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心理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不像物质那样能直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可以通过行为及语言来表现,而后者是看得见、听得着的,并且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测量。
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呢,心理是人在生活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是生物进化到高级阶段时人脑的特殊功能。心理是心理活动的简称,也叫心理现象。在物种演化过程中,心理仅有感觉、知觉、思维萌芽和意识阶段。
现在摘取一段生活场景来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一位大学毕业生,正坐长途汽车返回故乡。他打了个盹,正慢慢醒过来。首先她听到轰鸣声,感觉到有规律的震动,看见耀眼的光芒??这些都是感觉,是进入人体感受器官的一系列外界刺激。接着她从这些个别感觉中了解了他们,知道响声和振动是汽车运行中产生的。“光芒”是从窗外射进来的,这些是知觉。汽车快到她的家乡了,她全神贯注的眺望着窗外,急切地盼望能看到熟悉的景物和亲人,她想:“今天来接我的会是哪些人呢,”“会不会是母亲和家人一齐来呢,”这时她脑海里出现了母亲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和记忆。当终于看见了她的家人时,她一阵激动,流出了热泪,这就是情感。她想将来一定努力学习,有所成就,为家乡人争光,这就是意志。上述这些都是人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人的认识活动开始,有了知觉,产生了思维,引发了情感,还形成了意志。 心理就其自身来说,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动力系统。心理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活动,是大脑的一种特殊反应功能。因此,它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过程和活动。心理活动中带有个人的特点,故为主观活动。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并非绝对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是客观的事实,且心理在本体论上是人体机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属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又具有客观性。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2人格心理(人格倾向性: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 人格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 能力)
心理学体系:基础性和应用性
基础性:
1普通心理学
2发展心理学 :
德国 普莱尔 儿童心理学真正的创始人 《儿童心理》 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霍尔 研究年龄范围扩大至青春期 美国 何林渥斯最先提出最求心理发展全过程。《发展心理学概论》 世界第一步发展心理学著作
应用性:
教育心理学
教与学的系统: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内容: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发展:
初期 瑞士裴斯泰洛奇 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
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之父 西方第一本以教与学命名的著作
发展 我国 第一本廖世成《教育心理学》
成熟 布鲁纳课程改革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心理学产生独立发展
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第一步论述各种心理想象的著作
1879德国 冯特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之父
构造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直接经验(意识)经验分为:感觉 意象 激情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
基本任务: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不关心个别差异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 杜威 安吉尔
提出 意识流 概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
美国 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 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 采用实验方法客观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 韦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心理作为整体去研究
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 弗洛伊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强调人格方面的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
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为核心 代表人瑞士 皮亚杰
社会心理现象
摘要:“杜甫很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从许多领域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围绕社会心理学框架,对“杜甫很忙”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试图得出这一现象的社会心理原因。
问题的提出:为何要恶搞杜甫?
关键词:社会心理、杜甫很忙、恶搞原因、教育机制
角度一分析:“杜甫很忙”与学生无处安放的精力与想像
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被一些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记者了解到,教科书上被网友“发挥”的还不止杜甫,李白、辛弃疾及一些外国名人画像都曾被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拿来涂涂,
所以“杜甫很忙”后,还有网友上传了“李白不服气了”等系列。
对此,杜甫草堂宣传人员称,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有些创作不雅。窃以为,这样的恶搞虽然有些不雅,如杜甫抱着个美少女的“创作”,可能就会刺激有些思想较传统的人的神经,但总的说来,还是无伤大雅,应该看开点,这有些像调皮的孙子、孙女扯了把爷爷的胡子,爷爷倒更乐呵呢。
与其说是网友恶搞,倒不如说是网友凑热闹把这一现象放大,让杜甫等名人更“忙”罢了,真正的始作俑者,还是那些上课不专心的学生,他们是最早对名人画像“再创作”者,因此,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们那无处安放的精力与想像。
给课本上的名人“化妆、整容”,应该是有着不短的历史,总之不会是近年来的事情,一直以来,给女名人添把胡子,给人加个海盗眼罩,画道很酷的伤疤,或帮人缝几针??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还有像此次这样的“深度”创作,如让杜甫手扛机枪、骑驴骑猪骑自行车、开坦克开飞机、穿校服、泪流满面、变身卡通人物等等也不少。
这固然可说他们不专心,但也说明课堂内容没能吸引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可说,学生们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无处宣泄,毕竟仅是这样的涂鸦,很难说他们的精力和想像力得到应有的发挥和发展。除了个别极具天赋的人将来能有作为的话,这样的涂鸦难以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尽管再小的涂鸦,也是心灵和想像的释放。
一般的成年人,尤其是步入社会后的成人,且不说没有心思搞这些“创作”,即便有心思,除非一些从事设计等本身就需要想像的专业人才,其它人恐怕难有类似“作品”问世。这也反过来也说明,我们其实并非没有想像力,我们的想像力其实是在慢慢的被扼杀了,这一被扼杀的过程,一大部分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过程。这也不新鲜,应试教育扼杀想像,难以出另类的人才,甚至连适合社会的一般人才也难以批量生产,早已为人们所诟病。
一边是学生们的精力难有合适的作为之处、想像力被逐步消解,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没有因材施教,没有让不同的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在大的层面,是教育质量的不如人意。而另一面则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科技实力不如人,在不少领域都落于人后。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杜甫很忙”所指向的,还是我们的教育机制。
角度二分析:恶搞杜甫或许只为释放学习压力
恶搞杜甫的涂鸦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遭致杜甫草堂的强烈不满,除了与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外,还因为此类恶搞并不像很多成年人在学生时代给书上的人物戴副眼镜或加撮胡子那么简单,而是玩起了“穿越”,恶搞得过分了。譬如那幅杜甫怀抱一美女的涂鸦之作确有亵渎诗圣之嫌,看了令人不爽。
但在浏览了多幅学生的涂鸦之作后,我发现了一个比亵渎诗圣更值得关注的节点,即这些恶搞都集中在教材所选的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所附的插图上。
画家蒋兆和创作的这幅《杜甫像》非常传神: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风略抬头,面带沧桑,与诗中传达的深广忧愤、忧国忧民的主旨意境十分匹配。
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直观地看待这组诗画配,读者当会被其中传达的荒寒、孤愁但仍怀抱一腔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感动,而且教师在教学此诗时,也会将教学重点落实在这点上,但可悲的是,学生对此无动于衷,不但无法感受诗中悲苦落寞的意境,反而从中收获了一份快感。此种反差说明了什么?
