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冷暴力案例分析与思考
“冷暴力”比肉体惩罚更让学生“念念不忘”。1.如今,教师不得打骂体罚学生的禁令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拒绝“冷暴力”、远离“软伤害”的提法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某县教育局在全系统广泛征集教师忌语,把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统统视为教育上的“冷暴力”,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用语“十忌”。某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对违反这“十忌”的教师,今后在全系统各级各类的先进评选、职称评定中一律一票否决。
2.体罚疼在身上,“冷暴力”伤在心上,事实上,“冷暴力”比肉体上的惩罚更让学生“念念不忘”。成都某中学王辉同学说,小学的他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成绩不太好,很多老师不喜欢他,说他将来没什么前途,他自己也很厌学。上了中学,班主任柳老师的一句:“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将他从自弃的边缘拉了回来。
3.王某是班里的学委,校篮球队的主攻手,学习成绩也列前茅。王某的经历并不少见,还有的孩子说,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别的学生,他们听了同样很受刺激,即使是“爱之深责之切”,但是教师应该讲究方式。50中的一名学生说:“一位老师对我说的侮辱性的话,对我产生了反作用力,虽然现在我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仍然不能忘记当时受窘的情景。我现在甚至不愿意见当时在场的同学。”
4.“软伤害”很难治愈。在调查中,多数学生都清晰地记得老师对他们说过的两类话语:鼓励性的和侮辱性的。不同的心理体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一位已经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说:“以前的老师说我永远考不上大学,现在我读了不错的大学,但是她曾经给我造成的心理压力仍然存在。”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因生病没有参加考试而被老师分到了差生的行列,这个要强的孩子因此倍感侮辱,心情抑郁,甚至不肯去学校,最后家长只好带他去找心理医生。这让笔者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的故事:少年的三毛因为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责骂,敏感而自尊的三毛因此患了自闭症,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呆就是七年,再也不愿去学校;直到成年,三毛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
一、我深刻地学习并了解到了“什么是冷暴力”,并理解了校园“冷暴力”存在的危害。
(一)“暴力”一词在《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它是相对于教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而言的。
(二)校园“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1、冷漠型: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
2、教训型:教师高高在上,一味批评,教育变教训。
3、威胁型:教师动辙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如:“你再不遵守纪律,我就把你送到政教处。”“你再打同学“,打110,让警察来抓你??。”
4、嘲讽型:教师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冷嘲热讽,如:“你如果能考上大学,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你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可能有出息”。
5、孤立型: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比如,孤立他,让同学都不和他玩;给他调座位,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
6、控制型:有的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
(三)校园“教育冷暴力”造成的危害:从作业列举的那些案例中,深深明白了:教师如果经常
使用冷暴力,会导致学生的精神、心理受到伤害。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很多学生注重老师胜过注重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教育冷暴力”是精神上的体罚,它将伤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长期的嘲讽、恐吓、侮辱等语言或对学生不闻不问,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与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厌学,甚至造成自闭,最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育冷暴力”对学生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爆发性人格”,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威胁。
二、明白了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尽量避免采用“冷暴力”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1)教师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远离“冷暴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专业水平,为教育教学工作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优质平台。
(2)教育“冷暴力”行为是违反法律的《未成年保护法》在第三章中对学校如何保护学生的权利做出了规定。第13条:“学校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第15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依法治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用“微笑去教育学生”,面对“顽劣的问题学生”努力做到不使用“冷暴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关于据媒体报道,某县教育局在全系统广泛征集教师忌语,把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统统视为教育上的“冷暴力”,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用语“十忌”。某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对违反这“十忌”的教师,今后在全系统各级各类的先进评选、职称评定中一律一票否决。对这种观点也谈谈自己的个人看法。
(1)首先,关于教师用语“十忌”,我认为这个很有必要推广,它可以让广大教师进行学习,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言行在哪些方面应该慎重,可以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面对顽皮的学生时,克制自己“激动的情绪”,耐心地使用“微笑教育”,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冷暴力”。但是,说句心理话,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或多或少地、不知不觉地动用一些上面所说的“冷暴力”??但是,“对违反这‘十忌’的教师,今后在全系统各级各类的先进评选、职称评定中一律一票否决”这种做法太偏激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时候还是需要慎重考虑。“教育无定法”针对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的,正如有的家长说的:我的孩子“吃软不吃硬”,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吃硬不吃软”??是否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这主要是要依靠老师和家长正确的疏导,就说古代私塾中的先生可以使用“戒尺”打学生,家长并不认为这是体罚学生,所以学生也不会因为先生责打了,而造成什么心理问题,反而会容易改正错误?
