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样子
鲍吉尔·原野
“泉水捧着鹿的嘴唇……”这句诗令人动心。在我的家乡胡四台,雨后或黄昏的时候,我看到了几十或上百个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着羊的嘴。
羊从远方归来,它们像孩子一样,累了,进家先找水喝。沙黄色干涸的马车道划开草场,贴满牛粪的篱笆边上,狗不停地摇尾巴,这就是胡四台村。卷毛的绵羊站在水泡子前,低头饮水,天上的云彩以为它们在照镜子。我看到羊的嘴唇在水里轻轻搅动。即使饮水,羊仍小心。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寻觅干净的鲜草。
然而见到羊,无端地,心里会生添怜意。当羊孤零零地站立一厢时,像带着哀伤,它仿佛知道自己的宿命。在动物里,羊是温驯的物种之一。似乎想以自己的谨小慎微赎罪,期望某一天执刀的人走过来时会手软。同样是即将赴死的生灵,猪的思绪完全被忙碌、肮脏与浑浑噩噩的日子缠住了,这一切它享受不尽,因而无暇计较未来。牛勇猛,也有几分天真。它知道早晚会死掉,但不见得被屠杀。当太阳升起,绿树和远山的轮廓渐渐清晰的时候,空气的草香让牛晕眩,完全不相信自己会被杀掉这件事。吃草吧,连同清凉的露珠。动物学家统计:牛的寿命为二十五年,羊十五年,猪二十年,鸡二十年,鹰一百年。这种统计如同在理论上人寿可达一百五十年一样,永无兑现。本来牛羊可以活到寿限,它们并非像人那样被七情六欲破坏了健康。在人看来,牛羊仅仅作为人类的蛋白质资源而存在着。除了鹰——这位天上的尊者。屠夫也从不计算它们是否到了寿限,像人类离退休那样有准确的档案依据。时至某日,整齐受戮,最后“上桌”。如果牲畜也经常进城,看到橱窗或商店里的汉堡、香肠和牛排之后,会整夜地睡不好觉。甚至自杀,像上千只的鲸鱼自杀一样。另一些思路较宽的动物可能这样安慰自己:那些悬于铁钩上的带肋的红肉,在馅饼里和葱蒜杂搀一处的碎肉,皆为人肉。因为人是这样的多,又如此不通情理,他们自相残食。这样想着,睡了,后来有鼾。
“众生”是释迦牟尼常使用的一个词。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指的是人或动物昆虫。一次,如此念头被某位大德劈头痛斥:你怎么知道“众生”仅为鸟兽虫鱼与人类?你在哪里看到佛这样说法?我不解,“众生”到底是什么呢?佛经里有一段话,“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所谓“不化”即不觉悟,因而难脱苦海。后来获知,“众生”还包括草木稼蔬,包括你无法用肉眼看见的小生灵。譬如弘一法师上座时用垫子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见的小虫身上。可知,墙角的草每一株都挺拔翠绿,青蛙鼓腹而鸣,小腻虫背剪淡绿的双翅,满心欢喜地向树枝高处攀登,这是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即知,“佛性”是一种共生的权利,而“不化”乃是不懂与众生平等。若以平等的眼光互观,庶几近于佛门的慈悲。
乡村的道上,羊整齐站在一边,给汽车马车让路。吃草时,它偶尔抬起头“咩”地一声,其音悲戚,如果仔细观察羊瘦削的脸,无神的眼睛,大约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命不好。”时常是微笑着的丰子恺先生曾愤怒指斥将众羊引入屠宰厂的头羊是“羊奸”。虽然在利刃下,“羊奸”也未免刑。黄永玉说“羊,一生谨慎,是怕弄破别人的大衣”。当此物成为“别人的大衣”时,羊早已经过血刃封喉的大限了。但在有生之年,仍然小心翼翼,包括走在血水满地的屠宰厂的车间里。既然早晚会变成“别人的大衣”,羊们何不痛快一番,如花果山的众猴。上窜下跳,惊天动地,甚至穿着“别人的大衣”跳进泥坑里滚上一滚。然而不能,羊就是羊,除非给它“克隆”一些猛兽的基因。