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试解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1、善:善是个别的事或物具有的有利于人类社会和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是人类通过认识活动从部分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象、产生出来的元实体事物。上善:最高级别的善。众人:大家。本章指万物。
2、道:天地万物的产生者和本源。“玄牝之门”是老子“本源之道”的原型,玄牝之门有天地万物的本源和胎儿从母体出生的产道双重含义。所以老子用“道(玄牝之门)”指称天地万物的产生者和本源。几乎道:最接近于“本源之道”。
我认为:老子言说的“道”是指人类的认识活动。只有人类的认识活动,才能从混沌自然中把天、地、万物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创造者、产生者。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利于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性质、能力和正价值,是最平常、最常见的善行,它包含着上善,是“上善”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3、居:动词,居住,居留。在“居善地”这个主谓语句中,“居”处在主语的位置作句子的主语,指(水的)居留行为。善是不及物动词,当“善”活用为及物动词后面带上名词宾语“地”组成词组后,就有了主语使宾语表述的事物有所运动、变化的含义。善地,即使地善,使地美好。“居善地”的含义是:(水的)居留行为使土地得到了滋润,增加了土地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
4、心:动词,思维,认识。在句子“心善渊”中,“心”指水的一种类似人类思维或心动的应激行为。渊:名词,深水潭。本章引申为思维组织。善渊,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渊善”,水的心动或应激行为使水的思维组织(渊)得到锻炼,增加了思维组织(渊)的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
5、与:动词,给予。在句子“与善天”中,“与”作句子的主语。“与”,指水变为水蒸气把自己给与蓝天的行为。善天,即“使天善”,水化为蒸汽献身给天空的行为,使天空白云朵朵、增加了天空普降甘霖、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
6、言:动词,言说。在句子“言善信”中,“言”在句中作主语。言,指水用自身往低处流的行为语言,进行言说的行为。信:名词,信息或消息。善信:即“使信善”。使消息或信息真实可靠,增加信息或消息具有的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
7、政:动词,行政,管理。在句子“政善治”中,“政”即政之,指水的一种类似行政管理的行为。善治,即使治善,使治理活动高效、合理、有序,增加治理活动具有的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
8、事:动词,做事。在句子“事善能”中,事即“事之”,指水的一种类似人类做事的行为。善能,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善能,指通过做事的活动,使做事的能力更强,增加做事能力具有的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
9、动:动词,运动、活动、流动。动即动之,指水择机而动,不误时机的行为。善时,即“使时间善”,使时间的流逝象流水一样自然、平静舒缓,增加了时间具有的有利于万物的性质、能力和正价值。
译文:
最高级别的善,如同水的行为所具有的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水的行为有利于万物,并且不与万物争夺利益,时常处在万物厌恶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具有上善的“道”。
水居留于地,使地得到滋润而更加美好(增加了“地”利于万物的能力);水受外部事物作用而产生应激反应于渊,使渊得到了洗炼(增加了“渊"利于万物的能力);水变为蒸汽把自己献给蓝天,使天空白云朵朵美丽无限(增加了“天”降甘霖利于万物的能力);水往低处流的行为语言报告了流域地形的信息,使信息和消息更加真实可靠(增加了“信息”利于万物的能力);水行政管理万物的生长和变化,使万物的治理工作更加完善(增加了“治”利于万物的能力);水在做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水作用万物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加了“事”具有的利于万物的能力)。水不误良机、选择时机而动,使时间对于事物更加宝贵(增加了“时间”利于万物的能力)。
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它没有失败后的烦忧。
解读:本章开头提出了“上善”的话题,并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乎道”对上善进行了言说和界定。然后转向水的七种具体行为利于七种事物的述说,彰显了水所居有的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彰显了存在于水的具体言行中的“上善”。本章在此基础上最后得出结论: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认为:老子在本章对“善”的言说和界定基本符合“善”的自身实际,指出了“善”具有的“利于万物,不与万物相争”的本质规定,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早产生的关于“善”的比较正确的知识。为人类知识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老子关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的言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我认为:善是部分事情、行为、运动所具有的利于人类和万物的性质和能力,而不是全部事情、行为、运动和变化具有的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水的变化、运动和行为既具有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也具有不利于万物的性质和能力。只有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情况和条件下的水的运动或行为,才具有利于万物的性质、能力和正价值,才具有善。
本章中的“水”和“道”都是动词表述和界定的事情(事物),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水”是指水的运动和行为。“道”是指人类发现、界定、彰显、产生事物,并获得事物知识的认识行为,“道”或“人类的认识行为”普遍具有利于人类和万物的性质和能力,“水”或“水的行为”并不普遍具有利于人类和万物的性质和能力,水的运动或行为有时能够给人类带来灾害。因此,老子关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乎道”的看法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确有可讨论商榷之处。
范文二: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经人之所经~故于争众几道。居善地~心善~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经善经。夫唯不~故无尤渊与争
今天偶然经《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经深~便之分享与!
