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即前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业化时期;当代或称后工业化社会时期。为分析的方便起见,本节仅讨论前三个阶段,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将放在下一节讨论。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公元前3500到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是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早一批城市。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王国,定都在提尼斯,以后又建新都孟斐斯。公元前3000—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开始了最初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很多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等。这些早期城市国家是由几个地区围绕一个中心城市联合而成的。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明共同影响之下,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小亚细亚的赫梯和地中海东部沿岸的腓尼基也开始出现城市。公元前19与18世纪之交,赫梯人已建有设防城市,以库萨尔、涅萨和察尔帕为最重要。腓尼基则与两河流域相似,出现很多城市国家,最重要的有乌加里特、阿瓦尔德、毕布勒、西顿、推罗等。腓尼基诸城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与埃及、克里特等地发生商业往来。约在同时,东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上也开始出现城市文明。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发源地。1922年,先是在信德地区的摩亨卓达罗,后在西旁遮普的哈拉帕发现古城遗址,它们统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时期,估计为公元前2500—1500年,但也有一说上推至公元前3500年,从而使这两个城市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城市。哈拉帕时期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但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当发达。城市有又高又厚的城墙,并占据相当大的面积,如摩亨卓达罗占地达260公顷。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两个城市进入繁荣期,人口估计为2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约公元前2500—2000年,出现城市的雏型,公元前 2000—1600年间出现城市,我们将在第三节详细介绍。美洲和非洲作为另两个城市发源地,城市的出现略晚一些。在危地马拉热带丛林中发现的一座玛雅人城市埃尔麦雷多,其兴盛年代是公元前300年,产生的年代则应更早一些。在非洲,特别是在津巴布韦、尼日利亚、苏丹等地都发现了城市遗址,其中一些至少在公元1世纪就存在了。
综上所述,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从此,在亚欧非大陆上,从西部到东部,城市文明蓬勃地兴盛起来。澳大利亚著名史学家蔡尔德(V.G. Childe)称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史上的一次革命,他还强调了在产生古代文明的泛滥平原上灌溉过程与广泛贸易活动的兴起在城市革命上的重要性。但是,美国著名城市学家芒福德(L. Mumford)却认为:“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这是因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中,“商人”这一词汇是到公元前2世纪才出现的。从埃及、苏美尔、中国等地城市兴起原因看,王权制度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腓尼基、希腊等地城市兴起的因素中,商业的作用更大一些。因此,各个地方城市起源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
从公元前1000年以后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衰亡为止,欧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这一文化的出现是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中国,产生了可以与之媲美的春秋战国及秦汉文化,同样是以城市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公元前8—6世纪,希腊各地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导因素是铁矿的开采。而后,随着与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贸易往来,商业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些因素促进了希腊奴隶制
关系和阶级分化的发展,城邦国家也一个接一个出现。在最初兴起的希腊城邦中,尤以米利都、以弗所、卡尔息斯、科林斯等最为繁盛。雅典和斯巴达则是后来两个最大的城邦。希腊城邦发展中还通过移民在希腊以外地方建立移民城邦,将城市文明扩散到地中海西部和黑海地区。在新建立的
移民城邦中,包括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叙拉古,高卢南部的马赛利亚,黑海南岸的西诺普等等,它们都是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的阿提卡平原上,这里有肥沃的农田,大片的粘土(用以制造陶器),丰富的银矿和曲折的海岸线。这种良好的地理条件使雅典的人口、权力和威望大大发展起来。雅典的人口超过了40万人,其贸易往来远达埃及、南俄罗斯、利比亚、意大利和法国南部沿海地区。
古希腊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其特点是:①大多数座落在有利于农业、防御和贸易的地方;②大都有城墙环绕;③宗教在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方面占主导地位;④大都有中心广场,广场四周是宗教和政府的建筑物;⑤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宽阔的林荫道,在市中心的林荫道两侧居住着富人;⑥从富人住宅的周围一直延伸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人居住的地方;⑦商人和工匠住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这里称为市;⑧城市统治其周围的农业土地,从农民那里取得粮食,作为回报,城市保护农民不受侵犯。
