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现状差异的分析,指出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所在,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根据渐进原则的要求分步实现,结合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以教育信息为突破口带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义务教育;均衡化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地域之间的差异不断加大,发展不均衡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其中 教育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义务教育则是教育的基础环节,可谓是重中之重。 纵观国内外, 义务教育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 由于城乡差异、 家庭经济背景、 原有文化差异、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义务教育发展处于一 种不均衡的态势。近些年,各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逐步改善这种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之现状
长期以来,我如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筹措、分配主要由地 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 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 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 在所难免。 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 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城乡基础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比如,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合 理。数据统计显示:2002 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 5800 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 77,,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不到 40,;占总人口数 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 23,的 教育经费。显而易见,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合理的应有的经费投人,就难以与城市基 础教育均衡发展。因此,经费分配失衡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此严重的失衡是不是让我们束手无策了呢,其实,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解决的可能性的。只要我们有信心、想办法,就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制度。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性很强,因此,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的 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依法办事,按章操作,提高运作的规范性,减少或避 免实施的随意性。 首先各级责任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各有 责任。为了落实责任到位,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首先,各级的责任必须明确, 坚决杜绝职责不清的现象,以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次,要把各级履行职责 的情况纳入政绩的考核范围,奖优罚劣。各级的职责虽各有分工,但是分工不能 分家。因此,必须做到分工合作,上下协调,渠道畅通,以充分发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的整体
效应。 同时,要坚持教育均衡化的内涵发展方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 为本,提高办学水平,高质量、抓特色、扬优势,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 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二者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有利于搞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 现实工作,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二)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加大对于基础教育、中西部地区教育、贫困地区教育 的投入,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核心目标之一。“均衡配置学校办学 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 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 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 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 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 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 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 网络资源到到共享、 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 美丽的教室, 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 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 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缩短教育师资配置的城乡差异。
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指教水平 亟待提高。农村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教师多为当时“民转公”教师,而且多集中在农 村小学。 “民转公”教师为当时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 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原因,多数很难适应新形势 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些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更、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 面明显不适应, 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从城乡基础教育教师配备情况看, 城区、县镇学校普遍存在超编现象,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普遍缺编。 山区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艰苦,教师应得的政策性津补贴未得到完全落实,城乡 小学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如此,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就促成了学生受教 育过程的不平等,导致教育结果的差异。
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缩短这种差异,使城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
(四)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教师是学校的第一教育 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靠全体教师去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学校教育 均衡化根本。 学校教师队伍要实行现代化,首先要求全体教师具备丰富的现代化 科学知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相应的文化 知识水平。例如:加大培养骨干教师和名优教 师的力度,特别要利用教科研力量来培养骨干教师。形成骨干、名优教师群体。 以骨干教师促进教科研做法,既全面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 水平,又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为当地教育发展起辐射和支撑功能。