善经何物,经于言经~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经。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经人之所经~故于争众几道。居善地~心善~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经善经。夫唯不~故无尤渊与争
今天偶然经《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经深~便之分享与!
善经何物,经于言经~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经。水乃平常之物~经目所及~比比皆是。水经平凡~却经含非凡智慧和品性~经非凡人所及~经得世人好好反省和效。仿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经也~地球~亦水所经也~万物生经~皆经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经。水~恩经万物而不事经经~惠及生而德行经并众
卑~经往低经流~经往底下经。
水~不万物~不人经经~经~退~经~溢~能屈能伸~看经~大~超~逍与争与你她你她气脱遥~故无经病~少非经。
水~形易经而性经经。倒杯里而成杯之形~倒碗里而成碗之形~倒经里而成经之形~外形经状状状
成了经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经放的~经守经经守的~外经方~活自如。弃弃内灵
水~看似无力~经经有力~表面经弱~心经强。经硬易折~柔经耐久。水滴石穿~经经木~以柔内断
克经~以经经硬。
低经~不~适经~柔经~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争
何经道~水是。即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经人之所经~故争众几于道。居善地~心善~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经善经。夫唯不~故无尤渊与争
何经道~水是即
聚算今日经经划|http://vipchaozhi.uz.taobao.com
范文三: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 “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
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
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 。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体验本章节的时候,都禁不住击掌咏叹:老子的这一章阐述,简直 每次阅读、
就像一首绝妙好诗,用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又像一个超然世外的浪漫诗人,面对着天下苍生,将他体验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实无华、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怀着一种深深的大爱厚爱,娓娓道来,言极近意极深又极远,极通俗而又极易懂。仿佛在不经意之间,老子就向天下万民透漏了了一个认识天下万物的天机诀窍秘密和道理:那就是大道虽然恍兮惚兮,看不见摸不
着,渺然而若存,好像神秘莫测,深不可知,也无法知道。其实是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比如象水这样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去体察体认和了解的。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知道和懂得这一认识了解大道的方法和秘密的哪,这件事让我一直苦苦
思索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淮南子.缪称训》这篇文章,才知道老子是从他的启蒙老师商容哪里受到启发才知道的这个道理。传说商容是帝辛贤臣,他精通天文地理,博古殷商礼乐礼仪,老子就拜商容为师。商容这位老先生可了不得,他不仅博学渊深,而且还特别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进一步启迪本来就聪明绝顶的老子。据史料记载,商 :容当时只向老子问了三个问题,就让老子洞悉了体道识认的“天机”
第一个问题商容问道:“不论什么人,经过故乡时都要下车,你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答道:“这是表示人不论如何腾达,都不应该忘记家乡、忘记本。”商容点头表示赞许。
第二个问题商容又问道:“人从高大的树木旁经过时,要弯腰鞠躬,这又是为什么,”老子答道:“在高大的树下弯腰,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十分满意,
第三个问题:商容然后张开嘴让老子看,又问道:“我的舌头在吗,”老子答道:“在”
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了摇了摇头:“没有了”商容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老子答道:“舌头还存在,是因为它柔弱,牙齿掉光了,那是因为它太刚强。”
