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在动物?界中就存在?。
保罗?朗格朗(提出)、埃德加?富尔(确定)---终身教育。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非制度化教?育(对制度化教?育的改良)思潮的代表?。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育观?念。 孔子---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主张因材施?教(启发)。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强调推理。
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学思想?首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答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提出儿童分?阶段教育)。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
卢梭---小说体《爱弥尔》,引起人们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去研究?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的兴趣。
裴斯泰洛齐?(瑞士)---信奉卢梭,实践家,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赫尔巴特(德国)---信奉康德,《普通教育学?》。
洛克(英国)---“白板说”:天赋智力人?人平等,认为绅士教?育最重要。 福禄培尔(德国)---《人的教育》,幼教领域。
斯宾塞(英国)---《教育论》,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其处于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时期。
拉伊/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learn?ing by doing?“从做中学”。
凯洛夫---《教育学》。
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法。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科学的现?代系统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中。
保罗?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概念。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性定义)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终身教育概?念(时间、空间、方式、教育性质等?方面):从横(统合性)纵(连接性和衔?接性)两方面论述?。
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 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正规化?程度划分)从非形式化?(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原始社会)到形式化(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无中学、年龄和班级?区分),再到制度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正规教育)。
(实施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社会教育。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
1
教育?。
原始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第二,原始性。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第三,同一性(内容、对象和目的?)和全民性。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教会学?校教学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763年?,德国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最早的义务?教育。 1986年?,中国颁布“义务教育法?”。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教育内部的?民主化和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普通教育学?》强调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我国“五四”前受其影响?巨大)
凯洛夫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巨大。该书主要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系统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学科基本结?构: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性?。
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上几乎完全?相对应;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小结: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的?关系式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表现为政治?不能违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更不能以政?治代替教育?。
学校的政治?局势常常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
二、生产力和教?育的相互作?用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但根本性质?是:生产活动决?定教育活动?。
三、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即普及)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
2
能力。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六、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经济、政治对教育?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七、学校文化的?特征:
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从字面的两?方面进行理?解)
其表现为: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个性等)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内发论者(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柏拉图---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格塞尔---成熟机制。
弗洛伊德(奥地利)---现代典型代?表,性本能论;威尔逊(美国)---“基因复制”; 外铄论者(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
荀子---“性恶论”;洛克、华生---“白板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发展关键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成熟: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主观能动性?:个体积极主?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这是由单纯?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柏拉图/涂尔干---“社会本位论?”
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个人本位论?”
狄尔泰/斯普朗格---“文化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协调、激励和评价?。
(国家的)教育目的: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教师的)教学目标:希望受教育?者经过某一?阶段学习后?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式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的内涵 主要内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性?,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论述)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案例分析P?104)
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受教育权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教育)
3.人格特征;(积极乐观、豁达开朗、坚忍不拔、广泛的兴趣?)【论述】 4.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两个内涵:所处地位构?成的角色关?系,交往过程中?
4
构成的心理?关系。
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说?;杜威---学生中心说?。
三种关系形?式: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民主?平等、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者的个体?。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第六章 课程
斯宾塞(英国)---始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
课程分类:
(制定者/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性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拓展性课程?eg:文化素养课?程、艺术团队活?动、环境保护课?程。 研究型课程?: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组织核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优?点:逻辑严谨、易于编写;缺点:易形成传统?思维定势,不利于课改?中新科目的?纳入、忽略儿童兴?趣、分割知识,不利于学生?整体上认识?世界、忽略实际需?要,填鸭式教育?。
(表现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学生为主?体,learn?ing by doing?
综合课程:大拼盘
隐性课程特?点: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教育目的(国家总目标?)―>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确定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方法”目标重在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和感受。
课程设计(简答):
意义: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基本要求:1.合目的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
“泰勒原理”(了解),引申出设计?四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
一、 教学计划
概念: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概念: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三、 教科书
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主体部分包?括教科书(其主体是课?文)和讲义。
课程评价: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
5
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目的:改进课程和?改进教学
功能:诊断、修正和决策?。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弊端:
1. 课程管理僵?化(中央集权制?,缺乏灵活性?,无法照顾各?地差异); 2. 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
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3. 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第七、八章 教学(上下)
布鲁纳(美国)---发现教学法?(learn?ing by disco?very)
斯金纳(美国)---程序教学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
卢扎诺夫(保加利亚)---暗示教学
教学:在教育目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二、 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三、 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属学校工作?;智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属教育内容?,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
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 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有其特殊?性(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中学教学原?则(案例分析):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启发性原则?(论述、简答):
定义: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2.设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让学生动手?,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教学方法: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现教学:环节---提出问题,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验证假
6
设,得出原理或?概念。特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以独立探究?为主。
程序教学:目的明确,有利于强化?学习动机,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也?较少,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范例教学:由个及类再?到规律直至?获得经验实?施教学,重视基础,利于迁移,但随着知识?更新频率加?快,选择范例教?材难度加大?。
暗示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学?习,但对教师素?质要求高,需有一定的?医学和心理?学知识,准备繁琐,对环境要求?高。
备课(案例分析):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弄懂、吃透、内化)
制定教学方?案:学期、课题(单元)、课时教学方?案(又称课案)
【课案内容: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型、主要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内容具体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时间分配等?)、教学反思。】 上课
课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任务划分)
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采用的主要?方法)
试题类型:供答型(简答式和陈?述式)和选答型(是非题、选择题和组?配式)。 测验的效度?: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学业成绩检?查的测验应?围绕双基展?开。
信度:即可靠度。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班级授课制?: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一定数量?的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打破传统班?级(跨学科能力?分组/学科能力分?组)和内部分组?--不变传统班?级(分组、测验、合并、再分组)。
主要优缺点?:有利于因材?施教,但困难也有?:1.科学全面客?观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很?困难;2.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3.分组教学问?题上学校、老师、家长难以达?成一致;4.学生处于心?智成长变化?中,分组必须经?常变化,给教学管理?带来难度。
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设计教学之?父)改进并大力?推广。
强调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但忽视系统?知识,实施过程困?难诸多,难以落实。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1920年?首创,废除讲授制?,改为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但过分强调?个性差异,易造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第九章 德育
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7
形式上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初高中德育?目标(注意对照):思想政治方?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道德行为方?面。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要求:与马列主义?等相结合,与现实性相?结合,符合德育总?目标。 2. 正面教育原?则;
要求:坚持正面说?理,树立先进典?型。
3. 知行统一原?则;
4.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论述);
5. 因材施教原?则;
6.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陶冶法、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式。
认知模式---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体谅模式---由彼得麦克?费尔所创。
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创立?。
第十章班级管理
班级:由教师和一?群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相?似并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和需求的?学生以及环?境组成。
班级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
班级管理: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采用适当方?法,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我国中学班?级管理有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平行管理(来源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理?论”):将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相互影响。
班级民主管?理:(核心)引导学生形?成对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2.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德鲁克):(核心)将传统的他?控式变为自?控式,强调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专断?型和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程?度低。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8
客观题:
一
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2、教育以活动?的形态存在?,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
现?。
3、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5、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6、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8、“终身教育”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9、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0、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11、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1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文艺专?科学校。 13、西欧最早的?是雅典时的?弦琴学校。
14、西方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 1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6、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17、《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8、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教育的两种?不同性质<即分别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闲暇生?活>。
19、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0、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19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21、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
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2、杨贤江化名?李浩吾于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
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二
23、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2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的保存、传递、交流、融合、创造、更新等。 25、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
响。
26、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
因素。
27、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指导意
?义。
28、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9、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30、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反映社会政?治和
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31、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重点。
9
32、在教育系统?的诸多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33、受教育权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
3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 35、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36、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广义定义) 37、隐性课程由?贾克森于1?968年在?《教室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 38、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
39、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40、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41、教师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42、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43、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44、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45、赫尔巴特首?次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
46、教学工作是?围绕上课这?个中心,由多种因素?和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 47、测验能否准?确考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取决于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
?度。
4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整?
