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性比较
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性比较
--经济与文化究竟孰重孰轻?
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以其惊人的速度增长,国民财富剧增,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关于道德与文化的呼声也与日俱增。我们是应该积极地发展经济,还是尊重文化注重道德以牺牲部分经济增长的代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与特定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而文化的蕴育和发展又是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本质的影响。就现在世界上存在的经济制度来看,有两种典型的文化决定经济的例子,一是以西方为代表的扩张性和消耗性的工业文化,二是还少数存在的以农耕为主的可持续的农业文化。我们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就是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
文化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文化能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这与中国的农耕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农耕文化讲究的是顺从自然,取富于自然,风调雨顺之日自是人民生活幸福之时。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可持续,不断的反复的利用自然环境而不是破坏以取得暂时的利益。所以中国的文化较之于西方的文化能存在这么久。相比之下,西方的文化大多是断层不连续的,这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西方国家的扩张性和侵略性质。自然环境使工业文化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了西方。但是工业文化致命的缺陷就是它的消耗性。它是以消耗自然改造自然为条件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在工业文化出现以后全球出现了很大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工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已经给了人们足够的警示。
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东西方经济的差距。以工业文化为主的西方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雄霸全球,中国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应工业而成为后起之秀。我们是应该全盘的西化追求经济的增长,还是立足本国文化发展我国的特色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更重要还是文化的传承更重要?
我们知道,在某些意义上,我们的文化与西方经济发展的方式是相冲突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论述的不同的文化决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谈到这点我们不得不与西方的文化相比较。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取向跟我们是大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他们讲究的是自由享乐主义以追求经济的发展。也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西方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讲究道德至上,亲情为重的内敛文化。下面就举例说明几种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就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古老的价值取向,节约。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节约,节约粮食节约水资源。我们以节约为荣,人人争取做到节约。在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眼中,节约是可以创造财富的。通俗说就是钱是省出来的,比如我们去商场买东西,我们砍价最终买到了便宜的东西,我们会说我们有省了多少钱,或者说我们又赚到了多少钱。节约对我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来看西方的经济发展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消费,就是不停的消费,这样才能促进生产的提高。显然西方的消费观与我们传统的节约的文化是相冲突的。也就是说,就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来说,我们的节约理念是抑制经济发展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浪费是比节俭好的。浪费就是买没用的东西、非必需品、奢侈品、乱花钱。在浪费的基础上,消费的人得到了满足和消费的快感,卖家很高心员工还能拿到奖金,也高兴,政府拿到了税收当然也高兴。看似皆大欢喜,
但本质上这是一种消耗,在加剧和没有必要的消耗地球上的资源,虽然谁的利益都没有受到损害,但是我们所处的星球资源是有限的,这样肯定会加剧资源的消耗。确实,如果人人节俭不愿意消费,经济是不会好的,如果人们只买必需品,经济也必然衰败,因为必需品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看来,经济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那就必须靠人人不节俭的消费了。
再说我们中国人的另外一些美德,人情文化。中国的人情文化是存在了很久的,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的。比如今天我帮你做了某件事情,我不需要回报,但下次你就应该反过来帮我做一些事情,这就是人情文化。那么这种我们看似优秀的文化对于经济来说到底是好是坏呢?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人情文化,一切以货币来衡量价值,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及时的足量的得到回报,那么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幸福,每个人都会积极地去从事各项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显然这是增大了供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促进作用的。但是在人情文化盛行的社会,我们很多事情上都不会要求得到回报,而看作是一种互相帮助的美德。显然,人情文化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使人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相比于冷漠的金钱社会是有很大的道德上的好处的。但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文化确实不会甚至可以说是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再比如说勤劳,勤劳是我们最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德之一,有人说正是这种勤劳的优良品质才能让中华文明存在于世这么久的时间,历经无数的考验而屹立于世家文化的大森林。确实在农业文明的社会里,勤劳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勤劳可以增加收入从而使日子过得更加幸福。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勤劳是体力上的,我们的文化也是这么界定的,比如从小我们就受到要勤劳积极地参加有益的活动的教育,从小我们就被培养了一种事事躬亲的勤劳品质。这种勤劳确实是可以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我们所谓的勤劳是否就如其初衷一样的造福人民造福社会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勤劳,体力上的勤劳,会使我们失去发明创造的激情和向往。无可否认世界上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因为人们贪图快乐享乐的结果。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为什么在我们讲究勤劳智慧的民族却没有很多的发明,而是在西方那种贪图享乐的社会却有很多的发明创造。体力上的勤劳必然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薄弱,在这个以创新带动经济的制度下是没有优势可言的。
这么说来,好像我们很多的传统优秀文化,优秀美德对于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那我们是应该尊重发扬我们的文化,还是极力追求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改革开放或者说**之前,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很美好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好,甚至在自己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还会去接济那些更穷苦的逃难者。当时的社会就是我们传统优秀文化的社会,人们勤劳智慧,积极劳动,舍己为人。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经济是没有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不断地冲击我们传统的文化与价值理念。由于发展的需要,经济增长的需要,我们在文化上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和牺牲。就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更多的是西方的那种价值观而不是我们传统的优秀的美德。我们好像是被西化了,都忘掉了我们的美德,勤劳,善良,智慧,友善。正是这种文化上的让步,我们才能加入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这么说来,好像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优秀品质在这个唯发展是论的时代是不可用的,反而西方那种享乐主义却有益于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内敛的可持续的文化,我们所有的优秀道德美德价值观都是顺从自然,持续发展的。
