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知识点整理:现代阅读
现代阅读:
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阅读、说明阅读、议论阅读、散阅读。小
学阶段主要以记叙为主。
记叙包括:
(1)划分段落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
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
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
一篇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
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
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从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
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
阅读题目-----阅读-----再认真读题-----揣摩原-----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
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出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写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 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 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 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 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概括段意: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 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说,
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 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
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
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题的含义。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历;、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的主要内容
抓住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的主要情节、主要事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抓的主要内容; 3、根据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 《狼牙五壮士》一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 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稍加整理,就是这篇的主要内容:这篇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 ,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把这几个问题综合起,稍加整理,可以这样归纳这篇的主要内容:鲁迅在信中谈了青年人读书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又谈了关于在上海看桃花和同意发信这个话题,最后指出寄信人所署的是假名。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这篇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是考研屋www.kaoyanwu.com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编辑推荐]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小编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的总结,帮助同学们提升阅读理解的答题能力,希望同学们在每一次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包括以下三点: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
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文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总结:把这几个问题综合起来,稍加整理,可以这样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鲁迅在信中谈了青年人读书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又谈了关于在上海看桃花和同意发信这个话题,最后指出寄信人所署的是假名。
阅读本文的孩子们还看了:
小
学三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汉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拼音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三年级语文知识点
[编辑推荐]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小编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的总结,帮助同学们提升阅读理解的答题能力,希望同学们在每一次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包括以下三点: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
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文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总结:把这几个问题综合起来,稍加整理,可以这样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鲁迅在信中谈了青年人读书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又谈了关于在上海看桃花和同意发信这个话题,最后指出寄信人所署的是假名。
阅读本文的孩子们还看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汉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拼音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三年级语文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共1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的资料1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语文阅读知识点篇一
概括作品主题
目标解读
所谓“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
解与把握。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
和整合的能力。
1
“归纳”含义有二,一是归拢并使之有条理,二是概括具体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和概括,并按一定的条理表述出来。内容要点就是文章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它与“中心意思”不是同一概念,其关系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比如一篇作文记叙了三家邻居同一时间互赠黏糕的巧合事件,那么
这一事件就是主要内容,而邻里之间有着和睦愉快的关系就是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主旨,它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全部材料及表达的
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相关。
能力分解: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
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辩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考题剖析
方法总结
2
概括主旨的一般方法是:
本文通过……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是本文通过……形象的塑造或刻画,反映了……,歌颂了……,表明了……,
揭示了……等。
(1)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客观评价。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结合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对作品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在具体评价时,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
都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基本方法:
1、统观全文,从中筛选出能够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主
要是抓“文眼”,找关键句和中心句。
1)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
3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散文的“心灵”——中心。例如:20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中心就是“遗憾”;2006年广东卷《夕阳透人书房》、2006年全国1《阳光的香味》看标题就能让人窥见其
中的滋味。
开头的几种模式:
(1)欲扬先抑
(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
(3)对比、映衬
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
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
再如散文的结尾:
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 “卒章显志”。
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
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的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
4
意无穷。
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
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并非漫天要价、不着边际,而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由于实际命题的需要,试题所选材料多是内蕴厚、表现手法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小说、戏剧等。虽说本应考查综合性很强的鉴赏评价能力,但由于高考控制评分误差的需要,很难真正命制出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发挥式的鉴赏评价题。因此命题基本上未超出理解分析的范畴,定位仍然
在一个“懂”字上,考的是带一点鉴赏味道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章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
