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赵雪冉 财务管理2011级一班 20115516 【摘 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感觉渐渐淡了,一开始以为是以为自己慢慢长大了,渐渐成熟了,对过年没有了兴奋感,以为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但今年过年,不管是和亲戚还是和同学朋友聚在一起,谈到过年都说过年没什么年味儿了,有点像是形式主义的感觉了。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对外来节日的兴趣却越来越浓,比喻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等等。因此我决定以此为话题,主要采取社区走访及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此次社会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报告记录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春节 年俗
一、春节的准备
年货
购置年货无疑是春节最重要的准备活动,过年前夕陪同父母一起置办年货,商场、超市、菜市场人流络绎不绝。鸡鸭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必备,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平时也可以吃到的东西,大家也就不那么热衷大鱼大肉的生活,相反各种瓜果蔬菜在年货中占了很大比例,注重养生合理搭配的饮食也就成了大多数人们过年的饮食标准。
1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上图是在超市所拍,蔬菜类柜台前人群熙熙攘攘而肉类柜台前生意却很冷淡。可见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由此也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去邻居家调查,他们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水果、干果,体现了过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享受放松
家内装饰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过年了,家里自然会添加一些装饰增强喜庆的节日气息,妈妈早早买好的大福字,还有社区张阿姨家悬挂着的有着丰收意义的辣椒串及立体的春字,家里的每一处小细节
2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都透漏出节日的氛围,也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翼和期盼:家人和和睦睦幸福生活,来年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二、年俗
有民谣道出我过春节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进入了腊月也就踏进了新年,从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到腊月二十三的芝麻糖等等,过年的气息越来越重。
贴对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 俱、影壁中。“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
3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家里的春联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 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也
4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是爆竹的一种神话传说。
小区内赵大爷在初一早晨放鞭炮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
5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家里供奉的财神爷,妈妈每年过年都会擦得干干净净,虔诚的拜上一拜,希望来年财运更好,一家人的生活更好。
三、守岁和年夜饭
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正准备团圆饭的何阿姨抱出来一条菜市场上买来的一条巨大的鲤鱼,笑得合不拢嘴,她说鱼象征着“吉庆有余”、“连年有余” ,明年的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
6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我家的丰富的年夜饭
四、庙会
庙会,又叫“庙市”或“节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庙会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在
7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也有庙会活动。
童年的记忆就是每年春节就会和爸爸一起去赶庙会,坐在爸爸肩上看各种各样的表演,有舞龙舞狮,大头娃娃,扭秧歌等等。庙会上也不缺乏各种小吃美食,总会吃的肚子饱饱的。糖人,泥人是深受小朋友喜欢的民间手艺。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去了老家的庙会——浚县庙会,重拾小时候的记忆。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家乡的浚县庙会也有许多人烧香拜佛,这不是迷信活动,而是一种人们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极具家乡特色的小玩意——泥沽沽。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咕咕”。 在童年的记忆里,尤为深刻的是庙会上的泥哨子,墨黑的底色上随便点着或白或红的彩斑,最主要的是它还可以吹出不同的声音,“咕咕”“嘀嘀”“嘟嘟”,小时候逛庙会的时候总会买上几个大的小的,各种颜色的泥沽沽。
8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现如今,庙会已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人们都在抱怨春节年味的越来越淡,外国的节日却在我们身边生机勃勃了起来:传统浪漫的七夕节俨然已被情人节所替代,元旦也被赶在前面的圣诞节掩盖的黯然失色,重阳节的登高记得的人一寥寥无几,但平安夜吃个苹果却一定记得,还有端午节去被韩国申报,所有的这些现象不少国外人都吃惊,他们的节日,我们却比他们庆祝的更隆重。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入侵现象,这种文化入侵的力量是相当可怕的,他让我们见见忘记自己的文化,进而控制我们的名族的价值观,最后势必导致国人的爱国意识的丧失。本次社会实践,我记录了春节生活的点点滴滴,希望这些不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失去,不会在将来的一天成为我们的记忆。
9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年味
年味
赵雪冉 财务管理2011级一班 20115516
