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中地理农业教案
篇一: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教案
授导型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八年上四章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篇二:地理农业教案
目标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5、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6、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7、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
1
重难点 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 学 活 动 预 设
时间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
讲授新课: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
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2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文 档网:初中地理农业教案)生活的密切联系?
吃
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
渔业能提供的食物
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穿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
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
3
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农区小而分散,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东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阅读] 读图“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认识主要农作物的
4
地区分布差异: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主,形成了x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活动] 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请你在教材图“山地垂直气候景观”中的适当部位填上如下四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该地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
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
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一熟;
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
[结论] 山区的农业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有规律的分布的。
[小结]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生产和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5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的基本标准。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
讲授新课: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活动1]
参考教材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回答:
(1)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
太行山区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
(3)完成教材的活动“城市地区农业带的分布”
6
(4)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5)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回答:自然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技术、市场、设备等)
[活动2]
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都比较常见,你能举出哪些事例呢?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问题1] 我国人民的生活从饥饿贫穷到温饱小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回答: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重大转变。
[问题2] 我国农业仍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
7
回答: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问题3] 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 都使耕地面积减少,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结合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回答)
回答: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问题4] 对图“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进行分析,读出我国九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请思考:(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3)为什么要建立商品粮基地? 回答:
(1)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2)当地人口稠密,粮食消耗量较大。
(3)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活动3]
学生将教材提供的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格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阅读教材活动,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画出一幅流程图。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请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 有什么好处?
8
篇三: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教师教案)
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1、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9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
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
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商品粮 理方法。 基 地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
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10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2、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最大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
11
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3、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
12
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1(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农业产区,对带动我国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形成科学、
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自然条件分析:西北地区棉花种植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限制性
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2)东北和京津沪地区都是我国牛奶优势产区,东北牛奶产区主导区位条件是________,京津沪牛奶产区主导区位条件是________。
(3)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都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比较两地农业生产的差异,填写下表。
答案:(1)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沙质土壤 水源缺乏
(2)饲料丰富 靠近消费市场
(2015?南京二模)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读我国农业主产区战略布局示意图,回答2,3题。
2(关于各农业主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单产最高的是甘肃新疆主产区B(土壤最肥沃的是黄淮海平原主产区
C(光热条件最好的是长江流域主产区D(复种指数最高的是华南主产区
3(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优势产区的意义是( )
?提高市场竞争力 ?推进规模化经营 ?提高专业化水平
?改善主产区农田生态环境
A(?? B(??? C(??? D(????
相关热词搜索:教案 地理 初中 农业 地理教案 农业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
14
15
范文二:初中地理农业的发展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的发展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的发展教案篇一: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案
《农业》教案
