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打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 知识的过程中。
导入新课首先我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物体,再现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地令学生体会到物体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
接着用课件演示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那么长、宽、高会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分组操作拼长方体、填写报告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验证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在整个活动中,我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实验——论证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
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是在翻书质疑的时候,学生提出“一张A4纸是不是长方体”这个问题时,我对学生所给出的不同答案没有给予简单答复,而是捉住时机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在辩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活了原有经验。
接下来,我又提出如何求作业纸的体积这一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时空。整个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在是与非的辩析中,在一次次交流互动的冲击下,矛盾得到了释疑,观点得到了支撑,思维得到了飞跃,课堂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人才的沃土。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在推导公式时,一个学生告诉我说求长方体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我当时以为他是看书了,或是提前学习了,而这一统一公式又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只是给予肯定,而没有说明道理,让该生情绪很失落,今后我会注意这一点,保护好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我会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创造的火花,把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空间。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我上的这节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首次接触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这是本册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环节,尤其是通过引导、实验推导出公式这一环节,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总结推导出公式、结论。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内心发出一种对学习的渴望,这时我再加上适当的引导,使其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效果。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一内容,比较抽象,我大胆地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体摆,学生摆到了8种,并记录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样做可能有人认为费时,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还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同学们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认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多维多向思考,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也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认知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将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必要性,这样更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教学是课堂创新和开发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有好的方面,但仍有许多不足,下面就我上的这一节课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自评一下。 第一:课件设计还不够完美。如:在关闭flash课件的主页面后,出示幻灯片时应设计一个封面,这样就自然些,而不会显得太突然,而我却将一个封面删取了;还有我后面还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题就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组成的一个动画机器人,让同学们想一想如何知道它的体积,并且还有分解后的图。这道题按我原来的设计是个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题。但时间计划不周这道题没有出示出来,深感遗憾!
第二:教学过程中细心程度不够,有些慌。如:张校长下课后告诉我的一点,在随意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时没有先认真看一下,结果出现学生在长、宽、高数值后面带的单位是cm3而不是cm;除此之外还有许校长指出的在写V=aaa=a3 读作a的立方或 a的三次方,表示3个a相乘,而我一慌却写成了或者读作a3
第三: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材钻研的纵深度不够。因为毕竞从事数学这门学课的教学时间不长,对数学理论的掌握,数学教材的把握火候不到,对数学有些专业性术语掌握的还有些欠妥。
第四:数学教学经验不足。这一点与上面的第三方面存在的原因有关,从事这门学课时间太短,数学教学经验不足。
当然存在的问题不只这些,还有许多,希望各位老师们多多给予指导,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帮助与指导,我的进步会更大,在数学教学中会有更大的飞跃。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根据测评学生情况和听课人的评价情况 我觉得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数学计算公式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不足之处:课后与听课交流,大家很诚恳地给我指出:在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深度、教师指导的力度、汇报交流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欠缺。课后向学生了解,有几个学生还没有弄清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但是所有的同学都能用公式来进行计算,这也让我很困惑,是否要改变一下观念:在课内的练习可否适当少一点,在学生都已经能得出结论的情况下,让更充分的时间去弄明白道理,也许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看来还是要继续学习------大教无形,小教无类,不教无忧!
这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本节课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客观规律。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在论证的过程中,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别派出各组的代表讲解各自验证的全过程,最终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想,把“如果”变为现实,转换一种角度更多地把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施放出来,可能得到的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数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通过这节课的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认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多维多向思考,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也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认知效果,从而真正地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东山实验小学 郑碧彤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 主要从以下三点体现“让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的。
1、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我们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把学习和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几何图形,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来的各种形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明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占有一定的空间。并把这些事物进行分类(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类)。这样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作能力。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因而本节课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思考、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橡皮泥的材料小组内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我从顶点的特点引出了长、宽、高的概念,让学生再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的长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育中我还注意通过长方体的不同摆放(横放、侧放、竖放),注意了在“变式”中理解长、宽、高的含义。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在本节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更加直观、形象,主动的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形外的四个长方形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求棱长总和做铺垫。
3、及时反馈,灵活应用。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我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教学效果比较好。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这一内容,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公式容易记住,但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并不是那样浅显易懂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充分地利用教材,知识挖掘到位,处理得当。
2、环节设计严谨、巧妙,主线清晰、扎实。变静态为动态的课件演示,为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
3、注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体现学生自主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作用。
4、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渗透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
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导入新课首先我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物体,再现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然后出示一个包装盒,让学生估一估它的体积,从而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地令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接着用课件演示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那么长、宽、高会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分组操作拼长方体、填写报告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验证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活动中,我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实验——论证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探究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时,也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从求长方体体积入手,让学生从长方体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不仅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还建立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一次次交流互动的冲击下,矛盾得到了释疑,观点得到了支撑,思维得到了飞跃,真正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人才的沃土。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在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教师没有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而是自己急于求成总结了。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创造的火花,把课堂变成人人参与,思维碰撞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