【摘 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感觉渐渐淡了,一开始以为是以为自己慢慢长大了,渐渐成熟了,对过年没有了兴奋感,以为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但今年过年,不管是和亲戚还是和同学朋友聚在一起,谈到过年都说过年没什么年味儿了,有点像是形式主义的感觉了。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对外来节日的兴趣却越来越浓,比喻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等等。因此我决定以此为话题,主要采取社区走访及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此次社会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报告记录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春节 年俗
一、春节的准备
年货
购置年货无疑是春节最重要的准备活动,过年前夕陪同父母一起置办年货,商场、超市、菜市场人流络绎不绝。鸡鸭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必备,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平时也可以吃到的东西,大家也就不那么热衷大鱼大肉的生活,相反各种瓜果蔬菜在年货中占了很大比例,注重养生合理搭配的饮食也就成了大多数人们过年的饮食标准。
上图是在超市所拍,蔬菜类柜台前人群熙熙攘攘而肉类柜台前生意却很冷淡。可见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由此也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去邻居家调查,他们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水果、干果,体现了过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享受放松
家内装饰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过年了,家里自然会添加一些装饰增强喜庆的节日气息,妈妈早早买好的大福字,还有社区张阿姨家悬挂着的有着丰收意义的辣椒串及立体的春字,家里的每一处小细节
都透漏出节日的氛围,也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翼和期盼:家人和和睦睦幸福生活,来年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二、年俗
有民谣道出我过春节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进入了腊月也就踏进了新年,从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到腊月二十三的芝麻糖等等,过年的气息越来越重。
贴对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 俱、影壁中。“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
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家里的春联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 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也
是爆竹的一种神话传说。
小区内赵大爷在初一早晨放鞭炮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
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家里供奉的财神爷,妈妈每年过年都会擦得干干净净,虔诚的拜上一拜,希望来年财运更好,一家人的生活更好。
三、守岁和年夜饭
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正准备团圆饭的何阿姨抱出来一条菜市场上买来的一条巨大的鲤鱼,笑得合不拢嘴,她说鱼象征着“吉庆有余”、“连年有余” ,明年的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
我家的丰富的年夜饭
四、庙会
庙会,又叫“庙市”或“节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庙会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在
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也有庙会活动。
童年的记忆就是每年春节就会和爸爸一起去赶庙会,坐在爸爸肩上看各种各样的表演,有舞龙舞狮,大头娃娃,扭秧歌等等。庙会上也不缺乏各种小吃美食,总会吃的肚子饱饱的。糖人,泥人是深受小朋友喜欢的民间手艺。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去了老家的庙会——浚县庙会,重拾小时候的记忆。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家乡的浚县庙会也有许多人烧香拜佛,这不是迷信活动,而是一种人们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极具家乡特色的小玩意——泥沽沽。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咕咕”。 在童年的记忆里,尤为深刻的是庙会上的泥哨子,墨黑的底色上随便点着或白或红的彩斑,最主要的是它还可以吹出不同的声音,“咕咕”“嘀嘀”“嘟嘟”,小时候逛庙会的时候总会买上几个大的小的,各种颜色的泥沽沽。
现如今,庙会已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人们都在抱怨春节年味的越来越淡,外国的节日却在我们身边生机勃勃了起来:传统浪漫的七夕节俨然已被情人节所替代,元旦也被赶在前面的圣诞节掩盖的黯然失色,重阳节的登高记得的人一寥寥无几,但平安夜吃个苹果却一定记得,还有端午节去被韩国申报,所有的这些现象不少国外人都吃惊,他们的节日,我们却比他们庆祝的更隆重。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入侵现象,这种文化入侵的力量是相当可怕的,他让我们见见忘记自己的文化,进而控制我们的名族的价值观,最后势必导致国人的爱国意识的丧失。本次社会实践,我记录了春节生活的点点滴滴,希望这些不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失去,不会在将来的一天成为我们的记忆。
年味消失社会实践心得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追寻消失的“年味儿”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
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臵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根据这一情况~在寒假里我们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活动。通过街头的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
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 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
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
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 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六~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综上所述~春节的传统味道已被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所淹没。我们不能阻止社会它不断向前~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继承~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忘记历史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不要抛弃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传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是唯一拥有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优秀民族~也是唯一享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民族~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曾经带给我们童年欢乐和期盼的节日越来越没有从前的滋味。
