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孔子的治学精神
孔子的治学?精神
提起古圣先?贤~在人们心目?中形象最鲜?明的就是孔?子。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丶七十二位?贤人。直到今天~世界各地没?有不知道中?国有一位伟?人孔子的。西方各国很?多地方树立?孔子的圣像?~可见人们如?何仰慕这位?伟人的高风?。我们身为中?国人~每日生活在?中国的文化?薰陶中~他老人家就?是贡献中华?文化的一位?巨人~影响我国千?秋万世~我们怎可以?不知道他呢?:孔子的事迹?或回答弟子?和时人的话?语~在论语中可?以看到~那麽~论语这部书?实在是人人?必读的好书?:本文就来谈?谈至圣先师???孔子的治学 ?精神。
论语为政篇?第四章记载?孔子述说自?己修学的过?程~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笃志求?学~三十岁才能?自立~四十岁不为?外物所惑~五十岁知天?命的道理~六十岁声入?心通丶洞悉?常道~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违?背规矩。」我们知道~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其思想影响?我国两千年?的文化主流?~竟然还需要?求学吗,是的~不但要修学?~而且比任何?人要早立大?志呢:他十五岁就?在求平天下?之学~他用功时~好像赶不上?似的~恐怕学不到?真理~担心比不上?哲人~怕言行举止?有差错。他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由此可见他?对精神生活?的讲求~连身子也不?在乎了。当然不见得?当下就死了?~这话是说~只要能得到?道的真义~即使当下死?了~也没什麽遗?憾了。他以这种精?神来勤学~所以能三十?而立~不管是学术?方面~还是品行方?面~都足以为社?会之典范。
宇宙之大~生命之奥秘?~实在不是一?生就可以明?白的啊:但是圣人掌?握了普遍的?规律~不断修学~四十岁就能?悟解天地一?贯的道理~不再疑惑。继续做自明?诚的功夫~时时观照自?己的心理言?行。五十岁时~境界已到知?天命了。这时穷究天?道人事之理?~通达古今的?变与不变。到了六十岁?就能耳顺~
一切正邪~声入心通~自然明明白?白~绝不会为人?事所蒙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有差错?~事事合乎中?道~不违背天理 ?。
孔子是人类?的导师~告诉天下人?成圣贤的道?理~又提醒世人?要成圣贤必?须立志修学?。先由凡夫修?养人格丶增?进智慧~渐渐迈向贤?圣的境地~也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但在思想?上除去疑惑?丶私欲~一立志就能?言行合一~所以在论语?中常勉人做?君子~而且勉励我?们效法天地?的自强不息?~只有勤才能?补拙~只有一步步?向前才能达?成志向~所以这一章?列出孔子多?少岁在进德?修业到什麽?地步~这不是说: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也不是每隔?十年或固定?的年数才能?达到这个程?度。凡是有志於?修学的君子?~绝不可以急?於成就而去?躐等~孔子告诉我?们进德修业?是先凡後圣?的~用力日久~自然而然有?进展~急不得丶勉?强不得~就像水到渠?成那样。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孔圣人?的境界~我能学到吗?,孔子有位学?生冉求说过?: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所教?的道~只是力不足?呀:孔子说:力不足的人?也要尽力求?进~半途力尽而?止~你现在没有?向前更进的?心~实在是自己?划地自限~自己限制自?己的前程呀?:所以说: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力不?足~没法像圣人?那样~我们更需要?努力~补足自己的?缺点~勤劳用功的?人总会学得?更多~千万不要自?己挡住自己 ?。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七?章提过~在十户人家?的小邑中~必定有忠厚?信实像我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的好学?罢了。我们知道~保持忠信这?种先天资质?~已经难得了?~能加上後天?的修学更是?可贵。孔子强调自?己好学笃行?~才能发挥天?生的本质~人人如果循?着所知的道?而去行道~就奠定明道?的基础~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後天的修?学~才能更接近?道~才不浪费人?人本有的资 ?质。
楚国的叶公?曾经问子路?~孔子的为人?如何呢,子路默然没?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何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啊?:好学不倦~发愤时忘了?吃饭~快乐时忘了?忧愁~不知道老之?将至。」在另一章~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仰慕先?圣的嘉言善?行~及圣贤书所?记的义理而?已。如果有所得?~实在是黾勉?考究而来的?呀:」由这儿看来?~孔夫子一再?的劝勉世人?勤学~如果好古敏?求~一定可以进?步的~纵使愚鲁~也会聪明起?来~虽然拙笨~也有成功的?一天~怎可自我菲?薄而自暴自?弃呢:孔夫子乐於?圣王之学~所以乐而不?倦~俗世的忧愁?可以消除~连吃饭也忘?了~如果我们也?认真求学~得到真理的?滋味~那该多好呀 ?:
