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27.060.30 J98
DB37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山
工业锅炉热能利用监测规范
前 言
本标准代替DB37/T 116-1990《工业锅炉热能利用监测规范》 本标准与DB/T 116-199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更新了引用的标准和规范文件;
—— 适用范围增加了有机热载体锅炉和以垃圾作燃料的锅炉; —— 增加了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监测考核指标要求; —— 增加了对锅炉操作人员的要求; —— 检查项目增加了对入炉燃料的要求; —— 检查项目去掉了关于排污率的要求;
—— 将锅炉热效率是否进行测试调整为检查项目; —— 规定了浪费能源量的计算方法; —— 增加了报告格式。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节能监察总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洪芬、朱辉、邢济东、钱涛、史子军、尹洪坤、陈景林、刁立璋。
工业锅炉热能利用监测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锅炉热能利用监测的监测检查内容、监测测试项目、监测测试方法和考核合格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热功率0.7MW(1t/h)及以上的工业蒸汽、热水锅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 21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214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GB 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 476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GB 1576 工业锅炉水质
GB/T 3486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 GB/T 10180 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 GB/T 15316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 15317 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 GB/T 17954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
DL/T 567.6 飞灰、炉渣可燃物测定方法 DB37/T 100 山东省工业锅炉房管理规范 3 监测检查内容
3.1 在用锅炉不应是国家明令淘汰产品,如果是淘汰产品应有近期更新改造计划。
3.2 锅炉增容应具备符合要求的增容手续,新增锅炉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GB/T 17954一级锅炉要求。
3.3 锅炉操作人员应持有节能培训上岗证。
3.4 在用锅炉的监控仪器仪表应符合DB37/T 100的要求。
3.5 锅炉的给水、锅水的水质应有定期分析记录并符合GB 1576的要求。 3.6 锅炉平均运行热功率宜不低于额定热功率的70%。
3.7 锅炉应有3年内热效率测试报告,锅炉在新安装、大修、技术改造后应进行热效率测试,热效率测试应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按GB/T 10180进行。
3.8 入炉燃料应有与其质量相对应的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包括工业分析、低位发热量和含硫量等指标,入炉燃料宜与锅炉设计燃料基本一致。 4 监测测试项目
4.1 排烟温度。
。 4.2 排烟处过量空气系数(以下简称:空气系数)
4.3 灰渣可燃物含量。
4.4 炉体外表面温度。 5 监测测试方法
5.1 测试所用的仪表应能满足测试项目的要求,仪表应合格完好,并应在检定周期内,测量仪表的准确度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仪表准确度
排烟温度 表面温度 O2的含量 CO的含量 RO2的含量 ≤±1℃ ≤±1℃ ≤±0.2% ≤±5% ≤±0.3%
5.2 锅炉测试应在正常生产运行工况下进行,连续进行1h。
5.3 排烟温度、空气系数的测试应每隔15min记录一次,以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
5.4 排烟温度和空气系数的测点均设在锅炉尾部受热面出口—米内的平直烟道上,探头插入深度至1/2断面处并保持热电偶插入处的密封。
、一氧化碳含量(CO)及三原子5.5 空气系数采用奥氏分析仪或燃烧效率测试仪,测出烟气含氧量(O2)
气体含量(RO2)按下式计算空气系数。
α=
21?79×
21
2?0.5100?O2?CO?RO2
5.6 灰渣取样按照GB/T l0180规定进行;灰渣可燃物含量分析按DL/T 567.6进行。
5.7 炉体外表面温度的测点应均匀布置在锅炉外壁的各个侧面上,对于≤1.4MW(2t/h)的锅炉,每侧墙不应少于8个点,其余锅炉每侧墙不应少于12个点,窥探孔和观火门300mm范围内不应布置测点。 6 考核合格指标
表2、表3、表4、表5给出了合格指标。
表2 排烟温度、炉渣可燃物含量、热效率合格指标
容量(D) MW 指标
D≤0.7 0.7
排烟温度
≤250 ≤220 ≤200 ≤180
℃
项灰渣可燃物含量
≤15(20) ≤15(20) ≤10(15) ≤10(15)
目 %
热效率
≥70 ≥72 ≥73 ≥76
%
注1:灰渣可燃物含量指标为火床燃烧锅炉。 注2:灰渣可燃物含量括号数值为无烟煤数值。
≥14 ≤160 ≤10(15) ≥78
位 置 排烟处
表3 空气系数合格指标
空气系数 燃煤 ≤2.2
表4 炉体外表面温度合格指标
位置 炉体外表温度
℃
侧面 ≤50
表5 循环流化床锅炉考核指标
飞灰可燃物含量
空气系数
%
≤1.6 ≤15
炉顶 ≤70
热效率
% ≥80 7 结果评价
排烟温度 ℃ ≤160 炉体外表面温度
℃ ≤50
监测单位应对检查及测试结果做出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工业锅炉浪费能源量计算方法
A.1 工业锅炉浪费能源量计算方法
A.1.1 锅炉热效率(每低于考核指标1%,按浪费能源1.4%计算)。
Blf =(ηkh-ηsc)·1.4%·Bsc·T
·1.4%·Ba ………………………………………A.1 或Blf =(ηkh-ηsc)
式中:
ηsc —— 实测锅炉热效率,单位为百分比(%); ηkh —— 锅炉热效率考核指标,单位为百分比(%);
Blf—— 浪费能源量,单位为千克标准煤(kgce);
Bsc—— 锅炉实测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小时(kgce/h); Ba—— 锅炉年耗标煤量,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小时(kgce/h);
T—— 锅炉年累计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每年(h/a)。
A.1.2 锅炉排烟温度(实测温度每超过考核指标15℃,按浪费能源1.4%计算)。
Blf =(θpysc- θpykh)/15·1.4%·Bsc·T
或Blf =(θpysc- θpykh)/15·1.4%·Ba ………………………………………A.2
式中:
; θpysc —— 实测排烟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θpykh —— 排烟温度考核指标,单位为摄氏度(℃)
A.1.3 锅炉灰渣可燃物含量(每超考核指标2.5%,按浪费能源1%计算)。
Blf=(C*zsc- C*zkh)/2.5%·1%·Bsc·T
或Blf=(C*zsc- C*zkh)/2.5%·1%·Ba …………………………………………A.3
式中:
C*zsc—— 实测灰渣可燃物含量,单位为百分比(%); C*zkh—— 灰渣可燃物含量考核指标,单位为百分比(%)。
A.1.4 锅炉空气系数(每超考核指标0.1,按浪费能源0.84%计算)。
Blf =(αsc-αkh)/0.1·0.84%·Bsc·T
或Blf =(αsc-αkh)/0.1·0.84%·Ba ……………………………………A.4
式中:
αsc—— 实测空气系数; αkh—— 空气系数考核指标。
A.1.5 炉体外表面温度(每超考核指标10℃,每平方米每小时浪费能源0.037千克标煤计算)。
Blf = 0.037·(t bmsc-t bmkh)/10·S·T …………………………………A.5
式中:
2
; 0.037——炉体外表面超考核10℃,单位为每平方米每小时浪费的千克标煤(kgce/m·h)
t bmsc—— 炉体外表面实测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 bmkh—— 规定的炉体外表面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S —— 炉体外表面散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注:锅炉热效率浪费能源量不能与四项监测指标浪费能源量重复计算。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工业锅炉热能利用监测报告
监 测 地 点 锅 炉 型 号 设备状况描述
监 测 日 期产 品 编 号
环境温度
监 测 依 据
-4
实测烟气成分 O2(%): CO2(%): CO(×10%):
合格条件
否 齐全 是 有
符合DB37/T 116
有 ≥ 有 对应 合 格 指 标
≤ ≤ ≤ ≤ ≤
检查结果
监 测 数 据
结 论
结 论
监测检查项目 是否为淘汰产品 仪表配置
水质是否符合GB 1576要求 增容手续
专业监测单位热效率测试 监 测 结 果
锅炉操作人员节能上岗证 锅炉热效率
指标齐全的煤质检验报告 入炉燃料设计燃料对应性 监测测试项目 排烟温度(℃) 空气系数
侧面外表面温度(℃) 炉渣可燃物含量(%) 飞灰可燃物含量(%) 评价结论及建议: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042006
本标准规定了棉纺织喷气织机值车工的工作内容、操作要求及考核定级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棉纺织喷气织机值车工的技术考核。
GB/T5325—1997 精梳涤棉混纺本色布
GB/T406—1993 棉本色布
四分制标准
企业自定标准
织布值车工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所看管的机台设备合理使用好,严格执行工作法标准,
把好质量关,按照品种的规格要求,按质按量的织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布。掌握机械性能和值
车工应知内容(见附录A、B、C、D)。
4.1 交接班工作
4.1.1 接班工作
4.1.1.1 接班前的机械清扫
a) 清扫工具:大毛刷、小毛刷、软布、海绵、吹管等。 b)清扫范围:右侧车面?操作盘?废边纱桶?信号灯?右边撑?防护罩、吊综绳?顶梁?钢
筘?左边撑?左侧车面?储纬器?纬纱架?停经托架?后杆?废边纱罩?绞边纱装置?
电控箱等(可根据企业情况加以适当调整)。
c) 清扫周期:值车工对所看管的机台每班清扫2—4遍,具体规定由各企业自定。
d)清扫方法:轻扫、轻抹、不准扑打,防止花毛飞扬和沾污纱布。 e) 清扫顺序:掌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先扫后擦的原则。(具体部
位的顺序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自定)
4.1.1.2 接班清扫部位结合机械检查
a)查看探头是否有油污、缠回丝、废边纱、边剪作用是否良好。 b)查看主喷嘴是否有花毛堵塞。
c)查看弹簧、综丝跳动是否正常,有无脱落、松弛现象。 d)查看储纬器上气管是否有漏气现象。
e)查看钢筘是否松动、起刺,有无损坏现象。
4.1.1.3 接班前细查布面
值车工对自己看管的机台,要全面检查一遍,以杜绝连续性疵点的产生。对于毛边装置
要查看左右两边纱是否良好和废边纱是否正常;折边装置要查看布边是否起圈、露边、双纬、
毛边和边纬缩等。
4.1.1.4 接班前机后经轴巡视
值车工为了使一个班中工作主动,对自己看管的机台都要巡视一遍,整理好织轴,摘净经片
下花毛等。
4.1.1.5 问清上一班生产情况,并逐台查看筒子纱标记,预防错支。 ————————————————————————————————————————
山东省技术监督局发布 2006年—12—01发布 2007—01—01实施
1
4.1.2 交班工作
4.1.2.1 交清当班的生产情况:包括织机运转情况、连续性疵点、品种翻改、半成品质量、前
后供应等情况和班中存在的关键问题。4.1.2.2 整理好织轴:对两根及以下的多头、叉头、倒
断头,值车工下班前处理好,不准纱线绕过后杆,处理不好不准交班,三根及以上的由帮接
工交接处理。
4.1.2.3 保持废边纱桶内清洁,无杂物,摘净导布轴和布轴两头回丝。 4.1.2.4 交班前半小时必须坚守工作岗位,认真检查布面和经纱,将车开齐,交接班盖印时,
停台不得超过看台面的20%(特殊情况例外),方可交班。 4.2 巡回工作
4.2.1 巡回路线
巡回路线的制定,根据喷气织机不拆布的原则,检查织轴的范围大于布面范围。 4.2.2 巡回比例
根据喷气织机速度快、产量高、布面纬向疵点少的特点、以及不同品种和经纬纱密度、机台
排列等,可采用1:1、1:2的巡回路线。(见图1、2、3、4、5、6、7)
图1 图2
图3 图4
2
图5 图6
图7 8台 1:1 巡回路线
4.2.3 巡回的计划性、机动性
巡回的计划性和机动性是值车工在巡回过程中,采用机动灵活的方法,有计划地处理好
各项工作。争取工作主动,分清轻、重、缓、急,处理各种停台要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的原则,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4.2.3.1 目光运用
值车工在巡回中运用目光,经常注意到前后和临近机台的运转情况,便于有计划地安排
巡回中的各项工作。1:2巡回路线目光运用说明。(见图8)
图8
说明:巡回在(1)处,目光全弄照顾。
巡回在(2)处,目光回顾全弄。
巡回在(3)处,目光运用左或右前方四台车。
巡回在(4)处,侧身照顾全弄(即大目光)。
进布面车弄前全弄照顾,出布面车弄时回顾全弄,检查完经轴转向经轴时,侧身照顾全
弄(即大目光)就是一个小巡回中,一次全弄照顾,一次回顾全弄,一次侧身照顾全弄。
3
4.2.3.2 处理停台的机动性
按照上述目光运用的方法,发现停台一定要掌握巡回时间,本着先近后远,先处理断纬后处
理断经的原则,离开原来巡回路线前往处理。处理后返回原路线,继续巡回。
停台的判断方法
4.2.3.3巡回中发现停台,先看彩灯显示,确定停台原因,是纬向停台,随时处理。
确定是经向停台,先查看控制面板上的图像显示,确定停台原因,再找出导致经停的部
位进行处理。
4.2.3.4巡回中的机动性
a)巡回在机前时,处理停台的机动范围,一般按照巡回路线方向处理,靠近身后机台,
以自己周围先后两台车为准。如查完布面临走时,身后有停台,在不影响巡回时间的前提下
可以进行处理,对2根的断头,3根的绞头,1根的倒断头可放在2~3个巡回中处理,断纬要
先处理,断经后处理。
b) 巡回在机后时,发现停台及时处理。
c)巡回中的机械检查,每个巡回中查一台,每班对所看的机台要全部检查一遍。
4.2.4 巡回中的检查工作
4.2.4.1 布面检查的目的
是为了发现疵点,防止疵点的扩大和产生,同时查看左右绞边纱边剪的作用,布边纱尾
长短,废边纱运行是否正常,及时剪除布面拖纱,发现机械原因造成的疵点,随时打开呼叫
开关。
4.2.4.2 布面检查的范围
分三段:
第一段:前综到织口间的经纱。
第二段:织口到胸梁盖板(棍)前边沿的布面。
第三段:胸梁盖板(棍)后边沿到布轴间的布面。 4.2.4.3 布面检查的方法
采用1:2的平行(弧形)二段或平行(弧形)三段看手后检查布面的方法。
a)平行二段看手后,即进入布面车档二分之一处,目光先由近而远看对面车第一段,再由远
而近看右侧车第一段,脚随目光后退,留布边3~5cm处搭手,眼看手后,平行检查布面到另一侧布边。
采用1:1的进车档目光先看左右车的第三段布面,平行检查右侧车第二段布面,再平行检查
左侧车第二段布面。如图9所示
图9
b)采用1:2的平行三段看手后,即进入车档后,目光由近而远看右侧第三段,再由远而
4
近看对面车第三段。然后目光再由近而远看左侧第一段,再由远而近看右侧第一段。最后
搭手眼看手后平行检查第二段布面到另一侧布边,眼看布边。
采用1:1的平行三段看手后,即进车档时,目光先看第三段布面,即进入车档三分之二
处,目光先由近而远看左侧车第三段布面,再由近而远看右侧车第三段布面,再由远而近看
右侧车第一段,然后留布边3~5cm左右处搭手,眼看手后平行检查布面。如图10所示
图10
4.2.4.4 布面检查的顺序
采用1:2的以右侧为主,目光看左侧,平行检查右侧第二段布面。
4.2.4.5 重点检查布面的方法
一手在胸梁盖板(棍)上平行检查布面,同时另一只手在胸梁盖板(棍)下卷布导杆处,
手感或眼看布面连续性疵点。
4.2.4.6 重点检查布面的次数
每班不得少于四次,即接班前重点检查一次,接班后每隔二小时重点检查一次(各企业
根据机型、品种可自定)。
4.2.4.7 重点检查布面应用的范围
a) 接班检查布面时,采用重点检查布面的方法。
b)正常工作中遇有挂机、结经、坏车、吹车、扫车等机台,都必须采用重点检查布面的
方法。
4.2.4.8 重点检查布面的部位及顺序
——执行1:2巡回路线的:捕边纱的运行 ? 导布轴外侧卷取? 对面车导布轴外侧卷
取?对面车布面?对面车导布轴卷取(右)?导布轴卷取(左)?织口?布面(有分幅装置
的按两台车布面检查)。
——执行1:1巡回路线的:从右侧车开始,捕边纱运行?导布轴(右)?织口?布面?
