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田 保
一, 几个基本概念:
格律诗:既要押韵,又要对仗、平仄,还要限定句数与字数,具备这
四项要求的诗歌,就是格律诗。有人将这四大特点概括为4
句话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绝句:每首4句。
每句5字,共20个字,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每句7字,共28个字,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律诗:每首8句。
每句5字,共40个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每句7字,共56个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诗:又称作古风、古体诗。古诗是一种只讲押韵,而不要求平仄、
对仗,也不限字数、句数的诗。在唐诗的格律兴起之前,亦即
南北朝及以前的诗人们写的诗,都没有平仄和对仗,那样的诗
即称之为古诗或叫古风、古体诗。因此,相对于“古体诗”而
言,隋唐时期兴起的格律诗,又称之为“近体诗”。唐以后的
诗人写的一些不用平仄和对仗的诗,同样也称之为古诗。
古诗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三言、四言、
六言、杂言等等都有。古诗的句数既可以4句、8句,也可以
突破4句、8句的限制,可以更长,句数更多。
以下列举几首实例:
每首4句:
赠范晔 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每首8句:
怨歌行 北周 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每首6句: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每首10句:
饮酒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首14句:
龟虽寿 三国魏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首联:指一首律诗的1、2两句。
颔联:指一首律诗的3、4两句。
颈联:指一首律诗的5、6两句。
尾联:指一首律诗的7、8两句。
二,押韵:
无韵不成诗。只不过现代诗押韵要求较宽泛,格律诗押韵要求则很严格。如前鼻音与后鼻音则分属不同的韵:en in 属“人臣”
韵,eng ing 属“中东”韵,如此等等。还有,格律诗是将古音韵与现代音韵捏在一起的。如:
《客至》 唐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来、开”与“醅、杯”为同韵,但现代音韵却是分属的。
又如:
《念奴娇〃昆仑》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
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
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
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词中的“色、彻、雪等”与“说、国、热”均为同韵,而在现代音韵里显然是分属的。这方面,在某些南方地区(如湖南、湖北)的方言中仍保留着古音韵,在他们的方言里,这几个字均为同一音韵。 绝句中,一、二、四句末字押韵。律诗中,一、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第一句的末字也可以不押韵。七律、七绝第一句末字押韵的居多,这是正体;而不用韵的较少,称为变体。五律、五绝第
一句末字不用韵的为正体,用韵的为变体。格律诗中一般押平声韵的居多,押仄声韵的较少。而且押韵必须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则可以换韵)。如果押错了韵,那叫“出韵”。
首句如果用韵,那就可以通押邻部的韵,这叫“借韵”。如:歌与波、鱼与姑、东与庚、支与儿与齐皆为邻部韵,“借韵”时即可以通押。
例:
秋野 唐 杜甫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
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首句末字“芜”为平声韵,这种情况下,这首诗就可以“借韵”。“芜”字与后边的“锄”字属“姑”韵部,而“虚、墟、鱼”均属“鱼”韵部。它们出现在同一首诗的韵脚里,就是“借韵”而成。
同一个字在同一首诗里不能重复用作韵脚,那叫做“叠韵”。即使是用同义的字也要尽量避免。如:“忧”与“愁”,“芳”与“香”,“仇”与“讎”,“花”与“葩”等等,那叫做“同义相押”。而且,在同一首诗里,如无特殊需要,还必须尽量避免同一个字几现的现象,那叫做“重字”或“叠字”。
三,对仗:
在格律诗里必须有对仗。对仗,也叫对偶。即一首格律诗的颔联(3、4句)和颈联(5、6句)必须是对仗句。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绝句一般不用对仗,但有的也可以用对仗。
所谓对仗,有点象对联,但又不完全是。它主要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字面相当,平仄相反,结构相同。词性也要求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诸如天对地,雨对风,婆娘对老公之类。
对仗句的上句(也叫出句)的末字应该是仄声,下句(也叫对句)的末字应该是平声,这与对联的要求完全一样,此即“上仄下平”的规则。如果是押仄韵的律诗,平仄格式与押平韵的律诗反过来就是了。对仗的上下两句中不能使用相同的字相对,因为同字相对就无法作到平仄相反了。
对仗有正对,有反对;有工对,有宽对等等。
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首联,工对,数词、颜色、鸟类、动词均一一相对。)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迭青钱。(杜甫《漫兴》九首之七首联,工对,糁径对点溪,杨花对荷叶,铺对迭,白毡对青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颔联,正对,春蚕吐丝,丝尽而亡;蜡炬自煎,泪尽成烬。都是借以表明对情的执着痴迷,痴情苦意,缠绵沉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颔联,工对,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动词合对斜。)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其五颈联,正对,都是借以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颈联,反对,前句说“能”,后句说“不”。)
以上例句不仅是词义、词性两两相对,平仄对对相反,而且语言结构上或主谓,或联合,或偏正、或动宾、或动补,上下句也都完全一致。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因此,对仗是一首格律诗四大特点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平仄:
1,怎样分平仄:
懂四声就懂平仄。在现代四声里,阴平、阳平字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字为仄声字。但有个特例,即分散在现代四声之中的入声字,都为仄声字。在古四声里,则比较清楚,平、上、去、入四声中,只有发音为平声的字叫平声字 ,发音为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均为仄声字。古四声改为现代四声时,将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取消了入声,将原属入声的字分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而格律诗的平仄则必须分出入声字。在现代教育里,只学现代四声,而不学古四声。如今的字典、辞典、学校教材都是按现代四声标注的。所以,学平仄时,难点是了解入声字。如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中,在现代四声中,“一、
三、七、八”为阴平,“十”为阳平,“五、九”为上声,“二、四、六”为去声。但“一、七、八、十”为入声字,都属仄声字。这十个数字只有“三”是平声字,其余九个数字都是仄声字。
怎样分入声字呢?有个简单的方法,即单韵母的字,都含有入声字,双韵母的字则不含入声字(只有 ie ue 例外)。至于在单韵母字里哪些字是入声字呢?这就没有简单的方法了,只有去查韵书,要靠死记了。
2,格律诗中的平仄:
① 5字句一般是2-3的句式,7字句一般是2-2-3的句式。在 这些句式中,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七言诗中有4个音节单位:“顶节”、“头节”、“腹节”和“脚节”(第七字独立成为一个音节单位)。五言诗中,去掉七言诗中的“顶节”(即第一、第二两字),就是五言诗的音节节奏。
每句律诗中的第二、第四、第六这三个位臵上的字,必须是平仄交替使用,即:或用“平、仄、平”,或用“仄、平、仄”,同一个音节单位的奇数字则用相同的平或仄。偶数位臵上的平仄不能与相邻偶数位臵上的平仄相重复。只有在偶数位臵上交替使用平仄,才能使格律诗中语音的高低长短既和谐又有变化,朗读起来,才会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味。“论平仄”,这是格律诗的又一个最大特点之一。
② 运用平仄时要有对有粘。1、2句,3、4句,5、6句,7、8句要平仄相对,即上句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则反过来,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相对。如若不相对,那叫“失对”。
3与2句,5与4句,7与6句要平仄相粘,即下一联的前句与上一联的后句必须平仄相似。如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也要类似于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相粘,如若不粘,那叫“失粘”。
七言律诗的两联之间,第二字和第四字必须要粘;五言律诗两联之间的第二字必须相粘。这几个关键点上的字决不能“失粘”。
总起来说,一首律句中的平仄必须有“四对三粘”,一首绝句中必须有“两对一粘”。
失对和失粘,都是格律诗中不准出现的现象。
③ 奇数位臵上的字(不含末字)平仄可以灵活点,即可平可仄, 不强求绝对的一律。 偶数位臵上的字则必须平仄分明。
前人总结了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诗的 口诀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④ 一句之中,必须有两个相连的字是平声字。即在平脚之外, 还必须有两个与平脚没有连在一起的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但在仄脚的句子里,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同时,在平脚的句子里,最后三字不得全都用平声字,那叫“三连平”(或叫“三平调”)。“三连平”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常常被人用来作为区分古诗与格律诗的标识之一,只要句末出现“三连平”,那就必定是古诗,而不会是格律诗。因为在格律诗里是不可能在句末出现“三连平”的格式。
五言里“平起平收”的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能拗。“仄起平收”的句式(仄仄仄平平),第四字必须是平声,
也不能拗。七言里“仄起平收”的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不能拗。这些位臵上如果出现拗字,就容易造成“犯孤平”,这都是诗家之大忌,都是不合格律诗的规则。
有些字由于遣词造句的需要,虽然明知不合平仄,但又不得不用。这就出现了平仄不合规则的病句,这些病句就叫“拗句”。出现了拗句就必须补救,如果不补救,那这首诗就不能成为一首标准的格律诗了。因此,有拗就要有救。救的大原则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实用中多数为“以平救仄”。诗句中的拗字情况各易,有的是必须救,有的是可救可不救,有的则是无法救而必须另选新字。具体救拗的办法多种多样,那些就不仅仅是入门常识范围之内的问题了。作为初学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不合平仄的字,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研究那些救拗的方法。
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首句第二字不能拗。因为这个字正处在节奏点上,它决定着全诗的平仄格局。首句末字也不能拗,因为它关乎是否押韵,是否相对。
⑤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4种。即第一句: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句如果是平收的格式,必须要用韵;而仄收的格式则可不用 11
韵。仄收的格式如果用韵,则必须把第五字与第七字的平仄互换,那也就变成了平收的格式了。
例:
平起平收: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仄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仄起平收: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仄起仄收:
12 苏轼
绝句四首其三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只要第一句的平仄定下了,后面句子的平仄则按先对后粘、再对再粘的规则排下去就行了。
五律的平仄格式还是这4种,是把七律格式去掉第一个音节单位,即把最前面那两个字去掉就成了。
⑥ 不管是4句的绝句,还是8句的律句,其首句和末句的平仄必定是基本一致的,特别是第二字与第四字这两个关节点上的字,其平仄必定是一致的。