急剧的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干扰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比如严重的水污染,漫天的雾霾,严重的噪音等等。这些都是发展带来的不好之处。设想在未来的社会里,人们只认金钱只顾享受,没有节约没有友善,我们的社会会是怎样的?那就是资源会急剧的消耗,环境会更加的变坏,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爱心的冷漠社会。难道这就是我们经济增长的目标吗,我们放弃那么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结果吗?
现在有一种观点很入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那就是经济的发展要结合文化,不能让文化丧失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之中。但是经济的发展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这本来就是很难做到的,就如前面我们分析的,我们很多的传统文化是与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我们在谈我们的文化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谈怎么抑制过快的发展。那么我们竟然要谈文化的传承发展,那就得放下经济增长的脚步,调整我们的发展目标,不要让我们的五千年来的文化丢失。但是所有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有物质的生活是不可能幸福的,在这方面我们又要看重经济的发展。那么经济与文化究竟孰重孰轻?
就长远来看,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文化,为后代造福,但是经济的发展有是必要的。两者不可兼得。我们应该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之后,在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再来重塑我们的文化以得到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我们是应该稍稍放慢我们发展的脚步来捡起我们快要丢失的文化了。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健康的发展,资源才能有效的可持续的被利用,我们人类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金融132 赵修炜
范文二:论新时期国际经济体系中金融的重要性
论新时期国际经济体系中金融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1-2-18 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 要]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科技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的原动力和基本内核,在当代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较量中,能否在高科技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是各国竞争的焦点。谁能掌握更多的高新技术主导权,谁就能赢得未来。
[关键词] 经济体系 国际贸易。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40年代, 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
一、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 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 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二、 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美元霸权霸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三、 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
货币联盟。
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①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②要素流动的程度;③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④商品多样化的程度;⑤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⑥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⑦财政一体化程度;⑧政治因素。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中,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作为全球化的核心,跨国公司总体上毕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反映了当今世界资本和技术流动快而劳动力相对不流动趋势下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笔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跨国公司,还不如说取决于本国的政策。对跨国公司既要加以利用,又必须予以限制。而且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商业行销、科研开发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巨大复合体,是一种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经济,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有利地位,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柳永明:“论金融霸权”:《经济学家》,1999 年5 月,页68[3]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页145-151,页
199-200, Paul Krugman: “The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Foreign Affairs, May/ June 1999
范文三: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重要性
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Goldsmith(1969)分析了35个国家从1860,1963年间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问题,提出了著名的金融结构论,认为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就构成了金融结构,决定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就构成了该国的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的存在和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基于此,他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概念,即某一时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用来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Mckinnon和Shaw(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即政府对金融发展的制约以及利率的管制会束缚金融的发展;而解除金融抑制,放松对金融部门的管制,则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King和Levine(1993)使用计量经济学工具,通过检验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关系,即一国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MichaelK(Fung(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发达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正向关系而发展中国家金融弱化问题普遍明显。
M(KabirHassan、BenitoSanchez和Jung,SukYu(2011)利用面板数据得出在新兴经济体中,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在国内文献中,关于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周立、
王子明(2002)分地区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检验,得出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强关系的结论。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2005)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认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而无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关系又具有双向短期因果关系。王定祥、李伶俐和冉光和(2009)运用中国1952,2007年的时序数据,运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等计量工具,基于资本分工视角并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金融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很多专家学者也从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探究。杨胜刚、朱红(2007)从分析中部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现状入手,利用中部六省面板数据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总量、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是,中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但在短期则无明显关系。姚耀军(2009)运用运用区域宏观经济数据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对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解释力。综合国内外文献,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发展能否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本文基于已有的理论成果,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1952,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相应函数等方法来证实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为山东省的金融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模型设定、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一)模型设定
