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体温口温36.2?C-37.3?C之间~腋温36?C-37.2?C之间~肛温36.5?C-37.5?C之间。凡超过正常范围上限0.5?C时~均可称为低热~超过39?C者为高热。
1、 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少穿衣服~利于散热。 2、 物理降温:
,1, 温水擦浴: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 ,2, 冷敷,头部冰枕,:用冰袋或冷湿毛巾置于额部或枕部
大血管部位。
,3, 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
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禁擦胸前区、腹部、后
颈、足底,新生儿、小婴儿不宜采用,
3、 药物降温:腋温,38.5?C(有热惊史除外)~可服用退热
药~在使用药物前~家长最好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在儿科医
生的指导下使用。
4、 监测体温情况。
5、 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6、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
小儿发热的护理
小儿发热的护理
一、 概念:以小儿腋温为准,大于37.4℃,24小时波动大于1℃,即可称之为发热。腋温37.5~38℃称为低热,38.1~39℃称中热,39.1~40℃称高热,41℃以上则为超高热。
二、 护理措施:
1、 降温:温度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降温,应多喝开水或运用物理降温,但如果超过38.5或体温虽然不超过38.5但患儿额头胸腹发热手足冰凉等即将发生高热症惊厥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可分为①药物降温,严格按医嘱服用退烧药。在药物降温的同时应进行物理降温。②物理降温;酒精擦浴:用小毛巾蘸25~35%温度约30℃的酒精擦拭患儿颈部、腋窝、四肢,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散热;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儿全身,待水分蒸发时再擦拭第二遍;冰袋冷敷头额部.
2、 做好生活护理,小儿发热时宜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多喝水, 可以加速毒物排出并补充发热丢失的水分。室内开窗通风。减少患儿衣被,增加散热。
3、 严密观察病情,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并观察小
儿出汗量,以免发生虚脱,体弱患儿降温不宜过快;如发现小儿牙关紧闭、四肢呈强直性痉挛则有可能是高热惊厥,则应立即禀报医生处理
4、 高热惊厥的护理: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惊厥发作时不可将患儿抱起,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即刻松开衣领,取头侧平卧位,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及咽喉部内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堵塞气管引起窒息呼吸道。 2. 注意安全,加强防护 抽搐发作要注意防止碰伤及坠床,必要时约束肢体,上、下牙齿之间应放置牙垫,防止舌及口唇咬伤。对抽搐频繁者应设专人护理,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室内光线不宜过强,并保持安静。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敏捷。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是在抢救中保证给药,供给液体及营养的途径,是获得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最好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行留置针穿刺,以保证点滴通畅不渗漏。对持续、频繁抽搐的患者,使用20%甘露醇,注意输入速度,应在30min 内滴完,同时防止药液外渗。
三、 注意事项:酒精不能擦拭患儿心前区、腹部及脚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擦浴途中如有异常则立即停止擦浴。
发热小儿的护理
小儿发烧初期表现为脸色红、额头烫、手脚冷、精神差,除此之外,还伴有各系统的症状,如呼吸道感染时可有流涕、咽痛、咳嗽,胃肠炎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泌尿道感染时可能出现尿频、尿痛、腰痛的现象,而婴儿各系统的伴随症状不典型,可能只有厌食、吐奶、腹泻等现象。引起发烧的疾病还有很多,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发烧的规律和伴随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及早治疗。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37-38℃是低烧,38-39℃是中烧,39℃以上是高烧,40℃以上属于超高烧。李主任建议,年轻的母亲发现小儿发烧后不必惊慌,可在家及时采取一些紧急处理以缓解症状。