排除这种解释:高中生涉世未深,未能具备体察老杜沉郁顿挫、忧愤深广的诗风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基础,我的解释是,现今中学生的心灵早已被应试教育折磨得迟钝、麻木,失去感受人间苦难的能力了。
具体而言,学生恶搞杜甫基于两种心理:一是释放压力。他们在穷尽想象恶搞杜甫的过程中,无疑能体会到一种精神放松和愉悦,这有助于减轻和释放应试教育带来的精神压力。二是发泄对杜甫的不满。我查过课文练习和教案,都有背诵全诗的要求。如杜甫、李白、鲁迅等“特别忙”,因为他们的诗文均是考试课文,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都要求“全文背诵”,让学生恨得“咬牙切齿”。 这不,为了“发泄”多年背书的“怨恨”,同学们毫不手软地给杜甫画了一个考试“死当”(不及格),并附送诗两句“考前全没背,暑假来相会”。
必须指出,学生们恨杜甫只是表象,他们真正痛恨的是机械的授课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功利教育。当学生们尚未摆正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朗诵体会《登高》此类经典作品之前,老师就将考试要求布置给学生,将一篇美文当做敲门砖传递给学生,学生哪能不犯恶呢?问题是,根据教学大纲和现行的考试要求,老师不能不这样做:将所有入选的重点课文作为试题例子来教。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感受文本的能力,心灵变得越来越粗糙和麻木,不但无法体会文本的美感,甚至会从《登高》这样抒写大悲痛的诗文中读出喜感,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从中,我再次确认一点:一切向分数看的功利教育再不能继续下去了,当务之急是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增设公民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从培养学生正常感知人间苦难和喜乐的人文情怀入手,引导他们去关注现实、体察民瘼,做一个心系苍生的现代公民。
回顾“杜甫很忙”这一社会现象,重新审视人们的心理状态,总会让我们思绪万千。尽管只是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但是它反映出的是我们学生当下的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指出了我们当下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
关于心理现象的研究自古有之,但对该领域的研究形成一门学科则是19世纪70年代的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过多的曲折和艰辛,直至1934年美国特异心理学家莱因的《超感官知觉》一书的出版后,才将超心理现象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而使超心理学这门研究超精神现象的学问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使这门超常规分支学科逐步与心理科学的研究靠拢.走上了科学的轨道。本文试图对现代超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前景作一个较全面的介绍,以期能为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和气功科学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超心理现象及其科学考察对于中国人来讲最熟悉的超心理现象或特异功能莫过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描述的飞檐走壁,遁术及各种神通神变。这些内容源于远离我们现实的虚构,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并未使人们当真,而是仅仅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然而,当历史发展到20世纪后半叶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出现了一个令国人震惊的事件,这便是《四川日报》于1979年3月11日报道的关于大足县12岁的儿童唐雨耳朵认字的新闻。由于民间素有“四川出神仙”之说,因此,该消息一时间引起了国人的种种议论和研究,同时也引起了科学界人士的注意。于是从这一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特异功能与反特异功能的论战和调查研究,其结果是不仅没有使人们对超心理现象的关注削弱或消失,反而使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纵观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超心理学工作者已超越了过去对特异现象的简单罗列,而将其做了更加科学的调查、分类和理论解释。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表现形式将超心理现象归为两类,一类是超感官知觉(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ESP) 另一类是特异致动(psycho kinesis,PK )其中ESP 主要包括非眼视觉、思维传感和预知能力,PK 则包括位移致动和形变致动两类。
超感官的表现形式及其科学探讨1. 非眼视觉.2. 思维传感. 本世纪30年代,苏联特异心理学家康斯坦丁?E?焦乌科夫斯基曾这样断言:“即将到来的宇航时代需要思维传感。它将有助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当宇宙火箭帮助人们去认识宇宙的秘密时,研究精神现象会使我们去认识人的精神秘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预示着人类达到了高度的完美。”此后,到了1967年,苏联《海军消息》专业杂志也做了同样的预言:“宇航员在宇宙中用思维传感进行互相联系,可能要比地球上的人进行联系容易得多。”可见,思维传感在高科技时代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但什么是思维传感却是人们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关于“思维传感”的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波兰特异功能人沃尔夫?梅森的许多奇闻。他1899年10月10日出生在华沙附近的一个名叫古拉卡尔瓦里亚的小城市,自幼家境贫寒.但对宗教很虔诚。由于他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并在6岁时就能背诵犹太人的法典,于是教会的拉比决定让他上宗教学校,以具成长为宗教经师,然而.梅森却断然拒绝了这次机会。但就在这时他的人生出现了第一次奇迹。那是一个很平常的傍晚.他的父亲派他把一盒香烟送给商贩,突然笼罩在夜幕中的小木屋台阶上出现了一个穿白色衣服的黑色躯体。这个幻影般的躯体对他说:“我的孩子我给你传来上帝的旨意,向你预言你的前程上学去,你的祈祷将使上帝快乐”这个声音如同电闪雷鸣使梅森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这次惊人的事件使梅森顺从地走进了一所宗教学校。到了11岁的时候,他正式出现了第一次思维传感。那一年,他带着18个戈比乘上一辆高级列车从家出走。车厢一半坐位空着,他就爬到一个空座位下面睡着了。不一会儿,列车员发现了他.并向他查验车票。他紧张地从一张旧报纸上撕下一
片碎纸递给列车员,并努力地使出一切力量想让他相信那就是车票。列车员接过纸片犹豫不决地翻来覆去查看,最后终于在“车票”上打了洞并还给了梅森。
自此以后梅森在证人们严密监视的许多场合做了表演。这样他的思维传感功能便很快传了开来,并引起了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著名学者的兴趣。1915年的一天,爱因斯坦把梅森邀请到他的住所,并把梅森介绍给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醉心于梅森的特异功能,于是当即决定由他做思维发送者与梅森进行一系列试验。据梅森回忆.弗洛伊德发送的信息是:“你去洗澡间的小柜子里取把小镊子来。你回到阿尔波特?爱因斯坦那儿,从他那浓密的胡子里拔出三根胡须来。’梅森接到传感信息后,找到镊子胆怯地走到爱因斯坦的跟前请求他原谅.并告诉他弗洛伊德的愿望。于是爱因斯坦微笑着让他拨下了三根胡须。 梅森在此后的人生历程中他几乎周游了整个世界,结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政府要员,同时也出现了种种奇迹。1937年他在华沙一家剧院里对上千观众宣布:“希特勒若要进攻东方将自取灭亡。这一大庭广众下的预言使希特勒非常恼火,并下令悬赏20万马克买梅森的头。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并在一天晚上抓住了梅森。盖世太保在他头上猛击一拳.并将他带到警察局。此时此刻梅森马上意识到他要么即刻离开波兰要么就是死在这里。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候梅森运用其特异功能发送了紧急命令,把所有的人包括警察头子和门卫都集中到他指定的房间里,然后迅速逃离波兰来到苏联。
1940年梅森在苏联结识了斯大林。斯大林下令对梅森进行严格的客观考核,其中三次试验引起了舆论间的极大关注。第一次要求梅森从一家他不认识的莫斯科银行提取出l0万卢布现金。梅森接受要求后他走到出纳员面前,递上一张从学生练习本上撕下来的空白纸,然后打开一个公文包并把它放在柜台上。这时,梅森用思维指令要求出纳员支付这笔巨款,于是那位年过半百的出纳员看了看那张纸后,就打开保险柜取出了10万卢布交给梅森。梅森从容地把钱塞进公文包,然后走到了斯大林派来的两名监视这次试验的官方证人面前。
