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45/625-78%&&595$%&’!
关于王维的隐居问题
王辉斌
(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
!
摘=要:隐居在王维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王维的隐居实况,历来众说纷纭。其实,王维一生共隐居四次:首隐在开元四年的终南山,嵩山之隐为其第二次,第三次系丁母忧而再隐终南山,晚年则辞职归隐于终南,即其一生一隐嵩山、三隐终南。传统的淇上之隐与开元末之弃官归隐二说,均属子虚乌有,且王维一生也从不曾“亦官亦隐”过。
关键词:王维;隐居;淇上;嵩山;终南山
中图分类号:>!
月夜竹林眠。”==王维的隐居,是近年来研究者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仙。未省音容间,那堪生死迁。花时金谷饮,所以大凡言王维者,几乎无不关涉其隐居。然而,对于王维隐居的历史真实,却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过具体的考察,以致有鉴于此,本文特就王维的隐居概况作一翔实梳理,以便最中的有关问题,试为一辨。
此诗题下有原注云:“时年十八。”据此,可知这诗乃写于开元六年(公元@*C年)王维*C岁之时(此以《年谱》订王维生写,又皆系回忆之辞,则王维与祖自虚“南山俱隐逸,东洛类题下的“时年十五”之原注,又知王维于开元三年(公元@*
对于王维的这一次初隐终南山,有论者认为,“确乎是其隐逸思想的一种表露”。然则综观王维一生思想的变化与其发展的轨迹,可知他斯时并不存在着什么“隐逸思想”,而是以隐居作为“登龙术”,即其所走实乃为“终南捷经”之谓。因为这时的王维,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具青春活力,焕发着朝气蓬勃的积极进取精神。对于王维斯时的这种精神,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唐代四大诗人》中称之为“少年精
诸多论及王维隐居的著述,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错误。年为公元@
一、初次隐居的时地
研究王维的隐居,其初隐的时地,乃为关键之所在,因为其对王维以后的入仕乃至思想变化与创作活动等,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对于王维初隐的时地,论者大都认为其时在开元十六年(公元@!C年)前后,所隐之地则为“淇上”,如陈铁民《王维新论》之《王维年谱》与《谈王维的隐逸》,即持是说。前者即《王维年谱》(以下简称《年谱》)在开元十六年内写道:“隐淇上疑在是年。”后者即《谈王维的隐逸》(以下简称“谈文”)一文则认为:“王维的首次隐居,大约发生在他擢第后的第七个年头。”并说:“果然,约于开元十六年,诗人即弃官在淇上隐居。”也有论者认为是在开元十四年的蓝田,如王达津《唐诗丛考?王维的生平和诗》一文,即持是说。该
。试想,具有如此“少年精神”的王维,其入长安的目的文于开元十四年内系王维所作《送綦毋潜校书弃官归江东》神”
又何得在脚根尚未站稳的情况下,便欲去实一诗后,说:“隐居蓝田南山,当系本年。”并于开元十七年内本为谋取功名,写道:“又往东都隐嵩山,当时玄宗多住东都。”
而事实上,王维的初隐,既非为开元十四年的蓝田,亦非为开元十六年的淇上,即《王维新论》与《唐诗丛考》所说皆为错误。按王维集中有《哭祖六自虚》一诗,颇值玩味。其中有云:“念昔同携手,风期不暂捐。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
实在在的隐居呢?而实际的情况是,唐代包括王维在内的一些青少年隐居者,均非真隐,而是欲借隐居以提高知名度,使其名尽快为世人所知。如与王维同时的诗人岑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岑参《感旧赋》序可知,其曾“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很明显,其“隐于嵩阳”系为后来的
!
收稿日期:!
万方数据 作者简介:王辉斌(*B;BD),男,湖北天门人,襄樊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唐代文史研究。
-(,--“献书阙下”服务,乃是不言而喻的。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年
再看《偶然作》其三。研究者一般认为,《偶然作》%首系王维早期的组诗之一,且均写于淇上(其中第%首除外),本文从之。对于这%首诗,诗人储光羲尚曾“和”之,其集中的全文为:“日夕见太行,行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孙登长啸台,松林有遗处。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其中的“家贫禄既薄”!字,为研究者们公认为王维曾任职淇上的证据,故《年谱》于开元十五年内亦作如是认为。并说:“诗中说,自己早想归隐,但考虑到家中看来,维是在淇上为官的。”这样理解,应该说是颇符合诗意的。但《年谱》于开元十六年内,则引是诗的最后两句(“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而认为:“维官淇上时所作的一首上之后不久,即弃官在淇中隐居。”这便是《年谱》认为王维曾隐居淇上的又一理由。《年谱》的这一理由,由于是与其所持王维官淇上的理由出自同一首诗中,因而便存在着这样的两种令人费解的疑窦:其一是王维在开元十五年既然因家贫而作官淇上,那么他于翌年又为什么不顾家贫而要隐居呢?难道是时的王维家突然成为了当地的富户?其二是“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两句,所表明的只是王维当时欲归隐,但欲归隐并不等于已归隐,《年谱》又何能认为王维曾“弃官在淇上隐居”呢?要知道,是时的王维若弃官,即没有了“禄既薄”的俸禄收入,此于其“储蓄非有素”的“家贫”之家而言,乃无异于雪上加霜,难道王维当时不曾对此有所考虑吗?凡此种种,《年谱》均无只字涉及,其之所言,显然是令人不可接受的。
