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是怎么死的?
孝庄文皇后(1631-1687)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本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三月初八日。
1625年,年仅13岁,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
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
她“母因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
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
这位太皇太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幼主,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汉马功劳,而史学家对其评价甚高,称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后病逝,终年活了七十五岁。
葬入清东陵风水干墙外的昭西陵。
孝庄在历史上出名,主要是由于清初“太后下嫁”的故事。
她是顺治的母亲,康熙的祖母。
康熙即位时才8岁,孝庄是太皇太后,有巨大的影响,是康熙初年的当政者。
这段时间是清朝康雍乾三朝150年繁荣的基础。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野史传说中说她名叫大玉儿实在没有根据。
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
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
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 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
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
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
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
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
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
”庄妃的姑姑哲哲当然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关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
其他两位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原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后娶之,并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因此,在后宫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宠外,最年轻的庄妃也是比较受宠爱的。
特别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
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作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
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锦大战,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解到盛京。
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为其所用,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
但是,洪承畴似乎意志很坚决,不为所动,在狱中绝食等死,急得皇太极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牢门轻启,庄妃飘然而至,手进参汤,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其回心转意,拜倒在石榴裙下,归降了大清,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
但是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却被皇太极抓住了他的思想弱点,亲自出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因病身亡。
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
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虽然是个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责下,各方面的学业还是比较优秀的。
在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规劝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可惜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玄烨继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则进一步升为太皇太后,徽号累加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庄对康熙非常疼爱,幼时即将其留养膝下,并将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拨出,专门照料服侍他。
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
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
孝庄到底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
在大臣的提议下议请多尔衮与母亲结合,雍正即位。
而在这三大案中又以太后下嫁争议最多。
一种说法清太宗皇太极晏驾后。
孝庄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皇帝之母降贵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
而也有人称当时顺治是为了孝顺,因此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满洲贵族并不在意,摄政王王多尔衮在逼死政敌豪格后,编造了种种传说。
这个怪异的称呼使人们引起了各种的猜测。
大家认为。
而因此,太后正式下嫁多尔衮为妻,兄死弟娶其嫂的婚俗,疑案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清宫三大案了,它们分别是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实至名归,另外这样也正好控制顺治。
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而福临也碍于多尔衮的权势勉强同意,“无非再娶。
父死子娶其庶母,折射出了顺治帝和孝庄皇后这对孤儿寡母当时尴尬险恶的政治处境。
所以多尔衮和皇后的感情发展可以说完全没有阻碍。
当时朝中有一位重臣叫范文程。
而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虽有在朝为官者但都人人自危。
而此时多尔衮元妃去世,多尔衮郁郁寡欢。
钱谦益就此向多尔衮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
但也有野史称,是范文程首先提出让太后与多尔衮夫妻团圆,就在这时,当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是范仲淹的后裔。
有人说他是受了太后的指使,有人说他是应多尔衮之请,还有人说他是为了取悦当权派,总之。
但不管怎样纵观清朝三百年,尤以清初最为混乱,春官昨进新仪注,“太后下嫁”之说,首先起因于顺治五年(1648年),因此奏请皇帝批准,从档案中删去这一部分内容,谁来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最为敏感的问题,满清贵族内部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互不相让,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危险。
就这样,使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
此后,多尔衮率兵打进北京,并控制了当时的军政大权,他已经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开始公开出入后宫禁地,早年就追随太宗。
而明张煌言作诗“上寿称为合卺樽,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妾。
这期间,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多尔衮少年得志,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
但有人认为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慈宁宫里烂盈门,在当时满洲风俗来说十分正常,“太后下嫁”的故事,来自科尔沁蒙古草原的博尔济吉特氏。
但是民间却以讹传讹,传说当今皇太后,同样来自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下嫁多尔衮,文人们还写成文章,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如真有太后下嫁之事,清皇朝为何能自取其辱呢?当然也有一说,因此,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生动描绘了皇太后和摄政王的亲事,而当时满族的习俗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
就此即请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使传言变现实,意气风发,但就是由一个弱点,娶了豪格的福晋,从此,再没有人提起这件事。
不过,深得顺治皇帝与太后的信任,皇后下嫁就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清王朝又延续了二百多年,考虑到母亲的孤苦及与多尔衮多年的情谊,和多尔衮对自己拥立帝位的恩情,孝庄死后,康熙等后代子孙因其丢了爱新觉罗家的脸面,将她葬在了清东陵陵区外。
还有一说是,好色,而且对她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尤其注意。
其实,大礼恭逢太后婚”倒是实有其事。
对“太后下嫁”的故事,虽然野史中记载很多,但在清史稿中并没有提到。
从事实来看,孝庄皇后死后,是前明降臣钱谦益向多尔衮提出此动意的。
多尔衮与小皇帝顺治一直关系不好,这对摄政王多尔衮来说一直骨鲠在喉,以慰悼亡”:据说到了乾隆时期,纪晓岚在整理清宫档案时,觉得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严,大清诸朝对她尊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事
孝庄太后嫁给多尔衮了吗?
