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手術 http://www.sourcecode.com.tw
摘要:国家的对外宣传工作是让世界了解一个国家最有效的手段。外宣翻译通过各个媒介向外传播中国各项信息,而信息传递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中国对外形象。本文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为例,探究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翻译策略。
[
[
一、外宣翻译的相关理论
1、外宣翻译和对外宣传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在做外宣翻译的时候,既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好“宣”的问题,也要从微观的角度上做好“翻”的功课。
2、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强调“内外有别”,即“内宣”和“外宣”有着很大的不同:宣传目的不同,宣传对象不同,宣传策略不同??而“对象”不同是最大的不同。外宣有着特殊的受众群体——外国人及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二、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冗余现象频现
1. 名词范畴词频现
Joan Pinkham 在《中式英语之鉴》(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中指出:这类名词(名词范畴词)应得
到特别关注,因为这是中式英语中最常见并且是最无用的一类
词汇。这类名词就是为了介绍接下来将会出现的名词的范畴:
在“a serious mistake in the work of planning.”一句中,“planning”归属于“work”的范畴。与“工作”类似的
范畴词在汉语中还有很多,例如“步伐pace”、“进程
process”、“问题problem”等。
例如:中文: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
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英文:We formulated policies,measures and
national objectives for controll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20 and drew up a comprehensive work plan for conser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s.
该例中,work是范畴词,就是为了说明plan,可以直接
译为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2. 修饰语冗长
Pinkham 在《中式英语之鉴》中还指出,修饰语过于冗长
也是英汉表达的不同之一。 Pinkham 称,从汉语翻译过来的
文本中有很多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表达中是多余的。在英语翻
译中加入这些形容词和副词毫无意义,就是一种重复。
例如: 中文: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
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
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英文: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modernization,we will 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trive to develop a large number of high-caliber personnel. We will vigorously strengthe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make another great stride forward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 order to meet
the ever-growing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demands of the people. We will work hard to develop sports.
汉语中“努力造就规模宏大、大力加强、大力发展”等修
饰语过于繁琐,由于英文表达简洁,带有感情色彩的词使用较
少,因此,译文可直接译为“strengthen 、develop”。
(二)句式结构汉化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句式:一个重形和,一个重意合;一个
朴实简约,一个辞藻华丽;一个环环相扣,一个行云流水。从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汉语中大量的排比
句,辞藻华丽,重复用词多,而英译中,句式结构基本完全汉
化,逻辑性差。
例如:中文:我们战胜各种严峻挑战,靠的是发展;各领
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靠的是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
难和问题,仍然要靠发展。
英文:We have relied on development to overcome all types of severe challenges,and all our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in every area come from development. We must therefore continue to rely on development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n the road ahead.
以上译文基本完全按照汉语句式进行翻译,逻辑不清,句
式松散,还有重复表达。可改为:In order to overcome all types of severe challenges,resolv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and achieve accomplishments and progress,we
do have to rely on development.
