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员及仪器设备
成立以项目总工为组长,测量工程师为成员的监测小组,共5人(其中工程师3人,测工2人),采用索佳SET210全站仪(2″级)和宾得AP-128水准仪进行监测。
二、人工巡视
巡视检查是边坡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系统地记录、描述边坡施工和周边环境变化过程,及时发现被揭露的不利地质状况。项目部将坚持每天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巡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边坡地表有无新裂缝、坍塌发生,原有裂缝有无扩大、延伸;
(二)地表有无隆起或下陷,滑坡体后缘有无裂缝,前缘有无剪口出现,局部楔形体有无滑动现象;
(三)排水沟、截水沟是否畅通、排水孔是否正常;
(四)挡墙基础是否出现架空现象,原有空隙有无扩大;
(五)有无新的地下水露头,原有的渗水量和水质是否正常。
三、裂缝监测
(一)测点设臵:裂缝一般产生在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边坡体上结构层,人工巡视中在发现裂缝的位臵埋设裂缝监测点。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臵。人工巡视发现裂缝后及时埋设(1~2天内完成),测点间沿裂缝的间距以20~30m为宜,其方向平行滑坡的主滑方向或边坡的位移方向(不一定垂直裂缝)。
(二)埋设要点:首先,在裂缝的两边稳定土体内开挖一个A4纸平面大小的洞约50cm深,之后用混凝土浇注至地面高度,用两块长方形铁片分别埋设在裂缝两边的混凝土内,并使这两块铁片在裂缝处互相搭接约50cm长,在搭接处用红油漆涂色。
(三)测试要点: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本工程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形裂缝进行监测。如果裂缝变形增大,则在搭接处两块铁板的红油漆涂色处就会产生一个缝隙,用游标卡尺测
出这条缝隙的宽度数据,该数据作为所测边坡裂缝增加的宽度。
四、坡面观测
观测网采用方格形网络,边坡体上的观测点布臵在各级边坡平台上,每级平台不少于5个,观测点间距为15~30m,对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监测部位加深加密布点。当同一边坡上有深层位移观测点时,坡面上其中一条纵向观测线与深层位移观测点在同一直线上,以便观测数据的相互验证和对比分析。
监测点在挖除表土后开挖一0.5m×0.5m的孔约80cm深,用钢筋砼浇注底盘至地面高度,在底盘中心埋设一根钢筋,钢筋头伸出底盘约0.5cm,钢筋顶端设标记作为监测基点。坡体上的监测点同样按照上述方法埋设。观测点埋设完毕后,稳定2-3天之后再进行初测。对石质边坡利用稳固石块作为观测标记代替观测桩。监测基点设臵在稳定的区域并远离监测坡体,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设点。测点埋设在边坡开挖前完成。
五、沉降观测
(一)沉降点的位臵
设臵沉降观测点的数目和具体位臵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确定,在图纸会审阶段,施工单位、监理与设计院进行协商初步确定沉降点设臵方案;待基础施工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臵。为较好地进行沉降观测,施工现场内埋设的水准基点应有利于直接引测,且数量不少于两个,另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每次进行沉降观测时,事先核查基准水准点是否发生异常变化,正常后才能进行施测。
沉降点的埋设方式为:采用埋设装卸式沉降观测点,并按设计设定高程埋设,待模板拆除后,精确找出高程。
(二)沉降点的测量
本段工程沉降测量由专职测量员组织实施,沉降观测采用NA3000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该水准仪及配备塔尺仅供沉降观测用)。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时间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致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
不得漏测或补测。主体施工阶段每上升一层施测一次,主体结构竣工后每月不少于一次,工程竣工交付业主使用前还需与监理共同观测一次后向业主进行沉降眯的移交。以此反映出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三)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四)统计表汇总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绘制各观测点中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部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续,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测量小组必须将每次观测结果及时向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进行汇报;若出现明显沉降量的变化或不均匀沉降时,技术负责人还应及时与设计、勘察部门联系,确定进一步观测的方案。
六、深层位移监测
此工作由拟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完成。
七、监测频率
测点埋设后即开始监测,监测过程持续到工程完工后6个月或当年雨季结束后3个月无明显位移即可结束,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变形量增大和变形速度加快时加大监测频率。
八、监测设施保护
监测仪器的完好性对监测工作十分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场所埋设的仪器与测点进行保护,对损坏观测点,在监理确认下进行及时修复,并做好修复记录,采取以下保护和恢复措施。
(一)在各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处竖立标示牌,在标杆上作醒目的
警示,尽量减少外露测杆数量,外露沉降标杆用套管加以保护,标杆露出开挖面高度不大于50cm。