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
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确实无。
当然,孝庄太后考量母子命运和江山社稷,尽量笼络多尔衮,则是不用怀疑的。
其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皇位。
顺治帝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不是庄妃委身于多尔衮所取得的。
其二,兄死弟娶其嫂是满洲习俗。
满洲确有这样的旧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其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这是尊称,如同光绪帝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皇父)一样。
其四,蒋良骐《东华录》有记载。
书里说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就是慈宁宫。
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
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这不能证明太后下嫁了多尔衮。
其五,孝庄太后死后葬在昭西陵清孝庄太后病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年七十五;孝惠太后病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年七十七;孝圣太后病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年八十六:去世时间都在腊正月。
这是值得老年体弱病人注意的季节。
清东陵的昭西陵,因在皇太极盛京昭陵西向,故称昭西陵。
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都做了解释:“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
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
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cuò),则我心无憾矣。
”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
其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
此诏如果真有,必经辨认、登录,多人过目,不会只一人看见。
历史不能凭某一人的一说做定断。
其七,明末张煌言记载了这件事。
张煌言(苍水)《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盛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张苍水全集》)“建”是建州,“夷”是夷狄,明显带有民族偏见。
这时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和清朝是敌对的政体。
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比附,也可以想象、虚构。
其八,朝鲜史书里记载了这件事。
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里,没有“太后下嫁”诏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也会有记载的。
其九,顺治帝报复多尔衮为反证。
如顺治帝母后已下嫁多尔衮,多尔衮即为其父,且母亲健在,怎能对多尔衮掘坟墓、撤庙享呢?这将置母亲于何地!
清东陵在哪个地区?孝庄皇后和孝庄文皇后是一个人吗?那昭西陵在哪...
孝庄文皇后 十七世纪初,明王朝衰落,东北女真族崛起。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国。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鲜,并于明崇须九年(1636)称帝,国号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与明朝遥相对峙。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叛明投清,于是清军铁骑奔突入关,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清军追击下瓦解。
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劲骑,护送清幼生从盛京迁居北京。
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装点一新,上午已时,皇极殿前鞭鸣三响,钟磐交鸣,韶和典乐徐徐奏起。
年仅六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
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就从这里拉开帷幕。
然而。
这个小皇帝,并不理解这高高御座和声声欢呼的含义,只有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头戴凤冠的青年妇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亲、后世称为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一、政治婚姻中的配角 孝庄文皇后,一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出生,一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
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永福官庄妃。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
后宫统摄一切的是她姑妈,而受到皇太极专宠的则是她姐姐宸妃。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
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员,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的意义。
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延颈承刀。
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
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
她扮作一个待女,身上藏了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温颜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由于孝庄经常留意参预清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政治素质和才能得到了磨炼,很快脱颖而出。
当重大政治事变突然发生的时候,这种才能就明显地显示出来了。
二、立储斗争 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气象日上。
皇太极踌躇满志,正擘划下一步战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
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
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琐的丧仪背后,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
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著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锋和正、镶两白旗将领。
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表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 串连、游说、盟舍、劝进,频繁的活动,导致了双方严重的对立。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 这天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
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
”会议一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纵,起身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
”说完离开会场。
豪格一谦让,阿济格、多锋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态度骑墙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
”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头子不愿陷入旋涡,一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完退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
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向...