科室应备有体温表、退烧药,以便应急,发热儿童须每隔1-2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幼儿体温在38.5℃以下不宜应用退热剂;当体温超过38.5℃以上可用退热贴或冰敷等物理治疗降温,亦可服小儿退热片适量;当体温超过39℃时,应绝对卧床,敞开包被或松解衣服,使皮肤裸露,头部放置冰袋或冷湿毛巾,;高热惊厥时,患儿表现双眼凝视或上窜,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口唇面部及全身青紫,四肢抽搐。护士立即按压孩子“人中”穴位(在鼻唇沟中点),较强刺激持续1-3分钟,直到患儿发出哭声,随后用上述方法快速降温,同时亦要立即通知医生诊治。半岁以内婴儿发高烧时一般不打退烧针,不服退烧药,最佳降温方法是温水擦浴,即洗个温水澡。
诊后注意事项
多喝水。喝水有助于发汗散热,还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孩子机体丢失的水份。喝水不局限于白开水,可让孩子喝一些他(她)爱喝的果汁、饮料等,既补充水分又补充维生素,或多饮一些汤水。孩子生病没胃口时,可让他(她)吃一些蛋糕、豆腐等。
注意保温。保温并不是越暖越好,发烧时切记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盖太厚的被子,这种传统“捂汗”的方法不利于散热退烧。只要让孩子比正常大人多穿一件衣服即可,如大人穿短袖时,孩子穿长袖即可,大人穿一件长裳时,孩子穿两件即可。
温水冲凉。有些母亲担心,孩子发烧期间给其冲凉,会加重症状。发烧后出很多汗,如果不保持清洁,很容易引起其他病菌的感染,所以冲凉是必要的,但要用温水,水温在38-39℃为最佳。给孩子全身用温水拭浴或泡澡,可使孩子的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冲完凉后,要用大毛巾将孩子包裹住,以免受凉。
腹泻是婴幼儿高发的急性胃肠道疾病,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在我国小儿腹泻位居第二,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估计,我国5岁以下的小儿有1亿之多,每年就有1.7亿人次患有腹泻,可见波及面之广,危险之大。 如何使小儿腹泻的发病率下降?一旦发生腹泻应该怎样治疗和护理,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一下
小儿腹泻2大临床表现
1. 排便次数增多
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食物,严重的还有呕吐、水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正常小儿每天排便1-2次。腹泻时即会比正常情况下排便增多,轻者4-6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甚至数十次。
2. 大便变得稀薄
正常小儿的大便性状为黄色条状物,腹泻时粪质稀薄,可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有时是黏液便或脓血便。小儿同时伴有吐奶、腹胀、发热、烦躁不安,精神不佳等表现。
小儿腹泻2大引发原因
1. 各种病菌感染引起
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夏季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细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最为常见。由于夏季温度极适宜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加之小儿在夏季好进生冷食品,而此阶段胃酸分泌减少,杀菌功能减弱,一旦误食被污染的食品便可发病。
2. 喂养不当和饮食失调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快,对热量及营养物质相对需要多,但其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酶活力低,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亦不完善,喂食过量、添加辅食太快、骤然断奶或改变食物品种等,都会突然增加消化道的负担,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腹泻。此外,也可由气候变化、护理不当等因素引起。
小儿腹泻2大病因判断
1. 轻度腹泻多属非感染性腹泻
大便呈糊状,夹杂有腐食气味,没有黏液,每日排便少于10次,偶有呕吐,一般状况尚好,体重轻度下降,临床脱水症状不明显,多数是由进食不当、消化不良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所致,只要注意调节饮食就可以。
2. 中重度腹泻多与细菌感染有关
除与细菌感染有关外,也可是轻度腹泻发展所致。如果小儿腹泻频繁,每日排便10次以上,大便呈水样,量多,混有黏液,常伴呕吐,重时呕吐物似咖啡样,且有腹胀;呈不规则发热,面色发黄,烦躁不安,精神萎缩或意识朦胧,甚至昏迷、惊厥,则很可能是因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炎、痢疾等。
贴心提示:
进一步明确腹泻的原因,以及确定感染的病原,尚需去医院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才能确定。
小儿腹泻2大治疗方案
1. 对于非感染性腹泻
* 从饮食调整入手
只要注意调整小儿的饮食结构、习惯和规律,停止吃不适宜的食物,多饮水及防止发生脱水,大部分患儿即可自愈。
