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把全球金融机构又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风险意识都空前提高。2009年将是我国银行业日子最不好过的一年,最大的考验就是资产质量问题。2009年、2010年银行间会拉开差距,这个差距主要在风险管理的能力上体现出来。
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主要面临着哪些挑战下面,谈几点个人的一些思考。
第一,加强风险集中管理的挑战
这次金融危机,国外许多金融机构出现巨额损失甚至破产。我们在分析原因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现的风险已经不再限于信用或市场等单一风险,而是由多个风险交织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的剧烈动荡下,各类风险的相关性会显著增加,风险的相互叠加会形成共振,引发金融市场的“海啸”。
当前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是按照风险类别由银行内部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虽然体系庞大,但没有一个部门能够集中有效地管理风险,准确地反映风险、及时地应对风险。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探索风险集中管理的模式。风险集中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流程优化与管理职能的整合。通过整合部门重叠的职能,减少多余的控制活动,把散落在不同领域的风险管理信息进行相应的整合和集中,用完整、及时的信息为高管层决策服务,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风险集中管理是风险管理模式的一次重要变革,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它涉及风险管理各方面的整合,如部门职能的重新定位、流程的再造、人员的调整、系统的重构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人们对传统路径的依赖而本能抗拒,甚至抵制。此外,风险集中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个部门或者总行一个层次是不够的,如何发挥好各部门、各层次的整体合力,整合多方资源,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第二,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的挑战
在风险的计量方面。第一个问题就是数据。我国银行业在风险计量的数据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是要完全满足新资本协议的数据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例如在周期性方面,尽管我们电子化存储的信贷数据,基本满足了PD、LGD数据期限的要求,但还缺乏完整的经济周期数据,无法满足新资本协议涵盖经济周期的要求;在完整性方面,由于受到以前专业银行的分工影响,各商业银行积累的多年数据存在着无法覆盖全行业的缺失问题。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将对我国银行业风险计量数据的质量进行一次检验。第二是模型的风险。这些年开发出来的风险量化模型是否适用于2009年、2010年严峻的经济形势,通过模型测算出来的数值与以后几年严峻经济形势下的现实结果是否一致,这些还都是未知数。
在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国产化方面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对于国际性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他们过去几年业务实践的总结,不存在国产化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新资本协议的很多内容都是全新的,是我们以前的业务经营中没有的,比如建立债项评级体系、建立EVA、RAROC的经营模式等等。如何建立既满足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又符合我国实际的公司治理架构和风险管理体系,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第三,健全跨国金融集团风险管理机制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几家大银行在发展战略的推进上确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跨市场、全球化的经营格局。在国际化发展上,银行的境外机构数量逐渐增多,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际
金融中心和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服务网络,全球化布局基本形成也见到了成效;在综合化经营上,通过设立合资、独资公司、境外收购和参股等形式,进入了证券、租赁、牌照类投行、保险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跨市场的金融服务能力。
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全功能、全球化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的大型跨国金融集团正在酝酿之中,那么,这些跨国金融集团将在全球不同的市场领域应对各类复杂风险,适应不同的监管要求。因此,我们在未来一段时期面临健全跨国金融集团风险管理机制的挑战。
目前,银行业对国内分行的管理相对完善,而对于全资、控股公司和境外分行,应按照“分类管理、重点推进”的原则,通过加强信息沟通机制、完善风险报告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集团风险信息,通过风险管理的制度延伸、系统延伸等方式加强集团风险掌控能力,通过加强人员管理和评价考核来实施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的传导,通过加强国别风险研究、开展国家风险分类、制订国别信贷政策和国别风险限额,来引导分支机构开展风险业务。
第四,保持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优良的挑战。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势头,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经过经济下行情况的检验。在全球经济持续下行、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企业呈现出生产增幅下降、利润增速回落态势,给未来一段时期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带来较大挑战,贷款劣变压力增大,信贷结构调整困难增加,系统性风险加大,突发性风险事件可能增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国内银行拨备覆盖率较高,风险抵补能力显著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有能力应对和化解信用风险。国家也正在给予银行业更多的政策支持,让银行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支持企业并购和重组,及时处置贷款损失,实现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保障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新华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刘诗平、白洁纯)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16日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即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地方政府代偿性风险还比较突出、房
地产价格大幅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
王华庆在英国《金融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中国银行2.85+0.000.00% 时报》高端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银行业发展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险还在蔓延,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而国内实
体经济虽然企稳向好趋势明显,但仍存在下行风险。
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二,是地方政府代偿性风险还比较突出。据银行业6月末自查初步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贷款余额大约为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一倍,很多贷款项目都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发放的,贷款主体合规性、地方政府担保合法性、贷款项目的现金流和担保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地方财政代偿性风险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王华庆说,去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开展了平台公司贷款的自查和清理。从目前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平台公司贷款风险总体可控。但长期来看,如何控制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如何完善地方政府举债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三,是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2005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价格虚高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虽然中国不会出现美国式的次贷危机,但房地产信贷质量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不
