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地:要求掌握细节上的规格,犹如一滴水经过地面,脚背要绷到头, 并且有延伸的感觉。高年级的时候有各式变换,加主力腿蹲或半脚尖的,动力腿每次擦出要灵活自如。
蹲:从髋关节,到大胯小胯要求开,下蹲时尾椎垂直点是双脚后跟的中心,再到地面。下蹲时要绵长,像是水中的皮球,要有韧性,不能蹲死了,因为蹲是跳的准备。
小踢腿: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瞬间的爆发力,为以后的跳做起始的准备。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不但要灵活而且要有爆发力和速度,击打的时候力量集中到小腿脚背上,不能散。高年级时会在半脚尖上做,更加要求主力腿的稳定与动力腿灵活的配合。 单腿蹲:主力腿的蹲,要求同上,动力腿与主力腿的配合最为关键,两条腿同时的弯曲和绷直。用芭蕾的意义解释更加准确,在法语中单腿蹲的的名字是风丢(译音本人太久没有写忘记了)意思是融化。双腿之间要做到拉、撑的感觉。
控制: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要求开、绷、直。再这样的基础上提高腿的高度。
腰:基本上可以说是舞姿的练习。这个组合可以很多样话,所以没有固定的动作解释。但要求无非是优美,延伸,流畅,最主要的是要有提沉再里面。
把下控制要求同把上的没有很大的区别,稳定是关键。
大踢腿:以小踢腿为基础的大踢腿,少不了动力腿的爆发力,加上腿的开、绷、直。最早的古典舞是要求勾脚,用脚尖踢眉心。
踏步翻身:要求低头,翻转时双手走立圆,速度要快,要有质感。翻转时,以手起分带动腰,过程中腰有往天花板上顶的瞬间。
点步翻身:不但双手走立圆,主要还有双脚与身体连贯性的配合,翻转的速度要快,但每个翻身的连接速度要一样,要甩头。
串翻身:上身的要求与点步一样,无论是原地的还是斜线的都要求双脚在地面蹦跳的速度平均力度平均。 上述翻身其重点都在于腰。虽然腰是以双手的力量启动的,但主要依靠腰在达到软开的基础上发力,就像发动机的核心,把来自双手的力量催化加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眼球捕捉到干净利索的翻身。
平转:要求双脚以八字外开的状态,顺时和逆时两个方向行走,每次是半个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要求双脚的力度相同,运行的的范围不能少于或多余半个圆(大约)古典舞是认为腰是人体的中枢,所以腰的稳定性和直立性很重要,千万不能出现塌腰的情况,塌腰是导致平转歪斜的重要原因之一.旋转时要甩头。在身体能够平衡运行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四位转:女生特有的联系。分前后四位转。前:主要是把握双脚重心在瞬间移动到一条腿上并且由双手发力带动腰,腰又促使力量的延伸,最后带动下身一起转,这个过程中,上下身基本同步。要求,重心从双脚到单脚时的稳定,同时腰不但要直立,而且跟随手的力量继续发力,动力腿吸腿的位置不能低于小腿的中段,主力腿尽量绷直,脚尖一定要立得高。后:其他要求一样,只是发力来自动力腿,要求动力腿发力后瞬间收紧,因为是脚发力,所以要控制,力量不能过大,否则到了腰的位置腰不但发不上力,反而会被脚的力量带动。重心就会偏移。
小跳:以半蹲为基础,起跳的过程,双膝伸直,腰要直立,头顶天花板,力量不能过大,只依靠蹲的韧性和脚背推地的力量,只要离开地面就可以,绝对不能过高。
中跳:上身要求同上,基本是二四位的换位跳。这个半蹲要比小跳的深些。起跳要运用,膝关节的韧性与大腿小腿的肌肉能力,奋力向上,绷脚。
大跳:前提仍热是半蹲,前脚离开地面要求经过擦地。以小踢腿的爆发力抬起。后腿要求与后抬腿一致,抬腿同时头顶与脚尖有想靠的意思。空中要求是抛物线的运行路线, 只是个人多年学习和教学的经验之谈,因为不喜欢书上理论的形式
感,看过后就自己消化了,原句是什么也记不得了,仅供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是在芭蕾或者古典舞的联系中,蹲,跳,擦地均可按照芭蕾舞的要求来联系。其中又可分为把杆练习,地面联系(脱把)。
把杆练习:
下蹲
动作步骤:右手扶把,左手向身体斜下方伸展,双脚脚跟并拢,脚尖打开呈一字线(这里所说为一字脚位,可变换)。下蹲,双膝向脚尖方向打开,臀部向前顶。
锻炼部位:抻拉大腿内侧肌肉。
动作误区:下蹲时膝盖向前弯曲,这样对膝关节有害。
擦地(前点地舞姿)
动作步骤:左手扶把,站立,右手向身体右侧打开呈半圆型(半七位手)(初学者,可以双手扶把,用一位脚练习),右脚前伸出(脚跟带动脚尖,小腿带动大腿),脚尖点地。注意收腹、挺胸,眼睛看斜下方。
锻炼部位:收腹,使修长的腿型、挺拔的背部展现出来,有助于养成优美体态。
动作误区:膝盖弯曲,驼背,腹部过于松弛。
小跳
动作步骤:双手扶把(或单手),一位脚,由脚尖发力跳起。腿部想箭一样笔直,有力。
锻炼部位:收腹,使修长的腿型变得有力,收紧臀部,提升臀位线。
动作误区:膝盖弯曲(靠膝盖发力),用力的按压把干借力,驼背,腹部过于松弛。
地面练习:以上动作脱把即可,注意背部的紧张度,臀部要收紧。
擦地练习脱把的一只手呈半圆弧,肩膀不能过于紧张。不能靠膝盖发力。
地面练习小跳时,可以先练习一位跳,二位跳,最后练习五位跳。注意练习时重心不能忽高忽低,整个人犹如被压住一般(把杆练习也一样。) ,上半身保持平衡,不可前后晃动,不可用腰部发
力。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要领
擦地:要求掌握细节上的规格,犹如一滴水经过地面,脚背要绷到头, 并且有延伸的感觉。高年级的时候有各式变换,加主力腿蹲或半脚尖的,动力腿每次擦出要灵活自如。
蹲:从髋关节,到大胯小胯要求开,下蹲时尾椎垂直点是双脚后跟的中心,再到地面。下蹲时要绵长,像是水中的皮球,要有韧性,不能蹲死了,因为蹲是跳的准备。
小踢腿: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瞬间的爆发力,为以后的跳做起始的准备。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不但要灵活而且要有爆发力和速度,击打的时候力量集中到小腿脚背上,不能散。高年级时会在半脚尖上做,更加要求主力腿的稳定与动力腿灵活的配合。
单腿蹲:主力腿的蹲,要求同上,动力腿与主力腿的配合最为关键,两条腿同时的弯曲和绷直。用芭蕾的意义解释更加准确,在法语中单腿蹲的的名字是风丢(译音本人太久没有写忘记了)意思是融化。双腿之间要做到拉、撑的感觉。
控制: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要求开、绷、直。再这样的基础上提高腿的高度。
腰:基本上可以说是舞姿的练习。这个组合可以很多样话,所以没有固定的动作解释。但要求无非是优美,延伸,流畅,最主要的是要有提沉再里面。
把下控制要求同把上的没有很大的区别,稳定是关键。
大踢腿:以小踢腿为基础的大踢腿,少不了动力腿的爆发力,加上腿的开、绷、直。最早的古典舞是要求勾脚,用脚尖踢眉心。
踏步翻身:要求低头,翻转时双手走立圆,速度要快,要有质感。翻转时,以手起分带动腰,过程中腰有往天花板上顶的瞬间。
点步翻身:不但双手走立圆,主要还有双脚与身体连贯性的配合,翻转的速度要快,但每个翻身的连接速度要一样,要甩头。
串翻身:上身的要求与点步一样,无论是原地的还是斜线的都要求双脚在地面蹦跳的速度平均力度平均。
上述翻身其重点都在于腰。虽然腰是以双手的力量启动的,但主要依靠腰在达到软开的基础上发力,就像发动机的核心,把来自双手的力量催化加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眼球捕捉到干净利索的翻身。
平转:要求双脚以八字外开的状态,顺时和逆时两个方向行走,每次是半个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要求双脚的力度相同,运行的的范围不能少于或多余半个圆(大约)古典舞是认为腰是人体的中枢,所以腰的稳定性和直立性很重要,千万不能出现塌腰的情况,塌腰是导致平转歪斜的重要原因之一.旋转时要甩头。在身体能够平衡运行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四位转:女生特有的联系。分前后四位转。前:主要是把握双脚重心在瞬间移动到一条腿上并且由双手发力带动腰,腰又促使力量的延伸,最后带动下身一起转,这个过程中,上下身基本同步。要求,重心从双脚到单脚时的稳定,同时腰不但要直立,而且跟随手的力量继续发力,动力腿吸腿的位置不能低于小腿的中段,主力腿尽量绷直,脚尖一定要立得高。后:其他要求一样,只是发力来自动力腿,要求动力腿发力后瞬间收紧,因为是脚发力,所以要控制,力量不能过大,否则到了腰的位置腰不但发不上力,反而会被脚的力量带动。重心就会偏移。
小跳:以半蹲为基础,起跳的过程,双膝伸直,腰要直立,头顶天花板,力量不能过大,只依靠蹲的韧性和脚背推地的力量,只要离开地面就可以,绝对不能过高。
中跳:上身要求同上,基本是二四位的换位跳。这个半蹲要比小跳的深些。起跳要运用,膝关节的韧性与大腿小腿的肌肉能力,奋力向上,绷脚。
大跳:前提仍热是半蹲,前脚离开地面要求经过擦地。以小踢腿的爆发力抬起。后腿要求与后抬腿一致,抬腿同时头顶与脚尖有想靠的意思。空中要求是抛物线的运行路线,
只是个人多年学习和教学的经验之谈,因为不喜欢书上理论的形式感,看过后就自己消化了,原句是什么也记不得了,仅供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典舞基训
电子教案
目录
项目一 吸伸腿组合 ................................................................................................................. 1 项目二 腹、背肌练习组合 ..................................................................................................... 6 项目三 综合活动组合 ........................................................................................................... 10 项目四 双手扶把一位蹲组合 ............................................................................................... 17 项目五 双手扶把擦地勾绷脚组合 ....................................................................................... 21 项目六 单一小踢腿组合 ....................................................................................................... 24 项目七 单手扶把单腿蹲组合 ............................................................................................... 27 项目八 吸腿、弹腿组合 ....................................................................................................... 30 项目九 单一腰组合 ............................................................................................................... 33 项目十 大踢腿接舞姿组合 ................................................................................................... 36 项目十一 把下大踢腿组合 ................................................................................................... 39 项目十二 单一控制组合 ....................................................................................................... 42 项目十三 换位小跳组合 ....................................................................................................... 47 项目十四 综合中跳组合 ....................................................................................................... 50 项目十五 撕叉大跳组合 ....................................................................................................... 53 项目十六 舞剧片段《团扇舞》 ........................................................................................... 57
项目一 吸伸腿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一周
课
吸伸腿组合 课 时 6 节
题
教学通过吸伸腿组合训练使学生膝关节的柔韧性和力量增强,腿部韧带拉长,为以
目标 后的腿部动作打好基础,能够更好的完成其它 腿部动作。
教学吸伸腿组合包括:平卧式、吸伸前腿、直抬前腿、直抬腿环动、吸伸腿环动、
内容 侧卧式、吸伸旁腿、直抬旁腿、伏卧式、吸后腿、直抬后腿。
重点
与难重点 : 解决学生膝关节的柔韧性。 难点 : 正确掌握直抬腿环动动作技巧。
点
教学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法
教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吸伸腿组合
二、理论部分
该组合主要训练膝关节的柔韧性和力量。通过吸伸腿练习,对拉长伸展韧带肌纤维及柔韧性和增强力量都有着很高的效率,同时也是为把杆动作进行铺垫。本组合音乐伴奏根据《歌唱二小放牛郎》改编,音乐速度稍慢。
三、实训项目
1 、平卧式,双腿并拢绷脚背,双手斜下方扶地准备,前奏时不动,见图 1 。 2 、左腿起,脚尖贴地面,关胯前吸腿 90 度,然后再顺地面伸直回原位,见图 2 ,共做 2 次。
3 、第三次吸起后,留住大腿根及膝盖,伸直小腿绷脚背,然后延伸走最远的路线,慢落回原位。参见图 3 、图 4 。
4 、直抬起前 90 度,见图 5 ,留住膝盖,吸回小腿,见图 6 ,然后顺地面伸直回原位注意无论是抬起还是落下及伸腿均拉长韧带,走最远的路线。见图 7 、 8 。反复一遍图 2 至 8 的相反动作。
5 、向右直体滚身,成侧卧式,右手头上伸出扶地,左手胸前弯肘扶地,见图 9 。 6 、左腿开胯绷脚背,顺右腿旁吸起 90 度,然后再顺右腿伸直回原位,见图 10 。要求收腹收臀部,立胯,做 2 次。
7 、第 3 次吸起后,留住大腿根,慢伸 90 度旁腿,然后延伸绷脚直落回原位,见图 11 、图 9 。
8 、前 8 拍直抬起旁腿 90 度,经吸腿然后顺下面腿伸直还 原位,见图 9 、图 12 。 9 、并直身体左滚身,成左侧卧,拉反面旁腿动作。反复 一遍 ( 图 9 至图 12) 的相反动作。
10 、左滚身成伏卧式,双手在下巴处扶地,两腿并拢,眼看前方,见图 13 。
11 、左腿关胯,夹膝盖向后吸起小腿,然后原路返回原位做两次,见图 14 。 12 、第三次吸起左腿后,留住小腿,抬起大腿根,尽量向上伸直后腿,见图 14 、图 15 、图 16 ,然后直落回原位,见图 17 。
13 、直抬起最高限度的左后腿,然后保持大腿高度,吸回小腿,见图 15 。再落回大腿,见图 14 。再伸直小腿并回原位,见图 13 、直抬腿,见图 18 。
14 、反复一遍图 14 至 18 的相反动作。
动作示范图
四、课后小结
在做动作时要注意,身体的延伸感,动作要做到最大幅度,吸伸腿时要注意小腿用力,直抬时,要注意膝盖伸直,所有的动作要在控制身体的情况下完成。
五、课后作业
1 、地面吸伸腿一种每天做 30 次。
2 、做课后笔记,记录当天所学的内容。
3 、每天练习一下吸伸腿组合。
项目二 腹、背肌练习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二周 课
腹、背肌练习组合 课 时 6 节 题
教学通过腹、背肌练习组合训练使学生腹肌、背肌的柔韧性提高腹背肌的能力加强,目标 为以后腰部动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教学腹、背肌练习组合包括:挑胸腰、大起伏、顶胯、两头起、倒毛顶、抬头卷腰、内容 单、双腿两头起和扳小燕等动作组成。
重点
与难重点 : 解决学生腹肌、背肌的柔韧性。难点 : 正确掌握挑胸腰动作技巧。 点
