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我 国 教 育 公 平 的 现 状
陈 凡
于义务教 育实 际 的教 育收 费 不断 增加 ,
高 中教育 阶段 和 高等 教育 实 行 收费 制 ,
社会弱势群体 的权 利受到不 同程度 的影
我 国 的教 育 公 平 虽 然 较 之 历 史 上 “ 读书仅是富贵人家 的特权” 的情况有 了 极 大的改善 , 但与发达 国家相 比, 仍存在
着显著 的差距 和一些 突 出的问题 。这 主
响, 校园中出现 的“ 困生” 体成为 社 贫 群 会关注 的焦点 之一 。对社会 中大量 出现 的流失辍学 的调查 显示 ,贫 困仍 然是 使
许 多人 上不 了学 的第一位 的原 因。
四、性别差别
要表现在 :由于社 会经 济发展 不平衡 造 成的地区差别 ;由于城 市和农 村 的巨大 的发展差异造成 的城 乡差别 ;由于 贫富 差距和家庭 社会 、 化背 景 不 同所形 成 文
女性参与教育机会 的不平等是 我 国
教育不公平 问题的一个 重要方 面。性 别 歧视是 我 国 历 史遗 留下 来 的最 严 重 的 封建思想 之一 ,目前 在社会 生活 的各方 面依 然 普 遍 存 在 。女 性 教 育 问题 集 中 在农村 的边远 贫 困地 区 , 主要表 现 为女 童教 育 不 足 。在初 中生 辍 学 和义 务 教 育后 流失 的学生 中 , 生的 比例明显高 女
于男 生 。
— —
的阶层差 异 ; 由于历 史 和文 化传 统造 成
的男女性 别之 间在 教育 上 的性 别 差别 ;
在汉族和少数 民族之 间存在 的民族差异
等等 。
一
、
地 区 差别
教育发展 的水平 和教育普 及 的程度 直 接取决 于经 济发展 的水平 。东西部 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迥 异 , 西部贫 困, 一来政
摘 自《 海社 会 科 学 》 西 宁) 青 ( ,
2 0 .1 4 ~ 1 1 0 4 .1 5 5
府用于教 育 的投 人有 限 , 导致 教学设 施
落后 、 教学经费奇缺 ,留不住 人才 ; 二来 家庭用于教育 的投 资更 有 限 , 一个 刚过 温饱线的家庭勉强维持 义务 阶段 教育 尚
一
教 育 公 平 存 在 的 问 题
肖俊 勇
、
可, 高等教 育恐 怕就 无能 为力 了,这就 形成 了地 区间的教育差别 。
二 、 乡 差 距 城
教育起点 的不公平
教育起 点 的不 公平 , 包括 受 教 育权 利不平 等 和受 教 育 机 会 不 均 等 两 个方 面。受先 天素 质 、 别 、 庭环 境 、 济 性 家 经 水平 、 教育规模与水平等条件 的影响 , 儿 童受教育 的权利 和机会实 际上存 在着不 均等的现 象 。如 我 国义务 教 育 中“ 就近 入学” 政策对学生入学选 择权 的限制 , 东 西部地 区以及城乡 之间学生入
学率和辍 学率等方面 的差距 ,女童受 教育 权利 的 侵害 , 动人 口子 女入学 机会得 不到保 流
我 国是一个 农业 大 国,农村 人 口约
占全国人 口的 8 。随着 九年义 务教育 0
的逐渐普 及 , 农村教育有 了极大 的发展 ,
但整体仍然落后 , 教育 机会不 均等 的现
象严重存在 。
三 、阶层 差 别
2 O世纪 8 O年代 以来 , 国的社会 我 阶层逐渐分 化 ,贫 富差距 扩 大 ,成为 我 们观察公平 问题 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由
障等 。
教育研究与评论 ? 小学教育教学
21年第 7 02 期
二、教育过程的不公 平
从根本上解决教 育不公平 问题 的关 键和
保 障。
一
教育公平 的理念 在过程 中的体现不 仅仅是教育 资源如教育经费 、 资力量 、 师 教学设施 的公平投入 , 也指教师的态度 、 教 学方法 、 任心 和师 生关 系 等对 学 生 责 人格 、 心理 、 学业 成绩等 的重要影 响 。现
阶段我 国在这一层 面的不公平 现象表 现 为: 一方面 , 客观方面 的问题主要 是指教
、
加大教育投 入
教育投 入 是实 现 教育 公平 的基 础 。 教育作为公共 产 品 , 受益 者虽然 主要 是
个人 , 接 关 系到 民族 的素 质 和 国家 但直
的命运 , 系到 和谐社 会 的建设 。因此 关 政府是提 供教 育这 个 公共 产 品 、 实现 教
育活动 有形 投 入 方 面存 在 不 公 平 的 现
象; 另一方 面 , 主观方面的问题在于教育 活动过程 中, 教育 者对 教育 对 象 未能 真 正实施应有 的相 当或相称 的教育 。
三、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育公平 的第 一责 任 人 。从 历史 看 , 达 发 国家建立公共教 育制度 、 普及 义务教 育 ,
都是在 财政 相 当困难 的情 况 下 实现 的 。
因此 , 政府 加大 对 教育 的投 入 ,弥补 以
前 的教育欠 账 , 改变教 育不公 的必 需 是
举措 。 二、建立教 育资源配置 的平衡机制
教育结果 的不公平 , 指在 经过 某 是
一
教育过 程后 , 非使 每个学生 都能 达 并
到一个 最基 本 的标 准 、 获得 学 业上 的成
我 国教育资 源 的不均衡 配置 , 不仅 没有缩小教 育不平 等 的差 距 , 而 因为 反 其 自身 的不平等 而成 为扩 大整个社会 经
济不平等 的动力 机制 。教育投 入 的不 均 衡 , 接 导致 最需 要 教 育 资源 的地 方 , 直
功和得 到全面发展 , 保证教育教学质 即“
量” 的要求 。现实 中具 体表 现 为不 同地
区之间 、 同一地 区不 同学校之 间、 同一学
校的不同班 级之 间 、 同一班 级
的不 同学 生之间教育质量 的差距 ; 同家庭 背景 、 不
不 同阶层 子 女 的成功 机会 的不 均 等性 ;
却最缺乏教 育资源 ; 最需要 接受 教育 的
群体 , 却离教 育资 源最 远。政府 部 门应
男女生之 间 的升学 几率差 异 ; 考分 数 高 线 的 地 区性差 异 ;就 业 的不平 等 问题 ;
区域性 问题等 。
— —
确定基础 教 育均衡 发 展 、 类 教育 协 调 各 发展 的战略 , 在不断保障教育经费充裕 、
稳定 的同时 , 确立 以人为本的价值 , 提升 和改善教育 品质 。
摘 自 警 官教 育论 坛 》 武 汉) 《 ( ,
2 0 .] ] ] 1 7 05 .7~ 7
总之 , 知识 经济 的社 会 ,教 育程 在
度是人生 的起跑 线 , 实现社 会公 平 的 是 基石 。因此 , 政府 应该 树立 以人 为本 的
关 于教 育 公 平 的 实 现
李 慧 教育 公 平 的实 现 是 一 个 漫 长 的过
科学发展观 ,大 力推 进均 衡教 育 ,确保
每一个孩子都享 有均 等的教 育机会 , 让
人人拥有平等 的社 会机会——这 是构建
程 ,目前众 多 的教育 不公 平 问题 ,最终 都可 以还 原 为政 策和 制 度 问题 。因此 ,
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 平机制是
民主 、 平等 、 和谐 社会 的重要标 志。
— —
摘 自《 南行 政 学院 学报 》 昆 云 (
明 )2 0 .. 5 ~ 19 ,0 6 6 1 7 5
21 年第7 0 2 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 小学教育教学
范文二: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教育制度之高考公平问题
