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有关诚信的古代故事”
“有关诚信的古代故事”
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
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的老人,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作业,就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 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再犯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被罚,心里都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放纵,应该也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代外公责打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 这是私塾里的规矩,都向外公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的声望。----------------------------诚信的话题、主题,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讲过好几次了,并且的班主任也常常就问题对教育,至于家里,从小家长就教育要讲诚信,要诚实,守信用。老师和家长还给同学们讲过不少的诚信的正反两个的例子,对大家思想品德的教育。我还要讲问题,而且问题要永远的讲下去呢,这是诚信的问题于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于民族的国民素质,于的和平崛起,于民族的复兴意义确实是太重大了。是的,自古诚信民族的美德,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为瑰丽和灿烂的文化遗产,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更是每人都予以继承、、坚守和发扬的最为优秀的品德。 下面我讲三个古代的讲诚信的故事。,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据记载,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他的后裔。他博学多才,且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 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 我是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 孩子是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是以父母生活的榜样。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参的妻子就为儿子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曾参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参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的行动做表率,去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由此可见古代的圣贤们是多么诚信的教育啊~,晏殊信誉的故事。晏
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14岁被地方官 神童 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官职,但他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又了皇帝的夸奖。相同学好一点的成绩就徇私舞弊,抄袭夹带偷看等舞弊,要感到汗颜。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到情况,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 我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啊~个故事,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的老人,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作业,就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 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再犯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被罚,心里都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放纵,应该也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代外公责打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 这是私塾里的规矩,都向外公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的声望。诚实守信连几岁的孩子能够的自觉的,中学生难道连几岁的孩子都不如,我想答案定的。应该要,,能够,要~这几个故事是小故事,却折射出为人处世要遵守的大道理 讲诚信;所谈到的事情很简单,却反映出做人应该要处处坚守的准则 讲诚信;所讲述的故事很平凡却告诉在人的一生要坚定信念 讲诚信。故事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朴实无华平淡无奇,道出了每个人一生都应该要追求的信念,每民族应该要追求的信念,每都要追求的信念,全世界全人类都应该要追求的信念,那讲诚信。
范文二:【精品】古代故事中的创业智慧
古代故事中的创业智慧
[真诚为您服务]
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深谙此道。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19年间他三获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见端知末,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做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趁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利远不及前者。
范文三:【古代智慧故事】聪明的商人
从前,有位商人和他长大成人的儿子一起出海远行。
他们随身带上了满满一箱子珠宝,准备在旅途中卖掉,但是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一秘密。
一天,商人偶然听到了水手们在交头接耳。原来,他们已经发现了他的珠宝,并且正在策划着谋害他们父子俩,以掠夺这些珠宝。
商人听了之后吓得要命,他在自己的小屋内踱来踱去,试图想出个摆困境的办法。儿子问他出了什么事情,父亲于是把听到的全告诉他。
“同他们拼了!”年轻人断然道。
“不,”父亲回答说,“他们会制服我们的!”
“把珠宝交给他们”。
“也不行,他们还会杀人灭口的。”
过了一会,商人怒气冲冲地冲上了甲板。
“你这个笨蛋儿子!”他叫喊道,“你从来不听我的忠告!”
“老头子!”儿子也喊着回答,“你说不出一句值得我听进去的话!”