良率和风险水平。
除房地产之外,最近几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多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产能过剩。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将直接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银行业长远发展的依托。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既要防范信贷风险,也要运用信贷资源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这些是对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
水平和能力的考验。
王华庆说,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有“三大成就”,分别是:银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公司治理和风
险管理明显改善,审慎监管框架逐步成熟。
他对中国银行业发展做出的“三个展望”是:中国银行业将更加具有竞争力,银行业资本补充和资本约
束将不断加强,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
王华庆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将近占资本的80,,主要为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的核心一级资本,总体情况是好的。银监会进行的定量测算也表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当前银行业的资本补充不
会形成直接的冲击。
(责任编辑:刘玉洲)
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三大压力
张涛
一般而言,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即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银行业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张,例如在金融危机前的2003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了2倍,同时中国经济平均增速接近12%;而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银行业出于自身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目的,会以更快的速度缩表,例如危机后的欧美日等国的银行业。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银行业却有别于其他国家,依然采取了逆周期的扩张,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资产总规模由2007年底的53万亿扩张至203万亿,8年间扩张了接近4倍。但自2015年以来,前期银行业反危机下的逆势扩张也逐渐带来诸多现实压力。
首先,不良压力快速增加。银监会2003起公布商业银行的不良数据,2010年后还公布整体不良情况。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信贷数据和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的不良数据及其在银行业中的贷款占比,大致可以估算出银行业的整体不良情况,估算的结果如下:
1.存量方面。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约2.1万亿,不良贷款率为2.04%。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万亿,不良贷款率为1.75%;商业银行之外银行业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0.7万亿,不良贷款率为2.98%。
2.增量方面。2014年和2015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增加了2572亿和5514亿,同时银行业贷款余额分别增加了11.2万亿和9.8万亿,新增不良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由2014年的2.3%升至5.65%,而此前这一比值低于1%。
3.潜在不良方面。如果将关注类贷款视作未来可能的不良的话,2014年银行业不良和关注类贷款合计规模5万亿,到2016年一季度末已经升至7万亿,相应与贷款比值由5.6%升至6.7%。
上述变化均显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已经进入快速暴露阶段。此外,过去5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余额由52万亿增至100多万亿,贷款占GDP的比重由127%升至147%,整整20个百分点。信贷资产如此高速地增长,逻辑上也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趋势。因此,当前摆在中国银行业的首要问题,如何有效地化解如此巨大的不良压力。
其次,银行业资产结构异化严重。危机前(2004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金融占经济的比重平均在5%,目前已经升至9%,即金融升和实体降并存,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金融空转很严重,而且如果观察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银行业的资产结构过渡异化也证实了此点。
2005年至今的11余年间,央行的资产规模扩大4倍。造成其扩张的主要因素,是外汇资产的增加。众所周知,2005年7月汇改后,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下,人们都选择持有人民币,同时将外汇卖掉。央行作为人民币唯一的提供方,只能被动接受外汇,并相应增加人民币的供给,如是造成外汇资产的增加。而当人民币升值预期发生逆转,出于同样的逻辑,央行的货币供给也会自动回落,同时外汇资产缩水。因此,我们看到央行的资产规模在2015年2月达到34.5万亿的峰值之后,持续回落,截至2016年4月底已降至32.9万亿。但整体而言央行规模与同期中国GDP规模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在理论上,央行资产扩张或是收缩,也指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方向,即若央行的总闸收紧(资产负债表缩表),银行业在大方向上也应要缩表,而不应该与央行出现长时间背离。但近年来,这种背离在中国却成了常态。
2012年起,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超过央行。到了2015年,央行开始缩表,而银行业不仅没有跟进,其资产规模反而加速扩张,但在银行业扩张资产的同时,它们给予非金融部门的融资占其总资产的比重却没有上升,反而由60%降至52%左右。大幅增加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所占的比重——由10%升至25%。2005年以来,这类资产规模已经扩张了14倍还多,表明金融空转已经很严重了。因此,摆在银行业面前第二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平稳的扭转这一异化的资产结构。
第三,盈利能力面临挑战。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融资机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到目前为止,在全社会的融资中,银行信贷类融资的比重依然高达70%左右,加之中国尚处于利率市场化体系构建过程中,因此客观的讲,银行业在刚性利差支持下,多年来保持着高盈利,例如商业银行的税后利润在2003年时还不足330亿,到了2007年已经高达4500亿。即便是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及政府的反危机应对的头几年,银行业依然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截至2014年商业银行税后利润已经超过了1.5万亿,2003年至2014年其税后利润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2%。
但是在当前不良资产快速上升压力之下,能够带来高收益的资产比重下滑,客观上降低了银行业资产的整体回报率;同时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还带来了银行业负债成本的变化。例如,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银行业理财资金已超过26万亿,占银行业总负债的比重高达16%,而银行理财资金成本基本要高出存款成本2到3百分点,无形中提升了银行整体负债成本和负债资金的管理成本。
