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代药物学成果,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正与王畅等人的病案相合。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如《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就有菊花。
热衷于长生求仙的人,尝试服用各种药品。大抵魏晋之前多服草药,如松茸、茯苓等物;魏晋至明代多服石药,如六朝人吃五石散,葛洪为代表的道士用铅砂、硫磺、水银等炼丹;明代主张以人补人,术士用少女之初乳、初次经血等物为皇帝炼丹。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旧题刘向所撰、或为汉魏间人伪托的《列仙传》,载仙人71位。其中一位名叫文宾,此人以卖草鞋为生,几十年内,娶过好几位妻子,都被他抛弃了。首位妻子九十多岁时,意外碰到文宾,发现文宾依然身强体壮,于是向文宾拜泣,求教道术。文宾“教令服菊花、地肤、桑上寄生、松子,取以益气”,老太太依法行事,“延龄百余”。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专列菊,其中记道:“《神仙传》曰: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极力强调菊花的功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录了一种“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效力的确惊人,惜乎缺乏实证。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125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5处,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饮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给力文学 www.geiliwx.com
《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晋末宋初的某年,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了。他揭开坛盖,是空的,逸出的残香让他难以消受。他叹口气,摇摇头,踱出门外。菊花是有的,宅外篱边,一簇簇地,开得正盛,黄灿灿地喷张如盖,散出阵阵馨香,惬人心意。陶渊明摘了一大把,不时凑到鼻间,又想到了酒。此刻,有酒人家正痛快地享用吧,他索性坐在菊边,想着多采些菊花,多开些荒田,等到明年的九月初九,就可以喝到菊花酒了。然而,老妻稚子,一大家子人,粮食总是不够。他又想起做彭泽县令时,在250亩公田里种了高粱,未及收获,他却回乡务农了。如今的生活不免寒苦,他淡然一笑。往事如烟云,不知过了多久,恍惚间,一袭白衣飘然而至,原来是老朋友王弘送酒来了。太好啦,他已等不及,抓起酒杯痛饮,很快,他沉醉在菊花丛中。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代药物学成果,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正与王畅等人的病案相合。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如《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就有菊花。
热衷于长生求仙的人,尝试服用各种药品。大抵魏晋之前多服草药,如松茸、茯苓等物;魏晋至明代多服石药,如六朝人吃五石散,葛洪为代表的道士用铅砂、硫磺、水银等炼丹;明
给力文学 www.geiliwx.com 代主张以人补人,术士用少女之初乳、初次经血等物为皇帝炼丹。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旧题刘向所撰、或为汉魏间人伪托的《列仙传》,载仙人71位。其中一位名叫文宾,此人以卖草鞋为生,几十年内,娶过好几位妻子,都被他抛弃了。首位妻子九十多岁时,意外碰到文宾,发现文宾依然身强体壮,于是向文宾拜泣,求教道术。文宾“教令服菊花、地肤、桑上寄生、松子,取以益气”,老太太依法行事,“延龄百余”。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专列菊,其中记道:“《神仙传》曰: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极力强调菊花的功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录了一种“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效力的确惊人,惜乎缺乏实证。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125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5处,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饮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陶渊明诗与菊文化
陶渊明诗与菊?文化
学生姓名:王静 学号:200570?21047
院系: 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章宗文 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菊文化?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的?推进而逐渐有?了越来越丰富?饿内涵。在菊文化发展?过程中~陶渊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诗中的菊花?意象~更是丰富和提?高了菊花的美?感。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为中国的士大?夫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型。他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悠然自得?生活的写照~在他的诗中~菊是他反复吟?咏的对象~菊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优美意?象。
关键词; 菊花; 仕隐; 菊诗
Abstra?ct :Tao Yuan-ming i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tera?ti,a destin?ation for the Chines?e schola?r-offici?als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living? and an ideal type of person?. He Ai-ju,"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Dongli? nansha?n leisur?ely see" is his laid-back
portra?yal of life,where ju is the object? of his repeat?ed chant,he became? the embodi?ment of chrysa?nthemu?m has become? a symb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high feelin?gs is far image.Chrysa?nthemu?m cultur?e for a long time to form,when we look at the cultur?e of
Ju Chines?e chrysa?nthemu?m develo?pment,at the Tao Yuan-ming to a kind of high.