三、外宣翻译的翻译策略
黄友义(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认为,外宣翻译的突
出特点是把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
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和国际会议,对外发
表和传播。这一特点决定了除去遵循“ 信、达、雅”的标
准,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 原则
——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从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可以看出,外宣翻译易受汉语思维和语法习惯的约束,忽略受众的需求和思维习惯。针对上述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四点:首先,对于汉语表达的冗余问题,应采取删除法和缩略法,将范畴名词和多余修饰语删掉。其次,对于汉语的排比句和松散句,应进行整合,捋清逻辑关系。第三,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特别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别,以及文化缺失现象。最后,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掉入文字陷进。
四、结论
本文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探讨了我国外宣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外宣翻译有其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其政治性、传播性和文化性等,在翻译中,要以外国读者为导向,重视文化因素,以适当的翻译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植牙手術 http://www.sourcecode.com.tw
浅析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2009-2-24来源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8年 12期供稿文 /关如乐 [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外宣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提出减少或避免 这种现象的相关对策,并指出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外宣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原因,提出减少或避免 这种现象的相关对策,并指出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关键词:外宣翻译;译者素质;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 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这使得对外宣传显 得越来越重要。外宣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 文, 并通过各种媒介, 对外发表和传播, 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 息, 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差异, 同时由于译者本身 素质不够, 用 “ 对号人座 ” 和 “ 亦步亦趋 ” 的方法进行生硬的 “ 套译 ” , 造成外宣翻译中 出现许多错误或不规范的英语,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对外交流, 削弱了对 外宣传的效果 [1]。因此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外宣翻译中 出现的这些问题及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二、外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对大量外宣资料翻译的考察, 笔者发现外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 为两类:一是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翻译中的错误; 二是由于译 者本身素质所造成的翻译中的错误, 主要表现在译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深谙专业 但外语知识欠缺,亦或通晓外语但专业知识欠缺,翻译观念落后。
1、由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等差异所造成的误译
中国的学者注重谦虚和含蓄, 在写完一部学术著作之后, 即使是倾尽毕生精力和 心血之作,也会在前言或序中谦虚地说道:“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谬误肯定 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如果一字一句地直译过去,那些对中国文化没有深 刻了解的一般外国读者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既然你知道有错误,为什么自己 不纠正之后再发表 ?” 因为在英美等国出版的图书中,人们习惯于说:“ 这是迄今 为止,在这个领域中最为权威的著作。 ” 而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一本很一般的大 路货图书 [2]。中外文化上的差异在此可见一斑。
就语言习惯上来说, 中外语言本身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例如在中国企业宣传资料 中汉语多用夸张、 过度渲染的华丽词汇, 而英语则通常用朴素而具体的语言来表 达。此外,汉语经常使用强烈的副词与形容词作修饰语,以加重语气。例如,每 场会议召开时总会出现 “ 胜利召开 ” 的说法,若直译成 “ the meeting is now successfully convened” ,而外国读者则会以为会议之前有许多阻碍。又如, “ 不 切实际的幻想 ” 若直译为 “impractical illusion” 就不是很恰当,因为幻想本来就不 切实际。再如, “ 不幸的悲剧 ” 若直译成 “unfortunate tragedy” 也是不合适的,因为 悲剧本身就是不幸的。 在汉语中, 或许这些修饰语读起来都朗朗上口, 可直译成 英语就不合适了 [3]。
在汉英不同的文化氛围中, 不同的词汇会有不同的比喻意义与联想意义, 有时甚 至相反。例如:汉语中的 “ 猫头鹰 ” 被视为不祥之物,人们认为猫头鹰叫预示着要 死人,猫头鹰进屋更是一种凶兆,而英语中的 “owl” 有聪明机智之意 ——“as wise
as an owl” 。此外,汉英的习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与典故都分别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如:水中捞月 —— to fish in the air, 对牛弹琴 ——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拦路虎 —— a lion in the way, 上梁不 正下梁歪 —— the fish always stinks from the head downwards,从这些例子我 们不难发现, 同样的含义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借助的是不同的形象。 若在翻译中没 有注意到这些区别,就会造成读者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2、由于译者本身的素质造成的误译
