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
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诗来评画、论画,借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
三、简答题
(1)绘画艺术的发达,有助于创造或深化诗的意境;
(2)绘画艺术的发达,带来了题画诗的兴盛。
(1)诗人队伍、诗作数量及质地:清代康熙年间,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清季振宜《唐诗》文献,编成《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
(2)诗歌风格:众体兼备,风格多样。
(3)诗歌体裁:众体兼备,众体兼长。
(1)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2)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广开言路)
(3)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儒释道并存)
(4)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中唐”处于“盛唐”之后,“晚唐”之前,它不是唐诗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虽然唐诗的繁荣主要集中在8世纪至9世纪中叶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王维、李白、杜甫的诗歌崛起在前,韩愈、白居易、李贺等诗人相继于后,先后有序却又各自争雄竞长,从而形成群峰环立、如日中天的唐诗繁荣局面。
在中唐虽然个人诗人没有谁确实能与李、杜相抗衡,但 “诗到元和体制新”,在风格流派、题材体制以及艺术技术等方面,中唐有着巨大的开拓和创新,后世无不瞩目。所以高棅认为中唐是盛唐之后的“再盛”。
5、唐代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对唐诗有什么影响?
唐代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允许人们畅所欲言、秉笔直书,政治文化出现活跃的局面,并臻于繁荣。 诗人就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做到“推见至隐”鲜有避讳。
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方面的外因:
(1)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达的经济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社会气象,并极大地影响于诗人们的创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发达的经济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使他们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2)唐王朝的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原因。
(3)随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庶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手中,这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文学自身演变的内因:
我国在唐之前,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诗歌传统、艺术技巧、体裁形式等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新体诗”自六朝以来的发展,永明声律说的创造,梁陈时律诗的雏形的出现,对唐代五、七律成熟有很大影响,五、七绝也由六朝乐府脱胎而来。
总之,诗歌自身发展为唐诗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广阔前景。
(1)他们大多生气勃勃、奋发向上,富于理想和热情,渴望建功立业,澄清天下。唐诗所表现出的昂扬的情调、明丽的画面及独特的生活理想,正根源于此。
(2)他们大多关心民生疾苦,同情人民的灾难和不幸,敢于为之呐喊、呼吁。
(3)他们大多恃才傲物、蔑视礼法,敢于直斥权贵、抨击执政,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现象,积极从事改革弊政的斗争。
第二章 唐诗的演进阶段
第一节 初唐诗歌
诗歌的题材内容由上官体的应制、奉和转向对江山塞漠的描绘和个人性灵的抒写,风格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丽清新。体裁上,“四杰”各有所长,卢、骆擅长七言歌行,所作被后人誉为“初唐体”;王、杨则擅长五言律诗,格律更趋规范化。
三、作品阅读
(1)这首诗在格调上与一般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超脱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窠臼,劝慰自己和友人不必为离别而太过悲伤,展现了胸怀的旷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3)“少府”:唐人对县尉的通称,其职位低于县令。
(4)“之任”:赴任。
(5)“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指青年男女。
(1)“表达的思想情感:反映了年轻士人的生活理想,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虽然是乐府旧题,但这是初唐时期的一首五言律诗中著名的边塞诗。
卢照邻《长安古意》“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1)桑田碧海:即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之大;
扬子:汉代扬雄,字子云。
(2)这几句话表达的意思: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扬雄自况,与前面所写的豪门贵族生活作对照,针砭当世,托物言志。
(1)“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中的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犯。
四、简答题
(1)从题材、境界、气度方面改变了诗风,不时透露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2)在改进诗体方面看,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创造了别具一格的
“初唐体”,即七言歌行体。
(3)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六对”、“八对”说以字音与字义的对称效果组织偶句,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区分上升到了诗歌联句的艺术创造,对律诗的成熟具有促进作用。
54
二、名词解释
多以五言体式,抒写隐逸闲适的思想情趣,描绘山川田园的秀美,反映农村宁静、淳真的生活;艺术上熔陶诗浑成与谢诗工巧为一炉,既有鲜明清丽的笔触,又有完整浑融的画面,不仅模山容、范水态,而且力求表现山水的个性,在山水中渗透自己的性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代表作家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
抒报国壮志,揭军中不平,发反战呼声,记民族交往,颂域外风情,摹塞上风光;代表作家有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崔灏等;由于经历、个性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各自的风貌,或雄奇瑰丽,或深厚沉著,或凭想象抒怀,或借咏史寄意,但却都体现了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
三、作品阅读
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结构上的妙处:首联逆起,上、下句位置倒转,有先声夺人之妙。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中“疾”、“轻”用字佳在:上句着意描写鹰眼的锐利,但不用“锐”而用“疾”;下句着意刻划马驰之迅疾,但不用“疾”而用“轻”字。
(3)新丰市: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
(4)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以治军整肃著称,细柳营是他屯军的地方,后遂以细柳营喻指将军驻地。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归雁”除写景外,还有什么寓意?
都是诗人的自喻。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有什么特点?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张丞相是指谁? 是张九龄。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1)题目中的“过”是什么意思?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过”:访问;此诗用极为亲切简洁的语言和由往访至辞别的如话家常的结构形式,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情。
(2)说明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是五律,风调却近古体。对仗工整,无锤炼痕迹。其质朴的风格与所描写的对象、诗人的朴实情怀和谐一致。
将军”。
(1)本诗重在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苦战的广大战士则寄予深切同情。诗的末二句则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点出了前面的题旨。
(2)解释“歌行”的涵义: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警句,诗人只是陈述事实,并未下评语加以褒贬,但句意显豁,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1)五花连钱:指名贵的马。唐代富贵人家把马的毛剪成花瓣形,作为装饰,五瓣叫五花马;连钱:良马名,连钱骢的省称。
(2)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
(1)古意:是六朝以来诗歌中常见的标题,表示是拟古之作。
(2)使:出使
(3)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1)说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互文的修辞手法;以“秦”、“汉”互文见义,统领“明月”和“关”。
(2)“龙城飞将”指谁?作者引此有什么用意?
指李广;只要有汉代李广那样善于作战又有爱护战士的飞将军在,边烽就可平息,反映出当时政治与军事的腐败,以及将帅多骄惰无能,不恤士卒。
(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怎样理解此诗托古讽今的手法?
七言歌行;作者虽在乐府诗题“从军行”前冠一“古”字,其实是托古讽今,抒写征戍生活的悲苦,抨击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轻启战端、视将士生命如草芥的行径。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二句有什么深刻内涵?“蒲桃”是什么?
生动地反映出统治阶级发动的不义战争带给胡汉百姓的深重灾难。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
(1)吟:歌行体的一种。
(2)瀛洲:仙山名。传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3)信:确实。
(1)就诗题来源看,此诗属于什么诗?
这首七言歌行来源汉乐府诗题,属《鼓吹曲辞·铙歌》。
(2)说明“将进酒”的“将”的读音和字义。
将:音qiāng;义:请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的陈王是谁?作者引此有什么用意?
陈王:曹植。 作者化用曹植《名都篇》中现成的句子,在悲慨中又显雄放慷慨之气。
(4)恣:任性、尽情。
12、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您是怎么理解这两句的?
典出《宋书·宗悫传》,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示自己对前途的信念,在历史的联想中寄寓失望后仍怀着的希望。
析一下这样写作的艺术效果。解释“蜀道难”这一诗题。
(1)“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中一个旧题。
(2)三次咏叹艺术效果:首次嗟叹,旨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并使诗歌造成突兀而起的文势;第二次嗟叹,重在表现发愁和畏惧的心理,在文势上有唤气和振起下文的作用;再次嗟叹,则表现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的情绪,并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势。
际流”二句。
这两句诗写景,诗人送别之意溢于言表。“孤帆远影碧空尽”是目送之境;“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心送之境。目送友人扬帆而去,直至消失于天边;而伫立远望,心绪恰如长江浩浩无际,影帆尽而离心不尽。
(1)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起首即波澜突起,以两个类同散文的十一字长句,一气鼓荡,喷射出胸中的抑郁之气。三、四两句忽作折转,写即席所见的壮美景色及由此而激发的逸兴豪情。五、六、七、八四句顺势描绘“酣高楼”的情兴。末四句突然从幻想折回现实,直抒胸中的苦闷与愤激。结构上跳跃多变,反映出诗人思想的极端复杂和苦闷。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二句诗的修辞手法及对其的理解。 比喻;作者用豪逸的笔调写出激愤之极的情感,更加显得慷慨激昂,说明精神的苦闷无法摆脱。
(3)“校书叔云”: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的省称;叔云:李白的族叔李云。
李白《行路难》(之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四句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写到哪两个人的故事?有何含意?
(1)运用了比兴、用典两种表现手法。
(2)“闲来垂钓碧溪上”运用吕尚(姜太公)的典;“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伊挚(伊尹)的典。
(3)这几句话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
(1)一何:何等,多么。
(2)稷与契:都是上古时代舜的贤臣。
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1)“生常”两句指谁? 指杜甫自己。
(2)“抚迹”主要指上文所述的什么事? 指幼子的饿死。
(3)为什么“平民”要写作“平人”? 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4)“失业徒”指哪些人? 指失去土地家业的农民。
(5)“澒洞”一词作何解释? 无边无际的样子。
中,三致意焉。”诗人“致意”什么?试举例说明。
首言去国也,则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申述了作者平生怀抱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中慨耽乐也,则曰“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记述作者赴奉先沿途的所见所感,揭露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末述到家也,则曰“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写到家后的情景,由个人的不幸遭遇想到广大人民的痛苦,以对国家安危的深广忧思收束全篇。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哪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人见花而溅泪;二是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2)“烽火连三月”中“三月”:指整个春季三个月,战火不息。
(3)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不断,是写国忧;消息隔绝,是说家愁。这两句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深挚。
(1)官军:唐军
(2)河南河北:今洛阳一带及河北省北部。
(3)这首诗表现了杜甫什么样的心情?
表达出作者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及捣毁叛军老巢的胜利捷报时惊喜欲狂的心情。
这两句诗描写山间林木落叶纷纷的肃杀景象,“无边”写出了树木之高、落木之多;“不尽”句写长江,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源头之远、江流之长,以及长江浩瀚奔流的气势。诗人借景抒情,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沉郁和悲凉之情。同时,通过萧萧落叶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透示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和杜甫都写出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的歌咏洞庭湖的佳句,但有关两首诗意境上却不相同。试加分析。
此分别出自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登岳阳楼》;
孟浩然诗句所赋洞庭湖波涛浩淼、气象蒸腾的景象,似又是作者自负不平之心态写照(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诗的理解)。表露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杜甫诗句中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赏析。
十字四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深刻抒写了作者晚年贫病交加、流落异乡的凄凉境况和悲苦心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高”:指重九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四、简答题
唐时对外用兵频繁,其胜利提高了王朝声威,扩大了王朝版图,密切了与塞外、边地的交往;激发了知识分子从军报国的自豪感和功名心,并为他们提供了涉足边塞、了解征战生活的机会,从而形成反映边塞征战的时代风尚。
王维前后期的创作风格以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的创作追求并高歌过事业与功名,写下不少慷慨激昂的诗篇,集中表现了希望奔赴疆场,杀敌报国的情怀。如《从军行》、《少年行》、《老将行》等等,都是高歌事业功名、风格豪放的边塞诗。
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张九龄的罢相,跳荡在他内心的功名热情便渐渐冷寂下来,其诗歌创作也从高歌功名转向了幽深的山林。创作了《终南山》、《山居秋暝》等一系列的山水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成就的高度赞扬。王维诗画兼长,一向兼有诗人与画师的天赋,用画意作诗,凭诗情绘画,使山水诗与山水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他的山水诗不仅体现出画诗的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能充分表现山光水色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他怀着诗人的情愫,紧握画师的彩笔,使简洁优美的诗句能同时显示千里山河的绝妙画境。对各种景致的远近、浓淡、疏密、明暗的处理,无不逼真传神,甚至将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微妙变化,都缕刻得栩栩如生,如《终南山》就是山水诗风格的代表。
“
高岑风格差异较大,就其原因有二:
(1)两人亲临边塞的区域不同。高适边塞诗主要写东北地区(即燕赵)的征戍之事,而燕赵本为人们所熟悉之地,所以在高适的笔下很少描写燕赵之地的景色;而岑参的笔触则扩大到了新疆葱岭内外的大西北的壮丽山川,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从未到过的西域地区。
(2)两人的个性不尽相同。高适年少落魄,不事生产,家境贫寒,到处飘游,形成了磊落不羁的性格。他的这种个性为他的诗歌增添了胆识、力量和气魄,也为他“尚质主理”的诗风奠定了主体上的基础。如《燕歌行》的创作,作者在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于慷慨雄浑中见悲凉;参岑则出身于世宦之家、书香门第,早年习诗,因而形成了秀拔峭丽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岑参多写中国诗歌史上从未写到过的西部边塞,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天八月即飞雪”、《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作品中,都是作者耳闻目见的景物,抒发了作者内心真切的感受,而不是象有的边塞诗人那样从理念出发,使典用事。
这些作品的风格雄奇瑰丽,富于真实性、抒情性、阳刚美和民俗情味,他的边塞诗就是典型的“西部文学”。被郑振铎称“是开、天元时代最富异国情调的诗人”。
(1)作者主观感情色彩强烈,是李白七言歌行的一大特点。开篇即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放直泻,抒发了他对蜀道高峻的惊愕和感喟。后又两次重复这一咏叹,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令人荡气回肠。
(2)将奇特想象、恣意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李白七言歌行最主要的艺术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了蜀道的崔嵬和阴森的气氛,突出了它凛然的气势,而又为其涂抹了一层迷幻的色彩,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浪漫气息。
(3)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句式的灵活多变和语言的奔放恣肆,也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独特个性。
来的?
表达了获悉安史之乱平叛胜利捷报时的欣喜若狂的心情。
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动词的运用,就将一种骤然而至、狂喜不禁的心情表现地淋漓尽致。因闻喜讯而萌生东归之想,用“即从”“便下”、“穿”、“向”诸词,连接“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写出回归的路程,其狂喜之情又有一泻千里之势。被浦起龙称为“平生第一首快诗”。
李白的诗表现了在精神上睥睨帝王、挥斥权贵的高度自信与优越感,怀才不遇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而豪迈奔放和富有气魄,则是他的诗风的显著特色。杜甫在艺术上是集大成者,沉郁顿挫,众体兼备,历来被称为诗中圣哲。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丧乱记实之作有“诗史”之称。
生活于盛唐这样的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在这些诗歌中多表现这种盛世的自豪感,多追求个人价值,重在精神生活的自由和个性的发扬;而诗歌情调又多充满着健康、乐观、奋进向上的气氛。
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迸发出激情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主要表现在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方面,即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等方面,这一点在吟咏山林、隐逸求仙或描写饮酒的诗中显得最为突出。
杜甫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
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1)张九龄在诗坛上的地位,应取决于他创作上的成就,他写得最出色的是五古和五律。
(2)张九龄在诗坛上的地位,还取决于他政治上的地位。在他执政时期,提拔了一批文人,如王维、孟浩然等。
(3)张九龄在诗坛上的地位,也是时代使然。
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解释二、三句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1)颓:堆集、凝聚的样子;
(2)啼竹:《博物志》“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意谓湘妃听到乐声也动情流泪。
(3)中国:即国中,这里指京城长安。
(4)女娲:神话中的上古女帝。
(5)逗:引出。
(6)艺术手法:拟人、夸张、用典。
(1)就诗题来源看,这首诗属于什么体诗? 乐府旧题《相和歌·瑟调曲》
(2)解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台”和“玉龙”。
“黄金台”: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玉龙”指宝剑。
3、阅读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诗题中“漳汀封连”四州指什么?
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
(2)怎样理解“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
既写眼前实景,又寓有作者遭受迫害打击、忧伤时事、处境险恶的政治感慨。
(3)怎样理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面对岭树,感到它遮住了自己的视线,看不到远方的同事挚友;俯瞰柳江,觉得它的曲折回环,犹如自己的愁肠连绵。
(4)百越:即“百粤”,五岭以南少数民族的泛称。
(5)文身:在身上刺花纹,是当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讲得是什么史实? 讲的是西晋灭亡东吴的历史场景。
(2)怎样理解“人世几回伤往事?”
指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几度兴衰,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建都金陵的王朝也都相继灭亡了。
(3)“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天下统一。
(4)寻:古以八尺为一寻。
(5)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
(6)石头:即石头城,原为金陵城西的一座古城,这里借指吴国都城。
(1)一是以“朱雀桥边”野草丛生、一派荒凉的景象作侧面烘托,暗示昔日繁华已经去尽;一是以小小燕子由当年王、谢之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垒巢筑窝,暗示沧桑之变,荣辱不定,富贵终难常保。
(2)“王谢”代指东晋时有名的世家大族。
(1)“酬”:酬答,以诗回赠的意思。
(2)诗的首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中“巴山楚水”所指何地?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这里概指诗人谪居过的地方。
(3)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典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抒发感慨,强调了在时光的销蚀下,故友凋零、人事全非、恍若隔世的感觉。
(4)怎样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
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感伤中透出豁达,以形象包孕哲理。
(5)“乐天”:指白居易。
(6)“见赠”:赠我;“烂柯”:斧炳朽烂。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观童子下棋,终局时发现砍柴之斧炳朽烂,返村同辈皆亡,时已过一百年。
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试回答:
(1)刘禹锡对秋天的认识如何?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观,在“秋日胜春朝”的崭新观念中,赋予秋一种引导诗情以及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2)概括全诗的整体格调。
全诗风情朗丽而胸次特高,骨力雄健。
四、简答题
1、谈谈你对中唐时期诗歌的认识。
中唐诗歌,是继盛唐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大历、贞元前期的政治处在相对稳定时期,诗风也与大历相近,但向往中兴成为士人们的普遍心态,产生社会变革思潮,促使诗人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多元发展,直接启示了元和诗风的到来。诗到元和体变新,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率领一批新的诗人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同时有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不平则鸣,作诗尚怪奇、重主观,直接影响到了李贺等人,开创诗歌创作的新天地。此外,刘禹锡、柳宗元也是这一时期的大诗人。
追求奇倔险怪的风格;以文为诗的方法;成功的作品气势雄伟、想象丰富、避熟就新、固难见巧、创造了前所未有、变怪百出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以古文美补充诗歌美,丰富了唐诗的创作方法,扩大了唐诗的表现能力,并促进了语言的解放,对宋诗有很大影响。有过分“搜奇抉怪,雕镂文字”的毛病。
么特点?
韩孟诗派的基本特征是“奇僻”。
即从既成的史实反面着笔,生发议论。如果曹军胜利,孙、刘失败,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
(3)诗中用“二乔”说明什么问题?
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
(4)与一般登临咏史比,这首诗的发端有什么特点?
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
表现的意境?“秦淮”、“商女”如何解释?“后庭花”典的出处和含意怎样?
(1)体裁属七绝。
(2)首句用了互文手法;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所要表现的意境:将烟、水、月、沙溶成一幅迷朦中透着冷寂,清丽中微露哀伤的秦淮夜色图。
(3)“秦淮”:秦淮河;“商女”:指歌女。
(4)“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人看作亡国之音。
(1)华清宫:故址在陕西省临潼县骊山上,是唐玄宗、杨贵妃游乐之地。
(2)分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通过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角度,揭露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
4、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简析四句诗的大意,并说明“紫泉”、“玉玺”、“日角”各指代什么?
(1)大意:首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欲取江都作为帝家。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
(2)“紫泉”:即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玉玺”:皇帝的玉印;“日角”:指庭中骨起状如日,有帝王之表。是古代谶纬家恭维皇帝之语。
这两句重在说明出行之早和“悲故乡”的原因。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了。
说明“春蚕到死丝方习,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中的双关、比喻手法。
(1)“难”:第一个“难”字为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字为痛苦难堪。
22[mxw3] 前,与杜甫刚刚相反。
23
二、名词解释
长庆体是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部分诗歌,其风格特点是清丽缠绵,形式主要是以长篇铺叙为主要特色的七言歌行。
指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沈宋体的体裁是律体诗;特征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他们的贡献是完成了歌行杂体向诗歌格律化的转变。
3、上官体
指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唐太宗时期的宫廷诗人。以歌咏宫廷生活、点缀升平为诗歌基本内容,多应制、奉和诗。语言艺术上表现出倾慕齐梁、典丽精工、绮错婉媚的风尚;将六朝以来的对仗技巧加以程式化。
4、韦柳体
指中唐诗人韦应物与柳宗元,他们都擅长山水田园诗,诗风都以高雅淡远著称。他们的共同之处一是渊源于陶渊明;二是高雅闲淡的风格。
“元白体”包含了一大一小两个层次,大者近乎泛称,概指元白诗之体;小者相对明确,专指具有某种特色的元白诗。元白体以叙事状物作为表现手段;以顺熟流畅为风格特征。
香奁体是以《香奁集》而命名的,此集与此体都是韩偓审美情趣的表现。
联句诗是游戏诗的一种,由两人以上合作、连缀而成的诗。
8、离合诗
离合诗是杂体诗的一种,是离合字的偏旁以成文。常见的是用诗句拆开字形,取其一半,再和另一字之一半拼成一字,先离后合。
嵌字诗是变体诗的一种,是指把一类的字或事物包容在一首诗内而写成的诗,而又不失其完整的含义。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歌为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行是乐曲的意思。它是由音节取胜转为以气势贯注;借用汉赋的表现方法从事歌行的写作;为了表现新歌行体奔放的气势,还在韵律等方面追求变化。
新乐府的产生,标志着唐代乐府诗体的一大变化。作为诗体的名称,出现于中唐时期。新乐府体裁无论从体式上,还是内容方面,都与传统的乐府诗完全不同。其特征有,不拟古题、不用近体、不被于声、多重渊源。
12、《乐府诗集》
