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举例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②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学生对生物并不陌生,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已有认识。所以本节课采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初一新生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利用这一特点,多设计探究性的活动,如:调查校园、观察生物的生命现象等,寓教于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课前准备:校园景物调查表;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举例。 二、 我们身边的生物 动物:举例。
微生物:举例。
新陈代谢
生长、发育、生殖 三、 生物的生命现象 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遗传变异
严整的结构(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课的开篇,不但要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激趣—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结合学校实际,调查校园内的景物如煤矸石、狗尾草等,引导他们识别生物和非生物,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同学们就自己身边和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生命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
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生物,然后观察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最后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学生物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很实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合拢叶片的实例、种子萌发长成参天大树的画面,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据此理念,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理解,我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形成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和良好品质。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通过小组的讨论使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加强。此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加强。
在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时,我一直在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用信任的眼神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创设 情景 激发
兴趣 2分钟
调查我们美丽的校园。
提出问题:校园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板书课题) 目标 展示
1分钟 过渡语: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利用小黑板展示已经板书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读标、识标。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8分钟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白云、太阳、道路、水、煤矸石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树、人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第三页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 组织 交流 点拨 建构 (一)
17分钟 【过渡语】仔细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后,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课本第4页图1.1-2-生物的生命现象,思考: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 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第4页图1.1-2-生物的生命现象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植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1
2
3
4
5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现在各组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吧。
一组:我们发现人体需要饭菜,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我们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
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其他组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二组: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尿、排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及时点拨,指出排便与排尿的区别。
并解释生物从外界摄取食物,然后将废物排除体外的现象,称为新陈代谢
三组:我们发现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
教师追问:植物需要呼吸吗?
教师明确: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四组: 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也能从小长大,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
师:说的多好啊!生长发育是生物比较明显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吧。 (教师播放课件:一粒种子逐渐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视频。)
五组:刚才老师让我们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刺激后也会作出反应,结论: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追问: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
教师强调: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应激性。
六组:我们从插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动物和植物也能繁殖后代,我们猜想细菌等微生物也有繁殖的生命现象。
教师补充: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腐败变质,这就是由于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导致的。
七组:我们从插图上观察到,猫妈妈的三个孩子,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浅,只有一只小猫长得像妈妈。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组织
交流
点拨
建构
(二)
2分钟 【过渡语】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1.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课件展示:青蛙的保护色,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蚯蚓疏松土壤??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
归纳
总结
迁移
应用
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能生长发育。
(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具有应激性。
(5)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严整的结构(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7) 能繁殖后代
2.迁移应用: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
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疑惑?
《生物的生命现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生物的生命现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常见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命现象。
2.利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让学生尝试合作、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能力目标:
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生讨论、师生讨论,体验新知获取的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感悟生命,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
2.举例说出生命的共性。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命的现象。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有趣的游戏)
1.师:欢迎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到神奇的生物殿堂,这是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这里有你想了解的,有你所困惑的,她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去感悟生命的奥秘。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活动一:教师以第一人称“我”说出一种生物的几个独特的特征,例如:我透过湿润的皮肤呼吸;我小时候用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我的舌头位于嘴的前方,我用长长的舌头捕捉昆虫;我的皮肤是绿色的,在水里进进出出;如果天冷,我会冬眠。你们猜出我是谁了吗?(青蛙)让学生才猜出是那种生物,并认识该种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二:学生可仿照教师的模式,也可以独创模式来说出某种生物的特征,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来猜是哪种生物。
师: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很高兴,从你们的创作中我看出你们对周围的生物观察得非常仔细,并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获取了很多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去发现,去探索,相信你们会获取得更多。
(设计反思:以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都和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也是我们学习的大课堂,多留心生活,多积累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下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重走探索之路
1. 师:看,我们周围的生物多么可爱!但我们说了半天生物了,那到底什么是生物呢?(有生命的)
2. 师: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呢?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个“有生命的”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启迪,互相补充)
(设计反思: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利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同学之间进行表达交流,尽量让每一为同学都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给予表达思想的机会,促成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
4. 教师将学生所想到的一一列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对所说的生命现象举例子。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
5. 教师鼓励学生分析讨论列在黑板上的“生物的生命现象“,进行筛选。教师也参与其中,将不准确的擦去,将不全的补充上。
6. 师生共同总结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设计反思:探究活动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很多他们认为的生命现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对他们的积极动脑给予赞赏性的评价。在此探究中重要的是对所列在黑板上的生命现象进行筛选,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并需要学生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是否能对所列的生命现象举出反例,鼓励其他同学直接参与讨论、辩析,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縝密思维的能力,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7. 师:老师这儿有几组图片,你们能不能判断出它们是不是生物?
三.认识生物之美
师:生物是自然的一快瑰宝,时刻闪烁着绚丽的光华。生物以其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自然界中,无论是一朵小花,或是一棵小草,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要积极生长、开花、结果,展现生命最完美的历程。作为高等生物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无人能及之美,只要有信心,你同样也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相信自己,老师期待着你们的辉煌。
四.课外拓展延伸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后的课为阅读
2.作业。
七年级生物奇妙的生命现象复习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复习
一、复习目标:
1、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4、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5、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复习过程:
【学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自学课本内容(5分钟),并回答:
1、请同学们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
2、看课本图1.1-1的图片。请学生说出名称。
精讲点拨: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五类。
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学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出示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A和一盆塑料花B,让学生判断哪一盆是生物,并列举它是生物的理由。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列举的理由多而合理。学习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命现象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分题讨论: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本小组的题目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1组: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例子为:
2组:生物需要呼吸
例子为:
教师参与:植物需要呼吸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例子吗?