五,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意境,格调,比兴,修辞,用典,炼字等等,那都属于进一步提高的范畴了。
2014年2月10日
13
关于格律诗的平仄
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平声是个中平调,上升是个升调,去声是个降调,入声是个短调。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明代真空和尚《玉鈅匙歌诀》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又见于《康熙字典》)。隋朝(公元601即隋文帝仁寿元年)陆法言《切韵》分206韵部,已佚。
公元1008年即宋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编了《广韵》:分平声上下两卷,上去入三声各一卷,仍分206韵部。
南**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部;后来金人王文郁《新刊韵略》又减为106部,称为平水韵;即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沿用至今。
详情可查《诗韵新编》附录的《佩文诗韵》或王力《诗词格律》附录的《诗韵举要》,它可帮助我们查阅古代四声与用韵。古代四声演变成普通话,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所谓平分阴阳,是古平声字在普通话中变为阴平和阳平;所谓入派三声,是古入声字变为普通话的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详情可参看上面《古代入声字派入普通话四声简表》)。入声字变去声的最多,阳平次之,上声最少。我们写格律诗,最要记住入声变为阴平与阳平的字。
关于普通话的声调:平平一横是一声,向上一提是二声,一个对号是三声,向下一拉是四声;或曰阴平高高一路平,阳平由低往上升,上声先降后扬起,去声降到最底层。分辨普通话四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这有助于我们分辨古代四声、协调平仄。
调平仄:平声和仄声要互相协调,平仄在本句中要互相交替,在对句中要互相对立。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说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分明。律诗八句,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除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外,还要讲求平仄。七律的平仄格式有: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五律的平仄格式,是把七律每句减去头两字;即成。)七绝的平仄格式有: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五绝的平仄格式,是把七绝每句减去头两字;即成。)
格律诗歌诀: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论,第二、四、六字必须依照格式,平仄相间)。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上下句要对(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邻句粘即成(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四字忌孤平(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末防三连同(句末连用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句来定。对仗忌合掌(指一联中对仗,出句与对句意义相同),拗救有三种:一拗三平救,三拗一、四平。半拗可不救,四拗对三平。五言前加二,七言也就成。七言一、二字,放心无拗型。
拗救:指在格律诗中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如上句该平用仄,下句则该仄用平称救。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又分
(1)本句自救(孤子相救):如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仄声,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声字补偿。
(2)对句相救:如五言“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拗,则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声字相救。再如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拗,则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相救(也可不救)。
七言格律诗的一些基础知识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一下七言格律诗的一些基础知识。
《诗词入门 格律诗基础知识五 三和》 一、七言格律诗的标准句式
把仄起变成平起,把平起变成仄起罢了 也有四个标准句式
,:仄
声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五言律句要是平起,就在前面加两个仄声字;五言律句要是仄起,就在前面加两个平
声字。
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五言律句要是平起,就在前面加两个仄声字;五言律句要是仄起,就在前面加两个平
声字。
即:
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前面加两个仄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 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前面加两个平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五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前面加两个平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五言律诗D: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前面加两个仄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这是七言律句的标准句式
二、七绝的基本类型
仿照五绝,还按粘对规则
前面加两个平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五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这是七言律句的标准句式
