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
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
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
国吓我邪?
——《庄子·秋水》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①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②
以为膳。具太牢以为膳③。鸟乃眩视④忧悲,不敢食一脔⑤,不敢饮一杯,三
日而死。此以己养⑥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至乐》
参考注释 ①御:迎接。②太牢: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用猪、牛、羊三
牲做的供品。③膳:饭食。④眩视:眼睛发花。⑤脔(luán):肉。⑥ 己养:供
养自己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庄子来,欲代子相( ) (2)夫鹓雏发于南海 ( ) ..
(3)于是鸱得腐鼠 ( ) (4)具太牢以为膳( ) ...
2、下面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非梧桐不止或谓惠子曰 ..
海鸟止于鲁郊或异二者之为 ..
庄子往见之而飞于北海 ..
何陋之有海鸟止于鲁郊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
4、 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鲁 侯 御 而 觞 之 于 庙。
5、庄子面对朋友的不耻行径,表现出高洁的志趣和高尚的品格。但如果换成其
他人遭遇到这种情况会说什么,选用文言句式表达下面相应句子的意思。(选做
一句)
(1)泼妇:你太不讲义气了!
(2)庸夫:我不是你想的那样,你想错了。
(3)莽夫:你想干什么?(你怎么可以这样?)
备用句式:甚矣,汝之 非也 不亦??乎? 得无??乎 何??之有
如??何
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是庄子及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哲
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B.《惠子相梁》中比喻较为巧妙贴切,“鸱”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鹓鶵”比喻醉
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
C.庄子善于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来表现思想。《鲁侯养鸟》的主题没有直接
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D.《庄子》之所以成功,在艺术手法上体现在庄子对表达寓意有关的细节的功力
之深,用笔之勤。如《鲁侯养鸟》中的海鸟“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
杯,三日而死”。我们说这只鸟是死在愚蠢、荒谬、无知的鲁侯之手,是一点也
不为过的。
7、链接下面的材料,结合《鲁侯养鸟》,谈谈自己对道家思想“道”的理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 《马说》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
尔。??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
何能为哉!”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
我对“道”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作宰相 (2)起身、出发 (3)在这时 (4)准备
2、A (都解释为“栖息”)
3、(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这是用供养自己的方法来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
4、鲁侯/ 御/ 而觞之于庙。
5、(1)甚矣,汝之不义!
不亦叛乎?
(2)非也,君思谬矣。
君不亦谬乎?
君之举,得无差乎?
(3)儿辈何理之有?
如我何?
(开放题,答案不要求一致,句子通顺,语意符合语境即可)
6、B
7、“道”即天性、自然。养鸟、驯马、植树都要顺应它们的天性,要顺乎自
然,推而广之,为人处事、治民治国也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因势
利导、顺乎自然。
(要求扣住“顺应自然”“掌握特点规律”等来谈)
(拟题人:东阳市画水镇画溪初中 王新华)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忽一人大呼" 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 ì):屡次,不断地。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⑵不能名其一处也。( )⑶无不毕肖。( )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 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 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D. 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分)
⑵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
14. 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2分)
A.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 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 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 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5. 【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
文言文比较阅读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
②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
我?”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荆之地 / 方五千里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舍其文轩
( ) ⑵此为何若人
⑶过故人
( ) ⑸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
10.⑴舍弃,丢弃 ⑵什么样的 ⑶拜访 ⑷更加 评分:共2分。每小题0.5分,意思对即可。
11.翻译句子。(2分)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⑴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⑵你不如停止算了。
评分:共2分。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2.【甲】文表明了墨
子 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
子 的品质(2分)
12.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
等 评分: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3.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3分)
13.示例:【甲】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乙】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评分:共3分。每例分析准确各得1分,语言通顺得1分。
【南充市】比较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3-27题(10分)
甲文:《公输》选段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乙文:《吕氏春秋·去私》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
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2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先 生 之 年 长 矣
23.先生之年/长矣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公输盘不说
( ) 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
⑶伤人者刑
( )
⑷ 王虽为之赐
( )
24⑴通“悦”,高兴 ⑵入侵 ⑶受刑、受惩罚 ⑷ 赐恩惠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1分)
A.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时人莫之许也
B. 其子杀人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C.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
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6.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⑴你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2分)
⑵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译:墨家大师腹黄享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遵行天下大义,真可算得上公正无私了。
27.补写对联:下面是根据甲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的上联,请结合乙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下联。(2分)
上联:子墨子止楚攻宋,勇敢无畏。 下
联:
27.下联:腹黄享(钜子腹)行法杀(诛)子,公正无私。(结合材料,符合对仗要求即可)(2分)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
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1、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