世人以为孔?圣人的明智?是天纵之资?~生来就觉知?的~然而~孔子自己就?不认为自己?是这样~一方面可能?由於谦虚~一方面为了?勉励懒於学?习的人~绝口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而让我们知?道~纵使像孔子?那样的伟人?~也是靠努力?成功的。述而篇另一?章记载孔夫?子不愿时人?称他为仁丶?圣~他说:「圣人丶仁人?丶是与天同?德之人~那麽~我怎麽敢当?这种称号呢?,我只是笃行?仁人丶圣人?之道~愈做愈不厌?烦~同时以仁圣?之道来教人?而不懈怠~可以说~我只做到这?样而已。夫子治学最?实在了~他学了圣贤?之教~就为之不厌?~学成了还想?到天下人~所以他又能?教人不倦~不管是自修?还是化人~都把握「不倦」两字~这和前头的?好学有
关~他所以能够?不厌不倦~实在是得到?求学之乐呀 ?:
孔子心存冲?虚~所以能容万?物~求学勤勉~所以能得大?道,学问本来就?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常?感叹学不完?哪:孔子不是感?叹而罢了~常常存着赶?不上的心理?~孜孜不倦~所以亲身体?验~学了马上做?到~就不会失去?。
孔老夫子勉?励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这个意? 思。
圣人孔子乐?於道~喜好求学~所以没了忧?愁~他的确得到?人间的真乐?~真正忘记俗?世的忧愁~但是孔老夫?子也有忧心?如焚的事~他老人家不?是担心一般?人所担忧的?事~他说:「德行不修明?~学业不讲习?,听到好的事?情不能取来?改进自己,发觉自己不?好的事不能?革除,这些都是我?的忧患:」原来孔老夫?子只担心进?德修业~一般人的忧?愁怎能干扰?他呢:他是这麽样?的态度来修?学~所以苦尽甘?来~而终究得到?学问的真乐? 了。
孔子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删诗书丶?订礼乐丶赞?周易丶修春?秋~所以他说:「循述古人的?遗法而不自?己创作,信服古人~并且喜好古?人之学:在这些事情?上~我敢私自和?我那商朝大?夫老彭相比?。」孔子有德无?位~不像周公制?礼作乐称为?创作~所以不轻易?说自己创作?~这和一般并?凑人家作品?而说自己创?作的人截然?相反。他的学术思?想所以能集?我国文化的?大成~是他积极的?吸取了人文?的通义~历史的经验?~一直黾勉求?学丶信而好?古~所以使先圣?之学更发扬?光大~奠定了儒家?的基础~使儒家思想?一直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
孔子治学丶?做人都有一?个主旨~就是「忠丶恕」这是始终不?变的。他平日做学?问十分讲究?方法~不管见闻有?多麽多~所学的有多?麽深~都是以一个?道理为纲领?~以精熟的一?个理~去学别的道?理~所有道理都?可以统摄起?来了~所以他告诉?子贡不要以?为他是多闻?多见一一都?记在心里了?~而是以一个?理为根本~去贯通宇宙?万事万物的?理~他老人家一?生勤勉治学?~掌握了根本?的求学方法?~融会贯通~所以博学多?闻~教化了不知?多少人。
孔老夫子存?着悲悯化人?的心志~以最踏实的?态度~孜孜蛚蛚的?研究学问~绝没有自满?的时候~直到老年还?说:「让我多活几?年~或五或十~以从事
学问?~那麽~我就不会有?什麽大过失?了。」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他老人家治?学的精神启?示我们:求学没有侥?幸的~绝不能躐等?而得~有什麽因缘?~必有什麽结?果~所以不必担?心圣贤之道?太遥远~只要忠信加?上好学~使德行修明?了~学业自然增?上。读书不是片?断记忆~定要讲求方?法~把握根本~以求一贯之?道理。这些宝贵的?启示~只要做一端?我们的德业?就开始前进?了。我们效法圣?人~不管能否成?圣贤~至少也做个?守住人格的?君子~不管能否成?为圣人~至少也做个?始终努力的?读书人,不论那一行?业~如果做人做?事都本着孔?子的精神~必然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坚丶国家的?栋梁,我们时时记?得先师孔子?~那麽他的光?辉就会永远?照耀前途~让我们遵循?孔圣人的指?引~马上努力吧 ?:
范文二:[宝典]孔子的治学精神
孔子的治学精神
提起古圣先贤~在人们心目中形象最鲜明的就是孔子。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丶七十二位贤人。直到今天~世界各地没有不知道中国有一位伟人孔子的。西方各国很多地方树立孔子的圣像~可见人们如何仰慕这位伟人的高风。我们身为中国人~每日生活在中国的文化薰陶中~他老人家就是贡献中华文化的一位巨人~影响我国千秋万世~我们怎可以不知道他呢:孔子的事迹或回答弟子和时人的话语~在论语中可以看到~那麽~论语这部书实在是人人必读的好书:本文就来谈谈至圣先师??孔子的治学精神。
论语为政篇第四章记载孔子述说自己修学的过程~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笃志求学~三十岁才能自立~四十岁不为外物所惑~五十岁知天命的道理~六十岁声入心通丶洞悉常道~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违背规矩。」我们知道~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其思想影响我国两千年的文化主流~竟然还需要求学吗,是的~不但要修学~而且比任何人要早立大志呢:他十五岁就在求平天下之学~他用功时~好像赶不上似的~恐怕学不到真理~担心比不上哲人~怕言行举止有差错。他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由此可见他对精神生活的讲求~连身子也不在乎了。当然不见得当下就死了~这话是说~只要能得到道的真义~即使当下死了~也没什麽遗憾了。他以这种精神来勤学~所以能三十而立~不管是学术方面~还是品行方面~都足以为社会之典范。