3组:排除体内的废物
例子为;
4组:生物都能生长
例子为:
5组: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例子为:
6组:生物都能够繁殖
例子为:
(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与鼓励)
拓展延伸: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精讲点拨:上述生命现象是生物所共有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即: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能够摄取营养和排出体内的废物
具有生长发育现象
具有繁殖现象
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应激性)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学点三】其实在两个世纪前,人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被困惑了长达20年之久,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简单介绍巴斯德。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6页的巴斯德实验,并讨论:
(1)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早期的研究,做出了什么样的科学假设?和你的假设有何不同之处?你和巴斯德相比,谁的问题更有研究价值?说出理由。
(3)让学生对照巴斯德的实验过程,找出自己在设计中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
(4)在巴斯德的实验中,设计的曲颈瓶妙在何处?
(5)在巴斯德的实验中,除了控制变量之外,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可信?
(6)归纳一下,巴斯德实验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可分几个步骤?
讨论后交流,各抒己见。
精讲点拨:
(1)介绍控制变量法。
(2)科学探究的步骤:
巴斯德发现肉汤变酸→为何变酸→可能是微生物引起→ 肉汤装瓶、煮、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施实验】
→直颈中变酸、曲颈瓶中不酸→ 打破曲颈瓶口,肉汤接触空气,变酸
→结果证明肉汤变酸是因为空气中微生物导致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学点四】实验法、观察法的延伸
自学课本“相关链接”有关的探究方法。知道什么是观察法、实验法。
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在于仔细的观察中。以及孟德尔对豌豆种子的文字描述:要么是圆形或近似圆形的,表面即使不光滑,也只有浅浅的凹痕;要么是带有棱角的不规则形,而且表面有深深的皱褶。
分发豌豆种子:让学生观察它的形态特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请同学们踊跃发言! 拓展延伸:你认为科学家要得到一定量的证据,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学情分析】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电动狗 B、海带 C、机器人 D、潜水艇
2、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生殖和发育 B、遗传和变异 C、生长 D、新陈代谢
3、变黄的菜叶最后从蔬菜上脱落,这说明( )
A、蔬菜的生活需要营养
B、蔬菜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C、蔬菜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D、蔬菜能够生长和繁殖
4、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文献法 D、分类法
5、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
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D、实验用具好
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和 现象。
7、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生命现象:
(1)猫生小猫属于 。
(2)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属于 。
8、请仔细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宇宙航天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微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的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至3代。
