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湘西苗族服饰
古代湘西苗族男女服饰大同小异,几无区别。清《凤凰厅志》载云:“苗人前惟寨长雉发,馀皆裹头,椎髻去胡须如奴人,短衣跣足,以红布搭包系腰,著青、蓝布衫,衣边裤脚间有刺绣、彩花”,“其妇女银簪、项圈、手钏皆如男子,唯两耳皆贯银环三、四圈不等,衣服较男子略长”,“未嫁者额发中分,结辫垂,以锡铃、乐珠为饰。”
清代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从此,湘西苗族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的湘西苗族男子服饰头著青花布帕一至三丈,斜十字缠带,大如斗笠。身穿花格七扣对襟布衣,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脚打青布绑腿。别有情趣的是有的苗家后生穿衣多达七件,最外层一件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只扣下面的两对纽扣,依次扣完最里面的七对纽扣,以此显示其富有和豪爽。湘西苗族女子的服饰艳丽多彩,精美绝伦。苗家姑娘生来个个眉清目秀,丽质盈盈,在饰以盛装,更加娇艳妩媚。盛装打扮的凤凰“苗家新娘”,头戴青帕银凤冠,苏山耳环吊两边,颈围银项圈,身挂银披肩,满襟绣花又滚边还配银铃银链银牙签。
苗家女子的圆满襟衣,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裤短筒大,裙长且宽。衣胸、袖口、裤筒、裙沿均饰以“苗绣”,技艺精湛独具一格,与苏绣湘绣同样驰名中外,是我国三种著名的地方民间绣工类别之一。其图案多为花鸟虫鱼之类,如“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等,构思精巧色彩艳丽手工精细,制作一套苗族女服需数十个工日。
苗家女子喜佩的银饰,全由苗族银匠精心设计、手工制成,不仅造型精美,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大而重者饰项圈,大项圈重约2公斤,四棱绕如螺旋,恰似青藤缠树。它是苗族男女青年长相恋的象征。银饰中最精巧的应是牙签。牙签独具形美、声脆、色明、实用等特点,实是苗家手工艺之精品。它造型古朴,图案大多是表现爱情的“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仙桃”等;也有寄托美好愿望的“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还有反映苗家生活情趣的如“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一副银牙签是由多个薄得透明的牙签,若干个小银铃和八条小银链组成。而细小的银链又是由数百个直径不到两毫米的微型银环连缀而成,且全靠银匠手工制成,不能不令人叹服!其他银饰还有银帽、银盆、苏山耳环、髻簪项链、披肩、手镯、戒指、扣绊等等。一身盛装银饰,一般需银四公斤左右。
湘西苗族服饰是灿烂苗族文化中的精品之一,历史悠久,艺术价值极高,充分显示了湘西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能力。
范文二:浅谈湘西苗族服饰审美
2011年第1期
第38卷(总第194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2011
Vol. 38
General No. 194
浅谈湘西苗族服饰审美
骆醒妹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民族服饰是各区域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的直观体现。苗族是我国
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以湘西苗族服饰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其服饰中所表达的审美文化以及民族艺术中所传承的美的思想,这有助于民族地区艺术发展,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湘西,了解湘西苗族艺术文化。
〔关键词〕湘西苗族;服饰;审美〔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11)01-0135-04
人类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娱乐,其。民族的审美观念是在本质首先是“审美活动”
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制约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服饰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物质资料,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载体之一,各民族常常把自己独特的服饰看做是民族的标志,甚至。湘西的苗族主要居住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
在花垣、凤凰、吉首为中心的地区,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服饰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审美特征。
1. 湘西苗族服饰的发展、演变
湘西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山多、水多的自然环境影响着服饰的形制,古裙(清初前)有两种,一是朱红色棉、缎为裙料的百褶裙;一种是24道黑红相间色块组成的裙子。因此明清。时期将这一带的苗族称作“红苗”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据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是“色彩斑斓布”
《齐俗篇》记载,“三苗”时代的苗族先民用麻将头发盘于头顶,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脚穿船型花鞋,身配各种银饰。《隋书·地理志》:“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旧载
唐书·南蛮传》载唐代五溪地区妇人穿“横布两幅,穿中而贯首”的服装。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民族服饰有所变化,清代后期,裙有全红的或者红、黑条相间的,上装是大襟短衣,镶栏干。多用缎子做成,绣有花。清末至民国初年已改裙为裤,但仍穿镶栏干的大襟短衣。20世纪50年代,湘西凤凰等县的大部分苗族年轻女性逐渐不穿镶栏干的衣裤,裤管略改小,但头巾却加长至10余米,缠头也加高不少。中年女性仍穿栏干长衣,裤管大并缀栏于裤脚,头巾较短。
一、色彩斑斓的湘西苗族服饰