二、七绝的基本类型
仿照五绝,还按粘对规则,四式标准句子亦轮番领头,所得
标准句子亦轮番领头,所得到的四句式组合,便成四首七言绝句。
1、仄起首句不入韵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仄仄平平平仄仄,——独在异乡为异客,
,、平平仄仄仄平平。——每逢佳节倍思亲。
,、平平仄仄平平仄,——遥知兄弟登高处,
,、仄仄平平仄仄平。——遍插茱少一人。 ,、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歧王宅里寻常见,
,、仄仄平平仄仄平。——崔九堂前几度闻。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是江南好风,、平平仄仄仄平平。——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相
,、仄起首句入韵
王安石《泊船瓜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京口瓜洲一水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钟山只隔数重山。
,、平平仄仄平平仄,——春风又绿江南岸,
,、仄仄平平仄仄平。----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推导方法和我第一节课讲的五言绝句的推导方法完全一样。
也可以在我们原来讲的四种五言绝句的类型的每一句前面,各自加上与开头平仄完全相反的
两个字即可。
七律的基本类型
仿照五律,还按粘对规则,四式七言律句标准句子亦轮番领头,所得到的 七律的基本
类型
仿照五律,还按粘对规则,四式七言律句标准句子亦轮番领头,所得到的八句式组合,便成
四首七1、仄起首句不入韵
言律诗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襟。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阳。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 ,、平起首句不入韵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平平仄仄平平仄,——巴山楚水凄凉地,
,、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平仄仄,——怀旧空吟闻笛赋,
,、平平仄仄仄平平。——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平平仄,——沉舟侧畔千帆过,
,、仄仄平平仄仄平。——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起首句入韵
李商隐《锦瑟》
,、仄仄平平仄仄平。——望帝春心托杜鹃。
,、仄仄平平平仄仄,——沧海月明珠有泪,
,、平平仄仄仄平平。——蓝田日暖玉生烟。
,、平平仄仄平平仄,——此情可待成追忆,
,、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是当时已惘然。 祖咏《望蓟门》
,、平平仄仄仄平平,——燕台一去客心惊,
,、仄仄平平仄仄平。——笳鼓喧喧汉将营。
,、仄仄平平平仄仄,——万里寒光生积雪,
,、平平仄仄仄平平。——三边曙色动危旌。
,、平平仄仄平平仄,——沙场烽火侵胡月,
,、仄仄平平仄仄平。——海畔云山拥。
,、仄仄平平平仄仄,——少小虽非投笔吏,
,、平平仄仄仄平平。——论功还欲请长缨。 七言律诗的推导过程也和五言律诗的推导过程完全一样 一句话,七言格律诗的标准句式和基本类型只不过是在五言标准句式和基本类型的的每一句
前面各加两个和开头相反的字罢了
把平起换成仄起,把仄起换成平起
讲到此,我们可以初步总结一下
五言格律诗共有四个标准句式,四个绝句类型,四个律诗类型;
七言格律诗也是共有四个标准句式,四个绝句类型。 四、七言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
我们知道,五言律句的“一三不论”是:
,、[平]平平仄仄 一可不论
,、[仄]仄仄平平 一可不论,
,、[仄]仄平平仄 一可不论
,、平平[仄]仄平 三可不论
七言诗的第一个字都可以不论的。
五、七言格律诗的拗救问题
七言格律诗的拗救
七言格律诗的拗救和五言格律诗的拗救完全一样,也只是位置上向后退两个字就可以了。如:
1、“[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自救(孤平自救) 在五言格律诗中,“孤平自救”是在这个句式中, 不允许第二字上是孤零零的一个平声字,也就是“一拗三救”。 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恐惊天上人”的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
便将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
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的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
便将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在七言格律诗中,这种“孤平自救”也就变成了第四字上不允许是孤零零的一如 声字,尽管第一声
孤零零的一个平声字,也就成了“三拗五救”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对句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字“不”,
尽管第一字“吹”也是平声字
但是,第四字“寒”不能单独为一个平声字
如不补救,还是要犯孤平,
因此,便将第五字改为平声字“杨”进行补救。
2、“[仄[平]平平仄仄”句式的自救(特定句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 此种句型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可以互救,允许平仄互换
即末尾三字“平仄仄”可为“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
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在五言格律诗中,这叫做“三拗四救”。(三四互换一应平) 例如:“窗前一盆草,鞠首吐幽香。
出句三字和四字“一盆”就是“三拗四救”
那么,和上面的原理一样,在七言格律诗中这种特定的句式也就相应变成了“五拗”(五六互
换三应平)。
例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句的本来句式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现在第五字用了仄声“怨”,第六字就用平声“杨”来补救,同时第三字“何”必须
救,同时第三字“何”必须是平声字。(五六互换三应平)。 (二)、对句互救。
这种对句互救出现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组句式内。