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单刀直人地点明要害等等。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的结束段表明文章的主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文章题目虽是“岳
5
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
又状景、抒情。
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
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代散文名家杨朔的《荔枝蜜》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法。文章开头,写自己曾被蜜蜂整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继而,作者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作者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感慨地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看到这里,你会觉得作者是在歌颂蜜蜂,表现蜜蜂高尚品质,然而作品结尾却来了个大转弯,从歌颂蜜蜂转到歌颂勤劳勇敢、的农民:“他们正用劳手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跟《岳阳楼记》结尾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文章结束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也点出来了。原来前边大篇幅地歌颂蜜蜂,正是为后边歌颂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样的结尾显得自然、有力,也统贯了全篇要义,此即卒章显志之法的妙用。
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
6
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一般地说,文体不同,中心句往往不同,应分别对待。议论文中,中心句常常是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它常处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处在文中。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改造一下。”抓住这个基本观点,就能总揽全文,纲举目张。记叙描写类的文章,中心句一般是对记
叙内容发表的议论或抒情部分,领会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写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
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
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概括每一段写了些什么,即所谓这一个段落的段意。然后运用合并的方法直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3、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有时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或对其他观点的评价来表现的,要在比较中进行把握。
7
4、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关注散文的写作背景
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
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
小说写作特点
一、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鲁迅先生在比较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式样时认为短篇小说的优点是“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集外集》近代世界小说集小引)因此,短篇小说不该成为长篇小说的压缩,它的长处在于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部
分到整体的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在这点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堪称楷模。
二、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
三、工于构思,巧做文章
1、设计疑笔,使情节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当真相揭开时给读者造成一种深
8
刻难忘的印象。
2、借力于“巧”,这种“巧”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
四、准确而传神的细节描写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换言之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
服务的。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
需的。
那么,应当怎样去理解和概括小说的主题呢,
一、抓中心句来分析主题
有些小说的主题直接体现在文中的某个句子或某段话中,阅读时我们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出表现主题的句子。中心句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
9
断之间的过渡性语。如鲁迅小说《故乡》,其主题就是结尾一句话——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二、从题材中去挖掘主题
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假如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
题就会是另一种了。
三、从写作背景寻主题
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熟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
10
说主题的目的 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时代有关的。“《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大概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之故罢”。假如不理解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影响,从而造成对题材处理上的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浒》的深刻主
题。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假如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就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情感态度: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为人类解放而进
行的斗争中~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也有一些线索人物、陪衬人物等次要人物。在分析作品主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作者通过酒店小伙计的观察,写出了
11
酒店老板、短衣帮、官员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
文人的毒害和世态炎凉,麻木不仁的群众。
五、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情节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被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一篇写人们的想象力是如何丢失的小说《智力测验》,给我们的小学生、中
学生、大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所有的大学生对这个问题都不屑一顾,甚至一起起哄。再到某政府机构去采访,结果小官员看着大官员,大官员又向秘书求救。而同样的问题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是眼泪”、“是肚脐眼”、“是围棋”、“是表”等等。通过情节发展的一系列展示了想象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
流失的,发人深省~
六、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
12
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定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划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但这种情感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暗示,赞美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优秀品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能赢得别人的敬重和爱戴。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
表,我们是不难看出的。
七、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在小说的主题鉴赏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我们应当懂得,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
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
13
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
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
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
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
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常见的题型是:?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解题原则和技巧:要有自己观点和态度,不能模棱两可。语言要流畅,不能出
病句,语言要有层次,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
赏析重要语句
目标解读
所谓“重要语句”和“精彩的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通常有以下几种语句:
14
?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
说的“文眼”;
?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属于这类。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
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4)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例:2007年江苏卷《麦天》第17题: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这两个
15
词语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理解这两个词语要从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方面综合考虑。春天的忙碌在文中主要指春收的辛劳,喜悦指丰收之后的感受。紧张过后是闲散,“麦稍黄,女看娘”以及麦收后的“追节”一种亲情弥漫其间。因此答案为“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
