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
作者:马艳婷
来源:《法制博览》 2015年第 04期
摘要:重民思想萌生于先秦时期,主要是指重视人民的法律思想。在先秦时期,重民思想 的践行者主要有周公、管仲,孔子以及孟子等人。重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在 当时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关键词: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践行者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 11-0069-02
作者简介:马艳婷(1989-),女,河南睢县人,郑州大学法学院 2013级硕士研究生,法 律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
西汉贾谊在他的著作中更加清晰地阐述了重民思想:“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 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 人民的力量如此伟大,以致于是 “ 万世之本 ” 。重民思想发源于 西周,并且在管仲和先秦儒家的思想里不断得到发展。
一、周公神人杂糅的法思想
通说认为,夏、商、西周是神权法思想盛行的时代。夏朝是 “ 家天下 ” 的开端,正所谓 “ 有 夏服天命 ” ,为了维护统治夏朝极力宣扬 “ 天命 ” , “ 天罚 ” 等神权法思想。商汤灭夏之后,商朝 统治者也提出了神权法思想以巩固统治:“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这样的理论使商朝统治者能 够名正言顺的统治天下。 “ 殷人尊神,率民众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然而,神明庇护的商朝却 灭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当时的人们对神权法和上天产生了怀疑,周公神人杂糅的思想便应 运而生了。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加以继承和改造,提出了 “ 以德配天 ” 和 “ 明德慎罚 ” 的思想。周公认 为夏朝和商朝的灭亡并不是他们错信了上天,而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没有德。 “ 皇天无亲,惟 徳是辅。 ” 天命是可以转移的,至于天命会转移到哪一个国家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有没有 德了。 “ 以德配天 ” 的思想不仅巧妙的解释了殷人侍神而亡的原因,也给统治者提出了重视德治 的新要求。周公认为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既然天命的转移以民心向背为标准,那么统治者 就必须做到保民,顺民,以此来敬天。周公用 “ 德 ” 把上天和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使统治者开 始关注百姓的力量。 “ 明德慎罚 ” 的法律思想。即实行德治,谨慎的适用刑罚。他认为统治者必 须使用 “ 德治 ” 去治理国家,只有了解民众的疾苦,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必要的措施去保民,以 便于争取到更多民众的归附,进而使国家更加强大。
二、春秋时期管仲的重民思想
范文二: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
先秦时期指夏代(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
一。时代特点:
夏、商、西周,奴隶制得到较大发展,青铜器工具的运用,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术界产生的着名学派就有“九流十家”。
九流:即指九种学术流派。我国习惯上将先秦的学术流派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和农家,合称“九流”。
十家:后世小说家合入“九流”,共称为十家。
先秦这些学术流派或多或少都影响到医学和养生学。
1.儒家:孔孟之书论述养生重在崇尚心性修养。
2.道家:老庄学说重在养生,“性命双修”。
3.法家:韩、商理论涉医,重在说理图新。
4.名家:名家以措辞诡辩着称,涉医或见于论自然、人事之辞。
5.墨家:墨者主张兼爱,提倡勤生薄死,涉医重在论述生理、病理。
6.阴阳家:以阴阳数术着称于世,涉医重在阐析医理和阴阳学说。
7.纵横家:倾心功名利禄,涉医重在养身。
8.兵家:其思想重在谋变,涉医对中医辨证尤有裨益。
9.农家:涉医重在饮食与药物之论,今先秦农家之书皆散见于诸子着作。
10.小说家:其本意是指浅薄琐碎的言论。后来凡是丛杂着作都称为小说,神话、传说、传奇、寓言、章回小说皆属于小说体裁。
《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为我国养生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先秦诸子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诸子论述甚多,难以求全,先仅就周易、道家、儒家和医家有代表的学术思想,做简要介绍。
二。主要内容:
《周易》与养生
道家养生思想
儒家养生思想
《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
范文三: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看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班级:社工083?2班 学号:08210?13213? 姓名:李子瑞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1】。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民惟邦本”的另一层意?思,是承认“民”是社会和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他们,国计民生都?无从谈起。《国语?周语》说,周宣王即位?之后,不籍千亩,虢文公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蓄殖于?是乎始。”天子带领群?臣和庶民籍?田,表示重视农?业生产和与?民共劳,“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
