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四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南丰县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集体备课记录表
1
2
3
教师签名:
4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通过对乘法运算律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三位数乘法,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本单元的重点是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当然,教材的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的运算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结论。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如“卫星运行时间”的活动,在出示情境图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卫星运行的情况,列出算式,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大约的时间。教材中安排的两种估计方法仅是一种参考,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可能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随后,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第一学段的基础,一般说来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安排了计算商店的赢利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分步出示问题,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算的方法
估算活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历了多次,但如何把估算的方法适当地进行归纳,则成为本单元“估算”内容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体育场”(教材第35页)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后,讨论“如何进行估计”“你的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对所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练一练”的第1题中(教材第36页),请学生估计一张报纸其中一版的字数,对于这一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然后再进行小结(估计的方法可以是:折叠后估计、先选择一版某一段的字数进行估计等)。第2题的数据基本都在200附近,所以,以200为标准,立即就能知道10天的营业额。第3题可以采用先估计部分,再估计全部的方法。可以先把整个图形分成几个部分(或分几个正方形),然后估计其中的一部分,再估计全部。
5
3. 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运算律
从本单元起学生将学习计算器,当然,学习计算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计算,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数学规律(为使学生打好基本的运算基础,除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探索的问题使用计算器外,一般的计算仍需要学生笔算)。学生在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主要是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发现数学的奇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展示题目,解决一个问题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探索的方法。“探索与发现(二)、(三)”是探索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与分配律。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对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再交流各自的探索方法以及探索的步骤。
对于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教材中仅安排一些可以直接简便运算的题目,目的是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需要加深相关的内容,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是本教材编写的重要思路,在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关人造卫星的故事,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的时间。接着,可以提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就是114×21。在列出算式后,可以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在具体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后讨论,对学生使用的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当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重点讨论竖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算理。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法。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呈现了用表格口算114×21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值制的思想。教师要启发学生理解表格中每个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
体育场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6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已多次渗透了估计的思想,本活动是在学习两、三位数的乘法后,利用生活中的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法进行归纳。在估计体育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出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策略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体育场共有多少个座位进行估计。有关“估计”的教学,有时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清晰”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延迟判断”,给学生多留一点“时空”,引导学生说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或做“更清楚”的表达或举出“更好理解”的例子。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一些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会操作计算器。所以,本活动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在学生了解了计算器的各功能键后,(如“M+”,存储;“MR”,提取)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四则运算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当然,提供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有趣的,如:1 + 2 + 3 + ? + 98 + 99 + 100;999 × 9,9999 × 9,99999 × 9等,这些题目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应用,又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计算器的使用进行介绍和说明。
探索与发现(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探索,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所以,在开展本活动时,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第一关,可以先出示“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接着,可以鼓励学生讨论“1111×1111”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安排一些数据较大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尝试。也可以先出示22222222×55555555,让学生算出结果,在学生困惑不解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先算2×5,22×55,222×555,发现规律后再解决8个2乘8个5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以明白其中的奥妙。
7
第二关,蕴涵一个有趣的规律,这些算式的结果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开始探索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算一算“乘1,2,3,4”后的结果。学生发现规律后,可以让他们写出“乘5,6”的得数。如果学生感兴趣,也可以尝试乘其他的数(如两位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得数的规律。 第三关,按照图像直接组织教学活动,如果所教班的学生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教师可以直接出示“999999×999999”让学生计算。实际上这道题用普通计算器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可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情形(9×9,99×99,??)出发,寻找规律,并由此得到999999×999999的准确结果。这样的教学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第四关,学生在探索前,教师可以演示一下寻找神秘数过程的规则,让学生了解“任意”组合的意义以及如何组合最大数与最小数。然后,演示一下相减后的差以及如何把得数的四个数字组合成最大数与最小数。学生在了解这些规则后,可以独立尝试。当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后,要指导学生用其他的数据继续进行验证。
四个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反思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探索与发现(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 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教材所呈现的探索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教学时可以搭一个长方体(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搭长方体),并让学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随后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中,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这其中是否蕴涵着某些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举例来验证刚才的发现是否适合其他数据。由于有计算器的帮助,学生所举数的范围可以大一些,以便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的适用性。在每个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全班可以进行交流,从中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学生在学习本内容时,不必出现乘法结合律的文字叙述,只要学生能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
探索与发现(三)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探索过程与前面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在出示情境图时,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的一致性。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学生需要举例来验证。在验证前,教师应指导学生 8
观察算式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举例才能符合要求。学生在独立的举例后,全班可以开展交流,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对于运算律的价值,属于通性通法,首要作用不在于简算本身,即不是简算的技巧。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运算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所以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教师要控制简便计算的难度,以书上的练习为主,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含有减法的分配律的题目不作为基本要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探索的基础,所以在本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数学阅读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阅读本内容时,除了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算筹、算盘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对于计算机发展的信息,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如报纸查阅、网上查阅等),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实际上,工具的发明与不断进步无论对数学科学还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这些工具出现的意义。(1)用算筹进行计算是人们把对抽象的数的运算转化为对具体的物的操作;(2)用算盘进行计算的特点是把算法“口诀”化,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3)加法机是计算工具史上的一大发明,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机器进行计算;(4)差分机是第一台能够依据一定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5)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到现在的曙光大型计算机,60年来,计算机本身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元件已经过四次大的变化———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远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已渗入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领域,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人类历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时代。
9
范文二: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主备课人:李晓荣
参与人员:江 兰 汤爱军 朱少安 赵先明 严 俊
备课内容:第三单元第9课《自然之道》
备课过程: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对于本篇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很可能会停留在表面,所以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会理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
教学策略及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喜、同乐、同忧、同愁。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兴趣。
教学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展示幼龟争先恐后出巢的场面等画面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课文故事的曲折性,为学生提供了提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练习机会。学生初读后,可要求提炼出课文中的人物,理清故事中人物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人类行为与动物命运的关系。
2.理解课题,即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可以扣住课题中的“道”字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向导的话,明确“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中事物的规律。
二、精读课文,反复品读,多重解读。
1.“我”和同伴的行为是怎样的影响了海龟命运?可以抓住以下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① “我的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呀!’” 我们的“紧张”与“焦急”是因为并不了解那只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这也是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②“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龟,把它放进大海。”
③“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大量海龟遭到捕食的惨景,再扣住“天哪!看我们做了什么!”一句反复品读,注意两个 “!”地使用,读出短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人们顿悟、悔恨的复杂感情。
2.由体会太平洋绿龟的生存之“道”深入理解“自然之道”。
首先,可以由课文的最后一句向导的悲叹质疑:假如没有人类的干预,海龟会安全入海吗?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一说。
最后,可将向导的话“自然界就是这样的。”改为“自然界就是这样:是怎样呢”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自然之道”。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出示一些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或能体现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故事情节发展的词语,让学生以词语为依托,联词成句,概括内容。
2、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遵循)
违背自然之道—— 海龟 受到伤害
练习设计
为了保护加拉巴哥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给岛上游客写一份“旅游须知”。
三、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恰当地进行归纳。我欣喜地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无限潜力,他们真正融入到课文内容之中,为小海龟担忧,为大自然残酷的生存之道而震撼,我想,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学生完全有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刻理解文章!