(二)做好施工期间现场指挥管理工作,避免仪器或测点破坏,对于裂缝测点或坡面测点的损坏应在2日内修复,对测斜管及锚力计损坏应及时通知第三方并尽快进行恢复和复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高边坡监测方案
高切坡、深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一、工程概况
***工程工程位于***……本合同段的范围为……,主要施工内容为防护堤工程和涵洞工程。本标段防洪堤线长为……,涵洞**座。基坑深度在4.1m-10.27m之间,高切坡高度在7.62~39.13m基坑深度和高切坡高度详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本合同标段的高切坡和深基坑较多,深挖基坑和高切边坡普遍存在。大部分开挖段坡度较陡,局部地段的覆盖层较厚,岩体破碎松软,节理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对本标段的开挖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监测内容
本标段高切坡监测主要是指深基坑边坡和挡墙墙后开挖高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马道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监测期间主要是土石方大开挖后到土石方回填完毕工期间,基坑施工和挡墙施工期间是观测的重点时间段。暴雨期间加强监测频率。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观测: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3、高切坡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主要通过埋设观测桩观测边坡的沉降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指导施工;水平位移观测主要为地面水平位移,采用位移边桩观测。 三、监测实施流程
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
四、监测资料
(一)资料报送程序;
1、人工巡视记录表;
2、坡面变形观测点埋设考证表;
3、裂缝观测点埋设考证表; 4、坡面观测点观测记录表; 5、裂缝观测记录表; 6、报警联系函 (三)报警方法 1、稳定控制标准;
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 (1)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
(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 (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
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及时对各项监测内容作综合分析,并通过其他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报警流程
(1)报警工作及稳定控制按照资料报送程序执行;
(2)普通监测的边坡稳定性由我标监测组作为主要控制方,第三方予以辅助并在必要时提供稳定性协助判别。重点监测断面由第三方监测单位与我标监测组共同完成。
(3)普通边坡监测指标超过控制标准并经综合判定边坡具有失稳危险时,及时填写报警联系函并立刻提交监理工程师。 五、监测技术要求
1、人工巡视
巡视检查是边坡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系
统地记录、描述边坡施工和周边环境变化过程,及时发现被揭露的不利地质状况。项目部将坚持每天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巡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边坡地表有无新裂缝、坍塌发生,原有裂缝有无扩大、延伸; (2)地表有无隆起或下陷,滑坡体后缘有无裂缝,前缘有无剪口出现,局部楔形体有无滑动现象;
(3)排水沟、截水沟是否畅通、排水孔是否正常; (4)有无新的地下水露头,原有的渗水量和水质是否正常。 2、裂缝监测
(1)测点设置:裂缝一般产生在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边坡体上结构层,人工巡视中在发现裂缝的位置埋设裂缝监测点(打木桩)。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置。人工巡视发现裂缝后及时埋设(1~2天内完成),测点间沿裂缝的间距以20~30m为宜,其方向平行滑坡的主滑方向或边坡的位移方向(不一定垂直裂缝)。
(2)埋设要点:首先,在裂缝的两边稳定土体内各打一带铁钉的木桩,并测量两铁钉的距离。
(3)测试要点: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本工程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形裂缝进行监测。如果裂缝变形增大,则在搭接处两块铁板的红油漆涂色处就会产生一个缝隙,用游标卡尺测出这条缝隙的宽度数据,该数据作为所测边坡裂缝增加的宽度。
3、坡面观测
观测网采用方格形网络,边坡体上的观测点布置在各级边坡马道平台上,每级马道平台不少于5个,观测点间距为15~30m,对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监测部位加深加密布点。当同一边坡上有深层位移观测点时,坡面上其中一条纵
向观测线与深层位移观测点在同一直线上,以便观测数据的相互验证和对比分析。
监测点在挖除表土后在监测点处打设一木桩,在木桩顶部打入一铁钉,铁钉顶端设标记作为监测基点。坡体上的监测点同样按照上述方法埋设。观测点埋设完毕后,稳定2-3天之后再进行初测。对石质边坡利用稳固石块作为观测标记代替观测桩。监测基点设置在稳定的区域并远离监测坡体,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设点。测点埋设在边坡开挖前完成。
4、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观测采用观测桩,打入方法同上。水平位移观测采用位移边桩,位移边桩埋设在马道边。50~100米设置一监测断面,在潜在沉降和位移较大地段加密设置监测断面。
5、监测频率:
测点埋设后即开始监测,监测过程持续到挡墙墙后回填完成即可结束,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变形量增大和变形速度加快时加大监测频率。
