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物质性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 质
2、运动性 :天体不断发展变化,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天体系统:以质量较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绕其旋转的天体集团。 目前能够观测到的天体系统是:
问题二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1、从物质性来看:
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水星和金星有凌日现象) 、 巨行星 (木 土,木星和土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 远日行星 (天海)
质量、体积由小到大排序: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水星最小,木星最大) 光环:除了类地行星没有光环,其余两类都有光环
规律:a 、距太阳越远,则公转周期越长(开普勒第三定律) b 、距太阳越远,则表面温度越低(行星的表面热源主要来自太阳) c 、质量越大,则卫星数越多,大气层越厚(万有引力定律) 2、从运动性来看:
共面性、 近圆性 (公转轨道面近似是同一个圆面) 、 同向性 (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除了金星是自东向西转,天王星是躺着转。其它行星都近似自西向东自转。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统
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地月系
问题三 理解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及其原因: 1、地球自身条件
大气层:适宜的体积和质量 温度:适宜的日地距离
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 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 , ,结晶水汽化溢出,凝结后降落地表。 免于宇宙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作用、地球磁场的排斥作用 2、宇宙环境
安全:太阳系处在银河系外围,恒星分布相对不是太密集。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一致的公转方向,互不干扰的轨道。 稳定:太阳稳定,给地球稳定的光照
问题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什么是太阳辐射
含义:是指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
特点一: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区、红外线。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 可见光部分 , 称为短波辐射。
特点二:能量巨大,源自氢的核聚变。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提供能量
直接:光能、热能
间接:风能、水能和生物能(包括矿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 影响自然环境的要素: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地貌
问题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什么是太阳活动
含义:是指太阳大气层发生突然变化的现象。
弱。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特点二: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周期约为
空一致性(这是由于它们都是太阳磁场变动引起的) ,如黑子变多、变黑的时候,耀斑也 在相近时间、相近区域爆发。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黑子活动: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是正 相关,有些则是负相关) 。原因是太阳磁场的变化引起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 引起气候变化。 (2)耀斑爆发: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3)高能带电离子流:干 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1.3地球的运动
问题一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问题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其周期为 24小时,使得昼夜温差不致过大。
2、时差 :
北京在东八区, 纽约在西五区, 伦敦在零时区。 “北京时间” 是东八区的区时 (120o E ) ,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116o E)
3、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 :在北半球,沿着运动方向右偏;在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 偏
4、赤道略凸,两极略扁 (由于惯性离心力)
问题三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 (周期为一年) 往返运动。 故称之为 “回 归线” 。
比起冬半年而言,夏半年时日地距离较大,故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夏半年 长于冬半年。
一年中被直射过两次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不包括南、北回归线) 一年中被直射过一次的是:南、北回归线
一年中没有被直射过的是: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不包括南、北回归线) 2、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 概念:地球总有一半被照亮, 为白天, 另一半为黑夜, 二者的界线叫 晨昏圈 (线) , 沿着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为 晨线 ,由白天进入黑夜的界线为 昏线 。晨昏圈 把一个纬线圈分割成 昼弧 和 夜弧 两部分。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也是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平分昼长,规定此时为地方时 12点。
夏半年
冬半年
(2)纬度规律:所在纬度越高,昼夜差异越大。所在纬度离被直射纬度越近,则正午太 阳高度角越大。
季节规律:两至时昼夜差异最大,发生极昼极夜的范围最大(故称极圈,理论上极 点的极昼极夜长半年,极圈的极昼极夜长为一天)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 度在夏至时达一年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冬至时达一年最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被直射时达一年最大。
(3)答题技巧:方法一、 结合生活体验。 温度越热,说明昼越长、 太阳高度角越大。
先画地球、球心、赤道、地轴(地轴与赤道垂直) ,
再画太阳光的直射点(与直射点的地平面垂直) 最后画晨昏圈(与太阳光垂直)
(4) 我国传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西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温度统计:3,4,5/6,7,8/9,10,11/12,1,2
方法二、画日照简图 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 角的时间规律划分四季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
北温带(北极圈与北回归线之间) :除寒带、热带以外的
区域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温带(南极圈与南回归线之间) :除寒带、热带以外的
区域
南寒带(南极圈以内)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一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半生的鸡蛋结构)