范文三:四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南丰县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集体备课记录表
内 容 三 乘 法 中心发言人 朱玲聪 时 间 2011.10 参与人员 四年级数学教师
已学内容:二 单元学习
内 容
前后联系 本单元内容:
后续内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
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单元教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学目标 4.通过对乘法运算律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
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1、:三位数乘二位数2、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重点与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难点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三位数乘法,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
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
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
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本单元的重点是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当然,
教材的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的运算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
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结论。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单元教材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
算的方法。
如“卫星运行时间”的活动,在出示情境图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卫星运行的
情况,列出算式,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大约的时间。教材中安排的两种估计方法仅是一种参
考,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可能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随后,讨
论具体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第一学段的基础,一般说来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可以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解决
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安排了计算商店的赢利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分步出示问题,以降
1
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算的方法
估算活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历了多次,但如何把估算的方法适当地进行归纳,则成为本单元“估算”内容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体育场”(教材第35页)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后,讨论“如何进行估计”“你的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对所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练一练”的第1题中(教材第36页),请学生估计一张报纸其中一版的字数,对于这一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然后再进行小结(估计的方法可以是:折叠后估计、先选择一版某一段的字数进行估计等)。第2题的数据基本都在200附近,所以,以200为标准,立即就能知道10天的营业额。第3题可以采用先估计部分,再估计全部的方法。可以先把整个图形分成几个部分(或分几个正方形),然后估计其中的一部分,再估计全部。
3. 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运算律
从本单元起学生将学习计算器,当然,学习计算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计算,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数学规律(为使学生打好基本的运算基础,除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探索的问题使用计算器外,一般的计算仍需要学生笔算)。学生在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主要是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发现数学的奇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展示题目,解决一个问题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探索的方法。“探索与发现(二)、(三)”是探索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与分配律。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对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再交流各自的探索方法以及探索的步骤。
对于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教材中仅安排一些可以直接简便运算的题目,目的是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需要加深相关的内容,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课时教学
算的方法。 设想
如“卫星运行时间”的活动,在出示情境图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卫星运行的
情况,列出算式,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大约的时间。教材中安排的两种估计方法仅是一种参考,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可能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随后,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第一学段的基础,一般说来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解决
2
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安排了计算商店的赢利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分步出示问题,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算的方法
估算活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历了多次,但如何把估算的方法适当地进行归纳,则成为本单元“估算”内容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体育场”(教材第35页)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后,讨论“如何进行估计”“你的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对所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练一练”的第1题中(教材第36页),请学生估计一张报纸其中一版的字数,对于这一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然后再进行小结(估计的方法可以是:折叠后估计、先选择一版某一段的字数进行估计等)。第2题的数据基本都在200附近,所以,以200为标准,立即就能知道10天的营业额。第3题可以采用先估计部分,再估计全部的方法。可以先把整个图形分成几个部分(或分几个正方形),然后估计其中的一部分,再估计全部。
3. 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运算律
从本单元起学生将学习计算器,当然,学习计算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计算,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数学规律(为使学生打好基本的运算基础,除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探索的问题使用计算器外,一般的计算仍需要学生笔算)。学生在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主要是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发现数学的奇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展示题目,解决一个问题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探索的方法。“探索与发现(二)、(三)”是探索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与分配律。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对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再交流各自的探索方法以及探索的步骤。
对于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教材中仅安排一些可以直接简便运算的题目,目的是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需要加深相关的内容,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估计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其中乘法的计算与简便运算的内容是传统教学中比较多的内
容,在评价这方面的内容时,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要提过高的要求。估
知识技能计生活中的数据可以安排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背景中进行估计。如估计
评价 学校各年级的人数(选择各年级人数比较接近的数据),估计这个学校的总人数。探索数学规律可以安排教材中类似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应允许数学使用计算器)。
3
思考与讨
论
教师签名:
4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通过对乘法运算律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三位数乘法,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本单元的重点是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当然,教材的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的运算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结论。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如“卫星运行时间”的活动,在出示情境图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卫星运行的情况,列出算式,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大约的时间。教材中安排的两种估计方法仅是一种参考,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可能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随后,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第一学段的基础,一般说来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安排了计算商店的赢利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分步出示问题,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算的方法
估算活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历了多次,但如何把估算的方法适当地进行归纳,则成为本单元“估算”内容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体育场”(教材第35页)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后,讨论“如何进行估计”“你的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对所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练一练”的第1题中(教材第36页),请学生估计一张报纸其中一版的字数,对于这一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然后再进行小结(估计的方法可以是:折叠后估计、先选择一版某一段的字数进行估计等)。第2题的数据基本都在200附近,所以,以200为标准,立即就能知道10天的营业额。第3题可以采用先估计部分,再估计全部的方法。可以先把整个图形分成几个部分(或分几个正方形),然后估计其中的一部分,再估计全部。
5
3. 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运算律
从本单元起学生将学习计算器,当然,学习计算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计算,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数学规律(为使学生打好基本的运算基础,除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探索的问题使用计算器外,一般的计算仍需要学生笔算)。学生在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主要是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发现数学的奇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展示题目,解决一个问题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探索的方法。“探索与发现(二)、(三)”是探索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与分配律。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对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再交流各自的探索方法以及探索的步骤。
对于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教材中仅安排一些可以直接简便运算的题目,目的是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需要加深相关的内容,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是本教材编写的重要思路,在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关人造卫星的故事,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的时间。接着,可以提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就是114×21。在列出算式后,可以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在具体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后讨论,对学生使用的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当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重点讨论竖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算理。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法。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呈现了用表格口算114×21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值制的思想。教师要启发学生理解表格中每个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
体育场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6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已多次渗透了估计的思想,本活动是在学习两、三位数的乘法后,利用生活中的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法进行归纳。在估计体育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出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策略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体育场共有多少个座位进行估计。有关“估计”的教学,有时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清晰”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延迟判断”,给学生多留一点“时空”,引导学生说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或做“更清楚”的表达或举出“更好理解”的例子。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一些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会操作计算器。所以,本活动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在学生了解了计算器的各功能键后,(如“,,”,存储;“,,”,提取)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四则运算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当然,提供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有趣的,如:1 , 2 , 3 , ? , 98 , 99 , 100;999 × 9,9999 × 9,99999 × 9等,这些题目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应用,又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计算器的使用进行介绍和说明。
探索与发现(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探索,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所以,在开展本活动时,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第一关,可以先出示“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接着,可以鼓励学生讨论“1111×1111”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安排一些数据较大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尝试。也可以先出示22222222×55555555,让学生算出结果,在学生困惑不解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先算2×5,22×55,222×555,发现规律后再解决8个2乘8个5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以明白其中的奥妙。
