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
200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 753.8mm , 折合降水总量 1247.860亿米 3, 与上年相 比增加 2.1%,比多年均值减少 2.3%,其中省辖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所增加, 增幅分别为 8.6%和 2.5%,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有所减少,减幅分别为 5.0%和 6.8%。本年度属平水年份。
2009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 208.3亿米 3,比多年均值偏少 31.5%,比上年度 偏少 19.6%。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 188.1亿米 3(其中山丘区 69.7亿米 3,平原 区 133.9亿米 3, 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 15.5亿米 3) , 比多年均值 减少 3.9%。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 328.8亿米 3, 比多年均值偏少 18.5%。 其中省辖 淮河流域减少 24.1%;海河流域减少 20.4%;黄河流域减少 15.0%;长江流域 减少 1.6%。平均产水模数 19.9万米 3/km2,产水系数 0.26。
2009年末全省 22座大型水库和 103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 44.22亿 m 3, 比上 年末减少 2.71亿 m 3。 其中, 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 37.91亿 m 3, 比上年末减少 1.52亿 m 3;中型水库 7.84亿 m 3,比上年末减少 1.18亿 m 3。 200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 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略有下降, 平均下降 0.03m , 相应地下水储存量减少 1.1亿米 3,其中海河流域减少 1.85亿米 3,黄河流域减少 0.62亿米 3,淮河流域增 加 0.78亿米 3, 长江流域增加 0.59亿米 3。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 为 7928km 2,约占平原总面积的 8.7%,比上年增加 531 km2。
2009年全省总供水量 233.71亿米 3,比上年增加 6.18亿米 3。其中地表水 源供水量 94.19亿米 3,占总供水量的 40.3%,比上年增加 1.52亿米 3;地下水 源供水量 138.86亿米 3,占总供水量的 59.4%,比上年增加 4.46亿米 3;集雨及 其它工程供水 0.66亿米 3,占总供水量的 0.3%。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 过境水量 41.29亿米 3(包括引黄河干流水量 26.93亿米 3) ,其中流域间相互调 水 17.07亿米 3。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 123.42亿米 3,中深层 地下水约 15.44亿米 3。
2009年全省总用水量 233.71亿米 3。其中农、林、渔业用水 138.09亿米 3 (农田灌溉 127.76亿米 3) ,工业用水 53.51亿米 3,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 42.11亿米 3(城市生活、 环境综合用水 22.53亿米 3) 。 农业用水比上年增加 4.6
亿米 3;工业用水量比上年增加 2.11亿米 3;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量基本与 上年持平。全省用水消耗总量 136.60亿米 3,占总用水量的 58.4%。其中农林渔 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 69.9%; 工业用水消耗占 9.8%, 城乡生活、 环境 用水消耗占 20.3%。
2009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 232米 3。万元 GDP 用水量为 96米 3;农田灌溉亩 均用水量为 177米 3, 与上年基本持平; 吨粮用水量约 171米 3; 万元工业增加值 (当年价) 取水量, 含火电为 52米 3, 不含火电为 45米 3, 工业用水定额较上年 略有减小;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综合每人每日为 189L (含城市环境) ,农村为 76L (含牲畜用水) 。
2009年对全省 12个水系、 65条主要河流、 120个河段进行了水质监测,控 制河流总长度 4692km 。综合全年期评价结果:全省水质达到和优于Ⅲ类、符合 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长 1465km ,占评价总河长的 31.2%;达到Ⅳ类、Ⅴ类标准, 符合工农业用水区及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 1142km , 占 24.3%; 遭受 严重污染, 水质劣于Ⅴ类, 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 2085km ,占 44.4%。 主要为有机 污染,超标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 酚、溶解氧等。与 2008年相比有所好转。其中,达到和优于Ⅲ类标准,符合饮 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比例增加 3.3%;劣于Ⅴ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比例 减少 8.5%。
对全省 20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进行监测评价, 其中 17座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 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占评价水库总数的 85.0%,不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水质 要求的 3座水库, 汤河水库、 宿鸭湖水库水质较差, 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 化学 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需加强治理。根据水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其中 60%的水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40%的水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对全省 11个地级市及其近郊的 142眼井进行了水质监测评价,其中符合饮 用水标准的井 64眼,占监测井总数的 45.1%,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 125眼, 占 88.0%。大部分井是由于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氟化物、铁、锰 等超标而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对照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在 2009年全省监测的 110个水功能区中,有 30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率 27.3%;评价水功能区河流长度 3457.4km ,达标河长
1385.2km , 达标率 40.1%; 评价水功能区水库蓄水量 20.8165亿 m3, 达标蓄水量 15.2752亿 m3,达标率 73.4%。在评价的 19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及饮用水源区中, 全年水质合格次数比例在 80%以上的 7个,占 36.8%;水质合格次数介于 80%~ 50%的 4个,占 21.0%;水质合格次数在 50%以下的有 8个,占 42.2%。
二、 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 753.8mm ,折合降水总量 1247.860亿米 3,与上年相 比增加 2.1%, 比多年均值 (1956~2000年) 减少 2.3%, 属平水年份。 省辖海河、 黄河、淮河、长江流域降水量分别为 579.2mm 、 685.5mm 、 784.8 mm、 843.2 mm, 与多年均值相比有增有减, 但增减幅度均不大。 其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所增 加, 增幅分别为 8.6%和 2.5%, 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有所减少, 减幅分别为 5.0%和 6.8%。与上年相比,四大流域中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有所减少,减幅分别为 5.7%和 3.0%;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 22.6%和 11.73%。
全省 18个省辖市降水量与多年均值比较,仅有开封、洛阳、平顶山、三门 峡和南阳 5市偏多,偏多幅度最大的是三门峡市为 15.8%,其次是洛阳市为 10.4%。豫北安阳、濮阳及许昌市与多年均值持平。与多年均值相比全省有 10市有不同程度的偏少,分别是郑州、鹤壁、新乡、焦作、漯河、商丘、信阳、周
口、驻马店和济源等市,偏少幅度最大的是济源市为 18.9%,其次是信阳市为 15.3%,驻马店市偏少幅度也达 8.3%。降水量与上年比较,全省 18个省辖市 中仅有 6个市较去年有所减少,其中信阳、驻马店、周口 3市减幅较大分别达 18.0%、 13.0%和 8.2%。与去年相比全省有 13市有所增加,增幅在 2.0%~ 37.1%之间,其中增幅最大的三门峡市为 37.1%,其次为平顶山市 22.5%,洛 阳市为 21.6%,焦作市为 14.5%,许昌市为 12.7%,南阳市为 11.7%。 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降水量详见表 1及图 1、图 2。
区域分布上看, 2009年降水量南部大于北部,西部大于东部,中部又略偏 低于东部和西部。黄河以北大部分区域在 500~600mm 之间;豫西伊洛河山区地 带降水量多在 600~900mm 之间,且上游高于下游河谷地区;沙颍河以北、黄河 以南的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降水量一般在 500~700mm 左右,东部商丘地区在 600~800mm 之间, 明显高于中部而低于西部; 豫西南地区降水量在 800~1000mm 之间, 并且自西北到东南呈递减趋势; 豫南地区降水量大多在 800~1000mm 之间, 且自北向南分布较均匀,没有明显的高值区。 2009年全省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详 见图 3。
本年度降水量相对集中, 6-9月降水量为 429.0mm , 占全年降水量的 56.9%, 较多年均值偏少 13.1%。 汛期降水量占其全年降水量比例濮阳市最高为 66.5%, 信阳市最低仅有 46.9%。 总体上, 2009年降水量偏少, 尤其是 1-3月份降水较 少,天气干旱,而且全省汛期也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和大的洪涝灾害。 (二 )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 208.3亿米 3,折合径流深 125.8mm ,比多年均值 304.0亿米 3偏少 31.5%, 比上年度偏少 19.6%。 由于降水量区域分布和年内分配 很不均匀, 豫西南长江流域和豫西、 豫北黄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多于常年 (一般在 20%以内);淮河及海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则少于常年,豫南山区减幅超过 15%。 从而导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区域变化的明显差异 , 总体呈现南部、东部和北部地 区比常年减幅偏大,而西部和中部地区减幅较少的变化趋势。
按流域分区, 淮河、 长江、 黄河、 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 107.7亿米 3、 60.45亿米 3、 32.36亿米 3、 7.842亿米 3, 比多年均值分别减少 39.6%、 6.1%、 28.0%、 52.0%。其中,长江流域白河山区比常年偏多 16.8%,而唐河山区比常年 偏少 25.6%;其它区域则少于常年,减幅普遍在 30%左右,豫南淮河流域的淮河 干流水系、 史河水系、 洪汝水系和海河流域的漳卫河山区比常年减幅在 50%左右。 2009年全省 18个市地表水资源量较多年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减幅较 大的市依次为安阳、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郑州、漯河、洛阳、新乡市, 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分别减少 57.6%、 48.6%、 43.4%、 41.9%、 41.7%、 40.6%、 39.5%、 37.4%、 36.6%;南阳、濮阳市减幅最小,分别为 5.4%、 5.6%;其次三门峡、许 昌市的减幅不足 20%。全省流域分区、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 4、图 5及 表 1。
2009年河南省入境水量 238.89亿米 3。其中,海河流域入境水量 1.04亿米 3;黄河流域入境水量 229.98亿米 3,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上入境水量 218.37亿米 3;淮河流域入境水量 4.49亿米 3;长江流域入境水量 3.38亿米 3。全省出境水 量 320.72亿米 3, 其中, 海河流域出境水量 5.58亿米 3; 黄河流域出境水量 210.53亿米 3;淮河流域出境水量 48.75亿米 3;长江流域出境水量 55.86亿米 3。全省 进出境水量相比出境多 81.83亿米 3。
(三) 地下水资源量
2009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 188.1亿米 3。其中山丘区 69.7亿米 3,平原区 133.9亿米 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 15.5亿米 3。本年度全省地 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 (196.0亿米 3) 减少 3.9%, 地下水资源模数平均为 11.4万米 3/km2。
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中,降水入渗补给 105.8亿米 3,地表水体入渗补给 量 24.2亿米 3,山前侧渗量 3.9亿米 3,井灌回归量 11.0亿米 3,合计总补给量 为 144.9亿米 3, 扣除井灌回归量后,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133.9亿米 3; 在山 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河川基流量 50.0亿米 3,山前侧向径流量 3.9亿米 3,开 采净消耗量 15.8亿米 3,合计为 69.7亿米 3。 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 地下水资源量见表 1与图 6。
(四)水资源总量
200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 328.8亿米 3,比多年均值(403.5亿米 3)偏少 18.5%。平均产水模数 19.9万米 3/km2,产水系数 0.26。按流域区与多年均值比 较,省辖淮河流域减少 24.1%;海河流域减少 20.4%;黄河流域减少 15.0%; 长江流域减少 1.6%。按行政区与多年均值比较,南部、中西部、北部水资源总 量偏少,如驻马店、信阳、洛阳、安阳、郑州、鹤壁、漯河、济源等市;而中东 部开封、许昌、濮阳等市水资源总量略有偏多。 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
区水资源总量见表 1与图 7。
2009年河南省行政、流域分区水资源量表
表 1 降水量:mm 水量:亿米 3
三、 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根据 2009年末蓄水量资料统计, 全省 22座大型水库和 103座中型水库蓄水 总量 44.22亿 m 3,比上年末减少 2.71亿 m 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 37.91亿 m 3,比上年末减少 1.52亿 m 3;中型水库 7.84亿 m 3,比上年末减少 1.18亿 m 3。
按流域区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 24.04亿 m 3,比上年末减少 1.14亿 m 3;黄河流域 12.08亿 m 3,比上年末增加 3.15亿 m 3;长江流域 5.70亿 m 3,比 上年末减少 4.29亿 m 3;海河流域 2.40亿 m 3,比上年末减少 0.43亿 m 3。 2009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 2008年比较情况详见图 8。
2009年末大型水库蓄水量较上年末有减有增,但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较 多的水库有:鸭河口水库、 南湾水库正处在除险加固阶段, 减少较多, 分别减少 4.29亿 m 3、 1.78亿 m 3; 鲇鱼山水库减少 0.96亿 m 3; 石山口水库减少 0.51万 m 3; 五岳水库减少 0.47亿 m 3。 增加较多的水库有:陆浑水库增加 2.00亿 m 3; 故县水
库增加 1.51亿 m 3; 燕山水库正处在蓄水阶段增加 0.89万 m 3; 薄山水库、 昭平台 水库增加 0.67亿 m 3;白龟山水库增加 0.51亿 m 3。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降落漏斗
200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 平均下降 0.03m , 其中海 河流域降幅约 0.51m ,黄河流域降幅约 0.12m ,长江流域约 0.26m ,淮河流域基 本持平。 下降区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前平原、 濮清南漏斗、温孟漏斗区、 商丘东南 部、 周口中南部以及许昌、 长垣、 延津等市县; 上升区主要分布于濮阳—台前一 带引黄灌区、三义寨灌区、南阳盆地西部与北部,通许—太康一带、正阳、叶县 等;其它区域大多属稳定区。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 2009年全省平原区地下水储存量相应减少 1.1亿米 3, 四大流域减少、增加互现,其中海河流域减少 1.85亿米 3,黄河流域减少 0.62亿米 3,淮河流域增加 0.78亿米 3,长江流域增加 0.59亿米 3。与 1980年相比, 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储存量累计减少分别为 6.64亿米 3和 3.55亿米 3,下降幅度不太大;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分别减少 26.97亿米 3和 15.60亿米 3,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下水亏空较多。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累计 变化情况见图 9。
200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 7928km 2, 约占平原总面积 的 8.7%,比上年末增加 531 km2。其中安阳 -鹤壁 -濮阳漏斗区面积为 7012 km2,
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 24.51m ;武陟 -温县 -孟州漏斗面积 500 km 2,漏斗中心水位 埋深为 20.95m ;许昌、商丘漏斗区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埋深已小于 8m 。
四、 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2009年全省总供水量 233.71亿米 3,比上年增加 6.18亿米 3,增幅 2.7%。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 94.19亿米 3,占总供水量的 40.3%,比上年增加 1.52亿米 3;地下水源供水量 138.86亿米 3,占总供水量的 59.4%,比上年增加 4.46亿米 3; 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 0.66亿米 3, 占总供水量的 0.3%。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 引用入过境水量 41.29亿米 3(包括引黄河干流水量 26.93亿米 3) , 其中流域间 相互调水 17.07亿米 3。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 123.42亿米 3, 中深层地下水约 15.44亿米 3。 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供水量详见表 2。 按流域分区统计, 2009年省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供水量分别为 39.74、 50.66、 118.74、 24.57亿米 3,分别占全省总供水量的 17.0%、 21.7%、 50.8%、 10.5%。按行政分区,郑州、开封、新乡、焦作、安阳、鹤壁、许昌、漯 河、 商丘、 周口、 驻马店等市以地下水源供水为主, 地下水源占其总供水量的比 例在 50%以上,周口市最高达 95.7%。而濮阳、三门峡、南阳、信阳、济源等市 则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地表水源占其总供水量的比例在 50%以上,信阳市最高 达 90%。 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供水量水源组成见图 10。
(二) 用水量
2009年全省总用水量 233.71亿米 3。其中农、林、渔业用水 138.09亿米 3 (农田灌溉 127.76亿米 3),占 59.1%;工业用水 53.51亿米 3,占 22.9%;城乡 生活、环境综合用水 42.11亿米 3(城市生活、环境综合用水 22.53亿米 3),占 18.0%。 农业用水比上年增加 4.6亿米 3; 工业用水量比上年增加 2.11亿米 3; 城 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量基本与上年持平。 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用
水量详见表 2,其用水结构见图 11及图 12。
2009年河南省流域、行政分区供用耗水统计表
表 2 水量单位:亿米 3
由于各市水源条件、 当年降水量、 产业结构、 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 异,其用水量和组成有所不同。开封、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周口、 商丘、 信阳、 驻马店等市农林渔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相对较大, 在 60%以上。 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和济源等市工业用水相 对较大,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超过 25%。
(三)用水消耗量
2009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 136.60亿米 3, 占总用水量的 58.4%。 其中农林渔 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 69.9%; 工业用水消耗占 9.8%, 城乡生活、 环境 用水消耗占 20.3%。
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差异, 其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 (即 耗水率)差别较大。全省平均用水消耗率为 58.4%,其中农林渔业用水综合耗 水率为 69.1%(农田灌溉为 71.3%),工业用水耗水率为 25.1%,城乡生活、环 境用水综合耗水率为 65.8%。由于各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用 水方式和组成以及管理水平的不同,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异:海河流域为 64.8%, 黄河流域为 56.4%,淮河流域为 58.7%,长江流域为 50.9%。
五、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量平衡分析
2009年全省水量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 330.533亿 m 3,入境水量 234.900亿 m 3,引入水量(含引漳、引沁丹河、引丹江、引梅水量) 8.788亿 m 3;支出项