导布轴(左)?左侧车织口?导布轴(左)?布面?导布轴(右)?右捕边纱运行。
4.2.4.9 经纱检查的目的
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清除经纱上的各种纱疵,预防经纱绞头,防止由于经纱不良而造成的布
面疵点。
4.2.4.10 经纱检查的范围
分三段:
第一段:后片综到停经片间的经纱。
第二段:停经片到后梁间的经纱。
第三段:后梁到织轴间的经纱。
4.2.4.11 经纱检查的方法
采用一拨三看,眼看手后检查经纱的方法。
一拨三看,进入经纱车档时先看织轴的第三段经纱,脚随目光前移,进入织轴二分之一处,
目光上至左侧绞边纱由远而近看第一段经纱,脚随目光后退,用中、食指或剪刀在后梁前
5
5—10cm之间轻拨第二段经纱,目光看手后,要求全幅直线拨动。如图11所示
图11
4.2.4.12 经纱检查中发现纱疵,采用摘、剪、拈、劈、掐、换等六种方法进行处理。
a) 经纱上有花毛、回丝缠绕时用摘的方法处理。
b)经纱上有棉球、大结头、长纱尾时用剪的方法处理。
c) 经纱上有小羽毛纱时用拈的方法处理。
d)经纱上有棉杂片、大肚纱时用劈的方法处理。
e) 经纱上有大羽毛纱、带疙瘩的小辫纱时用掐的方法处理。
f) 经纱上有粗经、多股纱、油纱、色纱时用换的方法处理。 4.2.4.13 处理经轴疵点的方法
巡回中发现断头,倒断头,可采用挂、借的方法处理。
a) 挂的方法:在倒断纱尾上接1—2根接头纱绕在铁梳子上挂在经轴下面,这种方法适应
即将出来的倒断头。
b)借的方法:只准借用主喷对侧的边纱,将倒断头通过导纱杆,用直角拐穿纱夹引直,
与主喷对侧借纱相对接(不准从导纱杆外引纱)。如遇多头同样通过导纱杆,引纱夹用直角拐
与经纱平行穿入废边纱中。
c)织轴上的倒断头出来后,应顺经纱方向还原。 4.2.4.14 机械检查的目的和方法
是为了预防机械故障,避免织疵。
采用眼看、耳听、鼻闻、手感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4.15 机械检查的周期与数量
每班重点检查两遍:交接班时一遍;正常工作中对车位的全部机台结合每个巡回重点检查
一遍。
4.2.4.16 重点机械检查的四个部位
——第一部位(废边纱侧):废边纱罗拉、废边纱穿法、探纬器、剪刀、右折边器、右边
撑。
——第二部位(中间部位):综框、综框夹板螺丝、钢筘。
——第三部位(纱架部位):主喷嘴、左边撑、左折边器、导布手轮、储纬器、纬纱架。
——第四部位(机后部位):织轴、绞边纱装置、停经片杆、分纱板、机台异常震动、异
响、异味、经停探测器。
4.3 单项操作
4.3.1 断经处理
6
处理断经的一般规律是:找头、掐纱尾、打结、穿综、穿筘、开车、剪纱尾等步骤。 4.3.1.1 机前断经处理
a) 找头——根据断经的位置与邻纱相绞情况,可分别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步找头法:断经在综后,不与邻纱相绞,可用左右手直接伸向综后,把断头经纱提
起。
二步找头法:断经在综前,左右手交叉进行,分开综丝找出断头。
三步找头法:断经在综后与邻纱相绞,左或右手在织口处用食指找出断经位置,将右
或左面的经纱挑起,中指压在左或右面经纱上,使其分为上、下两层,右手或左手即到筘
后用中、食指把纱左右分开,左手或右手伸向综后找出断头经纱,用拇,食指把断经拿起,
右手掐去纱尾打结。
b)掐纱尾——右手拇、食指拿起纱尾,在食、中指间,用拇指将不良纱尾掐断。
c) 打结——当右手掐断不良纱尾后,紧接抽取接头纱进行打结,打结时要求线绕圈要小,
挽扣要牢。(见图12、13、14)
图12
图13 图14
d)穿综——左手拇、食指捏住接好的经纱,绕过无名指与小指间,再用食、中指夹持 综眼下端,右手拿穿综钩略斜插入综眼,左手将纱上抬,右手钩住经纱往回返,左手随即 到综前捏住经纱。(见图15、16)
7
图15
图16
e)穿筘——喷气织机为异形筘,穿筘时用穿综钩在异型筘上端穿入,动作要轻,不准滑筘,
采用逼筘的方法。左手在筘后拉住接好的经纱用食指挑起左或右侧的经纱,使与断头在同
一筘齿的经纱高于其它经纱,右手拿穿综钩轻贴在左或右侧抬高的经纱左面或右面,沿着
抬高的经纱插入同一筘眼,将断头经纱钩出。(见图17)
图17
f) 开车——把断头经纱钩出后(可采用把经纱钩在钩子上垂在盖板下等方法),按动启动
按钮开车,开车后剪去纱尾,纱尾放入口袋或废边纱桶内,如果断经在两侧边撑处钩出断经
纱尾,可以随即压入边撑内开车。剪纱尾时剪刀要平行于钢筘。(见图18)
8
图18
4.3.1.2 机后断经处理的三种状态
a)纱头断在停经片与综丝之间,断经纱头与布面相接,用手触到落片,可抽出接头纱与
断经纱尾接好,再与连接布面的那段经纱接好,转至车前,把纱拉直,开车。
b)断经纱头与布面相接,断经在停经片与后梁之间,这时可抽出接头纱与断经纱尾接好, 用钩子穿过停经片,与织轴上经纱对接好,转至车前开车。
c)几个停经片挤在一起或个别停经片有扭别现象,是绞头造成停台的原因,手拿纱剪把
此处的绞头处理干净,转至车前开车。
4.3.1.3 处理机后断经对接的两种方法
a)左手拿下线,右手拿上线,形成圈状,右手中指钩住圈状经纱纱尾,压在左手的头端
挽圈,将左手纱头掖入圈内,右手拉紧即可。(见图19、20)
图19 图20
b)右手拿上线,左手拿下线压在右手纱上面,右手纱尾在左手拇指上挽成圈状,右手中
指钩出上线,压在左手头端,然后右手拇指将左手纱头掖入圈内拉紧即可。(见图21、22)
9
图21 图22 4.3.1.4 操作注意事项
——结头纱尾必须控制在0.2——0.7cm以内,若结得太大可用纱剪剪去长纱尾。
——经纱断在停经片后,用右手食指顺着经纱方向在后梁或经轴处找出断头进行对接,
不允许左右拨动经纱横向找头,以免出现叉、绞头。
——穿筘时,必须将相邻筘齿内的经纱挑起到异形筘槽的上面,再按顺序穿入该筘眼,
以防穿错。
断经后接头前,必须将综丝、停经片和经纱全部理顺到同一条直线上,保证结头开车后
经纱排列整齐,不出现叉头、绞头。
——在处理断经时,必须使用专用穿综钩。
——出现倒断头、绞头现象,需要借头。不准在主喷嘴处借。
——开车后要查看布面有无穿错,剪去布面拖纱,剪刀要平行于钢筘,剪纱头时要离开
织口2cm。
——加强钢筘保护,穿筘时动作要轻、不准滑筘。 4.3.1.5 经向停台的几种常见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a) 大结头、回头鼻带断:检查经纱时应及时剪短或摘除。
b) 脱结:由于前工序与本工序结头不符合要求造成,因而要求结头小而牢,符合要求。
c) 羽毛纱碰断或绞断经纱:发现有羽毛纱应及时摘除。
d) 绞头造成停台:应及时处理绞头,梳理对接。 4.3.2 断纬处理
喷气织机造成纬停的因素较多,因此发现纬停要注意分析纬停原因,以使较快的处理停
台 ,减少重复开停台。
4.3.2.1 在巡回中发现纬停信号灯亮,首先目光应从左到右检查织口,查看断纬部位。如在织
口处,必须查看综前筘后的织口是否有大结、绞头、棉球、纱疵,处理好后,抽出不良纬纱。
如断纬部位在筒子纱或储纬器处,则要查看筒纱的成形、退绕等,发现问题应及时更换新筒
纱。
4.3.2.2 按解舒按钮,将鼓筒上的纬纱全部拉掉,右手把纬纱拉直。(见图23)
10
图23
4.3..2.3 引出纬纱,长度到边撑位置时,左手按压预绕按钮,将纬纱引入卷绕臂进行预卷。 4.3.2.4 右手将纬纱在主喷嘴处掐断,左手拿住纱头穿入主喷嘴,右手拿住纱线中段,以防
起圈而影响纬纱伸直造成疵点。(见图24)
图24
4.3.2.5 按动逆转操作键,抽出织口中的活线,车要转至综平位置开车,并检查织口有无疵
点,剪除拖纱,清除布面回丝,装入口袋。
4.3.2.6 断纬停台倒线1~4根时,按逆转操作键,转一圈抽出一根纱线,逆转的圈数与抽出
纱线根数相等,织口自动对好,预防出现横档疵点。
4.3.2.7 织口有疵点,需要倒线5根及以上,不要破坏织口,按逆转操作键,转一圈抽出一
根纱线,开车前必须拍打综前筘后边撑处的经纱,预防边撑处横档疵点的产生。 4.3.2.8 纬向停台的几种常见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a) 纬纱在进口侧布边形成双纬:检查绞边纱开口是否正常。
b) 纬纱在织口内形成无规律双纬:应顺着双纬的起源查看经纱是否有大结头、小辫子、
羽毛纱等,如发现有,应及时处理。
c) 纬纱是否弱捻或粗细不匀:检查纬纱,发现弱捻或粗细不匀应及时更换。
d) H探头有污渍或积花:织机显示长纬,而纬纱正常,查看探头H是否有污渍或积花。 22
e)机械故障: 纬纱吹出主喷嘴后未到头,连续几次在同一位置,属机械故障,应叫修
机工修理。
4.3.3 机下打结
——搭头:左右手拇、食指各捏一根纱头,左手纱压在右手纱上,两纱交叉角度为70~80
11
度,纱头长度:左手0.6cm,右手0.5cm,捏纱头左手食指比拇指多伸出0.5cm
——绕圈:左手自下而上,右手自上而下,两手迅速反向运动将纱线绕在左手拇指指甲
盖五分之二处,并从拇、食指中间两纱交叉绕圈,两手绕圈基本同时完成。
——压头:压头与绕圈是非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压头位置在双纱交叉的根部,右手
拇指头将左手纱头压入圈内,同时左手拇指头稍翘起,随即将纱头压住。
——塞头:纱头压住后,右手拇指紧贴左手食指,以拇指甲盖为平面,双手向里侧斜,
约成80度左右的夹角。
——紧结:右手中指先往后拉,食指沿拇指边拉边往上扬起,食指拉纱的距离约在2cm左右,右手中指迅速作打头动作。
——打头:右手食指与拇指稍微抬起纱,同时右手中指紧贴食指,猛打纱头,使断纱头
抬起,左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紧握结头纱尾,右手中指打断纱后,两手中指同时向后抽纱,
使其左手纱头留下0.6cm,右手纱头留下0.5cm,开始打下一个结。
操作测定内容为:巡回操作、断经处理、断纬处理、机下打结四项。同时还应考核应知
内容。(见附录D)
5.1 C
5.1.1 巡回操作
巡回路线:执行1:2的巡回路线,测定四个小巡回。执行1:1的巡回路线测定三个大巡回。
巡回路线走错每次扣1分。走错路线是指离开正常路线,布面走过二台车及以上,经纱
走过一台车及以上(见图25)仍未发现者(走过布面、经纱机台均以地脚螺丝为界)。
图25
由测定人员及时通知返回重走。根据喷气织机幅宽特点,处理停台时允许走小车弄。
巡回看台时间、路线的确定,根据不同品种、经纬纱质量情况而定。应以有效控制全部
经布长度为准,便于掌握做到统一,规定以下时间。
巡回时间计算公式:巡回时间= 一台车巡回时间×看台数
12
一台车的巡回时间表见表1
幅宽(厘米)
巡
回 190 280 340 时
巡回方式 间
(秒)
1:1 50 60 65
1:2 45 50 55
不足30秒进为30秒,超过30秒进为1分钟;
高密品种〔指经密加纬密大于79根/厘米(200根/附加规定 英寸)〕、提花、斜纹、缎纹另加1分钟,每项不重
复加分;机械检查顺加1.5分钟
巡回时间以小巡回计时,执行1:1的巡回路线顺加一分钟。巡回起止点以进入控制
面板处或地脚螺丝为准,走完到达起点为止,如巡回到最后一台车,在停台没开足的情况
下,或遇车后捉疵造成的停台,必须将停台开出后停表。巡回时间每超过10秒钟扣0.1
分,以秒为单位。秒后小数不计。
目光运用应按工作法要求,目光一次不用扣0.1分,在测定过程中,本项最多扣1分。
(目光运用以查实效为准)
机动处理:值车工应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机动处理停台,违反此原则扣
0.5分。在有停台的情况下,每个巡回必须开出规定的停台数,每少开一台扣0.5分。不
能只开纬停,不处理经停。人未走出地脚螺丝,停台一定要开出,如人已走出控制面板,
停台可开可不开。在未开够自然停台的情况下,如遇一根的多头,二根的断头,三根及以
内的绞头和三根以内的纬向疵点必须开出,否则按此项扣分。每个巡回规定开台不得少于
三台车。
在时间不超过的情况下,每多开一台纬停加0.1分,多开一台经停加0.2分,多开一台
双断经加0.3分。不属于值车工处理的停台,可按灯显示由帮接工处理。 5.1.2 布面检查
5.1.2.1 布面疵点评分按照GB/T5325—1997、GB/T406—1993、四分制标准、企业自定标准
执行。
5.1.2.2 检查布面时要求手眼一致,眼看手后。手眼不一致,测定过程中够看台的一半扣0.5分。
5.1.2.3 检查布面搭手必须留3~5cm布边,测定过程中留布边不够或不留布边,够看台的一
半扣0.5分。
5.1.2.4 发现三分及以上的疵点,要在疵点处划标记,否则按漏疵扣1分。 布面粗经、油(锈)经、双经、断经或穿错、属连续性疵点,必须改过来,否则按漏疵扣1分。
5.1.2.5 由于经纱缠绕、绞头造成的疵点,不够评三分的,也按织口疵点或绞头扣0.5分。 5.1.2.6 在布面巡回中,每台车的布面不得漏查,漏查布面一台扣0.5分。有几台扣几台。(在测定时,第一个巡回所有机台布面必须全部检查,包括坏车停台在内)。 5.1.2.7 不剪或漏查布面拖纱,长在1cm及以上的,断疵不分长短,每根扣0.5分,废边纱外露或计数器齿轮缠回丝每处扣0.2分。
13
5.1.2.8 开车双纬、缺纬、稀纬、综穿错等够评分的扣1分。筘穿错扣0.5分。 5.1.2.9 断经处理要求:掏找头方法不对扣0.2分,碰坏钢筘扣3分。 5.1.2.10回丝不入袋(指长在5cm及以上的回丝),每次扣0.2分。 5.1.2.11 测定人员必须紧跟值车工复查布面,只能和值车工隔开一台车,复查顺序和值车工
一样,发现布面和织口有疵点必须先关车再进行考核。
5.1.3 经纱检查
5.1.3.1 采用一拨三看的方法进行。检查经纱要求手眼一致,不一致超过看台的半数扣1分。
5.1.3.2 经纱检查时,每台车都不得漏查,漏查一台扣1分。(在测定时,第一个巡回所有机台经纱必须全部检查,包括坏车停台在内)。
5.1.3.3 拨动经纱的位置在后梁上5~10cm之间,拨动经纱要全幅。位置不对经纱不翻动超过
看台的半数扣1分。
5.1.3.4 检查经纱时,发现纱疵、回丝、深色油渍、锈渍等必须摘除或关车处理,不处理有
一处扣0.5分。处理纱疵造成的停台必须开出,否则扣0.5分。经纱绞头3根及以上,回头鼻不分长短有一处扣0.5分。
5.1.3.5 巡回中发现倒断头、多头3根以内的必须处理好,记一个断经开台数。不处理按漏
疵每个扣0.2分。
5.1.3.6 测定人员必须按值车工检查经纱方法进行复查,只能和值车工隔开一台车,复查有
疵点应先关车后考核。
5.1.3.7 在巡回中,发现废边纱运行不良,计数器齿轮缠回丝,废边纱桶外有回丝等必须随
时处理,否则每台扣0.2分。
5.1.4
5.1.4.1 巡回测定中,必须每个大巡回重点检查一台车,少查一台扣1分,漏查一项扣0.2分。
漏查机械故障一处扣0.5分,本项最多扣2分。
5.1.4.2 测定人员在测定前用大红花标出重点检查的机台,按顺序进行检查。 5.1.4.3 重点检查机台要仔细查看布面,漏查够评分的疵点,按巡回测定中扣分标准扣分,
如果不查布面加扣0.5分,合计扣1.5分,
5.2. C)
5.2.1 断经处理
测定机台:在一台车上测两次,两次时间加合计算。 两次断经停台状态:
第一次:分两种,(企业可根据机型、品种任选一种)。第一种:储纬器侧,第三片综,
布面位置离边撑10cm左右,两辅喷嘴中间,避开分纱板3cm,断头在综丝与停经片中间左右掖头、三步找头,在前列综丝处将头掐断,拉出断头拖在布面。第二种:储纬器侧,布面
位置离边撑10 cm左右,两辅喷嘴中间,避开分纱板3cm,第三片综,断头在综丝与停经片中间自然垂下,在前列综丝处将头掐断,拉出断头拖在布面。
第二次:废边纱侧,二步找头法,第四片综离边撑10cm左右,两辅喷嘴中间,断头在综丝前自然下垂,在织口2~4cm处掐断头,拉出断头拖在布面。
处理方法:a)站在控制面板或地脚螺丝处,采用三步找头法。
b)站在车后引纬侧地脚螺丝处,采用揿片或摇杆找头法。
c)站在废边纱侧地脚螺丝处,采用二步找头法,可不掐纱尾。
测定起止点,起点:起步掐表(起步时,值车工身子不能超过控制面板或地脚螺丝)。止