根据以上的情况看来,可知《年谱》认为王维曾在开元十六年前后隐居淇上的说法,乃是无法成立的。其实,上引《偶然作》其三一诗乃系王维在淇上期间,于傍晚时分因望见太行山,意欲前往隐居而不能离去的沉吟深思,它十分清楚地表达了王维当时欲隐与需仕的尖锐矛盾。即是说,王维在淇上因迫于生计,故其虽在诗中说“将行”,而实际上并未成行。
大约在开元十七年前,王维便由淇上回到了长安。王维的由淇上回长安,与他上诗干谒张说有关,其集中的《上张令
[)](#
公》即为明证。由于干谒的成功,王维便任职于秘[+](#
还值得指出的是,有论者据《哭祖六自虚》中的“东洛类神仙”一句,认为王维在初隐终南山的同时,还曾到嵩山隐居系王维斯时写于嵩山隐居之时。按持是说者实属系对“东洛类神仙”!字的误解,这是因为,此!字之所述,是指王维与祖自虚在隐居终南山之际,曾一度到过东都洛阳,并在那里生活得甚为惬意,这从上引是诗中的“花时金谷饮,月夜竹林眠”两句,即可获得明显的证实。那么,王维在这时又为什么要从终南山到洛阳寓居一时呢?这主要与以下两件史事密切相关。其一为唐玄宗斯时已东幸洛阳。据《新唐书?玄宗则在开元六年的“冬十月丙申”。这条材料表明,唐玄宗是次“如东都”的时间有近两年之长,所以,王维与祖自虚才有“东洛类神仙”的洛阳之游。其二为唐玄宗开元五年正月至
[
“诏有嘉遁幽栖,养高不仕者,州牧各以名荐”。这
一时,并认为其集中的《归嵩山作》、《早秋山中作》等诗,皆《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即为此之产物。《偶然作》其三
纪》,唐玄宗开元五年正月“辛亥,如东都”,其“车驾还京师”生活贫困,有弟妹需要照顾,不得不留下来继续作官。这样
洛阳后所下的一道诏令。此诏令颁布于是年二月,内容为《偶然作》中,已表露了作者急于想归隐的心情,故疑维官淇道诏令,对于那些以隐逸为“登龙术”的隐居者而言,显然是极具诱惑力的,故王维与祖自虚才有此次的洛阳之行。同时,唐玄宗的这道诏令又可证,王维是次的由长安至洛阳,乃是在开元五年的春天。而王维是次的洛阳之游,则又可反过来证明,其初隐终南山不仅为“终南捷经”之属,而且乃确始于开元四年。
二、“淇上隐居”质疑
“淇上”在唐代,并非为一个具体的地名,其之所指,大约包括今河南辉县与淇县一带,因是地古有淇水,故名。辉县境内的苏门山,据《世说新语?栖逸》的记载,魏晋时乃为著名的隐居之地,名士如孙登、稽康、阮籍、刘伶等,就都曾于此“暂寓”一时,所以至唐时,乃有阮氏竹林、刘伶醒酒台、孙登长啸台、稽康淬剑地等遗迹存在。首倡王维曾隐居于淇上且时间在开元十六年者,据笔者之陋见,似当为上举陈铁民《年谱》与“谈文”。其之所据,即王维集中的《淇上即事田园》一诗与《偶然作》%首其三。其实,这两首诗均无法证实王维曾在开元十六年隐居于淇上。
我们先看《淇上即事田园》一诗。是诗为五言律诗,其全文为:“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年谱》在全文引录了这首诗后,说:“据此诗知维尝隐居淇上。”然则从此诗中,实在难以看出王维“尝隐居淇上”,因为诗中所写,仅为王维“屏居淇水上”之所见,而不能表明他斯时乃在淇上隐居。王维至淇上,乃因其自济州还长安后参加“铨选”的结果所致,即其于开元十四年(公元’(%年)因“铨
[(]选”而获任淇上,故其在到任后乃有是诗。因之,“屏居淇
乃有载:“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丞相范阳张九龄,待御史王维……卒与浩然结为忘形之
[!](#!&
交。”按孟浩然开元十六年二入长安后,即在秘书省
水上”等之所述,所反映的只是王维在淇上的任职期间,于休沐日在郊外或者淇水边所见之景物描写。类似的诗作,在唐人中亦颇多,如张九龄于洪州所写《晨出郡舍林下》,杜牧在黄州所写《齐安郡晚秋》等,即皆属如此,而自唐迄今,无任何人将其待之以作者的“隐居”自述。所以,《淇上即事田
与王维相识,二人便因此而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或以为王维弃官隐淇上后,未久即还长安隐居于终南山云云,实属子虚乌有之辞,未可信之。
三、嵩山之隐的实况
嵩山之隐,为王维的第二次隐居。王维隐嵩山,其集中
万方数据 园》一诗,并不能作证王维曾隐居于淇上。
一诗,却于其有迹可寻。有《归嵩山作》、《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寄舍弟缙》、《戏赠《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解薜登天朝,去师偶时哲……舍弟官崇高,宗兄张五弟諲三首》等诗,进行了记述。如《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中有云:其二云:“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染翰过草圣,赋诗轻子虚。闭门二室下,隐居十余年。宛是野人也,时以渔父鱼此诗所写,全系回忆之辞。诗中的“二室”,所指为嵩山的太室山与少室山,张諲既在嵩山“隐居十余年”,而王维又与其“岁晏同携手”,则二人曾同隐嵩山可知。而《归嵩山作》则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此诗为王维隐居嵩山最直接的内证。以此诗中的“落日满秋山”,合勘上诗之“岁晏同携手”,可知王维的嵩山之隐至少在两年左右。
王维何时隐嵩山?要弄清楚这一问题,窃以为应与以下诸事结合起来考察,其一为王维与孟浩然的交游。孟浩然在“秘省”与王维相识后,因科场失意之故,乃于开元十八年的
此发削。荆扉但洒扫,乘闲当过拂。”据“解薜登天朝”%字,王维被擢右拾遗知这诗当写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
王维此次的嵩山之隐,其动机与目的,均与他初隐终南山为异。初隐终南山时,如前所言,王维主要是将其作为“登龙术”以待,即欲借其而进入仕林。而是次的隐居嵩山,则当是因厌恶“世网”而转向释家世界讨生活。王维崇佛,从其现存的作品进行考察,知乃始于开元十七年,因为《大荐福寺
[)’](#,%+&,!))