为:出境水量 320.049亿 m 3, 无引出水量, 用水消耗量 121.157亿 m 3, 以及非用 水消耗量; 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减少量 7.286亿 m 3(包括小浪底水库蓄水减少量 4.580亿 m 3),地下水储蓄减少量 1.099亿 m 3。扣除地下水潜水蒸发量 29.428亿 m 3,河道、湖泊、水库、沼泽、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为 111.972亿 m 3。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全省 2009年非用水消耗量为 141.400亿 m 3,较上年 增加 55.339亿 m3。
(二)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和供用水计算成果, 并考虑跨流域调水、 引用入过境水、 水库 蓄水变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储蓄变量、平原河川基流排泄量等因素影响, 对四大流域 2009年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 下水开采率进行估算, 全省地表水控制利用率、 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 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分别为 27.7%、 30.8%、 83.6%。结果见表 3。
表 3 2009年河南省流域分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表
(三)用水指标分析
2009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 232米 3; 按统计口径分析, 万元 GDP 用水量为 96米 3, 较上年有所减小;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 177米 3,与上年基本持平; 吨粮 用水量约 171米 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 52米 3,不含 火电为 45米 3, 工业用水定额较上年略有减小; 人均生活用水量, 城镇综合每人
每日为 189L (含城市环境),农村为 76L (含牲畜用水)。
人均用水量(见图 13)大于 300米 3有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开封、济 源等市, 其中濮阳市最大为 429米 3, 其次开封市 402米 3; 许昌、 漯河、 三门峡、 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市小于 200米 3,其中驻马店市最小为 124米 3。万元 GDP 用水量最大的地市是开封市,为 232米 3,郑州、三门峡、洛阳、漯河、平顶山、 许昌、驻马店、济源市等市均小于 100米 3,其中郑州市最小为 36米 3。
对全省 2001~2009年各项用水指标分析(见图 14),可以看出:随着我省 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年不断提高,全省生活用水量呈缓慢增长趋势, 城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每年变幅不大; 工业用水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用水 总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但由于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调整, 各级政府部门对用水 加强管理, 各产业部门注重引进新技术、 采用新工艺, 节水意识不断增强, 工业 用水增长速度低于工业产值增长速度, 近几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及万元 GDP 用水量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用水由于受气候、降水量及种植结构、
灌溉习惯等各种因素影响,农田灌溉用水指标逐年、各地均有差异。
六、水污染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2009年估算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 47.182亿 m 3。其中,工业(含建筑业)废 水 34.925亿 m 3,占 74.0%,城市综合生活污水 12.257亿 m 3,占 26.0%。按流域 分区统计,海河流域 7.995亿 m 3,黄河流域 12.245亿 m 3,淮河流域 24.906亿 m 3,长江流域 2.036亿 m 3。按行政分区统计,除鹤壁、济源市外,其余 16市废 污水排放量均超过 1亿 m 3,其中郑州市最多达 6.051亿 m 3,洛阳市次之为 5.705亿 m3,平顶山、新乡、焦作等市超过 3亿 m3,濮阳、许昌、南阳、周口、信阳、 商丘等市也超过 2亿 m 3。
(二)河流水质
●全省河流水质监测评价
2009年对全省 12个水系、 65条主要河流、 120个河段进行了水质监测,控 制河流总长度 4692km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为依据, 分全年期、 汛期、 非汛期进行评价分析评价。 综合全年期评价结果:全省水质达 到和优于Ⅲ类、 符合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长 1465km , 占评价总河长的 31.2%; 达
到Ⅳ类、Ⅴ类标准,符合工农业用水区及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 1142km , 占 24.3%; 遭受严重污染, 水质劣于Ⅴ类, 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 2085km , 占 44.4%。水质评价结果见下表 4、图 15和图 16。
省辖四流域全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 黄河、淮河、 长江流域符合Ⅰ 至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 22.6%、 25.0%、 29.6%、 56.0%, 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 76.7%、 34.1%、 44.9%、 15.3%。
表 4 2009年河南省辖四流域河流水质评价成果表
汛期水质的总体状况:全省水质达到和优于Ⅲ类、 符合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 长 1490km ,占评价总河长的 32.3%;达到Ⅳ类、Ⅴ类标准,符合工农 业用水区 及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 902km ,占 19.6%;遭受严重污染,水质劣 于Ⅴ类, 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 2220km , 占 48.1%。 省辖四流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 总河长的 21.9%、 19.0%、 30.6%、 66.1%,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
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 76.7%、 50.0%、 47.5%、 15.3%。
非汛期水质总体状况:全省水质达到和优于Ⅲ类、 符合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 长 1465km , 占评价总河长的 31.2%; 达到Ⅳ类、 Ⅴ类标准, 符合工农业用水区及 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 1179km , 占 25.1%; 遭受严重污染, 水质劣于 Ⅴ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 2048km ,占 43.6%。省辖四流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 总河长的 22.6%、 25.0%、 29.6%、 55.9%,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 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 76.7%、 34.1%、 43.2%、 17.0%。
●流域分区河流水质监测评价
海河流域:监测评价 14条河流, 25个河段,总评价河长 704km 。全年期符 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 159km ,仅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 22.6%;污染严 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为 540km ;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 76.7%。评价结果显示 省辖海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最差, 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主要有卫河、 东西孟姜 女河、大沙河、汤河、共产主义渠、马颊河等,仅峪河、淇河水质良好。 黄河流域:监测评价 11条河流, 16个河段,总评价河长 660km 。
全年期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 165km ,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 25.0%;水污染严重,失去各种供水功能的河长为 225km ,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 34.1%。 水质较好的河流有洛河、 宏农涧河上游; 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有:伊河、 涧河、漭河、新漭河、文岩渠、天然文岩渠等。
淮河流域:监测评价 35条河流, 68个河段,总评价河长 2738 km。全年期 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 811km ,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 29.6%;水污染严 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 1230km ,占 44.9%。水质良好的河流有澧河、小潢河、 青龙河、泼陂河、滚河、灌河、史河以及浉河、汝河、沙河三河流上游河段;遭 受严重污染的河流有金水河、 熊耳河、 练江河、 清异河、 双洎河、 汾泉河、 黑河、 古宋河、浍河、包河、贾鲁河(西流湖以下河段)、惠济河、涡河等。淮河干流 评价河长 270km ,长台关水质较好,息县段水质污染严重。
长江流域:监测评价 5条河流, 11个河段, 总评价河长 590km 。 全年期符合 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 330km ,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 56.0%;污染严重失 去供水功能的河长为 90km , 占 15.3%。 评价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 在省辖四流域中最好, 其中老灌河汛期水质良好, 泌阳河宋家场水库全年三评价 期水质均良好,唐河中下游水质良好,白河、湍河三条河流上游河段水质较好, 流经城市之后, 受到城市排污影响, 水质下降, 白河南阳至新甸铺河段水体受到 污染严重。
●流域分区主要河流水质比较
2009年全省主要河流的水资源质量与 2008年相比有所好转。其中,达到和 优于Ⅲ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比例增加 3.3%;劣于Ⅴ类,失 去供水功能的河长比例减少 8.5%。
海河流域:水质较 2008年略有好转,但水污染仍然严重。符合饮用水源区 水质标准的河长比例比去年增加 9.1%,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比例减少 0.7%。 黄河流域 : 水质较 2008年变化不大。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比例 与 2008年持平,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比例较去年减少 18.2%。
淮河流域:水质较 2008年有所好转。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比例 增加 3.3%,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比例减少 8.1%。
长江流域:水质较 2008年变化不大。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比例
和 2008年持平,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比例减少 8.4%。 2009年与 2008年水质 类别比较见图 17。
(三)水库水质
对全省 20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进行监测,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进行评价, 其中 17座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 占评价水库总数的 85.0%, 不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 3座水库分别是 汤河水库、宿鸭湖水库和尖岗水库。依据《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395-2007) 进行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其中 60.0%的水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 态, 40.0%的水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评价的 20座大中型水库中,符合Ⅰ类、Ⅱ类、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库分别占 评价水库总数的 10.0%、 30.0%、 45.0%。汤河水库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污染 严重, 失去供水功能, 主要超标项目有氨氮、 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尖岗 水库全年和非汛期水质符合农业用水区要求, 汛期符合工业用水区要求。 宿鸭湖 水库全年期和汛期水质达到农业用水区标准, 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五日生化需 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非汛期水质失去供水功能, 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五日生 化需氧量。 汤河水库、 宿鸭湖水库水质较差, 亟需加强治理。 水库水质类别如图
18所示。
(四)地下水水质
对全省 11个地级市及其近郊的 142眼井进行了水质监测,并按照《生活饮 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 和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92) 进行评价, 其中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 64眼,占监测井总数的 45.1%,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 井 125眼,占 88.0%。大部分井是由于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氟化 物、铁、锰等超标而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五)水功能区水质状况
2009年全省共评价水功能区 110个,其中一级区划中的保护区 11个、保留 区 5个、缓冲区 6个,二级区划中的饮用水源区 13个、工业用水区 2个、农业 用水区 28个、 渔业用水区 2个、 景观娱乐用水区 10个、过渡区 6个、 排污控制 区 27个。按《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395— 2007)确定的水功能区 评价方法, 对照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在 2009年全省监测的 110个水功能区中, 有 30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率 27.3%;评价水功能区河流长度 3457.4km ,达标 河长 1385.2km , 达标率 40.1%; 评价水功能区水库蓄水量 20.8165亿 m 3, 达标蓄 水量 15.2752亿 m 3,达标率 73.4%。详见表 5。
表 5 河南省地表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达标分析成果表
(六)饮用水源保护区及饮用水源区水质状况
全省共评价 19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及饮用水源区,其中海河流域 4个、黄河 流域 1个、淮河流域 13个、长江流域 1个。
在评价的 19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及饮用水源区中,全年水质合格次数比例在 80%以上的 7个,占 36.8%;水质合格次数介于 80%~50%的 4个,占 21.0%;水 质合格次数在 50%以下的有 8个,占 42.2%。
七、重要水事
●旱灾
2009年总体情况是年初降雨偏少,旱情较重。从 2008年 10月下旬以后, 全省持续 107天无有效降水, 发生冬春连续干旱的罕见旱情。 全省作物受旱面积 占耕地面积的 51%, 属于特大干旱; 秋季除局部有旱情外, 全省大部分地市无旱 情。据统计全省作物受旱面积为 3666.6千公顷,作物受灾面积 310千公顷,其 中成灾 287千公顷,绝收 22.1千公顷,因旱少种面积 27.6千公顷,因旱减收粮 食 88.3万吨, 经济作物损失 8.9亿元; 林业受旱面积 256千公顷, 经济损失 3327万元;水产养殖因旱减产 807吨,经济损失 1307万元;因旱减少发电量 2492万千瓦时。
●涝灾
2009年汛期全省降雨较为均匀, 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和洪涝灾害, 但多次出现局地性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造成城市内涝、农田积水、 农作物大面积倒伏等灾害。 汛期白河、 沙颍河、 淮河干流分别出现了一次小的洪 水过程,其他河道水势平稳。据统计,全省有 12个市的 44个县(市)受灾,受 灾人口 120.52万人,倒塌房屋 0.43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 100.02千公顷,成灾
面积 32.83千公顷,绝收面积 8.77千公顷。损坏堤防 487处、长度 50.11km ,堤 防决口 121处、长度 22.1km ,损坏护岸工程 23处。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6.0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 4.10亿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 失 0.33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 0.62亿元。
●抗旱防汛
2月 1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副省长刘满仓陪同下到省 防汛抗旱指挥中心, 听取水利厅、 农业厅、 气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关于当前 旱情的汇报,并对全省抗旱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3月 19日,全省抗旱夺丰收应急灌溉工程建设暨麦田管理现场会在周口召 开。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副省长刘满仓作工作安排部署, 会议由省长助理何东成主持。 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 副厅长李孟顺、 于合群, 农 业厅、财政厅、农综办、黄河河务局、电力公司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以及 周口市委、市政府和各省辖市的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
7月 13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郭庚茂冒雨到省 防汛抗旱指挥部中心, 对防汛工作进行了调研。 副省长、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 挥长刘满仓, 厅长王仕尧,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 汇报会。
7月 1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副省长刘满仓、省武警 总队政委刘生辉、水利厅厅长王仕尧、驻马店市委书记化有勋等同志的陪同下, 到驻马店市检查指导防汛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作进展顺利。
7月 16日~17日,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 和省政府常务会议, 专题研究部署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 并顺利通 过省南水北调办、 省政府移民办拟定的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施 方案》 。
7月 28日,穿越省会郑州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开工建设。郑州段是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南规模建设的首开工程, 标志河南省南水北调黄河 以南干线工程建设拉开全面建设的大幕。
9月 25日~28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副主任张野率国务院南 水北调办、 中线局、 中线水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河南检查指导工作。 先后到焦作 城区段现场和鹤壁、 汤阴有关施工标段, 看望慰问一线职工, 详细了解有关工作 情况, 并召开座谈会。 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 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王树山、 副主任 刘正才、王小平及新乡、焦作、安阳、鹤壁有关市县负责人等陪同调研。 12月 28日~29日, 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 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第四次全体 会议精神,研究部署 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 基尧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8月 12日,水利部与河南省在北京签署了《加快河南水利发展与改革推进粮 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和《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 。水利部部长 陈雷、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陈雷部长与郭庚茂省长签署备忘 录与共建协议。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矫勇、周英、刘宁,水利部党组成员陈小 江, 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 刘满仓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水利部总工程师汪洪, 规 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 河南省省长助理安惠元, 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 副厅长王 建武、刘汉东等负责同志出席签字仪式。
●水利改革
9月 15日,河南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水利厅举行。副省长刘 满仓, 省长助理何东成, 厅长王仕尧出席揭牌仪式, 会议由水利厅副厅长王树山 主持,常务副厅长李孟顺,副厅长谷来勋、于合群、王新伟、刘汉东、副巡视员 郭坡、邵新民,省直相关单位的领导,有关金融机构的领导也应邀出席。 ●节约用水及水资源管理
4月 7日,水利厅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河南省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 细化方案的请示》 (豫水政资【 2009】 6号) 。 6月 27日,省政府以豫政【 2009】 46号《关于批转河南省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通知》批复同意 了水利厅的分配方案。同时向有关省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批转了该分配方 案。