笔者的估算结果显示:2013年底时银行业的净利差近3.1%,伴随过去两年来央行的多次降息(银行业贷款加权利率由2013年底的7.2%降至2016年一季度末的5.3%),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银行业的净利差已降至2.11%;同时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为9.7%,结束了此前多年的两位数增速,到了2015年则进一步降至2.4%,表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已经发生了拐点性的变化。
可以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上述三个问题,均是在短期内难以马上得以有效化解的,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对于“去杠杆”态度的坚决,实际上为银行业继续通过新增资产来分担前期存量问题设置严格的政策环境。但对于银行业资产质量、结构和盈利三大问题如果不能找到有效途径的话,日后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乃至经济运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年的日本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被迫经历了多年的“失落”。当然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空间仍然很大,当务之急是找到病灶,并且尽快对症下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防止政策的一刀切,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作者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当前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支撑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
和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发展。
今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从国际因素看,世界经济遭遇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
冲击、越南金融风波、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货膨胀全球蔓延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兴
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剧,未来走势将出现分化。从国内因素看,南方
雪灾、汶川地震、资本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等诸多因素,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面
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上半年中国一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资金面从
紧提高了银行的“议价”能力,使得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走高,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和
营销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有效所得税率由33%降至25%,致使整个银行业依然延续了业绩高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各家银行的半年报来看,股份制银行大都取得了超过100%的利润增速,
大型国有银行的盈利增长也达60%至70%。业绩固然喜人,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支撑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错
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实现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从国际因素来看,2007年2月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危机。此后,次贷危机
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巴黎银行、花旗银行、美林银行等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失。
目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有可能引发整个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次贷危机后,美
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由于世界贸易主要由美国带动,因此很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尽管中国
出口的市场结构已经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对美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额
的比例接近20%,仅次于对欧盟的20%。一些依赖出口的行业,如服装、玩具等,其利润受到
较大影响。此外,出口增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影响银行机构对出
口部门发放的贷款质量,进而危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国内银行盈利大幅提高,得益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
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繁荣周期。国民财富急剧增长,GDP增长质量很高,微观企
业盈利增长状况良好,信贷投放规模增长也非常之快,给银行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
的外部宏观环境。不断攀升的利润掩盖了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
银行在评价贷款风险时往往过于乐观。同时,近年来加剧的资产泡沫也使得银行对贷款抵押
物价值评估过高,从而增加了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中国的经济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尚
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或经济发展调整的考验。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十分
明显,中国的经济可能已进入下行区间,这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银行盈利模式
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
今年以来银行业业绩的持续增长表明,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虽然大多数银行不能依靠扩
张贷款规模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是贷款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银行的议价能力得到进一
步增强,资金定价走高增大了存贷款利差,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带来的不利影
响。然而在货币政策松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减低银行执行的贷款利率。而且,当前政策松
动采取的是向中小企业定向松动的方式,这部分企业风险较大,即使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也
可能无法完全覆盖风险。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的松动很可能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息收入。此外,
信贷紧缩使得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但这并不代表银行业贷款利率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空
间。目前,通过民间高利率融资的企业,多数是资金链面临断裂的企业,这类企业信用风险
极大,在目前的环境下,无法成为银行大力发展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或降低存贷利差
由于中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特别是银行利率仍存在限制,具体存款利率有上限,贷
款利率有下限,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同时,利率的上下限管理,意味着
银行的利差是有保证的,进而,银行只要能够发放贷款,收益就有保证,在中国银行业收入
仍以利差为主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对银行业的一种扶持和保护。
然而,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迟迟没有推进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
现。
例如,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且很低,且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