(2)我摘抄了一篇文章,是一位母亲感人的“告白”——她深刻地谈论了“打孩子”的心理矛盾和无奈:
“面对你纯真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是刻骨铭心。这个就是你。我最爱的孩子。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花中手工艺似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而无怒无悔。面对熟睡中像合欢一样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个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被你摔破的盘碗、折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肮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跃的儿童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可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强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让你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法奏效以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焰灼了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会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的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说慌、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份特权赐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却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次打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刻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代替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他会使人肩酸腕痛,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用了多大的力,便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的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3)虽然现在早就不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了,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教育孩子时,还有多少的家长们在困惑?更有多少的教师在困惑?教育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教学方法更是深不可测。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很多时候,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是以家长的身份自居,必须要管理好孩子在学校里生活的一切事情,学习、吃饭、睡觉,特别是人身安全!教师必须承受来自各方面压力,“如今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教育了”这不仅仅是老师们发出的感慨,就连家长们也是常常这样说的。其实,孩子做错事情了,就必须承担一定的后果,假如作为教育着,无法行使一些“主权”,一味地迁就孩子,让孩子一路都生活在“鲜花与掌声”、“微笑与鼓励”中,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心理又能承受起多少的挫折呢?不是常常有报道,说有学生经受不了一点点的打击,受一丁点儿委屈,就要闹自杀吗。是的,我们都追求“真、善、美”,可是社会上没有“假、恶、丑”那也是不可能的,校园里,是锻炼孩子的“小社会”,孩子长大了,必须溶入大社会。教育好孩子,培养有用的人才,摆在教师面前确实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普通的教师,不是教育家,她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神”,我想,对孩子需要宽容,对于教师工作中,出现了“冷暴力现象”,也应该“一分为二”来分析,可不要“一棍子打死”——一接到家长或孩子所谓的投诉,就大做文章,把教师批得“体无完肤”。记得去年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一个中学校长去家访,被家长和孩子殴打,混乱中被人用刀刺伤,来不及送到医院就永远闭上眼睛。后来了解到,这个学生是高中生,他调皮捣蛋,还经常去外面上网逃课,班主任苦口婆心地与他谈心沟通,可他根本就不理睬,与家长联系,但家长却听了孩子的一面之词,反而怪老师故意与他的孩子过不去。那位德高望众的老校长,就亲自去家访,为了得到家长和孩子的理解??结果呢,那个结果,让所有人为校长的牺牲惋惜!更对那些溺爱孩子、殴
打教师的家长表示愤怒!其实,现在从某一些方面上讲,“教师更怕学生和家长了”。
(4)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以后引导培养他,最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位老师斥他为“低能儿”,用现在的话说,可就成了校园冷暴力的典型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也许还是那位老师“促成了爱迪生的发展”呢。三毛的数学学不好,被老师责骂而患了自闭症,后来只爱文学,成为了咱们许多人的偶像??其实,很多事情是“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也必有所得”。
(5)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说,来该中心咨询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由于老师、同学的责骂、贬低、侮辱等“校园冷暴力”而造成心理困扰的约占10%至20%。从这个数字也可以看出,“冷暴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困扰所占比例也并不是太大,当然,我并不是说,赞成冷暴力,(对于极个别教师对待学生“太过分的冷暴力”我也是绝对反对的!)我只是针对“一票否决”而论的。当老师“不经意地使用了冷暴力”,家长和老师过后一定要及时疏导学生(“再疼回他”,让他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尽量避免造成他有心理捆扰。
我想,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正确来看待“冷暴力”,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恰如其分地运用教育手段,因材施教,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因材施教,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14初专学前1班
校园冷暴力的解析与思考
教育法学作业题目:
结合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法学原理,对所给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写出1000字左右的论文作业。“冷暴力”比肉体惩罚更让学生“念念不忘”:A、如今,教师不得打骂体罚学生的禁令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拒绝“冷暴力”、远离“软伤害”的提法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某县教育局在全系统广泛征集教师忌语,把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统统视为教育上的“冷暴力”,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用语“十忌”。某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对违反这“十忌”的教师,今后在全系统各级各类的先进评选、职称评定中一律一票否决。 B、体罚疼在身上,“冷暴力”伤在心上,事实上,“冷暴力”比肉体上的惩罚更让学生“念念不忘”。成都某中学王辉同学说,小学的他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成绩不太好,很多老师不喜欢他,说他将来没什么前途,他自己也很厌学。上了中学,班主任柳老师的一句:“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将他从自弃的边缘拉了回来。 C、现在王辉是班里的学委,校篮球队的主攻手,学习成绩也列前茅。王辉的经历并不少见,还有的孩子说,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别的学生,他们听了同样很受刺激,即使是“爱之深责之切”,但是教师应该讲究方式。50中的一名学生说:“一位老师对我说的侮辱性的话,对我产生了反作用力,虽然现在我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仍然不能忘记当时受窘的情景。我现在甚至不愿意见当时在场的同学。” D、“软伤害”很难治愈 E、在调查中,多数学生都清晰地记得老师对他们说过的两类话语:鼓励性的和侮辱性的。不同的心理体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一位已经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说:“以前的老师说我永远考不上大学,现在我读了不错的大学,但是她曾经给我造成的心理压力仍然存在。” F、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因生病没有参加考试而被老师分到了差生的行列,这个要强的孩子因此倍感侮辱,心情抑郁,甚至不肯去学校,最后家长只好带他去找心理医生。这让笔者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的故事:少年的三毛因为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责骂,敏感而自尊的三毛因此患了自闭症,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呆就是七年,再也不愿去学校;直到成年,三毛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
看了作业题,关于“校园冷暴力的案例,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一、我深刻地学习并了解到了“什么是冷暴力”,并理解了校园“冷暴力”存在的危害。
(一)“暴力”一词在《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它是相对于教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而言的。
(二)校园“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1、冷漠型: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
