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梅尧臣:陶者
《陶者》
作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翻译: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
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
有些人寸指不沾泥土,
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赏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诗》,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极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开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全集
范文二:陶者 梅尧臣_陶者古诗
陶者 梅尧臣_陶者古诗
陶者 梅尧臣,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本文由快车教育网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陶者 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翻译: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有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作品赏析: 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极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开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 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
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以上这篇陶者 梅尧臣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快车教育网~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范文三:陶者 梅尧臣.ppt
梳棉机自调匀整器分类
常用的自调匀整器有机后短开环、机前短开环、机前短闭环、机前检测机后调速的长片段闭环和混合环等。
(一)长片段闭环
一般采用机前检测,机后给棉罗拉调速。由于检测点与给棉罗拉变速点在时间上存在着滞后,因此主要匀整长片段不匀率,但对中、短片段不匀率是否改善要视滞后时间的大小和自调匀整器各参数的选择是否正确等条件而定。一般来说,采用自调匀整器后,生条片段长度不匀率均存在一个临界片段长度,在此片段长度以上的不匀率均有改善,而在此临界片段长度以下的不匀率存在破坏作用,也即有无自调匀整器各片段重量不匀率曲线有一个交点,此交点即为临界片段长度。立达c1,3型梳棉机采用UCC—L长片段闭环自调匀整器,30,35m以下片段具有一定破坏作用。MK5型上也可选用长片段闭环自调匀整器。
(二)混合环
由于混合环自调匀整器是长短片段开闭环相结合的自调匀整器,兼有开闭环的优点,长片段闭环自调匀整器的滞后时差可由开环短片段自调匀整器来补偿,因而匀整长度短,可匀整长短片段,临界片段长度短,如C4型、DK740型采用混合环自调匀整器后,5m以上片段重量不匀率均有改善,只有在1,2m以下片段才存在交点。采用混合环后,匀整效果大,匀整值和匀整百分率增加,生条的重不匀率改善。DK740型、DK760型、DK803型、DK903型、C51型、C4型、CX400型、C501型等都采用混合环自调匀整器。混合环自调匀整器分以下两类。
1(二检一控式CA型、C50型、DK760型、DK803型、FT022型等都采用两个检测点(机后给棉罗拉、小给棉板或多块弹簧钢片,机前凹凸罗拉、阶梯罗拉、弹簧片式喇叭口或气压喇叭口),共控一个机后给棉罗拉变速,它是长闭环与机后短开环相结合的匀整模式。
2(一检二控式机前检测,同时控制机后给棉罗拉和机前牵伸区的前罗拉变速,如CX400型梳棉机和LJCC一S型混合环自调匀整器,它是长闭环和机前短开环相结合。
(三)机后短开环
检测点和变速匀整点都在给棉罗拉处,或检测点在刺辊处(MK5D型),位置滞后为0或极短(MK5D型),但系统滞后不为0。给棉罗拉检测的并非是棉层的平均厚度。
(四)机前短开环
在Platt2000型、Ku12型、东夏及RRC型等的机前装一对凹凸检测罗拉和一对牵伸罗拉,根据检测信号相应的改变前罗拉和圈条器的速度,反应速度快,匀整片段短。
在CX400型梳棉机和UCC一S型混合环系统中,均采用机前短开环系统,它由喇叭口传感器检测棉条粗细,改变机前牵伸区的前罗拉速度。
在机前短开环自调匀整器中,都改变机前牵伸区前罗拉的速度,由于牵伸倍数低,也可不改变圈条器速度,而采用加装一个储存棉条装置的办法,如UCC—S型、东夏等。
(五)机前短闭环
机前装有牵伸区,在其出口处由一对凹凸罗拉检测输出棉条的粗细,以改变前罗拉的速度,如Crosrol STA12型。
在上述5种梳棉机自调匀整器中,国内在引进梳棉机和国产梳棉机上,机后短开环(洛菲SLT-4型)、机前短开环(东夏)、长闭环和混合环(两检一控式)都有应用。
范文四:陶者翻译赏析_作者梅尧臣
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其全诗如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前言]
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陶者翻译赏析_作者梅尧臣。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只用事实对照,不加评论,发人深省。
[注释]
⑴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⑵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⑶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⑷沾:同“沾”。
⑸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陶者翻译赏析_作者梅尧臣。大厦:高大的屋子。
[翻译]
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赏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到宋人张俞,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于
范文五:陶者
课题:《陶者》
教学内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意义:在封建社会劳动者生活困苦,不劳动的衣食无忧,挥霍浪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陶者》,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这首诗讲述了封建社会的不公,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类似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劳动是最光荣的,不劳无获。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诗句?如《卖炭翁》。
2、总结谈话:劳动是每个人起码的要求,不劳动是可耻的行为。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讲给家长听。
课题:11《题画》
一、教学目的: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二、过程设计
1. 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景致,后两句写了画面的主中心:老牛及水鸟。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一幅恬静淡雅的水乡暮色画面。2. 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 领学生读诗句
4. 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村落
映水鲜
一鸥眠
5. 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 检查背诵
7. 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景色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题:12《池上》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 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2、默写《池上》。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课题:13、《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的: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 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地点,后两句写了清冷的月色。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描绘了边关月色。
2. 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 领学生读词句
4. 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天山
苍茫
云海
长风
吹度
玉门关
5. 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 检查背诵
7. 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句?说给大家听
课题:14、《棉花》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 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诗人马苏臣。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棉花的生长特点,后两句写了棉花生长过程中的季节变化。这是一首赞美棉花的诗。
2. 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 领学生读词句
4. 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棉花秀
棉花干
天下暖
天下寒
5. 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 检查背诵
7. 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植物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题:15《小松》
一、教学目标: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音乐播放:小松 (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 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 看多长却迟。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课题:16、《神童诗》节选一
教学目的: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1. 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能写诗,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神童”,他小时候写的诗被编录成《神童诗》集。这首诗是节选的其中一首。
2. 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 领学生读词句
4. 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多才学
平生
怀宝剑
笔如刀
5. 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 检查背诵
7. 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劝学的诗句?说给大家听
课题:17、《神童诗》节选二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 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季节情形。
2. 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 领学生读词句
4. 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锦绣文
当此节
底事
雨纷纷
5. 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 检查背诵7. 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清明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题:18、绕口令 ———《鹅与河》
教学目的:1. 理解绕口令意义2. 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 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2. 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3. 领学生读绕口令。
4. 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 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 检查背诵
7. 拓展训练:
A 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B 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