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课
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汇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
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做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是之故,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一等人,总是关心世事,始终抗言直论,不稍隐讳的。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对苏轼的评价
对苏轼的评价
篇一: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论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论
林语堂先生在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
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篇二:苏轼的评价
彻悟人生本质,体悟自然之美
元丰二年,苏轼被贬潮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同年八月,他又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好曹氏爱才,不肯杀他,神宗才对苏轼从
轻处理,贬到黄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的日子简直是一种自由的囚犯生活。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触景生情而写下了《赤壁赋》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
他生性喜爱山水。在初秋月圆之夜,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回顾一生,苏轼心潮难平。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复已经付之东流。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使人惬意,雅兴萌生;月光皎洁,怡人心神,江水浩渺,令人陶醉。面对这空明澄澈、如诗如画的美景,苏轼陶醉其中,产生“遗世独立”、“羽化升仙”的遐想。于是,喝着酒,他快乐极了,扣舷而歌。
客人“倚歌而和”,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使苏轼喜悦的心情被染上悲戚的色彩,情由乐而生悲,并由此展开对于人生的议论。客人由游赤壁而想起“一世之雄”的曹孟德,这不可一世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大浪淘沙一样随水而没,更何况你我在这里驾一叶孤舟,饮酒作乐,每天以鱼虾为伴,却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天人对比,悲情遂生。
与主客对话,一问一答,一难一解。“你看那江水总是不
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一切变化本身就是永恒,就不必感叹于生命的短暂了。再说,权势、名利、地位等等这些事物,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何尝不是幻象,此生的烦恼,不都是自己给的吗,把内心的这些统统放下,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去取得,万物随缘,这样不就解脱了吗,”在劝客的同时,他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苏轼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于是他与客人转悲为喜,开杯畅饮。
这篇文章以乐情开始,以喜悦结束,中间加以人生哲理的议论,转着过渡十分自然。苏轼借游赤壁来抒发自己的抑郁情怀和深沉而旷达的人生感慨,不但思想内容具有深度,而且文采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由此看出苏轼对官场险恶的厌弃,透露出苏轼我行我素、笑傲人生的超然情怀。
篇三:对苏轼和柳宗元的评价
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穿越千年的时空,将两位文人展现在面前。他们都曾饱受政治的戏谑,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情,却只能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荒野独行。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心情,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让后人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出了他们人生境界的不同。