2、教训型:教师高高在上,一味批评,教育变教训。
3、威胁型:教师动辙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如:“你再不遵守纪律,我就把你送到政教处。”“你再打同学,打“110”,让警察来抓你……。”
4、嘲讽型:教师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冷嘲热讽,如:“你如果能考上大学,太阳就从西
边出来了。”“你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可能有出息”。
5、孤立型: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比如,孤立他,让同学都不和他玩;给他调座位,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
6、控制型:有的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
(三)校园“教育冷暴力”造成的危害
从作业列举的那些案例中,深深明白了:教师如果经常使用冷暴力,会导致学生的精神、心理受到伤害。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很多学生注重老师胜过注重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教育冷暴力”是精神上的体罚,它将伤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长期的嘲讽、恐吓、侮辱等语言或对学生不闻不问,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与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厌学,甚至造成自闭,最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育冷暴力”对学生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爆发性人格”,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威胁。
二、明白了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尽量避免采用“冷暴力”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1)教师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远离“冷暴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专业水平,为教育教学工作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优质平台。
(2)教育“冷暴力”行为是违反法律的
《未成年保护法》在第三章中对学校如何保护学生的权利做出了规定。第13条:“学校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第15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依法治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用“微笑去教育学生”,面对“顽劣的问题学生”努力做到不使用“冷暴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关于“据媒体报道,某县教育局在全系统广泛征集教师忌语,把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统统视为教育上的“冷暴力”,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用语“十忌”。某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对违反这“十忌”的教师,今后在全系统各级各类的先进评选、职称评定中一律一票否决。”对这种观点也谈谈自己的个人看法。
(1)首先,关于教师用语“十忌”,我认为这个很有必要推广,它可以让广大教师进行学习,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言行在哪些方面应该慎重,可以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面对顽皮的学生时,克制自己“激动的情绪”,耐心地使用“微笑教育”,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冷暴力”。但是,说句心理话,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或多或少地、不知不觉地动用一些上面所说的“冷暴力”……但是,“对违反这?十忌?的教师,今后在全系统各级各类的先进评选、职称评定中一律
一票否决”这种做法太偏激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时候还是需要慎重考虑。“教育无定法”针对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的,正如有的家长说的:我的孩子“吃软不吃硬”,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吃硬不吃软”……是否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这主要是要依靠老师和家长正确的疏导,就说古代私塾中的先生可以使用“戒尺”打学生,家长并不认为这是体罚学生,所以学生也不会因为先生责打了,而造成什么心理问题,反而会容易改正错误……
(2)我摘抄了一篇文章,是一位母亲感人的“告白”——她深刻地谈论了“打孩子”的心理矛盾和无奈:
“面对你纯真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是刻骨铭心。这个就是你。我最爱的孩子。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花中手工艺似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而无怒无悔。面对熟睡中像合欢一样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个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被你摔破的盘碗、折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肮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跃的儿童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可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强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让你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法奏效以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焰灼了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会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的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说慌、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份特权赐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却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次打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刻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代替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他会使人肩酸腕痛,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用了多大的力,便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的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3)虽然现在早就不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了,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教育孩子时,还有多少的家长们在困惑?更有多少的教师在困惑?教育真是一个永
恒的话题,教育教学方法更是深不可测。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很多时候,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是以家长的身份自居,必须要管理好孩子在学校里生活的一切事情,学习、吃饭、睡觉,特别是人身安全!教师必须承受来自各方面压力,“如今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教育了”这不仅仅是老师们发出的感慨,就连家长们也是常常这样说的。其实,孩子做错事情了,就必须承担一定的后果,假如作为教育着,无法行使一些“主权”,一味地迁就孩子,让孩子一路都生活在“鲜花与掌声”、“微笑与鼓励”中,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心理又能承受起多少的挫折呢?不是常常有报道,说有学生经受不了一点点的打击,受一丁点儿委屈,就要闹自杀吗。是的,我们都追求“真、善、美”,可是社会上没有“假、恶、丑”那也是不可能的,校园里,是锻炼孩子的“小社会”,孩子长大了,必须溶入大社会。教育好孩子,培养有用的人才,摆在教师面前确实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普通的教师,不是教育家,她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神”,我想,对孩子需要宽容,对于教师工作中,出现了“冷暴力现象”,也应该“一分为二”来分析,可不要“一棍子打死”——一接到家长或孩子所谓的投诉,就大做文章,把教师批得“体无完肤”。记得去年在电视里(南方TVS1“马后炮”节目)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一个中学校长去家访,被家长和孩子殴打,混乱中被人用刀刺伤,来不及送到医院就永远闭上眼睛。后来了解到,这个学生是高中生,他调皮捣蛋,还经常去外面上网逃课,班主任苦口婆心地与他谈心沟通,可他根本就不理睬,与家长联系,但家长却听了孩子的一面之词,反而怪老师故意与他的孩子过不去。那位德高望众的老校长,就亲自去家访,为了得到家长和孩子的理解……结果呢,那个结果,让所有人为校长的牺牲惋惜!更对那些溺爱孩子、殴打教师的家长表示愤怒!其实,现在从某一些方面上讲,“教师更怕学生和家长了”。
(4)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以后引导培养他,最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位老师斥他为“低能儿”,用现在的话说,可就成了校园冷暴力的典型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也许还是那位老师“促成了爱迪生的发展”呢。三毛的数学学不好,被老师责骂而患了自闭症,后来只爱文学,成为了咱们许多人的偶像……其实,很多事情是“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也必有所得”。
