13分)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微
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
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读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羡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内容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最可怕的是,要一式54份——班上共54个人,人手一份。字迹要沿用书法课上的工整与气势。
有一回上课,他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的叫喊声,大家一起喊:54,54,54~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没掉每个人。
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记日记。算算,一天不过就一篇,我们胜者为王居高临下地同意了。
毕业后和一干人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日记,也最好看。”
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自己。
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间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讲到动情处,他会停下来,一言不发地看向窗外,眼神比远方还远。
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便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18. 本文写到了三位老师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希望我们拥有 。初一时的语文老师希望我们学会 ,高二时的语文老师希望我们懂得 。(用原文回答)(3分)
19.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初一时的语文老师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答:
20. 当年,“我”并未理解三位老师的良苦用心。后来,“我”通过哪些事感悟到老师们对“我”成长所产生的深远意义的?结合这些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不超过160字)(7分)
(五) 留一些给鸟儿
郑彦英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冬日~我去三门峡参加活动~有一天去看三门峡独特的建筑地坑院儿~
地坑院儿在相对干旱的陕县南塬上~我们坐车一上塬~离地坑院儿还有一段距离~我却被土塬上的几棵柿子树迷住了~在苍茫着一片黄色的土塬上~灰色的柿子树疏密有致地举着干硬的枝桠~最高处的几个枝桠上~挂着几棵红色的柿子~那一天有不大的风~柿子被风吹得朝着一个方向斜着~我不禁在心里感叹~那么软的柿子~都到冬天了~还那么坚强地挂在树上~风吹也不掉。也多亏它没有掉~使得黄朴朴的荒塬上~有了鲜艳的色彩~干冷的冬天因此有了温暖的颜色~人的心里~也会有一些温乎甚或滋润。当地陪同的青年作家王安琪注意到了我的发现~让司机缓一些开车~然后说~挂在树上的柿子叫看树佬儿~农民们摘柿子~从来不会摘完~都会留几个柿子~看住树。
?话一落~满车的人都看向那几棵柿子树~各种感叹的声音响了起来~声音一噪~我心里刚才产生的美好被淹没了~就没有再吭气。
?没想到十年之后~我到三门峡灵宝市任职。又是一个冬日~我去当年李自成屯兵养息的银家沟硫铁矿参加活动~那一天是早晨出发的~夜里刚刚下了一场小雪~我们的汽车一路碾着白雪~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地爬着山坡~路又不太好~颠得人直想下车去走路。但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柿子树~在满地的白色上~灰色的柿子树特别抢眼~更重要的是~这棵柿子树上~也挂着几棵鲜红的柿子~这一天没有风~柿子静静地垂在那里~红彤彤的~让整个白雪覆盖的山坡生动起来。
?“这是看树佬儿。”我对陪同我的市经委领导说~然后我让车停下来~我要近距离地看看这让我倍感亲切的红柿子。
?雪虽然薄~却已经被冻硬了~脚踏在上面~有嘎吱吱的响声~嘴里的气呼出来~瞬间忽闪成一片白。
?经委领导随我走下车~指着前面的沟坎说:“过不去的~虽然离得近~但这条沟崖笔陡~翻不过去。”
?翻不过去就不翻了~我就站在雪地里~一下又一下地呼着白气~静静地感受着看树佬儿的美。
?经委领导动作很大地看看手表~我才意识到不能耽搁时间了~于是上车~于是感慨:“谁说农民不懂得美~留这几个看树佬儿~就有灵动天地的美。”
?经委领导却笑笑~说:“那是留给鸟儿的。”
?我一愣~还没回过神来~他又说:“我家岭上~就有柿子树~从古到今~凡摘柿子~是不能摘完的~总要留几个给鸟儿。”
?“给鸟儿,”我不禁问。
?“是给鸟儿。”他说~“树的根扎在地里~树的腿在鸟儿身上~春天树一发芽~嫰树叶子给鸟儿吃~开花了~花瓣儿让鸟儿吃~树结果了~从青果到熟果~都让鸟儿来吃~鸟儿一边吃~一边向树说着飞在满世界的见闻。冬天是树最孤清的时候~人不出屋~蛇不出洞~必须有鸟儿来~跟树说话。”
?这番话让我很感动~一直记到现在。
?上个周末~我的好友曾勇叫上几个朋友和我~去他家老院子摘樱桃~老院子这几年没人住~栽着几棵三十多年的樱桃树~树杆粗壮高大~树枝稠密~红红的樱桃像婴儿红红的嘴唇一样动人。我们很快就摘了几筐~离地近的摘完了。同行的一个朋友问他家有梯子没有~以便摘顶端的。曾勇却说:“有是有~别摘了~留一些给鸟儿吧。”
?同行的朋友一愣~立即笑了~“就是~这个城市啥也不缺~就缺鸟儿。”
?曾勇说:“这几棵樱桃树~引来不少鸟儿~咱们走后~院子就清静了~鸟儿就会放心地吃~有鸟儿的院子~就有生机。虽然没人住~也是活院子。”
?我正在吃樱桃~心里怦然一动。
?人类和其它动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只有不断关照这些动物的生存~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滋有味有色彩。
?我看着树梢的樱桃~不禁重复了曾勇的话:“留一些给鸟儿。”
16.从全文看,农民们为什么不摘下全部柿子,(3分)
17.第?段写“我心里刚才产生的美好被淹没了”,作者心中的“美好”具体指什么,(4分) 18.怎么理解第?段经委领导的话,(4分)
19.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这一天没有风,柿子静静地垂在那里,红彤彤的,让整个白雪覆盖的山坡生动起来。(3分)
,2,几棵三十多年的樱桃树,树杆粗壮高大,树枝稠密,红红的樱桃像婴儿红红的嘴唇一样动人。(2分)
20.全文最后一段作者的话“留一些给鸟儿”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4分)
参考答案:
16(答案:留下几个柿子,吸引鸟儿来吃,让鸟儿冬天与树作伴。(3分)
17(答案:红色的柿子给荒原增加了色彩,让干冷冬天的人们产生温暖感觉。(意思对即可,4分) 18(答案:一是树养育了鸟,鸟陪伴着树;二是呈现一种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意思对即可,4分) 19(答案:?用“垂”“红”等词语,写出柿子形态和色彩,与周围“白”雪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让
我们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妙。(意思对即可,3分)
?用比喻修辞,写出樱桃鲜艳诱人的色彩。(意思对即可,2分)
20(答案:一是委婉呼吁人们要关爱动植物,让大自然和谐相处;二是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生活
的环境才有滋有味有色彩。(4分)
?愤怒(可厌) ?难过(自责) 15. ?收留小猫
(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
16. 猫对鸟笼凝望 真相大白(洗刷冤情)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
17. 答案要点:?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我的良心受伤了
?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评分标准:共4分,每个要点1分。只答“自责”给1分。)
13、 18. 教养(气质) 不要错过自己 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
19. 答案示例:他很有智慧(他很爱学生)。比如,他让我们写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评分标准:共3分。特点1分,结合文章谈理由2分。)
20. 答案示例:多年后遇到老师的女儿,才知道老师教我们的是气质;毕业后和老师交谈,才知道老师教我们的是不要错过自己;后来偷偷写诗,才知道老师教我们懂得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仿佛盛装莅临,这样的教育对我的成长意义深远。我为此感谢那些老师。
范文五:七年级(下)现代文课内阅读
七年级下现代文课内阅读训练
(一)阅读《柳叶儿》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3题。
我从上面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选文第一段划线句中的“大樱桃”在文中指什么?在“我”眼中它为什么是“大樱桃”, 并且是肉做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二段作者具体描写柳叶儿的制作过程,有何用意?为什么“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三段写“我”吃柳叶包后奶奶对我的担心,请设想奶奶当时的心理活动,用几句话表述下来。(不超过50个字)(3分)