探测手段: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可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 横波只可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深度越深温度越高。
1、 地壳 (蛋壳) :地表至莫霍面 2、 地幔 上 部 :软 流 层
下:软流层以下的地幔
3、 地核 (蛋黄) :古登堡面以下 外地核:液态 内地核 问题二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1、 水圈
2、 生物圈 :最活跃的圈层 3、 大气圈
干洁空气:78%氮气, 21%的氧气, , CO2吸收长波辐射, O3 吸收紫外 成分 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2)根据大气的运动状况和物理性质分层:
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
角的纬度规律划分五带 岩石 部
极光:由于电离层在此层,所以高能带电粒子与电离层作用的极光现象在此层 电离层:关系到无线电通讯
平流:由于顶部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故该层为稳定的上热下冷结构
飞行:由于几乎没有水汽和杂质,故能见度高,天气晴朗。且平流的气流稳定,利
由于海拔越高,离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越远,故该层为不稳定的下热上冷 由于温度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越厚,故纬度越低,对流层越薄。
2.1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问题一 读图分析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削弱作用(白天) —— 左图中的 CEF
C
E CO 2和水汽吸收长波辐射, O 3吸收紫外部分
F 是散射:小粒径对波长短的光散射明显(故晴天为蓝色) ,
大粒径为无选择地散射(故阴天或空气质量不好的白天为灰白色)
2、保温作用(夜晚) ,也称温室效应 —— 左图中的 IK
过程一: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升温向外辐射 (G属长波辐射 )
过程二:大气中的 CO 2和水汽吸地面辐射(I )
过程三,大气向外辐射能量,一部分逸出,称大气辐射(J ) ,
一部分将热量还给地面,称大气逆辐射(K )
故地面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短波) ,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长波)
阴天的白天温度较低,是因为削弱作用强(即云的反射和水汽吸收作用强)
阴天的夜晚温度较高,是因为保温作用强(即水汽吸收作用强,大气逆辐射强) 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仍是亮的,是因为散射作用。
太阳在地平线附近时较红,是因为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穿过 的路径较长,波长较长的光都被散射掉了,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
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由于照射分散, 且被大气削弱得多) 。
天气状况。多阴雨天的地方得到的太阳辐射少(由于被大气削弱
得多)
海拔高低。海拔高的,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较小尺度的地势起
伏不会影响太阳辐射)
问题二 大气运动
1、 热力环流 ——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城郊之间、海陆之间、山顶和山腰之间都会形成这种由于冷热不均而产生的热力 环流。
A 处近地面较热,气体受热膨胀上升; B 、 C 处近地面较冷,气体收缩下沉 气压差异 垂直方向比较:海拔越高,气压越高
水平方向比较: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气压较高处等压面凸起
,存在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 梯度力。
高压指向低压,沿运动方向右偏,直到与等压线平行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近地面 :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
北半球是高压指向低压,沿运动方向右偏,偏不到与等压线平行
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环流 B C 压强 A>
2.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1)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
(2)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10-20度,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0-40度,副高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东南信风在夏季越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形成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 (3)考虑地表海陆性质差异——形成季风环流(以南亚和东亚最为典型)
高纬环流(热力原因)
中纬环流(动力原因) 低纬环流(热力原因)
极地东风带(干)
中纬西风带(湿) 中纬西风带(湿)
极地东风带(干) 东北信风带(干) 东南信风带(干) (干,热力原因) (湿,动力原因)
(湿,热力原因)
(干,动力原因)
问题三 运用天气系统示意图分析天气状况 1、锋(由锋面和锋线组成)
2、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例
2.2 水的运动
问题一 读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A 蒸发 E 地表径流 B 降水 F 下渗
C 水汽输送 G 地下径流 D 降水 H 植物蒸腾
水循环的意义:联系调节、迁移交换、平衡更新、影响塑造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影响地表径流(如水库) 、地下径流; 2、影响下垫面 (如保护植被、退湖还田)
根据水循环得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总量上看是,但是水循环受各 种条件限制,它的更新速度
是有限的,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影响我国的锋面气旋的分析:
以锋面为界,上部纬度较高,所以为冷气团,同理,下部为暖气团。 由于是北半球的低压中心,所以是逆时针旋转。沿着逆时针方向,低 压的西侧为冷气团追暖气团,故为冷锋,云雨区(阴影所示)在冷锋 后;东侧为暖气团追冷气团,故为暖锋,云雨区较大,在暖锋前。
A
问题二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其分布规律,并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 1、分布
洋流是表层海水大规模、有规律地运动。洋流方向受风带、 地转偏转力、陆地轮廓影响。
副热带海区(30度) :反气旋型(北顺南逆) 。 赤道附近有赤道逆流。北印度洋为冬逆夏顺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暖流、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寒流 副极地海区(60度) :气旋型(北逆) , 南半球为广阔洋面上的西风漂流。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寒流 2、影响
对渔场:在寒暖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流(秘鲁) 对航海:如最佳航线的选择,如郑和下西洋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对环境:加速污染物扩散,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净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问题一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形式
地质作用:是使地壳及其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
暖
暖
暖
寒 寒
寒
