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1938年军校校本部被日军炸毁。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校本部,使军校旧址恢复昔日风采。现复原开放的主要建筑有军校大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举办《军校校史》,《东征史迹》陈列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图片展览,设立青少年学生军训营,进行军训。收藏文物、文献、照片 颇丰,并认真开展科研,编辑出版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史料》等著作、论文、资料集约100万字,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其主要景点有几十处: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坐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教室。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孙中山故居”):原为清广东海关黄埔分关旧址,是一座砖瓦结构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1971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和1924年创办军校时曾多次在此休息和办公。
俱乐部:1926年11月建成,规模颇大,可容数千人,是师生集会、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场所,该楼后遭日军飞机轰炸,多处损坏,解放后曾加建改造,经1993年修缮,已恢复原貌。
游泳池:1926年为适应部队在南方水网地带作战的需要,军校将造木船的两个小坞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经维修已初步恢复历史原貌。
东征烈士墓园:是安葬军校在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516位烈士遗骸的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面积5万多平方米,气氛宏伟,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有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浣浣;屹立丰碑以万世,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5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维修,恢复了原貌。
济深公园: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长李济深名字命名,林茂不减当年,大门两旁门柱遗迹犹在,仍可依稀追寻昔日风采。
黄埔公园:建于光绪年间,大门挂有两广总督岑春煊写的“黄埔公园”牌匾。1926年改建成为中正公园,旧貌犹在。
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1884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倡建,是长洲要塞的组成部分,白鹤岗炮台在长洲炮台中规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挥台。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现划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讲解线索:
【在途中】-【在大门处】-【校本部大门】-【政治部】-【校长办公厅】-【校长会客厅】-
【校本部展览室】-【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前】-【军校俱乐部】-【军校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
【在途中】
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国民革命的圣地。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堪称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学员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革命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5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聂荣臻、陈毅、徐向前和**。解放军首批授衔的著名将领的十位大将中也有3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未授军衔的著名将领,例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刘志丹和左权等,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李济深、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有人说,中国现代战争是黄埔军校师生自己打自己。这虽然是简单了一些,但从战争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主要将领看,也不是全无道理的。这些历史事实使军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近年来到军校参观研究的人除青少年学生之外,海内外各界人士都有不少。每天到这里来的旅游团络绎不绝。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军校有3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在大门处】
军校大门门匾上写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大字,这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军校曾几次改名,其实都没有真正挂过“黄埔军校”四个字的门匾。只因校址首选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是1922年,被他视作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想置他于死地,因而十分悲痛。沉思中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大家请看大门上面的门匾。这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这里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请大家再来看看墙上的这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它原是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叶挺和邓演达青年时曾在此就读。黄埔军校创办后,总理、校长和各部的办公室、学生课堂、宿舍、饭堂都设在这里。很可惜,这些建筑在1938年遭到日机的轰炸,荡然无存。1998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奋战98天,耗资2000多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的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重现昔日风貌。请大家随我进重建的黄埔军校校本部内参观。
【校本部大门】
二门原是清末陆军小学的大门,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它和刚刚参观过的欧陆式大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造风格。
校本部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跟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由于没有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此举行。大家见到的两座荷花池,每年花开季节,便芳香飘逸。课余时,不少同学在池边观赏荷花,