高考公平折射出的也是一种社会公平,实现高考公平是实现社会工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目前的高考政策仍不是很公平,甚至可以说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说目前的高考是不公平的,我们可以根据各个省份高校的录取名额分配,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同他们的教育水平也有所差异以及各种各样的因素。那么影响高考公平的因素有:
一、 社会制度:当前我国的教育并没有真正的政教分开,社会
制度的好坏也会随之影响高考制度。如果我们的社会制度能够趋向于公平制度,那么高考的公平也会指日可待。
二、 国家政策:高考政策对高考公平性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如
果高考政策是公平合理的,他就能为高考提供公平的政环境。公平的政策客观上为高考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平台、提出了要求。例如,政策要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公平,他就为高平公平提供了余地,在这样的条件下,高考公平才有可能。
三、 社会舆论:社会舆论一把双刃剑,把握好社会舆论这把利
剑,在一些高考不公平的现象出现时,合理的利用舆论去抨击,抑制这种现象的出现,那么高考的公平也就指日可待。
四、 选择机制:选择机制也会对高考制度公平有影响,首先因
为地域的差异,一些偏远地区的考生相对来说选择学校的机会就相对的少一些。如果选择机制能够相对均匀一些,高考的公平也就可以相对比较公平。
五、 阶层地位:阶层地位也是影响高考公平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如我们现今社会来说,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确实可以比我们少做点努力,也仍然可以上他们所想上的大学,或者是出国留学。而生活在比较底层的穷人他们有时候付出了也不一定能够有上高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六、 个人能力:个人能力是影响高考公平的主观因素,高考不
是人人都能考上大学,所谓高考就是选择有能力的人再继续培养,使之将来能够报效祖国。所以只有注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公平问题。
如何高考公平的实现:
一、 理念变革:从高考公平理念去重塑,重新定位高考公平的
政策,实行一个符合大众所要求的公平政策,变革高考公平政策的理念。
二、 法制建设:首先法制建设是高考公平的根本保障,要从法
律去维护高考的公平应该从建立健全完善的高考法律体系;建立严格的考试执法制度;努力加强考试司法的建设。努力做好这三方面的建设高考公平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三、 机制创新:这是高考政策公平性的根本途径。如何进行机
制创新?第一步:建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第二步:建立弱势群体的政策补偿机制;第三步:建立高考公平的政策机制
四、 政策改进:政策改进是高考政策公平性的发展策略。可以
分别从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改革和调整不公平的高考政策;从政策和技术层面实现高考公平;建立高考公平立法及其公平标准;切实保障弱势群体享受高考公平的权利。
最后总结我想说教育的公平制度离我们还是遥远的,我们还需要努力。而这个努力不单单是我们教育部的实施,我们的政府的监管,还需要我们的媒体以及各个公民的舆论与监督。
范文三: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2009年第12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从2006年起,西部农村小学、初中学生不用交学杂费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了,大学生基层服务3年可免还国家助学贷款了??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教育正加速迈向公平。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而在现实中,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穿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种种显示无不彰显着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城乡公平缺失,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地区公平缺失。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国家政策失误的后果让一部分老百姓去承担,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阶层公平缺失。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
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配置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前些年,国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实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为缓解教育不公,教育部今年将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二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对今年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这确实可以解决一些不公平问题,但新的不公平问题又将出现了,不同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水平是不同的,有些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是很少的,比如西藏、海南等地方,如果单纯按人口分配名额,恐怕这些地区分配不到几个名额,而四川、山东、河南将占据很大比例的名额。因此,解决高校招生不公平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其他各项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坚决执行,只有其他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后,教育公平问题才能在一个有机的系统内得到合理的解决。
摘编自2009年6月20日中国教育网
范文四: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专门活动 , 是一种社会现象 , 受 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制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 统 , 它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 源的状态。