其实,我们国家已经注意到教育失衡的现象,这些年来也采取了很多措施。2003 年 起,国家相继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等重 大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了“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 障、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营养改善计划”等一 系列重大措施。《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 “均衡配置学校办学 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 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
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 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 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 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 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 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 网络资源到到共享、 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 美丽的教室, 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 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
所以,面对失衡现象,我们就要充满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 做起,共同努力,为有效的解决,为取得成功作出应有的努力。认识到失衡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解决的可行性,我们要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走出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的误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的内容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
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学生的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中心实验小学 颉建宏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存在的问题:要使学生均衡发展,必须抓好后进生。所谓后进生,是指学习上、思想上暂时落 后的学生。后进生是由智力、非智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把提高全体 公民的素质作为教育目标。所以后进生转化是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产生的背景: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 即使是一个很好的班级也是有一些相对落后的孩子。 后进 生的产生是由一定内在因素造成的, 概括起来的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智商不高直接造成学习成绩 落后。二是学习方法呆板,思维狭窄,学习成绩难以突破。三是学习马虎,知识残缺,成绩不稳。 四是骄傲自满、放任自流。五是学风不正,对待学习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或投机取巧。
二、方案的内容与实施
1、后进生转化方案的基本内容:
对待上述第一类后进生,教师从感情上、生活上、学习上体贴他们,重点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 自信心,切忌用歧视的言行嫌弃他们,更不能践踏其自尊心或侮辱其人格。坚持不懈地启发,不厌 其烦地讲解示范,循序渐进,定有成效。
对待上述第二类后进生, 教师必须从开阔学习思路入手, 特别注意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以优良的教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
对待第三类后进生, 一方面把近期教育同远大理想教育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 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挖掘出内在的学习潜力;再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 认真勤 奋刻苦,养成自检自律自强的习惯;第三方面是培养形式呢感的自查能力,克服厌学、贪玩等不良 习惯,扎实认真地完成作业。
对待第四类后进生只靠苦口婆心的帮助教育是不够的, 必须不断增加适当的学习压力, 伴以严 厉的批评,是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假如平时不是采取积极主动的帮助措施,而是消极的对待,甚至 泼冷水, 他们往往会自暴自弃, 破罐破摔。 相反能够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 他们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因为他们认识问题, 了解事物能力比较灵敏, 追求上进的愿望比其他一般后进生更强烈,实现理想 的先决条件也较为充分。
对待第五类学生,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 教育是我们转化此类后进生的关键, 恨铁不 成钢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弃之不理,任其发展,只能纵容他们愈演愈烈,变本加厉,到头来 一无所获。因为他们自身智力不弱,只是年龄尚小, ,辫明是非的能力还差, 。只要我们能够耐心细 致地采取有效的帮助措施, 促进其世界观的改造, 端正学风, 相信不需多久, 他们会以崭新的面貌,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本着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为了规范 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学生的高尚灵魂,设计以下转化方案:
1、转变思想 ,进行心理疏导。
欲变其人必先变其心,我们知道,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过去的转差过多关注外在因素, 忽视了内因。 后进生一般都有厌学情绪、 畏难情绪、 自卑情绪, 转化后进生就要使他们由 “要我学” 变为“我要学” ,由害怕困难到主动克服困难,由自卑变得自信、自尊。这一方面要通过讲道理让 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 用一些人物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另一方面就是给他们创 造成功机会培养自信心。
2、建立学习小组,学生一帮一结对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榜样可以调动相当一 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每个班级的小组组长带一个后进生,制定相 应的目标,并进行相应的奖励。
3、 “因材施教”教师带动学生,开展“研究生活动”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 差等特点,从开学起根据每个学生的学情,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高起点、严要求,对于 部分调皮好动的学生则严格要求,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学生以鼓励为主, 同时对有些科目基础特别薄 弱的同学则重点辅导和谈话,和家长齐抓共管,这样一来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而 就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4、转变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祸患无穷。后进生往往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读书不思考,解题 不动脑。转化后进生就要转变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特别是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习惯。认真是一切 成功的法宝,所以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一定要从“规范”入手,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认真思考。 每天不断强化,时间长了好习惯自然养成。有了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5、尊重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 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一个学生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差生;所以让差生 变好其实很简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 功的喜悦,后进生就会慢慢变成优生。
