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川断康成的作品《雪国》里塑造了叶子这一人物形象。从先行研究来看,对叶子照顾弟弟、竭力生存、为他人着想这些有血有肉的具体形象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本文通过运用比较、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文本里叶子的有血有肉的具体形象的研究来指出叶子形象的具体特征,从而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揭示出叶子形象的穿越时空的价值。
关键词:叶子;年少回忆;生存;烛照
作者简介:程樱,硕士,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城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
[]:I106 []:A
[]:1002-2139(2015)-30-0-01
一、对于叶子形象的先行研究
对叶子的研究有王阳从《雪国》的叙事技巧出发重新审视叶子形象, 对叶子的真实身份所导致的岛村主观视角的转换,以及通过岛村主观视角曲折表现出来的表层叙事的潜故事的悲剧性内涵进行了论述[1];邢心乐指出了叶子的无奈形象与川端康成式的对于叶子无奈的解决方式[2];林坡则认为叶子的形象是彻底、绝对地洁净,保持了完美,半隐半现的寂寞的冰寒的令人心颤的美,驹子的善良的内心,驹子的灵,火中的莲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瞬间化为永恒的纯美,佛家境界[3]等成果。其他对于叶子形象也大多耽于爱情、虚幻、空灵美进行的研究[4]。综上,就叶子的总体研究而言,对于其照顾弟弟、倾心好好独立生活这些有血有肉的具体形象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本文通过对文本里叶子的有血有肉的具体形象的研究来指出叶子的形象的具体特征,从而拉近作品[5]与读者的距离,揭示出叶子形象的穿越时空的价值。
二、出于天然之心,注重手足亲情,关心、疼爱弟弟,勾起人年少回忆的叶子
作品里叶子将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害怕站长听不见似得喊站长先生,感谢他对弟弟的照顾,说他还是个孩子,拜托请站长先生常指点他。站长先生表明了答应她照顾他弟弟后,她看到站长先生穿的很多,又联想到自己弟弟还没穿西服背心的情况,进行对弟弟嘘寒问暖。当听说遇上大冷天小伙子们一个劲喝酒,一个个都得了感冒时,叶子马上问弟弟喝酒了没有。了解到弟弟没喝酒时,最后她有再一次拜托站长帮忙照顾弟弟。叶子喊驹子姐姐,驹子也不大,可见叶子更小。这么小的叶子竟然懂得拜托站长照顾自己的弟弟,对弟弟嘘寒问暖。这出于天然的姐姐对弟弟的亲情犹如温暖、嘹亮的声音久久地在雪夜里人的内心深处回荡,勾起了多少人年少的回忆啊,读来令人热泪盈眶。
三、竭力争取生存的叶子
叶子是竭力争取生存的女子。叶子的竭力争取生存表现在认真照顾、陪伴病人行男上,她照顾他时,忽略了男女间的界限,像慈母般地照拂比自己岁数大的他。她的心全用在照顾病人身上,侍候的那么认真,那么亲切,看了让人感动。作品里后来讲到,这真挚的感情后面可能还隐藏着少女的竭力争取生存的看护人的职业理想。
叶子的竭力争取生存还表现在劳作上,如叶子头上包着毛巾,一边打红小豆,一边唱歌。
无论是照顾行男,还是职业理想,还是劳作,都体现出了一个少女的对待生活的认真的态度,这认真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女子竭力争取生存、努力生活的状况。让人难以忘怀。
四、叶子的烛照拯救价值
一想起叶子在这家客栈里,不知为什么,岛村对找驹子也就有点拘束了。对于这种拘束,读者可能会认为,也许岛村看到善良的叶子就想到了驹子的善良而对找她有点拘
束,不好意思。岛村可怜善良的驹子面对生存而为艺妓的处境,在善良的叶子面前,自己的拘束无处遁形,所以他可怜自己。于是岛村似乎觉得叶子的慧眼放射出一种像是看透这种情况的光芒,从而被这个女子所吸引了。在这里,叶子就犹如一个蜡烛一样,照亮了岛村的内心,从而让其显得有点拘束。
叶子的烛照价值还表现在与驹子的情感上。谈到驹子时,叶子说驹子是个好人。可她也许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帮不了驹子。当岛村说要回东京时,她说她也要去,希望在东京能做点什么,如女佣,护士。可是在谈到想当护士时,她又可能想到自己只有护过一个人的经验,有点不现实, 马上说再也不想当护士了。可能是怕给岛村添多想的麻烦吧。在岛村谈到他不能为驹子效劳时,叶子的泪水从眼角簌簌涌了出来。叶子说驹子说自己快要疯了。这可能是叶子听到岛村的话语后,她觉着她应该帮帮驹子吧。可可能她一有类似想法时,驹子就说她快疯了。然后她忽然走出了房间。这言外之意让人联想起叶子特别想帮驹子,而不是成为她的累赘,原以为岛村能帮,可岛村却说不能帮,这令其很失望。这种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格感动人心,彰显了其烛照拯救价值。 从驹子与岛村的对话来看,驹子说叶子若碰上岛村这样的人,因为有岛村这样的人疼,所以才不至于发疯,并因此要求岛村替其背这包袱,可见驹子也是疼叶子的,为叶子着想的。
叶子死了,驹子因叶子的死而悲痛至极而变得发狂般喊叫。叶子与驹子互为对方着想的这样的人间至情启蒙了多少人的情感与心智,又让多少尔虞我诈的人汗颜。作品创作时,日本军国主义正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这同样对当时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了莫大的讽刺。[4][5]
参考文献:
[1]王阳.论川端康成《雪国》中的叶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4):38-43.
