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鸦片贸易与英国政府和整个英国资产阶级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等地,并霸占香港岛。1842年,英军进逼南京。军事失利的清朝与英方交涉,中英和约谈判开始, 签订《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5、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7、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鸦片战争的后果(影响)
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
① 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 政治:鸦片战争以前中过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③ 社会矛盾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 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时期的和战之争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内部分为禁烟派和弛禁派两派,许多大地主、大贵族、大鸦片商勾结在一起,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结成主和派。在朝廷中以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崎
善为代表组成了一个鸦片输入受益集团。他们向皇帝提出弛禁鸦片,主张允许鸦片合法输入,准令外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内地种烟、听民自便;民间吸食、一律勿论。
而朝廷的有识之士则组成了禁烟派,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主要代表,他们痛陈鸦片的害处。林则徐尖锐的指出:鸦片泛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坚决要求狠狠打击烟贩烟民,彻底断绝烟祸。
狼烟未起,禁烟派主战,弛烟派主和。主和派在英军逼近天津时,非但不整军备武,积极备战,反而大肆攻击主战派,认为正是他们的无识挑起战端,并故意夸大敌人的威胁,怂恿皇帝议和。最后软弱无能的皇帝听信了主和派,将林则徐、邓廷祯撤职,改派崎善为钦差大臣去广东议和。
林则徐的评价 :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的民族,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主张思想在当时得不到实行!
评价慈禧太后:
正面评价: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维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她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开办洋务运动,造成所谓“同治中兴”气象;执政后期,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开始宪政改革等举措。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负面评价:她为了维护其统治目的,镇压太平天国。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上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依然花巨资兴建颐和园以庆祝60大寿。放在清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1898年,她彻底扼杀了戊戌变法,囚禁光绪,使中国依旧沉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
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从两方面评价,要看到她的对历史和当时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和功劳,也要看到她做出的对历史发展、人民和社会的消极作用,总而言之:慈禧太后是一个过大于功的女人,她领导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向列强屈服,这已经使她无法被中国的人民们原谅.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体制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林则徐的评价
打破林则徐的“高大全”:仅是旧时代最好的产品
2009年11月16日 14:07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9条 关于林则徐,我们长期将其作为一个“高大全” 的历史英雄来看待,他已经被神化了,他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以致不少人至今仍然认为如果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信任林则徐,中国不会输,或者输的不会这么惨。而为了更好的审视那段历史,林则徐的神话应该被打破了。 英军北上并非惧怕林则徐的武力
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上写道“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这描述使不少学生相信林则徐一定能打败英军,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因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打压广大爱国群众和官员。其实把英军北上的原因归于林则徐防御严密,无隙可乘只是一厢情愿。
英军北上的实际原因是英军执行了外相巴麦尊的训令而已。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致海军部的公函中称,在广东“不必进行任何陆上的军事行动”,“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同日。巴麦尊给懿律和义律的训令中,提到了他和海军大臣各颁给伯麦的训令,其中规定作战方案为“在珠江建立封锁”,“占领舟山群岛,并封锁该岛对面的海口,以及扬子江口和黄河口”。
事实上,英国侵略军的侵华作战行动,正是按着上述训令进行的 6月下旬,英国兵船封锁珠江口。7月初,以小部兵力进犯厦门,切断厦门与台湾交通;主力进攻并占领浙江定海。接着以一部分兵力驻守定海,其余继续北上。8月初到达天津的自河口,向清政府提交《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而“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史料证据
林则徐对战争估计严重不足
林则徐被誉为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至少拥有四名翻译,终日为他翻译英文书报,他本人也将这些情报采撷成册,以供参考。可是他对战争的规模严重估计不足。1839年9月1日,林则徐在给道光的夹片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私约夷阜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奕,虚张声势。” 而1839年10月至11月间,英国政府已经做出了侵华的决定。英国的舰队和团队从英国本土,南非,和印度不断地驶往中国。我们不能期望林则徐在英国决定侵华之前,林则徐就能预见到战争的到来。但是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四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却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把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当作一次大规模的鸦片走私。这不能不说是林则徐犯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林则徐的书生议兵