理与论证。
49、在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1903年?《癸卯学制》以法令的
形?式确定下来?。
50、德育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5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
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
程。
52、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53、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是班主?任常用的较?为典型的领?导管理方式?。
简答:
一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类提倡?“终身教育”。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学校教育的?特征,
答:第一,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从定义展开?);第二,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教育者与对?象);第三,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师资队伍、教育对象、场所、内容、方式、师生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
3、社会教育的?特点,
答:第一,对象的全民?性;第二,地点的广泛?性;第三,内容的实用?性;第四,时间的终身?性;第五,形式的开放?性。
4、学校的产生?条件,
答: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
10
准备?;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6、现代教育的?特点,
答: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7、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产学合作和?教育本身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观念、功能、内容),多元化。
8、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二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答:第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第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第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10、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答: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第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11、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区别?,
答:传统的学校?教育:“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优劣标准依?据“筛选制度”,严格的“年龄阶段教?育”,存在时空限?制。
网络教育:“平等的”开放式教育?,“兴趣选择”,“无年龄段教?育”,跨时空教育?。
1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答:第一,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第二,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第三,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第四,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13、学生文化的?成因,
答: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三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第一,不均衡性;第二,顺序性;第三,阶段性;第四,个别差异性?;第五,互补性。 15、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答: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
11
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16、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答: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
具有延?时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教育是如何?实现对人的?地位提升的?基本功能的?,
答: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对人价值的?发现,对人潜能的?发掘,对人力量的?发挥和对人?个性的发展?。
四
18、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答:一,其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应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9、美育的任务?,
答:一,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好审美情趣?;三,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0、学生的义务?,
答: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1、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答: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五、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六
22、课程概念,
答:课业及其进?程。系指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计划地编?制的教育内?容的整体计?划,是旨在塑造?新生代未来?人格而设计?的蓝图。 23、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答: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4、教学计划的?构成,
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25、课程实施过?程中考虑的?问题,
答: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
26、分析教学任?务,
12
答: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2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一、课程计划本?身;二、教师的特征?(参与、态度、能力、合作交流);三、学校的特点?;四、校外环境。
28、课程评价的?方法,
答: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和?表现评估。
29、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
答:一、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变学业评价?为学生整体?发展评价);二、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四、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30、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答: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三、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31、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基本?思路,
答:1.课程功能转?变;2.课程结构改?革;3.课程内容改?革;4.课程实施改?革;5.课程评价改?革;6.课程管理改?革。
32、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答: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2.课程综合化?;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5.以学生发展?为本。
33、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答: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4、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
答:一、传授知识应?准确科学、具有迁移功?能,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二、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和?创造;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注意因材施?教。 35、教学过程的?结构或是基?本阶段?
答:激发学生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36、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答: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7、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教师运用语?言传授:讲授法/讨论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演示法/实验法;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38、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答: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
39、课的结构(指综合课),
答: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提问、重点复述、练习)、布置课外作?业等。 40、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41、班级授课制?主要优缺点?,
答: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且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
13
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42、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43、制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答: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44、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答:一、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三、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5、班主任在班?集体形成过?程中的工作?,
答: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6、班主任如何?对学生的交?往进行指导?,
答:一、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需?要,指导其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二、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三、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47、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这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论述:
1、结合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的?);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决?定);三,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总之,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把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成?为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人?---即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结合具体的?教育现象,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答: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强调“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应逐步缩小?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学校、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使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并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人的?潜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都要重视。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学生本质属?性,
答: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本?质属性:包括主观能?动性、思想
感情和?个
性特征。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其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且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质?的规定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受到?教育,教师指导其?进行学
14
习,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4、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注重引导性?和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要实现基本?矛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青少年主观?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客观现实矛?盾的复杂性?,学生需要具?备各种道德?品质,需螺旋式反?复培养。
15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10.3: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9.3: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导向性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1)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2(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德育原则。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
(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
(1)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二、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其具体方式有:
1(讲解法
采用这一方法要求教育者做到:
(1)认真研究学生,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2)充分挖掘典型材料,力保德育的思想性、科学性。
(3)选用正确方法,确保德育的实效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谈话法
这是教师就某一思想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使学生明白事理的方法。
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
(1)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2)谈话要富有启发性。
(3)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提问的习惯,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改正错误。
(4)谈话过程中要有师生地互动交流,教师不要漠视学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切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5)个别谈话要经常广泛地进行,以免学生误解个别谈话的意义。
3(讨论法
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一个或某些思想道德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辩论和探讨,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方法,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运用讨论法应注意如下要求:
(1)确定好讨论题目。
(2)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和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及时修正学生的错误。
(3)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评价和总结。
(阅读指导法 4
这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报纸、杂志和文件,以领会和掌握思想道德知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方法。
运用阅读指导法要求我们:
(1)要教会学生阅读政治课本。
(2)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学科课本。
(3)要课内外结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阅读经验交流座谈会。
(二)榜样示范法
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情感陶冶法
它是只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创设良好的情景,如美观、朴实、整洁的学生、生活环境;团结向上、民主 1
平等的班风、校风;清洁、舒适、雅静的家庭学习、生活必需品环境及民主和睦、文明上进的家风等。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四)品德评价法
它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
运用品德评价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
1(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五)实际锻炼法
它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运用实际锻炼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与评价。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讲解章节汇总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讲解1-5章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1:教育的发展 1.2: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2.2:教育与生产力 2.3:教育与科学技术 2.4:教育与文化
2.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3.1: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3.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3.3: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3.4: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用 务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
4.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4.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4.3: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5.1:学生 5.2:教师
5.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讲解汇总6-9章
第六章 课程
6.1:课程概述 6.2: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 6.3: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6.4: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七章 教学(上)
7.1:教学(上) 7.2:教学过程
7.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八章 教学(下)
8.1:教学(下) 8.2:教掌组织形式及其演变 8.3:教学策略
第九章 德育
9.1:德育 9.2:德育过程 9.3: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9.4:德育模式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0.1:班级管理的定义 10.2: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0.3: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0.4:班级与班集体的形成 10.5: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持续更新中??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9.4:德育模式
第四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1(理论假设
(1)道德发展论
?道德发展是学习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
主性。?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教育论
该模式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
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引入性提问的策略把师生引进对道德争端的讨论,并不断地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
(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提问
有四种深入提问的策略: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3(简要的评论
(1)认知模式的缺陷
?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阶段理论有缺陷;?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训
练的做法时却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2)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该模式的特色在于:?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际研究,作出了完整的理性阐述;?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应不断对科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
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体谅模式
1(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2(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1)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
(2)证明规则
证明规则的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
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
(3)付诸行动
付诸行动的目的在于:如果是你,“会怎样做?”的问题。
3(简要评论
(1)体谅模式的理论上的缺陷
?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但关于道德感染、道
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它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该丛书生命力强,另一方面表明麦克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
就已经开始了。
(2)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提出的行动方针进
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我国的一些学校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体谅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