Chines?e people? love to be reflec?ted here.
Key words:Chrysa?nthemu?m ; Shi implic?it ; Ju Poetry?
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菊从最初的药?用花卉,到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观赏?花卉,其文化意蕴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对菊?的吟咏、赞叹之中,历代文人常借?菊抒怀,或比颂高洁,卓而不群;亦或坚守气节?,不屈不挠;有抒发友谊,怀思亲友;也有慨叹迟暮?,感伤孤独。从而使菊成为?不同境遇中的?文人的象征,赋予了菊丰富?的文化内涵。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所以历史上就?有了这些隐逸?之士,有了这些咏菊?的诗人。咏菊之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他的《离骚》里就有对菊高?洁品性的赞颂?。菊在魏晋文人?笔下成为高洁?不俗、特立高标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使菊?独步古今的人?物,那就是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在《饮酒》诗中
1
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赋有有了?无穷的美感,并让千古以来?的文人雅士无?限向往。在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在历代文学作?品里写菊的诗?,我们也能经常?见到,纵观中国菊文?化的发展,我们难以统计?菊究竟抚慰了?多少失落文人?的心灵,但是那种临菊?咏怀时的宁静?,却是历千年而?不变,在今天依然让?人向往追崇。
一、中国菊文化的?发展
(一)菊花与诗人
菊作为一种多?年生的草本花?卉,其花期晚于众?卉,独荣于万物萧?疏的深秋,有着傲寒凌霜?、卓而不群的禀?性气质。在以物比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古代文人常将?菊比作具有高?洁德操的君子?。屈原则是赋予?菊高洁内涵的?第一人,《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美好德操?的培养,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在《九歌?礼魂》中,又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将兰与菊并称?,因其共有的禀?赋,被文人寄予了?崇高的精神品?质。汉魏以来,文人雅士认同?了屈原对菊的?精神品质的赞?颂,并进一步加以?阐述。东晋卢谌在其?《菊花赋》中赞之曰:“何斯草之特伟?,涉节变而不伤?。超松柏之寒茂?,越芝英之众芳?。”南朝卞伯玉的?《菊赋》曰:“不履苦而渝操?,不在同而表淑?。伤众花之飘落?,嘉兹卉之能灵?。振劲朔以扬绿?,含凝露而吐英?。”菊在魏晋文人?笔下成为高洁?不俗、特立高标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的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用菊?来彰显其高洁?不屈的人格魅?力的。《晋书?阮籍传》言:“属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而陶渊明就处?在这样一个晋?宋易代之际,曾先后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虽怀有大济苍?生、匡时济世之志?,但社会动荡,
,,,政治黑暗,最终归隐。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菊成为诗人生?活中的伴侣和?精神世界的寄?托。诗人种菊,食菊,赏菊,颂菊:“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托物言志,以物缘情,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诗人作为一个?怀有“修齐治平”之志的中国古?代文人,辞官归隐实属?无奈之举,心中充满矛盾?与痛苦。于是,菊又成了诗人?寻求平静心态?,遗世忘情的最?好慰藉:“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一),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联,更是将诗人悠:?然的心境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之境。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虽然陶渊明以?菊入诗的只有?6首,但由于其高洁?脱俗的人品与?菊的品性是如?此相似,其诗更是达
,,,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页. ,,, [唐]房玄龄.晋书选译?魏晋南北朝[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5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页.