点:值车工做完最后一个动作举手停表,计时秒后保留两位小数。 质量考核要求:
a) 举错手每次扣0.2分,出车弄前不剪拖纱,每根扣0.5分。
14
b)处理停台造成的断头每根扣0.2分,一处最多扣1分。
c) 接头前不掐纱尾扣0.2分。(二步找头除外)
d)结头质量不合格每处扣0.2分。
e) 开车后停台扣0.2分(指车开不起来停表后再开)。
f) 动作没做完扣1分(指由于值车工在单项测定中操作失误中途停止)。
g)回丝不入袋(指长在5cm及以上的回丝),每次扣0.2分(此项不影响速度加分)。
h)开车疵点、穿错等扣分标准同巡回扣分。
5.2.2 断纬处理
测定机台,在一台车上测两次,两次时间加合计算。
两次断纬停台状态:
第一次:储纬器正常,自然停台。
第二次:断头在筒子处,留纱头20cm左右下垂,综平位置。
处理方法:a)站在地脚螺丝处,手脚齐动,打开织口,抽出一纬开车。
b)站在储纬器前,双脚不超过地脚螺丝,按引纬路线引纬,打开织口,抽出
一纬开车。
测定起止点,同断经处理。
质量考核要求
a) 开车疵点、稀密路、开车双纬等够评分起点的扣1分;处理纬停时,如不抽纱按动作没做
完扣1分。
b)回丝不入袋(指长在5cm及以上的回丝),每次扣0.2分(此项不影响速度加分)。
c)开车后停台扣0.2分(指车开不起来停表后再开)。
5.2.3 断经处理、断纬处理.速度标准及评分规定
5.2.3.1标准时间:断经处理:40秒,断纬处理:24秒
5.2.3.2附加规定:
a)经纱线在9.7特(tex)及以下(60支及以上),每增加10支,时间增加2秒。 b)高密〔经纬纱线相加大于79根/厘米(200根/英寸)为高密织物〕、斜纹、缎纹、提花织
物加2秒。
c)双手开车的织机加2秒。
d)幅宽是280cm的加2秒、幅宽是340cm、360cm的加3秒。 e)纬向弹力织物的加1秒;纬纱线在9.7特(tex)及以下(60支及以上)加1秒;纬纱线在19.4特(tex)及以上(30支及以下)减1秒。
f)时间在质量无扣分的情况下,比标准时间每快1秒加0.05分,比标准时间每慢1秒减0.05
分。(特殊机型、品种企业可根据情况自定)
5.2.4 机下打结
结头类型:织布结、平结两种。
测定次数:测两次,每次1分钟,取最好一次计成绩。
测定起止点,起点:搭头做好准备,手动起绕,开始掐表。止点:由测定人员示意停止并
同时停表,停表后再抢打的结不计。结头个数以合格为准,检查时用拇食指将纱线轻轻捋一
下,脱结及不合格结均剔除不计。不合格结包括:起圈结、并尾结(不宜判断时,用手拉纱
尾,如结脱开即算)、长短尾结(纱尾长短在0.2—0.7cm之间的结头为合格结)、无尾结(单根或双根没有纱尾的结头)。
打结用纱:用值车工所看品种的纱线打结。
15
评分标准
织布结 平结
纯棉纱 每分钟26个/分 20个/分
纯棉线 每分钟24个/分 18个/分
化纤纱 每分钟24个/分 16个/分
化纤线 每分钟20个/分 14个/分
超过指标每个加0.05分,比标准少一个扣0.5分。
5.3 考核定级标准
5.3.1 单项操作评级标准
级别 优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分数 99 97 96 95 注:1)单项操作包括:处理断经、断纬停台和机下打结三项。
2)单项总得分=100+各单项加分-各单项扣分
5.3.2 全项操作评级标准
级别 优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分数 97 94 90 85 注:
1)全项总得分=100+各项加分-各项扣分
2)产量、质量均未完成计划指标,在总分定级基础上顺降两级,有一项完不成降一级。
16
A
序机件名称 检查内容及要求 检查方法 设备状态 号
废边纱罗无回丝缠绕、引入不良,不松动、歪斜,1 眼看、手感 开车检查 拉 作用良好
废边纱 2 正确(距探纬器 0.3—0.5cm) 眼看 开车检查 穿法
无螺丝松动、缠回丝、污渍,位置正确,3 探纬器 眼看、手摸 关车检查 无缺损
毛须长度符合要求,剪刀无松动,作用正4 剪刀 眼看、手摸 开车检查 常
5 边撑 边撑无松动,张力作用及刺环回转正常 眼看、手摸 开车检查
综框夹板开车或关6 机件无磨损、碰撞,综框不歪斜,抖动 眼看、手摸 螺丝 车检查 7 钢筘 筘齿无松动、起刺,异形筘槽内无积花 眼看、手摸 关车检查 8 主喷嘴 无弯曲、起刺、螺丝松动 眼看、手摸 关车检查 9 导布手轮 无回丝缠绕 眼看 开车检查
无瓷眼缺损,引纬正常,导纱孔无起刺或10 储纬器 眼看 关车检查 堵花毛
纬纱架位置、导纱路线正常,张力片、张11 纬纱架 眼看 开车检查 力夹无缺损
12 织轴 无螺丝松动、织轴跳动 眼看、手摸 开车检查
绞边纱装齿轮无回丝缠绕、盖子松动,绞边纱线畅13 眼看、手摸 开车检查 置 通
14 停经片杆 无弯曲不良 眼看 开车检查 15 分纱板 分纱均匀、位置正确 眼看 开车检查
17
疵点 产 生 原 因 预防与处理方法 名称
1.经纱开口不良 1.调整综框高度、开口等,使经
2.气压过低 纱开口清晰
3.纬纱成形不良 2.调整气压和喷气时间 纬缩
4.钢筘太脏,筘片不良,磨损等 3.清洗钢筘或换筘
5.废边纱穿错或少纱 4.查看废边纱,使其作用良好
、H探头 1.清洗H121.H、H探头探测失灵 12双缺2.调整H、H探头的灵敏度 122.开车时操作不当 3.开车时注意 纬 3.气压太高 4.调整气压 百脚 4.纬纱不良 5.查看纬纱
1.右侧剪刀不良 1.更换右侧剪刀2.调整储纬器
2.废边纱张力不足、穿筘位置不当,不能捕住纬纱的鼓筒,但要保持废边纱不超长毛边
3.气压低 3.调整辅喷气压
1.调整后梁、停经架位置 稀纬 1.开、关车造成 2.调整功能盘的正转量和反转量2.送经、卷取不良 密路 3.检查送经及卷取齿轮
1.钢筘打断:拖布杆位置过高,距离钢筘异形槽的1.降低拖布杆高度 上端过小,或织口过高,将布打成破洞 2.降低综框高度 2.经纱断一绺:一般出现在高密织物上,因经纱断破洞 3.值车工要加强巡回检查,及时头后,停经片不能立即落下停车,有时会与其它经纱 处理好断经停台 缠绕在一起,造成经纱断一绺,经纱上形成棉带 4.仔细查第三段布面 3.掉入异物
1.停台的时间过长 1.将开口时间推迟,可以调到适波浪2.经纱长时间处于拉伸状态,由弹性形变,变成塑当工艺参数 纹 性形变 2.将开口量变小 横经3.在开车时,经纱处于松弛状态,造成波浪纹(横3.将张力加大
缩) 经缩) 4.缩短处理停台的时间
1.边撑小刺辊转动不灵活 1.上机前必须检查边撑刺辊的转 2. 刺辊的针刺弯曲、毛糙等 动情况和针刺有无弯曲等 边撑3.边撑位置不当 2.发现刺辊有异常应及时更换疵 4.布面张力过大 3.调整边撑
4.随时查看布面张力
18
D1、织造工序的主要任务
将前工序提供的织轴与纬纱(筒纱)按照织物组织的规格要求及工艺规定,在织机上织
造各类织物。
D2、喷气织机工作法的特点
D2.1 巡回有规律、工作主动有计划
喷气织机的值车工是多机台管理工种,并要按照一定的巡回路线,有规律的巡回。主要
工作是检查布面、经纱、机械状态和处理停台,做到预防为主和主动有计划的处理各项工作。
D2.2 加强预防检查减少疵点和停台
加强预防检查,是减少疵点和停台的主要环节。检查布面主要是发现疵点,找出原因,
防止扩大和延伸。检查经纱主要是发现不良经纱及时处理,预防断经停台。检查机械主要是
及时发现故障,追踪修理。
D2.3 合理组织工作,善于运用时间,省时省力
值车工的各项工作,要合理地组织在每个巡回中进行,巡回中以掌握时间和预防疵点产
生为原则,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的进行各项工作。
D2.4 单项操作又快又好又安全
值车工的各项基本操作,是由几个基本动作组成的,这些基本操作的动作,在生产中要
重复多次,因此,合理的组织,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是提高产品质量、产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D3、生产指标
它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求完成的预期目标。主要分产量和质量两大部分。 D3.1 产量
产量指标是指在计划期内应该生产出的产品数量。
D3.1.1 单位产量:(简称单产)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机台所生产的产量。
织机的单产用米/台时来表示。单产可分为理论和实际单产两种。
即实际单产=理论单产×生产效率
D3.1.2 个人产量:是指一个值车工在一轮班工作时间内所看管机台的产量。
即个人轮班产量(米/人班)=单产×看管机台×工作时间 D3.1.3 小组产量
是指小组在一轮班工作时间内所管辖各个机台的产量总和。即小组轮班产量(米/组)=
单产×管辖机台数×工作时间
D3.1.4 轮班产量
是指一轮班工作时间内所有运转机台的总产量,即轮班产量(米/班)=单产×运转机台数×工作时间
D3.2 质量
质量指标是指在计划期内,应该达到符合标准的产品数量的具体目标。喷织车间的质量
指标,有下机一等品率、疵布率、下机匹(米)扯分。其计算公式如下:
下机一等品匹数
D3.2.1 下机一等品率(%)= ×100
下机抽查总匹数
19
下机一等品:是指织机落下的布匹,未经修织,其质量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一等
品要求。
降等疵布匹数
D3.2.2 疵布率(%)= ————————× 100
生产总匹数
降等疵布: 是指在织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一处性或连续性降等疵点。
D3.2.3 下机疵点分总和
下机匹(米)扯分= ———————————× 100
下机抽查总匹(米)数
下机匹(米)扯分:是将织机上落下的、未经修织的织物,在验布机上进行检验,按国
家棉布质量标准进行评分,以平均每匹(米)布统扯疵点分的多少(单位分/匹)或(单位分
/米),作为指标考核。其中纱疵评分的叫纱疵匹(米)扯分,织疵评分的叫织疵匹(米)扯
分。
D4 生产技术基本知识
D4.1 品种规格
它是包括纱线原料、纱线种类、织物组织、经纬纱号数(支数)、经纬向密度、幅宽、匹
长以及织物名称等项目。
D4.1.1纺织纤维的概念及分类
纺织纤维是指在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中存在的,或经过化学加工制成的,有一定强度又
具有纺纱的可挠曲性和一定包缠性的纤维。
纺织纤维应具有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同时具有可染性。
纺织纤维的范围极广,品种很多,按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
D4.1.1.1天然纤维又分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矿物纤维三种。
种子纤维——棉、木棉等。
a)植物纤维 茎纤维——苎麻、亚麻、大麻等。
叶纤维——剑麻、焦麻等。
毛发——羊毛、兔毛、驼毛等。
b)动物纤维
分泌物——桑蚕丝、柞蚕丝等。
c)矿物纤维——石棉
D4.1.1.2化学纤维又分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两种。
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人造棉)等 a)再生纤维 蛋白质纤维——酪素纤维、大豆纤维等
无机纤维——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等
聚酯纤维——涤纶
聚酰胺纤维——锦纶
b)合成纤维 聚丙烯腈纤维——腈轮
聚乙烯醇甲醛纤维——维纶
聚丙烯纤维——丙纶
聚氯乙烯纤维——氯纶
D4.1.2纱线的分类
纱线的分类是根据实际需要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20
a)按照纺纱纤维的不同,可分为纯棉纱、纯化纤纱、混纺纱。
b)按纺纱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环锭纺纱、转杯纺纱、喷气纺纱等。
c)按纺纱工艺不同,可分为普梳纱、精梳纱等。
d)按加捻方向不同,可分为S捻和Z捻。
e)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机织用纱、针织用纱等。
f)按粗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粗号纱、中号纱、细号纱、特细号纱。
粗号纱:32tex及以上(18英支及以下)
中号纱:21~31tex(28~19英支)
细号纱:11~20tex(58~29英支)
特细号纱:10tex及以下(58英支及以上)
D4.1.2.1常用纺织原料及纱线的代号
a)常用纺织原料的代号(见表D3)
表D1 常用纺织原料的代号
品名 天然棉 涤纶 维纶 腈纶 锦纶
代号 C T V A N
品名 丙纶 氯纶 粘绞 无光粘胶 有光粘胶
代号 O L R FD FB
b)常用纱线的代号(见表D2、D3)
表D2 纱线代号(按加工方法或工艺不同分类),
品 名 绞 纱 筒 子 烧 毛 精 梳 转杯纺 涤棉纱 棉维纱
代 号 R D G J OE T/C C/V
表D3 纱线代号(按用途分类)
品名 经纱(线) 纬纱(线) 针织用纱 起绒用纱
代号 T W K Q
D4.1.3 织物组织
织物组织就是织物经纬纱交织的规律。有平纹、斜纹、缎纹三种基本组织。
属于平纹组织的有平布、府绸等。平布根据使用纱线特数的粗细,又可分为粗平布、中
平布、细平布。它的特点是交织点最多,织物质地坚牢,正反面外观效应相同。
属于斜纹组织的有斜纹、哔叽、华达呢、卡其等,可根据组织和经纬向紧度的不同而加
以区别。它的特点是有正反面之分,正面斜向自右向左称左斜纹,自左向右称右斜纹。斜纹
织物交织点比平纹少,经纬密度较平纹高,质地较厚实,手感则柔软有弹性。
属于缎纹组织的有直贡、横贡等。它的特点是有正反面之分,交织点比平纹、斜纹少,
经纬密度可比斜纹高,质地松软,富有弹性,布面平坦有光泽。
布边的作用是使织物有平直、均整的边缘,合理的布边组织可以在织造过程中使织物保
持一定幅度,增加边经纱强度,防止边经纱与筘齿摩擦过大而造成边经纱断头,同时良好的
布边组织可以防止在印染加工过程中破边或卷边。
21
布边组织设计的原则是以简单组织为宜,并尽可能与地组织协调或利用地组织的综框。
布边的阔度视织物的幅宽、纱的特数、密度、组织、后加工方式和织物用途而定。
目前常用的布边组织有平纹组织、重平组织、方平组织、斜纹组织等。 D4.1.4纱线粗细度的表示方法
D4.1.4.1纱线支数
英制支数(S):一磅重的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有几个840码就称为几支纱线。
支数越大,纱线越细;支数越小,则纱线越粗。
长度(码)
英制支数(S)= —————————
重量(磅)×840
D4.1.4.2纱线特数
纱线的粗细程度通常采用纱线的特克斯(tex)简称“特”,习惯称法叫号数来表示。
特克斯或tex(号数):1000米长度的纱线,在公定回潮率(8.5%)时的克数,是多少克就称多少tex(号)。
特数越大,纱线越粗;特数越小,则纱线越细。
注:1)1码=0.9144 m
2)1磅=0.4536 kg
重量(克)
特克斯(tex)= ———————×1000
长度(米)
特克斯(tex)、支数都是表示纱线的粗细度。
D4.1.4.3 公制号数与英制支数的换算(见表一)
换算常数 换算常数
特克斯(tex)= —————— 英制支数= ——————
英制支数 公制号数 D4.1.5 经纬向密度
沿织物阔度10cm经纱根数叫经向密度。沿织物长度10cm纬纱根数叫纬向密度。这是公制密度的表示方法。如果用英寸中的经纱根数或纬纱根数来表示,则为英制密度。 其换算方法是:
英制经(纬)密度