当希腊文明逐渐衰弱之时,亚平宁半岛上的罗马开始强大起来。公元100年时,罗马控制了地中海和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罗马的统治者不断进行军事征服,为这一目的建立了公路系统。正是这个公路系统,使罗马人在欧洲内陆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市场、行政中心和军事基地,现今欧洲一些著名城市,如伦敦、巴黎、科隆、维也纳等均始兴于这一时期。罗马在顶峰时,人口达80到100万,占地约206k2。罗马的城市建设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修建了环绕整个城市的长达数百英里的排水道,还有一些高达35m的建筑物,相当于10层或11层楼。至今,罗马还保存着规模巨大的浴池、斗兽场、宫殿寺庙的遗迹。但是,在罗马城市建设成就中极其富丽堂皇的另一面是极其奢侈糜烂。罗马是一个寄生城市,后来又发展为一个病态城市。芒福德称古希腊文化是讲求体魄强壮而又精神健康,而古罗马文化基本上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讲求满足物欲,靠自己的权势过着寄生生活。公元5世纪,罗马的城市文明与罗马帝国一起消亡。
在当时的亚洲内陆地带,波斯帝国十分强盛,东征西讨,扩大疆域。波斯帝国的首都苏萨城,以及波塞玻利斯城(今伊朗设拉子附近)都是当时有名的都城。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中世纪是欧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从罗马帝国消亡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持续达1000年。
传统见解认为,中世纪是欧洲的黑暗时期,城市文明几乎消失殆尽。确实,罗马帝国的消亡使很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而南下的日耳曼人以农业耕作为主,对城市的依赖程度轻,加上频繁的战争使商路断绝,手工业、商业萧条,人们生活重心转入乡村,这些因素使欧洲很多城市衰落,如罗马城由近百万人减至4万人。但是,欧洲的城市传统并没有完全消亡,中世纪的后半期,约从11世纪以后,城市在整个欧洲再次出现,因此,笼统地说中世纪是“黑暗时期”是不确切的。
早在公元9世纪初,欧洲形成一些新的城市中心,巴黎有2.5万人,西班牙的科尔瓦多有16万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人口更高达30万人。在意大利,罗马有5万人口,那不勒斯有3万人口。9世纪时,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城市生活方式在欧洲重新复苏。查理曼大帝重新组织了欧洲的政治结构,还通过威尼斯、那不勒斯、热那亚等城市,重新开辟了贸易渠道。
10世纪末起,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如在法国,500个城市中有420个就是这样兴起的。还要指出的是,一些封建领主给予前来城市的工匠与商人以永久定居的各种特权和利益,从而保护了新兴的商人阶级。如果农奴在某法定城镇能够连续居住一年零一天,他的农奴身份和义务便被免除了。因此中世纪城
市便成为一个竞争力很强的环境,它从农村向自己身边吸引了大批更有开拓精神和技能的人口。
尽管中世纪城镇初建时的政治需要早于其经济需要,军事上的考虑放在第一位,但随着商人阶级的兴起和商业繁荣,不久一些城市“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这是中世纪城市与早期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随着贸易的复兴,城堡的君主也越来越依赖商人,以便从他们那儿得到奢侈品。其后果是商人的力量增强,被允许在城堡外筑起城墙自卫。由于城墙的存在以及君主们为获得奢侈品而对商人的依赖,城市的局部自治就出现了,而且自治的程度越来越大,最终形成“自治市”。
欧洲新城市发展的核心是“自治市”或称“自由城市”、“帝国城市”。自治市实际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与古希腊城邦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封建制的共和政体。12—13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锡耶纳等,德意志的汉堡、不来梅、卢卑克、科隆等都属于这样的城市国家。
但是,自治市的权力并不能导致实现完全的地方自治,即不受任何外来干涉,因此一些自治市结成同盟以保护自己的政治与商业利益。在这些同盟中,最著名的是汉萨同盟。汉萨(Hansa)一词的德文含义为公所、会馆。最初只是德意志北部卢卑克、汉堡、不来梅几个城市为维护海上交通安全而联合,后来正式结盟。参加的城市最多时达160多个,以卢卑克为首。从14世纪到17世纪,汉萨同盟一直是北欧政治结构中的一个活跃因素,这些城市的自治权力则一直勃兴到19世纪中叶的俾斯麦时代。至今、汉堡、不来梅仍拥有庞大的自由港区。
以城市为单元,结成政治性同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国家、自由城市、帝国城市等政治客体,这些都说明了城市在地区政治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欧洲城市的发达,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舞台。
从总体上说,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仍较小。据估计,1400年,仅巴黎的人口达27.5 万,布鲁日、威尼斯人口超过10万,伦敦、罗马、那不勒斯、科隆、佛罗伦萨、根特等人口在4到5万之间。与西欧城市规模相比,当时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中国的北京人口达70万,日本的大阪、东京、京都、埃及的开罗的人口达30到40万,显示了更高的城市发展水平。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中世纪末期,即15—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当时欧洲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一件是文艺复兴运动,另一件是新航线的开辟。新航线的开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北海沿岸的尼德兰、英国等国,在那里逐步兴起很多新兴工商业城市。
17世纪后,欧洲开始了现代国家的产生过程,君主制的建立对首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很快就达到中世纪从未达到的规模。17世纪初,伦敦、那不勒斯、米兰、巴黎的人口达到20万,巴勒莫、罗马、里斯本的人口达到10万,塞维利亚、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发展也很快。19世纪初,人口 20万以上的城市有莫斯科、维也纳、圣彼得堡、里斯本,人口达10万大关的有华沙、柏林和哥本哈根。巴黎的人口达54.7万,那不勒斯有43万,而伦敦达到86.1万,成为欧洲有史以来继古罗马之后的最大城市。但是,当时一些工商业城市规模仍较小,象利兹、曼彻斯特这样的工业城市人口不足5万。
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中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形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形式,使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生产的专业化向着更广的范围发展。工厂企业为寻求协作利益和增强竞争能力,在地域上出现了相对集中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近代城市内部的扩展形式和城市的区域分布格
