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孝南区朋兴乡箍湖小学 袁双林 朱顺桥 【设计意图】根据我校教学硬件匮乏的现状及学生学习科学的注入式现状,特重设教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减教学内容,合理降低教学难度,旨在一课一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动力操作,真正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科学学科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案例背景】本课教学内容是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昼夜与四季》中第一课《白天与黑夜》中的“活动1”内容。本节课的本次教学活动开展不是教研课,更不是公开课,而只是再平常不过的普通课。
我参加工作已15年了,本人主要是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学校没有专职科学教师,加上人手紧缺,不得不再兼教本年级的科学科,可称得上是赶鸭子上架了。本班学生极少,只有9名,均是地道的农村孩,对科学知识了解甚少,但他们对科学充满怀热情与渴望,时常用充满了好奇的眼光看着我并问这问那,很多时候,我是向同事或“百度”请教后,再去给他们上课的。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过于抽象,如果不借助实验操作,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地球自转”为什么会引起昼夜变化。再加上,我校硬件条件极差,学校没有实验室,更
第 1 页 共 1 页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谈不上多媒体演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那课堂就只能是人云亦云的泛泛空谈。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理解这一基本的自然科学现象,我在首次教学本课时大胆作了如下努力:?重新设计教案,缩减教学内容。?自带实验器材,注重仿真试验。?重视观察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
【案例描述】本学期,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地球、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形状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有进一步探求相关自然知识的欲望。
于是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势提问:“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降落,这是为什么呢,”一下子,学生们面面相觑。“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得了解以下基本知识。
我紧接着口头介绍。(没有多媒体显示,只得如此了)[介绍内容: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我拿来从家里带来的小地球仪,拨动它自西向东转,并示意学生观看)地球自转一周约需要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
然后过渡引入。(师:在一天中,有白天,也有黑夜,这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沉静一会后,我请学生和我合作着开始做试验1--
第 2 页 共 2 页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昼夜交替(让学生关掉教室的门,尽量让光线暗下来,请一名学生帮忙拿手电筒,并用强光水平着照耀地球仪,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位置,然后,我开始缓慢拨动课桌上的地球仪)。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师:手电筒的光代表着太阳光,请同学们看地球仪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被照亮了还是没有被照亮,照亮了是白天还是黑夜呢,)
学生纷纷回答。我也适时鼓励,以激趣。学生情绪高涨,均面带微笑。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知学生理解了地球上,面对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紧接着,我没有转动地球,且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在的半球对着手电筒的光——太阳光。
师:这时,我们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白天。
师: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会有黑夜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1:老师没有拨动地球。
生2:地球没有转动。
师:地球这种自西向东的转动叫什么运动,
生:地球自转。
第 3 页 共 3 页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师:你现在知道白天与黑夜交替变化的原因吗,
生3:由于地球的自转,当我们面对着太阳时,我们就在白天里,当我们被地球自转转到背对着太阳时,我们就是黑夜。
生4、生5,??(有不少学生抢着说,袁阔同学在我示意同意的情况下竟走上讲台边转地球仪边讲他的理解。)
紧接着学生填写实验结论。
反思:这段教学,我做出了两个亮点:?架设多个小问题,逐渐降低理解难度。?加上停止拨动地球仪转动的动作,再设问。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重点知识,并突破空间想象的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再接着,我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两个常见而有趣的问题。
小黑板展示“课堂思考与练习”:
1、我们每天见到的最大的影子是什么东西的影子,
2、结合实验,解说:太阳为什么每天会东升西落,(呼应开头的引入。)
学生讨论、并做试验2——太阳东升西落、互说、发言之后,教师适时评价与归结全课。
第 4 页 共 4 页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反思:这段教学,我将时间真正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人少宽松易于动手试验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锻炼了学生“观察——思考——观察——验证”的科学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学习兴趣。
【案例反思】根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现将我对本次《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的案例反思如下:
我在设计与实施中有三点可取之处:
1、一课一重点。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而这个重难点的突破还须依赖直观的实验。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与思考并验证。为此,我不得不删减教材中有关古人对昼夜变化的认识的相关资料而又增加了实验2——太阳的东升西落。其目的还是为了集中时间有效学习,突破重点,理解重点。
2、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条件差,没有条件做实验,我自带实验器材,破解科学学科“空口说白话”的教学“瓶颈”。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合实验操作,架设坡度性提问。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了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造成