由宋人郭茂倩以歌辞为标准,区分乐府为十二类,即郊庙歌辞、燕乐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三、作品阅读
四、简答题
1、皮陆体诗形成因素。
(1)皮陆体的形成,与唐代吴中的文化氛围及中晚唐以后吴中诗歌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2)皮陆体并非指其全部诗歌,而是指他们专以驰骛新奇的唱和次韵诗,有着明显的“以诗为戏”的倾向。
(3)皮陆体的诗歌具有清丽的特色。
[mxw1]赋必八韵,诗必五言六韵。
[h2]又称“截句”,指截律诗的一半而成。
[mxw3]李白是古体乐府的结束者,杜甫是新体乐府的开创者。
论诗序跋主要指唐人为诗文所作序跋中涉及的诗歌评论,这是古代诗学评论的一种很常见的方式。
3、论诗书札
论诗书札指在友朋之间的书信中发表的论诗意见。最著名的是白居易《与元九书》。
三、作品阅读
四、简答题
司空图是晚唐重要的批评家,他的《诗品》又称《二十四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
致”、“象外之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主要贡献反映在三个方面:
(1)区分了诗歌的不同风格和意境;
(2)比喻的品题方法;
(3)标举“韵外之致”和“象外之象”。
审美标准:司空图指出,好的诗歌,给人的美感,应当不止停留在诗歌语言的表面上,其所表现的情景,使人感到贴近而不浮浅,深远而含蕴不尽,具有“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即耐人寻绎体会的言外的韵味,这样的诗,才称得上是“醇美”和“全美”。
(1)论立意。王昌龄论诗,首重立意,立意是比声律对偶这些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要求。
(2)诗有三境。王昌龄所谓境,是指诗人在构思过程中在脑海中所涌现的意象或境界。他提出诗有物境、情境和意境三种境。
(3)诗有三格。“诗有三格”主要讲的是用思的问题:生思、感思、取思。
(4)情景相兼。物色即是景,意兴即是情。景与意惬,则好诗自出。
(5)十七势。王昌龄的《十七势》,主要谈论诗歌尤其是五言古诗的章法、句法、结构等问题,同时,也涉及诗歌的表现方法。
(1)四深说。一是体势,指的是诗歌的总体风貌和结构布局;二是作用,是指作者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即构思;三是声对,即声律对偶;四是用事,即运用典故。
(2)五格说。第一格不用事;第二格作用事;第三格直用事;第四格有事无事;第五格有事无事情格俱下。
(3)取境说。取境是要求诗人通过形象思维,对外界物境中获得的情觉、印象、情绪、意念等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创造出真于情性、合乎自然的艺术美。
(4)采奇象外说。
(5)复古通变说。主张创新变化,反对依傍模拟古人,复古和通变均应重视。
(1)肯定了风雅和汉魏诗歌的优秀传统,深刻批判了齐梁诗风。
(2)标举“风骨”、“兴寄”。
(1)以“大雅正声”为标准建构诗歌和文学的发展历程。
(2)创作上反对雕饰,崇尚清新自然。
7、初唐诗论[h1] 的特点。
(1)诗歌的审美标准逐渐变化,由崇尚齐梁的浮艳转向强调风骨兴寄。
(2)出现了若干探讨诗歌技巧的诗格类著作。
8、盛唐诗论[h2] 的特点。
(1)手眼俱高。
(2)大力提倡风骨,反对南朝以来的柔靡诗风。
(3)文质并重,强调转益多师。
(4)重视立意,标举兴象。
9、中唐诗论[h3] 的特点。
(1)强调裨补时政的美刺教化理论的兴盛。
(2)论诗标准的多元化。
(3)诗歌创作技巧的理论化。
10、晚唐诗论[h4] 的特点。
(1)诗教理论的渐趋衰落。
(2)对诗歌风貌特征的区分和把握更趋细密。
(3)诗格类著作大量出现。
11、白居易美刺讽谕论诗主张。
(1)强调六义和风雅比兴。
(2)纵论周秦以至唐代的诗史,指出诗道崩坏的历程。
(3)提出“为时”、“为事”的创作目的。
(4)提倡讽谕诗。
[h1]上官仪《笔札华梁》、元競《诗髓脑》、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h2]王昌龄《诗格》、李杜论诗诗、殷璠《河岳英灵集》
[h3]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皎然《试式》
[h4]司空图《诗品》、韦庄《又玄集》、韦《才调集》
二、名词解释
本基础上又分类,共有登览、朝省、怀古、风土、升平、宦情、风怀、宴集等49类,收诗3007首,其中唐诗1251首。每类前均有小序以点明题旨。
《河岳英灵集》是产生于盛唐时期的一部著名的唐诗选本,全书共二卷,收录殷璠同时的诗人二十四人,诗作二百三十四首。
《皮子文薮》是皮日休自编的一部诗文合集。共十卷,第一至第九卷是各种散文,第十卷是诗歌。
《唐才子传》是由元代西域人辛文房所著,共十卷,书内立专传者278人,附见者120人,共398人。
三、作品阅读
四、简答题
(1)以名字命名。如王绩集,命名为《东皋子集》;方干为《玄英先生集》。
(2)以官职命名。如李白集,命名为《李翰林集》。
(3)以年号命名。如元稹、白居易的《元氏长庆集》和《白氏长庆集》;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则兼年号与官职。
(4)以地点命名。如郑谷《云台集》;杜牧《樊川集》;韦庄《浣花集》等;
(5)以其他方式命名。如李绅自编诗集《追昔游》;皮日休《文薮》。
[mxw1]另有《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等公私书目
[mxw2]长安樊川
40、白居易多次自编文集,最后一次自编,在《白氏集后记》中自言诗增至
41
42、“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43
二、名词解释
唐代著名的诗僧有寒山、皎然、齐己、贯休等。唐代诗僧和僧诗的艺术风格也较为丰富多彩,或明快、或清淡、或尖冷,不乏独树一帜者。初唐时的寒山,是明快风格的代表。他的诗往往用口头语写眼前景,浅切易懂而又活泼自然,读后令人感到一股明快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生活在盛唐和中唐之际的皎然,是清淡风格的代表。他的诗为时风所染,竭力创造一种闲淡悠远的意境。唐末的贯休则是尖冷风格的代表,为诗往往奇险尖冷,多作讽刺。
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
进士所试诗,因作于尚书省礼部所主持的试场上,故称。省试诗在形式上必须是五言律诗,限定十二句,所用韵脚也在题中注明。
制举是由皇帝临时下制诏举行、考生通过荐举或自举的方式进京参加的科举考试,它的考试科目和时间都不固定。
5、明经
所谓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的考试即指主要通过考查对儒家经典及注疏的精通程度来选拔人才。
6、纳省卷
唐代举子在参加考试之前先将自己平日的得意之作抄成卷子,上交给主司审核,就叫“纳省卷”,也叫“公卷”。晚唐皮日休《皮子文薮》即是纳省卷。
三、作品阅读
四、简答题
1、武则天建立以文章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增加进士的录取员额。
(2)开辟制科。
(3)完善科举制度。
(4)以诗赋取士。
2、佛教对唐诗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1)佛教为唐诗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
(2)佛教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手法。
(3)禅理与诗理的融合拓宽了唐诗的境界。
禅宗的主张与艺术思维规律有共通处,使禅法入诗成为可能;唐代诗人一些诗学理论命题得力于禅法的启迪;将禅宗认识自然的态度、方法应用于创作,使作品具有韵外之旨和象外之致。
佛教对唐诗艺术表现上的影响,可以区分为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三种情况。
(1)以禅语入诗,就是把表现禅学理论、概念的词语应用于诗中。
(2)以禅趣入诗,与搬弄禅语有别。寂恬静、闲淡自然的意味,用以表现山水田园诗,有助于突出清幽、静谧的自然法。
(3)以禅法入诗可以大大丰富诗歌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方法。
在历史上,作为学派的道家和作为宗教的道教,带给中国诗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习惯。
道家指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教则是指汉民族固有的一种宗教。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带给中国诗人的是一种宁静恬淡的情感;在其影响下,形成以自然淡泊朴素宁静为美的审美情趣与重在内心体验的艺术思维习惯。道教带给中国诗人的则是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在其影响下,形成中国诗人的另一种审美情趣——驰骋丰富的想象力。
其他诗人只是将神仙作为仰慕企慕的对象进行夸张性的描述,在他们的想象中多少还有一些理性与冷静。李白则把自己摆进神仙队伍中,想象自己也上天入地,蹑空凌虚。这种将自己的全部情感、理想、追求,甚至包括自己的肉体都融化在想象之中的迷狂与激情,使李白的诗歌想象显得极为真诚,又极为热烈。
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一位,被人称为“诗仙”。李白诗的浪漫飘逸这一特征是受道教影响造成的。
在李白的生平中,最重要的是学道的经历。他崇尚的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写的《大鹏赋》就是化用庄子的《逍遥游》。
道教对于神仙的追求,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放浪不羁的性格,大大地影响了李白的诗风。道教使他的人和诗都带着豪气、侠气、纵横气、仙气。
对李商隐而言,道教所网罗构筑的神仙世界,成了他表现内心隐秘的一层帷幕。在表面瑰奇华丽的神仙世界背后,是冷静而痛苦的追忆。他一方面有着神奇而热烈的想像,一方面对这种想像又持有冷静的态度。这使他的想像带有一种既蒙胧又独特的色彩。
李贺更多的是对个人命运的绝望。他对道教相信太深、求之不得乃至彻底绝望之后的诅咒,这种绝望,使他的诗歌在奇特的想像中掺入了许多病态的心象。他病态的心理与灰暗的情绪使他的诗总是带有阴冷孤僻的色调。
(1)科举制度的实行为庶族阶层的举子打开了仕进之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心理机制,并进而给唐诗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2)最为时人所重视的进士科举以诗赋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又极大地刺激了举子们潜心钻研诗家三味、以期一举登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诗歌技艺的普遍提高。
11、唐代科举考试的流程。
(1)通过学校或乡贡进行初步选拔。
(2)到京师后接受资格审查。
(3)参加考试。
(4)录取和放榜。
(5)谢恩宴集。
(1)与省试诗相比,行卷诗可以较自由地选择题材和主题,不必受到考题的拘束。
(2)可以较自由地展现个人的社会、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抱负和胸襟,可以作不平之鸣。
(3)因为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艺术构思和推敲,所以举子们可以较自由地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及文学主张。
(4)可以用较多的篇章、较大的篇幅以及各种各样的诗歌体制,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和才华。
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杰及陈子昂所表现的则是时代背景中的人物情绪。在写律词藻也不甚讲究,影响远逊于南朝文学。以上所述,美 是关于南北诗歌传统,通过斗争,实现正确结合的纵向法上虽然一偏于描写,一偏于表现,却经常免不了互相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考察。再就唐诗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跟地域因素的横向联吸收。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健康的、系去寻索,前三个阶段,无论从诗歌创作的主体还是客在语言方面,按时代进程将双方的作品加以对照,亦能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体,创作主要基地都在北方,而晚唐则更多受南方风土发现其交互影响。从龙朔变体到王、杨的变化,诗坛上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唐代文人处在当时的文人情影响。唐诗中所展现的形象,以前多为北方的乔岳出现了一种推陈出新的局面。陈子昂正是在这种局面化背景之下,加以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成员具有平陆与慷慨悲歌之士,至此转为南国的烟雨楼台,才子下,往质朴的方面又推进了一步。他的诗歌语言,稍近广泛性和流动性,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的佳人了,唐诗最后阶段正是随着创作方面南方因素的增杨炯。嗣后,杜审言和沈、宋的诗歌语言,一方面不同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唐代长,气质发生了由刚向柔的转化。 于上官仪的繁缛,一方面又比四杰纯熟,比陈子昂滑润,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唐诗二、民族。 这些,正是宫廷内外诗歌创作在语言上互补和推演的成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唐诗反遇时代生活所以特作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互相融合的溶剂,无疑是发展水平果。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唐诗较高的汉人的经济文化。这中间,少数民族接受汉人的要的方面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 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文化是主流,但任何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总是互三、 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 的。 相渗透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尽管中间初唐在声律上的准备是充分的,既然如此,盛唐之姗姗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生活本身就容易激伴随着种种灾难和痛苦,但有助于增强中原人民的雄强来迟,依旧只能是风骨问题。风骨问题从根本上看离不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之气,毕竟是一种补偿。隋唐之世,在文化方面,对于开性情。初唐宫廷诗的性情无疑是贫乏的,并因性情贫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的眼光看洗涤,因而即使是前代来说,是经过长期酝酿,终于绽发芳华之时。而就乏而风骨不扬。诗歌的性情问题,在宫廷诗人和宫廷诗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春它自身看,又是一个更为崭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时的范围内是解决不了的。此睦诗歌要想重新拥有性情,江花月夜》和《春中田园作》所表现的对于生活的感受,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改变了南北朝被动的,受压抑只有走出宫廷,实现审美文化从宫廷到社会人生的转还包含着自然所给予人们的美感。日常的送行和离别题的局面,在汉民族政权处于强大和主动的情况下,展开化,才有可能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生价值的同时,充分材也被进一步诗化了。对于生活的歌颂,爱情是一个重了地域列为广阔的民族间互相接触与渗透。丰富和活跃弘扬诗人主体性情,展开理想的新局面。诗中得见性情要的领域。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无了唐代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的,在初唐主要是宫廷以外诗人,以及沈佺期、宋之问、疑已经是富有诗意甚至带有浪漫色彩了。唐代士大末的突破了长期囿于中原文化圈的某些狭隘见解和观念。同杜审言等在贬逐失意中的作品。 生活就往往比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得放任,有许多浪漫事时在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东西,这种陈子昂高倡风骨,作品亦以此为突出特征,但陈诗的艺迹。唐诗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也不把它们与日常生活平胡汉诸民族间精神文化的摩荡和融合,正是唐诗滋长发术感染力并不强,拿他的理论与创作对照,可以看出有等看待。最能再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荣的土壤。 风骨的意识,尚需有相应的性情予以充实。沈佺期、宋塞诗了。岑参等人对天山,热海,大风雪,大海港和边三、唐诗刚健的特质。 之问的后期诗歌,特别是其贬谪诗,在性情和声色结合疆战斗的描写,在古代诗歌领域里,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唐诗是在国土空前辽阔,南北混一,民族交融的背景上方面,较四杰及陈子昂前进一步。 美学境界。 展开的,出现它特出的,富有阳刚之美的面貌。这种阳四、 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杜甫等人写自身在乱离中的生活和感受的时候,一方面刚之美,在气象,内质,情态等几个方面,都有突出的的催发 很悲,甚至悲得痛入骨髓,一方面常常带着某些憧憬或表现。 由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存的插曲。杜甫面对着时代丧乱,民间疾苦,但并没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壮阔,是处在国家大是由诗人门第出身、在朝与在野等因素所标志的向份地有单纯展览苦难和伤痕,他仍然关注着着美的因素。这一统时代唐人心胸气度的表现。唐诗是一片空前广阔的位的变化。文人处身宫廷或宫廷之外,思想作风和创作些因素被诗人融入诗篇的时候,与客观苦难现实相交织伟大国土,而这一诗国的灵魂,可以说是从“东至安东,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可见,初唐到盛唐,创作队伍的对照,愈加显得沉郁顿挫,激起读者丰富复杂的情绪。 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的唐朝疆土上孕育主体,由宫廷以内迅速转向宫廷以外。有利于诗人多方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升华起来的。唐诗中“千秋”“万世”“乾坤”“日月”面体验生活,培养性情。从初唐到盛唐,诗人中不同阶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等词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肤廓的是少数,多数从空层出身的人数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士族占多数转为共同倾向。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自已在巴山夜雨中间上,时间上表现出种种阔大的意象和境界。诗人们以由庶族占多数。这无疑由于科举制的实行给下层文士提体验着作客他乡的滋味,显然带着悲感。但诗人在寂寞最饱满的热情,最宏放的笔触,歌颂了中原地带,乃至供走上文化舞台的机会。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发中生出了幻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江南塞北,而同时在唐人的心理上,又形成一种以关中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大有了这股温暖的回流,生活透过一层冰冷的雨帘,仍然和长安为中心的意识观念。 体说来,初唐儒风较盛,活跃开放不足。此后,随着政呈现美好诱人的光彩。 唐诗又一突出之点,是它强劲的骨力。唐代边塞诗无疑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庶族地主地位和作用的用哀换的形式肯定美,也突出地表现在以李商隐一部分最具刚健特色,所现的将士们献身祖国的精神,军幂文上升,思想逐渐趋于活跃和解放。至开元之世,终于出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中。 人从戎赴边的意气,令人振奋。 现了非常生动活泼的局面。儒学——孙颖达等奉诏撰定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偏重于客观生活感受,而从与此就时代而论,唐诗的骨力,在盛唐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的《五经正义》结束了东汉以来经学各派第的矛盾争执,相联系的主观因素看,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操、襟怀出。唐诗突出的给人以刚健之感,不少地方又是与它解促进了儒学的统一。道教——武后朝,佛教受扶持,道和气质,则有一种唐人所独具的精神美。这种精神美,放的气质相联系的。唐代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它比教相对冷落。佛教——唐前朝,天台,法相,华严等佛较之屈原的忠贞、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在展示更为丰起汉代和宋代的封建王朝,在施行封建礼教的精神禁锢教各宗派,都大力论证并肯定人人成佛的可能性,这种富的内容的同时,则又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体现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松解。盛唐时在精神较为解放的空论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彻底。禅宗的传播则更助着当时以庶族地主出身文士为主体的广大诗人的精神气下,诗坛成批涌现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有开拓精长了一个时代个体意识的张扬。以上从诗人身份地位变神的才士,发出中国诗史上音量最足的浪漫主义的合风貌。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那个大时代中人们的豪壮开阔化与思想解放过程看,性情的充分发扬与表露,在初唐的胸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所写唱。到了中唐时期,更出现文化思想形形色色,多种多时期尚处于酝酿和渐进阶段,而到玄宗开元时期,这一的山河是那样气象恢廓,而诗人的精神更欲飞凌其上。样的活跃景象。各种流派杂然纷呈,撑拄世间,则在某过程趋于完成。 些方面起着精神上抗拒衰委的作用。故韩、孟、元、白、那种“欲穷千里目”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伟魄,冠第四章,盛唐气象 绝千古。即使是一些描述范围和对象比较狭小的作品或刘、柳的诗歌,皆能意态不凡,独辟蹊径,以各自的姿一、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 咏物之作,也往往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气质。同样是由于态笔墨,卓立于世,演出了中唐诗坛多元化的场面。唐自开元至大历前,在诗史上称为盛唐。盛唐之盛,主要时代因素使然,唐人对待生活有着特别执着的精神。“欲诗壮阔的面貌、强劲的骨力、解放的气质,通过作品给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与诗歌的韵度风貌上。盛唐诗歌艺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是对魏阙的追求;“男儿何人的总体感受,无疑具有较多的阳刚之美。 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对功名的追求;“随第三章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盛唐诗坛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对隐逸的追求等,在种唐诗初盛中晚四分法。分期有助于让人们认识这些差有其美好的姿态与诱人的芬芳。从题材看,除政治诗,种追求中,理想的追求自然最为动人。李白的组诗〈行别,而四分法与其他一些分法相比,又有以下一些优长:边塞诗、山水诗外,其它如友情、送别、行旅、宫怨,路难〉写于天宝三载被“赐金还山”的时候,诗人的感其一,能提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咏史、咏物、登临、怀古、访隐等。均有题咏,就艺术情,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回旋着,终于唱出了高昂的强程。其二,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看,著名诗人各有自己的精到独诣。 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曲感映唐诗各段发展风貌的不同。其三,不嫌过简或过繁,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又表现为和谐统叹世路艰难的悲歌,但本质上又是理想追求的颂歌。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高秉的四分法已为明清以来多一。通过交游酬唱,自然增进了他们创作上的沟通交融,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除以上所述,在不同流派诗人身数学者所接受。 使盛唐的合唱,更加协调和谐。严羽在完成《沧浪诗话》上,还各有其特别突出的一些方面,李白一派诗人,基一、 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之后写的《答吴景仙忆》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于庶族地主对门阀世族的抗争和不满,表现出对传统束初唐诗歌纵向地看可以说是走向盛唐诗歌高潮的一个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气象缚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唐代诗人都往往程度不同地漫长的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追随时代和因袭前朝、浑厚”八个字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笔力雄壮”指有着轩昂的傲气,负气敢言而较少拘谨嗫嚅之态。如李创新与不成熟,敷饰六朝锦色与寻求气骨性情等特点和不同于齐梁时期的委靡、纤弱、造语朴实而有力度,给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突出地表现了对黑暗倾向同存并见。初唐诗歌的演进,是在宫廷内外相互影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健笔”。政治诗与塞、游侠等政治的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鲜明地塑造了响带动中完成的,横向地看,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集着题材固然多雄健之作,而山水隐逸诗,亦以其表现简约诗人的自我形象。以杜甫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由于特大量高层人材,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自色,以及宁静致远,意在象外的艺术效果,显示其笔定的历史条件和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地位。首先,是宫廷诗人在初唐作家中占绝对多数。事力之超常。“气象浑厚”则更主要地指向作品的内涵与吸取了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并发展为对祖国,对实上,初唐诗歌演进,始终离不开宫廷诗苑这样一个最精神面貌。因而气象也就是诗歌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 为重要而持久的基地。初唐宫廷诗所具有的诗歌演进性所呈现的感性风貌。作品不同,气象会有所不同,但气对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质,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气息。以宏大整象浑厚的作品都有由整体艺术美所呈露的朴茂之气,美态度。它固然带着过去历史时代和封建阶级的印记,但肃代替六朝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得深厚自然,无雕琢之痕。总之“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毕竟比较健康深厚,为后代的封建正统文学所不及。唐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面貌的演变。 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盛。元气内人的可贵入,在于他们对生活富有希望和信心。他们在宫廷诗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充,真力弥满,使作品清彩动人具有整体的生命意义而健康积极的精神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了更多的诗意。的“龙朔变体”。所谓变,是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难以句摘。盛唐诗美是一种渊影博大的诗美,开阔大方,进而使得作为他们生活和精神写照的唐诗,具备了生活格不及贞观时宏整,质地纤润,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自在自足。王湾诗的和谐是自在自足的和谐,温庭筠诗美和精神美这样有力的两翼。正因为其中贯注了生活的故人目为“绮错婉媚”。 的和谐是一种低迷暗淡的和谐,此诗以其躁动不安居于气韵和当事人的真实感情,它不仅仅是一般地带着生活宫廷诗第三阶段的代表“四友”“沈宋”等人,继上官两种和谐之中,表现出中唐诗歌特点。三诗对照,更能美和精神美,而是表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和真切。 仪之后,取得了三方面显著进展,一是律体定型,二是见盛唐诗歌自在与浑厚。 第二章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三是在篇章结构二、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 一、地域。 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 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中国文学南北地域差异,从《诗经》《楚辞》的时代,二、 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就已显露。东晋以后,在南北地立的形势下,分别向两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昂,他们对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具有“盛极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引起人们对双方差异性的普遍关宫廷诗有过激烈批评。但宫廷内外诗歌创作原是相互沟唐气象”的诗有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注。中原作为中国古代阶级和民族斗争最为频繁激越之通而非隔绝的,随着宦海沉浮,宫廷诗坛成员时有变动,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地,给予历代人民的种种血与火的考验,通过长期积淀,四杰和陈子昂等即曾进入过宫廷或诸王府中。同时,诗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形成如魏征所概括的北方人的贞刚的表现,它包含刚人之间又有各种交往,诗艺彼此影响。因而从总体看,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强、质朴、坚韧等素质。这一切都与南方的自然和社会宫廷内外双方在初唐诗歌发展中实是一种互补。 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条件助长着风俗人情进取柔婉、文静的方向发展颇为不就诗歌追随时代、表现时代面貌而言,宫廷诗和四杰及在一起,感激与怨怼,盛唐人所注入的情感都是非常充同。南北文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着这种具地域陈子昂的诗歌都曾透露了时代气息,而方式,途径的不沛的。有关作品,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壮、气特征的人民精神传统,心理素质的支配。 同则具有互补意味。宫廷诗对大唐鸿业的种种直接颂象浑厚”的特点。盛唐人感动激发,不安于现状,希望南北文风斗争中,北朝文学虽有刚气,而数量有限,声美,多承袭齐梁声色大开之后所形成的描写性模式,四趁时而起的诗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像盛唐时期诗歌