教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法
教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周所学内容
二、导入新课——腹、背肌练习组合
三、理论部分
该组合主要训练腹肌和背肌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有腹、背肌训练。通过变换动作和节奏的处理,目的是加强肌肉的柔韧性,提高腹背肌的能力。组合音乐伴奏根据《知音》改编,音乐速度慢板。
四、实训项目
1 、平卧地准备,双腿并拢关胯直伸,绷脚,双手斜下方扶地,前奏时不动,见图 1 ,方
7 点横躺。 向是脚对
2 、双肩放松,胸腰主动向上挑起,脖子放松,头自然状态不离地,然后还原躺平。要求挑起时快,落地时慢,共做 4 次,见图 2 、图 3
3 、第 3 次挑起胸腰后,上身一节节直起贴腿,双手由胯边向前划出,眼随挑腰自然地看出去。见图 4 、图 5 。
4 、双手向两旁分开,同时直起后背仰头挺胸,再从尾骨先着地一节节躺下,回原位。见图 6 、图 7 。
5 、从图 2 起至图 7 ,反复一次以上动作。
6 、再一次挑起胸腰,直到起大腰经过后背直立一节节贴腿,双手划向前远伸,然后直起后背与臀部垂直,双手留在双托掌位,眼平视,见图 8 。
7 、向左仰拧身成背对 1 点,同时双分手在山膀位,手心向上,眼随拧身上方看出,见图 9 。 8 、接着向右伏拧身,面对 1 点,同时双合手到双山膀位,眼随拧身下方看出,见图 10 。 9 、重复图 5 至图 7 的动作,上身贴腿,然后直立一节节躺平动作。见图 11 、图 12 。 10 、上身不动,双腿并拢绷脚,向上起伏 45 度,然后控制落地伸长,见图 13 。 11 、双腿直抬起 90 度,要求绷脚,直腿,并拢,然后轻轻落回原位,见图 14 。 12 、从图 13 至 14 反复一遍。
13 、身和双腿同时相夹,然后再展开躺回原位。要求起时要快,有力躺地慢,绷脚挺胸,双手上伸,眼平视,共做 4 次,第 4 次停 2 拍再落回原位,见图 15 、图 16 。 14 、音乐空拍时,两手抓脚腕参双腿吸回平脚落地,见图 17 ,然后两肩和两脚着地,向上顶胯,共做 4 次,见图 18
15 、双手托腰,双腿绷脚并拢向上踹成倒毛顶,肩膀及颈椎着地,起时要快,停 8 拍,然后上身着地,双腿有控制地落回原位,见图 19 至图 20 。
16 、间奏时,挑胸腰直起后背,双腿绷脚打开横叉,然后上身前俯贴地,双手向前穿出扶地,见图 21 、图 22 ,紧接双腿由横叉向后并拢,绷脚,并腿时内侧肌相夹,上身不动,见图 23 。
17 、抬头挑胸腰两次,双手撑地,后低头,参见图 24 、图 25 。
18 、双手背后相握,卷起大半身胸腰抬头,胯部着地,然后一节节有控制地落回原位,见
26 图
19 、从图 24 至图 25 反复本组动作
26 卷后腰动作,最后一次落地时,双手心向下,向前伸出,低头,见图 27 20 、重复两遍图
21 、拎手腕抬起右臂,起上身,同时绷脚远伸抬起左腿,随动作的呼吸,起上身时吸气抬头两头起落下时呼气,两头落回原位,见图 28 。正、反面各做一次。 22 、双腿两头起,拎双腕抬起上身,同时绷脚抬双腿,然后呼气慢落回原位,要求两种两头起动作尽量伸长,抬高,做最大的幅度,见图 29 。
23 、反复一遍图 28 、图 29 动作。
24 、空拍时,双手抓脚腕,小腿后吸,大腿及肚子着地,然后抬头挺胸扳小燕,最后落回准备位,见图 30 、图 31 、图 32 。
25 、手腿回原位,见图 33 。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腹背肌的能力为主,挑胸腰时要注意脖子放松头自然状态,压前腿时上身从腹部开始一节一节贴腿最后是头,做动作时注意节奏的变化。 六、课后作业
1 、腹背肌各做五十个,规范到位。
2 、作课后笔记。
项目三 综合活动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三周
课
综合活动组合 课 时 6 节 题
教学本组合是地面动作的综合练习,也是软开度的进一步练习,其中有勾绷脚、吸目标 伸腿、直抬腿、腹背肌、过横叉及单叉下腰等动作。
教学
综合活动组合:勾绷脚、挑胸腰、过横叉、搬腿变身等。
内容
重点
重点 : 进一步解决学生软开度的柔韧性。 难点 : 正确掌握搬腿变身动作技与难
巧。
点
教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法
教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课程
二、导入新课综合活动组合
三、理论部分
组合训练目的主要是在身体没有任何重量的支撑下,进一步解决各关节的灵活性并增强柔韧性和弹力,从而为把杆动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组合中,增加了一些表演性的小舞姿并配合提沉呼吸,使组合显得优美,流畅,使得学生能初步领略到舞蹈的美感。本组合音乐伴奏选自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音乐速度中速稍慢,深情地。
四、实训项目
1 、面对 2 点双膝脆地,臀部坐在脚跟上,眼看 8 点,双手胸前交叉掌,前 2 拍不动,后 2 拍时,眼从 8 点下方经上弧线看到 4 点下方,同时呼吸,后背上伸,手不动,见图 1 、图 2 、图 3 。
2 、沉下身体,含胸低头。然后留头、臂部提起,将双臂撩至肩,平位延伸,渐渐抬头直立,深吸气,眼看前方,见图 4 、图 5 。
3 、留头慢慢沉下,胸尽量贴腿,深吐气,臀部落回脚跟处,见图 6 ,双臂前伸,低头含胸见图 7 。
4 、左脚向 6 点,伸出后腿,绷脚直膝,同时臀部坐地,右腿 吸回裆处,双手向前,高低手远伸撩起,抬头挺胸,眼随手看出去,吸气见图 8
5 、由远处吐气,落回地面,胸贴腿,后腿和手成一条斜线延伸,见图 9 。
9 、图 9 动作。要求提、沉幅度大手臂和腿伸长,见图 10 。 6 、重复一次图
7 、双臂贴地面从最远处撩起,同时挺胸直背下旁腰,右手托掌,左手按掌,眼看 1 点前
11 。左手撑地,右手及身体由 l 点起向右大涮腰一圈,眼随手路线看出,到面对 3 方见图
点时,最后 2 拍音乐双腿贴地面,经 1 点平伸收到 3 点位,同时双手撑地,含胸低头,要求收腿动作要干净、轻松而且快,见图 12 、图 13 、图 14 。
8 、双腿并拢绷脚背,顺着收回腿的方向上身向右小涮胸腰一圈,由 3 点起回到 3 点。低头含胸,双手自然下垂,涮腰时配合呼吸,见图 15 。
9 、从脚趾一节节勾起,同时慢慢抬头看前方,后背直立,头与臀部呈垂直线,双臂在胯两旁自然下垂,然后再一节节绷直,见图 16 、图 17 。
10 、上身不动,双脚由外向外环动一周,同时带动膝盖针、外开贴地,然后勾脚蹬直回原位绷脚背,见图 18 、图 18 ,要求环动时,两腿尽量外开,直腿时,双腿内侧夹紧延伸。 11 、深呼吸,撩起双臂然后留头一节节吸起双腿,低头含胸,两膝并拢贴胸,双脚绷直点地两手由旁到前抱住双膝,尽量缩成一团,见图 19 、图 20 。
12 、向前伸直左腿绷脚背,留右吸腿同时向 5 点拧身直背,左手抱右膝,右手向 7 点远伸点地,整个肩和胯形成十字型,眼随拧身方向看出去,见图 21 。配合提气。沉气,收回双吸腿含胸低头动作,见图 20 。
13 、重复一遍图 21 至图 22 的相反方向、相反动作。
向 3 点伸直双腿绷脚,同时双臂由后向前划,前伏贴腿,然后两臂夹头由最远撩到斜上举位,手
心相对,最后向外打开,一节节躺平身体,见图 23 、图 24 。
14 、挑胸腰,同时微吸双腿,手撑地,这一动作要迅速挑起,见图 25 。感觉两头向中间夹起。
15 、慢舒展回平躺位,见图 26 ,最后一拍时,吸起右前腿,见图 27 。
16 、右腿慢伸直,然后远划,最后一拍快落地,见图 28 、图 29 。
17 、重复一遍图 25 至 29 的相反动作。
18 、挑胸腰起,上身伏地面,双手由后直向前伸出扶地,同时双腿打开横叉,见图 30 、图 31 。
19 、伏地并回双腿,然后双手推地起上身,双膝跪地,低头含胸,两手抓脚腕,臀部坐在脚跟上。见图 32 、 33 、 34 。
20 、梗脖子向上顶胯直到抬头下腰。由图 35 、图 36 。
,最后一拍时,向左跪21 、由顶胯抬头下腰的原路,再一节节收回臀部落脚跟,见图 34
转到 1 点,旁伸直右腿,右手同时旁伸出,手心向下,眼看前方,左手撑地,见图 37 。
37 、22 、面对 1 点,左膝跪地,右腿和手同时旁抬,划上弧线,经过后腿和侧后腿,见图 图 38 。
23 、动力腿落旁成面对 5 点双跪地,同时翻身敞胸,双山膀,仰头顶胯挑腰,见图 39 。 24 、继续翻身 1/2 圈探海反身,同时左腿离地,随翻身落回 1 点,双跪地双手配合撑地,眼看前方,见图 40 。
25 、反复一遍图 37 至图 40 的跪地探海翻身。保留右跪地,落 7 点伸出左旁腿,同时立身提臀部,左手旁伸,右手由右经上向左晃手,配合呼吸及腰动作。见图 41 。 26 、左腿贴地面,绷脚经前向 3 点划去,同时继续右晃手随腿的划动面向 3 点,左手斜后方伸出,右手同时一条线,抬头挺胸滑叉,然后一节节胸贴前腿,留前后手,见图 42 。 27 、左手托掌,右手后平伸,向远推起托掌下腰,见图 43 、图 44 、图 45 。左手抓好右小腿,右手撑地,左腿绷直贴地,然后向右扳紫金冠翻身,到面对 7 点方向,左腿伸向 3 点,眼看前方,腹部着地,见图 46 ,此动作翻滚要利落,保持软开度。 28 、保留扳紫金冠,然后左腿吸回小腿脚尖贴动力腿,头看 1 点,见图 47 。 29 、放手向前伸出,直腿慢落回伏地并腿,见图 48 ,图 49 ,然后推地起身双跪地,双手收回,背手叉腰面对 7 点,眼看 1 点,臀部坐在双脚跟上,参见图 49 、图 50 。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注重表演性的小舞姿,并配合提沉呼吸,在做组合当中连接动作要流畅,舞姿要优美。 六、课后作业
1 、课上动作复习一遍。
2 、作课后笔记。
项目四 双手扶把一位蹲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四周 课 题 双手扶把一位蹲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
通过一位蹲组合的训练,为将来舞姿和技巧组合打基础。 目 标
教 学
? 一位、二位、五位的全蹲。 ? 一位、二位、五位的半蹲。 内 容
重点与
重点 : 解决学生蹲的要领。难点 : 正确掌握五位蹲的动作技巧。 难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课程
二、导入新课双手扶把一位蹲
三、理论部分
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脚位与蹲的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舞姿和技巧的准确完成,影响到弹跳和控制。弹跳的高、轻和落地的稳、轻,主要取决于动作是否准确。无论什么脚位蹲,膝盖要与脚尖成垂直线,要使学生掌握每一个位置上不同的距离、角度、身体重心和眼睛的方向。这一组合是低班刚从地面训练转入把杆训练的头一个动作,在正确的站立姿态上,加半蹲、立半脚尖和换位。首先要掌握站立,然后认识一、二、五位,强化身体的直立感。在做蹲的动作时,从意念上应该有一种对抗的力量,即当下蹲时感觉是上升,当上升时感觉应下沉。这就是“对抗力”的伸延。另外,无论哪个外开脚位蹲,都要特别强调脚腕不能前后倾倒,要与脚跟保持垂直线。本组合音乐伴奏选自《友谊地久天长》,音乐速度慢速,深情、深沉地。
四、实训项目
1 。 1 、双手扶把,一位站立,眼平视,前奏不动,见图
2 、后背上升,双膝垂直对脚尖,胯与膝关节呈平横线,半蹲,见图 2 。 3 、收直双腿,回到一位站立,两腿内侧向上夹,见图 3 。
4 、反复一遍图 2 、图 3 动作。
5 、慢立起半脚尖,身体直立撑长,见图 4 。
6 、留住半脚尖,双腿尽量往下蹲,见图 5 。
7 、留住半腿蹲,落脚后跟成一位全脚,见图 6 。
8 、收直双腿,回到一位站立,见图 7 。
9 、空拍时重心移向左,右脚旁擦地,落二位,重心移到中间见图 8 、图 9 。 10 、与一位蹲要求一样,做二位半蹲,见图 10 。
11 、收直双腿,后背直立,见图 11 。
12 、反复一遍图 10 至 11 动作。
13 、后背直立,慢立半脚尖见图 12 。感觉头顶向上顶,脚尖向下踩,认真体会“对抗力”的感觉。
14 、保留半脚尖,然后尽量下蹲,后背直立,向前顶胯,保持外开见图 13 。 15 、留住半蹲,落脚后跟,成二位全脚,见图 14 。
16 、慢直双腿站立,见图 15 。
17 、空拍移重心到左腿,右旁点地,擦回前五位,然后重心移到中间,见图 16 、图 17 。 18 、五位半蹲,身体及感觉要求同一、二位半蹲一样,见图 2 、图 10 、图 18 。 19 、慢直双腿站立,见图 17 。
20 、反复一遍五位半蹲。
21 、慢立五位半脚尖,身体上下撑长,见图 19 。
22 、保留半脚尖,五位半蹲,见图 20 。
23 、同一、二位一样,留半蹲,落脚后跟,成五位全脚,见图 21 。慢直双腿,回到五位站立,见图 22 。
24 、空拍时左脚经旁擦地,擦回前五位。随主旋律节奏,反复一遍图 16 至 22 动作后结束。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蹲的脚位与蹲的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舞姿和技巧的准确完成,影响到弹跳和控制。弹跳的高、轻和落地的稳、轻,主要取决于动作是否准确。无论什么脚位蹲,膝盖要与脚尖成垂直线,要掌握每一个位置上不同的距离、角度、身体重心和眼睛的方向。 六、课后作业
1 、每天练习蹲的脚位和蹲
2 、作课后笔记
项目五 双手扶把擦地勾绷脚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五周 课 题 双手扶把擦地勾绷脚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 通过勾、绷、扌汇,及环动的练习,使学生增强脚趾、脚腕的灵活性和脚部目 标 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勾绷脚意识。
教 学
该组合在单一前、旁、后擦地的基础上,增加了勾、绷脚的练习。 内 容
重点与重点 : 解决学生脚趾、脚腕的灵活性。 难点 : 正确掌握勾、绷脚的动作技难点 巧。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课程
二、导入新课(综合活动组合)
三、理论部分
该组合在单一前、旁、后擦地的基础上,增加了勾、绷脚的练习。动作采用两腿交替做的方法,以使主力腿不太疲劳,从而保证动力腿充分的练习。本组合音乐伴奏根据录音记谱,音乐速度中速。
三、实训项目
1 、双手扶把,一位准备,后背直立,眼看前方,见图 1 。前奏起,不动。 2 、右脚向旁擦出,见图 2 。
3 、留住左腿重心,胯与背部不动,右脚由脚趾至脚腕一节节勾右脚一节节绷直点地,见图 4 。
5 。 4 、右脚擦地收回一位,重心回到双腿之间,见图
5 、换左脚反复一遍图 2 至 5 相反动作。
6 、右脚向前擦出,勾、绷收回。动作顺序节奏要求同旁腿一样,见图 6 、图 7 、图 8 、图 9 。
7 、换左腿后擦出,勾、绷,收回一位。动作顺序、节奏要求同前、旁一样,参见图 10 、图 11 、图 12 、图 13 。
8 、换右腿后擦出,勾、绷、擦回,要求同前。
9 、左脚前擦勾、绷,收回,动作要求同前,结束。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注意勾、绷脚的练习,动作采用两腿交替做的方法,以使主力腿不太疲劳,从而保证动力腿
充分的练习。
六、课后作业
1 、每天坚持做勾绷脚练习。
2 、作课后笔记。
项目六 单一小踢腿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六周 课 题 单一小踢腿组合 课 时 6 节 教学目标 单一小踢腿组合,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腿的力量和延伸感。 教 学内
该组合包括:前踢、旁踢、后踢。
容
重 点
重点 : 解决学生的腿的力量、延伸感。难点 : 正确掌握旁踢的动作技巧要与>难
领。
点
教 学方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法
教 学用
多媒体、钢琴伴奏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内容
二、导入新课——单一小踢腿组合
三、理论部分
单一小踢腿组合,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腿的力量和延伸感。组合采用双手扶把,两腿交替做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腿的力量,体会腿的延伸感。本组合音乐伴奏根据录音记谱,音乐速度中速稍快,欢快、有力地。
四、实训项目
1 、左脚前五位,双手扶把,后背直立,前奏起不动见图 1
2 、左脚向前擦出。见图 2
3 、左腿直抬起 25 度前腿。见图 3
4 、左脚轻点地,见图 2 。
5 、左脚擦回前五位,见图 3 。