* 切忌随意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加重腹泻症状。
2. 对于感染性腹泻
* 千万不可自行用药
严格讲用药前应该去医院做粪便细菌培养,明确了致病菌后再针对病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有条件者最好能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大肠杆菌感染选用复方新诺明、痢特灵、氨苄青霉素等;沙门氏菌感染选用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霉菌感染选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但在临床上由于细菌培养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医生往往用一些广谱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腹泻。如果小儿症状较轻,可以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口服,严重患儿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多粘菌素等。
特别注意:
* 对于腹泻的小儿,应特别注意预防脱水及脱水后及时进行纠正。对于轻、中度腹泻,一般采用口服补液法,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冲开水后少量给患儿频服;对于重度腹泻,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通过静脉给液纠正脱水。如果伴有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需要进行必要的对症处理。
* 小儿在腹泻时多少都伴有肠道菌群的紊乱,可服用一些肠道微生态制剂,如合生元、培菲康、丽珠肠乐、金双歧、促菌生、整肠生、乳酶生、妈咪爱等,或肠黏膜保护剂,如“斯密达”。肠道微生态制剂和肠黏膜保护剂可以帮助缩短腹泻病程,效果良好。
* 对于由于肠胃功能紊乱而腹泻的患儿,只使用助消化药还不够,不妨在中医指导下使用一些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热利湿、健脾温肾的中成药,如脾可欣、健脾止泻散、肠胃康冲剂等。如果患儿久泻不愈或呕吐、吃药困难。另外,采用中药腹脐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很好。
小儿腹泻2大护理方案
1. 做好臀部皮肤护理
腹泻期间,父母要提防尿布疹及泌尿道上行性感染。每次大便后应及时为小儿更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破溃,并用温开水冲洗肛门及周围,预防发生臀红及泌尿系感染。天气热时可以暴露臀部,适当在臀部涂一些对皮肤有保护作用的油或油膏,如鞣酸软膏、金霉素鱼肝油等。
2. 做好饮食卫生护理
如果小儿患的是感染性腹泻,应做好消毒隔离,小儿的餐具、奶瓶、水杯、玩具等要经常消毒,尽量改用水杯或碗勺替代奶瓶,因为奶瓶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特别是胶制奶头,很容易污染病菌,导致小儿腹泻。衣物等要勤洗、勤晒。护理小儿时应勤洗手,保持手的清洁。
贴心叮咛:
父母要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小儿腹泻期间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量的变化,如果小儿在家治疗护理3天内病情不见好转,或出现下例任何一种症状,应及时带小儿到医院治疗——
* 腹泻的次数和量增加
* 频繁呕吐
* 明显口渴
* 不能正常饮食
* 发热
* 大便带血
* 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
小儿腹泻4大预防方案
1.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婴儿出生至4个月时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足可用代乳品补充,乳母在饮食上切忌辛、辣、油、腻及生冷过量。母乳营养丰富,易被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能结合病原微生物,阻止侵入肠黏膜,具有抗感染的能力,并具有增强婴儿免疫力的作用。另外,母乳几乎为无菌食品,直接喂哺,卫生经济。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儿发生腹泻的比例较人工喂养儿低得多。
2. 按月龄合理添加辅食
避免夏季给小儿断奶,天气炎热容易影响小儿的胃肠功能,引发腹泻。从4个月开始逐步添加辅助食品,添加原则是流质→半流质→软食→固体食物等。要注意从少量逐渐添加,不可过量。也切忌几种食物一起添加,从而在满足小儿营养需求的同时,使小儿的胃肠逐渐适应。
3. 注意饮食卫生
对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及用具要定时消毒,不用时盖好,保持清洁卫生;给小儿吃的食物要保持新鲜,夏天食品容易变质,最好给小儿吃一顿做一顿,不要把食物储藏太长时间给小儿吃;给小儿喝的饮料要在正规商店购买。
4. 生活中注意手的卫生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充分注意手的卫生。父母在小儿喂食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提醒一点,避免用自己的嘴来试食物的温度,或口对口给小儿喂食,这样容易把细菌传染给孩子。要给小儿勤洗手,保持小儿手的卫生。
小儿腹泻2大饮食调理方案