1839 年9 月, 他给皇上的奏折中, 居然说:“夷兵除枪炮之外, 击刺步伐俱非所娴, 而腿足裹缠, 结束严密, 屈伸皆所不便, 若至岸上更无能为, 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次年8 月, 定海失陷, 林则徐还这样激励军民杀敌, 说英国人的膝盖是不能弯的, 所以“一仆不能复起”。由此可见林则徐对英军的陆军作战能力严重低估。因此林则徐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就没有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
结果, 战事一开, 这两座炮台在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双重攻击下, 很快陷落。更荒谬的是,林则徐还认为茶叶和大黄“实为外夷所必需”, “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林则徐对于英军的坚船利炮的认识也严重不足,他称:“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林则徐的对付英军舰队的战术中竟有“在接敌过程中,如炮力所及,即先开炮,至鸟枪可及,兼用鸟枪,再近可抛火罐,施喷筒。火罐应在船桅上抛出,喷筒应在船首施放。”而实际上英国舰队的舰体十分坚固,不少船舰外包有金属材料。
鸦片战争中,清军的火炮对英舰都难有大效。而鸟枪,火罐,喷筒又有多大用处。最匪夷所思的是林则徐设想“交战时,水手半身在水,划桨而行以近敌。接近后用大铁钉将小艇钉在敌舰舰体上,然后放火燃烧。”
林则徐没有改革中国
大家普遍认为林则徐具有改革中国现状的进步思想,不过林则徐复出之后,并没有改革中国的行动。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道“他后来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继续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这其中有道德上的指控,不过可以看出一个事实:林则徐作为一名一品大员,已有充分的权力和能力,但他对于改革没有实际行动,连公开宣传都没有。当两广总督徐广缙,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则徐回答说:“民心可用”。这无疑是高调和空谈,丝毫没有谈到改革。而林则徐病危中口授,其子林聪彝笔录的遗折,仍是臣子对君主的一片忠诚,看不出我们希望的新气象。
林则徐无疑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且他的思想和能力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一流的。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达到历史对他提出的要求。林则徐没有打破士大夫的天朝迷梦,而是使他们相信民心可用,只要官员都像林则徐一样,中国是不会输的。
两个林则徐:一个是宣传的英雄 一个是普通士大夫
2009年11月16日 15:02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6条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的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翻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诸人虽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重读蒋廷黻先生写于68年前的大作《中国近代史》,我们仍然感到耐读、大气,令人荡气回肠。这段“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的文字见诸于该书的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写的是处在“中古”状态的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已经“近代化”的西方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打败而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内政改革,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有洋务派开始近代化的努力。那么,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蒋廷黻先生探讨了个中的缘由,提出了“士大夫误国”的观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舞台的主角仍然是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他们的所作所为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这个阶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一类是仍然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守旧派,他们占中国官僚层和知识层中的大多数。政府官员中的“主抚”派如琦善、耆英诸人,自然不可能振作和改革,蒋廷黻先生说“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那么,象林则徐那样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公开提倡改革呢?蒋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的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为我们勾画了“两个林则徐”的形象,“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当然前一个林则徐是被理想化的非真实的林则徐。
但问题在于,对林则徐的这种理想化的认识一直延续至今。说起林则徐,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涌现睁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蒋先生的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对世界大势的认识也是随着中国的战败而逐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这使我想起了林则徐的一道奏折。当时,鸦片战争马上就要打起来,英国人已经出兵。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林则徐还建议道光帝断绝中外贸易,假如中国人不把茶叶卖给英国人,英国人就会患病或是消化不良而死去。
今天,我们会认为这是个笑话,在当时,这是我们民族最先进的人,站在第一线的力量,民族最清醒的力量,对世界的认知尚且如此。
现在,很多人说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道光把林则徐撤职了,从历史上成全了他,保住林则徐的英名。林则徐的运气也真好,咸丰即位的时候,有个御史举荐林则徐,咸丰当即下令教林来京“协办夷务”,可是林则徐病大重,不久就死了。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林则徐与英国人开战,他会获胜吗?林肯定会战败,少不了以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那时候,我们还会称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吗?