问题二 用内、外力分析某一地表形态的形式和变化原因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按运动方向,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者相互伴随,水平运动为主导。 形成相应的地质构造,包括以下两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不宜施工。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往往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风化 :大块变小块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表层叫风化壳, 是土壤层的前身。 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 :脱离本体的过程。如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雅丹(风蚀城堡) 、戈壁
流水侵蚀:喀斯特、河流峡谷、河流凹岸的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冰 川侵蚀:冰斗、 U 型谷、
搬运 介质搬运动力变小,携带的泥沙沉积,如风力沉积:沙漠、海滩、黄土高原的深 厚
沉积 :流水沉积:河流的凸岸、冲(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问题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板块运动
重熔再生
3.1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起点:岩浆 -->岩浆岩,终点:变质岩 — 〉岩浆 2、所有岩石都能通过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 3、所有岩石都能通过沉积作用变为沉积岩
岩石圈被分割为六大板块:
挤压(消亡边界)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张裂(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海洋
气候的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 :纬度越高,温度越低 大气环流 :上升气流或低纬流向高纬的气流性质较湿 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洋流(寒流减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下垫面 海陆分布(沿海湿润、温差小)
植被覆盖
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下垫面、释放废热
澳大利亚西部的沙漠 —— 地形、寒流
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 —— 地形、寒流
赤道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 地形
北美洲西岸狭长的温带海洋气候 —— 地形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东西两侧 —— 地形、洋流
固结成岩
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问题一 举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整体性
地理环境包括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 生物、土壤。
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改变可 能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甚至
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问题二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
4.1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问题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广义的聚落指村落和城市,狭义的聚落单指村落。
1、 地形
平原:利于建设、农耕、交通,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
山区的河谷:利于建设、农耕、水运,水源充足,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受地形约束。如兰州、 太原、西安。
热带的高原:气候较低地凉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2、气候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的中低纬度,尤其是气候条件更为优越的沿海。
3、 水(水运、水资源)
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水运要道发展起来的,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条带状或被分割成组团状。尤 其是具有优良港湾
的海岸和大河的入海口(上海、鹿特丹) ;水陆交通的转运点(武汉、南京) ;水运起点(赣州) ; 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
单一盛行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季风区: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区
若有风频资料: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风向影响污染 工业区的布局
煤矿:伯明翰(英) 、匹兹堡(美) 、鲁尔区的埃森和杜伊斯堡(德) 、大同(山西) 、鹤岗(黑 龙江)
石油:阿伯丁(英) 、休斯敦(美) 、大庆(黑龙江) 铁矿:鞍山(辽宁) 、包头(黑龙江) 、攀枝花(四川) 、马鞍山(安徽)
问题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线路、方式、密度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问题一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和方法 通过分析树木年轮(冷时年轮较薄) 、沉积物等发现: 1、地质时期(几十亿年) :三次大冰期
2、历史时期(一万) :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相间 3、近代(一二百年) :世界气温波动上升 问题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1、 成因:由于燃烧 矿物燃料 和 植被破坏 使得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含量增加, 导致 温室效应 加剧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
2、措施:控制人口、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加强国际合作 问题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古代
社会稳定、文明和经济的兴衰:温暖期稳定,寒冷期动荡
动植物物种的迁移:温暖时界限北迁,寒冷时界限南迁 利:高纬度地区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弊:热带半干旱、干旱地区变得更干旱,产量下降;而有些地区可能洪灾次数增多 利:为新能源、新技术提供市场;高纬度取暖能源消耗减少
弊:传统耗能工业受到更大压力;低纬度制冷能源消耗增加
病毒、病虫害活动时间延长、种类增加 老弱病残在热浪中死去 海平面上升 →沿海地区被淹,没损坏港口设备 →影响航运影响 海水入侵 →地下水水位上升 →土壤盐渍化 →影响农业生长 洋面升温 →台风增多,影响水产养殖 生活习性改变 -,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栖息环境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2、近代
农业 工业 人类 健康 海平面 海岸带 生态
问题一 寒潮产生的原因
冬半年(即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强冷空气 (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少,冰雪反射力强) 入侵 等现象。
问题二 寒潮产生的危害
寒潮警报:是以是否损害农作物为标准的,因此在各地的寒潮标准不一样。 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通过北、西北、西三条路径南下,影响除青藏高原和 西南部分地区除的大部分地区
弊:剧烈降温、大风、雨雪、冰冻影响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春季和秋季) 、交通、电 信、电力