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3.4: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作者:xyjs.org 时间:2011-03-08 18:55:24 来源:信阳教师网
核心提示: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典型真题分析:
1(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 )三种。 (2007年)
【评析】对抗的。本题旨在考查课堂气氛的种类。
2(简述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2007年)
【评析】(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此
题是对课堂管理的进一步考查。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只有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5(( )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
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7(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考试大论坛
8(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9(( )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A(戴尔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勒温
10(( )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www.,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11(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 )。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3(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
A(群体内的合作
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
D(个体的能力
14(( )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
B(权威
C(民主
D(消极来源:考试大
15(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
A(活动的难易
B(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 )。
A(距离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
E(外形
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
A(班级
B(小组
C(少先队
D(小集团
E(团员
4(以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
A(教师的指导
B(规定限制
C(采纳学生的意见
D(安排日程
E(奖励
5(问题行为的一种分法是分为三种类型( )。
A(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品行性问题行为
D(性格性问题行为
E(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
2(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___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3(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_____和意向的期望。
4(通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群体分为两种:按照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群体,如班集体,叫
群体,通常所说的小团体或友伴群则属于_____群体。
5(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 _____和_____三个阶段。
6(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在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
为,即_____ 。
7(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___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8(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_____ 、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9(教师在分配学生的座位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对_____的影响。
10(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_____ 和 _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11(_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情感和谐及行动统一为特征。
12(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_____和_____。
1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___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与情感都联结起
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14(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____等手段。
15(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_____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
应倾向。来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
2(人际关系
3(合作
4(竞争
5(问题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2(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
1(群体动力的表现。
2(简述课堂结构。
同步训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2(A[解析]松散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3(D[解析]略。
4(A[解析]联合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5(C[解析]1920年阿尔波特让被试分别在单独情境和社会情境里工作,结果发现社会情境中的效果要比一个人单独活动好。
6(B[解析]略。
7(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B[解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即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9(D[解析]略。
10(D[解析]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11(A[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有结构的创设和体贴,规定限制是结构创设,BCD属于体贴。 12(D[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13(A[解析]略。
14(A[解析]课堂里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际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15(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群体对个人活动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其决定因素是ABCD四个选项,和规模的大小没有关系。
2(ABCDE[解析]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是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题中的各项都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正式团体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D属于非正式团体。( 3(ABCE[解析
4(ABDE[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其中采纳学生的意见属于体贴的范畴。 5(CDE[解析]问题行为的化分方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是将它分为扰乱性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两种,还有一种是将它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课堂情境
2(人际关系
3(动机
4(正式;非正式
5(联合群体;集体
6(从众
7(消极的
8(学生
9(人际关系
10(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1(人际吸收;认知协调
12(创设;体贴
13(投射
14(剥夺学习权利
15(潜在威胁来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合作: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4(竞争: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5(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2((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3((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油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会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给予恰当的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相互影响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其中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吁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键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2(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能够使课堂行为规范化。 ?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的合理使用:课堂活动有学业、非学业、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学业活动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课程表的编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堂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上。其次,文理学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教学过程的规划。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2)
典型真题分析
1(衡量一个测验有效性、正确性的重要指标是( )。(2008年4月)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评析】答案为B。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它
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此题旨在考查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2(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 )。 (2007年)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评析】答案为C。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置性
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
A(教学测验
B(教学评价
C(教学测量
D(教学鉴定
2(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
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
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4(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解释采用了相对的观点。主要用于选拔(如升学考试)或编组、编班的评价
方法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5(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
A(教学过程之前
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
D(教学过程之中
6(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
称为( )。
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7(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
果的评价方式称为( )。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8(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9(教学评价( )测量和测验。
A(不等同于
B(等同于
C(毫无关系
D(包括
10(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11(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 )实施。
A(教学过程中
B(形成性评价之后
C(形成性评价之前
D(教学过程之后
12(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
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轶事记录
13(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对所了解的事实加以记录和
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称之为( )。
A(观察法
B(心理测验法
C(谈话法
D(自述法
14(( )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
A(选择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1 5(( )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来_源:考试大
二、多项选择题
1(测验前的计划包括( )。
A(确定测验的目的
B(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C(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D(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E(选择适合的题型
2(以下关于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没有关系
B(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C(两者完全等同
D(教学评价以测量、测验的客观描述为基础 E(测量、测验的结果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是否有实际意义
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缺点体现在( )。
A(太过客观性
B(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C(费时费力
D(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可能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
E(适用范围窄
4(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是( )。
A(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B(教师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
C(测验太简单,题量小
D(教师不关心学生知识水平而使题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
E(教师对测验的项目分类比例不一致
5(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 )。
A(测验
B(问卷
C(观察
D(谈话
E(布置作业
三、填空题
1(对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的评价,最常用的评价手段是_____和教师自编测验。 2(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____资料、形成
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3(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____
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4._____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
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5(教师自编主观题的类型包括_____和问题解决题两类。
6(教学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_____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
7(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_____,由总体测量结果的_____表示。 8(细目表的形式是_____,一般纵栏表示学习结果,横栏表示课程的内容或范围,中间的栏目就
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填上在测验中计划测量多大比例的学习结果和课程内容。
9(自编题包括_____和主观题两种类型。教师使用哪一种类型的题目由测验的目的 10(_____是由题干和两个或更多的选项组成的,题干可以是直接提问或者以不完整的句子的形
式出现,而选项是提供可供选择的答案。选项中有一至多个正确答案的称作_____。 11(_____是指要求学生用文字论述方式阐述相关观点的题目,回答字数可以从几段到几大页不
等,一般常用的是有限制的问答题和_____。
12(问题解决题通常有两种形式:间接测验和_____。 13(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来表示,即用同一被试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
致性的指标,称为_____。
14(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_____本身的分析和对_____的分析两个方面。 15(常用的观察的方法有行为检查单、_____和等级评价量表,检查单与评价量表的评价标准不
一样,检查单只需要做_____的判断,而等级评价量表是做_____的判断。
四、名词解释
1(教学测量
2(填空题
3(教师自编测验
4(晕轮效应
5(问题解决题
五、简答题
1(简述测验前的计划。
2(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
3(说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与优越性。
4(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六、论述题
1(试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2(如何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处理与报告?
同步训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干为教学评价的定义。 1(B[解析
2(D[解析]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作出决策。
3(B[解析]从教学评价的时机来看,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题干为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4(D[解析]常模参照评价主要用于选拔和编组、编班等。
5(D[解析]略。
6(C[解析]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分析和标准参照分析(题干为标准参照分析的定义。
7(A[解析]略。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 8(D[解析
9(A[解析]教学评析和测量、测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0(A[解析]略。
]配置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而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形成性评价之后进行。 11(B[解析
12(C[解析]案卷分析是非测验的评价技术的一种。
13(A[解析]观察法不只限于智能的发展。还包括学生生理、社会和情绪的发展。 14(D[解析]是非题和选择题都有猜测的可能。而填空题猜测的可能性较低。 15(B[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略。
2(BDE[解析]教学评价和测验测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测量、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教学评价的主观判断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和测验的结果必须通过教学评价来判断。
3(BD[解析]标准化成就测验的条件的标准化(测验的结果比较客观一致,适用的范围和时限也较宽广,它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如: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和结果的不当使用对个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4(ABC[解析]略。
5(CD[解析]测验、问卷和布置作业都是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而非正式评价是指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三、填空题
1(标准化成就测验
2(描述并分析
3(行为与结果
4(非测验性
5(论文题
6(教学评价
7(参照标准统计平均值
8(两维表
9(客观题;内容
10(选择题;多选题
11(论文题;开放式论文
12(直接测验
13(信度系数
14(测验;教学活动
15(轶事记录;定性;定量
四、名词解释
1(教学测量:借助予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 2(填空题:呈现给学生一句或一段不完整的话或者直接提问,要求学生做简要回答。 3(教师自编测验: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4(晕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
5(问题解决题:向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目标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组织、选择和运用等复杂的程序来解决问题。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合适的题型。
2((1)测验是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一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2)所有受试人所做的试题、时限等施测条件相同,计分手段和分数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3(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优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境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发展出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之分。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
摸清学生的现
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诊断性评价(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有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如测验、问卷等。非正式评价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如观察、谈话等。 2((一)评分
评分时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两种(绝对标准是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依据。学生的分数和其他同学的回答情况没有关系。而且绝对标准强调(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背景情况的差异(所以他们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比较的。它对应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参照评价。相对标准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对应于常模参照评价。相对标准的评价不仅与学生自己的成绩有关(还与
其他同学的成绩有关。
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信息可以来源于不同类型、性质的测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如下步骤:?