历史的残酷性也在这儿:历史不记过程,只记结果,道光励精图治,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签的,历史耻辱柱上的第一人就是他。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是剿夷派的领袖,只是因为未曾签过城下之盟,近代第一个民族英雄就非他莫属。
这是中国历史最复杂、最痛苦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不能直面,通常是找几个替罪羊,说我们近代本来不错,就是几个坏蛋把国家、民族给出卖了,于是,整个民族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光阴,林则徐又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林则徐看到了中外的悬殊,虽然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如外国人、要“以夷制夷”上面。因此尽管他在广州也有仿制西洋战船、大炮的举动,可是他不能振臂一呼,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社会的舆论和行动,相反,林则徐还要遮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中国人一直存在于一种迷幻的错觉之中。在这种错觉之中,林的自身形象得到了维护,可是一个民族从落后中奋起的时机却被耽搁了。
诚然,我们用今人的眼光和思路来评价林则徐,可能有失公允,中国旧文化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国人在没有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之前,是不会轻易改弦易辙的,仅凭林则徐一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但是,林则徐终究没能冲破旧文化的藩篱,他的行为给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称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乾隆年间之后,英国来华使臣晋见中国皇帝拒不行跪拜之礼,是因为人家不愿接受这种“侮辱”礼仪。可是,中国人却认为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所以才没下跪。可叹的是,林则徐也有这样的看法。当然,他不相信英国人是天生的膝不能弯,而是他们腿打绷带使然。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居然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次年8月,定海失陷,林则徐还这样激励军民杀敌,说英国人的膝盖是不能弯的,所以“一仆不能复起”,大家奋勇争先,跟杀猪宰羊一样去砍杀那些上了岸就连路都不会走的异类吧。林则徐对人家的坚船利炮与后勤补给似乎也看不上眼,“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就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看法,林则徐认为英军尽管在海上有实力,但毫无陆战能力,因而不会舍舟登岸,从陆上发动进攻。即使有这种攻击,也绝非清军对手。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林则徐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就没有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结果,战事一开,这两座炮台在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双重攻击下,很快陷落。
人们常说,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1839年7月7日一伙英国水手划船到九龙尖沙嘴的小酒馆酗酒后闹事,捣毁了村民的一座神龛,遂引发斗殴。结果当地村民林维喜伤重不治。这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刑事案件,如果是发生在一伙中国人之间,中国的官府就象做1+1=2的算术一样好处理,可它却是发生在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司法问题了,而和英国的法律及其文化背景有了必然的纠葛。
当时,在处理这一案件的指导思想上,林则徐按照通常的做法,要求义律按大清律将那些参与斗殴的水手,交出一人为死者偿命;而义律则同意赔偿死者家属,惩办所有参与滋事的水手,但拒绝只以其中一人被判极刑顶罪。在这一法律纠纷中,大清律与英国法律在此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它也是英国人后来坚持要从清廷获得治外法权的最初原因。 负面评价:
禁烟侧面
一、林则徐偏见的侧面:蔑视洋人士兵
但任何人都难免有时代局限,相对开明的林则徐也不例外。比如:他认为洋人士兵因为脚上有绑腿而无法弯曲膝盖。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定海沦陷后,林则徐鼓励军民奋勇杀敌,仍然认为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可任大家宰割。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也有着奇怪的幻想:“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基于这些偏见,林则徐相当小看英军的陆战能力,他在官涌主持修建的两座炮台,也根本没有防御敌方从侧后发起地面攻击的措施。结果,战事一起,英军很快就在港口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夹击下,陷落炮台。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在与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而在一份拟
交英女王的文书中,他又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这些偏见,难免会使林则徐自信心“爆棚”,加上对国际外交惯例的不熟悉,从而做出一些莽撞的事儿来。
二、林则徐莽撞的侧面:禁毒急功近利
有个中国船夫仅仅因为身边带着一封欧洲文字的信件,就被处死。在林则徐广州禁毒的行动中,部分海外史家对其两个做法略有微词,认为实在莽撞了。
一是他在禁烟初期,对广州外国商馆进行封锁,严密隔离一切外侨。这种做法实在是一竿子打倒一船人,被隔绝的人中,不少并未染指鸦片贸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此种做法,实际上已酿成了一个不小的外交事故。