利:热量交换,风调雨顺的保证(缓解旱情、雪水中丰富的氮化物、雪水能增加土 壤中的肥料,杀死害虫) 、风力资源
4.4水资源
问题一 水资源的概念及分布
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 生资源。
水资源:广义指水圈的水量总体。狭义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潜 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我国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主要靠水库和跨流域调水调 节。水能主要分布在西南。
问题二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农耕时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很有限,依赖很强
水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疏松肥沃的土壤,灌溉航运之便、冲击平原的低平地势。
2、 近现代,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人们大量开发潜层地下水,开始开发深层地 下水,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过量的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会污染、破坏水资源。比如:
①破坏植被,可能导致水土⑥流失,泥沙淤积,洪灾频发;②过量开发可能引起断流、干旱;③ 固定河道,可能抬高河床,加大洪灾隐患;④建筑水库,可能影响加大淤积,影响生态环境;⑤排干 湖泊、沼泽等湿地,可能影响水循环,使气候干旱;⑥大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产生地面下陷、海水倒 灌、减少对地表径流的补给。
建议:通过污染治理、疏通河道、开源节流、保护植被和湿地等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地理必修一笔记
地理必修一
地球自转的特点
方向:
周期
(1)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有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即参照系或定标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
(2)教材所讲的恒星日即以恒星作为参照点,这是因为恒星十分遥远,在地球上看来,恒星之间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所有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即“恒星不恒”)。
(3)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360度,所需时间为23时56分4秒。
速度
(1)切运动都有线速度,作为一种圆运动,地球自转有它的角速度。教学紧扣三点:
(2)地球自转角速度全球一致,它既不因纬度高低而不同,也不因高度而有不同。
(3)自转线速度却因纬度差异而不同,这是因为各地与地轴距离有所不同。纬度俞低,距地轴愈远,线速度愈大,纬度愈高,距地轴愈近,线速度也愈小。所以,赤道是唯一的大圆,线速度最大;纬线圈周长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线速度也愈来愈小。
(4)南、北极点因为各是一个点,自转半径为0,超然于地球自转,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换言之,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重点]地球公转的特点
指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和周期。
方向 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由西向东。
轨道 地球公转轨道就是环绕太阳运动的路线。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
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
速度?周期 公转速度,教材以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来表述,只讲了结论,省略了过程,一般很难理解,"为什么日地距离不同会影响公转速度的变化,"但在这里又不能超教材而出现面积速度的概念或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所以,只好采取推论的办法,即: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孤长,如近日点 ,远日点 单位时间(相等的时间)内的运动线速度
所以,近日点地球运动速度快,远日点慢。
必修一地理笔记
大气受热的应用
1、在晚秋至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或十雾九晴的原因)
晴朗的夜晚云层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且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地面降温快。
2、在寒冬,农田利用秸秆制造人造烟雾御霜冻
人造烟雾(主要成分二氧化碳和水)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但气温不最高,为什么?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能丰富;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且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不最高。 4、 你知道的北方冬季种菜用温室保温的原理吗?
太阳的短波辐射能透过温室大棚,被地面吸收;但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却不能透过温室大棚,大棚还能阻隔温室内外的气体交换。 5、 阴天为何气温日差较小?
白天多云,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吸收、反射、散射多),故气温偏低;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
6、 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谚语“早穿棉衣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呈现的现
象。
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低,故有“早穿棉袄”的现象。
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必修一 地理笔记
1.1 宇宙中的地球 问题一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物质性 ,物质性:基本天体是星云和恒星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 质 2,运动性:天体不断发展变化,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运动性 天体系统:以质量较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绕其旋转的天体集团. 目前能够观测到的天体系统是: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统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统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问题二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1,从物质性来看: ,从物质性来看: 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水星和金星有凌日现象) 巨行星 ,巨行星 巨行星(木 土,木星和土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远日行星 ,远日行星 远日行星(天海) 质量,体积由小到大排序: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水星最小,木星最大) 光环:除了类地行星没有光环,其余两类都有光环 规律:a,距太阳越远,则公转周期越长(开普勒第三定律) b,距太阳越远,则表面温度越低(行星的表面热源主要来自太阳) c,质量越大,则卫星数越多,大气层越厚(万有引力定律) 2,从运动性来看: ,从运动性来看: 共面性,近圆性(公转轨道面近似是同一个圆面) ,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除了金星是自东向西转,天王星是躺着转.其它行星都近似自西向东自转.