近年来 ,
“ 教育公平” 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大家关注的热 门话题 , 教育部部长周济多次表示 “要把教育公平作为重 要任务来抓” 。同时 , 他指出 :“ 要改变现状 , 就要对教育投 入、 规划、 政策作进一步改革。” 这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 情 ,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 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人只要存在理性就具有公平要求 ,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 家 , 早在几十年前 , 教育公平就已经成为人们极为关心的 社会问题。近年来 , 我国教育界对教育公平问题讨论很激 烈 , 特别是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下 , 教育要在 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实现公平 , 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要求 , 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导向和科学依据 , 更需要一套有效的 机制和保障措施。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理解 , 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化一 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 是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 , 要真正地 理解教育公平就必须和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传统等问题 结合起来考察 , 这样才有现实意义。因为教育与教育公平 的相对独立性相当有限 , 教育与教育公平受社会政治、 经 济、 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 脱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传 统等因素来理解教育公平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因此 , 教育 公平既是教育民主的核心内容 , 更是政治民主与文明程度 的一个侧面反映 , 政治民主与文明的程度是理解教育公平 的前提与基础。 只有不断推进、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 加强政 治文明 , 我们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教育公平 , 才
有可能更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二、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 , 不同地区之间、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 教育 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 , 教育中不公平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 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 教育不公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 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众多 , 教育资源相对短缺 等客观条件造成的 , 同时又因为政府或教育机构在进行教 育资源配置、 教育政策、 规则制定、 教育管理等过程中的不 合理而加剧。
当前 , 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辽 阔 , 各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一致 , 如沿海与内陆、 东部与 西部、 城市与农村 , 其经济发展具有天壤之别。 这就必然导 致教育经费的投入及其分配的不公 , 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 欠发达地区享有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 反过来经济发达地 区比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拥有了更多的人才而愈加发达 , 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两者本已存在的距离。 这种恶性循环势 必阻碍我国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的步伐。
(二 ) 基础教育发展薄弱。 当前基础教育资源在各教育 层次的配置 , 存在不公现象 , 主要指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 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比例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而近年来教育资 源的配置又严重失衡 , 在极其有限的教育资源中 , 投入高 等教育的比重较高 , 承担义务教育的份额太少 , 导致了我 国基础教育环节的薄弱。 尤其在农村 , 问题特别严重。 虽然 我国从 2001年开始实行了以县级政府作为农村义务教育 投资筹措主体的财政体制 , 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及时发放。
收稿日期 :2006-12-25
作者简介 :马俊玲 (1965— ) , 女 , 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 研究方向 :教育学。
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2007年 1月 Jan.2007
第 7卷第 1期 Vol.7No.1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马俊玲
(潍坊学院 , 山东
潍坊 261061; 辽宁师范大学 , 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
教育公平被认为是和谐社会理论在教育上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