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
所难以企及的。他们都曾放足山野,寄情山水,但柳宗元始终念念不忘的却是自身的遭际堪伤。所以,即使看到小石潭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清幽环境,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的动人美景,他依然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
同是放足大自然,苏轼看到的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美,想到的是“惟江上之明月,山间之清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即使一文不明,即使身居陋室,即使食不果腹,苏轼依然是那么的潇洒、达观~
而柳宗元虽也以自己被贬之地为对象,写了很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但他依然念念不忘的还是何时重返朝堂,再展抱负。所以当他接到一纸命他返回长安的诏书时,他便急急赶去。谁知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这次被诏返京,竟是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正是太过在意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太过顾虑于自己仕途的荣枯,使得柳宗元的身上少了些苏轼的精神,苏轼的气节,苏轼的胸襟~
柳宗元年少得志,二十岁中了进士,并且受到当时王叔**新集团的重用,本来在仕途上大有作为,未想因宪宗即位,马上即遭贬谪,囚居荒蛮的永州十年之久,然而,柳宗元在那样的山水中,并没有平静下来。
苏东坡在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我想,那凄惨的情形大概跟柳宗元差不多吧,甚至更为艰难。但读苏东坡黄州时期的几篇文章,会让人感觉到其中蕴涵着的一种巨
大的主体精神力量,这也是苏东坡所最看重的生命独立的问题。苏东坡一生都保持着从容坦然的心态,保持着积极奋进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一种生命的纯真与自然。他总是以自我与万物同一于自然,又保持着精神上的主动,这样就能用超然的眼光来看待万物,却又保持着生活的热情。所以,在整个贬谪的人生旅途中,他都能超然于艰难困苦之上,精神的伟岸卓然屹立。
而在永州时期的柳宗元虽然也有山水为伴,但是他并不能充分地享受自然风景的美妙。“永州八记”的文字虽然美妙如斯,似乎也意味着他也有过借自然山水的澄净来抚慰精神创伤的意图,但是每每都走向了意图的反面。他不像苏东坡那样,把山水当作欣赏的对象,当作美,而是当作了一种象征,寄托了自己内心无限的愤懑。
我敬佩苏轼的执着,欣赏苏轼的旷达,可我更追慕苏轼那颗出于天性的博爱之心。他虽然屡次受挫,可他的身边从来没有缺少过亲情友情。即使到了海南,他也有忠心耿耿的朋友,热心肠的邻人。苏东城和柳宗元,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样为官,怀才不遇,官途崎岖,几经贬谪,偶有小怨,仍豁然处世,同样胸怀宽广,豪情万丈。
浅析苏轼对《文选》选文的评价
摘要:苏轼以《文选》不能辨别苏李诗为伪诗,《文选》少选陶渊明作品为由,言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本文以《文选》所选“苏李诗”、“陶渊明诗”的选篇为中心,试分析苏轼对于《文选》选文的评价未免偏颇,兼谈《文选》选文标准的得失。 关键词:苏轼;苏李诗;萧统;文选; 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自唐代以来甚受文人学者的重视。杜甫有诗云“续儿诵文选”、“精熟文选理”;《新唐书·文艺·李邕传》载,邕父李善“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足见《文选》在唐时的重要地位。重视《文选》的风潮一直持续到宋初,庆历新政之后,科举取士罢诗赋及欧阳修古文运动的影响,使《文选》学在宋代走向衰落。陆游《老学庵笔记》曰: 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1] 由这段记载可知,建炎之后,苏轼的文章代替《文选》成为宋代文人争相追捧的对象。而身为是时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对于《文选》的评价,也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时人对《文选》的看法。下面,笔者结合苏轼的相关论述和《文选》选文标准的辨析,试对苏轼对《文选》的评价作简要分析。 苏轼文章中涉及到对《文选》评价的主要有三篇,分别是《题文选》、《书谢瞻诗》和《题文选后》。其中,《书谢瞻诗》和《题文选后》侧重表达对《文选》李善注的肯定和对五臣注的鄙弃,对《文选》自身的评价见于《题文选》: 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引》,斯可见矣。如李陵、苏武五言,皆伪而不能去。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以知其余人忽遗者甚多矣。