教学设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本课重点是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并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本设计试图通过“设计地图”、“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分类,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学会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节 农业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同学们闭目欣赏,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 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 十里果香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 那个东岗撒网 北疆哟播种 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 为她争光
2(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小麦、高粱(种植业);果香(林业);荷塘(渔业);牛羊(牧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情况。
(二)小组合作,探究原因
1(学生活动一:搜集资料,感知农业与我们的联系
(1)农业与生活、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分组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本文来自:WwW.JiaoshiLm.com 教师 联盟 网:初中地理农业的发展教案)联
系实际,举例说明。
(2)学生展示:我们的吃、喝、穿、用都离不开农业。
(3)得出农业的地位(人民温饱、现代化的关键、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板书: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学生活动二:阅读课文P93和图4.10,完成表格,总结东西部的农业差异及原因 (1)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请同学找出最明显的界限。 (2)分析我国东西部农作物的差异,并尝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完成表格。小结如下表:
(1)结合阅读P93课文及图4.10,分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四个组,讨论各自的农业特点。
(2)通过讨论,整理出如下表格。
(3)分析原因:气候(气温、降水)、地形
第二课时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4.活动四: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方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生长在北方却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水土异也”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南北方气候、地形、土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我们能照搬其它地区的生产模式吗,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南北方地区是如何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
播放视频:南、北方农业发展差异
展示四幅景观图片:A 皖南山区的茶园、B呼伦贝尔的牧场、C渤海的水产养殖场、D东北平原农场,回答每幅图片的农业生产部门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问题:
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地___,适宜发展____业。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我们还要知道,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
板书: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1.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我国科技兴农的典型案例,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P99页的活动题。 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的活动题。
初中地理农业的发展教案篇二: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材前两个标题“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和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3. 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表格等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分析,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区域地理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显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就需要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与高中地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介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地图上认知空间位置,找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在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中找到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东北林区,使学生获得东北是我国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的印象。
【过渡】分析东北区域为什么建国后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阅读P60第一自然段,探讨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板书】一、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业生产。
这部分结合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作铺垫。
【引申】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促进区域农业发展与区域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生态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案例】:P68“活动”珠江三角洲的人们利用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的有利条件,以发展基塘生态农业为例加以简单说明。
本节教材选取案例: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因为该区域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
全)
【递进引入】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和景观图片,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根据区域农业经济的一般步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
【板书】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阅读资料】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承转】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学生活动】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范围、邻国、纬度和海陆位置。
【板书】1.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学生活动】 学生利用“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我国气候类型图”,结合课本P61图4.2,分析总结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归纳讲解】?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学生探究、拓展思维】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做课本P61“思考”题,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进行利弊因素分析,培养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春秋低温冷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收成;?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和饲料供应问题。
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具有绿色食品优势,如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安排是春种秋收,农忙季节时,利于集
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作物生长期长,农闲时长,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还可以发展副业、商业、文化事业等,增加农业收入。
【板书】2.地形、土壤条件——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学生读图分析】 在地形图上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及其分布,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b、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c、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师生归纳】?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板书】3.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讲解】?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
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综合分析】 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学生活动】做课本P62“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小结】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我们可知,东北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能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过渡承转】前面我们分析了影响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区位决定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布局的不同特点。现在我们来分析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呢,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