羊年春节的一大特色就是手机抢红包了~支付宝、微信、微博的手机端软件齐上阵~让全国网民陷入了疯狂的红包大战之中。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新华社也在今天发文批判“电子红包让春节失去了亲情”。
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向亲友派发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让抢红包从线下走到线上~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电商巨头也借机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给人们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欢乐。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
难怪有人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试想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臵~得不偿失。
相信很多网友都在抢红包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最后算下来~收到的红包恐怕只有三五元钱而已~一顿早饭都换不来的红包却让冷落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实在是得不偿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来挽救我们“变味儿的春节”,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我们应该着手现在出现的新的媒体~比如电视的公益广告~微电影~电影~数字广告等手段来进行感人至深的宣传。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相信我们都能找回丢失的家的味道~春节的味道。
不论社会发展如何迅速~也不论我们是否像从前一样渴望新年的新衣服、压岁钱。春节的味道应该是家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千山万水都不能阻绝我们亲情的传递~再丰盛的物质都不能弄丢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港湾。新年~更是一种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花再多的钱也不如实实在在陪陪家人重要~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份 能够支持我们成长~能让我们依靠的亲情。这是什么都不能代替的珍贵情感。希望明年的春节能比今年更加温馨~能让我们找回丢失已久的“年味儿”:
传承年味,最美家乡社会实践报告
传承年味,最美家乡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年味
年味
赵雪冉财务管理2011级一班 20115516
【摘 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感觉渐渐淡了,一开始以为是以为自己慢慢长大了,渐渐成熟了,对过年没有了兴奋感,以为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但今年过年,不管是和亲戚还是和同学朋友聚在一起,谈到过年都说过年没什么年味儿了,有点像是形式主义的感觉了。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对外来节日的兴趣却越来越浓,比喻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等等。因此我决定以此为话题,主要采取社区走访及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此次社会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报告记录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春节 年俗
一、春节的准备
年货
购置年货无疑是春节最重要的准备活动,过年前夕陪同父母一起置办年货,商场、超市、菜市场人流络绎不绝。鸡鸭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必备,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平时也可以吃到的东西,大家也就不那么热衷大鱼大肉的生活,相反各种瓜
果蔬菜在年货中占了很大比例,注重养生合理搭配的饮食也就成了大多数人们过年的饮食标准。
上图是在超市所拍,蔬菜类柜台前人群熙熙攘攘而肉类柜台前生意却很冷淡。可见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由此也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去邻居家调查,他们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水果、干果,体现了过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享受放松
家内装饰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过年了,家里自然会添加一些装饰增强喜庆的节日气息,妈妈早早买好的大福字,还有社区张阿姨家悬挂着的有着丰收意义的辣椒串及立体的春字,家里的每一处小细节
都透漏出节日的氛围,也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翼和期盼:家人和和睦睦幸福生活,来年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二、年俗
有民谣道出我过春节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进入了腊月也就踏进了新年,从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到腊月二十三的芝麻糖等等,过年的气息越来越重。
贴对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
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 俱、影壁中。“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
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家里的春联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 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也
是爆竹的一种神话传说。
小区内赵大爷在初一早晨放鞭炮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民间春
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
篇二:社会实践报告 《走进家乡、传承文化》