[2]邢心乐.川端康成《雪国》中叶子之死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5(6):143-144.
[3]林坡.论《雪国》中的叶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9):217-218.
[4]好搜百科.雪国[O].http:
//baike.haosou.com/doc/212578-224891.html.
[5]川端康成.《雪国》[O].http:
//.kanunu8.com/book3/7535/.
文档资料:论《雪国》叶子的人物形象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论语》对文秘专业学习的启示 借助账簿、凭证、资产负债表手工编制现金流量表 暑假生活画册 高职院校党务公开运行模式之探索 廉政文化视角下高校的社会治理作用 职能部门人人参与 当前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
浅谈创新发展信息时代档案管理 事业单位科技项目外评审方案问题及应对措施
评价及优化方法研究 立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部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高校办公室会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转四风扬四风做好新常态下办公室工作 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反思 提升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基于PBL教学方法 研究生党支部建立在教师研究团队的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智库建设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原创]都德最后一课人物形象
解读《最后一课》
----如何刻画人物性格
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如何把握处理好这三要素是写好小说的前提,或者说是一篇小说写得好否的重要的衡量。下面我就《最后一课》谈一下如何把握好人物的刻画。
1870年7月,法国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截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不到两个月,法国大败。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
首先,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小弗郎士的人物性格。所谓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行描写。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划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
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本文用第一人称这种记叙方法有助于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写出他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作者在描述“我”的心理活动时,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因此使小弗郎士的形象非常真实、生动。比如开头的心理描写,就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调皮的小学生的形象。特别是对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以后的心理刻画更为成功。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真切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感情在他的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长,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在刻画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时,成功地运用了符合人物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儿童语言。如“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中的“很怕”、“骂”逼真地表现了一个不爱学习的小学生对严厉的老师的害怕心理,完全地符合小弗郎士的性格、年龄特征。“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完全是一个不爱学习、贪玩的小学生的语言。就是对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以后的心理描写,也完全运用的是儿童语言,如听到郝叟老头儿拼字母的古怪声音时,“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只有儿童,在这种情况下才会这样想。这些儿童语言的运用,使小弗郎士的形象真实、生动、可信。
其次,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描写刻画韩麦尔先生。小说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通过细致描绘人物的动作、神态,小说深刻地刻画了韩麦尔激动、悲痛、依恋、悲愤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除了表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他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显示出来了,人物形象就得到了很好的塑造。
最后,作者还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表现主题。如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看到的景色,正反映出他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课文的第四段和第十二段两次写到“布告牌”,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对韩麦尔先生小院子的描写充满了惜别之情,衬托出他被迫离开校园、家园的悲痛和热爱祖国的深情。
总之,这篇小说无论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性格,都准确地把
握了人物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非常真实,非常生动。
《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1、《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我首先从小说的情节入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全文。
2、 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中最主要的因素,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主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形象的刻画。
3 、把握小说主旨
王国维说过:“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本课主要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和爱的教育。围绕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使学生在阅读与欣赏中赏提升内心感悟,加强对生命与爱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自读、朗读,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全文。
2、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三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象形,把握全文主旨。
四、 教学难点: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对生命的礼赞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读议结合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画树叶,谈话引入。
2、多媒体出示 欧·亨利的资料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干过多种营生,后在银行工作时由于账务上的事于1897年入狱,1901年出狱后在纽约靠写作为生,经常混迹于码头、贫民窟、血汗工场、小酒店和下等剧场,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痛苦。代表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他的作品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出人意料的结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
二)、学习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后,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
一、 开端: 乔安西不幸染病,生命垂危。
二、 发展: 乔安西不听休易鼓励,放弃信念,雨雪夜只等最后
一篇藤叶掉下来,离开人间。
三、 高潮: 乔安西看到最后一片藤叶依旧不落,燃起生的希
望,而贝尔曼却病重。
四、 结局:乔安西脱离危险,休易揭开谜底。
(2)、结合全文思考,围绕“最后一片叶子”,课文写了几个人物?最感动你的人物是谁?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思考: 课文哪些段落直接写到贝尔曼老人?从文中找出来。
(2)、这部分文字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事业交代、嗜好
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请同学们结合文字内容分组探究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外貌描写:贝尔曼为何有这副“怪异”的模样?(因为他一辈子在社会底层挣扎,生活将他扭曲成这副“怪异”的模样)
B、语言描写:暴躁、粗鲁、善良
C、 贝尔曼在事业上又是怎样的呢?(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虽穷困潦倒,但信念不灭,坚信“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
D、嗜好:喝起酒来没有节制
总结:从正面描写可以看出:贝尔曼老人外表怪异、性格暴躁、生活窘迫、嗜酒成性,一事无成,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关心别人。
(3)、课文中除了对贝尔曼进行直接描写外,也进行侧面表现,集中表现在文末一段,请大家读这部分文字后思考,你觉得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侧面描写可看出: 贝尔曼老人有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4)、是啊,英雄总是有创举的,休易说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谈谈你的看法?