5月 15日,省长郭庚茂签署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 126号,颁布了《河南省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该办法自 2009年 7月 1日起施行, 2000年 12月 28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 《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 59号)同时废止。 6月 22日,水利厅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河南 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有关工作的通知》 (豫水政资 【 2009】 8号) ,对取水许可管理工作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进一步进行了规范。
5月 18日,为加强城市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水利厅与建设厅联合下发了 《关于加强城市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和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工作的通知》 (豫水 政资【 2009】 7号) ,要求各市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地下水的行为,严格按照水行 政许可程序审批城市规划区地下水的开采, 并对加强城市地下水管理和城市公共 供水企业取水许可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按照省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和河南省计划用水、 节约用水管理需求, 水利厅 对 2004年颁布实施的《用水定额》地方标准(DB41/T385-2004)进行了修订。 定额修订涉及农、林、畜牧以及工业和城镇生活等 199个行业(用水户) 、 728项用水定额值。 7月 1日,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批准了修订的《河南省用 水定额》 (DB41/T385-2009) ,于 2009年 8月 1日实施。 10月 19日,水利厅下 发了《关于实施 2009版用水定额的通知》 (豫水政资【 2009】 24号) 。
10月 13日,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关于中央直属和跨省水利 工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改价格 [2009]1779号)的规定, 水利厅对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和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下发了 《关 于征收水力发电用水水资源费的通知》 ,并下达了缴纳水资源费通知书,决定从 2009年 10月 1日起征收水资源费。
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07.6毫米, 比上年增加30.3%,比多年均值减少9.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第19位, 属偏枯年份。海河流域与比上年减少12.4%,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增加10.8%、45.0%、25.5%。与多年均值相比,四大流域分别减少34.6%、18.9%、3.1%、11.5%,海河流域偏小最多,属枯水年份,淮河流域属平水年份。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0.8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35.8%,比上年度偏多57.4%。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83.50亿米3,扣除重复计算量70.6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13.59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24.2%,黄河、海河、长江、淮河流域分别减少49.6%、45.0%、41.8%、10.5%。
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9.60亿米,比上年末增加5.03亿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2.0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9亿米3;中型水库7.60亿米3,基本和上年末持平。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平均下降0.26米,地下水储蓄量减少9.1亿米3。豫北平原平均下降1.08米,沙颍河以北黄河以南平均下降0.36米;沙颍河以南平均上升0.84米,南阳盆地平均上升0.42米。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95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55平方公里。
2002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218.81亿米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 84.06亿米3,地下水源134.70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0.05亿米3。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12.48亿米3,减幅5.4%。引用入过境水量27.51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 22.77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6.66亿米3。
全省总用水量达218.81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145.74亿米3,工业用水40.24亿米,生活用水32.83亿米(城镇生活12.76亿米)。与上年比较, 农业用水减少12.89亿米3,工业用水减少0.52亿米3,生活用水增加1.93亿米3。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26米3,万元GDP (当年价)用水量为353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09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161米3,不含火电为128米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93升,农村为70升(含牲畜用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3.06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60.8%。
3
3
3
3
3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3.85亿吨,比上年增加0.4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8.0%,生活污水占52.0%。全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10.31亿吨,比上年增加1.53亿吨。全省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0.1%,较上年增加10%。
2002年全省12个水系,66条主要河流(控制河流总长度4698km )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全年期全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河长1325km ,占评价总河长的28.2%;达到Ⅳ类、Ⅴ类标准的河长727km ,占15.5%;遭受严重污染,已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2646km ,占56.3%。全省20座大中型水库水质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占80.0%。
全省47眼井水质监测结果,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16眼,占监测井总数的34.0%;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37眼,占78.7%。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07.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68.52亿米3,比上年增加30.3%,比多年均值减少9.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第19位,属偏枯年份。海河流域降水量424.7毫米,比上年减少12.4%,黄河、淮河、长江流域降水量分别为524.2、826.5、732.9毫米,分别增加10.8%、45.0%、25.5%。与多年均值比,四流域分别减少34.6%、18.9%、3.1%、11.5%,海河流域偏小最多,属枯水年份,淮河流域略偏小,属平水年份。
全省18个省辖市与上年比较,除安阳、鹤壁、济源三市偏少外,其余15市均偏多,偏多最多的是信阳市,达111.7%,驻马店市偏多近60%。与多年均值相比均偏少,幅度在4%—39%之间;豫北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市偏少较多,除焦作市外,其余4市均超过了32%。2002年全省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降水量详见图1及图3。
图1 2002年河南省流域分区降水量与多年均值及2001年比较图
图3 2002年河南省行政分区降水量与多年均值及2001年比较图
区域分布上,驻马店以北地区降水量均比多年均值偏少,幅度自南向北由10%至50%依次递减;河南中部自西向东递减幅度在10%—20%之间。驻马店南部、信阳一带,比多年均值偏多30%左右,其中淮河干流区域偏多30%以上。2002年全省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详见图2。
图2 2002年河南省降水量等值线图(单位:毫米)
由于受大陆高压影响,全省出现了多年罕见的高温高热天气。汛期降雨场次少,降水范围广,但强度相对集中,局部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雨,汛期平均降雨40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6.7%,比同期多年均值减少17.8%,为建国以来汛期枯水年份的第九位。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0.8亿米3(折合径流深121.6毫米),比多年均值312.7亿米3偏少35.8%,比上年度偏多57.4%。2002年只有豫南的淮河干流地区降水量偏丰外,其他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年均值均有所减少,导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大幅度削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5.36、14.71、149.7、30.97亿米,分别比多年均值减少73.2%、69.0%、16.1%、53.7%。2002年全省只有淮河干流水系较多年平均增多约24%;其他水系减幅普遍超过40%,其中,卫河山丘区、伊洛河区、三花干流区间区、黄河内滩区、南四湖湖西区减幅超过70%,卫河平原区、涡东诸河区减幅超过80%。
全省18个省辖市中只有信阳市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增加26%,其他市减幅都在30%以上。其中焦作、郑州、周口市的减幅超过60%,安阳、新乡、洛阳、许昌、济源市的减幅超过70%,鹤壁、商丘市减幅超过80%。2002年信阳市地表径流深最大,达530毫米,南阳、驻马店、平顶山市径流深超过100mm ,三门峡、漯河市径流深分别为85mm 和55 mm,其他市年径流深不足50mm ,濮阳、开封、鹤壁、商丘市年径流深最小,分别为27.6mm 、25.5mm 、25.4mm 和15.2mm 。河南省流域分区、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4、图5。
3
图4 2002年河南省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均值及2001年比较图
图5 2002年河南省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与多年均值及2001年比较图
2002年河南省入境水量190.3亿米3。其中,黄河流域入境水量166.3亿米
3
,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上入境水量155.2亿米3;淮河流域入境水量7.08亿米3;
3
3
海河流域入境水量9.23亿米;长江流域入境水量7.65亿米。全省出境水量328.6亿米3,其中,黄河流域出境水量160.7亿米3;淮河流域出境水量118.5亿米3;长江流域出境水量37.61亿米3;海河流域出境水量11.87亿米3。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183.50亿米3。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1.91亿米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26.81亿米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15.22亿米。
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河川基流量51.45亿米,山前侧向径流量3.25亿米3,开采净消耗量17.21亿米3,合计为71.91亿米3;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中,降水入渗补给98.76亿米3,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24.79亿米3,山前侧渗量 3.25亿米3,井灌回归量10.83亿米3,合计总补给量为137.64亿米3,扣除
3
3
井灌回归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26.81亿米3;在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中,山前侧向径流量3.25亿米3,山丘区河川基流流经平原时因灌溉而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11.97亿米3,合计为15.22亿米3。2002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图6及图7。
表 1 2002年河南省行政、流域分区水资源量表
降水量:mm 水量:亿米3
图6 2002年河南省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2001年比较图
图7 2002年河南省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2001年比较图
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减少10.4%。其中长江流域减少30.9%;海河流域减少19.6%;黄河流域减少6.0%;淮河流域减少5.3%。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0万米3/平方公里。
(四)水资源总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0.8亿米3,地下水资源量183.5亿米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70.7亿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13.6亿米,比多年均值减少24.2%。其中黄河流域减少49.6%;海河流域减少45.0%;长江流域减少41.8%;淮河流域减少10.5%。2002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19.9万米3/平方公里,产水系数为0.27。2002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
3
3
三、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全省19座大型水库和100座中型水库2002年末蓄水总量39.6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3亿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2.00亿米,比上年末增加5.09亿米3;中型水库7.60亿米3,基本和上年末持平。
按流域片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22.63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6.19亿米3;黄河流域8.16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0.40亿米3;长江流域6.92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01亿米3;海河流域1.89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0.25亿米3。2002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2001年比较情况详见图8。
3
3
图8 2002年末河南省流域区水库蓄水量与2001年比较图
年末蓄水量增加较多的水库有:鲇鱼山水库增加3.06亿米3;南湾水库增加2.39亿米3;石山口水库增加0.832亿米3;五岳水库增加0.742亿米3。年末蓄水量减少较多的水库有:鸭河口水库减少1.09亿米3;陆浑水库减少0.560亿米
3
;板桥水库减少0.411亿米3。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降落漏斗
2002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平均下降0.26米,地下
水储蓄量减少9.1亿米3。地区上,豫北平原平均下降1.08米,沙颍河以北平原区平均下降0.36米;沙颍河以南平原区平均上升0.84米,南阳盆地平均上升0.42米。
2002年末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955平方公里,约占平原总面积的11.7%, 比上年增加655平方公里。其中第一大漏斗华北平原的
安阳-鹤壁-濮阳漏斗区面积为721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61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9.7米;第二大漏斗武陟-温县-孟州漏斗面积108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69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2.15米;许昌、临颍、商丘及南阳等漏斗面积也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各漏斗区面积变化情况见图9。
图9 2002年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变化示意图
四、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218.81亿米,比上年减少12.48亿米,减幅5.4%。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4.06亿米3,占38.4%,比上年减少12.19亿米3,减幅12.7%;地下水源134.70亿米3,占61.56%,比上年减少0.29亿米3,增幅0.2%;集雨工程供水0.05亿米3,占0.02%。引用入过境水量27.51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2.77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6.66亿米3。2002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供水量详见表2。
表2 2002年河南省流域、行政分区供用耗水统计表
3
3
水量单位:亿米3
2002年省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本流域总供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8.0%、55.8%、64.9%、45.9%。按行政分区,濮阳、信阳、南阳和济源等市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其总供水量的50%以上,信阳市最高达88.0%;而安阳、鹤壁、焦作、郑州、商丘、许昌、漯河、周口、驻马店等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占其总供水量的70%以上,漯河市最高达87.0%。2002年全省行政分区供水量水源组成见图10。
图10 2002年河南省行政分区供水量及水源组成图
(二)用水量
2002年全省总用水量218.81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145.74亿米3(农田灌溉136.09亿米3) ,占66.6%;工业用水40.24. 亿米3,占18.4%;生活用水32.83亿米3(城镇生活用水12.76亿米3), 占15.0%。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减少 12.89亿米3,减幅8.7%;工业用水减少0.52亿米3,减幅1.3%;生活用水增加1.93亿米,增幅6.2%。2002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用水量详见表2,其用水结构见图11及图12。
3
图11 2002年河南省流域分区用水量及用水结构图
图12 2002年河南省行政分区用水量及用水结构图
由于各市自然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其用水量和组成有所不同。安阳、鹤壁、濮阳、新乡、开封等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75%以上;三门峡、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南阳和济源等市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20%以上。
(三)用水消耗量
2002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3.06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60.8%。其中农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77.6%,工业占5.4%,生活占17.0%。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差异,其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以下简称耗水率)差别较大。全省平均农业耗水率为70.9%(农田灌溉为72.5%),工业耗水率为17.7%,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0.2%。由于各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用水方式和组成以及管理水平的不同,故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异:海河流域为62.5%,黄河流域为59.7%,淮河流域为63.5%,长江流域为46.9%。
五、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量平衡分析
2002年全省水量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313.6亿米3、入境水量(含引漳、引沁、引梅水量)190.3亿米3;支出项为出境水量328.6亿米3、用水消耗量133.1亿米3、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减少量16.6亿米3(包括小浪底水库蓄水减少量21.6亿米3)、地下水储蓄减少量9.1亿米3。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估计全省2002年非用水消耗量约为67.9亿米,较上年减少14.3亿米。扣除地下水潜水蒸发量25.8亿米3, 河道、湖泊、水库、沼泽、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为42.1亿米3。
3
3
(二)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和供用水计算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储存变量、平原河川基流排泄量等因素影响,对四大流域2002年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进行估算,结果见表3。
