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小的时侯,我才从奏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
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的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
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
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有树丛在那进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拚命儿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依然平行;在远远
的地方,又有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头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
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头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
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
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
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若楚、寂寞。命运
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侯,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
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
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1、文中多次写到地平线,请你概括地平线的特征。
2、请结合文章说说在不同人眼中地平线的不同含义。 (1) 在小时侯的“我”眼中,地平线是:
(2) 在“老爷子”的眼中,地平线是:
(3) 在长大之后踏人社会之后“我”眼中,地平线是:
3、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我为什么要奔向地平线?
4、文章借助于对地平线的追问和追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中有许多词语用得十分恰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
词进行赏析,说明其用法好在何处?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
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
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
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
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
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
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
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
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
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住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
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
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
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
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
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
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文章说:“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父亲成功培植兰草“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份愠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访兰”,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加点字注音并写出近义词。
愠( )怒:______________
5、第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
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师鲁:尹洙的字。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 ”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一、1.诚然 2.引起 3.依靠 4.失误 二、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
必然会产生疑惑。 三、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如何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次作文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习作,让学生明白一篇优秀的习作应该有中心,有内容,有条理,有想象。 2.通过展示学生的美文佳句,让孩子们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习作的信心。 3.通过师生共同修改一个片段,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把要写的内容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 师生共同修改学生习作中的一个典型片段,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把要写的内容写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再读例文,深刻领悟写作方法 1.学生再次阅读《习作1》。 2.师小结:文章通过描写云形状、颜色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了云真的很巧。 3.教师评述学生的习作: 许多同学也仿照例文写了自然界中的云,我们现在就先来看一个写云的片段,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写出云的特点。 出示:在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云。它们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飘动,时浓时淡,还不时地变换形态,好像在向你显示它的一切化身似的。有时白云像一只小白兔,在向前奔跑,好像有人在追它,不一会儿,便融入云群中了;有时,像从远处翩翩飞来一只白蝴蝶,它一点一点的扩大、模糊了,变成一片大云朵。 (1)读读这段文字,找出其中写得好的地方。 (2)指名回答。 (3)教师小结:这段话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的独特变化写了出来,语言很美,很动人,值得大家学习。 (二)对照习作,归纳习作要点 1.教师归纳板书: 有中心、有内容、有条理、有想象 2.大屏幕实物投影,先后出示两篇优秀习作,请大家读一读,对照评价标准评一评,再出示老师的评语,请这两篇习作的小作者读一读,谈谈读后感受。 3.再通过大屏幕出示一篇有中心、有想象、有内容,语言也很美,可惜条理不够清楚的习作,大家再评一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4.根据修改意见,出示修改后的作文,请学生读一读,并比一比,看看哪一篇好。 (三)鉴别赏析,丰富积累 1.出示孩子们这次习作中非常好的句子,大家一起逐句朗读欣赏,体会这些句子的美妙,并交流感受。 2.总结这些句子写得好的原因。 (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过渡:还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还有一些缺憾,其中缺乏想象,内容不具体的问题最普遍,还有学生没有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 (四)对比阅读,弥补缺憾 1.出示要修改的习作片段,对照评价标准评一评: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 2.尝试修改,小组交流。 5、出示修改后的片段,再读一读,与修改前的片段比一比,交流感受。