第二次试验是梅森被带进克里姆林宫,在三个不同的警卫小组的监视下,要求他离开房间和那座大楼,结果梅森毫不费力地完成了任务,并在大街上向从楼上窗口往下看的政府高级官员招呼示意。第三次试验是要求梅森在未经许可和不带任何证件的情况下走进斯大林在金姆季沃的别墅。这件事难度之大简直就如同要求一个人走进国库一样。当时整个别墅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警卫人员也都留守在斯大林的身边。几天后,当斯大林坐在别墅里一张堆满文件的办公桌工作时,梅林走进了他的别墅并且在他穿过走廊时,所有警卫人员都肃然起敬地后退让路,直至他畅通无阻地走到斯大林的身边。对此.梅森回忆说:“我对警卫和工作人员暗示:‘我是贝利亚我是贝利亚。’贝利亚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是斯大林别墅的常客。但梅森与贝利亚则绝无相似之处。 那么思维传感是如何发生的呢?梅森解释道.他能接收到别人的思维图像,不过通常只能接收某一件事或某一地方的视觉图像。他特别强调感应别人思想的特异功能并不是超自然的.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纯系运用自然法则。对此,他这样说:“我首先放松自己.当放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情横溢和力量倍增。这时就容易进行思维传感。一般说我可以接收每个人的思维。当我接触发送者时,我能从一般的‘噪声’中理出思想来。”
其实,正像梅森所说的那样,思维传感的产生不仅遵循着自然法则,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两三个人在一起时突然间他们会同时打哈欠;在家庭中当一个人情绪愉快或不愉快时全体成员往往也会产生同样的情
绪体验。对这种现象,苏联超心理学家瑙莫夫解释道:“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都是大脑电动的反映,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一个人的脑能够把他的节律‘强加’给另一个人的脑。这恰恰就是自发的思维传感。”简言之.思维传感是“生物影响的结果。为了证实这一结论瑙莫夫等人进行了大量试验,其中比较成功的一项试验是在一对思维传感伙伴生物物理学家卡缅斯基和尼古拉耶夫之间进行的。一天晚上.卡缅斯基坐在列宁格勒大学他自己的实验室里看着一台像一个双筒望远镜似的仪器。仪器的计时器控制着闪光,使光以一定的速度闪射进他的双眼,只是对左眼和右眼的闪烁节律不同。不一会儿,卡缅斯基喃喃地说:“光,光”,并同时努力地想象着尼古拉耶夫的脑。几乎就在这同一瞬间,坐在大楼另一房间里的尼古拉耶夫从他的坐位上跳了起来,他按动电钮报告收到了一个思维传感的“光”的信息。通过电子分析仪分析两人的脑电波发现,当光对卡缅斯基起作用时,尼古拉耶夫的脑电图也显示出了特殊的摆动。这就是说,卡缅斯基头脑中人为地产生的活动通过以太在尼古拉耶夫的头脑里引起了相同的活动。上述结论许多科学家都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是苏联著名的数学家伊波利特?科甘博士则不以为然,他认为近邻者之间的思维传感原则上由“电磁波”传送。对此,他从信息论的角度进而做了解释。他指出发送者的思维在思维传感的过程中没有离开人脑并通过空间“飘向”接收者。所以,接收者接收的不是思维,而只能是思维信息与借助特异功能场把这种思维信息投身到接收者的脑子里脑子再逐渐译出信息的意思。因而,几乎每个思维传感信息均可被分成“每秒钟的信息粒。这一崭新的思想在超心理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现在许多超心理学家都设想把特异功能研究与控制论和仿生学结合起来,以研制出能模拟人的思维传感的控制论仪器。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颇有成就,其中在现代科学领域中较有影响的思想是麒麟文化学说。它认为,思维传感的产生是由于传感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生物仪器在频率、振幅上的一致所引起的,因此,越是亲近的人越是思想能够产生共鸣的人,他们之间越容易发生思维传感。此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理。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思维传感是人与人之间身心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人既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因而,他也就具有生物场也具有心理场。人的心理场主要由共享成分和隐私成分两部分构成。通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共享成分的互动,这也就是一般的人际关系。但当双方的隐私成分之间发生交融、互通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更加亲近的人际关系即所谓“知己”;如果达到协调共振双方便达到了所谓神交的层次,即“知音”。当双方达到“知音的层次时他们之间就很容易产生思维传感。因此我们应该说,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思维传感的基础。但要形成这种高层次的人际关系,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感性和理性的双重作用.并且人际关系的层次越高,感性的成分越多。而感性的成分越多双方间的生物场也就越容易发生共振。如果双方的生物场达到了和谐共振的层次.那么他们之间就实现了心灵相通,也即实现了理想的思维传感。(丰林)
2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
一 、生理基础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随着料学技术的发展, 生理学、 解剖学知识的进步, 人们 逐渐认识到心脏主管血管循环,大难主管神经系统的活 动, 认识到和心理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是脑, 脑是一切智慧 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
精神解剖学和脑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人脑分成左、右两半球 . 左半球接收来自人体右侧的感觉 信息 . 如触觉、视觉等,并控制人体右侧的动作 :
右脑半球则接收来自人体左侧的感觉信息, 并控制人体左 侧的动作。
人的语言功能, 包括说话、 书写和计算等能力是左脑半球 负责的:右脑半球具有描述空间结构和临摹等能力。 大脑 两半球之间大约有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胼胝体连接沟通, 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在正常的情况下。 来自外界的信息, 经胼胝体债递, 左右 两半球息息相通。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 综合的结果。
2、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客观现实既包括日月山川、 田野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 也 包括人类的政治、 经济状况, 人类社会生活实践、 人际之 间 j 的复杂多变的关系等等,它们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深 或浅,或长期或短暂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发展变化 人脑只是反映者,它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就是具有反映作 用, 是产生人心理的器官。 如果只有反映者, 没有被反映 者,人类的心理现象仍然无从产生
也就是说, 单单具有了人脑这方面的物质基础还不够, 还 必须具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 才可能产生人类的心 理现象。
3、神经系统
神经元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的特殊类型的细胞。 其主要要结 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 营养中心, 具有接受信息、 整合 信息的功能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刚出生的婴儿 既不能把握物体的远近和大小,也没有关于时间的概念。 这些知觉是随着他们后天不断的生活实践才发展完善起 来的。
按 照神经元的 功能 ,把 神经元可分为 :
(1)感觉神经元 ,也叫传入神经元,它们接受刺激并将 之转变为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至中枢神经(脊髓和脑 ) (2)运动神经元 ,也叫传出神经元,它们将中枢发出的冲 动传导到效应器(肌肉和内分泌腺 ) ,支配效应器官的活 动
(3)联络神经元 ,也叫中问神经元,是介于感觉神经元与 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
※研究神经系统的意义
1、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
全身各器官、 系统均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控制和调节下, 互 相影响、 互相协调保证机体的整体统一及其与外界环境的 相对平衡
2、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看, 人的一切心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 系统
的活动来实现的
二、感觉和知觉