公制经(纬)密度= ———————————× 10
2.54
公制经(纬)密度×2.54
英制经(纬)密度= ——————————————
10
22
表D4 常用纱线的公定回潮和换算常数表
纱线类别 英制公定回潮 公制公定回潮 换算常数
纯棉 9.89 8.5 583.1
纯粘胶 13.0 13.0 590.5
纯涤纶 0.4 0.4 590.5
纯维纶 5.0 5.0 590.5
纯晴纶 2.0 2.0 590.5
纯锦纶 4.5 4.5 590.5
纯丙纶、氯纶 0 0 590.5
涤棉(65/35) 3.72 3.2 587.6
棉粘(75/25) 10.67 9.6 584.8
棉维(50/50) 7.45 6.8 587.0
棉腈(50/50) 5.95 5.3 586.9 D4.1.6幅宽
织物的幅宽是指织物横向(纬向)的宽窄,主要根据织物用途、加工设备的宽窄及印染
加工幅度系数的不同而确定。织物的幅宽,用公制厘米表示。
其换算方法:公制(厘米)=英制(英寸)×2.54
D4.1.7匹长
根据织物的用途、厚度、重量、织机的卷装容量等因素而定,过长或过短会在使用过程
中产生过多的零布而造成浪费。在织机卷装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最大卷装最为经济。一
般织物的匹长在40码(36.6米),并采用联匹形式。通常织物采用2-3联匹、3-4联匹、4-6联匹。
D4.2织造工艺流程
D4.2.1 纯棉织物生产工艺流程
经纱 ? 络经 ? 整经 ? 浆纱 ? 穿经(结经)? 织造 ? 整理?打包入库
纬纱?络筒―――――――――――――――
D4.2.2化纤混纺织物生产工艺流程
经纱 ? 络筒 ? 整经 ?浆纱?穿经(结经)?织布?整理?打包入库
纬纱 ? 络筒 ? 定 型 ―――――――――――
D4.2.3大卷装生产工艺流程
在制织产品的过程中,增加织物的下机卷装容量,一般长度在数连匹(数百米)以上称
为大卷装。
织物大卷装改变了由原来的布卷到整理后验布、定等、整修、打包等内容,采取布卷到
整理后直接包装入库的方式,所以对原纱的质量、半成品质量和织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
值车工的操作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织物大卷装可以促进和提高下机质量,达
到减少用工、提高成品价格和更为适合外贸出口要求的良好效果。
大卷装工艺流程:
经纱?络筒?整经?浆纱?穿经(结经)?织造?包装入库
纬纱?络筒?(定型) ―――――――――
D4.2.4织前主要工序的作用
23
D4.2.4.1络筒:将细纱的管纱逐个连接起来,卷绕成一定形状和需要长度的筒子,同时要清
除纱线上的若干疵点及棉结杂质,以适合后道工序的需要。 D4.2.4.2整经:按工艺规定的经纱根数和长度,从筒子上引出经纱,整片地、均匀地卷绕在
整经轴上。
D4.2.4.3浆纱:把若干经轴上引出的整个纱片,浸入按规定比例调制的浆液中,然后烘干,
按规定匹数和长度,再卷绕成若干织轴,以备织造使用。 D4.2.4.4穿经:按照织物组织结构图,把经纱分别穿入停经片、综丝和钢筘(穿经的方法有
两种:一是使用结经机在织机上结经,二是在机下穿经架上穿经)。 D4.2.4.5供纬:将细纱纺成的管纱络成筒子,供织造用,为了防止织造时产生纬缩等疵布,
通常对捻度不稳定的化纤混纺纱要进行纬纱定捻处理,使纬纱捻度稳定。定捻一般采用自然
吸湿和加温给湿等方法。
D4.2.4.6织造:把织轴装在织机上,引出经纱,按织物结构要求与纬纱交织成布。 D4.2.4.7整理:布机上落下来的布卷,在整理车间进行验布、定等,并根据规定的修、织、
洗范围进行修整,然后把坯布根据不同的用途打成包入库供市销或出口。 D4.3织布工艺要求
D4.3.1 绞边纱和废边纱的穿法
a) 绞边纱的穿法:
按动寸动操作键,把要换的绞边纱转至绞边装置的外侧,使轴芯能抽出为准,绞边齿轮
朝上,按好后一定要把轴芯别好卡紧,绞边纱装好后拉纱有声即可。(见图D1)
图D1
绞边纱的运行路线是由左右绞边装置拉出,不穿综丝直接穿入经纱邻近的筘齿,穿筘后
与2—3根边纱结在一起,压在边撑盒下,拉纱开车。穿筘时要细心操作,防止穿错造成烂边
疵布(企业也可按品种工艺要求分别穿入)。
b)废边纱的穿法:(见图D2)
24
图D2
根据品种工艺的要求,废边纱的根数在相应变化,一般为六根或八根,穿法相同。由废
边纱架引出穿入挂钩,经罗拉、导纱眼、导纱轴穿入综丝。综丝穿法34,34??距探头0.3
—0.5cm,两根一组穿入筘齿,不得距探头H1太近,以免损坏机件。经常检查废边纱落入桶内情况,不准废边纱掉入桶外或落地(企业也可按品种工艺要求分别穿入)。
D4.3.2 综穿法
根据品种工艺要求。
D4.3.3 筘穿法
根据经纱密度和织物组织的不同,一般为2入或4入。 D4.3.4 停经片的穿法
一般为1 2 3 4 5 6顺穿或1 3 5 2 4 6飞穿。
D4.3.5 边组织的穿法
a、 折边织物,一般左右各为12、12、12共48根边纱。
b、毛边织物,根据品种工艺要求。
例:折边织物:(见图D3)
图D3
毛边织物:(见图D4)
25
图D4
D5喷气织机的基本知识
D5.1喷气织机的五大运动机构及作用原理
D5.1.1开口运动:喷气织机的开口机构形式主要有曲柄式、踏盘式、多臂式、提花装置。运
动原理和作用是通过这些机构部件与综框间的连接,按织物组织的要求作规律性的升降运动,
使经纱产生上下两层纱口。即开口运动。
D5.1.2引纬运动:喷气织机选用压缩空气气流引纬,异形筘导纱的引纬方式,将筒子上的纬
纱连续不断的引入织口。
D5.1.3打纬运动:喷气织机打纬机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曲柄式和凸轮式。曲柄式一般采用四
连杆、六连杆等曲柄打纬形式的较多。原理和作用都是将引入织口的纬纱推至织口处,使其
前后纬纱相互密切排列形成织物。
D5.1.4送经运动:喷气织机送经机构有两种形式:机械式和电子控制式。原理和作用是随着
织物引离织口,从织轴相应的送出一定量的经纱,并使之保持均衡地张力,满足织造要求。
D5.1.5卷取运动:喷气织机的卷取机构有两种形式:机械式和电子控制式。原理和作用是把
织物引离织口,并卷绕在布辊上,以保证织造生产连续进行。 D5.2 纬纱经过的路线
纬纱架 导纱架 储纬器 主喷嘴 入织口 D5.3 储纬器的作用
储存纬纱并把纬纱按一定长度及时供给织机使用。储纬器由储纬电机和电磁停纬,引纱
装置等组成,气压太高或太低都会造成储纬量不足而停车,按动预绕和解舒按钮时,动作要
轻,否则会损坏机件。
D5.4 脚踏气阀的作用
当钢筘在最后位置时,踩动气阀,主辅喷嘴同时喷气,当钢筘不在最后位置时,只有主
喷嘴喷气。
a) 在上新织轴开车时使用,达到在不开车时引纬的目的。
b)可辅助纬纱穿入主喷嘴,当纬纱起圈时连续踩动气阀可使纬纱伸直。
26
D5.5 异形筘的作用
异形筘槽不仅是保证纬纱顺利通过织口的通道,并且不使辅助喷嘴喷出的高速气体减小
或扩散而影响引纬质量。
辅喷嘴,是根据纬纱到达每组喷嘴的先后顺序实行接力或喷气设定的,使纬纱按要求通
过织口。
D5.6 气压与引纬的关系,
气压分主喷嘴气压,辅喷嘴气压,剪刀压和常压4种。
主喷嘴气压是指织机正常开动时主喷嘴所喷气体的压力,辅喷气压是指辅喷嘴所喷气体的
压力,剪刀气压是当左边剪剪纱时防止纬纱反弹而加在主喷嘴上的气压,常压是为了便于用
手把纬纱穿入主喷嘴而加在主喷嘴上的气压。
D5.7 探头H1、H2的作用
正常开车时,纬纱每到H1探头一次,显示灯就闪亮一下,H1探测不到纬纱时就停车,如短纬。H2探到纬纱即停车,如长纬等。目的在于防止纬向疵点。 D5.8 绞边纱的作用及换纱时注意事项
绞边纱常用的是涤纶长丝,通过绞边装置进行绞边把边锁住,防止脱边。在换上绞边纱时,
必须用弹簧按要求把轴芯别好,否则,高速旋转的轴销脱出后会把绞边装置打坏。
D5.9 废边纱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废边纱把纬纱尾端固定,有利于右边剪进行剪纱,使布边整齐美观。
废边纱距H探头0.3-0.5cm,不能紧靠住H探头,否则造成H探头磨损,但也不能离111H太远,易造成绞不住纬纱尾。 1
D6 运转设备操作和按钮操作方法
企业可根据机型、条件,自定内容和项目对新工人进行培训。 D7.织布工序的温湿度
D7.1车间温、湿度是指车间空气的冷热程度和潮湿程度。
相对湿度:是指一定温度下,空气中实际所含水分与最多可能含有水分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表D5 本工序温湿度标准
0季节 温度(C) 相对湿度(%)
00冬季 22C—26 C 70%—76%
00夏季 25 C—31 C 68%—74% D7.2温湿度对生产的影响
D7.2.1温湿度过高:
温湿度过高时,会对生产造成如下影响:
a)经纱粘连,造成开口不清。
b)布面变狭,匹长变长。
c)布匹回潮高,不宜放置久,否则会发霉。
d)车间内易结露,滴水。
e)机件易生锈。
D7.2.2温湿度过低:
温湿度过低时,会对生产造成如下影响:
a)纬纱容易扭曲、崩脱,使纬缩、脱纬增加。
b)布幅偏阔而布长不足。
c)经纱脆断头增多,影响生产效率。
d)布面毛糙不平整,影响实物质量
e)飞花增加。
27
D8劳动看台定额
劳动看台定额,是指值车工看管机台的能力。它是根据织物品种规格、织机类型、车速
高低、质量要求、制织难易、机器排列等因素来确定。 D9 节约
节约用纱:减少回丝,减少疵布。
节约用料:减少因坏车或操作不良而造成轧坏机件。
节约用电:关马达电源、车间照明符合亮度时或关车吃饭时,要关灯。 D10 本工序安全操作规程
D10.1 进车间必须戴好工作帽,不准赤脚,不准穿拖鞋、高跟鞋。 D10.2 应坚守工作岗位,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工作时间不准说笑、打闹、吵架或追跑,电
气、电动装置不准乱动乱用。
D10.3 开车前看车上有无停车标记,有无工作人员,严禁两人同台操作。 D10.4 使用按钮时,禁止手放在按钮控制板上,防止无意开车。 D10.5 开车时思想必须集中,按动按钮时必须按要求操作,按倒转按钮时,机器没停稳不得
抽线。
D10.6 加强钢筘保护,禁止用锐利器具靠近钢筘及纬纱通道,按动按钮时,手不准拿任何器
具,防止不慎损坏钢筘。
D10.7 经轴张力松动时禁止开车,防止损坏机器。
D10.8 如剪刀或铁梳子及保全的一切有损机件的工具在车上丢失,必须停车检查,直至找到
方能开车。
D10.9 巡回中必须注意来往车辆、机件、杂物,防止绊倒、撞伤。 D11 消防知识
D11.1 发现有焦味及时反应,并迅速找出焦味的起因。 D11.2 发现火警首先切断电源,移开易燃物品。
D11.3 小火用滑石粉,大火用灭火器。
28
山东省地方标准
ICS27.060.20
J99
DB37
东省地方标准
DB37/ 256-2007
替代DB37/T 256-1998山
常压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机组技术条件
DB37/ 256-2007
前 言
本标准4.2.1(一氧化碳、氧气和硫化氢指标)、4.2.2.4、6.2、6.3、6.4、6.5.5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代替DB37/T 256-1998《常压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机组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DB37/T 256-1998相比内容有如下修订:
——更新原引用标准和增加新引用标准;
——修改了第3章气化效率术语解释;
——增加了第3章“常压气化”、“气化机组”、“净化装置”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第4章机组性能指标参数和污水排放标准;
——增加了第4章机组生产制造中对机组材料、加工和安全指标内容;
——修改了第5章中气化机组出厂测试内容;
——增加了第6章硫化氢含量测试标准要求;
——增加了第7章气化机组使用说明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修改了第9章关于气化机组质量保证期限的具体内容。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伊晓路、郭东彦、孙立、许敏、孙荣峰。
本标准自1998年首次发布,于2007年10月第一次修订。
I
DB37/ 256-2007
常压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机组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常压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机组的制造技术条件、检测规则、试验方法、标志及使用说明书、运输储存及设备文件、质量保证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薪材、秸秆及其它生物质为原料,以空气为气化剂,系统为常压的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机组(以下简称气化机组)。
本标准不适用于以煤炭为原料的气化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GB 713-1997 锅炉用钢板
GB/T 985-1988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
GB 3274-1988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与钢带
GB/T 5117-1995 碳钢焊条
GB/T 8163-1999 输送液体用无缝钢管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9437-1988 耐热铸铁件
GB/T 12206-2006 城镇燃气热值和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GB 12208-1990 城市燃气中焦油和灰尘含量的测定方法
GB 12211-1990 城市燃气中硫化氢含量测定
GB 50211-2004 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DL/T 902-2004 耐磨耐火材料技术条件与检验方法
JB/T 4735-1997 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JB/T 10324-2002 电气设备机柜通用技术条件
NY/T 12-1985 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试方法
NY/T 443-2001 秸秆气化供气系统技术条件及验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固定床气化
原料在气化炉内缓慢向下移动,其速度与气化剂运动的速度相比很小,并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此类气化方式称为固定床气化。
3.2
气化效率
单位质量的生物质原料转化成的燃气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与该单位质量生物质原料低位热值
1
DB37/ 256-2007
之比。
3.3
常压气化
常压气化是指气化炉本体开孔与大气相通的气化方式。
3.4
气化机组
由上料装置、气化炉、净化装置及配套辅机组成的单元为气化机组。
3.5