挖方高边坡监测频率表
深基坑监测频率表
六、人员及仪器设备
我标段成立以项目总工为组长,测量工程师为成员的监测小组,共5人,采用拓普康全站仪(2″级)和水准仪进行监测。
监测组组织机构图
七、监测设施保护:
监测桩的完好性对监测工作十分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场所埋设的监测桩进行保护,对损坏观测点,在监理确认下进行及时修复,并做好修复记录,采取以下保护和恢复措施。
(1)在各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处竖立标示牌,在标杆上作醒目的警示,尽量减少外露测杆数量,外露沉降标杆用套管加以保护,标杆露出路基面高度不大于50cm。
(2)做好施工期间现场指挥管理工作,避免测点破坏,对于裂缝测点或坡
面测点的损坏应在2日内修复,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八、安全管理:
因边坡监测往往坡度较陡,且高度较大,监测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在进行高边坡监测过程中必须重视监测人员的安全问题。本次监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安全监测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部省、市有关安全的方针政策、规章、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2)、针对本工程特点,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使作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未经安全教育的监测人员不准上岗。
(3)、通过安全教育,增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观念,提高作业人员遵守施工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做好监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进入施工现场的监测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在上高边坡进行监测时必须佩戴一定的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绳,穿防滑安全鞋等,在埋设监测点时,必要时在边坡的临空面四周应布设安全网。
(2)指定专人查询近期天气情况,遇到五级以上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一律禁止室外作业,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3)在埋设监测点和监测时要注意和边坡施工交叉作业的安全,既要自身防护避免施工作业机械伤人,也要防止监测施工中对施工人员的伤害。
3、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严格履行项目部整合型体系方针,针对本项目的施工实际,制定危险作业点的安全技术措施,对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应急措施中,配备车辆、手机与一些急救器材,收集齐全交警的电话、周围医院的电话等,具体实施按本项目上报的应急预案执行。
高边坡监测方案
南山遂道及连接道(茶园路)一期道
路二标段工程
边
坡
监
测
施
测 方案
2013年9月4日
1工程概况
1.1高边坡分布情况
本合同段主要的高边坡段落有以下2个: (1)K5+460—K5+840右侧; (2)K6+380—K6+720 ; 1.2地形、地貌概况及气象、水文概况
本合同段位于沿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具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气温的垂直分带明显,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8.0~18.8℃,海拔高程300~500m以下的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8~18.0℃之间。
根据重庆市气象局1951年~1992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5℃,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7.3℃,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1.8℃。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日最大降雨量192.9mm,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
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全年主导风向为北,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 1.3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本线路拟建路段K5+213~K6+720属于风化剥蚀浅丘地貌区,道路延伸路段穿越数个风化剥蚀残丘与数条冲沟。谷坡宽缓,冲沟狭窄,冲沟多沿北东45度方向发育,局部沿南东方向发育。区内最高点高程位于残丘顶部,高287.92m,最低点位于路线末端冲沟底部,为208m,地形总体中部高两头低,地形起伏较小,坡角一般为10~25°。
地层岩性,K5+213~K6+720段:
拟建路段地层较简单,主要分布的地层为第四系覆盖层、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各地层的岩性特征如下:
填筑土:黄褐色,主要为砂泥岩块石及粘性土堆填,块径7~22cm,呈可塑状。稍湿,稍密。堆积时间7年以上。零星分布在沿线,厚度0.7~1.4m。
残坡积层(Q4el+dl):为亚粘土,呈红褐色,硬塑状,一般厚1~2m,最大厚度为7.65m(ZK149揭露),分布于斜坡的中下部与宽缓冲沟的底部。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层(J2S-Ss):岩性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黄色~灰色,中粒结构,泥钙质胶结,中厚层状,强风化带厚度为0.5~1.5m。为较硬岩,岩体较完整.