在五言诗中,出句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
声)
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
仄平平平平仄平”。这叫做四拗三救。(出句三四拗,对句三救) 例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出句“意不”二字拗,对句“登”字救。
同样道理,这种对句互救在七言格律诗中,也就变成了出句六字拗(或五六字同时拗) 对句五字救,这叫做“六拗五救”
例如: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出句的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在“八十”都是仄声拗, 就变成了“平平仄仄仄仄仄”这种拗句
那么就在对句第五对句第五字上使用平声字“烟”进行补救。 建议初学者还是按正规格律填写。。。
下面再学习一点七律知识。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
1:忌孤平。
2:忌尾三连平 (三连仄)
3:忌换韵。
4:忌失粘。
5:忌合掌。
6:忌重字。
7:忌直白 。
8: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
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孤平为诗家大忌。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果第三个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字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
二:忌尾三连平 (三连仄)
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个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 。
三:忌换韵。
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 又叫出韵
四:忌失粘
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
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副对联,上下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
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用重复的字。
七忌直白。
指太过平直。没有味道。
八忌新旧韵乱用。
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
诗韵。平仄。对仗。
一:诗韵:韵是指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二:平仄。(即粘与对
所谓平仄关系,就是除去最后一字,韵脚字外。第二句与第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第三句与第二句平仄相同,这就是粘。同样,第四句与第三句对,第五句与第四句粘。以此类推。 三:对仗
所谓对仗。主要是指律诗而言,绝句无对仗。古人律诗中,一般要求颔联与颈联对仗。 所谓对仗,一般要求:名词与名词,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量词与量词。对仗有许多说法:如:工对,宽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
七言格律诗的一些基础常识[精彩]
七言格律诗的一些基础知识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一下七言格律诗的一些基础知识。
《诗词入门 格律诗基础知识五 三和》 一、七言格律诗的标准句式
把仄起变成平起,把平起变成仄起罢了 也有四个标准句式
,:仄
声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五言律句要是平起,就在前面加两个仄声字;五言律句要是仄起,就在前面加两个平声字。
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五言律句要是平起,就在前面加两个仄声字;五言律句要是仄起,就在前面加两个平声字。
即:
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前面加两个仄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 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前面加两个平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五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前面加两个平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五言律诗D: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前面加两个仄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这是七言律句的标准句式
二、七绝的基本类型
仿照五绝,还按粘对规则
前面加两个平声字,就变成了七言律句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五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这是七言律句的标准句式
二、七绝的基本类型
仿照五绝,还按粘对规则,四式标准句子亦轮番领头,所得
标准句子亦轮番领头,所得到的四句式组合,便成四首七言绝句。
1、仄起首句不入韵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仄仄平平平仄仄,——独在异乡为异客,
,、平平仄仄仄平平。——每逢佳节倍思亲。
,、平平仄仄平平仄,——遥知兄弟登高处,
,、仄仄平平仄仄平。——遍插茱少一人。 ,、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歧王宅里寻常见,
,、仄仄平平仄仄平。——崔九堂前几度闻。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是江南好风,、平平仄仄仄平平。——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相
,、仄起首句入韵
王安石《泊船瓜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京口瓜洲一水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钟山只隔数重山。
,、平平仄仄平平仄,——春风又绿江南岸,