湘西苗族是苗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居住在湖南的西北部,分布于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等市县。湘西苗族人民在这片自然风光优美,山川湖泊灵秀、幽野的中国腹地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其服饰最具代表性。湘西苗族服饰式样繁多,款式各异,而且最能体现该民族特征。作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湘西苗族的服饰通过绣、染等各种制法,深刻地表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收稿日期〕2010-06-15
〔作者简介〕骆醒妹(1989-),女(布依族),贵州省安顺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135
2. 湘西苗族服饰的形制
沈从文先生曾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赞赏苗族的女子服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男性服装一般注重实用性,质料以结活标本”
实为主,款式变化少;女性服饰不仅款式繁多,加之饰品、色彩的装扮,视之华丽。
(1)女装。湘西苗族的女子衣裳精美复杂,普遍上穿花衣,下系百褶裙,色彩鲜艳美观。头帕的种类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用花帕,折叠极多,其他地区女子喜用青黑头帕,发不外露。寒冷时期常常加包短帕一截,长约三尺,裹住耳朵直至脑后。湘西苗族女装主要有三,花垣、吉首一种:以凤凰为代表的“云肩式”
带的“胸襟式”及泸溪一带的挑花服饰。衣服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袖口在一尺以上,袖长齐过手腕,袖口常绣花或加栏杆花瓣。衣服全是满襟,无对襟式,普通的衣扣照例安纽扣五颗,腰系红色或绿色细帕,帕两端吊悬于右方。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有绣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绣花纹,并滚栏杆及缀花瓣,耀眼炫目。节日期间女子穿百褶裙,裙长至下脚边缘,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鞋子也满是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便于穿着。苗族妇女喜包布裹脚,在喜庆之日也会穿蓝色布袜。
湘西苗族妇女喜爱银饰,银饰作为传统的装饰品,其数量和佩戴方式种类繁多。常用的银饰有头饰、披肩、项圈、手饰、挂饰等。头饰主要有银帽,上有帽花、龙凤、簪子等装饰;还有在头帕前后装饰银帽檐,上用银丝悬挂银花等银饰。银披肩一般用七片银片为主,各钻龙式花纹,镂空。披肩紧贴肩胸,在主体的大块薄片间以银丝作圈衔接为披肩的整体。银项圈有轮圈、钻花等形式,环为扁平较厚银片,佩戴时由大至小。银手饰多为银镯或戒指。银挂饰有胸花、牙签、长命锁等。湘西苗族的银饰制作复杂,图案各异,头戴的银角是苗族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湘西苗族妇女还很重视以刺绣为服装的饰件。无论是花卉虫鱼,都按照实物形态描绘。刺绣的主要针法有平绣、结绣、贴画等。苗族妇女发挥自由个性,对构图、色彩的选择都表现了其对美独特的创造。妇女用来背小孩用的绣花背裙136
是由一块长方形的裙布和一块倒三角的裙头组合成,凤凰山江一带的背裙以几何形花纹为多,呈正方形,吉首、花垣、保靖一带的背裙多绣有花鸟纹样,略呈长方形。
(2)男装。湘西苗族的男子衣裳崇尚古装,头缠布帕,款式较为简单。大多数男子青衣衫、黑布裤、红腰带,裤边以锡片、采绒或绣花为饰。《苗防备览·苗疆风俗考》记载永顺一带的:“男妇人等头上皆包白布,燕会往来,习服饰
以为常。以松(桃)铜(仁)之间,有一种苗,服饰颇洁,喜穿白布衫,婚嫁庆贺皆服之,以为。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至三美观”
丈,缭绕头部,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长者需缠头部五至十余道,前后包成人字形,或悬帕于一端,吊于耳端处。衣服以短装为多,对襟少而满襟多,普通的衣扣照例安纽扣五颗,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衣袖较长,袖口较小,裤子短而裤口大,宽松异常。苗族男子喜用青布裹脚,黑帕缠腰,多穿白布袜及蓝布袜。湘西苗族的老人小孩喜戴帽,小孩的童帽上有精美的绣花。
湘西苗族的服饰与其地理人文环境、经济类型有密切的关系。湘西位于中国的腹地,山多、水多、溶洞多,大部分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湘西苗族的族源较为单一,据汉文史料记载,认为,在先前的民族战争苗族的族源是“九黎三苗”
和频繁的迁徙中不断增强了民族性,在之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进一步巩固了其民族团结性。从各层面来看,湘西苗族都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其民族性,这种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湘西多样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
湘西地区先民一直以来不太重视经济发展,“中国农耕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这种特点在湘。湘西地区的这种农西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耕经济特点在苗族地区最为突出,苗族的先祖神农氏发明了农耕,但随着民族大迁徙,许多苗族躲进深山,发展了丛林经济。这种经济形式转变、生产资料的发展影响着民族的生活。因而,苗族服饰,用料以居住地出产的棉、麻、毛等为主要原料。
[1]
二、湘西苗族服饰审美分析
生态环境是形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条
件。湘西地处亚热带,冬温夏凉、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高谷深,很适合山地经济作物及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崇山阻隔,山高路险,使山里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保存和世代流传。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生产技术落后的少数民族通过祭祀等方法祈福,比如湘西苗族“椎牛”中的神辞,就有简繁长短之分,姓氏家族之别。湘西独特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孕育了湘西各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