第 5 页 共 5 页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的。
?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并适时地激励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了“观察——思考——观察——验证”的科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本堂课中,我自始至终强调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昼与夜,太阳东升与西落,并引导学生思考,再观察生生活,观察试验现象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思维的训练,于不自觉中感受了科学学科的有效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内容相对不足。
2、受条件限制,缺乏课件的直观展示,课堂利用率不高。
3、教法较单一。
第 6 页 共 6 页
范文二: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学校 杨阳
1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
的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中,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四种可能的情况,是让学
生经历证伪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
到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只是说不清楚具体细节。教学应在学生已
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所以我大胆将这部分内容略掉,直接切入主题。使
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活动的起始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开展地球自转的研究活
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是本课的设计特色之一。
在学生自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朝着不同方向转动地
球仪的操作,(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大多数学
生都知道地球在自转,关键是搞清楚怎么转动才是真实的情况。究竟哪一种操作是
符合客观实际的?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要判
断真实的情况,只有用事实作为标准。这一事实,就是学生每天看到的太阳东升西
落的现象。因此,将第四课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这部分内容拿过来。研究地
球是如何自转的,就应该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这一事实加以判断,即学生在实验中
究竟朝哪个方向转动地球仪,才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那么此时,地球仪的转
动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客观原因。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认知的方法。
教材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的研究,引用相对运动的理论,由于年龄所限,
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加之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地球在自转,只能
看到太阳的半周日视运动,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那么,就让学生以头作为地
球,用眼睛来看模拟太阳(使用球形灯,外罩是磨砂玻璃,既有光感,又不刺眼或
者使用素描灯)在自己面前东升西落,再现真实的自然现象,亲身体验地球自转、
自转方向。把不可感知的巧妙变为可感知的,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以具体形象成
为认知基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这
样的设计安排,认识结构比较完整,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2
从学生探究、掌握客观规律必经的认知过程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是本课的另
一设计特色。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
基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看到、体验到,才能去认识某个事
物或某种规律,进而建立基本思路。对于宇宙单元的教学来讲,契合学生的思维水
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实践基础
上深入理解。
在生活中,学生自身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运动,那么,让学生扮成地球,亲身
体验。对学生来讲,平日在地球上看到现象时与做模拟实验时,身处的方位是不同
的:前者处在地球上,后者处在宇宙中。所以先要将空间方位理解清楚。在模拟实
验中,设计了用即时贴剪成大一些的圆点贴于地球仪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以此确定
观察点,并以观察点为基准,确定东西方向,即处在宇宙中,观察原本实际生活中
的自己,而现象再现的实验又是一次空间换位,即从宇宙中换位到地球上。这次实
验,实际上是现象的还原。要从宇宙之中,换位到自己成为地球亲身体验的实验方
法。如何实现有效的方位转换,就要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每天生活在地球上,看到什
么——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换位到扮地球时,同样应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
象,才是地球在真正地自转。此时,启发学生,想象用头做地球,自己的眼睛就是
模拟实验中的“观察点”,再据观察点判断东、西方向。学生便很顺利地判断出“东”
与“西” ,虽然此时的东西方向与上一模拟实验中东西方向相对于学生的左右正好
是相反的,但是由于空间方位转换到位,学生理解并不困难,从而顺利突破了确定
东西方向这一最大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
(二)培养学生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的技能、能力
以及想象、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
合作的意识、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3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
四、教学准备:
演示:球形灯(用来模拟太阳)、课件。
分组:手电筒、地球仪(小)、即时贴、口取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播放塘沽海河外滩公园风光片。
导入:
1、讲述:我的家乡塘沽有一处美景,就是海河外滩公园。杨老师还拍了两张照
片呢,请你观赏。(播放白天拍摄的照片)这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碧波帆影,漂
亮吗?我也觉得很美,在这个地方又拍了一张照片。(播放夜晚拍摄的照片) 2、提问:
(1)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拍的?