局。
在城市内部,蒸汽机的发明导致城市中铁路和火车的出现,中世纪紧凑的城市出现了向郊区发展的倾向,成片的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也开始出现。
在区域范围内,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某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集中、密度高,工业,特别是在煤田和沿海地区,如英国的兰开夏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的大西洋和五大湖沿岸,都在工业革命中形成城市密集地区,导致城市空间分布严重不平衡。
总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因而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年到 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 5 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座增到265座。城镇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19世纪起,法、德、美、荷兰、比利时等国也相继开始工业革命,城市化的进程在西方国家大幅度铺开。例如,美国1800年时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1%,到1890年则上升到35.1%,城镇数目也由33座激增到1384座。必须指出的是,19世纪开始的以欧洲向南北美洲大规模的移民,是美洲城市化进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从1846年到1939年,欧洲共向外移民5 159万人(19世纪前半期约数百万人),其中大部分到美洲,一部分到大洋洲和世界其它地区。这些移民首先在沿海港口登陆,然后向内地推进,故在沿海形成很多著名港口城市,如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墨尔本、悉尼等。
在进行工业革命的同时,英、法、葡、德、美等国开始向海外实行殖民主义扩张,通过炮舰政策不断向落后的亚非大陆施行殖民和掠夺。亚洲、非洲众多的沿海城市被殖民主义者选为侵略的桥头堡,而内地的部分区域中心被选为掠夺基地。这些城市在殖民主义刺激下,开始畸形繁荣起来。如非洲的阿克拉、布拉柴维尔、金沙萨、内罗毕、拉各斯等,南亚的卡拉奇、孟买、加尔各答、科伦坡等,东南亚的新加坡、雅加达、曼谷、西贡(今胡志明市)、马尼拉等,我国的香港、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尽管这些城市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状态下,但所引进的近代工商业对本国的封建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速了社会分化和社会变革的步伐。由于这些城市的兴起,亚非广大国家也开始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这是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
随着资本的扩张,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城市体系也逐步形成。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使它们的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也处于垄断中心的地位。1900年,伦敦、巴黎、纽约、柏林、阿姆斯特丹是国际商业、金融的中心,也是政治经济决策的重要中心,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成为近代世界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但是,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相互竞争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它们首位城市的发展有所不同,并进一步影响世界最大城市的规模分布变化(表5-1)。
表5-1 1850—1950年世界头10位城市的变化
表5-1显示,1850年殖民主义刚开始之际,世界头10位城市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仅3个,属于封建国家的却有7个,其中中国占4个。19世纪后半期起,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和广大亚非国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开始遥遥领先。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首都伦敦成为世界最大城市,1875年达到它的高峰,为第二大城市巴
黎人口的2倍。19世纪末,当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时,美国、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赶了上来。1900年,纽约人口超过了巴黎,1920年又超过伦敦,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同一年,柏林、东京等城市的人口也超过了巴黎。1920年,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首次成为第10大城市,之后,又有上海、加尔各答进入世界头10位城市之列,显示了它们已成为区域性的国际城市,这与北京等封建城市的衰落形成鲜明对照。
据估计,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2 930万,城市化水平为3%; 1850年增至8 080万人,城市化水平上升至6.4%;1900年增至2.44亿人,城市化水平为13.4%;1950年又增至7.34 亿人,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世界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1900年共38个,1950年增至484个。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月10日在伦敦建成。开始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1881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世界上
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投入运行。1908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1969年中国
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当年10月建成。1978年在比利时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简称轻轨交通(LRT)。 据粗略统计,到目前已有50个国家建有360条轻轨线路。