1. 及时补充液体以防脱水
造成小儿腹泻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脱水和酸中毒,因而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是否及时和充分,往往决定小儿的病情发展及痊愈快慢。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口服补液盐(英文缩写为ORS) ,是最经济、方便又科学的口服补液办法,服用量以“丢失多少补充多少”为原则。
口服补液盐内含有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枸橼酸钠等成分,可补充因腹泻、呕吐所丢失的电解质及体液,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被称为“生命之水”。口服补液盐可以从医院和药店购买,也可用自制的盐米汤或糖盐水在家里进行补液。
2. 调整饮食并继续进食
过去认为腹泻时禁食可减轻胃肠道负担,减少大便排泄量,但目前的研究认为,腹泻时禁食是有害的,继续饮食可减少小儿体液丢失,加快体力恢复,减少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有利于康复。给予小儿足够的易消化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
母乳喂养的小儿,可以照常喂哺母乳;喝配方奶的小儿,可改用脱脂奶粉进行喂养。对于6个月以上的小儿,可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可给小儿熬些小米粥,小米粥有补气温胃止泻之功,还可加些胡萝卜泥,既能调味又能补充维生素A ,以协助腹泻的治疗。
小链接:家庭自制口服补液盐
* 盐米汤:在500毫升米汤中加入1.75克的精食盐即成。
* 糖盐水:在500毫升温开水中加入1.75克精食盐和10克白糖即成。
爱心提示:
1.75克精食盐相当于啤酒瓶盖的一半,10克白糖相当于2小勺。
小儿腹泻7个食疗方
1. 山药粥
取山药100克、小米100克,山药洗净切薄片,小米洗净放锅里,加适量水急火煮开后,换慢火煮成稀粥,分次喂患儿。
2. 萝卜汤
把胡萝卜洗净后切碎,放在锅里加水煮烂。胡萝卜中含有的果胶具有吸咐肠道水分、细菌及毒素的作用,可以促使大便成形。
3. 熟苹果泥
把苹果分为两半,放在锅中隔水蒸烂。苹果泥纤维比较细,对于肠道的刺激性较小,其中含有的果胶对肠道有收敛作用。
4. 蛋黄油
将数个鸡蛋煮熟后取出蛋黄,把蛋黄放在小锅里加热、翻炒,直至蛋黄逐渐变焦、变黑渗出蛋黄油,将渣去掉后给患儿服用。2岁以下每次服用5毫升左右,其他年龄小儿据症状酌情加减,适应于夏季久泻的患儿。
5. 酸牛奶
酸牛奶中的酪蛋白凝块小,容易被肠道消化吸收,可以增加胃的酸度,从而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以促进钙在肠道吸收。
6. 焦米汤
米粉炒焦后其中一部分会变成碳质,具有吸咐肠道水分的作用,可以帮助减少大便中的水分,避免或缓解脱水症状。
7. 苹果泥
取新鲜苹果1个,洗净后去皮、切片,放在碗里加盖蒸熟。取出后将苹果捣成泥状喂食患儿,适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患儿。
小儿发热护理
小儿发热护理
【关键词】发热
,关键词,发热;中医疗法;辨证论治;医案
Treatmentofinfantfever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
KEYWORDSfever;therapy,TCM;zhengdifferentiationtreatment;cas
esrecord
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常常有这样的患儿,在外感高热消退后,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热,检查相关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患儿没有明显的不适,精神状况良好,西药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另有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持续高热1~2个月不退,西医诊断原因不明而难以治疗。因此这些患儿往往投治于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王霞芳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是第三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她对发热分别从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对低热、久热不退者往往有较好的疗效。 1太阳中风,营卫不和
若低热起伏,头晕乏力,盗汗较多,舌红苔薄,脉细小数,属营卫不和,营弱卫强,宜桂枝汤加味治疗。
案例:樊某某,男,7岁,2003年5月7日初诊。反复低热9d。晨起体温37.1?,入夜体温38.1?,咽红痛,自觉头晕乏力,动则汗
出,盗汗,纳可,口臭,大便偏干。体检:咽红,扁桃体增大,两肺(,),舌红、苔薄腻,脉细小数,血常规正常。诊断为感冒,低热,辨证属营卫不和,内热未清。治宜调和营卫,兼清里热,方选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3g,白芍6g,甘草3g,生姜3g,红枣6g,桔梗6g,炒大力子10g,连翘9g,杏仁9g,薏苡仁20g,青蒿9g,黄芩6g,太子参6g,南沙参10g,炒莱菔子10g。服4剂后,体温转平,盗汗好转,唯口臭便干未除,再以上方加减巩固之。