三)、领悟升华主旨
1、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是心潮澎湃,即兴写了一首小诗,请同学们听后,谈谈自己从贝尔曼身上获得的感受。
永不凋零的叶子
窗外枯藤上
挂着最后一片叶子
枯黄而又无力
凄风冷雨的侵袭
早已失去生机
若是它与藤蔓分离
一个生命就要逝去
有一位老人
用生命将它染绿
用大爱让它永不凋去
这是血与血的转换
这是生命的代替
这是崇高的赞礼
贝尔曼的名字
和最后一片叶子
人们将永远铭记
(学生谈感受)
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这样的英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材料。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
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2008年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
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舍弃自己的生命来谱写人间大爱的意义,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总结:是啊!谭千秋是英雄,他只是在平凡之中做出自己的牺牲。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也不缺少爱,缺少的是一颗感悟爱的心灵。其实英雄也是平凡的。亲爱的同学们,舍弃自己需要的东西,帮助别人也是一种英雄的举动,咱们班级中有这样的人和事吗?
四)、拓展延伸
1、亲爱的同学,假如你是乔安西,当明白事情的真相后,你会怎么想?说出你的心里话。
2、情景练笔
请你动笔为贝尔曼老人写“墓志铭”
结束语:
这是一片生命的叶子。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敬的贝尔曼老人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叶子终会飘零,但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远驻留在我们的心间。
板书设计:
最后一片叶子
贝尔曼
最后一片叶子__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 教案
主讲人:安学珍
一、教学目标:
1、从小说的角度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人物关系,以及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
2、分析贝尔门的形象,理解什么是职业成功、职业成就感
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1、小说中为何取名为“最后一片叶子”
2、小说中那“最后一片叶子”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
3、如何看待职业成功
三、问题支架
1、小说中有几个人物?主角是谁?2、理清人物关系,并说说人物在情节发展中各自起了什么作用?3、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4分析贝尔门的形象5、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片叶子”6、什么是职业成功
四、具体流程(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以叶子为主题诗,歌曲。如隋·孔绍安《落叶》“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唐·修睦《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当今歌手阿桑也有一首歌是咏唱叶子的“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叶子有关的小说,题目是《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欧·亨利。
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关于小说的知识。什么是小说呢?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小说的情节又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好有关小说的知识我们就复习到这里,关于作者简单介绍一下原名威廉?波特尔,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短篇小说王之一。他经历过的坎坷岁月,不幸遭遇,给了他与各类人物接触的机会,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不仅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和苦痛,更颂扬了他们的真诚爱情和友谊。小说的结局以诙谐幽默见长,往往在幽默中揉进辛酸,形成“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因此他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小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因此他的小说结局又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我们简单了解完作者以及他的小说的风格,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体会这篇文章,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段朗诵视频,现在我们一起来好好感受一下。请同学们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按照小说情节的这四个部分,我们这篇小说该如何来分段呢?请同学们在看之前先给每个自然段落标上序号,然后在看的过程中划出重要信息。(11分钟之后)
好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大家都被故事中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老画家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举动。现在我们按照这四个部分从整体上来把握一下这篇小说的结构,理清这篇小说的脉络。段落的划分情况,老师已经给出来放在PPT 上,我将叫同学来归纳概括一下每一段段落大意。先给大家
五分钟的时间,请仔细认真思考一下(5分中之后)。好,时间到了。先请第一位同学来归纳第一部分的意思。XX 同学,你给我们大家打个头阵,说说第一部分讲了什么?