净化装置
脱除燃气中的灰尘、焦油、硫化氢等杂质并冷却燃气的装置。
4 技术条件
4.1 一般要求
4.1.1 气化机组的制造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
4.1.2 气化机组设备的设计和改造应满足使用维护方便、可靠耐用、安全美观和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等要求。
4.2 气化机组性能指标及质量要求
4.2.1 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机组性能指标 气化效率
%
≥72 燃气热值 焦油及杂质含量 kJ/Nm3mg/Nm3≥4600 ≤20 一氧化碳体积百分含量% <20 氧气体积百分含量 % <1 硫化氢 mg/Nm3<20 燃气温度 ℃ ≤35
4.2.2 质量指标
4.2.2.1 在规定使用条件下,产品使用寿命不少于10年。
。 4.2.2.2 机组运行时,燃气排送机、泵及上料装置等传动机构产生的噪声应低于 80dB(A)
4.2.2.3 在满足规定的燃气热值情况下,机组每小时产气量不低于额定值。
4.2.2.4 燃气湿式或干湿结合净化方式污水不得对外直接排放,如对外排放,应达到GB 8978规定的指标。
4.3 气化机组结构要求
4.3.1 气化机组所有受热的机械部分和金属结构部分应考虑到热膨胀、烧蚀、氧化、蠕变等的影响,避免设备在正常运行中因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造成的泄露、卡涩、咬死等设备故障。
4.3.2 气化机组所有的操作手柄、手轮等部件的设置应安全可靠,便于操作。手柄、手轮的操作用力应不大于180N。
4.3.3 易腐蚀、易断裂或易变形的零部件和需要定期加润滑油(剂)的零部件,应便于调整和更换。
4.3.4 气化机组的设计应考虑通用性、互换性,特别是易损件的通用性,以便于互换。
4.4 气化机组的制造要求
4.4.1 材料要求
4.4.1.1 用于制造气化机组的材料应符合其质量标准的规定。制造厂使用时必须获得所用材料材质证明书及质量合格证书。
4.4.1.2 气化炉使用钢板材质按GB 713规定选用。炉膛砌筑材料应符合DL/T 902的规定。
4.4.1.3 炉排材质按GB 9437规定选用。
4.4.1.4 气化机组其它钢构件材料应按GB 3274的规定选用,制造应符合GB 151的规定。
4.4.1.5 气化机组使用钢管应按GB/T 8163的规定选用。
2
DB37/ 256-2007
4.4.1.6 机组制造选用焊条应符合GB/T 5117规定。
4.4.2 部件加工及焊接
4.4.2.1 所有零部件的加工及焊接应符合JB/T 4735和GB/T 985的规定,并按工艺要求进行。
4.4.2.2 气化炉砌筑应按GB 50211的规定进行。
4.4.2.3 气化机组管接口倾斜度、偏移量和法兰盘倾斜度不超过2mm。
4.4.2.4 气化机组法兰按JB/T 4735规定执行,所有标准法兰,按压力等级PN0.25MPa选定。
4.5 主要设备质量要求
4.5.1 上料装置
应适用于气化工艺要求的不同原料,整机装配后应转动灵活、平稳,不得有卡涩、碰撞现象。
4.5.2 气化炉
4.5.2.1 气化炉装配整体牢固、美观。
4.5.2.2 外壳要做防锈处理,要求防锈层不易脱落、防水。
4.5.2.3 炉排结构必须能适应设计原料的种类,满足对炉内物料的承托、炉内灰渣层的排输及气化剂均匀分布,保证气化炉正常运转。
4.5.2.4 炉排铸件要求无裂缝、无砂眼,表面光滑。
4.5.3 净化装置
净化装置应满足对燃气的质量要求,其结构和强度应按常压容器的要求进行设计并进行强度计算。
4.5.4 气化机组主要附属设备
4.5.4.1 电控柜
电控柜制造除满足机组要求外,还应遵守JB/T 10324的规定。
4.5.4.2 仪表
监测仪表满足气化机组系统实时监控要求。
4.5.5 密封门及灰门
气化机组所有密封门和灰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在设计压力范围内都应严密,无泄漏。
4.5.6 装配要求
4.5.6.1 气化炉的装配要求应符合本标准和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要求。
4.5.6.2 炉排的装配满足图样要求,装配好的炉排应转动灵活,不得有卡、别、碰撞等现象。
4.5.6.3 气化炉各段装配时,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3mm,各段连接处密封材料必须耐热、粗细均匀,紧固后上下法兰间应无明显的间隙偏差,各密封处应严密不漏气。
4.5.6.4 净化装置的装配应符合本标准和产品图样技术文件要求。
4.6 成套性要求
4.6.1 气化机组供应范围按照订货合同执行,成套范围应包括:
a)上料装置;
b) 气化炉;
c) 净化装置;
d) 燃气排送机;
e) 电控柜;
f) 仪表。
4.6.2 外购件
制造厂应保证为气化机组配套的外购件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并提供合格证书。
4.6.3 随机提供的技术文件
a) 设备安装图:包括气化机组管道连接图、电控柜电路图;
b) 设备使用说明书:包括上料装置、燃气排送机、电控柜及整套气化机组使用说明书;
c) 设备合格证:包括外购设备合格证、气化机组设备合格证;
3
DB37/ 256-2007
d) 设备维护保养规程。
5 检验规则
5.1 气化机组的试验分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原则上两种试验均在制造厂内进行,但如能保证出厂产品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也可以在现场进行。
5.2 出厂试验
产品出厂必须逐台进行出厂试验。出厂试验合格后应给予产品合格证。
5.3 型式试验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气化机组应进行型式试验:
a) 试制的新产品;
b) 当产品的设计、工艺或所用材料的改变会影响产品的性能时;
c) 不经常生产的产品再次生产时;
d) 批量生产的产品,每隔5年进行一次抽试,抽试每批不少于2台。试验时如果有一台一项不合 格者,允许返修复试,复试仍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必须在消除缺陷并通过试验后方能继续生产。
5.4 试验项目
气化机组的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项目列于表2。
表2 气化机组试验项目 序号
1
2
3
4
5
6 试验项目 一般检查 耐压试验 气密性试验 燃气质量测试 燃气产量测试 气化效率测试 型式试验 进行 进行 进行 进行 进行 进行 出厂试验 进行 进行 进行
6 试验方法
6.1 气化炉炉体及净化器试验应符合本标准及所引用标准的规定。
焊缝经外观检查合格后按图样要求做水压试验,6.2 气化炉水冷加套炉体及净化器的冷却部分组焊后,
试验表压力为0.2MPa。试验时压力应缓慢上升,达到规定压力后,保持30分钟以上,并检查所有焊缝和连接部位是否有渗漏,如有渗漏,修改后重新试验。
按要求做煤油渗漏试验,6.3 气化炉的非夹套部分和炉体其它需要密闭的部件以及净化器的其余部件,
试验方法应符合JB/T 4735的规定。
6.4 净化器组装完成经外观检查合格后,应对整台设备进行气密性试验,试验时关闭各密封门,缓慢充气至压力达到0.02MPa,关闭气源后保持压力恒定30分钟为合格。
6.5 气化机组燃气质量的测试
6.5.1 燃气质量的测试应在气化机组终端的出口处取样。
6.5.2 燃气低位热值,应按GB/T 12206进行测试。
6.5.3 燃气化学组分,应按附录A进行测试。
6.5.4 燃气中焦油和灰尘含量,应按GB 12208进行测试。
6.5.5 燃气中硫化氢含量按GB/T 12211进行测试。
6.6 燃气产量测定
6.6.1 燃气产量的测定应用精度不低于1%的燃气累计流量计。当机组与集中供气系统连接时,也可以 4
DB37/ 256-2007
用恒压钟罩式气柜测定。此时应仔细标定钟罩的直径,并在钟罩上加装指针和标尺,标尺的分度值应不
3大于1m容积。
6.6.2 测定燃气产量时应同时测定燃气的温度和压力,并按下式修正测试燃气产量:
Vsh=Vc×Pc273× ……………………………………………(1) Tc+273101325
Pc=Pb+Po …………………………………………………………(2)
式中:
Vsh——实际产气量,Nm3/h;
Vc ——测试燃气产量,m3/h;
Tc——测试燃气温度,℃;
Pc——测试燃气压力,Pa;
Pb——表压力,Pa;
Po——当地大气压,Pa。
6.7 气化效率的测定 6.7.1 气化效率的测定按下式计算:
η=Qsc×100% …………………………………………………………(3) Qsr
Qsc =Vsh×Qq.dw …………………………………………………………(4)
Qsr =B×Qy.dw …………………………………………………………(5)
式中:
η——气化效率;
Qsc——燃气输出能量,kJ/h;
Qsr——原料输入能量,kJ/h;
Qq.dw——燃气低位热值,kJ/Nm3;
Qy.dw——原料低位热值,kJ/kg;
B——原料量,kg/h。
原料低位热值按GB/T 12206规定测定。
6.7.2 试验准备工作
a) 试验所用的仪表及有关设备在试验前都应经过校验合格;
b) 试验前应全面检查生物质气化机组各部件和辅机,如果有泄漏等不正常现象,应予消除; c) 正式试验前应进行1~2次预备性试验。以全面熟悉试验的组织、操作和相互间配合。
6.7.3 试验要求
a) 正式试验应在气化机组调整达到正常和热工况稳定后进行。热工况稳定时间应自冷态点火 开始后不少于1小时;
b) 试验期间应保持运行稳定;
c) 试验结束和开始时,气化炉内原料的位置应保持一致;如不一致,应进行修正;
5
DB37/ 256-2007
d) 两次实验气化效率之差应不大于4%;
e) 每次试验所需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小于2小时,取两次试验气化效率的算术平均值为机组气化效 率。
7 标志、使用说明书
7.1 气化机组应在明显部位设置产品标牌,标牌内容包括:
a) 产品名称、型号;
b) 产品主要参数;
c) 产品编号和制造日期;
d) 制造厂家。
7.2 气化机组设备运行中严禁开启的密封门、灰门及其把手应涂红色警示标志。
7.3 使用说明书
气化机组使用说明书编写应包括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
b) 产品研究、制造厂家及详细地址;
c) 产品的主要用途和使用范围;
d) 机组工作原理;
e) 使用和操作规程;
f) 维护与保养;
g) 故障分析与排除。
8 运输、储存及随机文件
8.1 净化器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允许裸装室外放置,其余部分均应放置在室内。
8.2 随机文件包括:
a) 产品质量合格证;
b) 机组使用说明书;
c) 电控设备电路接线图;
d) 气化机组系统连接图;
e) 运行维护规程;
f) 气化机组及设备附件清单。
9 质量保证期
在用户遵守本标准和气化机组安装、使用、维护、保养规定下,产品自发货之日起18个月内或正式投入运行12月内(出厂期超过18个月,运行期不足12个月,以出厂期为准;出厂期不满18个月,运行期超过12个月,以运行期为准),如确因设计和制造不良而发生损坏或并非因安装质量、运行条件和操作水平的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时,制造单位承担相应的责任。
6
DB37/ 256-200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人工燃气主组分的化学分析方法
A.1 人工燃气主组分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
主要组分分析是用直接吸收法,测定二氧化碳(CO2),不饱和烃(CnHm),氧(O2),一氧化碳(CO),然后用爆炸法(加氧爆炸剩余的可燃气体),根据反应结果计算甲烷及氢,而惰性气体则用减差法求得。 A.1.1 用30%氢氧化钾吸收二氧化碳及酸性气体。
C02 +2KOH=K2C03+H2O
A.1.2 用焦性没食子酸(又名邻苯三酚)碱性溶液吸收氧。
C6H3(OH)3+3KOH一C6H3(OK)3+3H20 (邻苯三酚)
2C6H3(0K)3+
1
02--C12H4(OK)3+H2O 2
A.1.3 用发烟硫酸吸收不饱和烃(CnHm),如C2H4, C6H6。
C2H4+H2SO4·S03一C2H6S2O7(乙烯磺酸) C6H6+ H2SO4·S03 - C6H6S03(苯磺酸)+H2S04
A.1.4 用氨性氯化亚铜液,吸收一氧化碳。
Cu2C12+2CO一Cu2C12·2CO
Cu2C12·2CO+4NH3+2H2O一2NH4Cl+Cu2·2C00NH4
A.1.5 甲烷和氢加氧发生爆燃反应。
电火花
CH4+202====C02+2H20
电火花
2H2+02====2H20
加氧量必须调节,使可爆混合气浓度略高于爆燃下限,不可接近化学计量的需氧量,以免爆燃过分剧烈,具体须按照表中规定操作。
气样体积与加氧量、爆炸次数的技术要求
气体分类 发生炉煤气
吸收后剩余气样 全部气体
计算倍数
1
加入氧气量(mL)
15~25
爆炸次数 1次
各次气体量(mL)
全部
A.2 仪器
A.2.1 煤气组成全分析器:奥氏式(仪器型号不限,但必须保证分析的原理和精密度与本标准一致)。 A.2.2 量气管的容量为100±0.25mL,分度值不大于0.2mL。量气管必须定期校验。 A.2.3 高频火花发生器,220V, 50Hz。 A.2.4 天平,感量0.5g。 A.3 试剂及其规格
氢氧化钾,分析纯,GB 2306。
焦性没食子酸(即邻苯三酚),分析纯,HGB 3369。
7
DB37/ 256-2007
发烟硫酸, 三氧化硫含量20~30%,分析纯,HG B 3186(如三氧化硫大于30 还须用密度ρ1.84g/mL的浓硫酸稀释)。
浓硫酸,分析纯,比重1.84,硫酸含量为95~98%, GB 625。 氯化亚铜,分析纯,HG 3-1287。 氯化钱,分析纯,GB 658。
硫酸钠, 化学纯,HG 3 -123,或氯化钠,化学纯,GB 1266。 甲基橙指示剂,化学纯,HGB 3089。
纯氧,氧含量大于99%V/V,不含可燃组分。 液体石蜡,HG 14一458。 A.4 吸收液的配制和调换
吸收液的配制以100 mL计算,而实际配制量按吸收瓶容积,约250mL。 A.4.1 氢氧化钾溶液
30%氢氧化钾,取30g化学纯的氢氧化钾溶于70mL水中。 A.4.2 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溶液
取l0g焦性没食子酸,溶于100mL 30 %氢氧化钾溶液中。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吸收液在灌人吸收管后,通大气的液面上应加液体石蜡油使其隔绝空气。 A.4.3 发烟硫酸液
三氧化硫含量为20~30%,发烟硫酸液灌人吸收管后通大气的透气口上应套橡皮袋以防三氧化硫外逸。
A.4.4 氨性氯化亚铜溶液
27g氯化亚铜和30g氯化铵,加人100 mL蒸馏水中。搅拌成混浊液,灌人吸收管内,并加人紫铜丝。其后加人浓氨水(分析纯,密度0.88~0.99g/mL)至吸收液澄清,通大气的液面上应加液体石蜡油,使其隔绝空气。氨性氯化亚铜吸收液为两只吸收管,分前后两只吸收一氧化碳组分,前只吸收管在使用一定次数后,须换新配制液,后一只吸收管改为前一只吸收管。 A.4.5 稀硫酸溶液