大德道光禅师塔铭》一文中,乃有“维十年座下,
即将离嵩山之际,而其中的“舍弟官嵩高”%字,是谓王维……望此去人世,渡水向吾庐。岁晏同携手,只应君与予。”后,
应与他斯时的丧妻之痛不无关系。云:“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嵩山之隐,
俯伏受教”的自述,而道光禅师又卒于开元二十七年五月。
与之同隐的那位“温古上人”,就是一位“嵩秋冬之际,决定由京师还故里,于临别之际,写《留别王维》王维至嵩山后,
,故其乃于《留别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一诗中,一诗,王维则以《送孟六归襄阳》相答:“杜门不欲出,久与世岳沙门”“宿昔同游止,致身云霞末”的生活境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洒,笑读古人书。记述了他与温古上人
王维后来又终于因张九龄的提携,而使其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此诗表明,斯时的王维不仅已是况。但尽管如此,了。此则表明,开元中期徘徊在佛、儒之间的“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而且还劝孟浩然“无劳献子“解薜登天朝”
最终所选择的乃为儒而非佛。虚”,则其对官场之厌恶,乃比在淇上时的“世网婴我故”王维,(《偶然作》其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二为王维的丧妻之痛。《新唐书?王维传》载此云:“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四、再隐终南山辨析
首倡王维于“开元末隐终南山”说者,为陈铁民《王维年
《旧唐书》王维本传亦云:“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谱》。该《年谱》于开元二十九年内说:“春,自岭南北归,尝
陈铁民《王维年谱》据此系王维丧妻于开元十九年,拙作《王过瓦官寺谒璇禅师。隐居终南山约始于是年归长安后。”其
[!]维婚姻问题四说》一文亦如是。然以此勘之上引王维《送
中的“自岭南北归”与“归长安后”,据《年谱》于本年内的记载,知所指乃为王维“知南选”事毕后,“盖自桂州历湖湘抵大江,而后沿江东下,经九江至润州,再循邗沟、汴水、黄河北归秦中”这一事实。而王维在“归秦中”后不仅是“遂隐于终南”,并且是“其时维并未去职”的“半官半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王维斯时是在“带薪”隐居。
《年谱》的上述认识与结论,其实是大有问题的。《年谱》之所以认为王维在开元二十九年曾隐居终南山,并系
孟六归襄阳》诗,似王维之妻当丧于开元十八年,即王维当时“杜门欲不出,久与世情疏”者,乃因其妻之丧而致也。也就是说,王维开元十八年因妻丧而去职闲居于家,否则,身在“秘省”任职的王维,其自云“杜门欲不出,久与世情疏”的事实,就很难得到合理解释了。
对于王维开元十八年因丧妻之故而去职闲居于家的事实,我们还可从李白的入京之况获得佐证。按李白一生凡两
入长安,第一次在开元十八年夏,始程地为安陆,待至长安时“半官半隐”者,主要是据王维集中的《终南别业》、《戏赠张则乃为秋十月前后。斯时,孟浩然已离长安而去。李白是次五弟諲三首》其三、《谒璇上人》三诗而为。其中,又尤以《终
[
南别业》一诗为重点,即若是诗如不能证明王维在开元二十九年曾隐居终南山,则余二诗不能作证也就自不待辨。按
京的王维结识。其中原因何在?唯一的答案就是,在李白到《终南别业》诗有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其既云“晚达长安之际,王维于此前已因妻丧而去职且“杜门”家中。家南山陲”,可知王维的这次终南山之隐,乃在其晚年可知。所以,关于王维丧妻的时间,旧说为开元十九年,实际上是应以开元十八年为是的。有鉴于此,故特借本文以对拙作《王维婚姻问题四说》所持开元十九年说,予以更正。
一文可知。王维的大弟王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又与王缙《碑》文中的“大照”,即开元二十七年卒于东都洛阳兴
[+](#)+(&)++)唐寺的普寂,其卒后乃谥是名。王缙“官登封”且