泥岩层(J2S-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岩质软,局
部含砂质条带与薄层状砂岩,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夹薄层泥质粉砂岩,该岩性层在勘察区内广泛分布。强风化带厚度为1-2m。为软岩,岩体较完整.
2、本技术设计的编制依据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探工程勘察院)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本项目监测目的
(1)对高边坡进行稳定性监测,实施动态施工,确保安全、快速的施工。
(2)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预测预报,为业主、施工单位提供预报数据,合理采用和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为防止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变提供及时技术数据支持,预测和预报滑坡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及危害程度等,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4)为边坡支护工程的维护提供依据。 (5)根据监测的结果检验和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4、监测项目
5、平面基准点的布设和测量 (1)平面基准点的布设
为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拟在监测区域外围、位臵稳
定、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布设编号为基1、基2、基3的深埋式混凝土基准点3个,具体图形见图2所示,待基准点的标石、标志达到稳定后开始观测(稳定期根据观测要求和地质条件确定,一般不少于15天)。
图2 基准网示意图
(2)平面基准点的埋设
为了提高基准点对中、整平的精度,基准点的埋设规格采用强制对中基座。且采用强制对中基座(由专业测绘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荣获过国家专利产品称号)。具体的基准点标志埋石样式见图1所示。
3、监控量测方法 (1)、坡面外观观测 ①、量测目的
在平台上设臵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全站仪进行观测。通过数据
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
②、测点布臵
一般来说,通过对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但是在坡面的变形监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监测基点的选取,它直接关系到监测成果的准确性。监测基点宜设臵在稳定的区域并远离监测坡体,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设点。边坡体上的监测点布臵在各级边坡平台上,观测点间距50-100m。对有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部位及可疑点应加深、加密布点。
当同一边坡设有深层位移观测点时,坡面上其中一条纵向观测线应与深层位移观测点在同一直线上,以便观测数据的相互验证和对比分析。
坡面观测点布臵示意图如下:
高程基准点的布设和测量
(1)高程基准点的埋设:拟在监测区域外围、位臵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布设编号为N1、N2、N3的深埋式混凝土基准点3个,高程基准点与平面基准点可以为同一点,也可以在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旁边重新埋设深埋式混凝土基准点。埋设示意图见图3所示。
图3:高程基准点标石埋设示意图 单位(mm)
(2)高程基准点的测量: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一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技术要求如下: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并尽量不替换观测人员。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在搅拌机、卷扬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③、测桩埋设
对土质边坡,选择好监测基点位臵之后,挖除表土并开挖一个0.1×0.1m的坑约50cm深度,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底盘至地面高度,在底盘中心埋设一根钢筋,钢筋头伸出底盘面约0.2cm,钢筋顶端设标记作为监测基点,观测点埋设完毕后,应稳定2-3天之后再进行初测。对石质边坡可以利用稳固石块作为观测标记代替观测桩。
④、监测仪器的选取与测试
监测仪器宜选取采用精度≤1"的高精度全站仪,本项目监测仪器为全站仪1台,并已标定合格。量测采用角度交汇法进行观测。
⑤、监测频率
测点埋设后即开始监测,一般来说监测过程持续至边坡加固工程完成后六个月或当年雨季结束后三个月无明显位移即可结束。在此期间的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
边坡监测频率表
(2)、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 ①、量测目的
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项目部派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及时报给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程师指导下,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臵,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②、裂缝监测点设臵