当时的广州外国商馆可谓弥漫着“林氏恐怖”,有个中国船夫仅仅因为身边带着一封欧洲文字的信件,就被处死。同时,食品,甚至于一桶水,都不能被带进商馆。封锁中途,交涉到矛盾激化时,林则徐还找工人去商馆周围砌墙,彻底将商馆变成监狱。直到英方商业代表义律妥协,才解除封锁。
林则徐禁烟主要只针对英方商人,而不太注意扑杀中国方面的鸦片走私势力,对吸食鸦片者也只有惩戒而无引导之术,结果虽然缴获了大量鸦片,但并未使鸦片走私绝迹。1839年6月的《澳门月报》记载,就在同年9月,鸦片贸易又再度活跃,且有上万箱鸦片已经运到中国海面。
林则徐另一个莽撞的做法在查缴鸦片后,要外商写保证书,以后永不夹带鸦片,违者处死。起先,外商愿意个人写保证书,但是林则徐要求,保证书不但对签署者有效,对其船上所有人都有效。换言之,船主若签署这个保证书,等于是替将来所有在他船上的人都签署了“生死状”。结果对方拒绝,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顺便说一下,我在这里使用的“莽撞”形容词,丝毫没有贬义,只是一种客观形容。事实上,林则徐当年的莽撞,也是出于一腔爱国
热忱,以及对鸦片的痛恨。正如早年对林则徐颇有微词,但晚年已经有了谅解的历史学家蒋廷黻所言:“??英国虽不反对禁烟,但反对中国再用林则徐用过的方法。这样一来,禁等于不禁,因为以中国的国力及国情,用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线之望,不用则全无禁烟的希望”。
三、林则徐遮掩的侧面:谎报战功
1839年穿鼻战役后,关天培报告林则徐,中方大胜,击沉几艘英国船,并造成英军50多人死伤。然而,其实英军此役无任何人员损伤。参与此役的一个英方军官事后在书信中更刻薄地嘲笑说:“中国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烟花”。按常理,林则徐应该调查真实战况(当然,也有可能被蒙蔽),却全盘按照军方的报告,上奏汇报大捷。这种做法,当然大大激发了道光皇帝的战斗热情,林则徐等也很配合,不断奏报大捷,更敞开了说大话,比如“接仗六次,俱系全胜”云云,把道光皇帝的胃口吊得很高。
1839年9月,已经清楚双方军事实力,明白“扛不住”了的林则徐又上奏说:“英国商人苟知悔悟,尽许回头”。结果道光皇帝批示道:“不应如此,恐失体制”,弄得林则徐进退维谷。实际上,1840年时,清朝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将领腐化,装备落后,完全无法抵挡任一个西方强国的军队。
弛禁与严禁
朝廷分为禁烟前开始分为弛禁与严禁两派。弛禁派许乃济主张:
1)干脆将鸦片贸易合法化,按药材名目进口,只许以物易物,不许换成白银。同时课以明税,堵死关吏索贿空间。如此即能使得关税低于贿赂,外商必然乐从,而且以物易物贸易也防止了白银外流。 2)禁官不禁民,禁止文武官吏兵丁和士人吸食,但不禁止民间贩卖和吸食。 3)“买船不如造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种出大烟来和洋货竞争。鬼子无利可图,自然不禁自绝。 严禁派的主张则由林则徐的好友黄爵滋提出,得到林则徐的赞同,前文已经提到。他主张“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建议皇帝给烟鬼们下个最后通牒,在一年内戒断。过期不戒者,平民处以死刑,官吏罪加一等,本人处死,
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并主张以邻居互保制度实施这一政策,举报者给奖,包庇者治罪。
为什么林则徐那天朝第一能臣会看不出黄策的荒唐,提出任何明白人都该想到的上述芦策来?后来的事态发展提示,他似乎不是看不出黄策不可行,也不是想不出芦某这庸碌白丁能想到的必要措施,而是实行“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的避实击虚乖巧方针。 此中利害一目了然:要杜绝走私,就得澄清吏治,切实整肃海关和水师,力主此策只会得罪朝中利益集团,而且,此策在那种烂污社会中缺乏可行性,坚持它反倒会把自己白白搭进去。相比之下,拿捏毫无能量的烟鬼们易如探囊取物,即使不成亦无大患。这或许就是他在此事上突然表现出“一过性糊涂”的原因。这虽是毫无过硬证据的诛心之论,但舍此我还真无法解释林何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历史罪人
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 2 万多箱鸦片现货,于 1839 年 6 月 3 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林钦差以为,只要肃清了市面上的鸦片,也就一锤搞定了盘踞广州及其近海的鸦片贩子,并能一举铲除鸦片对天朝长达百年的祸害。事过一年竟招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一举轰塌了天朝的国门。越洋而来的英军在天朝境内为林则徐一手制造的鸦片贸易纠纷,与清军打了一场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的不对称战争,最终迫使清廷五口通商门户洞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恐怕是昏聩蒙昧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看着销烟池中翻起泡泡时所无法想到的。
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
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其所用的主要手段则是对付本国当惯了亡国奴的民众一用即见效的暴力手段。他在对付后面有英帝国撑腰的鸦片贩子时所选择的政策措施,更是毫无技术含量和外交智慧可言。当他把自己制定的“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禁烟措施付诸实施之后,其给国家招来战祸的结局也就被历史性地注定了。林钦差为了治愈鸦片给满清王朝带来的沉疴,冀望治社会百年痼疾而一年大功告成,其情真意切可嘉,其昏聩愚蠢则透顶。假设当时林钦差不是把英商的鸦片强力缴获并将其扔在虎门的池子里销毁掉,而是稍微照顾到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悉数予以平价赎买后再行销毁以示天朝为禁绝鸦片不惜血本;或者根本就不用销毁而作为百姓的极端奢侈的消费品由国家来垄断限量经营,一如当今中国的烟草专卖局出售中华牌和熊猫牌香烟那样给朝廷带来暴利;接着再与英国人谈判禁绝鸦片的时间表或给予逐年减少的配额进口直至取消进口,并辅之于建议英国人用其它更适用的商品来逐渐取代鸦片贸易,以实现英国对华贸易的收支平衡;如此循序渐进地把鸦片对天朝的危害降至国家可以承受的程度。与此同时,则奏请皇上徐图国家制度改良而逐渐赶上英国的先进制度,使国家军事实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强大到足以和英国抗衡的程度。那么,这场令后来的中国人痛彻肝脾悔断肠的鸦片战争还能打起来吗?如果历史是按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假设来发展,中国的近代历史还会是这个样子吗?对这些个的问题,我相信任何一个稍微聪明的中国人和极端愚蠢的英国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不会!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是,英国国会在表决对大清朝的战争拨款法案时,在有近600 人投票的国会中,并不是一边倒的支持这场肮脏的战争,竟然是以 9 票的微弱多数而通过这个法案。如果林则徐在禁烟的过程中不是那样一味蛮干不顾后果,完全无视当时的世界特别是强大的英帝国正在按西方世界的丛林规则运转,英国国会的对华战争拨款法案原本是不可能被通过的。不管人们现在对林则徐如何尊崇,无情的历史事实极为清楚地表
