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民主
书名既然叫《论美国的民主》,我想有必要先搞清楚何为民主。在我以往的感性认识里,民主就是多数人决定的意思:大家都是平等的,少数服从多数,集体意见高于个人意愿。诸如民主选举、公投票决等行为都符合民主原则。不妨再对照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美国传统词典)里对“Democracy”的定义[1],我认为“民主”一词的最佳释义就是Majority Rule——即多数的统治。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的正是维护这种“多数的统治”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或称民主政治,其核心思想即人民主权原则;在美国,“人民主权原则成了法律的法律”(P62)[2],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P63)。
说起民主政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人创造的民主意指人民的权力。当时城邦的公民大会由年满18岁的全体男性公民组成,公民大会对国家政策有最终决定权,而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任何公民都可以在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大家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做出决定。这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民主政治,所有公民直接行使统治权,在统治别人的同时也统治自己;而近代民主制度则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所创造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建立在社会契约和天赋人权等原则基础上的,不同于古希腊时期简单的“多数人统治”的直接民主制,而是把民主制度建立在一种复杂的政治权力构架上。简单地说,就是人民通过普遍选举产生属于人民自己的政府,政府实行分权统治以相互制衡,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少数人或任何个人的专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民主,其核心含义在于人民对政治的参与和对统治的分享。
然而,民主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范畴,托克维尔的民主概念更多地便是从社会层面上描述的。社会情况的内涵则极为丰富,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生产活动的进行、社会组织的构成等等,其实这里所说的“社会层面”涵盖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托克维尔用“身份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s)来表示这种民主,他认为权利、教育和财产相等的人必然有相差无几的需要、习惯和爱好,那么,身分平等的到来就是普遍而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见,民主社会也就是一种以“平等”为根本社会价值观的社会。托克维尔还从心理学角度深刻地认识到,平等就是一种人类的“本能”——“人心中也有一种对于平等的变态爱好:让弱者想法把强者拉下到他们的水平,使人们宁愿在束缚中平等,而不愿在自由中不平等。自由并不是他们期望的主要的和稳定的目的,平等才是他们永远爱慕的对象。”(P60)众人平等,方为民主,这也是一个社会能够和谐稳定的条件。
综上所述,民主基本等同于“多数的统治”和“身份平等”。虽然身为贵族,托克维尔依然不吝肯定了民主制度的优势,认为“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P264),并指出民主制度在本质上优于君主专制或是贵族政治。
二、“多数的暴政”
虽然上卷的总体基调是肯定美国的民主制度,但是托克维尔依旧从一些细节中提出了深刻的批判:“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P51)作者认为,即使民主之如美国,仍然无法彻底摆脱贵族制度的影响,种种有利于富人的法律法规反映于不少民事案件之中。
一旦我们谈论民主制度的缺陷,势必无法回避“多数的暴政”。在很多情况下,民主都被解释为“多数人的利益应当优先于少数人的利益”(P284)。在这种看似爽快的解释下,却隐含了许多危险的成分。古今中外,多数的统治常常最终演变为多数的暴政。德鲁克在《工业人的未来》一书中,将“多数的暴政”定义为由少数服从多数导致的使少数人利益遭到忽视的政策。如果普遍认为多数派掌握或接近掌握真理的话,多数派就成了“法”,就是完善的,就是“真理”,就会变得拥有无限的权力,谁也不能有批评和抵抗多数派的权利。按照这种理解,多数的统治也就是暴政的原理、反自由的原理[3]。而真正的自由,应该使独立存在的反对多数派的少数派甚至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依然得到尊重。多数的暴政至多只能限制个人或少数的专政,并不能派生出全民的自由。在托克维尔眼中,“政府通常不是由于无能,就是由于暴政而垮台。在前种情况下,是权力自行离开政府;在后种情况下,是权力被人夺走。”(P298)“多数的暴政”这一危险的存在是民主制度本身最致命的硬伤,如果不加以削弱,民主政治必将是短暂而不稳定的。
然而就如今来看,美国拥有一部200多年基本不变的宪法,平稳地进行了40多次总统选举、几十回和平的政权交接,“多数的暴政”并未侵噬民主。我认为这与美国人对机制的掌控和依赖是分不开的。
美利坚是一个相信并善于运用机制的民族。有人说:当美国人遇上一个难题,总是会先花90%的时间研究一套简单的机制专门对付这类难题,然后在剩下的时间里让这套机制去解决问题。收银机的发明就很典型,这个100多年前美国人就研究出来的机器如今出现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大超市。且不论这是否戏言,我认为这很符合美国人作为一个商业民族的秉性。“最初在新英格兰落户的移民,在祖国时都是一些无拘无束的人”,大都受过相当良好的教育,而使他们与其余所有移民都不同的特质正“是他们具有创业的目的”(P36)。美国宪法的诞生,换个角度来说,就是一套适用于全美各州的机制登场了,一台适用于所有美国人的“收银机”出厂了;以致乔治·华盛顿在其1796年《告别词》中特意指出,合众国体制“本身就包含着修正自身的规定”。一旦这套能解决一切根本问题的机制产生,其势必受到人民的拥护和追捧。
同时,作为这套机制的最佳操作员,法学家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尊重,而“美国人赋予法学家的权威和任其对政府施加的影响,是美国今天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最坚强壁垒”(P303)。至于“特别反对革命精神和民主的轻率激情”的法学家们如何成为了民主制度的最佳执行者,托克维尔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在美国,法学家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们“爱秩序甚于爱其他一切事物,而秩序的最大保护者则是权威”。(P305)所以,只要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权威,他们便会乐于维护他们尊崇的秩序,即使这份秩序是为维护民主而存在。在我看来,与其说民主是法学家的偏好,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法学家利用民众对法律的无知获得了自己渴望的权威,而人民也利用法学家的野心维护了民主的机制。“多数的暴政”得以削弱,法学家着实功不可没。只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团体(指法学家们),永远满足不了它们的全体成员的各种野心”,法学家之间的勾心斗角永远多于联合统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托克维尔“不认为将来会出现一个全由法学家做主的局面”(P304)。
三、乡镇自治抗衡行政集权
能够有效地削弱“多数的暴政”,法学精神固然立了一功,但我认为,美国独特的地方分权制度却更为重要。
美国的地方行政单位分三级:乡镇(Township)、郡县(County)和州(State)。对于州,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美国的英文简称就是“the United States”;县的建制纯系出于行政考虑,“虽然是个整体,但在其所包括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没有必然的联系,又没有共同的依恋感情、传统和生活”(P77);而“乡镇是自然界中只要有人集聚就能自行组织起来的唯一联合体” (P77),也是美国施行民主制度的基本地方行政单位。
在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的美国,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同等的权利,得以平等地参与国家的管理。他们之所以服从社会,是因为“个人明白与同胞联合起来对自己有利,而没有一种发生制约作用的权力,就不可能实现这种联合”(P71)。这在《五月花号公约》[4]中就可见一斑,最初的殖民者在构建一个“公民政治团体”(a civil body politick)时有四个要素和条件[5]:第一,公民社会和团体的建立必须是“自己”和“自愿”的;第二,“制定和实施”一套“法律、法规、条令、宪章与公职”,说明这是个法治社会;第三,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必须是“公正和平等”的,而且必须“有益于殖民地的总体利益”;第四,移民们“全体保证遵守和服从”,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就像托克维尔说的那样:“新英格兰的居民依恋他们的乡镇,因为乡镇是强大的和独立的;他们关心自己的乡镇,因为他们参加乡镇的管理;他们热爱自己的乡镇,因为他们不能不珍惜自己的命运。”(P76)
作为一个个人,美国人“在同公民相互应负的义务有关的一切事务上,他必须服从;而在仅与他本身有关的一切事务上,他却是自主的”(P72)。从对中央政府的关系来说,整个乡镇恰恰就像一个个人,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利,只在一些各乡镇共享的利益上服从于州。可以说,在美国乡镇自治和人民主权原则一样深入人心。
然而,尽管乡镇自有人以来就已存在,几乎各国都有这类组织,但乡镇的自由独立却并不常见,而且即使存在,也很薄弱无力。托克维尔认为:“只要乡镇自由还未成为民情(Custom),它就易于被摧毁;但只要它被长期写入法律之后,就能成为民情的一部分。”(P67)在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实现乡镇自由的困难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随着民族的开化、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了。至于传统的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与乡镇自治背道而驰,虽然曾经代表先进的中国民国一度号召“乡村自治”[6],但也不过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就像托克维尔说的:“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社会,最多只能容忍乡镇自由的试验;它反对乡镇的那套离经叛道的作法,在没有等到试验做完,就认为没有成功的希望了。”(P67)
那么,乡镇自治为什么能在美国成为民情呢?我想这与美国“断裂的文化”大有关联。作为对比,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连续的文化”,虽有多回改朝换代,但其传统的文化精神是继承不断的,因而有悖于中央集权[7]的地方自治制度很难建立起来。而美国的文化却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与其说它是欧洲文明的直系后代,倒不如说是个独特的“变种”,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独立、断裂的文化。从美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它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镇而后才有国家,这就使立国者在作出某些重大决策时,不得不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而曾经的英国专制统治给北美殖民地人民带来的伤害,又使他们对任何形式的集权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换句话说,早在美利坚立国之前,“自治”就已逐渐成为民情,有益地方的乡镇自治制度势必被写入宪法。正如托马斯·潘恩[8]的那句名言,美国人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乡镇自治作为一种地方分权制度,大大削弱了中央的行政集权[9]。可以说,“地方分权制度对于一切国家都是有益的,而对于一个民主的社会更是最为迫切的需要”(P106)。这也是“多数的暴政”在美国得以削弱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托克维尔的时代,越往南方诸州走去,乡镇便不再是这样的中心了。在这些州里,“教育还不太普及,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多,胜任行政工作的人较少”(P89)。可见,教育是乡镇自治乃至民主制度得以实行的重要因素,且待后论。
四、教育奠定民主的基石
记得在哪儿看到过一句标语:“未有美国,先有哈佛”。一览哈佛的校史,我惊奇地发现哈佛大学建校竟比美国独立还早了近一百五十年。想像一下,当初那些清教徒们漂洋过海初到北美,土壤固然是肥沃的,生活却也是艰辛的。经济未革,教育先行,着实令人赞叹。
在美国,“初等教育人人均可受到”(P53),这不仅仅是人们观念上的意愿,更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只有培养出有见识的下一代,才能保障社会前行发展,这正是美国的活力所在。“从根本上说,能够显示美国文明的最突出特点的,还是有关国民教育的法令。”(P46)
在施行民主政治之前首先教会人们什么是民主,此类教育的普及促使更多的美国人愿意参与政治。人们在理解国家制度、认知社会文化的同时,参与国家的构建、社会的组织、法律的制定和文化的传承。如此说来,政治的民主与良好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国民素质较低的国家是无法施行民主制度的。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就有不少学者、政客认为中国人“民智未开,不宜民主”。然而就今天的美国来看,民主制度真正限制的正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而“民智大开”的人们。那么,先要求人们“开民智”,而后再“行民主”,岂不是叫人自投“民主制度的罗网”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古人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两者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知识水平的巨大差异,更在于力量的悬殊差距。中国历朝历代的“愚民政治”便意在使民众无法具备反抗专制的知识力量,从而甘于接受“劳心者”的统治。体力劳动者通常生活在社会底层,备受轻视;而官者多以“科举”入仕,随之而来的名望和财富则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以“劳心”为荣的统治阶级。在这样的社会里,实行民主政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劳心者既不愿与劳力者分享统治,劳力者也不懂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而美国却恰巧“并不存在使求知的爱好随世袭的财富和悠闲而代代相传,从而以脑力劳动为荣的阶级”(P54)。
简而言之,教育的普及使人在认知上更为平等。“在美国,人的知识处于一种中等水平。所有的人都接近这个水平。” “人在这里比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比在历史上有记录的任何时代,都显得在财产和学识方面的更近乎平等,换句话说,在力量上更近乎平等。”(P54)这使得“劳心者”与“劳力者”即使在知识水平上有所差异,也不会太大,在力量上仍然近乎平等,而这正是民主的基石。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独立自主的农民和组成美国中产阶级主体的技术工人本身就是体力劳动者,所以,在几个城市中,除了上等资产阶级集团之外,长满老茧的手和沾满污迹的衣服并不是什么耻辱”[10]。
同时,这种良好的普及教育也反映在美国人的婚姻观和家庭观上。例如在美国,即使平民和农家少女和富家少爷结合也会有共同语言,无疑得益于认知上的平等。诸如此类,不再一一赘述。
五、爱自由,更爱平等
如上所述,民主基本等同于多数的统治和身份平等;一旦多数的统治转变成多数的暴政将是反自由的。所幸美国人有效地削弱了多数的暴政,那么,美国的民主是否代表自由呢?