[))](#($&)’*)
正是因为如此,故陈贻焮《王维生平事迹初探》认
为,是诗系写王维“晚年隐终南山事”。王维晚年隐终南山,《旧唐书?王维传》乃有载:“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得宋之问维自表己有五短,缙有五长,臣在省户,缙远方,愿归所任官,所指即为王维上表以己官换王缙“还京师”后“放田里”事。而王维集中的《责躬荐弟表》一文又可对此证之。其有云:
又据《全唐文》卷$
万 方数据两弟之五长,加以有功,又能为政,顾臣谬官华省,“学于大照”的时间,《唐书》本传虽无记载,但王维集中的“臣之五短,
仅此即可见其一斑。而弟远守方州,外愧妨贤,内惭比义,痛心疾首,以日为年。令人不可信从,臣又逼近悬车,朝暮入地……伏乞尽削臣官,放归田里,赐弟散职,令在朝廷。”由是而观,可知王维晚年的“晚家南山陲”,乃系其上表“伏乞尽削臣官,放归田里”所致。而其“得宋之问蓝田别墅”,亦在是时。或以为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乃在天宝三载王维!!岁之时而非其晚年,以上述诸材料所载勘之,可知其说乃属不的之辞。而事实上,王维天宝九载在其母卒后上表所“施”之“庄”,非为宋之问的蓝田卷十七载《请施庄为寺表》一文有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乐在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草堂王维隐居终南山,除了他的初隐与“晚家南山陲”外,着眼于其生平行事进行考察,可知还曾有一次。王维的这一次终南山之隐,乃与其丁母忧密切相关。已行世的几种《王维年谱》,皆认为王维丁母忧在天宝九载,可从。按唐代的丧制规定,子为母服丧,名为三年,实际上为&)个月,对此,《全唐文?张柬之集》中《驳王元感丧服论》一文有“今皆二十七月复常,从郑议(指郑玄注《仪礼》订服丧期为二十七月———笔论,他&)个月的守丧期,乃在终南山的网川别墅度过(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考证王维的“终南别业”即“网川别别墅,而是其于蓝田所自营的一座别业。《王右丞集笺注》者注)”云云,即为明证。以王维当时的思想、心情诸因素
精舍,竹林果园,并是亡亲宴坐之余,经行之所。”其中的“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云云,说得极清楚,二者岂可相混?若王维母亲生前所居之“庄”,确系宋之问的蓝田别墅,且其又在天宝九载为王维所“施”,那么,王维晚年又何来“家南山陲”的“终南别业”呢?仅此即可表明,《旧唐书?王维传》的记载,乃为确有之事实,而无须怀疑的。
至于有论者认为,《终南别业》一诗曾为《国秀集》所著录,而《国秀集》又收诗止于天宝三载,因此该诗中的“晚家”非为晚年之属,而是“晚近”云云,亦可商兑。按《全唐文》卷
秀集》,在宋代时就较唐钞本《国秀集》少了两位诗人。又,今本《国秀集》附南宋文学家贺方回跋文云:“此集《唐书?艺文志》,洎本朝《崇文总目》,皆阙而不录,殆三馆所无。浚义刘景文,顷岁得之……古书者。元祐戊辰孟秋,从景文借本录之,因识于后……名欠一士,而诗增一篇。”而《四库全书总目》卷(%$于《国秀集三卷》撰“提要”云:“宋元祐间曾彦和跋云:‘名欠一士,诗增一篇。’洎毛晋校刊,复谓虚列三
人。今案编内,实八十五人,诗二百一十首,晋未及检校也。”借此,知唐本《国秀集》在宋代时“三馆”即无,而刘景文之所得又乃出自坊间,则王维《终南别业》之入《国秀集》者,当为宋、明人所妄为。此为其一。其二,今本《国秀集》卷中将王维是诗作《初至山中》,显然与诗的内容不符,盖因其中的之“每”字,已充分表明了王维写这诗时,并非为“初至山中”,而是往来多次。而且,从王维一生的隐居实况看,他“晚家南山陲”的终南之隐,是亦非为“初至山中”之
隐的。由上而观,可知仅据今本《国秀集》,而将《终南别业》一诗系于天宝三载前的作法,乃是不可取的。要之,就必须以确凿的材料,以证实芮廷章的唐本《国秀集》乃收有是诗,而持天宝三载前说者,却无任何人对此有只字相及,其说之
万
方数据业”,甚是,本文此处特从之),是可肯定的。而此,即为他的第二次终南之隐。
最后拟就《年谱》等所持王维的隐居为“半官半隐”说,
引陈允吉《王维“终南别业”即“网川别业”考》[(&](*$)+%!)