10%浓度,在100 mL水中加人5.5~6.0 mL浓硫酸(密度1.84g/mL), 滴人1~2滴甲基橙指示剂显红色。
A.4.6 封闭液
将煤气贮罐中的煤气饱和水过滤后(或煤气饱和蒸馏水),加人硫酸钠或氯化钠,至室温饱和,倒出澄清液。在不断搅拌的同时加人化学纯浓硫酸(95%~98%)。用氢氧化钠标液滴定,确定封闭液中含硫酸浓度为1.5±0.5%即可使用(也可再加入几滴甲基橙)。在使用一段时期后必须进行含硫酸量的分析,保证硫酸含量在1.5±0.5%。 A.4.7 吸收液调换
根据所分析的燃气中各主组分的含量高低,及各吸收液的吸收效率,决定使用次数,部分吸收液也会因长时间放置而失效。 A.5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A.5.1 在装置奥氏式气体全分析器之前,应先测定梳形玻管和吸收管玻塞上端一段玻塞内体积(mL)。各玻璃活塞壳芯之间的润滑脂要上得均匀,且须旋转灵活。量气管内和爆炸管内不应有任何油脂等沾污物,应保持清洁。
A.5.2 检查整套分析仪器的严密性,保证不漏气。 A.5.3 检查方法
把进样直通活塞、吸收管活塞关闭,将中心三通活塞处在量气管和吸收瓶梳型管连通位置,使量气
8
DB37/ 256-2007
管存有一定量的气体。然后将水准瓶放在仪器上方,5 min后气体不再减少,即说明仪器不漏气。
各吸收管内吸收液都在活塞面,不得超过活塞。 A.6 取样、进样和分析步骤
A.6.1 取样
取样可采用取样瓶的排水集气法或橡皮袋(塑料袋)灌气法。取样瓶法可用于微负压或正压气流的管道上取样,而橡皮袋(塑料袋)只能在正压气流的管道上取样。取样瓶内所盛的应是经过过滤的硫酸钠〔或氯化钠)饱和的贮气罐内的煤气饱和水。不论使用取样瓶或橡皮袋取燃气前都须经样气置换3~4次。并须注意取样时不要带人外界空气。取样瓶或橡皮袋存放燃气时间不宜超过2h。 A.6.2 进样
先将量气管中之气体排出,使量气管之液面升到零点,关闭进样直通活塞。取样瓶或取样袋之橡皮管与奥氏仪接通,而后打开取样瓶橡皮管夹子,打开奥氏仪进样直通活塞。使样气流进量气管中,约20~30mL,而后旋转中心三通活塞,将水准瓶升高,使量气管之试样放空,直到量气管液面升至零点,如此至少三次。取足试样100mL(包括梳子管所占容积)平衡压力后(使压力与大气压相同)关闭进样直通活塞。
A.6.3 分析步骤
煤气主组分全分析的步骤按下列顺序进行,首先二氧化碳,第二为不饱和烃,第三为氧,第四为一氧化碳,此顺序中不饱和烃和氧可前后互换,但二氧化碳必须先吸收,一氧化碳必须最后吸收分析。 A.6.3.1 二氧化碳分析
打开30%氢氧化钾吸收管旋塞,与量气管接通,升高水准瓶,使量气管内的气体压人吸收管,而量气管液面上升至零点时,降低水准瓶使气体吸回量气管中,然后重新把气体送人吸收管,如此来回须吸收7~8次。在最后一次把气体全部吸回后(即吸收管内液面停在未吸收时之原位)。关闭旋塞,校正量气管内之压力与大气压相同时读取读数,然后重复上述操作来回吸收,再读取读数,复核吸收读数不变时即可,缩减的体积即为二氧化碳的体积。 A.6.3.2 不饱和烃分析
打开盛有发烟硫酸的旋塞使上述剩余下来的气体流人吸收管中,用升降水准瓶的方法,使分析气体至少来回18次与吸收管中发烟硫酸作用,最后降低水准瓶使气体全部吸回,即吸收管中的液面停留在未吸收时的原位置,关闭旋塞;打开含有30%氢氧化钾吸收管的旋塞〔除去三氧化硫),用升降水准瓶的方法,使气体与30%氢氧化钾反复接触4~5次,如还有酸雾,继续吸收直至读数不变。最后将全部气体吸回后(即吸收管的液面停在未吸收时的位置),关闭旋塞校正压力,使与大气压力相同,读取读数。而后重复上面吸收操作,直到与前次吸收读数相同为止。减少的体积数即为不饱和烃的体积。 A.6.3.3 氧的分析
用盛有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液的吸收管进行分析,来回至少8次,操作步骤与上述二氧化碳分析相同。
A.6.3.4 一氧化碳分析
用氨性氯化亚铜液进行吸收,操作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旧的一只氨性氯化亚铜吸收管吸收剩余气体至少8次后使氨性氯化亚铜的液面保持在原来的位置,关闭旋塞。
第二步:打开新的一只氨性氯化亚铜吸收管旋塞进行吸收操作,至少15次,并使氨性氯化亚铜的液面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关闭旋塞。
第三步:打开10%硫酸的吸收管旋塞吸收气体中的氨,来回至少吸收4次后,使10%硫酸吸收管中液面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关闭旋塞。经过三个操作步骤后,读取读数,而后再重复第二步、第三步操作直至两次的读数不变,减少的体积即为一氧化碳的体积。 A.6.3.5 甲烷和氢的分析
9
DB37/ 256-2007
剩余气体,根据气体种类按表中所列,取不同体积的余气、加氧量和爆炸次数。
根据上表,取一定量的气体于量气管中,多余的气样存放于10%硫酸吸收管中。在中心三通旋塞处加氧气,旋转中心三通旋塞,混合后记下量气管读数(为爆炸前体积)而后进行爆炸,爆炸次数根据上表确定。例如分析城市燃气时,打开中心三通旋塞与爆炸管连通,再打开爆炸管旋塞,使混合气送人爆炸管,关闭爆炸管旋塞,上面中心三通旋塞按顺时针转45°,用高频火花器点火进行爆炸子。全部爆炸后,将爆炸管内爆炸后升温气体压人量气管内来回冷却,上升液面到爆炸管的玻塞处,下降爆炸管内液面高度恰为铂丝下lcm (这样即称冷却一次)。如此从爆炸管至量气管来回冷却应严格规定为五次半。冷却后使全部气体流人量气管中,关闭爆炸管旋塞,旋转量气管上中心三通旋塞,记下量气管读数(即为爆炸后体积),再将此爆炸后气体用30 % 氢氧化钾吸收液吸收, 除去二氧化碳后再读取量气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 即为碱液吸收后的读数。 A.7 试验结果
A.7.1 二氧化碳的计算
设燃气试样的取样体积为V0,,必须取准100.0 mL (含梳形管的容积),则:
二氧化碳(C02)%=
V0?V1
×100%………………………………A.1 V0
式中:V1——100.0 mL样气经碱液吸收管吸尽二氧化碳后的体积读数,mL。
A.7.2 不饱和烃的计算
不饱和烃(CnHm)%=
V1?V2
×100%………………………………A.2 V0
式中:V2——剩余样气经发烟硫酸吸收管吸尽不饱和烃再用30%氢氧化钾吸收三氧化硫后的体积读数,mL。
A.7.3 氧的计算
氧(O2)%=
V2?V3
×100%……………………………………A.3 V0
式中:V3——剩余样气经焦性没食子酸碱液吸尽氧后的体积读数,mL。
A.7.4 一氧化碳的计算
一氧化碳(CO)%=
V3?V4
×100% ……………………………………A.4 V0
式中:V4——剩余样气经氨性氯化亚铜吸尽一氧化碳及10%硫酸吸尽氨后的体积读数,mL。
A.7.5 甲烷和氢的计算
爆炸前后的气体缩减为C,即爆炸前(含加人氧)气体读数V5与爆炸后经冷却后体积读数V6之差数,mL。 设:参加爆炸的燃气中甲烷体积为x, mL, 则:C=V5-V6mL, x=V6-V7mL 由计算得到:
10
DB37/ 256-2007
甲烷(CH4)%=
(V6?V7)
×100%……………………………………A.5
V0
式中:V7——爆炸冷却后的气体经碱液吸尽二氧化碳后的体积读数,mL。
氢(H2)%=
惰性气体(N2)的计算
2(C?2x)
×100%…………………………………………A.6
3V0
氮(N2)%=100%一C02%一CnHm%一O2%一CO%一CH4,%一H2%……………………A.7
A.8 精密度
主组分测试允许绝对误差
燃气 人工 燃气
分析类型 重复性 再现性
二氧化碳 士0.1 士0.1
不饱和烃 士0.1 士0.1
氧 士0.1 士0.1
一氧化碳 士0.1 士0.1
甲烷 士0.2 士0.4
氢 士0.5 士0.1
注:1)重复性——指同一试样,同一操作人员两次平行分析的绝对误差。
2)再现性——指同一试样,不同仪器,不同实验室,不同操作人员两次平行分析的绝对误差。
11
山东省地方标准
ICS 73.010
D 00
DB37
东省地方标准
DB37/ 832-2007山
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限额
DB37/ 832-2007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山东煤炭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晓光、于秀忠、巩和一、陈春茂。
I
DB37/ 832-2007
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限额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炭企业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的术语和定义、计算方法及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限额。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开采的煤炭生产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589-199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3484-1993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
指统计报告期内,生产单位原煤所消耗的各种能源经折算后,以标准煤量表示的煤炭生产能源消耗。
3.2
原煤生产能源消耗
是指煤矿用于煤炭生产所消耗的各种能源经折算后,以标准煤量表示的能源消耗。它包括主要生产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的能源消耗。不包括其他工业生产,如洗煤厂、炼焦厂等的能源消耗,以及非工业生产,如公益事业、职工生活等的能源消耗;也不包括批准的基本建设和外供的能源消耗。
3.2.1
主要生产系统能源消耗
指煤矿直接用于开采的各种能源消耗,如采煤、掘进、通风、排水、压风、井下运输、提升、瓦斯抽放、安全监测等。
3.2.2
辅助生产系统能源消耗
指为开采配套的辅助生产系统所消耗的各种能源,如矿机修、坑木加工、运输(井口至原煤仓或储煤点)、井口选矸及排矸、矿灯充电、生产照明、生产供水、洗衣房、矿井保温、井口浴室、井口食堂、开水炉灶、锅炉房、生产指挥部门、化验室、灭火灌浆、水砂充填、矿建、土建、通讯等。 4 计算方法
4.1 原煤生产能源消耗
原煤生产能源消耗按下式(1)计算:
E=∑(e
s?1ns×ρs)………………………………………………(1)
1
DB37/ 832-2007
式中:
E——统计报告期内原煤生产能源消耗,单位为吨标准煤;
es——统计报告期内原煤生产消耗的第S种能源实物量,单位为实物单位;
ρs——原煤生产消耗的第S种能源当量折算标准煤系数,单位为吨标煤/实物单位;
n——原煤生产消耗的能源种类数。
4.1.1 各种能源的折算系数
由于各种能源的热值不同,应折算成标准煤,以其为统一计算单位。单位实物能源低位发热值与单位标准煤热值的比值称折算标准煤系数。单位标准煤热值为29.3076兆焦。煤炭生产消耗的各种能源,应按实测求得其收到基低位发热值为计算基础,在实测有困难时,参照附录A。或按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值计算。
4.2 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
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等于统计报告期内原煤生产能源消耗与原煤产量之比。
按式(2)计算:
式中: ………………………………………(2)
Emz——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吨;
M——统计报告期内原煤产量,单位为万吨。
5 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限额
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限额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限额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地域 济南、淄博、章丘 泰安、新汶、莱芜 烟台(龙口) 枣庄、滕州 济宁、兖州 巨野、菏泽 潍坊 肥城 临沂 黄河北 2008年 15.58千克标准煤/ 吨 12.90千克标准煤/ 吨 6.00千克标准煤/ 吨 13.83千克标准煤/ 吨 5.20千克标准煤/ 吨 6.37千克标准煤/ 吨 12.30千克标准煤/ 吨 6.60千克标准煤/ 吨 12.27千克标准煤/ 吨 5.97千克标准煤/ 吨 2010年 14.69千克标准煤/ 吨 12.50千克标准煤/ 吨 5.80千克标准煤/ 吨 10.66千克标准煤/ 吨 5.10千克标准煤/ 吨 6.25千克标准煤/ 吨 12.10千克标准煤/ 吨 6.50千克标准煤/ 吨 12.14千克标准煤/ 吨 5.85千克标准煤/ 吨 2012年 14.53千克标准煤/ 吨 12.16千克标准煤/ 吨 5.60千克标准煤/ 吨 9.80千克标准煤/ 吨 5.00千克标准煤/ 吨 6.13千克标准煤/ 吨 12.00千克标准煤/ 吨 6.40千克标准煤/ 吨 12.02千克标准煤/ 吨 5.73千克标准煤/ 吨
2
DB37/ 832-200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各种能源折算系数
A.1 标准煤与标准油和标准气之间的换算:
1千克标准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29.3076兆焦;
1千克标准油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41.82兆焦;
1标准立方米标准气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41.82兆焦;
1千克标准煤=0.7000标准立方米标准气=0.7000标准立方米标准气;
1千克标准油=1标准立方米标准气=1.4286千克标准煤。
A.2 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系数见表A.1:
表A.1 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系数 能源名称
焦炭
汽油
柴油
热力
电力(当量) 平均低位发热量 28435千焦/千克 43070千焦/千克 42652千焦/千克 3600千焦/千瓦小时 折标准煤系数 0.9714千克标准煤/千克 1.4714千克标准煤/千克 1.4571千克标准煤/千克 0.0341千克标准煤/兆焦 0.1229千克标准煤/千瓦小时
3
山东省地方标准
I CS 65.020.01
B 05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37/T 1051-2008
良好农业规范 出口双孢菇操作指南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 On Export Button Mushroom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淄博市蔬菜办公室、历城区蔬菜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明立、曲文亮、田学、于根亭、段振国、宋姝娥、嵇俭、刘会海