问题三 理解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及其原因: 1,地球自身条件 , 大气层:适宜的体积和质量 温度:适宜的日地距离 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 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溢出,凝结后降落地表. 免于宇宙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作用,地球磁场的排斥作用 2,宇宙环境 , 安全:太阳系处在银河系外围,恒星分布相对不是太密集.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一致的公转方向,互不干扰的轨道. 稳定:太阳稳定,给地球稳定的光照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问题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什么是太阳辐射 , 含义:是指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 特点一: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区,红外线.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 可见光部分,称为短波辐射. 特点二:能量巨大,源自氢的核聚变.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提供能量 直接:光能,热能 批注 [ 1]: 物体温度越高,则辐射的 波长越长.要记忆,可类比"人" : 人的温度较低, 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 部分 间接:风能,水能和生物能(包括矿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 影响自然环境的要素: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地貌
问题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什么是太阳活动 , 含义:是指太阳大气层发生突然变化的现象. 特点一:以太阳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它们的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 弱.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特点二: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周期约为 11 年.太阳活动各种现象的发生具有时 空一致性(这是由于它们都是太阳磁场变动引起的) ,如黑子变多,变黑的时候,耀斑也 在相近时间,相近区域爆发.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1)太阳黑子活动: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是正 相关,有些则是负相关) .原因是太阳磁场的变化引起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 引起气候变化. (2)耀斑爆发: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3)高能带电离子流:干 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1.3 地球的运动 问题一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方向 自 转 公 转 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 围绕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 南极俯视顺时针) 轨道为椭圆形,太阳在一个焦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点上 1 个恒星年 1 个恒星日 不是公历中的 1 天(太阳日) 不是公历中的一年(回归年) 角速度:全球均为 15o/h(360 o?24h) ,两 近日点(1 月初) ,角速度和线 极为 0 速度最大;远日点(7 月初) ,角速 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两极为 度和线速度最小 0 同纬度上各处线速度相同. 周期 速度 批注 [ 2]: 因为根据开普勒第二定 律,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 日地距离越小, 单位时间扫过的弧长 和弧度(即线速度和角速度)越大 批注 [ 3]: 因为纬度越高,24 小时转 过的圆周越小 问题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其周期为 24 小时,使得昼夜温差不致过大. ,昼夜更替 批注 [ 4]: 因为 24 小时转过同一个圆 周
2,时差: ,时差 划分 地 方 时 同一经度的地 方时相同, 不同经度的地 方时不同. 划 分 日期 变 更 近 线 180 度经线附 计算 1.画辅助线 0 度经线,左边西经,右边东经,标 出自转方向 2.沿着自转方向,东边的地方时=西边的地方时 +间隔的度数×4 分钟 计 算 1.180 度经线就像小排头,沿着自转方向,引领其 后的时区(直到区时为零点的时区为止)进入新的一 天 .( 如 下 例 , 阴 影 部 分 为 较 新 的 一 天 ) 批注 [ 5]: 东边更早迎来某时刻 2.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需加一天.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需减一天. 北京在东八区,纽约在西五区,伦敦在零时区.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120oE) ,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116oE) 3,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在北半球,沿着运动方向右偏;在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 ,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 偏 4,赤道略凸,两极略扁(由于惯性离心力) ,赤道略凸,两极略扁
问题三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周期为一年)往返运动.故称之为"回 归线" . 比起冬半年而言,夏半年时日地距离较大,故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夏半年 长于冬半年. 赤道面 批注 [ 6]: 回归线的纬度与黄赤交角 的度数是一致的 夏半年 黄 赤 交 角 23o26' 北回归线 冬半年 夏至 春分 南回归线 23?26′N ? ′ 秋分 春分 黄道面
冬至 23?26′S ? ′ 一年中被直射过两次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不包括南,北回归线) 一年中被直射过一次的是:南,北回归线 一年中没有被直射过的是: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不包括南,北回归线) 2,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1) 概念: 地球总有一半被照亮, 为白天, 另一半为黑夜, 二者的界线叫晨昏圈 线) 晨昏圈 ( , 沿着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为晨线 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界线为昏线 昏线.晨昏圈 晨线 昏线 把一个纬线圈分割成昼弧 夜弧 昼弧和夜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 昼弧 夜弧两部分.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也是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平分昼长,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平分昼长,规定此时为地方时 12 点.