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是造成外宣翻译中许多问题的客观原因, 但译者的主观因素所 造成的差误也是不可忽视。理解与表达历来被认为是翻译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 是正确翻译的基础; 表达是翻译的关键环节, 是用译文的形 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让译文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但是,在外宣翻译中,望文生 义和生搬硬套的确不少, 一些经验不够丰富的译者更是会在没有吃透原文的情况 下草率机械地翻译, 这样的后果就是造成误译。 例如, 某国家领导人在会见来访 的外国政要时的第一句话是:老朋友来了,不见不行。如果直译成 “It won’t do if I refuse to meet my old friend” ,读者会误以为:讲话者本想拒绝,但行不通, 才不得不见。这与原文所表达的 “ 老朋友来了,我怎能不见呢 ?!” 相差甚远,正确 的译文应是:“When an old friend comes, 1 won’t miss the opportunity of meeting him” .再如:某旅游景点把 “ 天涯海角 ” 译成 “the end of the world” 不明白 的游客会以为 “ 世界末日、大难临头 ” ,谁还敢去 ? 应译为 “Land’s End” 比较合适。 [4]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举世瞩目的变化, 中国特色的词汇不断涌出, 英文中根 本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译法, 即使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翻译出来了, 效果也不一 定理想,这种情况一般采用解释性译法。但是有些不负责任的译者,不求甚解, 直接生搬硬套,从而造成错译、误译。例如 “ 九五计划 ” 有些译者讲其译为 “95 project” , 这就是一种不求甚解造成的误译, 正确的译文应为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再如,近年各地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兴起,有些译者将其译为 “red tourism , green tourism” , 使外国人不知所云。 更为确切的翻译应为 “revolutionary tourism , ecological tourism” 。
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大凡有过翻译实践的译者, 或多或少都有过对原文意义 不知所云的经历,这并不奇怪,因为译者不可能无所不知,行行精通。但是如果 译者以此作为借口来为自己错译开脱, 就不足取了。 因为很多理解上的难题, 只 要译者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考证,是不难解决的。
三、克服外宣翻译中这些问题的对策
1、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加强对外宣翻译的管理
黄友义认为,对外宣传翻译需要译者熟知并运用 “ 外宣三贴近 ” 原则,即贴近中 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汉 译英,有两条原则必须坚持: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 熟知外国语言习惯, 防止落入文字陷阱。 与此同时, 对从事对外宣翻译的译者进 行级别认定,译者译本的认定,以保证外宣翻译的质量。
2、根据文化差异及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汉语跟英语在文化跟语言习惯上具有不少差异。 汉语是表意文字, 而英语是拼音 文字,二者表达形式不同。汉语具有音美、意美、形美三大优点,而英语形美的 优点比汉语少。 再次, 汉语的语法不如英语精密, 语汇的词性不如英语那么分明, 词形也不像英语那样可以变化。 因此在汉译英的表达中要避免望文生义, 生搬硬
套,而要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 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 有时要将原话直译, 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 翻译技巧主 要包括增译、删译、改译、回译以及这些技巧的巧妙结合。这些都需要译者充分 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3、端正译者职业操守,努力提高译者素质
外宣资料的英译工作意义重大, 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企业的命运, 而译者在翻译 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 译者应该从 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
1)、练就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 翻译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文化方面的修养。
2)、严肃认真地对待外宣翻译,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着手翻译前应寻找根 据、查找资料、寻求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要多查字典与参考书,努力做到 “ 精心 设计,精心施工 ” 。坚决杜绝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就匆忙下笔。
3)、树立 “ 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 的意识。翻译过程中要站在英语读者的立场上, 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 不同的文体与风格进行选词搭配、 调整句子结构, 尽可能 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原文的意思。 [5]
4)、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学习与工作中随时随地都留意并储存英语的地 道表达方式。在吸收传统翻译技巧与标准的同时,又要灵活多变,与时俱进,确 保译文通俗易懂。
四、结语
只有切实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 我们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 文才会更准确、更规范、更地道,从而真正起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使世界了解中 国,让中国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J].中国翻译, 2002(4).
[2]黄友义. 坚持 “ 外宣三贴近 ” 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J]. 中国翻译, 2004, 25(6):27— 28.
[3] 林本椿.英汉互译教程 [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4, 185.
[4]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J].中国翻译, 2002(4).
[5] 王弄笙.汉英翻译中的 CHINGLISH[J].中国翻译, 2000(2).
