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背景篇
1.1高校景观设计历程
1.2高校景观设计
1.3任务书解读2场地分析篇2.1设计框架2.2基地区位分析2.3场地用地情况分析
2.4场地区位分析
2.5现状总平面分析3设计构思篇3.1校园文化理念3.2校园文化衍变4总体设计篇4.1总平面图设计4.2植物配置4.3植物配置分析3.3设计推导3.4空间衍变4.4空间衍变4.5鸟瞰图1
4.6鸟瞰图2
4.7鸟瞰图3
4.8局部鸟瞰图
4.9详细平面设计
4.10总平面分析
4.11标志铺装
4.12铺装材料
4.13街道家具2.6行为问卷调研
校园景观空间形式:封闭式---开放式---多元式发展历程社会属性:私塾式---公共式---社会式
大学校园的最初形式—封闭院落式。这种校园模式形式简单, 四周围合, 内设和教学相关的基础设施, 人们主张校园要接近城市, 校园环境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公园式景观模式, 而不是呆板的四方院封闭模式, 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开放型”校园形态。
同时,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 人们对校园的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外表, 简单追求形式美, 图一岳麓书院一而是更加注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分析本国、本地甚至本校文化特色, 将其呈现在大学校园景观中,
校园景观+校园文化景观+校园文化
校园景观与城市景观环境一样, 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文化环境, 是校园内比较固定的物质存在, 是人们视觉可以感受、身心能够进行体验的室外空间, 诸如山川、河流、树木、建筑、小品等等, 它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 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及质地在校园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成为校园景观。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环境中, 以全体师生为主体, 经过较长时期形成的, 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师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内在精神和活动形式等内容的总和。
课程目标及要求
依据培养目标,即要求学生能掌握风景园林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同时在景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技术、植物种植与设计等方面具有具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本次设计课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掌握场地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②掌握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手法。③按照整体性原则,把握高校场地的功能组织方法,综合平衡各项要素。④初步了解景观材料应用和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设计内容及成果要求
在提供的重庆大学校园地形图中,选择一处校园场地(所选场地应为教学型、生活型、运动型、休息型或纪念型),进行课程设计。
重庆大学·校园场地景观设计
设计框架
重庆大学·校园场地景观设计
场地设计- 交大校园为例
场地设计——交大校园实地调研
建筑11班 刘青青 2110703005
场地设计中,有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识。这次上课,就西安交大校园来讲,从实地分析各种场地知识的应用。
1. 对于一个校园建筑来讲,轴线清晰人车分流很重要。教学楼,宿舍,餐厅以及运动场所
的连接尤为重要。而对于交大校园,这个在地势高低不同的地面上,怎样更为合理的组织这主要部分功能的流线是这个校园整体化人性化的关键。
2. 从学校建筑等类的入口来讲,首先了解到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而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大容量、长距离、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一般为城市高速路等。而建筑基地四周一般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以及支路。在设置建筑入口的问题上,怎样组织人流和车流的问题很重要。当建筑基地两面或者三面临路时,机动车入口最好选择低等级的道路上,这样可以保证安全,避开车流里较大的道路。若道路等级一样的时候,应选择承受压力比较小的道路上。例如,我们交大东校区,东南北三面临路,而机动车通行入口设置在了南北道路上。分析可知,东面为商业区,道路交通压力较大,而南面主要为住宅小区,北面是公园休闲空间,附属有居住空间,故而南北面的道路交通压力较小,适合机动车辆入口的设置。
3. 道路的分类,按照材质来分:A 水泥材质,B 沥青材质。两种不同材质道路的优缺点如
下:
水泥混凝土路面俗称“白道”,又称刚性路面,其优点是:
(1) 水稳定性较高,在暴雨及短期浸水条件下,路面可照常通行;
(2) 温度稳定性高,无车辙现象;
(3) 水泥混凝土是无机胶凝材料,主要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既是其强度的主要来源,既耐老化,又无污染。但在更长时期,会与所有岩石一样,产生风化现象,水泥石风化与沥青老化相比,时间长10倍以上,不构成工程问题。