(5)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说,来该中心咨询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由于老师、同学的责骂、贬低、侮辱等“校园冷暴力”而造成心理困扰的约占10%至20%。从这个数字也可以看出,“冷暴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困扰所占比例也并不是太大,当然,我并不是说,赞成冷暴力,(对于极个别教师对待学生“太过分的冷暴力”我也是绝对反对的!)我只是针对“一票否决”而论的。当老师“不经意地使用了冷暴力”,家长和老师过后一定要及时疏导学生(“再疼回他”,让他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尽量避免造成他有心理捆扰。
我想,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正确来看待“冷暴力”,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恰如其分地运用教育手段,因材施教,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来自http://www.565388.com
关于校园冷暴力的浅思
摘要:当前,校园冷暴力频发,给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急需相关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和解决。校园冷暴力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给学生造成多大的损失,但实则其给学生内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容人们所忽视的,所以应当尽量杜绝校园冷暴力的发生,降低其给学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本文就对校园冷暴力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使学生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 形成原因 危害 改善措施
相较于体罚而言,冷暴力是一种精神上的?头!S捎诶浔┝λ?造成的危害不能够在表面体现出来,往往被人们忽视掉,导致校园冷暴力越来越猖獗,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使学生形成畸形人格。引起校园冷暴力发生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进一提高人们对于校园冷暴力的认识。
一、校园冷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校园冷暴力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但是都或多或少会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有可能会在无意间对其他学生实施一定的冷暴力。而且,学生之间存在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能够使有些学生出现歧视、嘲讽等行为,从而形成校园冷暴力;其次,教师因素。虽然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当教师面对升学压力时,其会对学习较差、较为调皮的学生实施语言上的羞辱,从而形成冷暴力;最后,教育体制因素。当前,我国还以学习成绩视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家长和教师这种对成绩的过度重视,使得其忽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培养,从而出现校园冷暴力现象。
二、校园冷暴力的危害
(一)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教育过程中会对于学生自身存在的错误进行训斥,这种训斥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问题,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较为薄弱,这种教育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常常都适得其反。教师用犀利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其却会给学生的内心造成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比体罚更为严重,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显得十分自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当学生长期处于校园冷暴力中,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使其出现自闭心理,不愿与他人沟通。另外,校园冷暴力还会改变学生的性格,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会使学生形成退缩性格。在面对任何问题都会采取回避措施,不愿与他人交流来解决问题;其次,会使学生形成暴躁性格。当其面对任何问题都会变得十分爆照,甚至会出现带有攻击的行为,这种攻击行为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威胁到他人的人身安全。
(三)不利于教育改革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上做出了很大的改革,重点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校园冷暴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这一改革的实现。通常教师所实施的冷暴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成为了其释放工作压力的对象,这与我国教育改革中的要求相违背。如果这种教师身上的校园冷暴力不受到有效的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教育的改革,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这种冷暴力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厌烦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导致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三、预防校园冷暴力发生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重要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教师的个人素质将会对学生学习和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言行都是通过对教师进行模仿而学会的,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不应当将负面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否则将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还应当鼓励教师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意,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学生还可以根据其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并在教师的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其内心世界,让其学会坚强,敢于面对任何困难与问题。在教育学生上,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对于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教师在应当多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厌学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学习兴趣,发现知识的魅力,使其重新燃气学习的欲望。教育不仅仅需要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当学生面对校园冷暴力时,教师还应当为其指明方向,尽量避免校园冷暴力给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判标准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这种评判标准所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实践能力差、综合能力偏低等。在这种背景下,应当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改变这种单一的评判标准,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当前这种教育体制是产生校园冷暴力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违背了我国学生成长教育理念,因此应当摒弃传统教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理念,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从而使我国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当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缺点和问题,也应当尽量避免采取体罚、冷暴力等措施,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是最为理想的。因此,完善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改善校园冷暴力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总之,校园冷暴力给学生所造成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也是人们很难发现的,为了降低校园冷暴力发生的概率和其给学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我国相关教育工作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发现,校园冷暴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观念上的问题和教育体制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才能够降低校园冷暴力的出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邢春燕,王晶.中国校园“冷暴力”的舆情研究及对策分析[J].新媒体与社会,2013,(01).
[2]佘海霞.关注校园冷暴力,构筑和谐人际交往[J].科技信息,2012,(10).
[3]任云霞.论校园冷暴力的危害及其预防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0).
[4]张福洋,刘彤彤.中学校园冷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12).