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收获大家谈:(发展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你的收获什么?
9、请回答下列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1)要了解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应采用 法。
(2)要了解马和驴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应采用 法。
(3)要了解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 法
10、丹丹为了认识桃花的结构,她取了一朵桃花,首先仔细看了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然后用镊子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并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进而看了里面的结构。
(1)丹丹在认识桃花结构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2)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生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1、我们刚入学,学校将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身高、体重、视力、有无家族遗传病等),请你想一想将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12、请大家阅读课后“病菌被找到了”材料,请分析这个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吗?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13、小明同学非常喜欢观察、思考生物现象。雨后的一天下午,他仔细的观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生活在地下的土中,它们到底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你能根据小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吗?
主题一生命现象与生物的结构功能
主题一 生命现象与生物的结构功能
基础训练
1-5 DCABB 6-10 CADAC 11-15 ABAAA
16 (1) 转换器 遮光器 镜臂 粗准焦螺旋 (2) 9 遮光器 12 反光镜 (3)4 目镜 8 物镜 (4)不能,因为显微镜下要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5)撕取的洋葱表皮太厚. 17 (1) 不是(2) B(3) 细胞核
18(1)变量(2)求平均值
(3)略 (4)越大 (5)少开车等等
能力提升
1-5 CDCBD 6-10 CCBCC 11-15 DBAAB
16 (1) 1 细胞膜 2 细胞核 3 细胞质 (2) 5 叶绿体 线粒体(3)2 细胞核 (4)分裂
生长
17(1) 防止叶子形状、颜色影响实验结果 (2)③ (3)桑叶和其他植物叶 (4)D (5) 减少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
主题二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基础训练
1-5 ADDAA 6-10 BDBDB 11-15 BBDCD
16 (1)淀粉运走耗尽 (2)叶绿素 防止酒精溅出,发生危险(3)ADE (4) ACF
17 (1) 逐渐降低 逐渐增多 (2)温度 光照
18 (1)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2)热 萌发的种子释放大量能量,一部分能量转
变成了热能 (3) 呼吸作用 氧气减少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减少
19 (1)温度 (2)缺氧 呼吸作用 (3) 采用人工光源,增加光照强度(一条合理即可) 能力提升
1-5 CBACA 6-10 DDCDC 11-12 DB
13 (1)叶脉 水分和无机盐 (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 二氧化碳 ⑤
⑦⑧⑨ (4)大量使用燃料、乱砍滥伐 植树造林
14 (1)设计如图一样的装置,只将小烧杯中液体换成清水 (2)黑暗 光合 (3)蒸腾 导
管
15 (1)氧气 光合 (2)光合 光 (3) 呼吸 二氧化碳
16 (1)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2)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合理密植、
合理施肥、合理灌溉、适时中耕、田间及时除草、适当增大昼夜温差等。
17 (1)氧气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 筛管(2)呼吸作用 蒸