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2] 在这段话中,苏轼言《文选》“编次无法,去取失当”,萧统“尤为卑弱”,并举出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是苏李诗为伪诗,萧统将其入选;二是陶渊明作品价值很高而《文选》选取太少。这一说法粗看之下似乎有理,但若细加分析,当中却是颇有可斟酌之处的。 一、有关“苏李诗”真伪在梁代的普遍看法辨析 苏轼认为,苏李诗为伪诗而萧统不能明加辨析,是其“去取失当”的表现。苏李诗为伪诗在今日已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以此观之,苏轼这一评价确有其道理所在。但必须要看到的是,在对一些事物现象作出评价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以后世的标准去做判断。故要正确评断萧统《文选》不去苏李诗的问题,是时其他文人对苏李诗真伪的看法是不能忽略的。 事实上,在萧统生活的年代有关苏李诗的真伪问题确实已有争议,很多文人对此各持己见。今可见较早地对苏李诗真伪进行质疑的是颜延之。颜延之《庭诰》云:“逮李陵众制,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3]认为李陵诗驳杂不类,并不都是李陵的作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4],认为成帝时期曾校录诗歌三百余首,较为完备地汇集了是时代表性的作品,但其中并无五言诗,所以苏李诗的真伪在后世受到质疑,这些看法都是颇具创见的。但是,颜延之认为李陵诗非“尽”是其所作,而刘勰只言“见疑于后代”,皆未肯定地说苏李诗是伪作,可见他们的看法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确定的结论,仅是部分人所持的观点。而同一时期认为苏李诗为真作的记载亦并不少见:如《文选》“杂拟”类收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其二为拟《李都尉陵》,可见江淹认可苏李诗为真;钟嵘《诗品序》称“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5],《诗品》卷上评“汉都尉李陵”诗曰:“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6],明确指出苏李诗为李陵的作品,且是五言诗的起源。齐梁之后也有很多文人肯定苏李诗为真作,如唐代杜甫、韩愈,宋代欧阳修、陆游等。故有关苏李诗真伪的认定,在当时只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并不能以此作为一个人学问多寡的判定标准。而萧统选苏李诗入《文选》,也不并是未思考过其真伪盲目入选的。在其《文选序》中,萧统对诗歌的源流发展曾有较详尽的论证,认为五言诗起源于汉代。《文选序》云:“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7],故萧统将“苏李诗”列于《古诗十九首》之后,是与其自身对诗歌发展的看法相合的。苏轼仅以萧统《文选》选录“苏李诗”为由斥其“去取失当”,显然并不公平。 二、有关《文选》所选陶渊明诗歌问题 苏轼认为陶渊明作品价值很高,但《文选》选取过少,且萧统曾云陶渊明《闲情赋》是“白璧微瑕”之作,表明了萧统不能认识陶渊明作品的价值,这一说法在今天看来也并不确切。事实上,萧统本人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他对陶渊明文章的高度认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晋南北朝以来对陶渊明看重其人而忽视其文的普遍状况。 陶渊明在东晋南北朝之间常作为高洁隐士为人称道,其诗文却少被嘉许。以颜延之《陶征士诔》为例,作为陶渊明挚友的颜延之,在这篇诔文中高度赞美了陶渊明的高尚品格,但对他的文章却只有“文取旨达”一句评价,认为他文章的好处只在清晰明了,能够达意。而与萧统同时代的文人中,钟嵘《诗品》仅列为陶渊明诗为中品,刘勰《文心雕龙》历数名家文士,却对陶渊明只字不提,足见在萧统生活的年代,陶渊明的文采并未像后世一样受到重视。在这种状况下,萧统对陶渊明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喜爱,在其为人、为文方面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言“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8]他曾辑《陶渊明集》八卷,并亲自撰写《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着重强调“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9]可见在陶渊明文采尚未受到重视的时代,萧统确以独到的眼光认识到了其诗文精彩之处,这一点也如实反映到了《文选》之中。 《文选》选陶渊明诗7题8首,辞1篇,若就《文选》所选其他时代著名文士如曹植、王粲等人的诗文数量而言,确实并不出奇。但是,若只取与陶渊明同时的东晋作家作比较,这一数字却是很惊人的。东晋玄言诗盛行,“理过其词,淡乎寡味”[10],与《文选》的审美趣味并不相合。故《文选》仅选东晋诗文26篇,其中赋2篇,诗17篇,其他7篇。在17首诗歌当中,陶渊明一个人的诗歌就占了8首,又有《归去来兮辞》一首,占全部东晋作品的三分之一;仅就诗歌数量而言,甚至胜过在当时颇受推崇的郭璞。由此可见,《文选》对陶渊明作品亦持高度认可和重视的态度,并不像苏轼所言的“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萧统“在陶尚被忽视的时代,萧统在陶前期的接受、传播史上写下了最有价值的一页,为陶的被接受开通了重要的渠道。”[11]故苏轼以《文选》选陶渊明诗问题讥其“去取失当”,并不确切。 此外,苏轼亦对萧统言陶渊明《闲情赋》是“白璧微瑕”,且《闲情赋》不入选《文选》表示不满。《题文选》云:“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认为《闲情赋》所持旨趣“乐而不淫”,纵使无法比肩《周南》,但绝不逊色于屈原、宋玉的文章,萧统讥之是见识浅陋的表现。对这一问题,我们或可结合萧统《文选》的选录标准来作分析。