夏加尔是我深爱的俄裔画家。在他的笔下,山羊是新娘,山羊穿着儿童的裤子出席音乐会。在《我和我的村庄》中,农夫荷锄而归,童话式的屋舍隐于夜色、鲜花和教堂以及挤奶的乡村姑娘被点缀在父亲和山羊的相互凝视中。山羊的眼睛黑而亮,微张的嘴唇似乎小声唱歌。夏加尔常常画到羊,它像马友友一样拉大提琴,或者在脊背铺上鲜花的褥子,把梦中的姑娘驮到河边。旅居法国圣保罗德旺斯的马克·夏加尔在一幅画中,画了挤奶的女人和乡村之后,仍然难释乡愁,又画了一只温柔的手抚摸画面,这手竟长了七个指头,摸不够。在火光冲天、到处是死亡和哭泣的《战争》中,一只巨大的白羊象征和平。在《孤独》里,与一个痛苦的人相对的,是一位天使和微笑的山羊。夏加尔画出了羊的纯洁,像鸟、蜜蜂一样,羊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俗世的天使之一,尽管它常常是悲哀的。在汉字源流里,羊与“美”相关,又与“吉”有关,如汉瓦当之“大吉羊”。从夏加尔二十七岁离开彼得堡之后七十年的时光里,在这位天真的、从未放弃理想的犹太老人的心中,羊成了俄罗斯故乡的象征。在大人物中,正如有人相貌似鹰,如叶利钦;像豹,如萨达姆。也有人像山羊,如安南,如受到中国人民包括儿童尊敬的越南老伯胡志明。宁静如羊的人,同样以钢铁的意志,带领人们走向胜利与和平。
城里很少见到羊。我见过的一次是在太原街北面的一家餐馆前。几只羊被人从卡车上卸下来,其中一只,碎步走到健壮的厨工面前,双腿一弯跪了下来。羊给人下跪,这是我亲眼见的一幕。另两只羊也随之跪下。厨工飞脚踢在羊肋上,骂了一句。羊哀哀叫唤,声音拖得很长,极其凄怆。有人捉住羊后腿,拖进屋里,门楣上的彩匾写着“天天活羊”。
后来,我看到“天天活羊”或“现杀活狗”这样的招牌就想起给人下跪的羊,它低着头,哀告。到街里办什么事的时候,我尽量不走那条道。即使有人用“君子远疱厨”或“你难道没吃过羊肉吗?”这样的训词来讥刺我。此时,我欣慰于胡四台满山遍野的羊,自由嚼着青草和小花,泉水捧起它们的粉红的嘴唇。诗写得多好,诗中还说“青草抱住了山岗”,“在背风处,我靠回忆朋友的脸来取暖”。还有一首诗写道,“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这些诗,仿佛是为羊而作的。
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羊的样子”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第六段插叙了作者在餐馆里看到厨工对下跪的羊施暴的一幕,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3、运用拟人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色,试分析作者运用这种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4、作者无法忘却给人下跪的羊的形象,同时又无法回避“吃过羊肉”的现实。你怎样看待这种两难的境地?
阅读答案:
1、故乡的羊悠闲自在的样子,画家所画的羊的美丽纯洁的样子,餐馆(屠宰场)中羊的哀戚的样子。
2、饱含着作者对人心冷漠麻木的深沉的批判及对羊的怜悯,以引起读者的警醒。在结构上为下方作者希望人有一颗对生命敏感的心灵作铺垫,使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
3、作者在文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羊,使它们有着与人相同的视觉、感觉和思想,赋予它们以生命的灵性,使羊显得亲切,形象感人。作者这样写,寄予了自己对羊的无限怜爱和对羊作为生命的尊重、敬爱,蕴含着作者的深意:即倡导一种对大自然中的生命一视同仁的热爱和珍视的思想。
