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现在的孩子被爱保包围着,是浸泡在父母的宠爱、爷爷奶奶的溺爱中长大的。他们天经地义地享受着被爱的幸福,他们懂得去爱吗,他们能理解家是什么吗,他们能理解“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吗,这是我在教学《16、家是什么》前的担心。
《家是什么》是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它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第一个故事叙述的是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富翁,他虽然有别墅,但没有家。第二个故事叙述的是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人,战乱后他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了家的内涵。
为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为他们的情感体会做铺垫,教学时我就从课题《家是什么》入手,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家是什么,然后默读课文找出中揭示家的含义的句子,也就是最后一节内容,以此作为理解课文的抓手展开教学。在学生读通这段话后进行质疑,根据学生的疑惑展开教学。从理解“竹篱茅舍”、“高堂华屋”的意思,到抓住三个“有时在”,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男女生读、老师引读等反
1 / 4
精品文档
复朗读,从而知道家可以在高堂华屋,可以在竹篱茅舍,更可以在无家可归的人群里。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家是什么”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第一个故事中富翁把家说成是“我的房子”。“有房不一定有家”,这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是不同的,是课文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填空:1)虽然富翁住的是别墅,但他没有(),更没有(),所以富翁有房无家。2)当富翁高兴时,没有家人和他();当他()时,没有家人(),所以富翁把家说成是“我的房子”。学生可以根据句子的难易选择一句进行想象,把富翁有房无家的原因进行补充,同时深化了对“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奥道理的认识。
“悲喜交集”一词的理解是课文第4节的难点,三年级的小朋友是较难体会的。在教学中我出示“当热拉尔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数地,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时,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喜的是(),他终于又有家了”,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悲喜交集”。最后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感知性读)?研读(理解性读)?品读(情感性读)中体会到“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通过逐层铺垫,学生理解了“家”是充满亲情的地方。此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父母对自己的爱,来说一说“家是什么”。学生因有了之前对“家”的理解内化,言语
2 / 4
精品文档 中都流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附学生作品:
家是什么(杨丰穗)
家是什么,
家是早晨那精心为我们准备的衣服。
家是什么,
家是饭桌上那香喷喷的晚餐。
家是什么?
家是爸爸妈妈甜蜜的微笑。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和爱的地方。
我爱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家是什么(胡迪一)
家是什么,
家是那刚出锅热气袅袅的汤圆,
3 / 4
精品文档
家是那暴风雨过后五彩缤纷的彩虹。
4 / 4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上了《家是什么》,经过了一周的磨课后,进入成果验收阶段了,呵呵。总体感觉还是蛮顺的,最大的遗憾是学生的反应不够热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如果学生的配合再好些,这节课就出彩了。几位听课老师都评价教学设计方面很好,教材处理的很巧妙,下面分几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
这节课我讲授了35分钟,在总体的时间把握上较好,但花在教学重点“复述第二个故事”上的时间不够充分,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讲话的音调比刚执教时有了很大的改进,不在呆板单调,而是有了抑扬顿挫;音量也达到了要求,并且适中。整堂课基本能保持“微笑”教学,没有严厉训斥学生,而是适时提醒纠正个别同学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
学生听课时的反应较认真,思维能跟着老师转。但师生间的互动情况比较差,有些问题的设置可能没有设置好坡度,有些提问方式还有待改进。有些平时学习较好的女生整堂课一言不发,有的举手回答了可说到一半就结巴了。对于这些情况需要我平时多锻炼锻炼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发言、善于表现自己。几位学困生的表现倒是有所进步,如王某在复述故事时还能加进自己的想像,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说明这几个学生身上还有潜力可以挖掘,以后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三、对授课内容、设计和方式的反思:
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学的设计方面,个人觉得还是可以的,例如: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把故事讲清楚。再提高要求,让学生抓住①热拉尔辗转哪些地方?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③他悲喜交集些什么?这既能帮助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同时又渗透语言知识——叙事要素。这是我觉得设计得比较巧妙的一处。但在充分预设的情况下,我还是在某些环节上感到焦虑与沮丧,那就是学生回答不出
问题。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我还不够老练,面对一些生成性问题,我不会处理。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在师生互动方面我一定要做改进,现在的感觉是老师讲得太多了,而学生表达交流得太少了,要时刻体现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辅助他们。
总体感觉这节课比以前有所进步,不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改进
教学反思《家是什么》
教学反思《家是什么》
范栩琦
这次个人研究课,我选择的课文是三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6课《家是什么》。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课文,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家是充满亲情的地方~课文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了家的内涵。全文夹叙夹议,先摆事实,再下结论,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文章。我牢牢抓住课文的主要精髓——家是什么,展开教学。
一、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进入三年级后,更多的是自主识字,学生通过预习,基本可以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但对于个别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有必要在课堂中做提醒,例如:竹篱茅舍的舍,是多音字,读第四声,我告诉学生,舍在这里是房子的意思,因此读“shè”。又如“洛杉矶、卢旺达”与学生的生活较远,也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读正确。
前两个单元的重点是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我也是各有侧重点。课文开始,出示了洛杉矶和卢旺达后,我带领学生一起读读书后的注解,也是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遗漏书后的注解。其次,我充分利用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别墅、竹篱茅舍、高堂华屋”,为家是什么的概念,进行铺设感悟。在理解“离散丧生、辗转数地、悲喜交集”这三个词语时,我又设计联系上下文理解,例如,学到“悲喜交集”这个词,我设计练习上下文,说说:悲在哪里,喜在哪里,此时,让拉尔的心情十分复杂,悲伤和喜悦交织在一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二、感悟文本,关注表达
整篇文章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家是什么”,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家是什么”的基础上,我进行第一个故事的教学。第一个故事围绕“富翁有别墅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家,”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有房子而没有亲情不能算有家,课文的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教学第二个故事时,我围绕家到底是什么,展开教学。通过了解热拉尔一家发生的不幸遭遇,他怎么做,结果怎样,感悟到父亲对女儿的爱,女儿对父亲的牵挂。虽然没有房子,但是没有房子有亲情也是有家的。