按语:本例患儿素有内热,汗出腠疏导致营阴受损,营卫不和,营弱卫强,低热起伏,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青蒿、黄芩清里热,桔梗、炒大力子利咽消蛾,连翘、炒莱菔子清肠通便,再加太子参、南沙参益气扶卫固表。
2太少同病,少阳郁热
若发热不退,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属表证未解,内传少阳,邪郁于少阳,治宜和解太少,柴胡桂枝汤出入。 案例:王某,女,13岁,2000年12月24日初诊。反复发热2个月,以高热为主,午后先寒战后发热,高达40?,服“美林退热糖浆”后得汗大出,凌晨热退,午后热又升,伴头晕畏寒,已住院10d。全身体检、血液细菌培养正常,血沉48mm/h,CT示肝脾轻度肿大。患儿胃纳尚可,大便偏干,舌红多刺,苔微黄腻,脉细弦数。诊断为发热待查,辨证属表邪未解,内传少阳,拟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6g,黄芩9g,桂枝3g,青蒿9g,炒白芍6g,甘草3g,生姜3g,红枣6g,太子参6g,薄荷(后下)3g,竹叶9g。服3剂。2000年
12月28日复诊,高热退后未再反复,神振纳增,微微盗汗,大便偏干,苔薄而润,脉转细软。久热虽退,元气已虚,继以益气扶元润燥,方用参苓白术散加杏仁、栝楼仁、火麻仁为治。
按语:患儿发热虽2个月,从六经辨证属表证未罢,已内传少阳,选用柴胡桂枝汤两解太少,以和解少阳为主,使病邪自少阳转出太阳,汗出而解。
3太阳表里同病
若发热不长,伴鼻塞流涕,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舌苔白腻,属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表里同病的蓄水证,应用五苓散加味治疗。
案例:邵某,女,12岁,2003年5月7日初诊。患儿低热2d,体温37.7?,自觉头晕,鼻塞,晨起流涕喷嚏,不咳,大便稀薄,2~3次/d。素有疳积,形矮体瘦,舌红、苔薄白腻,脉细小数。诊断为感冒,表证未解,水湿内停。治以解表清热,利水渗湿,用五苓散加味。处方:桂枝3g,焦白术10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9g,炙甘草3g,炒党参9g,黄芩6g,青蒿9g,炒扁豆10g,炒山药12g,生姜3g,红枣6g。服5剂后低热已退,头晕缓解,便秘已2d,舌红、苔薄白,表证已解,里滞未化,上方去桂枝、泽泻、扁豆、山药、生姜、红枣,加连翘9g、炒莱菔子10g、炒白芍9g、炒枳壳9g、大腹皮10g等理气消导通便之药,再进7剂以健脾开胃,理气通便,清热。 按语:本例患者素体脾虚,新感外邪,太阳表证未解,外邪内传,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表里同病,用五苓散急则治表,温阳化气,利
水渗湿,另加党参、山药、扁豆健脾益气,治素有之疳积,加黄芩、青蒿以清里热。
4里热蕴郁,湿热不清
若低热时间较长,多发生在夏热季节,或伴口臭,纳呆,大便干结,舌苔厚腻,则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用藿朴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案例:李某,男,7岁,2003年5月19日初诊。患儿午后低热1个月,体温37.5,37.7?,至夜不退,晨起热平,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无咳,纳可,二便正常。既往有低热史,血常规正常,舌红、苔微黄腻,脉小数。证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宜清热化湿,芳香辟秽。处方:藿香10g,佩兰10g,厚朴6g,杏仁6g,薏苡仁30g,青蒿9g,白薇9g,黄芩6g,猪苓10g,茯苓10g,甘草3g,青皮3g,陈皮3g,另甘露消毒丹6g(包煎)。7剂药后低热基本消退。
按语:本例患者素有低热史,辨证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宜芳香化湿,兼清里热。
5热病日久,气阴两虚
若体虚多病,感染性疾病后期,发热持续,伴口干,自汗,盗汗,舌红赤少苔,脉细数,属热病日久,气阴两虚,宜青蒿鳖甲汤、生脉饮加减。
案例:李某,女,12岁,2000年9月27日初诊。发热40d。患儿不明原因连续发热40d,须服退热药,热度方渐降,5h后又寒战高热,已住院35d,检查血沉68mm/h,OT试验阳性,腹部B超及CT检查发
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拟诊为发热待查、结核病待排。除抗菌素外已用抗痨药1周,未收效。就诊时见患儿体胖形高,面色萎黄,唇甲淡红,热高神清,咽红微咳,纳可,大便三天一次,舌胖红、苔白厚腻,脉浮濡带数。证属邪热久羁,表证未罢,先拟和解通阳退热,柴胡桂枝汤出入,治后仍壮热不退,反而便下清稀3次/d,畏寒,神静,脉沉细,故辨为少阴发热,选用附子汤加减治疗未果。再诊时纳转呆,神萎乏力,苔薄白腻,热发则寒热往来如疟状,邪热与湿胶滞于里,证属湿温,改用达原饮出入和解、燥湿、退热。处方:草果6g,常山6g,黄芩9g,焦白术9g,党参10g,柴胡6g,厚朴6g,青蒿9g,白薇9g,姜半夏9g。服3剂。复诊时,发热如前,服退热药后12h热又升,神萎肢软无力,舌前部苔净、中薄白、根黑腻,舌转红绛,脉沉细尺弱。湿浊渐化,久热气阴虚耗,邪已入营,转拟青蒿鳖甲汤出入。处方:青蒿10g,炙鳖甲12g,党参12g,西洋参15g,白薇9g,川贝母6g,象贝母10g,生地黄10g,石斛10g,玉竹10g,卷心竹10g,滑石(包煎)30g,甘草5g。服3剂。药后汗出遍身,热退净,神振纳增,舌绛、苔薄微腻,药中病所,效不更方,继上方去玉竹、川贝母、象贝母,加当归、黄芪益气扶元,滋阴祛热。连服2周,余邪已清,恢复上学。