民惟邦本”的观念在早?期国家的一?个显著体现?,就是原始民?主的传统在?城邦政治生?活中还起着?重要作用。《尚书?洪范》说周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周礼?秋官?小司寇》职文说:“掌朝外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尚书》言治之意者?,则惟言庶民?。《康诰》以下九篇,周之经纶天?下之道胥在?焉。”《国语?周语》说,厉王暴虐,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厉王把有怨?言的民众都?加以杀害,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听,终于引起国?人暴动,把厉王赶跑?。这个例子说?明,民众在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时,会像冲破堤?防的洪水一?样,使统治者遭?受灭顶之灾?。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的公室?和卿大夫之?间,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和财?富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左传》昭公三年说?,齐国的田桓?子把粮食贷?给民众,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民众十分感?激,“归之如流水?”,齐国的政权?终于落入陈?氏(即田氏)手中。晋国的公室?腐败,“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 相望而女福?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晋国的政权?于是也被六?卿所把持。鲁昭公被季?孙氏驱逐出?国。赵简子问史?墨,为什么“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2】国君失德,置民于不顾?,就难免为民?所弃。所以《孟子?尽心》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孟子所?说的“民”、“社稷”和“君”的关系,乃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民为邦本”的政治文化?概念,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秦汉以后,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并没?有把民本思?想排除在官?方意识之外?。不仅一些儒?学思想家、政论家经常?宣扬民本思?想,不少皇帝也?公开承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这是因为,稍微明智一?些的封建统?治者都深知?人民在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都要把?自己打扮成?民众的保护?者。如果他们公?开否定民本?思想,就等于抛弃?自己的子民?,也就会毁坏?统治的合法?地位。假托记录孔?子言行的《孔子家语?五仪》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历史实际也?确实如此。尽管专制主?义皇权对民?众可以予取?予求,残酷剥削和?压迫,但是一旦民?众奋起反抗?,任何煊赫的?王朝都可能?顷刻瓦解。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次数之多和?规模之大,足以使许多?封建统治者?引为警戒。这一点,唐太宗体会?最为深刻。他曾经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3】封建统治者?把民众视为?邦国之本,把自己和民?众的关系比?喻为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这并不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期?望封建国家?长
治久安的?政治需要。但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以阶级剥削?为前提,民本思想与?这种剥削制?度有着天然?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民本思想必?然由于“二律背反”而受到种种?限制,并且最终变?成一种根本?无法实现的?政治空话。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上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和?践踏。 农业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并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特色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封建社会民?本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就是?要保护小农?经济这个广?阔基础。春秋战国以?前,土地属于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的共?同体所有,农民家庭需?要定期“换土易居”,当时并不存?在农民丧失?土地的问题?。但随着私有?制因素的增?长,这种以“井田制”为特征的共?同体土地所?有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加速了土地?私有化的进?程。自耕农的小?土地所有制?虽然获得了?广泛发展,但由于其固?有的弱点,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摧残?,自秦汉以后?很快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丧失土地的?农民不是成?为地主豪强?的劳动力,就是外出逃?荒成为流民?。自耕农数量?的减少不仅?使得封建国?家征发赋税?徭役的源泉?日趋枯竭,而且大规模?的流民浪潮?还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威胁封建国?家的统治。因此,历代王朝都?要想方设法?维护小农经?济,减少国家版?籍上农民户?口的流失,因而劝课农?桑就成为封?建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西汉渤海太?守龚遂,“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东汉桂阳太?守茨充“教民种植桑?柘麻 之属,劝令养蚕织?履,民得利益焉?”,就是地方官?吏劝课农桑?的典型(《汉书》与《后汉书》《循吏传》)。对无地少地?的农民,封建国家还?实行“授田”、“假田”、“赋田”以及移民实?边等政策措?施,把国有土地?分配给他们?耕种。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尚书?盘庚》:“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1】《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2】(《左传》昭公三十年?)