三、《闲情赋》不入《文选》与《文选》的选文标准问题探讨 萧统《文选序》曰: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12] 这段文字向来被学者们视为解读《文选》选文标准的关键。在这段话中,萧统明确指出了《文选》的选文范围:经书经由周公、孔子创作编订,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能随便加以选裁,不录于《文选》;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人的文章,主要以立意为宗旨,不以文采见长,亦不录于《文选》;贤臣谏诤之辞、辩士游说之作,虽文采斐然,但过于繁博,且非独立成篇,《文选》也不予收录。即是说,《文选》选文之时,基本不选“经”、“史”、“子”部之文,以“集”部为主要范围。 然而,《文选序》中同时强调,史书中一些赞、论、序、述,能够“综辑辞采”、“错比文华”,富有较高的文采水平,且“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不同于以记事叙述为主要目的的史书之文,故破格录入《文选》之中。清代阮元据此在《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一文中,将“沉思”和“翰藻”概括为《文选》的选文标准:“昭明所选,名之曰‘文’,盖必文而后选也,非文则不选也。经也,子也,史也,皆不可专名之为文也。故昭明《文选序》后三段特明其不选之故,必‘沉思’、‘翰藻’,始名之为‘文’,始以入选也。”[13]这一观点对后世研究《文选》的选文标准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如刘师培云:“昭明《文选》,惟以沉思翰藻为宗,故赞论序述之属,亦兼采辑。然所收之文,虽不以有韵为限,实以有藻采者为范围,盖以无藻韵者不得称文也。”[14]骆鸿凯曰:“‘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此昭明自明入选之准的,亦即其自定文辞之封域也。”[15]及至朱自清在《“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说》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判定《文选》的选文标准不能仅言“沉思”和“翰藻”,而必须注意“事”与“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遂成为被学界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文选》的选文标准。 “翰藻”即文采、辞藻,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环境来说,主要包括对偶、修辞、音韵、用典等因素,指对语言文字的琢磨锤炼。“事”“义”指事实和义理,即作品反映的外界事实和作者的思想观点。[16]“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句,意思是指无论是叙述事实或是阐发义理,都应有深沉的构思,并用华美的辞藻将之表述出来。结合《文选序》中的“综辑辞采”、“错比文华”句,可知《文选》这一选录标准强调的是文章的叙事、议论应具有辞采、翰藻,重视语句文字的琢磨锤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句只针对史书中部分赞、论、序、述而发,以之概括《文选》全文的选录标准虽有其道理所在,却并不全面。《文选》中一些以抒情为主的诗赋类文章,少涉叙事议论,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来当做这些文章的选录标准显然是并不准确的。最先注意到这一点的是王运熙先生,他在《选录作品的范围和标准》一文中,提出了《文选》选文的另一条重要标准,注重风格的雅正,换言之,即反对过于浮艳的文风,要求文章文质并重。 萧统本人在文学观方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一文中曾言好的文章应做到“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17],又在《陶渊明集序》中提出文章应该“有益于风教”[18]。即是说,萧统一方面推崇文学作品语言的华美,注重辞藻上的琢磨锤炼,另一方面,他又反对过于浮艳的文风,强调文章应该文质并重,起到教化的作用。这种思想贯穿于《文选》的选文当中:如鲍照、沈约、谢朓等人的爱情诗作,《文选》一概不选,六朝乐府诗中歌咏爱情之作也不被《文选》所取。《闲情赋》本身亦属歌咏爱情之作,故萧统言《闲情赋》是“白璧微瑕”,是由其本身主张文质并重,注重诗文内容的教化作用决定的。而《闲情赋》不入于《文选》,亦是因为其本身内容与选文的取向有所差异,并非如苏轼所言,是萧统见识所限。 