商容进一步教诲说:“要记住,水虽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却能穿石,舌头虽然没有牙齿的坚硬,但舌头却能以柔克刚。最柔软的东西里,蕴藏着人们不容易看见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能够穿透世上最坚硬的东西。现在我已经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都告诉你了。”
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在本章中,老子不正是在用他的老师教给他的方法循循善诱地告诉我们认识宇宙大道的方法吗,~这真是 ,真是令人欣喜若狂啊。由此“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想,老子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宇宙万物,写出《道德经》这洋洋五千言,向天下众生阐述透露认识宇宙大道的方法和秘密,这都是受了商容老先生的教育和启发啊~如若不信,在读《道德经》的时候,你会不断看到老子始终都在用这种方法,源源不断从不同事物、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我们反复阐述“大道”的认识方法和道理。
弄明白了老子认识求索宇宙大道的方法,回过头来,我们再谈本 “上善若水。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在本章中,老子开篇指出: ”接着分析原因:首先总体概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 ”接着就从七个方面给我们列举了水性水德的七种美德特性, ”最后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借水德水道教化给我们为政处事和做人的“人道”“ 夫唯不争,故 ”无尤。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认识水性的这至美至善的大德呢,
一是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谦逊虚下的品性。那就是善低处、善包容、善惠仁、讲诚信、理善政、勇尽责、动有时。他选择的方向始终是利人厚人却不与人争利,别人不愿意去的,他去;别人不愿意干的,他干,并且无怨无悔,不讲任何条件,不求任何汇报,苦事难事不论,急难险重危险不虑,心里只装着别人,就是没有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二是水至柔也至刚并且具有坚忍不拔、水滴穿石、以柔克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所以最终她能笑到最后、取得成功,并能达到“不争无尤”的崇高境界。
三是水具有包容万物而来者不拒的胸怀。不论急涛奔流、潺潺细涓、还是静水流深,不论清溪浊水,还是垃圾污垢,他都能一视同仁、虚怀接纳、从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所选择接受或拒绝,他就像巍峨高山一样,不辞碎石尘埃故能成其大;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一样,不辞细流成江河湖泊故能成其深。
四是讲诚信守信用。就像潮汐一样,汛期一到,准能如期而至;汛期已过,如期而归。从不拖延,也不贪恋。
五是具有园转融通的特性。不论政务事务,只是依照着大道的自认本性顺势顺时而为,就像大禹治水那样,总是善加因势利导,或像 ,滋润万物无怨无悔,有路就走,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抽刀断水水更流、无路圆融变通,最后走通,绝不会出现李白那样,借酒浇愁愁更愁”的尴尬局面;也不会向鲧治水那样,只知道用“息壤”堵截洪水,而不懂得如何疏浚淤塞的河道,让水就势顺。所以,他能很和谐地处理好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事务。
六是水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难得机遇,顺势而为,自然而然轻松获得成功。天不与我我我不取,时来运转顺势为,她不违时抢机遇,也逾时不错过机遇,她只利用唾手可得的难得机遇。
水性如人性,水德如人德。虚下就低、包容寰宇、忘我无己,惠人不争,如果象水这样,怎么还会遭人嫉妒和怨恨那,
若想进一步了解水的美德,请参照阅读《庄子秋水篇》原文和译文,仔细体味庄子用他那“汪洋恣肆”的生花妙笔描写的“秋水之德” 、 ,也许你就会明白老子为什么会说“上善若水”“为什么会选择借用水德妙喻大道真理”了 《庄子秋水篇》原文和译文------- 附: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
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范文四: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原文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注音版—————————
上(shàng)善(shàn)若(ru?)水(shuǐ).