2
到?了一种很高的?人格境界,使菊被赋予了?隐逸的意蕴,并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认同?。此后,菊花作为一种?超功利的文化?意象,与隐逸文化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成为隐士的象?征。
(二)菊诗
菊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是从浪漫作家?屈原开始的。《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诗人要餐食秋?菊飘下来的花?瓣,而且要用各种?香花香草来修?饰仪容,他有爱美的天?性,他十分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菊意象给楚辞?的创作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悱的情韵。大凡抒写高洁?的人格和孤芳?自赏的情操,历代诗人莫不?以屈氏为先导?,借秋菊春花来?比兴来托喻。陶潜“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是写远离官场?、退隐田园的乐?趣;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是倾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杨万里“菜子已抽蝴蝶?翅,菊花犹著郁金?裳。”(《梦种菜》)则反映出心境?的宁静和乡间?的野趣,等等。可见,菊意象一旦与?文人士子的创?作生活联系在?一起,便显示出独特?的风味和深邃?的内涵。细加分析咏菊?之作的内容,不难看出,历代咏菊诗作?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六朝是滥觞期?,唐朝是发展期?,宋朝是顶峰期?,明清则是延续?期。历代文学名家?莫不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咏菊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符?号抒写着诗人?们的情感、信仰和审美心?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人文风光。真正可以称得?上咏菊文学典?范之作的是东?晋田园作家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后人往往为之?顶礼膜拜:
悠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作抒写一种?远离尘世的平?静心境,诗人采傲霜秋?菊,与秀美庐山悠?然心会,遗忘世情的隐?逸之怀跃然纸?上。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深融无迹,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陶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今古?独步的偶像。而“秋菊”、“东篱”、“渊明”、靖节“、“南山”、“柴桑”等意象也频繁?地出现在后世?的创作中,如“渊明何处饮,三径冷香中”(王十朋《菊》);“爱花千古说渊?明,肯把秋光不似?春”(高翥《菊花》);“可怜陶靖节,共此一倾杯”(党
,,,怀英《西湖晚菊》);“柴桑人去已千?年”(元好问《野菊庄主闲闲?公命作》)等等。特别是在宋代?,随着陶渊明地?位渐渐提高,对于菊的描述?也成为了当时?文人认为的风?流向慕。“有宋一代,是陶渊明的人?格被推崇到极?境,陶诗被推崇到?艺术顶峰
,,,的时?代。”因此可以说,一部宋人咏菊?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宗陶效陶文学?史。像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朱熹等文学大?家,莫不以崇尚陶?氏为己任。如苏轼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陆游诗曰:“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陆游《晚菊》)等等。咏菊题材在词?作中的范例,当推李清照的?《醉
,,,秦惠兰.菊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页.
3
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自此,菊花又与宋词?的婉约之美结?合在一起。之后诸代文学?中,大多沿袭高洁?志向的象征,将菊视为花中?知己以抒己怀?。
二、陶渊明的坎坷?人生
(一)归隐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魏晋知识分子?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逃避?现实,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质朴的?风格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对自然的追?求和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实,让后世惊羡不?已的许多作品?均产生于归隐?之后,可以说,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动机?也是后人迷惑?、探求的,到底上什么原?因让他舍弃来?自不易的彭泽?令,而去过清贫的?生活呢,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时所作,以示其归隐决?心的。正文前的序言?交代弃官的原?因,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为维持生计而?出任彭泽令,不久“眷然有归欤之?情”。“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以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原拟庄稼成熟?再“敛裳宵逝”,后因“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其实,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在现实沉浮?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只举,黄彻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碧溪诗话》卷八)。他的归隐是社?会、阶级、思想潮流等诸?多因素共同的?结果。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清的。
(二)诗酒菊