在人工巡视发现裂缝的位臵埋设裂缝监测点,裂缝一般产生在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边坡体上结构层。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臵。
③、裂缝监测
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本工程项目部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形裂缝进行监测。首先,在裂缝的两边稳定土体内开挖一个A4纸平面大小的洞约50cm深,之后用混凝土浇注至地面高度,用两块长方形铁片分别埋设在裂缝两边的混凝土内,并使这两块铁片
在裂缝处相互搭接约5cm长,在搭接处用红油漆涂色,如果裂缝变形增大,则在搭接处两块铁板的红油漆涂色处就会产生一个裂隙,只要用游标卡尺测出这条裂隙的宽度数据,读数据就是所测边坡裂缝增加的宽度。
(3)、量测数据的分析和整理
量测数据采集完成,应及时整理分析,绘制各种曲线图。数据呈收敛趋势时,及时回归分析,推测地面的最终位移值及稳定时间,评价高边坡的安全性、施工方法和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①、地面变形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地面变形主要为平面位移,监测相关数据整理完后,及时绘制边坡位移量u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边坡位移量u与开挖高度h、速率v与边坡开挖高度h的关系曲线。
②、裂缝观测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裂缝观测数据收集整理后,绘制的曲线有裂缝发展宽度u与时间t(即u-t)的关系曲线,裂缝发展宽度u和速率v与开挖高度h(即u-h和v-h)的关系曲线。
③、减载数据的分析与与整理
当边坡滑移过大,进行减载处理的情况下还需绘制边坡滑移量u与边坡滑移速度v与荷载w关系曲线,裂缝发展宽度u和速率v与荷载w的关系曲线。
④、边坡滑移监测及裂缝监测回归分析
u-t曲线趋于平缓时,及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高边坡前期采用对数u=1/log(1+ti)、指数u=a.e-(b/ti)和双曲线u=ti/(a+bti)三种回归函数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取其中相关系数r最趋近于1的那个函数,推测高边坡变形的最终位移量和最终稳定时间。
在对前期的数据进行分析后,采用其中最实用的一种函数作为高边坡监测的回归分析函数。
u-t曲线出现反弯点时,表明破体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此
时必须密切监视高边坡体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同时报告监理工程师及第一监测项目部。
⑤、预警管理标准
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 a 、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
b 、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 c 、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 d 、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
当坡体位移速率v持续下降时(du2/d2t0),坡体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开挖,必要时减载处理,加强支护。
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并通过其它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流程
①、边坡变形观测流程
高边坡变形观测流程图
②裂缝观测流程
高边坡裂缝观测流程图
③、边坡监测与施工动态控制图
高边坡监测与施工动态控制图
④、边坡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
高边坡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
(5)、监控量测报送程序及资料附表 ①、资料报送程序
a、各断面应按照监测方案和施工图规定频率、精度对监测断面进行监测,监则资料须在当天进行整理分析、稳定判断。
b、监测资料包括人工巡视记录表、监测数据等,测点埋设考证表。
c、测点埋设记录、监测仪器、监测资料必须真实与连续,并经驻地监理签认。
d、每次监测后将电子版记录发监测单位,签认后纸质记录定期交付给监测单位,汇总后交付业主。
②、资料报送内容 a、人工巡视记录表
b、坡面变形观测点埋设考证表
c、裂缝观测点埋设考证表 d、坡面观测点观测记录表 e、裂缝观测记录表 f、报警联系函 五、监控量测注意事项
高边坡监测工作注意事项如下:
1、监测人员做到四个固定,即固定的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测量仪器,固定的测站基点,固定的游标卡尺量测。并尽量做到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外界条件下进行观测,以减少误差,提高观测精度。
2、每次观测前对全站仪进行系统的检测,不符合精度的仪器不得使用,以便减少仪器造成的误差。
3、坡面位移基点埋设在通视良好的位臵上,覆盖的浮土应采用人工夯实处理,连续观测2-3次,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直至判断可作为观测初始值为止,随即开始正式测量。
4、经常进行监测基点的闭合差复测,消除由于人为或其它因素对观测基点造成的破坏而造成的误差。
5、保持监测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当天测量数据当天及时整理。 6、在整个监测期间重视对高边坡监测基点、监测点以及裂缝观测点的维护工作,并确保在监测期间遭到破坏。 六、安全保证措施