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例: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本题也是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1)句中要考虑“长不大的孩子”与“会长大”两者的含义。(2)句中要抓住“玲珑剔透”“摔打”来考虑。答案为(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
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深层含义。句子的基本义即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有些句子有特定的含义,这往往是指句子的概括意义、警策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阅读文章时还会碰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又往往在文中起到重要作用,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
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
16
考题剖析
(1)概括意义:具有概括意义的句子,其含义是对某些文段或者全文的意义的概括。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句、归结句。一般来说,作者对这些句子都会进行适当的阐发。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首先必须分析句子本身的修饰语的意义,然
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义。
例: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
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溯源》
问:请说明“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在文中的含义。
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而生。
(2)哲理意义: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现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的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
子所在的文段,这个文段就是该警句长生的土壤。
17
例: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冯骥才《日历》
问:“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
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2、句子的深层含义
(1)比喻意义:所谓比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格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义。从考试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比喻的喻体,准确把握比喻的本
体意义。
例: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
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
18
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
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卞毓方《张家界》
问: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
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
水风景。
(2)象征意义:所谓象征意义,是指象征的本体意义。分析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就是通过分析象征体和本体的相似之处,追寻其背后隐藏着的作者的真实本意。
例: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
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高林瑜《看树》
19
问: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
文中含义,
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人应该像树那样在人
生的四季里,坦然地以一种坚毅,几乎完美地走完人生。)
(3)附加意义:作者运用双关等手法,使句子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这隐藏的意思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这就是句子的附加意义。
例: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
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苏叔阳《春天的梦》
问:“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20
一、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1(启人心智的哲理句
[例]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07全国卷? 总想为你唱支
歌)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2(回味隽永的描写句
[例]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
题。(7分)(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
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3(饱含深情的抒情句
[例]18(……“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4分) (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21
[例]18(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
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4(意在言外的含蓄句
[例]16(“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05全国卷II春天的梦苏叔阳)
[例]16(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
对即可。
5(形象生动的文采句
[例]17(“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
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6(运用技巧的精彩句
[例]20(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7(含义丰富的指代句
22
[例]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07全国卷II海南
杂忆 矛盾)
答:“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
古代名臣。
8(表露态度的观点句
[例]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05江苏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答: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
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9(体现中心的主旨句
[例]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05广东 壶口的黄河 肖铁)
[例]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05
广东 壶口的黄河 肖铁)
10(与词语相呼应的句子
[例]17(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05四川 张
23
家界 卞毓方)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
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11(意义变化的情境句
[例]20(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
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4分)(06天津 造心 毕淑敏 )
12(看似矛盾的相关句
[例]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
请作简要分析。(6分)(07告别三峡 赵本夫)
13(耐人寻味的修辞句
?比喻
[例]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06福建 泪与笑 粱遇春)
?排比?反语?双关?对偶
?夸张
[例]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
24
好的金箔,铺设整个
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06天津)
19.(4分)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拟人
[例]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06全国卷?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16(?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
观点。
?设问、反问
?对比
[例]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
分)
18.(6分) (1)表现手法:?对比。?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反复
[例]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
25
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
分)(2005全国卷? 一日的春光 冰心)
二、在文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导引性
[例]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
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06 四川)
14.(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
回忆。
2(在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
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16.(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
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3(使用某句话的意图
[例]14(“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分)(06福建)
26
4(体现文章脉络层次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6.(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5(寄托思想情感
[例]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
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
6(结构文章的关键句
?中心句
[例]12(第?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 。(2分)(2004上海)
?总结句?过渡句?支撑句?深化句?点睛句?段首句
?段尾句
[例]19(“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个字)(4分) (05湖北 土地 韩
少功)
三、内容上的关联
1(找出和某句呼应、照应的句子
27
[例]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06全国卷?阳光的香
味 林清玄)