1. 式样无结构自然形式体现其实用美与造型美
实用美是指在满足人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将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造型美在苗族服饰中的体现是它既按照一定的构图模式表现传统的图案和寓意,又根据对象的形式特征而变化。比如苗族小孩服饰中围脖的制作,围脖是用来防止从孩子嘴里掉落的口水弄脏衣服,这是其实用功能;可它要求与小孩的脖子大小相匹配,佩戴要方便且舒适,在此基础上才能讲究其图案装饰与图案的选择。传统纹饰造型与社会历史、迁徙、图腾崇拜紧密相连的使用造型,实用性和审美性同时存在。
不论服饰的外形怎么变化,它所拥有的文化内涵却不改变。比如苗族服饰中刺绣图案的不同造型,童帽有长条状或者圆形与多边形的不同款式,而长条形的帽花只要环成一圈就能制成儿童凉帽。刺绣、挑花加强了服饰的装饰性,丰富了服饰的线条、结构。各种抽象纹样的巧妙结合使服饰造型感突出,图案装饰性强,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美的感受。
2. 色彩丰富夺目体现其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苗族的女装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好五色衣服”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
(《后汉书·南蛮传》)的传统。湘西苗族的色彩选择具有原始崇拜特质,偏爱红、黑两色,常常以红、黑二色为基调去统一其他色彩,红色象征火焰般的奋斗精神,中年妇女所穿的衣服主要有红衣和蓝衣两种。
:“身体的对称形式,使他不能不格罗塞说
”湘西苗族服饰是大对称、小均作对称的装饰。
[2]
衡,且服饰的装饰部位是一致的。这就形成对称中又有均衡,给人和谐、统一的美感。衣袖上占主要部位的图案可以形成一副独立的图画,在图画中采用均衡构图对人物、鸟兽、花草形体的表现,无论是动物、植物花卉,对称随处可见,纹饰装点的部位也处于对称。多以块面把图画铺的饱满,期间把强烈的红、绿块面,对比色再用黄、白的线条加以调和,产生了既对比又协调的效果,这种多样统一的技法给人一种力量的动感。摆裙上手牵手的舞人、衣背上连续不断的几何纹等,给人强烈的节奏快感。
在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明丽华美的风格的同时,湘西苗族服饰又非常讲究色彩的和谐搭配,体现出湘西苗族人庄重醒目、强调色彩映衬调和的着装审美取向。特别是服饰与人的线条统一起来,构成动静相互衬托的画面,袖、腿、肩、襟的纹样图案富有动感,既有内容的表现又有形式的丰富。
3. 装饰图案寓意深刻体现其意境美意境美是指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心与物的关系。湘西苗族服饰刺绣图案有深刻的寓意,具有意境美。其意境美主要是将美的意识和观念给予在图案和纹饰里,从丰富的图案和纹饰中可以窥探苗族人民创造服饰文化的奇妙的审美意识。
湘西苗族服饰图案还与其生殖崇拜及图腾崇。“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拜有关
起来的,它与母系氏族是同时发生的,并随着氏。湘西苗族历史悠久,图腾族的发展而发展”
崇拜物有太阳、龙、鸟、蝴蝶、狗等。比如蝴蝶的图案,在古歌《蝴蝶妈妈》的故事中诠释了“万物有灵”、“生命平等”的原始观念,苗族妇女在背裙上刺绣很多蝴蝶的形象,头部造型是娃娃,下身与蝴蝶合二为一;也有些图案是娃娃长着蝴蝶翅膀,意味着子孙延续、多子多孙的含义。他们认为蝴蝶象征的是人类始祖,蝴蝶的图、“生殖崇拜”等内容。案包含了“祖先崇拜”
在湘西苗乡山寨中,小孩的服饰很多款式仿造狗的形状,并以狗头命名。很多地区建有盘瓠庙,很多苗族妇女在服饰上刻画盘瓠的图纹,以表示对自己祖先的敬仰;枫树纹、蛇纹、蝴蝶纹,喻示自己的祖神变成鸟龙、蛇龙,象征吉祥和幸福;人纹、娃纹和鱼纹则象征财富。苗族角纹主要有水牛角、羊角和鹿角。角纹的使用与苗族的牛崇拜有关,具有宗教、祭祀、祈财的意义。
137
[3]
湘西苗族纹饰体现的时间、空间、物象都是由他们对“美”的意向而构成。比如有狮子、鸟、鱼等各种动物纹饰同时出现在一图,太阳和月亮并行的画面。笔者认为苗族人民质朴的审美追求和他们对世界和睦的观念也在这些纹饰中得以体现。
:“衣裳是文化的象征,郭沫若先生曾说过
”每个民族服饰所传递的是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这个民族的信息。湘西苗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湘西苗族服饰艺术犹如一本穿在身上的史书,这种无声的语言描述的是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体现的是湘西苗族的审美追求。湘西苗族服饰在自然、人文环境和经济类型影响下出现多种不同纹饰,反映的是民族崇拜及审美。通过上述对服饰的审美浅析,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湘西服饰文化,更多的懂得湘西苗族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郑英杰. 文化的伦理剖析———湘西伦理文化论[M ].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27. 〔2〕石启贵. 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 ].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29—510. 〔3〕陈素娥. 诗性的湘西———湘西审美文化阐释[M ].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4—92.
Trappings Aesthetic in Xiangxi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LUO Xing-mei
(School of Edu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National trappings is the direct-viewing manifest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ach ethnic minority group in their particular regions. Miao is one of the ancient ethnic groups in our country. Miao trappings have their own distinct features. This paper ,taking Miao trappings as its research object ,tries to analyse the aesthetic culture and ideology that inherited in national trappings. This will be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for the people understanding Xiangxi and the Miao art and culture there better.