综上所述,苏轼对于《文选》选文去取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道理所在,但就总体而言不免偏颇。一方面,苏轼忽略了时代限制这一因素,以后世的眼光和知识为标准去评价古人,认为萧统认定苏李诗为真作是学识不足的表现。另一方面,苏轼没有看到萧统对陶渊明的重视和高度推崇,忽略了《文选》选陶渊明诗文不多是由选文标准所限,以此判断萧统欣赏水平有限,遗漏众多优秀文章。应该说,萧统《文选》的选文标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其“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以及文质并重等选文标准并不能解释《文选》为何不选一些优秀的文章。如《庄子》部分篇章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完全可以达到“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萧统却言其“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而弃之,这显然是并不合理的。可以说,萧统的文学观是进步的,他在选文的时候注意到了区分“文”与“非文”的问题,但他对“文”与“非文”划分的标准却存在缺憾,并不能完美地对所有文章进行划分,这就造成了《文选》在选文之时对一些优秀文章有所遗漏,却又选录部分文学性较差的应用文体。但《文选》选文虽并非完美,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有所遗漏,却是以萧统自身的选文标准一以贯之的,苏轼注意到了《文选》选文的缺陷,却没有认识到产生这种缺陷的根源,仅以主观的思维进行评断,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免有所偏颇了。
余秋雨对苏轼的评价
余秋雨对苏轼的评价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评价
辽宁育教政行 学学报院
2 0
黄庭 坚对 苏 书轼 法评的价
于 禄 景沈
师阳大学范,辽宁沈阳 1 1 00 3 4
摘
要黄
庭坚但是 杰出的书不法家,也 是出杰书法评论的家。 对他 国古代中 法家书的评论解独到见, 其中关 于 轼苏 法 书评的论 其尤如 此。 一 方 面他 苏轼对 书路 学径和 创 作阶 段 客有 观、准 确的 述 阐 对,苏轼 书 法 的总 特体 、 风格有准确征的把握 ; 另 一面他方对苏轼又书法 的 史历地做位出了客 的评观价, 后对世正理解确认和 识 苏轼 书
大法有裨 。 益关键
黄庭词坚 ; 苏轼 ; 书法 ; 评 论
苏 是轼 中历国 上史杰 出 的法 书 家, 在 法书 上史 具 有举 轻重足 的地 ,位所以 在, 长 的历漫史长 河 中 ,
一
学浩 ,徐 予以观之, 出乃于僧王耳 。虔坡公用其但 结 体, 而中有偃 笔, 又以颜常杂法 山 ,故世不知其人 所 自 来即。颠书 米率更得自 , 晚之一年变, 冰有 寒 水于 之 奇。书 家未 有 古学 而不 者变也 。 ” ② P[ 54 3 ] 还说: “坡东作书, 卷于余数尺 , 后日 : 以待五‘百年后作 人 。跋’ 高 其 自许如此。 标 ”②[ P 4 5 ]7认 苏轼为期早法学习书 王僧虔, 不 是徐浩但是。, 肯 定其学 习真颜书卿 法 , 且并强苏调轼书在上法善“于变古 ”。 其实, 比 而言较 关,于苏轼的 书学路和径创
作阶 以段及 其 师承的评 , 还价是 当时 人黄庭 看 得 坚 最 明, 说白得最清楚也 ,对于我 了们 和解 价 苏 评轼的 书 最 法价 有值 。
直到人受 们高的重度 , 有关视书法其 评价的不也
胜举枚 。然 而 比,较而 言 , 还 是黄庭 坚对其 评 价更的 公为允, 也更有 价值 本 文即。三 个方从 面略其述 要。 一
、
对苏轼 书 路径学 和 创 作阶 的 阐述 段
对苏
在轼不同阶段 的书创法作 其及格风化 变 方面等 ,其 人 多有论他 。如列人明文征 明在 题东《
坡
墨迹》 写 中道 : “ ……公书少 徐 季海学, 姿 媚 可喜 。 晚 出人岁 颜平原 、李北海 ,新特 、健劲 、 融浑 , 与 如 此出 二人 矣。…… ” ①[ t ) 5 39 -9 5 4 他 把 苏轼书 法 创作 划 分 为两个时 期 ,即 早期 和 期晚 , 然虽对 轼苏在 两这
个 阶 段中创 作 况 状 和法书风 格的 阐 述比较准 确 但 ,是,把 苏 漫轼 的书法长创 作 程 划 过分 两 个为阶 段 概括来 ,是还显 得 不够 充 分、具 体 和 入深。 同时, 对 于 轼苏取 法 前 人 书 法 ,
也 有不 同意 。见如明董 其 在 昌
首 先,黄庭 坚苏轼 对的学书路及径其格特风 征做 过常非完的分析和整论 述。其如《跋 坡东 书自 所诗》 : “赋 东少坡观摹时徐稽 会,笔圆 姿媚而馀有中 。 年喜 写临颜 尚书真行 ,次造为 之 便欲, 本 穷。乃喜 晚李 北书海, 其豪 劲似之 多。时唯唐往林学书夫古 知 人笔意, 所 许少可 , 爱东甚坡书 , 与泛 此泛 好者 , 恶不 同年而语矣 可 。 ①” [P 1 0 9 ]楚清地说 明苏了早年轼、 年 、中
《画 禅室笔随 中》有云: 东“坡生书先, 深得徐季海 骨 力。此为湖文州 《洋屿帖》 。诗余时少学 ,之 今犹能 ,写或 有合处耳 微。 ”圆[ P 5 43 ] 又说 : 东坡生书先, 世谓 其
作者介 简 于景:(禄 1 973 - ,) 男,辽 宁铁岭 人,沈 师 范阳大书 学法
文 献硕 士 研 生究 。
O21 —5 03 2 —3
J 2 92 . 1
A
O 7
1
2
O{
辽 教宁行政育学学院报
晚
在年书上师法法象不对同 创,风格也明作不 同。显