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地下铁道建设随着全世界经济起飞而启动、加快。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各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高峰。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等已基本完成了地铁网络的建设。但后起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铁建设却方兴未艾。比如亚洲共有26个城市有地下铁道。除了东京与大阪在二次大战前就建有地下铁道外,其余城市均是在战后建成。
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又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运行速度很慢,正点率低,而且噪声大,加减速性能较差。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私人小汽车数量急骤增长,大量的汽车涌上街头,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城市都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线路,这阵风也波及到中国。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各大城市也把有轨电车线基本拆完,仅剩下大连、长春个别线路没有拆光,并一直保留至今,继续承担着正常公共客运任务。
20世纪60、70年代在地下铁道建设高潮发展时期,由于地下铁道造价昂贵,建设进度受财政和其他因素制约,西方大城市在建设地下铁道的同时,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轨道上来。利用现代高科技开发了新一代噪声低、速度高、转弯灵活、乘客上下方便,甚至照顾到老人和残疾人的低地板新型有轨电车。在线路结构上,也采用了降噪声技术措施。在速度要求较高的线路上,采用专用车道,与繁忙道路交叉处,进入半地下或高架交叉,互不影响。对速度要求不高的线路,可与道路平齐,与汽车混合运行。
回顾20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轨电车从大发展到大拆除;然后汽车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了城市交通的主角;到20世纪末,以地铁和轻轨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又恢复了它的主导地位,这是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在了解了以上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后,可能有朋友不禁要问:既然地铁和轻轨同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导,况且修轻轨费用要比地铁低很多,为什么成都要选择修地铁而不是轻轨呢?这主要是由成都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决定的。大家都知道,成都市私家车已超过百万辆,保有量居全国第三,而且还在以每天800-1000辆的速度递增,虽然政府一再对现有城市道路进行拓宽和改造,但仍然满足不了道路交通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3月18日龙泉举办的第24届桃花节有个千辆花车巡游活动,参加的花车从龙泉中心一直排到了龙四环,接近成都三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仅仅千多辆车就能形成这样的效果,那么十万、二十万辆又会怎样呢?相比而言,修建轻轨仍然要占用地面道路,所以,往地下走,修地铁成为了成都市区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唯一出路。此外,修地铁对城市规划和经营方面的作用,我会在后面为大家再作介绍。
说到这里,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地铁发展史上的几个世界之最:
最早的地铁:于1863年在英国伦敦建成。由于当时电动机车尚未问世,机车牵引仍用蒸汽机车。尽管隧道里烟雾弥漫,但人们仍争着去坐。
最长的地铁:英国8个城市有地铁,总长度将近1000公里,共设有458个车站,是目前地铁最长的国家。
最现代化的地铁:美国旧金山地铁,运行时速高达128公里,为世界地铁速度之最。 最方便的地铁:莫斯科的地铁,营运时间长、发车频繁、行车迅速、坐车舒服、票价低廉、换车方便,堪称世界第一流。
最漂亮的地铁:法国巴黎的地铁,建筑设计十分精美,技术设备极为先进,被人们誉为“地下宫殿”。
最深的地铁:朝鲜平壤市的地铁,由于地质的原因,路线和车站都离地面七八十米深。 最便宜的地铁:莫斯科的地铁,花5卢布(约人民币1元多)可以来回坐。
最干净的地铁:新加坡的地铁,车厢宽敞漂亮,车票种类多样。
现在世界上有地铁的城市已有100多个,地铁线路长度达5200公里。按照年输送客流量来排名,世界上的十大地铁排名如下:
(1)莫斯科(俄罗斯):达26亿人次;
(2)东京(日本):25亿人次;
(3)纽约(美国):15亿人次;
(4)墨西哥城(墨西哥):15亿人次;
(5)巴黎(法国):12亿人次;
(6)大阪(日本):9.48亿人次;
(7)列宁格勒(前苏联):8.21亿人次;
(8)伦敦(英国):8.15亿人次;
(9)汉城(韩国):8.12亿人次;
(10)香港(中国):6.3亿人次。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铁道信号专业 2009-11-13 17:25 阅读155 评论1
字号: 大 中 小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月10日在伦敦建成。开始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1881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投入运行。1908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当年10月建成。1978年在比利时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简称轻轨交通(LRT)。 据粗略统计,到目前已有50个国家建有360条轻轨线路。
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地下铁道建设随着全世界经济起飞而启动、加快。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各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高峰。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等已基本完成了地铁网络的建设。但后起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铁建设却方兴未艾。比如亚洲共有26个城市有地下铁道。除了东京与大阪在二次大战前就建有地下铁道外,其余城市均是在战后建成。