走进家乡、传承文化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办实事、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做贡献,我们二级学院开展了以“走进家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实践活动,这个寒假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我发现以前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包油角、炸糖环、制作年饼,但是现在却发现没几个家庭是去做这些事情的,都嫌麻烦,都是到城里直接买现成的。我也央求过家里人去包包油角,但是他们总是说没空,而且又麻烦,所以就不了了之。我还发现,以前每到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写对联或请人写对联,然后自己贴。但是近几年来,从来没有人写过对联,都是到外面买那些印刷精美的对联,而且价格还不便宜。慢慢地就发现,很多很多过年的习俗,就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好像慢慢地就失去了传承。还记得以前的老人们会做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例如竹编、草编、手工刺绣、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但是当这些老人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谁来继承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呢,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时尚之物不断涌现,各国之间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载籍丰富,蕴蓄着无数宝藏,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然而,众所周知,在一段不算太短的时期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冷落甚至否定。“拨乱反正”以
后,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剧烈变动所引起的文化秩序和道德混乱,使人们渴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力图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以至未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因为这是近年来兴起的回归传统的全球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发掘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作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好好的传承下去。
不过令我欣喜的是,我发现我们家乡正在盖一栋文化室,这个文化室是用来给村里的人自己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的,里面存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方便大家学习与传承。这个文化室是村委响应党的号召“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建的,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传承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不要忘了祖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我们要走进自己的家乡,好好学习好好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篇三:美丽中国 家乡年味 假期实践报告
美丽中国〃家乡年味主题摄影实践活动报告
临泉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三面和河南县界接壤,县城因滨临泉河而得名。临泉古称沈丘国,是全国人口第一大县,皖西北重要的农业大县,农业发达,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其独特的传统优秀春节文化。
一.春节祭祖 从进
入腊月开始,伴随着务工
人员返乡,祭祖活动便开
始了。人们拿着火纸、香
火、鞭炮或烟花到自家已
逝去的先人的祖坟旁进
行祭祖活动。通常是同一
门第的三五人带着孩子一同前往。孩子在大人的指引下给先人磕头跪拜,希望先人多多眷恋自己,自己将来能有一个好未来。大人在先人坟头为先人烧冥币和火纸,希望先人能在另一世界过得好一些。与先人谈话,多是希望先人能保佑在世家人来年平平安安或是能有好收成。即通过祭祖活动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活动有利于人们对先人的敬畏和虔诚的心态的形成和对家中长辈的孝敬美德的传承。教会后人不忘本真,无论自己将来怎样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出身。
二.上庙拜佛 过年烧
香虽然有一些迷信色彩,
但是却表达了人们的美好
期望。临泉人过年除了要
在自家烧几炷香外,人们
还要去附近的寺庙烧香拜
佛。人们往功德箱捐一些
钱,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平平安安。有钱人多捐,人们或多或少的捐赠来表达对佛祖的虔诚。,捐来的钱一部分用于庙宇的维护修缮,
另一部分用来帮助贫苦农户,救人于危难之中。另外,头香是人们争
抢的要点,有人甚至熬夜等到深夜十二点,争上第一炷香。因为第一炷香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好运。庙宇附近的经济得以发展,募捐的钱也帮助了很多处于最困难最低层的人们。
三.扫房掸尘 扫房子是
汉族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扫
房古称扫年,起源于古代汉
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
教仪式。腊月二十四“扫房”
的习俗在临泉一带也确实
盛行,人们纷纷拿起扫帚、
抹布、长鸡毛掸子把家里一年内难以打扫的死角、屋顶彻彻底底的打扫一番。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一方面希望自己能以一个新的姿态去迎接一个新年,希望新年自己也能干干净净做人,不被世俗所玷污,守住自己心灵的净土;另一方面希望自己来年不受病痛折磨,身体健健康康、结结实实。
四.集市相亲 虽然说现在的人们生活水
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临泉县依旧
是全国贫困县,经济依旧不发达。受传统父
母包办文化、社会、经济及现代恋爱自由、
男女平等先进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临泉
地方特色的婚姻文化。通常是通过媒人介绍,
男女双方见面交流,见面结束之后,通过媒
人传达男女双方的意愿。与传统父母包办婚
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最终决定权落到了当
事男女的手中,不再由父母强制决定,当然
父母的建议其侧面辅助作用。受现代因素的影响,成功率较之前大为下降,男女双方对爱情的选择,对自己将来伴侣的选择更加谨慎,考虑到的问题也更加全面。但受于贫困,青年男女基本上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所以年底成了青年男女见面的最佳时间。
五.除夕熬夜
熬夜看春晚已经
成了全国人民一
年一度的视觉盛
宴,除了看春晚
外,人们的过年活
动还有很多。青年
和家中长辈唠唠
家常,谈谈工作、
爱情、来年打算、本年收入等等。孩子们则出门放鞭炮,走村窜户的看烟花。熬夜在临泉地区又称“熬棉袄”,顾名思义,大家披着厚厚的棉袄熬进行除夕活动,谁熬的时间越晚就意味着谁来年福多财多,故又有熬棉袄大赛。到深夜十二点,大家又都出门放鞭炮来迎新,越靠近十二点越吉利,所以有人掐着点放炮。午夜十二点大家纷纷出门看烟花爆竹,想当美丽。