6、 “家校”联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 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可见 家庭参与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与今年全国两会报告中,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几乎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家争论的一个核心命题。这个争论从一开始涉及的绝对的均衡发展战略走向相对的均衡发展,最后又到所谓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实际上也存在这样一些涉及发展战略选择以及发展观的争论和变迁问题,曾经从一开始的均衡发展战略,走向非均衡的发展道路,到今天又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这说明我们实际上也一直面对着中国发展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科学发展观问题。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以及中国发展的经验都已经证明,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关系。
经济领域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五个统筹,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几乎都与经济有关。如再深入一个层次,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增长与发展、引进与创新、计划与市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等不少问题与关系,也都是科学发展观领域的一些具体内容。在研究经济领域中这一系列涉及科学发展观问题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与均衡关系问题。
一、非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观或者说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当时面临的经济情况是短缺、贫穷与低效率、与发达国家间的巨大经济差距。其原因除了体制,还在于一刀切、齐步走、平均主义的发展思路或者说战略思路。
**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过去没有弄清楚;“大锅饭”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举起了改革开放大旗。在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中,可以看到一条重要的思想脉络或者说战略思路,这就是**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1978年12月中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那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报告,首次提出可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个人“先富起来”;后进一步发展为允许一部分人经过勤奋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是对传统的平均主义观念与体制的巨大突破,也宣告中国开始进入一个非均衡发展的时代。1980年宣布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宣布这些特殊政策、优惠措施,只给特区,不给其他地区;以后逐渐增加了一些开放口岸,继而又开放一些沿海、沿江与沿边城市,中国的开放明显地显现出其非均衡的逐步性。
其实,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更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价格改革,从价格双轨制开始,以调为主、调放结合,最后到基本放开,两价并轨;财税改革,地方财政大包干,区域间收入的巨大差异;企业改革,非公企业走在前面;等等,这些都是非均衡发展在改革思路上的反映。
二、非均衡的发展带来诸多成绩与矛盾
改革开放20余年来,可以说,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成绩卓著的。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效果显然,不仅是对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方式的否定,并由于先富者的示范、激励效应,似滚雪球般地带动了更多的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因为先富者个人投资功能的开发,导致了我国由多元所有制所构成的新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从80年代以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发为核心的东南沿海省市的高速增长,到90年代以浦东开发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的重新崛起,支撑了20余年来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或者说非均衡的发展思路,达到了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稳定,做到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有机结合。这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形成了极其显明的反差,激进的休克疗法总体上是排斥非均衡发展思路的。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或者说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同时,我们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严重滞后。改革至今,国有企业总体情况仍然不理想,包括不少在改革初拥有资源优势、称得上是财政“摇钱树”的企业大批倒下。国有企业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改革的滞后,是以政企分离为核心的改革滞后。这是渐进式改革或者说是非均衡发展思路所付出的一大代价。
二是区域间发展水平拉开的现象更趋严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状况本来就好于西部,20多年的开放与改革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展开,这就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有材料说东部地区GDP在全国的比重已从50%上升到58%,这可能还是缩小了的数字。
三是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急剧拉大。特别是要素参与分配、机遇与风险因素参与分配,个人收入差距呈几何级数拉开。一方面是城市豪宅、轿车频换,另一方面是在农村贫困人口之外,又生出了城市新贫困阶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引人注目。萧灼基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中提出的材料是:贫富差别按20%富裕者与20%低收入者人均拥有的金融资产比,差距50倍。如果缩小5%人群、10%人群进行比较,差距无疑会更大。而这,又必然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直接结果。
四是腐败之风依然不减。据报导,仅仅是最近一年来,全国有十余个省部级干部落马,有七个省的交通厅长出事,其中的一省还是接连三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人们议论说,这是与大发展、大建设的经济形势有关。但是问题如此严重,不能不说是与渐进式改革中的非均衡转轨所留下的体制空隙,为权钱交易所留下的巨大活动空间有关。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必要性与必然性。非均衡发展是对传统理念与传统体制的拨乱反正,是摆脱大锅饭、低效率与贫困的必然之路;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现实承认,落后的经济本身是非均衡的,现代化建设也只能是局部推进;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或者说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必然有胜负,必然有落差,必然是非均衡的。