明,是林则徐无视英国鸦片商人及其背后的英国国家利益的暴力销烟行动,才招来了用现代化洋枪洋炮武装到牙齿的英国军队,是林则徐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他与先行进入人类文明新阶段的英国人打交道时,以落后文明的方式来草率处理有国家背景的商业纠纷才引发了祸国殃民的鸦片战争,从而陷大清朝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以当今美国如此强大的国力和科技、文化水平,迄今仍奈何不了区区白粉对国民的毒害,尚要在国内尝试了种种先进禁毒手段之后,最终去缅甸的金三角和哥伦比亚丛林清除毒品生产的源头,并事先安顿好种植罂粟的烟农再来谈禁毒的问题。以此反观林则徐代表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来禁毒,其用专制政府一贯迷信的暴力手段来查禁鸦片,其必然的结局是,无论他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军队是否打上门来,这样的禁烟举措也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这是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如果仅仅用暴力手段就可以消灭毒品对人类的危害,别说满清王朝早在林钦差禁烟之前一百年就能够消灭鸦片对天朝的危害,就是美国这个当今世界的霸主也早把参与毒品贸易的人赶尽杀绝了。所以,我们现在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林则徐在钦差任上放任使用国家暴力的禁烟之举,其实是一个昏聩蒙昧的专制王朝的官员,不讲科学、不会外交、不认清形势、不顾国家安危的草率而又鲁莽的愚蠢之举,其行为除了表明清廷禁绝鸦片的坚决态度并附带着给国家招来祸国殃民的战乱之外,毫无可取之处。
林则徐最终历史定位
林则徐乃是标准的忠臣和清官,他青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林则徐从庶吉士开始他的宦途,终身勤劳王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两袖清风著称。宦游几十年,历任各地方面大员,但退休之后却两袖清风。全面看他的一生,林则徐禁烟,治水,平乱,建设边疆,都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而其私人的节操,则为海内外公推。在平息云贵汉回纠纷时,林则徐坚持:“只分良莠,不分汉回”,那又是极难可贵的民族平等胸襟。在东河治理水利,他极精明干练,调查者认为“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而在伊犁充军路上,他还被临时抽去督办治河,功成后继续去伊犁充军。在路上,他写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这也是他一生的浓缩写照。但是林则徐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好大喜功,做事容易冒进冲动,而且奏折写的不够真实,甚至到了胡编乱造的程度。他的这个缺点最后导致道光皇帝的决策失误。他是禁烟的大英雄,但他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按孟子“知人论世”的说法,就林则徐的一生来看,即使有种种时代局限,他仍不失为慷慨磊落、高风亮节的一代杰士。
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 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 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 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 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 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 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 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 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 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 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 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 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 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 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 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