表3 2002年河南省流域分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表
(三)用水指标
2002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26米3,万元GDP (当年价)用水量为353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09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161米,不含火电为128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93升,农村70升(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除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取水量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标均减少。
人均用水量(见图13)大于300米3有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开封和济源等市,鹤壁市为468米3;三门峡、洛阳、商丘、许昌、平顶山、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市小于200米3,驻马店市仅有117米3。万元GDP 用水量大于500米的有鹤壁、濮阳、新乡和开封市,其中新乡市和信阳市超过711米3;三门峡、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驻马店、济源等市小于300米
3
3
3
3
,其中三门峡、郑州、漯河市小于200米3。
图13 2002年河南省行政分区人均、万元GDP 用水量示意图
六、水污染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3.85亿吨,比上年增加0.4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废污水排放量的48.0%,生活污水占52.0%。按流域分区统计,海河流域7.24亿吨,黄河流域4.36亿吨,淮河流域10.29亿吨,长江流域1.96亿吨。按行政分区统计,超过1亿吨的市有安阳、濮阳、新乡、焦作、洛阳、郑州、平顶山、信阳和南阳等,其中郑州市最多达3.19亿吨,新乡市、洛阳市次之分别为3.15亿吨、2.18亿吨,焦作、南阳两市接近2亿吨。
2002年全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10.31亿吨,比上年增加1.53亿吨。全省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0.1%,较上年增加约10%。其中海河流域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0.3%,黄河流域88.1%,淮河流域91.0%,长江流域89.0%。
(二)河流水质
1. 全省河流水质监测评价
2002年对全省12个水系,66条主要河流,121个河段进行了监测与评价,控制河流总长度4698km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为依据,分全年、枯水期、丰水期分别进行评价。综合全年期的评价结果:河南省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1325km ,占评价总河长的28.2%;达到Ⅳ类、Ⅴ类标准、满足工农业用水区及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727km ,占15.5%;遭受严重污染、已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2646km ,占56.3%。水质评价结果见表4和图14、图15。
表4 2002年河南省辖四流域河流水质评价成果表
图14 2002年河南省及省辖四流域水质状况图
图15 2002年河南省主要水库水质类别比例图
省辖四流域全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16.7%、26.5%、27.8%、45.8%。四流域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9.7%、49.2%、54.6%、44.1%。由此可见,海河流域水质污染最为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段高达79.7%;淮河、黄河和长江流域有近一半的河段失去供水功能。
省辖四流域枯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16.7%、43.2%、30.0%、45.8%。四流域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81.7%、56.8%、58.7%、44.1%。
省辖四流域丰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17.5%、43.2%、26.2%、55.9%。四流域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8.8%、43.2%、53.7%、44.1%。
2. 四流域河流水质监测评价
省辖海河流域:监测评价河流15条,河段26个,总评价河长710km 。全年期有119km 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有566km 的河长遭受严重污染,失去水体供水功能,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79.7%。枯水期和丰水期不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分别占83.2%和82.5%,其中失去各种供水功能的河长分别占81.7%和78.8%。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主要有卫河、东西孟姜女河、人民胜利渠下游及共产主义渠等。
省辖黄河流域:监测评价河流11条,河段16个,总评价河长660km 。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285km ,占总评价河长的43.2%;水污染严重失去各种供水功能的河长325km ,占49.2%。枯水期和丰水期不符合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长所占比例相同,均占56.8%;其中失去各种供水功能的河长分别占56.8%和43.2%。涧河、漭河、新漭河、文岩渠及沁河武陟段污染严重,失去各种供水功能。洛河、伊河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
省辖淮河流域:监测评价河流35条,河段68个,总评价河长2738km 。全年期水质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761km ,占总评价河长的27.8%;污染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1495km ,占54.6%。 枯水期和丰水期不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分别占70.0%和73.8%;其中失去各种供水功能的河长分别占58.7%和53.7%。洪河、颍河、清异河、贾鲁河、双洎河、泉河、黑河、涡河(下游玄武段)、惠济河、古宋河、浍河、包河、沱河(虞城段)等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失去各种供水功能。淮河流域污染严重的河段集中在郑州、开封、平顶山、许昌、周口、商丘、驻马店等城市化程度较高、人口密集的区域。
省辖长江流域:监测评价河流5条,河段11个,总评价河长590km 。全年期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270km ,占总评价河长的45.8%;水污染严重,不符合农灌要求的河长260km ,占44.1%。枯水期和丰水期不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分别占54.3%和44.1%,其中不符合农灌水质要求的河长均占44.1%。老灌河、白河上游、湍河上游、十八道河等河流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白河南阳、新甸铺段及湍河下游急滩段由于接纳城市污废水,有机污染严重,不符合农灌用水要求。唐河的社旗段不符合农灌用水要求;唐河段丰水期基本可用于农灌,枯水期符合工业用水区水质要求;郭滩段枯水期基本可用于农灌,主要是总磷超标,丰水期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
(三)水库水质
1. 水库水资源质量监测与评价
2002年对全省20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进行了监测,并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全年、枯水期、丰水期进行水质评价。
全年期:宝泉、窄口、南湾、石山口、五岳、泼河、石漫滩、板桥、薄山、鲇鱼山、白沙、昭平台、白龟山、孤石滩、鸭河口、宋家场等16座水库水质较好,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区的要求;汤河、尖岗2座水库仅适用于农灌;漳武、宿鸭湖水库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用水要求。漳武、汤河水库氨氮超标,尖岗水库总磷超标,宿鸭湖水库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磷,其次为化学需氧量。
枯水期有16座水库水质较好,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区的要求。尖岗水库符合工业用水区要求。汤河、漳武、宿鸭湖3座水库不符合农灌用水水质要求。
丰水期有14座水库水质较好,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区的要求。汤河、五岳、板桥3座水库可作为工业用水水源,尖岗水库基本适用于农灌,漳武、宿鸭湖水库水质不符合农灌用水要求。
20座大中型水库中, 有80.0%的水库水质优于Ⅲ类标准,说明大部分水库水质较好,可作为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水库水质类别比例如图15所示。
2. 水库水质2002年与2001年比较
与2001年相比,水库水质类别所占比例没有大的变化。其中16座水库水质均优于Ⅲ类标准,水质较好,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区的要求;汤河水库氨氮超标,尖岗水库总磷超标1.4倍,两水库水质均为Ⅴ类,仅适用于农灌;漳武水库氨氮超标3.0倍,宿鸭湖水库总磷超标4.8倍,两水库水质为劣Ⅴ类,不符合农业灌溉用水要求。宿鸭湖水库由于接纳大量污废水,污染严重,水质已经连续11年劣于Ⅴ类,建议对其加紧治理以改善水质状况。
(四)地下水水质
2002年对全省17个地级市及其近郊的47眼井进行了水质监测,并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进行评价。其中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16眼,占监测井总数的34.0%;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37眼,占78.7%。大部分是由于总硬度超标,个别井是因为氟化物和大肠菌群超标而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
图16 2002年河南省主要河流水质状况图
七、重要水事 (一)水旱灾害 旱灾
2002年,我省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旱灾,全省作物受旱面积达2900多千公顷,因旱造成近70万人吃水困难,因旱少种面积111.36千公顷,作物受灾面积1352.67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052.56千公顷,绝收面积164.55千公顷。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各级水利部门科学调度水源,累计抗旱浇地9900多千公顷次,抗旱挽回粮食损失538万吨,挽回经济作物损失48.24亿元。
涝灾
2002年汛期基本没有发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但因局部暴雨造成小范围的洪涝灾情。经统计全省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16.8万人,倒塌房屋6.0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41千公顷,成灾面积541.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24亿元。
(二)水事活动 水利建设成就
2002年全省六项水利责任目标圆满完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9.8万亩,为计划30万亩的599%;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6万亩,为计划150万亩的104%;治理水土流失1292平方公里,为计划1100平方公里的117%;解决农村吃水困难117.7万人,为计划100万人的117%;解决移民温饱2.5万人,为计划2万人的125%;新增小水电装机4000千瓦,为计划4000千瓦的100%。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好。2002年,全省共安排白龟山等大中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大型灌区建设、水库复建等基建项目79个。燕山水库前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通过水利部、国家计委、国际技术咨询公司的审查。2000年利用国债资金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项目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03亿元,兴建各类饮水工程达4.7万余处,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64.5万人。
水利立法
合理的水价机制逐步形成。1月7日,省长**签发省政府63号令,颁发《河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02年3月1日施行。
10月25日,省计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全省城市地下水资源
费征收标准的通知”(豫计收费〔2002〕1399号),对地下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作了大幅度的提高,再次明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水资源费的征收主体,对地下水资源费的征收对象、征收时间、票款管理等事项作了具体规定。该通知自2002年11月1日起试行。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在我省得到贯彻实施。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2002年3月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5号令)、《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7号令),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按照水利部有关通知要求,我省对于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严格把关,未经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一律不予审批取水许可(预)申请。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我省工程沿线11座城市的水资源规划、供水区水价分析、供水区范围水资源供需分析、设计水头调整及线路优化、工程量复核等工作,为工程早日开工建设打下了基础。
5月8日-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到我省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先后考察了中线渠首工程--淅川县陶岔闸,中线穿黄点--荥阳孤柏嘴,并对新乡市区段的卫河污染及治理缺口进行了考察,现场听取了专家对穿黄工程两个方案等情况的介绍,并与当地群众进行了座谈。
水资源评价与保护
河南省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的试点,《河南省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2003-2010年)编制工作进展顺利。3月18号,水利部水资源司会同河南省水利厅在郑州市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商定了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的试点方案和编制大纲。3月底,工作组按照编制大纲,组织省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开始编制《河南省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在编制过程中,曾3次组织省内专家咨询会。10月初工作组提交了《河南省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初稿)。11月,水资源司在京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部规划计划司、水规总院、水文局、水科院、调水局、中科院、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参加了会议。根据专家咨询会的意见,工作组对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形成了《河南省地下水保
护行动计划》(汇报稿)。该行动计划总投资34亿元,其中水利方面的投资20亿元。
河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按照水利部、国家计委《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2〕83号),省计委和水利厅研究决定成立了“河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厅,明确了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技术总负责,省水文水资源局、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分工协作。2002年完成了我省工作大纲和技术细则的编制、水资源分区核定及面积量算等前期工作。
水法宣传教育
水利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再掀新高潮。8月29日,新《水法》颁布,自2002年10月1日施行。9月19日,省水利厅召开“全省学习贯彻新《水法》动员会”,特邀国务院法制办王振江司长讲解了新《水法》,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韩天经作了重要报告,对新《水法》的学习贯彻工作作了动员和部署,全省各地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新《水法》的高潮。
河南省1999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1999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199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601.8毫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值,下同)减少23.3%,属枯水年份。1999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06.7亿米3,地下水资源量为143.03亿米3,扣除重复量后,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04.31亿米3,比常年减少50.6%。1999年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9.39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8.06亿米3。199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与上年末相比,普遍有所下降,面平均水位下降0.61米,年地下水储蓄量减少21.31亿米3。全省平原区统计有7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漏斗总面积为1001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137平方公里。
1999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228.57亿米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43.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56.8%,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1%。在地表水源供水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93亿米3,跨流域调水13.53亿米3。
1999年全省总用水量228.57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占69.8%,工业用水占17.7%,生活用水占12.5%。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7.37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60.1%。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41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34米3;万元GDP (当年价)用水量为497米。
1999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0.4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6.3%,生活污水占53.7%。全省城市和县镇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6.72亿吨,全省平均达标排放率为71%。对我省13个水系、67条主要河流进行监测,评价河流总长5139公里,评价结果: 一类水河长占2.1%,二类水河长占11.3%,三类水河长占14.5%,四类水河长占7.0%,五类水河长占10.3%,超五类水河长占54.8%。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199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601.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993.72亿米3,比上年减少34.9%,比多年均值减少23.3%,属枯水年份。按四大流域分析计算,海河流域降水量502.8毫米,比上年减少32.2%,比多年均值减少22.6%;黄河流域降水量528.4毫米,比上年减少28.8%,比多年均值减少18.3%;淮河流域647.0毫米,比上年减少36.5%,比多年均值减少24.1%;长江流域611.4毫米,比上年减少36.8%,比多年均值减少26.1%。 3
1999年全省18个市地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均偏少。许昌市偏少幅度最小为6.5%,偏少10%--20%的市地依次为周口地区、商丘市、开封市、济源市、洛阳市、焦作市、平顶山市、郑州市、三门峡市,偏少20%--30%的市地依次为濮阳市、漯河市、鹤壁市、安阳市、新乡市及南阳市,驻马店地区和信阳市偏少最多,分别达35.5%和35.8%。1999年全省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降水量与多年均值及1998年比较见图1及图2。
降水区域分布上,除豫东平原的扶沟、太康、睢县一带局部区域降水量较多年均值偏多20%--30%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均偏少。其中黄河以北大多偏少20%--30%,豫西地区偏少10%--20%,豫西南地区偏少20%--30%,豫南地区偏少30%--40%。
1999年全省汛期降水量较少且强度不大,6--9月降水量仅305.8毫米,占全年的50.8%;与其常年同期相比,减少38.7%,其中许昌以北地区减少20%—30%,许昌以南地区减少 50%--60%。在全省18个市地中,信阳、驻马店、南阳三市地6—9月降水量还不足全年的40%。全省1、2月份平均降水量不足4毫米,黄河以北地区滴雨未下。由于降水不足,造成全省大面积的旱灾以及径流量的严重减少。
