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承担的主要目是寻找西域大国大月氏,以求实现汉月联盟来对抗匈奴。汉王朝中央政府的实力愈加雄厚,由最初仅仅安于对秦的贫痔的十五郡县的继承,至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所控制下的郡县的不断扩大,无论从财政还是军事等诸方面,中央政府的实力都得到大大增强。这次出使虽没有实现汉武帝最初的战略目的,然而这一结果实际上对汉朝的消极影响并不大。早在张骞与汉中央王朝隔绝音讯的十三年中,汉武帝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最初的战略设想而开始调整为独力对抗匈奴的战略,并为此从外交、内政诸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张骞历经艰险的出使,不仅让离汉绝远的大宛、康居等西域国家了解了有汉帝国这样一个强大富饶国度的存在,而且回国后对汉中央政府就其沿途见闻所做的汇报,也大大增强了汉武帝这个汉王朝最高决策者对西域的热情,汉与西域双方都有着加强双方友好交往的意愿,这就为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并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标志着汉王朝在与匈奴进入对峙状态下,正式将其势力触角深入西域地区,开始了在西域地区同匈奴的争夺。这次出使,虽没有立即实现汉王朝所期望的同乌孙的联合,但通过这次出使,尤其是西域诸国使者随着汉使来到汉王朝的回访参观,则大大加强了双方的了解。汉王朝的疆域辽阔、经济富饶,给这些国家的使者留下极深的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西域国家也纷纷乐意加强同汉王朝的交往,这样就为汉王朝将其势力深入到西域地区提供了契机。汉朝采取多种方法打开西域大门,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张骞两次出使虽为迅速达到“与汉共击匈奴”之战略目的,但也加强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张骞出使首先加强了汉与乌孙的关系。其次,张骞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于阗等国。最后,汉武帝亦不断遣使西域。这些互访活动加深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互相了解,开阔了汉朝的全球视野,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让西域诸国了解了汉朝文化、经济和军事的强大,可以凭借汉朝的力量对抗东北面的强敌匈奴,这与汉武帝联合西域诸国围攻匈奴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正是在西汉与西域诸国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抗匈奴的基础上,才不断增加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交往,为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欲劝乌孙国东还故地,以同汉朝联手进攻匈奴。由于乌孙不肯东归,汉武帝乃于浑邪故地先后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且“徙民以实之”。河西四郡的建置使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中原民族的先进生产力极大地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西北少数民族的部分人开始学习农耕以维持生存,逐步放弃了原来漂泊不定的游牧方式。客观地说,汉武帝的这项英明决策加快了中原民族与西域民族的融合步伐。
河西四郡的建置,加强了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但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反感。这是西汉在西域直接行使行政区域建置的开端。至此,中原民族与西域民族的融合步伐开始加速发展。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汉王朝的战略构想仍是保持和西域的友好关系,从而最大程度的孤立匈奴,实现彻底消除匈奴威胁的战略目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时期从长安出发的只是使者、商人而不是军队。当和平外交的意愿失效后,汉帝国决定付诸武力解决。于是,汉帝国相继发动了对楼兰、车师、大宛的战争,并实现了对乌孙的和亲,扫除一切阻挡汉帝国在西域势力发展的障碍。终于,汉王朝以其昂贵的铁与血的代价将其势力牢牢地深入进了西域这一广袤地区。促进了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融合。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有国家保证的通道,扩大了西汉的影响和汉武帝的视野,带回了西方世界的信息,东物西进,西货东来,丰富了我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使汉代中国人吃到了核桃王瓜菠菜等。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是一个常设的管理机构,全权管理外交和商贸事宜。保证了丝绸之路有序有则地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对西方的第一个边境管理机构。最后,开创了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的物资和文化交流,长安开始成为国际性的帝都引起世界关注丝绸瓷器等货物开始间接的传入罗马,后来罗马商人也加入了走向丝路的商队。很快丝绸制品成为罗马上流社会追捧和紧俏的最时尚和贵族化的商品。市场上每磅丝绸售价12两黄金,致使罗马大量黄金外流中国。罗马当局认为丝绸造成黄金外流,更影响了罗马的社会风尚,元老院发布文告禁止丝绸的买卖和着装,这应视为世界第一个对中国的商品禁令。
汉帝国开创了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千年之久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之所以能够影响持久,又在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选择。汉及后来的隋唐,都以长安为都城,由此,则国防重心必然放在西北边防。这其实也是一种国防意义上的“关中本位”。只要这样一种历史政治格局不改变,那么其面临的国防任务、历史任务也都大致相同,即首先防备来自北方辽阔的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袭扰,并由此展开在东、西两个方面对其北方对手的战略包抄或者夹击。因此,后世的中原王朝发展脉络是只要仍以关中为立国重心,大致不会超出这样的发展战略道路,
而仍旧沿着当年汉武帝征伐四方时所指定的战略规划轨迹行事。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所立足的地缘政治所决定的。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应武帝刘彻召募而出使大月氏,欲动员大月氏东迁敦煌、祁连之间,和汉朝联合共同抵御匈奴侵扰。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成固)人。西域为当时中原人所不知道之世界,而张骞毅然应募。