19、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20、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21、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
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
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
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
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7.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
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伤仲永》“ 戴安道就范宣学”对比阅读习题及答案
[甲]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
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 老思:
8.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9.[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 的过程。(4
分)
参考答案:
7. ①胜过,超过 ②劳神,费心思(4分)8. 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② 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
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视画画。(4分)9.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4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乙] (李贺)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 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 ,自目曰《高
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 ī) ,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
合) 程课(固定的格式) 者。及暮归,足成之??(母) 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
启发是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
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复行数十--------停数日,辞去。
(二)小国寡民。使①有什佰之器②而不用;
使民重死③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④而用之。甘⑤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
①使:即使。②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
具。③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④结绳:在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绳子记事。⑤甘:用如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甘。美、安、乐的用法同此。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阡陌交通。 交通: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19.用现代词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
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文段(一)从哪四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生
活?(2分)
21.文段(一)(二)中都写到了“鸡犬之声”,它们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描
绘了怎样的社会?他们描绘这样的社会有什么用意?(3分)
18.(共2分)(1)交错相通(1分)(2)与世隔绝的地方(1分)
19.(共2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20.(1)美好的自然环境(2)安宁的社会环境(3)怡然自得的精神面貌(4)淳朴好客的民风(答两个方面给1分,能答出三个方面即可给满分,共2分)
21. 用“鸡犬之声”从侧面表现了社会的安宁、美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2分)
22.两人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1分)与当时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1分)(共3分)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
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故逐之。”
【乙】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①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
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谮(zè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17.请用“”线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必以分人 杀妻以求将 ..B.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
C.登轼而望之 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 ..D.战于长勺 仕于鲁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小惠未徧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或谮之鲁侯曰 (4)闻魏文侯贤 ..(5)吴起者卫人仕于鲁
20.翻译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译文:
(2)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2分) 译文:
(3)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21.下列对【甲】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意在曹刿的“远谋”,故主要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B.第一段勇冠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C.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原因作伏笔。
D.第三段总结全文并照应开头,赞美曹刿是杰出的政治家、家事家
22.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曹刿与吴起异同。(4分)
(一)(18分)
17.(2分)吴起者/卫人/仕于鲁。
18.(2分)D
19.(4分)
(1)通“遍”,普遍,遍及。 (2)目光短浅 (3)有的人 (4)听说
20.(4分)(1)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2)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人想用他为将军。
21.(2分)D
22.同:两人都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弱小的鲁国军队战胜强大的齐军,两人都有远谋。
异: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
吴起远谋为追求个人功名,而不惜伤天害理,杀害妻子,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是卫国人,在鲁地当官。齐国征伐鲁国的时候,鲁国准备让吴起当将军(抵抗齐国人的侵略),(因为)吴起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会与
齐国勾结),吴起便把妻子杀了以此求得将军之位,(率领鲁国的士兵)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大臣或向鲁国的国君说吴起的坏话:“吴起最开始的时候服侍的是曾参,吴起的母亲死了他不去奔丧,曾参便断绝了与他的来往,现在他又杀了自己的妻子以求成为您的将军。吴起,是残忍而又薄情寡义的人啊。而且现在鲁国以弱小的势力赢得了大败敌人的名号,会使得鲁国成为诸侯国图谋的对象。”吴起(知道后)害怕(因此)获罪。他听说魏文侯贤德,于是去往魏国归顺了它。
甲】舜发于-------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
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 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 苦其心志
(3)乃喟然而叹曰: (4)故述往事: 衡于虑
是余之罪也夫 于是卒述陶唐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2)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13.(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回答。(2分)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14.【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
10.(1)通“增”,增加 (2)犯错误 (3)于是,就 (4)因此,所以
11.(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12.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
13.(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
自外国的祸患(1分)。 (2)C
14.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译文
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黄享>黄享>黄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