良好农业规范 出口双孢菇
1 2 3 3.1 3.2 3.3 3.4 3.5 3.6 3.7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口双孢菇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和各生产环节的监控管理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出口双孢菇的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所有部分)
GB/T 18407.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0956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菌丝 Hypha
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由管状细胞组成,有隔或无隔,是菌丝体的构成单元。
子实体 Fruit body
产生孢子的真菌组织器官。如子囊果、担子果。食用菌中供食用的菇体和耳片都是子实体。
床架式栽培 Shelf cultivation
利用搭架分层,铺设菌床的立体栽培方式。
粪草培养料 Compost substrate
以各种有机肥和草本植物残体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腐熟作原料的培养基。
堆制 Composting
将培养料按一定方法堆制发酵的过程。
发酵 Fermentation
培养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质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热量的过程。
前发酵 Outdoor fermentation;phase
培养料在室外堆制自然发酵的过程。又称室外发酵、一次发酵。 3.8 3.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4 5 5.1 5.2
后发酵 Indoor fermentation;phase
经一次发酵的培养料,在室内控温条件下,进行巴氏消毒的发酵过程。又称室内发酵、二次发酵。
翻堆 Truning
培养料发酵期间或接种后培养物堆叠在一起时,定期翻动调换位置。
进料 Filling
培养料前发酵结束后,运进菇房的过程。又称进房。
翻料 Turning over and mixing
培养料进房经消毒或后发酵后,将培养料翻动散发游离氨、混匀、铺平的过程。又称翻架。
播种 Spawning
发酵料或生料栽培的接种方式。
定植 Colonization
接种后,接种物菌丝开始向培养料中生长。俗称“吃料” 。
覆土 Casing
将覆土材料覆盖在已长满菌丝的培养料表面。
出菇水 Fruiting water
原基发育成至绿豆或黄豆大小的菇蕾时,间歇向覆土层喷重水,以促进子实体发育的水分管理。
菇潮 Flush
在一定时间内子实体较大量集中发生的现象,菇潮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可间歇发生若干次。 记录保留
种植者应保留双孢菇各生产环节的原始记录(附录 A) ,证实所有的农事操作遵循本标准的要求, 从而完善整个溯源体系。必要的记录应保留 2年或更长时间。 质量要求
感官要求
符合 NY 5095的要求。 质量安全要求
符合进口国安全质量标准要求(附录 B) 。 6 6.1 6.1.1 6.1.1.1 6.1.1.2 6.1.1.3 6.1.2 6.2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基地选择与管理
基地选择
基地环境条件符合 GB/T 18407.1的要求,并填写《基地基本情况记录表》 (附录 A.1) 。宜选择地 势平坦,靠近水源,易排捞,通风良好的地块建菇棚或菇房。
基地应远离工业“三废”排放、污染区域。 建棚标准
菇棚面积 150m 2~600m 2
左右为宜,棚体宜东西走向,便于生产管理、运料和采收。 竹架式大棚
菇棚 150m 2
,分为棚体、栽培床架和棚顶,利用竹竿、草苫搭建,东西长 15m,南北宽 7m,棚顶高 3.5m,内设 6层~7层床架。 半地下土墙棚
棚体宽 10m,长 60m,下挖 0.4m,外墙高 0.6m,脊高 1.8m~2.0m,内设 4层床架。 砖墙式专用菇房
菇房,宽 9m,长 25m~50m,高 2.2m~3.7m,脊高 3m~4.5m,4层~7层床架。 栽培床标准
棚室内搭建南北走向栽培床, 宽为 1.2m~1.3m, 床间预留 0.75m~0.8m工作通道, 层间距为 0.5m~0.6m。
基地管理 环境监测
新建基地应由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环境质量检测,并进行风险评估。每 2年~3年或环境条件发 生变化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时,应及时进行检测,并填写《 基地土壤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 (附录 A.2) 、 《 基地灌溉水质检测结果表》 (附录 A.3) 、 《 基地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表》 (附录 A.4) 。 档案
每个双孢菇棚室应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 工作室
基地应建有工作室,面积 30m 2
以上。室内配备桌椅、资料橱等,水、电、通讯配套齐全,放置有关 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有关规章制度。 平面图
面积较大的生产基地应制作平面分布图,用来制定发展规划和种植方案等,并贴挂于工作室内。 仓库
基地应建有专用仓库, 临时存放施药器械和未用完的菌种、 农药、 辅料等。 仓库应符合安全、 卫生、 通风、避光等要求;内设货架;配备必要的农药配制量具、防护服、急救箱等;面积 20m 2
以上。 盥洗室
基地应设有盥洗室,且清洁卫生。 废物收集设施
基地应设有农药空包装和污染及废弃菌袋等的收集设施。 隔离防护
基地周围应建立隔离网、隔离带等,防止外源污染。
7 7.1 7.2 7.3 7.4 8 8.1 8.1.1 8.1.2 8.2 8.2.1 8.2.2 8.2.2.1 8.2.2.2 8.2.3 生长环境条件
温度
发菌期温度范围为 5℃~30℃,适宜温度 22℃~25℃;子实体形成期温度范围 5℃~22℃,适宜温 度 16℃~17℃;双孢菇生长温度 6℃~23℃,适宜温度 14℃~18℃。 湿度
发菌期培养料含水量 62%~65%,覆土层含水量 20%左右。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 70%左右; 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 85%~90%。夏季培养料水分少,通过向墙壁或空中喷水降温。 酸碱度
在发料、发菌期和菇蕾生长期,培养料 pH 值控制在 7~7.6。 空气
在确保温湿度的基础上随时通风,菌丝生长阶段,菇房内CO 2浓度为 0.1%~0.5%;出菇阶段,菇房 降低CO 2浓度,以 0.03%~0.1%为宜。 原料与发酵 原料
原料要求
晒干、无霉变、无变质。 符合 NY 5099的要求 原料配方
按 100m 2
计算配方。
配方一:麦秸 2200kg ,干牛粪 2200kg ,豆饼 120kg ,碳酸钙 50kg ,石膏 45kg ,过磷酸钙 22kg ,硫 铵 30kg ,尿素 20kg 。
配方二 :稻草 1750kg ,牛粪 1500kg ,过磷酸钙 20kg ,石膏 25kg 。 添加辅料应符合 NY/T 496的要求。 发酵
发酵场地选择
堆料场地应选择地带开阔,排水方便,靠近水源、菇房,远离鸡栏和牛棚,宜为水泥地面,如是泥 土地面,宜先筑成堆料的高畦,地面擂实,四周设排水沟,四角各挖一坑。 原料预处理
稻(麦)草预湿
建堆前 1d,用水浸泡或浇灌稻(麦)草,边浇边翻,并用脚踩,使稻(麦)草吸足水分。早、晚 将石灰撒在稻(麦)草堆上,表面淋湿,堆放 1d。 牛粪预处理
6月~7月份,将牛粪晒干、粉碎后备用。建堆前 7d,将干牛粪预湿,每 100kg 干粪加水 160 kg ~180kg,湿度以用手紧握,指缝间有水为宜,拌湿后建堆,并逐层喷洒敌敌畏杀虫,并用塑料膜覆盖。 每隔 2d 翻一次堆,如有螨虫或其它害虫,应继续喷杀。 建堆发酵
翻堆的方法及时机的把握, 决定着发酵的质量。 对水分的要求原则上是 “一湿” 、 “二调” 、 “三不动” 。 “一湿”是指在草的预湿、建堆和第一次翻堆时,水分达到饱和程度; “二调”是指第二次翻堆时,调
节水分,干地方浇水,湿地方不浇水; “三不动”是指第三次翻堆时,不能再加水。 8.2.3.1 8.2.3.2 8.2.4 8.2.4.1 8.2.4.2 8.2.4.3 8.3 9 9.1 建堆
宜在 8月中旬至 9月上旬建堆,料堆宜南北向。堆料时,先铺一层草,厚 30cm、宽 2.5m,草上铺 一层 5cm 左右的粪,要铺平,踏实,然后再铺一层草。一层草一层粪,并逐层加水,下边几层少浇,上 边几层多浇,达到四周有溢出为宜。从第四层开始,将所需尿素、石膏和硫铵的一半量混合后,逐层加 入至第八层。这样大约共十层左右,最上边盖一层粪,建成高约 1.6m、长度不限的料堆。堆顶成龟背 形,四边基本垂直。周围最好用薄膜围起来,堆顶用草帘覆盖。下雨时要用薄膜盖顶,雨后立即撤掉。 为了通气,中间插入几根木棒,建成后拔出来。堆料的第二天要测量 50cm 以内的料温。正常情况下, 2d~3d后,料温会升到 65℃左右,如达不到,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调整;若料温连续 2d~3d达 80℃以上,要提前翻堆。 翻堆
第一次翻堆:建堆后 5d~7d,或料温从最高开始回落时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次翻堆重点是浇足水。 翻前先在四周浇一遍水,翻时再逐层浇。做到上翻下,里翻外,均匀抖松料。同样从第四层开始到第八 层, 将另一半尿素、 石膏、 硫铵及所用石灰、 碳酸钙的一半量混合后, 逐层加入。 翻堆和重新建堆要快, 第一次翻堆后第2d,料温可达 70℃。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的第 4d~5d再进行第二次翻堆,水分进入“二调”阶段,应多浇水。 用同样的方法将所剩石灰、碳酸钙及过磷酸钙的总量混合后加入。
第三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第 3d~5d或料堆达 70℃并开始回落时进行第三次翻堆,此时尽量不要 再加生水。料的含水量在用手紧握指缝间能滴下 3滴~4滴水为宜。PH 值在 7.5~8.0,检查有无氨气 和害虫,有虫喷敌敌畏杀虫。
翻堆时的湿度一般应掌握在用手紧握,第一次 6滴~7滴,第二次 5滴~6滴,第三次 3滴~4滴。 到二次发酵(后发酵)应有水迹而不滴为宜。 后发酵
后发酵之前,应将发酵棚建好,发酵棚的大小可根据料的多少而定。第三次翻堆后 2d~3d,料温 达最高时,将料运进发酵棚,可堆集成高 1m、宽 1.5m 的料堆。表面喷洒敌敌畏杀虫,并盖薄膜。 升温阶段
密封菇棚,利用晴好天气,使料温快速升至 60℃~63℃,棚内气温达到 57℃左右,保持 6h ~10h , 进行“巴氏灭菌” 。 保温阶段
巴氏消毒完成后,适当通风换气,将料温控制在 50℃~52℃,维持 5d ~6d 。这期间可揭开棚角进 行小通风 1h ~2h ,补充新鲜空气。 降温阶段
料温降至 40℃左右时,打开门窗大通风,使料温降至常温,排出有害气体,后发酵结束。 栽培料标准
发酵栽培料应质地疏松柔软,有弹性,手握成团,即抖即散,腐熟均匀;草形完整,即拉即断,为 棕褐色或暗褐色,料面有一层白色放线菌;无病虫、杂菌,无粪块、粪臭、酸味、氨味;手握料时,粪 不粘手, 且有浓郁的香味; pH 值为 7.5~8.0, 含水量达 63%~65%, 紧握料时指缝间有水印, 欲滴不滴; 培养料上床后,温度不再回升。 播种 品种选择
客商有要求的, 按照客商的要求选定品种。 客商未指定栽培品种的, 宜选择优质、 高产、 抗逆性强、 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优质双孢菇菌种。并保留购种发票。 9.2 9.3 9.4 9.4.1 9.4.2 9.5 9.5.1 9.5.2 10 10.1 10.2 10.2.1 10.2.2 10.2.3 10.2.4 11 菌种质量
符合 GB 19171的要求。 播种时期
双孢菇从播种到子实体形成需 35d 左右,自 8月中下旬起选择适期播种。 播前准备 棚室消毒
用硫磺 15g/m3、甲醛 2ml/m3、80%敌敌畏乳油 5ml/m3
,混合在锯末中,分装在纸袋内,置于菇房内
四角与中央,密闭进出口和通风口,然后点燃、闷熏 24h。或每 100m 2
床面,用 80%敌敌畏乳油 1kg熏蒸 24h,再开窗换气。
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附录 A.5) 。 进料
棚室消毒后即可进料。将发酵好的料均匀平铺在栽培床上,料厚宜 20cm~25cm。为提高产量可适 当加大投料量。料面用木板轻轻压平备播。培养料含水量在 65%左右,室温保持在 25℃左右,料温控制 在 28℃上下为宜。 播种
播种方法
分层撒播, 先将其中 2/3或 3/5的菌种均匀散于料面, 再用二齿钩把菌种混入料中, 剩余菌种再撒 于表面,稍翻动,用料盖严。也可穴播,即 10cm 见方一穴,穴深 6cm~8cm,先将 2/3菌种撒于穴内, 其余 1/3撒于料面盖严,最后用木板拍平,达到保温、保湿和发菌效果,并为下一步覆土做好准备。 播量
1.5瓶/m2~2瓶/m2
菌种。 发菌期管理
温湿度管理
播种后,宜控制好菇棚温度、湿度和通风,以促进菌丝萌发生长,尽早定植。一般在播种后 2d 菌 种开始萌发,前 3d 如温度不超过 28℃,一般不通风,3d 后菌丝向料面延伸,可适当进行通风,7d 左 右菌丝布满料面,打开全部风口通风换气,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 覆土管理 覆土要求
一般覆土厚 2.5cm~4cm。要求覆土空隙多,通气好,保水强,持水多,pH 值在 7.5~8.0。 覆土准备
栽培床面用天然无菌生土或混合土。 先将土过筛, 分为粗细两种。 再按土量, 分别把覆土材料拌匀, 用克霉灵 0.02%~0.05%消毒或用石灰水将覆土材料调湿后堆闷 3d~5d备用。 覆土
从播种到覆土为 15d~18d,即培养料已有 2/3以上菌丝吃料,大部分菌丝接近培养料底部,这时 开始覆土。覆土要均匀,厚度一致。 调水
覆土后 3d 内,采用轻喷细喷的办法,轻喷透覆土即可,水不能渗入培养料,把土层水分调足调透, 标准是捏成饼、搓成团,但不粘手。调水时一定要打开门窗和通风孔,直到表面水迹收尽。 出菇期管理
11.1 11.2 11.3 12 12.1 12.2 13 13.1 13.1.1 13.1.2 13.2 13.2.1 水分管理
出菇后喷水应掌握“勤喷,少喷;菇密多喷,菇稀少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的原则。要重喷出 菇水。由菌丝生长期转向产菇期,管理的关键是用水。根据土的湿度大小,要求喷水量 1kg/m2