的威风。 林则徐流放新疆大有作为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 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 流放生活。 功臣当了“替罪羊 替罪羊” 功臣当了 替罪羊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 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 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 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不久,林则徐先后被任命为两江总 督、两广总督。 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 广州。 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 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 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 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 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 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 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 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实在可恶!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 ”。 这只是林则徐 受到的初步惩罚,后面还有更严重的惩罚在等待着他。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 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 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 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 罪立功”。 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 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 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 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 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 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 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遣戍途中治水患 林则徐再次遭到惩办,真是晴天霹雳。他深感报国壮志未酬,却身蒙不白之冤,心中充满悲伤和 愤慨。他自制印章一枚,上刻“宠辱皆忘”四字,意欲把以往皇帝对自己的所有宠爱和屈辱统统 抛到九霄云外,对仕途心灰意冷,今后但愿能为民众多做些好事。1841年7月14日,他怀着忧郁 伤感的心情,一一告别前来送行的友人,凄然乘舟离开镇海。 但是,林则徐毕竟做过高官,也不是平庸之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去 “戴罪立功”。在路过扬 州时,林则徐接到道光帝的谕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治理水患。 原来,这年8月初,黄河水势猛涨,开封西北祥符堤防决口,淹没了河南、安徽所辖六府十余县, 开封城被洪水围困,当地官员惊骇万状,束手无策。清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赶赴河南治水。王 鼎是林则徐的至交,他乘机向道光帝提出:林则徐做过东河河道总督, 是治河能手,可以让他到
河南协助完成抢堵决口的任务。 王鼎的请求得到道光帝的批准。 林则徐接到谕旨后奔赴开封 城,旋即来到堵口工地,投入治河工程。他日夜奔波,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经过6个月的艰 辛努力,1842年3月19日,坝口终于合龙,制住了水害。 到开封治河效力“赎罪”,本是道光帝给林则徐许下的诺言,但这一出自圣口的诺言却没有兑 现。林则徐抢堵黄河决口,功劳最大,理应可以受赏免罪。王鼎也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治河认 真得力,论功行赏应是第一,请皇上撤销对他的处罚,委以重任。 但道光帝居然食言不认账,就在 河工合龙之日下达了继续惩治林则徐的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林则徐的诗 1、天山万笏耸琼瑶, 寻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青山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2、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生平介绍 林则徐1785年生。 嘉庆三年(1798年), 林则徐中秀才, 就读鳌峰书院。 嘉庆九年(1804 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 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 世界的第一人”。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 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 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
林则徐的教案
课题:民族英雄与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林则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历史人物—林则徐的教授。通过对林则徐身份、生平活动的讲授,使同学们对林则徐有深入的了解。
? 重点分析: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原因,措施,以及结果是重点。虽然提及林则徐同学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与之串联在一起的就是禁烟运动,但多数同学对于禁烟运动的具体细节以及引发的一些问题却未曾有过认识与思考。通过对此重点内容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同学加深对历史史实的了解。
? 难点分析:
首先是林则徐与道光帝对待禁烟与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同学较少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是林则徐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与主张,包括他的作品《四洲志》。在以往的教学以及学习普遍存在的认识中,大多提及与林则徐有关的是他在禁烟运动中的创举。因此学生对他的先进思想与作品了解甚少,接触不多,会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在经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后,学生已经有了历史学习的基础,对一些基础的历史史实已经有了些感性的认识。通过以前对鸦片战争的学习,学生可能或多或少对林则徐有些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学只能对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做一个简单的定义—伟大的民族英雄。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是比较空泛的。而高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应该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每个历史人物的学习应该是丰富的。同时高中学生已经是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性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对历史人物的学习,高中学生可结合人物的生平与事迹,进行思考与联系,使他们对人物的认识更加饱满。
【教学目标分析】:
?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林则徐的生平。
2. 了解禁烟运动的史实,包括禁烟运动的原因,措施,结果。使同学们在学习史实的过程
中感受到林则徐的形象与精神。
3. 理解禁烟运动后,面对英国的挑衅与发起的战争,林则徐与道光帝是怎样的态度。培养
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全面的思考问题。
4. 了解林则徐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四洲志》,丰富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
?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查找有关林则徐的资料,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
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 通过小组讨论林则徐与道光帝对待禁烟与战争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历
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当之无愧,学习林则徐崇高的精
神境界。
2. 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的热情与思想。
【教学环节】:
教师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并提问: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我们并不陌生。西方为打开中国市场,扭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于是,英国商人便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牟取暴利的手段。自19世纪初开始,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不断增加,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发生变化,而且严重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腐蚀中国人的心灵。在当时中国被鸦片所困扰时,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主张禁烟的代表人物吗?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林则徐。
一、 林则徐生平简介
教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出生在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
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期望的入仕做官。曾任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闻名。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官。
(教师在教授这段内容的时候应主义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林则徐的生平)
二、 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1.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对于鸦片的主张
教师向同学们讲授:早在1838年7月,林则徐就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赞同黄爵滋的禁烟主张。并且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教师向学生提供阅读资料:
林则徐:“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
通过阅读此段文言文,使学生感受林则徐对禁烟的坚决态度。同时向学生传达出林则徐早先对待鸦片的态度,这样可以为接下来讲授林则徐禁烟的事迹做好铺垫,也是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是有着过渡性。
2. 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教师先向同学们播放一段有关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简短视频。(视频内容大约5至8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道光帝会命令林则徐进行禁烟?