7
第二关,蕴涵一个有趣的规律,这些算式的结果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开始探索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算一算“乘1,2,3,4”后的结果。学生发现规律后,可以让他们写出“乘5,6”的得数。如果学生感兴趣,也可以尝试乘其他的数(如两位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得数的规律。 第三关,按照图像直接组织教学活动,如果所教班的学生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教师可以直接出示“999999×999999”让学生计算。实际上这道题用普通计算器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可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情形(9×9,99×99,??)出发,寻找规律,并由此得到999999×999999的准确结果。这样的教学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第四关,学生在探索前,教师可以演示一下寻找神秘数过程的规则,让学生了解“任意”组合的意义以及如何组合最大数与最小数。然后,演示一下相减后的差以及如何把得数的四个数字组合成最大数与最小数。学生在了解这些规则后,可以独立尝试。当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后,要指导学生用其他的数据继续进行验证。
四个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反思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探索与发现(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 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教材所呈现的探索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教学时可以搭一个长方体(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搭长方体),并让学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随后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中,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这其中是否蕴涵着某些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举例来验证刚才的发现是否适合其他数据。由于有计算器的帮助,学生所举数的范围可以大一些,以便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的适用性。在每个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全班可以进行交流,从中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学生在学习本内容时,不必出现乘法结合律的文字叙述,只要学生能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
探索与发现(三)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探索过程与前面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在出示情境图时,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的一致性。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学生需要举例来验证。在验证前,教师应指导学生
8
观察算式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举例才能符合要求。学生在独立的举例后,全班可以开展交流,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对于运算律的价值,属于通性通法,首要作用不在于简算本身,即不是简算的技巧。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运算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所以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教师要控制简便计算的难度,以书上的练习为主,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含有减法的分配律的题目不作为基本要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探索的基础,所以在本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数学阅读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阅读本内容时,除了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算筹、算盘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对于计算机发展的信息,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如报纸查阅、网上查阅等),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实际上,工具的发明与不断进步无论对数学科学还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这些工具出现的意义。(1)用算筹进行计算是人们把对抽象的数的运算转化为对具体的物的操作;(2)用算盘进行计算的特点是把算法“口诀”化,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3)加法机是计算工具史上的一大发明,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机器进行计算;(4)差分机是第一台能够依据一定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5)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到现在的曙光大型计算机,60年来,计算机本身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元件已经过四次大的变化———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远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已渗入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领域,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人类历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时代。
9
范文四: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00000000小学集体备课记录(1) 时间 2011年8月31日 地点 汇报室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参加人 111 222 333 333
主持人 333 中心发言人 333 备课
第一单元 除法 内容
1.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2课时 单元 2.练习一 ?????????1课时 课时 3. 三位数除以两位的笔算,含练习二,??????4课时 划分 4. 练习三 ???????2课时
5.复习 ???????2课时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掌
握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商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不能整除且商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单元
能正确进行笔算,进一步加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 ?使学生在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已掌目标
握的乘、除口算的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已有的计算解决问题睥过程
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
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
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每课 2、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教学 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目标 3、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4、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
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1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学会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2、 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关系~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www.x kb1.c om
3、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练习二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练习三
?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复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
教学重点:
1.“笔算整十数除三位数、估算商是多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要突出整十数除三位数在本单元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单元教2.“两位数除三位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地安排学重点
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帮助学生突破试商的难点。 难点
教学难点:
掌握试商方法是学生学习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关键~也是学生学
习的难点。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重点: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
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难点: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尤其是
商的书写位臵。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每课 练习二
教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理解和掌握乘除法中的一些运算规律。
练习三
把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以及书写格式~运算顺序~混合运算
的运算顺序。
复习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
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444:
第一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教学设计: 研究 一、谈话导入
过程 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你们为新学期做了哪些准备,老师及 也为你们做了一些准备~请看——出示课件:老师在领取作业本的思路 情境。
详记 二、探索口算方法
1.教学例1。
(1)从情境中获取信息。
3
提问:从画面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老师领取了60本数学作业本~每20本打成一包)
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能打成几包,)
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60?20=
(2)小组交流、探究口算方法。
师:先自己口算出得数~再把自己的口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口算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随机板书。
先充分交流~然后板书。使学生明确因为60里面有3个20~这个“3”表示20的个数~是3个一~所以3一定要写在商的个位上~而不能写在商的十位上。
教学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应重点理解商的书写位臵。教材先教学口算60?20~在知道商3后~让学生学习用竖式计算。由于学生已经知道商是3~因此会把3写在商的个位上。这里~口算为笔算服务~口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这个问题后~教材第一次出现了答语~通过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结果和完整的过程有更明确的意识。教师应告诉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时要写出答句。
111:
先口算或者先估算~然后教学竖式计算~有利于学生理解商的位臵。第1页的例题第一次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材先让学生口算60?,,~在知道商是?以后再用竖式计算。“试一试”中,,?,,的被除数是非整十的两位数~而且有余数~教材用填方框的形式辅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无论是例题还是“试一试”都把“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作为主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迈好第一步。由于笔算,,?,,和,,?,,、,,,??,时学生已经知道商是几~所以容易理解“要写在商的个位上”的道理。
222:
第1页例题是几十除以几十~且没有余数~教材完整呈现了竖式。“试一试”中一道题是几十几除以几十且有余数~另一道题是几百几十除以几十。教材让学生在变式情境中应用例题里学到的方
4
法~并且在竖式计算后提示学生“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
333:
“试一试”让学生尝试计算非整十的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材给出了竖式中商的书写位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商的书写方法。教学时还要让学生通过验算~对自己的计算加以确认。
4.尝试计算并验算96?20、150?30。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并讨论交流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商的书写位臵。重点讨论:150?30的商为什么也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2)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3)注意通过验算确认自己的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通过交流总结了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巩固训练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在课本上独立做题~再全班集体订正。发现错题~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在课本上独立填写。
(2)提问:解决“180分=( )时”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算式,得数是多少,把“秒”换算成“分”~把“分”换算成“时”应该怎样想,
三、评价鼓励~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开动了脑筋~通过和其他小朋友的合作~又掌握了一样新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谈一谈~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巩固训练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在课本上独立做题~再全班集体订正。发现错题~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在课本上独立填写。
(2)提问:解决“180分=( )时”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算式,得数是多少,把“秒”换算成“分”~把“分”换算
5
成“时”应该怎样想,
222:
在练习一中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经常发生两种错误:一是说不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几~二是直接写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有困难。练习一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第5页第2题~让学生先说出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商~再计算。第5题安排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333:
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应突出对计算步骤和商的书写位臵的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计算步骤相对复杂。体现在:要先判断被除数的前两位数除以除数够不够除,在第一次除后还有余数~需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计算时~要理解每次商的书写位臵。
教学第3页的例题~要注意几点:
?让估算和笔算相互促进。在列出算式420?30后~教材呈现了三种估算的情况~其中第三种可以看作是对前两种估算结果的提升和概括。如果学生估计有困难~可以设计台阶:分给10个班够吗,20个班呢,在确定商的书写位臵时要利用估算的结果加以解释。
?把自主探索和小组交流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除法分几步进行,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30~商写在哪里,然后把什么除以30~商写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确:这样的计算分两步进行, “1”要写在商的十位上,要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通过验算~对计算结果加以确认。要注意培养学生计算后验算的良好习惯~形成对探索的结果自觉反思的意识。
教学第3页的“试一试”~重点在“比较”。比较内容:商的位数~位数不同的原因。比较目的: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把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升到理性的层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的过程~初步总结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解决