【3】《贞观政要?君道、政体》
范文四: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
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
By:刘甜甜 朱颖 汪颖 徐娜娜
先秦时期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时期是中国管理思想的萌芽、兴起时期。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周易》
《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主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整体和谐。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管理思想: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周易明确了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管理的一切都离不开“人”。
二:讲究变通的管理方法
《周易》不仅讲变,还讲通。《周易》的通表示了对立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变化过程的连续不断。它运用史实,来说明这种变通的思想。如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又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些史实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社会变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周易》设置了阴、阳这对对立物,以分别对应天地间的事物。其二, 设置“爻”以揭示自然界不断运动变化的道理,爻的含义就是运动。其三,《周易》规定了爻与爻之间的特有关系,以揭示事物的变通规律。 三:追求和谐的管理观念
和谐是《周易》管理观念又一重要特征和追求的目标。这一特征和目标主要体现在其视阴阳交感平衡协调为吉,要求人们中正得道而趋吉避凶。
《尚书》
《尚书》中存在大量的"敬"、"慎"观念。"敬"的思想包括"敬天"、"敬民"、"敬德"等。"慎"有"谨"和"明"的意思,并与"敬"有互通之处。敬慎的观念对儒家以及后世,不管个人修养还是社会治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对现代政治和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政府公共管理者要懂得敬畏民众、敬慎权力、敬慎宪法,将敬慎的思想融入到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去。
管理思想:
一、重德慎邢
《尚书立政》篇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所提出的国家核心管理思想是重德慎邢。把布德于民和严格国家官吏的道德标准作为治国的根本,而反对滥用刑法。这种重德慎邢的主张可以说是被中国后世历朝政府所遵循的国家管理思想,也是儒家礼法兼治思想的起源。
二、强调国家官吏应该以德为本位
这一要求实质上指的是国家官吏德、才、智的全面发展,国家官吏必须德、才、智兼备。因为除了官吏的个性有先天气质因素的影响外,官吏的品德修养和办事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后天的文化修养和实践锻炼。
三、中央集权
《尚书》中的国家主张是中央集权政体,即主张国家在最高王权下的统一。包括三个具体特点:
1、王权至上
2、在王权之下的国家机构,具体由中央行政事、国家司法准、中央民政牧三个部门及监察和军队两项权力所组成
3、国王对国家的责任并非是要替代百官的具体职责,而仅仅是要把国家最重要的权力监察与军队之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便保证国家的政治体制不致动摇。
儒家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对于如何管理,儒家采取的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礼”作为外在的管理规则。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管理模式,注重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才管理理论体系,提出了“和为贵”的社会生态平衡和“刚柔相济”、“宽
严结合”的领导原则指导原则,以“阴阳互补”的方法论为指导,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
管理思想:
一、孔子的管理思想:
1、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2、举贤才的用人之道,主张选拔德才兼优的人委任职务
3、和与中庸的管理哲学
4、以信为本的生存法则,突出了信对于从政者的实践价值
二、孟子的管理思想:
1、性善论的人性观,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依据
2、施仁政的管理准则
3、义利统一的经营道德观
4、修身是管理者从政的前提
5、以德服人的管理理念
6、讲究权变的管理艺术
三、荀子的管理思想:
1、上下俱富的思想
2、知人善用的思想
3、激励思想
道家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的特点是无所不容,不所不包。
管理思想:
一、“道法自然”的政治管理思想,万物的规律由自然来指定;
二、有欲、有私的人性理念,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
三、“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统治者不仅不强迫人民百姓服从自己的意志,相反要使自己服从人民百姓的意志,一切以人民百姓的意志为转移。“无为”又分为清净、寡欲、下民、愚民这四个管理原则。
四、“无智型”的管理形式
墨家