首先,必须得界定这里所谓的自由具体指什么。托克维尔转引了温思罗普的一段话来定义:“实际上,有两种自由。有一种是堕落的自由,动物和人均可享用它,它的本质就是为所欲为。这种自由是一切权威的敌人,它忍受不了一切规章制度。实行这种自由,我们就要自行堕落。这种自由也是真理与和平的敌人,上帝也认为应当起来反对它!但是,还有一种公民或道德的自由,它的力量在于联合,而政权本身的使命则在于保护这种自由。凡是公正的和善良的,这种自由都无所畏惧地予以支持。这是神圣的自由,我们应当冒一切危险去保护它,如有必要,应当为它献出自己的生命。”[11](P47)第一种自由实质上是放纵,它忍受不了任何规章,自然也与民主制度相背离;第二种自由的力量在于联合,这与民主的价值是相通的。“可以设想有一个终极点会使自由和平等汇合并结成为一体”(P620),“如无完全的自由人就不能绝对平等,而在平等达到其极限时又会与自由融合”(P621)。
然而,问题在于这两种自由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分辨,民主下的自由一旦过度就会沦落成为所欲为。这让我想起了台湾的“民主政治”,暂不赘述。
正如麦迪逊所说:“在各种政治制度之中,任何一种可以增进公众幸福的权力,都包括一种可能被错用或者滥用的自由决定权。因此,他们会看到,在将要授予权力的所有情况下,首先要决定的就是,这样一种权力是否为公共利益所必需;其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要尽可能有效地防止权力的滥用,防止它们对公众造成损害。”[12]在美国,民主的根本要求始终是平等,而不是自由,人们“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时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用平等”(P624)。
六、种族平等尚需努力
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偏爱美利坚。”若非北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美国想成为今天的美国恐怕绝不容易。所以有学者认为,美国式民主亦只能在美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国家。我倒认为,在这片上帝偏爱的土地上,民主甚至曾不适用于所有的美国人。
美国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状况及未来,托克维尔早有论述,学界有关美国种族问题的研究也很多,我就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着重强调的是黑人现况与托克维尔所预测的异同,亦作为上述第四部分“教育奠定民主的基石”之补充。
记得小时候看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时,有一集里哥哥Mike因为便利店长歧视黑人而辞去了销售员的工作。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基本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种族状况。以Mike为代表的白人,是受到新的教育后逐渐视黑人为己类的新一代;而以店长为代表的,则是传统的视黑人为异类的老一辈。种族平等的教育使美国白人一代更比一代接受黑人为自己的同类。
在距离托克维尔写下《论美国的民主》近两个世纪的今天,正如他预测的那样,黑人已逐渐融入了白人的社会;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黑人甚至还积极地改变了白人的生活和文化。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城市黑人收入的上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黑人素质的提升,黑人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作为一股社会政治力量越来越引起政治家们的关注。黑人在种族意识上的“觉醒”促使他们在政治上谋求更多、更高的职位,奥巴马的当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黑人影响力之大。
早在100年前美国学者亚历山大·克鲁梅尔就曾提醒美国人说,美国的民主实验正在受到考验,不过受到考验的并非黑人,“受到考验的是这个国家。黑人只是一块试金石。在黑人问题上,她要么经受住考验,要么失败。如果黑人在这个国家得不到自由……白人也不可能自由”[13]。就如今来看,美国的民主在胜利。
七、我眼中的美国人
为什么美国人特别讲民主呢?是他们天性如此吗?而在如此民主的美国,人们又有哪些特别的品质性格呢?最后,我想就此阐述一下我对美国人的认识。
在我有限的与美国人的交往和与留美亲友的交谈中,美国人给我的印象是开朗的、热心的、独立的、自我的。
记得高中认识的一位美国女留学生,第一次来我们班就指着一个素不相识的男生直言不讳:“you’re so handsome.”倒是弄得人家男生挺不好意思的。通过和她的交谈,我发现美国人在男女关系上相对比较随便,一个女生二十岁前有过半打男友相当常见,而大城市里的人又比小地方来的更为自由开放。虽然这种情况在中国也越来越不稀罕,但至少还没有到被普遍接受的程度。而与其说八零后、九零后无法接受,倒不如说社会主流观念尚未认可这种奔放的恋爱。在中国,主流观念通常被“传统的家长们”把持着,不仅仅是恋爱,家长往往从各个发面插手孩子的生活,细无不至;大多数的家庭里,孩子是弱势群体,他们可以被宠爱,可以被赋予任性撒娇的权力,但缺少真正的尊重。在发达的大城市里,这种情况会相对乐观一些。但不得不承认,家庭中缺乏平等是一个事实。但在美国,人和人之间则有更多的互相尊重,即使是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我想如果连一个家庭里都缺少平等的观念,很难期待这个国家有所谓的民主。
平等的观念又必须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在美国的家庭里,孩子对父母的很多举动在中国人眼里是不可理喻的;物品通常是归属到个人的,父母无权擅自使用儿女的私人物品。又比如,在美国读医学院是很贵的,20万美元的学费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不是笔小数目,但大多数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这种物质上的独立正是人格独立的基础,而没有人格的独立很难说有什么真正的平等。
美国的生活水平很高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面临经济危机,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去年年尾去西藏旅行的时候,我乘坐的火车的一节车厢被一个美国旅行团包圆了,30多个人占了100多个座。其中有一位年逾古稀的美国老者精神矍铄,不安分地游荡到我这节车厢。在和他的交谈中,我得知他来自华盛顿,子女则在别的州工作互相来往较少,他和老伴闲着无聊便来了西藏。比起重视孝道的中国人,美国人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小家庭,一旦子女长大成人建立新的家庭,和父母的来往也会变少;即使家里的长辈年老多病,大多数也只会被送进敬老院,而不是和子女合住。可以说,传统的中国人重视家族和随之而来的声望,而美国人历来只重视家庭。这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严格实行继承法的结果。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凡是在家庭声望不再生效的地方,个人的自私心就会取而代之。当家庭不再表示声望,而变成一种模糊、含混和不确定的存在时,每个人就只求目前的安乐,只想把自己这一代搞好,而不考虑其他了。”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状态,事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如果说同辈人之间的平等是一种横向的平等,那么“只想把自己这一代搞好”则体现了一种纵向的平等。我认为,正是这双重平等铸就了美国人与生俱来的强烈的自我意识。美国人讲话比较直白,不像多数中国人那样习惯“拐弯”,所以我那些初到美国的杭州同学总会一下子不适应老美的说话方式,有点类似南方人碰上东北人的感觉。但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使美国人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相对的冷漠与呆板并不仅仅是“满堂灌”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受到了传统思维的限制。中国人在表达自我之前总习惯于“拐很多弯”,想想是否应该说这些话,想想说这些话别人会怎么看,而不是简单地说出“我”想说的话。
八、结 语
看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后,有颇多感触和收获。诸如宗教在美国的巨大影响,美利坚作为商业民族的秉性,美国白人女性的婚姻观、家庭观,美国人为何如此崇拜英雄等等,都是我相当感兴趣的话题,但考虑到自身水平有限和行文的连贯性,就不再逐一而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 (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詹姆斯?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九州出版社。
[3]. 张友伦等著:《美国是社会的悖论——民主、平等与性别、种族歧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美)罗伯特?H.威布著:《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 何顺果著:《美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美)J.艾捷尔编:《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7]. (美)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 Democracy: 1)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exercised either directly or through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2) A political or social unit that has such a government.
3) The common people, considered as the primary source of political power.
4) Majority rule.
5)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equality and respect for the individual within a community.