(4) 平整度的保持期长。
(5) 在相同技术和工艺水平下,水泥路面大修前的使用年限长。高速公路水泥路面的设计基准期30年,沥青路面的设计基准期15年。我国目前的基本状况是超载和重交通路段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可使用5年,水泥路面可使用10年。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缺点:
(1) 在相同平整度条件下,由于刚性路面不减振,
因此行车舒适性不及沥青路面;噪音较大,我国对
低噪音水泥路面尚未开展研究和应用;
(2) 在路基、地基变形或不均匀沉降条件下,易形
成脱空,附加应力很大,极易产生断裂破坏,对路
基稳定性要求高,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差。
(3) 水泥路面强度高、硬度大,即使断板后也难于清除,修复难度大,新浇筑面板的养护期较长。
沥青路面业内人士俗称“黑道”,又称柔性路面,其优点为:
(1)沥青路面由于车轮与路面两级减振,因此行车舒适性好、噪音小;
(2)柔性路面对路基、地基变形或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强;
(3)沥青路面修复速度快,碾压后即可通车。
柔性路面的缺点:
(1) 压实的混合料空隙率大,耐水性差,宜产生水损坏,一个雨季就可能造成路面大量
破损;
(2) 沥青材料的温度稳定性差,脆点到软化点之间的温度区间偏小,包不住天然高低温度,冬季易脆裂,夏季易软化;
(3)沥青是有机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使用
数年后,将产生老化龟裂破坏;
(4)平整度的保持性差,不仅沉降会带来平整度
劣化,而且材料软化会形成车辙。
由于沥青地面的成本要比水泥地面的成本高很
多,在交大校园里,梧桐东路和梧桐东路都是沥青
地面,行走起来很舒适,不起灰尘,且沥青地面的
一个特点是其剖面为弧线。一般路面要低于道牙
10cm ~15cm ,而沥青路面的维修工作很麻烦,一般是一层一层的叠加,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地面与道牙齐平或者高出道牙,导致雨水往两边的人行道流,这也是沥青路面的一个缺点;而其他部分大都为水泥地面,经济实用,剖面为平的,不过长期会起灰尘。
4. 道路上的各种缝的相关知识:
路面接缝有这样几种:
纵缝和横缝:纵缝是平行于道路长度方向的缝,一般设在道路横向变坡点的纵向通缝,也称纵向缩缝,通常设传力杆, 为贯穿缝;横缝是垂直于道路长度方向的缝,分为缩缝和 胀缝,胀缝又叫伸缝。
道路纵缝,贯穿缝 道路横缝中的胀缝 道路横缝中的缩缝
a. 胀缝:为满足道路砼温度膨胀变形而设的,间距较大,一般在24m ~30m 之间,设
在道路交接处、交汇处及中间部位,缝宽约 15~25mm ,为预留缝,通常设滑动传力杆,加套管,是贯穿缝。
b. 缩缝:缩缝是为满足道路收缩变形而设的,间距一般仅为3~5米,缝宽约 5~8mm ,
为假缝,不设拉杆(与施工缝重合时设拉杆),用道路切割机切成,深度为路面厚度的1/3左右(路面收缩仅作用于表面)
胀缝和缩缝的区别:室外受气温影响容易发生热胀冷缩,比如室外道路、广场,这些工程需要做伸缝,防止把结构胀坏。而在砼凝结过程中自身会收缩,为防止出现拉坏现象,需要做缩缝。伸缝是上下通的,缩缝一般做到结构层的1/3到1/2。
5. 分析地势:整体分析得知,交大校园为严格的轴对称平面格局,地势最高处为主楼附近
的胭脂坡。从南门向北,地势逐渐升高,直到胭脂坡处为最高。继而地势下降,直至北门为最低处。由于地势的变化,使建筑在处理高差问题上,有了细部的处理手法。
6. 而对于有高差的连接方式,一般有三种:台阶,坡道,挡墙。
在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室内地面往往高于室外,当室内外有高差时我们经常有这三种连接方式——坡道,台阶,挡墙
坡道:a, 规定坡度不超过8%,应设置成坡道;或者有较多车辆通行时多采用坡道。也可
坡道与台阶结合使用。
b,
考虑人在坡道上行走时的安全,
坡道的坡度受面层做法的限制:
光滑面层坡道不大于1:12,粗糙面层坡道(包括设置防滑条的坡道) 不大于1:6,带防滑齿坡道不大于1:4。
台阶:建筑入口处连接室内外不用标高地面的构件,由踏步
和平台组成。
分类:室内台阶和室外台阶
形式:单面踏步,双面踏步,三面踏步,单面踏步带
花池
尺寸:踏步高120mm ~150mm ,踏步宽300mm ~500mm ;平台深度不应小于
1000mm ,宽于,门洞口每边至少500mm ,平台面宜比室内地面低20~50mm ,为了利于雨水的排除,需做1%~2%左右的排水坡度。
台阶和坡道面的结合 台阶来连接地面高差,与草坪结合灌溉
挡墙:
㈠材料
1. 墙身及基础:采用浆砌块石;当挡土墙高度H 小于6.0m 采用M7.5水泥砂浆,石料抗压强度不小于MU35。当挡土墙高度H 大于6.0m 采用M10.0水泥砂浆,石料抗压强度不小于MU40。
2. 沿路挡土墙外露面采用M7.5水泥砂浆勾凸缝。
3. 尽可能选用较大的和表面较平的块石砌筑,其最小厚度为200mm 。
4. 挡土墙墙后回填材料推荐采用大小卵石、砾石、岩渣等。
㈡施工要求
1. 为排出墙后积水,须设置泄水孔,采用PVC 泄水孔,孔眼间距2m 上下左右交错设置,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出水口应高出地面≥300mm 。
2. 为防止泄水孔堵塞,在泄水孔进口处设置反滤层,反滤层必须用透水性材料(如卵石、砂砾石等)为防积水渗入基础,需在最低泄水孔下部,夯填至少300mm 厚的粘土隔水层。
3. 结合地质情况及墙高断面的变化情况,需设置沉降缝,为减少砌体硬化后收缩和温度变化等而产生的裂缝,需设置伸缩缝。沉降伸缩缝10m 设置一道,缝宽20mm ,缝中填塞沥青麻絮、沥青木板或其他弹性的防水材料,沿内外顶三方填塞深度不小于150mm 。
4. 修建在土质地基上的挡土墙,应置于老土上,不应放在软土、松土或未经处理的回填土上,土质地基要求墙趾埋深不小于100cm ,岩质地基要求应嵌入基岩60cm
以上。
5. 修建在基本岩层或砂石类土地基上的挡土墙,应清除表面的风化层。
挡土墙连接不同高差 排水口的位置 沉降缝实例
6. 挡墙基底力求粗糙,对粘性土地基和基底潮湿时,应浇筑50mm 厚M7.5砂浆垫层。