,、仄仄平平仄仄平。----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推导方法和我第一节课讲的五言绝句的推导方法完全一样。
也可以在我们原来讲的四种五言绝句的类型的每一句前面,各自加上与开头平仄完全相反的两个字即可。
七律的基本类型
仿照五律,还按粘对规则,四式七言律句标准句子亦轮番领头,所得到的 七律的基本类型
仿照五律,还按粘对规则,四式七言律句标准句子亦轮番领头,所得到的八句式组合,便成四首七
1、仄起首句不入韵
言律诗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襟。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阳。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 ,、平起首句不入韵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平平仄仄平平仄,——巴山楚水凄凉地,
,、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平仄仄,——怀旧空吟闻笛赋,
,、平平仄仄仄平平。——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平平仄,——沉舟侧畔千帆过,
,、仄仄平平仄仄平。——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起首句入韵
李商隐《锦瑟》
,、仄仄平平仄仄平。——望帝春心托杜鹃。
,、仄仄平平平仄仄,——沧海月明珠有泪,
,、平平仄仄仄平平。——蓝田日暖玉生烟。
,、平平仄仄平平仄,——此情可待成追忆,
,、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是当时已惘然。 祖咏《望蓟门》
,、平平仄仄仄平平,——燕台一去客心惊,
,、仄仄平平仄仄平。——笳鼓喧喧汉将营。
,、仄仄平平平仄仄,——万里寒光生积雪,
,、平平仄仄仄平平。——三边曙色动危旌。
,、平平仄仄平平仄,——沙场烽火侵胡月,
,、仄仄平平仄仄平。——海畔云山拥。
,、仄仄平平平仄仄,——少小虽非投笔吏,
,、平平仄仄仄平平。——论功还欲请长缨。 七言律诗的推导过程也和五言律诗的推导过程完全一样
一句话,七言格律诗的标准句式和基本类型只不过是在五言标准句式和基本类型的的每一句前面各加两个和开头相反的字罢了
把平起换成仄起,把仄起换成平起
讲到此,我们可以初步总结一下
五言格律诗共有四个标准句式,四个绝句类型,四个律诗类型;
七言格律诗也是共有四个标准句式,四个绝句类型。
四、七言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
我们知道,五言律句的“一三不论”是: ,、[平]平平仄仄 一可不论
,、[仄]仄仄平平 一可不论,
,、[仄]仄平平仄 一可不论
,、平平[仄]仄平 三可不论
七言诗的第一个字都可以不论的。
五、七言格律诗的拗救问题
七言格律诗的拗救
七言格律诗的拗救和五言格律诗的拗救完全一样,也只是位置上向后退两个字就可以了。如:
1、“[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自救(孤平自救) 在五言格律诗中,“孤平自救”是在这个句式中, 不允许第二字上是孤零零的一个平声字,也就是“一拗三救”。
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恐惊天上人”的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 便将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 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的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便将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在七言格律诗中,这种“孤平自救”也就变成了第四字上不允许是孤零零的一如
声字,尽管第一声
孤零零的一个平声字,也就成了“三拗五救”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对句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字“不”, 尽管第一字“吹”也是平声字
但是,第四字“寒”不能单独为一个平声字 如不补救,还是要犯孤平,
因此,便将第五字改为平声字“杨”进行补救。 2、“[仄[平]平平仄仄”句式的自救(特定句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
此种句型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可以互救,允许平仄互换
即末尾三字“平仄仄”可为“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
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在五言格律诗中,这叫做“三拗四救”。(三四互换一应平)
例如:“窗前一盆草,鞠首吐幽香。 出句三字和四字“一盆”就是“三拗四救” 那么,和上面的原理一样,在七言格律诗中这种特定的句式也就相应变成了“五拗”(五六互换三应平)。 例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句的本来句式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现在第五字用了仄声“怨”,第六字就用平声“杨”来补救,同时第三字“何”必须
救,同时第三字“何”必须是平声字。(五六互换三应平)。
(二)、对句互救。
这种对句互救出现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组句式内。
在五言诗中,出句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
(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
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
仄平平平平仄平”。这叫做四拗三救。(出句三四拗,对句三救)
例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出句“意不”二字拗,对句“登”字救。 同样道理,这种对句互救在七言格律诗中,也就变成了出句六字拗(或五六字同时拗)
对句五字救,这叫做“六拗五救”
例如: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出句的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在“八十”都是仄声拗,
就变成了“平平仄仄仄仄仄”这种拗句 那么就在对句第五对句第五字上使用平声字“烟”进行补救。
建议初学者还是按正规格律填写。。。 下面再学习一点七律知识。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
1:忌孤平。
2:忌尾三连平 (三连仄)
3:忌换韵。
4:忌失粘。
5:忌合掌。
6:忌重字。
7:忌直白 。