孝庄太后嫁给多尔衮了吗?
甭管孝庄是嫁了多尔衮,还是没嫁,这方面的资料是绝不可能找得到的。
连史料都没得有,那我们凭什么判断孝庄是嫁还是没嫁呢?容易,只要我们弄清楚一件事:如果孝庄嫁给了多尔衮的话,她为什么要嫁?如果她没有嫁给多尔衮的话,那么她为什么不嫁?把这个问题分析明白了,历史也就清楚了。
先说孝庄为什么要跟多尔衮这厮相好,难道是多尔衮太帅吗? 权力是男性的青春剂,是男人的增帅丸,是男人的美容宝,是男人的强肾丹……再不帅的男人,一旦有了权力,也会帅得呱呱叫,所以这多尔衮帅是肯定帅的。
但是他的帅,只是孝庄需要的一部分,她更需要的是多尔衮的权力,只有多尔衮的权力才能够扶助她的宝贝儿子登上皇位。
而且,这一步很轻易地成功了。
接下来她就面临着下一个问题,虽然小顺治登基称帝了,可是臣子们并不拿他当回事儿,大臣们经常在朝堂上呵斥小顺治,骂他是小兔崽子——称上为孺子。
为了这事小顺治大哭大闹不依,还传圣旨到处找人来说理,可最终还是没用,因为他只是个傀儡皇帝,真正掌握权力的人仍然是多尔衮。
所以孝庄皇后为了儿子和自己性命的安危,有必要进一步和多尔衮搞好关系。
有一本书,名叫《清朝野史大观》。
上面说,早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孝庄就与多尔衮明铺暗盖,有了奸情;等皇太极死后,两人为了重温旧好,就通过汉臣范文程说媒,于是范文程就两头乱跑,曰:现在摄政王死了妻子,皇太后又是新寡,“皇上既视王若父,今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云云……后面又说,皇太后孝庄为了维护儿子的皇位,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为妻,以打消多尔衮谋夺皇位的念头……云云……但是这本书上的记载,纯粹是缺乏生活经验与政治谋略的小文人,坐在屋子里瞎琢磨出来的。
要知道,多尔衮这厮虽然欲望超猛,但他是不可能缺女人的,他之所以和孝庄私通,最初的起因只是为了报复皇太极……你宰了我妈,我就睡你老婆……两抵了……总算是弄了个心理平衡。
再后来两人继续明铺暗盖,那同样是一种刺激,这时候的多尔衮是在跟皇帝的老妈睡觉,这种刺激上哪儿去找? 无论是皇后还是皇太后,都是最适宜用来偷情的女人,真要是娶回家去,那倒未必需要。
所以,多尔衮需要的只是婚外情,不缺老婆;需要的只是刺激,不是家居生活。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表明,就算是孝庄想嫁,多尔衮也未必乐意,因为他需要的是一个皇后情人,皇太后情人,可不是什么老婆。
再看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如果孝庄真要是嫁了过去,又会怎么样?那她可就惨了,我们应该还记得,多尔衮是抢了大侄子豪格的妻子当自己的小妾的,一旦孝庄嫁过去,那么她就必须要跟自己的“儿媳妇”展开竞争,无论是年龄还是美貌,她都不可能占到优势,搞到最后,说不定会被多尔衮拿大棒子轰出门去……不嫁,她好歹是皇帝的妈妈,多尔衮对皇帝的妈妈是有欲望的,嫁了,她最多不过是一个过了气的黄脸婆,多尔衮脑子又没毛病,放着成堆的如花美眷,怎么可能对一个中年妇女有兴趣? 如此一来,历史就清楚了,孝庄和多尔衮这俩活宝,应该是每天继续偷情,一边偷一边商量结婚的事儿,但实际上,多尔衮并不想娶孝庄,孝庄也不想嫁多尔衮,两人只是通过这种谈婚论嫁的协商手段,将双方的私情继续维持下去,以免脆弱的利益同盟因此而破裂…… 所以“嫁了派”的史学家坚称孝庄嫁了多尔衮,却拿不出证据来;而“没嫁派”的史学家坚信孝庄没嫁多尔衮,也拿不出证据来。
这是因为这两派都错了,孝庄是嫁了,也是没嫁,正确的说法是处于嫁与未嫁之间……这种中间状态,最是刺激,不唯对当事人是一种快乐的刺激,对史学家们来说也同样。
展开
孝庄秘史讲的和历史有出入吗?