同时, 对苏轼 某 个阶 段 或几 个阶 段书法的 创作
为之
便欲穷, 本 。” ㈣l 再则 日: “ (苏轼 )中 岁学颜喜 鲁
情况
, 黄庭也有坚晰清阐的述 如。 《跋坡 东墨迹 》 : “ 坡东道人少学《时 亭》 ,兰 故其姿书似媚徐季。至海
酒 酣 放浪, 忘意 工 拙,字 特瘦 劲, 乃 似柳 诚 。 中悬 岁 学颜 喜鲁 、 杨公风书 ,子 其 合 处 不减 李北 海 。至 于
公
、 风子书杨……。 ” 】 其 题欧《阳夫佃所收东大坡 字卷尾》 文又一 了进步 一 “:东坡先生常 自比于颜鲁
公。 以考之 余 绝,补短 , 两长公一代伟皆人也 。于 行至正草书, 气 皆风略相 似尝为。 余临《 蔡明远委 与
》 曲 《兄濠祭州史及刺季侄 明文 》 论鱼《军容次坐》书 《 脯乞》 《天气 殊佳未》 帖 皆,真逼。也此一卷形如 字《 方朔 东画赞》 ,俗子喜妄 讥评 ,故具 之。” ( D I P该文一 面评方价苏书轼 法历史地的位 , 把与他颜真相卿 提并论; 另一 方面具又体描述苏了轼临习真颜卿法书 的 情况, 说明效果其和界境。 在他 杂《》 中又写道书 : “ 余喜极鲁颜公书, 时时意想之 ,为笔 似有下气 ,风 然 不逮子 瞻远。子甚瞻为余临昨写公鲁十数 纸, 乃如 人 家 子孙 , 虽 老 少 不 ,类 有祖皆父气 骨 近。见 安师文 有《 祭 濠 刺州史 伯父 》文, 学其 妙 处 , 谓所 ‘毫发 无 遗
恨 ,波 澜独老 成’ 也 。 ” q)f P 。
臂先 , 他 指 出己自在学习颜
笔圆韵胜而, 挟 文章妙以天下 忠,义 贯月之日气 ,本 朝 善 书,自 推当 为第 。数 百一 年后 , 必有 余 此知论
者 。 ” 他专 论述门 苏轼早了期中和期书 , 法出 指 其 法对师 ,象 概括风其特格 征。《其 跋坡东书》 侧则
重价其中评和晚期书法 期: 东坡“书如 华岳峰三 , 卓参昴立 ,造虽之物锤炉 ,不 自知 其妙也。年书圆中 劲而 有韵 ,大 似会徐。晚稽年着沉痛快 乃,李北似 。海 此公天资解盖 ,书 比之人诗 是, 李之白流往。许昌 时 度节薛使能能诗, 号 健雄, 时得 人前句然遂法睥睨 前辈, 高 自贤圣, 乃 : 云 我‘生若在开元日, 争名为遣 李 翰 林’ , 所谓此 ‘ 蚍蜉撼大 ,树可 不 笑自 ’量者也 0” Ⅻ 黄庭 坚常非 精当地 括概出 苏轼中年 和晚 的书法年特 征, 是 “ 一圆 劲而 韵有” ,二“ 沉是着痛 快 ” ,并 且 唐 以代诗 人 白李作 比,说 明苏轼法书所之以 得如取此成 就, 主要是分决定天的, 如李同白 是天诗才一样人, 轼苏天是 才书的大法。对家于苏轼年书晚法 , 黄庭 关坚注更 , 多评也价较多比。其《 如东跋坡与李老商 帖》 : “ 轼 启:昨 日 访辱, 且书教。适惠病未能 读 晨起, 乃得详览 。阅味三再, 悲喜兼 怀,知德叟 有子不 亡 也未。能往谢 , 但写墓得大盖两小 ,本 而择之可用 也 。倦病 , 裁 谢草 。东坡草 晚年书 , 李 北海与 同师不 而 妙 同, 庭汉不皆能其出右泰。山其颓 ,吾 将仰 安 ,同此实叹。 ” 泖 对轼苏晚书年大加法美 赞,肯 其定历 史地位 , 并 且表 达 敬 仰 情 之。 再 《 跋 伪如作 东 坡书 简》: “ 此帖 陆张安梦得简 似,丹阳是高伪述 , 作依盖 傍《 糟山芋姜帖 》之为 然语。意法 笔, 皆升不东坡之
真书卿法面方苏与的轼距 , 同时,差还介 绍了苏轼为 自己 临颜习 真卿法 帖 、 导 自己书法学 习指的情 况, 此 外 , 还进 步说 明苏轼一 学 颜 书 习成就的 ,突出点是 有
真卿 颜书之“ 气 骨 。其”《 跋东书》坡亦云 :“ 坡东书 、真行 相半 便,觉 去 欣 、羊薄 之绍不 远 予 。东 与坡俱 学 平原颜 , 余手拙 , 然终不也。 近平自原以来 , 杨惟 少 师 、 苏翰林 可人意 尔。不 无 有类笔 家王 子者父 然,
予 不 也 。好 ” ① P [ IOL J 他在 绍 介苏轼 书法 成 就 特 色、 同的
,时 又点苏轼出学颜事 。此一还文 :说“ 余尝 右论 军父以来子, 法笔超逸尘 ,绝 颜惟鲁公 、杨师二人 少。
立者十论馀年, 闻者瞠 若。晚子瞻识, 谓为独然。 士 大 乃 云 夫:‘ 子苏瞻 于 鲁黄直 , 而 不爱 知 恶其 ,皆此 类 。’岂其然 乎 !来比字作, 时仿时佛公笔势 鲁 ,不然 似子 瞻暗合 孙耳吴。 ” 臂 先 ,他述 自己论苏和轼 在 书 法问上题的共点 :同认为王羲 以来之, 在书法方面 “ 笔法 超 绝尘逸 ” 者 有只 真颜卿 、 杨式 凝两人 , 然后 , 比 较自和己苏 轼学习 颜卿 真法 的书 距差, 意谓 苏轼 书 法颜真与书法卿 暗合“” ,得其神似 其实 , 苏。轼自 己 承也认以 真颜卿为 ,师他在 《 潘延之评予记》 中 书 云 : 有“潘 延之 谓 由子 :日‘ 寻 于石 常 刻 见 瞻子 书, 今 真迹 , 见乃知为 颜鲁 公 不 。二 ’尝评 鲁公 与书 杜子 美诗
似 相,一 出之 后,前 人皆 废。 予若书 ,者 似鲁乃公 不而 废人前者也 。 ”④ [ P2 1 8 9] 显然 他, 对 延 潘 之的评 是价
堂也 。
述高 、潘皆能赝作岐坡东。余初书犹恐《 得梦 简 是》真迹, 及 熟之观, 终 篇 假托耳皆。年少不识 好辈恶如乃此 !东先生晚坡书尤豪壮 年 挟,海风上涛 之
气 尤非它,人到所也 o ∽ 他在为苏”轼法辨伪书的 同 时 ,对其 晚年 书风 进行 括 概 以, 豪“ 壮 ”概之 , 称并 其“挟海 风上涛之”气 尤。值其注意得的 是 ,黄坚 庭对 苏轼与真颜在卿书上的法继关系有承专过的门 述论。一 则: 日“ ( 苏 )轼 年中临写喜颜尚书真 ,行造
次认
的 可, 认 自己书承法与颜 真卿的继 关系 。所承
1 08
辽宁教育政学 行院学报
2
= 》《 多
弓