6 、换右腿,向后擦出 2 拍擦出, 2 拍起 25 度后腿,参见图 4 、图 5 。 7 、前 2 拍左脚点地,后 2 拍擦回后五位,见图 4 、图 1 。 8 、换左脚向旁擦出,抬起 25 度。节奏同向前、向后擦出抬腿一样,见图 6 、图 7 。 9 、左脚点地,收回前五位,见图 6 、图 1 。
10 、右腿顺主力腿旁吸起,见图 8 ,再顺着主力腿落回后五位,见图 1 。 11 、左脚顺主力腿旁吸起再顺着主力腿落回原位,此动作似插秧步,见图 9 。
1 拍踢起 25 度,停 3 拍,见图 10 。 12 、右脚向后
13 、前 2 拍点地,后 2 拍收回五位,见图 11 。
1 拍踢起 25 度,停 3 拍,见图 12 。 14 、左脚向前
15 、前 2 拍点地,后 2 拍收回五位,见图 13 、图 1 。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在做动作时注意踢出去的爆发力和开、绷、直。注意刹那间的停顿,注意擦地点地收回的过程。
六、课后作业
1 、擦地小踢腿单一练习,每天做 30 次。
2 、做课后笔记,记录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项目七 单手扶把单腿蹲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七周 课 题 单手扶把单腿蹲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 通过单腿蹲的训练,使学生尽量使内在的韧力延伸到末梢 目 标 神经上。
教 学该组合包括:山膀立半脚尖、掖腿蹲、直起伸前、直腿收回、掖蹲、落回并内 容 立五位。
重 点
重点 : 解决学生单腿蹲的韧力延伸感。 难点 : 正确掌握掖腿蹲的动作技巧与难
要领。
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内容
二、导入新课——单手扶把单腿蹲组合
三、理论部分
本组合以单一的前、后、旁蹲为主,加半脚尖练习,采用两腿交替做的方法。在动力腿不疲劳的情况下,要求细心体会蹲和立、长和短的对比,要尽量使内在的韧力延伸到末梢神经上。要求做动作时后背保持直立,两肩、两胯四个点正对前方,呼吸自如,双腿保持外开状态。本组合音乐伴奏根据录音记谱,音乐速度慢板,自由地。
四、实训项目
1 、左手扶把,右脚前五位准备,背手叉腰,前奏起,手撩到山膀,同时半脚尖,眼随手路线,见图 1 、图 2 。
3 。 2 、上身和手不动,右绷脚旁掖腿,左脚落脚跟,半蹲,见图
3 、左腿直膝盖,一直到立半脚尖,右腿同时向前 45 度伸出,见图 4 、图 5 。 4 、留前腿,主力腿先落脚跟,然后半蹲,要求后背直立,蹲时,两胯收正,脚尖向前延伸,
6 、图 7 。 眼看前方,见图
5 、主力腿先直膝,后立半脚尖的同时,动力腿直落五位并立两腿内侧肌向上夹紧,见图 8 、图 9 。
6 、换吸左旁腿,右腿半蹲,手和上身同前腿一样,见图 10 。
7 、在直膝盖立半脚尖动作的同时,动力腿开胯后伸 45 度,后背直立,眼看前方,见图 11 、图 12 。
8 、留后伸腿,主力腿半蹲,要求后背直立,动力腿尽量伸远,见图 13 。 9 、主力腿慢直的同时,动力腿直落后五位并立,见图 14 、图 15 。 10 、换右腿旁吸,同时主力腿半蹲,见图 16 。
11 、主力腿依顺序直立半脚尖,同时,右腿伸向旁 45 度,见图 17 、图 18 。 12 、留旁伸腿,主力腿半蹲,见图 19 。动作要求同前、后腿一样。 13 、直主力腿立半脚尖,动力腿直落回前五位并立,见图 20 。
14 、反复一次图 16 至 21 动作。
15 、音乐空拍时,并立向把内转向反面扶把。音乐从头起,反复一遍相反方向、相反动作。 16 、最后左手叉腰,右手扶把,左脚在前收回五位,见图 22 、图 23 。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在做动作时,要注意后背保持直立,两肩、两胯 4 个点正对前方,呼吸自如,双腿保持外开。使内在的韧力延伸到神经末梢。
六、课后作业
1 、所学动作每天重复练习。
2 、记录所学动作的重点、难点。
项目八 吸腿、弹腿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八周 课 题 吸腿、弹腿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
通过该组合的训练,主要解决腿部的爆发力,为今后的撕叉大跳打基础。 目 标
教 学
该组合包括:前、旁、后 90 度吸腿、 前、旁、后 90 度弹腿。 内 容
重 点
与难 重点 : 解决学生腿部的爆发力。 难点 : 正确掌握弹腿的动作技巧要领。 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内容
二、导入新课——吸腿、弹腿组合
三、理论部分
弹腿是中国古典舞腿部基训动作之一,该组合即是弹腿的开法动作。通过该组合的训练,主要解决腿部的爆发力,为今后的撕叉大跳打基础
四、实训项目
1 、左手扶把,正步站立叉腰准备,前奏起,右手撩起山膀位,眼睛平视,见图 1 、图 2 。 2 、前 2 拍右腿前吸,绷脚尖,后 2 拍落回正步,吸腿和落腿顺主力腿进行,动作中,身体垂直,眼、手不动,见图 3 、图 2 。
3 、反复一次吸右腿动作。
4 、前 1 拍落,后 1 拍起,见图 3 。
2 拍右腿向前弹出 45 度,后 2 拍收回吸腿位,见图 4 。 5 、前
6 、前 2 拍弹出,后 2 拍直腿落前点地,收回正步,然后马上再吸起前腿,见图 5 、图 3 。 7 、反复一遍图 4 至图 5 相反动作。
8 、右腿 1 拍一次,连续前弹 3 次,然后直腿落前点地,收回正步,见图 6 。 9 、换左腿关胯,两膝并拢,小腿后吸 2 次,节奏同前腿一样,见图 7 。 10 、左腿前 1 拍落回正步,后 1 拍开胯吸起旁腿,见图 8 。
11 、左腿后弹 45 度, 2 拍弹出, 2 拍收回吸腿,第 2 次弹出后直腿落后点地,收回正步,再快吸起左旁,见图 9 。
12 、反复一次图 9 至 8 动作。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今天的练习效果很好,明确吸腿、弹腿的训练意义和目的。
六、课后作业
1 、重复练习所学动作。
2 、严格掌握动作的规范。
项目九 单一腰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九周 课 题 单一腰组合 课 时 6 节
腰是人体躯干的关键部位,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完成诸教 学
如拧、倾、仰、俯、盘、旋、叠、涮等一系列技巧,而技巧的完成质量,都与目 标
腰密切相关。
教 学
胸腰、大腰、前腰、后腰、旁腰、涮腰。
内 容
重 点
与难 重点 : 进一步解决学生腰的柔韧性。 难点 : 正确掌握涮腰动作技巧。 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内容
二、导入新课——单一腰组合
三、理论部分
腰是人体躯干的关键部位,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完成诸如拧、倾、仰、俯、盘、旋、叠、涮等一系列技巧,而技巧的完成质量,都与腰密切相关。腰是人体躯干的关键部位,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完成诸如拧、倾、仰、俯、盘、旋、叠、涮等一系列技巧,而技巧的完成质量,都与腰密切相关。通过这一组合的练习,主要使学生初步认识胸腰、大腰、前腰、后腰和旁腰。为了达到训练目的,要求动作中要规范、柔
韧、呼吸自如。组合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胸腰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大腰的练习。本组合音乐伴奏选自《歌唱二小放牛郎》,音乐速度中速稍慢,抒情地。
四、实训项目
1 、左手扶把,小八字步背手叉腰准备,前奏时,右手撩至山膀位。见图 1 。 2 、(胸腰部分)旁撩手经上方,向把杆方向下左旁胸腰,见图 2 ,眼随手路线看出。 3 、由里向外打开,下右旁胸腰,见图 3 。
4 、反复一次图 2 至 3 动作。做动作时,强调眼手走上弧线,落旁腰。
4 、图 5 ,眼随5 、含胸低头,手从山膀位旁落下,从前直撩到托掌位,仰头挺胸,见图 手路线看出。
6 、手从前来,低头含胸,经下方滑后向,下后胸腰,见图 6 、图 7 。 7 、从山膀位起,经前、左旁、后、右旁,完整地涮胸腰一圈回山膀位,眼看前方。见图 8 、图 9 。
8 、从山膀位起,向后方向涮胸腰一圈,见图 10 、图 11 ,回到山膀位,眼看前方。 9 、(大腰部分)手从山膀位撩起到托掌,向左下大旁腰 90 度,眼随手的路线走上弧线,见图 12 。
10 、向外打开手,手心向上,下右旁腰 90 度,见图 13 。
11 、反复一次左、右 90 度旁腰动作,见图 12 、图 13 。
12 、手从山膀位到前下方同时下前要 180 度,胸贴腿,见图 14 。然后向前推手经过托掌位抬头直上身,见图 15 。
13 、托掌,下后腰 180 度见图 16 。然后回到直立,山膀位,见图 17 。空拍时,外边腿向旁擦出,落脚跟,成二位,双手成山膀按掌,眼平视,见图 18 。
14 、从前、左旁、后、右旁,完整地大涮腰一圈,回到前方山膀按掌,见图 19 、图 20 ,要求大涮腰在 90 度平面上进行。
15 、向反方向大涮腰一次。
16 、收回小八字脚,同时手还原背手叉腰,眼平视,同准备动作一样,见图 21 。 示范动作图
五、课后小结
通过训练、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胸腰、大腰、前后旁腰,要求在做动作时学生一定要规范、柔韧、呼吸自如。
六、课后作业
准确掌握所学动作的规格性,并且反复练习。
项目十 大踢腿接舞姿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十周 课 题 大踢腿接舞姿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
通过大踢腿接舞姿组合使学生渐渐适应踢腿与舞姿的连接和动作的变化。 目 标
教 学大踢腿接舞姿组合的内容包括:前踢腿接踢踹燕、后踢腿接踢探海、旁踢腿内 容 接踏步翻身、蹁腿接躺身蹁腿落大射雁、盖腿接探海翻身。 重 点
重点 : 进一步解决学生腿的柔韧性。
与 难
难点 : 正确掌握前踢腿接踢踹燕动作技巧。
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课程
二、导入新课(综合活动组合)
三、理论部分
大踢腿接舞姿组合在训练中,要使学生渐渐适应踢腿与舞姿的连接和动作的变化。组合要求踢腿有力,舞姿干脆,精神饱满,身体要随时适应舞姿的变化而变化。本组合音乐伴奏根据录音记谱,音乐速度中速,有力地使学生渐渐适应踢腿与舞姿的连接和动作的变化。 四、实训项目
1 、双手扶把,小八字步站立,背手叉腰准备,前奏起,右手撩起山膀位,右腿向后擦出,眼看前方,见图 1 、 2 。
2 、右腿前踢 180 度 2 次,见图 3 。
3 、右腿直接踢踹燕,然后直上身落前点地。要求踢踹燕时,要挺直后背,下巴内收,与踢腿同时顶胯挑腰,上身后仰 90 度,保留山膀舞姿,见图 4 、图 5 。
2 次,右手托掌位,见图 6 。 4 、右腿踢紫金冠
5 、右腿直接踢起探海,然后直上身,动力腿落在左腿后,右转身成双手扶把位,左腿踏步,准备踢旁腿。踢探海时,上身与踢后腿同时往前倾 90 度,要求主力腿蹬直,大腿根后收,脊椎拉长,在一拍中形成探海舞姿造型,落脚后向内转身,见图 7 、 8 。左腿旁踢腿 2 次,见图 9 。
6 、第 3 次踢完旁腿之后动力腿落在踏步蹲,同时左手按掌,右手山膀位,由左手带动上身在 90 度平面上翻身一圈,翻身时要求眼看前下方,先留头,再甩头,过程中保持双山膀,走立圆线,然后回到右踏步站立,双扶把,眼平视,动作要领见图 10 。 7 、反复一次土 9 至 10 的相反方向、相反动作,然后左转身到右手扶把,左手山膀。 8 、左腿踢蹁腿 2 次,见图 11 。
9 、第 3 次踢蹁腿躺身,转向左手扶把位,动力腿向前远落半蹲,右腿抬起后吸腿,同时向把内仰拧身,右手按掌成大射雁舞姿,动作要领见图 12 、图 13 ,然后紧接右腿蹁腿躺身,回到右手扶把位,左手山膀,眼平视,见图 14 。
10 、左腿盖腿 2 次,左手山膀,见图 15 。
11 、第 3 次盖腿后接转身到双扶把位,右腿旁抬起接探海翻身然后顺法落卧鱼,见图 16 。卧鱼的基本要领是在踏步蹲的基础上,伴随主力腿继续深蹲,动力腿渐渐弯膝并着地,重心由单腿移到两腿中间动力腿大腿横贴地面,两膝重迭,然后向原主力腿方向仰拧。一手背手,一手按掌,眼看上方。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踢腿有力,舞姿干脆,精神饱满,身体要随时适应舞姿的变化而变化。 六、课后作业
1 、熟记本组合,多多练习连接动作。
2 、每天练习至少 10 遍,加强体力。
项目十一 把下大踢腿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十一周 课 题 把下大踢腿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把下大踢腿组合,使学生脚跟要站稳,踢腿要 有力,在保持上身姿态动作准目 标 确性,换腿要干净。
教 学 把下大提腿组合内容包括:踢前腿、上步换踢、蹁腿、盖腿、踢旁腿、踢后内 容 腿、后蹁腿。
重 点
重点 : 进一步解决学生脚下的稳定性。难点 : 正确掌握蹁腿、盖腿的动作与难
技巧。
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课程
二、导入新课(综合活动组合)
三、理论部分
在离开把杆的同时,首要的任务是一个稳字,即要求脚跟要站稳,踢腿要有力,要保持上身姿态动作的准确性和换腿干净程度。本组合音乐伴奏根据录音记谱,音乐速度中速。 四、实训项目
1 、踏步叉腰准备,前奏起,收回丁字步,左起双晃手,拉开山膀,眼看前方,准备踢腿,见图 1 、图 2 、图 3 、图 4 。
2 、面对 1 点,左腿起,交替行进,踢前腿 4 次,绷脚背,见图 5 、图 6 。 3 、面对 1 点,左蹁腿一次,落地后左转身,成面对 5 点,换踢右盖腿一次,继续左转身,
1 点位。蹁盖腿转身时,保持后背直立,双山膀,见图 7 、图 8 、图 9 。 回到面对
4 、左转身,面对 3 点,左腿倒踢紫金冠一次,落左脚前五位面对 1 点,双山膀,见图 10 、
11 、图 4 。 图
5 、右起向前行进,旁踢 4 次,见图 12 ,上身保持面对 1 点,双山膀位。 6 、面对 1 点,右蹁腿落地,右转身,面对 5 点,换左盖腿一次,继续右转身,回到 1 点,见图 13 、图 14 、图 115 。
7 、落左腿,右转身面对 7 点,右腿倒踢紫金冠一次,见图 16 、图 17 。 8 、向 8 点上右脚成踏步同时双分手到斜托掌位,眼看 2 点,立起双腿,见图 18 、图 19 ,然后圆场下,见图 20 。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1 、节奏要准确,动作变换干净利落。
2 、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要连贯。
六、课后作业
1 、熟记动作。
2 、练习踢腿技巧与舞姿的衔接。
项目十二 单一控制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十二周 课 题 单一控制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
通过单一控制组合使学生加强自身重心的稳定性和胯跟的能力。 目 标
教 学本组合是离把后的第一个控制组合:由直抬腿、吸伸腿、踢扳腿和环动紫金内 容 冠、滑叉、乌龙绞柱等。
重 点
重点 : 进一步解决学生重心的稳定性。
与难
难点 : 正确掌握乌龙绞柱的动作技巧。
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课程
二、导入新课(综合活动组合)
三、理论部分
组合着重强调重心的稳定性,而不是强调腿的高度。乌龙绞柱的动作要领,是在单叉的基础上,一腿做蹁腿,一腿做盖腿,经过地面滚身而成。要求动作中抬腿慢起,空中舞姿尽量多停留,然后快落,并注意腿部动作舒展,方向准确,踢扳有力。本组合音乐伴奏根据录音记谱,音乐速度慢板,抒情地。
四、实训项目
1 、对 2 点,左脚前五位,背手叉腰准备,前奏起半蹲,撩双山膀,眼看前方,见图 1 、
2 、图 3 。 图
2 、左腿前擦地,直抬起前 90 度,然后落回原位,后背直立,眼平视,动作时保持两腿外
4 。 开,动力腿要开、绷、直,见图
3 、左腿顺主力腿开胯,旁吸起 90 度,然后外开向前伸直,快落回原位,见图 5 、图 6 。 4 、重心移向左腿,右腿后擦地,直抬起后腿,动作时方向不变,挺胸直背,眼看前方,然后落回原位,见图 7 。
5 、右腿顺主力腿开胯旁吸起,向后伸直,然后快落回原位,见图 8 、图 9 。 6 、左转身面对 1 点,保持上身舞姿,左腿经擦地抬起旁腿,然后直落点地回原位,见图 10 。 7 、左腿顺主力腿开胯旁吸起,然后向旁伸直,落地回原位,见图 11 、图 12 。 8 、反复一遍图 10 至 12 的相反动作。