(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校园冷暴力的土壤是什么
校园冷暴力的土壤是什么(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①) 赵婀娜
2011年 11月 11日 04:58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制图:蔡华伟
宋 嵩绘
【开栏的话】
时下, 从不时跳出的新闻事件来看, 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许多误区:过重的课业压力让 孩子不堪重负; 瞄准应试的教育内容过于膨胀、 挤占了几乎所有的时间, 而关注孩子心灵等 方面的教育付之阙如; 美的教育、 爱的教育、 意志的教育、 健康的教育不同程度 “缺课” ??
这影响着孩子的茁壮成长,也影响着我们明天的发展。
本报社会版和人民网教育频道, 今起共同推出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系列报道。在 推出报道的同时,人民网教育频道还会推出在线调查、设置互动版块,希望广大读者支持、 参与,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讨论解决之道。
【新闻背景】
日前,一些乱象映入公众眼帘:
西安一小学让调皮、 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 不然 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老师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 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 罚金将用来奖励 学习进步者。事件曝光之后,学校纠正了该班级的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 普通学生穿的是 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 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 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 在学 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目睹此事的网友拍下照片,发到网上。
(本报记者 黄碧梅整理)
最近发生了诸如绿领巾等一系列校园“冷暴力”事件,引发了各界关注。
专家指出, 事件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 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 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等, 这些都值得反思 与警醒。
制造疏离将造成深层伤害
专家指出, 红校服、 绿领巾等, 事实上造成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距与疏离, 这对 孩子的负面影响将是终生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社会性培养过程中很重 要的一步是同伴的接纳、 认可和肯定。 同伴的认可对他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对他们的影 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 因为这伤害到了最根本的部分——自我的部分。 这将会对其将来的成长、 融入社会造成深远 伤害。”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发帖人是“树枝上的月亮”,清晰地反映出遭遇校园“冷 暴力”之后,孩子的受伤和无助: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天, 我们班要上公开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班的同 学很多都被警告道:‘上课的时候要表现精彩’ , 可是我真不争气, 我那节课让老师失望了,
是很让老师失望的那一种,我的心里一直很内疚, 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好学生。可是, 从那 节课之后老师对我的态度完全变了, 变得对我冷漠了, 我分明能感觉到每次给老师打招呼时 他那种不屑一顾的表情,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很难受,说实话,我每次眼里总含着泪水。”
从直接的打骂、责罚发展到今天的“冷暴力”,看起来惩罚方式不那么“负面”了,但 实际上伤害却升级了,因为伤害到了心灵。 “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教育首先要唤醒孩子的自 尊,自尊才能自信、自立、自强。如果用这样的教育理念来主导教育行为,就不会出现这样 惩罚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山东省威海经济开发区皇冠小学校长于艳丽说。
教师的育人能力还没跟上
“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林丹华强调, “不是不允许学生犯 错误,关键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要以尊重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 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说, “事件的发生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 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育人应该是第一位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教师专 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但育人能力的提升还没有跟上。
檀传宝举了个例子, 在日本, 如果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修满德育的学分将无法取得教师 职业资格认证, 但在我国却缺乏类似的制度保证, “仅靠老师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 其成 本和代价是巨大的。”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划 分为‘优、差’,要以发展的眼光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林丹华指出, “对犯错误的学 生,如果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教育就会偏离轨道。”
“别把无知当创新! 如果有充沛的教育情感, 扎实的教育理念,就能判断出行为是否合 适。”于艳丽强调, “我们需要反思,对于‘有教无类’我们到底认识多少,领悟了多少? 教育理念的落后、 匮乏, 教育情感的缺失、 教育风气的浮夸都导致了教育行为的简单, 或 ‘别 出心裁’。”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扭曲
“冷暴力”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全社会的关注, 这对教育和对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于艳丽说, “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师在素质教 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履薄冰, 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 这就容易催生扭曲的教育方式。 ”
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反思, “冷暴力是公民意识淡薄在教育领域的折射。 ”檀传宝 说,“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
公平正义的理念。但事实上,目前, 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尚未做到将学生当做具 有独立人格的平等公民来对待。”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向蓓莉也强调, 如若倡导尊重 “人性尊严与完整性” 的教育被纳入我们中小学课程以及教师的培训课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 老师们将更有可能在 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更为适宜孩子成长的教学方法。
【专家说】
嘲笑比耳光伤害更大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 不被同伴接纳, 甚至被同伴嘲笑, 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 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林丹华
“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产品,就应该在产品出厂前,给予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 师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传宝
“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能避免他们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出现 各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吗?”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网友说】
不能用陋习代教育
@如果爱—欧伟强:此前坊间热议为何中国岀不了乔布斯,有色教育正是一大毒瘤。人 为把学生分成红黄蓝、优中差,非此即彼。殊不知创新的本质在于变,在于破坏性思维。把 学生拴上标签就禁锢了思想的可能性。
@孙骏毅: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决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与差,而是指针对不同对象实 施其可以接受的教育。反观现在唯分数论,人格歧视,以陈规陋习管理现代教育; 嘴上喊教 改,十年无效果;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格有缺陷,既缺乏教学新理念,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 手段。
@黄土高原黄土包:成绩歧视,贫富歧视,地位歧视,人身歧视,歧视!歧视!这种素 质,自身怎能不被歧视?