,以 庭黄坚之确评实 当不移精。 二、 对 苏轼 书法体 总特 的 征把 握苏 轼 本 人 对自 己书法 总 体的 特征 有 比较 清醒 认识 , 的也 比有较客 的 自观我价评 如。其 跋王荆 《公 》 说书 “: 荆 公书 得法 之 无 ,法 然不 可 学,学 之则无
志 有于法 者 , 书心力 竭已, 而不 能 进 , 见 古 名则 书长
一
倍余 。见此 ,岂 止 倍 而一已 !不 识 伯田 之 所自 得
几又何 ?” ④ [P9 有 明还坚娄 《 古序言》 卷二 十学三 云亦 “: 坡书肉公丰而骨 ,劲 浓态意淡 , 藏巧而拙于, 特
法 故仆。书 意作尽之似 君谟 , 蔡稍得意杨风似子, 更似放言华法。 ” ③[ 2 P点㈣ 出自书 法 己与 其 他 人 的关
系 在《。 潘记延之予书评》一文 中 ,他写道 : “潘延之 谓 子 日由 :‘ 寻于石常刻见子瞻书 今,见迹 , 真 乃知 为 颜公鲁二不
。 ’尝 鲁公评与杜书美 诗相似子 ,一 出
之后, 前 人 废皆 若 予。书者 ,乃 鲁 似公而 不 废前
为人秀伟。公诗有 云: 守’骏 如跋莫。 ’ 盖 言所 其得自 于书 者此如。 此卷为北归时答 书谢予。所公见遗 迹,独 鬈楚讼帖》《用笔 与此相类 彼似。少纵, 而 此 则重稳, 皆可 见 纯想棉铁裹也 。…… ” ① P t [-1 0 5o] 这是 从 正 面加以肯定 否。定 的 见意 很也明 ,显 如 征文 明在《 田集》 卷二甫一十说中 :“世 传文忠苏喜书墨, 有‘ 至墨猪 ’之 。诮而实用淡此 , 墨盖 时一草弄笔草,
而后 世 遂宝以为 奇 玩 。 ……” 这 说 卿明人们 于
对者
。也 ③ ”8 ] 9文不该但 可认潘延对 自之己书法 的 评价, 而且 自己 承也认与颜真卿书法的承继关。系其 《 自字评》又 云: 昨 日见欧“阳叔 弼云 : 。 子书‘大似
李海北。 ’予亦 觉自其 如此 世 或 以谓 。徐似书 者 , 非 也 。”③ [ P 2 1 他 确明 指出 自己 书 法 似 的北 海 李 不 而
苏
轼书丰法腴之态所有批 。评直接定否也的大有 人在 , 如 明项人 , 穆《其书法 雅言》云 :“ 逸一少 出 会, 通古
今 书,法成集 , 模 楷大 定 自是 。而 下, 优 互劣
差
… . .轼独苏颜宗、 李 米芾,兼复 、 张褚。苏 似艳 肥美婢 ,作夫人抬, 举止 邪 陋而足 大 ,当掩令口 米。 风流公子 , 染若患痈疣 ,驰马试剑叫笑而, 旁 若人 。无 数君之外, 无详论暇 也。择而长师 , 所之而短改 , 之 在临池士玄鉴之之尔精。” ① 【P 驺 f 也】认为 苏轼法字体 书 笔画太肥, 大 贬加抑 他。从儒还家 中庸念 出发观 , 一进批 评苏步 轼法 :书 “人 由 心正, 书 由 笔 ,正即
徐似 。在浩 《 题作自》字一 文 ,中 他对自己的书法 做 了整评体 :价 “ 坡平时东作 字 ,撑肉 , 骨肉骨 没, 未尝 此 瘦作也 。宋妙文公景 名其书自线铁。 东坡此 帖, 信若谓云尔 已矣可 。” ③ I 眦 ∞ 其实, 就是他 自 所说已 的刚 中有 柔, 中有 刚 柔 ,骨肉 兼具 。 轼所追苏求书的境界是“法端 杂流丽,庄 刚健 含 婀 。 娜 ③”【 从实论而, 这是也轼苏书法的总 体特 征。
自己他夫曾子 自道 “: 书如余裹绵 铁”④ 】 , 其 《自 题 作 字》 说还 : 东坡平“时 字作, 撑 骨肉 ,肉骨 没 未尝 ,作此瘦妙 。宋也 文景公 名自其 铁线 。若东书坡 此
, 帖信可谓尔云已 矣 。符三年元九月十 四二 日 游
三 州,岩 回 舟 中,书
。 ” @ 叫其《 论 书 》又说: “ 书 必 有
诗《 云》‘思无邪 ’, 《 礼》 云‘ 不敬毋’ 。书法大 旨 一, 语括 之 矣。 见 古 尝 迹 ,聊指前 人 , 世 不 俱闻 , 略弗焉 。如桓举温之悍豪, 敦王之厉 扬 安石,蹑之 率, 跋扈
愎刚情之, 自 露于 毫 间楮 也。 如他李 邕 挺之竦 ,苏
轼
肥之欹, 米之芾肆 ,努亦 纯非贞粹良 之 士 ,不啸过
、神气 、骨、 、肉血 , 五者一缺 不, 成 书为 。也 ” ③ P [21 83 ]概 起括来说就骨肉丰是满, 绵里 针藏, 刚柔 济相。 但 是 对 ,苏于书法的轼这美学特征 , 前 种 的 人评 价有 是肯的 , 有定 的是否 定 肯 定 的 如 赵。孟 叛
傲风骚之
流尔 ”。铘 硕 穆不仅否定 其法 , 而书且 书及由人 ,称 苏 等人 轼“ 非纯粹 良之 士贞 ” ,实在太
过 。 再 如明谢人涮 肇, 是也如此 其, 五杂《》 俎卷 七 有云: “ 章元书 、才书 学 ,而兼有之, 苏非二黄公望可
也 。苏字如公堆泥 , 其重处不能自 举。黄尤杜撰 , 撑 手 脚拄, 而不收 , 放往而 不返 ,近于家之诗钉铰、 打 油 矣 。 二公盖 书于学原 不 深, 又 不 性烦 耐, 信 手出涂, 谓便自 一家 成。盖之世颦 , 效 瑟 自轰于一 家 多者。矣 ” 该 文明 显崇米推芾, 刻 意贬苏低轼 以致用 , “如字堆”泥 信“手涂出 ” 的 刻薄 字眼形来 苏字。容然当, 更多 的人则苏为轼 诬辩 批,驳苏书对 的 诟病。如 李明日华 《六砚笔斋》记卷 四 : 赵松“雪 云: ‘ 古 人 作字 多 不用 墨浓, 太浓则 笔 失意 ’。然羲 之
《
跋 东书 ( 醉翁亭 坡) 记》说: “ 北 宋学士东坡苏公 之 笔, 子 赵固家 旧藏也物 ,今为伯 田冯先生 所得。余 在京 时 尝见此 卷于仁卿家 ,高前后 有子固 印识 , 悉亡今 ,之 想俗为裁去工。 谓讵物 ,神而灾亦见 侵 如是: 然 而画字未 , 损犹幸甚。耳者或坡公议书太 肥, 而公却 自 云 ‘ 短长:肥瘦各有度 ,玉环、 飞谁燕敢憎? ’ 又 :云‘ 余 如绵裹铁书。 ’ 余观帖, 潇此洒纵横, 肥 虽而 无 墨猪
之状 , 外 柔 刚 , 内真所 ‘ 绵裹谓 铁 也’ 。 夫
1 0 9
2 0 l
宁教育辽行学院政报 学