物体能够吸引他们去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营造一种愉悦的学
的 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6
00000000小学集体备课记录(2) 时间 2011年9月13日 地点 汇报室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参加人 111 222 333 333
主持人 111 中心发言人 111 备课
第二单元 角 内容
1.角的认识和度量 ?????????3课时 单元 2.角的分类 ?????????2课时 课时
3.练习四 ????????1课时 划分
4.怎样滚得远 ???????1课时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射线、直线~
能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
条直线~体会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使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角的特
征和角的计量单位~掌握角的分类以及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单元
周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 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90度和60度的角。 目标
3、使学生通过折、画、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
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经验,能运
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
的态度与方法。
角的认识和度量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
联系和区别。
每课 ?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教学
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目标
?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7
角的分类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
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
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练习四
1、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
熟悉各自的特点
2、熟悉掌握角的测量方法以及角的分类。
3、通过折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滚得远
l、让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
的实验活动~进行收集整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
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单元教
学重点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的角
难点
角的认识和度量
?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每课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教学
角的分类
重点 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
难点
练习四
测量折纸中出现的角的度数。
444:
本单元的认识角~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两研究 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就是角的顶点。在认识角时~让学生画一个角~过程 在画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点~提升对角的认识。“想想做做”第3及 题既让学生复习了有关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知识~又进一步认识到思路 它们都是由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
详记 333:
在学习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
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转动其中一条边~体会各个角的概念及其大小
8
关系。这一活动~也有助于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体会~角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在平面内旋转所形成的图形。
《角的分类和画角》教学设计
一、复习
?请同学们说一说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任意画一个角。
?我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角也可以按照大小分类~到底可以分成哪几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教学角的分类。
?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活动角。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了角可分为:直角、锐角和钝角。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活动角做出我们认识的这些角。
?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角的样画在本上。
?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角呢,
?转动活动角成一条直线。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告诉学生这样的角叫平角。
启发思考:一个平角是多少度,想一想~一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呢,为什么,
?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重合。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提问: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444:
这里的教学应注意:,1,学生以前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都是直观认识~现在是从度数角度进行量化刻画,,2,角是一个平面图形~因此~在用活动角演示各个角后~要及时抽象~画出平面图形~才能揭示角的概念,,3,钝角大于90容易知道~但小于180需要强化,,4,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第一次教学~可以让学生指出平角和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突出它们也是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同时~教材还安排了折圆形纸和正方形纸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感受图形和角的变化。
9
?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大家先说说每个角的名称~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再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
?教学角的画法
?我们已经知道角的分类~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请同学们尝试画一个角~师小结画法
?试一试:
111:
在学生学习量角和画角后~注意安排估计角的大小的问题~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并且估计之后再进行测量~可以提高学生估计角的大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的第4题。
?指名口答。
?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也组成直角,
?“想想做做”的第5题。
?学生分类。
?说说分类的依据。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7题。
四、布臵作业
222:
本单元教材安排学生研究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物体滚动得远的问题~这一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有几个特点:一是问题的现实性很强~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二是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反复实验~收集有用的数据~结合平均数处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得出初步结论的过程。三是整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可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的进行需要小组合作~实验的测量需要尽量精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应尽量准确~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斜坡与地面呈450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学生在实验时应注意:要把物体放在斜坡的顶部~位臵不能摆得有高有低,要让物体自然滚下去~不能用
10
力推~也不能用手挡,要体会每次实验为什么求出三次滚动距离的
平均数。
本单元是学生在二年级直观认识角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初步认识射线和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
线~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体会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解决 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第二部分认识角的特征~会用量角器量和的 0000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和90的角。进一步问题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平角和周角~理解周角、平角、钝角、
直角和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本单元安排了“怎样滚得远”的实践
与综合应用。
11
00000000小学集体备课记录(3) 时间 2011年9月27日 地点 汇报室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参加人 111 222 333 333
主持人 222 中心发言人 222 备课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内容
单元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2课时 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课时 划分 ?练习五 ………………………………2课时
?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版式和小括号~掌
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两步式题。 单元 ?使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教学
的多样化。 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
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
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
的多样化。
每课 3、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教学
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
4、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
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
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
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
12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
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
能力。
练习五
1、学生通过练习~更加熟练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
算的正确率。
2、学生在将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高数学的应用意
识~培养数学的解题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版式和小括号~掌握单元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两步式题。 学重点教学难点:
难点 使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
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
多样化。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每课
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重点 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
练习五
能系统地总结出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22:
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
顺序。教学时~要在理解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把两
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综合算式。之后~教学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研究
一是让学生说说综合算式中各部分算出的是什么~体会综合算式的过程
实际意义,二是体会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的区别~算式写法不同,及 三是体会联系~无论列分步还是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思路
算3本笔记本要多少钱”~体会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合理性,详记
四是规范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设臵情境~激趣导人。
13
谈话: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逛逛这家文具店。出示文具店场景挂图。
文具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标价各是多少元。
2(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看~来了一位小顾客~他要买什么呢?
,我要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二、师生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
1(运用已有经验~学生独立解答。
谈话:大家愿意帮忙吗?好~赶快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吧。
请一名学生板演。
(预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综合算式~因此~在此还是分两步 解答。)
5×3=15(元)
15+20=35(元)
谈话: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思路讲给大家听一听。(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再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一共用去多少元)
2(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谈话:同学们都是列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做的~在数学上~这叫分步解答。现在老师提一个新的要求~大家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个综合算式~有信心完成吗?快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吧!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
5×3+20
教师指出:这个算式就是一个综合算式。会读综合算式吗?
(预测:学生一般会读5乘3加20。)
3(观察比较~体会区别和联系。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把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然后在班内汇报各自的发现。
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要先求3本笔记本的价钱再加1个书包的价钱。与刚才的两个分步算式相比~综合算式只不过书写的形式变了。由于综合算式不
14
只是乘法~也不单纯是加法~它进行的是混合运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的新问题。(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4(规范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谈话:首先~混合运算有自己的书写格式~大家想了解么?
讲解:对齐算式的左端画“一”~需要算几步就画几个“一”。
同时~板书:
5×3+20
5(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谈话:对于混合运算~你能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做一下~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同时板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
提问:为什么先算5×37(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求出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元~就要先算5×3)
谈话: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并写出答语。(教师作相应板书)
第一个问题~在同学们的努力下~顺利解决了。
三、自主探索。解决第二个问题
谈话:看~文具店里又来了一位小顾客~她要买什么呢?
课件:我要买2盒水彩笔~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呢?
谈话: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做完后~把你的解题思路以及计算的顺序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列出的算式下边写几个等号?
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18×27在第一个等号后边能只写36吗?怎样写?
谁能接着算下去?