腾作用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3) 20 0
微生物的生命现象-在线浏览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命現象
一、 微生物,病毒、細菌、藍綠藻、真菌、單細胞藻類和原生動物、黏菌,構造簡單、個體微小,
科學家 貢獻
雷文霍克 1676荷蘭人 自製單鏡片顯微鏡發現細菌,細菌之父,微生物之父, 巴斯德 1822,1895法人 發現微生物與發酵及動物疾病的關係 伊凡諾斯基 1892 發現煙草鑲嵌病毒可通過瓷濾器,濾過性病毒,病毒, 布魯傑、喬漢森 1931 發現電子顯微鏡
柯霍 德人 發現動物炭疽病是由一種細菌(炭疽桿菌)引起而提出病原說
2-1 病毒,體制,介於分子與細胞之間,
1 病毒的生物和無生物和無生物特徵
生物 無生物
1.具有繁殖能力 (絕對寄生,必須在活1.微小(20,300mμ,必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的寄主細胞內) 2.具有遺傳物質(DNA或構造簡單、不具細胞 2.沒有代謝系統,離開寄主RNA) 3.有基因重組及突變的特性 便毫無生命現象 3.缺少生物最重要的脢系(有些
病毒具有溶菌脢 ,但仍缺脢系) 2-1.1 病毒的形狀與構造
形狀 長桿狀 球行多面體 球狀 蝌蚪狀 寄主 植物 動物 動物 細菌 外殼 螺旋狀蛋白質顆粒狀蛋白質 蛋白質 蛋白質
顆粒
中心 RNA或DNA DNA或RNA DNA或RNA DNA或RNA 套膜 (脂質、蛋無 無 多數有(成分似細胞膜) 無 白質)
釘狀突起 (脂無 有 有 無 質、醣蛋白)
尾部 無 無 無 有 (螺旋狀對稱纖
1
維) 例子 1.RNA, 煙草腸B型肝炎、水痘、 1.DNA, 1.DNA,1.DNA,噬菌體
鑲嵌病毒 (腺)病毒 天花 2.RNA
(TMV) 2.RNA,小兒麻痺、感冒 、
2.RNA 登革熱、狂犬病、 麻疹、口
2.DNA 蹄疫、愛滋病、 A、C、D型
肝炎、腮腺炎
2 構造不完全的特種病毒
類病毒(Viroids) 毒蛋白子(Prions)
蛋白質 無 有(活性蛋白)
核酸 有(單股RNA) 無
例子 感染馬鈴薯、柑橘等作物 狂牛病(感染中樞神經系統) 2-1.2 病毒的繁殖
1 步驟,附著?感染(進入)?繁殖?傳播
2 病毒的感染,具有專一性
植物性 動物性 細菌性
方法 昆蟲叮咬、傷口進入 (有經由細胞膜胞飲或吞噬作用 以尾部注入核酸(有溶菌脢分
解細胞壁) 表皮、細胞壁保護) (有皮膚保護)
外殼 進入寄主 進入寄主 置於細菌外 三、繁殖
除殼 寄主細胞溶體的水解酵素將蛋白質外殼水解(細菌性病毒沒有此步驟) 合成 病毒抑制寄主細胞正常生長,利用其原料複製合成病毒的核酸與蛋白質 組合 病毒的核酸與蛋白質組合成新的病毒
釋放 1.寄主細胞溶解,如動物性(小兒麻痺…)、細菌性(大腸桿菌噬菌體…) 2.出芽方式,
寄主細胞膜向外頂出,帶走宿主細胞膜碎片(套膜) ,如動物性(AIDS、
流行性感冒…) 3.病毒藉原生質絲離開寄主,植物細胞有堅韌的細胞壁不會破裂,如
植物性病毒
2
主奴關係(溶解性) 賓主關係(潛溶性病毒,溫和型病毒) 生理活動 控(抑)制寄主(宿主) 與寄主共存
寄生關係 病毒為主、寄主為奴 病毒為賓、寄主為主
病毒核酸 不與寄主染色體相接 與寄主染色體相接
核酸複製 寄主為病毒複製 隨寄主染色體複製而複製
危害寄主 寄主細胞解體 與寄主共存,寄主細胞不解體(不受同種病毒感染) 如
B型肝炎病毒、HIV病毒、 白喉桿
菌噬菌體(潛溶才可致病)
離開方式 寄主細胞解體 賓主關係?主奴關係
1.出芽方式,如HIV病毒
2.溶解方式,動物性.細菌性
四、 病毒的傳播,病毒缺乏運動能力,不能主動傳播
植物性病毒 動物性病毒
傳播方式 1.昆蟲傳播,昆蟲啃食植物或吸吮液汁 1.泡(飛)沫散布,咳嗽、噴嚏,如麻
2.接觸傳播,莖葉摩擦 疹、天花、流行性感冒…
3.切口傳播,人為或自然力形成傷口 2.蚊蟲媒介,如日本腦炎、登革熱…
,如工具砍傷 3.伴隨食物,如小兒麻痺、A型肝炎…
4.種子傳播,花粉、種子經授粉或播種 4.輸血,如B型肝炎、愛滋病(AIDS)
傳播 5.動物咬傷,如狂犬病…
6.接觸傳染,如庖疹、天花… 2-1.3 病毒與人類的關係,約60,疾病是病毒引起,如愛滋病、癌症(目前不治之症)
危害部位 人類疾病…
呼吸系統 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
神經系統 小兒麻痺(腸病毒的一種)、日本腦炎、腮腺炎…
消化系統 肝炎、胃腸炎、柯薩奇病(腸病毒的一種)…
皮膚系統 麻疹、水痘…
一、 病毒型肝炎
A型(傳染性肝炎) B型(血清性肝炎) C型 D型 E型
3
病原 RNA病毒 DNA病毒 RNA病毒 RNA病毒 傳染途徑 食物和水(飲食) 輸血、打針、親密接觸 體液 體液 飲食
(體液傳染)
危害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猛暴性肝炎、 和B型症 和B型症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狀相同 狀相同 二、愛滋病(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世紀黑死病
傳染途徑 性接觸(精、唾液)、孕婦傳染胎兒 (垂直感染)、共用針頭及針筒、輸血 病原 RNA反轉錄病毒(HIV)
潛伏期 半年,10年
危害 淋巴腺腫大、失去抗病能力,病原侵入人體,引起各種疾病 三、使農、漁、牧造成重大損失
疾病 危害
口蹄疫 感染偶蹄目,如牛、羊、豬、鹿…等
禽流感 感染家禽(也會感染人類)
煙草鑲嵌病、馬鈴薯病毒 感染農作物
2-2 細菌,原核界單細胞生物(不具核膜、核仁)、種類多、分佈廣