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又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运行速度很慢,正点率低,而且噪声大,加减速性能较差。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私人小汽车数量急骤增长,大量的汽车涌上街头,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城市都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线路,这阵风也波及到中国。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各大城市也把有轨电车线基本拆完,仅剩下大连、长春个别线路没有拆光,并一直保留至今,继续承担着正常公共客运任务。
20世纪60、70年代在地下铁道建设高潮发展时期,由于地下铁道造价昂贵,建设进度受财政和其他因素制约,西方大城市在建设地下铁道的同时,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轨道上来。利用现代高科技开发了新一代噪声低、速度高、转弯灵活、乘客上下方便,甚至照顾到老人和残疾人的低地板新型有轨电车。在线路结构上,也采用了降噪声技术措施。在速度要求较高的线路上,采用专用车道,与繁忙道路交叉处,进入半地下或高架交叉,互不影响。对速度要求不高的线路,可与道路平齐,与汽车混合运行。
回顾20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轨电车从大发展到大拆除;然后汽车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了城市交通的主角;到20世纪末,以地铁和轻轨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又恢复了它的主导地位,这是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在了解了以上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后,可能有朋友不禁要问:既然地铁和轻轨同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导,况且修轻轨费用要比地铁低很多,为什么成都要选择修地铁而不是轻轨呢,这主要是由成都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决定的。大家都知道,成都市私家车已超过百万辆,保有量居全国第三,而且还在以每天800,1000辆的速度递增,虽然政府一再对现有城市道路进行拓宽和改
造,但仍然满足不了道路交通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3月18日龙泉举办的第24届桃花节有个千辆花车巡游活动,参加的花车从龙泉中心一直排到了龙四环,接近成都三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仅仅千多辆车就能形成这样的效果,那么十万、二十万辆又会怎样呢,相比而言,修建轻轨仍然要占用地面道路,所以,往地下走,修地铁成为了成都市区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唯一出路。此外,修地铁对城市规划和经营方面的作用,我会在后面为大家再作介绍。
说到这里,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地铁发展史上的几个世界之最:
最早的地铁:于1863年在英国伦敦建成。由于当时电动机车尚未问世,机车牵引仍用蒸汽机车。尽管隧道里烟雾弥漫,但人们仍争着去坐。
最长的地铁:英国8个城市有地铁,总长度将近1000公里,共设有458个车站,是目前地铁最长的国家。
最现代化的地铁:美国旧金山地铁,运行时速高达128公里,为世界地铁速度之最。
最方便的地铁:莫斯科的地铁,营运时间长、发车频繁、行车迅速、坐车舒服、票价低廉、换车方便,堪称世界第一流。
最漂亮的地铁:法国巴黎的地铁,建筑设计十分精美,技术设备极为先进,被人们誉为“地下宫殿”。
最深的地铁:朝鲜平壤市的地铁,由于地质的原因,路线和车站都离地面七八十米深。
最便宜的地铁:莫斯科的地铁,花5卢布(约人民币1元多)可以来回坐。
最干净的地铁:新加坡的地铁,车厢宽敞漂亮,车票种类多样。
现在世界上有地铁的城市已有100多个,地铁线路长度达5200公里。按照年输送客流量来排名,世界上的十大地铁排名如下:
(1)莫斯科(俄罗斯):达26亿人次;
(2)东京(日本):25亿人次;
(3)纽约(美国):15亿人次;
(4)墨西哥城(墨西哥):15亿人次;
(5)巴黎(法国):12亿人次;
(6)大阪(日本):9.48亿人次;
(7)列宁格勒(前苏联):8.21亿人次;
(8)伦敦(英国):8.15亿人次;
(9)汉城(韩国):8.12亿人次;
(10)香港(中国):6.3亿人次。
南京城市发展史
南京,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它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市内有秦淮河流过其间。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一座大都市逐渐形成。
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在现在南京城楼和五台山东一带,出现了最早的聚落,这就是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约在四千年前,又有一批新的民族到这里来生活,他们会用手转轮来制造圆形的陶器,具有一层薄薄的器壁,颜色带灰色以至黑色。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文化。
大约三千多年前又有一支懂得冶炼青铜(铜和锡的合金)技术的部落,从秦淮河方向千迁来,他们会用青铜器制造头、鱼钩和小刀,但大量还是石器。在时代上,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和西周。近年被发掘出来的这术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京地区有二百多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在东面太湖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叫吴,西面长江中游的奴隶制国家叫楚。吴的都城在姑苏(今江苏苏州),楚的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北)。现在的南京地区处在“吴头楚尾”。传说吴王夫差曾经在今南京城里冶山,筑冶城,为冶炼的作坊。
吴国东南有个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越国为了对付楚国在边境上筑了个越城。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这里筑城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叫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艰险导源于这个金陵邑。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四处巡游。在南京周围的重要城邑停留。其中的秣陵为一政治中心,所以南京在古代称秣陵。 秦淮河在孕育这些古代城邑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国时代(公元220年——280年),东吴控有长江中下游。孙权的统治中心,初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后迁秣陵,再迁公安、武昌(今湖北鄂城),终于定都建业。公元212年孙权从京口迁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的意思。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两大古都长安和洛阳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只有建康(建业、南京)在江东于安宁中得到发展。孙权又派兵到台湾和海南岛,派使者出使南海诸国,有些国家的使臣和商人也和建康交往。建康俨然成为一个国际性城市了。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亡蜀之后,派大将王浚率领水军于公元280年由益州(今四川)沿江东下,时下东吴的首领孙皓想用铁链封锁长江没能得呈,只好出石头城投降。