宇宙之大~生命之奥秘~实在不是一生就可以明白的啊:但是圣人掌握了普遍的规律~不断修学~四十岁就能悟解天地一贯的道理~不再疑惑。继续做自明诚的功夫~时时观照自己的心理言行。五十岁时~境界已到知天
命了。这时穷究天道人事之理~通达古今的变与不变。到了六十岁就能耳顺~一切正邪~声入心通~自然明明白白~绝不会为人事所蒙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有差错~事事合乎中道~不违背天理。
孔子是人类的导师~告诉天下人成圣贤的道理~又提醒世人要成圣贤必须立志修学。先由凡夫修养人格丶增进智慧~渐渐迈向贤圣的境地~也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但在思想上除去疑惑丶私欲~一立志就能言行合一~所以在论语中常勉人做君子~而且勉励我们效法天地的自强不息~只有勤才能补拙~只有一步步向前才能达成志向~所以这一章列出孔子多少岁在进德修业到什麽地步~这不是说: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也不是每隔十年或固定的年数才能达到这个程度。凡是有志於修学的君子~绝不可以急於成就而去躐等~孔子告诉我们进德修业是先凡後圣的~用力日久~自然而然有进展~急不得丶勉强不得~就像水到渠成那样。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孔圣人的境界~我能学到吗,孔子有位学生冉求说过: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所教的道~只是力不足呀:孔子说:力不足的人也要尽力求进~半途力尽而止~你现在没有向前更进的心~实在是自己划地自限~自己限制自己的前程呀:所以说: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力不足~没法像圣人那样~我们更需要努力~补足自己的缺点~勤劳用功的人总会学得更多~千万不要自己挡住自己。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七章提过~在十户人家的小邑中~必定有忠厚信实像我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的好学罢了。我们知道~保持忠信这种先天资质~已经难得了~能加上後天的修学更是可贵。孔子强调自己好学笃行~才能发挥天生的本质~人人如果循着所知的道而去行道~就奠定明道的基础~
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後天的修学~才能更接近道~才不浪费人人本有的资质。
楚国的叶公曾经问子路~孔子的为人如何呢,子路默然没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何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啊:好学不倦~发愤时忘了吃饭~快乐时忘了忧愁~不知道老之将至。」在另一章~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仰慕先圣的嘉言善行~及圣贤书所记的义理而已。如果有所得~实在是黾勉考究而来的呀:」由这儿看来~孔夫子一再的劝勉世人勤学~如果好古敏求~一定可以进步的~纵使愚鲁~也会聪明起来~虽然拙笨~也有成功的一天~怎可自我菲薄而自暴自弃呢:孔夫子乐於圣王之学~所以乐而不倦~俗世的忧愁可以消除~连吃饭也忘了~如果我们也认真求学~得到真理的滋味~那该多好呀:
世人以为孔圣人的明智是天纵之资~生来就觉知的~然而~孔子自己就不认为自己是这样~一方面可能由於谦虚~一方面为了勉励懒於学习的人~绝口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而让我们知道~纵使像孔子那样的伟人~也是靠努力成功的。述而篇另一章记载孔夫子不愿时人称他为仁丶圣~他说:「圣人丶仁人丶是与天同德之人~那麽~我怎麽敢当这种称号呢,我只是笃行仁人丶圣人之道~愈做愈不厌烦~同时以仁圣之道来教人而不懈怠~可以说~我只做到这样而已。夫子治学最实在了~他学了圣贤之教~就为之不厌~学成了还想到天下人~所以他又能教人不倦~不管是自修还是化人~都把握「不倦」两字~这和前头的好学有
关~他所以能够不厌不倦~实在是得到求学之乐呀:
孔子心存冲虚~所以能容万物~求学勤勉~所以能得大道,学问本来
就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常感叹学不完哪:孔子不是感叹而罢了~常常存着赶不上的心理~孜孜不倦~所以亲身体验~学了马上做到~就不会失去。孔老夫子勉励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这个意思。
圣人孔子乐於道~喜好求学~所以没了忧愁~他的确得到人间的真乐~真正忘记俗世的忧愁~但是孔老夫子也有忧心如焚的事~他老人家不是担心一般人所担忧的事~他说:「德行不修明~学业不讲习,听到好的事情不能取来改进自己,发觉自己不好的事不能革除,这些都是我的忧患:」原来孔老夫子只担心进德修业~一般人的忧愁怎能干扰他呢:他是这麽样的态度来修学~所以苦尽甘来~而终究得到学问的真乐了。
孔子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删诗书丶订礼乐丶赞周易丶修春秋~所以他说:「循述古人的遗法而不自己创作,信服古人~并且喜好古人之学:在这些事情上~我敢私自和我那商朝大夫老彭相比。」孔子有德无位~不像周公制礼作乐称为创作~所以不轻易说自己创作~这和一般并凑人家作品而说自己创作的人截然相反。他的学术思想所以能集我国文化的大成~是他积极的吸取了人文的通义~历史的经验~一直黾勉求学丶信而好古~所以使先圣之学更发扬光大~奠定了儒家的基础~使儒家思想一直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孔子治学丶做人都有一个主旨~就是「忠丶恕」这是始终不变的。他平日做学问十分讲究方法~不管见闻有多麽多~所学的有多麽深~都是以一个道理为纲领~以精熟的一个理~去学别的道理~所有道理都可以统摄起来了~所以他告诉子贡不要以为他是多闻多见一一都记在心里了~而是以一个
