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人忧天阅读理解答案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
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解释词语意思,
?崩坠( ) ?果( )
?只使( ) ?四虚( )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参考,
1、倒塌,坠落;
2、果然,果真;
3、即使;
4、四方。
2、杞人忧天。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阅读理解答案]
古文对比阅读理解
古文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枝( ) ..
⑵陶后鲜有闻( )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溪深而鱼肥
C .乃记之而去 D .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 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
2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译文: 。
3.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答: 。
4. 【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 。
三、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3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答: 。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1—4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
2. 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 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译文:
4. 甲乙两文中,“ ”“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4分)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1-4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 ②或王命急宣。( ) ..
③不以疾也。( )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 )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 。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答: 。
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 。
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
下面是聘才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杞人忧天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词语意思:
?崩坠( ) ?果( )
?只使( ) ?四虚( )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1、倒塌,坠落;2、果然,果真;3、即使;4、四方。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
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奇怪。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后,坐在门前乘凉,自言自语:“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这样,很替他担心,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呀,想开点儿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1)用“||”给短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讲的是一个杞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深度阅读:杞人忧天
他的忧虑
穿过昼夜
人寿有尽
天命几何
与众同着
众皆纳之
与众非者
众皆毁之
一群庸才
一堆常理
所有天才
毁于无形
杞人忧天是我国人人皆知,普遍使用的成语,意思是不必要的忧虑。这个成语的流行和广泛使用,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我们社会看来, 似乎“天地崩坠”不应成为人们思考的对象, 杞人忧天是愚蠢可笑的行为。杞人忧天真那么可笑吗?本文想表明, 杞人是值得尊敬的, 杞人忧天是值得提倡的。
杞人忧天的故事见《列子·天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人对天地崩坠的思考和忧虑确实是很深的,以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故事如果就此结束,就太简单了。故事接着写道: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因往晓之,曰: “天, 积气耳, 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 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 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 充塞四虚, 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 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 “虹霓也, 云雾也, 风雨也, 四时也, 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 河海也, 金石也, 火木也, 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 知积块也, 奚谓不坏? 夫天地, 空中之一细物, 有中之最巨者。……忧其坏者, 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 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 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 言天地不坏者亦谬, 坏与不坏, 吾所不能知也。”
引文太长了一些, 但它有利于反映这个故事的全貌。这里, 杞人等广泛讨论了天地的本质及其存在和运动问题。故事里, 杞人并不孤单,“忧彼之所忧者”、长庐子、列子是杞人的同伴。成语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然是包括长庐子在内的一类人。我看不出杞人有任何可笑之处, 相反, 对其还有一种崇敬和敬佩的感情。“杞人”指出, 天的本质是气, 地的本质是土, 并且天地只不过是“空中之一细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思想! 他们对天地会不会坏, 以及“人” 对此认识可能性的讨论, 也是非常深刻的。在我看来,“杞人”是思想者, 是大自然的探索者。难道自然科学不正是沿着杞人的道路, 发扬杞人忧天的精神发展起来的吗?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以历史的眼光看,近代自然科学发生在欧洲, 古代希腊文化是其源头。古代希腊文化为何能成为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源头呢? 一个根本的原因, 恐怕就在于与我国嘲笑杞人忧天不同, 希腊人大力提倡和推崇杞人忧天。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 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 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辰的运动以及宇宙之创生, 作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 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 显然, 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 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在希腊人看来,杞人忧天乃是对自然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并且这种对自然的认识和求知活动, 既不是为了做官, 也不是为了指导生产( 处在萌芽时期的自然科学与今天的自然科学不同, 萌芽时期的自然科学由于对自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还不足以广泛地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 。与我国传统鄙视这类活动不同, 希腊人积极提倡和大力推崇这类活动。有经验的人较之只有些官感的人为富于智慧, 技术家又较之经验家, 大匠师又较之工匠为富于智慧, 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慧。亚里士多德所谓理论部门的知识正是包括哲学和科学在内的“无用”的知识。杞人忧天的知识是这类知识的典型。泰勒士说世界的本原是水, 阿拉克西美尼说是气, 赫拉克利特说是火, 毕达哥拉斯说是数, 恩培多克勒说是水、火、土、气,尽管说法各不相同, 但他们都成为希腊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泰勒士等人难道不可以说是希腊的杞人吗?正是这类人的不懈努力, 促进了古代希腊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并为近现代的科学和文明建立了基础。他们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哲学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致恩格斯有充分的理由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 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就同样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杞人忧天”是希腊精神的重要特色和精华之一。科学的精神和古希腊人的精神是相通的。
遗憾的是, 杞人忧天在我国被看成是不必要的。《荀子·天论》说:“万物之怪书不说, 无用之辩, 不急之察, 弃而不治”。自然界的原理与原因不在人们努力探寻的范围之内。知识分子关心的中心是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治理。
我国传统作如此的选择, 当然有它的道理。根本原因在于儒家认为, 对自然界的探索活动是无用的。它既不能用来谋取官职, 又不能用来指导生产。“工匠不知, 无害为巧;君子不知, 无害为治。”
事实上, 在我国统治者看来, 这类知识不仅无用, 反而有害。“言无用而辩, 辩不急而察, 治之大殃也。”对自然的探索要求理性的头脑和怀疑批判的精神。这与封建统治对农民“朴力而寡能”的要求是根本对立的。
在我国,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自有它自然和社会的原因, 我国知识分子“头悬梁, 锥刺股” , 孜孜以求的“学问”不过是做人的学问, 做官的学问。知识分子的活动被纳入了读书做官的轨道。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探索活动的萎缩和方法论转向。这不能不说是近代自然科学不能在中国发生的根本原因。
传统学术以“人”为中心, 为出发点, 这一偏好不仅影响了整个学术的面貌, 而且影响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一方面, 它使传统的知识分子不花大的注意力关注自然界, 探索自然界的原理与原因;另一方面, 它使对自然的认识打上了“人” 的烙印。我国对自然的认识,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认识的一种外推。这样一种认识方法, 使我国的传统科学有自己的特色, 但却与近现代的自然科学大不相同。
历史走到了今天,要求于科技是为经济建设服务, 是要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政府以有用为标准来决定科研资源的分配和投入, 科技工作者以有用为标准进行选题, 这是有偏差的。这里存在的根本不足在于混淆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东西之间的界限, 抹杀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技术的灵魂是“有用”,是要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以有用为标准来要求技术, 来促进技术的进步是合理的。科学的灵魂则是求知, 是为了揭示自然界的原理与原因。今天的科学虽然是有用的, 但片面地用“有用”这个标准来要求科学, 来发展科学, 则是不恰当的。科学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杞人忧天的精神。
对于今天的科学来说, 由于它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科学确实是有用的。在高度体制化和社会化的今天, 要抛弃对有用的考虑来发展科学,是不切实际的。但要发展科学, 就要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办事。单从有用性考虑是不够的。“杞人忧天”精神是古希腊文明高度繁荣的原因, 也是古希腊文化能够作为近代自然科学良好生长点的原因。在今天, 要发展科学, 在注意有用的同时,同样要提倡杞人忧天的精神。
由于工具理性不可避免的要长期发挥作用, 重新审视和评价杞人忧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单从有用来发展科技, 特别是科学,恐怕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单从有用来发展科学的结果, 恐怕是科学发展不了, 科技为经济服务也要落空。要发展科技, 在强调有用的同时, 也要大力提倡杞人忧天, 提倡不以实用为目的, 探索自然界原理与原因的精神。
科学与技术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科学探索自然界的原理与原因,技术是要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技术是把双刃剑!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杞人忧天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