高僧慧远大师?在庐山成立白?莲社,邀陶渊明加入?,陶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慧远破例答应?了;不过陶渊明还?是未加入,但与慧远经常?来往。为一己之私破?佛门之戒,陶渊明虽醉酒?,却不醉心~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将菊花与酒结?成一体,既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也满足他的精?神升华。他的《饮酒》其一诗中说:
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
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可见酒和菊花?都是他的生命?里不可或缺之?物;在精神层面上?,他爱菊,是认为秋菊足?以自况其高洁?的人格。陶渊明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就数菊了。“秋菊盈园”、“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秋菊有佳色”、“采菊东篱下”等等诗句,在在说明他对?菊花的钟爱。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而感欣慰;他在《和郭主簿二首?》中,赞美菊花有如?松树一样凌霜?雪而不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在千古名作?《饮酒》中,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4
欲辨已忘言。”
(三)菊花知陶心
有一年,陶渊明在重阳?节那天,闲居无事,看见秋菊盈园?,想喝酒却没酒?,独自空对着菊?花丛,心有感触,便写了《九日闲居并序?》诗,以寄情怀: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
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袪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
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
,,,多娱~淹留岂无成。
相传他的亲友?听说他无聊,就三三两两来?看他。后来相因成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做点心、烧菊茶款待众?人。等亲友要离去?时,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往往让他不能?到田里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开,客人在同一天?全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祷说:“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奇怪的是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一起来了?。众人赏花饮酒?、尝饼作诗,都夸菊花有真?情,不负陶公心,相约年年重阳?都来赏菊,就形成了后来?国人重阳赏菊?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喜开菊花?宴,醉饮菊花酒,既与陶渊明神?交,又可祛病延年?;从此重阳节又?多了一个“菊花节”别称。在国人心目中?,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象征?,反之亦然;在花的国度里?,十二个月的当?令花花神是谁?,往往各有所爱?,但九月菊花花?神的归属,始终非陶渊明?莫属,可见古来国人?对他的敬爱,既崇高且一致?,几乎已可用“偏爱”来形容;反之,或许也是对陶?渊明的钦慕,国人爱乌及屋?,对于九月的当?令花,千百年来菊花?总是第一选择?。
“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序》中,为陶渊明的思?想品格,作出这十二个?字的赞语;亲友们赞赏他?勇于活出自己?的精神,以“靖节先生”的谥号尊他;他的诗文《靖节先生集》充分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也彰显了他的?志节与天真。
三、陶潜菊
在陶渊明的一?百多首诗中写?到菊的只有6?处,即“秋菊盈园”、“菊为制颓龄”(《九日闲居》)“芳菊开林耀”(《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采菊东篱下”(《饮酒》其五)、“秋菊有佳色”(《饮酒》其二)。田园的本体状?态,与诗人摆脱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完美地?融合,宁宙的浩气融?入诗人的胸怀?,诗人的人格理?想注入田园的?物象,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乐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高洁的菊花,悠远见南山,自由的飞鸟,构成恬静的意?境,衬托出诗人“清风高洁”的品质。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难怪苏
,,,丁福林.陶渊明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5
,,,轼云:“因采菊而见山?,意与境会,此句最有妙处?。”难怪此句千古?传唱至今。曾有记载陶渊?明每饮酒,必将菊花数瓣?洒入酒中,有时再加上些?许茱萸,谓之其中香醇?,自得其味,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可谓深谙健身?之妙。
《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陶渊明盛赞菊?乃真君子,有冷淡之趣,有隐逸之风,不慕荣华,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只在严冬献身?于自然。
《和郭主簿二首?》中,陶渊明赞美菊?花有如松树一?样凌霜雪而不?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百花之中最有?个性,不怕天寒地冻?,开得最久的花?便是菊花。这也是陶渊明?卓尔不群的品?质象征。
陶渊明的生命?,宛如一阵从他?的桃花源里吹?出的率直自在?之风,丰美了中国人?文思想的内涵?;他的理念,像秋季里一盅?温暖的菊花茶?,呵开了人们被?僵锢的本性,激发出生命的?喜悦与尊严。这位“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九月菊花花?神,果真一如菊花?,千余年来,香传至今。
,,, [宋]苏轼撰、[明]茅维编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页.