读者喜爱度
:
地方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harp increase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oreign countries,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attach mu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foreign publicity than ever before. But there appear some problems in the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especially in some small and medium cities in the west and central part of China. The article is to list some of the problems shared by those cities and provide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local foreign publicity,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problem,solution
I. Introduction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pening-up and reform, all regions at various levels have more and more chances to interact with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se regions, especially in respect of the government, considerably increase their work of foreign publicity. However, some problems and mistakes arise in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publicity. The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these problems and mistakes shared by some small and medium cities in the west and central part of China and then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_宁慧霞 (1)
XINWEN AIHAOZHE 2011·8(下半月 )
新 闻 大 学
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 用 文化 创意开发旅游资源 , 以资 源 开 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 用 文 化创意打造旅游产品 , 以产 品创 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 用文化创意强化旅游营销 , 以市 场拓 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 用 文化 创意引领旅游消费 , 以扩 大 消 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 ⑥ 食 、 住 、 行 、 游 、 购 、 娱各个方面都可以 通过文化创意进行创新 , 旅游目的地 、 旅游资源 、 旅游活动等 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 可以通 过 文化创意产生观念价值的增 值 , 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转化为旅游 业经营资本 , 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 。
资源有限 , 创意无限 。 旅游业发展至今 , 文化 、 精神和心 理需求已成为多数旅游者的追求目标 , 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精 神文化内涵要求愈来愈高 。 把创意融入多元的文化资源中 ,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价值的再挖掘 , 是对文化资源最好的继 承方式 , 突破以往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存就地经营与管理的 狭隘思路 , 是提升和再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 创意产业所 具有的创新性 、 融合力 、 高增值力 、 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 特征 , 将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
河南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全面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 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 注重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 、 转 变旅游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 实现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提 升河南旅游层次的关键 。 据河南省旅游局统计 , 2010年河南 省共接待省内外游客 2.58亿人次 , 旅游收入达 2294亿元 。 根 据河南 省委 、 省 政府 的规划 , 到 2015年 , 河南将成为全 国 一 流 、 世界知名的旅游 目的地 , 实现年接待海内外游客 4亿人 次 , 河南 GDP 的 13%将由旅游业贡献 , 旅游业将成为河南经 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文化创意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展现了广 阔的前景 。 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取之不 尽 、 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 。 转变发展理念 , 大力引进和培育创 意人才 ,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 通过整体策划 、 系 统开发 , 打造一系列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创意产品 , 让 “ 文化河南 ” 成为河南走向世界的崭新形象 , 实现河南旅游业 的大繁荣 、 大发展 。 (本文为河南省政府 2010年度决策研究招 标课题 , 项目编号 :B-766)
注 释 :
① 冯学钢 、 于秋阳 :《 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 旅游学 刊 》, 2006(12)。
② 约翰 ·霍金斯 [英 ]:《 创意经济 》, 英国 :企鹅出版社 , 2002年版 , 第 56~58页 。