当父子俩开始互相谩骂的时候,水手们好奇地聚集道周围。老人然后冲向他的小屋,拖出了他的珠宝箱。
“忘恩负义的儿子,”商人尖叫道:“我宁肯死于贫困也不会让你继承我的财富!”说完这些话,他打开了珠宝箱,水手们看到这么多的珠宝时都倒吸了口凉气。
商人又冲向了栏杆,在被人阻拦他之前将他的宝物全都投入了大海。 ? 过了一会儿,父与子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只箱子,然后两人躺倒在一起,为他们所干的事而哭泣不止。
后来,当他们单独一起呆在小屋时,父亲说:“我们只能这样做,孩子,再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救我们的命!” ? “是的,”儿子答道,“您这个法子是最好的了。”
轮船驶进了码头后,商人同他的儿子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城市的地方法官那里。他们指控了水手们的海盗行为和所犯的企图谋杀罪,法官逮捕了那些水手。
法官问水手们是否看到老人他的珠宝投入了大海,水手们都一致说看到过。法官于是判决他们有罪。法官问道:“什么人会弃掉他的一生积蓄而不顾呢,只有当他面临生命的危险时才会这样去做吧?”水手们主动赔偿了商人的珠宝,法官因此饶了他们的性命。
【成功解读 】 ? 久经商场磨练的人见识确实高人一筹,这种绝处求生的应变智慧使他们既保住了性命,又使钱财失而复得。
投稿邮箱68653797@qq.com
悦是一种赞赏
范文四:有关诚信的故事_古代经典故事
有关诚信的故事_古代经典故事
导语,诚信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诺言、信用乃至时时事事去践行,必会赢得友谊与尊重。下面是由小编整理收集的一些关于诚信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有关诚信的故事_古代经典故事
商鞅立木
齐威王时,有实力的大国是,齐、楚、魏、赵、韩、燕、秦,称为战国七雄.前面的大国公推齐威王为霸主;秦国在西部,比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想向中原伸展势力.他先下了一道搜罗人才的命令,“不论是本国人或外来客,谁能叫秦国富强就能得到重用.”
卫国有个名叫卫鞅(yāng)的人跑来对秦孝公说,“国家要富,必须注重农业;国家要强,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秦孝公觉得有理,就叫他计划改革制度.可是,不少贵族大臣反对.过了两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卫鞅做左庶长的官儿,改革制度全由他拿主意.
公元前359年,卫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秦孝公看了,点头说好.卫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出了一个命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赏他十两金子.”看热闹的人很多,就是不相信这道命令. 卫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两.有个发傻
劲的人说,“我扛去!”他拔起那根竖着的木头,一口气儿扛到了北门.大伙儿好像看耍猴儿似的跟在后头瞧热闹.卫鞅立刻叫人赏了他五十两金子,表扬他相信朝廷的命令.
这件事一下子传遍都城.不久,全国的人都知道了. 接着,卫鞅就公布了改革的第一步法令.大致的内容有,每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不告发的和罪人同样有罪,告发的有功.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的不能来往,不能住店.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贵族也一样.杀一个敌人记功一分,升一级.功劳大的地位高.田地、住宅、车马、奴婢、衣服等,随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在军事上没有立过功的人,就是有钱也不得铺张.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bó)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为了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一根没入官府为奴婢.弟兄到了成年就应当分家,各立门户,各交各的人头税.不愿分家的,每个成人加倍付税. 新法令公布后,没有军功的贵族领主失去了特权.立军功的有赏,最高的赏是封侯.封了侯也只在封地里征收租税,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这么一来,贵族领主制度的秦国,变成了地主制度的秦国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强大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贵族领主的反对.秦孝公处罚了反对新法的大臣,把卫鞅提升为大良造. 接着,秦孝公就叫卫鞅实行更大规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项, 一是开辟阡(qiān)陌(mò)封疆.“阡陌”是供兵车来
往的田间大路.春秋时代打仗多用兵车,到了战国时代,各国打仗都用步兵骑兵,很少用兵车了.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一言九鼎的故事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
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
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
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可是大王竟然对此无动于衷!所以,楚、赵联合抗秦,不仅仅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道理是如此简单,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责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
毛遂一席话,使楚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联合,共同抗秦!”
于是,赵、楚两国歃血为盟。楚赵结盟后,平原君带着毛遂等回到赵都邯郸。平原君感叹地说,“我手下的门客多时逾千,少时也有百数,自以为识尽赵国的贤士。这次毛遂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一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吕,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后来,“一言九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言辞有分量;有时也用来表示说到做到,信守诺言。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
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范文五:古代智慧故事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
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
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
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
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
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
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
“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
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
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
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
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
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
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
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
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有一位名叫董阏于的人被派往赵国的上地去任地方长官。
董阏于初来乍到,他深入民间调查,访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这一天,他
来到石邑山,只见山中有一条深涧,涧壁陡峭,像斧削,似城墙;涧深百丈,十
分险要。于是董阏于找到在当地居住的人,问道:
“这里有没有人掉进过这深涧?”