(二) 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1999 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06.7亿米3,折合径流深64.6毫米。由于汛期降水量较少且强度不大,造成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与多年均值相比,偏少65.9%,比上年度偏少73.9%,接近1956年以来的最枯年份1966年99.5亿米3,属枯水年份。按全省四大流域计算,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有所减少,且减幅都在50%以上。按水系分区计算,区域最大减幅达90%以上,最小的减幅也超过20%,呈现南部减幅大于北部、山区减幅普遍大于平原区的分布趋势。1999年省辖长江流域年径流量17.59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73.7%,比上年度偏少79.4%;淮河流域59.47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66.7%,比上年度偏少78%;黄河流域20.94 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55.8%,比上年度偏少49.3%;海河流域8.74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56.2%,比上年度偏少26.5%。全省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4及表1。
1999年全省18个市地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有不同程度减少,减幅在
20%~85%之间。信阳市地表水资源量相对比较丰富,年径流量28.98亿米3,折合径流深156.3毫米;有二分之一的市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的平原区)年径流深不足50毫米,其中商丘市年径流深仅15.1毫米。与多年均值相比年径流量减幅超过70%的市地依次为商丘、驻马店、南阳、鹤壁市;减幅70%~50%的市地依次为平顶山、洛阳、郑州、信阳、安阳、三门峡、许昌、周口、漯河、新乡市;减幅50%~30%的市地依次为开封、濮阳市;减幅小于30%的市地为焦作、济源市。全省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5及表1。
1999年全省入境水量237.3亿米3。其中,黄河流域入境水量209.1亿米3(其中黄河干流入境水量197.2亿米3);淮河流域入境水量13.60亿米3;海河流域入境水量11.27亿米3;长江流域入境水量3.31亿米3。全省出境水量243.8亿米3,其中,黄河流域出境水量171.6亿米3;淮河流域出境水量36.53亿米3;长江流域出境水量19.21亿米3;海河流域出境水量16.4亿米3。
(三)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系指降水、地表水体(河道、湖库、渠系和田面灌溉)入渗补给浅层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1999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43.03亿米3,其中山丘区52.10亿米3,平原区106.16亿米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15.23亿米3。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图6及图7。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按排泄量评价。1999年全省山丘区河川基流量30.81亿米3,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米3,开采净消耗量17.39亿米3,合计为52.10亿米3。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按补给量评价。1999年全省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76.29亿米3,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25.97亿米3,山前侧渗量 3.90亿米3,井灌回归量10.05亿米3,合计总补给量为116.21亿米3,扣除井灌回归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06.16亿米3。
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按以下两项计算:1999年全省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米3,山丘区河川基流流经平原时因灌溉而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11.33亿米3,合计为15.23亿米3。
1999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减少30.1%。其中长江流域减少38.3%;淮河流域减少37.5%;黄河流域减少14.2%;海河流域减少3.5%。1999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模数为8.6万米3/平方公里。
(四)水资源总量
1999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06.73亿米3,地下水资源量143.03亿米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45.45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04.31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50.6%。其中淮河流域减少53%;长江流域减少64.6%;黄河流域减少36.5%;海河流域减少27.4%。1999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12.4万米3/平方公里,产水系数为0.20。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
三、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省19座大型水库和99座中型水库蓄水量统计,1999年末蓄水总量29.39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8.06亿米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3.1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6.02亿米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6.24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2.04亿米3。
按流域片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14.2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1.55亿米3;黄河流域8.47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3.01亿米3;长江流域5.37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3.15亿米3;海河流域1.31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0.35亿米3。1999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1998年比较情况详见图8。
对省区内有大中水库蓄水量较大的7个市地统计,南阳市年末蓄水量4.76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2.88亿米3;信阳市5.77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7.59亿米3;驻马店地区4.04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1.34亿米3;平顶山市3.34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2.52亿米3;许昌市0.71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0.12亿米3;洛阳市
7.71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2.81亿米3;三门峡市0.57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0.37亿米3。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199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与上年末相比,普遍有所下降,面平均水位下降0.61米,地下水储蓄量减少21.31亿米3。其中地下水位上升区(升幅大于0.5米)仅占全省平原面积(84983平方公里)的1.75%;稳定区(变幅在±0.5米以内) 占平原总面积的53.75%;水位下降区(水位降幅大于0.5米) 占平原总面积的44.5%。
(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1999年末全省平原区有7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指水位埋深大于8米的区域) ,漏斗总面积为10018平方公里,约占平原总面积的11.8%, 比上年增加2137平方公里。其中位于华北平原的安阳-鹤壁-濮阳漏斗为全省最大漏斗区,总面积720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10平方公里,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30.99米,比上年末下降0.27米。其次武陟-温县-孟州漏斗面积达99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18平方公里,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22.28米,比上年末下降0.32米。许昌、商丘、新乡及临颍等漏斗面积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各漏斗区面积变化情况见图9。
四、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1999年全省总供水量228.57亿米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98.60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43.1%;地下水供水量129.70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56.8%;其他水源供水量0.27亿米3(其中污水处理回用量0.20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量0.07亿米3),只占总供水量的0.1%。1999年引黄河干流水量21.93亿米3,跨流域调水13.53亿米3。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4.71亿米3,减幅2.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比上年减少11.39亿米3,减幅10.4%;而地下水供水量比上年增加6.70亿米3,增幅5.4%;其他水源供水量只比上年减少0.01亿米3。
1999年省辖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3.9%、56.7%、 57.6%、40.3%。本年度海河、淮河流域从黄河流域调水分别为6.72亿米3和6.81亿米3。按行政分区,平顶山、信阳、南阳和济源等市以地表水源供水量为主,其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均在50%以上,信阳市最高达87.9%;安阳、鹤壁、开封、商丘、许昌、漯河等市和驻马店地区以地下水源供水量为主,其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均在70%以上,商丘市最高达76.2%。各市地供水量水源组成见图10。
表2:1999年河南省行政分区供用耗水统计表 水量单位:亿米 3
(二) 用水量
用水量指用户取用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1999年全省总用水量228.57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159.7亿米3(农田灌溉占94.9%),占总用水量的69.8%;工业用水40.40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17.7%;生活用水28.48亿米3(城镇生活用水量10.29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12.5%。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减少8.68亿米3,减幅5.2%;工业用水增加3.47亿米3,增幅9.4%;生活用水增加0.50亿米3,增幅1.8%。199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用水量详见表2,其用水结构见图11及图12。
由于各市地自然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其用水量和用水结构有所不同。濮阳、新乡、开封、商丘和信阳等市农业用水占总
用水量的比例在75%以上;三门峡、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市、南阳和济源等市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20%以上。
图11 1999年河南省各流域区用水结构图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灌溉消耗量为毛用水量与地表地下回归量之差,工业和生活用水消耗量为取用水量与废污水排放量之差。
1999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7.37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60.1%。其中农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80.0%,工业用水消耗量占5.2%,生活用水消耗量占14.8%。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差异,其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以下简称耗水率)差别较大。全省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8.8%(农田灌溉为
69.8%),工业耗水率为17.8%,生活耗水率为71.3%(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0.4%)。由于各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用水方式和结构以及管理水平等差异,故其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异:海河流域为59.5%,黄河流域为61.6%,淮河流域为63.0%,长江流域为44.4%。
五、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量平衡分析
1999年全省水量的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204.31亿米3、入境水量(含引漳、引丹水量)237.28亿米3;支出项为出境水量243.8亿米3、用水消耗量137.37亿米3、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减少量18.06亿米3、地下水储蓄减少量21.31亿米3。非用水消耗量是指河道、湖泊、水库、沼泽、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和地下水潜水蒸发量,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讲,它并非无效蒸发,而是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估计全省1999年非用水消耗量为99.79亿米3,较上年减少17.08亿米3。扣除地下水潜水蒸发量23.62亿米3, 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为76.17亿米3。
(二)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计算和供用水统计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地下水储存变量等因素影响,对四大流域1999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进行估算,结果见表3。
表3:1999年河南省流域分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表
(三)用水指标
1999年全省平均用水指标如下:人均用水量为241米3,万元GDP (当年价)用水量为497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34米3,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69米3,不含火电为54米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75升,农村为每人每日63升(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除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和含火电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标均略有减少。 人均用水(见图13)大于300米3有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和济源等市,鹤壁市为474米3;三门峡市、平顶山市、周口地区、驻马店地区等小于200米3,以驻马店地区131米3为最小。万元GDP 用水大于600米3有安阳、鹤壁、濮阳、新乡、开封、商丘和信阳市,其中鹤壁、新乡、信阳市超过800米3
;
三门峡、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和漯河等市小于400米3,其中三门峡、郑州市小于250米3。
六、水污染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废污水排放量的统计包括城市和县镇的工业废水及其生活污水。1999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0.4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6.3%,生活污水占53.7%。按流域分区统计,海河流域6.41亿吨,黄河流域3.59亿吨,淮河流域9.03亿吨,
长江流域1.38亿吨。按行政分区统计,超过1亿吨的市地有安阳、新乡、焦作、洛阳、郑州、平顶山、信阳和南阳等市,其中郑州市最多达2.44亿吨,焦作市次之达2.07亿吨。
1999年全省城市和县镇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6.72亿吨,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71%。其中海河流域66.4%,黄河流域63.4%,淮河流域80.9%,长江流域69.3%。
(二)河流水质
1.河流水质监测与评价
1999年对河南省13个水系、67条主要河流、128个河段(湖、库)进行了水质监测,控制河流总长5144公里。
对其中5139公里河流长度以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氨氮以SL63-9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有2816公里河流长度水质劣于五类标准,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4.8%,该类河流水体已受到严重污染,失去供水功能,不经处理已不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1436公里河流长度水质较好,符合一至三类标准,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27.9%,可作为饮用、渔业、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符合四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357公里,占7.0%,这些河段的水除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外,还可作为工业用水;水质为五类的河流长度530公里,占10.2%,这类水仅能适用于农业灌溉。在评价的河段中有65.4%遭受有机污染。各流域水质评价结果详见表4、图14 。
各流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一至三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河流总长度的4.9%、24.7%、31.5%、40.6%。四大流域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河流总长度的74.6%、55.8%、55.4%、31.1%。由此可见,海河、黄河、淮河水质污染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流长度超过半数。
2.1999年与1998年主要河流水质比较
对全省5139公里评价河流长度水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省三类水质以上(包括三类)河流长度与1998年相比减少75公里,而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增加220公里。
海河流域:海河流域历年来在全省4个流域中污染最为严重,1997年水质虽有好转,但1998年污染又趋严重,1999年水质仍无好转,各类水质比例与1998年持平。有近80%的河长严重污染,不仅超标物质多,而且超标倍数大。 黄河流域:在两年都评价的1090公里河长中,一类水质河流长度由1998年的无增加为110公里,主要为宏农涧河和洛河上游水质;而劣于五类水质可比河流长度与1998年持平。但黄河干流水质继续恶化,沁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水质仍无好转。
淮河流域:1998年淮河流域经达标排放治理,水质状况有所好转,但1999年水质状况又有恶化。与1998年比较,一类水质河流长度由75公里减少为零,
二类水质基本持平,三类水质河流长度增加,主要是颍河黄桥以上段水质变好。但仍有55.4%的河长水质劣于五类标准,污染严重的河段仍集中在洪河、颍河中下游、贾鲁河、涡河及洪泽湖水系的河流上。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水质相对较好。但1999年与1998年相比,一至三类水质河流长度减少125公里,其中一、二类水质河长减少,三类水质河长增加;劣于五类水质河长由260公里减至200公里。
(三)水库水质
1999年对全省20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进行监测,并依据河流水质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其中16座水库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要求;2座水库可作为工业用水区。但是大型水库宿鸭湖由于接纳大量污废水,污染严重,已连续8年劣于五类水质标准,不经处理已不能用于农业灌溉。
(四)地下水水质
1999年对全省18个市地的51眼井进行了水质监测,并用饮用水标准和灌溉用水标准进行评价。其中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10眼,占监测井总数的19.6%,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41眼,占80.4%;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39眼,占监测井总数的76.5%,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12眼,占23.5%。
七、重要水事
(一)水旱灾害
去冬今春全省持续干旱。从1998年8月下旬至1999年3月5日长达190多天,全省大多数县市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57毫米,为多年同期均值的29%。因干旱小麦未播种面积66千公顷,未出苗近133千公顷,533千公顷小麦严重缺苗断垄。入夏以后,持续高温少雨,有91个市县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9成。据统计,全省夏秋两季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9008千公顷,作物受旱面积3320千公顷,成灾1702千公顷,绝收234千公顷。
(二)水污染事故
1999年全省各市地向有关部门反映污染事故的信件共计7053封,其中反映水污染事故的1037封,占来信总数的14.7%;群众来访2307批次,其中反映水
污染的537批次,占来访总数的23.3%。与1998年相比,群众反映水污染事故的来信来访数量均有所增加。
1999年全省各市地发生污染事故25次,直接经济损失24.11万元。其中水污染事故10次,由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7.14万元。全年鱼塘污染面积0.66万米2,农作物受害面积82.55万米2。
(三)水事活动
1、1999年我省水利工作,围绕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提出了“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理清新思路,研究新课题,开创新局面”的“五新”河南水利发展新战略。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建设速度和规模明显加快加大,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全年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86万亩,旱涝保收田19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67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1596平方公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51万人,新增小水电装机5000千瓦,水产品年产量29万吨。