这第一部分虽然有6个自然段,但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交代了年轻的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这是小说的开端。那么第二部分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二部分从第7自然段到45自然段,这一部分交代了琼山的病情,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现在我们来看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从46到51自然段,这一部分又是什么意思呢?XX 同学,请你来概括一下。这一部分讲的是最后一片不落的常春藤叶重新使琼珊燃起了生的希望,这是小说最关键的高潮部分。
(在这里,可能会插入两个问题:小说中琼珊得知自己得了肺炎时消极悲观,你觉得她这样的态度对吗?我们在遇到人生的挫折低谷时该如何面对呢?答:我们应该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人生总是要向前看的。与其郁闷痛苦的熬每一天,何不振作起来快快乐乐的享受每一天呢?那苏轼来说,他的一生是坎坷,乌台诗案差点让他失去性命,虽然最后没有被处死,却被一再流放。然而他在经历那么多之后依然能淡定的看待生活和人生,《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这种心态的最真实写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扯远了,回到分析课文上来)
最后一部分的意思,那位同学主动来总结。这一部分从52到54,是小说的结尾部分,琼珊脱离病险,贝尔门病逝,叶子不落之谜被揭开。
通过分段我们很清晰的理清了小说发展的脉络。这篇小说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书中共有四个人物(苏艾 琼珊 医生 贝尔门)
琼珊:是故事发展的起因人物,因为琼山得病,才有了后来老贝尔门舍己救人的故事。
苏艾和医生:是贯穿书中的线索人物,通过他们两人在书中的叙述和对话,把最后一片叶子不落之谜,老画家舍己救人的事迹引出来。他们对故事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贝尔门:小说中作者极力赞扬的人文,是全文的中心和灵魂。
现在我们重点来看看小说的结尾。作为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小说的结尾独具特色,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带有一种“含泪的微笑”风格。这篇小说也不例外,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对这种风格结尾的理解?为什么是含泪的微笑?(一分钟的思考时间)
答:笑,是为了琼珊的心声而感到高兴。流泪,是被老画家那种舍己救人的行为所感动。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贝尔门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处以苏艾之口转述。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是结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作者总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谈,如诉家常,既无跌宕起伏也无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缓缓进行,而不动声色地向读者素数一个故事。结尾时却重笔一撮,露出机关,使人恍然大悟,叹为观止。因为前文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老画家画叶救人的端倪,结尾却揭示出一个人生奇迹,作品潜在的艺术光彩奇迹般的闪耀出来,于平静之中掀起波澜,兜笔转势。欧·亨利式的结尾魅力恰在于此。回味全篇,老贝尔门才是小说中的主角,
全篇的精神和灵魂人物。那么老画家贝尔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小说中的人物,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脉络,对“含泪的微笑”,我们也做了浅尝辄止的分析。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小说,一起来看看老贝尔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找找书上描写老画家的段落或者句子。(3分钟之后)
描写的句子: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区狗。
2、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3、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4、没有明写的画叶的场景
师总结:小说中关于他的语言和行动只有寥寥数笔,从几句对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双红眼睛不停地流眼泪。”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成了琼珊和苏艾的保护神,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用他的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精神感动所有的人。(ppt 板书老贝尔门形象的关键词)
了解了老画家贝尔门的为什,现在我们探讨一下,这片画在墙上的叶子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为什么?
答:属于,1、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是最后一片叶子,绝对是艺术创作的巅峰之作。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曾提出“神思”的概念,这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一个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范畴。关于“神思”的的理解和阐释,或以为是艺术想象,或以为是灵感,或以为是构思,而本课这“最后一片叶子“灌注了一位老艺术家对艺术的巅峰理解,灌注了生命的灵性,灌注了人类全部的情感。
2、从职业角度来看,这“最后一片叶子”已经远远超越了艺术创作的范畴,它已经上升为一种职业评价,肯定了一个人职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正式这位老艺术家,穷其毕生的精力,通过这片叶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成就。
分析完整篇文章后,同学们,你们是否理解作者为什么给小说取名为“最后一片叶子”呢?