、形體微小(長2,10μm、寬0.5,2 μm,必須用顯微鏡觀察) 2-2.1 細菌的形狀與構造
球菌 桿菌 螺旋菌 形狀 圓球狀 桿狀 螺旋狀
雙球 鏈狀 團狀 桿狀 逗點狀 例子 肺炎雙球菌 化膿性鏈葡萄球菌 大腸菌、破傷風菌、霍亂弧菌 土壤或水中 螺
淋病雙球菌 球菌 枯草菌… 旋菌 種類 次之(多屬G,) 最多(多屬G-) 最少(多屬G-) 鞭毛 大多數無 有的具有 有(於雙端) 運動 不會 部分可 可 大小 最小 次之 最大
4
致病 可 可 不可
一、 特殊細菌
螺旋體 披衣菌(衣原菌) 立克次體 放射菌 黴漿菌 大小 最大 最小(屬球菌) 次小 次大 DNA長度最
小 人工培養 可 絕對寄生 絕對寄生 可 血清培養 合成ATP 可 不能 可 可 可 運動 二條以上軸絲 無 無 致病 可 可(人或鳥類) 可 特點 軸絲兩端分別固 曾被誤認為病毒 蚤蝨是中間寄提煉抗生素 如鏈缺細胞壁
定在菌體前後 主、傳染人或黴素、氯黴素、四
脊椎動物 環黴素
例子 梅毒螺旋體 砂眼 恙蟲病、流行鏈黴菌…
性斑疹傷寒..
有些細菌特別小,如立克次體菌長0.8,0.2μm、寬0.3,0.5 μm
(1μ,1μm,1000 mμ,10000A,1/1000mm)
二、 細菌的構造,可區分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及染色體等部分
成分 特點
細胞壁 呔聚糖(呔和醣類組成) 成分、構造不同分為G(+)150,800A厚、G(-)20,30A厚
且有外膜和脂質多醣類。結晶紫(G,紫色,G,紅色) 細胞膜 和一般細胞膜相同 具選透性讓物質進出、有酵素合成ATP 細胞質 原生質成分 1.進行生理活動的主要場所(含有多種酵素和核糖體)
2.一般缺少膜狀胞器,如粒線體、內質網… 染色體 一條環狀雙股DNA 少數細菌由線形DNA組成,如鏈黴菌 質體 額外小段游離環狀DNA 1.在細胞質內,存在否與正常生理活動無關
(大小約染色體的1/100) 2.可在細胞分裂前或自行複製,故子代亦含有相同質體
3.與基因轉移、抗藥性…有關(一種質體一種功能) 線毛 蛋白質 與接合生殖、抗菌素產生、協助附著物體表面…等有關
5
鞭毛 蛋白質 由細胞膜經壁伸出體外、數目與長短因細菌種類而不同 莢膜 多醣或多呔鏈構成 1.保護作用,防止水分及養分流出、抵抗白血球
2.增強細菌致病力,如肺炎雙球菌(S型,有莢膜) 細菌 葉葉綠素e、f 行光合作用(無葉綠體) ,如紫硫菌、綠硫菌(自營性細菌) 綠素 6CO2+12H2S--日光、細菌葉綠素?C6H12O6+6H2O+12S 內孢子 環境不適時,原生質濃縮1.細菌100多屬,只有4或5屬會產生,主要有枯草桿菌
成球形休眠孢子 屬、梭孢桿菌屬、破傷風桿菌
2.每一個細菌只產生一個內孢子,一個孢子只形成一個個體
3.為抵抗惡劣環境(高熱、寒冷、乾燥和化學藥劑),而非為生
殖目的
,殺死內孢子方式有,
1.高壓蒸汽滅菌法,121?、蒸汽壓1.1?/c?加熱15分鐘
2.乾熱滅菌法,以160?加熱兩小時
2-2.2 細菌的生長,影響因子如營養、溫度、酸鹼度、鹽度、氧濃度、含水量…等 一、養分
異營性 自營性
腐生 寄生 共生 光合作用 化學合成 脢系 發達 缺少某些 與宿主相配有 有(沒有色素)
合
營養 酵素將生物遺骸分解成直接吸取寄主由共生生物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小分子再主動運輸吸入 體內養分 直接供應
能量 呼吸作用(氧化) 日光 無機物氧化釋
出能(化學反應) 生態角色 分解者 消費者 生產者 種類 多 少
硝化菌.硫細菌.鐵例子 致病細菌… 根瘤菌… 紫硫菌、綠
細菌.硝化細菌… 硫菌
6
二、溫度
嗜高溫 嗜中溫 嗜低溫
最佳生長溫度 45?以上 20,45? 20?以下
例子 90?溫泉中的細菌、乳酸菌 大多數細菌 海洋發光細菌(0?仍可生存) 三、氧氣
種類 好氧性 兼氧性 厭氧性
分佈 氧氣充足之環境 有氧、無氧皆可生存 只生長在無氧的污泥或土壤深部環境 呼吸作用 有氧 有氧或發酵 發酵
在試管中 上方 整個試管 試管底部
內孢子 缺氧時可形成 遇氧時常形成內孢子以渡過 例子 根瘤菌 大腸菌 破傷風桿菌
2-2.3 細菌的繁殖
無性生殖 分裂生殖
目的 增加個體數目,繁衍後代
過程 細胞循環,體積約增一倍(間期)?染色體複製期?中央凹陷(細胞分裂期)
?新的細胞膜、壁形成隔版
紡錘體 無(無絲分裂)
速度 理論上, 實際上,
數十分鐘分裂一次以幾何(等比)級數增加 如大腸 養分、水分、空間不足,代
桿菌每30分鐘分裂一次,12小時有2 個 謝廢物增加成為限制因子
一、 基因轉移(遺傳物質轉移),李德柏.特吞實驗證明
(1) 接合生殖(作用)
目的 遺傳物質轉移,並不能使個體數目增加
過程 例如大腸菌有二種交配型,正交配型(有線毛)、負交配型(沒有線毛) 正交配型以線
毛形成接合管?正交配型的DNA複製?DNA其中之一通過接合管進入負交配型?
負交配型的DNA和轉移進來的DNA重組,使基因組合發生改變 (2)性狀轉移,死S(有莢膜),活R(無莢膜)肺炎雙球菌?老鼠死亡(死S型的DNA轉移)
7
(3)性狀引入,噬菌體將甲菌DNA帶出(主奴)感染乙菌發生基因重組(賓主) 2-2.4 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一、益處
1 減少病原體侵入身體的機會,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分佈在皮膚、口、消化道、生殖
道?佔據地盤 ,如大腸菌(大腸素抑止病原體)與人類(提供養分、棲地)互利共生 2 產生有益健康的物質,消化道中的大腸菌可產生維生素B和維生素E 3 促進物質循環,腐生菌 將動植物殘骸分解讓各元素釋回自然環境、也使人類有清潔舒
適的生活空間
4 固定空氣中游離的氮,共生固氮 (根瘤菌)、單棲固氮 (固氮桿菌、光合細菌) 將大氣中