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
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
我们喜欢飘?逸在蓝天中?的云朵,颂扬给万物?光明的日月?,赞美给大地?带来生机的?花草;我们惊叹万里长城的雄??伟,感慨闹市街?区华灯的绚?美,热爱家乡小?镇的古朴秀?丽??如何把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写?下来了。那就要学一些写景文章??的技巧。
一、写景文章既?要写看到的?也要写听到?的,既要写形状?又要写颜色?。景物描写,就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象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一位小朋?友写的《大雨》中的片段就?把看到的听?到的写活了?:我走到窗户?前一看,说:“呀~大雨就要来?了。爸爸,你看那边天?都黑了。”正说着,一股狂风卷?起,把门窗打得?“噼里啪啦”作响,对面楼上没?来得及关上?窗户的还给?打碎了。整个世界被?黑暗笼罩着???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得玻璃直?响,溅起一朵朵?水晶花。雨越下越大?,放眼望去,天空就像挂?着密密麻麻?的水晶门帘?,地上的水泛?起圈圈波纹?,风来了,波纹一圈圈?荡出去,美极了~在这个片断?,写出了看到?的下大雨前?的景象:天黑、狂风、窗碎的,写出了大雨?中的景象:豆大的雨点?、水晶珠帘、圈圈波纹。写出了雨前?听到的门窗?的“噼里啪啦”,雨中听到的?玻璃直响。从例子可以?看出,把写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写景文章?才会具体生?动,但同时还要?注意既要写?形状又要写?颜色。如《九寨沟》中的一个段?落:从南坪西行?40公里,就来到九寨?沟。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读了这个片?断中,即使我们没?有去过九寨?沟,眼前也会展?现九寨沟山?山水水的迷?人风光,这就是写出?形色的魅力?。
二、写景文章既?要注意时间?,又要注意空?间。时间空间是?写景重要的?两要素,写景时要关?注这两种要?素的变化状?况,下面讲应该?注意的3种?情况。1、时间不同,景物不同。就拿描写季?节的写景文?来说吧。例如春季,它的景物会?是天气变暖?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会是小雨沙?沙,会是一场春?雨一场绿,会是黄色的?迎春花、粉红色桃花?、白色梨花盛?开的春天的?一番热闹景?象,例如夏季,它会是火辣?辣的烈日,会是树木的?葱茏,会是知了的?狂叫,会是傍晚人?们乘凉的一?番景象。2、同一景物,不同时间景?物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一株?柳树,在春季,初长成的叶?子是令人心?动的新绿,长长的柳枝?以精致优雅?的姿态垂下?来,随风摆动,像少女美丽?的长发。在夏季,柳树已长得?葱茏茂盛,在烈日下,枝条是无精?打采的低垂?的,在暴雨中,它是在狂风?暴雨中舞蹈?的。3、不同的空间?,景物不同。任何景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里,如果你坐车?行驶在黑龙?江的大地上?,你看到的景?物大多会是?路两旁挺拔?的杨树,和一望无垠?的黑土地。在内蒙古草?原,你会觉得那?里的天地是?格外的开阔?,天是如此的?蓝,草原是如此?的辽阔,点缀在草原?中的是蒙古?包、牛羊和野花?。
三、写景的文章?既要写景物?的静态,又要写景物?的动态,注意动静结?合。自然界的景?物有静有动?,在绘景时如?能动静结合?文章效果就?更佳,感染力就更?强。下面我们来?欣赏《游天然动物?园》中的动静结?合的一个片?段:汽车缓缓前?进,眼前出现了?二三十只长?颈鹿。它们高仰着?细长的脖子?,在树阴下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更有趣的是?,成群的基马?猴正在这些?长颈鹿中间?蹦来跳去。一只老母猴?从树上跳到?一只长颈鹿?的背上,一边啃着野?果,一边朝我们?挤眉弄眼,似乎在挑逗?我们哩。当我们从他?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这段话重点?介绍了长颈?鹿和基马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动静结合,妙趣横生:从“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恍若”、“风景画”等词可以看?出长颈鹿的?静态美;“蹦来跳去”、“跳到”、“一边啃着??一边挤眉弄?眼”、“挑逗”、“围着??奔前跑后”、“周旋”等词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基?马猴调皮好?动的特点,更加体会到?它们乐于与?长颈鹿打成?一片,一静一动,动静有机交?融,和谐共生,互映成趣。
四、要写好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选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描写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任何景?物,都要有个立?足点。立足点可以?固定,也可以变换?。写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写看到的?东西。其次,要按一定的?的顺序写出?。写景物可以?按方位写,如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前至后,或从后至前?;从近而远,或从远而近?。也可以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或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或先描述局?部再描写全?景。还可以按时?间的顺序写?,可以依据白?天、黑夜或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的先后?顺序来写,也有的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顺序来写?。第三,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重点地写?,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征,即使同一类?景物,尽管具有共?同的特征,但是也各有?许多差异。只有对描写?的景物了然?于胸,才能笔墨传?神。第四,要充分运用?修辞手法。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
景物的范围?非常广,它包括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也包括人类?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设施?和物体,如城镇街道?、村庄住宅,学校工厂等?。想写好写景?的文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的事情?,要学习一些?常见写景文?章的布局谋?篇的手法。如写雨,可以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布局谋篇;如写四季的?景色,可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构篇;如写游记,可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构?篇,也就是走一?个地方,写一个地方?的景物;如写小镇的?变化,可按小镇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布局?;如写公园的?一角,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写;如写家乡的?秋天,可用移步换?景和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的?顺序结构全?文??