验甚至观察的评价方式。例如(教师对学生期末学习成绩的评价(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占20,,课堂表现占10,。?系统地记录下评价的结 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就。教师需要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评价应该以成就为依据。而其他特征的评价,不要和成就的评价混杂起来。
(二)合格与不合格
有些课程采用合格与不合格来评价学生的成就。
(三)其他报告方式
除了常用的评分方法(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报告评价结果。
http://www.233.com/teacher/moniti/jiaoyu/guojia/20101208/095620323.html http://www.233.com/teacher/moniti/zhongxue/guojia/20110711/164239151.html
(中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有哪些,
浏览次数:次悬赏分:解决时间:提问者:12430|2010-12-9 14:32|superjie5200 (中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有哪些, 湖南省的考试
最佳答案
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论
考试内容:
教育学的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主要的研究教育方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的概念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德国著名哲学家康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教育学”的代表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美国哲学家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他在1916年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著名观点;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30年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1956年,美国教育家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1975年,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
版了《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的概念。
(2)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
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
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
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二)(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
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
1.总论
2.学生与学习心理
3.教学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
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http://www.studyez.com/news/201105/27/46690.htm
http://www.hteacher.net/jiaoshi/20101218/3808.html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中学育教
学绪
论教学育:就研究教是,育揭示育规教律的门学一科
教。学育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社门学会科,教育学科群中是基的础学,具有综科性合理.性和论用实性特点的。
教育
的学生和发产大展可分为四致个段:阶
(一
教)学萌育阶芽 反段中国映代教古思想育的作中著具有型典代性的首推《论语》表《学和记》。(大写约战于末年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育教的专著门)。述
(
二) 育教学独立阶的段 16 2年,3克捷教家夸育美斯纽《大教的论》出学版是近代最这早部论一述育问教题的著专
。(三
教)育发展学样化阶多 段国实用主义美育家杜威教在1196年版的《出主主义民与教》育主中“张育即教活生”教“育生即长”学校“社即会”从做中“学,”倡儿提中心、童经中验心活、动中心,对传统的反教中心师教材、中心课、堂心。中
(四)育教学发的深展阶化
中学教育学段就:侧是重研究学中阶段的教育,揭中学示育规律教指导中学,教育践。实
习学究中学教育学的研基本则:原()一观性原客 则 ( 二系)统性则 原 ()三理联论实际系的原则
客
性原则:观指在学与习究研中,必实事须是,按照教育求的本面目来以加解理,不观主臆,断以确地准把握育教事实的本质和、律。
系统性原规则:指必须用系统的运整体的观念来学习、研究教育和象现和题问。
中教学的主育要研究法:方察法、调查观法 实验法 、、 动行究研
法第一 章育概教
述
教:是传递经育培验人养的一种会社活。动
教的内育涵
(一):育教是人类特的有一种有意的识会社活
动第一
从,动的活本来看,质动对后物的爱代。照顾护和抚是育于出能的本要需因,此一种本是能活动的。二,从第动的活容内,由于看没有语言,也不备明确具的意,识物不动能将够己自的验经积累来像同起类授,传不能将个体也验类化,变成经享共经的财富验。三第,“教从”育果上结看动物的“教,”育结果过是小动不适物环境应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
。()教育二是类有人识地传意递社经会验活动的
(
三)教是以育的人养为直培目标的社接会践活动。
实教:(广义)凡是向他人育传经递验影响他,思想观念人活动的都有具教育作用的。
(
狭)即由义门专的育机构教承所的担由专、门的教职员人有的目、计划、有有织地组系统地传、知递、技能,培养学生识的思想品德,发智展力体和,力成形良好性个的教活动。
育教
育基的要素:教本育、者受育者、教教育措
施教育者:指
在教过育程施教中的人
。
教受者育:在指教过育中程受教育接
的人。
教育措
:指在施育教用来影者响教受育或受者教育者教向者育习的学内容其及方。法
教育要
之素的间关:系(一)教育者实是教育措施的施题主( )教育二施措教育者是和教受育相互作者用的桥 (梁)受教三育者是受教育既对又象是习学发展主的体
教
的育产(起源生:)
(
一)生物源起说 代表 物是法人国社学会、哲学家利家尔托诺和国教英育家沛西学能。利?尔诺托在表代是作人《类各种人的教育化演》
(。二)理起源说心 由美国教是育学孟家提出禄来。
的()三动劳起说 源常 被常为认是马思克主义的教观念。育
教育的发展分
三为历史阶段个:
(
) 一原形态教始 育()教育目的1的单一 (性)2有专没的门育制度教(3) 育教容内贫的性 (4)乏没专职有的育教员人(5 )育教方法单的一性。
(
二)古代教育 1(教)育的目是养培统人才 (治2)现出专门的育教构和机职专的育教人 员3)学(教校育内容的主是古典要文人学和科治之世 (4术)育教法崇方尚本书、死记硬背、强体迫罚棍、教棒育( )5教的组学形织主式要是个别学教
(三)现
教代 (育1)育目教的样化多 2()成了形比较备的教育完制 (度3教)育内容科学化的 4()教人育员的业专化普和化 及(5教)育径不断更途新和展发
师教作为专教职育从古代是始的开
。(奴社会的教隶育的主要目是养培压奴隶镇的一代奴隶主新和统治者封。社会建教的育的主目是要把地阶级主的弟子培成养为家国权政务服的士夫。大在会主社社义,会教育目的的是要培养全面展的社发会主义事业的设者建接班人。)
和二第章 教与社会发育的关系 展
政
治制度教对育的制作用:(约)一社政会治制度制着教约目育(的)二社会政制治制度着教育约制度 (教育制度:指一是个家各种教育机构国的系体。()三)会社政治度制约制着教育容(内四)社会政制治制约度教育人着员权力的和会机()社五政会治度制约着制育教途径
育促教进政治发的展理(教育由政治功能的:(一))育为政教治养培所人才(二)教育需通过传思宣﹑想形成论作舆用于一定的治政(三教)可育促进以主民
经济对教化育的制作用:约()一经济发水平对教育展的目的制作约用()二社经会济对育教度的制制作约。用(三经济)发水平对展教内容的育约作用(制)四经济对育人员的教约制用(五作经济发)水展平对学教方﹑教学手段法和教学式的形约制。
教
的育经济能:功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生再产的重要段(手)二教育科是学知再生识的产段(手三)育是生教产新科学的术技识
知
的重要手
段
化文教对育制约的作用:()一化类型文响教影目的育确的定(二)化影响文教制育的制定(度)文化三统传响影育的教容和结内构(四文化)影着响育人教。(员五)化影文响育教段和手织形组的变式。革
教的育化功文:能一)(教具育保有存传递文化的、能功()二教具有育文交流和化择选、整的合功(三能教)育有具化文创新的功能
。人文化口教对的育制约用作:一()口制约着教人育目(的二)人制口约教着育度制三)人(制口约教着内育(四容人口)约着教育人员(制)五人口制着约育教途
径教
育人口的功:(能)教育一控制人是增长的口要手段;(二重)教是提育高人素口的基质本手段(三)教育可 人口使结趋构向合理化(;)教四有利于人育口迁移
自
然境环教育的制对约作用:一)(自环然境制约育目的 (二教)然自环境约制教育构机( )自然三环境制约育教容内( 四自)环境然约教育人员 (五制自然)环制境约育教径途
育教自然环的境功:能(一提高环保)意识促,可进续持发展二()开展境环动行优,生化环境态
教
相对育独性:是立指育教具自身的规律有。
教育
相对立独性表现:的一()教是育一种化活转的过动 程()二教具育历史有承性
(继三教)具育与政治经济制有度生产力和发的展不平衡
性
三第 章 育与个教人展的关发
人的发系:展是指个体从命形生成死到在亡生和心理两理方有面律的规变化过程。(个的的生理发展与体心理展是发不分可割的生。理展是发理心发的展提前,脑大神经系统的和展是心发理展的发质物础而心里基展对发生发理具有能动作用。展
)生发展理:是机指体的种各织组统系(骨骼、肉肌、脏、神经心系统、吸呼系等)统有律规变化。的
心理
展:发指认知(感觉是知、、觉忆、记维思、想象)、意等向需(、兴趣、要感、意志情等、)格、性能力等个心里性特的形成。
人的征展的发般一规律(一:顺)性序 ()阶段性 (二三不)均衡性 四)差(性异 五(互)补
影性人响身心发展的素:因传遗质﹑环境﹑教育和个素体的观主动性能
响影人个发的因展对素人发的展作:用(一遗传)质素是影人响的心身发展的物前提
生二()会社环是境人发展的的实制约现素 (因)学校教育三人在的展发中主起作导 (四)主用观能性是动人发展的的部动内力
为什么说遗传
质是影素响人的心身发展的物前提生
(:)一遗传 素为人质发的展提物供质基和础能性。可
二) 遗传素质的差(性异对的人展有发定的影一作响。用
()三 遗素传质成熟的制机对的人
年
龄特有影征响用。作
四)( 确认识正遗传质在人素发的展中的用作
怎。认样遗识素传在质人的发中展作的用:一(遗传)质只是人发展素的能可,并性不现是的思想成才能、知、,它识不能定决发人的展方向发展和的水。 平(二)的遗传人素具质有较的可塑强 性三)人的(个主性要后是形天成的
遗
素传:指从上质代承下继的来与﹑具生有的理解剖特生。
点
境环:体个外之一切的影响人的展发因素。
学
教育在校的发人展起中主作导的原因:用一)学(校育教自的身能和特职点所定决。(学教校育有具目的 ﹑计划性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点。)特(二 由受)育教的者角色心理决所定( )三由代时展发的点所特决定
实
学校现育主教导用的作条:(一)件教育的身状自(况1)教的物质条育影响件教育的度和速规 (模)2教管育理平制约水教育功着的能发挥 3()教师素质低高约制着育教水平(二的)庭环家因境 素1)(庭经家济况 状2()庭的人家氛际围(3) 母父的文化水平 三)社(会展发状况 ()社会1生力产水决平着教育定的育人功能(2 )良的好会风尚能强社化校学育的正面教影 (3)响政治制度明开度程约制着教功育的取能向
体个的观主能动性:人指在接教育时所受现表来出积极的性和能动。
性第四章
教育的
目
教育的:目个一国家求教要育养人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
培从教
的外育结构来部 看,育目的包括三教个层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级各各学校的类培养目的(三 )教师教的学标目
育教目的的义意价(值:())一教育目的对教育具导有作向 (二用)育教的目教育具对有调作控用(三)教 目育对的教具育有价作评
用
样确怎教立育目:(一)的立教确目的育理的论依据(二) 确教育立的目实际依的 据三()确立育教的还目重需借视鉴前及人外的国思想果
成个本位体:论调强教要育为实个人价值服现务主张,教目育应以个的需人要本,为应根据人发展的个需来制要教育目定的构建和育教动。
活会社位本:论强调教为育实现的人会价社值务,主张应根据服会社展的发需来要定教育制的和目构建教活动。
育马思主义克于关的人全发面展学是说我现国阶段确立教育的目的论依理。据其本点如基:下(一)人全的发展是相对面于片发展面言的 (而)人二的展发与社会生发展相产一 致三()旧分式造工成人片的发展 (面四现代)大工业化产要求人生全面发展并的为人全面发的提供展条件了( 五)的全面人展的社发会件条是产主共社义会 (六)教与生产育劳相动结是合实现的人面全发的展根本途
径人的全发展:是面指人的精神身体和﹑体个和性会社都得到全性﹑充面分自﹑﹑和由的发展谐。
确
教育目立的的实依际据
(:)一一社会的政定﹑经治﹑文化济况制状着约育目的教的确立
。(二)
受教者的育心发展身规制约着律教目育的确立。
中学教育的性的:是基础教育,质教育其内的容是础基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基能行为规本范及以学生习﹑生活的学本基习。
中惯学教的任务:育培养全体是生学的基素质本为他们学,做和人一步进接受业专育教定基础奠为提,民族素高奠质定基础。
第
五章 教 制度
学育教育校度制简:称制,是学指个国家一或地区各级类各校学系的及其相统应各的项规。
定
学校育教制度意义:教育的为利顺完提供了成制度保障。
学制类的:(型)一双学制 (轨)单轨学制二(三)分支型学 制
轨学制双指两:种不同式形学校系的,统此彼行平分头,进,行完成各以的自教育任务学校的教制度育。
单轨学
:是指由小制学﹑学中大学为到统一直的线系,统下上衔接,形成下由而的上续阶连梯学。制
分支型制学是指:介于单制轨双和制之轨间一种的制。学
怎样
立建学校育教度(制校学教育度建立制的依据:)()学校教育一度建制立的会依据社()二人身的心展规发 律三)学校(育教度制建立,的吸要取原学有中制理合有的部分,用鉴借他其家学制国经验的
我近代学国校育教制张度熙百定拟了钦定“堂学章”又程“壬寅称制”,这是学国近代我教史育第上一个由家颁国的布较比完的整学体制。系“癸学卯”是制国近代教育史中第上部由国家颁布一并全在国实的学施。
制
国我现的行教育度制:一()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和 二()等初育教学制(期六年)(限)三中等育教(高初中三年)各( 四)高教等育 ()五续继育或终生教育制教
度
第章六 中学师和中教学生
英学著名学者弗国西兰斯?培 根把师称教为知识子种的传播者,明之文树培的育,人者灵类的魂设计。
者师教在:校中学承担书育教的人人。
关于师职业教理解的从可以下入手(一)教:师一种职是人员业(二 教)师一种是专门业职员人。
中学教可师界为定:行中等履育教教职责学的专人员,承担业中等教育中教着育书,人培社养会主义业建设者事和班人﹑接为提民族高质素基打础的使命
中。教师学职的业值价:进社会和促个人发展的(。乌申斯基对教职业师的价是“太阳底评下最光辉的业职”)。
中学教师的
根任本务教:好学生或把,学生教好。本基任:教务好功课
。
中学教师具应以有素下养:一)中(学教
师的职道德业素 (养二)师的业务素养教
中学
师应具备教些那业职道素养:德一)(对待教事业的态度 (忠育教诚育事业献身教,,育是德的师核)(心)二对学生待的态 度(三对待)自的己态 度四)对待(事的同度 态五(对待)家长的态度 (六.对待)领导的态
师度:德教指师从在事育活动教应履行中的行为规和道范准德。
则教师应
备具些那业素养务:(一精)的专业基础知识 (深二广)博的化知文 识三()扎的实育教理论识知 四()从教育事活的能力动素养
教
师业的务素养 指:教师完教成育人书,必须具的备知识能结构及力发展状其况包,教括的师知结构和能识结构两力部分。
教师
具备的能素力养有些:那()一组管理能织力( 二语)言表能达力 (三)我自调控能力 四(教育)科能研
力
学中生:一()学中生是,人有具的本质属性人 二()中学是生未成的人熟 ()三中学生是学习以发展为和要任务的人
主中学生的权利:(
)生存一 (二权)教受育权 三)(发展权利的 四()受尊权
重师生
关:教师和系学生教在育、教过程中学结成相互的系关包括,彼所此的地位处作和相互对待用的态度。
等师