2、为唤起人们水的资源意识和忧患意识,使全社会更加珍惜水、爱护水、保护水,在第七届“世界水日”和第十二届“中国水周”期间,水利厅举办了大规模的宣传纪念活动:3月19日,省人大农工委和水利厅联合举办座谈会,省人大副主任胡廷积和省政协、省军区、黄委会、河务局等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在座谈会上发了言,省人大副主任亢崇仁作了重要讲话;王明义副省长在《河南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确保安全度汛》;3月22日,水利厅举办了有关水利知识的大型有奖猜谜活动;河南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原焦点》、《新闻客座》栏目先后播出了有关全省依法治水、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防洪工作等专题片。
3、省重点工程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拦河坝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孤石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摘掉了“险库”帽子;弓上、群英、洪山、铁佛寺等重点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金堤河干流治理等项目正加紧实施;小浪底南岸引水口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且进展顺利。
4、1999年水利部下达我省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任务,中央共计投资6700万元。省安排的小浪底南岸引水口工程、槐扒提水、窄口灌区续建二期工程 及大功、三义寨总干渠建筑物配套等工程均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
5、小浪底移民工作提前完成了水利部、省政府下达的移民搬迁任务,迁出库区215米水位以下移民47832万人,建设移民新村80个,为小浪底大坝下闸蓄水和首台机组发电提供了保证。
6、7月29日,举世瞩目的红旗渠全部断流,这是红旗渠建渠34年来首次出现汛期断流。
7、7月28日,水利厅与省电视台联合举办“河南省节约用水知识电视竞赛”,中原油田、洛阳首阳山电厂等8个企业派代表队参加了竞赛。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高院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8、“河南省水利网”12月30日正式在国际互连网上发布,网址为: www.hnshuili.gov.cn.
9、全省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又有了进展。按照水利部新的“三定”规定,采取抓住关键、理顺关系、突出中心、强化管理的方法,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截止年底,全省已发放取水许可证5.9万套,征收水资源费约2000万元。省水利厅及90个市地、县市响应成立了节水办;有34个县市实现了水资源管理和供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开展了全省水利工程内排污口调查登记工作,结果显示:在116座大、中型水库,40个10万亩以上灌区范围内,共设有排污口432个,年接纳废污水11.7亿吨,水利工程的水污染现状应引起全省关注。
河南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95.3毫米,比上年增加65.4%,比多年均值增加26.8%,超过10年一遇,属丰水年份。6--9月降水量773.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7.7%,比常年同期偏多58.4%。本年度汛期降水量多且强度大,沙颍河、洪汝河、唐白河多次出现大洪水,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200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75.9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多52.2%,比上年偏多345.9%。尤其是省辖淮河、长江流域地表径流量大幅度增加,分别达298.9亿立方米、125.7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量281.18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87.13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99.95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增加61.9%。
2000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4.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4.6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3.42亿立方米,增加20.2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82亿立方米,增加4.42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与上年末相比,面平均上升1.37米,地下水储蓄量增加48.06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区7个浅层地下水下降漏斗区总面积为7269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2749平方公里。 2000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204.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水源为87.53亿立方米,地下水水源117.11亿立方米,其它水源0.23亿立方米。引黄河干流水量18.77亿立方米,跨流域调水16.65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204.8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34.2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1.73. 亿立方米,生活用水28.94亿立方米。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万元GDP (当年价)用水量40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191.3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66立方米,不含火电为52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64.4升,农村65.7升(含牲畜用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20.28亿立方米。
200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2.77亿吨,比上年增加2.36亿吨。在废污水排放量中,工业废水占48.0%,生活污水占52.0%。全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
8.83亿吨,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80.9%,较上年提高约10%。
据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全省13个水系、64条主要河流(控制河流总长度5094公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全省地表水质未有明显好转,劣于五类标准的河流长度达2766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4.3%。在评价的河段中有66.1%遭受有机污染。大部分水库水质较好,满足饮用、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要求。地下水污染持续蔓延,监测的49眼井中,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就有10眼,占20.4%。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省19座大型水库和99座中型水库蓄水量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54.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4.6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3.4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0.2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8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42亿立方米。
按流域片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29.0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4.82亿立方米;黄河流域11.6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19亿立方米;长江流域11.2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91亿立方米;海河流域2.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77亿立方米。2000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1999年比较情况详见图8。
蓄水量增加较多的水库有:南湾水库增加3.84亿立方米;鸭河口水库增加
3.61 亿立方米;陆浑水库增加2.44亿立方米;昭平台水库增加1.77亿立方米;鲇鱼山水库增加1.57亿立方米;石山口水库增加 1.42亿立方米;板桥水库增加1.41亿立方米。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0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有所上升,面平均上升1.37米,年地下水储蓄量增加48.0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位上升区(升幅大于0.5米)占全省平原面积的71%;稳定区(变幅在±0.5米以内) 占28%;下降区(水位降幅大于0.5米) 仅占1%。年末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小于4米的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61%,4--8米的占20%,大于8米的占9%。
(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0年末全省平原区有7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7269平方公里,约占平原总面积的8.6%,比上年减少2749平方公里。其中华北平原的安阳-鹤壁-濮阳漏斗区面积为5648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1560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30.65米;武陟-温县-孟州漏斗面积910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88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1.86米;许昌、商丘、新乡、临颍及南阳等漏斗面积也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各漏斗区面积变化情况见图9。
三、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95.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643.5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5.4%,比多年均值增加26.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第四位,超过10年一遇,属丰水年份。按四大流域分析计算,海河流域降水量739.0毫米,
黄河流域685.2毫米,淮河流域1129.8毫米,长江流域1122.3毫米,分别比上年增加47.0%、29.7%、74.6%、83.6%,分别比多年均值增加13.8%、6.0%、32.5%、35.6%。
2000年全省18个省辖市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均偏大。除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及三门峡市偏大幅度在10%以下外,其余14市偏大幅度均在10%--60%之间,其中平顶山市偏多58.6%,漯河市偏多50.3%,许昌市偏多42.5%。2000年全省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降水量详见图1及图3。
在区域分布上,除豫北太行山和豫西洛阳、三门峡局部地区与多年均值相比减少10%--20%外,全省其它地区均偏多,偏多幅度在10%--100%之间。其中许昌以北地区偏多10%--20%,延津、滑县局部偏多达40%;许昌以南的漯河、平顶山、驻马店及南阳东部、信阳淮河干流以北的大部分区域降水量较多年均值偏多40%--80%。2000年全省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详见图2。
2000年全省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衡。1--5月降水量9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4.3%。汛期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先后出现了四次大的强降雨过程,局部24小时点雨量达千年一遇,沙颍河、洪汝河、唐白河连续多次出现大洪水。全省6--9月降水量773.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7.7%,较常年同期偏多58.4%,尤其是6、7、9三个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40.9%、 63.9%、51.5%。部分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高强度的连续暴雨及大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75.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88.2毫米,比多年均值312.7亿立方米偏多52.2%,比上年偏多345.9%。省辖淮河、长江流域多处河段发生较大洪水,沙颍河水系的澧河、干江河、沙河出现仅次于“75.8”洪水的最高水位或最大流量。淮河、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298.9亿立方米、125.7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增多67.4%、87.8%;海河、黄河流域为14.71亿立方米、36.56亿立方米,分别减少26.3%、22.8%。与多年均值相比,沙颍河、洪汝河平原和南阳盆地增幅超过100%;而卫河山区则减少61.5%。全省18个省辖市中,黄河以南多数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有所增加,其中漯河、平顶山、南阳市增幅分别达192.5%、176.9%、103.6%,其余在35%以上。沿黄及北部市普遍减少,安阳市减幅最大为34.6%,其余减幅在0.5%—8.5%之间。全省流域分区、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4、图5及表1。
2000年全省入境水量216.1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流域179.4亿立方米(黄河干流162.1亿立方米);淮河流域10.25亿立方米;海河流域10.88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入15.51亿立方米。全省出境水量548.5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流域144.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253.2亿立方米;长江流域127.6亿立方米;海河流域21.72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0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81.18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92.69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03.79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5.30亿立方米。
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山丘区河川基流量73.36亿立方米,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立方米,开采净消耗量15.43亿立方米,合计为92.69亿立方米;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174.74亿立方米,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25.15亿立方米,山前侧渗量 3.90亿立方米,井灌回归量8.76亿立方米,合计总补给量为212.55亿立方米,扣除井灌回归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03.79亿立方米;在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中,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立方米,山丘区河川基流流经平原时因灌溉而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11.40亿立方米,合计为15.30亿立方米。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图6及图7。
2000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增加37.4%。其中长江流域增加46.4%;淮河流域增加42.3%;黄河流域增加23.7%;海河流域增加20.0%。2000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6.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四)水资源总量
200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75.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81.18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87.13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70.0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增加61.9%。其中长江流域增加104.4%;淮河流域增加72.4%;海河流域增加5.5%;黄河流域减少1.4%。2000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40.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产水系数为0.41。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
表1 2000年河南省行政、流域分区水资源量表 降水量:毫米 水量:亿立方米
四、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2000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04.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87.53亿立方米,占42.7%;地下水源117.11亿立方米,占57.2%;其它水源0.23亿立方米(其中污水处理回用量0.20亿立方米,集雨工程供水量0.03亿立方米),只占0.1%。引黄河干流水量18.77亿立方米,流域间相互调水16.65亿立方米。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23.70亿立方米,减幅10.4%。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比上年减少11.07亿立方米,减幅11.2%;地下水源供水量比上年减少12.59亿立方米,减幅12.6%;其它水源供水量比上年减少0.04亿立方米。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供水量详见表2。
表2 2000年河南省行政分区供用耗水统计表表2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2000年省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5.5%、58.5%、 57.5%、39.0%。按行政分区,濮阳、信阳、和济源等市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都在50%以上,信阳市最高达91.9%;安阳、鹤壁、商丘、许昌、周口、驻马店等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在70%以上,鹤壁市最高达79.1%。全省行政分区供水量水源组成见图10。
(二)用水量
2000年全省总用水量204.8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34.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125.66亿立方米),占65.5%;工业用水41.73. 亿立方米,占20.4%;生活用水28.9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10.15亿立方米),占14.1%。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减少25.49亿立方米,减幅16.0%;工业用水增加1.33亿立方米,增幅3.3%;生活用水增加0.46亿立方米,增幅1.6%。2000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用分区用水量详见表2,其用水结构见图11及图12。
由于各市自然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其用水量和组成有所不同。濮阳、新乡、开封、商丘和信阳等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75%以上;三门峡、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市、南阳和济源等市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20%以上。
(三)用水消耗量
2000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20.2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8.7%。其中农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76.5%,工业用水消耗量占6.2%,生活用水消耗量占17.3%。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差异,其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以下简称耗水率)差别较大。全省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8.5%(农田灌溉为70.2%),工业耗水率为17.9%,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0.4%。由于各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用水方式和组成以及管理水平的不同,故综合耗水率
有所差异:海河流域为 59.7%,黄河流域为59.5%,淮河流域为62.2%,长江流域为42.1%。
五、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量平衡简析