7. 墙基沿纵向有斜坡时,基底纵坡不陡于5%,纵坡陡于5%时,应将基底做成台阶式。
8. 砌筑挡土墙时,要分层错缝砌筑,基顶及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得做成垂直通缝,砂浆水灰比必须符合要求,并填塞饱满。
9. 施工前要做好地面排水,保持基坑干燥,岩石基坑应使基础砌体紧靠基坑侧壁,使与岩层结为整体。
10. 墙身砌出地面后,基坑必须及时回填夯实,并做成不
小于5%的向外流水坡,以免积水下渗,影响墙身稳定。
11. 墙后原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处理填方基底(铲
除草皮、开挖台阶等)再填土,以免填方沿原地面滑动。
12. 墙后填土必须分层夯实。注意墙身不要受到夯击影
响,以保证施工过程中自身的稳定。墙后2m 范围内不得
有大型机械施工,回填不得采用机械推填。
13.墙后填土宜选择透水性较强的填料,有条件尽量采用内摩擦角大的回填材料。
7. 建筑散水的相关知识:
a ,设在外墙四周的倾斜护坡,其目的是迅速将地表水排离,避免勒脚和下部砌体受水。 b ,宽度一般为0.6m ~1m ,当屋面采用无组织排水时,散水宽度应大于檐口挑出长度200mm ~300mm 。为保证排水顺畅,一般散水的坡度为3%~5%左右,散水外缘高出室外地坪30mm ~50mm 。散水常用材料为混凝土、水泥砂浆、卵石、块石等。
c ,在年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可采用明沟排水。明沟是将雨水导入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排水设施。一般在年降雨量为900mm 以上的地区采用明沟排除建筑物周边的雨水。明沟宽一般为200mm 左右,材料为混凝土、砖等。
d, 建筑中,为防止房屋沉降后,散水或明沟与勒脚结合处出现裂缝,在此部位应设缝,缝宽可为20~30mm ,缝内应填沥青类弹性材料进行柔性连接。
地形困难时,可建成阶梯式广场。与广场相连接的道路纵坡度以0.5~2%为宜。困难时最大纵坡度不应大于7%,积雪及寒冷地区不应大于6%,但在出入口处应设置纵坡度小于或等于2%的缓坡段。排水沟, 宜作护面处理, 纵向坡度, 不宜小于0.3%,起点深度不应小于0.2m ,梯形断面的沟底宽度, 不应小于0.3m, 矩形断面的沟底宽度, 不应小于0.4m, 城市型道路路面排水槽到排水明沟的引水沟的沟底宽度, 不应小于0.3m 。
坡道下端的雨篦 台阶低地面处的井盖
道路高于建筑时,一般会在道路与建筑之间设置一个缓冲地带,道路通过几步台阶下到这个缓冲地带,在这个地带处设置排水口,例如排水槽,井盖,联合雨蓖等,将雨水等在此处排放到地下,继而通过几个踏步走进建筑内部。
9. 停车相关规范:
a , 通道:行车通道可分为单车道和双车道。常见的有一侧通道一侧停车、中间通道两
侧停车、两侧通道中间停车以及环形通道四周停车等多种关系。
b , 停车位基本尺寸:
*一般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标准当量停车位
宜为25-30m 2.
*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
为30-35m 2
*摩托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
2.7m 2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 m2
*停车库(楼)如仅设置一个双向通行出入口,应在出入口处设置双向交通警告标志,出入口净宽不小于7 m;停车库(楼)如仅设置一个单向通行的出入口,出入口净宽不小于5 m。
*停车位标线按两种车型规定尺寸,下限尺寸长为600cm ,宽为250cm ,适用于小型车辆。在条件受限时,宽度可适当降低,但最小不应低于200cm 。
c , 车辆组织特点与停车方式:
随时驶入,随时驶出;零散驶入,集中驶出
车辆停放方式: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
思源广场上斜列式和平行式的停车方式
地形困难时,可建成阶梯式广场。与广场相连接的道路纵坡度以0.5~2%为宜。困难时最大纵坡度不应大于7%,积雪及寒冷地区不应大于6%,但在出入口处应设置纵坡度小于或等于2%的缓坡段。休闲广场无这方面的规定,可参考商业广场进行。
规范是>0.2%,但实际经常用0.3-0.4%。
11.景观绿化设计:
a, 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理念
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区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园林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 ,努力实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b, 适当地安排植物配置
风景园林绿化树种的配置,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根据居住区绿地人群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再次,居住区建筑南侧阳光强烈,设计树种时需考虑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c, 增加绿化数量,提高绿化面积
园林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居住区双向绿地系统,如以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为“点”、以沿区内主要道路绿化带为“线”、以小区游园和居住区公园为“面”相结合的水平绿地系统;以阳台绿化为“点”,以外走道、平台拦河绿化为“线”,以群房的天台花园、屋顶绿化为“面”的竖向绿地系统,从而丰富植物景观,大大提高风景园林绿量。为了提高绿视率,可充分利用小区中的顶层、底层、空中、室内,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立体绿化效果。
校园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目