(2)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 (板书:昼)
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呢?(板书:夜)
(3)我们看到了,昼是明亮的,夜是黑暗的,亮与暗是谁造成的?
太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是昼,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夜。 (4)我们这个地方有昼和夜吗?那现在就是?(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
就会进入夜。一觉醒来,迎来黎明,又进入昼,经过一天的学习又会进入夜。昼夜
昼夜这样变化,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 ( 板书:交替) (5)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如何来解释?( 板书课题) 新授:
(一)指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1、提问:真的是我们解释的这样吗?现在一起来研究。在科学课上,通常,使
用什么方法研究?(实验)
2、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法:
(1)提问:这个实验要用什么材料?
手电筒模拟什么?(太阳)老师用幻灯机的光模拟太阳行吗?
4
地球仪模拟什么?(地球)为了让你看清楚,老师使用大地球仪。这样的实验
叫模拟实验。
(2)这个模拟实验怎么做呢?
(3)学生研讨。
(4)教师演示:(打开幻灯机,让光照在地球仪上)
提问:现在,地球仪上哪是昼?哪是夜?打手势告诉我。
你看到了吗,昼夜之间有一条非常明显的什么?(分界线)
讲述:分界线这边半球是昼,分界线这边半球是夜。
你做实验时,要先调节好手电筒与地球仪之间的距离,也让光差不多照亮半个
地球仪。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提问:调节好距离后,手电筒还能乱动吗?
实验中,要注意观察什么现象?
还要思考你是怎么观察到这个现象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先期的实践,学会如何进行模拟实验。
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懂得实验材料不是单一的。实验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发现:
要清楚观察昼夜交替现象,就要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地区作为观察点,以此为目标,
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5、研讨:
(1)要更清楚地看到昼夜交替现象先要怎样?
(2)这个观察的地区确定在哪?
其实选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这节课,为了观察方便,我们选择最熟悉的地方
——中国。杨老师帮你用即时贴做了一个大点,把它贴在中国,你观察时,就不用
在地球仪上找“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了,看到这个大点,就是看到中国了,
观察起来就更方便了。我们要观察中国越过昼夜分界线,进入昼;然后逐渐越过分
界线,进入夜。昼夜交替的现象。不能只做,把你看到的现象说出来,边做边说行
吗?
6、学生实验。
5
7、汇报:(请向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二个组上前汇报实验)
8、研讨:
(1)大家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了吗?
(2)请两个组同时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这两组做实验时,有什么不同吗?(地
球仪转动方向不同)
哪组的地球仪转动方向和这组一样?哪组和另一组一样?
(设计意图:请学生以“观察点”为目标,清晰地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
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叙述,将思维诉诸语言。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地球自
转”方向不同的问题,由此进行研讨,引出本课第二部分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地
以学生的思维路径来进行,并且有效地以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主线,推进课堂教学的
生成。)
(二)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确定东、西方向
(1)思考: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都可以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你思考了吗:
对于地球来讲,既向这边转,又向那边转,可能吗?
因此,只有一种转动方法是符合实际的。地球究竟是向哪个方向转动的?(很
多学生都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但究竟如何转动地球仪才是自西向东转动,
却搞不清楚;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地球是自东向西转动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发言不
做正确与否的评价,留待后面的实验中自行修正。)
(2)提问: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很多学生指不准确)
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何判断方向?(学生指出时在观察点对应的东西方向贴
好“东” 、“西” )
(3)讲述:我们刚才判断方向时,有个前提: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果没有
这个前提,左西右东就不一定准确了,可要记住。
(4)提问:地球仪怎么转动才叫自西向东转动?(请学生到前面指出)
(5)讲述:搞不清楚没关系,教你一绝招:把手指指住西,向东那边转动地球
仪,学会了吗?
