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备课人:李亚亚 耿丹 审核人:彭涛霞
教学时间:2016 课型:新授课
课前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 著作,共 26卷, 160篇。
当时, 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 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 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 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 秦王的仲父, 不 应该被他们比下去, 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 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 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 六 论、 十二纪, 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 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 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 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 遍请诸侯各国的游 士宾客, 若有人能增删一字, 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
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 泛读课文, 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求结合注释, 梳理文意, 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 情节结构。
三、积累语言:
溉汲:。溉,。汲,。
居:
及:
国:
道:
闻之于宋君:
之:代词,指
于:
问之于丁氏:
于:
穿井:
课中
一、 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 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 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
传之者曰:
宋君问之:
作者感叹: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二、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三、 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
课后
一、 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完成文后习题
范文二:穿井得一人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陌上花开
教学目标:
翻译课文,掌握翻译古文的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古文朗读技巧。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对自己有所启迪。
重点:古文翻译。
难点:寓意的理解。
一、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二、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1、生字词积累 溉汲
2、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之:的
家无井而出溉汲:而:顺接连词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常一人居外:居:住
及其家穿井:穿:挖掘、开凿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讲述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闻,知道、听说,使知道。于:向、对
令:派遣 对: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求学探索(如果)像这样,不如什么都没听到。闻:知道、听说,引申为求学探索。
三、质疑
1、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第二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范文三: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练习
一、文常填空
1、 、。
2、,又称为,家代表作。相传为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全书共篇,分为、 ,共计篇。
二、解释重点词语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
4溉汲()5丁氏对曰() 6、身无所寄
7、因往晓之( ) 8、终日( ) 9、行止( )
10、奈何( )11、崩坠( ) 12、果( )
13、只使( )14、四虚( ) 15、躇步跐蹈蹈( )
16、舍然( ) 17、有光耀者()18、中伤()
三、翻译重点语句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4)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5)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四、内容理解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用一个成语来表达)的危害。
3、请写一个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和《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身上值得我们反思、学习的地方 分别是:
五、1、选择意思相同的一组 (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若无闻也
B闻而传之者有光耀者
C只使坠得一人之使
D舍然大喜太邱舍去
2、选择意思相同的一组 ( )
A身亡所寄三省吾身
B闻之于宋君不如无闻
C入门不顾顾野有卖场
D问之于丁氏得一人于井中
范文四:穿井得一人复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 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 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节选自《 》 , 《吕氏春秋》又名《 》 (时 代)杂家著作。
二、解词
家无井而出溉汲 1、溉: 2、汲:
及其家穿井 3、及: 4、穿:
国人道之 5、国: 6、道:
闻之于宋君 7、闻:
令人问之于丁氏 8、令:
丁氏对曰 9、对 :
不若无闻也。 10不若:
二、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回答问题:
1、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2、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 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 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 《吕氏春秋》又名 《吕览》先秦(时代)杂家著作。
二、解词
家无井而出溉汲 1、溉:浇灌、灌溉。 2、汲: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 3、及:待,等到。 4、穿:挖掘、开凿。
国人道之 5、国:国都 6、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 7、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令人问之于丁氏 8、令:命令,派遣。
丁氏对曰 9、对 :应答,回答。
不若无闻也。 10不若:不如。
二、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 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到传闻 , 还不如不听 .
三、回答问题:
1、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2、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 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 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范文五:《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一、 文学常识:
1、 《吕氏春秋》 ,又称《 》 杂家 代表著作。战 国末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 《列子》 ,旧题为 、
3、寓言,以
借小喻大, 借古喻今, 给人以启示。 寓言篇幅一般比较 ,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 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寓言惯用 、 、 等表现手法。 二、加点字解释:
穿 . 井得一人
宋 之 . 丁氏, 家无井 而 . 出溉 汲 . , 常一人 居 . 外。 及 . 其家穿井, 告人曰:“ 吾穿井 得 . 一人。 ” 有 闻 . 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 得 . 一人。 ” 国 . 人 道 . 之, 闻 . 之 于 . 宋君。宋君 令 . 人问之 于 . 丁氏。丁氏 对 . 曰:“ 得一人之 使 . ,非得一 人 于 . 井中也。 ” 求 闻 . 之 若 . 此,不 若 . 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 亡 . 所寄,废 寝 . 食者。
1
又有忧 彼 . 之所忧者, 因 . 往 晓 . 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 .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
.. 忧崩坠乎? ”
其 . 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 耶 . ? ”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 之 . 有光耀者,只 使 . 坠,亦不能有 所 中伤 。 ”
其人曰:“ 奈 地坏 何 ? ”
晓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 四虚 ,亡处亡块。若 躇步跐蹈 ,终 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 舍 . 然大喜,晓之者亦舍 然 . 大喜。
三、一词多义:
1、 有 闻 . 而传之者 _______________ 2、 非得一人 于 . 井中也 _____________ 闻 . 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 闻之 于 . 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 求 闻 . 之若此 _________________ 令人问之 于 . 丁氏 ________________ 3、若 . 屈伸呼吸 __________________ 4、宋 之 . 丁氏 __________________ 求闻之 若 . 此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闻而传 之 . 者 _________________ 不 若 . 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 亦积气中 之 . 有光耀者 _____________ 四、通假字:
1、 身 亡 . 所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 舍 . 然大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