录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历史变迁 3、周边环境 4、人流分析 5、路径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2、场地用地构成 3、空间序列 4、阴影关系
三、尺度与人群行为分析
1、视线与人群行为分析 2、高宽比、围合感与人群行为分析
四、场地人群及活动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五、综合分析 六、问题总结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所之所以精彩,是场因为她有这样那样的性格,容纳了不同的行为和 精神。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这块场地逐渐失去活力,虽然场地中处处仍可以看出 设计师当初的深思熟虑和良苦用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场地当年的风姿已 不复存在,正一步步走向风烛残年。其实,该场地地处校园中心地区,一综性 质虽变,但它仍紧邻图书馆,面向运动场,人流量大,并且已拥有良好的植被 景观资源,那么,如何让该场地重新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为老师和同学们提 供一个晨读休憩的好去处,同时又能丰富校园内部景观呢?我们小组的调研, 将就此相关问题一步步展开调研,并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背景:本次调研场地是位于第一综合楼北侧入口处前区广场,现第一综合楼已 变为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办公楼,建筑未发生大的变化,场地更是未经调 整, 一直以来保持着上世纪初始设计时的摸样, 管理缺乏, 设施陈旧, 人流量小, 成为校园中比较消极并且不稳定的一块场地, 不能满足 B 区同学学习生活的相关 需要,一步步成为校园中失落的场地。
调研前期: 通过老师上课的知识提取及现场勘测观察, 整理出大概的场地的现状。 包括构成的景观要素、区位关系、周围的交通流线、二十多年来的使用情况及变 化。然后总结调研内容。
调研方式及内容:抽取一天的时间在清晨、早晨、下午、傍晚、晚上五个时间段 去场地观察记录适用人群、 数量以及场地内的家具区域使用情况并记录。在观察 时随机抽取几名使用群众记录下其使用时间、主要活动以及对场地的改造建议。 并用相机记录下人们的活动。 每人挑选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现场调研,自由观测。并从这个角度在场 地内亲身体验,测量必要数据然后分析尺度、材质、周围环境等影响因素。并对 场地内活动者进行调查。
调研大纲: ·场地概况及周边的交通流线、区位关系、日照分析等。 ·场地内水体、植被及座椅等景观要素以及空间序列与人的行为活动的关系。 ·场地视线、尺度及空间围合感、高宽比与人的行为关系。 ·场地内适用人群、活动时间段、人们进行的行
为活动及频率、空间情境。 调查结束后,整理出数据、图片分析出结果,然后绘制分析图,制作 PPT,写调 研报告。
具体场地调研内容:
一、场地概况
总体区位
场地位于重庆大学 B 区校园内,校园 校园可以大致划分为体育运动区,教学区 和学生生活区,该场地位于教学区内,比 邻体育运动区。场地沿东西向展开,占地 面积约 2300 平方米。
历史变迁
该场地修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当时, 由于一综是校区的教学中心, 学生活动的主 要场所,该场地作为附属于一综的一块开 阔、环境优美的场地,常常作为学生活动的 地点,充满活力。 90 年代至今, 随着一综地位的衰退, 其 前区场地越来越少有人问津。 场地性质渐渐 转变为静谧的观赏型场所。
周边环境
场地周边建筑有机电楼, 第一综合 楼,图书馆,第二综合楼和建工楼,北 面有运动场。其中,第二综合楼,图书 馆和运动场的使用人群是全校师生, 所 以人流量较大, 而建工馆, 机电楼和第 一综合楼, 目前均为院系使用场地, 人 流量较小。 从周边场地的使用功能来分 析,可将场地周边划分为闹区和静区。
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类: 学生:来到场地的学生一般集 中在清晨,主要的活动是背英语单 词,其余时段基本属于路过场地去 二综合楼、图书馆等。 工作人员:由于一综合楼的由 学生教室变成了经管学院的院楼, 使得这块场地的教职工人流明显增 多,来到场地的教职工基本都是经 管学院和图书馆的老师或清洁工, 使用性质基本是路过。 外来人员: 场地的外来人员包括了在学校闲晃和旅游的人员以及家住学校的 教职工家属, 路过场地的外来人员基本是一三七中的学生,也基本是上学和放学 路过。在放学的时候只要天气晴好,很多中学生会选择在场地停留多玩一会儿。
人流分析:
踩踏路径成因分析
我们发现场地中的草坪多处出现人为的踩踏痕迹,我 们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场地用地构成
铺砖场地 绿化用地 水体 40% 50% 10%
附属建筑用地
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绿化和铺地, 可以考 虑开放绿化系统,增加活动面积。
场地入口
场地的 3 个入口不明显很封闭,场地中大多是经过的人群没有 停留,因此就很少有活动发生。
空间序列:运动中的人得空间体验
路径一: 从入口一到一 综里办事。 途中 景观较少, 主要 景观为水池。
路径二:从入口一到入口三,作为游览路线从场地内部穿过。空间感较强,可以 坐在座椅上观看水池,也可以观察场地周边的活动,行走路线较长。
路径三: 从路径二到路径三穿越场地主
要为了少走一些路,穿越过程中的主要景 观是水池,视野开阔,能看到场地的大部分风貌,空间围合感较弱。
改造意见:从空间序列分析,场地的穿越行为多于停留休闲行为,说明场地的空