感觉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郁世界的渠道, 也是一切 复杂心月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5题) ※ 感觉类型 :视觉、 听觉、 化举感觉 (嗅觉和味觉 ) 、 皮肤感觉 (触觉 ) 、 本体感觉 (机体感觉、 平翻感觉、 运动感 觉 ) 等 . 。 (本体感觉能告知操作者躯体内部的刺傲, 正在进 行的动作及其相对于环境和物体的位置变化; 而其他感觉 能将外部环境的信息传递给操作者
感觉的过程 :人的感觉价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 将其转 化为神经冲动 . 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 枢,便产生了感觉。
裂脑人用左右手描绘的图像。左手(右脑控制 ) 绘制的图 像能表现三维空间,图像简单,
缺乏细节 :右手 〔左脑控制 ) 绘制的图像却没有三维空间感。 感觉的适应性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在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 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过程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 引起 人的各种不同感觉, 经大脑皮质联合区对来自不同感觉器 官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 于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了对 各种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 的整体的决策 . 这便是知觉过程。
知觉 :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 解释作用与我们刺激的过程。
(8题)※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从知觉的过程得知, 客观事物是首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 被知觉, 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的事物 个别属性越丰富、 越精确, 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 越 正确 .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 中产生对所作用的反映
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 物, 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 很 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在心理学中称为感知觉
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返映的是客观事 物的整体。 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 知觉过 程带有意志成分,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 等因素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 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感觉的整体性。把知 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成一个同样的有机整 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简化 -----整体化将一种 刺 激 以 尽 可 能 简 单 的 结 构 组 织 起 来 的 倾 向 为了更有效的、 快速的认识世界, 知觉系统会滤除无关信 息,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即人们在倾向简化认知对象。
(7题) ※ 知觉的基本的特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选择性
1、 知觉的整体性 :即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知对象
几个特征:接近 相似 连续 封闭性 良好图形
(1) 接近性 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呗知觉组织在一起
(2) 相似性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 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 觉成为一个封闭图形
(5)良好图形 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 觉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重要方面, 他 首先依顺与刺激物的结构, 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 布。
2、知觉的理解性 :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 这种特性称 为知觉的理解性
1. 由于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知觉的理解性也会有 不同,与知觉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丰富,对知觉对象 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2. 在复杂的环境中,知觉对象隐蔽、外部标志不鲜明、
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时,语言的提示或思维的推论,可 唤起过去的经验,帮助人们去立即理解的当前的知觉 对象,使之完整化。
3. 此外,人的情绪化状态也影响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3、知觉的恒常性 :
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印象、只是、经验去知觉当前的 知觉对象,当知觉的条件唉一定的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 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恒常 性。
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听知觉恒常 性。
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 在视网膜中的映象是近大远小, 但在知觉中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按失误 的真实面貌去知觉,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
朗香教堂是勒 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 品,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在朗香教堂的 设计中,勒 柯布西耶脱离了理性主意,转到了浪漫主义 和神秘主义。
勒 柯布西耶关于自己的一般创作方法下面一段论述:“一 项任务定下来, 我的习惯是它存在脑子里, 几个月一笔也 不画。 人的大脑有独立性, 那是一个匣子, 尽可能往里面 大量存入同问题的有关资料信息, 让其在里面游动, 煨煮、 发酵。然后,到某一天,柯达一下,内在的自然创造过程 完成。你抓过一支笔铅笔,一根碳条,一些色笔,在纸上 画来画去,想发出来了。 ”这段话讲的是动笔之前,要做 许多准备工作,要在脑子中酝酿。
勒氏说他要把朗香教堂搞成一个“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 它应该像听觉器官一样的柔软、微妙、精确和不容改变。 4、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很多的, 但人不能同时直觉作用于感 官的所有事物或清楚地直觉事物的全部。
人们总是按照各种需要或目的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其中 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突出清晰的知觉映像, 而对同时作用于感观的周围其他事物则呈现隐退模糊的 知觉映像, 从而成为烘托知觉对象的背景, 这种特性称为 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 区别出来。
2在固定不变或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对象最容易
成为知觉对象。
3人的主观因素,如习惯、任务、目的、知觉、兴趣,情 绪不同,选择的知觉对象也不同
(11题) 注意 :选择性知觉 — 注意
成为注意对象的条件:1. 刺激物本身的刺激性 2. 主体自身 目的
※(产品中)吸引消费者注意:产品自身设计、视觉传达
1、 提供产品价值的有效信息;
2、 体现目标消费者参照群体的支持性特点;
3、 利用知觉的特性。
刺激性的信息:大小刺激——广告篇幅, 对比刺激, 活动 刺激,颜色刺激,阈限。
注意受一些特性局限:
1、 时间和能量的局限。它只具备很有限的精力能量,每 次注意所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2、 注意对象的数目是很有限的,是单一意向的,不能分 心。每次只能分配给很少几个知觉处理过程。主义所 专心的工作场合非常有限,只能对一个任务或处理过 程有效,其他处理就会被延迟,甚至被遗忘了。 不可能让一个操作员同时密切注视几十个仪表或电 台变化的参数。而现在的许多现场监督仪表恰恰迫使 人去这么做。