畅叙友情。当年池水可直通珠江,潮涨潮退,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政治部】
我们现在参观政治部。大家知道,我们敬爱的**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聂荣臻元帅当年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工作。对面的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校长室是**办公和休息的地方,里面的摆设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他在陈赓的评语栏写上这样的评语:“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以带兵”。可见他能细致观察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点。
隔壁是校长的中英文秘书室。秘书是担任协助校长处理日常文件、负责资料的译编等工作任务的。中文秘书叫张家瑞,英文秘书叫王登云。
【校长办公厅】
现在来到的校长办公厅,也可以说同时又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党代表廖仲恺身兼数职,他不是天天在校工作,他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作为国民党元老和辛亥革命有功之臣的廖仲恺为军校建设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宿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军校筹款,经常委曲求全地亲自到军阀杨希闵家中,坐在烟榻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费,到深夜才回家。军校遇到经费困难时,廖仲恺总是说:“大家放心,经费由我负责,你们只要把学生训练好就行了”。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称为“党军慈母”。
【校长会客厅】
这里是校长会客厅。“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校长的。这幅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校长的钟爱。
这间房子是书报阅览室,是学生课余看书读报的地方,有时也在这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校本部展览室】
穿过中轴线,这两个室原是学生宿舍,现在没有复原,而改为重建校本部的展览室。
【孙中山“故居”】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海,风景美丽。请大家抬头看看这棵白兰树。大家记得吧,广州中山纪念堂有棵白兰树,据传已有百年历史。这里也有棵白兰树,据说比中山纪念堂的那棵白兰树还要高,被称之为“冠军树”。这棵树树型很有意思,在粗壮的树干上,分成两大枝,花繁叶茂。有些观众想象力十分丰富,触景生情。他们说粗壮的树干上,象征国共合作,中间两枝象征两党分道扬镳。上层花繁叶茂,纵横交错,又像一位位老人握手言和。
这座两层洋房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字样。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楼内有展览《小楼昨日》和《孙梅轶史》。 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昔日的风采,还有孙中山和他的日本游客梅屋庄吉的故事。1949年**离开大陆前,曾重游他发迹的“风水宝地”——黄埔长洲岛。他把当时在广州的20多名身居军政要职的黄埔学生召到这个大厅开会。会上,**最初一言不发。当主持回忆的何应钦最后请校长训示时,他才开腔说:“今天我们落到这个地步,是你们不争气造成的,你们再不争气我们将得死无葬身之地”。当时,解放大军已经南下,正在急速向广州进军,**兵败如山倒,而他却拼命掩盖失败的原因。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
【孙总理纪念碑前】
此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文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是一撇和一捺。大家看,像不像?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大家请看碑座:底下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了。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5次战役,且屡战
屡胜。
请抬头望这座铜像。孙中山先生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最后由于经费困难,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放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放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大学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9米,重约1吨。
请看碑身四周: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请看碑身背面刻的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厥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它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西面刻的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上年纪的老人对我们讲,以前每逢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首歌,还有背诵总理的遗嘱。
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军校俱乐部】
这是一座两层高的楼房,在当年来说,已是规模宏大了。1926年建成,作军校礼堂,可容纳数千人。当年师生集合、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常在俱乐部里举行。
【军校游泳池】
军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成为“旱鸭子”。恰好苏联顾问巴甫洛夫到东江视察前线时,落水牺牲。军校深感军队不习水性会影响战斗力,所以决心将两个小船坞改建为游泳池:一为深水池,一为浅水池。使同学们学会游泳,以适应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初学游泳者,肩负一个大竹筒,既帮助浮水,也可作救生用,许多同学都爱上了这项活动。他们学会有用后,觉得泳池太小,难于“施展拳脚”。于是都纷纷离开泳池,游向珠江,经受大风大浪的锻炼。
【东征烈士墓园】
这是墓园的正门,红砖、琉璃瓦,气势磅礴。牌坊上有几个篆体字“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落款是:“蒋中正”。东征烈士墓园内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它的造型跟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非常相似,故有“小黄花岗”之称。墓中长眠着516名烈士,他们都是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其中墓中埋葬着一位团长,这就是著名的刘尧辰烈士。第二次东征时,他率领40多名奋勇队员冲锋陷阵,不幸中弹,当场牺牲。为了表彰刘尧辰的功勋,他被追曾为陆军中将,发一等抚恤金5000元,并将骸骨运回这里,埋在墓的中央。
西边是十六将校墓。这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落款张人杰。张人杰即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
一。至此三大书法家的笔迹我们都见到了。