6
参考文献:
[1]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2]丁福林.陶渊明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3]房玄龄著,杜宝元译注.晋书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8. [4]秦惠兰、黄意明.菊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晋]葛洪.西京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萧统.陶渊明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1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 [11][宋]苏轼撰、[明]茅维编.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
陶渊明 一生知己菊与酒
陶渊明:一生知己酒与菊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从梁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中我们便可以看出:“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陶渊明的饮酒诗风韵独具,诗词溢酒气,读之怡性情。
少年陶渊明志向远大,希望通过出仕为官的途径,建功立业。但是,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动乱不安,不肯同流合污的他只好去职还乡。“酒”也就成了陶公的知己。因酒成诗,陶公写出了许多关于酒的名篇,如《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诗二十首》等。
王绩有诗云:“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李白亦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杜甫赞之:“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能令陶公进入物我两相忘之境的唯酒与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曾有记载,陶渊明每次饮酒,必将菊花数瓣置于酒中,有时再加上少许茱萸,谓之其中香醇,自得其味,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盛赞菊乃真君子,有隐逸之风,不慕荣华,不与群芳斗艳,不怕天寒地冻,开得最久。这何尝不是陶渊明卓尔不群的品质象征呢?菊花被称为“花之隐逸者”,陶公也被戴上“隐逸之宗”的桂冠。若问:陶公知己当数谁?除却酒菊更无亲!不是吗?品得酒中味,能解菊花情,除了陶公再无人了。有知己酒与菊,陶公真算得上有福之人了!
陶渊明的菊
【导读】这种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悠然生活,就是他全部人生的意义之所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与天地对话,也把自己的生命打扮的冷艳而灿烂,如那支摇曳在山野里的菊花。
在中国古代的美文里,让人记住的大都是那些托物言志的语句。《诗经》,诘屈聱牙的数百篇,能惹人忆起的也就那么几句。因为这几句最让人感动,你无论读过多少遍,再见面的时候,依然是满心的欢喜。美丽的文字,渲染着一种意境,也诉说了一个人的心情况味。正如《诗经》里那一句最为著名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表达给我们的信息一样,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不断寻求美好的生活理想,也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生命认知。
莲花是佛家的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本是借颂连而赞佛之作。他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成为隐者的象征始于何时,我们也许无可考证,他又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陶渊明的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被世人广为传诵且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话语,而陶公笔下的那种生活理想和生命自由也为我们所倾心和仰慕。陶渊明的菊,已然代表了一种生存态度,成为我们尘世生活可能的选择。
不妨,让我们再来回望一下陶渊明为我们描摹的那迷人的生活图景: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让陶渊明成名的一句。在此我们没有看到陶公官场的失意与狼狈,而是和诗人一起悠然间看见了南山,也看见了南山的悠然。
其二,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其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其四,云无心以出柚,鸟倦飞而知还。
其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是些美轮美奂的文字,又是多么令人垂涎的人生享受。无怪乎陶渊明虽两次为官,然总不愿自浊于当世,最终怡然归隐,以躬耕为乐,只一心享用这自然的悠然和人生的悠闲。也许,对于陶公而言,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结局和永恒的安慰,在他心中,这种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悠然生活,就是他全部人生的意义之所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与天地对话,也把自己的生命打扮的冷艳而灿烂,如那支摇曳在山野里的菊花。
文如其人,陶公的诗文,不事张扬与雕饰,大都起于白描,朴朴素素,但却于淡然中见绮丽,如他笔下的菊。不以明艳示人,只有暗香浮动;只是一种生存姿态,而与寂寞和孤独无涉;不慕与世无争的虚荣,而是性本爱丘山,在美丽的自然里还生命以自然和美丽。
当然,陶渊明的日常生活也许不会像他描绘得那么悠然,山野间的躬耕生涯甚而是困顿艰难的。陶公的弃官不仕,是一种漠视和淡定,也是一种躲避与放弃。正如那个美丽的桃花源,也许本就出自他的想象,但它却让我们如此的喜欢和向往。那又分明是一种召唤,引领着我们去看那夹岸的桃花和鲜美的芳草,去听那涓涓的流泉,也让我们寻找自己心灵的桃源胜地,把生活过得如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