中
的一段文字,以为本文之结束。陈文说:“现在许多文学史评论王维中年以后的生活方式,都称之为‘半官半隐’或‘亦官亦隐’。其实所谓的‘亦官亦隐’,乃是唐代士大夫普遍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王维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王维隐居……绝对不是隐名埋姓‘伏处于大山堪岩之下’,亦不同于陶渊明弃官归里不复再有出仕之意。
”这说明,王维一生虽然曾一隐嵩山、三隐终南,且其多次于诗中言及“世网婴”之类的语词,但在他骨子里,仍然是以儒家的入仕思想占主导地位的。而其晚年所写的《与魏居士书》一文,又可对此进行有力佐证。这,就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真实的王维。
参考文献:(]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王辉斌-王维早期行事探究[0]-宁夏大学学报,&’’’,(
关于王维的隐居问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王辉斌
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OUKOU TEACHERS COLLEGE2003,20(6)7次
1.徐松 登科记考 1984
2.王辉斌 王维早期行事探究[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3)3.林继中 王维小传 20004.徐鹏 孟浩然集校注(附录) 19895.王辉斌 孟浩然研究 2002
6.王辉斌 王维婚姻问题四说 1996(3)7.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 19728.王辉斌 李白求是录 20009.赞宁 宋高僧传 198710.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 196111.陈贻焮 唐诗论丛 198012.陈允吉 唐音佛教辨思录 1988
1.期刊论文 景刚 王维诗二首疑义辨析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
运用文献和古汉语知识,结合王维生平思想,对王维两首诗的诗义进行了辨析.可看作王维人生转折点的一个留影.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
2.期刊论文 高小泉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中国科技信息2006(2)
被称为
3.期刊论文 常法亮 开元天宝间王维行迹考 -中州学刊2010(1)
王维开元后期的
4.期刊论文 王祥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2)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内在审美结构是物我的间隔,是充满了世俗享乐之气的观赏,而不是超凡脱俗无念无欲的观照.从本质上说,它所表现的是初、盛唐以来上层贵族之游赏风习,而不是表现
5.期刊论文 赵莉 王维送别诗略论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1)
王维的送别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又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安慰友人落第贬谪之作更是情深意重.此外,他在送别诗中形成了典型的意象,尤其足白云意象和铙声意象在其他诗人的诗中很少出现.他的送别诗还有着
6.期刊论文 刘子芳 论王维辋川绝句之
王维隐居在蓝田辋川时创作的绝句二十首,表现了
7.期刊论文 王慧敏 从王维送别诗看其思想历程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3(4)
文章从王维送别诗入手,具体分析了
8.学位论文 李志坚 论夏目漱石的汉诗与王维诗歌的关联 2005
夏目漱石一生写有二百多首汉诗。他的汉诗受到许多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王维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
夏目漱石最喜欢的是王维表现隐居生活的诗。夏目漱石之所以喜欢王维表现隐居生活的这类诗,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两人心境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两人都在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心境。其二,则是两人在对禅、《庄子》、绘画等方面的兴趣的相通,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王维表现隐居生活的诗作为一种表现清静心境的典范(其中有禅和《庄子》的因素),受到夏目漱石的喜爱,而王维作为画家,夏目漱石作为一个绘画爱好者,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对诗中画意的追求,则是夏目漱石喜欢王维诗歌的又一个原因。
本文试图从“白云”和“空”两个意象出发,来探讨夏目漱石对王维的接受。在王维和夏目漱石的诗中,“白云”的意象都很多,在王维的诗中“白云”是隐居生活的象征,进而也是一种宁静心境的象征,这种心境正是夏目漱石所追求的,在夏目漱石的汉诗中,也有很多“白云”的意象,而且其中很多汉诗的意境与句法都与王维的诗相似,从其中可以看出他对王维的接受。当然,这种接受也是有选择的。夏目漱石对禅宗的信仰也影响到他的汉诗创作。这主要表现为以禅意入诗和以禅语入诗两个方面。他受到王维的影响主要是在前一方面。“空”是佛教所认为的世界的真相,也是又一个在夏目漱石的汉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这一意象在他的汉诗中主要表现了一种清空雅寂的境界,王维的诗中也有大量具有表现这种境界的诗,对比夏目漱石与王维的那些表现这种境界的诗,可以发现王维此类带有禅意的诗歌对夏目漱石对的影响。在以禅语入诗方面,两人的区别则大于相似点,这表现了两人创作目的的不同。 关健词:汉诗;意象;白云;空
9.期刊论文 朴三洙.Park Sam-soo 试述王维的心理安慰和精神解脱 -齐鲁学刊2007(1)
王维一生始终有现实隐忧和苦恼,但他并未因此而悲观厌世.面对人生中遭遇的磨难和挫折,他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使之得以排遣.深厚的情感生活、恬适的隐居生活、诚挚的宗教生活和寄情的文艺生活,是他能够求得心理安慰和精神解脱的主要方面.