那里的人回答说:“没有人掉进过。”
董阏于又问:“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痴、聋哑、疯癫及反常的人,有没有掉
进去过呢?”
那里的人回答说:“也没有。”
董阏于继续问:“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人们还是回答说没有。
董阏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曾有人畜掉进这深涧里去呢?”
那些人回答说:“这深涧十分阴森危险,谁要是进去了,那还能有性命吗?
因此无论谁,走到这深涧附近时,都万分小心,要么绕道而行,谁也不敢去碰这
个危险,连牲畜看到这深涧也止步不前的。”
董阏于豁然开朗,他深受启发地拍手叹道:
“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民了。如果我制定严格的法制,又严厉地执法毫
不宽容,让人们知道违法就如同掉进这万丈深涧一样有生命危险,那就谁也不会
去触犯法律了。这样,我还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
:聪明人总能从身边的小事中受到启发,获得智慧。掌权的人从危险的
深涧联想到执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后必定政绩卓著。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历史上曾为楚国的发展建立过显赫的功业。可是
在他登基的头3年内,却毫无建树,不理朝政,昼夜游戏,猜谜作乐,不听臣子
的意见,并扬言:有敢进谏的,处以死刑。宫廷上下都十分着急,国家有这么个
愚顽的国君怎么得了!
看到这种状况,有个叫成公贾的人决定冒死进宫规劝楚庄王。楚庄王对成公
贾说:
“你知道,我是不准谁提意见的,你现在为什么不怕死来提意见呢?”
成公贾说:“我来,不是给你提意见的,我只是想来跟大王一起凑趣解闷,
猜猜谜语玩。”
楚庄王说:“既然这样,那你说个谜我猜。”
成公贾说:“好哇。”于是他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
“有一只大鸟,停留在南方的一座山上,整三年了,它不动、不飞、也不叫。
大王您说,这是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稍作思考,便胸有成竹地说:
“这只大鸟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3年没有动,目的是在坚定自己的思想
和意志;它3年不飞,是在积蓄力量使自己羽翼丰满;它3年不叫,是在静观势态、体察民情,酝酿声威。这只鸟尽管三年来一直没飞,可是一旦展翅腾飞必将
冲天直上;尽管它三年来一直不叫,可是一旦鸣叫起来,必定会声振四方,惊世
骇俗。成公贾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经猜中了。”
成公贾惊喜地点点头,欣然离去。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处理国事。他根据三年来的明察暗访、调查研究和对大
臣们政绩的考察情况,提拔了5位忠诚能干的大臣,罢免了10个奸狡无能的大臣。楚庄王的决定和处事的魄力,使文武百官大为佩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兴。
楚国的老百姓也都奔走相告,庆幸有了一位贤君。
: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急着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先蓄足了底蕴,成竹在胸,
一旦时机成熟,便会一鸣惊人。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
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
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
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
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楼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
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
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
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
是愿取石头?”
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纷纷说要
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
“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
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
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
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人生价值不在于生命长短,而在于奉献。老子的比喻形象、传神、
睿智。
庄子在河南濮水悠闲地垂钓。楚威王闻讯后,认为庄子到了自己的国境内,
真是机会难得,于是速派两位官员赶赴濮水。来者向庄子传达了楚威王的旨意,
邀请庄子进宫,愿将楚国的治理大业拜托给庄子。
庄子手持钓竿听毕楚王的意图后,头也不回,他眼望着水面沉思片刻,说:
“楚国有神龟,死去已有三千年。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中,珍藏
在太庙的明堂之上供奉。请问:对这只神龟来讲,它是愿意死去遗下骨甲以显示
珍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哪怕是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来使听完庄子的一番发问,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选择活着,宁愿
在泥塘生存。”
庄子见他们回答肯定,回过头悠然地告诉两位官员:“有劳两位大夫,请回
禀楚王吧,我选择活着!”