[Key words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cessories ;aesthetic
〔责任编辑
木
木〕
138
范文三:湘西苗族服饰文化艺术杂说
[摘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湘西苗族人民在服饰文化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湘西苗族古老、淳朴、神秘、奇丽的特质。
[关键词]湘西 苗族 服饰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77-01
苗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其服饰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服饰是走动的文化,服饰自产生起,就不仅仅具备御寒的实用与伦理功能,而且具备一种文化的符号意义,它反映着民族风俗、观念、审美、性别乃至心理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湘西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服饰文化这部“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饰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中提到: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一种服饰。也就有100多种服饰。下面就湘西地区苗族服饰做一些研究。
湘西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湘西苗族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人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湘西苗族人依山而住,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人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也直接体现了湘西苗族人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湘西苗族服饰在各个不同时期有着细微的变化。古代湘西苗族男女服饰大同小异,几无区别,一律是“色彩斑斓布”: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苗族服饰明显地吸收了汉族的特点。苗族男子的服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脚打青色绑腿。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了使人羡慕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边钮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细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与苗族男子的简单服饰相反,湘西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而复杂。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用花帕,包在头上,层层相叠,有如峨冠秋菊。若遇到严寒常幼儿包短帕一截,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相接的地区是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数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间,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剌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服、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苗家姑娘生来个个眉清目秀,丽质盈盈。特别是盛装打扮的“苗家新娘”:头戴青帕银凤冠,苏山耳环吊两边,颈围银项圈,身挂银披肩,满襟绣花又滚边,还配银铃银链银牙签,更加娇艳妩媚。苗家女子喜佩的服装饰品――银饰,全由苗族银匠精心设计,手工制成,不仅造型精美,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使人交口称誉。那重达三、四斤的大项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活像青藤缠树,是苗族男女青年相爱相依的象征,因此项圈是苗族青年男女结婚时的必备之物。银冠和牙签的工艺尤为精巧。一副银牙签是由多个薄得透明的牙签和若干个小银铃还有四到八条小银链组成,而细小的银链又是由数百个直径不到两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其图样常见的有表现男女爱情的“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有赋予人们愿望的“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还有表现生活情趣的“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一副牙签同时具备了形美、声脆、色明、情深、实用等优点,实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艺术总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紧密纠缠在一起,也总与各种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内容相关联。湘西苗族服饰作为物质的,可以作为抵御严寒酷暑,作为精神的,可以使人从中领悟到苗族历史文化缩影和艺术类的享受,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人们现代绘画艺术、装饰艺术极大的启发,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美术文化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2]吉首大学报――湘西苗族.1982年第3期.