是有出入的,比如,剧中孝庄和多尔衮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根本没这回事;洪承畴是孝庄劝降的,其实是范文程;孝庄叫“大玉儿”,这是野史中的记载,骑士她叫“布幕布态”(音);顺治的第一任皇后叫“娜木钟”,这是贵太妃,也就是博果尔母亲的名字;以及等等
孝庄文皇后有女儿吗
孝庄文皇后 十七世纪初,明王朝衰落,东北女真族崛起。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国。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鲜,并于明崇须九年(1636)称帝,国号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与明朝遥相对峙。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叛明投清,于是清军铁骑奔突入关,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清军追击下瓦解。
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劲骑,护送清幼生从盛京迁居北京。
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装点一新,上午已时,皇极殿前鞭鸣三响,钟磐交鸣,韶和典乐徐徐奏起。
年仅六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
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就从这里拉开帷幕。
然而。
这个小皇帝,并不理解这高高御座和声声欢呼的含义,只有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头戴凤冠的青年妇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亲、后世称为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一、政治婚姻中的配角 孝庄文皇后,一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出生,一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
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永福官庄妃。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
后宫统摄一切的是她姑妈,而受到皇太极专宠的则是她姐姐宸妃。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
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员,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的意义。
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延颈承刀。
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
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
她扮作一个待女,身上藏了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温颜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由于孝庄经常留意参预清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政治素质和才能得到了磨炼,很快脱颖而出。
当重大政治事变突然发生的时候,这种才能就明显地显示出来了。
二、立储斗争 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气象日上。
皇太极踌躇满志,正擘划下一步战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
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
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琐的丧仪背后,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
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著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锋和正、镶两白旗将领。
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表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 串连、游说、盟舍、劝进,频繁的活动,导致了双方严重的对立。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 这天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
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
”会议一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纵,起身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
”说完离开会场。
豪格一谦让,阿济格、多锋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态度骑墙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
”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头子不愿陷入旋涡,一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完退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
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向...
孝庄秘史的大贝勒代善是谁演的
大玉儿----宁静 多尔衮----马景涛 皇太极----刘德凯 哲哲------邬倩倩 海兰珠----何赛飞 大福晋----斯琴高娃 努尔哈赤--许还山 多铎------赵鸿飞 苏茉尔----胡静 代善------徐敏 贵太妃----李玲玉 小玉儿----白庆琳 福临------严昆 (少年) 陈伟辰 (童年) 王培文 (幼年) 李一凡 董鄂妃----舒畅 (少年) 杨紫 豪格------陆军 范文程----米铁增 阿敏------沈保平 莽古尔泰--郭明翰 娜木钟----吴晚丹 (少年) 郭宇枫 青格格----王格 (少年) 李媛 惠哥------高海燕 小唐------朱坤 (少年) 豆逗 何洛会----王辉 博果尔----富俊峰 (少年) 韩雨樵 (童年) 郭子豪 洪承畴----孙斌 汤若望----张永经 珍哥------万艳 小霓子----张丽丽 莽古斯----王宏 济尔哈朗--图文学 吴克善----纪永清 崇祯帝----孙强 袁崇焕----王刚 李嬷嬷----李岚 鄂硕------狄剑清 玲子------胡瑶 春雨------李菁 玄烨------邬朋达
博尔济吉特.木尔泰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祖母。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