墨家关注国计民生,其管理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目标管理,希望建立一个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众、民富国治的理想社会。墨家的管理思想强调“兼爱”、“尚同”、“尚贤”,同时还赞成劳动过程分工的合理性,提出“各从事其所能”的原则。强调“利”和“力”是墨子管理思想的又一显著特征,墨子强调“交相利”,还强调“非命”,认定人生在世要竞力而争,要与命运、自然进行抗争。人只要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自然争战就能求得生存。
管理思想:
一、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的本意,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交相利”,不是指人们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人们去谋求社会或大众之公共利益。
二、生财论中的生产管理思想
主张富国,而且是要求国民财富以极大的幅度增长,达到“倍之”的目标,重视粮食生产。生财论的许多内容,被以后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在战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开创的作用,也是较早的对于增加国家财富,促进生产的经济管理思想。
三、节用论中的消费管理思想
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实行节用的管理措施。在治国的管理思想中,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主要有节用、节葬、非乐几个方面。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法治,强调他律,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强调集权的权威,强调管理手段的运用,强调尚贤。法家的管理思想追求效益,充满着强力、竞争、严密控制的倾向。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 管理思想:
一、反对礼治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
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二、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三、性论评价,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四、历史观
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五、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商鞅的管理思想
一、“教民耕战”的基本国策
1、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3、承认土地私有
4、建立县制
5、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6、论功封爵的吏治准则
二、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
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4、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队伍
5、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6、推行县制
7、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8、改革社会风俗
管子
管理思想:
一、行政管理思想:
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民本原则、规范原则、系统性原则、宗教性原则;国家的行政体制:行政组织上的君主集权制,行政人事上的官僚制;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组织生产、救灾济贫、行政人事、治安与教化、外交与军事
二、经济管理思想:
1、对农业的管理:“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组织农业生产并奖励多种经营;通过降税和免税的政策促进农业生产。
2、货币管理思想:“以轻重御天下”的战略目标;提倡发展经济,积彩通货,设“轻重九司”;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边境贸易。
3、消费有效理论:提倡节俭,注重财务积累;认同奢靡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三、军事管理思想
1、辅王成霸的战争观
2、战争基础理论
3、军队管理理论
四、人才管理思想:“卑礼以下”恭敬地对待人才;重视人才并各尽其才
五、民主管理思想
1、天地为心的心术论
2、自利的人性观
3、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4、德能兼备的标准
5、与时俱变的创新精神
6、民富与国富统一论
兵家
兵家思想非常重视战略管理的系统性,认为战略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应当是领导者的自我战略管理行为,组织的发展战略管理行为和组织的竞争战略管理的行为的统一。兵家十分重视管理中谋略的运用,管理的战略和策略的正确运用,是获得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还
强调管理的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的运用等。
管理思想:
在管理战略方面,兵家讲究运筹谋划,强调管理者审时度势,对外界环境和组织内部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并据此作出判断和决定。