其次,不能忽视非均衡发展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要认识到非均衡发展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改革是权力与利益的巨大调整,改革必然会有摩擦与阻力。我们选择渐进式改革模式,或者说非均衡发展道路,是因为能够较大限度地避免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与阻力,这也是相对于休克疗法的成功之处。但是,渐进式改革或者说非均衡发展所带来的局部矛盾,如果不及时处理和缓解,就可能沉积、外化和激化,并最后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大局。包括区域的经济矛盾可能激化为民族与宗教矛盾,当年的苏东国家都有先例;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与农民进入低收入阶层所可能引发的矛盾,这些都不能忽视。特别是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如若一旦减缓,这些潜在的矛盾更容易进一步激化。
三、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是互动的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是有其时代性的。
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非均衡发展战略是一种科学的或者说新的发展观;而到了21世纪的中国,我们不能不多讲究一点发展的均衡性。
2、在21世纪,新一届中央领导更注意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在继续西部大开发的同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这里不仅是为了区域经济更加平衡地发展,更是为了重振落后的国有老企业基地。加强扶贫力度,包括调整进城民工政策与为民工解决拖欠工资,制订最低工资标准(尽管还有不同观点),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4年就可减负70-100余亿元,这实际上都是关注民生,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反腐力度比以往都强,加强反腐力度,这正是优化社会环境,提高经济发展中社会透明度的集中体现。
3、必须看到,当前重视经济发展均衡性具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背景条件。
首先,非均衡发展伴生的问题与矛盾已相当突出:贫富差别不仅已经极其悬殊;更严重的是原是社会主体的产业工人与农民,有相当一部分现在已成为穷困的阶层,社会稳定大局受到威胁。
其次,20余年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成果,已提供了解决问题与矛盾的相当物质基础与条件。**在80年代初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之说,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始终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目标,而目前提出的均衡发展战略实际上也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更有助于实现第两个“大局。”
再次,随着加入WTO而来的是,局部推进或者说非均衡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已基本消失;这将意味着所有的经济主体以及各类企业必将同步竞争,公平竞争,而不是过去的“非均衡”竞争和发展。
最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以协调与均衡发展为前提的。小康社会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不仅需要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而且也需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以及道德水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发展以及均衡发展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四、对非均衡与均衡发展关系的再认识
1、基点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持续、协调与健康发展。众所周知,80年代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温饱与发展,因此当时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以提高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当前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心任务就是要防止各种潜在矛盾的激化,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矛盾、地区发展差距矛盾以及弱势群体、失地农民问题、城市居民拆迁户问题等,所以,当前特别要注意发展的均衡与协调,要尽快地消除非均衡发展所积蓄的一些矛盾与问题。
2、实现协调与均衡发展的主要手段。当前提出并落实全面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引导,如通过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通过运用再分配的手段,包括加大收入调节税的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度,尽可能协调和缓解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是制定合理政策,减少权力分配与寻租机会,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制度建设与加强反腐力度。
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非均衡发展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态势。尽管我们格外强调科学发展观,格外注重均衡发展战略,但也必须看到,当前东西部差距一下子难以缩小,个人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一时也难以缩小。这是因为:在总体上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起飞中或者说赶超型的经济,仍要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东部投资(大量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还会高于西部,要素分配的比重还会不断增高,对此应当要有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的精神以及思想准备。当前的关键是让落后地区加速发展,低收入者的水平年年有提高,而绝不是“劫富济贫”。
因此从总体上说,经济上协调与均衡,主要是弥补以往非均衡发展中之不足,而绝不是否定与替代非均衡发展思路,更不是重新拾起“大锅饭”的破烂。
教育均衡应该是发展的均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均衡应该是发展的均衡
作者:黄解放
来源:《教育》2016年第01期
教育部提出“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工作目标,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为这一目标的实现采取各种措施。目前,有多种实验和探索正在进行,比如:教师下派、送教下乡模式;城乡学校捆绑模式;联校走教模式;强弱学校合并模式;学生下山进城模式等。这些模式各有所长,在眼前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笔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落脚点的举措,这种“均衡”应该是发展的均衡,而不是“削足适履”的均衡。
“水桶定律”表明: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由此可以推论: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那么,在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中,是锯掉长板来补短板,还是以长板为标准来补齐短板呢?事实上,当前个别地方正在做着“削长补短”的工作,这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拉平式的“均衡”。教育均衡发展是以拓展优质教育、消除薄弱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教育协调发展。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要加大农村学校改建造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因此,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做“削长补短”的事,而应走向“补短为长”,加快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发展。 (博客链接:http://5016hjf.blog.163.
com/blog/static/282162012015101335034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