由于标段内高边坡均超过30m且坡度较陡,监测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监测工作中必须注意安全,注意以下几点:
1、经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增强所有参与该项工作施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观念,提高职工遵守施工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认真执行专项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不违章操作,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别人”,提高监测人员整体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严格执行逐级安全交底责任制度,施作前由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备案待
查,设立专职安全员对监测施作班组人员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员对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做好安全日志的记录工作。
3、凡进入监测区域内的监测人员,必须有效配带安全帽等安全防护用品。
4、在对高边坡进行监测工作时必须有效佩戴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绳,防滑鞋等,埋设监测点时应在工作区域内设臵安全网或者安全栅等安全隔离设施,避免高空坠落伤害。
5、保持与气象部门的联系,严禁在五级以上大风或暴雨等恶劣天气情况从事监测作业。
6、在埋设监测点时应时刻注意现场施工人员交叉作业安全,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防止在监测施作中对其它人员造成伤害。
7、在监测区域内设臵醒目的安全警戒示标志牌,提醒路人及监测人员时刻注意安全。 监测人员结构
七、质量保证措施
为了提高变形监测的精度,在变形点的监测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五个固定”原则,所谓“五个固定”,即通常所说的变形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变形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作业人员在每次观测时应详细记录边坡监测情况,检查各读数是否正确无误,各项误差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到记录清晰、齐全,计算准确无误。检查员应及时对成果数据进行检查验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审核员负责报告的审核,把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
八、监测成果的提交方式
(1)每次观测完成后,及时向甲方反馈观测结果,若测量后发现位移或沉降量较大,立即向甲方汇报;若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每次测量结束后3天内向甲方提供观测初步报表。
(2)监测工作完成后,提交正式成果报告,包括如下内容。 ①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点分布示意图; ②所有监测点的各次监测成果表; ③“时间――位移/沉降量”综合曲线图; ④监测分析报告;
⑤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检定证书。
高边坡监测
湘潭制梁场挖方高边坡稳定性监测方案
一, 工程概况:
新建长沙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段站前工程CKTJ-1标湘潭制梁场主要承担着DK22+054(湘江特大桥第二主跨)至DK55+068.8(铁家湾特大桥桥尾)间31座桥梁和湘潭北站的 659孔箱梁预制(其中32m双线简支箱梁562孔,24m双线箱梁37孔,60榀32m单线简支箱梁)和制梁场大临工程建设施工任务。
主要挖方高边坡有:7#-8#边界高边坡,设计坡度1:0.5,分两级放坡,中间台阶宽度1m,坡顶至坡角最大高差29米。9#-10#边界高边坡,设计坡度1:0.5,坡顶至坡角最大高差19米。9#-8#边界高边坡,设计坡度1:0.5,坡顶至坡角最大高差19米。
二, 监测内容:
本段高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堑高边坡,监测内容有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人工巡视时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梁场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巡视。但破题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人员应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观测: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时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观测方法。
三, 监测技术要求:
1,人工巡视
巡视检查是边坡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系统的记录、描述边坡施工和周边环境变化过程,及时发现被揭露的不利地质状况。项目部将坚持每天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巡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边坡地表有无新裂缝、坍塌发生,原有裂缝有无扩大、延伸。
(2),地表有无隆起或下陷,滑坡体后缘有无裂缝,前缘有无剪口出现,局
部契形体有无滑动现象。
(3)排水沟、截水沟是否畅通、排水孔是否正常。
(4)有无新的地下水露头,原有渗水量和水质是否正常。
2,裂缝监测