或很低,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更高的收益,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市,极易推高资产价格,
形成资产泡沫;商业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很可能刺激投资增长,等等。因此,在利率受限
制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引发经济过热的内在机制。而且,利率的管制也会降低货币
政策的内生性,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滞后也不利于中国形成良
好的资金分配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且在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的下一步措施有可能就是通过不对称加息的
方式,逐步放松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这无疑会使得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贷款利差逐步
缩小,这给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压力。
直接融资的发展造成金融“脱媒”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
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
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一是居民在金融市场购买并持有股票等直接
证券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企业也需要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资金成本;三是多种
形式的信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已经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
展,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显著,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
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因为那些能够通过
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公司通常是比较优秀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银行传统客户中的优质客户
流失,并迫使银行不得不面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风险较高、风险识别难度较大的一批中小型
企业客户,与原来相比,这些新的客户对于银行依赖抵押担保等传统风险管理方式提出了新
的挑战。这都使得银行丧失了传统、稳定、高质量的贷款收入。
中间业务发展遭遇瓶颈
今年,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基
金代销和理财产品销售都会有较大的下降。当前的资本市场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可
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了弥补资本市
场低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银行加强了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力度,主要是
银保产品和理财产品的销售。但此时销售的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与以前有所不同。例如,在
2008年上半年,多家银行通过表外委托贷款的方式来规避央行的信贷额度控制。但是这种模
式后面潜藏较大的风险。这类表外委托贷款虽然从法律上看银行不做担保,也不承担相应风
险,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如果这些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出现偿付问题,银行
会遭受巨大的信誉损失,因此,很多时候银行依然会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损失。而且委托贷款
的规模已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明显的冲击,央行很有可能对表外委托贷款出台严格的限
制政策,此类中间业务不具备可持续性。总体来看,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
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进一步
发展。
银行经营风险
资产质量有可能恶化
首先,中国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这一轮改革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且尚未经历
经济周期步入下行轨道考验。在经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银行业将面临新的考验。资产质量
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恶化。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目前,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已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也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控制标准。随着拨备覆
盖率的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也快速走低,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此外,近年来贷款高速
增长对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贡献度较高,信贷总量控制使贷款增长受限,对不良资产的稀
释作用大幅减弱。
其次,中国银行业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公司贷款中的房地产开发
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的住房抵押贷款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住房抵押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良资产,各银行一直在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但
深圳“断供”事件表明,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
将会大大上升。此外,房地产开发商未来风险值得警惕,因为一旦开发商的楼盘滞销,资金
回笼出现问题,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同样会暴露出来。
再次,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银行业信用风险累积。
2008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显著下滑,银行业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和
不良率反弹压力加大。目前,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已在加大。虽然当前中国
银行业不良率较低,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大,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较高,随着工业企业
利润下滑,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加大,引起不良率反弹。
流动性风险显现
2008年上半年,主要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但规模
不同银行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网点多、存款多,总
行又有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因此,受货币从紧影响较小。大银行的存贷比一般为50%~60%,
只是苦于没有放贷额度。
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则依然较大。一方面,存款准备金不断上调,作为同业市场
资金拆入方的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尽管去年向资本市场分流的资金
在向银行回流,但基于当时流入股市的资金主要来自第三方存款,而这一业务又主要由实力
强大、网点众多的大中银行经营,所以资金回流的主要方向是大中银行。这种流动性压力,
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贷比和流动性方面,有些银行可能不得不为了保持流动性而
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民币汇率走势发生调整,国际热钱有撤离中国的迹象,这有可能
会使银行存款减少,加剧银行流动性问题。