三、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和表达
我们班的学生进入三年级后,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较差,课堂上加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充分让学生表达。特别是复述课文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根据课后练习,复述第二个故事,我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热拉尔一家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做,结果怎
样,理清事情的顺序,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词语,进行复述,学生的复述能力在渐渐的提高,
如果在结尾加上父女相逢,女儿见到父亲的那一刻,怎么说,怎么做,就更好了。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2006-12-8 上午 06:43:18
内容摘要: 通过影片的直观画面,人物的激情演出,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深刻体验了“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用教师所给的词,并根据影片的画面加上合适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把悲喜交集的感受叙述出来,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做,使得学生对“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的认识水到渠成。 三、重视想象,发展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根据文本内容进
《家是什么》是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它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第一个故事叙述的是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富翁,他虽然有别墅,但没有家。第二个故事叙述的是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人,战乱后他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文章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了家的内涵。对于这次参加在泖港学校的教学研讨,我有以下体会: 一、着眼整体,立足于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家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展朗读教学。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感知性读)?研读(理解性读)?品读(情感性读)。最终体会到“家”的真正含义。 二、利用媒体,解决难点。 “悲喜交集”一词的理解是课文第4节的难点,三年级的小朋友是难体会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当热拉尔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数地,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时,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喜的是(),他终于又有家了”。填空题只是从字面理解“悲喜交集”。为了让他们深入体会这一复杂的情感,我在后面环节中插入了影片《卢旺达饭店》中的一个感人片段。通过影片的直观画面,人物的激情演出,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深刻体验了“悲喜交集”的复
杂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用教师所给的词,并根据影片的画面加上合适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把悲喜交集的感受叙述出来,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做,使得学生对“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的认识水到渠成。 三、重视想象,发展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第一个故事中富翁把家说成是“我的房子”,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阐述了“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奥道理。在教学中,我设计填空:虽然富翁住的是别墅,但他没有亲人,更没亲情,当他时,没有家人,所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富翁有房无家的原因进行补充,了解到富翁在高兴时没有人分享,在忧愁时没有人分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深化了对“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奥道理的认识。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也深深感受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更要心中装着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衷心感谢研训部给予我这次锻炼提高的机会。我将会不断努力,大胆实践,再创优异成绩~教学反思《《家是什么》教学反思》一文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家是什么》教学反思
泗泾小学 殷海强
《家是什么》是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它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第一个故事叙述的是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富翁,他虽然有别墅,但没有家。第二个故事叙述的是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人,战乱后他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文章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了家的内涵。对于这次参加在泖港学校的教学研讨,我有以下体会:
一、着眼整体,立足于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家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展朗读教学。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感知
品读(情感性读)。最终体会到“家”的真正含义。 性读)?研读(理解性读)?
二、利用媒体,解决难点。
“悲喜交集”一词的理解是课文第4节的难点,三年级的小朋友是难体会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当热拉尔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数地,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时,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 ),喜的是( ),他终于又有家了”。填空题只是从字面理解“悲喜交集”。为了让他们深入体会这一复杂的情感,我在后面环节中插入了影片《卢旺达饭店》中的一个感人片段。通过影片的直观画面,人物的激情演出,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深刻体验了“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用教师所给的词,并根据影片的画面加上合适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把悲喜交集的感受叙述出来,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做,使得学生对“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的认识水到渠成。
三、重视想象,发展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第一个故事中富翁把家说成是“我的房子”,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阐述了“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奥道理。在教学中,我设计填空:虽然富翁住的是别墅,但他没有亲人,更没亲情,当他 时,没有家人 ,所以 。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富翁有房无家的原因进行补充,了解到富翁在高兴时没有人分享,在忧愁时没有人分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深化了对“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奥道理的认识。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也深深感受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更要心中装着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衷心感谢研训部给予我这次锻炼提高的机会。我将会不断努力,大胆实践,再创优异成绩~
二OO六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