春分,秋分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平分 平分 平分 90o 平分
平分 夏至 极昼 昼>夜 90o 平分 夜>昼 极夜 冬至 极夜 夜>昼 平
分 昼>夜 90o 极昼 晨线上 正午(正迎向太阳的弧上) 昏线上 (2)纬度
地理笔记(必修一)
1.1 宇宙中的地球
问题一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物质性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运动性:天体不断发展变化,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天体系统:以质量较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绕其旋转的天体集团。 目前能够观测到的天体系统是: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统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统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问题二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1、从物质性来看:
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水星和金星有凌日现象)、巨行星(木土,木星和土星之间有小行星带)、远日行星(天海)
质量、体积由小到大排序: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水星最小,木星最大) 光环:除了类地行星没有光环,其余两类都有光环
规律:a、距太阳越远,则公转周期越长(开普勒第三定律) b、距太阳越远,则表面温度越低(行星的表面热源主要来自太阳) c、质量越大,则卫星数越多,大气层越厚(万有引力定律) 2、从运动性来看:
共面性、近圆性(公转轨道面近似是同一个圆面)、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除了金星是自东向西转,天王星是躺着转。其它行星都近似自西向东自转。
问题三 理解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及其原因: 1、地球自身条件
大气层:适宜的体积和质量 温度:适宜的日地距离
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溢出,凝结后降落地表。 免于宇宙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作用、地球磁场的排斥作用 2、宇宙环境
安全:太阳系处在银河系外围,恒星分布相对不是太密集。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一致的公转方向,互不干扰的轨道。 稳定:太阳稳定,给地球稳定的光照
问题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什么是太阳辐射
含义:是指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提供能量
直接:光能、热能
间接:风能、水能和生物能(包括矿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 影响自然环境的要素: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地貌
问题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什么是太阳活动
含义:是指太阳大气层发生突然变化的现象。
弱。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特点二: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周期约为,如黑子变多、变黑的时候,耀斑也在相近时间、相近区域爆发。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相关,有些则是负相关)。原因是太阳磁场的变化引起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引起气候变化。(23
1.3地球的运动
问题一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问题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其周期为24小时,使得昼夜温差不致过大。
2、时差:
北京在东八区,纽约在西五区,伦敦在零时区。“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120oE) ,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116oE)
3、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在北半球,沿着运动方向右偏;在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4、赤道略凸,两极略扁(由于惯性离心力)
问题三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周期为一年)往返运动。故称之为“回归线”。
比起冬半年而言,夏半年时日地距离较大,故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夏半年
冬半年
一年中被直射过两次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不包括南、北回归线) 一年中被直射过一次的是:南、北回归线
一年中没有被直射过的是: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不包括南、北回归线) 2、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概念:地球总有一半被照亮,为白天,另一半为黑夜,二者的界线叫晨昏圈(线),沿着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为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界线为昏线。晨昏圈把一个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平分昼长,规定此时为地方时12点。
(2)纬度规律:所在纬度越高,昼夜差异越大。所在纬度离被直射纬度越近,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季节规律:两至时昼夜差异最大,发生极昼极夜的范围最大(故称极圈,理论上极点的极昼极夜长半年,极圈的极昼极夜长为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时达一年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冬至时达一年最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被直射时达一年最大。
(3)答题技巧:方法一、结合生活体验。温度越热,说明昼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大。 方法二、画日照简图
先画地球、球心、赤道、地轴(地轴与赤道垂直),
再画太阳光的直射点(与直射点的地平面垂直) 最后画晨昏圈(与太阳光垂直)
(4) 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 我国传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西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温度统计:3,4,5/6,7,8/9,10,11/12,1,2
角的时间规律划分四季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
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 角的纬度规律划分五带 北温带(北极圈与北回归线之间):除寒带、热带以外的
区域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温带(南极圈与南回归线之间):除寒带、热带以外的
区域
南寒带(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一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半生的鸡蛋结构)
探测手段: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可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横波只可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深度越深温度越高。
1、 地壳(蛋壳):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 2、 地幔 顶: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
上部:软流层
下:软流层以下的地幔
3、 地核(蛋黄):古登堡面以下 外地核:液态 内地核 问题二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1、 水圈
2、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3、 大气圈