所表现的感动激发,它在笔酣墨饱中腾发的理想、信心、以收敛,转向以温、李绮艳诗风为主流,是必然。这种不循常度。韩诗“工于用韵”。韩愈的心灵在当时几乎使命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显示的盛唐气象,是无法逃遁的。韩愈作为儒学政教型的人物,既与吏隐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恰遇晚唐世风的引力,于是推动常常比较正面,比较直接。感动激发遇挫会化为怨怼。无缘,亦离声色较远。韩愈比较独特的娱乐方式,不不着诗歌走向绮艳化。而这种绮艳诗歌的都市色彩与穷士盛唐时期由于文人事功精神强烈,这类情绪甚至较其它外好博塞之戏与滑稽诙谐。因此,韩愈即使以文滑稽,诗歌的村野色彩,正好构成对映和分流的趋势,显现出时代表现更为充分。天宝时期,对权贵愤怒地加以抨击,也不是心灵的逃遁解脱。而是以夸张的笔墨,更为奇诙种自生活土壤的不同。晚唐的绮艳诗,有以男女情爱为对时代阴暗面大胆地加以揭露,对糟蹋人才的现象激烈诡地表现身心内外冲突。剖析韩诗之奇,可以看出,作中心向各方面泛化的现象。晚唐绮艳诗又常与抒写人生地抗争,从种种方面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无疑为进士阶层中的儒学政教型人物,一种刚毅果决之气和感慨相结合。晚唐抒写人生感慨诗歌中的另一种是命运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因此可以着重通过李白有关诗强烈的用世思想支配着韩愈,围绕儒家提倡的立德、立感慨,它包含着对人生遭际的种种乖舛及至整个悲剧命歌,认识天宝时期诗人怨怼之作的风貌特征。李白等人功、立言,韩愈不断拼搏斗争。心志经常难得舒展,因运的感叹。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绮艳诗,在诗史上的的怨怼情绪,不是低沉软弱,而是带有巨大的气势和力而抒情言志之诗,也就难以心平气和,如他自己所说: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中国五、七言诗歌发展过程中,量;不是和空虚无聊结合在一起,而是和有才力得不到“时有怨怼奇怪之辞”。 有两个时期绮艳题材成为热门,一是南朝后期,一是晚发挥密切相关。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诗人的自我形象四、 白诗—俊才达士之通脱自在 唐。所以从绮艳题材出现在五、七言诗中的情况看,刚或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突出表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意跟韩愈相对照,白居易显然发球另一类型人物,白居易好形成两次回旋。绮艳诗在齐梁和晚唐的两次回旋,是气。诗人的情感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奔腾激荡,等世俗才子型进士,其立身行事,思想作风,与韩愈等螺旋式上升,而不是重复。晚唐绮艳诗则是花实俱美,爆发的时候就要烹羊宰牛,典裘卖马“一饮三百杯”“同儒学政教型颇多不同。主要表现为:其一,不为儒教所在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销万古愁”,这类诗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以及生活不能囿,习儒而兼奉佛道。其二,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讨论了晚唐诗歌对于心灵世界和绮艳题材的开拓,李商自由称意的怨怼,却格力遒劲,意气喷涌。盛唐诗人的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隐、温庭筠、杜牧等人的诗歌岁月也就容易辨识了。大怨怼,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近世俗潮流。基于世俗才子型进士的思想作风,白居易致说来,这一路诗人的作品在风貌上给人的突出感觉是三、盛唐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艺术风貌上的共同点 抒情诗常常体现对身心内外矛盾的化解,有韩诗所缺乏悲怆、绮丽、委婉。 唐诗的盛唐阶段跨越半个世纪(主要是玄宗、肃宗统治的舂容暇豫之态。外部矛盾固然尽量摆脱,即使是事关悲怆:唐王朝的衰败给晚唐诗坛笼罩了浓重的悲剧色彩时期),但以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与后自身的升沉进退,白居易也追求精神上的超脱。白居易与忧伤气氛。绮丽,“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诗期诗歌在内容上,情调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盛唐后期诗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诗,主体精神与诗中展开的歌中的悲哀与绮丽往往是相联系的。委婉,末世阳刚之歌内容变化主要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诗歌本身在具体社会矛盾也是有间距的。白诗在情感表现上的另一气不足,诗人转为内向,沉入内心世界的自我品味。 素质上发生变化。 特征,是通达识体,省分知足。有一种不忮不求,委运第七章: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 第五章,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 任化的态度。讽人之嗜欲害性,不能省分知足,为白居一、唐前期的政治与李杜的理想,唐前期政治,一方面一、中唐诗歌之变 易早年讽喻诗的重要内容之一。仕途本即趋竞之途,白堪称扎实稳健,有许多端谨忠勤、匡益济时的治世之臣,盛唐之后,经历大历、建中一段诗歌创作相对薄弱的时居易以委顺行之,可以说是把唐中叶以后世俗的一面与另一方面,它又比较开放自由,在政事,用人上颇具灵期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唐诗又掀起第二次高潮,人才魏晋通脱之风结合的一种尝试。白居易以委顺行之于仕活性。“唐取人之路盖多矣”,门阀制瓦解,科举制推行,辈出,鸣声鼎沸。因此中唐诗坛难以见到盛唐那种和谐途,集中表现在从吏隐到中隐过程中。元白较之韩愈等普遍助长了士人的进取意识。道与儒本有出世与入世之的局面,它突出地贵了多元化的倾向,这既是安史之乱人,生活作风要浪漫得多,也更接近世俗。精神委顺任别,但道家在唐代却常常以特殊的方式入世。影响于李以后,集中统一受到破坏,社会赵向纷纭复杂,思想文化,接近世俗,在诗歌语言、意象、声韵、结构等方面,白的现实政治诸因素,对杜甫当然也起过作用。杜甫也化更加五花八门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即诗论家所谓也就自然相应需要一种由艰难高古向平易浅俗的化解。 有浪漫、富于幻想的一面。但论主导倾向,对于杜甫有“盛唐尚同,而衰世尚异”的现象,同时也是诗人们在五、 以韩白为坐标看中唐诗坛的分野 更深刻意义的,还是唐前期政治中扎实稳健的一面。杜盛唐高峰之后,自觉地从多方面寻找出路,追求创新的韩之奇险、白之平易跟他们的思想作风、立身行事之间甫对于以贞观、开元为代表的唐前期政治的肯定和向结果,中唐诗人求新求变,形成强大的潮流。正是由于的联系揭示这后,我们会清晰地看到,通常被称为韩派往,还包括纳谏。杜甫着于仕途功业的理想是有层次的。 从观念到实践的求新求变,使中唐诗歌大放异彩,而且或白派诗人,同派之间不仅诗风有某些相近,并且在学二、进入朝廷——大诗人的高层政治体验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变化急遽,识修养、精神气质方面,也有共同点。元稹和白居易许李杜都曾于四十岁后一度进入朝廷。虽时间不长,但接流派纷繁的中唐诗歌,有比较共同性的风貌特征。1、多方面均非常接近。而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所受了高层的政治体验,对其一生的政治生活和创作,都相对盛唐而言,像是人到中年,思考多了,风华少了,决定的诗人心理状态、胸襟气质,倒是经常对诗歌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在这以后,都取诗歌往往以意取胜,而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2、除起着更深刻的作用。 得一个创作丰收期,而这以前的总体成就,跟其后是不韦应物等少数几家,其他一些诗人之作,一般都比较直中唐政治文化背景下科举、文学、政治三位一体的现象,能相比的。李白入京,引起轰动,玄宗对李白的使用方致发露。3、贴近自然生活,贴近世俗。除韩白外,贞给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在于它促成了士人的普遍文学式,也助长了他的自由精神。李白之去朝,据自述及李元,元和时期许多诗人一般都有贴近世俗,贴近生活的化,也加强了文化与诗歌的政治化。韩愈之积极干预,阳冰,魏颢所述,是出于小人排挤。杜甫之拜左拾遗,倾向。由于这种倾向的出现,盛唐诗歌的那种高雅气派卷入复杂的矛盾冲突,白居易之委顺任化,化解身心内虽不及李白被召之轰动,但在由布衣成为近侍的体验大为削弱,气格亦有所下降。从意象上看,自然意象在外各种矛盾,是当时进士集团中两种有代表性的倾向。中,却包含着经历重大考验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精神洗诗歌中所占的的比重明显减少,人事意象相应增加。韩与此相联系,韩白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也最礼。杜甫在行在所,正是能够获得最为充分的感受。 诗奇险,白诗平易,在诗歌创作上是两个极端。盛唐极有影响。中唐诗坛,色彩纷呈,而又能显示出主要分野,三、后期——侘傺去国更不可没有政治的拨动。李杜之盛难继的挑战,以及大历委靡而需要振作的要求,无疑其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或在于此。 在朝,前后都不超过两年。他们离开朝廷后,仍然惓惓都是促使韩愈、白居易等人追求新变的原因。以上所述,第六章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 国政。让李杜的生活和情感再次受到拨动,使退避的心总的来讲是从诗艺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角度对韩走奇一、晚唐诗歌之变与诗人群体的划分 态得以转变的,还是现实政治。而且不无巧合,都与玄险、白趋平易所作的解释。 当改革的浪潮在重重阴力下渐渐消退,士大夫躁动不安肃父子之间的矛盾,与房官问题有很深的联系。李白因二、科举、文学、政治的三位一体 的情绪逐渐收敛的时候,情况就随之变化。因此,可以永王李璘之辟而走出庐山投入政治活动,而由此引起的研究进士阶层政治和思想作风的趋向和分野,有助于从说韩、白两派至少从宝历以后就渐渐失去了领导主流的牵缠及余波,几乎影响了他整个晚年的生活和思想。永根本上认识中唐文学特别是诗的分野。唐代科举,尤其力量,诗歌界也自然会有新潮和新的诗人群体出现。李王失败,李白经历了下狱——出狱——参谋宋若思幕府是最为人所重的进士科,考试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商隐、温庭筠、杜牧均以近体擅长,他们近体诗的清词——再下狱,以至流放的过程。可见,经过出庐山,从文辞优劣在主司选人中居于决定地位。进士科甚至经常丽句,与贾岛及其后继者的清幽冷寂迥然不同,这样,永王等事件之后,李白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感明显增强被称为文学科。考之以文,而用之于政,形成科举、文把李、杜、温合在一起,而与另外的诗人们相区别,就了。李白晚年的诗,保持了他一贯的飞扬豪迈的见貌。学、政治三位一体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唐代,特别是不算勉强了。我们不妨称温李杜等人创作之外的晚唐另如与李晔、贾至在洞庭湖的唱和以及《早发白帝城》等在贞元、元和前后,成为深刻影响士人前途,乃至政治、一大类诗歌为穷士之诗。 篇,并不因为曾受遣逐而失去逸志凌云,豪放洒脱的风文化和社会心理、社会风习的重要因素。 二、晚唐穷士诗人的歌唱。 度。且晚年神仙隐逸之语明显减少,诗歌的现实性加强,三、韩诗——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桀瑰伟 晚唐穷士角色的歌唱在诗坛上能够连成一气,成为一种忧愤更加深广。促成杜甫政治心理变化的是皇位的更韩愈在进士出身文士中,可算属于儒学政教类型。此型相当广泛的合唱,与时代社会条件以及当时士人们的心替。代宗继位,房官一派成员内召或升迁,使杜甫受到人物,思想行为上的突出特点,一是尊奉儒学,排斥被态密切相关。晚唐以穷士角色出现的诗人,在作品风貌鼓舞,改变了蛰居成都草堂、避官且又避世的生活态度。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二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上给人的感觉一是收敛,二是淡冷,三是着意。 杜甫寓居梓州是由送严武赴京开始的。梓州时期的创望强烈;三是思想作风严肃。“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收敛:诗人的视野缩小,诗歌的境界缩小,晚唐穷士角作,体现出明显的心境变化:其一,草堂前期,努力在作家生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韩愈作为进色诗歌的收敛,一般仅是将景物事件收向身边,而不是幽栖,屏迹、用拙,疏懒中寻求心理平衡。其二,草堂士阶层中儒学政教型的代表人物,亲身卷进了当时激烈收向内心。晚唐诗歌的收敛也反映在体制上,境界小,前期,颇厌交游。其三,草堂前期,诗人只是偶而至蜀而复杂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斗争之中,而一系列矛盾斗骨气弱,情感内容有限,难于适应篇幅较长的五七言古州,新津,青城等地,览眺风景或拜访裴迪、高适等人。争,又在心底激起种种撞击,彼此互不相让,冲突不已。诗。 其四,歌咏时事之作,此期为弃官以来最为突出的阶段。这种强烈复杂的冲突,反映在诗中,就与汉魏以来的诗淡冷:晚唐诗人处在国运衰颓、环境恶劣、且又无力加杜甫夔州诗达四百首之多。虽衰病日加,而政治热情未歌多表现浑融优美的意境呈现明显差异,而给人以富有以干预的时代,功业之心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都大减。除忆念朝廷、渴望归京外,还经常在作品中慨往伤刺激性的奇险之感。 大减弱了。诗人在对自身出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事,今,指画朝政,劝诫君相,揭示民瘼,评论得失。 与体现多方面矛盾冲突相联系,韩诗深层的另一突出之对民生也显得淡漠,有时甚至近乎麻木。“感时叹物寻以上可见政治生活的实践,使李白杜甫的政治心理在一点,是“利欲斗进??勃然不释”,充满着亢进奋发,僧活,惟向禅心得寂寥”,由于需要解脱世事,消释烦生中划成许多倾向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自身又有发躁郁不平的情绪。中国诗歌传统崇尚宁静淡泊和温柔敦恼,调节心灵,隐居和禅悦成为晚唐诗人的普遍归趋。 展变化,李杜诗歌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展示新的内容厚,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绪公然带进诗歌之中,是一种着意:所谓着意,指写诗用心思,下工夫。晚唐人的诗和艺术特征,成为一个不自相重复的连续发展的序列。 变奏。贞元、元和之际,由于各方面充满矛盾而又酝酿思往往不是自然而然涌现,而是一开始就着意为之。 四、从给予创作的推动作用看诗歌高潮期的时代政治特着变革,“躁”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态。韩愈的躁和整三、心灵世界与绮艳题材的开拓。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征。政治在不同时期所能给予诗歌的推动力也是不断变个时代心理之躁是相通的,它包含着复杂深广的内容,晚唐时期,由于社会的沉闷压抑,士人们向外部世界的化的。可以看到,凡是历史上的诗歌兴盛期,政治常常而主要之点是要求国家家和个人都能尽快有所作为。矛进取受到限制,于是情感内转,把关注点转向自己内心格外突出地表现为能从多种层次和方位拨动诗人,使之盾冲突,躁郁斗进,精神总是处于履险犯难之中,是韩世界。李商隐在表现心灵世界方面突出的贡献是以心象时时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盛唐时期,政治除给诗在意象、结构、语言、声韵等方面,与传统诗美显出融铸物象。李商隐以心象整合客观世界某些景物或情事李白、杜甫这样的巨子以不断拨动推进外,从诗派方面区别的根本原因。韩诗的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怪、意铸造出来的形象,与传统的诗歌形象是不同的。“身无看,唐王朝在边疆的活动,直接刺激了边塞诗的繁荣发象之间往往突出突结、撐拄突兀。意象瑰奇,源于处于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之一),展。甚至山水诗之不同于六朝单纯模拟自然面貌而注入矛盾冲突、斗进躁郁中的心灵,艺术上需要有这样的对不同于李白的“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相逢行》),丰富的主体感受,表现出话意,舒展,自在等特色,也应物。他的南贬诗中的山水,常以蛮荒、阴晦的面貌出这在古典诗歌形象系列中是一种新类型,在情与景,主可以从深层看出盛唐时代政治精神的强大渗透力。唐代现,正是跟作者道之不行,且陷身蛮夷的躁郁感受相对观与客观的交融整合上,较传统的方式更进一层。 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应,是内心矛盾冲突凭附山川风物,化为了光怪陆离的对绮艳题材的开拓,这里所讲的绮艳题材,比传统所谓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考意象。 “艳体”包括的题材范围广泛一些。具体地讲,它的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杂感受,而围主要包括:1、爱情。2、宫怨、闺怨。3、带有爱情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言之长短,气之高下”,皆能和脂粉气息的写景、咏物。4、美人香草式的托寓之作。样式——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得心应手,遂促成了诗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韩诗晚唐绮艳诗兴盛有其历史的必然。唐代中叶以后,商品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1、挤占了诗人的结构,一种是起落转换拗拆矫变的。如《八月十五夜经济发展较快,晚唐时代统治阶级普遍奢靡,城市成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2、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3、赠张功曹》,开头极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署之口以大游乐之所,社会上淫风昌炽,是艳诗产生的生活基础。打击压抑,怨悱;4、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 段笔墨叙述迁谪量移之苦。韩的一些长篇,诗思较李杜唐诗主情,以主情为特质的唐诗,按照自身运动规律,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来得快而直,有文之恣肆而较少诗之回荡停蓄。 不可避免要出现一次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中心的高潮。它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情激则调变”,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舒缓泰贴,在表现盛唐人的人生意气和功业理想、中唐人的躁动不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珠圆玉润的情况。从造语到音节韵律,往往打破传统,安和对社会改革的一番渴望之后,把正经严肃的内容加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场面。
第八章 主观化在韩愈与李商隐之间的发展 不像王维那样自适自足。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有两类:国汉语叙事诗不发达,既有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又有一从对韩文的推崇到对韩诗的追摹,韩愈擅古文而李商一类如《构法华寺西亭》,《与崔策登西山》、《界围岩水诗歌发展的内部原因。1、中国文化有比较内向的特点。隐擅骈文,韩诗的成就主要是古体,李诗的成就主要是帘》、《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等,有意模仿谢灵运的2、中国吏官文化发展较早,先民早期的情况,很早就近体。韩诗雄直奇险,表现为阳刚之美,李诗瑰艳朦胧,精深典奥。另一类像《江雪》、《渔翁》、篇幅较短,注由史书记录了下来,因而大规模的,详备的史诗产生的表现为阴柔之美。李商隐一生在骈体文的写作方面,耗意在总体气氛的烘托中突出重点,但在语意方面,也往必要性就小了。3、中国艺术不重具象重抽象。4、传统费了大量的精力,他把骈体四六文的声律与隶典用事之往显得峭拔。就作品的精神内质看,在柳宗元的诗中,诗论强调比兴。叙事诗比兴用得少,主要通过赋的手法美推到极致,不仅在后世有“今体之金绳,章奏之玉律”山水意识和迁谪意识常常融合在一起。故柳诗简淡高逸叙述故事,描写人物。5、此外,入唐以后近体诗发达,的评价,就是在当时亦颇负盛名,有“三十六体”之号。的气象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文人喜爱写近体诗。近体诗中的绝句,体制短小,不可李商隐的名作《韩碑》诗叙述韩愈《平淮西碑》的撰写王、孟的冲融和平,柳宗元是没有的,就连韦应物的淡能构成情节曲折的叙事诗。 和被推倒过程。与韩诗一样,字奇语重,雄健奇崛,《韩淡也做不到。 唐代诗人中叙事广义地说创作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白居碑》所赞的虽是韩文,但它用诗体写出,在风格上模仿三、王孟山水田园诗的风貌特征 易和元稹。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2、卓越的叙事艺韩诗,逼肖韩诗,同时也就体现了对韩诗的仰慕和肯定。 (一)盛唐的时代色彩 术。3、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4、浓郁的气氛。5、与二,以李贺为中介的又一种追摹 先看景物境界。王、孟的山水田园诗虽然多与隐逸有关,抒情叙事紧相配合的写景状物。 从韩愈到李贺,题材上也出现了变化。韩诗有通之于儒但盛唐人的隐与魏晋南北朝以及晚唐人的逃避战乱和二、叙情长篇 学政教的雄杰瑰伟。韩诗之奇,多用以表现崎岖的人生厌世不同,王、孟笔下的景物环境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其一,王运认为李白始为叙情长篇,说明他把这类诗看阅历和险戏的社会图景,李贺集中虽有《雁门太守行》、或隔绝的,而是相联系相亲和的。王、孟笔下的景物环成歌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成熟起来的类型。其二,王运《金铜仙人辞汉歌》等涉及政治历史的题材,但更多的境常透露盛唐时代安定康乐的气息。王、孟的山水诗还所说的李白叙情长篇,当以《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为时候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写闺阁与爱情,反映苦闷压抑从诗人的风神中表现了鲜明的盛唐时代特征。王、孟亲代表。其三,考虑五、七古都有可能出现长篇,如果这的灵魂想从男女之情方面得到慰藉,他在韩孟一派中展和具有理想色彩的山林和农村,从“隐”的角度看,也些长诗也是借叙以抒情,应该说同样有理由被列入叙情开了写艳情的领域,题材虽变,而诗艺中仍含有韩派固是隐在一个临界线上。 长篇范围之内。其四,王运提出唐诗中叙情长篇的问题,有的奇险因素。 (二)诗中有画 是否受到前人的启发,不得而知。其五,王运批语韩愈三、李商隐主体风格的建立 孟浩然在诗画结合过程中的贡献,不在于有多少诗名可的叙情长篇引入议论,其实议论并不自韩愈始。叙情长李商隐最具艺术个性的诗是《锦瑟》,无题,咏物诸作。以入画,而在于取景比较注意选择,移步换形,变谢灵篇的出现,是中国五、七言诗歌在抒情和叙事两方面都《锦瑟》,无题诸作,突出的特点是它着重表现人的心运之寓止辄书,堆垛密实为清旷疏朗,因而稍见布局。积累了足够的艺术经验,同时又吸收了辞赋的思想艺术灵景观。意象错综跳跃,诗境隐约朦胧。出现这些特点,比起孟浩然来,王维不仅有许多诗更接近画,而且在以营养,逐渐发展起来的。李白的叙情长篇多半是写赠友与他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更多地转向内在情思意绪的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上达到某种自觉的程度。孟诗追求人的,结合叙交游、述友情,描写社会生活、抒写个人体验与再现有关。李商隐在建立自己诗歌的主导风格方属于纯诗歌艺术的那种时间流动和活泼泼的动态意趣,怀抱。叙情长篇的出现,离不开中国诗歌发展的独特背面,走的是一条主观化的道路,但他的主观化并非孤军而王诗追求画面效果的静态意趣。对照之下,王维在诗景。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而抒情诗特盛,似乎二者为突起,而是有其渊源。在中唐诗人中,韩孟一派是倾向画结合上的兴趣和自觉程度明显比孟浩然高。王维视点了谋求某种平衡,在它们的中间地带通过交融产生了叙于任主观的一个群体。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客观灵活移动,多向追寻的写景方法,在一些场景和画面较情长篇。叙情长篇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叙述。基于对情景之物,而是主观情感的宣泄。韩愈诗歌创作表现的主观为复杂的诗中均有所表现。摄取景物后的进一步问题是和事件展开大量叙述,叙情长篇往往是实多虚少。叙情性,到李贺进一步发展。一是内容上属于主观方面的成构图和布局。王维善于处理景物主从大小远近的关系。长篇在唐诗中是一批掣鲸碧海的伟构,对各个作者来分增加。二是在意象,意境的取象上,三是意象组合的王维写光线和色彩常常达到非常奥妙的境地。王维关于说,则往往是该诗人代表性的篇章。 非逻辑化。李商隐的创作沿韩愈、李贺诗主观性逐步增处理景物之间各种辩证关系以突出效果。 第十二章节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 加的趋势继续向前推进。在内容上,伴随主观成分的增(三)韵味与禅意 一唐诗的分体 加,发展到李商隐的时候,表现为虽同属任主观,但有王、孟对山水和田园的摹写,不仅以“如画”见长,而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两个鲜明的外向与内向之别。李商隐的咏物诗,物与人的主且于中既见山水田园的精神,亦见诗人的情采风神。王重要选本,将唐诗划分为七大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观世界最为贴近。甚至遗形取象,物即自我,物象即心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韵味,还常常与禅趣有关,禅趣的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象。李商隐之任主观,取外部之象,展示主观思想不同,入,有时使作者所感受到的境界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外二、古体诗 同时也与李贺“师心”,心造种种空中楼阁和荒诞之境景与内情在几禅意中泯合无间,融为一体,成为王维独(一)五古 异趣。在意象的组合上,从韩愈到李商隐,经历了逐步创之境。禅意的介入给一些境界范围似乎不大的小诗带五古在音节乃至意念节奏上一般是不激不厉、逐层向前削弱逻辑特约的过程。 来一种宁静致远的效果,读王维的诗常常能够感受到那推进的,即所谓按辔有程,而较少过猛过急的动荡起落。四、文学演进过程中的穿透力与移位现象。 种意中之静,意中之远。诗人的禅悟常常把精神境界升较之《诗经》四言句,近体诗的律诗和七言歌行的长句,李商隐在晚唐诗坛展现了全新的艺术面貌,他用近体的华了,使认识得到了飞跃,同时也使他所描写的客观景它更接近于自然语气。因此五古多半写得比较自然朴形式特别是七律写了大量属于绮艳题材的作品,将绮艳物给人以更高一层的美感。以禅观物和一般读者以正常实。唐代五古中成就更为多方面的是李白,杜甫和韩愈诗的艺术境界推上新的高度,他把重主观引向深入,在的眼光观物有时又能形成有趣的对照。 三家。 表现心灵景观方面,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他还相应展第十章 唐代边塞诗 (二)七古 开了另外一些新的艺术表现领域,跳跃的意象组合,朦一、唐代边塞诗的一般情况 初唐和盛唐各有一种七古,中唐白,韩两派分别继承之,胧的意境,把诗境虚化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韩愈、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应该具有边塞意识。所谓边塞造成了二水分流但中间又往往互相沟通的局面。初唐七李商隐之间的诗歌演进,至少出现两次大的移位。一次意识,是指作者置身边塞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或虽非古以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等人为代表,这些诗,变梁是从韩愈“舒忧娱悲,杂以瑰怪之言”的奇险,转到二置身边塞,但具有与边塞军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陈的艳丽为富丽,格局开阔,气度宏大,多用律句,数李的“长吉体”,一次是从韩愈强烈外向的任主观,转与感受。1、边塞诗的时代范围。只有到了唐代,特别句(四句、六句或八句)一转韵,蝉联而下,七言之体,入李商隐的内心化,建立起李诗所特有的朦胧瑰丽的主是盛唐时期,边事活动空前频繁,诗人们受到开放的时至此畅发。七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最少约束,最富有体风格。诗歌从韩愈向李商隐等人演变,大的时代背景代精神鼓舞,同时又具备较多的边塞方面的知识,或借容量的一种体式。它亦歌亦诗,亦文亦赋,篇幅可长可是中唐以后士人个体意识增强。具体到诗歌创作,则是乐府旧题而抒新意,或自制新题,发出大量边塞气息浓短,语言灵活自由,声韵变化自如。它给唐代诗人提供诗人逐渐改变和摆脱社会或时代代言者的身份,而增强厚,形象鲜明饱满的诗篇,才构成一个需要冠以边塞诗了一种可以放笔骋气,尽量发扬才思,即事即物即情地了个人化的因素。没有这一背景,就不会有从韩愈的任的专名而不可隶属于其他题材的类型,并争得了文学史抒写,开合纵横,创新出奇的诗体。 主观到李商隐的主观化,内向化。 上的一席地位。2、边塞诗的地域范围。边塞诗反映的三、近体诗 第九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 地域范围应该限于边疆。3、边塞诗的生活内容范围。(一)律诗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社会生活基础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可以包律诗字数有定格,对仗有定格,声律有定格,更多地具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和边塞诗一样在盛唐时达到高括以下几项:反映边塞风光的诗;反映边塞地区民族战有均衡、整齐、圆润、和谐等特点。古诗一韵之间上下峰。唐代山水田园诗是有它比较特殊的社会生活背景争的诗;反映边塞军民日常生活的诗,反映后方对边塞两句意思通常是直贯的,连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的。1、隐逸,由于盛唐的物质生活基础,文人无论仕问题关心及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而律诗一联之中两句往往是一句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与不仕,一般都不致挨饿。另外,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1、初唐边塞诗:内容比较单纯,数量比较少。2、盛唐两句互相对称,组成一个联合体。律体(中间四句)上在山林修炼的僧道,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也助长了隐逸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上高度成熟,名作、名家集中下句相对,静态感较强。适合一句一景,以一联(两句)之风。隐居使诗人得以长期在自然界观察并体验山石林涌现。从创作方面看,还有两点显得特别突出:一是出构成一个均衡和谐的两面。律诗平仄配合,富有音乐性,泉、田园村野的生活。2、漫游,唐代的物质条件,交现像岑参、高适那样的在边塞诗上集中用力的杰出作对于六朝“丽辞”沿而不废,较之古诗,它的文辞也提通条件,以及南北统一、版图辽阔,给文人的大规模漫家,二是边塞意识广泛进入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之中。3、炼得更为优美。 游创造了条件。 中晚唐边塞诗:随着唐帝国国防力量下降,版图缩小,五律和七律,风貌上又有差别。五言限于字数和音节,二、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的一般情况 国内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激烈化,诗人们的注意力比较端庄、浑厚。它显得有节制,显得优雅而稍近古朴。山水田园诗应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所谓“登山则情由外向更多转向内部,边塞诗创作的热潮逐渐减退。 七言声长字纵,“曼声可听,而古色渐稀”。 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的感情应该进入山水二、战士之歌与军幕文士之歌 律诗在体制上的局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唐代诗人田园,浸透着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热爱,以山水田园为主边塞诗一类出自社会上一般诗人之手,抒情主人公可以艺术功力和创造精神:1、声律对偶在杜甫、李商隐等要的表现对象,至少也应该是对景物的描写在全诗中相看作边防士卒,不妨称之为战士之歌,另一类是被辟聘人的作品中被运用得极其得心应手,因难而巧,令人叹对显得出色,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山水田园意境。 到边防节度使幕府中的文士之作,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为观止。2、律诗在妥贴地通过声律对偶的严格监禁之山水田园诗中诗人与景物构成主客体关系。有的侧重写身,可称为军幕文士之歌。可以看作是战士之歌的盛唐后,容易失去生气。针对这一难题,唐人在章法,在起客体,有的主客体难分轻重,也有的主体超越客体,凌边塞诗,除李白、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常建结承转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强大的生气,能够穿透极驾于客体之上。 等人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后严的关卡流贯全身。3、限于声律、对偶和篇幅,律诗(一)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出塞》,王维的《少年行》、《陇西行》等篇,都可以归不宜于叙事和描写人物。4、李白、杜甫等诗人,在律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一部分是写他故乡襄阳的自然风入这一类型。战士之歌的边塞诗,首先表现的是报效国诗中并不放弃对自然的追求,或运古入律,或引口语入光,一部分是漫游期间所写的吴越山水,后者数量较多。家的精神以及争取边疆安定和平的愿望。由士兵眼里去诗,拓宽律诗的天地,使律诗能够变得灵活,适合于反隐逸意味较浓,平静悠远之中加上对在襄阳留下印迹的看边塞,特点是有下层人民对问题的深入体察和实事求映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先贤的追慕,更觉古澹。吴越山水诗,写旅游中所见山是的批判精神。综观盛唐时期诗人们所写的战士之歌,(二)绝句 水,动态感强一些,常常带有孤寂的客愁。孟浩然写诗,可以说围绕民族关系和战争问题所作的反映是充分深绝句最明显的特征是每首四句,而每首四句是用四句表“伫兴而作”,“遇景入咏,不钩奇决异”,往往在平淡入的。战士之歌是诗人揣摹体会边防戍卒的情怀而写出现一个意念单位是中国民歌和古代诗歌一个普遍的现中见淳美。王维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以《终南山》、《汉的作品,因而这类诗从抒情主人公与作者关系看,有不象。绝句源于乐府,而绝句得句则由于联句。每首四句,江临泛》为代表,用雄壮有力的诗笔,写出开阔宏远的少与唐诗中的宫怨、闺怨以及另外一些题材的旧题乐府即适合于演唱,也便于即兴创作,应付歌妓,乐工的要境界,一类以《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为代相近,都多少带有“拟”、“代”的倾向。诗人为边防士求。绝句和其他一些诗体比较,显得更为精练、委曲、表,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写山水,格局一般不大,卒歌唱他们的生活和情怀,也难免有其局限的一面,这含蓄、自然,更容易上口。 但每一篇都能写出一个天地。王、孟的诗,恬淡优美,主要是生活体验带有间接性。岑参、商适的边幕之作是 自然景物和生活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超尘以更加充实而多方面的边塞军族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在脱俗的气味,一方面又体现着宇宙间生生不已的韵律,艺术上,岑参、高适的西北边塞之作因出于实际见闻和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盛唐的时代气氛,在感受,不再是大量借助间接得来的材料去揣摩悬想,故他们的诗里得到曲折体现。使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与其他能进一步改变那种写情写景比较虚泛概括的状态,有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在风貌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更多的具体性和真切感。 (二)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 第十一章 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 韦应物尽管可以做到“韵高气静”,从景物到诗人精神一、叙事诗 状态都闲远,澄彻,可是冷落萧疏的暗影总是或隐或现,其一、以《诗经》为代表的时期。其二、汉魏时期。中