(1),测点设置:裂缝一般产生在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坡体上结构层,人工巡视中在发现裂缝的位置埋设裂缝监测点。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置。人工巡视发现裂缝后及时埋设(1-2天内完成),测点间沿裂缝的间距以20-30M为宜,其方向平行滑坡的主滑方向或边坡的位移方向(不一定垂直裂缝)。
(2),埋设要点:首先,在裂缝的两边稳定土体内开挖一个A4纸平面大小的洞,深30CM,之后用混凝土浇筑至地面高度,用两块长方形铁片分别埋设在裂缝两边的混凝土内,并使这两块铁片在裂缝处互相搭接约50CM长,在搭接处用红油漆涂色。
(3),测试要点: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本工程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形裂缝进行监测。如果裂缝变形增大,则在搭接处两块铁板的红油漆涂色处就会产生一个缝隙,用游标卡尺测出这条缝隙的宽度数据,该数据作为所测边坡裂缝增加的宽度。
3,坡面观测
观测网采用方格形网络,边坡体上的观测点布置在各级边坡平台上,每级平台不少于5个,观测点间距为15-30M,对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监测部位加深加密布点。
监测点在挖除表土后开挖一0.3MX0.3M的孔深30CM深,用钢筋砼浇注底盘至地面高度,在底盘中心埋设一根钢筋,钢筋头伸出底盘约0.5CM,钢筋顶端设标记作为监测基点。坡体上的监测点同样按照上述方法埋设。观测点埋设完毕后,稳定2-3天之后再进行初测。对石质边坡利用稳固石块作为观测标记代替观测桩。监测基点设置在稳定的区域并远离监测坡体,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设点。
四, 监测频率安排:
挖方高边坡监测频率表
高边坡监测方案
梅州市梅江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一期
Ⅰ区客天下边坡监测施测方案
广东省梅州市粤东测绘公司
2011年8月4日
1、工程概况
本监测项目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东山村圣人寨的“中国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内一期Ⅰ区工程,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8′47.8″~116°09′04.6″,北纬24°15′39.1″~24°15′54.5″,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地貌。监测区连接省道S333线,附近有G205及G206国道,西南面约9km为梅河高速、梅汕高速、梅龙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水路可通过梅江、韩江直达汕头等地,交通十分便利。根据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编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结合场地边坡开挖裸露的岩土工程特征,边坡的岩土体主要有震旦系黄连组(Z2h1)、侏罗系(J)、第四系(Q)。监测区内地层分布较多,地层倾角稍陡,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地层岩性条件复杂程度中等,地层岩性条件对工程建设影响中等。监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层状基岩裂隙水二大类。
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按永久性边坡进行支护设计。
2、本技术设计的编制依据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5、平面基准点的布设和测量
(1)平面基准点的布设
为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拟在监测区域外围、位置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布设编号为基1、基2、基3的深埋式混凝土基准点3个,具体图形见图2所示,待基准点的标石、标志达到稳定后开始观测(稳定期根据观测要求和地质条件确定,一般不少于15天)。
图2 基准网示意图
(2)平面基准点的埋设
为了提高基准点对中、整平的精度,基准点的埋设规格采用强制对中基座。且采用强制对中基座(由专业测绘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荣获过国家专利产品称号)。具体的基准点标志埋石样式见图1所示。
图1 平面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3)平面基准点的测量
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一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技术要求如下:
监测基准点采用的是独立坐标系,观测采用的仪器选用徕卡测量机器人TS30,其测角精度:±0.5秒,测距精度:0.6mm+1ppm,通过小三角测量及平差计算出三个基准点的坐标。
6、高程基准点的布设和测量
(1)高程基准点的埋设:拟在监测区域外围、位置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布设编号为N1、N2、N3的深埋式混凝土基准点3个,高程基准点与平面基准点可以为同一点,也可以在水平位移监测基准
点的旁边重新埋设深埋式混凝土基准点。埋设示意图见图3所示。
图3:高程基准点标石埋设示意图 单位(mm)
(2)高程基准点的测量: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一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技术要求如下: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6