晋灭吴,形成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当时建业并没有受到破坏,只是在行政上作了调整,改建业为秣陵县,又新设江宁县,282年又分建邺和秣陵两县。
这个在一统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两晋就灭亡了。代之而起的是南方的东晋王朝(公元317年——420年),建康(建邺因避司马邺的讳改为建康),再度成东晋的首都。继东晋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称为南朝的(420年——589年)也都以建康为都城。东吴、东晋和南朝合起来共有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六朝建都在建业或建康的时间共322年。这
就是“金陵自古帝王州”一语的来由。
南北朝时,南京可称得上第一大城市了。 隋灭陈,隋文帝杨坚采取了平建康城邑为耕田的政策,拆毁了建康的都城、宫城、官署、军营。隋又废丹阳郡。
公元九三七年徐知诰夺杨吴帝位,自立为皇帝。国号唐,史称南唐,他恢复旧姓李,就是南唐烈祖李升,并把都城从杨州迁到金陵,把金陵府改为江宁府。这个江宁府城的位置比六朝时的建康都城偏南。
南唐的政权只有38年(937年——975年)就被宋朝并吞了。北宋建都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宋的江宁府设在南唐的宫城内,江宁成为宋东南一方的政治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灭金后于公元1275年下江南,攻入建康城,改为建康路,统辖江南诸道。公元1329年又改为集庆路。金陵有所发展。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1356年攻占了集庆路并以此作为根据地,最后统一了全国。 公元1368年朱元璋作了明朝的皇帝,即明太祖。他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开封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南京之名由此而来。
公元1378年,开封取消了北京的名称,明朝决定建都南京,改南京为京师,于是南京第一次作为全国的首都出现在中国。
南京城里的皇城,地点选在南京城向东扩充的一块土地上,北倚钟山,气势雄伟。皇城为正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
朱元璋作了31年皇帝(1368年——1398年),他的孙子继位,即建文帝。四年后,建文帝的叔父朱棣夺了帝位,这就是明成祖。朱棣原来在北平作燕王,称帝后就决定建都北平。 公元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
在南京城的几何中心建有钟楼和鼓楼。鼓楼的东南是国子监,国子监是明朝的国立大学。国子监最盛时在读人数达九千人。还有日本、高丽(朝鲜)、暹逻(泰国)等国的留学生。迁都北京后,这里又叫“南监”,明中叶人数也有四五千,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最高学府。 南京的商业区主要在秦淮河两岸。
明代南京的手工业也很发达,有丝织业、印刷业、造船业等。南京锦缎在六朝时就已驰名世界。
明代有国子监、府学、教育发达,又是江南地区应科举考试的地方,文人荟萃,因此是全国印刷中心之一。因南京的国子监称“南监”,年刊刻的书籍号称“南监本”。明初著名学者宋濂在南京编成的《元史》,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都是在南京印刷的。 明朝政权在北京被明末农民起义军消灭后,南京曾一度为南明福王朱由崧的统治中心。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2年清廷被近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南京也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开为通商口岸。但南京当时为太平天国的天京,没有得到实施。1899年终天开南京下关为商埠。
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炽从广西出发,1853年春攻取南京,并定南京为首都,改称天京。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定都南京。后来近于北洋军阀的压力,孙中山辞职让位。
& nbsp; 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紫金山的南坡。就是中山陵。
南京于1949年4月23日解放。
南京石头城
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东郊汤山出土了距今约30万~50万年的“南京猿人”完整的头骨化石;溧水县神仙洞发现了距今l万年以前的“溧水人”遗址。距今6000多年前,南京鼓楼岗西北侧的北阴阳营和玄武湖畔、长江岸边开始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聚居着南京的初民。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带,已经相当密集地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镇一带较为集中,称为“湖熟文化”。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于石头山筑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秦汉时期,南京地区随经济发展而建县渐多。汉末三国鼎立之初,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即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以建康(今南京)为国都,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此后,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六代豪华”,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的美称。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南京”,第一次成为一统天下的全国首都。由此,南京城市发展进入又一高峰期,南京都城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金陵自古帝王州”,从中古到近现代,继孙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称“十代故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文化遗产。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2年9月,南京为江苏省省辖市。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为江苏省省会。15
城市发展史1
1. 城市的本质?