(6)提问:自东向西转动呢?谁来指指?
2、探究地球自转方向
6
(1)提问:地球到底是怎么转动的?如何来判断呢?(太阳东升西落)
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就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2)讲述:杨老师给你一个建议: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你都试试,当看到太
阳东升西落时,你是如何转动地球仪的,地球就是如何自转的。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5)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你
想来看看真正的地球自转吗?
(6)播放录像:地球自转。
(设计意图:真正的学习,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中,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
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思考的习惯伴随于动手活动之中。在学生遇到困
难之际,教师适时点拨,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专注性、严谨性与深刻性的机会。从
而完善个人观点的思维建构过程。至此,学生所进行的实验都属于模拟实验,而在
生活中,是无法观察到真正的地球自转的,因此,安排了播放宇宙中地球自转的录
像片予以补充,丰富学生的认识。)
(三)用现象再现的实验方法,进一步认识自转方向
1、提问:刚才,我们都到宇宙中去了,孩子们,现在返航。回到我们生活的地
球上,你能不能把昼夜交替的现象再现出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请一组到前面边说设计,边示范:(教师提供“太阳”——球形
灯)用自己的头扮成地球,眼睛成为观察点。
4、判断此时的方向:左眼一侧为东,右眼一侧为西。学生转动。)
5、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注意体会什么时候开始看见太阳,直到什么时候
完全看不见太阳,体验昼夜交替变化。
(2)转动别太快了,小心摔倒。
6、学生实验。
7、汇报:几组学生上前表演“地球自转”。
8、小结:
7
(1)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板书: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周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完成空间方位的转换,由模拟试验处在宇宙
中,回到地球上,再现每天看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在此过程中,注重使学生手、
脑、口并用,想、说、做结合。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识。)
(四)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1、提问: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可是,我们平常看不到地球
在转动,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发言。
3、录像:地球自转与太阳东升西落,边播放教师边配音:平时,看到太阳东升
西落,我们知道,太阳并不是真的在天空中穿越,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假如这
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随地球一起运动。清晨,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实际
的情况是,我们朝着等待在那里的太阳转过去,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因此,我
们先从东方看到太阳,地球继续转动,现在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呢?(中午)现在呢?
(傍晚)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背向太阳的一面转过去。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的现象是无法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为了加深学生
的理解,我利用《发现与探索》这套光盘,有选择地截取、编辑了一段录像。使学
生能同时看到宇宙中地球的自转,以及地球上我们在居住地随地球自转时看到太阳
东升西落的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总结、拓展:
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小结本节课学到的
知识,更让学生注重总结学习方法:模拟实验,现象再现,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研
究并且提醒学生认识事物时,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2、拓展:还想通过实验感受地球的自转吗?杨老师为你提供实验方法,有兴趣
的同学课下研究,分发实验资料。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出色的表现,更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点滴的进
步,并予以肯定。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大拇指的效应??都会调动起
8
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出现偏差的学生,教师善于创造机会与时间,使其能够修正错
误,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时机,使评价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我还用即时
贴做了许多小标志,如:合作奖——桃子、秩序奖——金星、创意奖——红花、进
步奖——苹果等,请学生贴于科学书的扉页里。期末时,比比谁得到的标志最多,
评为本学期“最佳成就奖” 。让评价成为持续鼓舞学生前进的方式。
(二)把握评价尺度,评价及时恰当
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取得新的进步。切忌夸大其词、泛泛空洞的廉价评价
以及片面、一味的鼓励,会产生贬值之感,久而久之,不再吸引学生,成为负效应,
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因此,评价要恰当,更应准确。对
于学生发表的意见,不应一律鼓励,有问题时,教师或其他学生要予以指出,共同
探讨。当然,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判定对与错,了解学生是
怎么想的。出现错误时,或可稍作留白,待后续探究中通过实践,修正错误;或者
及时相帮,进行梳理。此时,教师善于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找出关键所在。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合理恰当的评价,切实关注每个孩子思维水平的提高,以
评价促发展。
附: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模拟实验
现象再现
联系实际
太阳 西?东
地球
9
范文三: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
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学校 杨阳
1