平公正、 机会均等 , 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的基本要求 , 是社会公平之本。 最近几年 , 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 , 都用相当的财力来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 取得可喜成效。但是 , 在目 前 , 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相当突出 , 主要表现为 :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 ; 校际、 班际差距进一步拉大 ; 公 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之间 , 差距明显。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在社会经济 “转型期” 存在的教育不公平 现状 , 探讨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教育公平 ; 城乡二元结构 ; 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288(2007)01-0142-03
但是 , 由于县级政府大多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能力 , 农村 义务教育经费仍然缺乏稳定的保障。
(三 ) 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长期以来 , 在城乡二元 结构下 , 教育政策中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社区和居民为出发 点的 “城市中心” 的价值取向 :即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 现城市人的利益。 例如 , 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 , 城乡差别严 重 ,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没有学前教育机会 , 在升学率和升学的可能性方面 , 农村学生远远比不上城市 学生。
(四 )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 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 政治和社会机会 , 而在社会 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 经济生活的贫困性、 生活质量的 低层次性、 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是其本质特征。弱势群体的 不公平表现在社会诸多方面 , 教育的不公平就是其中之 一。 在我国转型时期 , 弱势群体主要由贫困农民、 下岗失业 者以及进城民工组成。 教育对于改变社会弱者及其后代的 贫困处境 , 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所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 , 教育的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所以 , 弱势群体理应获 得教育公平的待遇。
(五 ) “重点学校” 制度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 近 年来 , 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口号下 , 政府在对各个教育 阶段的经费投入等方面的 “偏心” , 造就了一些所谓的重点 学校 , 并且 “富校越富 , 穷校越穷” , 使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 配置差距越来越大。
(六 ) 高考录取上的地区差异。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接受 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式 , 被喻为 “国考” 。我国现行的统一高 考制度 , 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
—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 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方法 , 各省市 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目平均分布的 , 导致了地 区间录取分数线严重倾斜 , 且录取比例分配失当 , 存在严 重的地区保护主义。 主要表现为北京、 上海等大城市的 “低 分数线、 高录取率” , 欠发达地区 “高分数线、 低录取率” 。 例 如 2005年本科一批的分数线 , 北京市文科 486分 , 理科 470分 ; 而山东省文科 572分 , 理科 597分。两地分数差别 如此之大 , 不得不让人怀疑教育的公平性。这种不合理直 接造成了各地区人才培养的差距 ,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 社 会全面进步以及顺利实现 “三步走” 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 因素。
(七 ) 教育腐败。 教育腐败系指教育机构违背教育宗旨 和教育公平原则 , 破坏规则和法纪 , 利用权力和金钱与教 育 机 会 、 学 术 资 格 进 行 交 换 , 牟 取 私 利 (包 括 个 人 和 小 集 团、 部门利益 ) 的违法、 违纪和犯罪行为。 在广义上 , 也包括 考试舞弊、 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 学校乱收费、 办学过程中 的不规范、 不公正行为等等。教育腐败赤裸裸地挑衅社会 公平的价值 , 粗暴地侵犯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 例如 2000年高考时发生的湖南省嘉禾县一中考点舞弊案 , 湖南省隆 回一中保送生舞弊案 , 2004年的 “北航招生事件” 等等 , 这
些问题都是当前教育领域里民愤最大、 民怨最深的教育腐 败现象。 目前 , 教育腐败是实现教育公平不容回避、 必须重 视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 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建设 “和谐社会” 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 律。 教育公平作为建设 “和谐社会” 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要 条件 , 它的实现从根本上依赖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但 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 , 在 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限的条件下 , 只有通过合 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促进教育公平才是最现实、 最 可行的选择。