答:本篇小说构思巧妙的所在,就是从文章题目开始,贯穿全篇的“最后一片叶子”在股市的意义。这一片叶子关系着两个人的生命,一个人因此而活下来,一个人能因此而死去。而且作者巧妙地把琼珊对叶子的寄托与玄想放在明处,把
贝尔门为这一片叶子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放在暗处,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得暗线明朗化,这片叶子传奇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仿佛一首跳跃的诗,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贝尔门崇高的职业成功就是通过这最后一片的叶子实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成功?成功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也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这里所说的成功,包括职业成功和生活成功两个部分。由于职业是一个安身立命之根基,因而职业成功成了人们孜孜以求的首要目标。可是在今天的职场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匆匆上路的成功的追求者,他们或许还没有哦能够清楚什么事成功,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够干什么,就迫不及待地向成功的目标进发了。他们一刻也不敢放慢脚步,生怕在成功的路上掉队,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我要的成功是什么?评价成功的尺度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些人在外人看起来风光无限,而他自己却感受不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答:在如何对待成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成功不是财富的积累,二十获得幸福感;也有人强调名利的成功是一时的,唯有人格的成功才是永久的;还有人说成功就是让自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同时对社会有所贡献等。在现实生活中,于少数人获得财富的光鲜亮丽相比,我们看到的是职场上奋斗者疲惫的身影,倦怠的面容。如今,人们在评价职业成功上,更加注重的是心理的成就感,而最后一片叶子,正是这种意义上的成功,虽然主人公终其一生,穷困潦倒,但是他拼尽最后的力气,用手中的画笔,传递出爱的光辉,凸显其人格的魅力,这就是他职业生涯中一个巨大的成功。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除了在职业成功上的启示,你们是否还能得到别的启发呢?
答:在危难中要帮助他人,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态度,不放弃希望;对于自己的理想,要执着的追求。
最后老师送一首诗给大家。希望这首诗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能给大家动力。(《相信未来》食指)
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脍炙人口的《最后一片叶子》则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乔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乔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乔安西年轻的生命在风吹雨打的漫漫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生命的火光在一点点微弱下去。哀莫大于心死,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乔安西,把这最后一片藤叶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向那未知的虚无,永久的黑暗。
贝尔曼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但他在本来就篇幅颇短的小说中出场的次数极少。关于他的语言与行动有寥寥数笔,从几句对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然而,就是他,成了乔安西与休易的保护神,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那“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乔安西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是这苦难的世界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
一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的心灵”,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那么,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休易之口转述。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作者总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谈,如诉家常,既无跌宕起伏也无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缓缓进行,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结尾时却重笔一戳,露出机关,使人恍然大悟,叹为观止。因为在前文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老画家画叶救人的任何端倪,结尾却揭示出一个人生奇迹,作品潜在的艺术光彩奇迹般地闪耀出来,于平静中掀起波澜,兜笔转势。欧? 亨利式的结尾的魅力恰在于此。回味全篇,老贝尔曼才是小说的主角,全篇的精神。
《最后一片叶子》另一显著的特色在于对“情节空白”的运用,老贝尔曼“画叶”的行动本应是作品关键所在,作者却没有实写。只有结尾处休易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这样,在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似乎缺少了对整篇小说因果链条的一个完整印象――作者没有讲述故事的“中间部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这样,从接受美学角度讲,情节的创造、补充则需要文本的阅读者的继续完成。对于风雨之夜的
情形,读者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去再造。这样,小说的表面情节逐渐淡化而退为内化,使表面的事件的前后衔接转而为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对整部作品的合理解释不在于外部的单纯情节,而在于内部的情感情节,读者心灵的意象化,情感的形象化,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而理想化了。
出人意外而又慑人心魄的结局处理与对“情节空白”手法的运用,正是《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匠心所在。
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山东淄博市临淄四中 刘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故事讲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一千根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然后,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以看见这世界。 结论: 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
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最后一片叶子》
二、 复习有关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要点: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三、 概述故事情节,明确小说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小说的情节线索,确立一个主要人物。
人物:琼西、苏、贝尔门 主要人物:贝尔门
情节线索:最后一片树叶
四、 让学生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以突出作品所体现的人性美。
方法:通过把握故事情节,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贝尔门:善良、博爱、具有献身精神,“最后一片叶子”融进了他的爱、 善和宝贵的生命。
苏: 有爱心、重感情、善良。
五、 文学鉴赏
之一:人物塑造——“贝尔门”,美丑结合,形象独特。
之二:环境描写——“雨雪天气”,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之三:情节安排——“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四:语言运用——形象幽默。
六、 启示
七、写作练习
1、 琼西明白真相后她会如何想,如何做?以此为内容写一个300左右的片段。
2、 20年过去了,琼西成了著名的画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回忆起“最后一片树叶”的故事,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番话。她会说什么呢?通过联想和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
八 总结