水(shuǐ)善(shàn)利(lì)万(wàn)物(wù)而(?r)不(bù)争(zhēng),
处(chǔ)众(zh?ng)人(r?n)所(suǒ)恶(a),故(gù)几(jǐ)於(yū)道(dào)矣(yǐ).
居(jū)善(shàn)地(dì),心(xīn)善(shàn)渊(yuān),与(yǔ)善(shàn)仁(r?n),
言(yán)善(shàn)信(xìn),政(zhang)善(shàn)治(zhì),
事(shì)善(shàn)能(n?ng),动(d?ng)善(shàn)时(shí).
夫(fū)惟(w?i)不(bù)争(zhēng),故(gù)无(wú)尤(y?u).
[译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为什么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应该有进有退。才能更长远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吃亏了,实践中咱们是占了一个便宜。在社会中做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亏是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
[长篇大论]
上善若水
老子用无形的水,来表达人的心境应该像水一样。它柔和得可以始终从高处往低处流;可以随着各种器物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变成甘露润万物而无声。它刚强得可以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它强大得可以推动巨石、掀翻巨轮。人的思维也要像水一样冲破有形的禁
锢,达到无形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致阴致阳,致柔致刚”的道理。
介绍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的一切行为都完全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青少年的成长也应该像水一样,顺其自然的茁壮成长。
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采用“一锤子定音”的方法,逼迫老师、家长和同学们不得不高度重视考试成绩。因此铺天盖地的作业和练兵考试,成了家常便饭,让学生们应接不暇。没完没了的考试、排名,必然造成课堂如战场,竞争激烈。在这种一对一的残酷竞争中,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会败下阵来,要想脱颖而出,实在是太难啦~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很多同学未曾尝到成功的果实,却一次次的承受失败的打击,久而久之,必然斗志尽丧。青少年的脖子被一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也就是说有很多青少年没有顺其自然而成长,他们的身心是在一种扭曲的状态下不健全的发育着。
因此,摸索总结一套让学生们轻松愉快的成长学习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同学问我一道数学题,我索性把学过的课程全部给他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我还有很多没有理解的地方。抓紧时间学习以后,我突然感到豁然开朗。原来“讲学”是一种既轻松愉快而又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阿~
从此以后我的身边经常聚集着一些同学听我“讲学”。反复几次以后,我感到我就有当老师的感觉了,仿佛能够猜到老师考试要出的题目。达到这个境界以后,我非常欢迎考试,从容对待考试,而且考试前根本就无需复习。正所谓:“大考大耍,小考小耍”啊~
“讲学法”的学习步骤和要领。
第一步:一字不漏的高声朗读,在笔记本上把要点记录下来。
第二步:关上书参照笔记,能够随口讲出内容梗概,同时整理笔记。
第三步:在书上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加上自己的思想进行发挥,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像讲故事一样,生动的把书上的内容讲出来。
“讲学法”的理论依据。
抽象记忆:人的大脑最怕的是“抽象记忆”,抽象记忆就是“死记硬背”,要做到“死记硬背”,唯一的出路就是起早贪黑的刻苦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使很多学生厌倦学习,乃至于反感学习。
形象记忆:人的大脑最喜欢的是“形象记忆”,因为形象记忆无需“死记硬背”,大脑里反映的是形象和场景,非常容易记住,乃至于几十年以后还不会忘记。
举个例子,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是个什么样子,百分之百的人都可以详细描述。但是我们问他:班上黑板报的内容时,可能大部分人会哑口。因为对学校的记忆是“形象记忆”,对黑板报的记忆是“抽象记忆”。
形象记忆里有两个鲜为人知的重要环节,就是大脑善意的“忽略”和“专注”。
举个例子,我们找一个有教学楼的学校的同学问他:“你们的教室在几楼,”回答:“五楼。”再问他:“你是怎么上到五楼的,”回答:“爬楼梯。”再问他:“一共有多少步楼梯,”大多数学生回答不上,乃至于有的同学在学校学习6年了都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人的大脑中米粒大小里面所包含的网络结点,就相当于全球网络结点的总和。整个大脑相当于运算速度20兆亿次的超级巨型电子计算机(来自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正因为它相当于一台超级巨型计算机,所以才能同时处理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场景里面的各种信息。但是,他不可能连看到的各种信息的各个细节都同时处理,这样的话,数据处理量太大了,大脑会反应不过来的。所以大脑采用的方法是,记住大的场景特点,忽略各个细小的细节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同学回答不上来有多少步楼梯的原因。
我们可以找两组同学来做实验,一组同学让他们数一数有多少步楼梯;另外一组让他们观察在上楼的时候都遇到了些什么人。等他们分别做完以后,我们反过来问,问数楼梯的同学都观察到些什么人,问观察人的同学有多少步楼梯,回答一定是:我们只专注于交给我们的事情,其他事情没有注意。
请注意这个“专注”二字,“专注”是大脑的另一个特点。当大脑接受一个特定的指令以后,他就会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只专注这个特定的事。
如果我们明白了大脑“忽略”与“专注”的特点,巧妙的运用好这个特点,就为我们找到优秀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提供了前提。这个科学依据,就是我们“讲学法”学习的科学依据。
我们翻开书复习的时候,一看到标题,大脑立刻就会反映出内容梗概来,给我们造成一种全部都懂了的假象。其实他忽略了其中的细微细节,其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翻开书高声朗读的目的,就在于不管大脑如何判断,强行让大脑进入“专注”状态。在朗读的过程中,都必须把每一个细节过滤一遍,否则朗读就无法进行。这就巧妙的回避了大脑“忽略细节”的这一特点了。
朗读的过程也是将“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的过程(千万不要默诵,一旦进行默诵,又要上大脑“忽略细节”的上当)。
高声朗读完,再加以归纳整理笔记,即囊括了各个细节,又把全过程转化成了形象记忆映入脑海。
关上书参照笔记进行讲解(一定要讲出声来),大脑就会把映入脑海里的场景一一重现,同时开始对这些场景进行整理,这个整理过程,就叫做“理解”,同时对笔记也要进行再整理。
最简单的方法是让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作为学生,要挖空心思的把他们给讲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要全神贯注的听,还要不时的突然发问,同学们都要做到不假思索的回答。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学习就变成一种乐趣了~