理为根本~去贯通宇宙万事万物的理~他老人家一生勤勉治学~掌握了根本的求学方法~融会贯通~所以博学多闻~教化了不知多少人。
孔老夫子存着悲悯化人的心志~以最踏实的态度~孜孜蛚蛚的研究学问~绝没有自满的时候~直到老年还说:「让我多活几年~或五或十~以从事学问~那麽~我就不会有什麽大过失了。」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他老人家治学的精神启示我们:求学没有侥幸的~绝不能躐等而得~有什麽因缘~必有什麽结果~所以不必担心圣贤之道太遥远~只要忠信加上好学~使德行修明了~学业自然增上。读书不是片断记忆~定要讲求方法~把握根本~以求一贯之道理。这些宝贵的启示~只要做一端我们的德业就开始前进了。我们效法圣人~不管能否成圣贤~至少也做个守住人格的君子~不管能否成为圣人~至少也做个始终努力的读书人,不论那一行业~如果做人做事都本着孔子的精神~必然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坚丶国家的栋梁,我们时时记得先师孔子~那麽他的光辉就会永远照耀前途~让我们遵循孔圣人的指引~马上努力吧:
范文三:孔子治学精神刍议
孔子治学精神刍议
摘 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作者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从以学为乐、终生学习、诚信精神、勤奋精神、谦虚好问五个方面对孔子的治学精神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孔子 治学精神 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我结合《论语》对孔子的治学精神作出解体,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学为乐
以学为乐,也就是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它强调的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一种崇高的治学精神。一个人要想获得知识,必须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需要勤奋,如果以学为苦,往往会放弃或不专心,这样不会有所成就,只有以学为乐,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应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孔子认为应该以学为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孔子明确告诉我们:“学了知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他又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以学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强调:“(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从事它为快乐的人。”
二、终身学习
孔子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在两千多年前科技发展相当缓慢的时代就能够提出这种思想,可见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学家对于治学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句话意思是:“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说话做事能够和于礼,四十岁明白了各种事情而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七十岁便随心所欲,所想所做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这句话说明孔子从少年时就立志学习,通过不断努力学习,终于在治学方面达到境界。孔子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意思是:“让我多活几年,年老时学好《周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从孔子这句满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终生学习的思想。
三、诚信精神
诚信精神要求治学不能弄虚作假,要实实在在。其实这是做人原则在做学问方面的体现。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一个重要且最基本的品质,他曾多次向他的学生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当然,在治学方面同样要求讲诚信。孔子对他的学生仲由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句话意思是:“仲由,我教给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对待学习一定要诚实。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