(一 )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 度。 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责 任过分集中在县 , 这远远超过了中、 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的 实际财政能力 , 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 对此 , 国家 应对教育经费做出统筹安排 , 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教育拨款 体系 ,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 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 , 进一步落实九年义务制教育 , 确保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 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 的教育。
(二 ) 完善支付转移制度和相应机制 , 加大对经济落后 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资金支持。 加快实现普及边远和少 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 , 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差距。改变 “城市取向” 的教育政策 , 缩小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 不同社 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 使资源配置合理化。改革目前的人才 流动机制 , 提供经济上的优惠待遇 , 吸引城市中的优秀教 师向农村及落后地区流动。建立有效的教师交流轮岗机 制 , 满足人们平等的教育需求和地区教育对人才的需求。 积极倡导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 加强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设 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 局面 , 实现教育公平 , 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 制定面向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优惠政策及配套 的管理制度 , 同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 负责统一的政策 制定和组织协调。在农村贫困地区 , 通过周密计划与科学 论证 , 建立 “教育优先发展区” 。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优先 投资教育 , 从而实现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 的目标。在非义 务 教 育 阶 段 , 建 立 “ 绿 色 通 道 ” , 完 善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的 贷 、 奖、 助学金等制度 , 确保受教育者从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 迈进。由于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和失业队伍的增加 , 经济 收入分化现象已比较严重 , 低收入者则把下一代接受良好 教育 , 视为经济上翻身的唯一希望。 经济上的平等 , 社会是 无法给予的 , 但教育的公平政府是可以给予的 , 这一公平 可以保证低收入者的社会尊严 , 给弱者以希望 , 成为他们 改变现状的保障 , 有利于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
(四 ) 改革高考招生及收费制度 , 逐步减少面向全国招 生的院校中北京、 上海市等大城市招生的人数 , 根据考生 数量和考生成绩将所减比例分配给其他省份 , 进一步扩大 马俊玲 :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第 1期
Abstract:Educates was fairly considered is the harmonious social theory in the education inevitably request, one of harmo-nious society's basic characteristics is fair , the equal opportunity. Reflection is must diligently promote the education fair.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fair is person's basic request, was the social justice foundation. Recently several years, from as central as local authority, all used the suitable financial resource to solve the education fair problem, obtained the encour-aging result. But, in at present, the education fair question quite was still prominent; M ainly displays in: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education disparity further enlarges, interscholastic, the class border disparity further enlarges, handles fairly the school and between the Labourer dependent's school disparity obviou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n the social economy reforming time existence education unfair present situation, has discussed the realization ed-ucation fair strategy and the method.