的氮固定並合成氮化合物(N2?NH3?NH4,),供植物吸收合成蛋白質、核酸 5 食品工業,乳酸菌、醋酸菌 發酵製備乳酸食品及醋或生產胺基酸、核甘酸、維生素、
蛋白脢、澱粉脢、纖維素脢…
二、害處
1 使人類引起疾病(病原菌), 1.破壞人體組織,如結核桿菌破壞人體肺部,使人體出血和
疼痛 2.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A外毒素,細菌生活期間分泌,如破傷風桿菌產生外毒素,
使人四肢痙攣和癱瘓 B內毒素,在菌體內,細菌解體時才釋出,如百日咳 2 污染食物, 如沙門氏桿菌引起食物中毒
3 影響人類的糧食生產, 有些細菌感染家禽、家畜與農作物
三、 法定傳染病,霍亂、鼠疫、黃熱病、狂犬病、回歸熱、斑疹傷寒、白喉、流行性
腦脊髓炎.傷寒及副傷寒.桿菌性與阿米巴痢疾.猩紅熱
人類重要細菌性疾病
球菌 腦膜炎.敗血症.淋病.猩紅熱.肺炎
桿菌 白喉.肺結核.赤痢.百日咳.鼠疫.破傷風.痲瘋.傷寒.麻疹.霍亂(弧菌) 螺旋菌 鼠咬熱
螺旋體 梅毒.回歸熱
8
2-3 真菌,真核生物,行腐生的異營生活(缺乏葉綠素,是分解者),細胞壁多為幾丁質
酵母菌 蕈 黑黴
分類 子囊菌門(綱) 擔子菌門(綱) 接合菌門(藻狀菌綱) 菌絲體 無、單細胞(單、雙倍體) 單核或雙核長絲狀菌絲 多核分枝狀菌絲(白色)
有匍匐、根狀、直立菌絲 菌絲橫隔 無 具橫隔壁 無(長管狀) 子實體 無 由菌絲特化 (傘、柄、杯) 無
孢子產生 二倍體(合子)減數分裂 蕈褶二倍體細胞減數分裂 孢子囊有絲分裂 孢子保護 子囊 無 孢子囊 孢子數目 4或8個 多為4個 很多
孢子名稱 子囊孢子 擔孢子 (厚壁)孢子(黑色) 無性生殖 環境良好時行出芽生殖 直立菌絲特化成孢子囊產生孢子 有性生殖 單套(n)結合成雙套(2n) 兩種特殊生殖菌絲(,、,交配型)相結合 PS 真菌,壺菌.子囊菌(酵母菌.青黴).擔子菌(菇.木耳).接合菌(黑黴.水黴.白銹病.腫瘤菌)
.不完全菌(未發現有性生殖)五門
一、酵母菌
單倍體 雙倍體
個體小、發酵能力差、行出芽及接合生殖 個體大、發酵能力強、行出芽及孢子生殖 二、蕈類
核數 染色體套數 功能
n 地下(營養)菌絲 1個 分泌酵素分解有機質以吸收(異營腐生)
n+n 地上(繁殖)菌絲 2個 形成子實體(蕈褶,n+n,擔子柄,2n) 2-3.4 真菌與人類的關係
1. 可供食用,如草菇、洋菇、香菇等蕈類,酵母菌等
9
2. 生態系中的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真菌如黑黴菌、青黴菌等
3. 造成疾病,
1.表皮的皮膚病如香港腳、灰指甲、環狀癬等
2.感染深層組織器官而擴到全身如念球菌(感染口腔)、隱球菌(於鴿巢或鴿糞,
由肺經血液到皮膚和腦部造成腦膜炎)
4. 感染農作物,
1.馬鈴薯枯葉病(腐疫病,1845年造成愛爾蘭和北美的大飢荒)
2.水稻胡麻葉枯病(1943年使印度和孟加拉發生大飢荒)
5. 使人中毒甚至死亡,毒蕈有70多種,多數具蕈杯(如瓢菌含毒素使人呼吸和循環障礙) 2-4 微生物的應用
1. 九千年前,幼發拉底河的閃族人,將酒用木瓶、土罐、皮囊裝好行銷到中東各地 2. 1859年,巴斯德用實驗證明酒精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作用
3. 現今,微生物普遍用於醫學、工業、農業和食品工業上
一、 醫學上
1. 製成疫苗預防疾病,
1.1798年英國 簡納首先利用牛痘病毒製成疫苗,以預防天花感染
2.沙賓疫苗,經弱化小兒麻痺病毒製成(沙克疫苗,用甲醛殺死小兒麻痺病毒製成) 2. 產生抗生素以治療細菌性疾病,
1.1928年英國 佛來明發現青黴(真菌)分泌青黴素(盤尼西林)抑制細菌生長
2.1943年美國 瓦克斯曼發現土壤中的鏈黴菌(細菌)可分泌殺菌抗生素(鏈黴素)
3.目前為止,發現的抗生素約2500種
3. 產生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或用藥,如維生素B12、維生素C、類固醇等 4. 利用重組DNA技術製造蛋白質製劑,
利用細菌(大腸桿菌)、酵母菌製造胰島素、人類生長素、干擾素等 5. 有些具有醫療價值,如蕈類的冬蟲夏草和靈芝
二、 工業上
1. 工業生產,19世紀末期,巴斯德等人對微生物發酵作用的研究,如酵母菌製造酒精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石油短缺,英、德應用微生物製造丙酮、丁醇、甘油等有機溶劑
10
2. .透過微生物代謝途徑,使製造酵素及特殊化合物(如染料)步驟簡化,成本降低 3. 利用細菌產生的蛋白脢和澱粉脢用於皮草脫毛和棉布脫漿
4. 如乳酸、醋酸、甘油和有機酸等化工原料,都是細菌和真菌的代謝物 2. 污染防制,利用微生物分解人類日常生活及工業生產的有機物,甚至產生甲烷等能源
1.1960年後,發現土壤中有些細菌可分解人工合成有毒物質,如2.4-D、水楊酸等
2.近年,發現綠膿桿菌屬可分解碳氫化合物。且發現分解石油的細菌可解決漏油事件
三、 農業上,
1. 綠色植物生長所必須,
1.腐生細菌和真菌,含氮有機物?NH3 ?NH4,?亞硝化細菌?硝化細菌?硝酸鹽(NO3-)
2.根瘤菌(與豆科共生)、固氮桿菌或藍綠藻,N2?NH3 ?NH4,(合成蛋白質、核酸等) 2. 防制農作物的病蟲害,生物防治
1. 某些枯草桿菌屬,可用來殺死侵噬穀類、水果、蔬菜的昆蟲
2. 感染昆蟲的病毒及真菌,可用來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
四、 食品工業
1. 利用微生物發酵製作饅頭、麵包、乳酸製品(乳酸菌,養樂多、優酪乳)乳酪或釀酒等 2. 製造豆腐乳、泡菜、茶葉等食品
3. 製造醋(醋酸菌將酒精轉變)、醬油(黃麴菌分解大豆)、等味精調味料 4. 製造食物添加物,如紅麴菌製造食用的紅色素