4、作者在曾经见到 “天天活羊”餐馆前的羊“像带着哀伤”。“期望执刀的人会手软”但厨工面对“给人下跪的羊”毫不理会,作者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和对纯洁、自由、平等生命境界的向往。我们不能够因此反对吃羊肉,只是应该有一颗对生命敏感的心,尊重生命,与生命和谐相处。
羊的悲壮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
羊的悲壮
盛夏,新疆乌拉泊地区的西域风景足以使人流连神往。铁路、河流、国道和山路的原始梧桐如彩带延绵交错,隐显于山岗土丘之间。偶尔伴随着牧歌和游动如云的羊群,更添了一派生命的活力。然而在这幅令人陶醉的牧羊图中,我曾目睹过一场羊群所遭遇的悲剧。
那天,我搭乘厂里的卡车途经那个地段,恰遇一列火车与之并行,不多久便看到前方有群羊正横越铁路,于是火车鸣笛警示减速慢行。面对驰近的巨龙,羊群没有丝毫慌乱,它们犹如训练有素的队伍敏捷地分散到铁路的两旁,仍然悠闲自得地寻草觅食追逐嬉戏。正当火车滑行而过时,有只山羊突然腾跃而起,眨眼就穿过了一节空挂的平板车皮,矫健优美的跳姿、准确的时间差让人惊叹不已。这一跳引起了羊群的一阵骚动,跟着有好几只竞相效仿,结果被后面的车厢撞得皮破肉绽,有的还葬身车底。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冒险,相反,平时温顺胆小的羊,此刻竟变得刚烈起来,它们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一字排开接二连三地奔腾跳跃,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片白色的激流,冲击着横在它们面前的庞然大物。它们要抓住车厢之间一闪而逝的一线光明,跟上头羊,去服从与生俱有的强烈的从群本性,即便是用生命作代价也在所不惜。车厢被撞得“嘣咚”作响,听来沉闷而又震撼,无奈之中眼看惨剧持续了三四分钟,火车停稳,走进现场仿佛置身于刚结束浴血搏斗的古战场,肃静而又悲壮。
牧羊汉从万般(j( s4ng)________中缓过神来。他挥起皮鞭去抽打那只一意孤行的头羊,它正站在小土坡上,体态硕大健壮,除了眼眶有黑色如熊猫,通过白色长毛,它环顾着四周,惊恐而不失骄傲。它任凭鞭子呼啸着在身上击起缕缕尘雾,倔强地摆动几下头部,翕动鼻孔喷着粗气,用前蹄急躁不安地撅刨着泥土,活脱一匹袖珍烈马。忽然它绕过牧羊汉身边,低头挺角向火车直扑过去,猛烈地碰撞使它翻滚倒地犄角断裂,它起身踉跄几步再次发起攻击,屡次反复,最终摇晃着倒在路基的碎石上。眼前的情景使大家顿时目瞪口呆。
我看到过________犬、________马、憨牛、灵驴,这次又见识了羊的悲壮。我想,对许多具有灵性的动物所作出的行动有时难以诠释甚至不可理喻,但又那么颇含寓意摄人心魄,于是人们就创造出类似希腊神话中人面羊身的畜牧保护神“潘”这样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崇尚和追求,来祈祷六畜兴旺百姓安泰。
1.在画线句“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冒险”中:
①“血的教训”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②“以卵击石”的意思是________,其中“卵”在文中指________,“石”指________。
③为什么这血的教训没能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行为?(请用原文回答)
2.根据拼音写汉字:(j( s4ng):________
3.选择括号内的词语填入横线上:________犬;________马(备选词:骏、健、义、笨、乖、烈、老、猛)
4.第三段中“眼前的情景使大家顿时目瞪口呆”,“眼前的情景”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不超过12个字)你怎样理解头羊的这种行为?