写景作文包?括的范围太?广,在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学会我上面?介绍的写作?技巧,灵活运用,就可以让你?的写景文章?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翻译→①点明手法及具体运用→②概括景物人的特点→③把握
翻译??点明手法及具体运用??概括景物人的特点??把握思想感情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在南京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许多凤凰飞集此山,因而筑台称凤凰台。一说天宝年间,李白被逐出长安,到金陵游历时写下此诗。?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三山:山名,在南京市长江边。?一水:指秦淮河。
赏 析
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象征:凤凰是一种祥瑞,显示了社会的繁华
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用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与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相比,用昔日的社会繁华与永不停息的长江水相比
?突出繁华逝去后的荒凉及自然的永恒
?感叹繁华易逝、盛世难在,惟有山水长存
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用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与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相比,用晋代的达官显贵们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与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相比
?突出繁华逝去后的荒凉和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感叹历史的沧桑变化(变化无常的人事)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3.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视角由上而下
动词:落、分
?三山半隐半现、高耸入云,江水气势恢宏。壮阔
?赞叹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表现了诗人广阔(博大)的胸襟
4.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比喻、象征、借代: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用“浮云”“蔽日”喻指皇帝被奸邪蒙蔽
?痛惜皇帝被奸邪蒙蔽和自身报国无门,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
《登金陵凤凰台》鉴赏题
1、这是一首记游抒怀的诗,前半部分凭吊古迹,后半部分慨叹今事(两处均不超过4个字),诗中运用了今昔对比、虚实结合、比喻等手法(不少于两种)。
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08年江苏高考题)
答:颔联写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3.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08年江苏高考题)
答:比喻。(1)忧君王被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2)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4(你是如何理解本诗末句中“愁”字的,
答:一个“愁”字,既包含着遭贬的悲凉,又蕴藏着失意的幽愤。他极度蔑视权贵,又慨叹报国无门;他痛恨奸侫当道,又苦闷寻不到光明,可见其超然之中隐藏着的无奈。
5.“凤去台空江自流”中哪两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杜甫诗《蜀相》中的哪两句用意一样,
答:“空”与“自”。 当年凤凰来游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的水仍然自顾自地不停地流淌着。用一“空”字突出了繁华后的荒凉与凄惨之状;而用一“自”字既表现出江水不管人事变迁、不解人情的特点,又突出相比于变化无常的历史(人事)的永恒之状。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6.李白写景总有神来之笔,以该诗颈联为例试着赏析。
答:
7.全诗以“愁”为主,颈联所写之景在全诗中是否显得突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不突兀。诗人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正切诗题“登”“台”;而这气象恢弘永恒不变的自然山水既承接上句“江自流”,又与上两联所写的历史沧桑变化相比;同时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从极目远眺眼前之云遮山放眼云遮日再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诗人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正因为胸襟博大,才视野开阔,才心怀君国。
8.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以较胜负。试着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这两首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但就诗的前两联而言,崔诗就楼而写楼,而李