3、 注意受知觉范围的限制。
不可能图形
1、 感知对象需要整合之间和空间上的信息,人不可能一 眼就感知整个对象,而最初只是感知对象的一个部 分。
2、 最终无法完成对各部分的整合,陷入“死循环” 。 小结
1、 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化学感觉、本体感觉、视 错觉、感觉的适应
2、 知觉: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 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刺激的过程。
三 视觉与本体感觉
视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亮变化而感 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视觉适应的种类 :暗适应 明适应
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的时间较长, 最初 5分钟适应的速度 很快,以后逐渐变慢。获得 80%的暗适应约需 25分钟, 完全适应则需 45分钟到 1小时。人在暗适应中可以看到 大的物体, 运动物体, 但不能看清细节, 也不能辨别颜色。 明适应 :在最初的 30S 内进行的很快,然后渐慢。约为 1-2分钟即可完全适应。人在明环境中不仅可以看清细节 也可辨别颜色。
注意 :选择性知觉 — 注意
成为注意对象的条件:1. 刺激物本身的刺激性 2. 主体自身 目的
(6题) 视错觉 :构形错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色彩 错觉
错觉 ---被愚弄的知觉 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人在已被证 明错误的方式下体验刺激。
错觉源于人们的知觉特性, 知觉特性是人们认识世界, 从 事造型活动的基础
饱和度高, 暖色趋近 有效错觉 错觉校正 视觉与本体 感觉
人的本体特征
1、 平衡觉 :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 态的感觉。
影响平衡觉的因素:酒、年龄、恐惧、突然地运动、不常 有的姿势等
2、 运动觉 :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 一种感觉。
运动觉涉及人体的每一个动作,是仅次于视听觉的感觉, 人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形成更有赖于运动觉信息的反馈调 节。
四、人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特征:需要、动机、气质、性格、兴趣
一、需要
(9题) ※ 1、需要概念 :
一种心理趋向, 有机体内的匮乏或失衡——补充与满 足
维持生存
维持平衡(自身机体、自身与客观环境)
复杂需要
※ 2、特征
指向性:需要的补充有明确的指向性。
趋动性:满足需求——行为动作(各种活动)匮乏越 多,趋动力越强
层次性:本能生存生理需要
心理精神需要
※ 3、需要的内容(理论)
①代表人物:美国 马斯洛 (1908— 1970) 于 1957年出版 了《动机与人格》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五个层次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 需要(社会需要、感情需要)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要
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 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 变化而变化
1、生理需要(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
生命需要、行为需要
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 不到满足, 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 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 需的程度后, 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而到了 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需要
远离危险、治病就医、不受侵扰、生活保障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
交流与协作,关爱,支持与温暖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 友爱的需要, 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 同事之间的关 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 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 希望爱 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 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 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 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 它和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经 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自尊,荣誉心理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开发自身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求得人生意义
这个理论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 , 该理论调查的内容是有限的, 他的需要层次并不是 一个普遍适用的心理学体系。
主要调查的内容是社会成功者和工作成功者的需要, 这些 人明显的特征是职业成功。 这并不能作为社会人群的全面 需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家庭生活仍然是最基本的需要, 而对于社会精英者来说, 家庭需要往往没有他们的社会成 功那么引人注目。
这个理论主要研究了 30位精英的事业成功,并没有包含 一般广大社会基层人们的需要。 社会上有多少人具备他们 那样的能力?有多少人渴望按照那些伟人去“自我实 现” ?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于那些精英, 不 能把那 30个人的需要作为美国社会人群的普遍需要。 由于盲目崇拜这个理论, 80%的美国人在 1970年代追求 自我实现, 结果造成个人主义大膨胀, 导致许多人的人格 分裂和家庭破坏,引起许多社会问题。
第二 ,马斯洛的理论是在美国 1950年代特定文化环境下 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美国文化” ,一般指美国中产阶层白人文化,其 核心是个人主义和事业成功。 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完全相同, 人对需要的理解也 有很大区别。 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 而东方文化中, 群 体和谐更重要。 这意味着不能盲目把马斯洛的理论作为普 遍使用的理论。
因为该理论描述的主题是“成功”或“自我实现” ,所以 迄今只有限用于企业管理方面, 作为一张思考框架, 去设 法鼓励员工追求事业成功,但是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则。 这个需要理论不适合用来分析对产品的需要心理。 40年 的美国社会实践表明, 用这个理论作为社会广泛指导性理 论,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第三 ,人的需要往往并不符合马斯洛的层次结构。
例如婴儿饿了需要食物时, 首先要表达这种需要, 是别人 理解他,所以,交流理解是同生理需要并存的需要。 安全需要同人的生理需要同样, 没有安全, 人就无法生存。 总结
1 该理论调查的内容是有限的。 他的需要层次并不是一个 普通使用的心理学体系。
2 该理论是在美国 1950年代特定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 的。
3 人的需要旺旺不符合马斯洛的层次结构。
②纳丁 . 约瑟夫
比利时心理学家
需要包含以下 四层内容
1、 它是指人类所固有的生长和发展中的基本动力 人为了身存所产生的动力;为了要生活(或生活得更 好) 、要生长(或生长的更健康) 、 社会群体要生存(或 高质量的生存) 等等, 而生产的各种动力, 这种动力就 是需要。
这种基本需要主要涉及通讯、 交通、 居住等方面, 目的 是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需要涉及许多产品的概念, 人们 会想象出一些需要, 这种想象的需要可能会引发新的产 品概念,许多新产品就是这样产生的。
2、 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与各种环境中所构成的基本互 动关系。 人要在家庭和社会中生存、种地 、生产、 要上学、要工作、要买东西、要看病、要到公共环 境,人要适应环境,人际之间要交往等等,这些关 系是需要, 这是激发设计创新的第二个来源; (社会 范畴)
3、 它意味着发挥人的特定作用。 (发挥人的各种机体的 作用、或为了更好发挥作用)
望远镜 /显微镜,以扩展我们的视觉作用