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新的经济形势在给中国银行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
国银行业只有努力把握机遇,加强风险管理,大力推进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才能在未
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目前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业务
单一,收入仍然以利差为主。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银行业
也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必须未雨绸缪,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如此,一方面可以巩固
现有业务,防范和化解现有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亦可有效应对战略转型、业务创新中面临
的风险,为中国银行业将要开始的战略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培养风险管理的理念,树立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企业文
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特别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例如推广压力测试等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责任追究机制等。
发展中间业务,转变传统盈利模式2008上半年,中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
政策,将“两防”作为首要任务;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两防”向“一保一控”转变,
即转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通胀压力依然存在,货币政策长时间内仍会保持从紧的态势。这将
制约银行利用信贷的扩张拉动业绩高速增长。同时,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贷款风险逐步
提高,暴露出传统盈利模式蕴含的风险性。这就要求银行对原有的盈利模式进行适当调整,
以不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银行加快业务调整,因为信贷紧缩使银行贷款成为稀缺资源,银
行机构应根据宏观调控政策和自身的标准选择优质客户,从而提高贷款质量。经营风险加大
后,也要求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健全自身体制机制,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全面风
险管理体系。在今后几年中,银行机构的现有贷款业务应向中小企业适当倾斜,同时,提高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目前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很低,
所以拓展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一方面要发展各项传统中间业
务比如结算和银行卡等,另一方面要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比如理财产品、QDII、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而后者应当是战略转型的重点内容。
借鉴次贷危机教训,参与金融创新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巨大损失,无疑为银
行业防范风险上了重要的一课。它表明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在创新的过程中忽视风险防范,很可能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灾难。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美国的次贷产品在分散风险方面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不应因噎废食。银
行机构应从中学习经验,参与金融产品创新,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行资产证券化等相关业务
的开发、研究创新产品,分散自身风险。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借鉴国
外的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模式,缺乏自主创新。这种“创新”模式虽然速度快、成本低,但
由于国内市场环境与国外明显不同,很多产品“水土不服”,而且,这种创新也不利于国内银
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注重自主创新。目前中国企业处于成长过
程中,居民的金融消费意识在逐步成熟,在很多方面有潜在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除了针对
现有需求设计产品外,还要主动深入了解客户、帮助客户识别金融需求,前瞻性地开掘、发
现、培育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
当前辽宁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辽宁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年第5期理论前沿
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辽宁沈阳
【摘要】在实施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经济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面临当前辽宁镶
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快处置不良资产.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早日轻装前进.二
是充分利用辽宁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开创银行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振兴的观赢局面三是营造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金融安全区四是完善银行组织体系,扩大融资渠道. 【关键词】辽宁银行业;老工业基地振;信用;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5832I文献标识码lA【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5—0012_.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一在实施振
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经济振
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银行业信贷
资金的注人,信赞资金投放结掏的调
整,将有力地促进经并,产业结构的调
整,进而促进辽宁经济走向持续健康发
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一
,银行业支持辽宁老工业基
地振兴战略所面临和存在的主要
问题
1信贷资金投放规模增长缓慢,制
约经济的快速发展.19782000年,我国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零售物价
年均增长5.92%,而货币供应总量平均 增长幅度达235%,高于经济增长率和 物价增长率之和9个百分点.速说明货 币供应量是充足的.到2003年底,全 国银行业存差总量已近5万亿元.在这 种情况下,东部滑海地区与中西部,东 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却在逐步 扩大.上海,广东,辽宁,四JI【,湘南五 省【市)为例,根据人民银行有关资料整 理显示(见表一),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 区的资金供应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均 明显少于东部沿海地区.过反映出区域 性的资金供直不足是导致经济发展水 平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 疆宁等省份超贷严重.表明辽宁经济对 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
2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不?理,制约 经济结构,产业结掏的调整.耐2003年 末辽宁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业 分布调查分析表明贷款余额为6323 亿元,萁中信息传输,计算机眠务和软 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量的247%,农,林, 牧,渔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272%.电 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1834%.金融 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暇务和其 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贷款占贷 款总量的58%.大部分贷款投放在制造 业等传统产业上.