干洁空气:78%氮气,21%的氧气,,CO2吸收长波辐射,O3 吸收紫外 成分 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2)根据大气的运动状况和物理性质分层:
极光:由于电离层在此层,所以高能带电粒子与电离层作用的极光现象在此层 电离层:关系到无线电通讯
平流:由于顶部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故该层为稳定的上热下冷结构
飞行:由于几乎没有水汽和杂质,故能见度高,天气晴朗。且平流的气流稳定,利
由于海拔越高,离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越远,故该层为不稳定的下热上冷 由于温度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越厚,故纬度越低,对流层越薄。
2.1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问题一 读图分析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削弱作用(白天)——左图中的CEF
C
ECO2和水汽吸收长波辐射,O3吸收紫外部分 F是散射:小粒径对波长短的光散射明显(故晴天为蓝色), 大粒径为无选择地散射(故阴天或空气质量不好的白天为灰白色) 2、保温作用(夜晚),也称温室效应——左图中的IK
过程一: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升温向外辐射(G属长波辐射) 过程二: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吸地面辐射(I)
过程三,大气向外辐射能量,一部分逸出,称大气辐射(J),
一部分将热量还给地面,称大气逆辐射(K)
故地面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短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长波)
阴天的白天温度较低,是因为削弱作用强(即云的反射和水汽吸收作用强) 阴天的夜晚温度较高,是因为保温作用强(即水汽吸收作用强,大气逆辐射强) 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仍是亮的,是因为散射作用。
太阳在地平线附近时较红,是因为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穿过的路径较长,波长较长的光都被散射掉了,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
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由于照射分散,且被大气削弱得多)。
天气状况。多阴雨天的地方得到的太阳辐射少(由于被大气削弱
得多)
海拔高低。海拔高的,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较小尺度的地势起
伏不会影响太阳辐射)
问题二 大气运动
1、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城郊之间、海陆之间、山顶和山腰之间都会形成这种由于冷热不均而产生的热力压强A>环流。
C
A处近地面较热,气体受热膨胀上升;B、C处近地面较冷,气体收缩下沉 气压差异 垂直方向比较:海拔越高,气压越高
水平方向比较: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B
环流 气压较高处等压面凸起
,存在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压指向低压,沿运动方向右偏,直到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
北半球是高压指向低压,沿运动方向右偏,偏不到与等压线平行
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1)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热力原因)
(干,热力原因) 极地东风带(干)
(湿,动力原因) 中纬西风带(湿) 中纬环流(动力原因)
东北信风带(干)
低纬环流(热力原因) 东南信风带(干)
中纬西风带(湿)
(干,动力原因)
极地东风带(干) (湿,热力原因)
(2)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10-20度,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0-40度,副高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东南信风在夏季越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形成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 (3)考虑地表海陆性质差异——形成季风环流(以南亚和东亚最为典型)
问题三 运用天气系统示意图分析天气状况 1、锋(由锋面和锋线组成)
2、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例
影响我国的锋面气旋的分析:
以锋面为界,上部纬度较高,所以为冷气团,同理,下部为暖气团。 由于是北半球的低压中心,所以是逆时针旋转。沿着逆时针方向,低压的西侧为冷气团追暖气团,故为冷锋,云雨区(阴影所示)在冷锋后;东侧为暖气团追冷气团,故为暖锋,云雨区较大,在暖锋前。
2.2 水的运动
问题一 读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A 蒸发 E 地表径流 B 降水 F 下渗
A
C 水汽输送 G 地下径流 D 降水 H 植物蒸腾
水循环的意义:联系调节、迁移交换、平衡更新、影响塑造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影响地表径流(如水库)、地下径流;2、影响下垫面(如保护植被、退湖还田)
根据水循环得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总量上看是,但是水循环受各种条件限制,它的更新速度
是有限的,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问题二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其分布规律,并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1、分布
寒暖
洋流是表层海水大规模、有规律地运动。洋流方向受风带、 地转偏转力、陆地轮廓影响。
副热带海区(30度):反气旋型(北顺南逆)。 赤道附近有赤道逆流。北印度洋为冬逆夏顺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暖流、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寒流 副极地海区(60度):气旋型(北逆), 南半球为广阔洋面上的西风漂流。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寒流 2、影响
对渔场:在寒暖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流(秘鲁) 对航海:如最佳航线的选择,如郑和下西洋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对环境:加速污染物扩散,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净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问题一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形式
地质作用:是使地壳及其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
暖
寒
暖
寒
问题二 用内、外力分析某一地表形态的形式和变化原因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按运动方向,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者相互伴随,水平运动为主导。
形成相应的地质构造,包括以下两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不宜施工。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往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风化:大块变小块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表层叫风化壳,是土壤层的前身。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脱离本体的过程。如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雅丹(风蚀城堡)、戈壁
流水侵蚀:喀斯特、河流峡谷、河流凹岸的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冰川侵蚀:冰斗、U型谷、
搬运介质搬运动力变小,携带的泥沙沉积,如风力沉积:沙漠、海滩、黄土高原的深厚
沉积:流水沉积:河流的凸岸、冲(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问题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板块运动
岩石圈被分割为六大板块: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挤压(消亡边界)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1、起点:岩浆-->岩浆岩,终点:变质岩—〉岩浆 张裂(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海洋