“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西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门的博爱震撼了一次。 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得到了文学的熏陶,精神的享受,而且让我们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九、 课本诗朗诵
《写给“最后一片叶子” 》
最后一片叶子 ⒈ 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 ⒉ 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⒊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 教学重点:情节线索的作用 教学难点:主要人物与主题的表达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英雄人物虽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的遭遇、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能更普遍、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美国杰出小说家欧?亨利在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
二、 讨论课文,了解实物(叶子)作为情节线索的作用,借以把握情节发展㈠ 课前已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小说,并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共有55段(检查是否落实)。 ㈡ 请同学们说说,小说共写了哪些人物? 答:琼西、苏、贝尔门、医生 ㈢ 小说名为《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片叶子和小说中哪些人物直接发生关系? ⒈ 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 ① 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请同学配乐分角色朗读) ② 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学生讨论) 答:琼西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琼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西恢复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 ③ 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学生讨论) 注意前文医生话语中的伏笔(第7、11段) 琼西从叶子得到了启示,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使药物治疗的效果成倍提高。④ 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叶子居然能够抵挡“秋风扫落叶”的命运,这可能吗?为何琼西会相信最后一片叶子是真的? 答:躺在床上看得不真切; 那么单纯,根本没想过会是假的; 画得逼真; 尽管生活的苦难逐渐泯灭她生的欲念,但她那么年轻,对艺术的追求刚开始,潜意识里有着对生命的渴望。⒉ 最后一片叶子与贝尔门的关系①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上去的,找出文中对贝尔门的描写(请同学读第30段) 答:怪异的模样、火气十足,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一个失败的画家,还爱说大话,喝酒无节制。一个生活、事业的失意者。②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的,前文可有伏笔?贝尔门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第32、35、36段) 答:在普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③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最后一段) 答:因为这片叶子不仅是贝尔门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贝尔门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门的爱、善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⒊ 小说情节的作用 “最后一片叶子”串联着琼西
和贝尔门两个人物的活动,展开了所有的情节——琼西所受的人间苦难和贝尔门舍己救人的人性美。 幻灯片:在作品中起串联人物活动、展示故事情节发展作用的人物、实物、事件、语句等叫做情节线索。最后一片叶子是名物线索。 板书: 生命的征兆 最后的杰作 获生 名物线索 献身 琼西 贝尔门(主要人物) (人间苦难) (人性之美) 幻灯片:要通过情节线索梳理去把握情节中的人物及矛盾冲突,并由此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好地领会作品主题。三、 进一步研读课文,弄清谁是主要人物或主线人物,为什么。 ⒈谁是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的确定不能片面地从作者描写的多少去衡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① 从他与各方的关系看 ② 从小说主题的表现看 从①看,琼西病危,生命维系于“最后一片叶子”,是为了造成悬念,为贝尔最后杰作蓄势、铺垫。从②看,作者要歌颂的是一种人性美,具体表现为贝尔门的善良、博爱、献身精神,贝尔门是作家寄托主题的主要人物。如果把琼西看作主要人物,作品的主题便仅仅是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无理,抑或是表现人的精神、信念对生命的重要作⒉ 作者在塑造琼西、贝尔 门这两个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不同,表现在哪里? 琼西:正面描写(对话、神态) 贝尔门:侧面描写(画叶子是苏的口说出的),先抑后扬⒊ 对贝尔门画杰作的场面未作正面描写,为什么? 描写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表面情节虽淡化了,但通过读者的想象,可内化为读者心灵内部的情感,通过读者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使小说情节更丰富、理想化。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更凝练、蕴蓄的写法。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难以忘怀 (打罗丹字幕) 罗丹名言:“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四、 总结 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Post By:2005-11-3 15:43:0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感知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感悟主人公贝尔门的品格。 技能目标 体会精巧的构思,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热爱生命不屈不挠。 教材分析 重点 分析主人公贝尔门的形象,赏析精巧的构思。
难点 领悟“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以富兰克林的名言“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的生命就会枯萎“导入。
(一)走近作家欧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作品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二)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人物:贝尔门 琼西 苏 医生
2、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3、情节:贝尔门画最后的叶子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西。
(三)研读文段,感悟人物品格
1、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琼西,还是贝尔门,还是这两个人?为什么?
2、 初见贝尔门,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简介,师补充或强调
学生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小说内容。
学生讨论
寻读外貌描写部分 1分钟
2分钟
5分钟
小 结作 业
3、 又见贝尔门,你发现了什么?
4、 再见贝尔门,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人物形象:
初见贝尔门:穷困潦倒、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门: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
再见贝尔门:舍己为人 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
(四)品读结尾,赏析精巧的构思
作者满怀激情地讴歌了贝尔门舍己为人的美好心灵,可是不做一点心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伏笔,试加分析。
(五)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1、 在琼西眼里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
2、 对贝尔门来说,是绝笔和杰作。
3、 从整片叶子看到贝尔们高尚的人格,宝贵友情。
主题升华: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挫折和周围的人?