Key words:education fair; city and countryside dual structure; vulnerable group
高校在中西部的招生规模。 坚决取消招生录取上的城乡差 异 , 根据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 向农村地区倾斜 , 扩大招生规模。尽快优化全国高校的布局 , 改变我国高校 分布不平衡的状态。处理好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
(五 ) 从制度和法制建设的高度治理教育腐败。 制度建 设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教育管理体制落后、 法 制和制度建设迟缓 , 是学校比较容易受社会腐败风气侵蚀 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积极推进民主管理 , 实行校务公开、 社 会监督、 重大决策的透明化 , 探索合理的客观公正的考试 制度和招生制度。 如对在职人员读研究生要有透明的制度 保证 , 甚至法律监管。
同时 , 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办 学自主权 , 培育学校承担与责任相符的自律精神和自律能 力 , 以及相应的伦理和文化。 另外 , 国家要制定比较完备的 教育法律 , 做到有法可依 , 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六 ) 努力树立 “终身教育” 的观念 , 改变以学校教育为 中心的封闭式教育制度 , 建立富有弹性、
灵活多样的开放 式教育体系 , 开展多层次、 多形式、 多种风格的教育 , 逐步 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 为每个人任何阶段的继续教育创造充
分条件。
目前 , 我国教育公平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 越显重要。这一问题得不到切实有效地解决 , 就有可能影 响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 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社 会的稳定 , 影响到 “和谐社会” 的建设。教育公平是社会公 平之本 ,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 实现教育公平 是政府的职责 , 因此确保教育公平 , 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 观、 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 ,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
[1]陈晓琴 . 教育公平之我见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2004,(1) :22. [2]杨 东 平 . 教 育 公 平 是 一 个 独 立 的 发 展 目 标 [J]. 教 育 研 究 , 2004, (7) :29.
[3]陈成文 , 曾成 武 . 教 育 公 平 与 建 设 和 谐 社 会 [J]. 当 代 教 育 论 坛 , 2005,(7) .
[4]朱从卫 . 教育公平之思 [J]. 江苏教育 , 2005,(6) .
[5]杨德广 , 张兴 .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 [J]. 北京大学教 育评论 , 2003,(1) .
潍坊学院学报
2007年 1月
责任编辑 :王玲玲
The Ponder of the Fair Question about Education
MA Jun-ling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范文五: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定义
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的定义
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展开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着重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在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15张)
教育公平的多重含意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实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它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公平感,即对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西方学术界
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
编辑本段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沉重的翅膀》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景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 教育不公平问题
种种现象无不彰显着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我们面对的是,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很多学者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式。这里,我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个分析。
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
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
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地区公平缺失
有个对比是典型写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两个数字一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相差5倍还多。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国家政策失误的后果让一部分老百姓去承担,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阶层公平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配置公平缺失
前面主要是从教育的消费者角度来看的,从教育的供给者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而这一点也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逐渐浮出水面了,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
肆无忌惮的争夺。前些年,国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实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又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但反观其他一些高校,它们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实他们更缺乏资金,而且他们资金的来源渠道更窄。我们不免对国家的倾斜政策提出了疑问,到底是将教育资源倾向于一些尖子生,而且这些学生很大部分都会选择出国的路,,还是将教育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谁也不能肯定他们以后的发展如何,。