范文四:湘西苗族服饰图案审美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湘西苗族服饰图案审美概述
作者:黄娟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第 09期
【摘要】苗族服饰图案是苗族本土文化体系里极其重要的一部风,不仅很大程度上反衬出 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积淀,也体现了湘西苗族人民在与大自然不断抗衡当中逐渐形成的 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在此基础上苗族人民形成的对苗服饰图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 观,对于研究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的发展和传承创新,突破湘西苗族服饰图案审美发展的瓶颈, 为湘西苗族服饰图案文化在现今多文化服装领域竞争中突围,探索一条发展创新高效的道路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湘西;苗族服饰;图案;审美;概述
【中图分类号】 J51 【文献标识码】 A
一、湘西苗族服饰图案文化概述
苗族虽然有语言,但却没有文字,是一个较为奇特的民族。在苗族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重 大的历史事件往往通过衣服上绣的服饰图案来传承和激励后人,服饰图案文化已然成为苗民记 载和传承苗族历史文化情结的一种纽带,号称苗族历史变迁的 “ 活化石 ” ,
湘西苗族服饰技艺从总体来看,依然离不开中国民间传统的织、绣,挑、染等工艺流程。 在刺绣图案过程中,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从而使其服饰花团簇锦、溢彩流光。单从湘西 传统苗服衣着上常绣的图案样式上判断,其图案简洁鲜活,并无很复杂的图案和颜色,主要图 案大多可以从苗民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这些活生生的物象图案,对于苗民而言,除了爱美装 饰功能之外,兼具有物象表意和区分民族识别的重要作用,曾被外国专家称为 “ 穿在身上的史 诗 ” ,可见传统手工苗绣成就之高,叹为观止。
二、概述湘西苗族服饰传统图案的审美意识
研究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纹饰的审美意识,重点要关注湘西苗服图案是如何承载着苗族古朴 历史文化精髓的,因为苗服图案文化体现了苗绣精湛的技艺与非凡想象的能力。其在长期的演 变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苗族特定的审美标准,将苗族服饰图纹独特的样式、鲜艳的色彩与别具 个性的银饰装扮形式完美统一,成为区分其他少数独特的民族标识,表现出苗族极具夸张个性 化的美感特征。
范文五:湘西凤凰苗族服饰采风汇报
湘西凤凰苗族服饰采风汇报
湘西凤凰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文化。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复,为中国56个民族所罕见,以至于可以依其样式、颜色来区分苗族各支系的名称。由于苗族人民长期居住于西南相对较为封闭的地区,因此服饰中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风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其传统服饰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至今很多传统服饰和纹样都已失传。因此探究苗族服饰这部“无字史诗”就显得尤为重要。 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是我们探究苗族服饰渊源的最为有利的依据。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较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它关系。此物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吉祥物或象征。对崇拜之物,人们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情习俗,也有着各种崇拜仪式,常常会纹在身上或将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期保佑。 苗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花色纷繁, 过去人们曾根据他们的穿戴而称呼他们为青苗、白苗、红苗、花苗, 以及长裙苗、短裙苗等等。他们的穿著往往因地而异,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妇女, 上身著大襟右袵衣, 下身穿裤子, 衣袖、衣领和裤腿都镶有宽阔的花边。
苗族服饰纹样概说苗族服饰纹样的基本特征之一。以苗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交鱼纹图案为例 ,通过图案纹样的流变 ,以及对该图案出现部位和组合关系的归纳演绎 ,揭示这一图案的原生象征意义在于凭借对鱼类交配情景的描绘 ,从而寄寓了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礼赞。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将这样的图案融会到苗族服饰纹样中 ,用意在于祈求个体的世代延续、家族的兴旺繁衍、民族的繁荣昌盛。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诠释所能揭示的苗族文化深层意念
而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精神特征是巫术, 这种巫术的精神特征又和艺术及现实完美结合, 对稳定苗族族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苗族妇女服饰是中国乃至世界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沈从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赞誉苗族妇女服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其绚丽多彩、丰富多样为其他民族所罕见。湘西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 俗称“红苗”。杜甫曾留下过“五溪衣服共云天”的赞美诗句。
苗族银饰、头饰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苗族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苗族妇女的节日盛装中, 银饰占有特殊的位置。由于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 各地苗族银饰品的种类和佩戴情况互有差异。湘西地妇女, 除戴耳环、手镯、项圈外, 还有银签、银冠、银披肩, 其中银签造型古朴, 具有形制精美、声音清脆、色泽光亮、一签多用的特点。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 。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