[2] 括号内页码特指《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以下都是如此。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1988年版。
[3] 参见《工业人的未来——德鲁克管理经典》中“多数的暴政”的相关章节。
[4] 见J.艾捷尔编:《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5] 参见何顺果著:《美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相关内容。
[6] 20世纪20~30年代,民国政府曾一度号召实行“乡村自治”,其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专制国家的治理术。
[7] 《论美国的民主》第96页:“有些事情,诸如全国性法律的制定和本国与外国的关系问题,是与全国各地都有利害关系的。另一些事情,比如地方的建设事业,则是国内的某一地区所特有的。
我把第一类事情的领导权集中于同一个地方或同一个人手中的做法称为政府集权。而把以同样方式集中第二类事情的领导权的做法叫做行政集权。”
在美国,几乎不存在行政集权,政府集权却是非常坚固的;在中国,两者都是非常强大的。
[8] 托马斯·潘恩(1737 ~1809),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曾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9] 《论美国的民主》第300页:“杰斐逊也说:‘我国政府的行政权,并非我所担心的唯一问题,或许可以说不是我所担心的主要问题。立法机构的暴政才真正是最可怕的危险,而且在今后许多年仍会如此。行政权的暴政虽然也会出现,但要在很久以后。’”
[10] 罗伯特·H.威布著:《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4页。
[11] 转引自马瑟:《基督教美洲传教史》第2卷,第13页。
[12] 詹姆斯·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二)第41篇,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523页。
[13] 转引自张友伦等:《美国是社会的悖论——民主、平等与性别、种族歧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原文载亚历山大·克鲁梅尔:《非洲和美国》,马萨诸塞1891年版,第53页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译者序言
第十二版序
绪 论
上 卷
第一篇
第01章 北美的外貌 第02章 英裔美国人的来源及其对他们未来的重大影响 第03章 英裔美国人的社会情况 第04章 美国的人民主权原则 第05章 在叙述联邦政府之前必须先研究各州的过去 第06章 美国的司法权及其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第07章 美国的政治审判 第08章 联邦宪法 第二篇
第01章 为什么可以严格地说美国是由人民统治的 第02章 合众国的政党 第03章 美国的出版自由 第04章 美国的政治社团 第05章 美国的民主政府 第06章 美国社会从民主政府获得的真正好处 第07章 多数在美国的无限权威及其后果 第08章 美国怎样削弱多数的暴政不存在行政集权 第09章 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原因 第10章 概述美国境内的三个种族的现况及其可能出现的未来 结论
原著者注
下 卷
序 言
第一篇
第01章 关于美国人的哲学方法 第02章 关于民主国家的信仰的主要源泉
第03章 为什么美国人比其祖先英国人更倾向和更喜好一般观念 第04章 为什么美国人从来没有象法国人那样热烈追求政治方面的一般观念 第05章 在美国宗教是怎样得以利用民主的本能的 第06章 关于天主教在美国的发展 第07章 民主国家人民的思想倾向于泛神论的原因 第08章 平等是怎样唤起美国人产生人可无限完善的观念的 第09章 美国人的例子 第10章 为什么美国人在科学方面偏重实践而不关心理论 第11章 美国人以什么精神对待艺术 第12章 美国人建筑的复杂性 第13章 民主时代文学的特征 第14章 关于文学的商业性 第15章 为什么在民主社会里研究希腊和拉丁文学特别有用 第16章 美国的民主怎样改变了英语 第17章 论民主国家的诗的某些源泉 第18章 为什么美国的作家和演说家总爱夸张 第19章 略论民主国家的戏剧 第20章 论民主时代历史学家的某些特有倾向 第21章 关于美国的议会 第二篇
第01章 为什么民主国家爱平等比爱自由更热烈和更持久 第02章 关于民主国家中的个人主义 第03章 个人主义为什么在民主革命完成后比在其他时期强烈 第04章 美国人是怎样以自由制度对抗个人主义的 第05章 关于美国人在市民生活中对结社的运用 第06章 关于结社与报刊的关系 第07章 一般结社与政治结社的关系 第08章 美国人是怎样以“正确理解的利益”的原则同个人主义进行斗争的 第09章 美国人怎样在宗教上应用“正确理解的利益”的原则 第10章 关于美国人对物质福利的爱好 第11章 物质生活享乐在民主时代产生的特殊效果 第12章 为什么有些美国人那样醉心于唯灵主义
第13章 为什么美国人身在幸福之中还心神不安 第14章 美国人在生活中的结合性 第15章 宗教信仰是怎样时时使美国人的心灵转向非物质享乐的 第16章 过分热爱福利为什么可能损害福利 第17章 为什么在平等和怀疑盛行时期应当把人的行动目标放长远一些 第18章 为什么美国人认为一切正当的职业都是高尚的 第19章 什么东西在使几乎所有的美国人喜欢从事实业 第20章 实业为什么可能产生贵族制度 第三篇
第01章 民情怎样随着身分平等而日趋温和了 第02章 民主怎样使美国人之间的日常关系简易化了 第03章 美国人为何在本国不太爱激动而在欧洲又表现得过于激动 第04章 前三章的总结 第05章 民主怎样改变着主仆关系 第06章 民主的制度和民情为什么 第07章 民主对工资的影响 第08章 民主对家庭的影响 第09章 美国年轻女性的教育 第10章 年轻女性怎样习得为妻之道 第11章 身分平等在美国怎样有助于维护良好的民情 第12章 美国人怎样理解男女平等 第13章 平等怎样自然而然地将美国人分成许多私人小团体 第14章 对美国人的仪表的若干考察 第15章 论美国人的严谨精神中的不严谨方面 第16章 美国人的民族自负心为何比英国人的轻浮和喜欢沽名钓誉 第17章 美国的社会面貌为什么既千变万化又单调一致 第18章 关于美国和民主社会中的荣誉 第19章 为什么美国人多怀奋进之心而少有大志 第20章 关于某些民主国家里的求官谋禄问题 第21章 为什么大规模的革命越来越少 第22章 民主国家的和平和战争 第23章 民主国家的军队里哪些人是最好战和最革命的阶级
第24章 民主国家军队的复杂性 第25章 关于民主国家军队的纪律 第26章 略述民主社会里的战争 第四篇
第01章 平等自然使人爱好自由制度 第02章 民主国家关于政府的观点自然有利于中央集权 第03章 民主国家人民的感情和思想一致引导他们走向中央集权 第04章 民主国家的中央集权 第05章 欧洲国家统治者最高权力的变化 第06章 民主国家害怕哪种专制 第07章 以上各章的延续 第08章 主题的总括 原著者注
附录(一)
附录(二)
拉斯基为《托克维尔全集》中之《论美国的民主》所作的导言(一)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导读解析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导读解析
一、内容简介: 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
一、内容简介:
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亲自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上册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同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
二、内容精要
《论美国的民主》分上、下两卷。上卷讲述美国政治制度及其产生的根源,分析美国民主的生命力、缺点和前途;下卷以美国为背景发挥托克维尔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这部书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他说:“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首先他阐述了自己考察美国的原因和目的:“我所说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好像差不多接近了它的自然极限。在那里,这场革命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甚至可以说,这个国家没有发生我们进行的民主革命,就收到了这场革命的成果。”
“17世纪初在美洲定居下来的移民,从他们在欧洲旧社会所反对的一切原则中析出民主原则,独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陆的海岸上。在这里,民主原则得到自由成长,并在同民情的一并前进中和平地发展成为法律。”
“我毫不怀疑,我们迟早也会像美国人一样,达到身份的几乎完全平等。但我并不能由此断言,我们有朝一日也会根据同样的社会情况必然得到美国人所取得的政治结果。我也决不认为,美国人发现的统治形式是民主可能提供的惟一形式。但是,产生法制和民情的原因在两国既然相同,那么弄清这个原因在每个国家产生的后果,就是我们最关心的所在。”
“因此,我之所以考察美国,并不单纯出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尽管好奇心有时也很重要。我的希望,是从美国找到我们可资借鉴的教训。谁要认为我想写一篇颂词,那将是大错而特错。任何人读完这本书,都会完全承认我决没有那种想法。夸奖美国的全部统治形式,也不是我的全部目的,因为我认为任何法制都几乎不可能体现绝对的善,我甚至没有奢想评论我认为不可抗拒的这场社会革命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我认为这场革命是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的事实,并欲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我自信,我在美国看到的超过了美国自身持有的。我所探讨的,除了民主本身的形象,还有它的意向、特性、偏见和激情。我想弄清民主的究竟,以使我们至少知道应当希望它如何和害怕它什么。”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社会和贵族社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贵族社会的最大特点
第 1 页 共 1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是身份的不平等,少数人拥有特权,可以有所作为,大多数人则受到阶级地位的限制,没有太大的作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异要远远多于共同之处。但在民主社会里,身份的平等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地位,因而每个人更关心自己,这可能导致个人主义,个人对社会的关心可能会变少等等。他说:“民主制度松弛了社会联系,但紧密了天然联系;它在使亲族接近的同时,却使公民彼此疏远了。”
他还认为,在贵族社会,个人自由是有保障的。因为管理国家的任务是分给贵族成员的,由于贵族是世袭的,他们借着自己的身份分配了国家权力,这样就保证了君主无法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独揽大权于一身。但在民主时代,由于彼此都相同,所以谁也不必信赖他人。可这种相同性却能使人人对于公众的判断怀有几乎无限的信任,公众的意见不仅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惟一指导,而且,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公众的判断不与他们大家拥有的相同认识接近,绝大多数是不会承认它是真理的。因而人们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事情交给政府而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危险。这样就容易形成民主社会的弊端。在他看来,民主社会所具有的最大危险在于对平等的追求可能导致中央集权,民主社会缺乏贵族社会中贵族对王权的制约,“多数人的暴政”所带来的危害就更大了。
他对两种制度进行比较时说:“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与自己对立的利益。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因此,一般可以认为民主立法的目的比贵族立法的目的更有利于人类。”而且,“民主政府尽管还有许多缺点,但它仍然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即使民主社会将不如贵族社会那样富丽堂皇,但苦难不会太多。在民主社会,享乐将不会过分,而福利将大为普及,国家将不会那么光辉和荣耀,而且可能不那么强大,但大多数公民将得到更大的幸福。”