9 、向 2 点转身,右腿勾脚,向前踢板 180 度,后背直立,眼看前方,见图 13 。 . 10 、放手到双山膀位,绷脚背,控前腿,眼看 1 点。然后动力腿直落前点地,向 2 点滑叉,保持后背直立及上身舞姿,见图 14 、图 15 、图 16 、图 17 。 11 、向 5 点躺身乌龙绞柱 1 个,然后盘腿起上步成右腿踏步,身对 2 点,同时随盘腿起动作,手胸前交叉,然后撩起斜托掌,眼看 8 点上方,见图 18 、图 19 、图 20 。 12 、空拍时向右转身,面对 8 点,打开双山膀,右脚前点地,眼看前方,见图 21 、图 22 。 13 、右腿向后踢扳紫金冠要求动力腿和双臂伸直,眼看前方,见图 23 。 14 、保持重心稳定,后背贴腿,控扳紫金冠。
15 、保留前面的舞姿,做好准备,最后 4 拍,主力腿立半脚尖同时抬头伸腿向上立,尽量多停留扳腿动作,最后用爆发力直落回右脚后五位,并立半脚尖,双山膀,眼平视见图 24 、图 25 。
16 、左转身到面对 1 点,双山膀位,左腿向旁踢扳起 180 度腿,右手留山膀,眼睛平视,见图 26 。放开手回双山膀位,控旁腿,最后 4 拍,主力腿立起半脚尖,动力腿及后背向上延伸,然后直落回原位,见图 27 。
17 、向右转身到面对 8 点,左腿向 8 点上步呼吸蹲,同时一节节含胸低头,右腿顺主力腿吸扳前腿,见图 28 、图 29 。
18 、慢慢直起主力腿,同时一节节伸展后背到直立,眼平视, 180 度扳前腿,见图 30 。 19 、保持后背直立,眼看前方,左腿由前腿环动到旁腿,配合换手扳腿,见图 31 。 20 、动力腿由旁环动到后腿,成紫金冠,尽量保持双手扳腿环动,要求从前环动到后腿紫金冠,均在一个高度上进行。最后一拍时,主力腿立半脚尖,抬头伸腿,用爆发力回原位,
32 、图 24 、图 25 。 见图
21 、面对 8 点,呼吸撩臂半蹲,然后收回背手叉腰,眼看 1 点结束,见图 33 、图 34 、图 35 。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1 、空中舞姿尽量多做停留,然后快落。
2 、注意腿部动作的舒展,方向要准确。
六、课后作业
1 、多加练习踢腿,加强胯跟能力,提高控制的高度。 2 、熟悉动作之间的连接,熟记组合。
项目十三 换位小跳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十三周 课 题 换位小跳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重点是训练脚腕的推地能力,这是跳最基本 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的肌肉目 标 素质和后背的力量。
教 学
换位小跳组合包括:一位二位小跳、五位换脚跳。 内 容
重 点
重点 : 解决学生脚腕的能力。
与难
难点 : 正确掌握脚的推地动作技巧。
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
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课程
二、导入新课(综合活动组合)
三、理论部分
该组合是离把之后,在中间的第一次起跳,以单一的双起双落训练为主,并辅以一位、二位、五位及换位跳进行练习。在跳的过程中,要求保持后背直立,双腿外开,半蹲起跳时脚腕迅速推地,空中直膝绷脚,注意落地时,脚尖先着地,然后依次踩下。本组合音乐伴奏选自《苏姗娜》,音乐速度快板,跳跃地。
四、实训项目
1 、面对 1 点一位脚,双手背手叉腰,眼平视准备,前奏时不动,见图 1 。
1 拍 1 次,一位起跳 8 次,双手由前下方交叉、直上,撩起上分手、经托掌位到山2 、
膀位,再回到前下方交叉位,手的动作随 8 个小跳渐次完成,见图 2 、图 3. 图 4 。
、图 6 。 3 、脚换二位跳,手与一位跳相同,见图 5
4 、脚换前、后五位跳, 1 拍换 1 次。双手走双合手路线,与前述的一、二位手路线相反,见图 7 、图 8 、图 9 。
5 、反复一次图 7 至 9 的换位跳动作。双手停山膀位,见图 10 。
6 、收回背手叉腰位,同时双腿五位半蹲 1 次,眼看 1 点前方一、二位跳时,双分手,眼随右手路线看出,五位换脚跳时双合手,眼随左手路线看出,见图 11 、图 12 。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1 、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跳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技巧动作,亦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所必不可
少的重要手段。
2 、小跳的训练目的是训练脚腕子的推地能力,这乃是跳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肌肉素质
和后背的力量。
六、课后作业
1 、多做半脚尖练习,每天做一百个。
2 、多做快速小跳,每天八个八拍。
项目十四 综合中跳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十四周 课 题 综合中跳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
通过综合中跳组合使学生弹跳力爆发力加强,在空中舞姿更准确。 目 标
教 学
综合中跳组合包括:劈叉跳、卧鱼跳、吸腿跳和拧身吸腿跳等动作。 内 容
重 点
重点 : 进一步解决学生的爆发能力。
与难
难点 : 正确掌握劈叉跳动作技巧。
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多媒体、钢琴伴奏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课程
二、导入新课(综合活动组合)
三、理论部分
在组合中,运用了小舞姿、身韵和简单的舞台调度来连接。要求弹跳爆发力要强,动作协调,起落干净,舞姿舒展。本组合音乐伴奏根据录音记谱,音乐速度中速。后附组合调度图。 四、实训项目
1 、右脚在中间踏步,背手叉腰,眼看 8 点准备,前奏起不动,见图 1 。
2 、向 7 点方向,左脚横跳步,成右脚上前、左踏步蹲,接左转身,胸前小五花,回到面对 2 点,然后打开山膀,收回右脚在前,五位直腿,眼看前方,要求小五花要转身利索,动作干净,见图 2 、图 3 。
3 、面对 2 点,右脚前、左脚后,劈叉跳 2 次,空中左手在上顺风旗,眼看 1 点, 4 拍 1 次,见图 4 、图 5 。
4 、向 3 点,右腿在前蹉步,右起双手,领到左手在上斜托掌位,眼看 2 点上方,空中右腿在卧鱼盘腿,动作要领见图 6 、图 7 。然后落卧鱼坐,保留上身舞姿,见图 8 。
8 点方向,山膀位,5 、右背手叉腰,左手由右下,平磨到左方,接着渐渐站立起回到面对
眼看前方,右脚直腿后点地,见图 9 、图 10
1 次,见图 11 。 6 、打开双山膀手位,面对 8 点,踢右前腿
7 、面对 3 点,左腿前吸腿跳,同时双手由下撩到双展翅,眼看 8 点,身体拧向 1 点,第 2 次向 5 点拧身换反面前吸腿跳,见图 12 、图 13 。 8 (
8 、面对 5 点,向 3 点方向横跳步,成左踏步转身,小五花手转到面对 8 点,打开山膀位,收回右脚在前,五位直腿。眼看 8 点前方,见图 14 、图 15 。 9 、反复一遍图 4 至 14 的相反方向、相反动作。
10 、向 3 点上左脚,吸右前腿,双手胸前小五花,上身拧向 5 点,然后右腿直落大掖步,向 1 点拧身,右手在上顺风旗,眼看 8 点,见图 16 、图 17 。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1 、中跳要求空中动作协调,起落要干净。
2 、舞姿要优美,动作连贯。
六、课后作业
1 、多做提高能力素质的练习。
2 、每天做 50 个单一中跳,练习腿部能力。
项目十五 撕叉大跳组合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十五周 课 题 撕叉大跳组合 课 时 6 节 教 学目
该组合以撕叉大跳训练为主,并融进了大射雁跳和摆腿跳。 标
教 学内
撕叉大跳组合:撕叉大跳、大射雁跳、摆腿跳、舞姿动作衔接 容
重 点
重点:解决学生的跳跃中的舞姿形态。
与>难
难点:正确掌握撕叉大跳动作技巧。
点
教 学方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法
教 学用
多媒体、钢琴伴奏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
要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周所学内容
二、导入新课—— 撕叉大跳组合
三、理论部分
该组合以撕叉大跳训练为主,并融进了大射雁跳和摆腿跳。组合运用大幅度的舞台调度和身法舞姿来衔接,要求撕叉跳既要有高度,还要有跨越感。动作中舞姿要舒展流畅,弹跳爆发力要强,要富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本组合音乐伴奏根据录音记谱,音乐速度中速稍慢,宽广、自由地。后附组合调度图。
四、实训项目
1 、在 6 点方向,右脚踏步,身对 2 点,眼看 8 点准备,前奏起,经过蹲,重心移到右
掌位,眼看 2 点前方,见图 1 、图 2 。 脚,左脚前点地,同时双手打开旁摊
2 、向 2 点方向,右脚在前,趋步起法,撕叉跳 3 个,右手在上高低手,眼看 2 点上方,
3 ,然后向 2 点上左脚,成右踏步站立,双手由胸前呼吸,向上撩起高低手,见图 4 。 见图
3 、留住身体,对 2 点,然后左后撤步,回旋小圆场一周,回到原位。圆场时,双手随身体的前倾从左滑下回到原位,要求呼吸自如,韵律感要强,参见图 5 ,及图 6 。 4 、左转身,面对 7 点,打开双摊掌,左脚在前,趋步踢右前腿,左后吸大射雁跳一个,落地后接摆腿跳一个。大射雁跳为左手在上顺风旗,摆腿跳为右手在上顺风旗,眼看 2 点,见图 7 、图 8 、图 9 。
5 、左脚起后,退十字步同时双手胸前小五花,回到 8 点位时双手下分,到右手在上顺风旗,并向 8 点上左脚,立半脚尖,右腿后抬 90 度,见图 10 、图 11 。 6 、向中间蹉步、起法,单腿变身跳,右腿踢起变后,眼看 8 点,见图 12 、图 13 。 7 、身对 7 点,落小后吸腿,剪步跳,成左腿半蹲,右腿绷脚伸向 7 点前点地,同时双手由前经下滑向右后斜上方,上身拧向 1 点,眼看手方向,见图 14 。 8 、右脚成主力腿,并保持倾斜度,然后右腿前吸起像过门槛一样,由后到前。同时双手由右经上,向左晃手,在空中停留的瞬间,左前吸腿,身体向 1 点拧身旁提,主力腿高立半脚尖,眼看 8 点,见图 15 接着向 3 点落脚,再上右脚,成右弓步。同时继续晃手,重心**,面对 1 点,快速移重心到左脚,收右脚成右踏步,继续晃手,见图 16 、图 17 。随着晃手落下,双腿踏步半蹲,松驰右转身,见图 18 ,此组动作俗称“醉步”。动作在 3 至 7 点横线上进行,上下幅度要大,要有醉态之感。
9 、面对 1 点,右腿小盖腿躺身,同时右手扬掌,左手向旁推开,眼看 8 点,主力腿半蹲,见图 19 、图 20 。
10 、保留上身舞姿,左转身向 4 点半脚尖跑去,之后面对 8 点左脚前点地,又山膀,见图 21 向 8 点,趋步撕叉大跳一个,再接一个摆腿跳,动作要领见图 22 、图 23 、图 24 。
11 、向 8 点上右腿,成左腿在后大掖步,同时左手里掏,右外晃,停在左手在上顺风旗,
眼看 2 点,见图 25 。要求最后上步,低头含胸亮相,刚劲有力。
动作示范图
五、课后小结
提醒学生在动作中注意舞姿要舒展流畅,弹跳爆发力要强,强调艺术表现力。 六、课后作业
1 、课后增加弹跳练习。
2 、增强素质练习。
项目十六 舞剧片段《团扇舞》 班 级 04 舞蹈表演 教 师 赵林春 日 期 第十六周 课 题 舞剧片段《团扇舞》 课 时 6 节 教 学通过对《团扇舞》的训练使学生对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动作在作品中的运用有目 标 较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 学
腿部的练习、脚部练习、舞姿练习、碎步练习、道具练习 内 容
重 点
重点:解决学生的舞姿形态以及动作的呼吸韵律。 与难
难点 : 正确掌握舞蹈风格以及人物形象。
点
教 学
讲解、示范、启发、课件演示
方 法
教 学
扇子、多媒体
用 具
通过基训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训课中所要求的技术技巧,舞姿韵律,要 求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艺术表现力。并能准确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舞剧片段《团扇舞》
二、理论部分
这段舞蹈主要表现了明末清初山西富家女子,为富甲一方的殷家少爷祝贺生日的场面,这段舞蹈突出表现小脚女人走路时的特点。
三、实训项目
1 、二十四位身着蓝色旗袍的少女,双手持着红色的团扇,由舞台左侧沿底线缓缓小颠步走出;再顺斜线做三颠一踢步前行,走成一个大斜排,如下图 1 。舞蹈动作强调的是一种味道,其味轻盈、灵巧。小颠步做的时候,身体要前倾,稍微塌点腰。小脚女人的步履让舞蹈艺术化了。三颠一踢的小踢要听得到擦地声。更重要的是:神态 --- 神态要古典、时尚。时尚是几百年前三晋大地,尤其是晋中一带的大家闺秀们的时尚。神态要安祥。安祥是古典与典雅的安祥。
2 。小颠步要有颠有颤。要有宁静感,宁静是指动作连2 、从斜排上做小颠步形成以下图
接间的宁静。
3 、左边小方阵在原地舞蹈;右边小方阵做三颠一踢步向前行进至下图 3 。左边小方阵的舞蹈动作幅度要大。侧前的动作要加紧膝盖,停的时候要静止住,犹如雕塑。右边小方阵向前行进时,三颠步子要小,一踢要大,胯部要前顶一点。
4 、集体做小颠步退至下图 4 。退的时候,后背应该往后靠一点,面部要上仰。要表现出雍容华贵而又落落大方的气质。整体的排面要往舞台后区靠一些。
5 、在长方形的排面上,从舞台后区,集体做向前缓慢行进的舞蹈至下图 5 。在舞姿上:迅速停住、摆好第一造型;第二个动作缓缓使上肢前倾、臀部顶出;第三个动作小腿迅速踢臀上步,单臂上举,挑胸仰头停住;第四个动作错步迅捷,注意前肘动作的位置(小臂平曲、肩架骨向后打开)。以上对舞姿的几个方面的要求,在整个“团扇舞”中会多次出现,要认真把握、力求准确无误。
在乐感上:强调节奏的快与慢;切分与流畅。杜绝踩不住拍子;合不上节奏。 在扇子的使用上:持扇子的手形;不同动作中扇子的角度、扇面的方向;动作连接、变化过程中扇子的走势。
6 、集体做小颠步向舞台中后区集中如下图 6 ,首先要对齐、集中、紧凑,决不能松散。集体蹲下去的高度要平整;蹲姿要统一;方向要一致。面部表情要自然、甜美、祥和。 7 、从集中的方阵上向前手握手行进至下图 7 ,分开节奏一排一排的走;第一排走时第二排依然在原地颤动。一、三排向右;二、四排向左,尽可能地往两边走。脚步不要有符点,脚后跟要踢臀部,胳膊肘应该夹住身体。头和身体的角度需要扭曲,突出其民间舞蹈的风格
和特点。眼睛要随身体的角度向前看出去,要有神。一横排上的人一定要统一思想;保持一致;不能东拉西扯。手臂和腿部的表现是其特点与看点
8 、一、三排向右;二、四排向左,渐渐行至下图 8 ,一、三排先动;二、四排后走,必须要留头甩头;前腿端起来时象踢毽子;往旁边走时,最边上的人要领着走。保持民间舞的状态(即:脖颈要拧、下颚要顶)。
9 、用小碎步,立半脚尖迅速退至下图 9 。中间的二人很主要,应起主导作用。尽可能往后退,再走到集中的方阵上。
10 、集体向前行进两个 8 拍后,前二排往左、后二排往右形成下图 10 整齐、统一,还要注意脖颈的立度(即:迅捷)、下颚的角度(即:拧顶)。把脖子扔出去,感觉上要淘气点。分层次前低后高;最后一排立半脚尖(指向前行进两个 8 拍)。要面漏笑容、微漏牙齿。原地小颠步后转身时,表情要表现出含蓄、羞涩(指前二排往左、后二排往右形成上图时),转到旁边后,要将额头藏起来。
11 、反身用小颠步走到下图 11 ,完全背对观众走到大三角形的位置。转身外圈 13 人做掖腿深蹲造型;中间 11 人做半蹲造型。外圈的人要端庄、幽雅、宁静、大方。上肢稍稍后仰;双臂侧上举;双肩微微前抠;眼睛平视;做上下微微颤动的动作。中间的人做左腿先上的“ 十” 字步。上身的要领:送肚子,扇面要立起来做划“ 8 ” 字,上身前倾的动作要低于外圈的人,如同消逝了似的。外圈做 4 个 8 拍后,再做中间做的动作,反之,中间做完做外圈的动作。这叫的动作互换。舞蹈动作要放开做,应该舒展、豪放、大起大落、大开大合。
12 、从大三角上尽快用小碎步跑到台前,一大横排上摆好不同的造型,边上二人靠后一点摆造型如下图 12 ,跑的时候身体要上仰;速度要快。造型强调瞬间静止、纹丝不动、风格突出、特色明确。
13 、当边上二人用小颠步行至舞台三分之一时,大横排上插空退后十人,形成两横排如下图 13 ,边上二人用小颠步向中心移动时,应静、稳、轻。形成两排要轻松、自然、随意。上下交错做动作时,下的人的扇子把儿要一下子打到地面上,贴着地面向前;退的人做小颠步,要仰起上身。
14 、后排向前跨一步,很快又一次形成一大横排如下图 14 ,每逢在横排上做一样的动作,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一个“齐”字。“齐”所表现出的是体态、神态以至方方面面的统一。对形体的要求是:提臀、塌腰;对腿部的要求是:吸要开胯、踢要关胯、大腿跟要切开。
15 、横排上先做一个猫跳再跑到大圆圈上,如下图 15 ,跑的时候单臂从地下滑过,相似采到一朵鲜花一样,要象小鸟似的自由飞翔、轻盈快活。跑到大圆圈上时,要找寻自己最舒展、最完美的舞姿亮相。