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唐代文人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成员具有广泛性和流动性,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唐诗反遇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
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的眼光看洗涤,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春江花月夜》和《春中田园作》所表现的对于生活的感受,还包含着自然所给予人们的美感。日常的送行和离别题材也被进一步诗化了。对于生活的歌颂,爱情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无疑已经是富有诗意甚至带有浪漫色彩了。唐代士大末的生活就往往比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得放任,有许多浪漫事迹。唐诗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也不把它们与日常生活平等看待。最能再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了。岑参等人对天山,热海,大风雪,大海港和边疆战斗的描写,在古代诗歌领域里,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
杜甫等人写自身在乱离中的生活和感受的时候,一方面很悲,甚至悲得痛入骨髓,一方面常常带着某些憧憬或温存的插曲。杜甫面对着时代丧乱,民间疾苦,但并没有单纯展览苦难和伤痕,他仍然关注着着美的因素。这些因素被诗人融入诗篇的时候,与客观苦难现实相交织对照,愈加显得沉郁顿挫,激起读者丰富复杂的情绪。
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自已在巴山夜雨中体验着作客他乡的滋味,显然带着悲感。但诗人在寂寞中生出了幻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了这股温暖的回流,生活透过一层冰冷的雨帘,仍然呈现美好诱人的光彩。
用哀换的形式肯定美,也突出地表现在以李商隐一部分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中。
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偏重于客观生活感受,而从与此相联系的主观因素看,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操、襟怀和气质,则有一种唐人所独具的精神美。这种精神美,较之屈原的忠贞、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在展示更为丰富的内容的同时,则又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体现着当时以庶族地主出身文士为主体的广大诗人的精神风貌。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那个大时代中人们的豪壮开阔的胸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所写的山河是那样气象恢廓,而诗人的精神更欲飞凌其上。那种“欲穷千里目”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伟魄,冠绝千古。即使是一些描述范围和对象比较狭小的作品或咏物之作,也
往往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气质。同样是由于时代因素使然,唐人对待生活有着特别执着的精神。“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是对魏阙的追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对功名的追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对隐逸的追求等,在种种追求中,理想的追求自然最为动人。李白的组诗〈行路难〉写于天宝三载被“赐金还山”的时候,诗人的感情,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回旋着,终于唱出了高昂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曲感叹世路艰难的悲歌,但本质上又是理想追求的颂歌。
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除以上所述,在不同流派诗人身上,还各有其特别突出的一些方面,李白一派诗人,基于庶族地主对门阀世族的抗争和不满,表现出对传统束缚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唐代诗人都往往程度不同地有着轩昂的傲气,负气敢言而较少拘谨嗫嚅之态。如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突出地表现了对黑暗政治的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鲜明地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以杜甫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吸取了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并发展为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
对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它固然带着过去历史时代和封建阶级的印记,但毕竟比较健康深厚,为后代的封建正统文学所不及。唐人的可贵入,在于他们对生活富有希望和信心。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精神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了更多的诗意。进而使得作为他们生活和精神写照的唐诗,具备了生活美和精神美这
样有力的两翼。正因为其中贯注了生活的气韵和当事人的真实感情,它不仅仅是一般地带着生活美和精神美,而是表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和真切。 第二章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一、地域。
中国文学南北地域差异,从《诗经》《楚辞》的时代,就已显露。东晋以后,在南北地立的形势下,分别向两极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引起人们对双方差异性的普遍关注。中原作为中国古代阶级和民族斗争最为频繁激越之地,给予历代人民的种种血与火的考验,通过长期积淀,形成如魏征所概括的北方人的贞刚的表现,它包含刚强、质朴、坚韧等素质。这一切都与南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助长着风俗人情进取柔婉、文静的方向发展颇为不同。南北文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着这种具地域特征的人民精神传统,心理素质的支配。
南北文风斗争中,北朝文学虽有刚气,而数量有限,声律词藻也不甚讲究,影响远逊于南朝文学。以上所述,是关于南北诗歌传统,通过斗争,实现正确结合的纵向考察。再就唐诗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跟地域因素的横向联系去寻索,前三个阶段,无论从诗歌创作的主体还是客体,创作主要基地都在北方,而晚唐则更多受南方风土人情影响。唐诗中所展现的形象,以前多为北方的乔岳平陆与慷慨悲歌之士,至此转为南国的烟雨楼台,才子佳人了,唐诗最后阶段正是随着创作方面南方因素的增长,气质发生了由刚向柔的转化。 二、民族。
作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互相融合的溶剂,无疑是发展水平较高的汉人的经济文化。这中间,少数民族接受汉人的文化是主流,但任何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总是互相渗透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尽管中间伴随着种种灾难和痛苦,但有助于增强中原人民的雄强之气,毕竟是一种补偿。隋唐之世,在文化方面,对于前代来说,是经过长期酝酿,终于绽发芳华之时。而就它自身看,又是一个更为崭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改变了南北朝被动的,受压抑的局面,在汉民族政权处于强大和主动的情况下,展开了地域列为广阔的民族间互相接触与渗透。丰富和活跃了唐代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突破了长期囿于中原文化圈的某些狭隘见解和观念。同时在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东西,这种胡汉诸民族间精神文化的摩荡和融合,正是唐诗滋长发荣的土壤。 三、唐诗刚健的特质。
唐诗是在国土空前辽阔,南北混一,民族交融的背景上展开的,出现它特出的,富有阳刚之美的面貌。这种阳刚之美,在气象,内质,情态等几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壮阔,是处在国家大一统时代唐人心胸气度的表现。唐诗是一片空前广阔的伟大国土,而这一诗国的灵魂,可以说是从“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的唐朝疆土上孕育升华起来的。唐诗中“千秋”“万世”“乾坤”“日月”等词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肤廓的是少数,多数从空间上,时间上
表现出种种阔大的意象和境界。诗人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宏放的笔触,歌颂了中原地带,乃至江南塞北,而同时在唐人的心理上,又形成一种以关中和长安为中心的意识观念。
唐诗又一突出之点,是它强劲的骨力。唐代边塞诗无疑最具刚健特色,所现的将士们献身祖国的精神,军幂文人从戎赴边的意气,令人振奋。 就时代而论,唐诗的骨力,在盛唐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唐诗突出的给人以刚健之感,不少地方又是与它解放的气质相联系的。唐代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它比起汉代和宋代的封建王朝,在施行封建礼教的精神禁锢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松解。盛唐时在精神较为解放的空气下,诗坛成批涌现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有开拓精神的才士,发出中国诗史上音量最足的浪漫主义的合唱。到了中唐时期,更出现文化思想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活跃景象。各种流派杂然纷呈,撑拄世间,则在某些方面起着精神上抗拒衰委的作用。故韩、孟、元、白、刘、柳的诗歌,皆能意态不凡,独辟蹊径,以各自的姿态笔墨,卓立于世,演出了中唐诗坛多元化的场面。唐诗壮阔的面貌、强劲的骨力、解放的气质,通过作品给人的总体感受,无疑具有较多的阳刚之美。 第三章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唐诗初盛中晚四分法。分期有助于让人们认识这些差别,而四分法与其他一些分法相比,又有以下一些优长:其一,能提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其二,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段发展风貌的不同。其三,不嫌过简或过繁,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高秉的四分法已为明清以来多数学者所接
受。
一、 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初唐诗歌纵向地看可以说是走向盛唐诗歌高潮的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追随时代和因袭前朝、创新与不成熟,敷饰六朝锦色与寻求气骨性情等特点和倾向同存并见。初唐诗歌的演进,是在宫廷内外相互影响带动中完成的,横向地看,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集着大量高层人材,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首先,是宫廷诗人在初唐作家中占绝对多数。事实上,初唐诗歌演进,始终离不开宫廷诗苑这样一个最为重要而持久的基地。初唐宫廷诗所具有的诗歌演进性质,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气息。以宏大整肃代替六朝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面貌的演变。
宫廷诗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所谓变,是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格不及贞观时宏整,质地纤润,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故人目为“绮错婉媚”。
宫廷诗第三阶段的代表“四友”“沈宋”等人,继上官仪之后,取得了三方面显著进展,一是律体定型,二是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三是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
二、 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昂,他们对宫廷诗有过激烈批评。但宫廷内外诗歌创作原是相互沟通而非隔绝的,随着宦海沉浮,宫廷诗坛成员时有变动,四杰和陈子昂等即曾进入过宫廷或诸王
府中。同时,诗人之间又有各种交往,诗艺彼此影响。因而从总体看,宫廷内外双方在初唐诗歌发展中实是一种互补。
就诗歌追随时代、表现时代面貌而言,宫廷诗和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都曾透露了时代气息,而方式,途径的不同则具有互补意味。宫廷诗对大唐鸿业的种种直接颂美,多承袭齐梁声色大开之后所形成的描写性模式,四杰及陈子昂所表现的则是时代背景中的人物情绪。在写法上虽然一偏于描写,一偏于表现,却经常免不了互相吸收。
在语言方面,按时代进程将双方的作品加以对照,亦能发现其交互影响。从龙朔变体到王、杨的变化,诗坛上出现了一种推陈出新的局面。陈子昂正是在这种局面下,往质朴的方面又推进了一步。他的诗歌语言,稍近杨炯。嗣后,杜审言和沈、宋的诗歌语言,一方面不同于上官仪的繁缛,一方面又比四杰纯熟,比陈子昂滑润,这些,正是宫廷内外诗歌创作在语言上互补和推演的成果。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方面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
三、 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
初唐在声律上的准备是充分的,既然如此,盛唐之姗姗来迟,依旧只能是风骨问题。风骨问题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性情。初唐宫廷诗的性情无疑是贫乏的,并因性情贫乏而风骨不扬。诗歌的性情问题,在宫廷诗人和宫廷诗的范围内是解决不了的。此睦诗歌要想重新拥有性情,只有走出宫廷,实现审美文化从宫廷到社会人生的转化,才有可能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生价值的同时,充分弘扬诗人主体性情,展开理想的新局面。诗中得见性情的,在初唐主要是宫廷以外诗人,以及沈佺
期、宋之问、杜审言等在贬逐失意中的作品。
陈子昂高倡风骨,作品亦以此为突出特征,但陈诗的艺术感染力并不强,拿他的理论与创作对照,可以看出有风骨的意识,尚需有相应的性情予以充实。沈佺期、宋之问的后期诗歌,特别是其贬谪诗,在性情和声色结合方面,较四杰及陈子昂前进一步。
四、 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
由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门第出身、在朝与在野等因素所标志的向份地位的变化。文人处身宫廷或宫廷之外,思想作风和创作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可见,初唐到盛唐,创作队伍的主体,由宫廷以内迅速转向宫廷以外。有利于诗人多方面体验生活,培养性情。从初唐到盛唐,诗人中不同阶层出身的人数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士族占多数转为由庶族占多数。这无疑由于科举制的实行给下层文士提供走上文化舞台的机会。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大体说来,初唐儒风较盛,活跃开放不足。此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庶族地主地位和作用的上升,思想逐渐趋于活跃和解放。至开元之世,终于出现了非常生动活泼的局面。儒学——孙颖达等奉诏撰定的《五经正义》结束了东汉以来经学各派第的矛盾争执,促进了儒学的统一。道教——武后朝,佛教受扶持,道教相对冷落。佛教——唐前朝,天台,法相,华严等佛教各宗派,都大力论证并肯定人人成佛的可能性,这种论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彻底。禅宗的传播则更助长了一个时代个体意识的张扬。以上从诗人身份地位变
化与思想解放过程看,性情的充分发扬与表露,在初唐时期尚处于酝酿和渐进阶段,而到玄宗开元时期,这一过程趋于完成。 第四章,盛唐气象 一、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
自开元至大历前,在诗史上称为盛唐。盛唐之盛,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与诗歌的韵度风貌上。盛唐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盛唐诗坛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有其美好的姿态与诱人的芬芳。从题材看,除政治诗,边塞诗、山水诗外,其它如友情、送别、行旅、宫怨,咏史、咏物、登临、怀古、访隐等。均有题咏,就艺术看,著名诗人各有自己的精到独诣。
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又表现为和谐统一。通过交游酬唱,自然增进了他们创作上的沟通交融,使盛唐的合唱,更加协调和谐。严羽在完成《沧浪诗话》之后写的《答吴景仙忆》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字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笔力雄壮”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委靡、纤弱、造语朴实而有力度,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健笔”。政治诗与塞、游侠等题材固然多雄健之作,而山水隐逸诗,亦以其表现简约自色,以及宁静致远,意在象外的艺术效果,显示其笔力之超常。“气象浑厚”则更主要地指向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因而气象也就是诗歌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风貌。作品不同,气象会有所不同,但气象浑厚的作品都有由整体艺术美所呈露
的朴茂之气,美得深厚自然,无雕琢之痕。总之“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盛。元气内充,真力弥满,使作品清彩动人具有整体的生命意义而难以句摘。盛唐诗美是一种渊影博大的诗美,开阔大方,自在自足。王湾诗的和谐是自在自足的和谐,温庭筠诗的和谐是一种低迷暗淡的和谐,此诗以其躁动不安居于两种和谐之中,表现出中唐诗歌特点。三诗对照,更能见盛唐诗歌自在与浑厚。 二、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
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具有“盛唐气象”的诗有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感激与怨怼,盛唐人所注入的情感都是非常充沛的。有关作品,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盛唐人感动激发,不安于现状,希望趁时而起的诗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像盛唐时期诗歌所表现的感动激发,它在笔酣墨饱中腾发的理想、信心、使命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显示的盛唐气象,常常比较正面,比较直接。感动激发遇挫会化为怨怼。盛唐时期由于文人事功精神强烈,这类情绪甚至较其它时代表现更为充分。天宝时期,对权贵愤怒地加以抨击,对时代阴暗面大胆
地加以揭露,对糟蹋人才的现象激烈地抗争,从种种方面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无疑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因此可以着重通过李白有关诗歌,认识天宝时期诗人怨怼之作的风貌特征。李白等人的怨怼情绪,不是低沉软弱,而是带有巨大的气势和力量;不是和空虚无聊结合在一起,而是和有才力得不到发挥密切相关。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诗人的自我形象或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突出表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意气。诗人的情感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奔腾激荡,爆发的时候就要烹羊宰牛,典裘卖马“一饮三百杯”“同销万古愁”,这类诗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以及生活不能自由称意的怨怼,却格力遒劲,意气喷涌。盛唐诗人的怨怼,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三、盛唐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艺术风貌上的共同点
唐诗的盛唐阶段跨越半个世纪(主要是玄宗、肃宗统治时期),但以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与后期诗歌在内容上,情调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盛唐后期诗歌内容变化主要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诗歌本身在素质上发生变化。 第五章,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 一、中唐诗歌之变
盛唐之后,经历大历、建中一段诗歌创作相对薄弱的时期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唐诗又掀起第二次高潮,人才辈出,鸣声鼎沸。因此中唐诗坛难以见到盛唐那种和谐的局面,它突出地贵了多元化的倾向,这既是安史之乱以后,集中统一受到破坏,社会赵向纷纭复杂,思想文化更加五花八门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即诗论家所谓“盛唐尚同,而
衰世尚异”的现象,同时也是诗人们在盛唐高峰之后,自觉地从多方面寻找出路,追求创新的结果,中唐诗人求新求变,形成强大的潮流。正是由于从观念到实践的求新求变,使中唐诗歌大放异彩,而且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变化急遽,流派纷繁的中唐诗歌,有比较共同性的风貌特征。1、相对盛唐而言,像是人到中年,思考多了,风华少了,诗歌往往以意取胜,而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
2、除韦应物等少数几家,其他一些诗人之作,一般都比较直致发露。
3、贴近自然生活,贴近世俗。除韩白外,贞元,元和时期许多诗人一般都有贴近世俗,贴近生活的倾向。由于这种倾向的出现,盛唐诗歌的那种高雅气派大为削弱,气格亦有所下降。从意象上看,自然意象在诗歌中所占的的比重明显减少,人事意象相应增加。韩诗奇险,白诗平易,在诗歌创作上是两个极端。盛唐极盛难继的挑战,以及大历委靡而需要振作的要求,无疑都是促使韩愈、白居易等人追求新变的原因。以上所述,总的来讲是从诗艺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角度对韩走奇险、白趋平易所作的解释。 二、科举、文学、政治的三位一体
研究进士阶层政治和思想作风的趋向和分野,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中唐文学特别是诗的分野。唐代科举,尤其是最为人所重的进士科,考试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文辞优劣在主司选人中居于决定地位。进士科甚至经常被称为文学科。考之以文,而用之于政,形成科举、文学、政治三位一体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唐代,特别是在贞元、元和前后,成为深刻影响士人前途,乃至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社会风
习的重要因素。 三、韩诗——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桀瑰伟
韩愈在进士出身文士中,可算属于儒学政教类型。此型人物,思想行为上的突出特点,一是尊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二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三是思想作风严肃。“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作家生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韩愈作为进士阶层中儒学政教型的代表人物,亲身卷进了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斗争之中,而一系列矛盾斗争,又在心底激起种种撞击,彼此互不相让,冲突不已。这种强烈复杂的冲突,反映在诗中,就与汉魏以来的诗歌多表现浑融优美的意境呈现明显差异,而给人以富有刺激性的奇险之感。
与体现多方面矛盾冲突相联系,韩诗深层的另一突出之点,是“利欲斗进??勃然不释”,充满着亢进奋发,躁郁不平的情绪。中国诗歌传统崇尚宁静淡泊和温柔敦厚,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绪公然带进诗歌之中,是一种变奏。贞元、元和之际,由于各方面充满矛盾而又酝酿着变革,“躁”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态。韩愈的躁和整个时代心理之躁是相通的,它包含着复杂深广的内容,而主要之点是要求国家家和个人都能尽快有所作为。矛盾冲突,躁郁斗进,精神总是处于履险犯难之中,是韩诗在意象、结构、语言、声韵等方面,与传统诗美显出区别的根本原因。韩诗的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怪、意象之间往往突出突结、撐拄突兀。意象瑰奇,源于处于矛盾冲突、斗进躁郁中的心灵,艺术上需要有这样的对应物。他的南贬诗中的山水,常以蛮荒、
阴晦的面貌出现,正是跟作者道之不行,且陷身蛮夷的躁郁感受相对应,是内心矛盾冲突凭附山川风物,化为了光怪陆离的意象。
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杂感受,而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言之长短,气之高下”,皆能得心应手,遂促成了诗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韩诗的结构,一种是起落转换拗拆矫变的。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开头极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署之口以大段笔墨叙述迁谪量移之苦。韩的一些长篇,诗思较李杜来得快而直,有文之恣肆而较少诗之回荡停蓄。
“情激则调变”,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舒缓泰贴,珠圆玉润的情况。从造语到音节韵律,往往打破传统,不循常度。韩诗“工于用韵”。韩愈的心灵在当时几乎是无法逃遁的。韩愈作为儒学政教型的人物,既与吏隐无缘,亦离声色较远。韩愈比较独特的娱乐方式,不不外好博塞之戏与滑稽诙谐。因此,韩愈即使以文滑稽,也不是心灵的逃遁解脱。而是以夸张的笔墨,更为奇诙诡地表现身心内外冲突。剖析韩诗之奇,可以看出,作为进士阶层中的儒学政教型人物,一种刚毅果决之气和强烈的用世思想支配着韩愈,围绕儒家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韩愈不断拼搏斗争。心志经常难得舒展,因而抒情言志之诗,也就难以心平气和,如他自己所说:“时有怨怼奇怪之辞”。
四、 白诗—俊才达士之通脱自在
跟韩愈相对照,白居易显然发球另一类型人物,白居易等世俗才子型进士,其立身行事,思想作风,与韩愈等儒学政教型颇多不同。主要表现为:其一,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佛道。其二,自我意识增
强,传统的朝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基于世俗才子型进士的思想作风,白居易抒情诗常常体现对身心内外矛盾的化解,有韩诗所缺乏的舂容暇豫之态。外部矛盾固然尽量摆脱,即使是事关自身的升沉进退,白居易也追求精神上的超脱。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诗,主体精神与诗中展开的具体社会矛盾也是有间距的。白诗在情感表现上的另一特征,是通达识体,省分知足。有一种不忮不求,委运任化的态度。讽人之嗜欲害性,不能省分知足,为白居易早年讽喻诗的重要内容之一。仕途本即趋竞之途,白居易以委顺行之,可以说是把唐中叶以后世俗的一面与魏晋通脱之风结合的一种尝试。白居易以委顺行之于仕途,集中表现在从吏隐到中隐过程中。元白较之韩愈等人,生活作风要浪漫得多,也更接近世俗。精神委顺任化,接近世俗,在诗歌语言、意象、声韵、结构等方面,也就自然相应需要一种由艰难高古向平易浅俗的化解。
五、 以韩白为坐标看中唐诗坛的分野
韩之奇险、白之平易跟他们的思想作风、立身行事之间的联系揭示这后,我们会清晰地看到,通常被称为韩派或白派诗人,同派之间不仅诗风有某些相近,并且在学识修养、精神气质方面,也有共同点。元稹和白居易许多方面均非常接近。而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诗人心理状态、胸襟气质,倒是经常对诗歌创作起着更深刻的作用。
中唐政治文化背景下科举、文学、政治三位一体的现象,给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在于它促成了士人的普遍文学化,也加强了文化与诗歌
的政治化。韩愈之积极干预,卷入复杂的矛盾冲突,白居易之委顺任化,化解身心内外各种矛盾,是当时进士集团中两种有代表性的倾向。与此相联系,韩白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也最有影响。中唐诗坛,色彩纷呈,而又能显示出主要分野,其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或在于此。 第六章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 一、晚唐诗歌之变与诗人群体的划分
当改革的浪潮在重重阴力下渐渐消退,士大夫躁动不安的情绪逐渐收敛的时候,情况就随之变化。因此,可以说韩、白两派至少从宝历以后就渐渐失去了领导主流的力量,诗歌界也自然会有新潮和新的诗人群体出现。李商隐、温庭筠、杜牧均以近体擅长,他们近体诗的清词丽句,与贾岛及其后继者的清幽冷寂迥然不同,这样,把李、杜、温合在一起,而与另外的诗人们相区别,就不算勉强了。我们不妨称温李杜等人创作之外的晚唐另一大类诗歌为穷士之诗。 二、晚唐穷士诗人的歌唱。
晚唐穷士角色的歌唱在诗坛上能够连成一气,成为一种相当广泛的合唱,与时代社会条件以及当时士人们的心态密切相关。晚唐以穷士角色出现的诗人,在作品风貌上给人的感觉一是收敛,二是淡冷,三是着意。
收敛:诗人的视野缩小,诗歌的境界缩小,晚唐穷士角色诗歌的收敛,一般仅是将景物事件收向身边,而不是收向内心。晚唐诗歌的收敛也反映在体制上,境界小,骨气弱,情感内容有限,难于适应篇幅较长
的五七言古诗。
淡冷:晚唐诗人处在国运衰颓、环境恶劣、且又无力加以干预的时代,功业之心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都大大减弱了。诗人在对自身出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事,对民生也显得淡漠,有时甚至近乎麻木。“感时叹物寻僧活,惟向禅心得寂寥”,由于需要解脱世事,消释烦恼,调节心灵,隐居和禅悦成为晚唐诗人的普遍归趋。
着意:所谓着意,指写诗用心思,下工夫。晚唐人的诗思往往不是自然而然涌现,而是一开始就着意为之。 三、心灵世界与绮艳题材的开拓。对心灵世界的开拓:晚唐时期,由于社会的沉闷压抑,士人们向外部世界的进取受到限制,于是情感内转,把关注点转向自己内心世界。李商隐在表现心灵世界方面突出的贡献是以心象融铸物象。李商隐以心象整合客观世界某些景物或情事铸造出来的形象,与传统的诗歌形象是不同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之一),不同于李白的“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相逢行》),这在古典诗歌形象系列中是一种新类型,在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整合上,较传统的方式更进一层。 对绮艳题材的开拓,这里所讲的绮艳题材,比传统所谓“艳体”包括的题材范围广泛一些。具体地讲,它的范围主要包括:1、爱情。2、宫怨、闺怨。3、带有爱情和脂粉气息的写景、咏物。4、美人香草式的托寓之作。晚唐绮艳诗兴盛有其历史的必然。唐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晚唐时代统治阶级普遍奢靡,城市成为游乐之所,社会上淫风昌炽,是艳诗产生的生活基础。唐诗主情,以主情为特质的
唐诗,按照自身运动规律,不可避免要出现一次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中心的高潮。它在表现盛唐人的人生意气和功业理想、中唐人的躁动不安和对社会改革的一番渴望之后,把正经严肃的内容加以收敛,转向以温、李绮艳诗风为主流,是必然。这种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恰遇晚唐世风的引力,于是推动着诗歌走向绮艳化。而这种绮艳诗歌的都市色彩与穷士诗歌的村野色彩,正好构成对映和分流的趋势,显现出种自生活土壤的不同。晚唐的绮艳诗,有以男女情爱为中心向各方面泛化的现象。晚唐绮艳诗又常与抒写人生感慨相结合。晚唐抒写人生感慨诗歌中的另一种是命运感慨,它包含着对人生遭际的种种乖舛及至整个悲剧命运的感叹。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绮艳诗,在诗史上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中国五、七言诗歌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时期绮艳题材成为热门,一是南朝后期,一是晚唐。所以从绮艳题材出现在五、七言诗中的情况看,刚好形成两次回旋。绮艳诗在齐梁和晚唐的两次回旋,是螺旋式上升,而不是重复。晚唐绮艳诗则是花实俱美,在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讨论了晚唐诗歌对于心灵世界和绮艳题材的开拓,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人的诗歌岁月也就容易辨识了。大致说来,这一路诗人的作品在风貌上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悲怆、绮丽、委婉。
悲怆:唐王朝的衰败给晚唐诗坛笼罩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与忧伤气氛。绮丽,“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诗歌中的悲哀与绮丽往往是相联系的。委婉,末世阳刚之气不足,诗人转为内向,沉入内心世界的自我品味。