间围合感不强,场地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无法使人长时间停留。在行走过程 中, 可以感受到场地的设计感, 主要由于场地各部分利用率的不合理和缺乏管理, 空间的变换感不丰富,容易被一眼看穿。 在改造过程中,增加空间的分区和变化感和空间序列的丰富感。运用古典园林 移步换景的手法,增加不同地点的不同景观,在分区的同时又有一定的联系, 运用植被和景观小品分区并加以视线上一定的联系。增加视觉、嗅觉的不同体 验,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引入四季都会变化的树木等。
场地景观空间分析
树木与堡堪 围合场地周 边主要交通 路线 —— 半包围
停车场又 树木围合 成主题空 间, 但由于 停车空间 相对空旷, 围合感尚 佳
主场地周边树 木围合成背景 空间,隔离场 地外环境干 扰。水池、踏 步与综合楼入 口的进深形成 ——半围合开 敞空间 场地坡顶俯视 主交通要道, 草坡与树木围 合成私密空间 与制高点—— 全围合
场地主要活动 空间一边由水 池边景观要素 半围合,另一 边以开阔的草 坪打开空间, 形成——公共 私密并存的空 间
水池踏步 与综合楼 踏步的层 次, 使该区 域场地的 围合感最 为开敞
景观要素:座椅、水体、铺砖、踏步、绿化
座椅: 冰冷的石材欠缺舒适感和亲近感,大部分座椅表面损坏并且缺少配套的桌 子,单个的石凳之间间距或太远或太近,无法满足现在亲密或远离的心理需求。 改造意见:增加桌子,合理配置座椅距离,更换座椅材质,定期管理。
水池:水池占广场的面积过大,减少了人在场地内部的活动空间并且使穿越场地 的人群活动路线过长,死水缺乏观赏性。但是水池的设计很有趣味,水面上的踏 步和水中形成平面构成的花台都表现了设计的精心。 改造意见:水池给场地带来生机,建议保留水池但是减小水池的面积,柔化水 池边缘,变死水为活水,增加景观性,在水池中增加喷泉,并对水池进行定期 清理。
铺砖:场地内不同的区域铺砖的形状材质不同,但是由于缺乏管理,铺砖之间杂 草丛生,给人破败之感,场地内人活动行为的缺乏造成铺砖和踏步(可以休息的 作用和趣味的造型)被忽略。 改造意见:用铺砖形成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不止形状上有变化材质上也有较 大的反差。铺砖运用简洁的几何直线形成安定、信赖、有序的空间感。
植被树木:雪松、棕竹、马尾葵、小叶榕、
草坪 场地内部树木分布杂乱,缺乏围合感和空间界定感,垂直方向上没有空间感,底 部的草坪过于稀疏,缺乏引导性和界定感,场地缺乏秩序,雪松缺乏亲和感,草 坪没有被利用,使场地的活动空间和行为多样性减少。 改造意见: 将树木重新种植建立场地的秩序感,种植顶界面有覆盖的树木移除雪 松,增加低矮灌木围合底部空间,将人群引入草坪设置座椅增加路径。增加视觉 的多变和嗅觉的多变。增加场地的个性。
植物与水体的阴影关系 早上
中午 下午
通过分析植物阴影的分析,可以更好的进行活动的分区以及座椅的摆放位 置。活动的动区和静区都要有一部分设置在树荫下方,以便夏季和冬季对日照 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在水上设置一些树荫下得活动区,增加亲水性为的多样性。 还可以用树荫和铺砖结合进行活动空间的界定。将不同高度品种的植物和阴影 形成的不同景观层次的视觉变化。
三、尺度与人群行为分析
场地北向为运动场, 南向为经济管理学院, 运动场方向相对场地而言尺度大, 形成总体开敞的北向, 南向经管学院对场地的限定作用也包括了尺度的对比,从 整体看来场地的尺度很小,再有树木的尺度较大,形成了场地内部封闭的感觉, 从而这块场地从外界看来不显眼,这也是场地失落的一个部分。 对于场地内部的尺度, 中间的休憩场所与绿地的尺度相比很小,从人们的在 绿地上的踩踏路径也可以看出绿地的尺度的不适,内部硬质铺地的空间尺度小, 目前多用于穿越功能,少有人的行为,并且人的停留也多是出于角落区,人们的 行为是与空间的分割有关系的。 尺度上的变化可以让人们选择空间行为。创造不同的适宜的空间尺度用于不 同的空间行为对于场地设计是很重要的,人们的行为会根据尺度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在尺度的分析之后, 考虑的是场地的尺度的层次变换,让人们有适宜的存在 感。
高宽比、围合感与人群行为分析
根据实地观测,东西方树木对内部休憩场地限定产生的 D/H 值大约为 4,南 北向树木产生的 D/H 值大约为 3,经管学院与场地的 D/H 大约为 1。从这些数据 可以看出场地内部的树木围合感 相对于外部开阔的场地而言是很 强的,建筑对其的围合感还不是 很强,主要是建筑只有经管学院 的一面比较高,起到一定的围合 感作用,但在场地的内部由于树 木的围合,而且都是外部围合, 绿地占用很大,从 D/H 可以看出,在内部而的感觉是很开敞的,内部可以说是一 览无余。这就产生了人们对场地的不适感,特别是在大踏步区域开敞度特别大, 除了穿越功能,几乎没有其他行为,以前的
设计的台阶供人们坐的功能丧失,甚 至台阶由于太宽, 中部几乎没有人行走。在一些小的具有围合感的区域还有人在 其中看书休息等。 目前场地的围合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影响很大,所以考虑空间层 次的分布,分割这种围合感。
视线与人群行为分析
场地外到达内部的视线主要是通过树 木的缝隙到达的,场地的视线比较封闭,至 少不知道这个场地的人不会对场地产生好 奇心理, 所以到达场地的主要是熟知此地的 穿越或是喜好安静的人群。在场地内内部, 视线开阔,没有私密性,场地向外的视线则 是封闭的,北面运动场是个比较活跃的视 线,但场地内却很难到达。北面的视线为建 筑物,视线没有活力,但却是很开敞的视线 可以到达。场地内视线单一,空间的层次性 也不丰富,人的行为没有活力,使得场地处于静止状态。创造丰富的视线与运动 场与外界封闭的视线的相通对于场地的恢复活力是很重要的, 能够进一步增加人 们在场地内的行为模式,激发场地的生命。
四、场地人群及活动分析
一、 主要活动人群分析
1、学生: 学生集中出现于清晨,主要活动为读 书,兼有部分学生休息,也有学生穿 越 场 地到达 第一综合 楼 及基因 研究 所,或路过场到达第二综合楼、图书 馆等。 2、工作人员: 以第一综合楼及图书馆教职工为主,使 用性质多为路过、穿越。 3、外来人员: 以途经校园的人员及附近居民(包括部 分教职工家属)为主,其中途经人员多 为上学或者放学的一三七中学生,前者 较少停留。
二、 不同人群不同时段活动及使用频率分析
活动 类型 主要 场所 主要 学生、工作人员、 参与 人群 使用 频率 外来人员均有参 与 清晨、中午、傍 晚以及上下课时 间使用频率较高 天气温和晴朗时 发生频率较高 老人、学生 场地内主要路径 路过、穿越 运动 一综楼下、草坪 内 读书 一综楼下、水池 旁 学生(使用者较 为固定) 玩耍