孔子和学生子贡对话体现出他要求学生治学要讲诚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这句话意思是:“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好一些?”子贡说:“我怎么能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话。”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颜回诚实的态度,非常赞赏。
四、勤奋精神
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要想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勤奋。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说即充分说明这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些“大家”的观点都说明勤奋的重要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学家和思想家,对于勤奋在治学方面的重要性也是非常重视的。他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告诉我们:“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求得知识的人。”从孔子独白中我们知道,他的睿智源自他对知识的爱好和勤奋敏捷。孔子又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勤学的重要性:“学如不及,尤恐失之。”(《论语?泰伯》)他认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担心追不上,追上了,又担心丢失。”这生动比喻说明孔子持之以恒、勤奋学习的精神。孔子曾严厉批评弟子的懒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当孔子看到弟子宰予白天睡觉,感叹道:“腐朽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一样的墙壁是无法粉刷的。对于宰予这个人,我何必去责备呢?”通过孔子对学生严格要求,我们可以领悟到孔子勤奋的治学精神。
五、谦虚好问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就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而且一个人不可能对知识的各个领域都精通。因此,学无止境,“术业有专攻”,只有一个人具备谦虚好问的品质,才能学有成就。特别是在古代,信息传播不发达,人们往往都要
远到周都洛阳向老通过外出游学、拜访名师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孔子就曾经不远千里,子求教关于“礼”方面的问题。
孔子具有谦虚的品质。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牢记,坚持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哪一些呢?”孔子的自我反思,反映出他勇于自我批评、谦逊的品格。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句名言反映了孔子虚心好问的可贵品质,为后人广为传诵。子贡和孔子有段一问一答的对白,反映出孔子对谦虚好问精神的认可和追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韩愈在《师说》中这样论述孔子好问:“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通过韩愈的描述我们知道:孔子向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请教官制,向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请教过音乐方面的问题,向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学过弹琴,向老聃(老子)问过“礼”方面的知识。
孔子伟大的治学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在崇尚学习和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服务。
范文四:也说孔子的治学精神_段怀颖
朔方言论/Shuofang Opinions
也说孔子的治学精神
□段怀颖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几千年来对中国乃孔子一生孜孜不倦、苦苦追求。他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政治主张、治学理念、为人师表都赢得亘古不绝的赞誉。本文从6方面谈一谈他杰出的治学精神。