第七章: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
一、唐前期的政治与李杜的理想,唐前期政治,一方面堪称扎实稳健,有许多端谨忠勤、匡益济时的治世之臣,另一方面,它又比较开放自由,在政事,用人上颇具灵活性。“唐取人之路盖多矣”,门阀制瓦解,科举制推行,普遍助长了士人的进取意识。道与儒本有出世与入世之别,但道家在唐代却常常以特殊的方式入世。影响于李白的现实政治诸因素,对杜甫当然也起过作用。杜甫也有浪漫、富于幻想的一面。但论主导倾向,对于杜甫有更深刻意义的,还是唐前期政治中扎实稳健的一面。杜甫对于以贞观、开元为代表的唐前期政治的肯定和向往,还包括纳谏。杜甫着于仕途功业的理想是有层次的。 二、进入朝廷——大诗人的高层政治体验
李杜都曾于四十岁后一度进入朝廷。虽时间不长,但接受了高层的政治体验,对其一生的政治生活和创作,都具有重大影响。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在这以后,都取得一个创作丰收期,而这以前的总体成就,跟其后是不能相比的。李白入京,引起轰动,玄宗对李白的使用方式,也助长了他的自由精神。李白之去朝,据自述及李阳冰,魏颢所述,是出于小人排挤。杜甫之拜左拾遗,虽不及李白被召之轰动,但在由布衣成为近侍的体验中,却包含着经历重大考验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精神洗礼。杜甫在行在所,正是能够获得最为充分的感受。 三、后期——侘傺去国更不可没有政治的拨动。李杜之在朝,前后都不超过两年。他们离开朝廷后,仍然惓惓国政。让李杜的生活和情感再次受到拨动,使退避的心态得以转变的,还是现实政治。而且不无
巧合,都与玄肃父子之间的矛盾,与房官问题有很深的联系。李白因永王李璘之辟而走出庐山投入政治活动,而由此引起的牵缠及余波,几乎影响了他整个晚年的生活和思想。永王失败,李白经历了下狱——出狱——参谋宋若思幕府——再下狱,以至流放的过程。可见,经过出庐山,从永王等事件之后,李白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了。李白晚年的诗,保持了他一贯的飞扬豪迈的见貌。如与李晔、贾至在洞庭湖的唱和以及《早发白帝城》等篇,并不因为曾受遣逐而失去逸志凌云,豪放洒脱的风度。且晚年神仙隐逸之语明显减少,诗歌的现实性加强,忧愤更加深广。促成杜甫政治心理变化的是皇位的更替。代宗继位,房官一派成员内召或升迁,使杜甫受到鼓舞,改变了蛰居成都草堂、避官且又避世的生活态度。杜甫寓居梓州是由送严武赴京开始的。梓州时期的创作,体现出明显的心境变化:其一,草堂前期,努力在幽栖,屏迹、用拙,疏懒中寻求心理平衡。其二,草堂前期,颇厌交游。其三,草堂前期,诗人只是偶而至蜀州,新津,青城等地,览眺风景或拜访裴迪、高适等人。其四,歌咏时事之作,此期为弃官以来最为突出的阶段。杜甫夔州诗达四百首之多。虽衰病日加,而政治热情未减。除忆念朝廷、渴望归京外,还经常在作品中慨往伤今,指画朝政,劝诫君相,揭示民瘼,评论得失。
以上可见政治生活的实践,使李白杜甫的政治心理在一生中划成许多倾向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自身又有发展变化,李杜诗歌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展示新的内容和艺术特征,成为一个不自相重复的连续发展的序列。
四、从给予创作的推动作用看诗歌高潮期的时代政治特征。政治在不同时期所能给予诗歌的推动力也是不断变化的。可以看到,凡是历史上的诗歌兴盛期,政治常常格外突出地表现为能从多种层次和方位拨动诗人,使之时时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盛唐时期,政治除给李白、杜甫这样的巨子以不断拨动推进外,从诗派方面看,唐王朝在边疆的活动,直接刺激了边塞诗的繁荣发展。甚至山水诗之不同于六朝单纯模拟自然面貌而注入丰富的主体感受,表现出话意,舒展,自在等特色,也可以从深层看出盛唐时代政治精神的强大渗透力。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1、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2、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3、打击压抑,怨悱;4、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
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场面。
第八章 主观化在韩愈与李商隐之间的发展 一从对韩文的推崇到对韩诗的追摹,韩愈擅古文而李商隐擅骈文,韩诗的成就主要是古体,李诗的成就主要是近体。韩诗雄直奇险,表现
为阳刚之美,李诗瑰艳朦胧,表现为阴柔之美。李商隐一生在骈体文的写作方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他把骈体四六文的声律与隶典用事之美推到极致,不仅在后世有“今体之金绳,章奏之玉律”的评价,就是在当时亦颇负盛名,有“三十六体”之号。李商隐的名作《韩碑》诗叙述韩愈《平淮西碑》的撰写和被推倒过程。与韩诗一样,字奇语重,雄健奇崛,《韩碑》所赞的虽是韩文,但它用诗体写出,在风格上模仿韩诗,逼肖韩诗,同时也就体现了对韩诗的仰慕和肯定。 二,以李贺为中介的又一种追摹
从韩愈到李贺,题材上也出现了变化。韩诗有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杰瑰伟。韩诗之奇,多用以表现崎岖的人生阅历和险戏的社会图景,李贺集中虽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涉及政治历史的题材,但更多的时候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写闺阁与爱情,反映苦闷压抑的灵魂想从男女之情方面得到慰藉,他在韩孟一派中展开了写艳情的领域,题材虽变,而诗艺中仍含有韩派固有的奇险因素。 三、李商隐主体风格的建立
李商隐最具艺术个性的诗是《锦瑟》,无题,咏物诸作。《锦瑟》,无题诸作,突出的特点是它着重表现人的心灵景观。意象错综跳跃,诗境隐约朦胧。出现这些特点,与他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更多地转向内在情思意绪的体验与再现有关。李商隐在建立自己诗歌的主导风格方面,走的是一条主观化的道路,但他的主观化并非孤军突起,而是有其渊源。在中唐诗人中,韩孟一派是倾向于任主观的一个群体。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情感的宣泄。韩愈诗歌创
作表现的主观性,到李贺进一步发展。一是内容上属于主观方面的成分增加。二是在意象,意境的取象上,三是意象组合的非逻辑化。李商隐的创作沿韩愈、李贺诗主观性逐步增加的趋势继续向前推进。在内容上,伴随主观成分的增加,发展到李商隐的时候,表现为虽同属任主观,但有鲜明的外向与内向之别。李商隐的咏物诗,物与人的主观世界最为贴近。甚至遗形取象,物即自我,物象即心象。李商隐之任主观,取外部之象,展示主观思想不同,同时也与李贺“师心”,心造种种空中楼阁和荒诞之境异趣。在意象的组合上,从韩愈到李商隐,经历了逐步削弱逻辑特约的过程。 四、文学演进过程中的穿透力与移位现象。
李商隐在晚唐诗坛展现了全新的艺术面貌,他用近体的形式特别是七律写了大量属于绮艳题材的作品,将绮艳诗的艺术境界推上新的高度,他把重主观引向深入,在表现心灵景观方面,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他还相应展开了另外一些新的艺术表现领域,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的意境,把诗境虚化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韩愈、李商隐之间的诗歌演进,至少出现两次大的移位。一次是从韩愈“舒忧娱悲,杂以瑰怪之言”的奇险,转到二李的“长吉体”,一次是从韩愈强烈外向的任主观,转入李商隐的内心化,建立起李诗所特有的朦胧瑰丽的主体风格。诗歌从韩愈向李商隐等人演变,大的时代背景是中唐以后士人个体意识增强。具体到诗歌创作,则是诗人逐渐改变和摆脱社会或时代代言者的身份,而增强了个人化的因素。没有这一背景,就不会有从韩愈的任主观到李商隐的主观化,内向化。
第九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社会生活基础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和边塞诗一样在盛唐时达到高峰。唐代山水田园诗是有它比较特殊的社会生活背景的。1、隐逸,由于盛唐的物质生活基础,文人无论仕与不仕,一般都不致挨饿。另外,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在山林修炼的僧道,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也助长了隐逸之风。隐居使诗人得以长期在自然界观察并体验山石林泉、田园村野的生活。2、漫游,唐代的物质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南北统一、版图辽阔,给文人的大规模漫游创造了条件。 二、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的一般情况
山水田园诗应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的感情应该进入山水田园,浸透着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热爱,以山水田园为主要的表现对象,至少也应该是对景物的描写在全诗中相对显得出色,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山水田园意境。
山水田园诗中诗人与景物构成主客体关系。有的侧重写客体,有的主客体难分轻重,也有的主体超越客体,凌驾于客体之上。 (一)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一部分是写他故乡襄阳的自然风光,一部分是漫游期间所写的吴越山水,后者数量较多。隐逸意味较浓,平静悠远之中加上对在襄阳留下印迹的先贤的追慕,更觉古澹。吴越山水诗,写旅游中所见山水,动态感强一些,常常带有孤寂的客愁。孟浩然写诗,“伫兴而作”,“遇景入咏,不钩奇决异”,往往在平淡中见淳美。王
维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以《终南山》、《汉江临泛》为代表,用雄壮有力的诗笔,写出开阔宏远的境界,一类以《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为代表,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写山水,格局一般不大,但每一篇都能写出一个天地。王、孟的诗,恬淡优美,自然景物和生活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超尘脱俗的气味,一方面又体现着宇宙间生生不已的韵律,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盛唐的时代气氛,在他们的诗里得到曲折体现。使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与其他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在风貌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
韦应物尽管可以做到“韵高气静”,从景物到诗人精神状态都闲远,澄彻,可是冷落萧疏的暗影总是或隐或现,不像王维那样自适自足。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有两类:一类如《构法华寺西亭》,《与崔策登西山》、《界围岩水帘》、《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等,有意模仿谢灵运的精深典奥。另一类像《江雪》、《渔翁》、篇幅较短,注意在总体气氛的烘托中突出重点,但在语意方面,也往往显得峭拔。就作品的精神内质看,在柳宗元的诗中,山水意识和迁谪意识常常融合在一起。故柳诗简淡高逸的气象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王、孟的冲融和平,柳宗元是没有的,就连韦应物的淡淡也做不到。 三、王孟山水田园诗的风貌特征 (一)盛唐的时代色彩
先看景物境界。王、孟的山水田园诗虽然多与隐逸有关,但盛唐人的隐与魏晋南北朝以及晚唐人的逃避战乱和厌世不同,王、孟笔下的景
物环境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或隔绝的,而是相联系相亲和的。王、孟笔下的景物环境常透露盛唐时代安定康乐的气息。王、孟的山水诗还从诗人的风神中表现了鲜明的盛唐时代特征。王、孟亲和具有理想色彩的山林和农村,从“隐”的角度看,也是隐在一个临界线上。 (二)诗中有画
孟浩然在诗画结合过程中的贡献,不在于有多少诗名可以入画,而在于取景比较注意选择,移步换形,变谢灵运之寓止辄书,堆垛密实为清旷疏朗,因而稍见布局。比起孟浩然来,王维不仅有许多诗更接近画,而且在以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上达到某种自觉的程度。孟诗追求属于纯诗歌艺术的那种时间流动和活泼泼的动态意趣,而王诗追求画面效果的静态意趣。对照之下,王维在诗画结合上的兴趣和自觉程度明显比孟浩然高。王维视点灵活移动,多向追寻的写景方法,在一些场景和画面较为复杂的诗中均有所表现。摄取景物后的进一步问题是构图和布局。王维善于处理景物主从大小远近的关系。王维写光线和色彩常常达到非常奥妙的境地。王维关于处理景物之间各种辩证关系以突出效果。 (三)韵味与禅意
王、孟对山水和田园的摹写,不仅以“如画”见长,而且于中既见山水田园的精神,亦见诗人的情采风神。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韵味,还常常与禅趣有关,禅趣的介入,有时使作者所感受到的境界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外景与内情在几禅意中泯合无间,融为一体,成为王维独创之境。禅意的介入给一些境界范围似乎不大的小诗带来一种宁静致
远的效果,读王维的诗常常能够感受到那种意中之静,意中之远。诗人的禅悟常常把精神境界升华了,使认识得到了飞跃,同时也使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给人以更高一层的美感。以禅观物和一般读者以正常的眼光观物有时又能形成有趣的对照。
第十章 唐代边塞诗 一、唐代边塞诗的一般情况
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应该具有边塞意识。所谓边塞意识,是指作者置身边塞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或虽非置身边塞,但具有与边塞军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1、边塞诗的时代范围。只有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边事活动空前频繁,诗人们受到开放的时代精神鼓舞,同时又具备较多的边塞方面的知识,或借乐府旧题而抒新意,或自制新题,发出大量边塞气息浓厚,形象鲜明饱满的诗篇,才构成一个需要冠以边塞诗的专名而不可隶属于其他题材的类型,并争得了文学史上的一席地位。2、边塞诗的地域范围。边塞诗反映的地域范围应该限于边疆。3、边塞诗的生活内容范围。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反映边塞风光的诗;反映边塞地区民族战争的诗;反映边塞军民日常生活的诗,反映后方对边塞问题关心及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1、初唐边塞诗:内容比较单纯,数量比较少。2、盛唐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上高度成熟,名作、名家集中涌现。从创作方面看,还有两点显得特别突出:一是出现像岑参、高适那样的在边塞诗上集中用力的杰出作家,二是边塞意识广泛进入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之中。3、
中晚唐边塞诗:随着唐帝国国防力量下降,版图缩小,国内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激烈化,诗人们的注意力由外向更多转向内部,边塞诗创作的热潮逐渐减退。 二、战士之歌与军幕文士之歌
边塞诗一类出自社会上一般诗人之手,抒情主人公可以看作边防士卒,不妨称之为战士之歌,另一类是被辟聘到边防节度使幕府中的文士之作,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身,可称为军幕文士之歌。可以看作是战士之歌的盛唐边塞诗,除李白、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常建等人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王维的《少年行》、《陇西行》等篇,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战士之歌的边塞诗,首先表现的是报效国家的精神以及争取边疆安定和平的愿望。由士兵眼里去看边塞,特点是有下层人民对问题的深入体察和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综观盛唐时期诗人们所写的战士之歌,可以说围绕民族关系和战争问题所作的反映是充分深入的。战士之歌是诗人揣摹体会边防戍卒的情怀而写出的作品,因而这类诗从抒情主人公与作者关系看,有不少与唐诗中的宫怨、闺怨以及另外一些题材的旧题乐府相近,都多少带有“拟”、“代”的倾向。诗人为边防士卒歌唱他们的生活和情怀,也难免有其局限的一面,这主要是生活体验带有间接性。岑参、商适的边幕之作是以更加充实而多方面的边塞军族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在艺术上,岑参、高适的西北边塞之作因出于实际见闻和感受,不再是大量借助间接得来的材料去揣摩悬想,故能进一步改变那种写情写景比较虚泛概括的状态,有着更多的具体性和真切感。
第十一章 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 一、叙事诗
其一、以《诗经》为代表的时期。其二、汉魏时期。中国汉语叙事诗不发达,既有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又有诗歌发展的内部原因。1、中国文化有比较内向的特点。2、中国吏官文化发展较早,先民早期的情况,很早就由史书记录了下来,因而大规模的,详备的史诗产生的必要性就小了。3、中国艺术不重具象重抽象。4、传统诗论强调比兴。叙事诗比兴用得少,主要通过赋的手法叙述故事,描写人物。5、此外,入唐以后近体诗发达,文人喜爱写近体诗。近体诗中的绝句,体制短小,不可能构成情节曲折的叙事诗。
唐代诗人中叙事广义地说创作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和元稹。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2、卓越的叙事艺术。3、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4、浓郁的气氛。5、与抒情叙事紧相配合的写景状物。 二、叙情长篇
其一,王运认为李白始为叙情长篇,说明他把这类诗看成歌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成熟起来的类型。其二,王运所说的李白叙情长篇,当以《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为代表。其三,考虑五、七古都有可能出现长篇,如果这些长诗也是借叙以抒情,应该说同样有理由被列入叙情长篇范围之内。其四,王运提出唐诗中叙情长篇的问题,是否受到前人的启发,不得而知。其五,王运批语韩愈的叙情长篇引入议论,其实议论并不自韩愈始。叙情长篇的出现,是中国五、七言诗歌在抒情和叙事两方面都积累了足够的艺术经验,同时又吸收了辞赋的思想艺
术营养,逐渐发展起来的。李白的叙情长篇多半是写赠友人的,结合叙交游、述友情,描写社会生活、抒写个人怀抱。叙情长篇的出现,离不开中国诗歌发展的独特背景。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而抒情诗特盛,似乎二者为了谋求某种平衡,在它们的中间地带通过交融产生了叙情长篇。叙情长篇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叙述。基于对情景和事件展开大量叙述,叙情长篇往往是实多虚少。叙情长篇在唐诗中是一批掣鲸碧海的伟构,对各个作者来说,则往往是该诗人代表性的篇章。 第十二章节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 一唐诗的分体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两个重要选本,将唐诗划分为七大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古体诗 (一)五古
五古在音节乃至意念节奏上一般是不激不厉、逐层向前推进的,即所谓按辔有程,而较少过猛过急的动荡起落。较之《诗经》四言句,近体诗的律诗和七言歌行的长句,它更接近于自然语气。因此五古多半写得比较自然朴实。唐代五古中成就更为多方面的是李白,杜甫和韩愈三家。 (二)七古
初唐和盛唐各有一种七古,中唐白,韩两派分别继承之,造成了二水分流但中间又往往互相沟通的局面。初唐七古以卢照邻,骆宾王,王
勃等人为代表,这些诗,变梁陈的艳丽为富丽,格局开阔,气度宏大,多用律句,数句(四句、六句或八句)一转韵,蝉联而下,七言之体,至此畅发。七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最少约束,最富有容量的一种体式。它亦歌亦诗,亦文亦赋,篇幅可长可短,语言灵活自由,声韵变化自如。它给唐代诗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放笔骋气,尽量发扬才思,即事即物即情地抒写,开合纵横,创新出奇的诗体。 三、近体诗 (一)律诗
律诗字数有定格,对仗有定格,声律有定格,更多地具有均衡、整齐、圆润、和谐等特点。古诗一韵之间上下两句意思通常是直贯的,连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律诗一联之中两句往往是一句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两句互相对称,组成一个联合体。律体(中间四句)上下句相对,静态感较强。适合一句一景,以一联(两句)构成一个均衡和谐的两面。律诗平仄配合,富有音乐性,对于六朝“丽辞”沿而不废,较之古诗,它的文辞也提炼得更为优美。
五律和七律,风貌上又有差别。五言限于字数和音节,比较端庄、浑厚。它显得有节制,显得优雅而稍近古朴。七言声长字纵,“曼声可听,而古色渐稀”。
律诗在体制上的局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唐代诗人艺术功力和创造精神:1、声律对偶在杜甫、李商隐等人的作品中被运用得极其得心应手,因难而巧,令人叹为观止。2、律诗在妥贴地通过声律对偶的严格监禁之后,容易失去生气。针对这一难题,唐人在章法,在起
结承转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强大的生气,能够穿透极严的关卡流贯全身。3、限于声律、对偶和篇幅,律诗不宜于叙事和描写人物。4、李白、杜甫等诗人,在律诗中并不放弃对自然的追求,或运古入律,或引口语入诗,拓宽律诗的天地,使律诗能够变得灵活,适合于反映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二)绝句
绝句最明显的特征是每首四句,而每首四句是用四句表现一个意念单位是中国民歌和古代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绝句源于乐府,而绝句得句则由于联句。每首四句,即适合于演唱,也便于即兴创作,应付歌妓,乐工的要求。绝句和其他一些诗体比较,显得更为精练、委曲、含蓄、自然,更容易上口。
唐诗研究自考小抄版
表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和真切。 大整肃代替六朝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气代,特别是在贞元、元和前后,成为深刻影响第二章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面貌的演象浑厚”八个字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笔士人前途,乃至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社会一、地域。 变。 力雄壮”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委靡、纤弱、造风习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学南北地域差异,从《诗经》《楚辞》宫廷诗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高宗朝前期以上官语朴实而有力度,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三、韩诗——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桀瑰伟 的时代,就已显露。东晋以后,在南北地立的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所谓变,是颂体式健笔”。政治诗与塞、游侠等题材固然多雄健韩愈在进士出身文士中,可算属于儒学政教类形势下,分别向两极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引起的铺排减少了,体格不及贞观时宏整,质地纤之作,而山水隐逸诗,亦以其表现简约自色,型。此型人物,思想行为上的突出特点,一是 1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2人们对双方差异性的普遍关注。中原作为中3润,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故人目为“绮错4以及宁静致远,意在象外的艺术效果,显示5尊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活美与精神美 国古代阶级和民族斗争最为频繁激越之地,给婉媚”。 其笔力之超常。“气象浑厚”则更主要地指向二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三是思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予历代人民的种种血与火的考验,通过长期积宫廷诗第三阶段的代表“四友”“沈宋”等人,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因而气象也就是诗歌想作风严肃。“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作家生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淀,形成如魏征所概括的北方人的贞刚的表继上官仪之后,取得了三方面显著进展,一是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风貌。作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韩愈作为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地,细致现,它包含刚强、质朴、坚韧等素质。这一切律体定型,二是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品不同,气象会有所不同,但气象浑厚的作品进士阶层中儒学政教型的代表人物,亲身卷进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都与南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助长着风俗人情的方向,三是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都有由整体艺术美所呈露的朴茂之气,美得深了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斗争之侧面。唐代文人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进取柔婉、文静的方向发展颇为不同。南北文动自如。 厚自然,无雕琢之痕。总之“笔力雄壮、气象中,而一系列矛盾斗争,又在心底激起种种撞以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成员具有广泛性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着这种具地域特二、 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浑厚”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击,彼此互不相让,冲突不已。这种强烈复杂和流动性,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征的人民精神传统,心理素质的支配。 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力之盛。元气内充,真力弥满,使作品清彩动的冲突,反映在诗中,就与汉魏以来的诗歌多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南北文风斗争中,北朝文学虽有刚气,而数量昂,他们对宫廷诗有过激烈批评。但宫廷内外人具有整体的生命意义而难以句摘。盛唐诗美表现浑融优美的意境呈现明显差异,而给人以特征。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有限,声律词藻也不甚讲究,影响远逊于南朝诗歌创作原是相互沟通而非隔绝的,随着宦海是一种渊影博大的诗美,开阔大方,自在自足。富有刺激性的奇险之感。 少伪饰和拘束。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文学。以上所述,是关于南北诗歌传统,通过沉浮,宫廷诗坛成员时有变动,四杰和陈子昂王湾诗的和谐是自在自足的和谐,温庭筠诗的与体现多方面矛盾冲突相联系,韩诗深层的另活。唐诗反遇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斗争,实现正确结合的纵向考察。再就唐诗初等即曾进入过宫廷或诸王府中。同时,诗人之和谐是一种低迷暗淡的和谐,此诗以其躁动不一突出之点,是“利欲斗进??勃然不释”,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唐诗反映社盛中晚四个阶段跟地域因素的横向联系去寻间又有各种交往,诗艺彼此影响。因而从总体安居于两种和谐之中,表现出中唐诗歌特点。充满着亢进奋发,躁郁不平的情绪。中国诗歌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索,前三个阶段,无论从诗歌创作的主体还是看,宫廷内外双方在初唐诗歌发展中实是一种三诗对照,更能见盛唐诗歌自在与浑厚。 传统崇尚宁静淡泊和温柔敦厚,韩愈把强烈的起的。 二、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 客体,创作主要基地都在北方,而晚唐则更多互补。 躁动情绪公然带进诗歌之中,是一种变奏。贞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生活本身受南方风土人情影响。唐诗中所展现的形象,就诗歌追随时代、表现时代面貌而言,宫廷诗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元、元和之际,由于各方面充满矛盾而又酝酿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以前多为北方的乔岳平陆与慷慨悲歌之士,至和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都曾透露了时代气息,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着变革,“躁”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态。韩愈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此转为南国的烟雨楼台,才子佳人了,唐诗最而方式,途径的不同则具有互补意味。宫廷诗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的躁和整个时代心理之躁是相通的,它包含着的眼光看洗涤,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后阶段正是随着创作方面南方因素的增长,气对大唐鸿业的种种直接颂美,多承袭齐梁声色太平,本不是一回事。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复杂深广的内容,而主要之点是要求国家家和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春江花月夜》质发生了由刚向柔的转化。 大开之后所形成的描写性模式,四杰及陈子昂有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个人都能尽快有所作为。矛盾冲突,躁郁斗进,和《春中田园作》所表现的对于生活的感受,二、民族。 所表现的则是时代背景中的人物情绪。在写法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精神总是处于履险犯难之中,是韩诗在意象、还包含着自然所给予人们的美感。日常的送行作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互相融合的溶剂,无疑是上虽然一偏于描写,一偏于表现,却经常免不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结构、语言、声韵等方面,与传统诗美显出区和离别题材也被进一步诗化了。对于生活的歌发展水平较高的汉人的经济文化。这中间,少了互相吸收。 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别的根本原因。韩诗的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颂,爱情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唐诗对日常习见数民族接受汉人的文化是主流,但任何事物矛在语言方面,按时代进程将双方的作品加以对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怪、意象之间往往突出突结、撐拄突兀。意象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无疑已经是富有诗意盾着的对立面双方,总是互相渗透着。古代北照,亦能发现其交互影响。从龙朔变体到王、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感瑰奇,源于处于矛盾冲突、斗进躁郁中的心灵,甚至带有浪漫色彩了。唐代士大末的生活就往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尽管中间伴随着种杨的变化,诗坛上出现了一种推陈出新的局激与怨怼,盛唐人所注入的情感都是非常充沛艺术上需要有这样的对应物。他的南贬诗中的往比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得放任,有许多浪漫事种灾难和痛苦,但有助于增强中原人民的雄强面。陈子昂正是在这种局面下,往质朴的方面的。有关作品,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山水,常以蛮荒、阴晦的面貌出现,正是跟作迹。唐诗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也不把它们与日之气,毕竟是一种补偿。隋唐之世,在文化方又推进了一步。他的诗歌语言,稍近杨炯。嗣壮、气象浑厚”的特点。盛唐人感动激发,不者道之不行,且陷身蛮夷的躁郁感受相对应,常生活平等看待。最能再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面,对于前代来说,是经过长期酝酿,终于绽后,杜审言和沈、宋的诗歌语言,一方面不同安于现状,希望趁时而起的诗作,理想主义色是内心矛盾冲突凭附山川风物,化为了光怪陆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了。岑参等人对天山,发芳华之时。而就它自身看,又是一个更为崭于上官仪的繁缛,一方面又比四杰纯熟,比陈彩很浓。像盛唐时期诗歌所表现的感动激发,离的意象。 热海,大风雪,大海港和边疆战斗的描写,在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子昂滑润,这些,正是宫廷内外诗歌创作在语它在笔酣墨饱中腾发的理想、信心、使命感、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古代诗歌领域里,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点,是改变了南北朝被动的,受压抑的局面,言上互补和推演的成果。