各处 外来人员(包括 教职工家属等) 、 学生 天气温和晴朗时 发生频率较高
清晨时段较多
选取有代表性的日期及时段对场地活动人群进行观察与统计, 并分析场地使 用状况以及功能定位。 根据统计结果对使用人群进行初步划分,按目的性分为路 过穿越、工作学习及休闲娱乐三类。考虑到校园生活特色,有时间波动,故分时 段分批次进行了观察统计。
日期:2011-11-08 时间段
天气:小雨 14:00---14: 30 17 3 2 22 17:00---17: 30 20 6 3 29 21:00---21: 30 8 3 0 11
9:00---9: 30 11:00---11:3 0
路过穿越 工作学习 休闲娱乐 总计
22 5 7 34
25 4 4 33
对应折线图
分析结果: 1、全天活动以路过穿越为主,且该人群以附近居
民为主,因工作学习生活需要
穿越场地取捷径。 2、自然游憩的校外人员和前来休闲娱乐的人群较少。前来玩耍的主要人群为放 学回家路过并决定逗留的小学生。 3、夜晚场地几乎无人活动。
时间:2011-11-10
天气:阴转晴 11:00---11:30 31 2 13 46 14:00---14:30 15 5 12 32
9:00---9:30 路过穿越 工作学习 休闲娱乐 总计 20 3 7 30
对应折线图
分析结果: 1、相对于阴雨天气,三种活动人群在天气放晴后均有所上升。 2、休闲人群在天气放晴后有大幅增多。
五、综合分析:
1、现象:天气晴朗时场地活力上升,阴雨天气影响了场地活力。 对策:增加可以避雨的构筑物。 2、现象:场地夜间处于黑暗状态,高大混乱的乔木辅助了阴冷气氛的制造,几 乎无人活动。 对策:重新布置场地植被,合理引入夜间照明设施。 3、现象:穿越人群较多,而停留人群相对较少。 对策:重新划分空间,创造吸引人群停留的空间,引导场地内其他积极行为 的发生。 4、现象:场地内主要活动人群中学生比重低。 对策:对空间进行再次配置,创造更加适宜学生读书与交流休憩的空间,并 加强场地内设施的管理。
调查场地基本问题总结
(1)管理的缺失:垃圾桶等公共设施长期没人清理,水池里各种垃圾, 草坪上野草丛生,植物没有修剪。 (2)夜晚照明的缺失:场地内没有照明设施,导致晚上几乎没有人使用 这块场地。 (3)场地内部活动空间少:白天路过走近路的人不会在场地内进行停留活 动,场地内部停留空间少,分区不合理,水池水体不干净。 (4)第一综合楼使用性质的改变:第一综合楼由原来的教学楼变成了经 管学院的院楼,导致本科生出入的概率下降,而教职工与研究生则基本不在校 园内活动。 (5)时代观念的变化:过去学生们的主要活动在户外,充满活力,现在 学生们的主要休息时间在室内。 (6)场地设计手法过时,不适用几十年后的今天。
此次调研活动是这次场地改造的出发点, 我们将根据场地出现的问题以及
提出的解决方法, 结合自身的概念针对某一类或几类人对场地的使用需求对场 地进行改造或重建出一个人性化并具有空间丰富感和美感的新的场地。
校园场地设计调研报告.doc
目 录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历史变迁
3、周边环境
4、人流分析
5、路径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2、场地用地构成
3、空间序列
4、阴影关系
三、尺度与人群行为分析 1、视线与人群行为分析
2、高宽比、围合感与人群行为分析 四、场地人群及活动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五、综合分析
六、问题总结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所之所以精彩,是场因为她有这样那样的性格,容纳了不同的行为和精神。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这块场地逐渐失去活力,虽然场地中处处仍可以看出设计师当初的深思熟虑和良苦用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场地当年的风姿已不复存在,正一步步走向风烛残年。其实,该场地地处校园中心地区,一综性质虽变,但它仍紧邻图书馆,面向运动场,人流量大,并且已拥有良好的植被景观资源,那么,如何让该场地重新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一个晨读休憩的好去处,同时又能丰富校园内部景观呢,我们小组的调研,将就此相关问题一步步展开调研,并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背景:本次调研场地是位于第一综合楼北侧入口处前区广场,现第一综合楼已变为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办公楼,建筑未发生大的变化,场地更是未经调整,一直以来保持着上世纪初始设计时的摸样,管理缺乏,设施陈旧,人流量小,成为校园中比较消极并且不稳定的一块场地,不能满足B区同学学习生活的相关需要,一步步成为校园中失落的场地。
调研前期:通过老师上课的知识提取及现场勘测观察,整理出大概的场地的现状。包括构成的景观要素、区位关系、周围的交通流线、二十多年来的使用情况及变化。然后总结调研内容。
调研方式及内容:抽取一天的时间在清晨、早晨、下午、傍晚、晚上五个时间段去场地观察记录适用人群、数量以及场地内的家具区域使用情况并记录。在观察时随机抽取几名使用群众记录下其使用时间、主要活动以及对场地的改造建议。并用相机记录下人们的活动。
每人挑选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现场调研,自由观测。并从这个角度在场地内亲身体验,测量必要数据然后分析尺度、材质、周围环境等影响因素。并对场地内活动者进行调查。
调研大纲:
?场地概况及周边的交通流线、区位关系、日照分析等。 ?场地内水体、植被及座椅等景观要素以及空间序列与人的行为活动的关系。
?场地视线、尺度及空间围合感、高宽比与人的行为关系。 ?场地内适用人群、活动时间段、人们进行的行为活动及频率、空间情境。
调查结束后,整理出数据、图片分析出结果,然后绘制分析图,制作PPT,写调
研报告。
具体场地调研内容:
一、场地概况
总体区位
场地位于重庆大学B区校园内,校园
校园可以大致划分为体育运动区,教学区
和学生生活区,该场地位于教学区内,比