【学生读图4.4和图4.5,完成课本P63“思考”问题】
【指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回答,老师归纳】
1.东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因为距海愈远降水愈少,这主要是海陆位置导致的地域分异。
2.年平均气温从南往北递减,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这主要是纬度位置导致的地域分异。
【结合图4.5和图表4.3思考】
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要高,
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归纳】
1.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2.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过渡、承转】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
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板书】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63内容,小组讨论后,列表归纳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特征。
(注:可以请小组代表来黑板上做,看谁做得最好,其余同学同桌讨论,自主完成学案。)
【老师点评,总结归纳】老师点评学生完成的结果,再用多媒体显示各农业区域的景观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讨论完成课本 P64“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归纳】
得出启示:人类的生产活动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但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可以扩大水稻的种植范围。为此,农业的发展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又要依靠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由于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促进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自然条件的潜能,不断调整农业布局,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但人类顺应和改造的选择实质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统一。
【总结铺垫】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生产布局特点,那么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又如何呢,且听我们下节课批讲。
同学们也可以参照此案例,学以致用,分析本地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梳理总结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
【板书设计】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
方向 ?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业生产。
二、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2、地形、土壤条件——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3、社会、经济条件
【课后练习】(略)
【教学反思】(待续)
初中地理农业的发展教案篇三: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八章第二节 农业 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
教学设计
友好二中 徐连岭
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对农业的样式有粗浅的认识。已经对中国的气候和地形情况的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学习本节中的农业的分布有基础,也为理解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做了铺垫。对科技强农的具体措施缺乏真实感受。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安排顺序依次是,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其中第一部分概念性的内容较多,要求学生形成农业重要性的观念并对现代化的农业有所了解。如果课时较多,可多安排内容,
课时少,可略讲,与第二部分内容放在同一课时中。
第二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讲述了四种农业部门在我国的分布规律,种植业南北方的区别,在“阅读材料”中农业与饮食文化,“活动”中,安排的是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要求对其中的自然条件加以说明,以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教材以图文的形式,讲述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并归纳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本规律,这部分内容要学生体会归纳总结的基本方法,并建立正确的农业生产理念。
第四部分内容主要讲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着重介绍了科
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教材以图片和“活动”的形式展示了一些内容。
整体看,本节内容比较庞杂,几节课时很难穷尽,因此除重点讲述内容外,要将丰富的材料留待学生业余浏览。
教法探讨:以学生自主学习主,阅读、思考、发问,教师评价、点评、解答为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业的部门分类,认识当下发展的新型农业形态。对农业的发展形成初步的判断能力。
2.了解我国农业部门的地区分布,种植业南北方的区别,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探讨其中原因,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3(了解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本内容,培养分类总结的能力。
4(了解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培养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农业地区分布影响因素的探讨过程,掌握分析归纳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和对农业科技的基本了解,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自觉的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分析和农业相关问题的观念和习惯。
重点:
1. 了解农业的部门分类,认识当下发展的新型农业形态
2(了解我国农业部门的地区分布,种植业南北方的区别,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
3(了解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本内容
4(了解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
课时:2课时(微型课为第1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
教学环节:(列出教材内容,学生自学,教师辅助,播放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第一课时
问题1.讲述农业的重要性,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教师准备种植业的视频)
问题2.结合自己体会,讲述新型农业形态(教师准备农家的视频) 问题3.阐述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先说明分布情况再讲述原因(教师在补充时要注意从干湿、地形、水面分布等方面阐述问题,对西部的种植业样式要解释清楚)
问题4.南北方种植业的区别(教师准备小麦、玉米、水稻作物场景的视频图片)要求讲述南北方在耕地形式、作物种类、熟制等方面的不同
5“阅读材料”、“活动”(92页、94页)留作作业。
第二课时
问题1.对上节课作业做分析讲评,主要点评学生分析问题时是否
抓住要点。
问题2.进入正课结合本地区航拍图(教师准备)与课本中三维图做对比分析四种农业分布的不同位置及其原因。
问题3.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和成果。
板书: 第二节 农业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1农业部门分类
2型农业形态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部门分布2南北种植业差别1耕地类
型2作物种类3熟制
(以上为第1课时)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因地制宜的具体表现
四走科技强农之路,几种具体的强农措施
(以上为第2课时)
反思:
范文三: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
精品文档
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
教学设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本课重点是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并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本设计试图通过“设计地图”、“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分类,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学会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1 / 13
精品文档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节 农业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同学们闭目欣赏,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 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 十里果香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 那个东岗撒网 北疆哟播种 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 为她争光
2(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小麦、高粱;果香;荷塘;牛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情况。
小组合作,探究原因
1(学生活动一:搜集资料,感知农业与我们的联系
农业与生活、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分组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学生展示:我们的吃、喝、穿、用都离不开农业。