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显示的盛唐气象,杂感受,而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言之长界。 在汉民族政权处于强大和主动的情况下,展开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方面是他们常常比较正面,比较直接。感动激发遇挫会化短,气之高下”,皆能得心应手,遂促成了诗杜甫等人写自身在乱离中的生活和感受的时了地域列为广阔的民族间互相接触与渗透。丰所强调的风骨。 为怨怼。盛唐时期由于文人事功精神强烈,这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韩诗的结构,一种候,一方面很悲,甚至悲得痛入骨髓,一方面富和活跃了唐代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开三、 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类情绪甚至较其它时代表现更为充分。天宝时是起落转换拗拆矫变的。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常常带着某些憧憬或温存的插曲。杜甫面对着阔了人们的视野,突破了长期囿于中原文化圈待。 期,对权贵愤怒地加以抨击,对时代阴暗面大功曹》,开头极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署之口时代丧乱,民间疾苦,但并没有单纯展览苦难的某些狭隘见解和观念。同时在艺术、宗教、初唐在声律上的准备是充分的,既然如此,盛胆地加以揭露,对糟蹋人才的现象激烈地抗以大段笔墨叙述迁谪量移之苦。韩的一些长和伤痕,他仍然关注着着美的因素。这些因素唐之姗姗来迟,依旧只能是风骨问题。风骨问科技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东西,这种胡汉诸民争,从种种方面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篇,诗思较李杜来得快而直,有文之恣肆而较被诗人融入诗篇的时候,与客观苦难现实相交题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性情。初唐宫廷诗的性情族间精神文化的摩荡和融合,正是唐诗滋长发无疑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因此可以着重通少诗之回荡停蓄。 织对照,愈加显得沉郁顿挫,激起读者丰富复荣的土壤。 无疑是贫乏的,并因性情贫乏而风骨不扬。诗过李白有关诗歌,认识天宝时期诗人怨怼之作“情激则调变”,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杂的情绪。 三、唐诗刚健的特质。 歌的性情问题,在宫廷诗人和宫廷诗的范围内的风貌特征。李白等人的怨怼情绪,不是低沉舒缓泰贴,珠圆玉润的情况。从造语到音节韵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唐诗是在国土空前辽阔,南北混一,民族交融是解决不了的。此睦诗歌要想重新拥有性情,软弱,而是带有巨大的气势和力量;不是和空律,往往打破传统,不循常度。韩诗“工于用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的背景上展开的,出现它特出的,富有阳刚之只有走出宫廷,实现审美文化从宫廷到社会人虚无聊结合在一起,而是和有才力得不到发挥韵”。韩愈的心灵在当时几乎是无法逃遁的。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李商隐的《夜美的面貌。这种阳刚之美,在气象,内质,情生的转化,才有可能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生价密切相关。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诗人的自我韩愈作为儒学政教型的人物,既与吏隐无缘,雨寄北》写自已在巴山夜雨中体验着作客他乡态等几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值的同时,充分弘扬诗人主体性情,展开理想形象或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突出表现了一种亦离声色较远。韩愈比较独特的娱乐方式,不的滋味,显然带着悲感。但诗人在寂寞中生出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壮阔,是处的新局面。诗中得见性情的,在初唐主要是宫强有力的意气。诗人的情感像“黄河之水天上不外好博塞之戏与滑稽诙谐。因此,韩愈即使了幻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国家大一统时代唐人心胸气度的表现。唐诗廷以外诗人,以及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来”一样奔腾激荡,爆发的时候就要烹羊宰牛,以文滑稽,也不是心灵的逃遁解脱。而是以夸有了这股温暖的回流,生活透过一层冰冷的雨是一片空前广阔的伟大国土,而这一诗国的灵在贬逐失意中的作品。 典裘卖马“一饮三百杯”“同销万古愁”,这类张的笔墨,更为奇诙诡地表现身心内外冲突。帘,仍然呈现美好诱人的光彩。 魂,可以说是从“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陈子昂高倡风骨,作品亦以此为突出特征,但诗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以及生活不能自由称剖析韩诗之奇,可以看出,作为进士阶层中的用哀换的形式肯定美,也突出地表现在以李商日南,北至单于府”的唐朝疆土上孕育升华起陈诗的艺术感染力并不强,拿他的理论与创作意的怨怼,却格力遒劲,意气喷涌。盛唐诗人儒学政教型人物,一种刚毅果决之气和强烈的隐一部分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中。 来的。唐诗中“千秋”“万世”“乾坤”“日月”对照,可以看出有风骨的意识,尚需有相应的的怨怼,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用世思想支配着韩愈,围绕儒家提倡的立德、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偏重于客观生活感受,等词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肤廓的是少数,性情予以充实。沈佺期、宋之问的后期诗歌,三、盛唐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艺术风貌上的立功、立言,韩愈不断拼搏斗争。心志经常难而从与此相联系的主观因素看,抒情主人公的多数从空间上,时间上表现出种种阔大的意象特别是其贬谪诗,在性情和声色结合方面,较共同点 得舒展,因而抒情言志之诗,也就难以心平气思想、情操、襟怀和气质,则有一种唐人所独和境界。诗人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宏放的笔四杰及陈子昂前进一步。 唐诗的盛唐阶段跨越半个世纪(主要是玄宗、和,如他自己所说:“时有怨怼奇怪之辞”。 具的精神美。这种精神美,较之屈原的忠贞、触,歌颂了中原地带,乃至江南塞北,而同时四、 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肃宗统治时期),但以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四、 白诗—俊才达士之通脱自在 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在展示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唐人的心理上,又形成一种以关中和长安为条件对性情的催发 乱为界,前期与后期诗歌在内容上,情调上发跟韩愈相对照,白居易显然发球另一类型人的同时,则又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体现中心的意识观念。 由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生了很大变化。盛唐后期诗歌内容变化主要源物,白居易等世俗才子型进士,其立身行事,着当时以庶族地主出身文士为主体的广大诗唐诗又一突出之点,是它强劲的骨力。唐代边重要方面是由诗人门第出身、在朝与在野等因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诗歌本身在素质上发思想作风,与韩愈等儒学政教型颇多不同。主人的精神风貌。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那个大时代塞诗无疑最具刚健特色,所现的将士们献身祖素所标志的向份地位的变化。文人处身宫廷或生变化。 要表现为:其一,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中人们的豪壮开阔的胸襟。王之涣的《登鹳雀国的精神,军幂文人从戎赴边的意气,令人振宫廷之外,思想作风和创作会表现出很大的差第五章,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佛道。其二,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士对君楼》、杜甫的《望岳》,所写的山河是那样气象奋。 异。可见,初唐到盛唐,创作队伍的主体,由想分野 主的依附性下降。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恢廓,而诗人的精神更欲飞凌其上。那种“欲就时代而论,唐诗的骨力,在盛唐作品中表现宫廷以内迅速转向宫廷以外。有利于诗人多方一、中唐诗歌之变 接近世俗潮流。基于世俗才子型进士的思想作穷千里目”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伟魄,冠得最为突出。唐诗突出的给人以刚健之感,不面体验生活,培养性情。从初唐到盛唐,诗人盛唐之后,经历大历、建中一段诗歌创作相对风,白居易抒情诗常常体现对身心内外矛盾的绝千古。即使是一些描述范围和对象比较狭小少地方又是与它解放的气质相联系的。唐代的中不同阶层出身的人数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薄弱的时期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唐诗又掀起化解,有韩诗所缺乏的舂容暇豫之态。外部矛的作品或咏物之作,也往往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它比起汉代和宋代的封由士族占多数转为由庶族占多数。这无疑由于第二次高潮,人才辈出,鸣声鼎沸。因此中唐盾固然尽量摆脱,即使是事关自身的升沉进气质。同样是由于时代因素使然,唐人对待生建王朝,在施行封建礼教的精神禁锢方面,有科举制的实行给下层文士提供走上文化舞台诗坛难以见到盛唐那种和谐的局面,它突出地退,白居易也追求精神上的超脱。白居易的《新活有着特别执着的精神。“欲济无舟楫,端居一定程度的松解。盛唐时在精神较为解放的空的机会。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发展起重贵了多元化的倾向,这既是安史之乱以后,集乐府》、《秦中吟》等诗,主体精神与诗中展开耻圣明”,这是对魏阙的追求;“男儿何不带吴气下,诗坛成批涌现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中统一受到破坏,社会赵向纷纭复杂,思想文的具体社会矛盾也是有间距的。白诗在情感表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对功名的追求;有开拓精神的才士,发出中国诗史上音量最足大体说来,初唐儒风较盛,活跃开放不足。此化更加五花八门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即诗论现上的另一特征,是通达识体,省分知足。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对隐逸的的浪漫主义的合唱。到了中唐时期,更出现文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庶家所谓“盛唐尚同,而衰世尚异”的现象,同一种不忮不求,委运任化的态度。讽人之嗜欲追求等,在种种追求中,理想的追求自然最为化思想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活跃景象。各种族地主地位和作用的上升,思想逐渐趋于活跃时也是诗人们在盛唐高峰之后,自觉地从多方害性,不能省分知足,为白居易早年讽喻诗的动人。李白的组诗〈行路难〉写于天宝三载被流派杂然纷呈,撑拄世间,则在某些方面起着和解放。至开元之世,终于出现了非常生动活面寻找出路,追求创新的结果,中唐诗人求新重要内容之一。仕途本即趋竞之途,白居易以“赐金还山”的时候,诗人的感情,在尖锐激精神上抗拒衰委的作用。故韩、孟、元、白、泼的局面。儒学——孙颖达等奉诏撰定的《五求变,形成强大的潮流。正是由于从观念到实委顺行之,可以说是把唐中叶以后世俗的一面烈的矛盾中回旋着,终于唱出了高昂的强音:刘、柳的诗歌,皆能意态不凡,独辟蹊径,以经正义》结束了东汉以来经学各派第的矛盾争践的求新求变,使中唐诗歌大放异彩,而且成与魏晋通脱之风结合的一种尝试。白居易以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各自的姿态笔墨,卓立于世,演出了中唐诗坛执,促进了儒学的统一。道教——武后朝,佛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变化顺行之于仕途,集中表现在从吏隐到中隐过程一曲感叹世路艰难的悲歌,但本质上又是理想多元化的场面。唐诗壮阔的面貌、强劲的骨力、教受扶持,道教相对冷落。佛教——唐前朝,急遽,流派纷繁的中唐诗歌,有比较共同性的中。元白较之韩愈等人,生活作风要浪漫得多,追求的颂歌。 解放的气质,通过作品给人的总体感受,无疑天台,法相,华严等佛教各宗派,都大力论证风貌特征。1、相对盛唐而言,像是人到中年,也更接近世俗。精神委顺任化,接近世俗,在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除以上所述,在不同流具有较多的阳刚之美。 并肯定人人成佛的可能性,这种论证随着时间思考多了,风华少了,诗歌往往以意取胜,而诗歌语言、意象、声韵、结构等方面,也就自派诗人身上,还各有其特别突出的一些方面,第三章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的推移,越来越彻底。禅宗的传播则更助长了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2、除韦应物等少数然相应需要一种由艰难高古向平易浅俗的化李白一派诗人,基于庶族地主对门阀世族的抗唐诗初盛中晚四分法。分期有助于让人们认识一个时代个体意识的张扬。以上从诗人身份地几家,其他一些诗人之作,一般都比较直致发解。 争和不满,表现出对传统束缚的蔑视和对自由这些差别,而四分法与其他一些分法相比,又位变化与思想解放过程看,性情的充分发扬与露。3、贴近自然生活,贴近世俗。除韩白外,五、 以韩白为坐标看中唐诗坛的分野 的向往。唐代诗人都往往程度不同地有着轩昂有以下一些优长:其一,能提示唐诗从端正方表露,在初唐时期尚处于酝酿和渐进阶段,而贞元,元和时期许多诗人一般都有贴近世俗,韩之奇险、白之平易跟他们的思想作风、立身的傲气,负气敢言而较少拘谨嗫嚅之态。如李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其二,能适当到玄宗开元时期,这一过程趋于完成。 贴近生活的倾向。由于这种倾向的出现,盛唐行事之间的联系揭示这后,我们会清晰地看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突出地表现诗歌的那种高雅气派大为削弱,气格亦有所下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第四章,盛唐气象 到,通常被称为韩派或白派诗人,同派之间不了对黑暗政治的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段发展风貌的不同。其三,不嫌过简或过繁,一、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 降。从意象上看,自然意象在诗歌中所占的的仅诗风有某些相近,并且在学识修养、精神气精神,鲜明地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以杜甫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高秉的四分法已为明自开元至大历前,在诗史上称为盛唐。盛唐之比重明显减少,人事意象相应增加。韩诗奇险,质方面,也有共同点。元稹和白居易许多方面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清以来多数学者所接受。 盛,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与诗歌的韵度风白诗平易,在诗歌创作上是两个极端。盛唐极均非常接近。而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吸取了一、 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貌上。盛唐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盛难继的挑战,以及大历委靡而需要振作的要所决定的诗人心理状态、胸襟气质,倒是经常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并发展为对祖国,初唐诗歌纵向地看可以说是走向盛唐诗歌高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盛唐诗坛犹如春求,无疑都是促使韩愈、白居易等人追求新变对诗歌创作起着更深刻的作用。 对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 潮的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追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有其美的原因。以上所述,总的来讲是从诗艺需要不中唐政治文化背景下科举、文学、政治三位一对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随时代和因袭前朝、创新与不成熟,敷饰六朝好的姿态与诱人的芬芳。从题材看,除政治诗,断推陈出新的角度对韩走奇险、白趋平易所作体的现象,给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在于它促物主义的态度。它固然带着过去历史时代和封锦色与寻求气骨性情等特点和倾向同存并见。边塞诗、山水诗外,其它如友情、送别、行旅、的解释。 成了士人的普遍文学化,也加强了文化与诗歌建阶级的印记,但毕竟比较健康深厚,为后代初唐诗歌的演进,是在宫廷内外相互影响带动宫怨,咏史、咏物、登临、怀古、访隐等。均二、科举、文学、政治的三位一体 的政治化。韩愈之积极干预,卷入复杂的矛盾的封建正统文学所不及。唐人的可贵入,在于研究进士阶层政治和思想作风的趋向和分野,中完成的,横向地看,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集有题咏,就艺术看,著名诗人各有自己的精到冲突,白居易之委顺任化,化解身心内外各种他们对生活富有希望和信心。他们在健康积极着大量高层人材,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独诣。 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中唐文学特别是诗的分矛盾,是当时进士集团中两种有代表性的倾的精神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了更多的诗意。而居于中心地位。首先,是宫廷诗人在初唐作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又表现为野。唐代科举,尤其是最为人所重的进士科,向。与此相联系,韩白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而使得作为他们生活和精神写照的唐诗,具家中占绝对多数。事实上,初唐诗歌演进,始和谐统一。通过交游酬唱,自然增进了他们创考试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文辞优劣在主司的诗歌,也最有影响。中唐诗坛,色彩纷呈,备了生活美和精神美这样有力的两翼。正因为终离不开宫廷诗苑这样一个最为重要而持久作上的沟通交融,使盛唐的合唱,更加协调和选人中居于决定地位。进士科甚至经常被称为而又能显示出主要分野,其最深刻的思想文化其中贯注了生活的气韵和当事人的真实感情,的基地。初唐宫廷诗所具有的诗歌演进性质,谐。严羽在完成《沧浪诗话》之后写的《答吴文学科。考之以文,而用之于政,形成科举、根源或在于此。 它不仅仅是一般地带着生活美和精神美,而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气息。以宏景仙忆》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文学、政治三位一体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唐第六章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
1
一、晚唐诗歌之变与诗人群体的划分 而这以前的总体成就,跟其后是不能相比的。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清旷疏朗,因而稍见布局。比起孟浩然来,王这类诗看成歌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成熟起来当改革的浪潮在重重阴力下渐渐消退,士大夫李白入京,引起轰动,玄宗对李白的使用方式,情感的宣泄。韩愈诗歌创作表现的主观性,到维不仅有许多诗更接近画,而且在以画家的眼的类型。其二,王运所说的李白叙情长篇,当躁动不安的情绪逐渐收敛的时候,情况就随之也助长了他的自由精神。李白之去朝,据自述李贺进一步发展。一是内容上属于主观方面的光营造诗境上达到某种自觉的程度。孟诗追求以《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为代表。其三,考变化。因此,可以说韩、白两派至少从宝历以及李阳冰,魏颢所述,是出于小人排挤。杜甫成分增加。二是在意象,意境的取象上,三是属于纯诗歌艺术的那种时间流动和活泼泼的虑五、七古都有可能出现长篇,如果这些长诗后就渐渐失去了领导主流的力量,诗歌界也自之拜左拾遗,虽不及李白被召之轰动,但在由意象组合的非逻辑化。李商隐的创作沿韩愈、动态意趣,而王诗追求画面效果的静态意趣。也是借叙以抒情,应该说同样有理由被列入叙然会有新潮和新的诗人群体出现。李商隐、温布衣成为近侍的体验中,却包含着经历重大考李贺诗主观性逐步增加的趋势继续向前推进。对照之下,王维在诗画结合上的兴趣和自觉程情长篇范围之内。其四,王运提出唐诗中叙情6庭筠、杜牧均以近体擅长,他们近体诗的清7验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精神洗礼。杜甫在行8在内容上,伴随主观成分的增加,发展到李9度明显比孟浩然高。王维视点灵活移动,多10长篇的问题,是否受到前人的启发,不得词丽句,与贾岛及其后继者的清幽冷寂迥然不在所,正是能够获得最为充分的感受。 商隐的时候,表现为虽同属任主观,但有鲜明向追寻的写景方法,在一些场景和画面较为复而知。其五,王运批语韩愈的叙情长篇引入议同,这样,把李、杜、温合在一起,而与另外三、后期——侘傺去国更不可没有政治的拨的外向与内向之别。李商隐的咏物诗,物与人杂的诗中均有所表现。摄取景物后的进一步问论,其实议论并不自韩愈始。叙情长篇的出现,的诗人们相区别,就不算勉强了。我们不妨称动。李杜之在朝,前后都不超过两年。他们离的主观世界最为贴近。甚至遗形取象,物即自题是构图和布局。王维善于处理景物主从大小是中国五、七言诗歌在抒情和叙事两方面都积温李杜等人创作之外的晚唐另一大类诗歌为开朝廷后,仍然惓惓国政。让李杜的生活和情我,物象即心象。李商隐之任主观,取外部之远近的关系。王维写光线和色彩常常达到非常累了足够的艺术经验,同时又吸收了辞赋的思穷士之诗。 感再次受到拨动,使退避的心态得以转变的,象,展示主观思想不同,同时也与李贺“师心”,奥妙的境地。王维关于处理景物之间各种辩证想艺术营养,逐渐发展起来的。李白的叙情长二、晚唐穷士诗人的歌唱。 还是现实政治。而且不无巧合,都与玄肃父子心造种种空中楼阁和荒诞之境异趣。在意象的关系以突出效果。 篇多半是写赠友人的,结合叙交游、述友情,晚唐穷士角色的歌唱在诗坛上能够连成一气,之间的矛盾,与房官问题有很深的联系。李白组合上,从韩愈到李商隐,经历了逐步削弱逻(三)韵味与禅意 描写社会生活、抒写个人怀抱。叙情长篇的出成为一种相当广泛的合唱,与时代社会条件以因永王李璘之辟而走出庐山投入政治活动,而辑特约的过程。 王、孟对山水和田园的摹写,不仅以“如画”现,离不开中国诗歌发展的独特背景。中国古四、文学演进过程中的穿透力与移位现象。 及当时士人们的心态密切相关。晚唐以穷士角由此引起的牵缠及余波,几乎影响了他整个晚见长,而且于中既见山水田园的精神,亦见诗代叙事诗不发达而抒情诗特盛,似乎二者为了色出现的诗人,在作品风貌上给人的感觉一是年的生活和思想。永王失败,李白经历了下狱李商隐在晚唐诗坛展现了全新的艺术面貌,他人的情采风神。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韵味,还谋求某种平衡,在它们的中间地带通过交融产收敛,二是淡冷,三是着意。 ——出狱——参谋宋若思幕府——再下狱,以用近体的形式特别是七律写了大量属于绮艳常常与禅趣有关,禅趣的介入,有时使作者所生了叙情长篇。叙情长篇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叙收敛:诗人的视野缩小,诗歌的境界缩小,晚至流放的过程。可见,经过出庐山,从永王等题材的作品,将绮艳诗的艺术境界推上新的高感受到的境界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外景与内情述。基于对情景和事件展开大量叙述,叙情长唐穷士角色诗歌的收敛,一般仅是将景物事件事件之后,李白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感明显增度,他把重主观引向深入,在表现心灵景观方在几禅意中泯合无间,融为一体,成为王维独篇往往是实多虚少。叙情长篇在唐诗中是一批收向身边,而不是收向内心。晚唐诗歌的收敛强了。李白晚年的诗,保持了他一贯的飞扬豪面,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他还相应展开了另创之境。禅意的介入给一些境界范围似乎不大掣鲸碧海的伟构,对各个作者来说,则往往是也反映在体制上,境界小,骨气弱,情感内容迈的见貌。如与李晔、贾至在洞庭湖的唱和以外一些新的艺术表现领域,跳跃的意象组合,的小诗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效果,读王维的诗该诗人代表性的篇章。 有限,难于适应篇幅较长的五七言古诗。 及《早发白帝城》等篇,并不因为曾受遣逐而朦胧的意境,把诗境虚化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常常能够感受到那种意中之静,意中之远。诗第十二章节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 淡冷:晚唐诗人处在国运衰颓、环境恶劣、且失去逸志凌云,豪放洒脱的风度。且晚年神仙手法。韩愈、李商隐之间的诗歌演进,至少出人的禅悟常常把精神境界升华了,使认识得到一唐诗的分体 又无力加以干预的时代,功业之心以及对国家隐逸之语明显减少,诗歌的现实性加强,忧愤现两次大的移位。一次是从韩愈“舒忧娱悲,了飞跃,同时也使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给人以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社会的责任感都大大减弱了。诗人在对自身出更加深广。促成杜甫政治心理变化的是皇位的杂以瑰怪之言”的奇险,转到二李的“长吉体”,更高一层的美感。以禅观物和一般读者以正常裁》两个重要选本,将唐诗划分为七大类:五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事,对民生也显得淡更替。代宗继位,房官一派成员内召或升迁,一次是从韩愈强烈外向的任主观,转入李商隐的眼光观物有时又能形成有趣的对照。 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漠,有时甚至近乎麻木。“感时叹物寻僧活,使杜甫受到鼓舞,改变了蛰居成都草堂、避官的内心化,建立起李诗所特有的朦胧瑰丽的主第十章 唐代边塞诗 言长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惟向禅心得寂寥”,由于需要解脱世事,消释且又避世的生活态度。杜甫寓居梓州是由送严体风格。诗歌从韩愈向李商隐等人演变,大的一、唐代边塞诗的一般情况 二、古体诗 烦恼,调节心灵,隐居和禅悦成为晚唐诗人的武赴京开始的。梓州时期的创作,体现出明显时代背景是中唐以后士人个体意识增强。具体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应该具有边塞意识。(一)五古 所谓边塞意识,是指作者置身边塞所获得的体五古在音节乃至意念节奏上一般是不激不厉、普遍归趋。 的心境变化:其一,草堂前期,努力在幽栖,到诗歌创作,则是诗人逐渐改变和摆脱社会或着意:所谓着意,指写诗用心思,下工夫。晚屏迹、用拙,疏懒中寻求心理平衡。其二,草时代代言者的身份,而增强了个人化的因素。验与认识,或虽非置身边塞,但具有与边塞军逐层向前推进的,即所谓按辔有程,而较少过唐人的诗思往往不是自然而然涌现,而是一开堂前期,颇厌交游。其三,草堂前期,诗人只没有这一背景,就不会有从韩愈的任主观到李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1、边塞猛过急的动荡起落。较之《诗经》四言句,近始就着意为之。 是偶而至蜀州,新津,青城等地,览眺风景或商隐的主观化,内向化。 诗的时代范围。只有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体诗的律诗和七言歌行的长句,它更接近于自三、心灵世界与绮艳题材的开拓。对心灵世界拜访裴迪、高适等人。其四,歌咏时事之作,第九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 期,边事活动空前频繁,诗人们受到开放的时然语气。因此五古多半写得比较自然朴实。唐的开拓:晚唐时期,由于社会的沉闷压抑,士此期为弃官以来最为突出的阶段。杜甫夔州诗一、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社会生活基础 代精神鼓舞,同时又具备较多的边塞方面的知代五古中成就更为多方面的是李白,杜甫和韩人们向外部世界的进取受到限制,于是情感内达四百首之多。虽衰病日加,而政治热情未减。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和边塞诗一样在盛唐识,或借乐府旧题而抒新意,或自制新题,发愈三家。 转,把关注点转向自己内心世界。李商隐在表除忆念朝廷、渴望归京外,还经常在作品中慨时达到高峰。唐代山水田园诗是有它比较特殊出大量边塞气息浓厚,形象鲜明饱满的诗篇,(二)七古 现心灵世界方面突出的贡献是以心象融铸物往伤今,指画朝政,劝诫君相,揭示民瘼,评的社会生活背景的。1、隐逸,由于盛唐的物才构成一个需要冠以边塞诗的专名而不可隶初唐和盛唐各有一种七古,中唐白,韩两派分象。李商隐以心象整合客观世界某些景物或情论得失。 质生活基础,文人无论仕与不仕,一般都不致属于其他题材的类型,并争得了文学史上的一别继承之,造成了二水分流但中间又往往互相事铸造出来的形象,与传统的诗歌形象是不同以上可见政治生活的实践,使李白杜甫的政治挨饿。另外,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在山林修席地位。2、边塞诗的地域范围。边塞诗反映沟通的局面。初唐七古以卢照邻,骆宾王,王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心理在一生中划成许多倾向不同的阶段,而每炼的僧道,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也助长了隐逸的地域范围应该限于边疆。3、边塞诗的生活勃等人为代表,这些诗,变梁陈的艳丽为富丽,题二首》之一),不同于李白的“相见情已深,个阶段自身又有发展变化,李杜诗歌正是在这之风。隐居使诗人得以长期在自然界观察并体内容范围。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格局开阔,气度宏大,多用律句,数句(四句、未语可知心”( 《相逢行》),这在古典诗歌形种变化中不断展示新的内容和艺术特征,成为验山石林泉、田园村野的生活。2、漫游,唐题材的诗歌,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反映边塞风六句或八句)一转韵,蝉联而下,七言之体,象系列中是一种新类型,在情与景,主观与客一个不自相重复的连续发展的序列。 代的物质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南北统一、版光的诗;反映边塞地区民族战争的诗;反映边至此畅发。七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最少约观的交融整合上,较传统的方式更进一层。 四、从给予创作的推动作用看诗歌高潮期的时图辽阔,给文人的大规模漫游创造了条件。 塞军民日常生活的诗,反映后方对边塞问题关束,最富有容量的一种体式。它亦歌亦诗,亦对绮艳题材的开拓,这里所讲的绮艳题材,比代政治特征。政治在不同时期所能给予诗歌的二、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的一般情况 心及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文亦赋,篇幅可长可短,语言灵活自由,声韵传统所谓“艳体”包括的题材范围广泛一些。推动力也是不断变化的。可以看到,凡是历史山水田园诗应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所谓1、初唐边塞诗:内容比较单纯,数量比较少。变化自如。它给唐代诗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放笔具体地讲,它的范围主要包括:1、爱情。2、上的诗歌兴盛期,政治常常格外突出地表现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2、盛唐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上高度成熟,骋气,尽量发扬才思,即事即物即情地抒写,宫怨、闺怨。3、带有爱情和脂粉气息的写景、能从多种层次和方位拨动诗人,使之时时有一的感情应该进入山水田园,浸透着对自然美的名作、名家集中涌现。从创作方面看,还有两开合纵横,创新出奇的诗体。 咏物。4、美人香草式的托寓之作。晚唐绮艳种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盛唐时期,政治除给追求和热爱,以山水田园为主要的表现对象,点显得特别突出:一是出现像岑参、高适那样三、近体诗 诗兴盛有其历史的必然。唐代中叶以后,商品李白、杜甫这样的巨子以不断拨动推进外,从至少也应该是对景物的描写在全诗中相对显(一)律诗 的在边塞诗上集中用力的杰出作家,二是边塞经济发展较快,晚唐时代统治阶级普遍奢靡,诗派方面看,唐王朝在边疆的活动,直接刺激得出色,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山水田园意境。 意识广泛进入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之中。3、中律诗字数有定格,对仗有定格,声律有定格,城市成为游乐之所,社会上淫风昌炽,是艳诗了边塞诗的繁荣发展。甚至山水诗之不同于六山水田园诗中诗人与景物构成主客体关系。有晚唐边塞诗:随着唐帝国国防力量下降,版图更多地具有均衡、整齐、圆润、和谐等特点。产生的生活基础。唐诗主情,以主情为特质的朝单纯模拟自然面貌而注入丰富的主体感受,的侧重写客体,有的主客体难分轻重,也有的古诗一韵之间上下两句意思通常是直贯的,连缩小,国内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激烈化,唐诗,按照自身运动规律,不可避免要出现一表现出话意,舒展,自在等特色,也可以从深主体超越客体,凌驾于客体之上。 诗人们的注意力由外向更多转向内部,边塞诗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律诗一联之中两次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中心的高潮。它在表现盛层看出盛唐时代政治精神的强大渗透力。唐代(一)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的热潮逐渐减退。 句往往是一句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两句互相唐人的人生意气和功业理想、中唐人的躁动不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一部分是写他故乡襄阳二、战士之歌与军幕文士之歌 对称,组成一个联合体。律体(中间四句)上安和对社会改革的一番渴望之后,把正经严肃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的自然风光,一部分是漫游期间所写的吴越山边塞诗一类出自社会上一般诗人之手,抒情主下句相对,静态感较强。适合一句一景,以一的内容加以收敛,转向以温、李绮艳诗风为主特的政治背景。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水,后者数量较多。隐逸意味较浓,平静悠远人公可以看作边防士卒,不妨称之为战士之联(两句)构成一个均衡和谐的两面。