六.年饭 相对于年夜饭,
临泉人更加注重除夕的午饭
和大年初一的午饭,这两顿
饭也不知怎么称呼,姑且就
叫年饭吧。通常这两顿饭是
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三世同
堂甚至四世同堂。受于人数
限制,通常是家族男性聚在一起,但也有女性。一大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晚辈向长辈敬酒表达新年祝福,长辈对晚辈提出新年要求或新年新年祝愿。估计这也应该是老人一年之中最快乐的时刻,无论多远通常孩子都会回来与家人团
聚
七.年“味 ” 年味当然少不了
美味的饭菜。往往是最具有地方特
色的饭食,临泉地区具有地方特色
的美食有大肉、
(古代中国只有豕、
豚、彘肩、圂腴等词用于祭祀礼节、饮食,
没有专门特指猪肉的名词,于是,吃大肉
就成为民间专指吃猪肉的词汇,大肉随之
成为民间特指猪肉的专有名词)肘子(猪
腿与身体相连的部分通过烧、扒、酱、焖、
卤、制汤等方式制作的菜肴)、阜阳格拉
条,阜阳枕头馍、麦酒糟(以小麦为发酵原料,通过乳酸菌发酵得到的一种类似米酒的食品)。
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社会环境、发展历史,这些因素的组合搭配影响着一个地区特色年味文化的形成。临泉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县,其中农耕、饮食文化尤为突出,受长期贫困的影响,传统文化遗留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文化水平的提高,我相信随着现代先进思想与古老传统文明的碰撞,在临泉这片土地将展现出更多更好具有临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其中也包括年味文化,也正是这些具有各自特色的地方文化构成了这个深厚博大、源远流长的美丽中国。
年味实践报告
年味
赵雪冉财务管理2011级一班 20115516
【摘 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感觉渐渐淡了,一开始以为是以为自己慢慢长大了,渐渐成熟了,对过年没有了兴奋感,以为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但今年过年,不管是和亲戚还是和同学朋友聚在一起,谈到过年都说过年没什么年味儿了,有点像是形式主义的感觉了。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对外来节日的兴趣却越来越浓,比喻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等等。因此我决定以此为话题,主要采取社区走访及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此次社会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报告记录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春节 年俗
一、春节的准备
年货
购置年货无疑是春节最重要的准备活动,过年前夕陪同父母一起置办年货,商场、超市、菜市场人流络绎不绝。鸡鸭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必备,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平时也可以吃到的东西,大家也就不那么热衷大鱼大肉的生活,相反各种瓜果蔬菜在年货中占了很大比例,注重养
1
生合理搭配的饮食也就成了大多数人们过年的饮食标准。
上图是在超市所拍,蔬菜类柜台前人群熙熙攘攘而肉类柜台前生意却很冷淡。可见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由此也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去邻居家调查,他们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水果、干果,体现了过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享受放松
家内装饰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过年了,家里自然会添加一些装饰增强喜庆的节日气息,妈妈早早买好的大福字,还有社区张阿姨家悬挂着的有着丰收意义的辣椒串及立体的春字,家里的每一处小细节
都透漏出节日的氛围,也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翼和
2
期盼:家人和和睦睦幸福生活,来年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二、年俗
有民谣道出我过春节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进入了腊月也就踏进了新年,从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到腊月二十三的芝麻糖等等,过年的气息越来越重。
贴对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 俱、影壁中。“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
3
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
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家里的春联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 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
4
遁的办法。这也
是爆竹的一种神话传说。
小区内赵大爷在初一早晨放鞭炮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
篇二:关于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
作者:伍海涛
内容摘要:
5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对相当广泛的社会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4%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这不是个好消息~
关键词:
春节
年味
年味变淡
春晚
团圆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
6
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
近年以来,总听闻身边的人抱怨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听的多了,再有自己的感受,觉得确实是这样的道理。适逢寒假,在家无事,为了验证是否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感受,便制作了一份关于春节年味的调查报告,放到网上,进行验证。
问卷很短,只有十道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题一题的地进行分析,看最后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吧
通过第一道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春节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占了近七成,说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和家人过春节,把除夕团圆作为一种值得坚守的传统。但与此同时,仍有近三成民众春节没有与家人在一起,这里可能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但是,多少都和现代社会这残酷的竞争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可能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敢也不能回到故土。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从而得出