(真正能够体现城市本质的,应该是它聚合各种功能、人口,并在聚合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有别于氏族村落的文化,并加以传播的能力。)
1) 城市功能的发展创造力的垄断文化渗透劳动分工财富与人格发展的韵律城市戏剧
2. 远古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异同。
早期城市的特征
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柴尔德概括出早期城市的十大特征: 1、规模。早期城市人口密度较氏族定居点更多,更稠密;
2、非农人口。城市中已有脱离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如官吏、祭司等; 3、艺术。早期城市已产生了杰出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品; 4、已开始有文学和数学。用以记录粮食、地产等财富;
5、产生了应用科学。几何学、天文学、历法,应用于农业生产与建筑设计 6、农业剩余产品的征收。农业生产者要把自己剩余的产品供奉给国王或神灵。 7、居民角色。不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是以居民身份为基础。
8、有象征意义的公共建筑,如纪念碑、寺庙、祭坛等,它们作为城市政治、经济力量的标志,表明农业积累及生产发展情况。
9、远距离贸易。与距离较远的城市进行贸易,运来原材料进行加工。 10、有了较前更为复杂的阶级社会结构,贫富悬殊、阶级差别明显存在。
早期城市的基本要素圣祠:精神统治——文化中心城墙:防护作用——军事中心街道:交换职能——经济中心宫殿:管理职能——政治中心
3.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的区别。在这两个地区城市的形成因素、城市形式又有何不同?
埃及: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
埃及在生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同美索不达米亚形成尖锐的对比
在生活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下游冲积平原受干旱少雨环境控制,充沛的两河水为灌溉农业提供了唯一的生机。但实际上由于底格里斯河平时水位过低,汛期水位又过高,流速快,实难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在幼发拉底流域。灌溉是当地的经济生活的命脉。
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埃及定居农业造就了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生境
在思想:美索不达米亚:古老神话讲一条大蛇如何趁吉尔迦米什熟睡偷吃了他的长生不老药。悲惨忧郁的人民不大相信长生不老可以充分补偿他们长期的苦难。来世是一种恐怖。
埃及:热爱生命,认真对待死亡:用各种材料和魔法使死人保持生活形象,用人世间各种幸福享乐确保他们的需求。法老长生不死,最终可代表整个社区长生不死。
4. 美洲的城市形成与上述两个地区存在什么异同点。
事实上,新大陆城市并不出现于大河流域,有利的外部条件并不存在。
新大陆城市出现在:交通通信的自然条件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开发来获取粮食。
当城市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容器和一套能以贮存和流传文明的各种内容的组织结构成功的建立起来之后,城市作为一种形象可能流传的很广,并将自身的文化分解开来,由流动的人口传播开去,并在不可能形成城市的地区扎下根。最终,城市将会在像西藏、冰岛和安第斯山脉这样恶劣的地理环境中出现。
5. 不同地区城市形成的背景、不同点相同点
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生长。
中古城市社会特点、城市建设特征、典型城市的格局??家庭景色
家庭生活与劳动混合在一起
住宅:一般是连排式的极少独立式的单幢住宅。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
窗子形式:开始是一个小口,之后才出现了永久的窗子: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是油布,后来用纸,最后才用玻璃。 取暖方法:那会人们的取暖方式在不断的改进,起初是火盆取暖,最终有了壁炉和烟囱。 防火方法:最初的房子屋顶是用稻草盖的,后来是用石头和瓦,到最后在茅草屋顶上刷石灰水 空气、空间和卫生
城市内部环境相对恶劣。
到中世纪末,城市居民集中,出现了高层租房,由于缺少卫生设备,人们贪图方便,随随便便到尿壶,这使得城镇的卫生状况更加恶劣,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城市内部供水困难,依靠喷泉。喷泉既有取水解渴的功能,也是人们会面和聊天的场所。供水充足也是中世纪城镇防御城镇的一种源泉
但市民拥有私有浴盆等,注重个人卫生。城市内小型医院较多。公共医院是基督教对城市的贡献之一。中世纪的城市规划原理
中世纪城市分为三种类型: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构成要素 中世纪的城市离不开教会、市场和城墙这三个要素。 世界各地中世纪城市的特征
中世纪城市布局:四种形式= + #〇
(1)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以庞大体量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广场均采取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 (2)道路网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符合城市拓展要求,同时设置死胡同和路障捍卫城市安全。 (3)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市民的住宅往往与店铺和手工作坊结合。 邻里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中世纪的城市是由许多小城市组成的一个团块,这些小城市各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权和自给自足能力,为了各自的需要而很自然地组合到一起,这会使整个城市更加充实丰富,并能互相取长补短。 对城市拓展的控制