按语:该患儿发热已久,先从伤寒六经辨证,选柴胡桂枝汤出入和解通阳退热,3剂后寒热未解,神静不躁,大便溏薄,脉反沉细,恶寒甚,疑为邪入少阴,阴寒内盛,改用附子汤温里散寒,加青蒿、白薇欲领邪外出以退热,但未奏效。两诊均失败,思其舌质红苔仍白腻,
纳反呆,神萎,寒热往来如疟状,此乃湿温,邪热与湿胶滞于膜原,蕴结难解,欲从六经辨证,必成败笔。改从卫气营血辨证,速投达原饮加减,疏利透达膜原湿浊之邪,3剂后湿浊渐化,发热未退,惟舌转红绛,为温邪已入营阴,久用药物发汗,促使气阴亏耗,呈温病后期之虚热,以青蒿鳖甲汤滋阴清营,透泄邪热,重用西洋参益气扶元养阴,3剂后壮热即退。小儿发热护理责任编辑:小胥老师
小儿发热护理
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调节人体免疫防御系统以消除病原体。但如果高热持续过久,可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耗氧量增加、大脑皮层兴奋过度、惊厥等。所以小儿发热应积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治疗,不应滥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时期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病态。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春秋冬三季平均值上午36.6℃,下午36.7℃,夏季上午36.9-36.95℃,下午为37℃(中华医学杂志)。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甚至偶而达到38.0℃,尤其示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患儿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暖不佳,体温可降到35℃,应采取保暖措施。 保持适宜的环境。发烧时小儿最好卧床休息,居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但不要有对流风,室温宜保持在20-22度,湿度宜保持在60-65%。对于夏季热引起的发热,通过使用空调或电扇降低环境温度,就可以帮助小儿降下体温。 发热会使小儿体内失去很多水分,为了防止身体脱水,注意给小儿多喝水或果汁,这样既可为身体补充水分,又有助于降温。但也不要饮用过量,以免引起水中毒。保持每两小时能排出一次很清的小便,加之尿色不深不黄、眼窝不凹、唾液充足,说明水分补充已足。同时应及时擦汗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小儿发热时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如牛奶、稀饭、蛋羹、面片、面条等,不宜吃油腻、高脂肪或奶油食品等。如果小儿食欲不佳,不要强迫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小儿发热应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1 物理降温是指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头部冷敷或枕冰袋。 1.1酒精擦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降温方法,常采用75%—90%的酒精,浓度为30%—50%(即水:酒精为2:1两份水一份酒精)温度为32摄氏度,100—200毫升。 禁忌部位:(1)枕后、耳廓、阴囊处以防冻伤。(2)心前区,以防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3)腹部,以防腹泻(4)足底,以防放射性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或引起一次性动脉收缩。 1.2擦浴时应关好门窗避免着凉体温在38.5℃以下示可用比发热体温高一度的温水擦拭孩子大血管的部位:腋窝、前臂、腹股沟、腘窝处,在孩子能配合的情况下持续15-20分钟。 1.3冷敷时将小毛巾放入冷水盆内,浸湿后,拧干,已不滴水为宜,敷在小儿前额或大血管走行处,10-15分钟更换一次,注意避免冷水将患儿的衣被弄湿和水流入身体的其他部位。 1.4枕冰袋时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头部或颈部两侧大血管处,可降低体温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2 药物降温 小儿常用退热药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如百服宁、扑热息痛、泰诺林,另一种是布洛芬成分如美林、臣功再欣、布洛芬等。因药物性质和用量不同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两类药相对安全但不宜过量服用。 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几条注意事项: 2.1患儿末梢循环不好时不宜冷敷和枕冰袋,患儿表现为发冷、四肢厥冷,这时应保暖、搓手脚促进四支循环。 2.2两次服药间隔应大4小时,如持续不退可配合物理降温。 2.3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受风,将孩子包裹的严严实实,这样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 2.4 4岁以下患儿如体温过高有发生惊厥的可能性,应密切观察体温,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观察体温变化。 2.5如果您的宝宝体温过高,急于就诊最好先服上退热药再抱孩子去医院。