8: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
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孤平为诗家大忌。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果第三个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字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
二:忌尾三连平 (三连仄)
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个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 。
三:忌换韵。
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
又叫出韵
四:忌失粘
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
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副对联,上下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
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用重复的字。
七忌直白。
指太过平直。没有味道。
八忌新旧韵乱用。
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
诗韵。平仄。对仗。
一:诗韵:韵是指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二:平仄。(即粘与对
所谓平仄关系,就是除去最后一字,韵脚字外。第二句与第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第三句与第二句平仄相同,这就是粘。同样,第四句与第三句对,第五句与第四句粘。以此类推。 三:对仗
所谓对仗。主要是指律诗而言,绝句无对仗。古人律诗中,一般要求颔联与颈联对仗。
所谓对仗,一般要求:名词与名词,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量词与量词。对仗有许多说法:如:工对,宽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
关于格律诗
关于格律诗“拗救”形式的初步总结
作者 : 张庆
关于格律诗“拗救”形式的初步总结
张庆
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即为拗句。这是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拗句”的一种定义方式。但这种方式,又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甚至有误导之嫌。因为拗句既然能拗,与所谓“病句”又有明显不同。而事实上,在整个格律体中,有很多定义都尚不明确,以至于许多问题,一直处在各执一词的纷扰之中。本文无意于更无力于在这些定义上花费更多的心力,仅仅希望能够对于传统意义上默认存在的几种“拗救”形式作一个小小的初步总结,一方面希望能够为一些诗词初学者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以期得到诸多朋友们的指点补充。然而既拟此题,又不可能完全回避定义问题。所以,笔者在此,暂且只对“拗句”作出如下泛泛的定义:凡约定俗成,在律句四大基本定式与四大基本变式之外而又能通过所谓“拗救”的方式(但不一定必须拗救)或独立或联立存在于格律体中的诗句,统称为“拗句”。至于普律体与拗体的定义之争,又多半在于对拗句篇幅的控制上。在这里,笔者窃以为,由于当句拗救尚可认为不影响全局律体性质,倒不妨认为:凡有完成对句拗救的格律诗体,均可认为是拗体。但这里,我们只讨论拗救的形式,姑且将拗体之辩搁置一边。
传统意义上确立的拗救模式大约有五种:当句救、对句救、邻句救、隔句救与多句救。但我始终以为,隔句救从格律意义上来讲,不具备多少合理性。至于邻句救,不仅使用频率不高,而且争议颇多,亦可以无视。多句救又只是基本拗救形式的结合使用而已。因此,我们只需要简单讨论一下当句救与对句救这两种基本方式即可。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需要划清一下讨论的属性范围。本文的讨论范畴只局限于平韵格律体,且所有例证将以唐人诗作为准。这里,由于七言诗在形式上只是五言诗句首增添二字,而此二字的平仄地位相较后五字,已经微乎其微甚至基本忽略。所以全文又仅针对五言而论。七言只须如此衍推即可。
在素来的讨论中,往往要将各种拗句形式进行分类说明。但分类原则,多有不同,又生争议之论。所以,本文在穷举各种形式之时,只以简单的统计排列出现,以求方便公允。同时,由于平韵律体的特定性,拗句形式又多在仄收出句中出现,而平收对句多半起“对句拗救”的作用,形式变化较小。惟有当句救孤平一体,可为特例,另备陈说。而拗救过程中,即使有为救对句故拗出句的情形,亦可以认为是针对上句的对句救行为。这是统一了研究对象的方向性。所以全文将只以仄收出句作为研究对象,对句中有个别拗句形式,自会在拗救形式中出现。这样,我们可以列出仄收五言句的全部排列组合,累计
2,=16种形式。
现在,我们不妨先依之前的定义原则,列出律句的四大基本定式,分别是: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而它们又各有一种基本变式,共计四则:
1′)平仄平平仄
2′)平平平仄平
3′)仄平平仄仄
4′)平仄仄平平
以上八式,均系律句,可以毋庸置疑地使用在律体诗之中。
现在,我们把之前推算出的16种句式依次写出。先确定前二字为“平平”,则有22=4
种组合式:
A1:平平平平仄
A2:平平平仄仄
A3:平平仄平仄
A4:平平仄仄仄
将前二字换作“平仄”,即可另得4种组合式:
a1:平仄平平仄
a2:平仄平仄仄
a3:平仄仄平仄
a4:平仄仄仄仄
将A类第一字换成仄声,可另得4式:
B1:仄平平平仄
B2:仄平平仄仄
B3:仄平仄平仄
B4:仄平仄仄仄
将a类第一字换作仄声,可另得4式:
b1:仄仄平平仄
b2:仄仄平仄仄
b3:仄仄仄平仄
b4:仄仄仄仄仄
这样的按步分类,看起来比较清晰明朗,又不易漏排或重排。简洁方便。通共16种排列方式,就已经一一列出了。现在我们就可以逐次对照总结了。
A1:平平平平仄。此句式在律体诗中几乎不用。因此视为病句。
A2:平平平仄仄。此句式为律句基本定式之一。不存在拗救问题。
A3:平平仄平仄。这是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将基本定式“平平平仄仄”的腹节二字作平仄互换,称为“特拗”。它本身可以认为是一种“当句救”的行为:腹节上字应平而仄,故将腹节下字应仄而平以救之。对句亦无须再救。但唐人诗中,有在对句制造“三连平”即“(仄)仄平平平”的句式,来与之相救。如
暂游阻词柏,[平平仄平仄]
却望临青关。[仄仄平平平]
——杜甫《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寒灯坐高馆,[平平仄平仄]
秋雨闻疏钟。[平仄平平平]
——王维《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但在大多情况下,“平平仄平仄”已经作为正式合法的律句,被人们拿来直接使用。如