他比他同时代的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有更清醒的认识。他在书中多次提到他认为民主社会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他并不认为回到贵族社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他说:“问题是不应当再保持身份的不平等给人带来的特殊好处,而是应当确保平等可能为人们提供的新好处。我们不要让自己仍与祖辈相同,而应当努力达到自己固有的那种伟大和幸福。”他对民主问题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面对必然要到来的民主社会。
三、评价
托克维尔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从贵族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的时代。由于他是贵族,这显然是一部怀有感伤情绪的贵族作品,但它却能高瞻远瞩,看出贵族特权的时代已经日落西山,而一个他所不欢迎的新的阶级,正以飞快的速度走上即将由它统治的历史舞台。《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是一位想在新世界发现能够照亮和复兴旧世界的建设原则的思想家的奋斗结晶。托克维尔的写作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从美国的民主制度中寻求有益于法国政治体制的良药。他认为建立一个新国家,必将有一个全新的政治理论,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大陆国家,无论是其政治制度或是国民,都充满了少年式的勃勃生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1830年的革命是法国的君主政体和贵族阶级为把钟表的指针拨回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时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由于他认识到旧制度已经过时,所以他开始考虑资产阶级胜利之后法国将会如何,并使人相信他应当做这样的最后考虑。
托克维尔继承了孟德斯鸠关于平等精神和自由精神是不相容的思想。他认为,自由在每个社会都存在,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平等是民主社会追求的主要目标。托克维尔认为: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并不是一致的,在民主国家甚至是不协调的。他说:“人对自由的爱好和对平等的爱好,实际上是两码不同的事情。在民主国家,它们还是两码不调和的事情。”后世常常将他视为孟德斯鸠的精神继承者。
读了托克维尔的这本书,人们不得不佩服他惊人的洞察力。他令人惊讶地准确预
第 2 页 共 2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言了不少重大历史事件。比如他认为,如果美国发生战争,那肯定是由于种族原因,而且他预言这两个种族“不久即将导致可怕的内战”。还有,欧洲工人阶级的糟糕的生存状况会导致工人阶级的革命,以及那句如同谶语的预言:“他们(指俄国人和美国人)的起点不同,道路各异。然而,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好像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终有一天要各主世界一半的命运。”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时刻提醒我们:任何政体都无法体现绝对的善,民主政体也不例外;而且,民主不是无条件的。
报班有什么好处,
? 现在开始报班能让你早早的进入复习状态,不至于想考研想复习但是没有实际行动。
? 报班老师给你讲一遍能加深你对考试试题的理解,能学到各种应试技巧,答题技巧,毕竟考研是应试考试,所以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 报班老师能让你准确的抓住考试的重点、难点,能看透大纲的新增点,删除点等等,毕竟那些老师在考研这块领域是咱们普通学生的爷爷辈的,经验比咱们丰富多了
? 考研机构的名师很多都是身怀绝技,幽默风趣,让你在考研路上能不少那么的无聊,相当于调节自己了。
?考研集训营学习环境好,气氛浓,学习效率高。
报班的缺点,
? 报班需要一定的开销,现在的辅导班便宜的几百几千一科,贵的全部加起来好几万。
对于有意向报班的同学来说,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考研辅导班,这里我和大家详细说一下。这里推荐全国最有名的考研辅导班——凯程考研。
其实看看凯程考研怎么样,最简单的一个办法,看看他们有没有成功的学生,最直观的办法是到凯程网站,上面有大量学员经验谈视频,这些都是凯程扎扎实实的辅导案例,其他机构网站几乎没有考上学生的视频,这就是凯程和其他机构的优势,凯程是扎实辅导、严格管理、规范教学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
辨别凯程和其他机构谁靠谱的办法。
第一招:看经验谈视频,凯程网站有经验谈视频,其他机构没有。
第二招:看有没有讲义。凯程有课程讲义,其他机构几乎没有,或者没有现成的讲义,说明他们没有辅导历史。
第三招:问问该专业今年辅导多少人。如果就招1-2个学生,那就无法请最好的老师,凯程大多数专业都是小班授课,招生人数多,自然请的老师质量高,授课量大,学习更加扎实。并且凯程和这些学校的老师联系更加紧密。
第四招:看集训营场地正规不正规。有些机构找个写字楼,临时租个宾馆,学习没有气氛,必须是正规教学楼、宿舍楼、操场、食堂,凯程就是正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操场等,配备空调、暖气、热水器、独立卫浴等。在凯程网站有大量集训营环境的照片,每个学员对我们的集训营学习气氛满意度超高。其他机构很多遮遮掩掩不提供,那就是集训营环境不行。
第五招:实地考察看看。
凯程在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法硕、中传、教育学、教育硕士、财科所等名校名专业考研取得的成绩。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在2016年考研中,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考取13人(前五名都是凯程学员),清华经管6人,北大经院金融硕士8人,人大和贸大
第 3 页 共 3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各15人,中财金融硕士10人,复旦上交上财等名校18人,中传考取35人之多,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会计硕士,北京地区名校录取就超过30人、经济学人大状元来自凯程,中财人大外经贸经济学类录取人数非常多,是凯程的王牌院校,还有很多专业成绩突出,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光荣榜,有经验谈视频,其他机构没有。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400-050-3680)。
为什么要看看凯程的学员经验谈视频:
1、看看学长学姐是如何复习专业课、公共课的,他山之石,可以功玉,与其闭门造车,不如看看前人经验。其他机构提供不了,凯程可以提供大量学员的经验谈视频。
2、看看凯程是如何高质量辅导学员的,您可以了解凯程的专业辅导的专业度。
3、可以对比其他辅导班,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了很多学生,但是一个视频经验谈都没有,说明他们不是专业的辅导机构,没有战绩就是没有实力。
4、同学们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长学姐在经验谈视频里很多已经讲解到了,能够增长你的考研准备充分性。
5、您可以登陆凯程网站或者关注凯程微信公众号“凯程考研”,给凯程留言。无论您有哪方面的问题,无论您是学员还是非学员,凯程一如既然地为您服务。因为,凯程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正外部性的机构,能够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经验谈展播视频播放地址:凯程官网。电话400-050-3680
1、师资力量对口而雄厚、长期深入研究金融、尤其是清华北大人大中财贸大南大复旦上交等考试特点。
举例说明,凯程教育考研培训机构,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法硕、中传、教育学、教育硕士、法学、经济学等专业的黄埔军校,考研的领头羊,因为不仅是今年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其去年被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经管录取的人数也已占录取总人数的50%以上~其中最原因之一是,它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一批专攻金融硕士考研的王牌师资,这也是和其他普通以政治英语课程为主的考研培训机构最大的不同。由于专业课院校的独特性,尤其注重专业课成绩,每个学校的专业课考试内容不完全相同,同样是专业课,各个学校不太一致,这就需要师资团队对专业具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而一般的考研培训机构无法做到这一点。为了让更多学员顺利进入自己满意的学校,凯程教育从每一堂课、每一个老师出发,做到让学生满意,如不满意随时调换,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保证师资团队的相对稳定和优胜劣汰,不断引入新鲜血液,以此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和高标准。众所周知,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法硕、中传、教育学、教育硕士、法学、经济学等专业考生的专业课也是他们的一大软肋,95%的考生都是跨专业。如何让他们顺利通过分数线,并取得高分也是一个难题。根据跨专业考生的特点,选拔的专业课老师,具备多年教学经验,制定了一套适合跨专业的考研课程,以绝对的优势,在考研中获取专业课优势。
第 4 页 共 4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深入研究各个专业考研的专业特点,做到精准制导,同时深入发掘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质,呈现出基础扎实而稳拿高分的面貌。
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法硕、中传、教育学、教育硕士、法学、经济学等专业的考研,学生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拿高分,如果是复习不到一个比较深的深度,很难拿到高分,因为考研这是发现有培养潜质的学生的测试,从千军万马中选择千里马的过程,这就是很多考研辅导机构的学生在考研中成绩一般的原因。考研,既要注意专业基础的夯实,也要兼顾攻克难题的能力,不是靠着几个模板,几个定律就包打天下。而凯程教育既严格要求,扎实训练,精准辅导,同时发掘学生的各个科目的潜力,从而实现考试分数的最大化。
3、符合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法硕、中传、教育学、教育硕士、法学、经济学、艺术硕士、新闻传播硕士等专业考生特点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指导原则,其中寒假远程班、春季集训营和远程班、暑期疯狂集训营、百日冲刺集训营、冲刺点题押题模考、复试辅导班均为各个阶段全程训练课程,满足学生扎实训练的要求;保过班课程均为个性化授课课程,会根据学员实际状况,以实际考试目标分数为导向,安排更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个性化课程,考生和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报名,学生在报考之前会有专业的老师予以指导,为学生量身打造课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这样的课程安排也是金融硕士考生的特点决定的,大部分金融硕士考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问题,仅仅凭借集中课程的讲授远远不够,每个人暴漏出来的短板和弱点,必须由教师在长期的督导和训练下才能够得到纠正,“一对一”、“师徒式”手把手的单独辅导和研判必不可少。
作为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培训辅导的培训机构,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通关率的原因还在于,凯程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始终坚持创新和提升,积极研究考试形式和重点的变化以及新增专业的特点,在给予学生权威辅导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深度且宝贵的考研信息。他们每年都会举办考研咨询说明会和考研录取报告,详细分析录取考生的背景特点、考试分数、学习特点等,为广大考生提供极具参考意义的导航信息。
目前凯程教育在2016年将是成立11周年,一直以来专注考研高端辅导,例如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法硕、法学、教育学、教育硕士、心理学、翻译硕士、中传、中戏等课程,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为更多的考研学员保驾护航,助其真正实现考研梦想~凯程在考研这个教育细分领域,已经创造了其他机构难以超越的成绩,也许正是这种潜心练剑的精神才造就了我们独特而优异的特质。事实上,纵观整个中国考研的培训机构,已经是考研培训的领导者,没有之一。