:这篇寓言表现了庄子的人格高洁,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而放弃
生命自由。人生最可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可贵的是自由。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
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
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当”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
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
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
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
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
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
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
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
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
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
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
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
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
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
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
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
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
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
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
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
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
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西门豹初任邺地的县官时,终日勤勉,为官清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深
得民心,不过他对魏文侯的左右亲信从不去巴结讨好,所以这伙人怀恨在心,便
勾结起来,说了西门豹的许多坏话。年底,西门豹向魏文侯作述职报告后,政绩
突出的他本应受嘉奖,却被收去了官印,魏文侯罢了他的官。
西门豹心里明白自已被罢官的原因,便向魏文侯请求说:“过去的一年里,
我缺乏做官的经验,现在我已经开窍了,请允许我再干一年,如治理不当,甘愿
受死。”魏文侯答应了西门豹,又将官印给了他。
西门豹回到任所后,开始疏于实事,而去极力巴结魏文侯的左右。又一年过
去了,他照例去述职,虽然政绩比上年大为下降,可魏文侯却称赞有加,奖赏丰
厚。这时,西门豹严肃地对魏文侯说:“去年我为您和百姓为官有政绩,您却收
缴了我的官印。如今我因为注重亲近您的左右,所以印象好,您就对我大加礼遇,
可实际功劳大不如过去。这种赏罚不明的官我不想再做下去了。”说完,西门豹
把官印交给魏文候便走。魏文侯省悟过来,连忙对西门豹表示歉意说:“过去我
对你不了解,有偏见。今天我对你加深了认识,希望你继续做官,为国效力。”
:西门豹的故事说明:正直的人,如果遇上心术不正的上级,就会受压
制,容易被误解,以致造成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的反常现象。贤明的领导者,只
有远小人、近君子,才能减少赏罚不明的失误。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相。他第一次出使楚国的消息传
出后,楚王对身旁的谋士们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
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呢?”于是他们商议出了一个
坏主意。
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设宴款待。当酒兴正浓时,忽见两个差役押着一
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假装不知地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赶紧回
答:“他是齐国人,到我们楚国来偷东西。”楚王于是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作
惊讶地说:“你们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戏,这时便站了起来,极其郑重而严肃地对楚王
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橘,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
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它们只是叶子长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结果实的味道却
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眼下这个人在齐国时不
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
话噎得楚王尴尬极了,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又被派往楚国公干。楚王没有忘记上次宴会上的难堪,总想
伺机报复。他知道晏婴的身材十分矮小,于是就吩咐在城门旁边另外凿开一扇小
门。当晏婴到来之后,侍卫便让他从小门进去,晏婴见状,立刻正色道:“只有
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中爬进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国,难道也要从这
狗洞中进去吗?”侍卫们理屈词穷,只好眼睁睁看着晏婴从大门正中昂首阔步地
进了城。
接着,晏婴在拜见楚王时,楚王又用嘲讽的语调说:“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
吧?”
晏婴闻言,迅速予以纠正:“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户,街上
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挥袖就可遮住太阳,个个洒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么能说齐
国无人呢?”
楚王听罢,进一步用挑衅的口吻发问:“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总是派遣你
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婴对楚王的无礼早有思想准备,他冷笑了一下应道:“我们齐国派遣使臣
的原则是视出使国的情况而定,对友好的国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国的国王粗
野无礼,就派丑陋无才的人去。我在齐国是最丑陋无才的人,所以总是被派作出
使楚国的使臣。”一席话再次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婴和齐国
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说明: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愚蠢透顶;一心想侮慢他人的人,到头来必然会使自己的尊严扫地。
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
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
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
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设有太学,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公孙穆就
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另外还有平时食宿的花销,
数额高得惊人,而公孙穆家里很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呢?公孙穆一下
子也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只好先暂时停止了学习。为此,他苦恼极了。
有个富商名叫吴裕,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有一次,他要招雇一
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
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
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
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一路走来,东瞧瞧,
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
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不很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
不太像一个舂米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来工作呢?”