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 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 多" 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 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 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缚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凤凰吊脚楼
中国的民族的建筑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民族建筑正面临着极危险的宿命:因为大多数的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一些民族建筑的价值,以制于还未被国家列为保护单位之前以受到很严重的破坏甚至把它拆除。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步,与时具进的观念深如人心,然而有很多人却不能真正的理解" 与时具进" 这词,导致很多建筑虽然文物古迹还在,但它的历史却已经糟到了极度的破坏。
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总体上来看,吊脚楼还是应该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并不是纯粹的干栏式,与干栏式还是有一点的区别。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吊脚楼也算得上是干栏式的干儿子吧!
然而,美丽的湘西,美丽的凤凰。真令人徘徊不忍归去。那里的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给凤凰添得山水几分韵致。最是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沈
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那里的吊脚楼老了点,但是月老就越能显示出他的价值所在。越是破烂越显示出它历史的悠久。沱江旁边的吊脚楼的支撑点有一端在河岸上,另一端则悬在水面,还有很多悬柱立于水中用来支撑。充满着一种力量之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比较多,有临水,也有依山傍谷的,有的建在田梗上,有的建在河边,有的建的半山腰。建起来比较方便只要稍微的开凿修砌,再选上好木料便可以建起一座座的吊楼来,旁边种上些茂林修竹修饰一下房子,省时又省工,如诗如画的吊脚楼简直可以与传说中的空中楼阁相婢美。湘西吊脚楼很多都是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的脚都刻很好花纹,做工特别的精细,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装有花窗,花窗上刻有" 喜鹊恋梅" 、" 双凤朝阳" 等图案,古朴而富有雅性。极富有用意。" 说出吊脚楼的妙处绝对的让你拍手称绝!一又能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二可以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 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 (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
虽然湘西的吊脚楼,看起来不是牢固,也许正因为看起来不怎么牢固才更显示出它的特色所在!在水中凌乱打下的木桩,不加修饰的木板墙面,甚至风雨欲来则满楼摇晃的主体,完整的体现了自然与古朴的美。既然是这样而且历史又这么悠久,在无情岁月的糟蹋过, 我想手抚墙应该粗糙沧桑,脚踏着楼梯的时候应该嘎嘎做响,眼中看到的应该是一副众人皆醒我独醉的姿态,确实这样,这就是湘西的吊脚楼,凤凰的吊脚楼。
苗族飞歌
苗族飞歌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 ,又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挂丁飞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小甜瓜外婆家摆底),四声微调式民歌,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 凯棠飞歌主要流行于凯棠、翁项、地午一带,属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用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两个声部一先一后出现,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高音区放在任意延长位置,高昂明亮,开朗激扬。湾水飞歌,流行于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属四音阶宫调式民歌。旋律进行连续四度、五度大跳,音型贯穿全曲。乐曲终止音低。 苗族情歌,苗语称HXak Yex Fangb ,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
苗族蜡染
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 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艺术作品和蜡染旅游工艺品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
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
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如果仅仅是蓝地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蓝印花布没什么两样。蜡染的灵魂是“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染纹,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蜡染作为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经非常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南蛮集团各部落)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又因为主要产于苗、瑶地区,所以又称为“傜斑布”(瑶族在古代又曾被称为谣、傜、摇、猺)。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苗族原本擅长纺麻织布,织好的布用蓼蓝、红花、栀子、五倍子等草药就可以染成蓝、红、黄、黑各种颜色。苗族的蜡染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 (蜡染) 已很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服用蜡染衣料。
总结,此次湖南湘西凤凰采风学习,收获多多,让我们了解了我国民族服饰的起源、特点及发展。同时通过对一些民族元素的了解,将民族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指引了我们以后的学习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