第 5 页 共 5 页
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张 茗
摘 要 作为一个欧洲人 , 作为一个 19世纪重要的观察家 , 托克维尔的美国观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 他认为 ,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 美国的环境 、 法制和民情共同为它的成功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美国是一个以白人为主流 、 个人主义为原则 、 , 美利坚民族是 一个好动的商业民族 。 他预言 , , 。托克维尔不 仅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欧洲对美国的看法 ,
审视自己 , 也让我们得以一窥 19
关键词 托克维尔 社会
:10054812(2004) 06006672
1492, 1776年 《独立宣言》 的发表则 标志着新大陆在政治领域的新纪元的开始 。 新生的美利坚吸引了旧世界好奇而将信将疑的 目光 。 正如拉斯基所言 , 在美国内部了解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同在苏联内部观察 1917年 以后的苏俄一样 , 是一件既使人感到新奇又引人入胜的事情 。 托克维尔来到美国 , 从后台观 看了一场大戏 , 并做出了他的同时代人很少能够做出的生动而有趣的现实主义报告 。 [1]很长一段时间 , 在欧洲人眼里 , 美国不过是欧洲的翻版 , 是只配 列末座、 暂时还不足为惧 的小兄弟。 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使他们固执地认为美国的成功有赖于天时、 地利者多 , 有赖于人 和者少 , 而且美国的民主充满了变数。 美国人虽然对此反感却又无可奈何。 [2]托克维尔也许是 最早的一批试图真正了解美国实际情况并持肯定态度 (尽管存在保留 ) 的欧洲人之一。
在美国的 271天 (140天在城市 ) 里 , [3]托克维尔的足迹踏遍了密西西比河以东除缅因 、 新罕布什尔 、 弗蒙特 、 佛罗里达 、 伊利诺伊及印第安那州以外的 17个州 , 对这个巨大的共和 国做了全方位的考察 , 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 再加上后来几近苛刻的推敲琢磨 , 他 的 《论美国的民主》 被认为是理解 19世纪 30年代的美国的最可靠的向导 , 他本人则被公认 为所有美国阐释者中最深刻的一个 。 [4]根据他的经典著作 , 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他对美国的 民主 、 社会和民族的基本看法 。
民 主 观
美国民主的伟大实验虽然在欧洲激起强烈反响 , 但很少有人认真看待或看好它 。即使 是启蒙思想家 , 他们对北美的民主实验的好感也源自他们自己的理想 , “完全基于他们与美 国民主的主要代表人物 (如富兰克林 、 华盛顿 、 杰斐逊等等 ) 在哲学上的共鸣 , 基于美国代表 了他们自己政治信条的正当这样一个信念 。 它与对同时代的美国民主各方面实际如何的理
66
美国研究 国际观察 2004年第 6期
解毫无关系 , 与对美国人实际过着怎样的生活的同感毫无关系 。 ” [5]尔后的欧洲则要么担心 美国的民主不能持久 , 要么担心它会堕落 , 要么质疑美国的经验能否适用于欧洲 。 托克维尔 也许是当时少有的愿意认真对待美国民主并试图从中窥见欧洲的未来的欧洲人之一 , 他的 《论美国的民主》 是由外国人创作的第一部关于美国政府的经典评论 , [6]而他本人则有 “美国 民主的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 之美誉 。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唯一可以使人看清它的社会的自然而顺利成长的国家 , 美国人是第 一个幸运地避开了专制统治的民族。 美国实现了 “ 多数人的和平统治” — — — 民主共和制 , 英裔 清教徒移民是美国民主的奠基人。 这群自称 “ 朝圣者” 的移民主要是为了追求政治理想而越过 大西洋来到美洲的 , 他们 “ 不是漂洋过海去撞大运的一小撮冒险家 , 而是被上帝亲自撒在一片 预定的大地上的伟大民族的种子。 ” 他宣称 :“ 从第一个在美国海岸登陆的清教徒身上看到了美 国后来的整个命运 , 就像从人类的第一个祖先身上看到了人类后来的整个命运。 ” [7]
托克维尔认为 , 平等和人民主权原则为美国民主提供了社会和理论基础 。 美国人 “ 比在 世界上任何地方 , 比在历史上有记录的任何时代 , 都显得在财产和学识方面的更近乎平等 , 换句话说 , 在力量上更近乎平等 。 ” [8]
社会制度的深处 , 通常隐而不现 。 在美国 , , ; 它 可以自由传播 , , 并为自 己管理 ; , , 人民是真正的指导力 量 ; , , 而且在其作用的发挥上 , 都是民主的 。 独立以 前 , , 独立以后 , 人民主权原则走出乡镇及于全国 , 成为人 民主权学说 ]
从纵向看 , 美国的政治生活始于社会的基层 :乡镇成立于县之前 , 县又成立于州之前 , 而 州又成立于联邦之前 。 [10]美国联邦政府的形式是最后出现的 , 它是对在它之前通行于社会 的并不依它而存在的那些政治原则的总结 ; 统治美国社会的那些伟大的政治原则 , 先在各州 产生和发展起来 , 各州的政治生活又从县和乡镇发展起来 , 而县和乡镇又按同一思想建立起 来 。 可以说 , 试用和实际应用共和制度 , 始于乡镇和地方议会内部 ; 而共和精神 , 也是先在各 州产生和发展起来 , 尔后又顺利地通行于全国 。 [11]从横向看 , 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源于新英格 兰的乡镇自治实践及其理论依据 — — — 人民主权原则 。从新英格兰出发 , 首先传到毗邻的各 州 , 再扩散到较远的各州 , 最后席卷整个联邦 。这就是说 , 新英格兰是美国民主的摇篮和起 点 , 典型的新英格兰乡镇是美国共和政治的缩影 。在新英格兰 , 乡镇的政府在 1650年就已 完全和最终建成 。 在这一时期 , 他称赞 , 欧洲人还没有想到的或被他们轻视的那些原则 , 已 在新大陆的荒野中公布出来 , 并已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信条 。 人类理性的一些最大胆设想 , 竟在一个不被人重视 、 连任何政治家无疑都不屑厕身其中的社会里付诸实现了 ; 而人的具有 独创精神的想象力 , 也就在这里想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立法制度 。 [12]乡镇保存并发展了 17世纪以来的一些现代宪法的基本原则 。 在乡镇内部 , 居民享受真正的 、 积极的 、 完全民主和 共和的政治生活 。 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内 , 试着去管理社会 , 使自己习惯于自由赖以 实现的组织形式 。 乡镇不仅有自己的制度 , 而且有支持和鼓励这种制度的乡镇精神 。新英 格兰的思想 , “首先传到相邻的各州 , 接着又扩散到比较远的各州 , 最后 …… 席卷了整个联 邦 …… 新英格兰的文明 , 像高地燃起的大火 , 除烤暖了周围地区之外 , 还用它的光辉照亮了 遥远的天边” 。 [13]整个美利坚联邦不过是新英格兰的原则和精神在更大范围的扩展和调整 。 乡镇和美利坚联邦的发展表明平等的社会情况结合自由的民情使美国人得以成功地实
76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现 “ 多数的和平统治” , 自然环境 、 法制和民情共同促成了它的成功 。相比之下 , 民情重于法 制 、 法制又重于环境 。 因为 “ 最佳的地理位置和最好的法制 , 没有民情的支持也不能维护一 个政体 ; 但民情却能减缓最不利的地理环境和最坏的法制的影响 。 ” [14]正因为此 , 托克维尔 才感叹由于没有民情的支持 ,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 发财 , 而落到他人之手 (如墨西哥 ) 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托克维尔反对东施效颦 式的拙劣模仿 , 他表示 :“ 美国的政治结构 , 在我看来只是民主国家可以采取的政府形式之 一 , 而我并不认为它是民主国家应当建立的唯一的和最好的形式 。 ” [15]从长远看 , 托克维尔 预测 :美国的联邦是一个偶然的存在 , 存在着瓦解的危险 ; 美国的共和却有根深蒂固的基础 , 看不到有崩溃的迹象 。 [16]
社 会 观
首先 , 在托克维尔眼里 ,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社会 。在美国主要可以看到三大种族 :白 人欧洲移民 、 土著印第安人和以奴隶为主体的黑人 。教育 、 法律 、 血统甚至外貌特征在他们 之间筑起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屏障 。 其中 , ,
族 , 处境恶劣 。
的史诗让印第安文明遭到致命的打击 。 , 。 对他们来说 , 已经不再有故国 , 。 印第安文明的陨落就像积 而黑人奴隶制则不仅违背人性而且毒化社会 。 他观察到 , 俄亥俄河两岸的肯塔基州和俄亥俄州却有霄壤之别 :自由的俄亥 , 。 他强烈抨击 “ 纯由法律规定 的尊卑 , 是人们所能想象出来的最大虚构 ! 在分明是同类的人之间建立的永恒差别 , 是对人 性的最大践踏 ! ” [17]在未来威胁美国的灾难中 , 蓄奴制将是最大的灾难 。 种族问题和种族矛 盾就像不定时炸弹 , 虽然还不会马上爆炸却不可避免 。 1860~1864年南北战争的爆发证明 托克维尔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
就居于主导地位的白人世界而言 , 美国首先是一个大体同质的单一社会 :美国没有 “摇 篮时期” , 从建立时就已经是成年 。 [18]托克维尔原以为 “美国是唯一的一个人们能够一步一 步追踪人类所经历的所有社会形态 — — — 并且看起来就像一条从富裕高雅的城市贵族一直到 未开化的野蛮人一环扣一环的长链 — — — 的国家 。 ” 然而 “没有比这更大谬不然的了 。在世界 上所有国家当中 , 美国是最不适合给予我所期望的景象的国家 。在美国 (甚至超过在欧洲 ) 只存在一个社会 。 不论贫穷或富裕 、 高低贵贱 、 或农或商 , 任何地方均由同样的要素构成 。 社会达到了同一个水平 。 你会再次在几乎不可到达的穷乡僻壤遇到流落在纽约的人 …… 你 离开大路 , 艰难地穿过小路 , 最后看到一片平整过的土地 , 一座只有一扇小窗户可以透进日 光的木屋 , 你自以为终于看到了一位美国农民的居所 :错误 ! 你走进的似乎是一个所有苦难 的避难所 , 但主人却穿着与你一样的服装 , 说着与城市居民一样的语言 。 在简陋的桌子上放 着书籍和报纸 , 主人自己则迫不及待地把你拉到一旁询问旧欧洲的最新局势以及他自己的 国家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 他会在纸上为你勾画比利时人运动的计划 , 而且会严肃地告 诉你为了法国的繁荣还应该做什么 。 ” [19]他感叹文明像森林大火一样蔓延过荒野 , 每一座圆 木小屋就是 “ 漂浮在林海中的一叶文明方舟” 。 边疆的拓荒者的精神面貌与其栖身之处之间 毫无共同之处 , 他穿着城市的衣服 , 说着城市的语言 , 与城市居民并无不同 。他提到一次在 宾夕法尼亚的偏僻地区去投宿时 , 居然发现主人 40年前原是一位法国青史留名的伟大的平
86
国际观察 2004年第 6期
等派活动家和激进的鼓动家 。他认为 , 美国各州大致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 , 即使是相距 1000英里之遥的缅因州与佐治亚州 , 其文明的差异还不及法国毗邻的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之 间的文明差异 。 [20]
不过 , 虽然很少文盲 , 知识也十分普及 , 但由于财富的分散 、 闲暇和精力的缺乏 , 美国也 是一个粗糙 、 因陋就简的年轻社会 。 初到美洲 , 托克维尔从船上遥望纽约伊斯特河两岸的白 色大理石小型宫殿式建筑时 , 不禁怦然心动 , 而当他发现这些所谓的大理石建筑竟然只是敷 上白粉的砖墙和涂上彩色油漆的木制柱廊时 , 又不禁大失所望 。 他表示 , 美国至今只出现很 少几位著名作家 , 它没有伟大的历史学家 , 而且连一个诗人也没有 。 欧洲的一个三流城市每 年出版的文学作品 , 也比美国 24个州加起来要多 。 [21]美国也没有自己的哲学学派 。托克维 尔私底下更是辛辣地嘲讽了上流社会里的淑女们的音乐才能 :“ 如果她们的目的是要制造噪 音 , 那肯定是后无来者了 。 ” [22]不过 , 他也表示 , 文化的粗俗并非美国不可避免的宿命 。 假以 时日并积极努力 , 美国也可以在科学 、 文学和艺术上取得进步 。
其次 , 这个白人社会也是一个几乎不必付出历史代价 、 以中产阶级为主体 、 个人主义为 原则 、 利益为纽带的平等社会 。 “ 美国人所占的最大便宜 ,
建立民主制度的 , [23], 家世 、 血统不再重要 , 在一切都很陌生 的新环境里 , 。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 , 认
了 。 同时 , 、 法兰西 、 德意志 、 荷兰等国的移民们彼此之间既没有共同的历 史 、 , , 美德失去了号召力 , 维系他们的唯一纽带 、 使他们融 合为一个民族的核心只有利益 。 托克维尔认为这正是美国社会的秘密所在 — — — 每时每刻都 发挥作用的个人利益 , 甚或公开的并被称为一种社会理论的利益 。 不过 , 他指出美国人运用 了 “ 正确理解” 的利益原则来避免个人主义的泛滥和极端的惟利是图 。
民 族 观