5. 生產胺基酸、核甘酸、維生素等健康食品
6. 香菇、木耳、洋菇、酵母菌(如健素糖)等本身可作為食物
五、 討論,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害處 益處
1.使人患病 工業、食品工業、醫療、農業、遺傳工程、公害防治 2.污染食物使人中毒 、人體健康(如大腸菌與人體互利共生)
六、 活動2-1 微生物的觀察
1.黑黴菌的觀察,菌絲、孢子囊柄、孢子囊、孢子
2.細菌的培養、觀察,A(不同場所)、B(食指)、C(自行設計)三處分別以固體培養基培養
11
牙垢塗在水滴中?酒精燈上掠過(固定)?結晶紫染色?自來水沖去(褪染)
3.酵母菌的培養、觀察,酵母粉放入滅菌的1,葡萄糖溶液中,一天後觀察
4.蕈子實體的觀察及孢子印,蕈傘、蕈柄、蕈褶(蕈傘下輻射狀)及孢子(在蕈褶上)
七、 聯考試題
第一部份,單一選擇題
1.下列哪種病毒是經由蚊子傳染的,(A)日本腦炎 (B)A型肝炎 (C)庖疹 (D)麻疹(79日)
2.下面哪些構造或生活方式不為真菌所擁有(A)細胞核 (B)無性生殖 (C)有性生殖
(D)光合作用(79日)
3.下列哪一種人類肝炎病毒確知是DNA病毒,(A)A型肝炎病毒炎 (B)B型肝炎病毒
(C)K型肝炎病毒 (D)G型肝炎病毒(80日)
4.細菌在下列哪項中進行ATP合成,(A)粒線體 (B)質體 (C)核糖體 (D)細胞膜(80、87日)
5.細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為何,(A)纖維素 (B)聚木糖 (C)果膠 (D)呔聚糖(80日)
6.下列有關細菌和氧氣關係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破傷風桿菌需要氧氣才能生長 (B)
大腸菌生長於腸內,所以是厭氧細菌 (C)根瘤菌由於厭氧,故藏於植物根部生長
(D)厭氧菌的內孢子除耐高溫外,尚能生長於有氧環境中(80日)
12
7.在陳腐的麵包、水果及蔬菜上受黑黴菌感染產生的黑黴塊,其顏色來自哪一項構造,
(A)匍匐菌絲 (B)根狀菌絲 (C)孢子 (D)直立菌絲(80日)
8.下列有關蕈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蕈類的子實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可行水分傳導 (B)
蕈傘和蕈柄內具有雙核的細胞 (C)蕈類的孢子是二倍體 (D)蕈褶表面每一個長形細胞
著生兩個孢子(81日)
9.下列有關細菌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乾熱滅菌法比高壓滅菌法快速 (B)在無氧狀態
下,所有細菌因不能行呼吸作用而死亡 (C)在冰箱中,細菌生長受抑制並會死亡 (D)
一些光合細菌在缺氮源的培養基中不會死亡(82日)
10.下列有關細菌增殖與基因轉移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細菌分裂時可看到紡錘絲 (B)
接合生殖時,正交配型的細菌是DNA的供應者 (C)負交配型細菌可藉線毛形成接合管,
與正交配型細菌接合 (D)接合生殖可導致遺傳物質的重組及個體數的增加(83日)
11.下列有關細菌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細菌沒有葉綠體,但有粒線體及核糖體 (B)
有些細菌有正、負型的接合生殖,所以有減數分裂的現象 (C)細菌不能在有氧氣的環
13
境中生存 (D)細菌沒有核仁核膜,但有染色體(84日)
12.引起破傷風的病原菌,其形狀屬於下列哪一類,(A)球菌 (B)螺旋菌 (C)桿菌 (D)螺旋
體(86日)
13.下列有關真菌共同特徵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均有菌絲 (B)俗語通稱為黴菌 (C)均
有世代交替 (D)均有完整的細胞核(86日)
14.有關小兒麻痺病毒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病毒外型呈蝌蚪狀,有頭部與尾部之分 (B)
病毒基因的表現,可抑制寄主細胞的正常生長 (C)病毒感染細胞時僅將核酸注入,蛋
白質外殼則棄置細胞外 (D)病毒在寄主細胞增殖然後離開,不會造成寄主細胞的死亡
(87日)
15.下列有關病毒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科學家曾發現同時含DNA和RNA的病毒 (B)噬菌
體不屬於濾過性病毒 (C)動物病毒常藉胞飲作用進入細胞,外殼棄置於細胞外 (D)植
物病毒無法直接感染健康植珠(88日)
16.下列有關細菌增殖與基因轉移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細菌分裂沒有紡錘體,故染
色體複製後只進入同一子細胞中 (B)細菌正、負交配型產生的接合生殖使細菌增加個
14
體數 (C)細菌正交配型與負交配型藉接合生殖互換DNA (D)細菌的基因轉移現象由李
德柏和特吞的實驗獲得證明(88日)
17.台灣農民在冬季農田休耕其間常種植太陽麻、羽扇豆等豆科植物,其主要用意為何,(A)
充分利用土地,作為蔬菜食用 (B)固定氮肥,增加土壤肥力 (C)增加生物種類,以維
持生態平衡 (D)固定太陽能,以促進能量流動(88日)
18.下列何種特徵為黑黴菌、酵母菌與香菇的主要區別,(A)細胞壁的成分與顏色 (B)攝取
養分的方法 (C)細胞內胞器的種類 (D)行有性生殖的構造(89日)
第二部分,多重選擇題
1.下列有關質體的描述,何者正確,,(A)質體可作為載體,將動物或植物基因送入細菌