往东走,便是墓园里一座独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人,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作战勇敢,东征时牺牲于淡水,据说因他是军校牺牲的学生中职位比较高的,故为他单独造墓,独存殊荣。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字。正面刻写“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东面刻写“捐躯救国”;西面刻写“为民牺牲”。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均刻有在北伐中阵亡的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名。
在300多位烈士英名中,有许多北伐时的骁将。如在攻打武昌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第一期学生、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烈士,黄埔第三期高材生、连长吴通烈士,还有朝鲜人杨宁烈士等。 平岗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记于无穷。北伐烈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前进。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记我院财金信息管理系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3月23日,我院财金信息系党支部书记苏建贤、学工办副主任毛拓艺和一众辅导员带领我系第26期优秀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党务小组成员前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开展“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
据悉,黄埔军校是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展馆基本陈列有黄埔军校史迹展和黄埔群英油画馆,分别通过照片、文物和油画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和将帅名人的英雄事迹。
在随后近2个小时的参观学习交流中,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军校校本部、孙中山故居以及孙中山纪念碑等多处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韵味的旧址。讲解员详细地为参观人员介绍了黄埔军校成立创建的背景、经过以及组织架构,也介绍了黄埔军校的主要学员的光辉事迹以及军校成立的伟大意义和成就等各种情况。加深大家对革命先烈英勇奋发事迹的了解,对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更加深刻,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行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以革命、爱国为核心的精神;以团结、友爱、奉献、牺牲为支柱的精神;以严格的军事教育,坚定的政治信念铸就”的黄埔精神感动了所有参加此次活动的师生们。参观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黄埔军校铸造的“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的精神却深深地印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随行参观的林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活动,真正给我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永葆先进性的党课。”同时,同学们都表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不断发扬黄埔精神,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在学校建设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大家好,今天我们参观的是广州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军校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堪称四大著名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列荣臻、陈毅、徐向前和**。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未受军衔的著名将领**、**、刘志丹和左权等,他们都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李济深、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
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经理孙中山,校长**,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陆军军官学校”,这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只因校址首选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是1922年,被他视作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想置他于死地,因而十分悲痛。沉思中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大家请看大门上面的门匾。“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请大家再看看墙上的这幅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它原作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叶挺和邓演达青年时曾在此就读。很可惜,1938年遭到日机的轰炸,荡然无存。1998年5月初,广州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奋战98天,耗资2000多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的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重现昔日风貌。
校本部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楼底层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用作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此举行。天井设有两座荷花池,每年花开季节 芳香飘逸。当年池水可直通珠江,潮涨潮退,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列荣臻元帅当年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工作。面对的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校长室是**办公和休息的地方,里面的摆设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他在陈赓的评语栏写上这样的评语:“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以带兵”。
隔壁是校长的中英文秘书室。中文秘书叫张家瑞,英文秘书叫王登云。
现在来到小泽的办公厅,也可以说同时又是党代表廖仲恺的休息室。他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作为国民党元老的廖仲恺为军校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宿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军校筹款,经常委曲求全地亲自到军阀杨希闵家中,坐在烟榻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费,到深夜才回家。军校遇到经费困难时,廖仲俊总是说:“大家放心,经费由我负责,你们只要把学生训练好
就行了。”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称为“党军慈母”。