15(?“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
内容前后呼应。
2(找出某个句子表达意义的依据
[例]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 (07浙江 泰山之恩 蔡家园)
3(写某内容,为什么要从另一内容写起
[例]14(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05全国卷
II春天的梦 苏叔阳)
提问方式总结
方法总结
?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如果是复句,就要先抓住第一层次,整体把握句意;如果是单句,就要先找准主千,明确陈述的对象。在抓住句子的第一层次
28
或主干的同时,应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
揭示内涵的作用;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重要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往往起关键作用,在注意句子结构的同时,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结尾句一般是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
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启人思索等;
?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要善于分析这一类语句在文中的修辞作
用,分析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审视题干中的提示语。命题者常常通过题目中的提示语(或称“引导语”)来为考生指出答题的方向。提示语的信息有明示的也有隐性的,对此一定要加强审读,
而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能力强化
1(辐射法——从重要词语入手辐射全句。有时候一句话的
29
意思决定于这句话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我们注意从关键词入手解析,词透则句透。这种关键词可能是内涵丰富的词,可能是运用了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词,还可能就是借代、指代词。答题时
我们注意可以辨析关键词,区分类别,对症下药。
(1)对内涵丰富的关键词,我们要结合上下文乃至结合全文、联系作者的写
作风格来进行解析。如2006北京,21: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
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30
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题干中有“深化”二字,可见最后一段是文章的表意重心。作为一篇散文,定然不是为写“书虫”而写“书虫”,作者的用心自然是要表现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即对夫妻关系、人情事理的感悟。文章结束句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审视自己”“赢得自信”,而这二者中又以后者为难点。作者“自信”什么,结合作品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理解:?对于择偶的眼光,作者是自信的;?对于夫妻感情的笃厚,作者是自信的;?在“书虫”夫君的“倾听”下,对于工作、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有价值的看法,作者是自信的……一句话,作者找到了给“书虫”当夫人的价值。结合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底
蕴,是解答本题之道。
(2)对有象征意味的关键词,我们要“翻译”揭示出它的具体象征含义。如2006
广东,17(2):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
31
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
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
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
本题的答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泥公鸡”的“哀鸣”象征什么?从原文段中不难知道,“泥公鸡”象征了幸存的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它在夕阳下“凄厉的哀鸣”则象征了传统民间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哀号。第二个层面是这样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文
32
中写道:“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
显然,这不仅是“泥公鸡”的哀鸣,也是作者的哀伤与忧虑。
(3)对有指代等现象的关键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代入”。如2006江西,18: 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
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
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
己的上司那样。
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
唐可笑的。
33
明确“那”指代的含义,包括存在的背景。这句中存在的背景是想像中的情景,
指代的含义是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
2(抽象法——抽取形象之骨。有些句子在文中显眼独特是因为它描述得“形象”。文句描述形象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对真正的理解来说,必须把握作者的真实用意,抽取形象之骨是一种好方法。这形象之骨在哪里,其实就是作者的思想。理解这种重要的句子的含义就要结合作者的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归纳,以理性
的、清晰的文字解说形象的、缥缈的文句。如2006湖北,17: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
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
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
34
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
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
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
悦与欢欣。
运用压缩语段法,将这句话压缩一下,即为“好像羊毛里带回了田野的气氛”。这是形象的说法,我们联系文章“喜悦和欢欣”的思想,再结合上下文适当追问一下什
么“气氛”,即可得出两点答案。
3(还原法——还原修辞“真面目”。有些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其运用了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只需解开其修辞的“真面目”,还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这里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语句的修辞方式对其句内意和句外意
35
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主要从句子含有的修辞格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其中,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是近些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说将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回答一个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就采用还原的办法,说出这个比喻的
本体,基本上答案就出来了。如2006福建,13: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
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
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微笑”说尽此中的苦况,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36
请谈谈你对“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
失败。
这句话是一句暗喻句,本体是省略的“笑”,喻体是“降幡”,喻体的前面还有一串修饰词。解答时首先就要把“降幡”翻译成“投降的旗帜”。注意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
是把这很生动的比喻还原成真实的意思“承认失败”。“有时候,(笑)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种种因素弄得无可奈何之后痛苦地承认自己失败的表现”也可。再如2006四
川,14: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
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
37
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
话的含意。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
忆。
“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显然,这句用这种“揭纱”法可以直接做出答案。
4(解剖法——分点逐步阐释。有些句子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然后再综合表述。解析时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如2006辽宁,19: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
38
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
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
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短短一句话,由两个小句子构成。理解其含义,先是解剖“春的神意”,再是解剖“垂杨”的性格特征,最后两相结合,得出答案。再如2006四川,16: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
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
39
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文中第六段写道:“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
【答案】“迷路”的原因:?对乡村的背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理解这句含义其实重在一个“迷路”,而“迷路”在这儿蕴涵着两种意义,答题必须将其全部解剖出来。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
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5(比较法——围绕中心比较区别异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试题还会涉及两句间的比较。遇到这种情况更应该注意围绕中心思想来进行比较了。一般而言,同的
是中心,异的是表述角度。如2006天津,20:
1(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2(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3(造心先得有材料。……
4(造心要有手艺。……
……
10(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
40
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11(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