10.期刊论文 谢荣威.洪艳 王维写景诗绿色基调的成因 -南昌高专学报2002,17(1)
盛唐诗人王维众多的写景诗中,始终以绿色为其基调.诗人自身所具有的归隐情结及其长期的山林隐居生活,构成了其绿色写景诗的心理及现实基础,并通过
1.王辉斌 王维诗歌之系年考辨[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2.王辉斌 关于王维生平中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7)
3.王辉斌 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兼及孟浩然、李白、王维三人之比较[期刊论文]-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4.王辉斌 陈铁民《王维年谱》商评[期刊论文]-襄樊学院学报 2007(01)5.王辉斌 王维若干事迹考辨[期刊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02)
6.陈铁民 考证古代作家生平事迹易犯的几种错误[期刊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1)7.王辉斌 王维转官吴越考略[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ksfgdzkxxxb20030600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康有为晚年的隐居生活
康有为,1858年生,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他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并提出改良主张,以图国强。1890年至1893年间,康有为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1898年,他又与梁启超、谭嗣同等首倡维新,向光绪帝提出改革建议,推行新政。但不幸失败,遭清廷通缉,遂流亡海外16年,后组织保皇派,于1913年回国。
1913年12月,康有为结束了海外流亡生涯,回到广东南海。安葬完母亲和胞弟康广仁的遗骸后,他怀着怆然之心,登上故乡的高山,眺望东方,一缕情思飞向遥远的上海。
翌年6月,康有为乘坐长江轮驶向上海。面对奔腾的激流,康有为回顾自己的峥嵘岁月,不知老之将至。然而,当他触及后半生为之奔走呼号的宪政和“虚君共和”,却和者日寡,不禁长吐一口颓唐之气,泛起回天乏术、息影林泉的念头。
这位名扬中外的维新领袖人物,人生最后15年就在构筑别墅、尽情纳妾、游山玩水中度过。
康有为一到上海,就看中了大实业家盛宣怀在新闸路16号(今新闸路1010号新亚药厂)的辛家花园,以每月120元的价格租赁下来。辛家花园占地10亩,围以红墙,曲径通幽,有移步换景之妙,院内林木森然,奇花如海,飞鸟啾鸣,一派怡静的田园风光。
康有为将园内两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宫殿式二层楼房,命名为“游存楼”和“补读楼”,在园内搭起凉棚,种植瓜果葡萄,养了大龟、海豹、澳洲袋鼠等动物,率一大帮家眷和门客,过起了悠闲的“归隐”生活。
久租盛家住宅毕竟不便,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购地10亩,仿辛家花园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园林式住宅“游存庐”,门牌为192号和194号(今愚园新村)。“游存庐”临街筑有两幢西式楼房。院中为一座五开间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名“延香堂”;左边是一个宽敞的大客厅,可以举行相当规模的舞会,这些是康有为及其家属居住活动的地方。
为装点院内的自然景观,康有为费尽心机,在院内挖了大池塘,内可划船;又筑桥建亭,遍种花树1200多株。院中除了原来的动物外,又增添了两只孔雀、一只麋鹿、一只金丝猴、一头野驴和500尾流光溢彩的金鱼。
在营造安乐窝的同时,康有为还以修建别墅为乐。1920年,康有为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丁家山建起了占地30亩的“一天园”。丁家山突出湖面,好像一只苍鹰展翅欲飞,山不甚高,却能鸟瞰全湖。每至春秋花季,康有为便去“一天园”小住,今尚留下《一天园记》、《一天园诗十章》等佳作。
1921年,康有为在上海杨树浦临吴淞江处修建了“莹园”。该园完全按江南农村的格局构思,简约中显现水乡农人躬耕田野、安居乐业的意境。他经常坐着马车,悠然地去那儿小住,以体验农村生活。
1923年,康有为游青岛,青岛市长赵琪招待他住入福山路6号的“提督楼”(今福山支路5号)。此楼乃1898年德国人在青岛设治时造的提督署,“一战”结束后我国收回胶州湾,该楼成为了官产。康有为遂将其租下,次年干脆买下,取名“天游园”。自此,康有为每年率太太、子女来青岛避暑,直至在“天游园”逝世。
晚年的康有为,在归隐生活中常生寂寞之感,一颗苍老的心需要青春热血的抚慰,因此他在人生最后的岁月,竟以纳妾为乐。
康有为一生娶了6房太太,除元配张云珠、二太太梁随觉之外,三太太何旃理、四太太市冈鹤子、五太太廖定徵、六太太张光均是他晚年所娶。