在管理策略方面,兵家提出要“因变制胜”,强调“变”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对各种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并能积极创新求变,时时处处占据主动,不受制于人。
在管理方略方面,兵家提出分级管理的原则,以严格的纪律、法令进行层层控制,辅以思想教育,对下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形成特定的层级制度,以做到首尾一致,令行禁止。
孙子的管理思想:
1、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2、预测与决策关系全局
3、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4、人的因素决定胜负
5、唯民是保是战争基点
《六韬》的主要管理思想:
1、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仁、义、礼
2、爱民如子,富民利国
3、赏罚分明,一视同仁
4、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5、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
6、善于激励士气
《孙子兵法》的主要管理思想:
1、“五事七计”,道为首计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3、全胜思想
4、运筹庙算
5、谋势取胜
6、以人为本的选材标准
商家
范蠡、白圭为代表的先秦商家学派,通过汲取其它学派的思想养分和自己的探索实践,创立了颇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思想,其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正确解决经营中的“取予”这一对矛盾。
管理思想:
一、观时待乏、贵贱极反的经营预测方略
二、薄利多销、农末俱利的经营方针
三、讲求质量、加速周转的经营原则
四、“知所取予”的经营之道
五、智勇仁强的经营者素质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管理思想:
一、“无为”、“贵因”的管理谋略思想
二、贤者为君,君主以德治国
三、从天生到人养——为君之道与君臣关系
以“众生之利”要求君主,君主之职在“全生”,以“养生”和“害生”作为判断国家合理性的界线。君主之道在于按照养生法则反求诸己,垂拱而治。用人是君主的首务,可以通过八观、六验、六戚、四隐来识别人才。
四、因性顺情的管理之道
肯定欲望的合理性,管理需要根据人的欲望展开,实现义利合一,先道德而后赏罚。
五、察微知渐的管理方法
总结:
中国先秦时期管理思想的特点:
1、人是管理的中心
2、组织分工是管理的基础
3、农本商末的治国理念
4、重情重义的管理价值观
5、运用计谋实现管路目标
6、中庸是管理行为的尺度
在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修己”(体)与“治人”(用)是两个
重要的要素,中国人虽说更重视“体”——即管理人的道德品格修养,但是也不忽视“用”——即如何管理的问题。具体到“如何管理”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是“无为而治”,二是“有为而治”。“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道家学派的“顺其自然”、儒家学派的“修德于己”、法家学派的“治吏不治民”。出于对“有为”内涵的不同理解,“有为而治”这一管理模式又大体上分为两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可以称之为“柔性管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可以称之为“刚性管理”。但是,无论是“无为而治”还是“有为而治”,从本质上看它们所解决的是“如何管理”和“治人”的问题。
曾仕强先生曾经有过一个总结:管理在儒家是“安人行为”,在法家是“功利行为”,在道家是“自然行为”,在墨家是“利他行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基本上是一种伦理型思维,它强调“以人为本 ”,重视言传身教,长于协调人际关系;同时注重管理者对组织的贡献和义务,强调一种“社会人格”和以“道德伦理”为主导的管理思想。当然,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其中,儒家的“民本、仁爱、中庸”以及以“和”为贵的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以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成为左右人们管理思想的主导价值观。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讲究法、术、势三者之间的结合;另外,在管理的制度、技巧和权威等方面,法家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以“道”为中心,讲求“无为而治”,偏重于对管理规律和管理艺术的探求。墨家又与此不同,他们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兼相爱、交相利”,并且鼓励“非乐节用”的生活态度,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范文五:先秦时期思想与西方文化
以前的帖子,有几个介绍了一些天主教的小知识,或许会有人当成是在传福音。其实,零星罗列了一些大家并不熟悉的思想和真相,是希望能引起大家思考。希望让大家能有兴趣用更开阔的心胸,去“关注”和“搜索”在这几十年来没有被“灌输”给我们的,甚至是被“妖魔化”和极大篡改了的所谓“外来”文化和信仰。这些文化和信仰中,闪烁着人性、智慧和爱的光辉。
同样,如果你抛开青少年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所造成的思想桎梏,去粗略地浏览一下中国文化的历史。许多人都会很容易发现,中华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这些自由的思想,同样充满了人性、智慧和爱,是一种非常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