左右,分 两重、两轻 4次喷完。喷水时,水要渗透覆土,但不能渗入培养料。 温湿度调节
蘑菇出土后,温度控制在 13℃~16℃范围内为佳。对料面喷水要轻,重点是向空中喷水,使棚内 湿度保持在 90%左右。 通风
出菇后菇棚内必须保持空气新鲜,要注意在保持相对湿度的同时做好菇棚通风换气工作。 采收与前茬菇采后管理
采收
按照收购标准, 采菇一定要及时。 在第一、 二潮的高峰期, 子实体生长速度特别快, 为了保证质量, 一天需采菇 2次~3次,采菇时,动作要轻快,削根要平整, 一刀切下,注意菇体整洁,防止菇体带泥。 前茬菇采后管理
采收后, 及时清理料面死菇和杂物。 下茬菇出现时, 逐渐增加喷水量。 原则是看菇喷水:菇多多喷, 菇少少喷;收前多喷,收后少喷。幼菇出土时,要适当减少通风。 生产投入品管理
农药采购与储藏 农药采购
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农药。不得采购下列农药: a) 非法销售点销售的农药; b) 无农药登记证的农药;
c) 无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的农药; d) 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的农药; e) 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合格的农药; f) 超过保质期的农药; g) 进口国禁止使用的农药。 h)
采购的农药应填写 《 基地使用投入品表》 (附录 A.6) 和 《农药质量检测结果记录表》 (附录 A.7) 。 农药储藏
农药应储藏于专用仓库。 仓库应符合安全、 卫生、 防火、 避光、 防腐、 通风良好等的安全条件要求, 由专人负责保管,并配有急救药箱、配制量具等,入口处应贴有警示标志。 肥料采购与储藏 肥料采购
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肥料。不得采购下列肥料: a) 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的肥料; b) 非法销售点销售的肥料; c) 超过保质期的肥料; d) 进口国禁止施用的肥料。
采购的肥料应填写《 基地使用投入品表》 (附录 A.6) 。
13.2.2 14 14.1 14.2 15 15.1 15.2 15.3 15.3.1 15.3.1.1 15.3.1.2 15.3.1.3 15.3.2 15.3.2.1 15.3.2.2 15.3.2.2.1 15.3.2.2.2 15.3.2.3 15.4 肥料储藏
肥料应妥善保存,放置于清洁、干燥的地方,与农药隔开存放,不得与苗木、新鲜农产品存放在一 起。
水源管理
水质监测
每年应由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一次水质检测。 灌溉系统
应有专用水源,如水井、储水池等,严防污染。水井井口应高出地面 30cm,并配有防护设施,防 止雨水倒灌、弃入污染物等。
宜建立水源管理系统,如供水管道、再利用体系、灌溉设备等。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种植者
种植者应经过 IPM 技术培训, 或在植保员指导下按照本标准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 植保员应获得国 家植保员职业资格证书,并填写《基地人员档案表》 (附录 A.8) 。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不同防治对象及其发生情况,根据胡萝卜生育期, 分阶段进行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严格农 药安全间隔期用药。 防治措施
播种期有害生物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见 9.1
栽培料堆制
结合栽培料发酵,喷洒 80%敌敌畏乳油杀灭虫卵。 覆土选择
取土时应选择离洞内较远的地方,避开在使用过双孢菇堆肥的地块上取土。覆土要用 50%施保功 可湿性粉剂、45%噻菌灵悬浮剂喷雾。 出菇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
菇房保持良好通风,清洁卫生,及时摘除病菇,使用符合饮水卫生标准的水。 物理防治 防虫网
为阻止菇蚊、菇蝇等害虫进入棚室危害,宜选用 22目~30目,孔径 0.18cm 的银灰色防虫网,直 接罩在棚室出入口、通风口。 黑光灯诱杀
棚室内设置黑光灯诱杀菇蚊、菇蝇等害虫。每 150m 2
的棚在棚中央悬挂一盏 20W~40W黑光灯。 化学防治
针对不同时期的防治对象,选择适合的农药品种,适期用药,交替轮换使用。 每种农药连续施用不 宜超过 3次。多种病虫混发时,宜混合用药,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附录 A5) 。 用药方案见附录 B、C。 施药器械
施药器械宜分类专用。对进口国残留限量要求严格的农药,施药器械应专用。 施药前,施药器械应 确保洁净并校准。施药后,施药器械应清洗干净放置。 15.5 15.6 16 16.1 16.2 16.3 17 17.1 17.2 17.3 17.4 18 19 剩余药液处理
剩余药液和所用容器的残留洗液, 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或将其喷洒到未施药的双孢菇上或法规允许的 休耕地中,并填写《剩余药液或清洗废液处理情况记录表》 (附录 A.9) 。 农药包装物处理
农药包装物不得重复使用、乱扔,应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农药空包装物应清洗 3次以上,并将冲洗 液倒入喷雾器中。经彻底冲洗后,将其压坏或刺破,防止重复使用,必要时贴上标签,以便回收。空的 农药包装物在处置前应安全存放。 收获后处理
采收前,应对产品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进行检验,保证产品符合出口国家或地区要求,并填写 《样 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 (附录 A.10) 。 包装物
包装物应妥善存放。再利用的包装物品,应清洗干净,防止有害物质污染。 清洗
加工前,双孢菇应进行清洗。 清洗水应符合 GB 5749的要求。 环境卫生
工作区应清洁卫生,附近设有盥洗室等卫生设施。 劳动保护
培训
凡使用、处理农业化学品的人员,以及所有操作危险或复杂设备的人员都应经过培训,并填写 《基 地人员档案表》 (附录 A.8) 、 《生产基地人员登记表》 (附录 A.11) 。 施药保护
施药时操作者应穿着防护服,不得吸烟、吃东西,施药后应立即用肥皂清洗皮肤裸露部位,换洗衣 服。
警示
施药后, 现场应立即设置警示标志。 其他工作现场和危险场所附近亦应设置警示标志。 潜在危险区 的警示标志设于入口处。 卫生
所有包装和贮藏场所,应洁净卫生,配备防鼠等控制设施。 环境保护
制定野生生物保护管理方案, 对野生生物和环境进行保护, 并填写 《基地现存生物种类调查记录表》 (附录 A.12) ,将农事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产品编号
编号分两部分,共 17位数。前一部分 9位数,是生产加工企业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域编码和卫生注 册登记号码。后一部分 8位数,是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编号。其中,1-4位是生产加工企业所在地区的
行政区域编码,5-9位是生产加工企业卫生注册登记号码,10-13位是基地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域编码, 14-17位是基地序列号。基地序列号由出口生产加工企业负责印制或标记。
示例:3702D0231—3702B012表示山东青岛地区第 0231号卫生注册登记企业, 原料来源于 3702B012出口生产基地。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表 A.1基地基本情况记录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地址 基地面积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基地建成时间
植保员姓名 资格证书号
灌溉水源
周围环境情况
前茬栽培主要作物
拟种植的主要作物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2基地土壤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 测 结 果
检 验 项 目 标 准 值 检 测 值 结 论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3基地灌溉水质检测结果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 测 结 果
检 验 项 目 标 准 值 检 测 值 结 论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4基地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 测 结 果
检 验 项 目 标 准 值 检 测 值 结 论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5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话:
前 茬 作 物 作 物 品 种 播 种 时 间 播 种 量 (Kg/667m2) 株 行 距(Cm) 田 间 农 事 活 动 记 录
日 期 活 动 内 容 投 入 品 名 称 使用量 使 用 设
备
天 气 状
况
操作人
技术负责 人
注:天气状况主要记载温度、风力、降水等。
表 A.6基地使用投入品表
通用名及规格 生产厂家 农药销售商情
况
登记国家
中国登记证
号
登记作物 防治对象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7农药质量检测结果表
商 品 名 剂型含量
生产厂家 登记证号
采购单位 发票号码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 测 结 果
检验项目 标 准 值 检 测 值 结 论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8基地人员档案表
姓 名 性 别 民族
出生日期 职称/职务 电话
学 历 毕业学校
照片
籍 贯 健康状况
住 址 参加工作时间
培训记录:
制表人:
表 A、9剩余农药或清洗废液处理结果记录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操 作 人 电 话
剩余农药/清洗废液名称 数 量
处理地点 处理日期
处理方式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10样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样品名称 基地负责人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 测 结 果
检 验 项 目 标 准 值 检 测 值 结 论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11生产基地人员登记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 学 历 职称/职务 参加工作时
间
家庭住址 电 话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12基地现存生物种类调查记录表
调查单位: 调查负责人: 调查时间:
生物名称 学 名 分类地位 数 量 制表人: 制表日期:
DB37/T 1051-2008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表 B.1双孢菇有害生物防治用药安全间隔期及残留控制范围
日 本 美 国 韩 国 欧 盟
药品中文名 药品通用名
安全间隔 (d) 残留控制范围
(≤mg/kg)
安全间隔
(d)
残留控制范围
(≤mg/kg)
安全间隔
(d)
残留控制范围
(≤mg/kg)
安全间隔
(d)
残留控制范围 (≤mg/kg)
5% 氟虫腈 SC Fipronil 38 0.002 - ND 28 0.01 14 0.05 80%敌敌畏 EC Dichlorvos 7 0.1 5 0.5 6 0.3 21 0.01
45%噻菌灵 SC Thiabendazol
e
7 2 3 40 3 40 5 10
50%咪鲜胺 WP Prochloraz
ganese
5 2 21 ND 14 0.3 5 2
1%除虫菊素.苦参
碱
Pyrethrins 14 ND 14 ND 14 ND 14 ND 注: ① 农药残留控制范围是防治方案用药可控制的残留值,也是进口国规定的残留限量标准。
②“ -”无残留限量规定或不使用该种农药;③“ ND ”不得检出。
DB37/T 1051-2008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表 C.1出口美国、韩国、日本双孢菇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方案
防治对象 防治适期 用药方案 兼治
褐腐病 发病初期 50%咪鲜胺WP 0.8g/m2~1.2g/m2兑水 11kg喷雾—45%噻菌灵SC 1000倍液,均匀喷施于菇床上。第一次施药覆土后
5d~9d,第二次施药在第二潮菇转批后。
软腐病
菇蚊 始见成虫 出菇前,用 80%敌敌畏 EC 熏蒸—5%氟虫腈 SC 10ml 兑水 15kg 喷雾防治。出菇后,改用黑光灯诱杀—1%除虫菊素.
苦参碱 1000倍喷雾,施药间隔 7d~10d。
菇蝇
菇蛆 始见幼虫 5%氟虫腈 SC 10ml 兑水 15kg 喷雾防治,喷药时要做到面料和菇床底部双面喷雾,喷雾力求均匀。用药时期为出菇 前和采菇后。床面出菇后,可用 80%敌敌畏 EC 加少许白糖诱杀,施药间隔 7d。
表 C.2出口欧盟双孢菇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方案
防治对象 防治适期 用药方案 兼治
褐腐病 发病初期 50%咪鲜胺WP 0.8g~1.2g/m2兑水 1lkg—45%噻菌灵SC 1000倍液,均匀喷施于菇床上。第一次施药覆土后 5d~9d,第二
次施药在第二潮菇转批后。
软腐病
菇蚊 始见成虫 出菇前,用 80%敌敌畏 EC 熏蒸—5%氟虫腈 SC 10ml兑水 15kg 喷雾防治。出菇后,改用黑光灯诱杀—1%除虫菊素.苦参碱
1000倍喷雾,施药间隔 7d~10d。
菇蝇
菇蛆 始见幼虫 5%氟虫腈 SC 10ml兑水 15kg 喷雾防治,喷药时要做到面料和菇床底部双面喷雾,喷雾力求均匀。用药时期为出菇前和采 菇后。床面出菇后,可用 80%敌敌畏 EC 加少许白糖诱杀,施药间隔 7d。
DB37/T 1051-2008
DB37/T 1051-2008
DB37/T 1051-2008 D B 3 7 /
-2 0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