5.第四段中“潘”用引号表示( )
A.强调 B.特定称谓 C.引用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①效仿头羊的山羊或撞得皮破肉绽或葬身车底
②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羊的血肉之躯;火车
③它们要抓住车厢之间一闪而逝的一线光明,跟上头羊,去服从与生俱有的强烈的从群本性,即便是用生命作代价也在所不惜
2.沮丧
3.义犬;烈马
4.头羊反复用犄角去撞火车;因为牧羊人的鞭打而愤怒
5.B
羊的样子鲍吉尔?原野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羊的样子??鲍吉尔?原野
“泉水捧着鹿的嘴唇……”这句诗令人动心。在我的家乡胡四台,雨后或黄昏的时候,我看到了几十或上百个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着羊的嘴。
羊从远方归来,它们像孩子一样,累了,进家先找水喝。沙黄色干涸的马车道划开草场,贴满牛粪的篱笆边上,狗不停地摇尾巴,这就是胡四台村。卷毛的绵羊站在水泡子前,低头饮水,天上的云彩以为它们在照镜子。我看到羊的嘴唇在水里轻轻搅动。即使饮水,羊仍小心。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寻觅干净的鲜草。
然而见到羊,无端地,心里会生添怜意。当羊孤零零地站立一厢时,像带着哀伤,它仿佛知道自己的宿命。在动物里,羊是温驯的物种之一。似乎想以自己的谨小慎微赎罪,期望某一天执刀的人走过来时会手软。同样是即将赴死的生灵,猪的思绪完全被忙碌、肮脏与浑浑噩噩的日子缠住了,这一切它享受不尽,因而无暇计较未来。牛勇猛,也有几分天真。它知道早晚会死掉,但不见得被屠杀。当太阳升起,绿树和远山的轮廓渐渐清晰的时候,空气的草香让牛晕眩,完全不相信自己会被杀掉这件事。吃草吧,连同清凉的露珠。动物学家统计:牛的寿命为二十五年,羊十五年,猪二十年,鸡二十年,鹰一百年。这种统计如同在理论上人寿可达一百五十年一样,永无兑现。本来牛羊可以活到寿限,它们并非像人那样被七情六欲破坏了健康。在人看来,牛羊仅仅作为人类的蛋白质资源而存在着。除了鹰——这位天上的尊者。屠夫也从不计算它们是否到了寿限,像人类离退休那样有准确的档案依据。时至某日,整齐受戮,最后“上桌”。如果牲畜也经常进城,看到橱窗或商店里的汉堡、香肠和牛排之后,会整夜地睡不好觉。甚至自杀,像上千只的鲸鱼自杀一样。另一些思路较宽的动物可能这样安慰自己:那些悬于铁钩上的带肋的红肉,在馅饼里和葱蒜杂搀一处的碎肉,皆为人肉。因为人是这样的多,又如此不通情理,他们自相残食。这样想着,睡了,后来有鼾。
“众生”是释迦牟尼常使用的一个词。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指的是人或动物昆虫。一次,如此念头被某位大德劈头痛斥:你怎么知道“众生”仅为鸟兽虫鱼与人类?你在哪里看到佛这样说法?我不解,“众生”到底是什么呢?佛经里有一段话,“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所谓“不化”即不觉悟,因而难脱苦海。后来获知,“众生”还包括草木稼蔬,包括你无法用肉眼看见的小生灵。譬如弘一法师上座时用垫子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见的小虫身上。可知,墙角的草每一株都挺拔翠绿,青蛙鼓腹而鸣,小腻虫背剪淡绿的双翅,满心欢喜地向树枝高处攀登,这是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即知,“佛性”是一种共生的权利,而“不化”乃是不懂与众生平等。若以平等的眼光互观,庶几近于佛门的慈悲。
乡村的道上,羊整齐站在一边,给汽车马车让路。吃草时,它偶尔抬起头“咩”地一声,其音悲戚,如果仔细观察羊瘦削的脸,无神的眼睛,大约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命不好。”时常是微笑着的丰子恺先生曾愤怒指斥将众羊引入屠宰厂的头羊是“羊奸”。虽然在利刃下,“羊奸”也未免刑。黄永玉说“羊,一生谨慎,是怕弄破别人的大衣”。当此物成为“别人的大衣”时,羊早已经过血刃封喉的大限了。但在有生之年,仍然小心翼翼,包括走在血水满地的屠宰厂的车间里。既然早晚会变成“别人的大衣”,羊们何不痛快一番,如花果山的众猴。上窜下跳,惊天动地,甚至穿着“别人的大衣”跳进泥坑里滚上一滚。然而不能,羊就是羊,除非给它“克隆”一些猛兽的基因。夏加尔是我深爱的俄裔画家。在他的笔下,山羊是新娘,山羊穿着儿童的裤子出席音乐会。在《我和我的村庄》中,农夫荷锄而归,童话式的屋舍隐于夜色、鲜花和教堂以及挤奶的乡村姑娘被点缀在父亲和山羊的相互凝视中。山羊的眼睛黑而亮,微张的嘴唇似乎小声唱歌。夏加尔常常画到羊,它像马友友一样拉大提琴,或者在脊背铺上鲜花的褥子,把梦中的姑娘驮到河边。旅居法国圣保罗德旺斯的马克?夏加尔在一幅画中,画了挤奶的女人和乡村之后,仍然难释乡愁,又画了一只温柔的手抚摸画面,这手竟长了七个指头,摸不够。在火光冲天、到处是死亡和哭泣的《战争》中,一只巨大的白羊象征和平。在《孤独》里,与一个痛苦的人相对的,是一位天使和微笑的山羊。夏加尔画出了羊的纯洁,像鸟、蜜蜂一样,羊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俗世的天使之一,尽管它常常是悲哀的。在汉字源流里,羊与“美”相关,又与“吉”有关,如汉瓦当之“大吉羊”。从夏加尔二十七岁离开彼得堡之后七十年的时光里,在这位天真的、从未放弃理想的犹太老人的心中,羊成了俄罗斯故乡的象征。在大人物中,正如有人相貌似鹰,如叶利钦;像豹,如萨达姆。也有人像山羊,如安南,如受到中国人民包括儿童尊敬的越南老伯胡志明。宁静如羊的人,同样以钢铁的意志,带领人们走向胜利与和平。