本文引入KingandLevine(1993)的总生产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之上推导出本研究所需要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为:其中Y表示经济总产出,K为总资本的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F是金融发展水平。为了单独衡量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本投入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按照ParenteandPrescott(1991)的方法,对劳动力投入施加一个容量限制L,从而有:令m=(L,L),表示经济的最大生产能力,此时一旦达到最大劳动力容量,经济就面临恒定的规模收益,总产出就取决于真实资本投入与金融发展水(4)式中,在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既包括金融总量的增加,又包括金融结构的优化和改善,这里我们仅从金融总量上来考察金融发展水平。参考KingandLevine(1993)的做法,我们选取了三个指标:一是Goldsmith(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即广义货币量M2与GDP的比率,表示金融发展规模,用FS表示;二是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用以表示金融发展效率,以FE表示;三是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表示金融发展结构。由于我们所选取的是省级数据,第三个指标在数据上收集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不予考虑。广义货币量M2难以具体衡量,我们选择山东省金融机构存贷和来替代。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用金融机构存贷和与GDP的比值(金融发展规模)、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金融发展效率)来衡量山东金融发展。于是,山东金融发展的函数为:(8)式为人均产出模型,其中β1为资本的边际产出,β2为金融发展规模的边际产出,β3为金融发展效率的边际产出。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政府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利用(8)式可以考察山东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衡量经济发展上,我们选取山东省居民人均GDP作为指标,以代替(8)式中的dF/m,用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表示政府投入对经济支持的力度,
用GOV表示,以考察政府财政投资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并代替式(8)中的资本(K)。基于此研究设定了如下向量自回归模型予以实证分析:其中,RGDPt为山东省居民人均GDP,GOV为政府投资规模,FS为金融发展规模,FE为金融发展效率。
(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本研究涉及的变量为居民人均GDP、政府财政支出以及金融发展水平相关的三个指标。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山东省金融运行报告》、《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年鉴》,时间跨度为1952,2011年,采用Eviews6(0进行统计处理。居民人均GDP我们用RGDP表示,以1952年为基期将名义人均GDP折算成真实人均GDP。金融发展规模(FS)用山东省历年存贷款和/历年真实GDP表示,其中每年存款和贷款均是本年与上年之和取平均值得出。金融发展效率(FE)用山东省历年贷款/存款得出,存款和贷款的算法同上。政府的财政投入(GOV)用山东省历年的财政支出额/真实GDP得出,其中历年的财政支出额以1952年为基期算出真实值。
(三)研究方法
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运用变量的水平值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考虑变量关系时,最常用的方法是OLS法,但是OLS法使用的前提是变量平稳,若所考察的变量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使用OLS法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推断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用Dickey和Fuller(1981)提出的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变
量的平稳性,对非平稳变量进行差分处理使之成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变量是单整的,那么就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从而确定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理论认为:两个或者多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线形组合如果是平稳的时间序列,那么就称为协整。协整检验从检验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检验,如Johansen协整检验,该检验一般运用于多方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另一种检验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一般运用于单方程。
本研究将采用Johansen提出的协整检验(JJ检验)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在得到协整结果后,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协整的关系,根据Granger表示定理(GrangerRepresentationTheorem,Engle,Granger,1987),可以引入误差修正模型(Eor-roCorrectionModle)进行短期因果分析。如果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那么我们就对稳定的差分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进行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最优滞后期根据AIC准则来确定。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用eviews软件,对居民人均GDP的对数形式以及其他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最佳滞后阶数按照AIC值最小的原则来确定。通过检验发现,LnRGDP、KR、FS、FE均为非平稳变量,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后,我们发现?lnRGDP、?GOV、?FS、?FE不含单位根,即为平稳变量,表明这些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具体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二)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上述变量的对数形式为一阶单整序列,由协整理论我们知道,这些指标可能存在某种线性组合,从而可以反映出变量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我们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这几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在检验之前,我们必须先构造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然后确定模型的结构和最优滞后期。由上述单位根检验我们发现,LnRGDP、GOV、FS、FE四个变量有三个都只含有截距项,不含趋势项,因此在确定VAR模型结构时,我们选择模型只含有截距项。在确定最优滞后期时,我们根据LR、FPE、AIC、SC、HQ统计量最小原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协整方程表明了在1952,2011年这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并且山东的政府投资规模与居民人均GDP之间存在正向关系,金融发展规模以及金融发展效率与人均GDP存在反向关系。这说明通过扩大政府投资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没有得到体现。
协整检验说明了LnRGDP、GOV、FS、FE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但是实际的经济数据是由非衡过程转变到均衡过程的。根据Granger表示定理(GrangerRepresentationTheorem,Engle,Granger,1987),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引入误差修正模型(EorroCorrectionModle)进行短期因果分析。在误差修正模型中,FS和FE在滞后1期和滞后2期时系数为负,这说明金融发展规模(即经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的效率(即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转化率)对经济增长在短期没有正向影响;相反,GOV的系数在滞后1期和2期都为正,这表明政府投资在短期也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投资的增长是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济的增长受政府支持力度的影响很大。
(三)脉冲响应分析