板书成:
50—18×2
=50—36
=14(元)
答:应找回14元。
15
444:
第,1,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学生既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大。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难度。这里教材直接出示了综合算式~并且提示学生从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出发理解运算顺序~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探索的空间。这两个问题的安排~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与教材上的结论加以比较。
四、尝试归纳。建立模型
谈话:(指着板书)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两道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中都有两种运算~其中一种是乘法~另一种是加法或减法~都是先算乘法)
讲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 运算。(把课题补充完整)谁来说一说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让学生看书第30页~读教科书上的结论。
五、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逐题出示:23×3+5 16×6—9 38,4×15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在练习纸上写出计算过程。
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再改正。然后指名说出题目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运算过程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和同桌说一说每组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提问:32+3—20和56?7×8这两题的运算顺序和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到现在为止~你已经掌握了哪些混合运算的顺序?各是怎样的?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七、全课总结
16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333:
教学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经验~教材直接出示了两道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对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尝试计算。对于80?10+12和12+80?10的运算顺序~学生可以结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虽然算式不同~但是都要先算除法。虽然列出的综合算式都是先算除法~但是由于除法在算式中的位臵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臵也不同。
111: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注意结合不同运算顺序的学习~安排相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混合运算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些问题有三个特点。一是注意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如~第33页“想想做做”第5题结合“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安排了计算~教学时先要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每个面上的数~再列综合算式并计算。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结合计算长方形面积解决问题。二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如第33页“想想做做”第6题和第36页“想想做做”第9题~要让学生自己收集并组合信息~发展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多以题组出现。如第35页“想想做做”第8题~“练习五”的第6题~第11题~解决这些问题便于学生进一步联系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从教学要求上看~这些问题分逐步提高的两个阶段。一是在刚开始学习混合运算后~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如第33页“想想做做”第6题。二是会用不同的综合算式解决同一个问题~如第36页“想想做做”第10题~“练习五”第10题。这样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自信。
444:
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教材明确安排了6次不同形式的比较。如第31页“想想做做”第4题~帮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乘加、乘减混合和加减混合、乘除
17
混合运算顺序的区别,第33页“想想做做”第4题通过比较~让
学生体会运算符号对结果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第35页
“想想做做”第2题的比较突出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第6
题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减法的运算性质,第37页“练习五”第7
题的比较~发现除法的运算性质。要切实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发现
规律、灵活计算的能力。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计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计算
的方法~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
等同级两步计算~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解决
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的
合运算都是两步计算。
问题 教材分三段编排:第一段学习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第二段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第三段学习含有小括
号的混合运算。
18
00000000小学集体备课记录(5) 时间 2011年10月11日 地点 汇报室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参加人 111 222 333 333
主持人 333 中心发言人 333 备课
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 第五单元 找规律 内容
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
1、认识平行 ……………………………………………1课时 单元
2、认识垂直 ……………………………………………2课时 课时
3、练习六 ……………………………………………1课时 划分 第五单元 找规律
……………………………………2课时
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
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
组平行线和垂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
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和垂线的过程~培养
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
第五单元 找规律 教学
?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目标 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
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
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
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
思考。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
19
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
认识平行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认识平行线。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空间 观念。
认识垂直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认识垂线。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
每课
念~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
练习六
目标 1(让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和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五单元 找规律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20
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
教学重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
线。
,、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和垂线~能借助直尺、
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单元 教学难点:
教学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重点 和垂线。
难点 ,、培养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 找规律
教学重点:
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
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
认识平行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认识平行线。
认识垂直
每课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教学
线的概念。 重点
练习六
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 找规律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
象中的简单规律。
333:
引进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研究 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过程
丰富的生活情境~是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教材一及
方面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学习的内容。例如~认识平行和相交思路 时~呈现了路灯、跑道、高压电线竿等实景照片~路灯的灯柱和横详记
竿是互相垂直的~跑道上划分跑道的线是平行的~高压电线竿的支
架是相交的,认识垂直时~呈现了窗户和地砖的实景照片~引导学
21
生观察~抽象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另一方面~在初步感知平面上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后~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实例充实学生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用获得的初步认识找出更多的实例。例如~在教学平行后为学生提供了黑板、秋千架和五线谱的五条横线的照片,教学垂直后~为学生提供了镜框、墙面和三角尺的照片。
《认识平行》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谈话:你知道这些照片中的场景在哪里吗?
让我们一起来找出图中的红线和蓝线。
根据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你能帮它们分分类吗?
汇报交流:学生把自己的分法展示给大家。
小结:通过观察、演示~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我们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平行线有什么特征?
2(想一想:把平行线无限延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强调“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这几个关键词语~并作板书。
3(找一找:你能在我们的教室中找出平行线吗?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评价,注意订正学生不准确的表达。
4(做一做: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工具想办法作出一组平行线吗?小组合作完成~展示交流。
5(画一画:教学画平行线。
(1)让学生拿出三角尺和直尺~跟着教师一起画平行线。
步骤:
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
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
再沿一条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
(2)学生自己试着画平行线。
444:
通过画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平行线和垂线加深体验。
揭示了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对平行和垂直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教材在学生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之
22
后~分别安排了画出一组平行线~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以及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等内容。教材都是先安排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在看图自己尝试用工具规范地画。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教学~既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也是概念的具体应用~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准备好相关的材料~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在提出画一组平行线或垂线的要求后~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然后再画。
,2,要组织交流~允许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方法~还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对画出的平行线或垂线进行验证。
,3,注意展示平行或垂直的多种变式~帮助学生认识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或垂直的制约与局限。
三、组织练习
1(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操作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明理由。
提问:第4组两条直线为什么不是平行线?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用长方形纸示范折法。
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两次。
提问:纸上出现了几条折痕?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再量量每条折痕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投影呈现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说出每个图形中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并到投影前指出是哪几组。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不同的画法。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图中是把哪一个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多少格?(先说给同桌听~再指名回答)平移前的图形中有几条线段?平移后的图形呢?
你能在平移前的图形与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到平行的线段吗?指给同桌看。
23
你们找出了几组平行线段?(指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谈话:将图形平移~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所有的对应线段都是互相平行而且相等的。
四、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谈话:“平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把你找到的“平行”写在数学日记中。
222:
平行概念的两点内涵是:在同一平面内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学时不要对此提出过高要求~只要让学生知道这一前提就可以了。理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教学的重点。由于画在纸上的直线都是有限长的~因此~有的画出来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本质上是相交的~如从高压电线杆的支架抽象出的两条直线~其实看起来不相交~从直线的概念理解就是相交的。教材希望学生通过交流~加深对相交的认识~进而体会不相交的含义。
111:
教材在教学认识平行、相交,包括垂直,时~都按照“从具体场景?抽象出“标准图形”?回归生活举例”的顺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建立对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的科学认识。教学时~第一个环节要先让学生观察照片上的实物~描述实物上两条线的相应位臵关系。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帮助学生抽象出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给出概念的描述。这时的位臵关系大多是“标准位臵”的~便于学生形成对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的表象。第三个环节~先为学生提供一些变式的正例~充实学生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比如“黑板的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不能说成“黑板的边互相平行”,“三角尺上有两条边互相垂直”不能说成“三角尺上两条边互相垂直”。最后引导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平行和垂直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
444:
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
教材的安排分三个层次:,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规律。
24
例题呈现了生动的情境~有9块手帕、10个夹子,7个蘑菇、8只兔子,12片篱笆、13根木桩这三组数据~学生通过比较每组的数量~初步感受了间隔现象中相关的数相差1。,2,结合操作活动~体会数学模型。“试一试”是操作题。一方面~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相差1~是对例题规律的丰富,另一方面~小棒与圆片的关系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代表例题所有具体的每组事物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学生从中体会间隔现象的数学模型。,3,联系生活实例~感受普遍应用。教材在“想一想”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规律。有两点意义:一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遇到过间隔现象~但没有有意识地注意~这一要求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二是更多的举例可以更充实对规律的理解~感受规律的普遍应用。
333:
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分四个层次:,1,看图解决问题。教材第二个例题安排了~求林阴道的长和兔子做操队伍的长问题。从情境图中容易看出林阴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数~相邻的每两棵树相隔3米~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利用规律解决问题,,2,根据表象解决问题。“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计算如果有10只这样的兔子排队做操~求队伍的长。学生要依靠建立的规律的表象进行思考,,3,运用规律的变式解决问题。“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根据林阴道的长~计算每隔2米放一盆花~能放多少盆。这一问题与例题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例题已知7棵树即6个间隔~每个间隔3米~求总长,现在是已知每个间隔2米~总长18米~求出间隔后算总盆数。“想想做做”第1题安排了走廊的两端放花和不放花的比较~体会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变式,,4,设计开放的运用情境。教材让学生在跑道的一边和正方形的四周植树~情境是开放的。首先相邻两棵树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距离相同时~间隔的米数可以不同,在直跑道上种树~可以两端都种~也可以两端都不种~还可以一端种而另一端不种等等。
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解决
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会用工具
的 画平行线和垂线~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问题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现象~初步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第二段
25
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现象~初步认识垂线~学习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五单元 找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认识规律的过程。突出找规律的教学内容~既能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分两部分:一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规律,二是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因此~教师应根据从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不要对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过高的要求。
26
00000000小学集体备课记录(5) 时间 2011年10月11日 地点 汇报室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参加人 111 222 333 333
主持人 333 中心发言人 333 备课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七单元 运算律 内容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1、观察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课时
2、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 …………………………1课时 单元
第七单元 运算律
课时 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划分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1课时
3、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 ……………2课时
4、练习七 ……………1课时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1、使学生认识物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能过从正面~上面以
及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5至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进一步积
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析从不同位臵看到的形状~通过观察
两个简单物体组合~学生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臵关
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单元
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3、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空间~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目标
的关系~能克服操作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
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第七单元 运算律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
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
行一些简便运算。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27
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各种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辩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形状。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物体~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观察几何体的不同面的兴趣~愿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产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体会“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每课 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
教学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的组合~学会辩认相
目标 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臵关系。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生活空间~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第七单元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28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
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单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
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
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情感。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
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
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
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练习七
1、巩固对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理解。
2、体会运算律及简便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
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使学生认识物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能过从正面~上面以及从
不同侧面观察物体5至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进一步积累辨
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析从不同位臵看到的形状~通过观察两个单元 简单物体组合~学生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臵关系。 教学 第七单元 运算律
重点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
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
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每课
观察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 利用已有观察物体的经验~借助直观思考探索不同的摆法。 重点
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 难点
教学重点:
29
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两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及位臵关系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教学难点:
探讨视图不变的不同摆法。
第七单元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让学生经历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七
1、巩固对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理解。
2、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444:
教学观察5、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题引导学生观察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提出相对开放的问题:“添一块相同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学生的活动分下面几步:观察4个正方体正面~记住视图形状,猜测添的正方体摆在哪里,尝试操作~观察验证或调整,交流和展示不同的摆法: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添上一块~在前
研究
面添的时候要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 过程
《观察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教学流程:
及 一、复习引入
思路
同学们对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详记
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题
1、现在这个物体从正面看的形状是这样的,看图,~,课件出示:如果在这个物体上添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要求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摆在哪里,,
2、自己摆一摆~摆好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
30
看看摆得对不对,
3、学生操作、交流。
4、全班交流
5、观察这些不同的摆法~你认为这个正方体只要怎样摆~从
正面看到的形状就不会改变,
6、小结
333:
例题只让学生从正面观察~在“试一试”中才让学生分别从上面和侧面观察。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再在小组里交流。
,二,教学“试一试”
1、刚才我们研究了添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摆。现在我们要来继续研究
2、从上面看形状是这样的,看图,要添一个使形状不变~想一想~有几种不同摆法,各是怎样摆,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3、同桌交流。
4、动手摆一摆~验证你的摆法对不对。,同桌互相检查,
5、全班交流。
6、你认为这个正方体只要怎样摆~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就不会
改变,
7、小结。
8、从上面看形状是这样的,看图,如果要求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各是怎样摆,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9、同桌交流。
10、动手摆一摆~验证你的摆法对不对。,同桌互相检查,
11、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摆的,谁愿意上来摆给大家看,,学生摆~课件出示各种摆法,
12、你认为这个正方体只要怎样摆~从侧面看到的形状就不会改变,
13、小结。
14、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拼搭~你知道了什么,
15、小结。
111:
“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的四个问题。其中~第3题要求学生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基础上~根据指定的视图添一个正方体~体会不同的摆法对视图的影响。第,1,、,2,题的
31
答案是多样的~第,3,题的答案是惟一的。第4题让学生数一数每个物体中各有几个正方体~关键是要数出图中看不见的正方体。先数再摆~是对数的结果的验证~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一开始数错的学生~要指导他们看看少数或多数了哪些正方体。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这个物体是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
先动手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自己在书上连一连。
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2
观察:从正面这三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呢,