生系关特的点:()教育一关 系二)心里关(系(三 )道关德系
第七章
学中课程
程:是课各指级类学各校为了现实培养目标开而的设学科其目标及内容﹑活动﹑进程等﹑的和,它总主要体在课现程划计课程标﹑和准材教之。中学(用校教来生的一切及学进其安度)排
。三种影
响程的主课因素:知识要文或﹑化会﹑社儿童。
中学课程本形文的基式表现本:一)(程计划 (二课)课程准标 三)(材教
课
程划计是:据根育教目的及同层不和次型的学类校的培目养标,由育教管主门部定制的有学校教关育学教作工的导指性件文。
课程标准
:根据是程课计划以,要纲形式编写各的门程的目课目的标、学教内容范、实围原则及方式、结施标准果及构的指结导性件。
文
课程类型教育:系或统育教构中机有某一具同相性或共属同特证课的程所成形汇的集种或。
类
程结课:构是课指的组各成分成或成要素及组其相稳定的相对联系互相和互作方式用总的。和
活动
课程的点特:(一)实性 际二(开)放性( )三造创 性四(自)主性
置选修课的主要设据依(:)一会需社 (求)二地区异差 ()个性三异差
课从设程﹑开发和管计理主题划的,分程课可分为国家:课程地﹑课方和校本程程课。
八章 中第学素教育质
素
:质(义)指有机体狭生俱与来的些某剖解生上的理点。特
广(义指)先在天与后天同共用下所形成作
的人身的心发的总展水平。
理
素质教育解把握应以下点几(:一)高提族民质素素是教育质宗旨 (二)素质的教是育充发挥每个分人潜的能教的 育()培三养生的创学精神和新践实能力素质教是的育重
点中
学质教育的素容应包括:内德育﹑育智﹑育体﹑育美劳﹑动术教育﹑技理心康教育健。
德育
(智育﹑育﹑美育﹑劳动体技教育术心﹑理康健教):育递德育知传识培养,德育素的养教。
育德育内
容:(一)想教育思(二) 政教育 治三)道德(育教
中学德应育遵的规循和要求(律德过育程什是的过么)程
:()一从德品理心结来构,看育德是进学生促知﹑情﹑意行﹑一统发的展程过应使,行知培的养统。(知一情﹑意﹑行是﹑成构的人想思品德基本要素。知的情﹑意﹑行即思想道德﹑、德情道感道、德志意道德行、。为 )
()从二育教与学发展生的系关角看度德育,促是进学思想生德品矛斗争转盾的过程,应化到做教育自我教育与一。统
()从教三方育的角度看法,德育组织是引导学多生面方动和活交的过往,程使应会社性实和性统一践 。
四()教育从用的角作看,德度过程育是进促学生想思品德断提高的过不程具,渐进性有反和复的性规。律
美
的育内容(:)一自然美(二 社会) (美)三艺术美(科 学)美
九第章 中 学教(学一
教):即教学与师学以课生堂主为道的交渠过程往是,教在目的学规范的,下师教的教与生学学的的一统活动
。
教是以智学育为中心容和基础,内学生的使智体德劳美面发全展教育的活动。
教
作为学习学最主要的教育动活培养和人才的本基途。
径理
解教的概学需念要确明(一)教学是:学校主要最最基本的、种一教活育 (二)动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是是传以知授、培养能力为基础识,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目的。
的教学
的值:价()对一社发会的展价值 ()对学生二个发体的展值
价中学教学的
基本务:任简(答
()一使学)系统生握终掌身习的学基础识知基本和技能这(教是的学要首务任,是现实其教他学任的基务)础
()二展发生学的力﹑智力体培养,生的能学,教力学生会习学
(
三)养并培形成好的道良品德和质极积的情态感度
(四
)养学培生立树文精神人和学科神
精学教程的过质:(本)教学一过是教程与学师以生课堂主渠为道的往交程 过二()教学过程认是识实践统一的与过。
程教
过程的学本基要素:()教师 (二一学生)(三) 学教容
教学过内的规律:程是指教过学程中因素之间客观各的内在、、本质的的必然、的系联。
学教程的规过:
律(论)
述
(一)与教学辩证统规律一
()二接知间与识接知识的辩直统证规一律
(三
教学与)发展的辩统证规律
一(四
教)的学教育性规律
教与
的辩学规律:证指在教中,学与教学相互依、存一缺不,可们之它即间相互矛盾又互作相,用辩统证一。
教
学与证统辩规一具体律地表现:(为)教一师在教学起主导作用中 (二)生在教学学起中体主用 (作三)师教主的导用与作学生的体主作用辩的统一证
(教在学,中学生以学间接习知为识主,间知接与直识接知识结相合的证辩一)统
学生怎获样得直接知识:一)(可通过直以教学为观学生提感供性识认( )通二组织过学生加参学习活动
性接间识:即知他人认识的成果,要主人类在指期认识长程过积累并中理而成的整书知识。本直知接:即识体个直从经验接中出来的得识,一知般于属感认识。性
教与发学的展证辩一统律性表现为规:()掌握知一识是发学展智生和能情感、志、性意等格个性理品心质基础 (二)的生学的展发水又平是生学学和习掌握识的知重要件条
(
教学必中须确正地处两者理系,关握把两联系者合,理组织的学教程,过教学把发展统和起一,来要既学生高使量质的掌握识,知促使又生获得学理最想的展。发
)
学的教育教性是学的教客观必然,因是:(为一)教的学育教性教是的社育制会性约决定(二的由)学教发与的辩展证系关定的决 ()教学三教育的也受师生关性系影的响
教过程学基本的段可阶为:分()一引动机 起(二)会知识领这(教是的中学环心,节括包学感生知和解理材教) 三)巩固(知 识( 四运)知用识 五()学效教果测评
。
学教原则:是为指了有效进的教学,行据教育教根目的,学教学规律认识对以及教学践提实的教学出作工须遵必的循基本要。(求??原则:活动指在者动中必活须循遵的基要本。求)
中学学原则教的据:依()教一目育 (二的)人对教学规律的认们识 ()实三践依据
中学教学
则原:(一 主)体原性则 二(发)展原则性 (三)创造性的学致以用原则( )因材施教四则原
主体性
则:是原在教学过程中指必,把教须师学和生的体主性分充发挥来,教师出积主极动地教,生学极积主动地。学
发展
性原则:指在教学程过中,生双师方身的各心面方都必须得到康健展发。
造创的性学以致原用则:在指育教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必生把所学到学的识创知造性用于解决地理和论际问实,题进发展而生的实学能践力和造力。
创
材因教施原则是:在教指学程中过,师必教须按照生学身心发展的个别异,差以不施的教
同学,促进以学生性的健个康发。展
为了发
展学生的体主性教,应师做到(:一)建立明起主、平等、谐、互动和的型教新关师系( 二让)学习参与者目或标目标子提的出确立或 (三)学习让在者做”中“进教学行
为了实师现生共的发展同,师教做应:到一(教)师要证保学的科教性 (二)教学要重师视生学的力和智智非力因素的培养 三(重)师视生的反活动
思为
了使学做生到创性的造以用,学教应做师:到(一)强加基理本论和知的识学教(二 )心创精设问题情 景三(注)重生的个学性差 异(四培养学)解生实决问题的能际力
教
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则,应原到:做(一实行班)小额型化或组教分学 二)(确对待正学的个别生异 差三)(用现运教代技术学解决教师,时在和间人员上的不足
十章 中学第育教二)
(学教计:设是在进行指教学活动之,根前据教目学的求,要用运系统方对法参与学活教的诸动多素所进行要的一分种和析体策整的划程。过就是对(教么什如和教何行进划规,并形成操方作案)
。教
设计的依据学:()一教学计设的理论依据 ()二学设计教现实的依
据教学设计的
论依理据(一:现代)学理论和习学理论 (二教系)统的科学原和理方
教法学计设现的实据依(一:教学的)实际要 需二)(学的需生要特和 (三)教点的师学经教和验点
特
学教法方:教是师和学为生现教实目的、学完教学任成所务用的采相作用互手段的一和套方式。整
中学学教计设程的:序(一目)分标析 二)(内容究 研三(教)方法学选的择
教学模式
:立建一在定的学教论理础基,上为实特现定教学目的,将的教学的诸素要特一定方的式组合成有相具稳定的结构,对具可有操作程性的教学范序型
。
第一章十 中学教(三育
)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教学堂中,依教学理论据运用专业、识知教和学经等,验使学掌生学握科础基知识基、技本并能受思想到教等育采用的所一系列学行教方为式
。
教学术的技功能(值):(一价掌握)学教技是构成术师教学教力的能要重组成部 (分二教)技能是搞好教学工作学的础
基
入导基的要求本(:)导一要有入对性 针二)(导入有趣味要性 三()入要有导启性 (四发)入导语言要有艺性术。
讲解术:技是师教用利口头语言并合手配、势书和各种板教学体,阐媒事实、释示揭物事质、引本学导生思发展维的教学行为式方
。讲的要求解(一)明确教:目标学( )明二确教中材的本基念概概念的和涵内( 三)确明学教法
方提问
技术是:教指通师过门的抠法方,使生学得知识获
技
能的法方
高级。知认提问注应意(一):分提析 问(二)合综提 (问三)价提评问
价评问要提求生学表现:(一)要求学生的出对给争议有问题的法 看()二要学生判求定思价值维(三 )要求生学定判各解决种题方问法的处长(四) 要求生判学断术品艺文及作品学等优缺和价值
结束课堂点时经过几个要段:阶一(简)单回 (忆)提示要点二 三)巩固(用应 四(拓展延)伸
教
学织组术的技型:(一类)理管组织 性二)(导性诱组
织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中学教育学 绪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 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大约写于战国末年的《学(二)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近代最早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一)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在学习与研究中,必须实事求是,按照教育的本来面目加以理解,不主观臆断,以准确地把握教育的事实、本质和规律。
系统性原则:指必须运用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来学习和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 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 、实验法 、 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第一,从活动的本质来看,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是出于本能的需要,因此是一种本能
来的。
(三)劳动起源说 常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约作用。(三)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四)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五)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制约。 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
(一) 原始形态教育 (1)教育目的的单一性 (2)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贫乏性 (4)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四)文化影响着教育人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二)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三)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人口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二)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三)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四)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五)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的人口功能:(一)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 (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自然环境制约教育目的 (二)自然环境制约教育机构 (三)自然环境制约教育内容 (四)自然环境制约教育人员 (五)自然环境制约教育途径
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一)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二)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
1
(二)古代教育 (1)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 (2)的的确定(二)文化影响教育制度的制定(三)文化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3)学校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 (4)员。(五)文化影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育 (5)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三)现代教育 (1)教育目的多样化 (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 (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 (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教师作为专职教育是从古代开始的。
(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镇压奴隶的新一代奴隶主和统治者。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服务的士大夫。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二)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三)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四)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力和机会(五)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二)社会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
的活动。第二,从活动的内容看,由于没有语言,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5)教育方法的单一性。 积累起来像同类传授,也不能将个体经验类化,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第三,从“教育”结果上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动物不能够将自己的经验
看,动物的“教育”结果不过是小动物适应环境,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广义)凡是向他人传递经验,影响他人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狭义)即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递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施教的人。
教育措施:指在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或受教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题 (二)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三)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教育的产生(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利托尔诺在代表作是《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二)心理起源说 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
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受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 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育者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其方法。