第一,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治学品格。孔子生活的朝代是一个动荡不新旧交安的时代,也是一个礼崩乐坏、替的时代。在这种环境里生存充满了战争,充满了呻吟,也充满了竞争。孔子3岁左右,父亲叔梁纥病逝,母亲颜氏带着他迁居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开始了他“贫且贱”的早年生活。他“吾少十六七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也贱,故多能鄙事。”母亲去世后,他不甘于现状,“十五而志于学”。在服孝期间想参加季孙氏的大宴群士活动,但是却被羞辱了一番。后来他到富人家做了委吏、乘田等小吏,负责管理仓库和牛羊,虽做得兢兢业业,但身份低微,自己的一些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这样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孔子坚韧不拔的品格,也形成了孔子强烈的求知欲和顽强主动、学贵有恒的求学精神。如:“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子张问政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子路问政时,孔子说,“先之,劳之”“无倦”,(《论语·子路》)。“无倦”,也就是对自
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补拙。孔子在常年的治学中,反复强调学习贵在有恒,学而不厌,需要有执著的精神,久之则学业成。
第二,学习一定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一切人请教。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千百年来被视为座右铭,成为历代鞭策学习的警示名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言。
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述而》)有人问孔子:“你学问出众,语
何以每事问?”孔子答:“每事问何弊之有?子贡闻一而知二,颜回闻一而知”(《论语·公冶长》)十,吾与汝弗如也。孔子不耻下问,且谦逊拜师得到后人的推崇。在《史记·孔子世家》和韩愈《师说》中还有记载。孔子学琴于师襄,学乐于苌弘,问礼于老子。孔子当时已经影响很大,但为了学习礼制曾徒步拜谒老子。那时老子正在写《道德经》,看见孔子前来,他放下手里的笔,出门恭迎,而孔子则谦虚地说,我学识浅薄,对礼制一无所知,特来求教。可见他求学的诚恳与虚心。他还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些话朴素
生动,却蕴蓄着深刻的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可折射出孔子谦虚、律己的治学思想。
《论语》中记载着一件小事,很生动地阐述了孔子的虚心学习精神。《论语·八佾》记载道,“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聚入太庙,邓人之子知礼乎?’子闻之,曰:‘是礼也。’”有了每事问。
一个进入太庙的机会,对孔子来说是很难得的,所以他逢事必问,不管别人怎样看他。《左传·昭公十七年》还记载了孔子向郯子学习的一件事情。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 ,郯国的国君郯子来见鲁昭公,在鲁国招待郯子的宴会上,鲁国大夫昭子问起少昊时代职官的情况,因为郯子是少昊的传人,所以郯子很清楚地进行了说明。孔子听到这件事后,立即设法见郯子,向事后孔他请教了许多问题,受益匪浅。子曾感叹道:“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在当时广为流传。
第三,由学而思而行的主张。孔子之所以成为大师大家,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治学思想即学行结合。他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论语·卫灵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公》)这些话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在《论语·子路》中他又说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他强调学以致
共产党人·2012·
03
至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厌”与“不倦”。对求学者而言,学而
52
朔方言论/Shuofang Opinions
用,学习古代的文献典籍,如果不能应只有“行”才是学用,则是毫无意义的。习的最终目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论语·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行”
(《论语·为政》)“讷于言而敏于之。”
行。”(《论语·里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些言语都体现了一“行”的精神。即强调实践的功夫,要种
求言行一致,同时告诫人们不要把已经学到手的东西再丢掉,要把学到的东西发挥激励和督导的作用。由于孔子强调学、思、行的结合,对后世的学者影响甚大。后来《中庸》以孔子的名义总结出学习过程的五个环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五个环节则反映了“知行笃行之。”合一”的思想。