并尽量不替换观测人员。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在搅拌机、卷扬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7、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量
采用钻探法埋设2个编号为G1、G2的工作基点,与3个基准点
构成控制网统一观测。
8、监测点的布设和测量
(1)监测点的埋设:
①土体上的监测点沿边坡坡顶按约20-30m的间距,采用冲击钻孔置入法埋设约30个水平位移沉降一体化监测点,编号为T1~T30;以及在坡面按方格网约20-30m的间距,采用冲击钻孔置入法埋设约20个水平位移沉降一体化监测点,编号为C1~C20。
②岩体上的监测点拟采用砂浆现场浇固的钢筋标志,凿孔深度不宜小于10cm,顶部应露出地面5cm。 (2)监测点的测量:
①水平位移的观测: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二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以平面基准点作为测量控制基准点,通过测量出每个变形监测点的坐标检测监测点的位移变化。其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
②垂直位移的观测:按照二级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施测,每次垂直位移观测前均应对高程基准点进行联测检校,确定其点位稳定可靠后,才对监测点进行观测。高程基准点联测及监测点观测均应组结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其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不替换观测人员。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在搅拌机、卷扬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9、裂缝观测
(1)测定裂缝的分布位置和走向、长度、宽度并统一进行编号。 (2)每条裂缝布置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最末端。每组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采用埋入式的金属杆标志。
(3)对于数量少、量测方便的裂缝采用小钢尺或游标卡尺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变化值。
(4)裂缝宽度数据量至0.1mm,每次观测后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并拍摄裂缝照片。
10、建筑物沉降监测
了解边坡上的建筑物主体沉降变化情况,在建筑物承重柱体上或沿纵横轴线上布设约10个测点,编号为F1~F10。
按照二级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施测,每次垂直位移观测前均应对高程基准点进行联测检校,确定其点位稳定可靠后,才对监测点进行观测。高程基准点联测及监测点观测均应组结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
11、警戒值的确定及应急措施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该工程监测项目提出以下警戒值: 边坡水平及垂直位移:最大值取30mm,警戒值为25mm,每天发展不得超过3mm。当监测项目超过其警戒值时,必须迅速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对支护方案进行修改,待加固处理后方能进行下一级施工,一般应急措施有:
(1)迅速原位回填夯实,保证警戒值不再增大; (2)停止施工、修改支护方案,再进行加固。
12、监测周期及频率
(1)所有监测点、监测设备的安装埋设均在边坡完成坡顶截水沟后开始埋设,并测试各项目的初始读数;
(2)边坡监测按规范要求周期为二年;
(3)如遇大雨或变形急剧变化时,应加密监测,危险时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
(4)边坡监测期间第1-6月每月1次,第7-12月每2月1次,第13-24月每3月1次,测量次数暂定为13次。
13、监测资料的信息反馈
监测资料采用动态反馈。若发现位移、沉降等出现异常或达到(超过)警戒值时,应立即口头向业主报告;一般情况(边坡处于正
常状态)在外业工作结束后三天内向业主提交监测简报;全部监测工作完成,10个工作日内提交正式监测报告。
14、监测人员结构
15、质量保证措施
为了提高变形监测的精度,在变形点的监测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五个固定”原则,所谓“五个固定”,即通常所说的变形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变形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作业人员在每次观测时应详细记录边坡监测情况,检查各读数是否正确无误,各项误差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到记录清晰、齐全,计算准确无误。检查员应及时对成果数据进行检查验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审核员负责报告的审核,把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
十六、监测成果的提交方式
(1)每次观测完成后,及时向甲方反馈观测结果,若测量后发现位移或沉降量较大,立即向甲方汇报;若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每次测量结束后3天内向甲方提供观测初步报表。
(2)监测工作完成后,提交正式成果报告,包括如下内容。 ①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点分布示意图;
②所有监测点的各次监测成果表;
③“时间――位移/沉降量”综合曲线图; ④监测分析报告;
⑤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检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