教育促进政治发展的理由(教育的政治功能):(一)的过程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心里发展对生理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有规律的变化。
传素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三)人的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遗传素质: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与生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 (二)人成人的片面发展 (四)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 (六)
度。
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续阶梯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指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
怎样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一)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 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一)学前教育(托儿所和幼儿园) (二)初等教育(学制期限六年)(三)中等教育(初高中各三年) (四)高等教育 (五)继续教育或终生教育制度 第六章 中学教师和中学学生
英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 ·培根把教师称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教师:在学校中承担教书育人的人。
关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从以下入手:(一)教师是一种职业人员 (二)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人员。 中学教师可界定为: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中学教师职业的价值: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乌申斯基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中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好学生,或把学生教好。基中学教师应具有以下素养:(一)中学教师的职业道中学教师应具备那些职业道德素养:(一)对待教育
2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服务,单轨学制:是指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统一的直线系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环境:个体之外的一切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学校教育自身的职能和特点所决定。(学校教育具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其基本点如下:(一)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有目的性 ﹑计划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 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三)旧式分工造思维、想象等)、意向(需要、兴趣、情感、(二)由受教育者的角色心理所决定 (三)由时意志等)、性格、能力等个性心里特征的形成。
代发展的特点所决定
实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一)教育的自身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顺序性 (二)状况(1)教育的物质条件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阶段性 (三)不均衡性 (四)差异性 (五)(2)教育管理水平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 (3)本途径 互补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为什么说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二)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
(四)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怎样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素质只是人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是现成的思想、才能、知识,它不能决定人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 (二)人的遗
教师素质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水平(二)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 (三)社会发展状况 (1)社会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 (3)政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指人在接受教育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一个国家要求教育培养人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
从教育的外部结构来看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价值):(一)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调控作用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怎样确立教育目的:(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 (三)确立教育目的还需重视借鉴前人及国外的思想成果 个体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为实现个人价值服务,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应根据个人发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
(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
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第五章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学校教育制度意义:为教育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分支型学制
分头进行,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
因素 (1)家庭经济状况 (2)家庭的人际氛围 (3)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对人的发展作用:(一)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育人功能 (2)良好的(二)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制度开明程度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取向
学制的类型:(一)双轨学制 (二)单轨学制 (三)本任务:教好功课。
双轨学制:指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德素养 (二)教师的业务素养
事业的态度 (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对待自己的态度 (四)对待同事的态度 (五)对待家长的态度 (六).对待领导的态度
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应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教师应具备那些业务素养:(一)精深的专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四)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
教师的业务素养: 指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状况,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部分。 教师具备的能力素养有那些:(一)组织管理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 (三)自我调控能力 (四)教育科研能力
中学生:(一)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 (二)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 (三)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中学生的权利:(一)生存权 (二)受教育权 (三)发展的权利 (四)受尊重权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的特点:(一)教育关系 (二)心里关系 (三)道德关系 第七章 中学课程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学校用来教学生的一切及其进度安排)。
三种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中学课程文本形式的基本表现:(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属性或共同特证的课程所形成的汇集或种类。 课程结构:是指课的各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创造性 (四)自主性
设置选修课的主要依据:(一)社会需求 (二)地区差异 (三)个性差异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题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八章 中学素质教育
素质:(狭义)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
(广义)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理解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
(一)从品德心理结构来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即思想道德、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二)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
(三)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
(四)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规律。
美育的内容:(一)自然美 (二)社会美 (三)艺术美 (科学美) 第九章 中学教学(一)
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是以智育为中心内容和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作为学习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理解教学的概念需要明确:(一)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的价值:(一)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教会学生学习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师 (二)学生 (三)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学过程的规律:(论述) (一)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二)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辩证统一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与学的辩证规律:指在教学中,教与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们之间即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具体地表现为:(一)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二)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相结合的辩证统一)
学生怎样获得直接知识:(一)可以通过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性活动
间接知识: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直接知识:即个体从直接经验中得出来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认识。
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性表现为:(一)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二)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是师德的核心)(二)对待学生的态度 (三)(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
业基础知识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 (三)课程类型: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相同
活动课程的特点:(一)实际性 (二)开放性 (三)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
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一。
健康教育):传递德育知识,培养德育素养的教育。 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
德育内容:(一)思想教育 (二)政治教育 (三)(一)使学生系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道德教育
中学德育应遵循的规律和要求(德育过程是什么的过程):
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中必须正确地处理两者关系,把握两者联系,
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把教学和发展统一起关系 (二)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来,既要使学生高质量的掌握知识,又促使确立 (三)让学习者在“做”中进行教学 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学生获得最理想的发展。)