16 、大圆圈上的动作刚刚摆好,很快就跑到下图 16 ,中间四人迅速转身深蹲下去摆好造型;外圈上的人也同时转身直立,双手平伸出去,掌心夹住扇子。中间四人缓缓站起;外圈上的人慢慢蹲下。外圈和中间所有的人同时捻转扇子,霎那间停顿在最后结束的造型上。 四、课后小结
强调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完美无缺。 2 、强调舞蹈韵味的个性化、风格化、特色鲜明。 3 、强调舞蹈群体的统一性、整齐性、步调一致。 4 、强调舞蹈与音乐节奏的和谐、融洽、天衣无缝。
五、课后作业
认真复习舞剧片段《团扇舞》,揣摩人物性格特点,多听音乐,使动作、情绪与音乐更加融洽的结合在一起。
古典舞基训[宝典]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概要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而这种所谓风格特性,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这门艺术的神韵特征之所在。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的突出表现。
形——指的是外形。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外部形态特征。除人体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态外,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点是在拧、倾、圆、曲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程的展现。
神——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这是古典舞的内涵。
劲——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劲儿”,它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动势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然无存。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任务及特点
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属性的原则下,确定训练的目的和手段,培养既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又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员,是我们的训练特点和最终任务,为此我
们应当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新鲜的认识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特点
1、外形的特点
,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训练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
,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中国古典舞鲜明的风格性。
2、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
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的不仅是软开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3、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
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4、中国古典舞的连接特点
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而8字圆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相加的,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 5、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平铺直叙不是中国古典舞所要的节奏,也达不到古典舞的审美要求,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则是古典舞所要的节奏特征的总的概括,无论从外部形态的要求标准,到内在意识的发掘阐释,都是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恰当比喻。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壁画,体现出静中有动的神韵和节奏,而舞蹈就是
活动起来的书法和雕塑,流动中的画圈,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节奏是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种节奏特征的训练就会缺少中国古典舞的神韵要求。 ,二,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风格、规格及动势特点
1、转的技法动势与身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翻身技巧的民族性是体现在上身在倾斜状态上的技术技巧,它的闪光点在于它的节奏上的闪展和灵巧。 3、跳类技巧的形成和发力方法有着古典舞自己的特点。
第二章、舞蹈教学常用术语
一、常用舞蹈术语
[八个方位——1—8点] 是用以规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专业术语。即,场地正前为第一分位——“1点”,右前、右旁、右后为第二、三、四方位——“2、3、4点”,正后为第五方位——“5点”,左后、左旁、左前为第六、七、八方位—— “6、7、8点”
[扶把训练] 即学员手扶把杆做舞蹈练习。分“单手扶把”和“双手扶把”(见图)。
[中间训练] 即站在训练场地中间做练习。是相对“扶把训练”(因把杆多设在场地四周)而言。
[对称动作] 指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左转身”的对称动作即“右转身”。
[动作的左与右] 单一舞蹈动作一般都分左、右两面,通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分。如左腿向前踢腿“左前踢腿”,右手做“盘手”即称“左盘手”。舞蹈训练中常称“左虚步”、“右端腿”、“左托“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该动作。
[动作的单与双] 有些动作以单臂(或腿)做动作时多称左或右(见上条),以双臂(或双腿)做时即标以“双”字,如“双山膀”、“双摇臂”、“双起双落”等。
[面向、视向] 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
时,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亮相] 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此种造型即亮相。
[平圆、立圆] 与地面平行的圆圈运动路线(通称“划圆”)即“平圆”,与地面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即“立圆”,
[划弧] 指在“划圆”轨道上的某一段路线,如手臂划“上弧线”,即手臂做立圆的上半圆,如右后腿划“右半弧”至前,即右腿做平圆的右半圆。
[留头、甩头] 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只一方位称“甩头”。例如“转圈”、“翻身”动作,开始转体时“留头”,当身体转动约180度时,再迅速甩头360度,以控制旋转方向、增强动力。甩头也是亮相时的常用动作。
[涮头] 以颈为轴,头在肩上方做平圆动作。 [环动] 多指腿部以髋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有时也泛指其他关节为轴的划圆运动。
[控制] 此处专指舞蹈训练课目的一种。即使舞姿静止在一个动作上,训练肢体的控制
力量和能力。
[双起双落]、[双起单落] 跳跃动作的术语。即双脚同时跳起再同时落下,称“双起双落”,如双脚跳起,单脚落下着地,称”双起单落”,以此类推还有“单起双落”、“单起单落”(落下时不换脚)等。
[起法儿] 正式动作以前,从力量或动作上做准备,称“起法儿”,一般在正式动作前的半拍时间,做起法儿动作。
第三章 把上训练部分
初学者先从双手扶把做起,逐渐过渡到单手扶把。扶把方法,站一位双手轻轻搭在把杆上,手指根部接触把杆,屈肘于身旁,
双手距离与肩宽。,单手扶把同双,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不要抓把杆,并及时纠正。为了后面的教程在这里介绍一下主力腿和动力腿,
主力腿,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动力腿,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一,、压腿
双手按被压腿膝部,上身尽力向前俯压(或双手掰住脚掌,试着以腹部贴大腿、以胸部贴膝盖,以下腭碰脚尖,量力而为,不能一蹴而就),支撑腿和被压腿始终保持绷直状态,腿后韧带、肌腱和肌肉有明显的拉伸感。
动作要求:
1、 压腿时两条腿都要伸直,收胯。 2、 压和起都要保持后背直立。
3、 起上身时,必须每次回到准确位,包括手。
易犯毛病,
1、压腿时动力腿容易弯曲。
2、上身容易扣胸、弓背。
,二,、擦地,一位,五位,正反面,
要求掌握细节上的规格,犹如一滴水经过地面,脚背要绷到头,并且有延伸的感觉。加主力腿蹲或半脚尖的,动力腿每次擦出要灵活自如。
动作要求,
1、身体直立,正对前。直膝、收腹、提胯、立后背
2、往旁脚尖领,擦回一、五位时脚跟领。 3、身体重心放在主力腿上,动力腿往前、旁、后擦地时,整条腿外开、绷脚,直膝。
4、五位擦回,两条腿都要外开、直膝,两脚贴紧着地。
易犯毛病,
与动作要求相反。
,三,、蹲,一位,二位,五位,
从髋关节,到大胯小胯要求开,下蹲时尾椎垂直点是双脚后跟的中心,再到地面。下蹲时要绵长,像是水中的皮球,要有韧性,不能蹲死了,因为蹲是跳的准备。 动作要求,
1、身体保持直立,半蹲时膝盖对脚尖、开胯,臀部对脚跟
2、重心放在两脚上,五指着地。
3、全蹲必须经过半蹲过程。起时先落脚跟,经半蹲再伸直
4、半蹲的过程中要连贯柔韧性,往下半蹲时腿、腹部肌肉要有一种对抗力,起时强调腹部、腿和臀部肌肉收紧。
易犯毛病,
1、半蹲容易抬脚跟,半蹲时扣胯、扣膝、撅臀 2、倒脚、膝盖往前跪
3、节奏不均匀,半蹲和起容易快。 ,四,小踢腿,一位、五位,
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瞬间的爆发力,为以后的跳做起始的准备。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不但要灵活而且要有爆发力和速度,击打的时候力量集中到小腿脚背上,不能散。高年级时会在半脚尖上做,更加要求主力腿的稳定与动力腿灵活的配合。
动作要求,
1、小踢腿擦出和擦回路线要准确,收回时必须经过点地过程。
2、强调用力点在脚背,空中保持25度,收回时脚位准确。
3、其他要求同擦地。
易犯毛病,
1、 旁小踢腿胯部容易动。
2、 小踢腿高度不准确,容易超过25度以上。
,五,、单腿蹲
主力腿的蹲,要求同上,动力腿与主力腿的配合最为关键,两条腿同时的弯曲和绷直。用芭蕾的意义解释更加准确,在法语中单腿蹲的的名字是风丢(译音本人太久没有写忘记了)意思是融化。双腿之间要做到拉、撑的感觉。 动作要求,
1、主力腿与动力腿同时弯曲和伸直要协调配合,始终贯穿柔韧性。
2、动力腿放的位置要准确。
3、主力腿半蹲承担身体重心支撑,要收腹、提胯、立后背,动力腿伸出绷脚直膝,整条腿外开。 易犯毛病,
1、单腿蹲容易扣胯。
2、往前伸出时胯不正,容易歪。
3、往旁伸出膝盖容易主动带,重心偏后。 4、往后伸出时,脚主动带,收回时膝盖主动带,易扣膝撅臀。
,六,、控制
,前、旁、后,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要求开、绷、直。再这样的基础上提高腿的高度。
动作要求,
1、主力腿直膝、提胯、收腹、立后背。 2、抬起和落下都有控制性。
3、在规定节奏中抬起和落下。
易犯毛病,
两条腿都容易弯膝,重心在主力腿脚后跟上,上身往后倒。
,七,、大踢腿
,前、旁、后,以小踢腿为基础的大踢腿,少不了动力腿的爆发力,加上腿的开、绷、直。最早的古典舞是要求勾脚,用脚尖踢眉心。
动作要求,
1、强调脚背发力踢起,控制、轻落、必经过点地擦回。
2、主力腿直膝、提胯、收腹、立后背,重心放在脚掌上,动力腿直膝绷脚。
3、在强调往远踢腿的同时,要收胯,整条腿外开方向准确。
易犯毛病,
1、擦、踢和擦回的过程不清楚,路线短。 2、主力腿容易弯膝,坐胯弓背。
第四章 把下训练部分
把下练习,也叫“脱把练习”或“地面训练”,难度较大,动作分为手位与脚位的训练,如
手臂波浪形的舞动、脚做划圆等动作,还有步伐和足尖的训练。其中,步伐训练包括轻柔步训练、跳跃步训练、碎步训练等等。
,一,、舞姿练习
1、扑步
扑步是在弓箭步深蹲的基础上,加上躯干的配合,形成一个幅度更大的深蹲。
动作要求,
?在弓箭步深蹲的基础上骨盆大幅度前倾,与地面贴近,呈平行状,上身要拧身横移腆胸,同时,要提胯并稍有点踏腰。
?弓的腿膝盖要打开,对着脚尖,绷直的腿要绷直踩实,脚尖基本上对前,胯根要松弛,使幅度更大,压得很低,重心主要移在弓的腿上。
?要有神态,眼睛向斜前方看出。
易犯毛病,
?重心在两条腿中间,扑步姿势短。 ?弓背,撅臀。
2、探海
探海是在后腿基本舞姿上,主力腿继续往上抬,骨盆相应的向前倾而形成的舞姿。
动作要求,
?动力腿在170?以上,骨盆前倾,腆胸,抬头,头与动力腿脚尖两头翘,构成头顶与脚尖往正上方延伸,形成“圈”起来的圆的意识,上身要探出,头顶与动力腿的脚尖连起来,构成了一个圆的下弧线。
?主力腿的脚要踩实,重心在脚掌上,大腿根要挺拔。
?形成探海时,动力腿主动,上身被动,起来时上身主动,动力腿被动,才能“掐腰”。
易犯毛病,与动作要求相反
,二,、跳
1、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以半蹲为基础,起跳的过程,双膝伸直,腰要直立,头顶天花板,力量不能过大,只依靠蹲的韧性和脚背推地的力量,只要离开地面就可以,绝对不能过高。
动作要求,
?始终保持身体直立,两腿外开。
?强调脚背用力推地,空中绷脚背,保持外开。 ?落地先脚掌后脚跟着地控制的蹲。 易犯毛病,
?容易颈部僵,上身和肩部用力,脚背松。 ?起跳时扣胯撅臀,上身前俯。
2、中跳,一位,二位,五位,
上身要求同上。
这个半蹲要比小跳的深些。起跳要运用膝关节的韧性与大腿小腿的肌肉能力,奋力向上,绷脚,比小跳高度增高。
动作要求,
跳得高更加强调落地蹲的过程和腿部肌肉控制。 易犯毛病,
只想跳高,身体前俯,扣胯撅臀。
,3,、技巧
1、平转,
要求双脚以八字外开的状态,顺时和逆时两个方向行走,每次是半个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要求双脚的力度相同,运行的的范围不能少于或多余半个圆,大约,古典舞是认为腰是人体的中枢,所以腰的稳定性和直立性很重要,千万不能出现塌腰的情况,塌腰是导致平转歪斜的重要原因之一旋转时要甩头。在身体能够平衡运行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2、踏步翻身,
要求低头,翻转时双手走立圆,速度要快,要有质感。翻转时,以手起分带动腰,过程中腰有往天花板上顶的瞬间。
3、点步翻身,
不但双手走立圆,主要还有双脚与身体连贯性的配合,翻转的速度要快,但每个翻身的连接速度要一样,要甩头。
第五章 基本舞步及身韵八大基本动律元素
,一,、基本舞步
1、碎步,又名花邦步,
做法,正步或小八字步立半脚尖,双手叉腰或顺风旗准备。向旁走动时,膝盖放松略弯,一脚向旁迈半步另一脚立即跟上靠拢,此动作反复进行,向前时,一脚向前半步,脚心窝对齐另一脚的脚尖,然后另一脚向前半步。反复进行。向后时与向前的做法相同,但改为撤步。手的配合,可固定在一个舞姿上不动,也可随着碎步做不同的动作,上步的脚不能拖地,要微抬起再落下,小腿要放松,灵活,移动时要连贯,轻巧,平稳,上身不能抖动。
2、圆场
上步脚用脚跟在另一脚的脚尖前。规律是前脚脚跟,后脚脚掌,当前脚由脚跟压到脚掌时,后脚向前上。这样连续上步移动,
可慢做,也可快做。动作时双腿上腿夹后背控制,上身决不允许前后摆动,上下颠伏。动作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懈。跑动前要深吸气,然后尽量拼住气,渐渐呼出。 训练步骤,