协整检验证明山东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政府投资规模的VAR模型在长期是稳定的,因此可以利用sims(1980)提出的脉冲响应来单独反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冲击反映的结果如图1所示。图1显示的是山东省居民人均GDP与金融发展对相关单一冲击的标准差(?SD)的动态反映。
从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山东金融发展规模(FS)和金融发展效率(FE)对自身产生正向冲击有利于自身的改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分别在第4和第2期达到最大值。(2)金融发展规模(FS)对居民人均GDP产生负向影响,并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其负面效应在第6期达到最大;(3)金融发展效率(FE)对居民人均GDP也产生了负向影响,没有转为正向影响的趋势,在第10期负面效应达到顶点。
通过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不难发现,金融发展效率(FE)和金融发展规模(FS)与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关系,这一发现与普遍认为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背离,但我们考察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特性就能探究出其原因所在。金融发展规模和人均GDP的负相关意味着山东省的货币化程度和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关系,这反映了山东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山东省经济增长模式还是粗放型的。金融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关系,这可能是金融抑制的作用。山东省企业投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银行信贷大都流向了那些经济资源效率配置较低的国有单位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效率原
则来决定,而山东省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很高,大多数企业经营效益并不理想,这使得银行信贷的增加造成了很多坏账,造成金融资产质量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金融业受到了政府的控制,金融体系被赋予财政职能,金融体系市场化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逐年增长并且跃居全国前列,这其中的原因与政府投资的不断增加密切相关。
换言之,山东省缺乏一个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金融发展水平,其金融的发展是低效率的、低层次的,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制约了山东省经济更好的发展。政府财政支出额反映了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出与人均GDP呈正向关系,说明政府支出对经济的贡献是很大的,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山东省经济体制不灵活,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过大等问题。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1952,2011年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山东省的金融发展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关系,而政府的投资是拉动山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山东省的金融功能弱化,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使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大打折扣。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山东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提出以下建议:(1)努力改善金融经营环境,更多地发挥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应积极依托山东半岛的资源优势,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促进传统经济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为山东省金融支持经济
提供新的服务空间。(2)改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培育和引进中小金融机构,许可民营金融资本的市场准入,健全山东省金融组织体系,营造适度竞争的金融经营机制,促使金融机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开拓自己的市场,打破山东原有的金融业垄断经营格局。(3)健全山东小额信贷体系,促进微型金融健康发展。根据山东民营经济和农村发展的客观实际,金融机构应当积极主动深化信贷服务创新,适时推出适合实体经济需求的小额信贷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机制,缓解微型企业和农户的融资困境;(4)国有金融机构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尽可能支持那些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予以优惠利率融资,消除所有制歧视。(5)加快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省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诱导金融机构积极为融资困难的实体经济主体融资。(6)依托海洋经济优势,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出口金融服务业务,促进山东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定祥 许瑞恒 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重要性责任编辑:陈老师
范文四:金融危机对村镇经济的重要性
精品文档
金融危机对村镇经济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发展出现隐患
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一直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收入渠道缩小,增收困难。据相关报道,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发展,问题已经由最初的浅要层面的经济问题逐渐深及到更进一步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影响使农村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无一技之长用以谋生的高龄农民,另外,那些只依靠农业种植来生活的农村家庭,金融危机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下降以及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农民的不满情绪也逐渐增大,对社会安全稳定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加强农村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在巩固农村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与第三产业,使农业发展方式有所转变,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农产品,到将农产品流通,最后经营销售,使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使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能够大大提升,在这一完整的产业链中,农民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实现增收。同时,政府还应该帮助农民将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建设品牌,将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的质量以及档次提高,使农民能够依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
1 / 3
精品文档
展。另外,政府还应该将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农村加快产业化经营的速度,从而能够有效在农村中推进新技术、促进新产品等的更新速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速度,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收入。
多渠道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要想维持农村稳定,就必须要彻底解决农民就业困难的问题,首先,政府应该要将农民以及企业结合起来,在农村建立其帮扶政策,在农村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农村培训制度,使下岗农民以及返乡农民能够得到专业的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使农民的就业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还可以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创业鼓励政策,倡导农民一起合作,以农村为主要根据地,自行创业,将荒山、闲置用地以及厂房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作为创业基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创业的补助,使农民能够放心创业,通过多种途径,使农民的就业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完善农村保障体制。要想保证农民的收入,政府应该在农村中完善保障体制,可以适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资金,将农业信贷的限制合理放宽,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大的资金发展经济,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另外,政府还应该在农民的医疗、养老以及事业等方面加大保障覆盖面,使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得到保障,使农村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2 / 3