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
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聊聊!”
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富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上
了朋友。这种不以物质的眼光看人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交朋友,也同样不应
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要更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
齐国的将军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他们赛马的规矩是:双方各下赌注,比
赛共设3局,两胜以上为赢家。然而每次比赛,田忌总是输家。
这一天,田忌赛马又输给了齐威王。回家后,田忌把赛马的事告诉了自己的
高参孙膑。这孙膑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饱读兵书,深谙兵法,足智多谋,被庞
涓谋害残了双腿。来到齐国后,很受田忌器重,被田忌尊为上宾。孙膑听了田忌
谈他赛马总是失利的情况后,说:“下次赛马你让我前去观战。”田忌非常高兴。
又一次赛马开始了。孙膑坐在赛马场边上,很有兴趣地看田忌与齐威王赛马。
第一局,齐威王牵出自己的上马,田忌也牵出了自己的上马,结果跑下来,田忌
的马稍逊一筹。第二局,齐威王牵出了中马,田忌也以自己的中马与之相对。第
二局跑完,田忌的中马也慢了几步而落后。第三局,两边都以下马参赛,田忌的
下马又未能跑赢齐威王的马。看完比赛回到家里,孙膑对田忌说:“我看你们双
方的马,若以上、中、下三等对等的比赛,你的马都相应的差一点,但悬殊并不
太大。下次赛马你按我的意见办,我保证你必胜无疑,你只管多下赌注就是了。”
这一天到了,田忌与齐威王的赛马又开始了。第一局,齐威王出那头健步如
飞的上马,孙膑却让田忌出下马,一局比完,自然是田忌的马落在后面。可是到
第二局形势就变了,齐威王出以中马,田忌这边对以上马,结果田忌的马跑在前
面,赢了第二局。最后,齐威王剩下了最后一匹下马,当然被田忌的中马甩在了
后面。这一次,田忌以两胜一负而取得赛马胜利。
由于田忌按孙膑的吩咐下了很大的赌注,一次就把以前输给齐威王的都赚回
来了不说,还略有盈余。
:田忌以前赛马的办法总是一味硬拼,希望一局也不要输,结果因自己
总体实力差那么一点,总是赛输了。孙膑则巧妙运用自己的优势,先让掉一局,
然后保存实力去确保后两局的胜利,这样便保证了整体的胜利。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
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
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
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
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
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
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
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
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
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
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
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
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
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
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
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其实,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或只注意比较显
露的因素,而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避实就虚,这样来解决问题可能更为见
效。
晋文公很喜欢吃烤肉,专为他烤肉的厨师自然很得他喜爱,待遇优厚。
一天,晋文公吃烤肉时,竟然发现肉上有一根头发。晋文公大怒,召来厨
师欲治其罪。
厨师连连磕头,说自己犯了三条大罪。
晋文公觉得奇怪,问他怎么会有三条罪呢?
厨师说:“一是他把刀磨得飞快,却没能切断这根绳子。 二是他小心仔细
的把肉串到签子上,大睁眼睛却没有看到头发。三是炉火那么旺,肉考熟了却没
烧断头发。”
晋文公于是问他:“厨房中谁可以替代他的位置呢? ”
厨师说了一个人。
晋文公命人把他带来审问,果然是这人所为,意在激怒主人,治罪厨师,
自己取而代之。
事有蹊跷,就要查明谁有可能从突发事件中得利,不要匆忙地按照人家的
计划行事。
:在突发的事件面前,如何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使别人相信自己,
又能揭露别人呢?这需要智慧。厨师不仅厨艺高超,而且还可以称得上是语言大
师。他在危难面前,不慌不忙,表面上承认错误,实则申诉理由,揭露坏人,把
语言运用得滴水不漏,终于化险为夷。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
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
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
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大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
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
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
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
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
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
呀。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的问题,
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
夜赶往楚国。
一到楚国,已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可
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进展。面对这种情况,
随同前往的20个人中便有19个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唯
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
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大义,
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
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通过
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
军队支援赵国,赵国于是解围。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
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
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
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
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
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
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
也不在活一世啊!”