交通工具扩展我们的双脚
通信设备扩展了我们的联系,计算机扩展我们的记 忆、计算、管理、交往等等(心理、 社会范畴) 4、 从心理学角度看,本质“需要”的概念意味着某种 形式的 “匮乏” 、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迫切的愿望” 。
需要 =生长发展动力、作用关系、特定作用、匮乏 ※ 4、需要的相关因素:
1文化环境,自然环境
2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3生活方式(灯具,家具)
4工作方式(办公家具)
※ 5、需要的种类 :目的的需要(种类少)最终目标的状 态下的需要
方式的需要 (种类多) 为了达到目的的需要 所以选择的器械,途径和方式。
对工业设计师来说:发现目的需要很重要,但是更重要 对设计直接相关的大量问题,是探索、发现、评价。规划 用户的方式需要。 发现方式需要, 是工业设计师的主要思 维方式。 新产品的出现, 大多数是从方式需要角度发现的。 从而形成了每一种产品的多样化。 这种发明和创新实质上 是规划的生活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
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衣食住行及各种活动所依赖的实质物品
精神需要: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抽象需要 思想文化、艺术 审美、伦理道德
以产品为例
物质需要要求
(1)功能实用(省力、有效、弥补或延伸人的能力欠缺)
(2)使用简便(操作、维修、复杂功能设定)
(3)安全可靠(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电器、家具、炊 事用具、玩具)
(4)经济耐用(平衡策略——经济实力 /绿色设计) 精神需要
(1)人机协调(人机交互) 软硬界面设计
(2)情感交流 高技术——高情感
(3)审美情趣 装饰、装饰器具
(4)陶冶情操 艺术——设计
(5)娱乐休闲 新功能、附加功能
五、设计满足需要
(1)关注需要的多元性
(2)关注需要的趋向性
(3)研究生活需求的新模式
动力(机)
需要 → 行为
新产品
↑
设计师调研分析
↑
市场调研 用户的需要
举例 中西方厨房差异性
中式:厨房形式:封闭 工具:简单(筷子) 方式需要 目的需要 发现方式需要更重要,是工 业设计师的主要思维方式。
西方现代厨房
厨房形式:开敞
工具:刀叉(强调使用机器,工具繁多)
需要客观存在, 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 们的需求也不一样。 理解挖掘用户的需要, 进而了解用户 对产品的动机,设计出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
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动机
如果你能理解盲人对阅读书籍的渴望, 就可能为他们设计 出盲人阅读机。
失听者门铃的设计也来自同样的思想为他们设计震动是 拖鞋, 用门铃信号触发它震动。 需求理论给工业设计时提 供了一种职业思维方式。
二、气质
1、内容 :
概念:主要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 并且具有相当稳定的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过程。都带有个人的色彩。 (第 10题) ※类型 :多血性、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多血质:多血质的人大多活泼好动,反应速度快,热情 幽默,喜欢与人交往,能适应环境,具有外向性。 (轻率) 2黏液质:黏液质的人则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感不 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不易转移、具有内向 性。 (忠实)
3胆汁质: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 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向性。 (冲动)
4抑郁质:抑郁质的人心理脆弱、多愁善感、常为他人不 易觉察的一些小事感到忧虑,具有内向性。 (缺乏自信)
※ 2、主要特征:
1、气质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是比较稳定的,但也不 是绝对不可改变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也会有所改变。 特 别是教育的作用, 有可能使具有类似气质的人各自沿着气 质类型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发展而形成不同性格特点。 2、气质类型并无优劣之分,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自己的 影响优势, 而不同的职业又要求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品
质。
因此, 在选择职业和分配时, 要考虑人的气质, 尽可能地 使用气质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人, 以便扬长补短, 有利于提 高工作效率。 尤其是选拔特殊职业的人员, 更是必须测定 其气质
三、性格
1、概念:
性格一般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重要、 最 鲜明的个体心理特征。
个性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 已形成的性格通常是比较稳固的, 贯穿 于并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为举止。 因此, 性格突出的反映 了一个人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是个性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 心理特征。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两者互相渗透。 3、性质的类型
①内向型、情绪化型:1、抑郁质:忧郁、焦虑、呆板、 严肃、悲观、保守、不善交际、安静
②内向型、理智、意志化型:2、粘液质:被动、谨慎、 沉思、平静、有节制、可信赖、性情平和、镇静
③外向型、情绪化型:3、胆汁质:敏感、不安、攻击、 兴奋、多变、冲动、乐观、活跃
④外向型、理智、意志化型:4、多血质:善交际、开朗、 健谈、易共鸣、随和、活泼、无忧无虑、领导力
四、兴趣: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用户的价值观念
问题:什么是价值观念?
(16题) 价值观念 :1、 过去经历 (验) 的集中和抽象 (综 合) 。
2、判断标准
特征:价值观念是人们持有的特定的广泛 信仰,是评价行动的标准和根据,他有一定的持续性。 问题:价值标准 有哪些?
主要包括 :认知标准 (是否理解) 、 审美标准 (是否欣赏) 、 道德标准(判断好与坏) 。这意味着在任何文化价值下人 们对待真与假(认知标准) ,美与丑(审美标准) ,好与坏 (道德标准)的判断可能是不同的。 问题:历史时代不同,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
传统农业社会 :核心价值是追求稳定; 现代工业社会:核 心价值是追求变化、效率、功能等; 信息社会 :核心价值 是追求情感关怀,以人为本。
社会变化, 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连续性 和继承性。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比较稳定的, 一般说如 果没有特殊巨大冲击,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会持续很长一 段时间。
问题:怎样从社会对产品的需要理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念?
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锁需要的产品。 所谓 的时代感和时代背景往往隐含着价值观念。
例如:1950年代到 1980年代初期, 我国人民追求三大件:手表、 自行车、 缝纫机。 或 “三转一响” (收音机) 。 手表:对 准时 的需要, 时间概念 是工业社会或者现代社会的核心 价值观念之一, 对手表的需要意味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的转变。 自行车:对 速度 的需要, 反应 效率和时间 的概 念, 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缝纫机:体现 勤劳俭朴 (传统价值观念) ,为了自己缝补衣服 提高效率 (现代价值观念) ,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美德在追求现代化 价值观念时期的反应。 收音机:从关注自己和家人到 关注 外界社会 。 关注社会是工业化社会的思维方式。 这反映了 价值观念的变迁。 从 1940年代到 1980年代, 收音机一直 被我国城乡作为追求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0年代后, 电视机的普及, 是收音机的价值发生变化, 不再是青年人 的主流追求。
从上述分析这三大件的反应的价值观念可以了解到:1950年代我国人们生活文化的价值观念比较一致比较单一, 追 求现代化同时发展传统价值观念中正面的东西。 这些因素 (以及当时的计划经济运行方式) 对确定市场, 产品和企 业也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数据。
1980年代以后,我国人们追求家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 为:电风扇
、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话。