邻体育运动区。场地沿东西向展开,占地
面积约2300平方米。
历史变迁
该场地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
由于一综是校区的教学中心,学生活动的主
要场所,该场地作为附属于一综的一块开
阔、环境优美的场地,常常作为学生活动的
地点,充满活力。
90年代至今,随着一综地位的衰退,其
前区场地越来越少有人问津。场地性质渐渐
转变为静谧的观赏型场所。
周边环境
场地周边建筑有机电楼,第一综合
楼,图书馆,第二综合楼和建工楼,北
面有运动场。其中,第二综合楼,图书
馆和运动场的使用人群是全校师生,所
以人流量较大,而建工馆,机电楼和第
一综合楼,目前均为院系使用场地,人
流量较小。从周边场地的使用功能来分
析,可将场地周边划分为闹区和静区。
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类:
学生:来到场地的学生一般集
中在清晨,主要的活动是背英语单
词,其余时段基本属于路过场地去
二综合楼、图书馆等。
工作人员:由于一综合楼的由
学生教室变成了经管学院的院楼,
使得这块场地的教职工人流明显增
多,来到场地的教职工基本都是经
管学院和图书馆的老师或清洁工,
使用性质基本是路过。
外来人员:场地的外来人员包括了在学校闲晃和旅游的人员以及家住学校的教职工家属,路过场地的外来人员基本是一三七中的学生,也基本是上学和放学路过。在放学的时候只要天气晴好,很多中学生会选择在场地停留多玩一会儿。
人流分析:
踩踏路径成因分析
我们发现场地中的草坪多处出现人为的踩踏痕迹,我们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场地用地构成
铺砖场地 40%
绿化用地 50%
水体 10%
附属建筑用地
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绿化和铺地,可以考
虑开放绿化系统,增加活动面积。
场地入口
场地的3个入口不明显很封闭,场地中大多是经过的人群没有停留,因此就很少有活动发生。
空间序列:运动中的人得空间体验
路径一:
从入口一到一
综里办事。途中
景观较少,主要
景观为水池。
路径二:从入口一到入口三,作为游览路线从场地内部穿过。空间感较强,可以坐在座椅上观看水池,也可以观察场地周边的活动,行走路线较长。
路径三:从路径二到路径三穿越场地主要为了少走一些路,穿越过程中的主要景观是水池,视野开阔,能看到场地的大部分风貌,空间围合感较弱。 改造意见:从空间序列分析,场地的穿越行为多于停留休闲行为,说明场地的空
间围合感不强,场地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无法使人长时间停留。在行走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场地的设计感,主要由于场地各部分利用率的不合理和缺乏管理,空间的变换感不丰富,容易被一眼看穿。
在改造过程中,增加空间的分区和变化感和空间序列的丰富感。运用古典园林移步换景的手法,增加不同地点的不同景观,在分区的同时又有一定的联系,运用植被和景观小品分区并加以视线上一定的联系。增加视觉、嗅觉的不同体验,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引入四季都会变化的树木等。
场地景观空间分析
主场地周边树树木与堡堪木围合成背景围合场地周 空间,隔离场边主要交通地外环境干路线 —— 扰。水池、踏半包围 步与综合楼入
口的进深形成
——半围合开
敞空间 停车场又场地坡顶俯视树木围合 主交通要道,成主题空草坡与树木围间,但由于 合成私密空间停车空间与制高点——相对空旷, 全围合 围合感尚
佳
场地主要活动
空间一边由水水池踏步
池边景观要素与综合楼
半围合,另一踏步的层
边以开阔的草次,使该区
坪打开空间,域场地的
形成——公共围合感最
私密并存的空为开敞
间
景观要素:座椅、水体、铺砖、踏步、绿化
座椅:冰冷的石材欠缺舒适感和亲近感,大部分座椅表面损坏并且缺少配套的桌子,单个的石凳之间间距或太远或太近,无法满足现在亲密或远离的心理需求。改造意见:增加桌子,合理配置座椅距离,更换座椅材质,定期管理。
水池:水池占广场的面积过大,减少了人在场地内部的活动空间并且使穿越场地的人群活动路线过长,死水缺乏观赏性。但是水池的设计很有趣味,水面上的踏步和水中形成平面构成的花台都表现了设计的精心。
改造意见:水池给场地带来生机,建议保留水池但是减小水池的面积,柔化水池边缘,变死水为活水,增加景观性,在水池中增加喷泉,并对水池进行定期清理。
铺砖:场地内不同的区域铺砖的形状材质不同,但是由于缺乏管理,铺砖之间杂草丛生,给人破败之感,场地内人活动行为的缺乏造成铺砖和踏步(可以休息的作用和趣味的造型)被忽略。
改造意见:用铺砖形成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不止形状上有变化材质上也有较大的反差。铺砖运用简洁的几何直线形成安定、信赖、有序的空间感。
植被树木:雪松、棕竹、马尾葵、小叶榕、草坪
场地内部树木分布杂乱,缺乏围合感和空间界定感,垂直方向上没有空间感,底部的草坪过于稀疏,缺乏引导性和界定感,场地缺乏秩序,雪松缺乏亲和感,草坪没有被利用,使场地的活动空间和行为多样性减少。
改造意见:将树木重新种植建立场地的秩序感,种植顶界面有覆盖的树木移除雪松,增加低矮灌木围合底部空间,将人群引入草坪设置座椅增加路径。增加视觉的多变和嗅觉的多变。增加场地的个性。
植物与水体的阴影关系
早上
中午
下午
通过分析植物阴影的分析,可以更好的进行活动的分区以及座椅的摆放位置。活动的动区和静区都要有一部分设置在树荫下方,以便夏季和冬季对日照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在水上设置一些树荫下得活动区,增加亲水性为的多样性。还可以用树荫和铺砖结合进行活动空间的界定。将不同高度品种的植物和阴影形成的不同景观层次的视觉变化。
三、尺度与人群行为分析
场地北向为运动场,南向为经济管理学院,运动场方向相对场地而言尺度大,形成总体开敞的北向,南向经管学院对场地的限定作用也包括了尺度的对比,从整体看来场地的尺度很小,再有树木的尺度较大,形成了场地内部封闭的感觉,从而这块场地从外界看来不显眼,这也是场地失落的一个部分。
对于场地内部的尺度,中间的休憩场所与绿地的尺度相比很小,从人们的在绿地上的踩踏路径也可以看出绿地的尺度的不适,内部硬质铺地的空间尺度小,目前多用于穿越功能,少有人的行为,并且人的停留也多是出于角落区,人们的行为是与空间的分割有关系的。