最后一片叶子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沐浴着人性美的光辉。
1、熟读课文,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2、结合本课所学,写一篇读后感。 分角色朗读语言描写
学生想象
口头表达
齐读有关段落
学生寻找一两处分析并交流
师点拨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齐读一首诗感悟体会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
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第二单元的贾平凹的《落叶》学过了吗?贾平凹对法桐树叶的年年凋零,年年新生,从欣赏到怜惜,从悲叹到顿悟,以至于最后敬仰起法桐来,面对落叶竟然让他领悟出一道人生的哲学命题: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
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它的存在。而同样是一片小小的落叶,却联系着两个人的生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欧·亨利笔下这片神奇的叶子。(板书课题)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指名介绍,师补充)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想一想小说中的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同时注意勾划生字词并进行解决)
边读边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根据勾划的时间线索及病情发展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情节结构:(板书)
时 间 线 索 病 情 发 展 叶子 心理变化
十一月 乔安病倒 多
一天上午 病重 失望
第二天早晨 病危 少 绝望
天刚亮 病好 希望
第二天下午 贝尔曼去世
十一月:乔安西病倒;一天早晨:乔安西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乔安西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乔安西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乔安西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自读课文完成后,指名概括,师进行评价)
三、走进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⒈从人物形象入手:哪个是主人公?
请学生自由讨论,从乔安西、休易,到贝尔曼,最后聚焦在贝尔曼身上: 乔安西: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休易:乔安西病了,是她照顾,乔安西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明确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乔安西,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师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要看人物的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A、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
明确四次:第一次正面描写。
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划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他的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体现他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第四次侧面描写:
体现他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由此,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领会人物形象对主旨的表现作用: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B、为什么极力刻画贝尔曼是个普通的画家,且性格怪异、缺点不少?这样写,与他最后的行动有无矛盾?(要求学生联系第一单元中阿长与卖灶糖老汉的形象)
这是真实的人,平凡的人,“平凡中的不平凡”更具有真实感。文中同时写了他仗义热心、办事痛快,关注乔安西的种种细节,这是他最后行动的基础。
C、师由休易的话过渡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明确: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他25年来一直说要画的“惊人之作”实现了;他为此付出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
①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乔安西按照她自己的“规定”,最后一片藤叶掉下
来时她也就随之而去。然而这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老掉不下来,按她自己的“规定”她就不应死去。乔安西在思索这样奇事的过程中对自己先前的悲观情绪作了检讨。她的精神信念发生了变化,她实现了医生开出的最后的药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这个信念的转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叶子”给的。而这片“最后的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所心是贝尔曼的杰作。
②“贝尔曼说了二十五年的惊人之作”的实现。贝尔曼是没有什么成就、画技一般的老画家。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但嘟哝了二十五年,始终没有动笔,始终一事无成。而这幅“最后的叶子”却救了一个人的命。所以说这是贝尔曼的杰作具有双关的意义,贝尔曼的愿望实现了,这是其他的画无法相比的的“惊人之作”。
③这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贝尔曼冒着风雨完成了作品,为此感染了肺炎被夺去了生命。贝尔曼只想到救人,而没有去想这样做面临的危险。贝尔曼的这一高尚行为是他人生的杰作。所以,这杰作又有图画和人生都称为杰作的双关含义。
四、主旨领悟、探究
1、随着树叶的凋零,乔安西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找出相应的语句吗?而她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要本原因是墙上画的树叶吗?(提示:从乔安西、贝尔曼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后一片叶子的表层义和隐喻义,并由此领悟文章的主旨。)
既是也不是,树叶仅仅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树立了生的信念,而这信念是贝尔曼巧妙传达给她的。
对乔安西而言,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生命的飘逝,在她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琼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乔安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对贝尔曼而言,这是他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更是维系他人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作品主题由此升华:最后一片叶子象征着贝尔曼关爱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2、谈谈感受
贝尔曼也许至死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也许不能算作成功的作品,但贝尔曼却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三个人物——乔安西、休易、贝尔曼,也勾勒出一个“人”形 (形成板书)。“人”这个字就是这样“互相支撑”而成的。(板书“人”)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也不缺少爱,缺少的是一颗感悟爱的心灵。亲爱的同学们,你能告诉我,通过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吗?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 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我。
友谊,需要用心去呵护。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学生谈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六、小结本课
著名作家史铁生有篇小说叫《命若琴弦》。我们可以看到: 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而今天我们所学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这样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因为爱,贝尔曼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显示出人性温暖的光辉;因为希望,让乔安西走出阴霾,获得了新生。衷心的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更希望同学们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挫折,永远不要放弃,坚持,一直坚持下去,总能看见风雨后灿烂的阳光。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2、王国维说过:“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写的只是一个小故事,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更多华丽词藻,但它却以深奥的思想内涵震撼、教育了人们。基于这点考虑,本课充分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文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对生命本质认识的高峰。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情节结构及其特点。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4、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整体感知
1、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请阅读全文,了解情节。
2、复述情节。
3、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讨论、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谈初读感受)
4、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讨论、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在文中有四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第二处是“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第三处是“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空间是到什么地方去的。”第四处是“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炸馒头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设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三)文本研读
小说的结局是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一片叶子?(过渡语)
1、在琼珊眼里这是怎样一片叶子?