然而,自秦而始的2200多年的专制时代,是对中华文明,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的长期扭曲、压制甚至是毁灭。从而形成和“遗传”了一个有利于维系独裁专制的,奴性十足地跪服于暴政的,封闭而愚昧的所谓“传统文化”体系。在最近的年代里,更是砸碎了一切的信仰及道德,造成“一无所信”“利益至上”的局面。
所幸,人是由肉体和灵魂共同组成。人脑决非是霍金所谓的电脑一般的机器,也非仅仅是唯物的生物学家所谓的高级动物的器官。人总会在追求肉体的满足之外,“奇怪”地去渴望一些其它东西,那就是源于灵魂的需求。人的灵魂,是人自被创造以来,就从未停歇地追求真理和智慧、寻觅理想和信仰的,强大的力量源泉。灵魂,鞭策着每个人去探索,去寻找……
作为中国人,新文化运动在帮助我们抛弃封闭而愚昧的所谓“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造成了文化的断层。使得二、三千年前的文化,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成为晦涩难懂的文字堆砌,……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倒退。在这些“晦涩难懂”之中,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必须克服困难,首先去阅读和理解的,我推荐的会是《孙子兵法》。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根据长期的考古和研究,已经排除了《孙子兵法》是由孙膑或其后人伪作的说法,也证明所谓82篇的孙子兵法是造假。目前流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确为孙武草创,由其后人成书。
作为一部“兵书”,《孙子兵法》极其成功,令孙子被誉为“兵圣”。曹操、李世民等无数后代军事家对此书悉心研究且推崇备至。
自公元600年起,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日本和东南亚。18世纪进入欧洲,1772年巴黎出版法语版,1905年出现英语版……《孙子兵法》得到了像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一代枭雄,和像李德?哈特这样的军事理论家的一致推崇。
然而,作为兵书的《孙子兵法》,并不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孙子》不仅仅是兵法,从工具角度而言,它是博弈策略的经典之作。因此,它在政治、经济、商业、管理、市场策略甚至日常生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指导价值。这份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结晶,对于今天的工作、生活、社会活动,可以作为跨越时代的实用性工具。这种现实性意义,是《孙子兵法》值得我们阅读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实用,更值得阅读和研究的,却是《孙子兵法》中透露的先秦时期的思想。
孙子在《始计》篇中写道:“……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其中的五事中首要的“道”字,孙子没有给出解释,只在后文中给出了“道”对于战争的意义和作用:“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道,在《周易》及老子、庄子、孔子等众多先秦诸子的学说中都有提及和论述。《吕氏春秋?大乐》中解释:“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而“太一”在道家和儒家中,又都被称作“昊天大帝”。
道、太一、昊天大帝,和上古传说中的盘古以及后世道教中的元始天尊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谓。仔细研究对于“道”本体的描述,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这些描述与亚伯拉罕诸教对上帝、天主的本体描述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说是雷同。如果,你因此有兴趣研究一下各地各民族的神话传说,那么当你听闻有老子西出函关,游历小亚细亚而影响了基督教,或是老子化为胡人创立了佛教的传说,应该就不会觉得有任何惊奇了。
在《孙子兵法》的论述中,只有合乎道的一方,才有可能最终胜利。道,既是一切兵法中所论述武力使用的最高规范者。
运用孙子的这一思想,我们可以举例来检验所谓资本的“逐利本性”或“唯利是图”。
一般观点认为,当不考虑人的信仰和道德因素时,在自由市场的前提下,资本的“逐利本性”将给社会带来各种灾难甚至是致命性打击。然而,资本是由人来操控。人的信仰和道德,以及在根据人的信仰和道德而制定的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市场,受到正确规范的资本,就好比合乎道的武力,它的“得胜”,却是必然的和反而有益于社会的。
同样,可以举出更多其他范畴的例子来表明,信仰和道德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是最终“得胜”的先决条件。
《孙子兵法》还指出不得不使用的武力,应该掌控在什么样的人手中,那就是“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仔细推敲这五个字,你又会发现“将”和儒家提倡的“君子”,以及西方文化中的“骑士”,在品和行的要求上有那么多的一致性。甚至,你还能惊奇地发现,在细节上要求的“君子六艺”和“骑士七艺”……
另外,虽然《孙子兵法》是一本兵书,你却还能在其中找到反战和非战的思想体系……。《孙子兵法》中蕴含的丰富思想,等待你一一发掘,一一赞叹。……
研读这本书,在掌握一个杰出的实用工具的同时,仔细发掘和研究其中的思想,从而打开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宝库,让开放性的中华文化回到我们身边,帮助我们“得胜”。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