2000年全省水量的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669.95亿立方米、入境水量(含引漳、引沁、引梅水量)219.69亿立方米;支出项为出境水量551.22亿立方米、用水消耗量120.28亿立方米、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增加量54.09亿立方米(包括小浪底水库蓄水增加量29.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蓄增加量48.06亿立方米。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估计全省2000年非用水消耗量约为115.99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6.20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潜水蒸发量33.97亿立方米, 河道、湖泊、水库、沼泽、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为82.02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和供用水计算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地下水储存变量等因素影响,对四大流域2000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进行估算,结果见表3。
表3 2000年河南省流域分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表
(三)用水指标
2000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万元GDP (当年价)用水量为40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191.3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66立方米,不含火电为52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64.4升,农村为每人每日65.7升(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除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含牲畜用水)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标均略有减少。
人均用水量(见图13)大于300立方米有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和济源等市,鹤壁市为393.4立方米;三门峡、洛阳、商丘、许昌、平顶山、周口、驻马店等市小于200立方米,驻马店市仅有103立方米。万元GDP 用水量大于600立方米的有鹤壁、濮阳、新乡和信阳市,其中新乡市超过700立方米;三门峡、洛阳、郑州、许昌和驻马店等市小于300立方米,其中三门峡、郑州市小于250立方米。
六、水污染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200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2.77亿吨,比上年增加2.3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8.0%,生活污水占52.0%。按流域分区统计,海河流域6.87亿吨,黄河流域4.13亿吨,淮河流域9.60亿吨,长江流域2.17亿吨。按行政分区统计,超过1亿吨的市有安阳、濮阳、新乡、焦作、洛阳、郑州、平顶山、信阳和南阳等,其中郑州市最多达2.56亿吨,新乡市次之为2.45亿吨。
2000年全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8.83亿吨,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80.9%,较上年提高约10%。其中海河流域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76.8%,黄河流域81.6%,淮河流域82.4%,长江流域87.5%。
(二)河流水质
1.河流水质监测与评价
2000年对全省13个水系、64条主要河流进行了水质监测,控制河流总长度5094公里。以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氨氮以SL63-9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为依据,分全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年期全省河流水质劣于五类标准的河流长度为2766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4.3%;水质符合一至三类标准的河流长度1401公里,占27.5%;符合四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440公里,占8.6%;水质为五类的河流长度487公里,占9.6%。在评价的河段中有66.1%遭受有机污染。各流域水质全年期评价结果详见表4、图14和图15。
2000年河南省各流域河流水质全年期评价成果
省辖四流域全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淮河、黄河、长江流域符合一至三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流长度的4.9%、27.7%、29.8%、45.7%。四流域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流长度的73.8%、63.2%、28.1%、44.1%。由此可见,海河、淮河水质污染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流长度超过半数,长江流域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亦达44.1%,应予以高度重视。
2.2000年与1999年主要河流水质比较
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451公里,占评价河长的73.8%,居四流域之首。与1999年相比,有147公里河道水质下降。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全年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由1999年的645公里减至325公里,好于三类水质(包括三类)的河流长度由285公里增至345公里,黄河流域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淮河流域:水质呈下降趋势。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由1515公里增加到1730公里,增加215公里。而好于三类水质(包括三类)河流长度减少105公里,污染严重的河段仍集中在洪河、颍河、涡河、洪泽湖等水系,驻马店、周口、郑州、开封、商丘等城市河段污染严重。
长江流域:省辖长江流域面积较小,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由1999年的200公里增至260公里,增加60公里。
从2000年监测成果来看,污染严重和比较严重的河流长度为2766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4.3%,与1999年54.8%相比,变化不大;而好于三类水质(包括三类)河流长度1401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27.5%,与1999年27.9%持平。由此看到,全省地表水水质恶化,情况不容乐观。
(三)水库水质
2000年对全省19座大、中型水库水质依据河流水质评价标准分期进行了监测评价。16座水库水质较好,满足饮用、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要求,2座水库仅可作为农灌用水,1座水库劣于五类,丧失供水功能。宿鸭湖水库污染严重,已连续9年水质劣于五类, 其2000年全年期、枯水期及丰水期的评价都劣于五类,不经处理已不能用于农灌。
(四)地下水水质
2000年对全省监测的49眼井用饮用水标准和灌溉用水标准进行评价,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13眼,占监测井总数的26.5%,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36眼,占73.5%;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39眼,占监测井总数的79.6%,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10眼,占20.4%。
七、重要水事
(一)水旱灾害
● 旱灾
2000年2月份,出现了罕见的春旱,全省受旱面积达5357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达2795万亩,因旱增加214万人、7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 涝灾
2000年汛期我省降雨来得猛,次数多,范围广,时间集中,6—9月全省平均降水量达773毫米,为建国以来的首位。沙颍河及其支流澧河、洪汝河、唐白河、天然文岩渠、涡惠河发生了较大洪水。特别是7月中旬沙颍河上游一次强降雨过程,仅次于“75.8”暴雨。泥河洼、老王坡、杨庄滞洪区多次分滞洪水。全省14个市106个县(市、区)1336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65.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39.6千公顷,倒塌房屋25.8万间,水利工程和防汛通讯、水文测报设施多处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121.4亿元。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广大军民奋力抗洪抢险救灾,确保了主要交通干线畅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夺取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防洪减灾效益达150亿元。
(二)水事活动
● 水利建设成就
2000年我省水利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紧紧围绕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入,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年共下达水利投资89548万元,累计完成投资72923万元。全年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02万亩,旱涝保收田15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60万亩,新打配机电井7.75万眼,小流域治理面积1648平方公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34万人,新增小水电装机20190千瓦,均超计划完成责任目标。
● 水利机构改革
九月省政府批准省水利厅机构改革“三定”规定。一是彻底理顺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将原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下水管理职能划入水利厅,明确省水利厅负责全省水资源(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管理。二是强化了水政监察职能,批准成立了河南省水政监察总队。三是明确了省水利厅节约用水管理职能,设置河南省节约用水办公室。四是水电管理得到了加强。五是将渔业管理行政职能整体划转省农业厅。
● 水利立法工作
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自2000年8月10日起实行。
**省长签发河南省人民政府第59号令,颁发《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扭转了我省存在多年的多龙治水、管水的局面。《办法》的实施,对进一步规范我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有效配置,科学用水,依法管水,防止水资源的无序开采、浪费和污染,保障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水资源基础性工作
一是开展了全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全省地表水功能区的一级、二级区划成果。二是开展了全省水资源综合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河南省水资源综合评价大纲》的编写。三是完成了《河南省工业企业与城市生活用水现状调查分析与预测》。四是正式编发《河南省地下水通报》。五是为了加快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的建设步伐,组织编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供水区城市水资源规划》。
● 水事纠纷调处
2000年共调查处理了334件水事纠纷,重点解决了豫、鄂荆紫关段,湖北省襄阳与河南省新野,林州与辉县淇河段等多年未能解决的重大水事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河南省2001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1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43.3毫米,比上年减少45.4%,比多年均值减少30.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倒数第二位,属枯水年份,干旱程度接近枯水年1966年。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降水不足,致使我省遭受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200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7.6亿米3,比多年均值312.7亿米3偏少59.2%,比上年度偏少73.2%。全省地下水资源量143.82亿米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52.8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18.50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47.2%;其中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减少35.2%、46.7%、49.0%、46.7%。
2001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5.2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9亿米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6.90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6.52亿米3;中型水库8.3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2.49亿米3。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下降,面平均下降1.43米,年地下水储蓄量减少50.31亿米3。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3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000多平方公里。
2001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231.29亿米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 96.24亿米3,地下水水源135.00亿米3,集雨工程0.05亿米3。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增加26.42亿米3,增幅12.9%。引用入过境水量26.16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18.85亿米3,流域间调水13.97亿米3。全省总用水量达231.29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159.63亿米3,工业40.76. 亿米3,生活30.90亿米3,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增加25.43亿米3,工业用水减少0.97亿米3,生活用水增加1.96亿米3。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41米3,万元GDP (当年价)用水量为414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29米3,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56米3,不含火电为44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183米3,不含火电为145米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86升,农村67升(含牲畜用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8.94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60.1%。
2001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3.37亿吨,比上年增加0.6亿吨。其中,工
业废水占47.0%,生活污水占53.0%。全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8.78亿吨,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80.1%,较上年减少约0.8%。
对全省12个水系、64条主要河流(控制河流总长度4599公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全年期全省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河流长度为2336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0.8%;水质符合Ⅰ至Ⅲ类标准的河流长度1248公里,占27.1%;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460公里,占10.0%;水质为Ⅴ类的河流长度555公里,占12.1%。对20座大中型水库进行水质类别统计,其中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所占比例达到70.0%。对全省48眼井进行了水质监测评价,其中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12眼,占监测井总数的25.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36眼,占75.0%。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41眼,占监测井总数的85.4% ;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7眼,占14.6%。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省19座大型水库和100座中型水库蓄水量统计,2001年末蓄水总量35.2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9亿米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6.90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6.52亿米3;中型水库8.3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2.49亿米3。
按流域片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16.64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2.41亿米3;黄河流域8.66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3.00亿米3;长江流域8.00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3.26亿米3;海河流域1.9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0.32亿米3。2001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2000年比较情况详见图8。
年末蓄水量减少较多的水库有:南湾水库减少3.73亿米3;陆浑水库减少2.27亿米3;鲇鱼山水库减少1.97亿米3;鸭河口水库减少1.78亿米3;昭平台水库减少1.58亿米3;石山口水库减少 1.31亿米3;板桥水库减少1.02亿米3。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1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下降,面平均下降1.43米,年地下水储蓄量减少50.31亿米3。其中地下水位下降区(降幅大于0.5米)占全省平原面积的82%;稳定区(变幅在±0.5米以内) 占18%。年末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小于4米的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23%,4--8米的占66%,大于8米的占11%。
(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1年末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300平方公里,约占平原总面积的10.9%, 比上年增加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第一大漏斗华北平原的安阳-鹤壁-濮阳漏斗区面积为695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310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7.85米;第二大漏斗武陟-温县-孟州漏斗面积92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0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2.22米;许昌、商丘、新乡、临颍及南阳等漏斗面积也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各漏斗区面积变化情况见图9。
三、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4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897.088亿米3,比上年减少45.4%,比多年均值减少30.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倒数第二位,属
枯水年份,干旱程度接近枯水年1966年。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降水量分别为484.6毫米、473.1毫米、569.9毫米、584.1毫米,与上年相比分别减少34.4%、30.9%、49.6%、48%,与多年均值相比分别减少25.4%、26.8%、33.2%、29.4%。
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均偏少,偏少幅度在17.7%--43.3%之间,尤其是豫南南阳、驻马店、信阳减少幅度较大,分别达33.1%、40.6%、43.3%,豫北濮阳市降水量仅349.4毫米,较多年均值偏少40%。2001年全省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降水量详见图1、图3及表
1
表1 2001年河南省行政、流域分区水资源量表
降水量:毫米 水量:亿米3
从区域分布上看,沙颍河、伏牛山以北到黄河北侧、太行山山前区域,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相对偏小较少,偏少幅度在20%--30%。往北、往南偏少幅度分别呈阶梯状递增,往北依次偏少30%、40%,最多的是豫北濮阳沿黄一带,偏少幅度在40%--50%;往南依次偏少30%、40%、50%,其中信阳中北部与驻马店接壤地带偏少最多,偏少幅度在50%--60%。2001年全省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详见图2。
图2 2001年河南省降水量等值线图(单位:毫米)