(二)阅读《月迹》选段,完成1—4题。
(一)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
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
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二)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
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
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
儿。
1、两段选文中的孩子们,一会儿争执,一会儿“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你是如何理解
他们的争执的?(2分)
2、结合选文(一),说说奶奶高明在哪?《童年的朋友》的外婆又高明在哪?(3分)
3、如何理解语段(二)中弟弟妹妹所回答的话?(2分)
4、孩子们把月亮看成是自己“按在天空的印章”,想象无比奇特。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
趣?若是让你发挥想象,请你说说月亮是什么。(3分)
(三)阅读《一面》中的相关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片段①: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
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的烟雾。
片段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
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
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片段③:什么?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
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
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突然记起了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片段④: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
和师傅!(1)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2)把一生的时光全交给了我们,(3)越老越顽强的战
士! 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
1、写出文中两个词语的同义词:(2分)
憎恶:_____________ 顽强:_____________
2、四段引文都提到了“瘦”,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②段中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句中,作者运用了_______
修辞方法,写出了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分)
4、第②段文中“瘦得教人担心”一句能否写成“非常的瘦”?为什么?(2分)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分)
小时候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帮父亲抓药,以至上学迟到,受先
生责备。此后,鲁迅在桌上刻了个大大的“早”字,暗下决心,要时时早,事事早。以后
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
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
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
过。
材料中的鲁迅和选段中的鲁迅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童年的朋友》选段,完成1—5题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想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
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
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 外祖母形象本不美丽,年纪也大,但“我”为什么说她“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2分)
2、“一根不断的线”是指什么?(2分)
3、本文并没有写具体的事,所以有人说,这篇文章内容空洞,不能突出“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给人印象不深,你对此有何高见?(2分)
4.“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的“睁”能否改为
“瞪”? 为什么?
5.“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这句话能否改为“你小点声说!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为什么?(2分)
(五) 阅读《巍巍中山陵》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
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开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请联系全文,说说本段中引用不少数据的表达作用。 (2分)
2、对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全陵的制高点”“ 视野开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等句突出了大平
台的独特位置。
B 、本段综合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C 、“一轴工笔长卷”“ 大幅的泼墨山水”等语句突出了大平台的独特景观。
D 、本段所写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下而上,由近到远。
3、作者将大平台上所见独特景观分别用“一轴工笔长卷”“ 大幅的泼墨山水”进行比喻,
你觉得这两个比喻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2分)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完成1—4小题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
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 ”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太阳能捉住吗? ”我天真地问道。
“能! 能呀! 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
没有想到要捉住它! ”
“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 ”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
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
才这么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
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 这也是太阳! ”
我一下站起来,逃跑了。
1、解释文中三处“太阳”的含义。(3分)
(1) (3)
2、“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
捉住它!”这句话流露出三叔怎样的心情?(2分)
答: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表现三叔对光明的向往。 ( ) B 、表现三叔对时间的珍惜。 D 、表现三叔对生的绝望。 C 、表现三叔性情洒脱,不拘小节。
4、这段关于太阳的对话对你有什么影响?你读了以后受到什么启示?
答:
(七)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完成(1——7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分)
3、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3分)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4、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5、选择下面两句话中任一句加点动词进行赏析。(2分) ...
①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
6、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2分)
7“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