长江一帆远,[平平仄平仄]
落日五湖春。[仄仄仄平平]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这一句式,唐人多用于律诗的尾联出句,而宋人将其发扬光大,推广颇大,以至在各联出句中,都竞相使用。
A4:平平仄仄仄。这一句式单看上去,就是我们经常提起的“三连仄”,为律诗当尽力回避之。但反观唐人诗作,这样的句式,却并不少见。甚至有以“三连平”来救“三连仄”的例证:
萧萧古塞冷,[平平仄仄仄]
漠漠秋云低。[仄仄平平平]
——杜甫《秦州杂诗》
山光悦鸟性,[平平仄仄仄]
潭影空人心。[平仄平平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但此种“拗救”之法,毕竟少见,也不当取为正途。倒有更多时候,这种“三连仄”也被默认为合格律句,而不必作任何补救。且赵执信《声调谱》有云:“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如:
星临万户动,[平平仄仄仄]
月傍九霄多。[仄仄仄平平]
——杜甫《春宿左省》
亲朋尽一哭,[平平仄仄仄]
鞍马去孤城。[平仄仄平平]
——杜甫《送远》
a1:平仄平平仄。此句式为律句基本变式之一。不存在拗救问题。
a2:平仄平仄仄。此句式其实是另一种特殊形式“仄仄平仄仄”变第一字而得,亦不必救,可直用于律诗。如:
高阁横秀气,[平仄平仄仄]
清幽并在君。[平平仄仄平]
——李白《过崔八丈水亭》
a3:平仄仄平仄。这也是由基本定式“仄仄平平仄”变换而来。其中第一字应仄而平,则变第三字应平而仄,可视为“当句救”,对句中无须再救。查看此句式本即无犯律句相关法则,是为律句。
a4:平仄仄仄仄。对句用“仄平平仄平”救之。如:
人事有代谢,[平仄仄仄仄]
往来成古今。[仄平平仄平]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但亦可不救,直接用于律诗中。对句“平平仄仄平”。如:
秋半百物变,[平仄仄仄仄]
溪鱼去不来。[平平仄仄平]
——韩愈《独钓》
B1:仄平平平仄。此句式在律体诗中几乎不用。因此视为病句。
B2:仄平平仄仄。此句式为律句基本变式之一。不存在拗救问题。
B3:仄平仄平仄。在律诗中使用极少,但如有出现,一般认为是特殊形式的“平平仄平仄”变第一字而成,一样不须救之。如:
落花满春水,[仄平仄平仄]
疏柳映新塘。[平仄仄平平]
——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B4:仄平仄仄仄。与A4形式基本相同,仅第一字由平换仄。因此也有以“三连平”救“三连仄”的情形。如:
四蹄碧玉片,[仄平仄仄仄]
双眼黄金瞳。[平仄平平平]
——沈佺期《骢马》
但此法合法性同样不足,一般更可以直用于律体中,不必拗救。如:
故园不可见,[仄平仄仄仄]
巫岫郁嵯峨。[平仄仄平平]
——杜甫《江梅》
故巢傥未毁,[仄平仄仄仄]
会傍主人飞。[仄仄仄平平]
——杜甫《归燕》
b1:仄仄平平仄。此句式为律句基本定式之一。不存在拗救问题。
b2:仄仄平仄仄。这是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将基本定式“仄仄平平仄”的腹字下字改平为仄。亦称“大拗”。此句式可直接用于律体之中,不必再救。如:
暮景马蜀僻,[仄仄平仄仄]
春风江汉清。[平平平仄平]
——杜甫《送李卿晔》
且复伤远别,[仄仄平仄仄]
不然愁此身。[仄平平仄平]
——高适《别刘大校书》
盛德无我位,[仄仄平仄仄]
清风独映君。[平平仄仄平]
——李白《赠郭季鹰》
事实上,由于这一特殊句式的存在,稍作变化之后,即成其它几种小小的变式,亦同此例。这一句式中,一旦保证第二、四、五的仄声不变,其余第一、三字,均可随意变化,而并不影响句式特征。所以它直接牵动了四个同一特质的句式,先前所举的a2式、a4式与后面的
b4式,正与此例相通,均为律中特许也。
b3:仄仄仄平仄。此句式实为基本定式“仄仄平平仄”中将第三字变平为仄而成,并不影响全句的格律特征,因此无需拗救。
b4:仄仄仄仄仄。此句式亦即b2式的变形而来,同样可直接用于律体中。如:
草木岁月晚,[仄仄仄仄仄]
关河霜雪清。[平平平仄平]
——杜甫《送远》
致此自僻远,[仄仄仄仄仄]
又非珠玉装。[仄平平仄平]
——杜甫《蕃剑》
通过对以上16种五言句式拗救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从零散之中抽理出一定的共性作番总结了。这里面,我们若能把握一个普遍流传(虽然并不准确)的口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可得很大帮助。固定了必须固定的平仄规律,将其余可放松之处进行各自变换,即可得知共性规律了。
A1、B1两式,仅第一字平仄替换,均不合律体。
A2、B2两式,仅第一字平仄替换,均合于律体。
A3、B3两式,仅第一字平仄替换,作为特拗这一特殊格律形式。可直接用于律体之中。
A4、B4两式,仅第一字平仄替换,且均为三连仄,得到了律体的允许,亦可直用。
a1、b1两式,分别将A1、B1的第二字变平为仄,正合律性,故而可直用于律体之中。
a2、a4、b2、b4四个句式,均由b4句在第一、三字上变化而来,故而不影响格律性质,作为大拗这一特殊格律形式,亦可直接用于律体之中。
a3、b3两式,仅第一字平仄替换,均合于律体。
这样,在这16个句式中,除去2个完全不合律的病句之外,有2个律句基本定式,有2个律句基本变式,有2个亦为基本定式的合律变式,有2个是特许入律的三连仄,有2个特拗句,有4个大拗句。这14个律句与拗句,似均可直接在律体中使用。对句救更变成可有可无的规格了。但实际上,由于某些使用本身只是对于前人作品总结而出的“约定俗成”的默认形式,又并不足以完全证明它们的“合法身份”。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之下,我们当然可
以以其为凭证,用必要的拗句,发挥必要的效果,例如使风格趋变高古等等。但一些并不常见的拗句形式,我们还当慎用。尤其是某些少见的以拗入律的形式,并不是我们习练创作的目标,而相关例证,更不是我们在律诗创作中,偏离格律的一手“理直气壮”的证据。
上面已把仄收出句的拗句与拗救形式基本总结完毕,而与之相较,平收对句的拗句与拗救形式,要显得减少许多。除了在基本形式上对平仄的相关合律变换之外,另有在前文已经提及的“三连平”拗式,可作为对出句“三连仄”的一种拗救,但用法甚少,而且颇有争议。又有大拗体例亦可作为特殊形式直用于律体之中,即将基本定式“平平仄仄平”中腹节上字改平,成“平平平仄平”一格,其中唯句首第一字平仄可变。而当句救拗平的方式确为对句所独有,即“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换用仄后,第三字必须改用平,以力避律诗中“孤平”之大忌。这也是律诗中唯一必须救的拗式。
从表面上看,我所总结并进而得到的结果,是舍去“平平平平仄”与“仄平平平仄”这两种绝对不能入律的病句之外,其余各种平仄的组合句式,均可以在不进行拗救的情况之下融入律体中。但我作此番总结的本意本不在此。我同时也希望,我所作的这一点点总结工作,不会被更多的朋友们认定为“徒耗精力”的行为,甚至因这一表层结论而受到更深的误会与误导。至少,从格律基础学习的本身出发,我想这是具备其必要的意义的。
与拗句及拗救形式相关的部分争议与讨论,容近日另附短文一篇,尽力详陈。
成文过程中曾参考诸多资料,因博杂而不能一一尽引,乞谅。成此小文一篇,还望得到各位诗词同好的不吝指正。文毕。
天涯浪子,于戊子年正月初五,苦茗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