为了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做到:(一)教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客观必然,是因为: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教学行为方式。
(一)教学的教育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重视师生的反思教学技术的功能(价值):(一)掌握教学技术是构定的(二)由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活动
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技能(三)教学的教育性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 为了使学生做到创造性的学以用,教师应做到: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一)引起动(一)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二)精心创导入的基本要求:(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二)导机 (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设问题情景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四)入要有趣味性 (三)导入要有启发性 (四)导入包括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巩固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言要有艺术性。
识 (四)运用知识 (五)教学效果测评。 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做到:(一)实
讲解技术: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并配合手势、板书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的进行教学,根据行班额小型化或分组教学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和各种教学媒体,阐释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规律认识以及教学实个别差异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解决教师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时间和人员上的不足 讲解的要求:(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明确教材(··原则:指活动者在活动中必须遵循的第十章 中学教育(二)
中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的内涵 (三)明确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提问技术是:指教师通过抠门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一)教育目的 (二)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
知识技能的方法。
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三)实践依据
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体策划的过程。(就是
高级认知提问应注意:(一)分析提问 (二)综合
中学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规划,并形成操作方案)。 提问 (三)评价提问
发展性原则 (三)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 教学设计的依据:(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评价提问要求学生的表现:(一)要求学生给出对(四)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二)要求学生判定思维价值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一)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三)要求学生判定各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长处 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积极理论 (二)系统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四)要求学生判断艺术品及文学作品等优缺点和
主动地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一)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价值
发展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点 结束课堂时要经过几个阶段:(一)简单回忆 (二)身心各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提示要点 (三)巩固应用 (四)拓展延伸 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
教学组织技术的类型:(一)管理性组织 (二)诱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式。
导性组织 地用于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而发展学生中学教学设计的程序:(一)目标分析 (二)内 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容研究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教学模式: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
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一特定的方以上内容非常重要 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备考
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做到:(一)序的教学范型。
建立起明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教师第十一章 中学教育(三)
4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总结
1.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组织教学 )。
2.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 )。
3.设计教学法的创立者是(克伯屈 )。
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夸美纽斯)。
5.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特征:(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包括(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7.讲授法的具体方法有(讲述,讲解,讲演)。
8.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9.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10.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是(旧式劳动分工)。
11.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12.“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杜威)的观点。
13.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
1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1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16.(伯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7.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众多教区学校,讲授的内容是(宗教教育,读书知识 )。
18.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有(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9.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的观点的人物有(荀子,华生,洛克 )。
20.课程的具体表现包括(教科书,课程标准,各门学科,课外活动,教学计划)。
2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参考书,讲义,讲授提纲)。
22.课程指的是(课业及进程)。
23.教学评价的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24.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2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6.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热爱学
生)
27.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28.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柏拉图)。
2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
30.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潜能),它是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31.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3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 )。
33.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 )。
3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德育)。
35.教学工作实施过程通常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组成。
36.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7.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隐性课程 )。
38.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39.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 评价功能,示范功能,调控功能,导向功能 )。
40.依据福勒和布朗的研究,教师的成长可分为(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
4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包括(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
42.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运用(讨论法)。
43.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
44.(康德)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45.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孔子 )。
46.教育行动研究是以(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4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8.(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平行管理)。
49.制约课程改革的因素是(社会,知识,儿童)。
50.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无阶级性,为生存劳动服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
51.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实际性,操作性 )。
52.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参考书,讲义,教授提纲 )。
53.依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
54.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经历了(组建,形成,发展 )阶段。
55.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
56.学校按政策就近入学,各校办学是有计划按需进行,适龄者都可享有教育权利,校际之间不受竞争影响。体现了学校组织的(垄断性)特征。
57.在康德看来,标志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的是(文化 )。
5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
59.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与近代的(前学校,前社会教育机构,学校,社会教育机构 )。
60.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
6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体现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
6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决定的。
63.(说服教育法 )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方法。
64.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6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 )。
66. 伯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
67.( 政治制度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68.当代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基本内容:(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69.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 )方面。
70.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
71.课程的具体表现包括(教科书,课程标准,各门学科,课外活动,教学计划 )。