③ 潘立勇 、 傅建祥 :《 人文旅游第一辑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05年版 , 第 24页 。
④ 刘志勇 、 王伟年 :《 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 企业经 济 》, 2009(8)。
⑤ 张 北 :《 简 议 文 化 旅 游 品 牌 的 营 销 ——
— 以 黄 帝 故 里 拜 祖 大 典 为 例 》,《 新闻爱好者 》, 2009(9)。
⑥ 夏 小 莉 、 王 兆 峰 :《 文 化 创 意 旅 游 产 业 发 展 研 究 》,《 中 国 集 体 经 济 》, 2009(11)。
(作者单位 :郑州师范学院地理系 )
编校 :赵 亮
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以及对外交流的加强 , 需要将中国大量的有关信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 , 通过图书 、 期刊 、 报纸 、 广播 、 电视 、 互联 网 等多种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 外发表和传播 , 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 , 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 。 ① 外宣翻译肩负着向世界宣传中国 、 让 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 , 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中国 的对外形象 。 然而长期以来 , 中国的外宣翻译一直处于 “ 传而 不通 ”、“ 通而不受 ” 的困境中 , 这既是由于全球化趋势下西方 国家掌握着传播优势 , 又是由于中国外宣翻译水平还亟待提 高 。 约翰 ·比特 (John Bitter ) 在 《 传播学概论 》 中将交际中的障 碍和误读形象地比做翻 译 “ 噪音 ”, 认为个人所处的环境 、 教 育背景 、 收入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译者的刻意歪曲都是造 成外宣翻译噪音的重要原因 。 ②
以上是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 下面提出解决对策 , 以 期对中国的对外交流尽一点绵薄之力 。
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将外宣翻译 视作 文 学翻译 , 重语义翻译轻信 息传播 ; 以译者为 中心而不是以目 标语受众为中心 ; 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下面我们 将从三个方面论述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
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 。 外宣翻译中第一种常见问题是将 外宣翻译等同于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戏剧等的文学翻译 , 从而 认为外宣翻译就是中文宣传材料的英文简单翻版 。 实质上外 宣翻译属于交际翻译范畴 , 准确 传递信息 、 实现应有翻译效 果是外宣翻译的首要目的 。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认为 :“ 翻译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 。 ” ③ 为了实 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 , 在抓住原文主 旨 、 领会 原文精神的前 提下 , (译者 ) 可对原文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处理 、 重组 、 增删 、 编辑或加工 。 ④
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 宁慧霞
摘要 :目前中国外宣翻译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把外宣翻译等同于文学翻译 , 过分强调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 性 , 忽视目标语受众的思维习惯 , 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 要克服上述问题 , 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应明确外 宣翻译是交际性翻译 , 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原则 。
关键词 :外宣翻译 交际性 以读者为中心 跨文化交际意识
同名刊物 :《 新闻大学 》, 复旦大学主办 , 季刊 , 上海市邯郸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 (200433) 89
XINWEN AIHAOZHE 2011·8(下半月 ) 新 闻 大 学
外宣翻译要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 , 为了交际便利对原文 语言的加工和处理实质上是对翻译功能理论的具体实践 。 该 理论认为 :“ 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 , 是 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 翻 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 , 讲究的是翻译 目的的完备性 , 而不是对等 。 ” ⑤ 外宣翻译要侧重原文内容的 表达 , 需要时可对原文形式作适度调整 , 译文要符合译语的 语域或风格 。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的控制还是对 原文语言的处理和 加 工都要服务于翻译的交际性这一中心 原则 , 单纯追求对原文一字不漏的对等翻译和追求翻译的高 雅往往会造成受众心理与译者初衷的背道而驰 。 与文学翻译 侧重对原语语境的生动再现不同 , 外宣翻译的读者更需要了 解的是译者对客观事件的真实报道 , 而不是阅读带有浓厚翻 译腔的译作 。 外宣翻译中对原文语言的处理和加工并非是对 翻译原则 “ 信 ” 的舍弃 , 离开了对原文内容准确把握的翻译是 对外宣翻译的曲解 ,“ 新闻味 ” 是在 “ 可理解性 ” 的前提下需要 兼顾的 。
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 。 外宣翻译过程中第二个常出 现的问题是忽视了目标语受众的认知和接受习惯 , 过分强调 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 20世纪 70年代 , 国际友人费里 ·格 林曾对中国的外宣翻译提出批评 , 认为 “ 中国的外宣翻译是 失败的 ”。 针对格林的批评 , **同志提出 :“ 中国的外宣材 料无论是宣传还是文风都值得注意 。 ” ⑥ 新时期 , **同志 又提出了外宣工作的指导 原则 ,“ 不能把对内宣传的 一 套内 容和方法照搬到对外宣传中 ⑦ ”。 “ 十一五 ” 规划期间 , ** 同志提出在外宣翻译中要注意 “ 内外有别 , 注重实效 ” 的翻译 要求 。 ⑧ 中国外宣翻译的对象主要是外国人 , 中国人和外国人 意识形态 、 价值观念 、 文化习俗 、 表达习惯 , 以及对 中 国国 情 了解程度的差异 , 都可能 成为制约理解中国外宣材料的噪 音 。 因此在外宣翻译中 “ 把外国人当做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 知准没错 ”。 ⑨ 外宣翻译要突出 “ 外 ” 字 、 淡化 “ 宣 ” 字 , 时刻关注 译语读者同本土读者的认知差异至关重要 。