城里很少见到羊。我见过的一次是在太原街北面的一家餐馆前。几只羊被人从卡车上卸下来,其中一只,碎步走到健壮的厨工面前,双腿一弯跪了下来。羊给人下跪,这是我亲眼见的一幕。另两只羊也随之跪下。厨工飞脚踢在羊肋上,骂了一句。羊哀哀叫唤,声音拖得很长,极其凄怆。有人捉住羊后腿,拖进屋里,门楣上的彩匾写着“天天活羊”。
后来,我看到“天天活羊”或“现杀活狗”这样的招牌就想起给人下跪的羊,它低着头,哀告。到街里办什么事的时候,我尽量不走那条道。即使有人用“君子远疱厨”或“你难道没吃过羊肉吗?”这样的训词来讥刺我。此时,我欣慰于胡四台满山遍野的羊,自由嚼着青草和小花,泉水捧起它们的粉红的嘴唇。诗写得多好,诗中还说“青草抱住了山岗”,“在背风处,我靠回忆朋友的脸来取暖”。还有一首诗写道,“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这些诗,仿佛是为羊而作的。
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羊的样子”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分)
2.文章第六段插叙了作者在餐馆里看到厨工对下跪的羊施暴的一幕,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3.运用拟人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色,试分析作者运用这种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4.作者无法忘却给人下跪的羊的形象,同时又无法回避“吃过羊肉”的现实。你怎样看待这种两难的境地?(8分)
阅读答案:
【答案】
?1.故乡的羊悠闲自在的样子,画家所画的羊的美丽纯洁的样子,餐馆(屠宰场)中羊的哀戚的样子。(答对1点,记1分,2点记2分,3点记4分)
2.饱含着作者对人心冷漠麻木的深沉的批判及对羊的怜悯,以引起读者的警醒。(2分)在结构上为下方作者希望人有一颗对生命敏感的心灵作铺垫,使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2分)
3.作者在文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羊,使它们有着与人相同的视觉、感觉和思想,赋予它们以生命的灵性,使羊显得亲切,形象感人。(1分)作者这样写,寄予了自己对羊的无限怜爱和对羊作为生命的尊重、敬爱(2分),蕴含着作者的深意:即倡导一种对大自然中的生命一视同仁的热爱和珍视的思想。(3分)
4.作者在曾经见到 “天天活羊”餐馆前的羊“像带着哀伤”。“期望执刀的人会手软”但厨工面对“给人下跪的羊”毫不理会,作者对此一直耿耿于怀(2分)。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和对纯洁、自由、平等生命境界的向往(2分)。我们不能够因此反对吃羊肉,只是应该有一颗对生命敏感的心,尊重生命,与生命和谐相处(4分)。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羊吃草的启示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羊吃草的启示
我家后面有一片绿茵茵的坡地,那就是我小时候放羊的地方。
太阳隐去了羞得通红的大圆脸,偏南风吹来五彩缤纷的晚霞,这是夏天里最怡人的时刻。羊吃草,要算这时候最欢了。瞧,它们那(幅 副)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像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可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小嘴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来了;嫩芽一根接着一根被扯断送进嘴里。长长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是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几只羊吃过了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胃里尚(未 末)消化的草根、草茎,这时又被送进口中,进行着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要是每个孩子都能从中吸取教益,那该多好啊!我们的学校不正是这一片绿色如茵的地方吗?同学们在校学习是否专心致志,珍惜大好时光呢?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嫩芽和“土香草”吗?特别是羊吃草那种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和永不倦怠的精神,同学们有没有做到呢?新知识学完了,对于那些不理解或消化不透的“草根”、“草茎”,同学们是否善于经(长 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呢?