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
两种说法的异同,
【答案】两者强调我手造我心。前者说,造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后者说,造心应有正确的目标且严肃认真。这道试题的比较就是围绕共同的中心进行的。这里的
“过程”与“目标态度”是不同角度的理解,正是两句话的表述侧重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特征和各种表现手法
目标解读
一、散文
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
41
因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1、散文基本特征:一,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二,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三,以小
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
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
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
42
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
人物思想感情?铺垫情节?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
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二、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分析小说,一般从
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进行。
基本特征:一,性格刻画丰富、细致;二,情节构造完整、复杂;三,环境描
写具体、生动。
43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
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说线索
叙述方式: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小说的表现手法,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除了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正面刻画的方法以外,还经常用到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的方法,如通过别人的反应、语言介绍人物,或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角度,可能用到插叙、补叙、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倒叙、伏笔、照应等表现手法。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往往运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从小说语言风格的角度,可以有质朴清新(如孙犁)、简练含蓄(如鲁迅)、“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演义》)等等。从表现主题的方法上说,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除此之外,小说表现手法还包括:对比、人物独白、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夹叙夹议、幽默、
象征、情节上的主线副线穿插、明线暗线穿插、时空交错、多线索穿插、抑扬手法、英雄群像描写、利用巧合、荒诞、悬念、使小说具有某种地域烙印(如沈从文《边城》)、
44
故意使用方言写作(如老舍)等。
不可忽视的是,小说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目的是反映主题。因而在分析鉴赏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时,要注意联系它对于人物及主题的表现作用。
考题剖析
方法总结
欣赏作品形象、内涵及艺术魅力
目标解读
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
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u 重点:欣赏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可以是指具体的人,有时也指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的物。
?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
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45
?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
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
考题剖析
1、阅读07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原文略)回答: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
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
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察对所举事例的理解,领悟作品的内涵。
2、(07安徽卷)许俊文的《乡村的风》(原文略)
(1)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4分)
答案?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由树
46
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2)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答案:?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3)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
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6分)
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
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方法总结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简要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二是揭示形
象的典型意义。
47
分析人物形象
1、表现人物手法:
?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间接描写: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环境烘托;
?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
2、塑造人物作用: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突出主旨;具有典型性、社会意义
等。
3、答题技巧:
?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
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侧面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
和性格特征。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分析景物形象
48
1、表现景物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动静结合,衬托对比,虚实相
生
2、塑造景物作用:托物言志,托物寓意,象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
人物命运遭遇
3、答题技巧:抓住单个景物的外在特征及其象征意,群体物象总的特征及其
营造的整体氛围,联系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背景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 ?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 ?所写之形象的特点 ?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常见的问题类型
?概括形象的特点,用若干个词语
?分析作品形象的特征(外形、内神),及其作用(好处)
?如何塑造形象的(角度,手法)
?形象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异同,衬托,对比)
?透过形象看作者的情感
49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整理: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记叙文包括:
(1)划分段落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1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
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
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2
(5)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
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
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
3
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出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写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 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 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 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 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4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 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 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
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
5
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6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二、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
7
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 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
8
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 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文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把这几个问题综合起来,稍加整理,可以这样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鲁迅在信中谈了青年人读书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又谈了关于在上海看桃花和同意发信这个话题,最后指出寄信人所署的是假名。
9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整理: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