,1,由慢而快,熟练后可快慢交替练习。一般以中速为宜。慢的一拍一步,快的一拍两步或不受节拍限制,但必须吻合音乐。
,2,行走路线可多种变化,可先从大圆圈练起,每次变换路线和方向,头,手的方向和态, 都要恰当配合,不能和跑的动律不顺。
3、摇步,是中国古典舞具有女性独特风格的一种步法,
做法,踏步准备,双手叉腰。以右踏步为例。动作时,右脚勾脚面用脚跟上在左脚尖前,然后重心移至右脚,由脚跟,脚心,到脚掌,在重心移至脚心时,左脚再往前上一步,上步时脚尖略向外撇,这样连续进行。腿由后向前上步时膝盖经过微微的弯曲,脚跟落地后膝盖是直的。上左脚右肩略微向前,上右脚左肩略向前,上身要求松弛自然,手的摆动要注意和脚步,上身的协调一致。
训练步骤,这个动作节奏不宜太快,以中速每拍一步为宜,先训练步法与身体的感觉,然后再加上肢,身头的综合练习。
4、云步,又名双脚辗步,
做法,小八字步准备。动作时一脚用后跟,一脚用脚掌,同时向旁,同一方向,辗动,保持在正反八字步上进行,或双脚并拢,左右脚跟同时用脚掌向旁辗动,然后脚掌落地,再用脚跟辗动。,移动时双腿力量要均衡,正八字步时两腿内侧靠拢,反八字步时两脚脚尖向里耗的,膝盖不能僵硬,上身正直,保持平稳。手的配合最基本的是双手叉腰,在掌握了基本脚的步法后,根据需要可灵活加入手的其它动作练习如双背手,双晃手等。正步辗动时臀部和胯不要左右摆动。
,二,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
1、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拧、倾、仰”等10种。
2、横拧是髋关节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上,以腰部为中心,向左或右作水平横向转动的动作元素。
3、穿手亦称“穿掌”,穿手的形象含义是包含了钻和穿这两层意思,一般地讲,“钻”是指它的运动路线是和“含”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穿”是指它的运动感觉是有向外放送的形象。它的动作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的。
4、“云肩转腰”是武术上的叫法,实质上,它是综合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的七种基本动律元素,并将其串起来,使腰部作横向水平转圆的一种运动形式,他是中国古典舞的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也是古典舞风格性,韵味性集中体现的动作之一。
分析题
5、穿手是一个系列动作,它包含了单臂穿手、双臂交叉穿手、平穿手、反平穿手、斜上穿接背手穿、横拧反平穿、反平穿接背手下穿等形态。它的动作特性,包括“穿”与“钻”,动作用力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
6、云手的教学要求,
,1,云手整个过程要连绵不断,保持圆弧线的运动轨迹。
,2,在起始后,一直要有揉球的形态和运动路线。
,3,身法,眼要协调地与之相随。
7、燕子穿林
动作要点:
(1)前一动律是后一动律的铺垫和对比,如冲、靠、含均是“穿”—仰的铺垫,仰、旁提恰是后一动律蹲,横拧的准备。
(2)整个燕子穿林动作的完成要连绵不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大开大合,高低起落是它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重心支撑,要求要掌握它的动势特点。 8、圆场有快,慢之分,对于初学者,一般以慢圆场“开法儿”,无
论是慢,快圆场都要求在行进过程中,膝关节以下的松弛和裸关节的放松。归纳起来膝关节的微弯是走好圆场保持平稳的关键,勾,压脚掌是形成圆场中国风格的外形所在,腿部,膝关节以下,,裸关节的放松是圆场灵活,具有行云流水般舒畅的重点。
9、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是,以腰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云肩转腰为重点。“三园”路线为运动路线为运动轨迹,以传统典型动作为依据,组合为归宿的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方法。按照以上的方法和原则,身韵训练要遵循从元素,动律训练过渡到完整的动作训练,再由动作训练发展到单句,复句型的小组合训练到,最后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和性格型的组合训练。
10、形神劲律的有机融合和完整体现是身韵的典范,所谓“形”是指外部动作,凡是动作舞姿等一切可视的包括动作之间的点线连接,都是“形”的范畴。“神”是指人内在的气质,舞蹈的韵律,它是古典舞“形”的生命力之所在。“劲”是指内在的动作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动作幅度处理。律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其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的同义语,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它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虽然把训练“身法”与陶治“神韵”的方法统称为“身韵”,但进一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着“形、劲、律”这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作为中国古典舞而言,它在解决“形”的训练上要注意以下3点要领,,、舞蹈者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情况下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比如,“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审美意识。
,、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正如书法艺术上的笔法一样,“横、竖、点、撇”是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而又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的,“没有规矩,不成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具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的。 ,、“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由动到静”在戏曲艺术中称之为“亮相”,“亮相”是戏曲艺术的精华之一,舞蹈虽不于戏曲,但舞者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之后,将一切美凝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美凝聚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审美的要求是绝不亚于戏曲的。“由静到动”对于舞者来说必须具备某种“预动”,俗称为“起法儿”,而“起法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它是进入艺术情况前心理给予身体的发动力。我们必须寻找形成千变万化中最核心的、本质性的形态特征,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一”。从所周知,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三块瓦”、“拧麻花”,中国民间舞中的“辗拧、转、韧”,中国武术中的“龙形”、“八卦”,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而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而进行训练的必要。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人们对古典舞常用“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折婉转”、“闪转腾挪”等加以赞誉,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实际上离不开运动中“圆”和“游”这两个特征。古曲舞确实太注重“圆”的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了,这也许和中国人崇尚龙的图腾和把宇宙看成是“阴阳”和“八卦”这咱心理分不开的。但不论有多少千变万化的“圆”,其根本规律是离不开“平圆、立圆、,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的。因此这正是我们通过认识而必须紧紧抓住的训练环节和特点。从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不难发现形成人体“三圆”
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的运用。有人说“身法即腰法”,从腰部的运动中,又提炼出了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七个最基本的动律元素,这些动律元素不但可以为多种千变万化的“圆”作做准备,而且可以由些派生出更丰富、更典型的以“圆”和“游”为特征的舞蹈动作。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原有一套典型动作,如“云手、五花、大刀花、风火轮、乌龙盘打、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等,它们那丰富的身法性、鲜明的风格性是极富表现力的。但是如果它们只是一个个凝固不变的动作,它们又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用“提炼元素”、“强化元素”、“发展元素”这种方法来分析它们,便可使它们“一生二、二生三”、“扬其神、变其形”,从而获得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身韵”在“形”的训练中,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中国古典舞形态美的演员。
二、神,古人说是一种“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言下之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还有人说“神韵真如神龙,令人首不见尾,或者首皆不能见”,难道神韵真是如此之重要而又无法弄明白吗,我们认为至少在古曲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只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著名京剧教育家钱宝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我们理解这并不是说“形”不重要,而是说“形”是可以通过模仿去做,而“劲”和“心意”是必须通过潜心揣摩才能掌握的。正因为有了动作的“劲”和“心意”,从而给予了“形”以生命力。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的“形神统一”、“无迹可寻”了。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它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纯功能地去完成动作。自觉的
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马不波《论盖叫天》一文中说到,盖叫天之所以与众不同,是他在舞蹈时往往把动作想象成“变化的云彩、飞翔的老鹰、风吹的柳条、冉冉的青烟……”,多么形象的动态啊,在上一段“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字圆”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和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艺术呼吸过程。上文还提到舞蹈开展前的“心理预动”,它正是循着这样的规律而运动的,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恰恰是受着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地、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因此,在《身韵》的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治神韵的过程。因而我们说人体动作中的神韵并不是虚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艺术灵魂。
三、劲,“劲头”即赋于外部动作的仙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 “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养舞者在动作过程中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而是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附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等“劲”的区别。这一切都是通过《身韵》
教材加以训练才能达到的。
四、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动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产后并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身韵“形、神、劲、律”的特点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
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身韵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二、古典舞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使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舞蹈“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
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传统审美韵律感和神韵。“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
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
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 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
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古典舞基训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概要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而这种所谓风
格特性,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这门艺术的神韵特征之所在。中国古
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
统的训练。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的突出表现。
形——指的是外形。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外部形态特征。