张骞出使中亚的直接目的是寻找被匈奴人所驱逐而西徙的大月氏。不幸他经南山北麓时,为匈奴所俘,囚禁10年,并被迫娶妻生子。但他毫不恢心,复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虽然大月氏不愿再回故乡复仇,但张骞西使13年,对于他所经过的塔里木盆地诸国,以及中亚诸国如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乃至安息、条支、身毒等国,都有详细而确实的报告。张骞之坚忍不屈、忠于祖国,亦可以概见。
张骞使西,是中国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还有广大的西方开化的世界,并从而开辟中国历史上政治和经济的新时代。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接受张骞的建议,再次命他组织使团出使西域。
前139到前127年,大探险家张骞已在西域各地游历13年,成为西域通。这次出使,目的是联络乌孙,以断匈奴右臂。乌孙原来臣服于匈奴,后兵力渐强,才摆脱了匈奴控制。张骞使团共有300名勇士,每人2匹马,还有万余头牛羊,以及价值数千万的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厚礼。
张骞率团抵达后,建议乌孙王归附汉朝,向东迁徒;汉朝愿把匈奴浑邪王的地盘封给他,还把公主嫁给乌孙王为夫人,两国结为亲家,共同防御匈奴。但乌孙不知汉朝版图实力,不愿东迁。张骞在乌孙未能完全如愿,就派副手持汉朝节杖,带着礼物,分别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中亚国家联络,表示汉朝的友好。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返回汉朝,乌孙派遣了几十名使者随同到长安报谢,开始与汉朝通商友好,不久,张骞所遣副使亦陆续返回,中亚各国多与汉朝开通往来。汉与西域交通从此揭幕。
论张骞出使西域
一、 论张骞出使西域。
答:
(1)、张塞简介
姓名:张骞
性别:男
出生年月:?—公元前114年
所处时代:西汉
主要成就: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抗击匈奴,从军封侯
籍贯:中国
(2)、西域地理环境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西域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
(3)、出赛原因
从整个形势来看,在西汉期间,如果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是孤立和削弱匈奴的好办法,配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4)出使经过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
(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5)出使意义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出使西域学案
(一)、张骞通西域
1、 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1)、背景:西域各国纷纷归附 。
(2)、时间: 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3)、职责:总管 。
(4)、意义:
(二)、丝绸之路
1、背景:张骞出使西域后, 使者、商人
接踵西至, 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2、路上丝绸之路:从 通过 、今 地区,运往 ,再转运到 。
3、海上丝绸之路: 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 交通要道。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从 南下,绕过 ,穿过 ,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 出使西域。
2、班超派 出使大秦。
3、166年, 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的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中)
1.西域是指( )
A.天山以北的一些受匈奴控制的小国家
B.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C.长安往西到甘肃的玉门关和阳关
D.河西走廊地区的一部分
2.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朝在位的皇帝是(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B.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C.寻找匈奴的去向 D.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4西域都护设立于(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73年
5、欧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是在( )
A.公元前60年 B.公元73年 C.公元166年
119年
6、与丝绸之路同样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 )
A.汉文帝时期 B.汉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D.光武帝时期
7、识图回答
D.公元前
《丝绸之路示意图》
(1)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谁?
(2)据图写出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
(3)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条件?
(4)丝绸之路开辟的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张骞出使西域
作者:刘大为(北京)
尺寸:499? × 192.5
中国画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率一百多随从出使西域。在路经匈奴时,张骞被俘。匈奴对他威逼利诱,但他誓死不降。在十余年中,张骞终于寻得机会从匈奴逃脱,西行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经康居(今撒马尔罕),抵达大月氏。此时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作战。张骞在大月氏、大夏逗留一年多,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截获。乘匈奴内乱,张骞逃回汉朝,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的使团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每人备两匹马,携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达乌孙,欲说服乌孙东返,与汉共同抵御匈奴,但未成功,于是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前 115 年,张骞和乌孙的使者几十人回到长安。张骞的副使们也带着其他国家的使者回到长安。从此,西域不断派使者到长安,西汉也遣使者到西域各国去,西汉建立了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从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他的卓越贡献举世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