最早限制城市发展的是城墙,当然还包括自然和社会条件,中世纪城墙已经不能适应有机体系,这就催生了附近的新建社区,这些社区自己自足,共同发展。许多小城市与分散在广阔的大地上的相邻的城镇积极交往联系(细胞分裂式)
7. 为什么基督教城市没有形成??中世纪城市衰落的原因
衰落的原因:
城镇保护性经济城乡之间接近平等,工业在村庄中发展,形成了新的城市居住区,与受到同业会保护的城镇相竞争。垄断由城市垄断转变为行业垄断,这使得同业公会分崩瓦解 雇主与工人关系恶化
商业发展的障碍:道路关卡桥梁关卡河面关卡城镇关卡 黑死病:人口锐减,死亡人数超过历次流行病或战祸
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乱,犯罪率升高
劳动力短缺,雇工报酬提高,义务服役成为不可能,黑死病成为封建农奴制的隐形杀手 农业歉收,食品供不应求,物价大幅提高
战争:农名的反抗和征战
9.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为什么没有走向工业文明? 可能是社会机制的不同……传统上中国是属于自给性经济,并不需要向外扩张,因此也就不需要向外扩张的支柱煤炭等。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煤炭的出现仅仅以为着出现了一种能“取之不尽”(从古代的人口看)的燃料罢了,最多是将石油应用到了喷火器上。况且传统上工人与支持向外扩张的武官也不在政治上占有主要地位。因此传统上的中国没有走向工业文明的必要。
10.简述工业城市政治基础的三大支柱?
(产生新城市的力量是矿山、工厂和铁路)
这种新型城市聚集体的政治基础有三大支柱:
废除同业公会,为工人阶级创造一种永远没有安全感的状态; 为出卖劳动力与出售商品建立一种竞争性的公开市场;
保持在外国的属地,以攫取新工业所必需的原材料,同时作为吸收机械化过剩产品的现成市场。 它的经济基础是开发煤矿,大量生产铁和利用机器力量的可靠资源(即使效率非常低):蒸汽机
11.现代城市广场有什么特点?
公共性
1.性质上的公共性现代城市广场作为现代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封闭的文化习俗逐渐被现代文明开放的精神所代替,人们越来越喜欢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在广场活动的人们不论其身份、年龄、性别有何差异,都具有平等的游憩和交往氛围。现代城市广场要求有方便的对外交通,这正是满足公共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功能综合性
2.功能上的综合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特点表现在多种人群的多种活动需求,它是广场产生活力的最原始动力,也是广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魅力的原因所在。现代城市广场应满足的是现代人户外多种活动的功能要求。空间场所多样性
3.空间场所上的多样性现代城市广场功能上的综合性,必然要求其内部空间场所具有多样性特点,以达到不同功能实现的目的。如歌舞表演需要有相对完整的空间,给表演者的“舞台”或下沉或升高;场所感是在广场空间、周围环境与文化氛围相互作用下,使人产生归属
文化休闲型
4.文化休闲性现代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客厅”,是反映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窗口”,注重舒适、追求放松是人们对现代城市广场的普遍要求,从而表现出休闲性特点。广场上精美的铺地、舒适的坐椅、精巧的建筑小品加上丰富的绿化,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忘却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尽情地欣赏美景、享受生活。 文化性
5现代城市广场的文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城市广场对城市已有的历史、文化进行反映;另一方面是指现代城市广场也对现代人的文化观念进行创新。即现代城市广场既是当地自然和人文背景下的创作作品,又是创造新文化、新观念的手段和场所,是一个以文化造广场、又以广场造文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1.法老时代的政教合一制度的成功,排除了以城墙控制的中心的必要性。 2.村庄为人类的繁衍、营养和防卫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3.卡洪城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早期城市
4.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种姓制度,又叫做婆罗门制度。 5.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
6.邻里和区是城市规划中一个基本的细胞单位,这个发现是走向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城市形式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7.数字城市包含数字政务数字产业数字民生8.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农业原始村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