书,墨 积三分尝, 何也 ? 坡真东 迹 ,如漆墨, 隐楮起 素之上 山谷。 亦谓 用其 墨太丰 , 而 韵风有余 。则 松 然 所云特楷书雪耳 行,则不然书。” I ④n 认为苏轼 法书 然墨色虽重 ,浓但 是 韵不风减。而 其楷且如此书 , 其他而 体则书不 是
这样 。世王贞在 在《其 艺卮苑
超 轶绝 尘 , 颜惟鲁公 , 杨少 师, 望数相百年 , 若 亲逸 少见 。 知又 于得而 应手于心 乃。轮 不传扁 妙 之。会 赏
于此 ,虽 , 欧, 虞褚 、, 薛正北面当。尔自为论 ,此虽平 生翰墨之 友闻之 , 亦怃 然 目而 瞠已晚识。 子 ,瞻 评 子
瞻 行 书在当颜、 杨 雁鸿行 , 子瞻 则辞 不 谢收 。虽 然 , 子 瞻 知 我不 以 利 势交之 而 此 论为。 … … 蔡 谟 行君
言》 中 说: 苏文忠正“ 、行 入出徐浩 李戡。、窠大书擘
源自 公鲁而微 , 欹近《碑 侧》 ,记行 稍 自 草解构 虽, 有 墨之猪 诮,最为淳 古 。” ⑤ [P 4 67 1 对苏轼其 书法的趣意和 态充形分肯。 定 不过 从总体上, ,看 苏轼对法的书体总评 ,价 还 是 黄
庭坚最 为 行当。
书
, 世多毁 之者 , 瞻常子 推宗 之, 此 不亦传 之 妙
也 ”。① [ P 1 0 ]4 他 苏把轼 书法 二 与 、 王 颜卿 、 杨凝 真相式
提论并 认为苏轼行书,“ 在当 颜 杨、雁鸿”行, 即 此与二 并驾人齐 。在驱 《子瞻论书》体中又说 : “人蜀不极 书能 ,而 东 坡独 以 翰 妙墨天 下, 益其 天 资发耳所。
观其 年少字画时 ,已 尘无 埃气 ,那 得 年老 不造 微入
首
先 ,对 针有人些 对轼苏 书 墨法肥色 厚批的
。评黄 庭 坚 进则 行客观 分 析 “: 翰林苏子 瞻 ,法书娟
,秀 虽墨太用丰, 而韵 有余, 于为今天下一 第。书余 不学足, 者学笔辄劲无 气.今舍子乃瞻而余学, 未 知 焉 能 择术也 。 ”① [ P 10 3 1 指他明 苏书 虽然 用 太 丰 墨 , 厚 但 不是影响 其 韵 意, 成论 就地和位在 当时最是高 的, 天下第一“ 。同”时 ,在 题东《字后坡》 一文中, 黄庭 坚 进 又 一步从 意 韵着笔 : 东“坡札 ,简 形温润 字 , 无一点俗气 。世号今称书者能数家, 虽摹规人 古, 自有 长处 至 于天 。然 工自, 笔 圆 而 韵胜 , 谓所兼 四 子之产有 以之 ,易不 与也 。” 叫其强调书 的长苏处 在于“天然 工自 ,笔圆 而韵” 。在《胜 东坡水跋赞陆》 中 文 更,极力为苏轼 回 : 护 东“坡书此 ,圆 润就 , 成
一
妙也
。 ” 咖 充分肯定苏轼其法书地的和成就 位,也 说 明 苏 之书 以所胜过他 人 , 主 是 要“天 所资发 ” 。 在 《 东坡书跋景远楼后》赋一 中 , 文庭坚黄更总从上 体指
出苏轼 法书 成 的各功 种因素 “ 东坡: 书随大 小行真
皆
有媚妩喜处可 。俗子喜讥今评坡 东, 盖彼用翰 林侍 书
之绳墨尺 ,度是 岂 知法之哉意 !佘东坡书谓 问、学文章 之气郁郁芋发于芋笔墨之间,此 所他以终 人能及尔莫 。” ① l 概 而 之言, 就 三个是 方 面: 一 是功 力; 是二才 气与 学问 三; 特 殊 是人 生 经历的。功 力 定奠 了 实扎础基 ; 才 气 学、使东坡具问超有人 悟性的; 人 生经磨历炼 出他 特殊 的心态 胸与 。 怀 之 , 总宋从到金 、、 元、明清, 价苏轼评书者代 法
不乏 人。 但是 , 从评 价的准 确 性、客 性 观 全 面性 上、
所怒 谓挟猊 石、 骧 奔渴 泉 恐, 在会不 稽 之 笔 而, 东 在
之坡手矣此数。行十 ,兼《 董孝子又碣 》《 禹庙诗》 妙之。士大处多讥东夫用笔不坡古法合 ,彼盖不古 知法
从 何出 尔杜周 。 云 ‘ :尺三安 出 ? 哉 王 前 是所以 为 律, 后 所王 以是为 令。 ’ 子 尝 以此论 书, 东 坡 而 倒绝
看
, 是还推黄要坚庭 他。不仅 苏是 轼门人的, 也是 苏轼 知的音 , 正真握 了把苏轼书法的精髓。 所以 , 们在研我 究、 评 价 苏轼 法书的 时候 , 黄 坚 关 庭 苏于 轼 法书的 评 是必价 须重 视的 。
注 释:
也 往时。子柳厚, 刘 锡讥评禹韩之《 退平淮西》碑,
当 道时 途说 者亦听 多为以 。然 日今现之 , 果 何 耶如 ?或云: ‘ 东坡作戈 ,多成 病 笔 ,又著腕而卧笔 ,故 左 而秀右 。 ’枯 又见此其中窥豹管, 不识 体 大。殊 不知施西 捧心而颦, 虽病处其 , 乃自成妍 。今 人解未
① 川大 学中文四唐宋文系研献 究室 苏.轼料汇编 资
【 M ] 中.华 书局, 1 9 4 (9 ) .4 ② 沈壕 方 、 洪丕 . 谟历 代书法 论文选 [M . 】上 书海画 出
版 。 社19 7 9 (1O )
爱.敬此, 远付书年,百 公论自出。 ” o ] 黄o坚庭方一 揭面示苏 轼书法 的 主 要风格 和特征 ,一另方 面 对 种
讥讽各进批驳,行维护 苏轼声望的地和 。
三、位对苏 轼 书法历 地 位史 客观的 评 价
③孔礼.凡苏 文轼集 M [] .中华书 局 , 19 86( ) 3 . ④全元.文江苏 籍古出 版社 M[】 . 2 0 50 (1 2 ) . ⑤ 弁州 四稿部卷一五十三百 .文阁四库渊全书 M[]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 19 8 7. ( 任责 编辑 彭 :)琳
同时
, 黄庭还 坚从 法史书的高 度,对 苏轼 法 的书
历
地位做史客了观的价 : 评“ 余论尝王以来二, 书
艺1
1 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大学语文-诗歌D3-L60-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