在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道光帝深感鸦片的输入已造成军队瓦解,财源枯竭的严重威胁,因此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让学生了解林则徐禁烟运动时期所采取的措施。
措施内容:整顿海防,防御外国人入侵;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吏;严禁国人贩卖、吸食鸦片,凡吸食者要立即呈缴烟土烟具,限期戒除;要求外国烟贩呈缴所有鸦片,出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并且联系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它说明了什么?(可以指导学生从林则徐禁烟的措施以及他对待禁烟的态度去思考)加深学
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肯定。同时突显出林则徐民族英雄的形象。
3. 禁烟运动后的林则徐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课文内容:英国商务监督义律指使大鸦片贩子逃跑,并阻止英商呈缴鸦片,具结保证书。林则徐派兵包围商馆,断绝广州与澳门交通,并下令暂停中英贸易。义律即改换手法,命令英商缴烟,同时劝告美国商人缴烟,声称烟价一律由英国政府付给。义律以此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制造借口。
并提问:英国人对于禁烟运动的态度怎样?由此提出,禁烟运动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但英国对中国禁烟运动进行抵制和破坏,并作为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对待鸦片输入的态度):
课文内容:在虎门销烟后,林则徐下令恢复中共之间的正常贸易,但严厉禁止鸦片的输入,要求进口贸易的外国商船一律出具不带鸦片的甘结。面对英国的武装挑衅,林则徐坚决抵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受到道光帝革职查办的有关内容: 定海失陷,清政府大为震动。道光帝动摇了当初的禁烟和抵抗政策。清政府把英军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归罪于林则徐在广东缴烟,道光帝本无抗战决心,加之妥协派在耳边的聒噪,便任命琦善前往天津海口与英军谈判。琦善宣扬失败的情绪,说英人“船坚炮利”,是无法战胜的。他向英国侵略者表示,林则徐等人在广东查禁鸦片是“操之过急”,实属“办理不善”,保证要“治其重罪”。道光帝于1840年9月17日任命“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继续办理与英军的交涉;同时,以“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帧革职查办。
并让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并让每组派代表作总结发言。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再次突显林则徐的人物形象。
三、 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林则徐与禁烟运动的卓越成绩,也深化了林则徐民族英雄这一身份在同学心中的地位。(教师承上启下)林则徐禁烟的主张与胆识与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主张是分不开的。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才会指导他有怎样的行为。
教师向学生提供资料阅读(《四洲志》的某些选段)。让同学先自己总结归纳林则徐的思想。
并讲授:林则徐提倡经世之学,他组织幕僚翻译英人慕瑞《地理大全》,经他润色,编成《四洲志》。在《四洲志》中,林则徐提出了许多的主张。如他主张严办外国鸦片贩子的非法活动,但不禁止外国商人进行正当的贸易,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拒者去之”的正确方针。
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并建议利用这种矛盾,以孤立英国。针对中英双方军事力量的特点,认为中国必须坚持“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等等。这些都表明了林则徐具有远大眼光和务实的精神。教师向学生提问:林则徐的思想与他领导的禁烟运动有怎样的联系?(可指导学生根据《四洲志》中林则徐的一些主张来思考)
最后教师总结,林则徐不仅是民族英雄,而且他的经世之道也引领了中国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与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
【总结与思考】: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林则徐的生平事迹有了详尽的了解,对他的思想主张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在大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历史人物,以及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思想与他的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评价分析】:
课后思考题:
1. 结合史实,如何评价林则徐?
2. 你是怎样看待林则徐的经世致用思想?他的思想与他在虎门销烟中的创举有怎样的联
系?
林则徐的故事
意 问 坐在 旁边 的广东 水 师 提督关天培 : “ 我们扣 了他们 多少条鸦 片船 ?” 关天培大声 回答 : “ 2 ,每条船装 10 多箱 ! 2条 00 ” q 林则 徐突然用严厉 的 目光 盯住 义律说 : “ 这就是说 ,13 箱 这个数 目还 07 到鸦片总数 的二十分之一 ,是 吗?”
义 律 哑 E无 言 。 l
过 了一阵 ,林则徐又微笑着 问 : “ 你们 的鸦 片老板颠地 呢?” 义律 早 已指 使颠 地 和伍 绍荣 化装 潜逃 ,所 以他 随便 地答 道 : “ 从 澳 f 我 时 ,没有见过他 。” 只见林则徐厉声下令道 : “ 把逃犯带上来 !” 义律一惊 ,只见颠地和伍绍荣像两 只癞皮狗一样 ,被 士兵押 了出来 。
义律又羞又恼 ,咆哮着说 : “ 我要抗议 你们拘禁无辜 的英 国公 民! ”
林则徐 一拍桌子 ,大声喝道 : “ 什么 叫无辜 ?颠地 私贩鸦 片 ,拒不缴 勾搭汉奸 ,化装逃跑 ,这是 ‘ 无辜 ’吗 ?领 事先生 ,对这样 的罪 犯 ,你 但
贼 被惫下头无可。地在旁不作。 义 问 了,话说颠缩一,…声伍 律得 低 敢 绍
如土色 ,两脚发抖 。义律 的阴谋彻底失败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