昼夜交替现象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中,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四种可能的情况,是让学生经历证伪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到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只是说不清楚具体细节。教学应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所以我大胆将这部分内容略掉,直接切入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活动的起始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开展地球自转的研究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是本课的设计特色之一。
在学生自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朝着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操作,(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地球在自转,关键是搞清楚怎么转动才是真实的情况。究竟哪一种操作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要判断真实的情况,只有用事实作为标准。这一事实,就是学生每天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因此,将第四课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这部分内容拿过来。研究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就应该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这一事实加以判断,即学生在实验中究竟朝哪个方向转动地球仪,才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那么此时,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客观原因。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认知的方法。
教材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的研究,引用相对运动的理论,由于年龄所限,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加之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地球在自转,只能
就让学生以头作为地看到太阳的半周日视运动,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那么,
球,用眼睛来看模拟太阳(使用球形灯,外罩是磨砂玻璃,既有光感,又不刺眼或者使用素描灯)在自己面前东升西落,再现真实的自然现象,亲身体验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把不可感知的巧妙变为可感知的,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以具体形象成为认知基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这样的设计安排,认识结构比较完整,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2
从学生探究、掌握客观规律必经的认知过程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是本课的另一设计特色。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 基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看到、体验到,才能去认识某个事物或某种规律,进而建立基本思路。对于宇宙单元的教学来讲,契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
在生活中,学生自身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运动,那么,让学生扮成地球,亲身体验。对学生来讲,平日在地球上看到现象时与做模拟实验时,身处的方位是不同的:前者处在地球上,后者处在宇宙中。所以先要将空间方位理解清楚。在模拟实验中,设计了用即时贴剪成大一些的圆点贴于地球仪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以此确定观察点,并以观察点为基准,确定东西方向,即处在宇宙中,观察原本实际生活中的自己,而现象再现的实验又是一次空间换位,即从宇宙中换位到地球上。这次实验,实际上是现象的还原。要从宇宙之中,换位到自己成为地球亲身体验的实验方法。如何实现有效的方位转换,就要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每天生活在地球上,看到什么——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换位到扮地球时,同样应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才是地球在真正地自转。此时,启发学生,想象用头做地球,自己的眼睛就是模拟实验中的“观察点”,再据观察点判断东、西方向。学生便很顺利地判断出“东”与“西” ,虽然此时的东西方向与上一模拟实验中东西方向相对于学生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但是由于空间方位转换到位,学生理解并不困难,从而顺利突破了确定东西方向这一最大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
(二)培养学生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的技能、能力以及想象、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合作的意识、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3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
四、教学准备:
演示:球形灯(用来模拟太阳)、课件。
分组:手电筒、地球仪(小)、即时贴、口取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播放塘沽海河外滩公园风光片。
导入:
1、讲述:我的家乡塘沽有一处美景,就是海河外滩公园。杨老师还拍了两张照片呢,请你观赏。(播放白天拍摄的照片)这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碧波帆影,漂亮吗,我也觉得很美,在这个地方又拍了一张照片。(播放夜晚拍摄的照片) 2、提问:
(1)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拍的,
(2)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 (板书:昼)
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呢,(板书:夜)
(3)我们看到了,昼是明亮的,夜是黑暗的,亮与暗是谁造成的,
太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是昼,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夜。 (4)我们这个地方有昼和夜吗,那现在就是,(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就会进入夜。一觉醒来,迎来黎明,又进入昼,经过一天的学习又会进入夜。昼夜昼夜这样变化,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 ( 板书:交替)
(5)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如何来解释,( 板书课题) 新授:
(一)指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1、提问:真的是我们解释的这样吗,现在一起来研究。在科学课上,通常,使用什么方法研究,(实验)
2、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法:
(1)提问:这个实验要用什么材料,
手电筒模拟什么,(太阳)老师用幻灯机的光模拟太阳行吗,
4
地球仪模拟什么,(地球)为了让你看清楚,老师使用大地球仪。这样的实验叫模拟实验。
(2)这个模拟实验怎么做呢,
(3)学生研讨。
(4)教师演示:(打开幻灯机,让光照在地球仪上)
提问:现在,地球仪上哪是昼,哪是夜,打手势告诉我。
你看到了吗,昼夜之间有一条非常明显的什么,(分界线)
讲述:分界线这边半球是昼,分界线这边半球是夜。
你做实验时,要先调节好手电筒与地球仪之间的距离,也让光差不多照亮半个地球仪。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提问:调节好距离后,手电筒还能乱动吗,
实验中,要注意观察什么现象,
还要思考你是怎么观察到这个现象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先期的实践,学会如何进行模拟实验。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懂得实验材料不是单一的。实验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发现:要清楚观察昼夜交替现象,就要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地区作为观察点,以此为目标,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5、研讨:
(1)要更清楚地看到昼夜交替现象先要怎样,
(2)这个观察的地区确定在哪,
其实选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这节课,为了观察方便,我们选择最熟悉的地方——中国。杨老师帮你用即时贴做了一个大点,把它贴在中国,你观察时,就不用在地球仪上找“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了,看到这个大点,就是看到中国了,观察起来就更方便了。我们要观察中国越过昼夜分界线,进入昼;然后逐渐越过分界线,进入夜。昼夜交替的现象。不能只做,把你看到的现象说出来,边做边说行吗,
6、学生实验。
5
7、汇报:(请向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二个组上前汇报实验)
8、研讨:
(1)大家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了吗,
(2)请两个组同时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这两组做实验时,有什么不同吗,(地球仪转动方向不同)
哪组的地球仪转动方向和这组一样,哪组和另一组一样,
(设计意图:请学生以“观察点”为目标,清晰地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叙述,将思维诉诸语言。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的问题,由此进行研讨,引出本课第二部分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地以学生的思维路径来进行,并且有效地以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主线,推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二)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确定东、西方向
(1)思考: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都可以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你思考了吗:对于地球来讲,既向这边转,又向那边转,可能吗,
因此,只有一种转动方法是符合实际的。地球究竟是向哪个方向转动的,(很多学生都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但究竟如何转动地球仪才是自西向东转动,却搞不清楚;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地球是自东向西转动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发言不做正确与否的评价,留待后面的实验中自行修正。)
(2)提问: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很多学生指不准确)
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何判断方向,(学生指出时在观察点对应的东西方向贴好“东” 、“西” )
(3)讲述:我们刚才判断方向时,有个前提: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左西右东就不一定准确了,可要记住。
(4)提问:地球仪怎么转动才叫自西向东转动,(请学生到前面指出)
(5)讲述:搞不清楚没关系,教你一绝招:把手指指住西,向东那边转动地球仪,学会了吗,
(6)提问:自东向西转动呢,谁来指指,
2、探究地球自转方向
6
(1)提问:地球到底是怎么转动的,如何来判断呢,(太阳东升西落)
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就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2)讲述:杨老师给你一个建议: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你都试试,当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时,你是如何转动地球仪的,地球就是如何自转的。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5)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你想来看看真正的地球自转吗,
(6)播放录像:地球自转。
(设计意图:真正的学习,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中,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思考的习惯伴随于动手活动之中。在学生遇到困难之际,教师适时点拨,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专注性、严谨性与深刻性的机会。从而完善个人观点的思维建构过程。至此,学生所进行的实验都属于模拟实验,而在生活中,是无法观察到真正的地球自转的,因此,安排了播放宇宙中地球自转的录像片予以补充,丰富学生的认识。)
(三)用现象再现的实验方法,进一步认识自转方向
1、提问:刚才,我们都到宇宙中去了,孩子们,现在返航。回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你能不能把昼夜交替的现象再现出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请一组到前面边说设计,边示范:(教师提供“太阳”——球形灯)用自己的头扮成地球,眼睛成为观察点。
4、判断此时的方向:左眼一侧为东,右眼一侧为西。学生转动。)
5、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注意体会什么时候开始看见太阳,直到什么时候完全看不见太阳,体验昼夜交替变化。
(2)转动别太快了,小心摔倒。
6、学生实验。
7、汇报:几组学生上前表演“地球自转”。
8、小结:
7
(1)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板书: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周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完成空间方位的转换,由模拟试验处在宇宙中,回到地球上,再现每天看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在此过程中,注重使学生手、脑、口并用,想、说、做结合。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识。)