7
的结论是具有相当大的现实参考意义的,能比较客观地反应实际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21到50
岁的青壮年的群体是本次调查的主体
人群,他们是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调查的覆盖面做的也还不错。
从本图中可以看出,超过八成的民众都认为现在“年味”越发淡薄了~这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作者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或者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态,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年味”淡薄的现象,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才行,现在必须就行动起来~
篇三: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赣南师范学院
2013—2014学年寒假社会实践
实践报告
院系: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姓名:徐武程
学号:121104040
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学院: 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8
姓名:徐武程
学号:121104040
实践单位: 面包销售
寒假到了,新年快要到了。我们终于可以快乐过一个美妙的假期了。可是,我们怎么才能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寒假呢,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所以今年过年,为了锻炼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精彩,因此,在大学第二个寒假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最有感触的就是在面包店里卖面包的这份工作。特有如下心得体会与感悟。
一、实践目的: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
9
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二、实践内容:通过在店内以零工的形式锻炼自己的能力,体会社会事务,工作辛劳。
三、实践结果:通过在店内工作的将近一个月时间,不仅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到了来之不易的工资,更通过这次实践,亲身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收获了
许多在学校里没体会到的酸甜苦辣,增长了自己的社会经验,获益匪浅。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1(挣钱的辛苦 每天辛辛苦苦重复同样的工作,小心翼翼的进行日常工作,才可以得到工资,这次的体验确实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一分一厘都来自于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挣钱确实是个很艰难的过程,需要全心全意的付出。
2(人际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
10
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3. 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因为在销售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如果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懂得拘泥于一般的原则而不懂得变通,有可能会导致交易失败甚至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一定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4. 微笑面对每一位顾客 对人友善,肯定会获得回报。而表示友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微笑。因为微笑是所有人类共有的语言。做服务行业的人应该养成微笑的好习惯。面带微笑的人,给人一种容易亲近而友善的感觉。而且,微笑是人的一种本能,它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也无需努力,但它使人感到舒适,乐于接受你。相对于面无表情甚至表情冷漠的人,人们更喜欢与面带微笑的人打交道,更何况在服务行业中作为上帝的顾客。
5、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
11
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
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五、概论与综述:在这次为期较短的社会实践中,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人生需要奋斗,我们都需要从现在就开始掌握一定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心灵,武装自己的大脑,使自己的人生精彩而灿烂。我看到了一些在学校看不到的东西,也学到了一些在学校里
12
学不到的知识。我想,这个应该是我这次做社会实践最大的收获。
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春节民俗变化
正 文:
一、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各地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
2.通过自身的生活体会,感悟时势变迁对传统春节的习俗的影响,分析研究春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历史发展,明天社会的作用和内涵。
二、调查方法:
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研当今社会与过去的春节习俗的差异。并且对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挖掘经济发展对春节风俗的影响。
三、调查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满足于仅停留在物质上的享受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样。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提高群众文明素质,而且可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由于春节有很多风俗习惯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选择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或者习俗来进行探究,春节大致变
13
化、除夕夜守岁、拜年的方式变化以及