除人体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态外,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点
是在拧、倾、圆、曲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
以及动势过程的展现。
神——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这是古典舞的内涵。
劲——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
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
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
劲儿”,它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
典舞动势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
古典舞的动势规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
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离开
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
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
然无存。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任务及特点
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
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属性的原则下,确定训练的目
的和手段,培养既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又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
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员,是我们的训练特点和最终任务,为此我
们应当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
得新鲜的认识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特点
1、外形的特点
(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训练
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及古
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
(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中国古典舞鲜明
的风格性。
2、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
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
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
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
的不仅是软开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
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3、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
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
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4、中国古典舞的连接特点
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而8字圆
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
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
了圆,没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相加
的,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
5、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平铺直叙不是中国古典舞所要的节奏,也达不到古典舞的审
美要求,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则是古典舞所要的节奏特征的总
的概括,无论从外部形态的要求标准,到内在意识的发掘阐释,
都是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恰当比喻。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
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如:中国的书法、
绘画、雕塑、壁画,体现出静中有动的神韵和节奏,而舞蹈就是
活动起来的书法和雕塑,流动中的画圈,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运动
节奏是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种节奏特征
的训练就会缺少中国古典舞的神韵要求。
(二)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风格、规格及动势特点
1、转的技法动势与身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翻身技巧的民族性是体现在上身在倾斜状态上的技术技巧,
它的闪光点在于它的节奏上的闪展和灵巧。
3、跳类技巧的形成和发力方法有着古典舞自己的特点。
第二章、舞蹈教学常用术语
一、常用舞蹈术语
[八个方位——1—8点] 是用以规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专业术
语。即:场地正前为第一分位——“1点”;右前、右旁、右后为第
二、三、四方位——“2、3、4点”;正后为第五方位——“5点”;
左后、左旁、左前为第六、七、八方位—— “6、7、8点”
[扶把训练] 即学员手扶把杆做舞蹈练习。分“单手扶把”和“双手扶
把”(见图) 。
[中间训练] 即站在训练场地中间做练习。是相对“扶把训练”(因把
杆多设在场地四周) 而言。
[对称动作] 指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
即“左按手”;“左转身”的对称动作即“右转身”。
[动作的左与右] 单一舞蹈动作一般都分左、右两面,通常是以动
作腿(或动作臂) 来区分。如左腿向前踢腿“左前踢腿”;右手做“盘
手”即称“左盘手”。舞蹈训练中常称“左虚步”、“右端腿”、“左托“右摇
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该动作。
[动作的单与双] 有些动作以单臂(或腿) 做动作时多称左或右(见
上条) ;以双臂(或双腿) 做时即标以“双”字.如“双山膀”、“双摇臂”、“双
起双落”等。
[面向、视向] 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 ”
时,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亮相] 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即在某舞蹈段
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通过这个
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
此种造型即亮相。
[平圆、立圆] 与地面平行的圆圈运动路线(通称“划圆”) 即“平圆”;与地面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即“立圆”:
[划弧] 指在“划圆”轨道上的某一段路线,如手臂划“上弧线”,即手臂做立圆的上半圆,如右后腿划“右半弧”至前,即右腿做平圆的右半圆。
[留头、甩头] 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只一方位称“甩头”。例如“转圈”、“翻身”动作,开始转体时“留头”,当身体转动约180度时,再迅速甩头360度,以控制旋转方向、增强动力。甩头也是亮相时的常用动作。
[涮头] 以颈为轴.头在肩上方做平圆动作。
[环动] 多指腿部以髋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有时也泛指其他关节为轴的划圆运动。
[控制] 此处专指舞蹈训练课目的一种。即使舞姿静止在一个动作上,训练肢体的控制
力量和能力。
[双起双落]、[双起单落] 跳跃动作的术语。即双脚同时跳起再同时落下,称“双起双落”;如双脚跳起,单脚落下着地,称”双起单落”:以此类推还有“单起双落”、“单起单落”(落下时不换脚) 等。
[起法儿] 正式动作以前,从力量或动作上做准备,称“起法儿”:一般在正式动作前的半拍时间,做起法儿动作。
第三章 把上训练部分
初学者先从双手扶把做起,逐渐过渡到单手扶把。扶把方法:站一位双手轻轻搭在把杆上,手指根部接触把杆,屈肘于身旁,双手距离与肩宽。(单手扶把同双)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不要抓把杆,并及时纠正。为了后面的教程在这里介绍一下主力腿和动力腿:
主力腿: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动力腿: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一)、压腿
双手按被压腿膝部,上身尽力向前俯压(或双手掰住脚掌,试着以腹部贴大腿、以胸部贴膝盖,以下腭碰脚尖,量力而为,不能一蹴而就) ,支撑腿和被压腿始终保持绷直状态,腿后韧带、肌腱和肌肉有明显的拉伸感。
动作要求:
1、 压腿时两条腿都要伸直,收胯。
2、 压和起都要保持后背直立。
3、 起上身时,必须每次回到准确位,包括手。
易犯毛病:
1、压腿时动力腿容易弯曲。
2、上身容易扣胸、弓背。
(二)、擦地(一位,五位,正反面)
要求掌握细节上的规格,犹如一滴水经过地面,脚背要绷到头,并且有延伸的感觉。加主力腿蹲或半脚尖的,动力腿每次擦出要灵活自如。
动作要求:
1、身体直立,正对前。直膝、收腹、提胯、立后背
2、往旁脚尖领,擦回一、五位时脚跟领。
3、身体重心放在主力腿上,动力腿往前、旁、后擦地时,整条腿外开、绷脚,直膝。
4、五位擦回,两条腿都要外开、直膝,两脚贴紧着地。 易犯毛病:
与动作要求相反。
(三)、蹲(一位,二位,五位)
从髋关节,到大胯小胯要求开,下蹲时尾椎垂直点是双脚后跟的中心,再到地面。下蹲时要绵长,像是水中的皮球,要有韧性,不能蹲死了,因为蹲是跳的准备。
动作要求:
1、身体保持直立,半蹲时膝盖对脚尖、开胯,臀部对脚跟
2、重心放在两脚上,五指着地。
3、全蹲必须经过半蹲过程。起时先落脚跟,经半蹲再伸直
4、半蹲的过程中要连贯柔韧性,往下半蹲时腿、腹部肌肉要有一种对抗力,起时强调腹部、腿和臀部肌肉收紧。
易犯毛病:
1、半蹲容易抬脚跟,半蹲时扣胯、扣膝、撅臀
2、倒脚、膝盖往前跪
3、节奏不均匀,半蹲和起容易快。
(四)小踢腿(一位、五位)
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瞬间的爆发力,为以后的跳做起始的准备。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不但要灵活而且要有爆发力和速度,击打的时候力量集中到小腿脚背上,不能散。高年级时会在半脚尖上做,更加要求主力腿的稳定与动力腿灵活的配合。 动作要求:
1、小踢腿擦出和擦回路线要准确,收回时必须经过点地过程。
2、强调用力点在脚背,空中保持25度,收回时脚位准确。
3、其他要求同擦地。
易犯毛病:
1、 旁小踢腿胯部容易动。
2、 小踢腿高度不准确,容易超过25度以上。
(五)、单腿蹲
主力腿的蹲,要求同上,动力腿与主力腿的配合最为关键,两条腿同时的弯曲和绷直。用芭蕾的意义解释更加准确,在法语中单腿蹲的的名字是风丢(译音本人太久没有写忘记了) 意思是融化。双腿之间要做到拉、撑的感觉。
动作要求:
1、主力腿与动力腿同时弯曲和伸直要协调配合,始终贯穿柔韧性。
2、动力腿放的位置要准确。
3、主力腿半蹲承担身体重心支撑,要收腹、提胯、立后背,动力腿伸出绷脚直膝,整条腿外开。
易犯毛病:
1、单腿蹲容易扣胯。
2、往前伸出时胯不正,容易歪。
3、往旁伸出膝盖容易主动带,重心偏后。
4、往后伸出时,脚主动带,收回时膝盖主动带,易扣膝撅臀。
(六)、控制
(前、旁、后)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要求开、绷、直。再这样的基础上提高腿的高度。
动作要求:
1、主力腿直膝、提胯、收腹、立后背。
2、抬起和落下都有控制性。
3、在规定节奏中抬起和落下。
易犯毛病:
两条腿都容易弯膝,重心在主力腿脚后跟上,上身往后倒。
(七)、大踢腿
(前、旁、后)以小踢腿为基础的大踢腿,少不了动力腿的爆发力,加上腿的开、绷、直。最早的古典舞是要求勾脚,用脚尖踢眉心。
动作要求:
1、强调脚背发力踢起,控制、轻落、必经过点地擦回。
2、主力腿直膝、提胯、收腹、立后背,重心放在脚掌上,动力腿直膝绷脚。
3、在强调往远踢腿的同时,要收胯,整条腿外开方向准确。 易犯毛病:
1、擦、踢和擦回的过程不清楚,路线短。
2、主力腿容易弯膝,坐胯弓背。
第四章 把下训练部分
把下练习(也叫“脱把练习”或“地面训练”)难度较大,动作分为手位与脚位的训练,如
手臂波浪形的舞动、脚做划圆等动作,还有步伐和足尖的训练。其中,步伐训练包括轻柔步训练、跳跃步训练、碎步训练等等。
(一)、舞姿练习
1、扑步
扑步是在弓箭步深蹲的基础上,加上躯干的配合,形成一个幅度更大的深蹲。
动作要求:
①在弓箭步深蹲的基础上骨盆大幅度前倾,与地面贴近,呈平行状,上身要拧身横移腆胸,同时,要提胯并稍有点踏腰。
②弓的腿膝盖要打开,对着脚尖,绷直的腿要绷直踩实,脚尖基本上对前,胯根要松弛,使幅度更大,压得很低,重心主要移在弓的腿上。
③要有神态,眼睛向斜前方看出。
易犯毛病:
①重心在两条腿中间,扑步姿势短。
②弓背,撅臀。
2、探海
探海是在后腿基本舞姿上,主力腿继续往上抬,骨盆相应的向前倾而形成的舞姿。
动作要求:
①动力腿在170°以上,骨盆前倾,腆胸,抬头,头与动力腿脚尖两头翘,构成头顶与脚尖往正上方延伸,形成“圈”起来的圆的意识,上身要探出,头顶与动力腿的脚尖连起来,构成了一个圆的下弧线。
②主力腿的脚要踩实,重心在脚掌上,大腿根要挺拔。
③形成探海时,动力腿主动,上身被动,起来时上身主动,动力腿被动,才能“掐腰”。
易犯毛病:与动作要求相反
(二)、跳
1、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以半蹲为基础,起跳的过程,双膝伸直,腰要直立,头顶天花板,力量不能过大,只依靠蹲的韧性和脚背推地的力量,只要离开地面就可以,绝对不能过高。
动作要求:
①始终保持身体直立,两腿外开。
②强调脚背用力推地,空中绷脚背,保持外开。
③落地先脚掌后脚跟着地控制的蹲。
易犯毛病:
①容易颈部僵,上身和肩部用力,脚背松。
②起跳时扣胯撅臀,上身前俯。
2、中跳(一位,二位,五位)
上身要求同上。
这个半蹲要比小跳的深些。起跳要运用膝关节的韧性与大腿小腿的肌肉能力,奋力向上,绷脚,比小跳高度增高。
动作要求:
跳得高更加强调落地蹲的过程和腿部肌肉控制。
易犯毛病:
只想跳高,身体前俯,扣胯撅臀。
(3)、技巧
1、平转:
要求双脚以八字外开的状态,顺时和逆时两个方向行走,每次是半个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要求双脚的力度相同,运行的的范围不能少于或多余半个圆(大约)古典舞是认为腰是人体的中枢,所以腰的稳定性和直立性很重要,千万不能出现塌腰的情况,塌腰是导致平转歪斜的重要原因之一旋转时要甩头。在身体能够平衡运行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2、踏步翻身:
要求低头,翻转时双手走立圆,速度要快,要有质感。翻转时,以手起分带动腰,过程中腰有往天花板上顶的瞬间。
3、点步翻身:
不但双手走立圆,主要还有双脚与身体连贯性的配合,翻转的速度要快,但每个翻身的连接速度要一样,要甩头。
第五章 基本舞步及身韵八大基本动律元素
(一)、基本舞步
1、碎步(又名花邦步)