3、想想做做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4、想想做做4,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222:
观察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既涉及到用视图表示物体的形状~也第一次在视图中反应物体的相对位臵。例题的教学分两个层次:第一~先照样子摆一摆~注意5个正方体的底面摆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间隔约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第二~分别指出男孩和女孩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再比较。从正面看到的两排长方形之间空开的距离表示了位臵。从侧面看虽然视图相同~但是看到的三个正方形在原来的物体中的位臵是不同的。男孩的物体中是右边的三个正方体的侧面~而女孩的物体中是右边两个正方体的侧面和左边三个正方体最上面的一个面的组合。
“试一试”让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及时拓展和延伸~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从其他位臵看到的视图形状不变的摆法~问题更具有开放性。
“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把观察的位臵与相应的视图用线连起来。第2题根据给定的从不同位臵看到的视图摆一摆~体会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位臵观察可能看到相同的视图。第3题引导学生把观察物体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44:
32
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准备必要的材料~让学生实际操作。不能以教师的演示操作代替学生的实际操作~也不能以少部分学生的观察代替全体学生的观察。特别是教学例题的时候~不能以对教材上的物体图的观察代替对实物的观察。
第二~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合理分组。教学观察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时~可以4,6人为一小组~因为摆小正方体的方法相对多样~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独立思考~都可能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想法。而观察分离的几何体组成的简单物体时~可以2人一组合作学习~2人先按要求摆好物体后~同时从正面、侧面或上面观察~比较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
第三~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向活动内容的~包括活动准备、活动方法、活动目标等。以观察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为例~活动准备是按要求摆好4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活动方法是添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活动目标是自己找到符合要求的摆法~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摆法。另一方面是指向活动程序的~比如~每个学生先要独立思考并进行操作~记住自己的摆法~然后再与同伴交流~检查自己和同伴的摆法是否正确等。这是学生有效参与小组活动的前提。
第四~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在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中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具体指导。
333:
在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计算操场上跳绳、踢毽子人数的场景~乘法运算律的教学安排了计算踢毽子的人数~计算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等熟悉的问题~便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律。并且学生可以以解决问题的结果为依托~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同时~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还注意安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律。
22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所了解~本单元的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经验。教材引导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十
33
分细腻~探索乘法运算律则逐步放手~为学生留下较多的探索空间。要切实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1,引出一个实例。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由于28+17和17+28的得数相同~可以用等式表示~初步感知“28和17相加~交换位臵~和不变”。,2,写出一些类似的等式。要组织学生切实计算结果~是否相等。,3,进行观察和比较。在充分感知大量具体等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自己的发现。,4,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体会多样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点~加深对交换律的认识~发展符号感。,5,用字母表示~提升对运算律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字母表示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对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把探索加法运算律的经验运用到乘法运算律中来~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111:
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
教材的安排注意“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前有孕伏”指在教学使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之前~教材以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悟算式中数的特点。比如教学应用加法运算律简算之前~在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两题三个数中有两个是可以凑成整十和整百的~第2题也安排了这样的例子。“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比较哪道算式的计算简便~第5题找出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都为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律做了有效的孕伏。
“中有突破”~指的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尝试计算和比较的过程~经历交流和反思的过程~形成计算前观察数据特征的意识~加深体会运算律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使计算简便。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体会简便运算的合理性。
“后有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简便运算的题型及时扩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学习加法运算律后~第60页“想想做做”第3题~安排了一个数加接近整百数的简算,在学习乘法运算律后~在第63页“想想做做”第8、9题~安排了一个数乘两位数可以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算和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可以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简算~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观察算式的特征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意识~感受简便运算的实际价值。
34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5个、6个同样
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观察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学会辨认相应
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臵关系。
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5、6个同
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教学观察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
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臵关系。
第七单元 运算律
解决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初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 能应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的计算~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问题 计算。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三步计算~并且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放在四年级,下册,结合三步计算的教学加以安排。
基本运算律是运算固有的性质~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已经在不
知不觉地应用运算律了。每一次数集的扩充~自然数的基本运算律
都应保持有效~这就是所谓的“形式不变原理”~是“数与代数”
领域的通性通法。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加法
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第二段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
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5
范文五: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四年级组数学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集体备课时间 出席老师 主备人 集体备课内容 一、主备人研读教材,初备感知: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 位数基础上教学的。 内容分两段安排: 先安排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再安排例2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包括口算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 百几十乘几十)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课时 乘数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课时 练习一???????????????????????2 课时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 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又能使学生在联系问题情境学习乘法计算 和应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 应用意识。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相应的笔算方法,能 正确进行笔算。2.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 0 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 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和几百几十乘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3.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 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月
日(第
周) 年级
四
科目
数学
地点 办公室
主持人 记录人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法
单元解读
课时分配
教材 分析 说 教 材 教学 重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 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说 教 法
教学策略 (教法设计)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媒体 使用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
教 教学环 节设计
学
流
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 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 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 1~4 题 1、做“想想做做”第 2 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 2 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2、完成第 1 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 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 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 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 就是要算出总价, 总价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 竖式:144 × 15=2160(元) 单价 × 数量 = 总价 144 15 × 15 验算×144 720 60 144 60 2160 15 2160
板书设计
备课困惑
新学期第一课时, 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如何将上学期 内容和这学期内容关联?需要研讨。
教学过程:
乘数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
教 教学环 节设计
学
流
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 0 的乘法) 末尾有 0 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 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 0, 就添上几个 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 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 (可能出现的情况) : (1) 、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 、0 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 也参与了 (3) 、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 2 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 0 没有对齐某个数位?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 0 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 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四、布置作业: 第 2、4 题。
板书设计
850 × 15 4250 850 12750
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850×15 = 12750(千克) 850 850 × 15 × 15 4250 425 85 85 12750 12750 答:……
备课困惑
学生在信息的处理上存在多余条件不能分清的问题,如何解决? 解题的途径还存在思考角度偏窄的问题, 需要拓展。 需要商讨方案加 强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练习一
说
教 教学环 节设计
学
流
程