第四,和而不同的学习方法。孔子之所以成为大家,综观他的学习方法及他的治学态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和而不同”。孔子曾说过:“君子”(《论语·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其的解释为“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在今天看来,和而不同不仅仅是处理人际之间、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是孔子创新学习思想的哲学基础,他把这种思想运用到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成为其创新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哲学基础。正因为有了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把《诗》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将西周以来长期流传下来的3000
余篇诗,“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浓本着“德成而上,艺成而缩为305篇,
下”的原则,强调乐教的作用。将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颂》之音,使《乐》的面貌发生了《雅》
新变化。又如《易》,本来是一本占筮的书,但在孔子的精心编辑修订之下,有所弃取,有所创新,序《彖》《象》《系》《文言》,古老的占筮之书,变为《说卦》
义理之书,成为可资学习的书籍,可见孔子的“和而不同”的精神。
第五,营造“切磋琢磨”、“待坐言志”宽松合作的学习氛围。孔子在常年的治学中,他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待坐言志》一章中孔子就向学生说明,虽然我比你们年龄长一些,但你们不要拘束。这里孔子换位思考,不以长者自居,打消了学生因惧怕孔子威严而不敢畅所欲言的顾虑。在师生关系上,孔子出于“爱之”“忠焉”、的情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弟子建立起亲如父子的融洽关系,为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他的弟子很多,他深知不同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可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论语·学而》)在这种往而知来者。”
合作的学习中,孔子讲述了交朋友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含有强调合作学习的深义。他指出了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交往对于学习有帮助。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志强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友多闻,益矣;友辟、友善柔、友便谅、
佞,损矣。”(《论语·季氏》)孔子在这里诚实、见闻广博的意思是说,同正直、人交友是有益的,所以应该亲近此类人,与之为友;同邪僻、趋炎附势、巧言强词的人交友是有害的,应该远离此类人。这种与人相处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尤其是对学习合作,促进学习,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第六,严谨治学。孔子说过“叩其(《论语·子罕》)“多闻,择两端而竭。”
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论语·里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这些观点都是讲治学态度要严谨。孔子一生研究涉及到的学科十分广泛,他删诗书、订礼乐、评周易、修春秋,每一方面都有建树,这些成绩一方面是他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上述谦虚认真、实事求是,严谨多闻、学而思行的治学态度的结果。
孔子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他的很多思想主张不为人接受,很多时间在流离颠沛中度过。但他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谦虚和善的待人之道对后人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的治学精神和很多论述奠定了儒家的基础,使儒家思想一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上接第55页)想到这些,不禁黯然神伤,现在是怎么了?是人们向大自然地无休止攫取致使生态破坏所致,还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住的地方原来视野开阔,街面上的景物历历在目,能观看到楼前屋后人们的活动,观察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来往的车辆,能看到北面的山,闲暇时可以远眺一下山上的树木,观察山中一年四季的变化。后来楼前共产党人·2012·03
建了一座办公大楼,把视线遮挡住,再后来东边也建了一座大楼,让视角更加狭窄,好在楼的后面不远有个崖面,下面是葫芦河的河床,是不可能建房子的,正好留下一个让人瞻视的空间,闲时观望对面的山,找一找乡野的感觉。经常去南山看到县城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也看到路上越来越多的车子,不禁感慨这样的巨变。但缺水问题不解决会制约一切发展的!