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以后,就等于掌握了一种思维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无法估量的帮助。
我讲这么多的目的,是要教会大家一种思维方式,凡“抽象思维”都要想方设法的把它转化为“形象思维”;凡“抽象记忆”都要想方设法的把它转化为“形象记忆”,如此这般就可以事半功倍了~要想做自己爱好的事,也可以腾出充足的时间了~即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又有充足的时间搞自己爱好的事情,生活的阳光就出现了~
大彻大悟的曾国藩
曾国藩九江一战,被石达开打得大败,苦心经营的水师全军覆灭。曾国藩投湖自杀,被部下救起。恰逢他的父亲去世,曾国藩回家守孝。从此他一蹶不振,骨瘦如柴。
一天他的弟弟告诉他,有个老和尚看病很准,不妨一试。老和尚听说来人是曾国藩,连面都没见,写了一张纸条给他。曾国藩打开一看:“黄老治心病”。曾国藩心想:“尽管《道德经》我都会背诵,也不妨好好研究一下”。
曾国藩回到荷叶塘,关起门来,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着《道德经》。果然重读:似觉字字在心,句句入理,与过去所读时竟大不相同。
曾国藩早在雁门师手里就读过《道德经》。这部仅只五千言的道家经典,他从小便能够倒背如流。进翰林院后,在镜海师的指点下,他再次下功夫钻研过它。这是一部处处充满着哲理智慧的著作,它曾给予曾国藩以极大的教益。类似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他笃信之,谨奉之,而对于该书退让、柔弱、不敢为天下先的主旨,仕途顺遂的红翰林则不能接受。
那时的曾国藩一心一意信仰孔孟学说,要以儒家思想来入世拯世。对自身的修养,他遵奉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对社会,他遵奉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也正是靠的这种持身谨严,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意民情,使得他赢得了君王和同僚的信赖,在官场上春风得意,扶摇直上。
咸丰二年间,正处于顺利向上攀援的礼部侍郎,坚决地相信“治乱世须用重典”的古训以及从严治军的必要性,遂由孔孟儒家弟子一变而转为申韩法家之徒。他认为自己奉皇上之命办团练,名正言顺,只要己身端正,就可以正压邪,什么事都能办得好。谁知大谬不然~这位金马门里的才子、六部堂官中的干吏,在严酷的现实中处处碰壁,事事不顺。
这一年多来,他曾无数次痛苦地回想过出山五年间的往事。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
这些日子,在实实在在的民事军旅中亲身体验了许多次成功与失败的帮办团练大臣,通过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终于探得了这部道家经典的奥秘。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把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者。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有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清德、陈启迈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
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少年时代记住的诸如“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话,过去一直似懂非懂,现在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他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祖父“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的家训,自己竟片面理解了。曾国藩想到这里,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觉得胸中的郁结解开了许多。
曾国藩为自己的这个收获而高兴,并提起笔,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经过这番痛苦锻炼的曾国藩相信,他必能以更为圆熟的技巧、老到的工夫,在东南这块充满血与火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一幕迥异往昔的精彩之剧来。
大彻大悟的曾国藩,展现于世人的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桀骜不驯、凶神恶煞的“曾剃头”了。为使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的发挥才干,曾国藩宁愿让出自己的位置;为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曾国藩情愿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曾国藩是用“心”一举打败了洪秀全。打败洪秀全以后,曾国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军队。
后人都非常推崇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好推崇的,推崇的是他“上善若水”的心境。
道学崇尚“水”,崇尚“不争”,崇尚“柔弱”、崇尚“无为”,崇尚“无私”。听起来很深奥,从道学演变出来的“武学”,诸如“太极”、“八卦”等拳法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是进攻的,全部是防守。在防守中寻找对方的弱点,再借攻击者的力量来攻击其弱点,以守为攻才是其奥妙所在。无论处人还是处事,要想把防守做到家,没有“上善若水”的心态,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道学是修炼心境的。
范文五:老子第八章
老子第八章 三家村国学 庞秀成 观看下载 Embed引用: 教孩子忍让讲理、无争奋进 A 6-year-old Chinese Psychological agent boy said in a did a survey and found
kindergarten that his out biggest wish is “to that there are many have a gun and kill my
Chinese children who mom by one shot.” are “offensive.” Most Chinese parents teach
their kids to fight as to defend themselves.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 处众人之所恶, 最高级的善就如同流水 故几于道。 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 居善地, 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 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 心善渊, 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 与善仁, 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 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 言善信, 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 正善治, 位就如同无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 事善能, 的环境居住,心思像深 动善时。 渊一样深沉,与人交往 夫唯不争, 要善于讲求仁道,当政 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 故无尤。 要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 办大事要善于选择好的 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 才不会有错。“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 在这节的开场,首先提出 “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 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 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 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 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 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 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 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 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 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 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 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 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所以老子形容它,“处 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以成大度能容的 美德。因此,古人又有 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 成的高山,写了这一副 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 三面古镜 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 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 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 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 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 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 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 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 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观,水道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 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 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 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 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 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 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 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 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 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 完人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 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 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 身上,就是完整而完 难 善,实在太难了。除 了历史上对所标榜的 尧、舜以外,几乎难 得有一完人。 以史为鉴 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 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留” 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其余也有 不少的圣君名臣,宽厚优容,做到“心善渊” 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与善仁,言善信” 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 君臣上下,大体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动善 时”的精神。此外,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水的 有名故事,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 “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
壮地对 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为 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 用。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臣心如 水”,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里,水也 应为他呜咽兴悲了~ 苏轼《道德经注》 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 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善渊也; 利则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 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 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 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水唯不争, 故兼七善而无尤。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 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 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 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 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 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 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试解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