@vv微言: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类的灵魂。如此充满歧视、冷漠和压抑的 “创意”教 育方式层出不穷,教育者们该认真反思反思了!妇女
被忽视的校园冷暴力
2015年07月12日03:20 现代快报 89 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人们往往震惊于校园内的暴力行为,却总是忽视了冷暴力。
也许,在校园时,你我都曾经被起过自己不想要的外号;也许因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尴尬小事,被人嘲笑;也许曾经因为某些原因被孤立……这些不想回忆的经历,它就存在于你的记忆深处,一旦从时间的箱子里将它翻出,它的尖叫和狞笑,依然会让你不寒而栗。
心理学上说,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那么,一个每天努力健身,在朋友圈里晒肌肉与阳刚的人,可能小时候曾经因瘦小,被同学欺负;一个性格内向软弱不善言辞的人,可能是在某次公开讲话中,因为效果不佳被人嘲笑;一个以“孤傲”的形象示人的人,可能因为小时候的优秀和特立独行,而被同学孤立过。
其实,校园冷暴力的现实与危害,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现代快报记者 郝多 王颖菲 贾磊
他们说
校园冷暴力长着一张怎样的脸?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冷暴力,首先是暴力的一种,表现为语言的嘲讽、故意忽视、躲避、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现代快报记者找到了一些曾经跟冷暴力有关系的人,让他们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冷暴力。
他们,是曾经遭遇过冷暴力的人
“小学二年级有一次我肚子疼,没和老师说,然后不小心拉到裤子上了,从此以后班上没有人和我玩。很多男生都不喊我的名字,而是直接大喊‘粪蛋’或者‘智障’。班上只要有人放屁了,所有人都会一起说是我放的,还有人会喊,‘老师,他又要拉裤子了’。从此以后,我每次想上厕所的时候就会很紧张,肚子一抽一抽的。现在上了初中,没有小学同学和我一个班,但我还是觉得有人会告诉他们,觉得他们在笑我。”——南京某校初二学生小隆
“我是上初中的时候开始住校的,其实我性格还行,也没有惹过谁,只是不愿意和某些人说话。后来某天我突然发现,我床底下放了挺久的一双雨鞋,被人撒了尿。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隔壁宿舍的几个人一边哄一边把我逼到厕所里,不是打,就是刷脑门和头发那种,说我‘自以为是个东西’。我自己宿舍的人就当不知道。前几次我忍了,后来有一天把我惹急了,我就什么也不顾,乱打一顿,把其中一个带头的脸打破了,从此他们就不来了,背后叫我‘神经病’。马上高三了,高考完我就可以不用再看见这群真的神经病了。”
——南京某校高二学生小孙
“我从小比较喜欢干净,有时会和女生玩得多一点。所以从小学起,班上所有人都叫我‘娘娘腔’,男生从来不理我,到后来只有坐我前后两个座位的女生和我说说话。现在上大学,没人说我‘娘’了,朋友也多了些。但我知道,我骨子里很自卑,在别人的评价里寻求存在感。”——南京某校大四学生小罗
他们,是曾经施加过冷暴力的人
“我们小学有个女生有心脏病,每次发病她就会躺地上口吐白沫。我们都觉得很恶心,所以大家,包括我自己都远离她,她也一直没有朋友。”——南京白领小琳
“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整过一个男生,他智力没问题,但给人感觉傻傻憨憨的,我们每次看到他上厕所,就会喊上几乎整个年级的男生,一起冲到厕所里哄他,有的时候搞得他满手都是尿,这样持续了3年。我当时不是弄他的人,但是围观起哄的人之一,没有想过阻止。其实主要是因为看他好像也不生气,感觉他喜欢被人整。其实我们就是觉得好玩,没有恶意,现在想想可能是挺过分的。”
——南京某校大三学生小董
“我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男生,老是给人感觉鼻涕口水擦不干净。其实他人不坏,就是觉得他脏,所以全班女生都不愿意和他坐同桌。有一次安排坐我旁边,我还很不高兴地写了一篇日记给班主任,让她把他调走。后来老师只能让他一个人坐。当年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很让他受伤?”——南京白领小丛
母亲说
在上学的第一天,我就尽力让女儿远离“冷暴力”
在送女儿珂珂上学前,王敏(化名)已经想到了她可能遭遇的所有:嘲笑、模仿、谩骂甚至更糟。女儿出生后,就被医生鉴定为患有脑瘫,她的左腿和左手不太方便,没法走快,还有些摇摆。但通过康复治疗,珂珂的病情越来越好转,看上去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因此王敏决定,让孩子就读普通学校,和正常孩子呆在一起。
“提心吊胆”地将孩子送进校园
“说实话,我是提心吊胆地让她上了幼儿园。从入园第一天开始,我便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和她聊天,事无巨细地聊。”珂珂开始说话比较晚,从幼儿园才开始说。“一开始,我每天一句一句地问,问了一个学期下来,后来她也习惯了,每天回到家,就‘吧啦吧啦’地说个不停。”
王敏始终在从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童言童语中寻找一些重要的信息:女儿和同学接触得怎么样?老师对她怎么样?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尚小,这三年的时间,珂珂开心地度过了。到了小学一年级,王敏担心的问题,第一次出现。“有个顽皮的男孩,喜欢‘撩’其他男生和女生,有一次不知道怎么欺负到我女儿头上了。”男孩的举动很简单——扔东西。珂珂回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王敏。
“我的女儿不会主动招惹别人,但免不了别人会来找她。”王敏心中一紧,但她并没有马上和老师反映,“这是小朋友自己的事,他们可能也不是有心、恶意的。”但一段时间下来,男生并没有收敛,不过还没等到王敏和老师交流,班上的另一个孩子看到了,报告给了老师,这件事才告一段落。