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
那天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
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心情,
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习,不牵挂自己和家里。
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
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
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
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
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
“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
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
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
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
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
家去求学,整整过了7年才终于学成而返。
:乐羊子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
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
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
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
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
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
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
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
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
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
“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
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
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
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
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
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
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
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
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
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东汉年间,班超帮助哥哥班固一起撰写《汉书》,但他认为一个男子汉的抱
负不应只在纸笔上,于是弃文从武,参加了对匈奴的战斗。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使
他在战场上屡建功勋。后来,东汉王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御匈奴的侵扰,
就派遣班超作为使节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手持汉朝的节杖,带领着由36人组成的使团出发了。他们首先来到了鄯善国。班超晋见了鄯善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汉朝的皇帝派我来,
是希望联合贵国共同对付匈奴。我们吃过很多匈奴入侵的苦,应该携起手来,同
仇敌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国王早就知道汉朝是一个泱泱大国,
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不容小视,现在又见汉朝的使者庄重威仪,颇有大国之风,
果然名不虚传,就连连点头称是道:“说得太对了,请您先在鄙国住几天,联合
抵抗匈奴之事,容过两天再具体商议吧。”
于是班超他们就住下了。头几天,鄯善国王待他们还挺热情,可是没过多久,
班超便察觉国王对他们越来越冷淡,不但常找借口避开他们不见,就是好不容易
见上了,也绝口不提联合抗击匈奴之事了。
班超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召集使团的人分析说:“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
度越来越不友好了,我估计是匈奴也派了人来游说他,我们必须去探察一番,搞
清事情的真相。”夜里,班超派人潜进王宫,果然发现国王正陪着匈奴的使者喝
酒谈笑,看样子很是投机,就马上回来将这个消息报告给班超。接下来的几天,
班超又设法从接待他们的人那里打听到,匈奴不但派来了使节,而且还带了100
多个全副武装的随从和护卫。他立刻意识到了事态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就
马上召集使团研究对策。
班超对大家说:“匈奴果然已经派来了使者,说动了鄯善国王,现在我们已
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等鄯善国王被说服,我们就会成为
他和匈奴结盟的牺牲品。到时候,我们自身难保是小事,国家交给的使命也就完
不成了。大家说该怎么办?”大家齐声答应:“我们服从您的命令!”班超猛击
了一下桌子,果断他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我们只有下决心消灭匈奴,
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当夜,班超就带人冲进匈奴所驻的营垒,趁他们没有防
备,以少胜多,终于把100多个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国王,当面指责他的善变说:“您
太不像话了,既答应和我们结盟,又背地里和匈奴接触。现在匈奴使者已全被我
们杀死了,您自己看着办吧。”鄯善国王又吃惊又害怕,很快就和汉朝签订了同
盟协议。
班超的举动震动了西域,其他国家也纷纷和汉朝签订同盟,很多小国也表示
和汉朝永久友好。班超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应当像班超一样果断,敢于冒必要的危险,
才能够获得成功。如果这时还犹犹豫豫畏缩不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三国时有个小孩子名叫曹冲。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曹冲做事爱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只有五六岁的年纪,就可以想出办法来
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天,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问送大象来的人说:“这头
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有办法称,所
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早就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谋士众多,个个都智慧超群,
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
曹操顿时明白这是孙权给他出的一道难题,他可绝对不能丢这个面子,让国威受损。于是他召集群臣,传令下去: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赏。大家
都绞尽了脑汁,苦苦思索。有人说要做一杆大秆,曹操反驳说就是做出来了,也
没有人能提得动啊。有人说要把大象锯成一块块地零称,曹操斥责说怎么可能把
吴国送的礼物毁坏成这样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没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
办法。
正在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嘴里不说,心里在想:哼!大人
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
可是千万别小瞧了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一时也想不出来。他父亲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他叫人牵了大象,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父亲,还有那些官员们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个称法,一起跟着来到河
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曹冲说:“在齐水面的船帮上划上一道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大船就
往上浮起一些来。
大家看着曹冲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说:“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
接下来曹冲叫人挑了石块,装到大船上去,挑了一担又一担,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行了,行了!”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块又一担一担地挑下船来称。
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记号上,可见,石头和大象是同样的重量;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
来,得到的总和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曹冲真聪明!