法国人克雷夫科尔在 《一个美国农民的来信》 (1782) 中提出了一个经典的问题 :美国人 这种新人 ,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 ? 托克维尔的答案是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好动的民族 , 同时 也是一个全民逐富的商业民族 。
在托克维尔眼里 , 美国人的好动不仅体现为浩浩荡荡的西进运动 , 也表现为个人在地理 上的不断迁徙和在职业上的频繁变动 。 在欧洲 , 人们安土重迁 , 而在美国 , 人们却不断迁徙 并对生活环境的变动安之若泰 。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的西进运动与罗马帝国崩溃时期发生的 民族大迁徙一样壮观 , 不同的是古代等待迁徙者的命运是毁灭和死亡 , 而美国的拓荒者却随 身带来了繁荣和生命的种子 。 西进运动在美国人中激发出一种比对生命的热爱还强烈的感 情 , 锤炼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豪迈之情 。 他们认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足以让自己成为世界的主 人 , 足以让自己随心所欲地加以塑造 。 俄亥俄州的迅速成长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 他注意到 , 俄亥俄州成立不到 50年 , 但它的大部分居民已非本州出生 ; 它的首府建成不到 30年 , 但它 的居民已开始向西部进军了 。 [24]美国人常常感到时不我待 , 他们携带一把斧头 、 一本圣经和 几张报纸就匆匆忙忙一头扎进了密西西比流域 。 有时 , 移民们前进得太快 , 以至在他们身后 又重新出现荒野 。 在托克维尔看来 , 美国人的向西扩展不过刚刚开始 。他预言 :“ 在即将到 来的一个时代 , 英裔美国人将布满从北极的冰原到热带之间的整个辽阔大地 , 从大西洋沿岸
96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一直扩散到太平洋之滨 。 [25]
国家在向西延伸 , 个人也在不断经历变化 。 在美国 , 一个人精心地盖着一座房子准备养 老 , 但屋顶尚未封好 , 就把房子卖了 ; 他又去开辟一个果园 , 但树还没有结果 , 就把果园租出 去了 ; 他也许将丰收在望的庄稼 , 转给别人去收割 。一个人本来有个很好的职业 , 可是他可 能随时把它丢掉 ; 选了一个地方定居下来 , 可是不久以后因为志向改变 , 又迁到另一个地方 去了 。 居住地和职业的变动对他们而言就像家常便饭 , 他们决不会坐以待毙 , 而是不断地寻 找机会 , 美国也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 。 托克维尔表示 , 在美国 , 只要肯干 , 总能获得成功 的 。 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 ,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赌博 , 就像一次革命 , 就像一个战役 。最值得 赞扬的不是在故土安贫乐贱 , 而是外出去致富享乐 ; 不是老守田园 , 而是砸碎锅碗瓢盆到他 乡去大干一场 ; 不是固守家园 , 而是到外地去追求幸福 。托克维尔表示 , 新大陆的令人向往 之处 , 就在于人在那里可以自我奋斗 。 只要你去追求 , 就能获得幸福和自由 。 [26]总之 , “生在 另一片天空下 , 处在永远变动不居的环境里 , 被不可抗拒的洪流裹挟向前 , 美国人无暇把自 己与什么事物挂钩 , 他只是逐渐适应了变化并最终认为这是人的自然状态 。 他感到需要它 , 甚至爱上了它 ; 因为不稳定对他而言不仅不意味着灾难 , 。 ” [27]托克维 尔感叹 , , 每一 变动都象征着进步 。
。 , 能够促进普遍富 , , 比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都强 。 美国不但有其他 , 即全民皆商 。 美国犹如一个为 。 托克维尔表示 , “ 这个 民族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为了贸易而聚积在一起的一群商人 。 随着更深入地挖掘美国人的民 族性格 , 人们明白了美国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追求可以归结为对如下问题的回答 :它能带 来多少金钱 ? ” [28]他们满脑子只想如何改变处境和如何增加财富 。 对美国人来说 , 一切可以 成为发财致富捷径的新方法 , 一切可以节省劳力的机器 , 一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工具 , 一 切便于享乐和增加享乐的新发明 , 就是人类智力的最优秀成果 。 在托克维尔看来 , 美国人正 在一个广袤的新国土上建立一个几乎只搞工商业和以开发为主要目的社会 。 这是当时美国 人与其他各国人之间的最大不同 。 美国人的经商干劲 、 经商的便利条件和经商成就促使托 克维尔断言美国终将成为地球上的第一海上强国 :他们生来就是来统治海洋的 , 就像罗马人 生来就是来统治世界的一样 。 [29]
不过 , 好动的激情 、 对财富的渴求在旧世界是弊端 , 在美国却有利于社会繁荣 , 而社会繁 荣与自由是彼此携手并肩前进的 , 从而又有利于捍卫自由 。 托克维尔表示 , 新大陆之所以有 幸 , 就在于那里的人的恶习 , 几乎与人的德行同样有利于社会 。 [30]同时 , 由于宗教的净化和 德化作用 , 由于每个安息日为美国人提供的 “ 庄严的凝思时刻” , 美国人还没有走向完全的物 质主义 。 总体上 , 托克维尔认为 , 美国人 “ 是热心于追求 、 勇于进取 、 敢于冒险 、 特别是善于创 新的人 。 ” [31]
结 论
托克维尔的 《论美国的民主》 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当时任何想要了解美国的人都 得阅读过或假装阅读过他的著作 。 他虽然大大伤害了当时欧洲的骄傲情结 , 但却大大地满 足了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 他虽然没能全面打消欧洲对美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根深蒂固
07
国际观察 2004年第 6期
的成见 , 但对于推动欧洲对美国的真正了解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充分肯定了美国的开创性 成就和不同于欧洲的特征 , 赞扬美国的立国过程是文明人尝试建立基础全新的社会 , 是 “首 次应用当时人们尚不知道或认为行不通的理论去使世界呈现出过去的历史没有出现过的壮 观 。 ” [32]他的著作是对美国不过是旧大陆的回声 [33]之类的陈词滥调的驳斥 。今天看来 , 托克 维尔的许多观点已经是老生常谈 , 不足为奇 , 但在当时却不啻石破天惊 。托克维尔曾表示 , 他并不想标新立异 , 只是想比各政党看得远一些 ; 当各政党只为今天而忙碌时 , 他已驰想于 未来 。 [34]这或许正是托克维尔高出许多同代人的原因 , 历史已证明此言非虚 。
托克维尔的著作对美国人的意义同样非同一般 。 《论美国的民主》 的出版给了当时的美 国人一直渴望而旧欧洲迟迟不愿给予的肯定 , 而到了 20世纪中后期 , 它更为遭受 “精神分 裂” (丹尼尔? 贝尔语 ) 的美国提供了一面重新审视自己的镜子 。无庸讳言 , 托克维尔所描绘 的 19世纪 30年代美国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主观的建构 , 偏激和疏漏在所难免 。托克维 尔的价值在别处 。 战后以来 , 在黑人运动 、 女权运动及青年人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冲击下 , 中产阶级主流价值遭到了空前质疑 , 人们纷纷转向历史和传统以求弥合价值分歧 , 托克维尔 的著作对以英裔美国人为主体的白人 — — — 即后世所谓 W ASP ” — — — 撒克逊裔清教 徒 — — —
寻找失落了的主流 “ 精神” 的需要 。
、 19世界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旧欧洲对尚 。
总之 , , 并为当时的美国人认识自己和今 天的美国人重新审视自己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 , 同时也为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们观察美国 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视角 。
注释 :
[1] 拉斯基 (Harold Laski ) 为 《托克维尔全集》 中之 《论美国的民主》 所作导言 。载托克维尔 :《论美国 的民主》 下卷 (董果良译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年版 , 第 943页 。
[2] 1833年 《北美评论》 抗辩道 :“ 当我们大胆把政府的特性划作我国的繁荣的原因之一 , 欧洲的贤达 们带着明显的优越感嘲笑我们的无知 , 并向我们保证我们变成现在这样既不是因为我们的制度 , 也不是制度 的结果。 当我们暗示坚定的宗教原则、 严格的道德、 新英格兰的清教父辈们 — — — 他们构成了联邦人口的核 心 — — — 的执着努力时 , 我们被轻蔑地告知 , 最初的移民的主体不过是不列颠监狱里的渣滓。 我们的成功 — — — 为我们的外国朋友乐意承认的事实 — — — 的唯一原因 (一个绝非表扬我们的原因 ) 是我们幅员的辽阔。 ” 它呼吁 欧洲的贤达们重新考虑他们的判断 :“ 如果单单环境就可以使一个民族繁荣 , 很难理解 , 鞑靼人广袤的 (亚洲 ) 中央高原和墨西哥高原的文明为什么不及密西西比河谷的文明活跃。 ” Jamest Schleifer , The Making o f T ocqueville πs Democracy in America , Chapel H ill :the University of N orth Carolina Press , 1980, pp. 37— 38.
[3] Andre Jardin , Tocqueville :a Biography , New Y ork :Farrar , S trauss and G iroux , Inc , 1988, p. 107. [4] Henry S teel C ommager ed. , America in Per spective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Foreign Eyes , Mentor Books :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 1947, p. 17. 以 《美利坚合众国》 (American Commonwealth ) (1888年首版 ) 而知名的英 国人詹姆斯? 布赖斯 (James Bryce ) 被视为最博学的一个 。
[5] Durand Echeverria , Mirage in the West :a History o f the French Image o f American Society to 1815, Prince 2 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57, p. 280.
[6] G eorge Wils on Piers on , Tocqueville in America , Baltim ore :the Johns H 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96, p. 32.
17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7]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上卷 (董果良译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年版 , 第 37、 323页 。 [8] 同上 , 第 59、 4页 。
[9] 同上 , 第 62页 。
[10] 同上 , 第 45页 。
[11] 同上 , 第 182页 。
[12] 同上 , 第 47页 。
[13] 同上 , 第 35、 323页 。
[14] 同上 , 第 358页 。
[15] 同上 , 第 263页 。
[16] 实际上 , 对于被托克维尔极力肯定的以平等为基础的民主 , 即使是美国人自己也存在不同的声 音 。 美国第 5任总统约翰? 亚当斯曾表示 :“ 记住 ! 民主制决不会长久 , 它很快就会削弱 、 衰竭和自行毁灭 。 民主制从来就是自取灭亡的 。 ” J ? F ? 库柏认为 , 平等 “根本没有被定为美国制度的一项指导原则 , 宪法中既 没有这个词本身 , 也找不到根据该词的含义而合理做出的任何推论 。 ” 转引自弗莱彻? M ? 格林的 “美国民主 的周期” , 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等编 :《奴役与自由 :美国的悖论 — — — 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 , 贵州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 对于自由 , 亚当斯的看法同样十分悲观 , 在 1821年 5月 14拉什的信中 表示 :“ 通向自由的门是窄的 , 通向自由的路也是窄的 , 。 ” 转引 自梅里尔? 詹森 “ 美国人民和美国革命” , 前引书 。
[17]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 第 399
[18] 同上 , 第 351
[19]1on Piers on , Tocquevill in America , p. 237.
[20] 189
[21] , 350页 。
[22] G eorge Wils on Piers on , Tocquevill in America , p. 143.