第二次令王敏有些担心的事件,发生在珂珂小学高年级。“开学后,她换了一个新同桌,从那以后我发现,她的圆珠笔要隔三岔五地买。”每次开学前,王敏都会给女儿买上足够的学习用品,一般学期末才会补充,这段时间不寻常地丢文具,让王敏有些在意。
这时女儿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直到王敏问了几遍,她才告诉妈妈,笔经常会被同桌拿走,即使她收进笔袋,也会被对方翻出来用。此外,因为女儿手不方便,有的课上需要和同桌一起拿书,可同桌却几次都不带她一起看。几件事联系起来,王敏察觉到有些不对劲。
“笔并不值钱,这个女孩不是贪小便宜,却有点像是欺负人了。”和上次一样,王敏也没有立即介入。“你如果和她的关系很好,可以和她一起用笔;如果你觉得不愿意,可以拒绝,下课后把东西收进抽屉,同时送一支笔给她用。如果她还是直接拿,你就告诉她,‘我妈妈会来找你。”王敏告诉了女儿这样的解决办法。但一个半月下来,情况并没有好转。“我当然不会去找一个孩子,只是说说而已,但我去和老师沟通了一下。”老师很快将两人的座位换开,解除了珂珂的烦恼。
女儿是幸运的,但不是每个特殊孩子都这样
“这些孩子未必是故意的,但如果持续下去,或更加严重下去,肯定会对珂珂产生不好的影响。”王敏说,这是珂珂仅碰到过的两次“情况”,因为介入得及时,并没有产生不良后果,也没有给珂珂带来不好的影响。
但在她所认识的特殊儿童中,许多人并没有这么幸运。“认识一些在正常学校上学的特殊孩子,因为学业跟不上,或和其他同学相处时产生问题,而被要求转到特殊学校。”
王敏说,她至今很感谢珂珂从小到大班上的老师和同学,在他们的照顾下,珂珂才能在求学路上走得很顺利。
同时,她也希望告诉给其他特殊儿童,或者在其他人看来的“另类儿童”的家长一些自己的经验:
首先,对于孩子,家长需要随时沟通、观察他们的心理,随时掌握情况,对不好的苗头及时引导;
其次,可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如果别人盯着自己欺负,应该告诉老师,如果始终沉默,会一直被欺负;
第三,当孩子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在没有确定是否是欺凌的情况下,家长不要第一时间干涉,但要随时关注,如果确定孩子不能自己解决,应及时请老师出面解决;
最后,可以和老师沟通合作,为孩子创造朋友圈,让他们有同龄人可以倾诉并得到他们的保护。
老师说
不该用成人的价值观过度解读冷暴力
冷暴力事件中,老师往往是后知后觉的,实际上,在现代快报的采访中,有老师很反感冷暴力的说法,他们认为,也许冷暴力确实存在,“但不应该用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过度解读冷暴力。”
孩子们的世界观比较单纯直接
赵老师是南京市鼓楼区一所中学的心理教师,也曾长期做过班主任,他认为,所谓的校园冷暴力在中学阶段,主要有两种体现,或者也可以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每个班上都普遍存在的,一群人喜欢‘玩弄’同一个同学,一起捏他脸,刷他头,或者玩一些过分的游戏。”赵老师解释,这些被“玩弄”的学生,往往是内心不够强大,特别希望自己有存在感,想证明自己,但却又无力在学业、成绩、身高、运动甚至颜值中证明自己,于是就希望通过其他方式取悦别人,一开始大家一哄而上,也许是善意的,但时间长了,有时难免演变成欺负、欺凌,当事人也就逐渐沦落为“小丑”的角色,本想通过降低身份来取悦别人,最后却会形成自卑心理,甚至对社会产生不友好的心态。
另一种高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被群体孤立,之所以会被群体孤立,主要有几个原因:“一些就是总是不参与班级活动,性格比较怪异孤僻,攻击大家都喜欢的老师、明星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太‘突出’,反而会让大家感到厌恶。”赵老师说,学生的世界观大多比较单纯、直接,他们通过疏远,不和你玩,这种来自他们自己的方式,告诫这种学生——你的世界观不符合大众。
对于以上两种校园里比较普遍的“冷暴力”,赵老师认为,老师只要做相应的引导、沟通、谈心,都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比如群体孤立,我会告诉大家,不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待一个同学,他如果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需要帮助他,告诉他危害性,而不是用这种简单暴力的形式。”
至于单亲,身体有残疾,以及成绩差的孩子,赵老师认为,至少中学阶段,这样的孩子不会受到歧视和“冷暴力”,“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之后,孩子的思维趋于成人化,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部分,也更能接受、接纳别人不同于自己。比如身体有一定残疾的同学,大家绝对不会因为他身体有残疾就取笑他,但如果出于过度自卑,这个同学在言和行上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可能反而会让大家厌恶,但大家对他的孤立绝不是出于他残疾,而是对他的言和行。”
小孩的世界大人未必懂
南京秦淮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认为,孩子,尤其是小学的孩子,很多时候对一些语言的认知和成人完全不一样。“比如说课间,孩子在一起玩,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是猪’,大家就一起哄笑,都对这个孩子喊‘你是猪’。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上,孩子之间只是闹着玩,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暴力’,甚至连觉得不妥都没有。”这位老师说,反倒是成人,觉得这就是围攻,这种孩子和大人认知的不同正是因为大家对“你是猪”这个概念的认知不一样,大人如果愿意“蹲下来”,理解孩子脑中“猪”的意思,也许就不会这么武断地认为这是“校园冷暴力”,“这个例子其实可以代表很多小学里时常发生的事情,孩子的这些现象被大人成人化,过于敏感,过于放大,反倒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位老师表示,遇到类似的事件,只要老师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告诉孩子,“猪”不仅仅是你们脑海中的样子,这个词还有其他的意思,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那么下次,孩子们就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