3不良贷款余额太,占比高财务包 袱沉重威为银行发展的"瓶颈"不良贷 款和财务包袱同题比较突出的是国有 商业银行2003年末,辽宁省四家国有 商业银行贷款泉额为42064亿元,占银 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66.53%,不良 贷款余额却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掏不 良贷款余额的7732%按五缎分类口径 不良率为3405%,尽管比2003年初下 降542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承平 表一:五省,市存贷款对比表
各项存款各项贷款
20O0薤2001年2002生2O00年200】年2002证
上海础9Wo07121715g6s瑚9023 广东l圈75194822蚋7116观l3l00153明 辽宁5蛳右6137600瞳1856l56247 四川I45l65鄢60754056螂85159 湖南2蹦龇39232403珊3丝7 作者简介1刘文珂t1952一.男,山东临邑^,中国^昆银行沈阳分行营业管理龆经济
师.处长
囵
理论前沿党政干部学刊20l
高出13.69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的 不良贷款呈现涉及的户数多,分布的地 域广,政策性因素强的特点,清收处置
难度大.一是全省不良贷款涉及户数 多,地区,行业分布不集中,给集中处置 带来难度.二是不良贷款集中在国有, 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截至2003年末, 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的不良贷款 占三类企业贷款总额的46.29%,占国有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5.73%.三是 不良贷款集中在传统行业.截至2003 年末,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和批发 零售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国有商业银 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3.72%.四是政策性 不良贷款多.截至2003年末,因政策性因 素形成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00多亿元,占 不良贷款总额的25%以上.另外据初步统 计,2003年末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种待
这些财务包 消化财务包袱1000多亿元.
袱严重束缚了四家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靠 银行自身力量难以消化,成为国有商业银 行发展的巨大障碍.
4.银行业的组织体系不完善,限制 了辽宁的融资能力.除大连外,就外资银 行机构来说,全省只有于2004年10月 开业的韩亚银行沈阳分行一家,明显不 能满足辽宁省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 2004年,鞍山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 迁址到上海,沈阳弘泰信托投资有限公 司迁址到北京,省政府内的3家财务公 司也在撤销,迁址当中.这些情况反映 出辽宁的金融环境存在薄弱环节,外资
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辽宁谋求 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这将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辽宁的对外融资能力.
5.银行业经营发展面对的信用环境 差,影响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一是逃废 银行债务现象严重.据统计,截至2003 年3月末,国有及集体企业逃废债金额 达300亿元,其中借故改制之机逃废银 行债务金额达227亿元.二是银行胜诉 案件执行难,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2001年以来,辽宁省银行法律诉讼案件 12608件,涉及金额274.8亿元,已审结 8668件.裁定银行胜诉金额196.5亿元, 但银行回收现金和实物折价仅41.1亿 元,占20.91%.全省胜诉未执行案件 7329件,涉及银行债权156.3亿元,分别 占上诉审结案件数和胜诉涉案金额的 84.55%和79.54%;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 不适当做法,助长了逃废债行为.这些 现象的存在打击了银行增加贷款投放 的积极性.