[23]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 第 629页 。
[24] 同上 , 第 327页 。 托克维尔特别提到 , 与欧洲普遍的错误看法相反 , 向西部进军的主体是美国人 自己 。 最初 , 是欧洲人放弃自己的茅屋 , 来到大西洋彼岸定居 ; 而现在 , 是在同一安瓿出生的美国人深入到 美国中部的荒野 。 事实上 , 当时向西拓殖的人口当中每 5000人中来自欧洲的移民还不到 200人 。同上 , 第 325页 。
[25] 同上 , 第 479页 。
[26] 同上 , 第 192页 。
[27] 同注 [29]。
[28] 同注 [28]。
[29] 同上 , 第 474页 。
[30] 同上 , 第 329页 。
[31] 同上 , 第 471页 。
[32]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 第 29页 。
[33] 黑格尔表示 :“ 美洲乃是明日的国土 , 那里 , 在未来的时代中 , 世界历史将启示它的使命 …… 对 于古老的欧罗巴这个历史杂物库感到厌倦的一切人们 , 美洲正是他们憧憬的国土 。 ” 但他接下去却断言 :“ 到现在为止 , 新世界里发生的种种 , 只是旧世界的一种回声 , — — — 一种外来生活的表现而已 …… ” 黑格尔 著 , 王造时译 :《历史哲学》 ,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 , 第 92~93页 。
[34]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 第 18页 。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读博士生 , 上海 200433)
收稿日期 :2004年 11月 27
国际观察 2004年第 6期
评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评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论美国的民主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http://www.fawang.net/Article/fl/200601/1494.html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 法网首页 | 法学论文 | 法学思辩 | 评书札记 | 名家案例 | 法学讲座 | 法学人生 | 法学教育 | 普法学社 | 法网论坛 |
法网博客 |
您现在的位置: 法网 > 法学理论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评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字体:小 大】
评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作者:托克维尔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3
规制民主的行动,逐步以治世的科学取代民情的经验,以对民主的真正利益的认识取代其盲目的本能
19世纪法国思想家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是西方政治学界第一个把民主作为仔细分析对象的,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主理论家。
托克维尔是一个诺曼贵族家庭的后裔,他的先辈都是极端保皇党人,他的父亲差点死在雅可宾恐怖的断头台上。他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思考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伯林讲过,19世纪所有的政治理论都是力图解释法国大革命所犯的错误。所有的政治学说都是对这一错误的答案,显然,托克维尔的学说就是这样。托克维尔自幼独立性很强,他在年青时代曾笃信历史学家基佐关于中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判断。后来他做了一名法官。1831年,面对国内政局变动造成的尴尬局面,托克维尔与密友古斯达夫?德?博蒙到美国考察,他也想弄清民主一词的真实含义。“我要去那里看看伟大的共和政体是什么样子?”他将北美大陆看做民主社会最大最成功的试验国度。的确,他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民主新世界。托克维尔的家信、笔记、日记表明,他的足迹遍及美国大地。在9个月的时间内,他采访了200多名各式人物,向权威人士求教,查阅文献档案,广泛搜罗与主题相关的轶闻趣事,倾听炉边谈话,他还和博蒙一同在荒漠中度过了难忘的两星期,“使他确认美国当时的西部边疆与其说是一个停脚点,不如说是一条使人们很快就能达到太平洋的大路。”托克维尔似乎感受到了当年拓荒者的生命气息。他写道:“当我路过宾夕法尼亚的一个最偏僻地区因夜幕降临而去找宿地时,我敲开了一个富有的种植园主的大门。主人是一个法裔美国人。他把我请到壁炉边坐下,我们俩像离开故国约两千里之遥而在异乡的森林里相遇的亲人,开始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我终于知道,我的主人40年前原是一位伟大的平等派活动家和激进的鼓动家,青史上留有他的名字。”
托克维尔继承了他的前辈学者孟德斯鸠的治学精神,孟德斯鸠是他常模仿的典范。他像孟德斯鸠撰作《论法的精神》那样创作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精辟而高超的考察的专著”——《论美国的民主》,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所论,托克维尔“实际上只是一个非常冷静的观察家”。他“对美国的描述是十分准确的。”这部巨著用诗一般的语言写成的,它原本是一篇关于美国社会民主状况的调查报告,却以他对民主制度和民主原则的卓越分析和深刻预见而成为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作。有评论家写道:“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出版已近百年,至今仍对现代社会有所影响,而在《论法的精神》以后,有哪一部关于政治原理的著作能像《论美国的民主》这样受到极大的欢迎?实际上,托克维尔有没有自成一家的方法和观点,有没有上一世纪的那位伟大评论家深刻呢?他在社会问题的研究中表现的细致和死钻精神可能不如孟德斯鸠,但其诚挚的信念和冷静的热情却高于孟德斯鸠,并兼有帕斯卡尔的形而上学高度和拉布吕耶尔的写作技巧。”
托克维尔认为,19世纪正在发生一场人力无法抗拒的民主革命,“民主即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地到来。”民主的最大标志就是平等,主要是身份平等。他指出:“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托克维尔认为,“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正在我们中间进行”,“企图阻止民主就是抗拒上帝的意志”,因为“平等的逐渐向前发展既是人类历史的过去又是人类历史的未来”,而放任民主的洪水四处奔流,“任凭民主由其狂野的本能去支配,使民主就像失去父母照顾,流浪于街头,只知社会的弊端和悲惨、靠自力成长起来的孩子那样”,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应该有一门新的政治科学,“对民主加以引导;如有可能,重新唤起民主的宗教信仰;洁化民主的风尚;规制民主的行动,逐步以治世的科学取代民情的经验,以对民主的真正利益的认识取代其盲目的本能;使民主的政策适合时间和地点,并根据环境和人事修正政策。”然而,托克维尔不是像卢梭那样在草庐里治狂想分子”,他对以意识形态的抽象方式处理实际的政治问题不感兴趣;他试图从美国的民主实践找到可资借鉴的教训,他说:“我认为这场革命是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的事实,并欲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这段论述清楚地表明了托克维尔撰作《论美国的民主》的宗旨。
乡镇自治使美国变成充满自豪感与进取精神的公民社会。在托克维尔看来,乡镇自治是地方自由的基础
20世纪是“民主主义的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民主作为评判政治是非的标准日益为人类文明所确认,民主发展的程度也公认为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民主潮流是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世界上公开反对民主的意见似乎不多见了。托克维尔在19世纪的预见变成了现实。但究竟如何理解民主,尤其是现代民主,仍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有助于对民主的体认,其现代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托克维尔推崇美国的民主,因为美国将民主与自由协调在一起,美国经验证明:“法制,尤其是民情,能使一个民主国家保持自由。”但托克维尔并不认为“美国人发现的统治形式是民主可能提供的惟一形式”。托克维尔指出,主权在民的人民主权原则在美国首先体现为乡镇自治,美国是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先有乡镇,后有州国,“英裔美国人社会情况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本质上是民主的。”托克维尔认为,美国乡镇自治的主要特征是人民直接管理公共事务,乡镇自治制度是美国民主的源流。他写道:“在美国的乡镇,人们试图以巧妙的方法打碎权力,以使最大多数人参与公共事务。结果,选民的任务是经常开会审议乡镇
的管理措施,而各式各样的官职,即形形色色的官职,则独立于选民之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代表权力很大的乡镇自治体,并以这个自治体的名义行动!因此,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不为乡镇政权操心而做好工作,并自觉地关心乡镇政权。”在美国,乡镇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中心,美国人的政治生活始于乡镇,“乡镇生活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使人感到与自己休戚相关。”托克维尔指出,“乡镇组织将自由带给人民,教导人民安享自由和学会让自由为他们服务”,因为美国乡镇的管理形式也是根据居民的爱好而选择的,人民是乡镇一切权力的源泉,实现人民权利的方式是直接选举。托克维尔认为:“乡镇的人民主权不仅古老,而且自始就已存在。”这可能是美国文明最为独特的现象!它决定了美国乡镇的独立与强大,也使美国人热爱并依恋他们的乡镇,“他们把自己的抱负和未来都投到乡镇上了,并使乡镇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与自己联系起来。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内,试着去管理社会,使自己习惯于自由赖以实现的组织形式,而没有这种组织形式,自由只有靠革命来实现。”托克维尔还发现,“在美国,爱国心是通过实践而养成的一种眷恋故乡的感情”,美国人“感到故乡有一种明显的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一种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特征。”乡镇自治使美国变成充满自豪感与进取精神的公民社会。在托克维尔看来,乡镇自治是地方自由的基础;每一个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城市和国家,都是其自身利益的惟一合法裁判者;只要他不损害别人的利益,谁也无权干涉它。这就是自由之真谛。而地方自由是国家强盛与持久繁荣的首要原因。托克维尔说:“在各种自由中最难实现的乡镇自由,也最容易受到国家政权的侵犯。全靠自身维持的乡镇组织,绝对斗不过庞然大物的中央政府。为了进行有效地防御,乡镇组织必须全力发展自己,使乡镇自由为全国人民的思想和习惯所接受。因此,只要乡镇自由还未成为民情,它就易于被摧毁,但只要它被长期写入法律之后,就能成为民情的一部分。”托克维尔还说,最让他感到钦佩的,是“在美国,到处都使人感到祖国的存在。从每个乡村到整个美国,祖国是人人关心的对象。居民关心国家的每一项利益就像自己的利益一样。他们以国家的光荣而自豪,夸耀国家获得的成就,相信自己对国家的成就有所贡献,感到自己随着国家的兴旺而兴旺。”托克维尔明确指出,民主不是一整套抽象原则,而是日常的生活实践。
托克维尔观察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行政工作都划归乡镇,无论是在乡镇或是在它的上级单位,都见不到行政等级森严的痕迹。这就是政治学所谓“基层化原则”,一切可以划归基层政府的公共事务均划归基层政府,一切个人或民间组织可以做好的事情,政府都不要插手。以地方自治为持征的地方自由为民主提供了整合个人主动精神与国家整体需要契合一致的现实方案。美国的乡镇民主是一切走向民主的国家可资借鉴的范例,但诚如托克维尔所言,我们决不应照抄美国提供的一切,“照搬为达到它所追求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行政集权可能把国家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集结起来,但将损害这些力量的再生
托克维尔对美国的地方分权制度评价甚高,依他之见,“地方分权制度对于一切国家都是有益的,而对于一个民主的社会更是最为迫切的需要”。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特征是行政分权。托克维尔在政治学上提出了有独到创见的“政府集权”与“行政集权”之区别的观念。按他的解释,与全国性利益相关的内政与外交事务的领导“集中于同一个地方或同一个人手中的做法称为政府集权”,而国家内部某一地区特有的公共事务如地方的建设事业的领导权之集中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机构叫做行政集权。托克维尔指出:“如果政府集权与行政集权结合起来,那它就要获得无限的权力。”这就是中央集权的流弊。在美国,“政府集权也达到很高水平”,但美国不存在行政集权,美国的地方分权却相当发达、相当完善。在对比了美国与欧洲的政治制度之后,托克
维尔写道:“一般说来,可以认为能够使人民的生活安逸和舒畅的公安细则,在美国是被忽略了的;但社会对人的主要保障,美国也同其他国家一样,还是应有尽有的。在美国,各州行使的权力不如欧洲条理分明和富于教育指导作用,但却大于欧洲的百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使它的人民最终对社会福利做出如此大的贡献”。
托克维尔认为,法国中央集权制度的致命缺陷是对地方事务权力太大,从而“让整个社会永远处于被官员们惯于称之为良好秩序和社会安宁的那种昏昏欲睡的循规蹈矩的状态。”托克维尔看到,法国大革命以自由的名义反叛君主政体,却又反对地方分权制度,结果是加强了法国的中央集权化,尤其是行政集权。托克维尔说:“行政集权只能使它治下的人民萎靡不振,因为它在不断消磨人民的公民精神。不错,在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地区,行政集权可能把国家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集结起来,但将损害这些力量的再生。它可能迎来战争的凯旋,但会缩短政权的寿命。因此,它可能对一个人的转瞬即逝的伟大颇有帮助,但却无补于一个民族的持久繁荣。”托克维尔告诫说,没有什么国家会比社会情况民主的国家有危险受行政集权的束缚。
托克维尔还顺便谈到了18世纪法国思想家无不推崇的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帝国,他说:“我认为,中国是以最集权的行政为被统治的人民提供安逸的最好代表??中国人有安宁而无幸福,有百业而无进步,有稳劲而无闯劲,有严格的制度而无公共的品德。”可以想见,依据托克维尔政治社会学的观点,中国从帝制集权到宪政民主的转型是多么艰巨的历史过程。