三太太何旃理是康有为流亡海外期间,在美国西部的非士那(Fresno)娶的一位华侨种植园主的女儿。她为康有为的名声、爱国情怀和演讲风度所倾倒,不顾家人反对,以17岁的如花妙龄嫁给康有为,在康有为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以无限安慰,成为他最钟爱的一位夫人。但就在康有为携全家定居上海,他们的命运之舟刚驶入宁静的港湾时,何旃理却红颜薄命,1914年患上猩红热症,病逝于辛家花园,年仅24岁。她葬于江苏金坛县茅山积峰下青龙山,与康母、康广仁(康有为后将母亲胞弟迁葬)安息在一起。
康有为失去爱妾,悲痛欲绝,每逢何旃理忌日,他都要在何旃理的灵前焚香哭拜。清明时节则亲临茅山祭祀,偌大年纪的人,在坟墓前涕泪交加,长跪不起。为了纪念三太太,康有为写了一首婉约多情的词《金光梦》,成为他诗词中的绝品。
康有为还请投宿在辛家花园的年轻画家徐悲鸿,根据何旃理的遗像画了一幅清代仕女水彩画,描绘了逝者生前热爱生活的个性。康有为的儿媳庞莲于1981年将此画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康有为与三太太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康同凝在“**”中去世,女儿康同?1928年惨死于车祸,年仅18岁。
1912年,康有为携三太太客居日本须磨“奋豫园”期间,雇了一名日本少女市冈鹤子作佣人,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康有为迁回上海后,仍念念不忘鹤子,便修书一封,邀请她来上海作客。鹤子接信,欣喜若狂,征得父母的同意,欣然赴沪,不出数月,就名正言顺地成了康有为的四太太。
三太太去世后,康有为更加钟爱鹤子,每逢出游,必携她同行。无论是在桃红柳绿的西子湖畔,还是烟笼寒水的姑苏水巷,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仲夏,他们去青岛避暑,鹤子扶着康有为,尽情远眺蔚蓝的大海,海燕低飞盘旋,猛地贴水觅食,接着鹤子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跃入银白的浪花。康有为被充满青春气息的鹤子所感染,竟然犹如返老还童,扔掉拐杖,精神抖擞地游进大海。
1925年,鹤子因难以与康有为的大家庭协调好关系,悄然回国,隐姓埋名几十年,于1974年2月卧轨自杀于须磨郊外。康有为与鹤子育有一女,名铃子,是当年鹤子带着身孕归国后生下的。
康有为在杭州丁家山营建“一天园”后,买了一只龙舟,横在西湖边,每到杭州,他便泛舟湖上,吟诗观景。1919年春天,康有为乘龙舟驶向栖栖岭,欣赏着“暖风吹得游人醉”的钟秀山峦,目光无意中掠过凤灵寺前的埠头(今杭州饭店),见有一位农家女在浣纱。康有为凝神细看,只见那姑娘天生丽质,洋溢着撩人心弦的健康美。他早想娶一位杭州姑娘,也不枉爱这人间天堂的山水一场。于是,他立即荡舟打道回府,张罗媒人去提亲。
是年5月,上海正是春意盎然之际,康有为娶了杭州浣纱女张光钧为六太太,在愚园路康公馆举行盛大婚礼,轰动沪上。他们结婚后,在西湖卧龙桥18号郭庄住了一段日子。
每天,这对相敬如宾的老夫少妻,清晨泛舟西湖,赞美波光岚影;傍晚攀援南北高峰,指点斜阳暮霭……他们结婚多年,感情弥笃,康有为外出,常由张光钧陪同。如果康有为兴致上来,便带着张光钧去上海各家有名饭店吃饭,尽挑高档的菜肴,吃罢康有为写一张条幅权作菜金,老板还受宠若惊。
可是,他们结婚几年没有孩子,康有为不免若有所失,最后他俩商量,在康有为去世那年,张光钧抱领了出生才3天的亲侄女,取名康静谷。1945年,张光钧珍藏的一箱康有为字画不翼而飞,她打开箱盖发现后当场昏厥,从此一病不起,命归黄泉。
康有为晚年身体尚佳,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游览了几十座名山,其间最能反映他政治上失意心态的,乃是匡庐、终南山之旅。
1918年,康有为放舟九江,登上了云雾缭绕的庐山。他手拄龙头杖,蹒跚于牯岭街、锦绣谷、仙人洞、龙首崖、五老峰等处。一日,康有为兴致盎然地去含鄱口看日出,当朝阳喷薄欲出之时,湖天尽赤,紫霞荡漾,满山金光,鄱阳湖上平静如镜,渔帆点点。突然,峡谷间云海浩瀚,九奇峰如大海上的浮岛,徐徐向他飘来。康有为触景生情,感叹世事变幻,回忆起他青年时代曾来庐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的沸腾岁月,不禁热泪滚滚。
数日后,康有为又来到海会寺,踏访当年青春的脚步,询问故人的下落。康有为正满怀伤感地环视殿堂,方丈慕西和尚(当年接待康有为的小和尚)捧着一只百果树盒缓缓而入。他揭盖让康有为看当年的方丈至善和尚之徒普超划破手指,历时15年用鲜血书成的一部80卷的《华严经》,暗示人应该看破红尘,献身佛教。康有为终被这人间奇迹所感动,怅然若失地作诗一首,凄楚哀惋,活现出一个时代落伍者的悲苦心理。
1923年4月,康有为从上海抵洛阳,参加了北洋军阀吴佩孚的50寿辰后,游兴勃发,遍访中原古迹。10月再赴洛阳,登巍巍邙山,西望长安。不日,在一批地方官员的陪同下,向西安郊外的终南山进发。
终南山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马丽山等峭壁秀丽的山峰,如一幅绚烂的画卷,屹立于古长安之南。那日上午,秋阳朗照,红枫尽染,康有为一行乘车至终南山麓,随后坐滑竿上山。66岁的康有为满脸红光,在向导的挽扶下,指点江山,引经据典,吟诗作赋。
次日晨,他们循山路缓缓前进,至五佛殿休息。康有为见殿前有两株古槐,直耸云霄,马上问道:“此槐伟岸挺拔,乃平生罕见,是何时所植?”