律诗平流,是必然。这种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恰遇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之中加上对在襄阳留下印迹的先贤的追慕,更歌,另一类是被辟聘到边防节度使幕府中的文仄配合,富有音乐性,对于六朝“丽辞”沿而晚唐世风的引力,于是推动着诗歌走向绮艳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觉古澹。吴越山水诗,写旅游中所见山水,动士之作,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身,可称为军幕不废,较之古诗,它的文辞也提炼得更为优美。 化。而这种绮艳诗歌的都市色彩与穷士诗歌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态感强一些,常常带有孤寂的客愁。孟浩然写文士之歌。可以看作是战士之歌的盛唐边塞五律和七律,风貌上又有差别。五言限于字数村野色彩,正好构成对映和分流的趋势,显现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1、挤诗,“伫兴而作”,“遇景入咏,不钩奇决异”,诗,除李白、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和音节,比较端庄、浑厚。它显得有节制,显出种自生活土壤的不同。晚唐的绮艳诗,有以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2、给诗人以正往往在平淡中见淳美。王维的诗可以分两类:常建等人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兵车行》、得优雅而稍近古朴。七言声长字纵,“曼声可男女情爱为中心向各方面泛化的现象。晚唐绮面鼓舞或推动;3、打击压抑,怨悱;4、诗人一类以《终南山》、《汉江临泛》为代表,用雄《前出塞》、《后出塞》,王维的《少年行》、《陇听,而古色渐稀”。 艳诗又常与抒写人生感慨相结合。晚唐抒写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 壮有力的诗笔,写出开阔宏远的境界,一类以西行》等篇,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战士之歌律诗在体制上的局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生感慨诗歌中的另一种是命运感慨,它包含着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为代表,的边塞诗,首先表现的是报效国家的精神以及唐代诗人艺术功力和创造精神:1、声律对偶对人生遭际的种种乖舛及至整个悲剧命运的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写山水,格局一般争取边疆安定和平的愿望。由士兵眼里去看边在杜甫、李商隐等人的作品中被运用得极其得感叹。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绮艳诗,在诗史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不大,但每一篇都能写出一个天地。王、孟的塞,特点是有下层人民对问题的深入体察和实心应手,因难而巧,令人叹为观止。2、律诗上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中国五、七言诗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诗,恬淡优美,自然景物和生活感受诗意地结事求是的批判精神。综观盛唐时期诗人们所写在妥贴地通过声律对偶的严格监禁之后,容易歌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时期绮艳题材成为热时期的最为辉煌的场面。 合在一起。一方面有超尘脱俗的气味,一方面的战士之歌,可以说围绕民族关系和战争问题失去生气。针对这一难题,唐人在章法,在起门,一是南朝后期,一是晚唐。所以从绮艳题第八章 主观化在韩愈与李商隐之间的发展 又体现着宇宙间生生不已的韵律,流露出对大所作的反映是充分深入的。战士之歌是诗人揣结承转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强大的生气,能材出现在五、七言诗中的情况看,刚好形成两一从对韩文的推崇到对韩诗的追摹,韩愈擅古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盛唐的时代气氛,在他摹体会边防戍卒的情怀而写出的作品,因而这够穿透极严的关卡流贯全身。3、限于声律、次回旋。绮艳诗在齐梁和晚唐的两次回旋,是文而李商隐擅骈文,韩诗的成就主要是古体,们的诗里得到曲折体现。使他们的山水田园诗类诗从抒情主人公与作者关系看,有不少与唐对偶和篇幅,律诗不宜于叙事和描写人物。4、螺旋式上升,而不是重复。晚唐绮艳诗则是花李诗的成就主要是近体。韩诗雄直奇险,表现与其他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在风貌上呈现出明诗中的宫怨、闺怨以及另外一些题材的旧题乐李白、杜甫等诗人,在律诗中并不放弃对自然实俱美,在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为阳刚之美,李诗瑰艳朦胧,表现为阴柔之美。显的差异。 府相近,都多少带有“拟”、“代”的倾向。诗的追求,或运古入律,或引口语入诗,拓宽律讨论了晚唐诗歌对于心灵世界和绮艳题材的李商隐一生在骈体文的写作方面,耗费了大量(二)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 人为边防士卒歌唱他们的生活和情怀,也难免诗的天地,使律诗能够变得灵活,适合于反映开拓,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人的诗歌岁月的精力,他把骈体四六文的声律与隶典用事之有其局限的一面,这主要是生活体验带有间接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韦应物尽管可以做到“韵高气静”,从景物到也就容易辨识了。大致说来,这一路诗人的作美推到极致,不仅在后世有“今体之金绳,章诗人精神状态都闲远,澄彻,可是冷落萧疏的性。岑参、商适的边幕之作是以更加充实而多(二)绝句 品在风貌上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悲怆、绮丽、委奏之玉律”的评价,就是在当时亦颇负盛名,暗影总是或隐或现,不像王维那样自适自足。方面的边塞军族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在艺术绝句最明显的特征是每首四句,而每首四句是婉。 有“三十六体”之号。李商隐的名作《韩碑》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有两类:一类如《构法华上,岑参、高适的西北边塞之作因出于实际见用四句表现一个意念单位是中国民歌和古代悲怆:唐王朝的衰败给晚唐诗坛笼罩了浓重的诗叙述韩愈《平淮西碑》的撰写和被推倒过程。寺西亭》,《与崔策登西山》、《界围岩水帘》、闻和感受,不再是大量借助间接得来的材料去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绝句源于乐府,而绝句悲剧色彩与忧伤气氛。绮丽,“朗丽以哀志”,与韩诗一样,字奇语重,雄健奇崛,《韩碑》《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等,有意模仿谢灵揣摩悬想,故能进一步改变那种写情写景比较得句则由于联句。每首四句,即适合于演唱,“绮靡以伤情”,诗歌中的悲哀与绮丽往往是所赞的虽是韩文,但它用诗体写出,在风格上虚泛概括的状态,有着更多的具体性和真切运的精深典奥。另一类像《江雪》、《渔翁》、也便于即兴创作,应付歌妓,乐工的要求。绝相联系的。委婉,末世阳刚之气不足,诗人转模仿韩诗,逼肖韩诗,同时也就体现了对韩诗篇幅较短,注意在总体气氛的烘托中突出重感。 句和其他一些诗体比较,显得更为精练、委曲、为内向,沉入内心世界的自我品味。 的仰慕和肯定。 点,但在语意方面,也往往显得峭拔。就作品第十一章 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 含蓄、自然,更容易上口。 第七章: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 二,以李贺为中介的又一种追摹 的精神内质看,在柳宗元的诗中,山水意识和一、叙事诗 一、唐前期的政治与李杜的理想,唐前期政治,从韩愈到李贺,题材上也出现了变化。韩诗有迁谪意识常常融合在一起。故柳诗简淡高逸的其一、以《诗经》为代表的时期。其二、汉魏一方面堪称扎实稳健,有许多端谨忠勤、匡益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杰瑰伟。韩诗之奇,多用气象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虽有一脉相承之时期。中国汉语叙事诗不发达,既有文化传统济时的治世之臣,另一方面,它又比较开放自以表现崎岖的人生阅历和险戏的社会图景,李处,但王、孟的冲融和平,柳宗元是没有的,方面的原因,又有诗歌发展的内部原因。1、由,在政事,用人上颇具灵活性。“唐取人之贺集中虽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就连韦应物的淡淡也做不到。 中国文化有比较内向的特点。2、中国吏官文路盖多矣”,门阀制瓦解,科举制推行,普遍等涉及政治历史的题材,但更多的时候是怀着三、王孟山水田园诗的风貌特征 化发展较早,先民早期的情况,很早就由史书助长了士人的进取意识。道与儒本有出世与入浓厚的兴趣,写闺阁与爱情,反映苦闷压抑的(一)盛唐的时代色彩 记录了下来,因而大规模的,详备的史诗产生世之别,但道家在唐代却常常以特殊的方式入灵魂想从男女之情方面得到慰藉,他在韩孟一先看景物境界。王、孟的山水田园诗虽然多与的必要性就小了。3、中国艺术不重具象重抽世。影响于李白的现实政治诸因素,对杜甫当派中展开了写艳情的领域,题材虽变,而诗艺隐逸有关,但盛唐人的隐与魏晋南北朝以及晚象。4、传统诗论强调比兴。叙事诗比兴用得然也起过作用。杜甫也有浪漫、富于幻想的一中仍含有韩派固有的奇险因素。 唐人的逃避战乱和厌世不同,王、孟笔下的景少,主要通过赋的手法叙述故事,描写人物。面。但论主导倾向,对于杜甫有更深刻意义的,三、李商隐主体风格的建立 物环境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或隔绝的,而是相5、此外,入唐以后近体诗发达,文人喜爱写还是唐前期政治中扎实稳健的一面。杜甫对于李商隐最具艺术个性的诗是《锦瑟》,无题,联系相亲和的。王、孟笔下的景物环境常透露近体诗。近体诗中的绝句,体制短小,不可能以贞观、开元为代表的唐前期政治的肯定和向咏物诸作。《锦瑟》,无题诸作,突出的特点是盛唐时代安定康乐的气息。王、孟的山水诗还构成情节曲折的叙事诗。 它着重表现人的心灵景观。意象错综跳跃,诗往,还包括纳谏。杜甫着于仕途功业的理想是从诗人的风神中表现了鲜明的盛唐时代特征。唐代诗人中叙事广义地说创作最多,成就最高有层次的。 境隐约朦胧。出现这些特点,与他把注意力从王、孟亲和具有理想色彩的山林和农村,从的是白居易和元稹。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二、进入朝廷——大诗人的高层政治体验 外部世界更多地转向内在情思意绪的体验与“隐”的角度看,也是隐在一个临界线上。 2、卓越的叙事艺术。3、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李杜都曾于四十岁后一度进入朝廷。虽时间不再现有关。李商隐在建立自己诗歌的主导风格(二)诗中有画 4、浓郁的气氛。5、与抒情叙事紧相配合的写长,但接受了高层的政治体验,对其一生的政方面,走的是一条主观化的道路,但他的主观孟浩然在诗画结合过程中的贡献,不在于有多景状物。 治生活和创作,都具有重大影响。无论是李白化并非孤军突起,而是有其渊源。在中唐诗人少诗名可以入画,而在于取景比较注意选择,二、叙情长篇 还是杜甫,在这以后,都取得一个创作丰收期,中,韩孟一派是倾向于任主观的一个群体。给移步换形,变谢灵运之寓止辄书,堆垛密实为其一,王运认为李白始为叙情长篇,说明他把
2
3
唐诗研究自考小抄版
1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2人们对双方差异性的普遍关注。中原作为中3润,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故人目为“绮错4以及宁静致远,意在象外的艺术效果,显示5尊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活美与精神美 国古代阶级和民族斗争最为频繁激越之地,给婉媚”。 其笔力之超常。“气象浑厚”则更主要地指向二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三是思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予历代人民的种种血与火的考验,通过长期积宫廷诗第三阶段的代表“四友”“沈宋”等人,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因而气象也就是诗歌想作风严肃。“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作家生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淀,形成如魏征所概括的北方人的贞刚的表继上官仪之后,取得了三方面显著进展,一是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风貌。作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韩愈作为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地,细致现,它包含刚强、质朴、坚韧等素质。这一切律体定型,二是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品不同,气象会有所不同,但气象浑厚的作品进士阶层中儒学政教型的代表人物,亲身卷进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都与南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助长着风俗人情的方向,三是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都有由整体艺术美所呈露的朴茂之气,美得深了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斗争之侧面。唐代文人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进取柔婉、文静的方向发展颇为不同。南北文动自如。 厚自然,无雕琢之痕。总之“笔力雄壮、气象中,而一系列矛盾斗争,又在心底激起种种撞以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成员具有广泛性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着这种具地域特二、 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浑厚”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击,彼此互不相让,冲突不已。这种强烈复杂和流动性,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征的人民精神传统,心理素质的支配。 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力之盛。元气内充,真力弥满,使作品清彩动的冲突,反映在诗中,就与汉魏以来的诗歌多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南北文风斗争中,北朝文学虽有刚气,而数量昂,他们对宫廷诗有过激烈批评。但宫廷内外人具有整体的生命意义而难以句摘。盛唐诗美表现浑融优美的意境呈现明显差异,而给人以特征。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有限,声律词藻也不甚讲究,影响远逊于南朝诗歌创作原是相互沟通而非隔绝的,随着宦海是一种渊影博大的诗美,开阔大方,自在自足。富有刺激性的奇险之感。 少伪饰和拘束。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文学。以上所述,是关于南北诗歌传统,通过沉浮,宫廷诗坛成员时有变动,四杰和陈子昂王湾诗的和谐是自在自足的和谐,温庭筠诗的与体现多方面矛盾冲突相联系,韩诗深层的另活。唐诗反遇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斗争,实现正确结合的纵向考察。再就唐诗初等即曾进入过宫廷或诸王府中。同时,诗人之和谐是一种低迷暗淡的和谐,此诗以其躁动不一突出之点,是“利欲斗进??勃然不释”,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唐诗反映社盛中晚四个阶段跟地域因素的横向联系去寻间又有各种交往,诗艺彼此影响。因而从总体安居于两种和谐之中,表现出中唐诗歌特点。充满着亢进奋发,躁郁不平的情绪。中国诗歌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索,前三个阶段,无论从诗歌创作的主体还是看,宫廷内外双方在初唐诗歌发展中实是一种三诗对照,更能见盛唐诗歌自在与浑厚。 传统崇尚宁静淡泊和温柔敦厚,韩愈把强烈的二、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 起的。 客体,创作主要基地都在北方,而晚唐则更多互补。 躁动情绪公然带进诗歌之中,是一种变奏。贞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生活本身受南方风土人情影响。唐诗中所展现的形象,就诗歌追随时代、表现时代面貌而言,宫廷诗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元、元和之际,由于各方面充满矛盾而又酝酿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以前多为北方的乔岳平陆与慷慨悲歌之士,至和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都曾透露了时代气息,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着变革,“躁”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态。韩愈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此转为南国的烟雨楼台,才子佳人了,唐诗最而方式,途径的不同则具有互补意味。宫廷诗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的躁和整个时代心理之躁是相通的,它包含着的眼光看洗涤,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后阶段正是随着创作方面南方因素的增长,气对大唐鸿业的种种直接颂美,多承袭齐梁声色太平,本不是一回事。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复杂深广的内容,而主要之点是要求国家家和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春江花月夜》质发生了由刚向柔的转化。 大开之后所形成的描写性模式,四杰及陈子昂有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个人都能尽快有所作为。矛盾冲突,躁郁斗进,二、民族。 和《春中田园作》所表现的对于生活的感受,所表现的则是时代背景中的人物情绪。在写法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精神总是处于履险犯难之中,是韩诗在意象、还包含着自然所给予人们的美感。日常的送行作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互相融合的溶剂,无疑是上虽然一偏于描写,一偏于表现,却经常免不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结构、语言、声韵等方面,与传统诗美显出区和离别题材也被进一步诗化了。对于生活的歌发展水平较高的汉人的经济文化。这中间,少了互相吸收。 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别的根本原因。韩诗的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颂,爱情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唐诗对日常习见数民族接受汉人的文化是主流,但任何事物矛在语言方面,按时代进程将双方的作品加以对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怪、意象之间往往突出突结、撐拄突兀。意象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无疑已经是富有诗意盾着的对立面双方,总是互相渗透着。古代北照,亦能发现其交互影响。从龙朔变体到王、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感瑰奇,源于处于矛盾冲突、斗进躁郁中的心灵,甚至带有浪漫色彩了。唐代士大末的生活就往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尽管中间伴随着种杨的变化,诗坛上出现了一种推陈出新的局激与怨怼,盛唐人所注入的情感都是非常充沛艺术上需要有这样的对应物。他的南贬诗中的往比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得放任,有许多浪漫事种灾难和痛苦,但有助于增强中原人民的雄强面。陈子昂正是在这种局面下,往质朴的方面的。有关作品,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山水,常以蛮荒、阴晦的面貌出现,正是跟作迹。唐诗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也不把它们与日之气,毕竟是一种补偿。隋唐之世,在文化方又推进了一步。他的诗歌语言,稍近杨炯。嗣壮、气象浑厚”的特点。盛唐人感动激发,不者道之不行,且陷身蛮夷的躁郁感受相对应,常生活平等看待。最能再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面,对于前代来说,是经过长期酝酿,终于绽后,杜审言和沈、宋的诗歌语言,一方面不同安于现状,希望趁时而起的诗作,理想主义色是内心矛盾冲突凭附山川风物,化为了光怪陆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了。岑参等人对天山,发芳华之时。而就它自身看,又是一个更为崭于上官仪的繁缛,一方面又比四杰纯熟,比陈彩很浓。像盛唐时期诗歌所表现的感动激发,离的意象。 热海,大风雪,大海港和边疆战斗的描写,在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子昂滑润,这些,正是宫廷内外诗歌创作在语它在笔酣墨饱中腾发的理想、信心、使命感、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古代诗歌领域里,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点,是改变了南北朝被动的,受压抑的局面,言上互补和推演的成果。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显示的盛唐气象,杂感受,而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言之长界。 在汉民族政权处于强大和主动的情况下,展开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方面是他们常常比较正面,比较直接。感动激发遇挫会化短,气之高下”,皆能得心应手,遂促成了诗杜甫等人写自身在乱离中的生活和感受的时了地域列为广阔的民族间互相接触与渗透。丰所强调的风骨。 为怨怼。盛唐时期由于文人事功精神强烈,这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韩诗的结构,一种候,一方面很悲,甚至悲得痛入骨髓,一方面富和活跃了唐代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开三、 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类情绪甚至较其它时代表现更为充分。天宝时是起落转换拗拆矫变的。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待。 常常带着某些憧憬或温存的插曲。杜甫面对着阔了人们的视野,突破了长期囿于中原文化圈期,对权贵愤怒地加以抨击,对时代阴暗面大功曹》,开头极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署之口时代丧乱,民间疾苦,但并没有单纯展览苦难的某些狭隘见解和观念。同时在艺术、宗教、初唐在声律上的准备是充分的,既然如此,盛胆地加以揭露,对糟蹋人才的现象激烈地抗以大段笔墨叙述迁谪量移之苦。韩的一些长和伤痕,他仍然关注着着美的因素。这些因素科技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东西,这种胡汉诸民唐之姗姗来迟,依旧只能是风骨问题。风骨问争,从种种方面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篇,诗思较李杜来得快而直,有文之恣肆而较被诗人融入诗篇的时候,与客观苦难现实相交族间精神文化的摩荡和融合,正是唐诗滋长发题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性情。初唐宫廷诗的性情无疑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因此可以着重通少诗之回荡停蓄。 织对照,愈加显得沉郁顿挫,激起读者丰富复荣的土壤。 无疑是贫乏的,并因性情贫乏而风骨不扬。诗过李白有关诗歌,认识天宝时期诗人怨怼之作“情激则调变”,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杂的情绪。 三、唐诗刚健的特质。 歌的性情问题,在宫廷诗人和宫廷诗的范围内的风貌特征。李白等人的怨怼情绪,不是低沉舒缓泰贴,珠圆玉润的情况。从造语到音节韵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唐诗是在国土空前辽阔,南北混一,民族交融是解决不了的。此睦诗歌要想重新拥有性情,软弱,而是带有巨大的气势和力量;不是和空律,往往打破传统,不循常度。韩诗“工于用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的背景上展开的,出现它特出的,富有阳刚之只有走出宫廷,实现审美文化从宫廷到社会人虚无聊结合在一起,而是和有才力得不到发挥韵”。韩愈的心灵在当时几乎是无法逃遁的。美的面貌。这种阳刚之美,在气象,内质,情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李商隐的《夜生的转化,才有可能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生价密切相关。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诗人的自我韩愈作为儒学政教型的人物,既与吏隐无缘,态等几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雨寄北》写自已在巴山夜雨中体验着作客他乡值的同时,充分弘扬诗人主体性情,展开理想形象或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突出表现了一种亦离声色较远。韩愈比较独特的娱乐方式,不的滋味,显然带着悲感。但诗人在寂寞中生出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壮阔,是处的新局面。诗中得见性情的,在初唐主要是宫强有力的意气。诗人的情感像“黄河之水天上不外好博塞之戏与滑稽诙谐。因此,韩愈即使了幻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国家大一统时代唐人心胸气度的表现。唐诗廷以外诗人,以及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来”一样奔腾激荡,爆发的时候就要烹羊宰牛,以文滑稽,也不是心灵的逃遁解脱。而是以夸有了这股温暖的回流,生活透过一层冰冷的雨是一片空前广阔的伟大国土,而这一诗国的灵在贬逐失意中的作品。 典裘卖马“一饮三百杯”“同销万古愁”,这类张的笔墨,更为奇诙诡地表现身心内外冲突。帘,仍然呈现美好诱人的光彩。 魂,可以说是从“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陈子昂高倡风骨,作品亦以此为突出特征,但诗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以及生活不能自由称剖析韩诗之奇,可以看出,作为进士阶层中的日南,北至单于府”的唐朝疆土上孕育升华起陈诗的艺术感染力并不强,拿他的理论与创作用哀换的形式肯定美,也突出地表现在以李商意的怨怼,却格力遒劲,意气喷涌。盛唐诗人儒学政教型人物,一种刚毅果决之气和强烈的来的。唐诗中“千秋”“万世”“乾坤”“日月”对照,可以看出有风骨的意识,尚需有相应的隐一部分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中。 的怨怼,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用世思想支配着韩愈,围绕儒家提倡的立德、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偏重于客观生活感受,等词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肤廓的是少数,性情予以充实。沈佺期、宋之问的后期诗歌,三、盛唐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艺术风貌上的立功、立言,韩愈不断拼搏斗争。心志经常难而从与此相联系的主观因素看,抒情主人公的多数从空间上,时间上表现出种种阔大的意象特别是其贬谪诗,在性情和声色结合方面,较共同点 得舒展,因而抒情言志之诗,也就难以心平气和境界。诗人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宏放的笔四杰及陈子昂前进一步。 唐诗的盛唐阶段跨越半个世纪(主要是玄宗、思想、情操、襟怀和气质,则有一种唐人所独和,如他自己所说:“时有怨怼奇怪之辞”。 具的精神美。这种精神美,较之屈原的忠贞、触,歌颂了中原地带,乃至江南塞北,而同时四、 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肃宗统治时期),但以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四、 白诗—俊才达士之通脱自在 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在展示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唐人的心理上,又形成一种以关中和长安为条件对性情的催发 乱为界,前期与后期诗歌在内容上,情调上发跟韩愈相对照,白居易显然发球另一类型人的同时,则又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体现中心的意识观念。 由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生了很大变化。盛唐后期诗歌内容变化主要源物,白居易等世俗才子型进士,其立身行事,着当时以庶族地主出身文士为主体的广大诗唐诗又一突出之点,是它强劲的骨力。唐代边重要方面是由诗人门第出身、在朝与在野等因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诗歌本身在素质上发思想作风,与韩愈等儒学政教型颇多不同。主人的精神风貌。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那个大时代塞诗无疑最具刚健特色,所现的将士们献身祖素所标志的向份地位的变化。文人处身宫廷或生变化。 要表现为:其一,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国的精神,军幂文人从戎赴边的意气,令人振宫廷之外,思想作风和创作会表现出很大的差佛道。其二,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士对君中人们的豪壮开阔的胸襟。王之涣的《登鹳雀第五章,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楼》、杜甫的《望岳》,所写的山河是那样气象奋。 异。可见,初唐到盛唐,创作队伍的主体,由想分野 主的依附性下降。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恢廓,而诗人的精神更欲飞凌其上。那种“欲就时代而论,唐诗的骨力,在盛唐作品中表现宫廷以内迅速转向宫廷以外。有利于诗人多方一、中唐诗歌之变 接近世俗潮流。基于世俗才子型进士的思想作穷千里目”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伟魄,冠得最为突出。唐诗突出的给人以刚健之感,不面体验生活,培养性情。从初唐到盛唐,诗人盛唐之后,经历大历、建中一段诗歌创作相对风,白居易抒情诗常常体现对身心内外矛盾的绝千古。即使是一些描述范围和对象比较狭小少地方又是与它解放的气质相联系的。唐代的中不同阶层出身的人数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薄弱的时期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唐诗又掀起化解,有韩诗所缺乏的舂容暇豫之态。外部矛的作品或咏物之作,也往往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它比起汉代和宋代的封由士族占多数转为由庶族占多数。这无疑由于第二次高潮,人才辈出,鸣声鼎沸。因此中唐盾固然尽量摆脱,即使是事关自身的升沉进气质。同样是由于时代因素使然,唐人对待生建王朝,在施行封建礼教的精神禁锢方面,有科举制的实行给下层文士提供走上文化舞台诗坛难以见到盛唐那种和谐的局面,它突出地退,白居易也追求精神上的超脱。白居易的《新活有着特别执着的精神。“欲济无舟楫,端居一定程度的松解。盛唐时在精神较为解放的空的机会。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发展起重贵了多元化的倾向,这既是安史之乱以后,集乐府》、《秦中吟》等诗,主体精神与诗中展开耻圣明”,这是对魏阙的追求;“男儿何不带吴气下,诗坛成批涌现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中统一受到破坏,社会赵向纷纭复杂,思想文的具体社会矛盾也是有间距的。白诗在情感表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对功名的追求;有开拓精神的才士,发出中国诗史上音量最足大体说来,初唐儒风较盛,活跃开放不足。此化更加五花八门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即诗论现上的另一特征,是通达识体,省分知足。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对隐逸的的浪漫主义的合唱。到了中唐时期,更出现文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庶家所谓“盛唐尚同,而衰世尚异”的现象,同一种不忮不求,委运任化的态度。讽人之嗜欲追求等,在种种追求中,理想的追求自然最为化思想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活跃景象。各种族地主地位和作用的上升,思想逐渐趋于活跃时也是诗人们在盛唐高峰之后,自觉地从多方害性,不能省分知足,为白居易早年讽喻诗的动人。李白的组诗〈行路难〉写于天宝三载被流派杂然纷呈,撑拄世间,则在某些方面起着和解放。至开元之世,终于出现了非常生动活面寻找出路,追求创新的结果,中唐诗人求新重要内容之一。仕途本即趋竞之途,白居易以“赐金还山”的时候,诗人的感情,在尖锐激精神上抗拒衰委的作用。故韩、孟、元、白、泼的局面。儒学——孙颖达等奉诏撰定的《五求变,形成强大的潮流。正是由于从观念到实委顺行之,可以说是把唐中叶以后世俗的一面烈的矛盾中回旋着,终于唱出了高昂的强音:刘、柳的诗歌,皆能意态不凡,独辟蹊径,以经正义》结束了东汉以来经学各派第的矛盾争践的求新求变,使中唐诗歌大放异彩,而且成与魏晋通脱之风结合的一种尝试。白居易以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各自的姿态笔墨,卓立于世,演出了中唐诗坛执,促进了儒学的统一。道教——武后朝,佛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变化顺行之于仕途,集中表现在从吏隐到中隐过程一曲感叹世路艰难的悲歌,但本质上又是理想多元化的场面。唐诗壮阔的面貌、强劲的骨力、教受扶持,道教相对冷落。佛教——唐前朝,急遽,流派纷繁的中唐诗歌,有比较共同性的中。元白较之韩愈等人,生活作风要浪漫得多,追求的颂歌。 解放的气质,通过作品给人的总体感受,无疑天台,法相,华严等佛教各宗派,都大力论证风貌特征。1、相对盛唐而言,像是人到中年,也更接近世俗。