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分子、原子的概念
3、原子: 二、分子、原子的概念?
思考:(1)怎么去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呢, 备课人:张老师 娄老师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上一节课学?习了分子的?性质,那么作为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的?原子又有什?么性质呢,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学式为
又怎么理解?原子的定义?呢, “HO”,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学式为“”,据此思考化H?学式中各符?号的意22
分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哪些, 义,
思考:
1、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 思考:(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1)、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的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3)、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中?装入半杯水?,投入一块水?果糖,立即在液面?处画上记号?,想一
想,过一会儿有?什么现象发?生,由此现象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3)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新的分子?还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2、(?学性1)请你们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分子?,一共有多少?种分子, 质吗, 你能给它们?分类吗,它们属于哪?一类物质, 2、分子:
例:水的化学性?质由 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 保持。 (2)根据下列的?图形给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理性?质需要大量?分
子聚集在?一起才能体?现。
(4)氧化汞受热?分解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1.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是( )。 ?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 3石油气在??25m的m?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 m3的钢瓶?中,
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 D.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 教学反思: 2.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原子 B.氧分子 C.氧元素 D.两个氧原子?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右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4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5、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
6、往10 mL酒精中?加入10 mL水,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小于20? mL,其主要原因?是 。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
范文二:分子、原子的概念
思考:(1)怎么去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呢, 二、分子、原子的概念
备课人:张老师 娄老师
(2)上一节课学习了分子的性质,那么作为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的原子又有什么性质呢,又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怎么理解原子的定义呢, 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学式为
分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哪些, “HO”,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学式为“H”,据此思考化学式中各符号的意义, 22
思考:
1、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 思考:(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1)、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的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3)、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中装入半杯水,投入一块水果糖,立即在液面处画上记号,想一想,
过一会儿有什么现象发生,由此现象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3)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新的分子还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2、(1)请你们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分子,一共有多少种分子, 质吗, 你能给它们分类吗,它们属于哪一类物质, 2、分子:
例:水的化学性质由 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 保持。 (2)根据下列的图形给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理性质需要大量分
子聚集在一起才能体现。
(4)氧化汞受热分解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1.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是( )。 3、原子:
33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 ?25m的m石油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 m的钢瓶中,
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 D.教学反思: 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
2.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原子 B.氧分子 C.氧元素 D.两个氧原子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右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A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5、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
6、往10 mL酒精中加入10 mL水,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小于20 mL,其主要原因是 。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
?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范文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二、分子、原子的概念
备课人:张老师 娄老师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学式为“H2O”,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学式为“H2”,据此思考化学式中各符号的意义?
思考:(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3)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新的分子还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吗? 2、分子: 例:水的化学性质由 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 保持。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理性质需要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体现。
(4)氧化汞受热分解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3、原子:
思考:(1)怎么去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呢?
(2)上一节课学习了分子的性质,那么作为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的原子又有什么性质呢?又怎么理解原子的定义呢?
分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哪些? 思考:
1、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 (1)、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3)、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中装入半杯水,投入一块水果糖,立即在液面处画上记号,想一想,过一会儿有什么现象发生?由此现象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2、(1)请你们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分子?一共有多少种分子?
你能给它们分类吗?它们属于哪一类物质?
(2)根据下列的图形给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1.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是( )。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 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 D.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 2.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原子 B.氧分子 C.氧元素 D.两个氧原子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右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5、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
6、往10 mL酒精中加入10 mL水,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小于20 mL,其主要原因是 。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④25m的m3石油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 m3的钢瓶中?
教学反思:
范文四:分子比的概念
分子比的概念
——分子比系指电解质中NaF/AlF3的比例
NaF的来源:冰晶石Na3AlF6或3NaF·AlF3
纯净的冰晶石本身的分子比为3NaF·AlF3 =3:1,熔点1008度,氧化铝在其中溶解度高。
在电解质中适量加入AlF3,就会使电解质中的AlF3量增加,从而使分子比降低。电解质的酸性(F-)随之增加,电解质的初晶温度也降低,导电率增加。当AlF3在电解质中的相对过剩量10%,初晶温度约935℃,分子比2.35(例如:240KA电解槽的电解质总量为8000kg,7200kg为冰晶石、800kg为AlF3,此时电解质的分子比为2.35)。
计算方法如下:
3NaF · AlF3 = Na3AlF6 3(23+19) 27+19×3 23×3+27×19×6 =126 =84 =210 60% 40% 100% 分子质量比 126/84=1.5 分子数量比 3/1=3
假设电解质总量为8000kg,在分子比为3时,4800kg为 NaF,3200kg为AlF3。如果添加AlF3,并使其过剩量达到10%,即电解质的90%是Na3AlF6,10%为AlF3,即电解质中NaF的质量为8000×0.9×0.6=4320kg,而AlF3的质量为8000×0.9×0.4+8000×0.1=3680kg,此时电解质的质量分子比为:4320/3680=1.1739。相应的分子比为1.1739×2=2.3478。
由于F在电解过程中挥发性好,将造成F减少,所以需要不断添加补充。电解温度越高,挥发量愈大。含水量越高,挥发量越大。F
的损失跟净化效率和槽内衬结构及材质也有关。
电解槽内衬的炭素材料及耐火材料对F和Na均有吸附作用,这是造成F和Na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电解槽内衬吸附进程在槽寿命的400天左右达到饱和。内衬石墨含量越高,抗吸附的能力越强,内衬变形越小,槽寿命越长。内衬吸Na后,会发生组织疏松和膨胀。
电解槽启动初期,内衬吸Na,造成Na迅速损失,从而出现分子比急剧下降现象,无法维持。采取延长启动时间,使内衬焙烧充分,在内衬表面形成一层高石墨基质,可阻碍Na和F的侵蚀。
当Na损失,将造成分子比降低,补充Na的措施为添加Na2CO3或者NaF。
电解槽内衬结构的技术发展趋势
范文五:2分子、原子的概念
二、分子、原子的概念
2015年; 28.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水在固态时分子式静止不动的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质量变小
D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
2014年; 40. 已知:“ ” . “ ” 和 “ ”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关于乙的构成说法合理的是 ( )
+ → +
A .只含 和 B .含有 和 C .只含 D .只含
2014年; 44.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 )
A .分子都市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 .分子和原子都市构成物质的微粒 2013年; 45.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 .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C .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D .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2012年; 29.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
A .水的电解 B .水的浮力 C .水的分子结构 D . 水的元素组成 2011年; 32.用 “ ” 表示氢原子、 “ ” 表示氧原子,表示一个水分子的是 ( )
2010年; 36. 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 .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2010年; 38.最近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价值的 N 4分子。有关 N 4说法正确的是 ( ) A . N 4和 N 2互为同素异形体 B . N 4是一种新型的有机物
C . 1个 N 4分子由 2个 N 2分子构成 D . 1molN 4约含 6. 02×1023个氮原子 2009年; 41.抗甲型 H1N1流感的有效药物达菲可用莽草酸(C 7H I0O 5)制取。有关莽草酸 的正确说法是 ( )
A .莽草酸是氧化物 B .莽草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 .莽草酸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7:10:5 D .每个莽草酸分子里含有 5个氢分子 2008年; 36.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正确认识是() A .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B. 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种类都发生变化 C. 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D . 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