专家说
包括冷暴力在内的校园欺凌不容忽视
“其实校园的欺凌行为并不鲜见,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严重,而目前见诸媒体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专家认为,未来学校所要面对的三大问题,就是毒品、校园帮派欺凌以及少女早孕。
不想被孤立,他偷家里钱买礼物取悦同学
“我们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说,大多数时候,这些被“伤害”的孩子没有明显的身体受伤,但却被大家“遗弃”,心理上受到严重创伤。
张纯说,前不久,他接到一个电话,南京的一个高中生父母发现,孩子经常偷偷摸摸拿家里钱,这让家长非常惊慌,经过了解才知道,孩子是拿这些钱去买小礼物送给班上同学,目的是他希望能够更多地和大家融在一起。
那么到底为什么这个孩子被孤立,张纯说,孩子右手有一些功能障碍,总是会不自觉发抖,另外嘴角长了一个白斑,“这些让这个孩子本身就过分地敏感,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对女孩子也会有一些爱慕,这时候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调侃,就会让他产生戒备、自卑。”之后,他就越来越孤僻,同学自然也会渐渐疏远他。
张纯说,校园冷暴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比“热暴力”更伤害当事人,会影响孩子的人格,甚至走上极端。“一旦发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当首先积极调动班级同学,让大家接纳当事人,另外,父母也要调整孩子的心态,作为孩子自己,也应当理解、宽恕别人。”
校园冷暴力,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严重
南师大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指出,校园冷暴力,也是校园欺凌行为的一种,不同于动手打人这样的有形伤害,类似被别人用自己不可改变的特征(比如身体缺陷、智力缺陷)等侮辱,被无缘由地谩骂、恐吓、要钱,或被强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等等看似“无形”的伤害,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影响一生。
“其实校园的欺凌行为并不鲜见,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严重,而目前见诸媒体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殷飞认为,未来学校所要面对的三大问题,就是毒品、校园帮派欺凌以及少女早孕。
而很多欺凌行为,都是家长或老师所不了解的,“它们可能发生在厕所、放学途中、操场一角等私下环境,教师也未必看得见。”
这些被隐藏、被掩盖起来的事件,学生之间往往清楚,而家长、教师则是最后知道的。而就算知道,很多家长和老师也对于欺凌的行为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只是孩子间出于“好玩”“开玩笑”的做法,比如协调性差、胖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侮辱。
此外,某些欺凌行为,甚至来自老师。比如班干部受到教师指派,在检查、帮扶其他学生的过程中进行言语侮辱。甚至有老师动用群体力量,围攻、辱骂、隔离某个学生。
殷飞指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年,校园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增加和泛滥的趋势。这和孩子的家庭环境、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家长和老师对其情感疏导不够都有关系。
面对欺凌,千万不要“委曲求全”
殷飞提醒家长,无论自己家的是特殊孩子、个性孩子还是普通孩子,家长都应随时和他们保持密切沟通,取得孩子的信任,让他们明白,父母才是最能保护他们的人,这样一旦受到欺凌,他们可以尽快告知家长。
其次,如果家长发现欺凌行为,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这不是儿童之间学习交往的过程,而是某些人有意识为了满足自己内心不良情绪,或确立地位而做的攻击性的行为。”殷飞说,虽然一些孩子更有独立性,希望自己解决事情,但如果情节严重,孩子自己不能处理时,家长就需要及时站出来,联合学校甚至公安机关解决。因为一旦纵容,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而对于学校来说,作为公办教育,学校的教育救济应该起作用,更加关注和干预欺凌行为,而不是作为“家丑”隐瞒起来。特别对弱势的孩子,教师要更有敏感性,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被欺凌的孩子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欺负,或者选择委曲求全,对此,学校应开设类似课程或讲座,教孩子如何认识欺凌行为,避免更大伤害。
学生的世界观大多比较单纯、直接,他们通过疏远,不和你玩,这种来自他们自己的方式,告诫这种学生——你的世界观不符合大众。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校园冷暴力案例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