2001年全省汛前未出现过一次有效降雨。汛期(6—9月)降雨场次少,强度弱,范围小,累计平均降雨332.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1.2%,比同期多年均值减少31.8%。尤其是信阳市整个汛期降水量仅为196.1毫米,为建国以来汛期降雨最少的年份。截止到10月份,全省119个县市中有109个县市创下历史同期降雨最小值记录。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降水不足,致使我省遭受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畜吃水困难。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7.6亿米3(折合径流深77.2毫米) ,比多年均值312.7亿米3偏少59.2%,比上年度偏少73.2%。全年由于降水量少且强度小,导致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减少。淮河、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72.88亿米3、29.99亿米3,分别比多年均值减少59.2%、55.2%;海河、黄河流域为7.76亿米
3
、16.93亿米3,分别减少61.1%、64.3%。其中,淮河流域的桐大山区、南四湖
湖西区,黄河流域的天然文岩渠区、沁河区,海河流域的卫河山区减幅超过70%;黄河流域的内滩区,淮河流域的涡东诸河区减幅超过80%。
全省18个省辖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均有较大幅度减少,减幅都在30%以上。其中安阳、鹤壁、新乡、许昌、信阳市的减幅超过60%,洛阳、商丘市减幅超过70%。全省只有信阳、南阳、驻马店、平顶山市地表径流达到100 毫米;周口、许昌、商丘、开封、郑州、濮阳市年径流深不足50 毫米,其中商丘、濮阳市最小,分别为20.1毫米、27.1 毫米。2001年全省流域分区、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4、图5及表1。
2001年全省入境水量为165.19亿米3。其中黄河流域入境水量148.26亿米
3
(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上的入境水量137.02亿米3)、淮河流域3.02亿米3、海
河流域9.70亿米3、长江流域4.21亿米3。全省出境水量232.10亿米3,其中黄河流域出境水量131.40亿米3、淮河流域58.77亿米3、长江流域31.97亿米3、海河流域9.97亿米3。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1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43.82亿米3。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9.93亿米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98.96亿米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5.06亿米3。
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河川基流量39.51亿米3,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米3,开采净消耗量16.52亿米3,合计为59.93亿米3;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中, 降水入渗补给量70.52亿米3,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24.54亿米3,山前侧渗量3.90亿米3,井灌回归量10.92亿米3,合计总补给量为109.88亿米3,扣除井灌回归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98.96亿米3;在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中,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米3,山丘区河川基流流经平原时因灌溉而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11.16亿米3,合计为15.30亿米3。2001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图6及图7。
2001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减少29.7%。其中淮河流域减少38.9%;长江流域减少28.2%;海河流域减少10.7%;黄河流域减少10.4%。2001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模数为8.6万米3/平方公里。
(四)水资源总量
200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7.56亿米3,地下水资源量143.82亿米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52.8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18.50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47.2%。其中淮河流域减少49.0%;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均减少46.7%;海河流域减少35.2%。2001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13.2万米3/平方公里,产水系数为0.24。2001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
四、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2001年全省总供水量达231.29亿米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96.24亿米3,占41.61%;地下水源135.00亿米3,占58.37%;集雨工程供水0.05亿米3,占0.02%。引用入过境水量26.16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18.85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3.97亿米3。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增加26.42亿米3,增幅12.9%。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比上年增加8.71亿米3,增幅10.0%;地下水源供水量比上年增加17.89亿米3,增幅15.3%;其它水源供水量比上年减少0.18亿米3。2001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供水量详见表2。
表2 2001年河南省流域、行政分区供用耗水统计表
3
2001年省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5.5%、57.3%、60.2%、41.7%。按行政分区,濮阳、平顶山、信阳、南阳和济源等市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在50%以上,信阳市最高达84.5%;而安阳、鹤壁、焦作、商丘、许昌、漯河、周口、驻马店等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在70%以上,商丘市最高达82.2%。2001年全省行政分区供水量水源组成见图10。
(二)用水量
2001年全省总用水量达231.29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159.63亿米3(农田灌溉150.12亿米),占69.0%;工业用水40.76. 亿米,占17.6%;生活用水30.90亿米3(城镇生活用水11.77亿米3),占13.4%。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增加25.43亿米3,增幅19.0%;工业用水减少0.97亿米3,减幅2.3%;生活用水增加1.96亿米3,增幅6.8%。2001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用分区用水量详见表2,其用水结构见图11及图12。
3
3
由于各市自然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其用水量和组成有所不同。安阳、濮阳、新乡、开封和信阳等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75%以上;三门峡、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南阳和济源等市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高于20%。
(三)用水消耗量
2001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8.94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60.1%。其中农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79.3%,工业占5.2%,生活占15.5%。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差异,其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以下简称耗水率)差
别较大。全省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9.0%(农田灌溉为70.6%),工业耗水率为17.8%,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0.4%。由于各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用水方式和组成以及管理水平的不同,故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异:海河流域为60.4%,黄河流域为60.1%,淮河流域为62.2%,长江流域为49.9%。
五、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量平衡分析
2001年全省水量的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218.503亿米3、入境水量(含引漳、引沁、引梅水量)165.66亿米3;支出项为出境水量231.51亿米3、用水消耗量138.94亿米3、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减少量21.09亿米3(包括小浪底水库蓄水减少量2.1亿米3)、地下水储蓄减少量50.31亿米3。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估计全省2001年非用水消耗量约为82.18亿米3,较上年增加33.81亿米3。扣除地下水潜水蒸发量30.44亿米3, 河道、湖泊、水库、沼泽、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为51.74亿米3。
(二)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和供用水计算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储存变量、平原河川基流排泄量等因素影响,对四大流域2001年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进行估算,结果见表3。
表3 2001年河南省流域分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表
(三)用水指标
2001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41米3,万元GDP (当年价)用水量为414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29米3,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56米3,不含火电为44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183米
3
,不含火电为145米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86升,农村67升
(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除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减少外,其他用水指标均增加。
人均用水量(见图13)大于300米3有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开封和济源等市,新乡市为434米3;三门峡、洛阳、商丘、许昌、周口、驻马店等市小于200米3,驻马店市仅有142米3。万元GDP 用水量大于600米3的有鹤壁、新乡和信阳市,其中新乡市和信阳市超过750米3;三门峡、洛阳、郑州、许昌等市小于300米3,其中三门峡、郑州市小于200米3。
六、水污染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2001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3.37亿吨,比上年增加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7.0%,生活污水占53.0%。按流域分区统计,海河流域7.07亿吨,黄河流域4.01亿吨,淮河流域10.25亿吨,长江流域2.03亿吨。按行政分区统计,超过1亿吨的市有安阳、濮阳、新乡、焦作、洛阳、郑州、平顶山、信阳和南阳等,其中郑州市最多达3.39亿吨,新乡市、洛阳市次之分别为2.44亿吨、2.31亿吨。
2001年全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8.78亿吨,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80.1%,较上年减少约0.8%。其中海河流域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80.5%,黄河流域80.5%,淮河流域80.4%,长江流域76.7%。 (二)河流水质 1. 河流水质监测与评价
2001年对河南省12个水系、64条主要河流进行了水质监测,控制河流总长度4599公里。以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氨氮以SL63-9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为依据, 分全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年期全省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河流长度为2336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0.8%,该类河段水体已受到严重污染,失去供水功能,不经处理已不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水质符合Ⅰ至Ⅲ类标准的河流长度1248公里,占27.1%,该类河段的水可作为饮用、渔业、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460公里,占10.0%,这些河段的水除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以外,还可作为工业用水;水质为Ⅴ类的河流长度555公里,占12.1%,这些河段的水仅适用于农业灌溉。在评价的河段中有62.2%遭受有机污染。水质评价结果见表4和图14、图15。
表4 2001年河南省辖四流域河流水质评价成果表
图15 2001年河南省主要河流水质状况图
省辖四流域全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4.9 %、34.1%、28.6%、35.6%。四流域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4.6%、47.7%、49.9%、33.9%。由此可见,海河流域水质污染最为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段高达74.6%;淮河和黄河流域有近百分之五十的河段失去供水功能;长江流域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三分之一。
省辖四流域枯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4.9%、43.2%、27.7%、55.9%。四流域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4.6%、47.7%、51.3%、33.9%。
省辖四流域丰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9.8%、35.7%、31.8%、25.4%。四流域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81.2%、54.8%、49.9%、33.9%。
2.2001年与2000年主要河流水质比较
2001年对省辖海河、黄河、淮河及长江四流域119个河段进行了水质评价,与2000年可比河段118个,其中海河流域24个,黄河流域15个,淮河流域68个,长江流域11个。
海河流域:监测24个河段全部可比,有20个河段水质类别不变,代表河长521公里;3个河段水质好转,代表河长85公里;1个河段水质下降,代表河长5公里。
黄河流域:监测16个河段,其中15个河段可比。有12个河段水质类别持平,代表河长520公里;1个河段水质好转,代表河长30公里;2个河段水质变差,代表河长70公里。
淮河流域:监测的68个河段全部可比,有48个河段水质类别与2000年相同,代表河长1973公里;12个河段水质好转,代表河长475公里;8个河段水质变差,代表河长290公里。
长江流域:监测11个河段全部可比,有4个河段水质类别与上年相同,代表河长200公里;4个河段水质好转,代表河长210公里;3个河段水质变差,代表河长180公里。
从河段及代表河长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全省水质状况有所好转,其中省辖淮河流域水质明显好转, 黄河、海河流域水质基本持平,长江流域略有好转。全省河流水质2001年与2000年比较结果见图16。
(三)水库水质
1.水库水资源质量监测与评价
2001年对全省20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进行了监测,按照河流水质评价标准, 分全年期、枯水期、丰水期进行水质评价。
全年期,南湾、五岳、泼河、石漫滩、薄山、鲇鱼山、白沙、昭平台、白龟山、孤石滩、尖岗、窄口、鸭河口、宋家场等14座水库水质优于Ⅲ类标准,可作为饮用、渔业、工业、农业用水;石山口、板桥、宝泉、汤河、漳武5座水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宿鸭湖水库由于接纳驻马店市污废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劣于Ⅴ类,需经处理才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
枯水期有13座水库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要求,5座水库水质达到工业用水要求,1座水库可作为农灌用水,宿鸭湖水库水质劣于Ⅴ类,不适合直接作为农灌用水。
丰水期有14座水库水质符合饮用、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要求,5座水库可作为工业用水,宿鸭湖水库水质劣于Ⅴ类。
对2001年监测的20座大中型水库进行水质类别统计,其中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库所占比例达到70.0%,说明大部分水库水质良好,可作为饮用水源。水
库水质类别比例如图17所示。
2.水库水质2001年与2000年比较
与2000年相比,水库水质类别所占比例没有大的变化。其中13座水库水质在两年中均优于Ⅲ类标准,板桥水库水质略有下降(总磷超地面水Ⅲ类标准0.1倍),汤河水库和彰武水库水质稍有好转,但是宿鸭湖水库由于接纳大量污废水,污染严重,水质已经连续10年劣于Ⅴ类,不能直接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建议对其加紧治理以改善水质状况。
(四)地下水水质
2001年对全省48眼井进行了水质监测,并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进行评价。其中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12眼,占监测井总数的25.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36眼,占75.0%。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41眼,占监测井总数的85.4% ;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7眼,占14.6%。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硬度。
七、重要水事
(一)水旱灾害
旱灾
2001年我省遭受了春夏连旱的特大旱灾。3月到6月约100天全省大部无有效降雨,同时出现持续高温、大风天气,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全省大部分小水库、坑塘干涸,中小河流断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米左右,因旱少种面积373万亩,作物受旱面积8431万亩,作物受灾面积4683万亩,其中成灾面积3336面积,绝收1180万亩。因干旱减收粮食69.20亿公斤,仅经济作物损失就达26.33亿元。特别是豫南信阳市受灾时间之长、损失之重是历史上罕见的,全市因干旱有189.6万人、51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夏作物受旱面积558万亩,成灾面积421万亩,绝收面积198万亩;秋作物成灾面积783万亩,绝收面积462万亩。全市全年粮食作物减产20.99亿公斤,比上年减产38.3%,缺粮人口达181.7万人,其中需政府无偿救济人口达55万人。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6亿元。
涝灾
2001年汛期基本没有发生大面积的洪涝灾害,但因局部暴雨造成小范围的洪涝灾情。经统计全省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50.6万人,倒塌房屋1.06万间,死亡16人,失踪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1.4万亩,成灾面积111.7万亩,绝收面积41.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55亿元。
(二)污染事故
2001年洛阳市发生严重的氰化钠剧毒物质泄漏事件,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提供相应的水量、水质数据,为事故处理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根据水质监测结果,氰化钠泄漏的影响已经在进入洛河大桥以前得到完全消解,水中氰化钠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和地面水三类标准,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水事活动
水利立法执法
11月23日,《河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经省政府1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省长于2002年1月7日签署了省政府第63号令予以公布,从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截止年底,全省共成立市级水政监察支队10个,省厅水管单位水政监察支队8个,水政监察大队104个,任命水政监察人员5900多名,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水行政执法工作。2001年执法工作重点是打击河道设障、违法采砂,破坏水工程等水事违法活动。据统计,全省共发生水事违法案件3668起,已查处3251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87.9万元,打击了水事违法行为,维护了全省水事秩序,保证了社会稳定和防洪安全。
南水北调
1月15~17日,全国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工作汇报会在郑州召开。水利部有关司局、供水区7省(市)及4个流域机构的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3月16日,水利厅
组织省计委、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局等部门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11个市,完成了我省11个受水区的城市水资源规划,编制完成了《河南省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报告》,并通过国家计委、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审查。并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需调水量初步意见的函》(豫政办函[2001]14号),初步确定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净需调水量为51.26亿立方米,其中城市45.26亿立方米、引丹灌区6.00亿立方米,上报水利部办公厅。
水事纠纷调处
2001年全省共发生水事纠纷124起,造成20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87万元,已协商解决66起,挽回经济损失385万元,特别是协助漳河上游管理局,5月初和6月初先后两次从山西省漳泽水库有偿调水3000多万米3,是利用水权、水市场理论预防和解决水事纠纷的有益探索,成为全国水政工作的一大亮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河南省2009年水资源公报
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