终于确信在自己家乡再也不会有那泛着浪花奔腾流淌的河了!真正怀念那曾经给自己带来诸多不便也带来无尽欢乐的故乡的河,那连绵不断、清幽幽地让人留存许多美好记忆的河流。■
(作者单位:西吉县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艾琳
53
范文五:孔子治学精神刍议_对_论语_的解读_汤洪俊
孔子治学精神刍议
———对《论语》的解读
汤洪俊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
213164)
人的一个重要且最基本的品质,他曾多次向他的学生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当然,在治学方面同样要求讲诚信。孔子对他的学生仲由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为政》)这句话意思是:“仲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由,我教给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对待学习一定要诚实。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
孔子和学生子贡对话体现出他要求学生治学要讲诚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这句话意思是:“你和颜回·
相比,谁更好一些?”子贡说:“我怎么能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话。”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颜回诚实的态度,非常赞赏。
四、勤奋精神
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要想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勤奋。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说即充分说明这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些“大家”的观点都说明勤奋的重要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学家和思想家,对于勤奋在治学方面的重要性也是非常重视的。他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告诉我们:“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
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求得知识的人。”从孔子独白中我们知道,他的睿智源自他对知识的爱好和勤奋敏捷。孔子又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勤学的重要性:“学如不泰伯》)他认为:“学习就像追赶什及,尤恐失之。”(《论语·
么,担心追不上,追上了,又担心丢失。”这生动比喻说明孔子持之以恒、勤奋学习的精神。孔子曾严厉批评弟子的懒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当孔子看到弟子宰·予白天睡觉,感叹道:“腐朽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一样的墙壁是无法粉刷的。对于宰予这个人,我何必去责备呢?”通过孔子对学生严格要求,我们可以领悟到孔子勤奋的治学精神。
五、谦虚好问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就是在科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作者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从以学为乐、终生学习、诚信精神、勤奋精神、谦虚好问五个方面对孔子的治学精神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孔子
治学精神
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我结合《论语》对孔子的治学精神作出解体,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学为乐
以学为乐,也就是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它强调的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一种崇高的治学精神。一个人要想获得知识,必须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需要勤奋,如果以学为苦,往往会放弃或不专心,这样不会有所成就,只有以学为乐,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应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孔子认为应该以学为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而》)孔子明确告诉我们:“学了知识,又经常复·(《论语
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他又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以学
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强调:“(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从事它为快乐的人。”
二、终身学习
孔子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在两千多年前科技发展相当缓慢的时代就能够提出这种思想,可见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学家对于治学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句话意思是:“我十五岁有志于学,·
三十岁说话做事能够和于礼,四十岁明白了各种事情而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七十岁便随心所欲,所想所做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这句话说明孔子从少年时就立志学习,通过不断努力学习,终于在治学方面达到境界。孔子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意思是:“让我多活几年,年老时学好《周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从孔子这句满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终生学习的思想。
三、诚信精神
诚信精神要求治学不能弄虚作假,要实实在在。其实。108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探析
武学志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摘
730070;兰州教育学院人文社科系,甘肃兰州730020)
要:互联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虽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带来了冲击,但是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动摇,反而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性的有力工具和载体。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冲击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教育资源
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造成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提高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民主意识,强化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环境建议
高校作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网络对它的影响日益深刻。网络在高校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很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一是单主体说。单一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要么是教育者,要么是受教育者;二是双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从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来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三是多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不仅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介体和环体也能成为主体。四是相对主体说。相对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相对于一定的思想政治活动而言的,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活动中,主客体是确定的,一旦脱离,主客体关系又是不确定的。哲学认为:“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综合以上四种观点的合理性和片面性,结合哲学对主客体的定义,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高校人不可能对知识的各个领域都精通。因此,学无止境,“术业有专攻”,只有一个人具备谦虚好问的品质,才能学有成就。特别是在古代,信息传播不发达,人们往往都要通过外出游学、拜访名师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孔子就曾经不远千里,远到周都洛阳向老子求教关于“礼”方面的问题。
孔子具有谦虚的品质。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把所学·
的知识默默地牢记,坚持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哪一些呢?”孔子的自我反思,反映出他勇于自我批评、谦逊的品格。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界定
的垄断、教学过程的控制等,使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地位的冲击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由于在信息的占有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往往会比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技能、具有更高的学识,在教育过程中更容易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更容易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但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受教育者可以自由比较和选择,从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大为加强,教育者则失去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在面对共同的教育资源时,教育者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网络知识和技能,在信息的获取和占有上有时甚至会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从而失去宣传、教育、解释的话语权,权威面临挑战。
(二)网络对传统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挑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宣讲、讲座、报告、谈话、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展开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教育者凭借其信息优势,对教育材料进行有意识的筛选、整理,并通过教育过程的控制,促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在特后人广为传诵。子贡和孔子有段一问一答的对白,反映出孔子对谦虚好问精神的认可和追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韩愈在《师说》中这样论述孔子好问:“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通过韩愈的描述我们知道:孔子向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请教官制,向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请教过音乐方面的问题,向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学过弹琴,向老聃(老子)问过“礼”方面的知识。
孔子伟大的治学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在崇尚学习和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将其继承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