这里是校长会客厅。“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校长的。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据说比中山纪念堂的那棵白兰树还要高,被称之为“冠军树’。这棵树树型很有意思,在粗壮的树干上,分成两大枝,花繁叶茂。他们说粗壮的树干,象征国共合作,中间两枝象征两党分道扬镳。上层花繁叶茂,纵横交错,又像一位位老人握手言和。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
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活动的图片展览”和“军校校史陈列”。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的整段历史。
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
请抬头望这座铜像。孙中山先生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最后由于经费不足,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竖立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竖立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9米,重约1吨。
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着总理像送,这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
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军校俱乐部于1926年建成,作军校礼堂,可容纳数千人。当年师生集合、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常在俱乐部里举行。
军校学生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称为“旱鸭子”。恰好苏联顾问巴普洛夫到东江视察前线时,落水牺牲。军校深感军队不习水性会影响战斗力,所以决心将两个小船坞改建为游泳池:一为深水池,一为浅水池。使同学们学会游泳,以适应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
这是墓园的正门,红砖、琉璃瓦,气势磅礴。牌坊上有几个篆体大字“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落款是“蒋中正”。
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长眠着516名烈士,他们都是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其中墓里埋葬着一位团长,这就是著名的刘尧辰烈士。第二次东征时,他率领40多名奋勇队员冲锋陷阵,不幸中弹,当场牺牲。为了表彰刘尧辰的功勋,他被追赠为陆军中将,埋在墓的中央。
西边是十六将校墓。这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落款张人杰。张仁杰即张静江,他是国民党元老,**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一。
往东走,便是墓园里一座独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人,
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作战勇敢,东征时牺牲于淡水,据说因他是学校牺牲的第一人,故为他单独造墓,独享殊荣。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宇。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 碑座的东、西、北三面还刻有在北伐中阵亡的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名。
在300多位烈士英名中,有许多北伐时的骁将,如在攻打武昌战役中壮烈牺牲的一期学生、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烈士;黄埔第三期高材生、连长吴通烈士;还有朝鲜人杨宁烈士等。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张 力
或许是有着30年军旅生涯的缘由,拜谒黄埔军校是我多年的向往,到广州,第一个游览景点自然是黄埔军校旧址。
1924年6月,广州珠江口黄埔长洲岛上,一所学校正在举行开学典礼。这场开学典礼很不寻常。孙中山先生亲自到场,并发表了演讲。孙中山先生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要创办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此前,革命活动的失败,让孙中山开始思考创建真正的革命军,于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诞生了。后虽数次易名,但因始创于黄埔长洲岛,故通称为“黄埔军校”。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国民党元老谭延闿题写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进入大门后,庭院内两棵高大的古榕树枝叶繁茂,虽静默不语,却见证了这里的百年沧桑。
穿过大门,迎面就是黄埔军校旧址的核心建筑——校本部。这是一座岭南风格的祠堂式砖木楼房,青砖素瓦,雕窗坡顶,三路四进,回廊相通。楼房上下二层,但举架甚高,廊道宽阔,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故又称“走马楼”。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
当年,黄埔军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和苏联政府多方面的大力帮助,黄埔军校迅速发展成为组织机构严密、体制编制健全、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学校。从1924年至1930年,黄埔军校在长洲岛办了七期,共培养学生一万余名。日后,在国民党方面,近40名黄埔师生被授予上将军衔。在共产党方面,10名元帅中有5人出自黄埔,10名大将中黄埔出身的有3名,1955年授衔的57名上将中有黄埔师生8人。黄埔军校成为国共两党共同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大本营。
走上二楼,首先看到是校长室。黄埔军校诞生后校长由**担任,办公室约20平方米。清一色的满州窗格,木门,木地板。房内一只书柜,一张长沙发,一个挂衣架。比较抢眼的是窗前的风琴型书台和木圈椅,以及铺在地上的织花地毯。史料显示,建校初期的**励精图治,每日清晨起床号一响,就开始巡视全校寝室。**很重视考察学生,校长办公室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他在解放军开国大将陈赓的评语栏写道:“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带兵”。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赞,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
黄埔军校自诞生至今已90多年过去了,如今,倘佯在名声显赫而又朴实无华的黄埔军校之中,接近、触摸、感慨大革命时期那段历史,依稀还能感受到那个激情年代燃烧的革命之火。当年,国共两党的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北伐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并肩作战,无役不从,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黄埔军校作为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产物,它的背后蕴藏的是一种革命的信念,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象征的是两大政党精诚合作的精神。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共两党却最终“酿”成20世纪中那一幕幕酸楚的历史悲剧,每每想起中华民族曾有过的曲折和沧桑,实在让人唏嘘不已,这也许是黄埔军校留下的而且是无法弥补的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