(四)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1、提问: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可是,我们平常看不到地球在转动,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发言。
3、录像:地球自转与太阳东升西落,边播放教师边配音:平时,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知道,太阳并不是真的在天空中穿越,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假如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随地球一起运动。清晨,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等待在那里的太阳转过去,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因此,我们先从东方看到太阳,地球继续转动,现在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呢,(中午)现在呢,(傍晚)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背向太阳的一面转过去。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的现象是无法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利用《发现与探索》这套光盘,有选择地截取、编辑了一段录像。使学生能同时看到宇宙中地球的自转,以及地球上我们在居住地随地球自转时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总结、拓展:
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小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让学生注重总结学习方法:模拟实验,现象再现,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提醒学生认识事物时,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2、拓展:还想通过实验感受地球的自转吗,杨老师为你提供实验方法,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研究,分发实验资料。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出色的表现,更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予以肯定。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大拇指的效应??都会调动起
8
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出现偏差的学生,教师善于创造机会与时间,使其能够修正错误,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时机,使评价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我还用即时贴做了许多小标志,如:合作奖——桃子、秩序奖——金星、创意奖——红花、进步奖——苹果等,请学生贴于科学书的扉页里。期末时,比比谁得到的标志最多,评为本学期“最佳成就奖” 。让评价成为持续鼓舞学生前进的方式。
(二)把握评价尺度,评价及时恰当
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取得新的进步。切忌夸大其词、泛泛空洞的廉价评价 以及片面、一味的鼓励,会产生贬值之感,久而久之,不再吸引学生,成为负效应,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因此,评价要恰当,更应准确。对于学生发表的意见,不应一律鼓励,有问题时,教师或其他学生要予以指出,共同探讨。当然,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判定对与错,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出现错误时,或可稍作留白,待后续探究中通过实践,修正错误;或者及时相帮,进行梳理。此时,教师善于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找出关键所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合理恰当的评价,切实关注每个孩子思维水平的提高,以评价促发展。
附: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方法
模拟实验
现象再现 太阳 西?东
联系实际
地球
9
范文四:昼夜交替的解释
昼夜交替的解释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
2、 培养学生探究宇宙星球运动规律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中空间方位的转换及模拟地球上观察点的东、西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
演示:灯(用来模拟太阳)。
分组:手电筒、地球仪(小)、即时贴、口取纸、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实验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 讲述:海河外滩公园是塘沽的美景之一,杨老师拍了两张外滩的照片,请大家欣赏。 (播放照片。)
2、 提问:
(1) 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的画面,
(2) 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 (板书:昼)
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 (板书:夜)
(3) 昼与夜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4) 主要是谁造成的, ( 板画:太阳、地球。)
(5)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 板书课题。)
(6) 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你怎么知道的,
新授:
1、指导学生“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
(1) 提问:地球是如何自转的,才会引起昼夜交替变化,你能设计实验吗,
(2) 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进行模拟实验。) (板书:模拟实验。)
提问:?实验中,你要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中,注意什么,(使学生清楚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注意调节手电筒与地球仪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仪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每组请一个最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拿手电筒。)
(3)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4) 汇报:(请向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二个组上前汇报实验。)
(5) 思考: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都可以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但是,对于地球来讲,可能既向这边转,又向那边转吗,地球到底是怎样自转的,为了搞清楚,我们还需要再进行一次实验。