以读者为中心是外宣翻译的另一重要原则 。 外宣翻译时 借助关联理论可以降低受众理解的噪音 。 加特 (Ernst-August Guitt ) 在 《 翻译与关联 ——
— 认知与语境 》 一书中指出 :翻译不是 原语和 译语 的直接 交 流 , 而是一 种 “ 原 作 者 ——
— 译 者 —— — 译 文读者 ” 的三元关系 。 翻译中的译文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 , 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因素 。 译者应 该做到两点 , 第一 , 使译文 “ 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 ” 或 “ 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 ”, 译者应时时以 “ 寻求最佳关联 ” 为翻 译指南 。 第二 , 译文的表达方式 “ 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 必要的努力 ”。 ⑩ 原语和译语间成功构建的关联能降低译语读 者理解外宣材料的噪音 。
跨文化意识的欠缺 。 外宣翻译中常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是 译者缺乏跨 文化交 际 意识 , 对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知之甚 少 , 不注意比较和分析 中 外文化的细微差别和特点 , 不能按 照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翻译 。 针对中国外宣翻译中出现 的这种问题 , 中国译协秘 书长黄友义先生提出了 “ 外宣翻译 的三贴近 ” 原则 , 即 :“ 外宣翻译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 贴近 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 ,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 ” 輥 輯 訛 为了实现 “ 外宣翻译的三贴近 ” 原则 , 他对翻译工作者又提出 了两个具体要求 :一是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 , 努力跨越文 化鸿沟 ; 二是要熟知外国的语言习俗 , 防止落入文字陷阱 。 輥 輰 訛 因此在外宣翻译中一定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 了解国外受 众的思维习惯 , 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 在 将中国材料翻译给外国受众时自觉采用异化原则 , 而在将外 国信息推介给中国读者时相应采取归化原则 。 劳伦斯 ·沃奴 缇 (Lawrence Venuti ) 在其专著 《 译者的引申体 ——
— 一部翻译 史 》 中指出 ,“ 当弱势文化的语言翻译成强势文化的语言 (主要 是英语 ) 时 , 为了得到强势文化读者的接受和认同 , 就必须选 用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 ”。 輥 輱 訛 强势文化的排他性与强 制性是选用异化策略的最重要原因 。 由此可见 , 从弱势文化 到强势文化的过程是艰难的 , 而强势文化进入弱势文化则相 对容易得多 。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如 “ 饺子 ”、“ 功夫 ”、“ 气功 ” 在被推介 到国外时 , 起初都是采用异化的翻译原则 , 相应地译为 “ Chi -nese dumpling ”、“ martial art ” 和 “ shadow boxing ”, 但是随着中 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 , 中国元素日益显现出其强 大的影响力 , 上述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术语相应开始采用直 译的译法 , 如 “ jiaozi ”、“ kungfu ”、“ qigong ”。 随着中国的国家形 象和知晓度的日益提高 , 直译或者音译的手段在外宣翻译中 逐渐增多 ,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宣翻译可以忽视跨文化 交际意识 , 操之过急只会最终影响到交际效果 。
结语
综上所述 , 中国外宣翻译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将外宣翻 译等同于文学翻译 ; 以 “ 读者为 中心 ” 变成 了以译者为中心 ; 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不了解外国受众的心理和思 维习惯 。 要克服这些弊端 , 就要牢牢树立外宣翻译是交际翻 译的原则 ; 明确 “ 外 国人不是 中国人 ”, 在翻译 过程中多站在 目标语受众的立场上 , 根据受众的表达习惯 、 文体和风格的 差异选词搭配 、 调整句 序 , 尽可能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原文的 意思 ; 将跨文化交际意识贯穿翻译过程始终 ; 同时译者还需 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 更新翻译理论和方法 , 提高翻译的 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 ,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 在翻译的过程中 努力做到精心设计 , 坚决杜绝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的做法 。 注 释 :
① 张立荣 、 孟祥春 :《 对外宣传翻译 :译 “ 名 ” 更要译 “ 实 ”—— — 政治性 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3)。 ② Bitter , John R. Fundamentals of Communication. New Jersy :Pren -tics Hall Inc. , 1988, P11.
③ 张健 :《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994年版 , 第 230页 。
④ 李欣 :《 外宣翻译中的 “ 译前处理 ”》,《 上海科技翻译 》, 2001(1)。 ⑤ 方梦之 :《 译学词典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5年版 , 第 230页 。
⑥⑦⑧⑨ 刘洪潮 :《 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 》,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社 , 2005年版 , 第 10页 , 第 12页 , 第 13页 , 第 123页 。
⑩ Gutt ,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 -text. London and NewYork :Blackwell , 1991, P133~134.