电风扇 :有些人把它作为摆设,作为现代化的象征。 有 些人用它降温。
有些人认为它对健康不利, 实质是对家庭社会机 器化的反感。 1990年代后期,城市家庭逐渐不追求电风 扇了。而 1990年代后期,德国工作环境逐渐增多了电风 扇。 当环境温度较高, 但是又不十分高时, 电风扇可能起 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如果环境温度持续 38度以上,人们 很少再依赖电风扇了。
电视机 :是收音机的延伸, 对社会和国外的关注, 希望开 阔眼界。后来无目的追求“大” , “新” , “气派” ,反映了
享乐主义。洗衣机:是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人们常说, 它大大减轻了家庭劳动的强度和时间。 这句话包含了许多 价值观念。 深入分析, 会发现各种不同的价值含义。 许多 家庭中男女都工作,因为他们认为经济独立才能获得地 位, 以社会地位权衡人的生存价值, 由此双职工下班以后 都很疲劳, 较难维持家庭的清洁卫生, 因此需要它以减轻 生活压力。 有些人是为了妇女解放。 有些家庭中双方都不 愿意洗衣服, 用它可以缓解家庭矛盾。 有些人以工作事业 为核心价值观念, 即, 以社会生存为核心价值观念。 有些 人懒。
电冰箱 :也反映了多种价值观念。把工作(社会)看的比 家庭更重要或工作繁忙的人缺少时间每天去买菜做饭, 周 末把下周的菜统统做好, 放在电冰箱里, 以节省时间。 老 人家庭依赖电冰箱作为必须的家庭设备。 有些青少年用电 冰箱做冰棍。游戏而把电冰箱作为家庭现代化的象征。 一、生物基础
第三章 用户行为 (认知)
(17题)※ 认知
1、认知概念 :是指人的思维和理解,指人怎样通过思维 把一件事情搞清楚
2认知的因素
认知过程中的理性因素:知觉、注意、思维、记忆和表达 功能性的,通过这些因素的作用,人能够思维、理解、表 达交流、发现和理解问题。
这一点是与计算机的可比性
认知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几乎每个具体事情上, 每个人都具有特殊的认知倾向, 有 自己独特的因果推理经验。
综合性创新
(13题) 思维 (尝试法, means-ends 法,模拟求解法) , 记忆,知识表达 ---广告解读。
1、思维是用大脑表示行动和实施行动,是信息加工的过 程。
2、人基本思维方式:算法思维(逻辑规则思维) 、探索发 现式思维(绝境“求”生) 。
(第 15题) ※探索发现式思维有:
(1) 尝试法 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产品设计应当适应用户的这种思维方式, 允许用户对产品 的操作和维护进行各种尝试。
①一般说, 应当假设用户对该产品是外行, 通过外观结构 设计使用户的一般尝试动作不会把产品弄坏。
②用户靠尝试动作的反馈来评价尝试结果, 对于允许的用 户尝试动作, 应当使产品提供反馈信息告诉结果, 或提示 用户应该怎么办。
③直接提示用户,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
④人机界面应当适应用户的想法和操作。 否则, 用户不能 一下明白怎么使用,就可能引起用户不必要的尝试。 尝试法的简洁版要点:
①假设用户对该产品是外行, 通过外观结构设计使用户的 一般尝试动作不会把产品弄坏。
②尝试动作反馈。
③直接提示用户,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
④人机界面应尽量适应用户的想法和操作, 减少不必要的 尝试。
(14题) ※在界面设计中要注意:
1、 尽量使用标准化符号——不生造图标日常生活中熟 悉的简易图轮廓特征容易理解记忆。 (如相机功能按 钮图标)
采用符号而不使用文字的主要目的是让用户更容易直观 理解操作方法,有些设计师忽略了符号的理解和交流作 用, 无目的地追求标新立异, 把信息设计变成了绘画, 或 自己生造了许多图标,给用户造成许多理解和操作困难。 2、 避免含义不清楚
操作目的(从哪里启动机器) 、操作顺序(按什么方向顺 序运行,怎样结束)
3、 避免隐含操作
(2) 、 Means-Ends 法
在界面设计中要注意
基本思维方法 :确定最终目标,发现当前情况与预 期目标之间的差异,建立一组子目标(ends )采取一个方 法(mean )操作去影响一个子目标。
对设计者来说, 这意味着产品设计不仅仅是考虑一个孤立 的产品, 而要考虑厂家怎么包装, 怎么运输, 用户怎么去 买,怎么去安装,要经过一系列周折,才能在家里使用, 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售后服务” 。如果设计师和产品 商不考虑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就把用户使用产品变成了一 个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了。
这还意味着, 必须给机器设备等产品提供附件, 供用户去 解决安装和维护。
(3)、模拟求解
过程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获得, 实践中最常采用的方法之 一就是模拟。 模拟求解是把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 个相似的问题求解。
设计思想模拟是一种设计思维, 飞机潜水艇等等许多东西 的设计都是从大自然界获得启发,模拟它们的造型思想。 三、 自然观察调查实验方法
怎么能够理解人的思维过程和想法呢?主要通过以下几
种实验方法来形成理论假设:
自我报告 :让人们表述自己的认知过程。例如:日记,回 顾记录,调查问卷和通盘考虑。
实际表明, 这些材料的可靠性低于在认知过程中同时提供 的报告, 因为事后他们会忘记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干过的事 情了。
在研究较复杂的认知过程时,例如研究解决问题和决策 中, 研究者尝尝采用口头交流协议, 在从事给定的认知任 务过程中,被研究的人要出声描述他的一切思维和念头。 专题研究 :深入研究各人的具体认知特性。 一般采用调查 法、测试法、个案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指纹仪样机) 自然观察 :跳出实验室的人造环境条件, 到日常情景中研 究人的时机认知特性。认知心理学对工业设计的启示是, 观察用户操作过程的同时要尝试观察他们的思维过程, 以 理解用户与物品的互动关系。
界面设计中的模式现象
在一个界面中, 如果用户执行同样的动作但得到不同的结 果, 如果这样的界面就存在模式现象。 这样的界面有着不 同的模式, 在不同的模式下, 相同的动作会引起不同的结 果或执行不同的功能。
从根本上说, 导致界面中出现模式现象是由于产品功能多 余控制系统, 从而无法形成控制机制与功能之间一一对应 的关系。
好的产品要使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 模式问题显然在用户 使用产品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在软件界面设计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1. 登陆界面中,输入错误密码?大写锁定。
为什么系统不提示?
2. 注册系统中,用户名占用或者某一项内容填写格式不 对。
系统为什么不提示?
3. 在线文字处理系统,比如在线邮件系统,系统处理超 时,并自动刷新回到初始界面。
既然在线写信时间有限制,为什么系统不提示?
(12题) 记忆
1、 记忆保持率 (短期、长期)
西方心理学认为,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记忆能力来衡量 的。
学习记忆的同时, 以往马上就开始了。 大多数遗忘出现在 一个小时之内, 以后遗忘比较少。 重学总比初学容易, 即 使一个月以后重学, 也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需要的重复次 数较少。
2、用于衡量记忆的任务
回忆 :回忆的任务要求你从记忆中回忆, 一个词, 一个事 实等等。 再认知 :再认知任务要求你选择你以前已经学习过的一个 东西,一般用多重选择测试或对错测试。
回忆与再认知都属于明显记忆。
隐含记忆
操作这种记忆任务时, 我们必须依靠以往的知识 (经验) , 也许对此并无意识, 但是必须有目的在记忆中搜索各种知 识。 (习惯性操作、动作记忆)记忆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记忆负担。
知识表达
1、 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事实,主要包括:概 念、定义、假设、理论、对各种因果关系的假设(理论) 。 例如名字、定律、公式等等。陈述性知识主要描述“是什 么” 。这些知识一般都可以比较容易地用文字描述出来。 2过程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指可以通过手段或方法 被实施的那些知识,主要描述“怎样做” 。主要包括解决 问题的过程、 执行过程、 控制过程、 使用过程、 操作过程、 思考过程、加工过程、计算过程、设计过程、管理过程、 调查研究过程。
工业设计——过程性知识
人最常见的设计方式是:每增加一个新功能, 在人机界面 上就提供一个新的功能操作。 这样, 提供的单元功能操作 越来越多, 而往往没有给用户提供操作和使用过程, 用户 不知道第一步干什么, 第二步干什么, 什么时候结束。 如 果不在人机界面上提供过程性操作知识, 用户就根本无法 使用这个东西, 最好提供图解操作过程。 同样, 如果操作 过程十分冗长复杂,用户就很难记住它。
2、知识在大脑中的表达形式
图像(符号——代表物)与文字(更符号化的形式) 一个符号是被指定代表某物的, 脱离了那个物, 符号本身 没有任何意义。
“狗”
“ DOG ” (语言符号的意义)
有些信息可以用两种方式表达
具象东西(西瓜、洗衣机、皮鞋)
西瓜、 洗衣机、 皮鞋种类具体东西, 会同时表达成视觉图 像 和抽象文字。
选择更合适的表达的方式
抽象 (合理、幸福 ) ——适合用语言符号表达
文字和图像可以表达各种东西和构思, 实际上只靠任何一 种形式都不能表达出全部想要表达的东西。
构想主意(idea )较容易用图像(picture 、 image )表达, 而且这样表达也比较好。
语言(文字)表达——形象表达
两种表达方式互为补充
设计造型?