诗不仅如此而且还写到与之相关的六朝兴衰,视野意境更开阔。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所以古人都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甲乙”。
F.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参考】今人张孟麟先生则更以一反古人的姿态,直言不讳地声称要纠正前人的偏见,提出了“李诗超过崔诗”、“崔不如李”的“新颖”的立论。他的一篇文章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论述了李诗胜于崔诗的观点。从思想内容看,崔诗抒写的是感慨个人归宿之愁,其登楼远眺的情怀是消极的;李诗抒写的是壮志难伸的情怀,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是积极的。就两诗的构思、意境、句法等艺术性而言,也都是李诗胜于崔诗。”
施蛰存先生分析说:崔诗开头四句,实在是重复的。其中的意境,李白只用两句就说尽了。句法更简练,这是李胜崔的第一个地方;崔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律诗的一半,馀意便不免局促,只好用“晴川”、“芳草”两句过渡到下文的感慨。李诗则平列两联,上联言吴晋故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则言当前风景依然是三山二水。从这一对照中流露了抚今悼古之情,而且也恰好阐发了起句的意境。章法更严谨,是李胜崔的第二个地方;崔颢是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是为奸臣当道、贤者不得见用而愁。思想境界更高阔、更积极,这是李胜崔的第三个地方;崔诗的“乡关何处”之愁没有来处、也无交代,而李诗从云遮山而想到云遮日,进而自然引出长安不见之愁。思想过程符合逻辑,是李胜崔的第四个地方。
李诗的最后两句,是用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明也。”间接揭示出谗佞当道、朝政混浊。像这样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显为崔诗所无。崔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其上半首强调盛事难再,渗透无常之感,下半首则由此自然地引伸出世事不足为、不如归去的结论。但时日已暮,乡关何处,因而虽有美景当前,却仍哀愁难禁。李诗在精神上则是奋发、乐观的。其前六句强调的是:人事虽然短促,宇宙却是永恒的,因而虽然凤去台空,但长江却丝毫无损,仍自流动不息,孙吴、东晋虽均已成为陈迹,但青天、三山、长江、白鹭洲却并未消失。宇宙既然长在,则依附于宇宙的人类及其历史自也随之绵延不绝,是以世事仍大有可为。只是奸邪当道,诗人未能施展自己抱负,不得不令人悲愁。崔诗和李诗的结尾虽都是“使人愁”,但前者是勘破世事者的愁苦,后者是积极入世者的愁。因而,若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和思想境界来衡量,李诗又当在崔诗之上。
写出景物的特点
【病文入院】
迷人的桃花谷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玩了太行山大峡谷的桃花谷。
一进入桃花谷,到处是桃树,我想这大概就是“桃花谷”名字的由来吧!
我们沿着石板砌成的山路向前走,不一会就来到桃花潭。桃花潭被四周的群山包围着,景色美极了,如同仙境一般。
我们来到人工栈道,这是修建在山峰一侧的、用钢筋焊接搭建而成的。栈道特别惊险,我站在栈道上简直不敢迈步!
走过栈道,我们来到“含珠”。所谓的含珠,就是两座山峰靠得很近,它们中间夹着一块巨大的圆石头。大自然太神奇了!
后来,我们又游览了九连瀑、二龙戏珠等景点,我被深深地陶醉了。
【名医诊疗】
小作者能按游览顺序描绘沿途所见,很有条理。但读过之后,文章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原因是没有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比如怎样由桃树推想出“桃花谷”名字的由来,桃花潭怎样如同仙境、人工栈道如何惊险、“含珠”如何神奇等,都应该抓住具体的景象细致描绘,这样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
【康复出院】(片段)
我们来到人工栈道。栈道不是在山中穿过,而是修建在山峰的一侧,都是用钢筋焊接在一起搭建而成的。我站在栈道上,感觉头顶上的山石向我挤压过来。我弯着腰不敢抬头,唯恐一抬头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以感觉烘托惊险。)就在我向前行进的时候,无意间向下望了一眼,顿时双腿不由自主地打起哆嗦。呀!我的脚下竟然是万丈深渊,来时路上的桃花潭此时在我的眼里竟然只是一个小水坑!(对比描写,突出惊险。)我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不能退缩,战胜胆怯,才能取得胜利!(心理描写,决心战胜惊险。)
走过惊心动魄的栈道,我们来到了另一个景点——含珠。(过渡句写得好!)所谓的含珠,就是两座靠得很近的山峰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圆圆的石头,石头被紧紧地夹在两座山峰的中间,上面有瀑布的冲刷,水珠四溅,就像一个莲花宝座。也许是石头经过多年的冲刷,非常光滑,就像一颗巨大的珍珠。下面激流穿行,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动静结合加比喻,写得有声有色。)我简直被这种奇景惊呆了,大自然太神奇了!(直抒情怀,突出神奇。)
【回访复查】
修改后的片段抓住人工栈道及“含珠”的特点,情景交融,细致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入桃花谷仙境。与此同时,作者还细腻地展现了自己的心理——惧怕、惊奇,有效地烘托了景点的惊险与神奇。
本栏插图 赵 芳
责任编辑 张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