托克维尔将西方近400年的社会历史归结为平等的历史,在他看来,历史的未来也将走向平等,而民主政体就是这种平等的政治结果。最重要的是,各民族如何和平地实现平等?如何在实现平等的过程中避免暴政?托克维尔认为,“当平等在一个从来不知道或长期以来不知道自由为何物的国家里发展起来的时候,民族的古老习惯就要突然通过某种自然的吸引力而与社会情况造成的新习惯和新信念结合起来,以致所有的权力都好像自动趋向中央。这些权力以惊人的速度集聚于中央,国家立刻达到其强大的极限,而个人随即被推到其弱小的最后限界。”而民主国家又易于趋向中央集权,“因为民主国家不仅由于它的爱好走向中央集权,而且领导它的人也在不断把它推向中央集权。”托克维尔说:“可以不难预见,被局限在一个民主国家里的几乎所有野心勃勃和才能出众的人,将会不遗余力地扩大社会权力的职能,因为他们都盼望有朝一日领导社会权力。要想向他们证明过分中央集权会损害国家,那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集权。”托克维尔以其政治良知,完美地贯彻在他的政治智慧之中,他甚至未卜先知地预测到了未来共和国的真正隐患:“假如将来有一天类似美国这样的民主共和制度在某一个国家建立起来,而这个国家原先有过一个独夫统治的政权,并根据习惯法和成文法实行过行政集权,那么,我敢说在这个新建的共和国里,其专横之令人难忍将超过在欧洲的任何君主国家。要到亚洲,才会找到能与这种专横伦比的某些事实。”写至此处,心有所动,我忽然联想到某些著名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建议当局将行政集权当做中国改革的主要目标,以推进和强化市场整合;果如此论,中国之集权化恐怕会更加严重!这又使我觉得民主理论家托克维尔的警世之论是英明的,高超的,“包含着世人至今尚未掌握的智慧”。
民主的前途应该是也只能是自由的民主,否则,民主将走向反面
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与他的前辈贤哲洛克、孟德斯鸠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把防范专断权力作为政治学的首要课题,无论这种专断权力源自何处,在他们看来,都是对人类正当权利和尊严的损害。
不同的是,托克维尔倾注智慧与热情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与扩张的民主政体,他认为这种政体是惟一适合平等的社会情况的政治形式。托克维尔的先见之明在于他清醒地剖析了民主政治所固有的危险性。民主社会也会发生专断权力,这就是难以抗拒的多数暴政。托克维尔认为,多数在民主社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势力,“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多数以人民的名义进行统治,“没有比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政府更难抗拒的了”。所以,民主政治的最大危险是多数暴政。
托克维尔指出,如果多数权威是无限制的,多数的暴政就可能形成。如果没有防范多数暴政的保证措施,民主政体就会蜕变为专横的专政。在没有政治自动传统的国家,民主更容易转化为专政,特别是“在平等的原则依靠暴力革命手段而取胜的民主国家”,这种危险更大。
与独夫统治的专制政治相对较,多数暴政对人的灵魂之压制更为严酷。托克维尔讲述了美国某地民众破坏新闻自由的一个实例,以说明多数专制的可怕:“在1812年战争时期,巴尔的摩发生一个多数专制所造成的暴力事件。在这个时期,巴尔的摩人非常支持这场战争。当地出版的一家报纸,对居民热烈支持战争的行为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人民自动集合起来,捣毁了报社,袭击报社人员的住宅。有人还想召集民兵,但民兵没有出动。最后,为了保护生命受到愤怒的公众威胁的那些无辜者,而把他们当做罪犯投入监狱。这项防范措施并未生效。人民在夜里又集合起来,当地的行政官员去召集民兵来驱散人群,但没有成功;监狱被砸开大门,一名记者就地被杀,还要处死报社的其他人员,但经陪审团审理后,宣判无罪。”被盲目激情所支配的群众是不容异议的。因此,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保护少数和个人的权利。这是托克维尔民主理论的核心观点,也是现代民主的基本含义。对托克维尔来说,自由与平等相比不能不居于首位,因为没有自由,平等终将消失。
托克维尔指出,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危险来自多数的无限权威。托克维尔认为,无限权威是不义之物,“人世间没有一个权威因其本身值得尊重或因其拥有的权利不可侵犯,而使我愿意承认它可以任意行动而不受监督,和随便发号施令而无人抵制。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托克维尔最为欣赏的是美国支持民主共和制度的法治与民情。他认为法治比自然环境更有助于美国民主制度的稳固,而民情比法治的贡献还大。因为民情“是一个民族的惟一的坚强耐久的力量”,甚至法治日久天长也会变为民情的一部分。美国有根深蒂固的法治传统,美国革命就是在法治和爱好程序的口号下进行的。法治是抗衡多数无限权威的有力武器。托克维尔指出:“不要以为在美国这个自由国家人们可以有权为所欲为。相反,这里加于人们的社会义务要比其他地方多得多,人们从来不想从根本上打击当局的权力和否定它的权限,而只是把权限的行使分给许多人。”
尽管托克维尔对民主社会有种种指责,但他知道,民主是全世界各民族国家都必须面对的治理方式,而且是管理人类的最后的和最好的形式。托克维尔写道:“我认为,如果在我们中间不能逐渐引进并最终建立民主制度,如果不让所有的公民产生先是使他们学习享有自由随后又使他们行使自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不管是资产阶级还是贵族,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谁都不能独立自主,而大家都要遭受暴政的统治。我可以预言,如果我们不能逐渐地建立起绝大多数人的和平统治,我们早晚要陷入独夫的无限权力的统治。”综上所述,托克维尔的结论是:民主的前途应该是也只能是自由的民主,否则,民主将走向反面。托克维尔著书立说的根本意图也就在于此。诚如他所直言:“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就是真相。”
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教训之一是法国人民追求平等的意志远远超过了对自由
的关注,其后是革命本身从无奈的反叛变成道义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托克维尔毕生奉为终极价值的是自由,在他心目中,自由是首要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自由永远是值得追求的理想之物。珍视自由的民族,“把自由本身看做一种宝贵而必需的幸福,若失去自由,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使他们得到宽慰;若尝到自由,他们就会宠辱皆忘”。如果仅仅为了物质福利而追求自由,自由是飘忽之物;因为专制制度也能使人在物质上得到短暂的满足。托克维尔写道:“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为自由而生的人们,只望在“法律的惟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
托克维尔认为,在走向民主的社会,人民追求平等的激情往往强于自由,在特定时期,人民追求平等的激情可能达到狂热的程度。“追求平等的激情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量,凡是想与它抗衡的人和权力,都必将被它摧毁和打倒”。人民往往对平等作平均主义的理解。根本不可能让穷人认识到使富人贫困化并不符合穷人的利益。恰如托克维尔所言,“人对自由的爱好和对平等的爱好,实际上是两码不同的事情。”平等和自由容易互相混淆,平等的进步并不必定是自由的进步。人民“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时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用平等”。托克维尔指出,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教训之一是法国人民追求平等的意志远远超过了对自由的关注,平等感情压倒自由感情,其后果是革命本身从无奈的反叛变成道义的目标,而革命很少尊重个人自由,革命崇拜武力,盲目相信中央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威,革命恐怖埋葬了革命的儿女在革命的废墟上崛起了新形式的专制主义,拿破仑与拿破仑第三就是这种新奴役形式的代表人物。托克维尔说,“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托克维尔认为,政治家的治国艺术首先在于以各种努力使人相信只有自由的人才有人的尊严,只有从自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美德才是持久的美德。
在美国,自由作为一种国家体制在发挥作用,而美国社会又是最平等的社会。托克维尔认为,出版自由是自由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美国人所理解的人民主权原则的必然结果。他说:“我喜爱出版自由,主要是考虑它所抵制的弊端,而不是它所做的好事。我越深入研究出版自由的主要成果,便越深信它在现代世界里是自由的主要成份,也可以说是自由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决心保卫自由的国家,理应不惜任何代价坚决维护这种自由。”托克维尔考虑了出版自由的政治效果,他认为在那些对政治权力缺乏制衡机制的国家,“出版自由就不仅是公民的自由和安全的保障之一,而且是这方面的惟一保障”。这大概是我们通常所谓舆论监督的力量。托克维尔还指出,美国也有滥用出版自由的情形,但由于报刊众多,报刊的影响力也是分散的。“美国政治学有一项原理,冲淡报刊影响的惟一办法,是增加报刊的样数”。分散权力是美国政治的秘诀。
在托克维尔看来,结社自由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自由,如果结社自由被滥用和歪曲,就会成为一种破坏的因素。托克维尔说,“不能否认,政治方面结社的无限自由,是一切自由当中最后获得人民支持的自由,也可以说它每时每刻都在使人民接近这种状态。但是,这个如此危险的自由,却在一点上提供了保障:即在结社自由的国家,是没有秘密结社的。在美国,只有党派分子,而没阴谋造反者。”托克维尔认为,结社权在性质上几乎与个人自由一样是不能转让的,结社自由是仅次于自己活动自由的最自然的自由。只有在结社活动中,个人才能掌握使自己适应共同目标的能力与技巧。在美国,结社自由使身为少数派的反对派摒弃了暴力活动,他们通过和平的努力达到自己的要求。美国之所以保持自由,就在于
它给反对派留下了广泛的活动空间,反对派在美国民主制中发挥着防止僵化的积极作用。因此,学会结社是保持文明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托克维尔相信平等是时代的潮流,社会的趋势,但“平等将导致奴役还是导致自由,导致文明还是导致野蛮,导致繁荣还是导致贫困”,却完全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
本想就此打住,托克维尔是说不尽的。一篇简短的书评或许只能对托克维尔博大精深的政治思想画龙点睛。在我看来,托克维尔的创作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还写过一种堪与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相媲美的完全独创的经典杰作——《旧制度与大革命》。该书对法国大革命的评述、申辩与批评,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最罕见的洞察力。或谓夸饰其词,兹将托克维尔在“前言”中极富预见性的主导思想全文转录于下:
“在未来的黑暗中,人们已经能够洞察三条非常明显的真理。第一条是,今天,举世的人都被一种无名的力量所驱使,人们可能控制或减缓它,但不能战胜它,它时而轻轻地,时而猛烈地推动人们去摧毁贵族制度;第二条是,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最后,第三条真理是,没有哪个地方;专制制度产生的后果比在上述社会中害处更大,因为专制制度比任何其他政体更助长这种社会所特有的种种弊端,这样就促使它们随着它们原来的自然趋向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下去。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非但不与这种倾向作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因为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人们原先应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糜堕落。然而,专制制度从本质上却支持和助长这种感情。这些使人消沉的感情对专制制度大有裨益;它使人们的思想从公共事务上转移开,使他们一想到革命,就浑身战栗,只有专制制度能给它们提供秘诀和庇护,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听任人们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若无专制制度,这类感情或许也会变得强烈;有了专制制度,它们便占据了统治地位。
“反之,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事实上,惟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促使他们彼此接近,因为公民地位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状态中。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因为在公共事务中,必须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摆脱金钱崇拜,摆脱日常私人琐事的烦恼,使他们每日每刻都意识到、感觉到祖国高于一切,祖国近在咫尺;只有自由能够随时以更强烈、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弱,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并且创造知识,使人们能够识别和判断人类的善恶。
“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可能变得富裕、文雅、华丽,甚至辉煌,因其平头百姓举足轻重而显得强大;在那里可以看到私人品德、家庭良父、诚实商人和可尊敬的产业主;甚至还会见到优秀的基督谜,因为他们的祖国不在尘世,而他们宗教的荣耀就是在最腐败的时尚中,在最恶劣的政府下,造就优秀基督徒;罗马帝国最腐朽的时代就曾充斥着优秀的基督徒;但是我敢说,在此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
引证篇幅如之多,大大超出了书评所应容许的限度,但笔者相信,只要尊敬的读者认真品味托克维尔充满政治智慧的妙论,就一定会感受到政治科学的伟大力量,并欣然产生与笔者同样的想法;值得!太绝妙了。政治预言家的智慧不会有过于此。我觉得,两个世纪前的法国亡灵说出了今天我想要说的一切。
正因此故,秉性孤独的托克维尔被后人赞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证券市场周刊》,2003年第7、8、9、10、11、12期
来源: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法网原创作品,未经法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追求公正??纪念罗尔斯
下一篇文章: 梳理法律的核心要素??读《法律的概念》
【论坛讨论】【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最新推荐相关文章
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
秩序的正统性问题--再论法治
合宪性审查与司法权的强化
法律解释的真谛--探索实用法
法律程序的意义
中国:通过法治迈向民主
论民主国家中的宗教(选自《
宪法诉讼之必要性分析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2005 Copyright 法网 fawa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法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