體內進行複製 (B)質體為細菌染色體外游離於細胞質之環狀DNA分子 (C)質體DNA不
含
基因,其存在與否,並不影響細菌正常生理 (D)含有質體的細菌,其子代亦含有相同
的質體(E)質體的DNA隨細菌的DNA一起複製(79日)
2.下列哪些疾病可由病毒感染,(A)梅毒 (B)愛滋病 (C)破傷風 (D)B型肝炎 (E)日本腦炎
15
(80日)
3.細菌不具下列哪些構造,(A)高基氏體 (B)核糖體 (C)粒線體 (D)核仁 (E)內質網(80日)
4.下列有關病毒的敘述,何者正確,(A)小兒麻痺病毒會使感染的細胞解體 (B)破傷風
是病毒引起的疾病 (C)病毒感染植物細胞後,可經由原生殖絲感染鄰接細胞 (D)白喉
的致病細菌DNA中含有潛溶性的DNA (E)AIDS病毒的顆粒同時具有RNA和DNA
(81日)
5.下列有關細菌的敘述,何者正確,(A)大腸菌接合時藉負交配型細菌的線毛和正交
配型細菌結合 (B)細菌細胞膜也是由脂質、蛋白質和少許醣類所構成 (C)大腸菌接合
時正交配型細菌是DNA的接受者 (D)固氮細菌能把空氣中的氮直接合成銨鹽 (E)不分
泌毒素的細菌也會引起食物中毒(81日)
6.下列有關細菌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大部分的螺旋菌都具有鞭毛,因此致病力很強
(B)細菌和藍綠藻的細胞壁均不含纖維素而含呔聚糖 (C)細菌的細胞膜是能量形成的
主要場所 (D)質體所含的基因與細菌生長有密切關係 (E)根瘤菌只要在通氣良好的
16
土壤中,就有能力發揮固氮作用(81日)
7.下列有關病毒的敘述,何者正確,(A)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大部分植物病毒呈
桿狀 (B)噬菌體與細菌建立共存關係時,其蛋白質所構成的外殼也和寄主共存 (C)病
毒通常是經由口腔、鼻腔等黏膜感染動物 (D)某些噬菌體核酸與寄主的核酸組合後,
又可分離,並進行噬菌體增殖,導致細菌死亡 (E)A型肝炎病毒是經由飲食感染人類
(82日)
8.下列有關細菌的敘述,何者正確,(A)細菌有基因重組現象 (B)破傷風桿菌內孢子
無法在有氧的環境中生存 (C)大腸菌常引起食物中毒 (D)細菌中的質體可在細菌行無
性生殖前複製 (E)在培養基上的根瘤菌,不能行固氮作用(82日)
9.下列有關病毒的敘述,何者正確,(A)病毒都很小,需用良好的光學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B)病毒的蛋白質外殼及核酸係利用寄主細胞合成 (C)病毒的中心部由DNA及RNA共
同組成 (D)一般噬菌體在細菌增殖,會造成細菌死亡和解體 (E)潛溶性噬菌體與細菌
共存時,在潛溶期間,不會使細菌解體(83日)
10.下列有關病毒、細菌與疾病的敘述,何者正確,(A)病毒與細菌對寄主均有專一性(B)
17
流行性感冒和小兒麻痺症是病毒感染的疾病 (C)破傷風和梅毒是細菌感染的疾病(D)
細菌的莢膜與致病力有關 (E)有些細菌在不適宜的環境下可形成內孢子(84日) 11.下列有關病毒的敘述,何者正確,(A)病毒的增殖和外殼的蛋白質相關 (B)病毒離開寄
主時也能表現生命現象 (C)流行性感冒病毒增殖會造成寄主細胞死亡 (D)小兒麻痺病
毒可由食物或飲水傳播 (E)植物的病毒可由授粉或播種而傳播(85日) 12.下列有關細菌的敘述,何者正確,(A)光合細菌可利用氮或無機氮化合物為氮源 (B)細
菌藉減數分裂的方式繁殖 (C)細菌也有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現象 (D)酵母菌可將醣類
轉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E)有些細菌可界接合生殖產生突變體,以適應新的生長環境
(80日)
13.下列有關肝炎的配對,何者正確,(A)「A型肝炎」對「DNA病毒,打針輸血傳染」(B)
「A型肝炎」對「DNA病毒,飲食傳染」 (C) 「B型肝炎」對「DNA病毒,打針輸血
傳染」 (D) 「B型肝炎」對「RNA病毒,飲食傳染」 (E) 「C型肝炎」對「RNA病
毒,打針輸血傳染」(86日)
18
第三部分,非選擇題
1.大腸桿菌的甲、乙菌株可依其菌落的形狀加以區分。兩菌株的原型都能生活在未添加A、
B、C營養因子的培養基中。今以甲、乙兩菌株的營養突變種做實驗,實驗說明及結果
如下圖,(79日)
依上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兩菌株混合在一起時,最可能發生什麼現象而有圖示之結果, (2)結果所得100個細菌菌落是來自甲或乙菌株,為什麼,
(3)本實驗所示之重組機率是多少,
2.右圖為細菌構造的模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85日)
(1)甲的主要成分為何,
(2)乙的功能為何,
(3)丙的構造名稱為何,
(4)若以400倍或油鏡的放大倍率觀察結晶紫染色的細菌,是否可觀察到乙,
19
八、解答
1.聯考試題,一、ADBDD、DCBDB、DCDBD、DBD
二、ABDE、BDE、ACDE、ACD、BE、BC、CDE、ADE、BDE、BCDE
DE、ACE、CE
三、1.,細菌的接合作用,、,乙菌株,因為細菌行接合作用時DNA只能
從正交配型至負交配型轉移,、,1/2x10-6 ,
2.,呔聚糖,、,運動,、,染色體DNA,、,無法看見,
2.課本自我評量,一、 CBBBD
二、1,長桿形、球形多面體、球形、蝌蚪狀,、2,除殼、合成、組合、釋放,、
3,泡沫散布、蚊蟲媒介、伴隨食物、輸血、動物咬傷,4,呔聚糖、呔、
醣類,5,質體,6,根狀菌絲、匍匐菌絲、直立菌絲,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