輥 輯 訛 輥 輰 訛 黄友义 :《 坚持 “ 外宣三贴近 ” 原则 ——
—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 点问题 》,《 中国翻译 》, 2004(6)。
輥 輱 訛 Venuti , Lawrence .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 -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1995, P21.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
编校 :赵 亮
90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黄友义,现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译审、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高级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译著包括美国文学名著《名利场大火》及《马歇尔传》和《无冕之王》。主要作品为对外介绍中国各个方面的中译英图书,如《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国加入WTO与经济改革》以及《聊斋志异选编》等。曾参加党政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的翻译工作,主持编写《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现为《中华大文库》丛书(汉英对照)编委会副主任、《英语世界》杂志编辑顾问。
外宣工作中的翻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由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一特点决定了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凡是要对外介绍的素材,理昕当然是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和贴近国外受众需求的,对于从事外宣工作的翻译人员来说,最应该注意的是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最好的外盲翻译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地机械地把中文转换为外文,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地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怎么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技巧呢?
笔者多年从事外宣出版物的中译英翻译工作,根据我的体会,有两条原则必须坚持:
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努力跨越文化鸿沟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有时非但不能回答外国人对中国某一方面的疑问,反而引出新的问题。比如,中国的学者注重谦虚和含蓄,在写好一本书后,即使是倾毕生之力写成的学术著作,也往往在前言里说:“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谬误肯定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果照译过去,那些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了解的一般外国读者,很可能会问:“既然你知道有错误,为什么自己不纠正以后再发表?”因为在英美等国出版的图书中,人们习惯于说“这是迄今为止,在这个领域中最为权威的著作。”而实际上,很可能这是一本很普通的大路货图书。
如果机械地翻译涉及我国政治体制的内容,很可能引起国外受众的误解。比如:有的文章说:“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此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由于西方长期的**宣传,那里的很多人错误地把共产党等同于不讲民主的专政党,这时,他们会很自然地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这两个字当作反义词来解读。因此,当他们读到:“In China,theCommunist Party is
the party inpower(Besides,there aFe alsoeight democratic parties”(即: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此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时,他们产生的一个误解是,“中国实施的是共产党的一党专制,同时中国存在着八个追求民主的反对党。”我们当然清楚,在中文“民主党派”一词中有它的特定历史含义,同时也没有任何翻译工作者希望让自己的译文产生上面的误解,但是直泽造成的后果就是这样严重。其实,如果动动脑筋,把这句话中的“democratic parties”译为“other political parties”(其他政党),就会淡化外国人头恼中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完全对立”的错误印象。又比如,由于英美人无论多么强调党派政治,无论多么支持和尊崇他们的领导人,也不习惯说“紧紧地团结在以布什(或布莱尔)为核心的共和党(或工党)中央周围”,如果我们
把中文里涉及我国政治生活的这类词句不分场合、不看对象统统直译成英文,国外受众往往不能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团结决心和气氛,而会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误解为“如果不是中共内部有重大分歧,为什么要强调团结在谁谁的周围呢”。
如果不增加一些时间概念或背景知识,我们在中文中常用的一些词汇,也会让国外受众难以理解。比如: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历史不了解,而他们自己的历史又只有两百多年,我们常说的“新中国”译成“New China”后,他们理解为“邓的中国”。又如,我们所说的“新时期”简单译成“New Era”后,他们竟然认为是指“新的千年”。这种结果显然不是翻译工作者的本意。
虽然美国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没有停止过打仗,但是他们看了我们一些从中文直译过来的文章后却错误地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好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习惯使用军事化的语言造成的。如:中国参加奥运会的体育代表团被称为“奥运军团”,篮球比赛是“篮球场上燃起战火”,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不同领域里进行着“一场攻坚战”,一个工程的收尾阶段常常是“一场决战”。诚然,中文里这样的词句很能鼓舞“士气”和“斗志”,但是翻译成外文就应该注意多用一些平实的词句,少一些“火药味”,因为翻译的任务是沟通,而决不是误导。