做法:正步或小八字步立半脚尖,双手叉腰或顺风旗准备。向旁走动时,膝盖放松略弯,一脚向旁迈半步另一脚立即跟上靠拢,此动作反复进行,向前时,一脚向前半步,脚心窝对齐另一脚的脚尖,然后另一脚向前半步。反复进行。向后时与向前的做法相同,但改为撤步。手的配合,可固定在一个舞姿上不动,也
可随着碎步做不同的动作,上步的脚不能拖地,要微抬起再落下,小腿要放松,灵活,移动时要连贯,轻巧,平稳,上身不能抖动。
2、圆场
上步脚用脚跟在另一脚的脚尖前。规律是前脚脚跟,后脚脚掌,当前脚由脚跟压到脚掌时,后脚向前上。这样连续上步移动,可慢做,也可快做。动作时双腿上腿夹后背控制,上身决不允许前后摆动,上下颠伏。动作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懈。跑动前要深吸气,然后尽量拼住气,渐渐呼出。
训练步骤:
(1)由慢而快,熟练后可快慢交替练习。一般以中速为宜。慢的一拍一步,快的一拍两步或不受节拍限制,但必须吻合音乐。
(2)行走路线可多种变化,可先从大圆圈练起,每次变换路线和方向,头,手的方向和态, 都要恰当配合,不能和跑的动律不顺。
3、摇步(是中国古典舞具有女性独特风格的一种步法)
做法:踏步准备,双手叉腰。以右踏步为例。动作时,右脚勾脚面用脚跟上在左脚尖前,然后重心移至右脚,由脚跟,脚心,到脚掌,在重心移至脚心时,左脚再往前上一步,上步时脚尖略向外撇,这样连续进行。腿由后向前上步时膝盖经过微微的弯曲,脚跟落地后膝盖是直的。上左脚右肩略微向前,上右脚左肩略向前,上身要求松弛自然,手的摆动要注意和脚步,上身的协调一致。
训练步骤:这个动作节奏不宜太快,以中速每拍一步为宜,先训练步法与身体的感觉,然后再加上肢,身头的综合练习。
4、云步(又名双脚辗步)
做法:小八字步准备。动作时一脚用后跟,一脚用脚掌,同时向旁(同一方向)辗动,保持在正反八字步上进行(或双脚并拢,左右脚跟同时用脚掌向旁辗动,然后脚掌落地,再用脚跟辗动。)移动时双腿力量要均衡,正八字步时两腿内侧靠拢,反八字步时两脚脚尖向里耗的,膝盖不能僵硬,上身正直,保持平稳。手的配合最基本的是双手叉腰,在掌握了基本脚的步法后,根据需要可灵活加入手的其它动作练习如双背手,双晃手等。正步辗动时臀部和胯不要左右摆动。
(二)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
1、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拧、倾、仰”等10种。
2、横拧是髋关节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上,以腰部为中心,向左或右作水平横向转动的动作元素。
3、穿手亦称“穿掌”,穿手的形象含义是包含了钻和穿这两层意思,一般地讲,“钻”是指它的运动路线是和“含”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穿”是指它的运动感觉是有向外放送的形象。它的动作特点偏向于干脆, 利落的。
4、“云肩转腰”是武术上的叫法,实质上,它是综合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的七种基本动律元素,并将其串起来,使腰部作横向水平转圆的一种运动形式,他是中国古典舞的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也是古典舞风格性,韵味性集中体现的动作之一。 分析题
5、穿手是一个系列动作,它包含了单臂穿手、双臂交叉穿手、平穿手、反平穿手、斜上穿接背手穿、横拧反平穿、反平穿接背手下穿等形态。它的动作特性,包括“穿”与“钻”,动作用力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
6、云手的教学要求:
(1)云手整个过程要连绵不断,保持圆弧线的运动轨迹。
(2)在起始后,一直要有揉球的形态和运动路线。
(3)身法,眼要协调地与之相随。
7、燕子穿林
动作要点:
(1)前一动律是后一动律的铺垫和对比,如冲、靠、含均是“穿”—仰的铺垫,仰、旁提恰是后一动律蹲,横拧的准备。
(2)整个燕子穿林动作的完成要连绵不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大开大合,高低起落是它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重心支撑,要求要掌握它的动势特点。
8、圆场有快,慢之分,对于初学者,一般以慢圆场“开法儿”,无论是慢,快圆场都要求在行进过程中,膝关节以下的松弛和裸关节的放松。归纳起来膝关节的微弯是走好圆场保持平稳的关键,勾,压脚掌是形成圆场中国风格的外形所在,腿部(膝关节以下),裸关节的放松是圆场灵活,具有行云流水般舒畅的重点。
9、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是:以腰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云肩转腰为重点。“三园”路线为运动路线为运动轨迹,以传统典型动作为依据,组合为归宿的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方法。按照以上的方法和原则,身韵训练要遵循从元素,动律训练过渡到完整的动作训练,再由动作训练发展到单句,复句型的小组合训练到,最后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和性格型的组合训练。
10、形神劲律的有机融合和完整体现是身韵的典范,所谓“形”是指外部动作,凡是动作舞姿等一切可视的包括动作之间的点线连接,都是“形”的范畴。“神”是指人内在的气质,舞蹈的韵律,它是古典舞“形”的生命力之所在。“劲”是指内在的动作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动作幅度处理。律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其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的同义语,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它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虽然把训练“身法”与陶治“神韵”的方法统称为“身韵”,但进一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着“形、劲、律”这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作为中国古典舞而言,它在解决“形”的训练上要注意以下3点要领:1、舞蹈者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情况下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比如:“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审美意识。
2、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正如书法艺术上的笔法一样,“横、竖、点、撇”是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而又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的,“没有规矩,不成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具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的。
3、“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由动到静”在戏曲艺术中称之为“亮相”,“亮相”是戏曲艺术的精华之一;舞蹈
虽不于戏曲,但舞者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之后,将一切美凝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美凝聚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审美的要求是绝不亚于戏曲的。“由静到动”对于舞者来说必须具备某种“预动”,俗称为“起法儿”;而“起法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它是进入艺术情况前心理给予身体的发动力。我们必须寻找形成千变万化中最核心的、本质性的形态特征,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一”。从所周知,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三块瓦”、“拧麻花”,中国民间舞中的“辗拧、转、韧”,中国武术中的“龙形”、“八卦”,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而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而进行训练的必要。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人们对古典舞常用“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折婉转”、“闪转腾挪”等加以赞誉,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实际上离不开运动中“圆”和“游”这两个特征。古曲舞确实太注重“圆”的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了!这也许和中国人崇尚龙的图腾和把宇宙看成是“阴阳”和“八卦”这咱心理分不开的。但不论有多少千变万化的“圆”,其根本规律是离不开“平圆、立圆、8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的。因此这正是我们通过认识而必须紧紧抓住的训练环节和特点。从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不难发现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的运用。有人说“身法即腰法”,从腰部的运动中,又提炼出了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七个最基本的动律元素,这些动律元素不但可以为多种千变万化的“圆”作做准备,而且可以由些派生出更丰富、更典型的以“圆”和“游”为特征的舞蹈动作。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原有一套典型动作,如“云手、五花、大刀花、风火轮、乌龙盘
打、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等,它们那丰富的身法性、鲜明的风格性是极富表现力的。但是如果它们只是一个个凝固不变的动作,它们又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用“提炼元素”、“强化元素”、“发展元素”这种方法来分析它们,便可使它们“一生二、二生三”、“扬其神、变其形”,从而获得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身韵”在“形”的训练中,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中国古典舞形态美的演员。
二、神:古人说是一种“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言下之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还有人说“神韵真如神龙,令人首不见尾,或者首皆不能见”,难道神韵真是如此之重要而又无法弄明白吗?我们认为至少在古曲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只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著名京剧教育家钱宝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我们理解这并不是说“形”不重要,而是说“形”是可以通过模仿去做,而“劲”和“心意”是必须通过潜心揣摩才能掌握的。正因为有了动作的“劲”和“心意”,从而给予了“形”以生命力。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的“形神统一”、“无迹可寻”了。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它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纯功能地去完成动作。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马不波《论盖叫天》一文中说到,盖叫天之所以与众不同,是他在舞蹈时往往把动作想象成“变化的云彩、飞翔的老鹰、风吹的柳条、冉冉的青烟……”,多么形象的动态啊!在上一段“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8字圆”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和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艺术呼吸过程。
上文还提到舞蹈开展前的“心理预动”,它正是循着这样的规律而运动的,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恰恰是受着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地、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因此,在《身韵》的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治神韵的过程。因而我们说人体动作中的神韵并不是虚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艺术灵魂。
三、劲:“劲头”即赋于外部动作的仙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 “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养舞者在动作过程中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而是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附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等“劲”的区别。这一切都是通过《身韵》教材加以训练才能达到的。
四、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
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动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产后并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身韵“形、神、劲、律”的特点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
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身韵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
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二、古典舞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使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舞蹈“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
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传统审美韵律感和神韵。“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
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 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
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原创]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