精品文档
加快建设农村合作社。政府可以鼓励农村建立专业的合作社,加强农民的合作,使农业生产能够呈现组织化建设的现象,使农民能够保证以产业化、专业化以及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来面对日益严重的市场竞争以及经济风险。政府要在农村宣传合作社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农户能够自行成立;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指导,使农民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农业发展的新产品以及新技术,使农产品能够实现丰收,从而加大农民的收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农村经济能够有效对抗金融危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使农民的农产品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转变为生产、加工、流通到经营销售的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的利润,加强农民之间的合作,自行创业,从各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3 / 3
范文五: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服务体系远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主要限定在政策性收购资金的支持上,而其应有的支持农业开发功能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不匹配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和大项目,“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占比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1999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中小客户的服务越来越弱,信贷投放权纷纷上收,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农村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农村资金“农转非”,使本来不足的农村信贷资金越发捉襟见肘,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3,乡,镇,级农村信用社的撤消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始终高比例地保持着向农户放贷的领先地位。然而,小微借贷市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场的乡,镇,级法人社的全部撤消,所导致的后果是,被保留的县级统一法人社其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地,市,级、省会城市级和省,区,级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是,其支持“三农”小微贷款的意愿却在逐步减弱。按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其发展重点将超越农村市场,这必将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4,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不强目前,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金融,以及还包括大量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然而,正规的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不强。农村发展银行,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粮棉油收购方面,真正供给“三农”的信贷资金数量很少,并且,在县域以下并没有网点。农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并且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信贷业务转向了城市。部分农村信用社采用的商业化经营模式也将从农村市场吸收的资金,部分流向收益较高的非农部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则难以得到金融支持。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对“三农”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注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业务,并从税收、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鼓励民间借贷进入金融市场。投资能力不断提高的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只能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游离于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将经批准从事专业放贷业务的机构或组织从一般意义的民间借贷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专业放贷人对待,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
2,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机构多样化,也就是既要有大型商业银行,又要有区域中型银行,还要有小型金融机构。而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需要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予以支持。应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农村建立分支机构,或发起组建村镇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担保方式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通过改革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金融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立以农村信用社为支农主体的地位,利用信用社网点多和覆盖广的优势,推行其向村镇银行的试点转变。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3,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建立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起完善的农村担保体系,为农村信贷提供风险化解服务。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即可以采取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也可以采取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运作模式,都是通过政府的力量组建担保。实践中,应努力构建由县、镇或村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提供有贷款需要的农户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积极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镇和信用企业等的评选,鼓励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参与信用评比,对信用高的农户、村、镇和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在对其发放信用贷款时适当增加额度,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等奖励,鼓励并提倡这种信用行为,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把信用的形成和维护打造成一种民众共识,一种可以测量的道德标准。
4.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深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着力开发适合农村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产品,切实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银行信贷”等贷款模式,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不断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完善“信贷+保险”的合作模式,把林权、土地、水域、宅基地、农机具订单等经济资源的抵押功能发挥出来,大大增加市场的有效信贷供给。
5,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发挥农业保险在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协调相关部门,简化农民保险服务的各种手续,监控保险各环节的成本费用,防止额外的“手续费”、“代理费”,降低农民对农作物投保的各项成本,在已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基础上,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农业保险给予补贴的新方式、新品种,并适当降低农民分担保费比例。不断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推进保险责任多样化,将雨、雪、冻、虫、火、盗等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内,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加快农村保险产品创新,提高“三农”保险产品的灵活性,探索农业综合保险,推进保险期限灵活化,保险费率差异化。在农村保险机构的设置方面,可先设立政策性保险机构,并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村。
作者,谭静 左广成 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 辽宁职业学院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