72.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发展评定,管理水平评价,学生活动效果评定,教师教授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方面。 7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的结构和内容 )。
74.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互补性的特征进行。
75.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
76.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单纯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
77.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科学技术 )。
78.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泰勒原理 )。
79. 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区分度 )很
高。
80.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 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81.聘任教师的形式有(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
82.(杜威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8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德育 )。
84.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生殖 )能力为标志。
8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康德 )。
86.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要求有(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
87.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
88.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运用语言进行说服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都属于说服法。(谈话,报告,参观,讲解,讨论)
89. 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
90.教师专业化应符合的条件有(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91.探究—研讨法十分注重儿童不同发展阶段认识的不同特征,形成了突出的教学特点(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92.“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这样的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及能动性,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联系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93.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提倡教育结果的均等,教育自由化)。
94.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95.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
96.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杜威 )。
97. 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 )。
98.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体谅模式 )。
99.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基础 )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100.德育的价值属性和对平行教育子系统的作用是德育的(教育
性 )功能的两大含义。
101.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男女性别差异,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102.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有所联系、有所区别,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103.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实验课,练习课,演示课 )。
104.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105.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
106.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 )。
107.最早提出“学校文化”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10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 )。
109.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是(教育 )。
110.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特征。
111.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顺序性 )的特点。
112.德育教育的体谅模式的特征有(坚持性善论,尊重儿童发展需求,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113.运用奖励和处分应注意的要求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
,注重宣传和教育)。
114.小班教学体现教育公平,保证教学质量,在实施中应注意(教师包班而不分科任教,学生机会均等 )。
115.认知模式的特征有(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116.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发展,信息搜寻 )形式。
117.课程管理有审定制、固定制和多样化自由选择几种模式,统整各自优势。课程一般结构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强调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
118.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119.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120.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教育 )。
121.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二位图表式)
122.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123.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 威尔逊 )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24.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导入,详述,总结 )。
12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学校即社会,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
126.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
127.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28.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表现在(设置目的上的不同,育人与盈利之别,手段不同,与政府关系不同,产出不同)。
129.课堂教学中有交流传递可分为( 提问方式,程序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方式,讨论方式 )。
130.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规定的政策文献有(《教育法》,
《教师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131.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132.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
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133.近代社会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其表现包括( 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教育的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134.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是指(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135.(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中更具有关键性的要素。
136.教师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权的体现。 137.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 ),二是教育技巧。
138.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
139.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的作用有(管理,控制,教育 )。
140.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意识性,社会性 )。
141.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与兴起,从历史背景看,主要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有关。
14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制约教育的结构,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速度)。
143.学生申诉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以对学校和教师侵权行为进行维
护(提起申诉的人必须不服处分或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提出申诉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受理范围之内)。
144.教育目的为受教育者指明了( 发展方向,发展结果)。
14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加速个体发展,具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146.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147.现代学制产生于欧洲。
148.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五、阶段:(提出疑问、分析、假设、评断、结论)。
149.教育影响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
150.认知模式的特征有(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注重个体认知发展过程,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151.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目的,课的具体任务)来确定的
15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153.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 )
154. 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155.(学科)是知识最主要的支柱。
156.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是(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和互补性) 157.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
158.华莱士认为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159.教学具有教育性,所以教学中永远有德育。
160.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61.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的考评和教学成绩挂钩,导致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学中心”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运用比较多。 162.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就是(管理、控制和教育)。
163.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64.《教育法》法律规定了学生的应尽义务.
16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
166.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德育方法 )
167.根据教学的任务,课程可划分为四种:(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16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有四方面:(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
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
169.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有三种:(虚构的道德两难故事、以科学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170.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
17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
172.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即分别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闲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