:不少人头脑里有许多知识,可缺乏运用的能力。曹冲与众不同的是,
不仅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而且能灵活运用,
即能化整为零,又重新组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周处是晋朝义兴县人。他在年轻的时候,脾气粗暴,好惹是生非,经常与人
打架斗殴,危害乡里,被当地人们视为祸害。
那时候,在义兴县境内的大河里出现了一条蛟龙,同时在义兴县山里又有只
斑额吊睛猛虎,它们都时常在河里、在山上侵害老百姓。当地人们都把周处同蚊
龙、猛虎一起看作是“三个祸害”,而这“三个祸害”中又以周处更加厉害。为
了除掉侵害老百姓的祸害,曾经有人劝说周处上山去杀死那只斑额吊睛猛虎,到
河里去斩除那条危及乡里的蛟龙。
周处听人劝说后,立即上山去杀死了斑额吊睛猛虎,接着又下山来到有蛟龙
作恶的河边。当蚊龙露出水面准备向他扑过来的那一刹那间,说时迟,那时快,
周处转眼间便跳下河去举起手中锋利的砍刀,向作恶多端的蛟龙头上砍去。那蛟
龙为了躲避周处的刺杀,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底,在大河里游了几十里路
远。周处一直紧紧地跟着它,同样是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底。就这样,三
天三夜过去了,地方上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人们都在为这“三个祸害”的
灭亡而奔走相告,互相庆贺。
谁知周处在杀死了蛟龙后,又突然浮出水面,游到了岸边。当他上到岸上来
时,看到人们正奔走相告,都在为他已不在人世而互相庆贺,这时他才晓得自己
早已被人们认为是祸害了。这是为什么呢?他扪心自问,经过一番仔细的反省之
后终于有了改过自新的念头。于是,他到吴郡去寻找陆机、陆云两兄弟。因为陆
家兄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受人尊敬的大文人、大才子,周处是想请陆家兄弟开导
思想,指点迷津。
周处头脑中带着疑惑来到吴郡陆家的时候,陆机不在家,正好会见了陆云,
于是他就把义兴县人为什么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说明自己想要改正错
误重新做人,但又恨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了,恐怕不能干出什么成就,因此请陆家
兄弟指点迷津。陆云开导他说:“古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早晨懂得真理,那
么即使是在晚上死去,也是可贵的;何况你现在还年轻,前程还是满有希望的。”
陆云接着说:“一个人怕只怕没有好的志向。有了好的志向,又何必担心美名不
能够传播开去呢?”
周处听了陆云这番话后,从此洗心革面、改过自新。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
后来终于成了名扬四方的忠臣孝子。
:这篇故事的寓意是: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正视、
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重新确立好的志向,一样可以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也
就是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一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
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
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
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
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
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
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
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
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二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一鸡蛋,舅舅说:文长啊,
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
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你了。
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
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三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
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
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李四道:“是瓜”。徐文长:“葫芦”。李四:“瓜”。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李四:“瓜,瓜,瓜!”