设计目的?
各有特点:
文字 , 易表达某一类对象 (电视机) 的抽象范畴信息和概 念信息, 这种信息可以被用到它的每一个具体对象 (TCL 电视机)上。
图像 ,模拟真实现实,表现了形状、表明纹理、色调和尺 寸这类属性。 从知觉角度, 图像表达了一个对象很多具体 形象信息, 人可以从图像表达上一下抓住整体形象框架全 貌,但是它不能表达由文字表达的抽象含义。
一幅画所含的信息远多于一段对该图描述的文字。 各种思 维方式的人、 各种经验的人、 各种文化的人, 都可能按照 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解在图形图像中发现有关的信息, 而 文字描述往往只表现了作者所给出的一种信息和思维方 式。
(18题) 界面中的模式现象 :
概念:在一个界面中, 之行同样的动作, 但不一定得到同 样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 导致界面中出现模式现象是由于产品功能多 于控制系统, 从而无法形成控制机制与功能之间一一对应 的关系。
结论:好的产品要使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 模式问题显然 在用户使用产品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模式现象分为有害模式和无害模式。
所谓有害, 就是指人们在使用存在模式现象的界面时容易 出现错误, 而当影响一个动作产生不同结果的内部状况或 因素在界面中清楚的向用户展现出来了, 明确的告知用户 并避免了错误的产生,那么这种模式就是无害模式。 解决方法:
首先,能够完全的消除模式现象是最理想的状态。 如:做到不论什么动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相同结果, 或 者做到产品的控制(或操作)与功能(或结果)能够一一 对应起来。当然,对于功能简单的产品,实现并不难,但 对于功能复杂的产品, 有着技术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要 考虑。
其次,尽量使模式为“无害模式” 。
即把影响动作执行结果的内部状态都展示给用户, 并确保 这些展示被用户注意, 从而让用户意识到他们的动作会产 生的结果。
(如:windowsXP 登录界面对于大写锁定状态的展示就 是这种设计。 )
最后,如果界面的确存在 “有害模式”无法克服(比如相 关因素都展现给用户但无法引起其注意) ,必须采取的设 计就是使用反馈原则。 及时的把执行动作的结果展示给用 户,让他能意识到错误的产生并主动去纠正错误。 (如:注册系统中, 目前大部分的做法是在你输入用户名 后就提供检查功能的按钮,确认你选的的账户是否被使 用。 Yahoo ! Mail 和 Hotmail 都是这种做法。 Sohu blog 注册系统提供用户名即时检测功能)
解决在线文字处理系统超时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提供在线 输入的计时器,当到达限定的时间前几分钟就给予提示, 提醒用户及时保存或者完成操作, 这样就避免了发送信件 超时的问题。
设计线索
1. 可视性(刻度盘、指示灯等)
正确的操作部位都应该显而易见 (主要控制按钮、 辅助按 钮) ,向用户传达正确的信息。用户的操作意图与可能的 操作方法之间的匹配。
2. 预设用途
平板——推→操作上的线索
旋钮——转
狭长的方孔——推入
减轻学习、记忆负担(大量的日用品)
1. 物品外观信息(线索的重要性) 、物品间的差异性。
2. 操作方法明朗化
3. 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积累
1. 什么叫能力
《辞海》 对能力的定义是指成功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 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前者指进行 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 记忆力、 和理 解力等,后者指从事某专业性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2人能力因素的结构
一般能力:指完成各种任务都需要的能力
它被分为:可流动的智力
可结晶的智力
可流动的智力 Gf :指个人掌握知识,很快访问大脑记忆 知识的能力,它能“流动”到许多思维过程,反映了推理 及有关较高级的思维处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年龄的增长对 Gf 和 Gc 的影响大,会使 Gf 能力逐渐衰退。
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 “流性智力” 就是智能机制本身, 指 的是你大脑有多好使, 反映在各种领域中的推理能力, 特 别是对新的题目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上。
可结晶的智力 G :指上学和对文化适应方面的能力。 它是 一个人的经验产物, 反映了通过教育和其它经验。 一个人 能够学习并获益的程度, 它部分的建立在可流动智力的基 础上。根据这一理论,那些聪明、在学校受到良好训练,
并在家中受到鼓励的儿童, 会把较多的可流动智力投入到 这种文化的可结晶技能中。
“结晶智力” 不是纯粹的脑力运行, 而是这种脑力运行的 结果,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比如词汇量、 一般性知识, 等等。 在这方面, 年龄和经验有很大的作用。
设计情感——情感化设计
(20题) 概念 :设计情感特指与人造物的设计相关的
人类情感体验, 它包含了一切人与物交互过程中因人工物 的设计而带来的情感体验。
设计情感的特殊性
1、设计是实用的艺术,因此,设计的情感体验不像纯艺 术作品常常首先是艺术家本人情感表达, 设计的情感体验 则是与该设计的目的性相关。
2、设计情感不仅取决于“用”的结果,还与过程密切相 关。
3、设计艺术中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感性的情感与 理性的情感。其可能激发不同类型,层面的情感体验。
(层次) 本能水平的情感——感官层面
感官层的情感是人与物交互时,本 能地,直接因感觉(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嗅觉和动觉等)体验 的情感。
行为水平的情感——效能层面
反思水平的情感——理解层面
本能水平的情感——感官层面
感官层的情感是人与物交互时, 本能 地,直接因感觉(视觉,听觉,触 觉,味觉,嗅觉和动觉等)体验的 情感。
(内涵) 包括:
形色刺激:设计中直接利用新奇的形与色彩, 以及它们的 考张,对比,变形,超写实的形式来吸引人的注意。 情色刺激:设计将产品的特质或性能与性暗示混合在一 起,吸引人的注意,并产生愉悦感。
恐怖刺激:通过激发人的恐怖感而达到特定目的的设计。 悲情刺激:通过呈现他人的不幸与遭遇, 以激发人的同情 心为目的的情感激发方式。
设计将产品的特质或性能与性暗示混合在一起, 吸引人的 注意,并产生愉悦感。
由曲线勾画出的女性的简单的轮廓, 没有形成完整的 人体形象,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一些“非标准的形” ,但 是在不同色泽的荧光衬托下, 受众立即就会联想到这是一 个女性的身影。
于是,在“完形压强”的作用下,受众内心紧张地进 行补充和想象, 在经验的作用下将这三幅画面构建为一个 完整的女性的裸体形象。
性感因素——升华与堕落的边缘——设计时必须慎重处 理的因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什么叫心理和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