精神委顺任化,接近世俗,在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除以上所述,在不同流具有较多的阳刚之美。 并肯定人人成佛的可能性,这种论证随着时间思考多了,风华少了,诗歌往往以意取胜,而诗歌语言、意象、声韵、结构等方面,也就自派诗人身上,还各有其特别突出的一些方面,第三章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的推移,越来越彻底。禅宗的传播则更助长了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2、除韦应物等少数然相应需要一种由艰难高古向平易浅俗的化李白一派诗人,基于庶族地主对门阀世族的抗唐诗初盛中晚四分法。分期有助于让人们认识一个时代个体意识的张扬。以上从诗人身份地几家,其他一些诗人之作,一般都比较直致发解。 争和不满,表现出对传统束缚的蔑视和对自由这些差别,而四分法与其他一些分法相比,又位变化与思想解放过程看,性情的充分发扬与露。3、贴近自然生活,贴近世俗。除韩白外,五、 以韩白为坐标看中唐诗坛的分野 的向往。唐代诗人都往往程度不同地有着轩昂有以下一些优长:其一,能提示唐诗从端正方表露,在初唐时期尚处于酝酿和渐进阶段,而贞元,元和时期许多诗人一般都有贴近世俗,韩之奇险、白之平易跟他们的思想作风、立身的傲气,负气敢言而较少拘谨嗫嚅之态。如李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其二,能适当到玄宗开元时期,这一过程趋于完成。 贴近生活的倾向。由于这种倾向的出现,盛唐行事之间的联系揭示这后,我们会清晰地看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突出地表现诗歌的那种高雅气派大为削弱,气格亦有所下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第四章,盛唐气象 到,通常被称为韩派或白派诗人,同派之间不了对黑暗政治的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段发展风貌的不同。其三,不嫌过简或过繁,一、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 降。从意象上看,自然意象在诗歌中所占的的仅诗风有某些相近,并且在学识修养、精神气精神,鲜明地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以杜甫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高秉的四分法已为明自开元至大历前,在诗史上称为盛唐。盛唐之比重明显减少,人事意象相应增加。韩诗奇险,质方面,也有共同点。元稹和白居易许多方面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清以来多数学者所接受。 盛,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与诗歌的韵度风白诗平易,在诗歌创作上是两个极端。盛唐极均非常接近。而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吸取了一、 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貌上。盛唐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盛难继的挑战,以及大历委靡而需要振作的要所决定的诗人心理状态、胸襟气质,倒是经常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并发展为对祖国,初唐诗歌纵向地看可以说是走向盛唐诗歌高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盛唐诗坛犹如春求,无疑都是促使韩愈、白居易等人追求新变对诗歌创作起着更深刻的作用。 对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 的原因。以上所述,总的来讲是从诗艺需要不潮的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追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有其美中唐政治文化背景下科举、文学、政治三位一对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随时代和因袭前朝、创新与不成熟,敷饰六朝好的姿态与诱人的芬芳。从题材看,除政治诗,断推陈出新的角度对韩走奇险、白趋平易所作体的现象,给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在于它促物主义的态度。它固然带着过去历史时代和封锦色与寻求气骨性情等特点和倾向同存并见。边塞诗、山水诗外,其它如友情、送别、行旅、的解释。 成了士人的普遍文学化,也加强了文化与诗歌建阶级的印记,但毕竟比较健康深厚,为后代初唐诗歌的演进,是在宫廷内外相互影响带动宫怨,咏史、咏物、登临、怀古、访隐等。均二、科举、文学、政治的三位一体 的政治化。韩愈之积极干预,卷入复杂的矛盾的封建正统文学所不及。唐人的可贵入,在于中完成的,横向地看,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集有题咏,就艺术看,著名诗人各有自己的精到研究进士阶层政治和思想作风的趋向和分野,冲突,白居易之委顺任化,化解身心内外各种他们对生活富有希望和信心。他们在健康积极着大量高层人材,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独诣。 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中唐文学特别是诗的分矛盾,是当时进士集团中两种有代表性的倾的精神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了更多的诗意。而居于中心地位。首先,是宫廷诗人在初唐作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又表现为野。唐代科举,尤其是最为人所重的进士科,向。与此相联系,韩白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而使得作为他们生活和精神写照的唐诗,具家中占绝对多数。事实上,初唐诗歌演进,始和谐统一。通过交游酬唱,自然增进了他们创考试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文辞优劣在主司的诗歌,也最有影响。中唐诗坛,色彩纷呈,备了生活美和精神美这样有力的两翼。正因为终离不开宫廷诗苑这样一个最为重要而持久作上的沟通交融,使盛唐的合唱,更加协调和选人中居于决定地位。进士科甚至经常被称为而又能显示出主要分野,其最深刻的思想文化其中贯注了生活的气韵和当事人的真实感情,的基地。初唐宫廷诗所具有的诗歌演进性质,谐。严羽在完成《沧浪诗话》之后写的《答吴文学科。考之以文,而用之于政,形成科举、根源或在于此。 它不仅仅是一般地带着生活美和精神美,而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气息。以宏景仙忆》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文学、政治三位一体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唐第六章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 表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和真切。 大整肃代替六朝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气代,特别是在贞元、元和前后,成为深刻影响一、晚唐诗歌之变与诗人群体的划分 第二章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面貌的演象浑厚”八个字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笔士人前途,乃至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社会当改革的浪潮在重重阴力下渐渐消退,士大夫一、地域。 变。 力雄壮”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委靡、纤弱、造风习的重要因素。 躁动不安的情绪逐渐收敛的时候,情况就随之中国文学南北地域差异,从《诗经》《楚辞》宫廷诗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高宗朝前期以上官语朴实而有力度,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三、韩诗——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桀瑰伟 变化。因此,可以说韩、白两派至少从宝历以的时代,就已显露。东晋以后,在南北地立的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所谓变,是颂体式健笔”。政治诗与塞、游侠等题材固然多雄健韩愈在进士出身文士中,可算属于儒学政教类后就渐渐失去了领导主流的力量,诗歌界也自形势下,分别向两极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引起的铺排减少了,体格不及贞观时宏整,质地纤之作,而山水隐逸诗,亦以其表现简约自色,型。此型人物,思想行为上的突出特点,一是然会有新潮和新的诗人群体出现。李商隐、温
1
6庭筠、杜牧均以近体擅长,他们近体诗的清7验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精神洗礼。杜甫在行8在内容上,伴随主观成分的增加,发展到李9度明显比孟浩然高。王维视点灵活移动,多10长篇的问题,是否受到前人的启发,不得词丽句,与贾岛及其后继者的清幽冷寂迥然不在所,正是能够获得最为充分的感受。 商隐的时候,表现为虽同属任主观,但有鲜明向追寻的写景方法,在一些场景和画面较为复而知。其五,王运批语韩愈的叙情长篇引入议同,这样,把李、杜、温合在一起,而与另外三、后期——侘傺去国更不可没有政治的拨的外向与内向之别。李商隐的咏物诗,物与人杂的诗中均有所表现。摄取景物后的进一步问论,其实议论并不自韩愈始。叙情长篇的出现,的诗人们相区别,就不算勉强了。我们不妨称动。李杜之在朝,前后都不超过两年。他们离的主观世界最为贴近。甚至遗形取象,物即自题是构图和布局。王维善于处理景物主从大小是中国五、七言诗歌在抒情和叙事两方面都积温李杜等人创作之外的晚唐另一大类诗歌为开朝廷后,仍然惓惓国政。让李杜的生活和情我,物象即心象。李商隐之任主观,取外部之远近的关系。王维写光线和色彩常常达到非常累了足够的艺术经验,同时又吸收了辞赋的思穷士之诗。 感再次受到拨动,使退避的心态得以转变的,象,展示主观思想不同,同时也与李贺“师心”,奥妙的境地。王维关于处理景物之间各种辩证想艺术营养,逐渐发展起来的。李白的叙情长二、晚唐穷士诗人的歌唱。 还是现实政治。而且不无巧合,都与玄肃父子心造种种空中楼阁和荒诞之境异趣。在意象的关系以突出效果。 篇多半是写赠友人的,结合叙交游、述友情,晚唐穷士角色的歌唱在诗坛上能够连成一气,之间的矛盾,与房官问题有很深的联系。李白组合上,从韩愈到李商隐,经历了逐步削弱逻(三)韵味与禅意 描写社会生活、抒写个人怀抱。叙情长篇的出成为一种相当广泛的合唱,与时代社会条件以因永王李璘之辟而走出庐山投入政治活动,而辑特约的过程。 王、孟对山水和田园的摹写,不仅以“如画”现,离不开中国诗歌发展的独特背景。中国古及当时士人们的心态密切相关。晚唐以穷士角由此引起的牵缠及余波,几乎影响了他整个晚四、文学演进过程中的穿透力与移位现象。 见长,而且于中既见山水田园的精神,亦见诗代叙事诗不发达而抒情诗特盛,似乎二者为了色出现的诗人,在作品风貌上给人的感觉一是年的生活和思想。永王失败,李白经历了下狱李商隐在晚唐诗坛展现了全新的艺术面貌,他人的情采风神。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韵味,还谋求某种平衡,在它们的中间地带通过交融产收敛,二是淡冷,三是着意。 ——出狱——参谋宋若思幕府——再下狱,以用近体的形式特别是七律写了大量属于绮艳常常与禅趣有关,禅趣的介入,有时使作者所生了叙情长篇。叙情长篇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叙收敛:诗人的视野缩小,诗歌的境界缩小,晚至流放的过程。可见,经过出庐山,从永王等题材的作品,将绮艳诗的艺术境界推上新的高感受到的境界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外景与内情述。基于对情景和事件展开大量叙述,叙情长唐穷士角色诗歌的收敛,一般仅是将景物事件事件之后,李白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感明显增度,他把重主观引向深入,在表现心灵景观方在几禅意中泯合无间,融为一体,成为王维独篇往往是实多虚少。叙情长篇在唐诗中是一批收向身边,而不是收向内心。晚唐诗歌的收敛强了。李白晚年的诗,保持了他一贯的飞扬豪面,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他还相应展开了另创之境。禅意的介入给一些境界范围似乎不大掣鲸碧海的伟构,对各个作者来说,则往往是也反映在体制上,境界小,骨气弱,情感内容迈的见貌。如与李晔、贾至在洞庭湖的唱和以外一些新的艺术表现领域,跳跃的意象组合,的小诗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效果,读王维的诗该诗人代表性的篇章。 有限,难于适应篇幅较长的五七言古诗。 及《早发白帝城》等篇,并不因为曾受遣逐而朦胧的意境,把诗境虚化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常常能够感受到那种意中之静,意中之远。诗第十二章节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 淡冷:晚唐诗人处在国运衰颓、环境恶劣、且失去逸志凌云,豪放洒脱的风度。且晚年神仙手法。韩愈、李商隐之间的诗歌演进,至少出人的禅悟常常把精神境界升华了,使认识得到一唐诗的分体 又无力加以干预的时代,功业之心以及对国家隐逸之语明显减少,诗歌的现实性加强,忧愤现两次大的移位。一次是从韩愈“舒忧娱悲,了飞跃,同时也使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给人以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社会的责任感都大大减弱了。诗人在对自身出更加深广。促成杜甫政治心理变化的是皇位的杂以瑰怪之言”的奇险,转到二李的“长吉体”,更高一层的美感。以禅观物和一般读者以正常裁》两个重要选本,将唐诗划分为七大类:五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事,对民生也显得淡更替。代宗继位,房官一派成员内召或升迁,一次是从韩愈强烈外向的任主观,转入李商隐的眼光观物有时又能形成有趣的对照。 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唐代边塞诗 漠,有时甚至近乎麻木。“感时叹物寻僧活,使杜甫受到鼓舞,改变了蛰居成都草堂、避官的内心化,建立起李诗所特有的朦胧瑰丽的主第十章 言长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惟向禅心得寂寥”,由于需要解脱世事,消释且又避世的生活态度。杜甫寓居梓州是由送严体风格。诗歌从韩愈向李商隐等人演变,大的一、唐代边塞诗的一般情况 二、古体诗 烦恼,调节心灵,隐居和禅悦成为晚唐诗人的武赴京开始的。梓州时期的创作,体现出明显时代背景是中唐以后士人个体意识增强。具体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应该具有边塞意识。(一)五古 普遍归趋。 的心境变化:其一,草堂前期,努力在幽栖,到诗歌创作,则是诗人逐渐改变和摆脱社会或所谓边塞意识,是指作者置身边塞所获得的体五古在音节乃至意念节奏上一般是不激不厉、着意:所谓着意,指写诗用心思,下工夫。晚屏迹、用拙,疏懒中寻求心理平衡。其二,草时代代言者的身份,而增强了个人化的因素。验与认识,或虽非置身边塞,但具有与边塞军逐层向前推进的,即所谓按辔有程,而较少过唐人的诗思往往不是自然而然涌现,而是一开堂前期,颇厌交游。其三,草堂前期,诗人只没有这一背景,就不会有从韩愈的任主观到李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1、边塞猛过急的动荡起落。较之《诗经》四言句,近始就着意为之。 是偶而至蜀州,新津,青城等地,览眺风景或商隐的主观化,内向化。 诗的时代范围。只有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体诗的律诗和七言歌行的长句,它更接近于自三、心灵世界与绮艳题材的开拓。对心灵世界拜访裴迪、高适等人。其四,歌咏时事之作,第九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 期,边事活动空前频繁,诗人们受到开放的时然语气。因此五古多半写得比较自然朴实。唐的开拓:晚唐时期,由于社会的沉闷压抑,士此期为弃官以来最为突出的阶段。杜甫夔州诗一、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社会生活基础 代精神鼓舞,同时又具备较多的边塞方面的知代五古中成就更为多方面的是李白,杜甫和韩人们向外部世界的进取受到限制,于是情感内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和边塞诗一样在盛唐达四百首之多。虽衰病日加,而政治热情未减。识,或借乐府旧题而抒新意,或自制新题,发愈三家。 转,把关注点转向自己内心世界。李商隐在表除忆念朝廷、渴望归京外,还经常在作品中慨时达到高峰。唐代山水田园诗是有它比较特殊出大量边塞气息浓厚,形象鲜明饱满的诗篇,(二)七古 现心灵世界方面突出的贡献是以心象融铸物往伤今,指画朝政,劝诫君相,揭示民瘼,评的社会生活背景的。1、隐逸,由于盛唐的物才构成一个需要冠以边塞诗的专名而不可隶初唐和盛唐各有一种七古,中唐白,韩两派分象。李商隐以心象整合客观世界某些景物或情论得失。 质生活基础,文人无论仕与不仕,一般都不致属于其他题材的类型,并争得了文学史上的一别继承之,造成了二水分流但中间又往往互相事铸造出来的形象,与传统的诗歌形象是不同以上可见政治生活的实践,使李白杜甫的政治挨饿。另外,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在山林修席地位。2、边塞诗的地域范围。边塞诗反映沟通的局面。初唐七古以卢照邻,骆宾王,王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心理在一生中划成许多倾向不同的阶段,而每炼的僧道,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也助长了隐逸的地域范围应该限于边疆。3、边塞诗的生活勃等人为代表,这些诗,变梁陈的艳丽为富丽,题二首》之一),不同于李白的“相见情已深,个阶段自身又有发展变化,李杜诗歌正是在这之风。隐居使诗人得以长期在自然界观察并体内容范围。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格局开阔,气度宏大,多用律句,数句(四句、未语可知心”( 《相逢行》),这在古典诗歌形种变化中不断展示新的内容和艺术特征,成为验山石林泉、田园村野的生活。2、漫游,唐题材的诗歌,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反映边塞风六句或八句)一转韵,蝉联而下,七言之体,象系列中是一种新类型,在情与景,主观与客一个不自相重复的连续发展的序列。 代的物质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南北统一、版光的诗;反映边塞地区民族战争的诗;反映边至此畅发。七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最少约观的交融整合上,较传统的方式更进一层。 四、从给予创作的推动作用看诗歌高潮期的时图辽阔,给文人的大规模漫游创造了条件。 塞军民日常生活的诗,反映后方对边塞问题关束,最富有容量的一种体式。它亦歌亦诗,亦对绮艳题材的开拓,这里所讲的绮艳题材,比代政治特征。政治在不同时期所能给予诗歌的二、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的一般情况 心及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文亦赋,篇幅可长可短,语言灵活自由,声韵传统所谓“艳体”包括的题材范围广泛一些。推动力也是不断变化的。可以看到,凡是历史山水田园诗应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所谓1、初唐边塞诗:内容比较单纯,数量比较少。变化自如。它给唐代诗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放笔具体地讲,它的范围主要包括:1、爱情。2、上的诗歌兴盛期,政治常常格外突出地表现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2、盛唐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上高度成熟,骋气,尽量发扬才思,即事即物即情地抒写,宫怨、闺怨。3、带有爱情和脂粉气息的写景、能从多种层次和方位拨动诗人,使之时时有一的感情应该进入山水田园,浸透着对自然美的名作、名家集中涌现。从创作方面看,还有两开合纵横,创新出奇的诗体。 三、近体诗 咏物。4、美人香草式的托寓之作。晚唐绮艳种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盛唐时期,政治除给追求和热爱,以山水田园为主要的表现对象,点显得特别突出:一是出现像岑参、高适那样(一)律诗 诗兴盛有其历史的必然。唐代中叶以后,商品李白、杜甫这样的巨子以不断拨动推进外,从至少也应该是对景物的描写在全诗中相对显的在边塞诗上集中用力的杰出作家,二是边塞经济发展较快,晚唐时代统治阶级普遍奢靡,诗派方面看,唐王朝在边疆的活动,直接刺激得出色,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山水田园意境。 意识广泛进入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之中。3、中律诗字数有定格,对仗有定格,声律有定格,城市成为游乐之所,社会上淫风昌炽,是艳诗了边塞诗的繁荣发展。甚至山水诗之不同于六山水田园诗中诗人与景物构成主客体关系。有晚唐边塞诗:随着唐帝国国防力量下降,版图更多地具有均衡、整齐、圆润、和谐等特点。产生的生活基础。唐诗主情,以主情为特质的朝单纯模拟自然面貌而注入丰富的主体感受,的侧重写客体,有的主客体难分轻重,也有的缩小,国内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激烈化,古诗一韵之间上下两句意思通常是直贯的,连唐诗,按照自身运动规律,不可避免要出现一表现出话意,舒展,自在等特色,也可以从深主体超越客体,凌驾于客体之上。 诗人们的注意力由外向更多转向内部,边塞诗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律诗一联之中两层看出盛唐时代政治精神的强大渗透力。唐代(一)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句往往是一句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两句互相次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中心的高潮。它在表现盛创作的热潮逐渐减退。 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一部分是写他故乡襄阳二、战士之歌与军幕文士之歌 对称,组成一个联合体。律体(中间四句)上唐人的人生意气和功业理想、中唐人的躁动不安和对社会改革的一番渴望之后,把正经严肃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的自然风光,一部分是漫游期间所写的吴越山边塞诗一类出自社会上一般诗人之手,抒情主下句相对,静态感较强。适合一句一景,以一的内容加以收敛,转向以温、李绮艳诗风为主特的政治背景。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水,后者数量较多。隐逸意味较浓,平静悠远人公可以看作边防士卒,不妨称之为战士之联(两句)构成一个均衡和谐的两面。律诗平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之中加上对在襄阳留下印迹的先贤的追慕,更歌,另一类是被辟聘到边防节度使幕府中的文仄配合,富有音乐性,对于六朝“丽辞”沿而流,是必然。这种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恰遇晚唐世风的引力,于是推动着诗歌走向绮艳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觉古澹。吴越山水诗,写旅游中所见山水,动士之作,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身,可称为军幕不废,较之古诗,它的文辞也提炼得更为优美。 化。而这种绮艳诗歌的都市色彩与穷士诗歌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态感强一些,常常带有孤寂的客愁。孟浩然写文士之歌。可以看作是战士之歌的盛唐边塞五律和七律,风貌上又有差别。五言限于字数村野色彩,正好构成对映和分流的趋势,显现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1、挤诗,“伫兴而作”,“遇景入咏,不钩奇决异”,诗,除李白、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和音节,比较端庄、浑厚。它显得有节制,显出种自生活土壤的不同。晚唐的绮艳诗,有以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2、给诗人以正往往在平淡中见淳美。王维的诗可以分两类:常建等人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兵车行》、得优雅而稍近古朴。七言声长字纵,“曼声可男女情爱为中心向各方面泛化的现象。晚唐绮面鼓舞或推动;3、打击压抑,怨悱;4、诗人一类以《终南山》、《汉江临泛》为代表,用雄《前出塞》、《后出塞》,王维的《少年行》、《陇听,而古色渐稀”。 艳诗又常与抒写人生感慨相结合。晚唐抒写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 壮有力的诗笔,写出开阔宏远的境界,一类以西行》等篇,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战士之歌律诗在体制上的局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生感慨诗歌中的另一种是命运感慨,它包含着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为代表,的边塞诗,首先表现的是报效国家的精神以及唐代诗人艺术功力和创造精神:1、声律对偶对人生遭际的种种乖舛及至整个悲剧命运的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写山水,格局一般争取边疆安定和平的愿望。由士兵眼里去看边在杜甫、李商隐等人的作品中被运用得极其得感叹。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绮艳诗,在诗史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不大,但每一篇都能写出一个天地。王、孟的塞,特点是有下层人民对问题的深入体察和实心应手,因难而巧,令人叹为观止。2、律诗上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中国五、七言诗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诗,恬淡优美,自然景物和生活感受诗意地结事求是的批判精神。综观盛唐时期诗人们所写在妥贴地通过声律对偶的严格监禁之后,容易歌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时期绮艳题材成为热时期的最为辉煌的场面。 合在一起。一方面有超尘脱俗的气味,一方面的战士之歌,可以说围绕民族关系和战争问题失去生气。针对这一难题,唐人在章法,在起门,一是南朝后期,一是晚唐。所以从绮艳题第八章 主观化在韩愈与李商隐之间的发展 又体现着宇宙间生生不已的韵律,流露出对大所作的反映是充分深入的。战士之歌是诗人揣结承转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强大的生气,能材出现在五、七言诗中的情况看,刚好形成两一从对韩文的推崇到对韩诗的追摹,韩愈擅古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盛唐的时代气氛,在他摹体会边防戍卒的情怀而写出的作品,因而这够穿透极严的关卡流贯全身。3、限于声律、次回旋。绮艳诗在齐梁和晚唐的两次回旋,是文而李商隐擅骈文,韩诗的成就主要是古体,们的诗里得到曲折体现。使他们的山水田园诗类诗从抒情主人公与作者关系看,有不少与唐对偶和篇幅,律诗不宜于叙事和描写人物。4、螺旋式上升,而不是重复。晚唐绮艳诗则是花李诗的成就主要是近体。韩诗雄直奇险,表现与其他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在风貌上呈现出明诗中的宫怨、闺怨以及另外一些题材的旧题乐李白、杜甫等诗人,在律诗中并不放弃对自然实俱美,在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为阳刚之美,李诗瑰艳朦胧,表现为阴柔之美。显的差异。 府相近,都多少带有“拟”、“代”的倾向。诗的追求,或运古入律,或引口语入诗,拓宽律讨论了晚唐诗歌对于心灵世界和绮艳题材的李商隐一生在骈体文的写作方面,耗费了大量(二)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 人为边防士卒歌唱他们的生活和情怀,也难免诗的天地,使律诗能够变得灵活,适合于反映开拓,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人的诗歌岁月的精力,他把骈体四六文的声律与隶典用事之韦应物尽管可以做到“韵高气静”,从景物到有其局限的一面,这主要是生活体验带有间接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也就容易辨识了。大致说来,这一路诗人的作美推到极致,不仅在后世有“今体之金绳,章诗人精神状态都闲远,澄彻,可是冷落萧疏的性。岑参、商适的边幕之作是以更加充实而多(二)绝句 品在风貌上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悲怆、绮丽、委奏之玉律”的评价,就是在当时亦颇负盛名,暗影总是或隐或现,不像王维那样自适自足。方面的边塞军族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在艺术绝句最明显的特征是每首四句,而每首四句是婉。 有“三十六体”之号。李商隐的名作《韩碑》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有两类:一类如《构法华上,岑参、高适的西北边塞之作因出于实际见用四句表现一个意念单位是中国民歌和古代悲怆:唐王朝的衰败给晚唐诗坛笼罩了浓重的诗叙述韩愈《平淮西碑》的撰写和被推倒过程。寺西亭》,《与崔策登西山》、《界围岩水帘》、闻和感受,不再是大量借助间接得来的材料去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绝句源于乐府,而绝句悲剧色彩与忧伤气氛。绮丽,“朗丽以哀志”,与韩诗一样,字奇语重,雄健奇崛,《韩碑》《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等,有意模仿谢灵揣摩悬想,故能进一步改变那种写情写景比较得句则由于联句。每首四句,即适合于演唱,“绮靡以伤情”,诗歌中的悲哀与绮丽往往是所赞的虽是韩文,但它用诗体写出,在风格上运的精深典奥。另一类像《江雪》、《渔翁》、虚泛概括的状态,有着更多的具体性和真切也便于即兴创作,应付歌妓,乐工的要求。绝相联系的。委婉,末世阳刚之气不足,诗人转模仿韩诗,逼肖韩诗,同时也就体现了对韩诗篇幅较短,注意在总体气氛的烘托中突出重感。 句和其他一些诗体比较,显得更为精练、委曲、为内向,沉入内心世界的自我品味。 的仰慕和肯定。 点,但在语意方面,也往往显得峭拔。就作品第十一章 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 含蓄、自然,更容易上口。 第七章: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 二,以李贺为中介的又一种追摹 的精神内质看,在柳宗元的诗中,山水意识和一、叙事诗 一、唐前期的政治与李杜的理想,唐前期政治,从韩愈到李贺,题材上也出现了变化。韩诗有迁谪意识常常融合在一起。故柳诗简淡高逸的其一、以《诗经》为代表的时期。其二、汉魏一方面堪称扎实稳健,有许多端谨忠勤、匡益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杰瑰伟。韩诗之奇,多用气象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虽有一脉相承之时期。中国汉语叙事诗不发达,既有文化传统处,但王、孟的冲融和平,柳宗元是没有的,济时的治世之臣,另一方面,它又比较开放自以表现崎岖的人生阅历和险戏的社会图景,李方面的原因,又有诗歌发展的内部原因。1、由,在政事,用人上颇具灵活性。“唐取人之贺集中虽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就连韦应物的淡淡也做不到。 中国文化有比较内向的特点。2、中国吏官文路盖多矣”,门阀制瓦解,科举制推行,普遍等涉及政治历史的题材,但更多的时候是怀着三、王孟山水田园诗的风貌特征 化发展较早,先民早期的情况,很早就由史书助长了士人的进取意识。道与儒本有出世与入浓厚的兴趣,写闺阁与爱情,反映苦闷压抑的(一)盛唐的时代色彩 记录了下来,因而大规模的,详备的史诗产生世之别,但道家在唐代却常常以特殊的方式入灵魂想从男女之情方面得到慰藉,他在韩孟一先看景物境界。王、孟的山水田园诗虽然多与的必要性就小了。3、中国艺术不重具象重抽世。影响于李白的现实政治诸因素,对杜甫当派中展开了写艳情的领域,题材虽变,而诗艺隐逸有关,但盛唐人的隐与魏晋南北朝以及晚象。4、传统诗论强调比兴。叙事诗比兴用得然也起过作用。杜甫也有浪漫、富于幻想的一中仍含有韩派固有的奇险因素。 唐人的逃避战乱和厌世不同,王、孟笔下的景少,主要通过赋的手法叙述故事,描写人物。面。但论主导倾向,对于杜甫有更深刻意义的,三、李商隐主体风格的建立 物环境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或隔绝的,而是相5、此外,入唐以后近体诗发达,文人喜爱写还是唐前期政治中扎实稳健的一面。杜甫对于李商隐最具艺术个性的诗是《锦瑟》,无题,联系相亲和的。王、孟笔下的景物环境常透露近体诗。近体诗中的绝句,体制短小,不可能以贞观、开元为代表的唐前期政治的肯定和向咏物诸作。《锦瑟》,无题诸作,突出的特点是盛唐时代安定康乐的气息。王、孟的山水诗还构成情节曲折的叙事诗。 往,还包括纳谏。杜甫着于仕途功业的理想是它着重表现人的心灵景观。意象错综跳跃,诗从诗人的风神中表现了鲜明的盛唐时代特征。唐代诗人中叙事广义地说创作最多,成就最高有层次的。 境隐约朦胧。出现这些特点,与他把注意力从王、孟亲和具有理想色彩的山林和农村,从的是白居易和元稹。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二、进入朝廷——大诗人的高层政治体验 外部世界更多地转向内在情思意绪的体验与“隐”的角度看,也是隐在一个临界线上。 2、卓越的叙事艺术。3、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李杜都曾于四十岁后一度进入朝廷。虽时间不再现有关。李商隐在建立自己诗歌的主导风格(二)诗中有画 4、浓郁的气氛。5、与抒情叙事紧相配合的写长,但接受了高层的政治体验,对其一生的政方面,走的是一条主观化的道路,但他的主观孟浩然在诗画结合过程中的贡献,不在于有多景状物。 治生活和创作,都具有重大影响。无论是李白化并非孤军突起,而是有其渊源。在中唐诗人少诗名可以入画,而在于取景比较注意选择,二、叙情长篇 还是杜甫,在这以后,都取得一个创作丰收期,中,韩孟一派是倾向于任主观的一个群体。给移步换形,变谢灵运之寓止辄书,堆垛密实为其一,王运认为李白始为叙情长篇,说明他把而这以前的总体成就,跟其后是不能相比的。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清旷疏朗,因而稍见布局。比起孟浩然来,王这类诗看成歌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成熟起来李白入京,引起轰动,玄宗对李白的使用方式,情感的宣泄。韩愈诗歌创作表现的主观性,到维不仅有许多诗更接近画,而且在以画家的眼的类型。其二,王运所说的李白叙情长篇,当也助长了他的自由精神。李白之去朝,据自述李贺进一步发展。一是内容上属于主观方面的光营造诗境上达到某种自觉的程度。孟诗追求以《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为代表。其三,考及李阳冰,魏颢所述,是出于小人排挤。杜甫成分增加。二是在意象,意境的取象上,三是属于纯诗歌艺术的那种时间流动和活泼泼的虑五、七古都有可能出现长篇,如果这些长诗之拜左拾遗,虽不及李白被召之轰动,但在由意象组合的非逻辑化。李商隐的创作沿韩愈、动态意趣,而王诗追求画面效果的静态意趣。也是借叙以抒情,应该说同样有理由被列入叙布衣成为近侍的体验中,却包含着经历重大考李贺诗主观性逐步增加的趋势继续向前推进。对照之下,王维在诗画结合上的兴趣和自觉程情长篇范围之内。其四,王运提出唐诗中叙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