:三则故事,三种智慧。第一则故事说的是徐文长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水的浮力和利用地势降低竹竿的起点)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则故事说的是运用
社会知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讥讽吝啬鬼舅舅;第三则故事说的是运用
故意说错一般常识而使别人纠正错误(明知故犯)。徐文长的确聪明过人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有一首脍炙
人口的诗歌叫《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
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的动人景象表达的十分贴切。说起这首诗的写作,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
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
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
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
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
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
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
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也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
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
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郁闷,不痛快,于是,就信步走出船舱,观赏
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绿树婆娑,
满眼皆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是如诗如画。他忽然觉得眼睛一亮,精神为
之一爽,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不正好把整个
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生动而真实地表达出来了吗?想到这里,王
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
一句中的“到”字划去,添上一个“绿”字,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这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
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色彩鲜明,意境深远,活泼生动。这个“绿”字就成了
后人解说全诗的“诗眼”。后来许多人谈到写文章的炼字炼意时,无不以此字为
例。
:认真思索,精心傅会,最满意的结果就会出现。写诗作文如此,做
任何事情都应如此。
清代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是一个大赃官。
有一次他新修一个府第,请当朝有名的才子纪晓岚为他的府第正厅题写一匾
额,纪晓岚略一思索,遂题了“竹苞”二字,说是取“竹苞松茂”之意。和珅不
明其中的道理,高兴地悬在厅上。
一天,乾隆皇帝到了和珅新府第,见匾额是纪晓岚题的,觉得奇怪,纪晓
岚素来鄙视和珅,怎么还给他题匾呢?仔细凝思,恍然大悟,对和珅说:“卿家
被纪晓岚捉弄了!”
聪明的读者,你们知道纪晓岚是怎样捉弄和珅的呢?
:看来骂人也要有艺术。纪晓岚饱读诗书,语言文字娴熟于胸,他运
用拆字法不露声色地把贪官和珅的丑恶嘴脸揭露无遗。“竹苞”可拆为“个个草
包”。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的相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乐暮年之时,有一回秦国国君秦穆公召见他时间他说:“您的年纪也很
大了啊!在您的后辈人中有谁能够继承您寻找千里马呢?”伯乐回答道:“对于
一般的良马,它的特征很明显,是可以从其外表上、筋骨上观察得出来。而那天
下难得的千里马呀,看起来它与一般的好马差不多,论其特征,也是很难捉摸,
好像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不过,千里马奔跑起来,又轻又快,刹那间从你眼
前一闪而过,不一会儿远驰得无影无踪,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
的足蹄印儿。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对于好马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他们,
对于千里马的特征,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自己相马的经验来判断,他们
是无法掌握的。不过,在过去同我一起挑过菜、担过柴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九
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很高,的确不比我低,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便召
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好不容易为大王您寻找到
了一匹千里马。不过,那匹千里马眼下正在沙丘那个地方。”秦穆公问:“那匹
马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于是派人
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
“你该怎么说呢?太不中用啊!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辨不出来,又
怎么能认识出千里马呢?”
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想不到他识别马的技术竟然高到这种地步了啊!
这就是要高出我千倍万倍乃至无法计算的长处了。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马具有的
精神和机能,他看马时,眼里只看到了马的特征而不着马的皮毛,注重它的本质,
去掉它的现象;他只看那应该看到的东西,不去注意那不该注意的东西;他审察
研究时,只注意那应该审察研究的方面,抛弃了那不必审察的方面。九方皋相马
的价值,远远高于千里马的价值,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马从
沙丘那地方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天下少有
的千里马。
:这篇故事启发我们: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有所专注,同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
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
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
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
久都没有离开。
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
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
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
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
吗?”
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的多了,手
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
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
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
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
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
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
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
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
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岁时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
受到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人的赞赏,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
然十分努力,从无丝毫的懈怠,作文、写诗都非常严肃认真,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十分
注重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捉灵感,他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实地考察。他习惯
于每天早上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游览,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
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
上走去,到家常常已是掌灯时分,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赶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可是李贺依然没有慌着去
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及时修改、整理,然后誊写清
楚,集中放入另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休息。李贺天天如此坚持不懈,只
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的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
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别无他
物。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惫不堪的样子,十分
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虽然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可他的很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喜爱的传世佳作,
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李贺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
章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要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有关诚信的古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