得出农业的地位。 板书: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学生活动二:阅读课文P93和图4.10,完成表格,
2 / 13
精品文档
总结东西部的农业差异及原因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请同学找出最明显的界限。 分析我国东西部农作物的差异,并尝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完成表格。小结如下表:
结合阅读P93课文及图4.10,分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四个组,讨论各自的农业特点。
通过讨论,整理出如下表格。
分析原因:气候、地形
第二课时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4.活动四: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方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生长在北方却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呢,
教师活动:“水土异也”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南北方气候、地形、土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我们能照搬其它地区的生产模式吗,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南北方地区是如何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
播放视频:南、北方农业发展差异
展示四幅景观图片:A 皖南山区的茶园、B呼伦贝尔的牧场、C渤海的水产养殖场、D东北平原农场,回答每幅图片的农业生产部门各是什么,
3 / 13
精品文档
多媒体展示问题:
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地___,适宜发展____业。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我们还要知道,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
板书: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1.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我国科技兴农的典型案例,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P99页的活动题。 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的活动题。
八年级下册地理《农业》教案
朱刘街道中学 戴志红
[学习目标]
1( 扎实掌握农业五部门及其主要农产品;畜牧业的种类、主要牧区名称及其优良畜种,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以及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全员参与,激情展示,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
4 / 13
精品文档
寸土地的意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小麦水稻的主要分布区;说出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四大牧区 难点: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自学导航]
一、农业概况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1、狭义的农业是指
、 农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 ,又是最早栽培 的国家
?当前,我国的 等农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我国农业 日益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的 趋于合理。 ?我国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农业还比较差, 仍较薄弱。
根据播种期不同,小麦有与之分,我们学校所在地区以种植 为主。
2(经济作物?我国经济作物种类有:、、、等,它们 通常具有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性强等特点。
三、 农产品出口基地
1(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主要有、、
、等地, 主要产品有 、 、 、 、 等。(什么是外
5 / 13
精品文档
向型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 四、 畜牧业
2、是我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 [合作探究]
读图“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商品量基地名称 A________
_B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_____
?除以上商品粮基地外,还有哪些地方建立了商请在图中适当位置填上其名称。
列各题。
品粮基地,
[课堂小比拼]
1(既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又是我国糖料作物产区的是 A 成都平原 B 江汉平原C 华北平原 D 江淮地区(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 内蒙古牧区——三河马
B 青海牧区——滩羊 C 西藏牧区——细毛羊D 新疆牧区——牦牛(关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当前,我国粮食、肉类、棉花等产量已经居世界首位 B 我国谷物人均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C 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但农业生态环境还较差 D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郊农业蓬勃发展起来。
[能力提升]
读下图尝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位于同
6 / 13
精品文档
一纬度,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 不是甘蔗的主要产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教案
Tags: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经济发展 农业
字号:T|T
《第二节 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7 / 13
精品文档
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教学难点:
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情系?三农?谋发展”
[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
[资料展示]2004年3月5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8 / 13
精品文档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农业概念。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
[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
[学生活动]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师生小结]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教师承转]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个说法,为什么,
[出示课件]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
??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
9 / 13
精品文档
化。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
[教师小结]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出示板书]2(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前面我们重点学习了主要农业部门及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那么,请同学们根据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大胆设计我国主要农业部门的适宜发展地区。
[学生讨论、绘图、展示、评议]
[出示课件]出示“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请同学们对比并找出各自对“主要农业部门发展地区”的设计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并做解释。
学生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获取相关信息。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
10 / 13
精品文档
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你能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东西部和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吗,
[小组讨论、展示、评议、完善]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差异原因分析
北方 东北
华北
分界线
南方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 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
11 / 13
精品文档
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略。
[出示板书]1(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97活动。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
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
[出示板书]2(社会经济条件
与城市的距离
[教师承转引申]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12 / 13
精品文档
[教师小结提问]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承转]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以小组活动、学生讨论为主,交流我国农业中的科技应用,教师补充一些资料图片。
13 / 13
范文四: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一课时教案 )
西盟一中——罗华
[教学目标 ]
(一) 知识和技能目标:
1、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 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了解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热 爱大自然的热情,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过程 ]