二,对银行业支持辽宁经济振
兴的对策建议
1.加快处置不良资产,促进国有商 业银行早日轻装前进.一是积极寻求国 家的政策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省政府 要利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实施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 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采
取剥离,核销,清收转化等方式最大限度 地处置不良资产,消化历史包袱.二是政 府,银行一道,共同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 新途径.2003年,工总行和辽宁省政府 正式启动"打捆处置"不良贷款工作.辽 宁省政府组织各市政府筹集受偿资金存 入专户,按双方约定的22%受偿率偿还 贷款,贷款损失部分有工总行批准核销. 工行和辽宁省政府采取的这种处置不良 贷款的方法,为政府,银行合作处置银行 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尝试,为下一步加 大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力度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今后,省政府应加大集中(打捆)处 置不良贷款的力度,建立日常专门机构. 各市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成立相应机 构,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帮助银行
三是充分利用市 处置不良资产的措施.
场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充分借鉴现 代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积极与资产管 理公司,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 构合作,争取在资产重组,打包处置,信 托管理,资产证券等方面取得突破.四是 推动贷款企业资产重组,盘活不良资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必将 推动新一轮的资产重组和投资热潮.商 业银行要积极参与,推动行业性,地区性 的资产兼并,重组,充分发挥资产重组对 企业资金,技术,产品,人员等生产要素 重新配置的作用,吸引合适的外部投资
者,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原 有贷款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 和发展潜力,改善贷款质量,提高偿债能 力,从根本上盘活不良资产.
2.充分利用辽宁经济振兴战略实施 的有利时机,开创银行改革发展和地方 经济振兴的双赢局面.经济发展和金融 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过程.地区 经济增长的启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 来源,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能 力.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给辽宁经济,辽宁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带 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国家实施宏观 调控措施中,应对辽宁地区进行科学分 析,区别对待,采取适当的区域货币政策 和财政政策进行协调配合.银行业要积 囵
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贷等资金支 持,加大对东北三省在基础设施,高新技 术,制造业和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贷款投 放力度,尤其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 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项目 和企业,改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 的现状,促进辽宁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 结构调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辽宁省调 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契机,坚持"有 进有退"的原则,坚决从发展前景一般, 经营管理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 中退出,合理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资金
的使用形成良性循环.要加快机制创新, 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步伐,扩 展发展空间,使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 比重逐步提高,提高整体收益水平,提升 综合竞争力.
3.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 金融安全区.信用环境的恶化,形成金融 风险扩大的趋势,影响了各家银行总行 对辽宁的授信规模和等级,影响了银行 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最终也必将影响辽 宁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为此,政 府应会同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和制裁逃 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保证债权银行充分 享有债权人的权益.在企业破产和改制 过程中,要保证债权银行参与借款企业 破产和改制的全过程,参与企业资产的 清查和评估工作,参与企业破产和改制 方案的制定.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社 会信用环境有赖于严格高效的法制环 境,对诉诸法律的逃废债案件,司法机关 应积极公正审理.政府部门在开展城区 改造过程中,也要保证银行债权的合法 权益,对抵押物权予以合理补偿.同时, 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渠道,担保体 系和多种直接融资体制,直接提高企业 的资本金水平,改善企业贷款的财务比 率,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加企业和地 方经济带贷款的有效需求.
4.完善银行组织体系,扩大融资渠
道.目前辽宁地区的银行组织体系尚不 完善,而且存在已有金融机构外流的趋 势.为此,当前一个紧迫的任务是改善金 融环境,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完善银行 业组织体系,通过完善和壮大本地银行 机构,吸引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辽 宁设立分支机构,增强辽宁省的对外融 资能力,促进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和制度 创新,提升辽宁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同 时,要为现有银行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 投资发展环境,使之成为辽宁省筹集,融 通资金的有效载体.
责任编辑王安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精品]当前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