向导郑子屏急忙回答:“这是汉槐,据乡人所传,天下每遇事变,此槐便连发啸鸣,奇灵异常。”
康有为感到奇怪,忽见一股清泉从山峰飞流直下,经殿前时泉击山石,宛若珠玉。他面对清丽景观,若有所思,口念七绝一首:竹林寺上古槐树,树身两抱上参天。飞燕玉环旧摩抚,美人黄土几千年。
他由赵飞燕、杨贵妃等绝代佳人,联想到人的生命竟不如参天大树,不禁发出一番宿命的感慨。
接着,他们登上了名扬中外的南五台。康有为伫立山巅,南望终南群峰,如翠屏环列,芙蓉插云,又鸟瞰苍松荫郁的庙宇,顿生沦桑之感。一阵山风吹来,但闻松涛澎湃,他自言自语道:“哪怕风云激荡,尤应排除杂念为上。”他在这险峻的高山上,祭起老子“清静无为”的旗幡,妄想逃避现世的矛盾。
然而,这位酷爱生活、酷爱大自然的老人,如何脱得了时代的激情漩涡?!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岁大寿,于21日抵青岛。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康有为未终席而腹巨痛,翌日死于食物中毒。
菩提一叶:王维——隐居终南山的诗意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菩提一叶:王维——隐居终南山的诗意2012年03月13日 09:14
来源:《般若花》 作者:杨学诤
王维《江干雪霁图卷》局部:纵31.3cm,横207.3cm,现藏于日本。(图片来源:国画网)
佛家讲坐禅,即静坐澄心,让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这种以禅入定的心灵状态,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极大。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思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图貌而求形似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通过诗境来表达禅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王维晚年归隐,确已达到“心静如空”的忘我境界。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来独往的生活写得很美,如他的《酬张少府》诗: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写在寂静的山林中,与山月松风为伴,不仅没有孤独之感,反而流露出自得与闲适。王维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将其自感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其透彻。比如其中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从这些诗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情,欣赏到在寂寞时方能体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
诗人王维
(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名字来源于《维摩诘经》。早年曾为太乐丞;精通音律,书法上擅长草、隶,绘画才能尤为突出,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宋画派之祖。王维自幼受佛教的熏陶,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早年对禅宗北禅宗虔诚修习,中年之后受南宗禅的影响,过着焚香打坐的禅修生活,将禅的修习体验与感悟引入诗中,形成了王维
”的美誉。 诗的禅趣与空静之美,在盛唐诗坛上别具一格,因此有“诗佛
?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菩提一叶:王维——隐居终南山的诗意
2012年03月13日 09:14
来源:《般若花》 作者:杨学诤
王维《江干雪霁图卷》局部:纵31.3cm,横207.3cm,现藏于日本。(图片来源:国画网)
佛家讲坐禅,即静坐澄心,让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这种以禅入定的心灵状态,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极大。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思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图貌而求形似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通过诗境来表达禅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王维晚年归隐,确已达到“心静如空”的忘我境界。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来独往的生活写得很美,如他的《酬张少府》诗: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写在寂静的山林中,与山月松风为伴,不仅没有孤独之感,反而流露出自得与闲适。王维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将其自感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其透彻。比如其中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从这些诗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情,欣赏到在寂寞时方能体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
诗人王维
(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名字来源于《维摩诘经》。早年曾为太乐丞;精通音律,书法上擅长草、隶,绘画才能尤为突出,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宋画派之祖。王维自幼受佛教的熏陶,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早年对禅宗北禅宗虔诚修习,中年之后受南宗禅的影响,过着焚香打坐的禅修生活,将禅的修习体验与感悟引入诗中,形成了王维诗的禅趣与空静之美,在盛唐诗坛上别具一格,因此有“诗佛”的美誉。
·
此诗描写诗人悠然自在的隐居隐居生活,讴歌
此诗描写诗人悠然自在的隐居隐居生活,讴歌田园风光的美好,表现了离开污浊的上层社会和黑暗官场,进入纯朴田园生活后诗人的愉悦和恬淡,反衬出官场的喧嚣浊乱。前四句,写诗人隐居后的恬淡清静,表现作者已经进入了与世无争、忘物忘我的境界,后六句,写诗人秋日采菊的惬意、超脱和自得,表现诗人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了人生真谛。其写作特点,一是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写秋日之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之理,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自得之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往今来共同赞赏的名句。它是以“心远”立意抒情的,“心远”是“无车马喧”、“地自偏”和“欲辩已忘言”的根本原因,是超然采菊,“悠然见南山”的前提。没有“心远”,就不会有此“无我之境”。三是语言平淡无奇,全用口语白描陈述,却一字也不可移。如“见”字表意造境工稳足以显示陶渊明驾驭语言的非凡才能。 ?《饮酒》(清晨闻扣门)
此诗记叙作者同田父的言谈,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高洁归隐的坚决态度。写法特点,一是通过对话表达思想;二是用运典故;三是通过细节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 ?《咏荆轲》
此诗描述荆轲刺秦王的事件,歌颂了荆轲不畏强暴的狭义行为,对荆轲的失败表示深深惋惜。此诗风格慷慨激昂,显示了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略讲)
?《归去来兮辞》
此文在陶渊明生活和创作中有特殊的地位,它标志着陶渊明出仕生活的结束,归田生活的开始,是作者同上层社会分手诀别的自白书,充分表现了诗人脱离污浊官场、欣然归隐、热爱田园生活的乐趣,表明了诗人厌恶仕途生活、不愿再与庸俗官僚为伍的情操,但也流露出诗人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艺术特点,一是处处以隐居田园的怡然自乐,反衬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视厌恶;二是创造了情景交融、怡然自得的意境;三是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力强,富有诗意。名句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评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
四、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另辟溪径,冲破了玄言诗的影响,给晋末宋初的诗坛带来了生机,开创了田园诗的艺术天地,扩大了诗歌题材,创造了冲淡自然淳厚的艺术风格,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深远影响,一是光明峻洁的人格和蔑视权贵、不同流合污的气节,给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二是冲淡自然淳厚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是田园诗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当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避世、纵酒享乐的不良影响。 陶渊明诗歌在当时的默默情况以及古今关于“隐逸之宗”、“金刚怒目”之争介绍。
第四章 南北朝诗人的创作及南北朝乐府民歌
主要介绍诗人谢灵运、谢脁、鲍照、庾信等人的文学创作情况,学习谢灵运、谢脁、鲍照、庾信等作家的代表作品和南北朝乐府民歌,了解南北朝诗坛的概貌及其形成原因,理解山水诗、七言诗的出现及南北朝乐府民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并布置有关参考书目和作业。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南北朝诗坛产生的背景及特点,学习和分析重点作家的作品,理解谢灵运、谢脁、鲍照、庾信及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地位和影响。
以讲述为主,要求学生抄写有关参考书目,背诵谢灵运、谢脁 和鲍照、庾信等自家的代表作。
8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