在城乡、地区、阶层差异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乡、地区、阶层界限,实现跳跃,从而过上更为康实的生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途径。社会的稳定,往往依赖于各种差异之间的和谐、融合与流动。假如一个体系内的差异扩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差异之间的界限森严到不可流动的地步,这个体系必陷入混乱和崩溃。这种现象我们已经看到过了很多,林肯时期的美国、元末时期的蒙古王朝、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等等。而如何缩短这种差异、连通不同的群体,教育无疑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通过教育,处于弱势的群体获得了通往较高层群体的渠道,他们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会有益地降低对现状的不满。反之,如果没有了教育这个通路,或者教育不公平,通路走不通,这个群体便会找不到一种改变自身状况的方式,社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机制,以至矛盾无处化解、不满无处释放,于是混乱便不可避
免了。这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能够存续下来的原因之一,平民百姓始终可以找到一条升级之路,“一朝题名天下知”,“一人得道,仙及鸡犬”。
建设和谐社会
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到这几个统筹,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在当前这个教育公平严重缺失的环境下,空谈和谐社会无疑是可笑的,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现有的很多突发事件和群众的呼声可以看出,社会对这种现状的容忍度已经很低,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矛盾。如果政府不立即采取措施缓解这种矛盾,改变这种现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幸运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教育不公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制定出一些解决之道。比如,教育部周济部长说,为缓解教育不公,教育部今年将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二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教育产品的供给者也开始给出一些处方,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两会”期间宣布,对今年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现实看则应置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故必须站到教育资源配置的高度上,对教育投资、规划、政策、管理体制动大手术,而这不是单靠教育部这一行政主管部门就能解决的。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直接干系着教育公平问题,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其他各项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坚决执行,只有其他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后,教育公平问题才能在一个有机的系统内得到合理的解决。
建立一个合理的决策机制
提高决策水平。我们需要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向着相反的方向走,只能越走越远,结果越来越糟。但当前,我们不免对各级政府、教育提供者的决策水平提出质疑。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改革来看,不可否认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个改革的措施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可行性,却值得怀疑。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确实可以解决一些不公平问题,如区域不公平,但新的不公平问题又将出现了,不同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水平是不同的,大学总是希望招到优秀的学生的,有些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是很少的,比如西藏、海南等地方,如果单纯按人口分配名额,恐怕这些地区分配不到几个名额,而四川、山东、河南将占据很大比例的名额。因此,决策水平的提高十分迫切,千万不能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况。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精品文档
正确应用空气的H–I图确定空气的状态点及其性质参数;熟练应用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解决干燥过程中的计算问题;了解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和速率特征及干燥时间的计算;了解干燥器的类型及强化干燥操作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思考题
1、工业上常用的去湿方法有哪几种,
态参数,
11、当湿空气的总压变化时,湿空气H–I图上的各线将如何变化? 在t、H相同的条件下,提高压力对干燥操作是否有利? 为什么?
12、作为干燥介质的湿空气为什么要先经预热后再送入干燥器,
13、采用一定湿度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被除去的水分是结合水还是非结合水,为什么,
14、干燥过程分哪几种阶段,它们有什么特征,
15、什么叫临界含水量和平衡含水,
16、干燥时间包括几个部分,怎样计算,
17、干燥哪一类物料用部分废气循环,废气的作用是什么,
18、影响干燥操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调节、控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例题
2o例题13-1:已知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kN/m ,相对湿度为50%,干球温度为20 C。试用I-H图求解:
(a)水蒸汽分压p;
(b)湿度,;
(c)热焓,;
(d)露点t ; d
(e)湿球温度tw ;
o(f)如将含500kg/h干空气的湿空气预热至117C,求所需热量,。 解 :
2o由已知条件:,,101.3kN/m,Ψ,50%,t=20 C在I-H图上定出湿空气00
的状态点,点。
(a)水蒸汽分压p
过预热器气所获得的热量为
每小时含500kg干空气的湿空气通过预热所获得的热量为
例题13-2:在一连续干燥器中干燥盐类结晶,每小时处理湿物料为1000kg,经
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由40%减至5%(均为湿基),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初始
-1-1湿度H为0.00kg水?kg绝干气,离开干燥器时湿度H为0.039kg水?kg绝干12气,假定干燥过程中无物料损失,试求:
-1(1) 水分蒸发是q (kg水?h); m,W
-1(2) 空气消耗q(kg绝干气?h); m,L
-1原湿空气消耗量q(kg原空气?h); m,L’
-1(3)干燥产品量q(kg?h)。 m,G2
解:
q=1000kg/h, w=40?, w=5% mG112
H=0.009, H=0.039 12
q=q(1-w)=1000(1-0.4)=600kg/h mGCmG11
x=0.4/0.6=0.67, x=5/95=0.053 12
?q=q(x-x)=600(0.67-0.053)=368.6kg/h mwmGC12
?q(H-H)=q mL21mw
q368.6mwq,,,12286.7 mLH,H0.039,0.00921
q=q(1+H)=12286.7(1+0.009)=12397.3kg/h mL’mL1
?q=q(1-w) mGCmG22
q600mGCq,,,631.6kg/h? mG21,w1,0.052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