上课准备:和同学一起浏览整个练习一的内容,指出: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将分 两课进行练习,怎么分比较合适? 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分为:计算一课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计算 一、口算: (完成书上的第 1 题) 老师看好时间,学生统一完成。再校对。 (这里一共有 12 题,一般的学生应该能在 1 分钟内完成。 ) 二、简便计算: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 25×4=100,利用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一起来找一找,125×( )=1000 指出:125×8=1000,25×4=100,这两个算式对我们的乘法简便计算帮助是非 常大的。 观察第 6 题,以 125×16 位例:谁能直接算出这题的积?这题可以怎么算? 板书完整的过程:=(125×8)×2 =1000×2 =2000 也就是说,上面的题经过拆分,可以变成下面的题,计算就比较容易。 学生继续完成另外两组题。 501×20 为什么可以变成 500×20+20 呢? (可请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说一说,为乘法分配律做准备。 ) 三、思考题:用 1、2、3、4、5 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 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换五个数字再试一试。 集体商量积最大问题:你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呢? (要使积最大,最高位上肯定分别应该是最大的两个数字 4 和 5,低位上的数 字应尽可能小。 ) 学生尝试找一找,老师依次把找到的算式板书,要求学生看板书继续找积更大 的,一直到大家一直认可为止。最后答案是 431×52 找一找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类似的方法找到积最小的算式:245×13 四、介绍“铺地锦” ,大家一起看书上的解答,交流是否能看懂?具体怎么算? 再完成书上留下的计算。 补充:如果你敢兴趣这种方法,可以(1)继续出题再算; (2)想想这又是为 什么?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计算,计算包括了口算、简便计算、笔算等。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 2 题和第 7 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乘法分配律 计算课的练习量多少才算恰到好处?还有, 如何才能保持学生在 计算课上的学习兴趣?这个问题需要后面慢慢研究突破。
备课困惑
二、备课组成员共同研讨,提出建议: 1.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获得一般算法 学生在前三年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具有乘法笔算的经验,可以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此,P1 例题只是 列出竖式,接着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计算,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三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的一般方法。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尝试计算,帮助总结出笔算方法,即先从个 位起依次用各数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哪 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末尾有 0 的乘法让学生尝试、思考 在掌握笔算一般方法之后,P4 安排了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笔算。例题教学一个乘 数的末尾有 0 的乘法笔算。在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自己列竖式 计算,再和同学交流,获得比较简便的笔算方法,即先把 0 前的数对齐相乘,然 后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 0;试一试安排了两个乘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笔算。因为积 后面要添两个 0,教材先列出竖式并用虚线表示,让学生根据已经乘出的数,讨论 积的末尾要添上几个 0,明白可以先算 0 前面数的乘积,再看两个乘法的末尾一共 有几个 0,就在乘出的积后面添几个 0。这里要注意让学生明白,虚线前乘积末尾 的一个 0 是计算出来的,所以连添上的两个 0,应该3个 0,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利用题组练习学会新的口算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的口算。由于学生曾 经在口算末尾有 0 的乘法时掌握类似的笔算,同时又有了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笔 算的经验,因此教材把这类口算安排在练习里,通过题组带出新的口算,利用迁 移规律让学生学会。如 P5 第 3 题,可以联系几十乘几、几十乘几十来理解几十乘 几百的口算方法;P6 第 6 题通过比较、口算,用每组第一题计算,类推出下面两 题的计算,学会这部分内容的口算;再通过第 7 题的口算进一步巩固方法。 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 ◆通过比较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 一方面,通过计算比较,感受积的变化规律。P5 第 5 题通过填表、比较,可以体 会乘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并帮助理解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笔算简便算法。 另一方面,用题组以旧带新,让学生学会新的口算。以上所说的口算,也是通过 计算、比较,体会新的口算的方法,促进学生在知识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通过比较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如 P6 第 8 题,就是安排题组比较,让学生体会乘数末尾有 0 与中间有 0 的乘法笔 算过程的区别,进一步认识乘数中间有 0 时,要按笔算方法依次相乘,与 0 相乘 这一步不能省略, 而乘数末尾有 0 时, 末尾的 0 可以先不乘, 最后在积的末尾添 0。 ◆通过比较体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 P8 先通过第 6 题的题组比较,使学生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样可以应用乘法 的运算律或依据乘法意义,使一些计算简便。在此基础上,安排第7题让学生通 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备
课
组
成
员
发
言
记
录
三、主备人修订个案,形成共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情境引入、联系旧知 谈话: “现在的小区建设的越来越漂亮,让我们走进月星小区去看一看。 ” (课件演示) 问: “这是月星小区的两块草坪,请计算它们的面积” 。 23 米 40 米
12 米 33 米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让学生展示算式,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结: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数叫第一个因数,下面的数叫第二个因数,他们的运算法则 是什么呢?” “我们就要用另一个因数中的数逐个去乘一个因数,再将这两个积相加 。 ” 二、探索新授、学会算法 1、例题教学 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笔算乘法”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请学生读题。 提问: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144 × 15) 问: “要求一共住多少户?就是求??” 。 提问: “144 × 15 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2. 揭示课题。 谈话: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 (板书课题) 3. 尝试笔算。 提问: “你能用竖式算出 144 × 15 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练习,同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把横式和答句都写完整。 4. 交流总结。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再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竖式。 (先用另一个因数个位上的 5 去乘 144 得 720,用十位 上的 1 去乘 144 得 144 个 10,144 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引导:用两位数个位上的 5 去乘 144 得 720,在题目中实际就是求出了什么?(5 幢楼 共有 720 户)用十位上的 1 去乘 144 得 1 440,在题目中实际就是求出了什么?(10 幢楼共 有 1440 户)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得 2160,就是求出了 15 幢楼共有多少户。 提升: “为什么这里的 4 要与十位对齐?” 提问: “谁能概括地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应注意些什么?” 归纳: (1) 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 用两位数哪一位 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5、变式练习: 谈话: “要看这个竖式算得对不对,该怎么办。 ” 师: “请大家验算一下” 。 学生进行验算。 比较、体验两种方法的优劣。 总结: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起来比较方便。 6、巩固 做想想做做前两题。 学生自主尝试,进行校对。
教
讲解因数中有 0 的情况,选择学生中的错误情况进行错例讲解。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升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让学生说出错在哪里。 2、做“想想做做”第 4 题。 谈话: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水果批发部算一算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 ” “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每种水果的总价,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学生汇报后,提问: “计算梨、苹果、橘子和橙子的总价时,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 式计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 × 数量 = 总价。 四、小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拓展备选题(自主设计) 。 五、布置作业 1 号本作业:P2③(用竖式计算) 家庭作业: 《补充习题》P1 乘数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复习口算、迁移笔算 谈话: “让我们先来看几道口算” 。 23×300= 320×3= 11×70= 50×600= 42×200= 20×120= 问: “它们在口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 “先不看 0,再补上 0 这是口算这些式子的策略。 ”板书(先不看 0,再补上 0.) 二、新授 谈话: “这样的策略在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同样有着运用。 ” (板书课题) 1、教学例题 请看题。 (两个问题全部出示)请学生列算式。 算式:850×15= 850×20= 师: “估算一下这道算式(850×15)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2、探索笔算 师: “如何验证这样一个估算的结果,下面请大家笔算。 ” 学生尝试笔算。 针对学生的笔算的算式的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学
程
序
设
计
850×15 = 850 × 15 4250 850 12750 850 × 15 4250 85 12750 850 × 15 425 85 12750(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问: “这些笔算方法相同吗?说清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 问: “哪一道笔算方法你更喜欢呢?为什么?” (第 3 道算式) 小结: “这样的算法与口算有着相似之处, 都是把 0 前面的数先乘, 再在积的末尾添上 0” 。 3、继续探索 问: “根据这样的方法,这道算式该怎样列竖式呢比较合理呢?” (850×20) 学生尝试计算。 课件直接出示结果 170.这个 170 怎么得到的? 问: “850 后面有一个 0,20 后面有一个 0,积的末尾应该添上两个 0,这里怎么会有 3 个 0 呢?” (自然产生) 4、深入比较 问: “这两题的笔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引导 1:明确算法上都是先不看 0,接着添上 0. 引导 2:在竖式的对齐上,因为 0 是不看的,因此先计算 85×15 或者 85×2 进行数位对 齐就可以了。 不同点:一个添上一个 0,一个算式添上两个 0. 问: “添 0 的个数由什么决定的” 。 (因数中 0 的总数决定) 5、总结方法 问: “这两道题于前面学过的算式三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 (板书:末尾有 0) “那么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笔算呢?” 小结:先不看 0,将 0 前面的数进行算式对齐,计算出结果后,看因数中有几个 0 就在积的 末尾添上几个 0.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准(想想做做第 1 题) 观察: “从这些竖式的排列方式你能看出它们先算什么?” (很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尝试计算,核对结果。 2、看谁算得快(列竖式计算) 谈话: “请同学们算一算第一行的四小题。 ” 学生摆竖式和过程,实物投影展示过程,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 问: “350×20 为什么结果有三个 0?” 小结:这样的策略看来是有效的。 3、看谁会思考(想想做做第 3、4 题) 请学生读题,自主计算。 问: “你是怎么想的?” 4、看谁会总结(想想做做第 5 题) 。 观察: “表格中有什么?”请学生算出结果 教师进行干预并引导发现。 将表格按照第一个乘数是 14 和 140 分成两个部分。 观察第一部分: “你发现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 10 倍、100 倍??, 积也扩大 10 倍、100 倍?? “第 2 部分也是这样吗?” 分析信息,学生尝试计算。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 号本作业:P5②中的下面一行。 (用竖式计算) 家庭作业: 《补充习题》P4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练习一 谈话: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相关的内容。 ” 一、基础性练习 谈话: “先让我们看几道口算。 ” 1、口算 学生尝试口算下面各题。问: “这些口算有什么相同点” 。 明确口算的策略。 2、竖式计算、用计算器验算。谈话: “请同学们做第一横行的三道算式” 。 学生计算,汇报结果。问: “260×14= 和 38×262=这两道题如何摆竖式才方便?” 引导:把 0 和数字区隔;把两位数放在第二个因数的位置比较的简便。 二、规律性练习 问: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其中乘法的有??” 1、练习一第 6 题 问: “先比较每组算式,它们的结果怎样。 (相同)为什么?” 小结: “我们可以将第一道算式转化成第二道算式。 ” 告诉: “第三道算式也是一种运算律的运用,它是乘法分配律” 。 2、简便算法 练习一第 7 题。让学生进行简便计算。问: “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运用中的简便 想想做做第 8 题。 学生读题。 自主计算。 问: “如何才能算的简便呢?”学生讨论。 三、运用性练习 谈话: “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1、运用 1 练习一第 3 题。让学生读题。 师: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 2、练习一第 4 题 让学生读题。明确倍数关系也是要用乘法进行计算的。 3、练习一第 5 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1 号本作业:P7~8③、④、⑦下面一行。 家庭作业: 《补充习题》P7、P8 第一、二大题。
反 思 升 华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第一,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评议中提炼出算法。笔算三 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次乘得的积没有和十位对齐;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 前面的数相乘后没有把乘数末位的0添上去;当然还有竖式计算时口算错误的。 当这些错误与正确一同呈现时,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丰富、生动了起来,接下来教 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存在问题,问题 在哪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比较辨析, 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第二,练习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拓展,综合性强。苏教版国标教 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 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学时很方便。我在教学时,尊重教材、尽可能地采用教材上 的习题,同时还适当补充、拓展了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 看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