做好外宣翻译,除去厚实的语言功底外,特别需要翻译工作者对外国文化和风俗有着深刻的了解。1999年国庆节之前,我们几个单位的外宣翻译曾研讨过一个看似很小的问题:届时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检阅部队时,要向部队官兵问候,官兵也要还礼,那么:“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和“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怎么译?最后一句“为人民服务”有现成的说法“Serve thepeople”,那么其余三句话,总共才13个字,应该很好翻译吧!其实不然。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西方国家首长检阅部队时,只敬礼,不讲话,官兵也不喊口号。换句话说,英文中根本不存在相对应的词汇。我们于是决定,不应该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翻译这几句话,而宜用间接引语的方式说“军委领导人向部队官兵问侯,官兵向他们的首长致礼。”
遗憾的是,当天还是有国内媒体机械地把三句话译成:“Hello、comrades!”“Comfades,youhave worked hard!”和“Hello,leader~”事后,有英国朋友指出,你们这种翻译法,无异于说“伙计们,干得不错”和“头儿,您受累了!”请看,因为不懂外国文化,导致翻译不当,造成极不严肃的后果。这肯定不是翻译者的初衷。
熟知外国语言习俗
防止落入文字陷阱
有许多词句在外国文化里,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一些含义,若使用不当,就会产生误会。这就要求翻译人员特别留心语言的发展变化。
比如,在奥维尔写的《一九八四》一书中,大洋国那个无处不在、战无不胜、永远正确、心狠手辣的统治者的名字叫“老大哥”(“BigBrother”)。在长期的冷战时期,西方宣传机器常常用这个名字形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使不少西方人凡遇到“老大哥”这个词,就会联想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因为它已经成为特定年代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但在中文里,尤其是在我们党内,这是一个充满同志感情和敬意的称呼。比如在一次中央领导会见外国记者并向他们介绍其他领导同志时,说某某同志是“我们的老大哥”,让人听了亲切自然。现场翻译直接翻成英文后,一些外国记者却发出了笑声。显然,他们联想到了《一九八四》中的“BigBrother”。应该说,当天现场担任口译的年轻同志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按照中文原话翻译这个词,态度也是严谨的,本无可指摘。但西方记者由于自身的语言背景,产生
了歧想。从效果来看,这的确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我们不能指望翻译工作者在那种紧张的工作节奏中成为外国文化和语言习俗的百科全书,但也不能指望外国记者能体会到中文里“老大哥”的亲切。也许,如果能把这里的“老大哥”翻译成“年长我们几岁”,外国记者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可笑的。
近来,我国一直在争取世界各国承认我们是全面的市场经济国家。这主要涉及国际政治关系和我国的经济利益,但是多少也与翻译有关。多年以来,我们按照中文的原话,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翻译为“socialist market economy”。西方人熟悉他们的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既然不讲自己实行的是marketeconomy(市场经济),而是socialistmarket economy(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就是一种特殊的marketeconomy(市场经济)。一些西方人士如是说,既然中国自己说他们实行的是一种有条件的市场经济,那么现在怎么能要求西方承认中国实行的是全面的市场经济呢?
实事求是地说,西方人的这种理论与中国的翻译工作者无关。试想一下,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词出现的时候,有哪个翻译不翻出“社会主义”这四个字呢?因此,从本质上说,这不是翻译的问题。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在我国是作为探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性问题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过去前苏联式教条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高度的计划经济而言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但其核心是“市场经济”。对于这种特殊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的奥妙,普通外国人是难以从本质上理解的。面对一些西方人强调,既然是“SOCialist marketeconomy”(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就不可能是全面的市场经济,因此不能给中国全面的市场经济地位待遇这种现实情况,外宣翻译工作者是否应该从大局着眼,采取变通办法,更注重翻译核心内容,从而译成“China’s marketeconomy”(中国的市场经济)或就是“marketeconomy”(市场经济)呢?
从以上可以看出,外宣翻译工作有其特有的规律,对翻译工作者有着特殊的、更高的要求。而外宣翻译工作者每一张口,或每下一笔,都要以沟通为目的,需要具备厚重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知识功底,而不能仅仅为了完成翻译而翻译,真可渭难度大,要求高。大概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我国的外宣翻译队伍人不多、势不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的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信息化社会发展迅速,这都呼唤着更多的、高水平的外宣翻译人才的出现。
责编:王育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