2、所有岩石都能通过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 3、所有岩石都能通过沉积作用变为沉积岩
重熔再生
固结成岩
3.1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的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根本原因):纬度越高,温度越低
:上升气流或低纬流向高纬的气流性质较湿
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洋流(寒流减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下垫面 海陆分布(沿海湿润、温差小)
植被覆盖
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下垫面、释放废热
澳大利亚西部的沙漠——地形、寒流
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地形、寒流 赤道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形
北美洲西岸狭长的温带海洋气候——地形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东西两侧——地形、洋流
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问题一 举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整体性
地理环境包括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改变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甚至
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问题二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
4.1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问题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广义的聚落指村落和城市,狭义的聚落单指村落。
1、 地形
平原:利于建设、农耕、交通,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
山区的河谷:利于建设、农耕、水运,水源充足,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受地形约束。如兰州、太原、西安。
热带的高原:气候较低地凉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2、气候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的中低纬度,尤其是气候条件更为优越的沿海。
风向影响污染单一盛行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工业区的布局
季风区: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区 若有风频资料: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3、 水(水运、水资源)
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水运要道发展起来的,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条带状或被分割成组团状。尤其是具有优良港湾
的海岸和大河的入海口(上海、鹿特丹);水陆交通的转运点(武汉、南京);水运起点(赣州);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
煤矿:伯明翰(英)、匹兹堡(美)、鲁尔区的埃森和杜伊斯堡(德)、大同(山西)、鹤岗(黑龙江)
石油:阿伯丁(英)、休斯敦(美)、大庆(黑龙江) 铁矿:鞍山(辽宁)、包头(黑龙江)、攀枝花(四川)、马鞍山(安徽)
问题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线路、方式、密度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问题一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和方法 通过分析树木年轮(冷时年轮较薄)、沉积物等发现: 1、地质时期(几十亿年):三次大冰期
2、历史时期(一万):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相间 3、近代(一二百年):世界气温波动上升 问题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1、成因: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和植被破坏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
2、措施:控制人口、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加强国际合作 问题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古代
社会稳定、文明和经济的兴衰:温暖期稳定,寒冷期动荡 动植物物种的迁移:温暖时界限北迁,寒冷时界限南迁 农业 利:高纬度地区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弊:热带半干旱、干旱地区变得更干旱,产量下降;而有些地区可能洪灾次数增多 工业 利:为新能源、新技术提供市场;高纬度取暖能源消耗减少
弊:传统耗能工业受到更大压力;低纬度制冷能源消耗增加
人类 病毒、病虫害活动时间延长、种类增加 健康 老弱病残在热浪中死去 2、近代
海平面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损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 海岸带 海水入侵?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长 洋面升温?台风增多,影响水产养殖 生态 生活习性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栖息环境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问题一 寒潮产生的原因
冬半年(即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强冷空气(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少,冰雪反射力强)入侵等现象。
问题二 寒潮产生的危害
寒潮警报:是以是否损害农作物为标准的,因此在各地的寒潮标准不一样。 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通过北、西北、西三条路径南下,影响除青藏高原和西南部分地区除的大部分地区
弊:剧烈降温、大风、雨雪、冰冻影响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春季和秋季)、交通、电信、电力
利:热量交换,风调雨顺的保证(缓解旱情、雪水中丰富的氮化物、雪水能增加土
壤中的肥料,杀死害虫)、风力资源 4.4水资源
问题一 水资源的概念及分布
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广义指水圈的水量总体。狭义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潜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我国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主要靠水库和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能主要分布在西南。
问题二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农耕时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很有限,依赖很强
水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疏松肥沃的土壤,灌溉航运之便、冲击平原的低平地势。
2、 近现代,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人们大量开发潜层地下水,开始开发深层地下水,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过量的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会污染、破坏水资源。比如:
①破坏植被,可能导致水土⑥流失,泥沙淤积,洪灾频发;②过量开发可能引起断流、干旱;③固定河道,可能抬高河床,加大洪灾隐患;④建筑水库,可能影响加大淤积,影响生态环境;⑤排干湖泊、沼泽等湿地,可能影响水循环,使气候干旱;⑥大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产生地面下陷、海水倒灌、减少对地表径流的补给。
建议:通过污染治理、疏通河道、开源节流、保护植被和湿地等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