讨论、明确:琼珊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珊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珊恢复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珊脱离了危险。
2、叶子到底掉没掉?(设计此问题目的是导出贝尔曼)
3、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先找到集中描写贝尔曼的语段,抓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去分析。 参考: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
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
讨论、明确:这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讨论、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过渡语)
(四)想象片段
学生想象并描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时的场景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五)深化探讨
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参考: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设计说明:生命教育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重点。生命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感悟生命,而且要帮助他们意识到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磨难、痛苦、无奈的过程。无论是苦难还是烦恼,都是个体生命在真实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与体验。设计这一探讨环节就是引导他们正视这一切,帮助他们学会接受、正确对待与处理能引起负向情感体验的事件的能力。)
最后一片叶子 教案
教学目标:
⒈ 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 ⒉ 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⒊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
教学重点:情节线索的作用
教学难点:主要人物与主题的表达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英雄人物虽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的遭遇、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能更普遍、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美国杰出小说家欧?亨利在短篇小
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
二、 讨论课文,了解实物(叶子)作为情节线索的作用,借以把握情节发展㈠ 课前已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小说,并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共有55
段(检查是否落实)。
㈡ 请同学们说说,小说共写了哪些人物?
答:琼西、苏、贝尔门、医生
㈢ 小说名为《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片叶子和小说中哪些人物直接发生
关系?
⒈ 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
① 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请同学配乐分角色朗读)
② 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学生讨论)
答:琼西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琼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
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西恢复了生的
信念,又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
③ 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学生讨论)
注意前文医生话语中的伏笔(第7、11段)
琼西从叶子得到了启示,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使药物治疗的效果成倍提高。 ④ 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叶子居然能够抵挡“秋风扫落叶”的命
运,这可能吗?为何琼西会相信最后一片叶子是真的?
答:躺在床上看得不真切;
那么单纯,根本没想过会是假的;
画得逼真;
尽管生活的苦难逐渐泯灭她生的欲念,但她那么年轻,对艺术的追求刚开始,
潜意识里有着对生命的渴望。
⒉ 最后一片叶子与贝尔门的关系
①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上去的,找出文中对贝尔门的描写(请同学读第
30段)
答:怪异的模样、火气十足,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一个失败的画家,还爱说
大话,喝酒无节制。一个生活、事业的失意者。
②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的,前文可有伏笔?贝尔门是一个什 么样的
人?(第32、35、36段)
答:在普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帮
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③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最后一段) 答:因为这片叶子不仅是贝尔门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贝尔门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门的爱、善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
杰作。
⒊ 小说情节的作用
“最后一片叶子”串联着琼西和贝尔门两个人物的活动,展开了所有的情节
——琼西所受的人间苦难和贝尔门舍己救人的人性美。
幻灯片:在作品中起串联人物活动、展示故事情节发展作用的人物、实物、
事件、语句等叫做情节线索。最后一片叶子是名物线索。
板书: 生命的征兆 最后的杰作
获生 名物线索 献身
琼西 贝尔门(主要人物)
(人间苦难) (人性之美)
幻灯片:要通过情节线索梳理去把握情节中的人物及矛盾冲突,并由此认识
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好地领会作品主题。
三、 进一步研读课文,弄清谁是主要人物或主线人物,为什么。
⒈谁是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的确定不能片面地从作者描写的多少去衡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
虑:
① 从他与各方的关系看
② 从小说主题的表现看
从①看,琼西病危,生命维系于“最后一片叶子”,是为了造成悬念,为贝
尔最后杰作蓄势、铺垫。
从②看,作者要歌颂的是一种人性美,具体表现为贝尔门的善良、博爱、献
身精神,贝尔门是作家寄托主题的主要人物。
如果把琼西看作主要人物,作品的主题便仅仅是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无理,
抑或是表现人的精神、信念对生命的重要作
⒉ 作者在塑造琼西、贝尔 门这两个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不同,
表现在哪里?
琼西:正面描写(对话、神态)
贝尔门:侧面描写(画叶子是苏的口说出的),先抑后扬
⒊ 对贝尔门画杰作的场面未作正面描写,为什么?
描写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表面情节虽淡化了,但通过读者的想象,可内化为读者心灵内部的情感,通过读者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使小说情节更丰富、理想化。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更凝
练、蕴蓄的写法。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难以忘怀
(打罗丹字幕)
罗丹名言:“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
先要作一个人。”
四、 总结
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
使人间充满温情。
TOP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雪国》叶子的人物形象[权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