【学生自主学习】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
2、特点:(1) 2)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条件:土壤、 地形 、 气候 、 水源 。(徒弟喝汽水 )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 、 政策 、 交通 、管理、资金、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市政府通常争着管理有金的老地主 )
(3)技术条件:、冷藏、 冷粮化饥 )
4. 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古代:
(2) 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 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 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3) 农业政策 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
导入: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师生合作学习】
1、 农业生产特点
(1) 农业生产特点 :地域性 (因地制宜) ; 季节性与周期性(因时制宜)
(2)判断下列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南方生产甘蔗,北方生产甜菜 — 地域性
②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 季节性
③白露早 , 寒露迟 , 秋分播种正当时 — 季节性
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周期性
1
①自然条件:气候(光热水,温差) 、地形、水源、土壤。 (徒弟喝汽水 )
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的政策、劳动力、土地的价格、资金、管理。 (市政 府通常争着管理有金的老地主 )
③技术条件 :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冷粮化饥 )
(2) 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 (气候中的 温差 )
○ 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地形 )
○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 (市场 )
○ 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土壤 )
○ 5园艺业、乳畜业应布局在主要公路旁边 。 (交通 )
○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技术 )
3、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
(1)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课件案例分析 1)
①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②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③农业的政策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
【 总结提升 】
4、城郊农业的分析思路(课件案例分析 1)
(1) ①农业种类的特征②待选地的条件
(2) ①地价和单位面积产值(分析离城区远近)②市场需求③交通
④需水量(水源) 、面积、地形
组合后
A 地种植小麦原因 :A 地:离城区远,地价低地形平坦开阔适合种植小麦,小麦占地面积 大,单位面积产值低;产品可远距离运输。
B 地发展乳牛业原因:B 地:近公路,交通便利; 离城区近适合发展乳牛业乳牛,单位面
2
积产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产品易腐烂变质。
C 地发展花卉种植业原因:C 地:近城区;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合发展花卉和蔬菜种植业; 花蔬:单位面积产值高;市场需求量大 ;产品易腐烂变质;需水 量大。
D 地种植水果果园:D 地:为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果园,果园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山地丘陵适 合种植水果,
5、农业区位区位优势分析(课件案例分析 2)
普洱茶种植的区位优势
结合农业区位因素,充分运用材料,分析答案要点,画出关键词。答题要规范化、序号化 一、自然条件(徒弟喝汽水 )
1、地形 :地形崎岖云贵高原,排水条件好。
2、气候:气温适宜;降水充沛水源充足湿度适宜 ;光照充足。
3、土壤: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土壤显微酸性
4、水源:充沛
二、社会经济条件(市政府通常争着管理有金的老地主 )
1、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2、市场:知名度高市场需求量大
3、历史:种植历史,经验丰富
【 课堂检测 】
1. 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的是 (C )
A 气候和地形 B 交通运输条件 C 市场需求量 D 政策
2、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 最主要的原因是 (C )
①交通条件改善 ②政策优势
③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④南方的蔬菜过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 ) :
①华南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牛业
A .①热量 ②水源 ③光照 ④市场
B .①热量 ②地形 ③热量 ④市场
C .①地形 ②国家政策 ③土壤 ④科技
D .①土壤 ②热量 ③地形 ④政策
【 作业 】
分析寿光蔬菜基地的区位优势(课本 58页活动)
【 反思 】
3
范文五:【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
第一节 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 “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 “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 “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2、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在哪里,生产有什么特点,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有何危害性,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其中重难点内容是: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三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及其生产特点,其中的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要着重讲授。通过读世界水稻种植区分布区让学生了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在哪些具体地区、进一步分析这些地区为什么适于水稻的种植,进而联系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特点,人口密度从而得出影响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世界混合农业的典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混合农业是一种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具有市场的适应性,能够规避市场风险,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当地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了解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重点、难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论及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三维目标及学习重、难点和学习情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设学习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问题情景,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索等新鲜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师生互动共同实现三维目标。
五、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方案1: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卷首语中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到日本种植的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导入,从而导出农业区位及区位条件。
方案2:以学生调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各自调查的结果,来导入新课。
释疑解惑,导学点拨
(板书)一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指导学生学生读书P57,找出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总结: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请大家看前面的关于我国的杭州明前龙井茶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的原因是什么?(日本的地理环境和中国浙江杭州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导致),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除此而外,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农业政策不同也会导致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如南美的秘鲁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古柯,原因是当地人有嚼食古柯提神的生活习惯,虽然这种植物可以用来提取可卡因这种毒品。
教师提问: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呢?(春华秋实)
教师讲述:农业生产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活动,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多种,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
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教师设问:在古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现代呢?