尺度上的变化可以让人们选择空间行为。创造不同的适宜的空间尺度用于不同的空间行为对于场地设计是很重要的,人们的行为会根据尺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尺度的分析之后,考虑的是场地的尺度的层次变换,让人们有适宜的存在感。
高宽比、围合感与人群行为分析
根据实地观测,东西方树木对内部休憩场地限定产生的D/H值大约为4,南北向树木产生的D/H值大约为3,经管学院与场地的D/H大约为1。从这些数据
可以看出场地内部的树木围合感
相对于外部开阔的场地而言是很
强的,建筑对其的围合感还不是
很强,主要是建筑只有经管学院
的一面比较高,起到一定的围合
感作用,但在场地的内部由于树
木的围合,而且都是外部围合,绿地占用很大,从D/H可以看出,在内部而的感觉是很开敞的,内部可以说是一览无余。这就产生了人们对场地的不适感,特别是在大踏步区域开敞度特别大,除了穿越功能,几乎没有其他行为,以前的设计的台阶供人们坐的功能丧失,甚至台阶由于太宽,中部几乎没有人行走。在一些小的具有围合感的区域还有人在其中看书休息等。目前场地的围合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影响很大,所以考虑空间层次的分布,分割这种围合感。
视线与人群行为分析
场地外到达内部的视线主要是通过树木的缝隙到达的,场地的视线比较封闭,至少不知道这个场地的人不会对场地产生好奇心理,所以到达场地的主要是熟知此地的穿越或是喜好安静的人群。在场地内内部,视线开阔,没有私密性,场地向外的视线则是封闭的,北面运动场是个比较活跃的视线,但场地内却很难到达。北面的视线为建筑物,视线没有活力,但却是很开敞的视线可以到达。场地内视线单一,空间的层次性也不丰富,人的行为没有活力,使得场地处于静止状态。创造丰富的视线与运动
场与外界封闭的视线的相通对于场地的恢复活力是很重要的,能够进一步增加人
们在场地内的行为模式,激发场地的生命。
四、场地人群及活动分析
一、 主要活动人群分析
1、学生:
学生集中出现于清晨,主要活动为读
书,兼有部分学生休息,也有学生穿
越场地到达第一综合楼及基因研究
所,或路过场到达第二综合楼、图书
馆等。
2、工作人员:
以第一综合楼及图书馆教职工为主,使
用性质多为路过、穿越。
3、外来人员:
以途经校园的人员及附近居民(包括部
分教职工家属)为主,其中途经人员多
为上学或者放学的一三七中学生,前者
较少停留。
二、 不同人群不同时段活动及使用频率分析
路过、穿越 活动
运动 读书 玩耍 类型
主要场地内主要路径 一综楼下、草坪一综楼下、水池
各处 场所 内 旁
主要学生、工作人员、外来人员(包括
学生(使用者较
参与外来人员均有参老人、学生 教职工家属等)、
为固定)
人群 与 学生
清晨、中午、傍
使用天气温和晴朗时天气温和晴朗时
晚以及上下课时清晨时段较多 频率 发生频率较高 发生频率较高
间使用频率较高
选取有代表性的日期及时段对场地活动人群进行观察与统计,并分析场地使用状况以及功能定位。根据统计结果对使用人群进行初步划分,按目的性分为路过穿越、工作学习及休闲娱乐三类。考虑到校园生活特色,有时间波动,故分时段分批次进行了观察统计。
日期:2011-11-08 天气:小雨
22 25 17 20 8 路过穿越
5 4 3 6 3 工作学习
7 4 2 3 0 休闲娱乐
34 33 22 29 11 总计
对应折线图
分析结果:
1、全天活动以路过穿越为主,且该人群以附近居民为主,因工作学习生活需要
穿越场地取捷径。
2、自然游憩的校外人员和前来休闲娱乐的人群较少。前来玩耍的主要人群为放
学回家路过并决定逗留的小学生。
3、夜晚场地几乎无人活动。
时间:2011-11-10 天气:阴转晴
20 31 15 路过穿越
3 2 5 工作学习
7 13 12 休闲娱乐
30 46 32 总计
对应折线图
分析结果:
1、相对于阴雨天气,三种活动人群在天气放晴后均有所上升。
2、休闲人群在天气放晴后有大幅增多。
五、综合分析:
1、现象:天气晴朗时场地活力上升,阴雨天气影响了场地活力。
对策:增加可以避雨的构筑物。
2、现象:场地夜间处于黑暗状态,高大混乱的乔木辅助了阴冷气氛的制造,几
乎无人活动。
对策:重新布置场地植被,合理引入夜间照明设施。
3、现象:穿越人群较多,而停留人群相对较少。
对策:重新划分空间,创造吸引人群停留的空间,引导场地内其他积极行为的发生。
4、现象:场地内主要活动人群中学生比重低。
对策:对空间进行再次配置,创造更加适宜学生读书与交流休憩的空间,并
加强场地内设施的管理。
调查场地基本问题总结
(1)管理的缺失:垃圾桶等公共设施长期没人清理,水池里各种垃圾,草坪上野草丛生,植物没有修剪。
(2)夜晚照明的缺失:场地内没有照明设施,导致晚上几乎没有人使用这块场地。
(3)场地内部活动空间少:白天路过走近路的人不会在场地内进行停留活动,场地内部停留空间少,分区不合理,水池水体不干净。
(4)第一综合楼使用性质的改变:第一综合楼由原来的教学楼变成了经管学院的院楼,导致本科生出入的概率下降,而教职工与研究生则基本不在校园内活动。
(5)时代观念的变化:过去学生们的主要活动在户外,充满活力,现在学生们的主要休息时间在室内。
(6)场地设计手法过时,不适用几十年后的今天。
此次调研活动是这次场地改造的出发点,我们将根据场地出现的问题以及
提出的解决方法,结合自身的概念针对某一类或几类人对场地的使用需求对场
地进行改造或重建出一个人性化并具有空间丰富感和美感的新的场地。
1场地设计任务书--校园景观调查
用于设计类学习者作业练习
XXXX 级《高校校园场地设计》
任务书
1.课程目标及要求
①掌握场地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手法。 ②按照整体性原则,把握高校场地的功能组织方法,综合平衡各项要素。
③初步了解景观材料应用和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2.设计内容及成果要求
在提供的xx 大学校园地形图中,根据区位、功能区、适用人群等的必要分析,制定详细任务书,进行课程设计。
① 总平面图 1:300
② 局部放大平面图 1:150-1:200;立面图; 剖面图
③ 分析图(现状分析、景观分析、艺术分析等) 比例自定 ④鸟瞰图或轴测图及节点小透视图若干(不少于3处)
⑤文字说明 200~300字
所有成果打印装订成A3文本
3.课程时间安排(共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