过年时禁忌和习惯的渐变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春节的大致变化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回家同父母家人一起过年,只有极少数人单独过春节。从这方面看来春节,团圆两个字任然非常重要,中国人追本溯源的思想仍然比较牢固。除夕夜时,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一直呆在家里和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开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渐成为了习惯,甚至成为传统,很多在中国过年的外国人也说除夕夜不看春晚不像过年,央视春晚既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春节的习俗。另外,外出走亲访友是一些人的选择,但是不同的地域所占比率有所不同,比如处于北方极寒地区的呼伦贝尔人们大多选择呆在家里看春晚,在南方则多一些。春节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有近一半的人仍然同以前一样,春节期间吃喝玩乐,也有一些人选择旅游过春节,而且今年的出国旅游过春节的人数较去年多了一倍以上。民以食为天,春节在吃这方面上同样也发上了变化,以前南方的广东福建等省市有捞生的习俗,时间久了这一风俗随着华人的外迁传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
篇四:实践调查报告春节年味变淡了
春节年味变淡了,,,
14
应化0930908032066钱冬妹
春节的七天大假已经结束。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人们摸摸荷包发现似乎瘪了不少,仔细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过年花钱更多了,可这年味却似乎不可挽回地变淡了。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合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一)花钱多少与年味成反比
与五一、国庆不同,春节应该是老少团圆、走亲访友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表达着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一种特殊情节。但现在,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春节期间投放市场的商品总值比同期增长20%以上,而销售增幅也同样超过20%。省经贸委市场流通处罗房枢说,在前后持续约一个月的春节消费月里,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销售总额上涨约30%,达到600亿元。分摊到全省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费近800元,这还是一个较保守的测算数字。消费虽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的到的。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花钱更多,但品位年味更难的原因有很多:
15
其一,将春节的过去与现在纵向相比,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
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如果划曲线图,过去的曲线更加陡峭,现在则平缓的多。
其二,将春节放在全年中横向来看,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圣神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有位消费者表示,:“该买的总是要买的,和其他日子一样,春节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花钱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服,餐桌上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的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的了。
(二)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1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等许多传统过年习俗,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也正在逐日冲淡年味。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衣新鞋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传统年货一条街也是各商场、超市的保留“节目”。但是
16
年货制作的社会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饭的酒店化,极大的冲淡了传统年味。或者说,这年味“不地道”了。
2 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传统的贺卡,电话祝福,走亲访友的祝福已经越来越少了,人们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浓浓情谊,再有趣味的短信读起来也味同嚼蜡了。
3 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传统春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调查显示,在被访问者中,春节黄金周期间有意出外旅游的比重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出游者人均花费552.9元,预计全市居民旅游总花费21.6亿元。同时,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以及节前掀起的一股购车热潮,今年春节不少市民自己开车回家过年,而选择自驾车游的人也明显增多,自驾游已经成为一种过年时尚。
因春节而拉动的像家电、家具、楼房、靓车、旅游等部分消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因此传统型消费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变得十分微弱了。
(三)来年过年会更加个性化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表示,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17
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中国人均生产总值正处于一个量变聚集的过程中,一个消费稳健的庞大中产阶级层队伍正在形成,未来过年还将向花钱更多、年味更淡、消费方式越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大方向演变。或者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未来人们过年会花钱更多,体验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措施,让人们从传统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忙碌,年味将越来越脱离“物化”而转向为“情化”,从”肚子过年”到“脑袋过年”,由“节庆型”向“假期型”过渡。
但是我却希望能够尽我的一点力,呼吁广大人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重温那种过年的温馨感觉,。和亲人围坐一团,聊聊天,谈谈心,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在鞭炮声,烟花绽放中迎来新的一年,看看平凡简单却无处不透露着温馨甜美的感觉。
18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