生析:古代“靠天收获”,自然因素最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自然因素在下降。
2.[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主导)
(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热量)
(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市场)
(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良种)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机械)
(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交通)
(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土壤)
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了解了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但人们对食物的偏好、宗教的禁忌政治影响和关税的限制、农业土地政策等人文因素对农业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爱吃面食。
4.打开知识窗《农业区位论》
引导学生读课本
(1)说出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2)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
(①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也就是唯一的市场,并与周围的农业地域组成一个孤立的区域。该地区自然、技术、交通条件等都相同,则离城市越远,农产品越高;越接近城市地价或租金越高,农民的选择应是带来纯收益最高的那种农产品。因此,农业布局形成以此城市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地带。
②同现代农业区位的差别: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优化组合,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找出 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有哪些区位优势?
(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②地下水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国内外市场广阔。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过 渡 农业生产为人类改变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强烈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归纳:(1)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就可为永续使用。
(2)不合理利用,违背自然规律,可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归纳: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
广泛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指导学生读书,提问:什么叫农业地域类型?
生: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展示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投影图片)
提问:根据图例,看世界上有哪些具体农业地域类型?
生:热带迁移农业、游牧业、混合农业???????
教师讲述:在些农业地域类型中,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占地面积最大的热带迁移农业、从业人口最多的水稻种植业和最适应市场经济的混合农业三种,首先是热带迁移农业。
指导学生读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图,指出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地区。
板书:1 热带迁移农业
讲述:热带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从事该农业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5%面积占世界上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是世界上非常落后的的,基本上属于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产量很少而且对环境的破坏极大。
展示巴西北部诺马马人的农耕方式和迁移农业养分流失过程图的投影图片
活动探讨:这一种生产方式对环境所造成破坏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他们砍伐树木,使植物累积在体内的养分释放进入土壤,通过农作物的吸收进入作物的体内,待作物收获后,土壤变得贫瘠,同时雨林地区降水量大,对土壤的侵蚀非常严重,使得土壤的养分进一步减少,他们在第二年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进行同样的耕作,这样雨林地区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在长时期内很难得到恢复。雨林的大量砍伐又会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全球性问题。 板书 2 水稻种植业
指导学生读展示的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的投影图,指出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区并总结
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其中东亚地区如中国的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地区,南亚地区如印度和孟加拉国,东南亚地区如泰国、越南、柬埔寨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提问:为什么这些地区适于水稻的生长?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这些地区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平坦的地形条件
教师启发:这些都是自然条件,有没有社会经济条件?回想一下前面第一单元学习的世界人口密度图,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这里是世界人口密集地区,水稻的种植业需求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大量的人口也为水稻提供广阔的市场条件。
教师讲述:上述地区是世界上种植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地区,适宜的气候和地形,大量的人力和广阔的市场是这里水稻生产发达的主要原因,但是这里的水稻种植业也还存在着机械化水平较低(日本除外)、一家一户式的生产使生产规模小,商品率较低,主要为自己消费为主。
提问: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世界上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区,一年可进行几季的种植呢?
生:两季或三季
总结: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尤其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突破,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
展示袁隆平在水稻田进行研究的投影图片
板书 3混合农业
讲述: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互相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欧美发达国家有大面积的混合农业,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是,混合农业涉及具体的不同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如澳大利亚是小麦种植和养羊混合,南非共和国是小麦种植业和养牛混合。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有哪些特点。
指导学生读相关教材内容和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生态模式投影图片 提问: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在生态上具有什么样的优点:
生: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生产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对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值得其他地区予以借鉴,其实我国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这一种生产模式,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模式。
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我们苏北地区种植小麦的时候6月份中旬已经收割,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小麦在6月份的时候正处于生长期呢?
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季节和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