我不止一次地观(查 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这些问题。要是我们在学习中像小羊吃草那样,那我们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
1.文中有四个地方加了括号,请将括号中不合适的字划去。
2.用文中加粗的成语造句。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要是我们在学习中像小羊吃草那样,那我们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用“‖”将文章分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记叙了羊吃草的样子,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
2.略
3.要是我们在学习中像小羊吃草那样,那我们没有什么知识学不好。
4.文章主要写了羊吃草的经过和羊吃草的启示两方面的内容。
5.告诉我们要像小子吃草那样,学习时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永不倦怠。
《1935年的羊(徐建宏)》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旧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geming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 ??????????????????红军指挥员 叶××
????????????????????????????? ????????????1935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夸张的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紧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molihua茶,这使老旺在molihua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瘸腿又老实巴交的羊倌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以敏锐的感悟,既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生活,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小说主要塑造了老旺这个人物形象。
B.发现借条的当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这再次证明瓦村“历史上是一个弹痕累累的地方”,也说明大家都想像老旺那样“发财”。
C.小说三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反复渲染,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尤其是结尾“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拓宽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堪称神来之笔。
D.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大多情况下,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同样丰满而感人。
E.小说作者时而借景抒情,时而直抒胸臆,小说的语言跟着流动、跳跃起来;词语的移用,新奇的比喻,俯抬皆是,小说满含着诗化的特色,散发出艺术的魅力。
?(2)小说中的老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
(3)小说多次写到曹老师领着学生打柴,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 ???????????????????????????????????????????????????????????????????????????????????
(4)小说结尾写老旺“把2000块钱送给学校”,有人认为这是刻意拔高,不够真实,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D。A、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两个:老旺、曹老师。B、“这再次证明瓦村‘历史上是一个弹痕累累的地方’”分析不当,“寻找历史的破洞 ”不是寻找弹洞,而是想像老旺那样从破墙洞里找到有历史价值的物件;“也说明大家都想像老旺那样‘发财’”也有些分析偏颇。E、没有“直抒胸臆”
(2)【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老旺的“破棉袄”的穿着,朴实的语言和生活状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朴实憨厚不难看出。他把2000元钱给学校,足见其善良、感恩。
【答案】老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的身上具有勤劳、质朴、善良、憨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却拿出政府补给他的其中的2000块钱送给学校,这既表现了他的憨厚、慷慨和知恩图报,同时也赋予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分析。开头和结尾处写到了曹老师领学生打柴。开头明确指出“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由此衬托出那里的贫穷落后。结尾处事老旺提到的,“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由此可知,文章写打柴为老旺捐钱作了铺垫。另外,写曹老师领学生打柴,首先体现了曹老师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答案】①表现了瓦村学校的偏僻贫穷;②为小说结尾老旺捐款作铺垫;③为了刻画曹老师这个踏着老一辈的足迹,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为改变瓦村贫穷落后面貌,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4)【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既可同意,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成理既可。
【答案】观点一:这样写是真实的,没有刻意拔高。①每当老旺看见“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他的“心里酸了又涩 ,涩了又酸”,从老旺性格发展来看,捐款之举顺理成章;②“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思情俺们忘不了”,捐款之举也符合老旺(也是大多数中国农民)憨厚质朴、知恩图报(包括对政府信守诺言的回报)的性格特点;③捐款之举与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是分开不的;④捐出2000元,“留下的那几千块,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更加突出了老旺捐款的合理性、真实性。
??? 观点二:这样写不够真实,有些刻意拔高。①老旺家境极其贫困,从现实性看不捐款更合生活真实;②发现借条的当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从瓦村这一社会环境看,民风并非淳朴无瑕,因而处在这一环境中的老旺的捐款之举就有些不够真实;③从构思来看,这种捐款的结尾形式在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有,雷同较多,因而此文章显得有些拔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