(6) 提问:这次实验要根据你平常看到的什么现象来判断呢, (太阳东升西落。)
(7) 提问:?为了观察得更清楚,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 (观察点。)
?观察点确定在哪儿, (天津。) (为了便于观察,杨老师帮你用即时贴做了一个大点,师在板画的地球上贴好观察点。)
?然后确定什么, (方向。) 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何判断方向, (左西右东。) (板书:东、西。) 这次实验中,手电筒、地球仪、观察点分别模拟什么,
?你能想象一下,在观察点上,观察到什么现象,就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此时,如何转动地球仪,那么地球就是如何自转的。
(8)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9) 汇报: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10) 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 东转动的。你想来看看地球的自转吗,
(11) 录像:地球自转。
2、指导学生“头扮成地球”,用现象再现的实验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
(1) 提问:刚才,我们都到宇宙中去了,孩子们,现在返航。回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你能不能把昼夜交替的现象再现出来, (板书:现象再现。)
(2) 小组讨论。
(3) 汇报:(请一组到前面边说设计,边示范:用自己的头扮成地球,眼睛成为观察点,判断此时的方向:左眼一侧为东,右眼一侧为西。教师提供“太阳”,学生转动。)
(4) 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的问题:?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注意体会什么时候开始看见太阳,直到什么时候完全看不见太阳,体验昼夜交替变化。
?转动别太快了,小心摔倒。
(5) 学生实验。
(6) 汇报:几组学生上前表演“地球自转”。
(7) 小结:?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板书: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周期。 (板书:24小时。)
3、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1) 提问: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可是,我们平常看不到地球在转动,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是怎么回事,想想生活中你经历的哪些事情,能帮你把平时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进行解释。 (板书:联系实际。)
(2) 学生发言。
(3) 录像:行驶的车,转动的转马,使学生理解相对运动。
(4) 录像:地球自转与太阳东升西落,边播放教师边配音:平时,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知道,太阳并不是真的在天空中穿越,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假如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随地球一起运动。清晨,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等待在那里的太阳转过去,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因此,我们先从东方看到太阳,地球继续转动,现在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呢,(中午。)现在呢,(傍晚。)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背向太阳的一面转过去。
总结、拓展:
(1)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小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让学生注重总结学习方法:模拟实验,现象再现,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提醒学生认识事物时,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2) 拓展:还想通过实验感受地球的自转吗,杨老师为你提供实验方法,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研究,分发实验资料。
附实验资料:
我们通过浮在水面上的吹塑纸条的旋转也完全能雄辩地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取直径为 50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1只。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作一标记,将其12等分,分别为0?、30?、60?、90???360?,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0.1,0.2厘米,长8厘米的纸条。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和180?。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经过3,4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附: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
周期:24小时
西?东
地球
模拟实验
太阳 现象再现
联系实际
范文五:昼夜交替的反思
《昼夜交替》教学反思
书香园小学 卢玉华
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特别抽象,远离其生活,不容易理解,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中很容易流于枯燥的知识传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了几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从而化抽象为具体,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2、在这里,可以自豪地说,学生最后所获得的知识不是对环境观察的复制,而是自己思考和处理的结果。在这个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存系统和路径被调动了起来,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激活,假如说学生有收获,那收获一定是多元的!
3、学生理解昼夜的成因其关键是了解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在此教师从学生生活出发,设计了科学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对这自然现象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猜测,从而经历科学家探索昼夜成因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每位学习者必须以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去学习――这是唯一的可以与个体已经拥有的知识、经历或概念相联系的学习途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